首页 > 文章中心 > 当幼儿教师心得体会

当幼儿教师心得体会

当幼儿教师心得体会

当幼儿教师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关键词:幼儿教育;虐童事件;教育管理

2012年,浙江温岭某幼儿园女教师的虐童事件在网上曝光,其他地区的虐童事件也接二连三被爆出,一时间,虐童这个被长期忽视的社会问题,引爆了广泛的社会舆论,无论是政府管理部门,还是教育部门,都成为了舆论的焦点,虐童事件的发生究竟是谁之过?幼儿园是开展幼儿教育的基地,本应充满纯真与美好,但是频发的幼儿园虐童事件,如何为孩子身心健康发展保驾护航?本应承担着师者责任的幼儿教师,为何将罪恶的黑手伸到孩子身上?如何才能为孩子们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保障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值得整个社会深思的.

1幼儿园虐童事件的危害性

虐待儿童是幼儿教育的一种极端行为,对于幼儿产生的伤害是巨大的.一方面,在躯体方面.虐待儿童是通过各种形式的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对幼儿的身体产生损伤,包括肢体上的损伤和脏器损伤.另一方面,体现在幼儿的心理伤害.躯体的伤害可能会造成幼儿肉体的疼痛,但是心灵上的影响却是无形的,也是长远的.幼儿教师对幼儿的打骂、嘲笑、挖苦等等不良的行为,都会对幼儿的人格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有的孩子在受到虐待之后,会形成孤僻、自卑、胆小等不良情绪,甚至会做出一些攻击他人的行为,有些变相体罚不会在幼儿身体表面留下直接的伤痕,但是却对幼儿的内在产生严重影响,甚至造成幼儿心灵的扭曲,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留下难以磨灭的阴影.

2幼儿园虐童事件发生的原因分析

幼儿园虐童问题的发生,除了幼儿教师自身的教育观念偏差以外,还包括很多其他方面的因素,如教育资源的配置、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以及幼儿教育管理等,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2.1幼儿教师的教育观念存在偏差

幼儿虽然年龄小,但是他们同样拥有独立的人格尊严,也应当受到尊重.但是,很多幼儿教师的教育观念出现偏差,认为幼儿不懂事,必须要通过体罚、责打才能让他们养成正确的习惯,因此而导致有些教师在教育行为上失当,产生打骂孩子的现象;另外,也有个别幼儿教师在心理上存在缺陷,对幼儿缺乏爱心,通过打骂幼儿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或者从中获取,这也是导致虐童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

2.2幼儿教育资源的配置不科学

当前,我国学前教育尚未完全纳入到义务教育体系中,加之学前教育本身具有公益性,国家在幼儿园的建设与管理方面能够投入的力量十分有限,尤其是很多民办幼儿园,几乎很少有国家资金的投入,只能依靠民间集资或者地方企业赞助;在幼儿园的办学条件、幼儿教师的薪资等方面的投入都较为匮乏,这必然会导致幼儿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幼儿教育的质量也难以得到保障.

2.3幼儿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幼儿园的孩子正处在不会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克制的阶段,所以幼儿经常会出现打闹、不听话等现象,这也成为很多幼儿教师责罚孩子的理由,动辄打骂,但是很多孩子都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在受到幼儿教师打骂时忍气吞声,大多孩子由于受到教师的威胁而不敢将事件的发生告诉家长,所以很多家长都无法在第一事件发现孩子的异常,也会因此而导致虐童问题的恶化.

2.4幼儿教育管理的缺位

通过对虐童事件的总结与观察发现,虐童问题大多发生在民办幼儿园,而这与政府在幼儿教育管理方面的缺位有直接的关系.公立幼儿园在办园条件、教师福利、管理制度等方面都有政府足够的投入与管理,但是民办幼儿园需要依靠社会力量进行建设,而且缺乏有效的监管制度,而且民办幼儿园的幼儿教师准入门槛很低,甚至没有专业的幼儿教师资格也可以从事教育活动,所以幼儿教育的开展无法得到有效保障,虐童问题也常常被忽略.

2.5缺乏法律的有效干预

浙江温岭虐童事件在巨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下,以“寻衅滋事罪”将当事女教师处以刑事拘留,22天后被无罪释放,面对判罚结果,社会公众存在巨大疑问,为何如此恶劣的行为却不用当事人承担刑事责任,这也反映出我国在幼儿教育法律法规建设方面的缺陷.从当前的法律体系来看,没有一部专门针对或者涉及到幼儿园虐童应该如何判罚,所以只能根据现有法律体系中的虐待罪、故意伤害罪等法律法规进行判处,但是有没有达到一定的危害程度,没有严重侵害社会秩序或者国家利益,所以缺乏具有说服力的法律依据对当事人进行判罚.

3加强幼儿教育管理、消除虐童现象的反思与建议

幼儿教育是一项具有公益性特征的教育事业,为幼儿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并且保证每个适龄儿童都得到平等的教育机会,是国家和社会的责任.针对虐童问题的发生,也同样需要国家和社会的努力,从多个方面着手,构建完善的幼儿教育管理制度,创造安全、可靠的幼儿教育环境,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3.1加快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的进程

从本质上来说,学前教育是一项公共事业,而享受学前教育是每个适龄儿童的权利,也是国家和政府的责任.从当前来看,虐童事件的发生集中在民办幼儿机构,如果不能对民办和私立的幼儿教育机构进行全面,不仅会导致虐童现象的恶化,更会偏离幼儿教育的发展规律.因此,需要加快学前教育纳入到义务教育体系的进程,不断加大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投资.首先,在公办幼儿园的规模方面需要不断扩大,并且明确幼儿园的办园标准和限制条件,彻底解决适龄儿童入园难的问题;其次,提高幼儿教师的入园门槛,尤其是注重对幼儿教师综合素质的考核,为幼儿教师提供更好的薪资和福利待遇,提高社会对幼儿教师的尊重和认可程度,从根本上加强幼儿教师队伍的建设,才能杜绝虐童事件的发生.

3.2加强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培养

教师是幼儿教育的根本,如果幼儿教师不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不懂得关爱幼儿、尊重幼儿,就无法保证幼儿教育的有效开展,虐童事件的发生也无法避免.因此,要注重对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与强化,为人师表,首先要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幼儿教育,充分尊重并且理解幼儿的一切语言和行为,在人格上坚持与幼儿平等的地位;其次要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可以通过自己的能力为幼儿进行知识、礼仪以及艺术等方面的素养培养,而且幼儿教师要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拥有丰富的胸怀,才能以和蔼的态度去应付幼儿的哭笑和打闹;最后,幼儿教师要会欣赏,学会欣赏幼儿的纯真,可以在开展幼儿教育活动的过程中融入到幼儿的心灵世界中,这种正面情绪的影响下,自然呈现出和谐、温馨的教育氛围,自然可以遏制虐童事件的发生.

3.3着重关注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

幼儿教师的心理问题,是引发虐童事件的一个重要诱因,所以需要着重对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给予更多关注.一方面,作为幼儿教师要时刻懂得加强自我心理保健,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品质以及健康的心理状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面对幼儿的哭笑和打闹也可以平常心待之;另一方面,幼儿园方面也需要加强对幼儿教育环境的改善,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并且为幼儿教师创造学习和深造的机会,使幼儿教师充分了解到自身心理健康状况对于幼儿教育活动开展产生的重要影响,也可以定期开设心理辅导讲座,帮助幼儿教师解决心理上存在的疑问和困惑,消除他们的顾虑,可以保证幼儿教育活动的健康开展.

3.4促进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

虐童事件的频繁发生不仅反映了幼儿教师队伍的心理健康状况,同时更折射出社会对于幼儿教师的忽略,由于缺乏相应的法律体系做保障,使得虐童事件一再发生,却无法对当事人作出合理的判罚.对此,必须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完善,可以借鉴日本、美国等在儿童保护方面立法相对较为完善的国家,结合我国当前的国情,对虐儿行为的判定标准进行严格划分,制定符合中国特色的儿童保护法、防止儿童虐待的处理办法以及针对虐待儿童做出的判罚标准等等,对虐童的幼儿教师进行严厉处罚的同时,也需要加强幼儿教师的法律意识,使他们清楚认知虐待儿童的边界,从而在思想上杜绝伤害儿童念头的产生.

3.5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共同参与

要从根本上杜绝虐童案件的发生,除了政府部门的努力意外,还需要社会各界力量的参与,而在这方面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如香港地区有80%的儿童保护工作是由社会力量完成的,而且社会力量与政府之间建立了商业合作关系,政府通过招标的方式选择合适的社会组织,并且赋予其保护儿童的权利和义务,通过社会力量的有效参与,可以促进幼儿保护工作的全面开展.另外,也要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着重对幼儿进行自我保护意识的培养,教给幼儿一些简单的自卫、求助的方法,可以减轻伤害,为保护儿童的合法权益争取更多有利的时间.

总之,幼儿教育是教育的初始阶段,也是最重要的阶段,幼儿教育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开发孩子的智力,让孩子掌握基础的知识和节能,更重要的是为幼儿的人格培养奠定基础,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才能在未来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成长为身体健康、人格健全的高素质人才.虐童行为具有严重的危害性,对孩子的躯体和心灵都会造成严重的伤害,尤其是对幼儿的性格、情感等方面都会产生永久性的伤害,因此必须要重视虐童问题,通过政府部门、教育部门以及幼儿家庭和社会各界力量的努力,为幼儿创造一个充满安全感的教育环境,有利于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杨慧琴.我国幼儿园教师职业伦理制度建设研究[D].西南大学,2014.

〔2〕张起志,张淑满.透过虐童悲剧反思学前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J].山东教育,2013(05).

〔3〕于涛.我国幼儿园教师资格政策的内容分析[D].西南大学,2013.

〔4〕崔婧.对当前幼儿教师道德失范的研究[D].中北大学,2014.

〔5〕冯宝安.幼儿园突发事件管理机制构建研究[D].西南大学,2013.

〔6〕“虐童”事件频出折射当前教育制度严重弊端[H].21世纪,2012-11-15.

〔7〕张建欣.“虐童事件”发生原因刍议[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14).

当幼儿教师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关键词:幼儿教育;幼儿教育本质;质性研究;扎根法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283(2012)05-0143-06

当今时代,大众已广泛认识到幼儿教育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并对它寄予了很高期望。幼儿教育也由此成为大众关注的热点与焦点问题。然而,当今的热点问题几乎都是通过媒体展现给公众的,幼儿教育也不例外。人们对幼儿教育状况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与媒体的报道是分不开的。尤其是对于幼儿教育中存在的一些负面问题,往往容易被媒体过度报道与放大,从而加剧人们对幼儿教育的诸多不满与失望情绪。那么,当代我国幼儿教育的状况究竟怎样?当代幼儿教育的本质特征是什么?要正确认识这一问题,并不能靠主观臆断,也不能靠媒体的报道与展示,这需要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去研究和分析。为了了解我国当代幼儿教育的真实情况和更好地认识其本质特征,本文采用扎根法进行研究。为此,我们深入幼儿教育现场,收集了大量音频、视频、图片以及文本资料,并对幼儿教师、家长、幼儿园管理者以及幼儿本人等进行访谈,通过反复比较、分析、抽象和归纳所收集的原始资料,得出当代我国幼儿教育的10个本质特征。本文拟对此进行深入的诠释和剖析,期望能有助于我们真正了解我国当代幼儿教育的真实状况。

特征一:快乐幸福

教育应当使人快乐和幸福。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曾经指出:“人类天赋智慧平等,教育可使人幸福和强大,……自己手里掌握着伟大和幸福的工具,要使自己幸福和强大,问题只在于改善教育的科学。”“所有的教育都旨在造就人的美好生活,去完成人自身的生存。”这意味着人的快乐和幸福是人们内心的一种感觉和体验,教育要关注人的内心,关注人的精神生活,认识人的精神生活。幼儿教育是人生接受教育的起始阶段,倘若在这个阶段我们能够让幼儿获得快乐和幸福,这将对他一生的成长和发展都有不可估量的价值。研究中发现,我们当下的幼儿教育还是以幼儿的快乐幸福为主旋律的。不仅孩子们感到快乐,幼儿教师在平凡而又平淡的工作中,也享受着独有的快乐和幸福。

快乐幸福渗透在幼儿在园一日生活的始终,早晨入园得到老师大大的拥抱孩子是幸福的;学习活动中老师创设情境,提供角色扮演、操作,使孩子获得亲身的感受和体验是快乐的;老师带领着孩子在户外游戏活动是快乐幸福的;幼儿园丰富多彩的节日生活让孩子们感受着快乐与幸福;当孩子们睡不着觉,老师亲切地讲一个故事,使孩子们体验着幸福;当老师允许孩子自己做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时,孩子们感受着幸福;当孩子犯了错误,老师不当众批评而是谨慎的保护他们的自尊心的孩子是幸福的。

幼儿教育应该尊重幼儿的精神生活,允许幼儿的自然天性得到充分展现,使幼儿内在的需求得到满足,这样的幼儿教育才能让孩子获得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特征二:理解尊重

幼儿是有独立人格、独特生命的个体,幼儿有完全不同于成人的特征,幼儿的成长与发展有其自然的规律,自然规律是不可违背的。中外教育家对此都有过精辟的论述,如卢梭所提倡的自然教育归根结底是教育要服从自然的法则,自然的秩序、自然的环境、自然的规律,能使儿童身心得到自然的发展。他说:“每一个人的心灵有它自己的形式,必须按它的形式去指导它。”福禄贝尔提倡从儿童诞生的时候起,就必须按照儿童的本性理解、尊重他们和正确对待他们,不能把成人的命令强加于他们,“一切专断的、指示性的、绝对的和干预的训练、教育和教学必然地起着毁灭的、阻碍的、破坏的作用”。这些自然教育思想都要求尊重儿童的自然天性,幼年时期是人的自然性占主要地位的时期,尊重儿童的自然天性就是尊重儿童的生命、尊重儿童自身的特点。理解尊重幼儿包括尊重其身心发展规律、尊重个性差异、尊重本能和天性、尊重人格和权力、尊重主动性以及尊重选择等方面,对幼儿的理解和尊重在当下幼儿教育政策和幼儿教育实践中都有体现。《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必须坚持科学育儿,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幼儿健康成长”。一位教师在反思笔记中写道:我们班的刘柯成很有美术天赋,王嘉宜很有音乐天赋,张纽妞很有舞蹈天赋,王丁一好像每个方面都很滞後,希望这些小天才们长大後都能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大有作为,但愿王丁一是个大器晚成的孩子。

理解尊重幼儿是对幼儿进行教育的前提,因为教育依赖于幼儿的成熟程度和现有的发展水平。当对幼儿进行难度明显高于其成熟水平的教育活动时,这种教育对幼儿来说是徒劳无功甚至是有害的。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梯实验”和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都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也要求教师在尊重幼儿现有发展水平的前提下,提供支架式支持,促使幼儿达到第二发展水平。

特征三:保教关爱

保教关爱是指在保育和教育活动中教师对幼儿的关心和爱护。保育关爱是教师对幼儿生活的关心和爱护;教育关爱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幼儿的关心和爱护。在我们的现实中观察教师对幼儿的保教关爱俯首皆是:在老师们眼里,保护是爱、关怀是爱、给予是爱、聆听是爱、微笑是爱、拥抱是爱、抚摸是爱、等待是爱、耐心是爱、理解是爱、包容是爱、鼓励是爱、赞赏是爱、严格也是爱。面对刚刚入园的小朋友哭着喊着“我要妈妈,我要回家”时,老师就像妈妈一样抚慰焦虑的孩子,这就是爱;当孩子胆怯地说:“老师我不会”时,老师微笑着说:“加油,只要你再多试几下,你就一定能学会!”这也是爱。老师通过讲故事、唱歌谣帮助难以入睡的孩子尽快入睡是爱,老师耐心等待表达能力弱的孩子把话说完也是爱……正是老师的关心和爱护,使一颗颗幼苗健康茁壮地成长。

教育爱的思想由来已久。国内外许多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对教育爱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昆体良说:“教师要以父母般的感情对待儿童,应当严峻而不冷酷,和蔼而不放纵,教师要以自己理智的爱赢得儿童的尊敬,儿童才会视教师如父母。”裴斯泰洛齐提倡的爱的教育理论可以归结为五点:“一是强调教育的主要原则是爱;二是对儿童实施爱的教育的目的就是解放蕴藏在儿童身上的天赋才能,并在儿童之间以及师生之间建立友好和真诚的关系;三是强调母爱对儿童教育的作用;四是家庭教育是实施爱的教育的最好方式;五是施爱对象是社会最底层的贫苦家庭的儿童。”他不仅提出爱的教育理论,而且将之付诸实践。他在斯坦兹孤儿院实践了他的爱心教育实验,在那艰苦的环境和条件下,他满腔的热情和深沉的爱使他赢得了孩子们的信任和尊重,使他的教育实验活动得以成功。

幼儿教育的对象是3至6岁的幼儿,3至6岁是人生的特殊时期。幼儿自理自立的能力还较弱,在生活上离不开成人的照顾与帮助,需要教师给予父母般的保育关爱。在教育活动中,幼儿独特的身心发展规律与学习特点,明显的个体差异,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都需要教师付出极大的耐心与爱心,对每一个生命都予以关爱和尊重。要努力探索幼儿可以接受的话语方式、合作方式、学习方式和教育方式,脸上始终洋溢着发自内心的笑容,要快乐着幼儿的快乐,幸福着幼儿的幸福,这才是教育的大爱。

特征四:身心健康

当下的幼儿教育政策和幼儿教育实践都比较关注幼儿的身心健康问题。2010年,《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坚持科学保教,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2012年,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中明确提出:“关爱幼儿,重视幼儿身心健康,将保护幼儿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在我们所观察的幼儿园里,坚持每天晨检、早操和户外活动,幼儿每天的食品留样、有健康问题的人员坚决不能在幼儿园供职,幼儿活动室、睡觉房每天通风、采光、消毒,这都是关注幼儿身体健康的体现。创设安全、温馨、关爱的心理环境,建立良好的师幼互动关系和同伴交往关系是关注幼儿心理健康的表现。

关注幼儿身心健康早已在幼儿教育领域达成共识。中外思想家、教育家都格外重视幼儿身心健康问题。夸美纽斯在《母育学校》中将健康教育放在第一位,并详细论述了实施教育的方法。新中国成立60年来各个时期的幼儿教育政策都积极关注幼儿身心健康问题,因此,保证幼儿身心健康是任何时期幼儿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幼儿教育的本质特征之一。

当然,关于保护幼儿身心健康问题在认识与行动上还存在一定差距,在幼儿教育实践中,忽视幼儿身心健康、剥夺幼儿身心健康权利的做法还偶有发生,如校车安全事件、体罚幼儿、对有特殊心理需求的幼儿视而不见等做法,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必须予以纠正。这些伤害幼儿身心健康的做法绝不是今天幼儿教育的主流。

特征五:生命成长

幼儿的成长取向观近年来成为世界幼儿教育发展的趋势之一,本研究的结果也显示了这一特点。“在学前阶段,儿童的成长是最重要的。与儿童各种表现生命和表达生命力的活动相比,学习是次要的。学前教育最主要的目的应当是让儿童自然地生活、从容地学习,以便健康地成长。”用教师们自己的话说,在孩子们的一日生活中,仅仅教他们学习知识和技能,照顾好他们的生活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善于观察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承认孩子的个别差异,知道他们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满足他们合理的需要,他们才会亲近你、信任你,愿意把心里的话告诉你,和你做真正的朋友。这样教师才能赢得孩子心理的认同与由衷敬佩,这样的幼儿教育才能真正促进幼儿生命的成长与发展。老师们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幼儿教育是促进幼儿生命完美成长的教育。蒙台梭利指出:“幼儿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幼儿的智力、精神和体格得到自然的发展,而不是把幼儿培养成为一般所说的学者。所以,我们在提供给孩子适合于促进她的感觉发展的教材之後必须等待,让他的观察能力自然发展并达到自觉的程度,这正是教育者的艺术所在。”每一个幼儿都有一种积极的潜力,能依靠所处的环境,构筑起一个精神的世界。所以,幼儿不仅作为一种肉体的存在,更作为一种精神的存在。幼儿园的生活是教师与幼儿双方重要的生命活动的一部分,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幼儿获得生命成长的意义,幼儿园是孩子们生命成长的乐园。

特征六:良好习惯

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养成的语言、思维、行为等生活方式,它是人们头脑中建立起来的一系列条件反射,从心理机制上看,它是人的一种需要。习惯具有後天性、稳固性和可变性、自动性和下意识性以及情境性等特征”。习惯不是天生的,要靠後天较长时间的培养和训练才能养成,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一个人终身发展意义重大。当下幼儿教育实践重视培养幼儿初步的良好习惯,教幼儿自己进餐、穿脱衣服、饭前便後洗手等生活习惯;学习把图书、玩具放在规定的位置、不乱扔果皮纸屑等规则习惯;学习使用你好、谢谢、对不起等礼貌用语的礼貌习惯;学习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帮助成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的劳动习惯,培养喜欢图书、热爱读书的学习习惯,这些做法都是着眼于幼儿一生成长和发展的,是符合当下幼儿教育目的和要求的。

教育就是及早培养儿童的良好习惯,这个观点早已被中外教育家所证实。洛克论及了培养儿童自制习惯的重要性,他说:“自制的习惯是未来的能力与幸福的真正基础,所以应当尽早打进他们的心里,当儿童刚有知识,刚能懂事的时候就要着手。凡是对于他们的教育负有责任的人,都应极力设法,在儿童身上形成这种习惯。”卢梭认为:“教育确实只不过是一种习惯而已。”他在《爱弥儿》巨著里详细的论述了如何运用自然教育培养儿童的良好习惯。福禄贝尔明确提出,幼儿园的作用是助长儿童身体发育与精神上诸能力的发展,以养成良好的习惯为目的。他们不但在理论上论及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重要性,还在实践中探索如何培养幼儿的诸多好习惯。可见,当下幼儿教育实践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做法与上述思想观点是一致的,所以培养幼儿初步的良好习惯是符合幼儿教育本质的做法。

特征七:心智启蒙

心智启蒙即启迪心灵智慧。智慧不能简单等同于知识,知识可以忘记,但心灵智慧却可以转化成人的能力,并成为人的一种素质、一种修养、一种境界,它使孩子们长大後也可以更好地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发展下去。

幼儿教育是启蒙教育,应该启迪幼儿的心灵智慧。蒙台梭利对此有独到而精辟的见解,首先她认为,幼儿一出生就是一个具有吸收力心灵的个体,幼儿的心智随着其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她说:“儿童一生下来从精神到物质一无所有,但他们却拥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这种潜能会以他周围环境为依托得到充分发挥。”在我们的研究中发现,幼儿教师基本形成了对幼儿进行心智启蒙的观念,认识到幼儿教育是启蒙教育,应开发幼儿早期智力、培养幼儿各种能力、激发幼儿各领域兴趣,幼儿就是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在游戏中发现新事物,得到新知识,学会新本领。启迪幼儿心智的方法丰富多样,鼓励幼儿在生活活动、游戏活动、简单劳动活动等的探索体验中学习,鼓励幼儿积极、主动、参与、创造性的建构知识,这些做法在幼儿教育实践中比比皆是。

特征八:适宜环境

关于适宜环境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蒙台梭利教育思想和瑞吉欧教育理念中的环境观最具有代表性。蒙台梭利认为,幼儿生理心理的正常发展都需要一个适宜的环境。她说:“必须注意为儿童期设置一个适当的世界和一个适当的环境,这是一个绝对迫切的需要。”这种环境应该是一个自由发展的环境、一个有秩序的环境、一个生气勃勃的环境、一个愉快的环境。“如果儿童没有这种环境,他的精神生命就不能发展,而一直处于虚弱、乖戾和与世隔绝的状态。”瑞吉欧教育理念将环境称为“儿童的第三位教师”,其含义有两层:一是环境不是固定的,而是由幼儿和教师根据他们的需要不断地修正的。幼儿园里所有的物品和材料都可以发挥积极作用,经过幼儿与教师的组织成为有意义的情景;二是“环境为第三位老师”形象地指出了环境的教学功能,认为环境有能力组织、提升不同年龄的人之间的愉悦关系,环境和教师一样,对幼儿的学习起到促进、帮助和发展的作用。可见,适宜环境对幼儿身心发展的作用已毋庸置疑,幼儿教育应该为幼儿成长创设适宜的环境。适宜的环境应该是一个安全的、温馨的、丰富的、能够满足幼儿生活、游戏、学习需要的有效健康刺激的环境。当前,学前教育政策和幼儿教育实践都比较重视幼儿园环境的创设,《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加强对幼儿园玩教具、幼儿图书的配备与指导,为儿童创设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也指出:“重视环境和游戏对幼儿发展的独特作用,创设富有教育意义的环境氛围,将游戏作为幼儿的主要活动。”教师和家长都比较看重幼儿园物质环境的创设,教育环境新颖独特、教学设施齐全,室外有宽敞的塑胶活动场地、沙池、嬉水池、大型滑滑梯、种植园和动物饲养区,室内有幼儿图书阅览室、感统训练室、美劳创意馆、多功能大厅、专用舞蹈房等,活动室教学设施齐全,能够满足幼儿生活、游戏、学习的需要。当然,为幼儿创设安全、温馨的精神环境也是十分重要的。

特征九:兴趣班的技能化倾向

“兴趣班”顾名思义是为有某种共同兴趣爱好的儿童所开设的教育教学班级,儿童因为有某种兴趣而进入到某个兴趣班学习和拓展。这种以培养兴趣动机为价值取向的兴趣班应该肯定。可是,当前以学习各类技能为价值取向的兴趣班居多。据报道,“40%的幼儿考过钢琴证书,20%的幼儿考过绘画证书;15%的幼儿考过舞蹈证书,45%的幼儿考过英语证书”。以学习各类技能为价值取向的兴趣班完全不顾幼儿的兴趣、好恶,幼儿每天都要按照家长的意愿“被安排”、“被兴趣”,学习钢琴、画画、舞蹈、英语甚至奥数。当下,幼儿的兴趣班有两种形式:一是家长利用业余时间在园外为孩子报的兴趣班,二是幼儿园里开设的兴趣班。无论是园内的还是园外的兴趣班,真正考虑幼儿个人兴趣的不多,基本上是按照家长的意愿,幼儿就像陀螺似的不停地运转于各类兴趣班之间。而家长对于幼儿上兴趣班的理由还非常充足,如“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别人的孩子学了,我的孩子不学就会落後”等。由于家长望子成龙的“好心”,将来立足社会的“期望”以及在人前有“面子”等等理由,让幼儿背负了他们这个年龄难以承受的压力。最终不但没有培养出幼儿的兴趣,只能导致幼儿对学习的厌恶。

特征十:小学化倾向

幼儿教育“小学化”就是用小学化的方式方法将原本应该小学生学习的内容教给幼儿园的孩子。“小学化”的具体表现是幼儿园主要教幼儿拼音、识字、计算和英语,晚上留有家庭作业。“‘小学化’的表现有显性和隐性两种方式,显性的表现是指幼儿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表现与小学教师无异,幼儿在学习中的表现与小学生无异。最经典的行为就是幼儿端坐静听,教师始终处于讲解状态。另外,在一些学前教育资源相对短缺的地方,虽然教师专业合格,但由于班级规模过大,有些班级达到50-70人,甚至更多,那也必然导致‘小学化’现象。”

当幼儿教师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一)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如果懂得运用语言艺术,那么幼儿就会感觉教师和母亲一样是那么的慈爱,也会感受到在班级这个大家庭是比较温暖的。幼儿有了懂得运用语言艺术的教师,他们幼小的心灵会感到无比幸福的,会更加健康成长的。

(二)构建和谐的班级氛围

幼儿阶段,孩子对于新颖的东西充满兴趣并且十分乐意主动学习,所以我们更要成为一名懂得运用语言艺术的教师进行教学,为幼儿构建一个和谐的班级氛围。当教师在教学中运用语言艺术时,会以尊重幼儿为前提,这样幼儿的人格尊严会受到保护,幼儿也不会产生逆反心理。所以幼儿会认真听取教师的教导,这样的班级氛围不是严肃的、紧张的,而是和谐的温暖的。

(三)落实幼儿的主体地位

许多老师将自己放在教育的主体地位,一味强调自身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而对于幼儿的内心感受和学习效果却缺少关注,因此,必须要加强幼儿主体地位。教师在运用语言艺术进行教学时,会用商量型的管理策略,采用民主协商的方式,这样幼儿在班级中扮演的不再是一个只被管束的角色,而是扮演了一个有话语权的角色,幼儿的主体地位就得到落实了。

二、幼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语言艺术应遵循的原则

(一)坚持性原则

幼儿的自控力是比较差的,很容易受到外界影响。所以,教师在对幼儿进行教育时,应该尽职尽责。教师应该具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在遇到问题时,能够勇敢地克服困难。还需要用耐心和幼儿交流,保证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很多教师在一开始对幼儿进行教育时是信心满满的,但是在和幼儿相处一段时间后就没有耐心了。这样的工作态度是不可取的,所以教师应该遵循坚持性原则,通过自己的坚持不懈,得到大家的认可。

(二)鼓励性原则

教师应该认识到鼓励对于教育幼儿的巨大作用。幼儿的年龄虽然小,但是虚荣心也是比较强的。在幼儿学习时,教师如果能够给幼儿进行积极的鼓励,幼儿在学习中就会充满动力,这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幼儿教师教育幼儿要遵守课堂纪律后,发现幼儿按照教师的规定做了,幼儿教师可以表扬幼儿的这种行为。

三、幼儿教师教学过程中的语言艺术

(一)教师运用说服幼儿的语言艺术

教师在教学中经常做的一项工作是说服幼儿改正自己的错误。所以如果教师没有说服的语言艺术是很难说服幼儿改正错误的,反而会使其产生逆反心理。1.教师在说服幼儿时需要做到以情动人教师在处理问题时,要站在幼儿的角度,拉近心与心的距离。教师可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和幼儿进行语重心长的谈话,让幼儿感到自己被重视,和幼儿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幼儿就可以接受教师的教育。2.教师说服幼儿时要以理服人教师需要给幼儿讲清道理,让幼儿明白道理,这样才能得到幼儿的认可。

(二)教师运用和幼儿交谈的语言艺术

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师只有把幼儿当成被关注的对象,才能让他感受到被尊重,幼儿才会有快乐的感觉。所以教师在和幼儿交流的时候应该围绕幼儿展开谈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赞美是最好的动力,如果教师的谈话是幼儿感兴趣的,这样就可以吸引幼儿对谈话的兴趣,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很多幼儿的自尊心是比较强的,如果教师直接给幼儿指出不足是很容易伤害幼儿的自尊心的。教师可以利用幼儿感兴趣的话题吸引幼儿,然后进行教育。有的幼儿唱歌比较好,教师适时加以鼓励,这样幼儿就有一种优越感,从而对老师赞美的东西更加感兴趣,进步会更大。

(三)教师运用帮助幼儿克服交往障碍的语言艺术

在实际工作中,幼儿在游戏时也经常出现这些请假:有的是自己玩自己的,有的虽坐在一起却很少相互合作和交谈,甚至还会有一部分孩子因为争抢玩具而出现吵闹现象。当幼儿发生交往冲突和障碍时,作为教师不要急着参与评价和硬性指导,要让幼儿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孩子们通过争论、评价,以及七嘴八舌的讨论等都会学会交往的新技能。孩子们在交往中发生冲突是很正常的,因此在处理幼儿交往冲突时经常采取冷静、淡化的态度,鼓励和启发幼儿自己解决问题,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交往。比如,有一天区教活动时,一个幼儿跑来告诉我说一个幼儿不让他搭房顶还拆了别人的建筑,委屈得眼泪都快出来了。教师在对情况进行了了解后,知道是两人意见不一造成的,当时就故意轻描淡写地说:“这么个小问题呀,你们商量一下怎么解决吧,我想用不着我帮忙,对吗?”说完用鼓励的眼神看着他们,他俩互相看了一眼:“那好吧”。过了一会儿他俩兴奋地拉我去看,嘿,一座很漂亮的大厦建成了。试想如果我当时强制性地批评其中一个幼儿,或者是主观上提出指导意见,那么我想失去的不仅仅是一件好作品,更重要的是让幼儿失去交往的机会。

(四)教师运用鼓励的语言艺术

当幼儿教师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幼儿教育 个体差异 因材施教

在美好的童年时代,每个幼儿都有纯真、美好的梦想,都想自己的梦想有朝一日能成为现实。但是幼儿的梦想又如何美梦成真呢?教师就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像黑夜里的指明灯,指引幼儿顺利到达彼岸;像茫茫大海中的铺路石,帮助幼儿站得更高,走得更远。要长大成才首先要做的是打好做人做事的基础,每个幼儿都是独立个体,有着各自不同的性格、爱好、脾气,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实施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方法和策略因材施教。

一、体质差异的因材施教

教师在平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对于幼儿的爱应该体现于细微之处,体现在与孩子接触的每一天。近几年发现,体弱幼儿和体胖幼儿的比例大大增加,这是由于现在的家长大多是“80后”,是新中国第一代的独生子女,他们在教养孩子的方法上有很多值得商讨的地方。这时及时地做好家长沟通、细心科学地关心体弱与体胖幼儿,显得格外重要。在幼儿园日常活动中对于那些体弱体胖的幼儿要注意区别对待。在饮食方面要求体胖儿进餐时先喝汤、进餐速度不宜过快;体弱儿则引导其不挑食、厌食。在户外活动量方面可以加大体胖儿的活动量、对体弱儿适当减小活动量。生活护理上应该时刻注意体胖儿容易出汗需及时引导他们补充水分,体弱儿应引导他们根据需要增减衣服等。这样,让幼儿感受到教师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关爱,身心健康地发展。

二、能力、兴趣、心理方面的因材施教

在幼儿期间对事物好奇、好动、好问、好探索是幼儿特有的表现,教师要根据这些年龄特点随时改变教育教学方法,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根据年龄特点在教学活动中要多采用直观的教学方式,可利用观察实物、图片、视频等手段激发他们的兴趣,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对幼儿的一些随机教育尤为重要,可以利用谈话、散步等时间结合幼儿的兴趣开展小活动,抓住他们求知的心理了解自然现象。根据个体差异,关注个别幼儿的个别需要是教师应该注重的问题。

在教学活动中不要一味地按照备课环节推进,而多关注幼儿的接受程度。青年教师尤其要注意此方面,不要为了赶进度而忽略幼儿的能力,活动要面向全体,让幼儿多讲多说多动,充分挖掘活动的价值。

三、“乖幼儿”与“调皮幼儿”的个性因材施教

每个班级中都有个别幼儿表现极“突出”,这表现为优秀和落后两个极端,怎样对这两种幼儿进行教育,我认为必须因材施教,优秀幼儿的智力、能力、接受力相对来讲都要高一些,在活动中教师只要稍加引导就能自主思考学习。这样的学习过程是良性循环,不但能促进他们爱动脑勤思考,而且能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育落后的幼儿才是难题,他们往往接受能力较弱、注意力不集中、自控能力较差。首先我们要关注的是他们的思想,如何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非常关键,教师尤其要注意不能冷落他们、歧视他们、排斥他们,反之要多亲近他们。首先做好思想工作,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他们不要冷落、歧视、贬斥,而要亲近、鼓励。在教学中,要给予这些幼儿更多关心,多下工夫让他们多问、多说、多练习,也可以请能力强的幼儿带动他们,多方面地引导他们。

四、教学活动中的区别因材施教

课堂就像美丽的花园,有着许多种含苞待放的花蕾,教师就像园丁,要熟知每株植物的习性,在适当的时机有针对性地浇水、施肥,这样才能让每一朵花蕾都绽放美丽。幼儿大致可分为三种:一种是积极互动型,一种是调皮捣蛋,还有一种是表现平平型。对于第一种和第二种的幼儿,教师可能关注的会多些,因为第一种幼儿可以使教师的教学活动流畅地进行,起到带头示范作用,而对第二种幼儿为了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必须关注他们。分析第二种幼儿导致他们这种情况发生的原因不排除这几点:有的幼儿由于年龄、兴趣、接受能力等因素常表现出注意力不持久,不专心与教师互动等,有的幼儿玩东西,有的幼儿发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及时观察并且用眼神、动作及激励的语言加以引导,让其专心听讲。教师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必须随时注意幼儿的情况,掌握幼儿的心理,尽量以活动激发所有幼儿的兴趣,使其积极参与活动。而第三种幼儿就是经常被忽视的幼儿,教师应该密切关注班内的每一位幼儿,你的每一次关注将决定着第三种幼儿向第一和第二种幼儿的转变。教师只有及时地观察发现并给予及时的干预,才能真正面向教育全体。

五、注重全面发展的因材施教

当代社会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人才,对于幼儿的培养当然也必须考虑全面性,所以教师应根据幼儿的性格、能力、优缺点等进行教育。例如:有的幼儿智高而德疏,心强而体弱。虽然学本领用功,各方面能力较强,但是德育不足,爱动“小脑筋”,体质较弱,自我服务的能力较弱。另有幼儿德高而智差,品质非常好,热情大方爱劳动,但是学习能力平平。这时就非常有必要因材施教,根据每位幼儿的所长进行扬优补缺引导,使每位幼儿都全面发展。

六、利用教师面部表情与肢体语言等因素进行因材施教

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教师常常处于一个众目所视的位置,教师的面部和幼儿的视角往往成一条直线,因此,教师的面部表情会直接影响幼儿,在不同的活动中教师的面部表情要轻松、快乐、无奈、悲伤等,在适当的时期对适合幼儿使用恰当的表情,也会起到因材施教的作用。肢体语言也是一样,再配合表情、语言的使用更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从而给幼儿留下深刻印象,使幼儿的注意力集中,起到良好作用。

七、师幼间平等关系恰当把握的因材施教

教师与幼儿之间应是平等的。虽然幼儿年龄小但是教师要尊重幼儿。幼儿之间存在性格的差异,比较开朗的幼儿总是喜欢跟教师接近,表现出极强的亲近感。在互动中他们对教师的关爱直率坦诚,教师应该主动观察了解幼儿。对幼儿的爱千万不能视而不见,一定要珍惜,否则会伤害幼儿纯洁无瑕的心。在情感方面必须做到平等,使这些幼儿意识到自己同样是班级中的一员,同样受到大家的欢迎。对于调皮的幼儿教师还要本着慈母的心,爱护他们,包容他们,消除他们的畏惧心理,拉近他们与教师的距离,真正做到感情融洽,这样班内所有幼儿就会感受到自己生活在集体中,就会维护自己的地位,同时激励幼儿在平等的环境中严格要求自己,适应良好环境。对于胆小内向型的幼儿,他们在集体中的话语总是不多,基本上不和教师交流。对于这样的幼儿教师更要关注,主动接近他们,用语言和行动感化他们,让他们对教师敞开心扉,完善人格,更好地适应集体生活。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一种方法改变一位幼儿。教师在不断的实践、摸索、总结中得出种种因材施教的方法,可以说是有规律可循的,与其说是一种教育形式,不如说是一种教育思想,将随着实践、摸索、总结而逐步完善。

当幼儿教师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措施。以此来防范和避免该类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幼儿教师职业道德 幼儿教师职业道德失范

中图分类号:G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2-0000-02

前言

我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部分。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①。随着幼儿家长对于幼儿入园难、入

园贵等问题的反映呼声强烈。国家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②,其中第二部分发展任务中单独列出第三章来说明学前教育的任务。首先,基本普及学前教育。明确学

前教育对幼儿身心健康、习惯养成、智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其次,明确政府职责。其中提出:“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

扶持民办幼儿园。制定学前教育办园标准,建立幼儿园准入制度。严格执行幼儿教师资格标准,切实加强幼儿教师培养培训,提高幼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尽管,国家

对建幼儿园幼儿标准,但出于盈利的考量,不乏会有不符合国家标准的托幼机构的出现。幼儿园数量增加同时,我们不得不为幼儿园的教育质量所担忧。

近日,在电视、报纸、网络等各大媒体上多次报道幼儿教师孽待幼儿的事件。笔者在比较权威的百度、搜狐、新浪等各大搜索引擎上输入“幼儿教师孽待幼儿”后,出现了近三年来幼儿教师孽待幼儿的

案例。例如,山东东营一幼儿园老师用针扎等方式虐待8名儿童;广东汕头幼儿老师唆使学生打学生,并且传看戏谑孩子的视频。其中近期引起媒体关注的“某地区幼师虐童事件”。

某地区幼儿教师孽待幼儿的702张照片让人看了触目惊心。而这位幼儿教师对于该事件的回应却是:“只是闹着玩、照片太有趣”。从这句话中,我们看出这位幼儿教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观念都没有。这

种不负任何责任的态度和变态的行为不得不让幼儿教育界对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进行一定的反思。

一、幼儿园教师孽带幼儿事件造成的危害

1、幼儿教师孽待幼儿事件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幼儿家长造成伤害

该种恶性事件的发生,对于社会造成恶劣的影响。原本家长出于对幼儿园和幼儿教师的信任把幼儿送到幼儿园的。幼儿教师不仅没有让孩子开心快乐的学习和成长,反而对孩子的身心造成伤害。幼儿教

师在大众心中的形象有所下降,托幼机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遭到家长的怀疑。

2、对于受害幼儿身心造成极大的伤害。

对于受害幼儿的伤害,尤其是心理上的伤害是很难弥补的,甚至是一生的心理上的阴影。儿童心理治疗师余伟认为:“孩子这个时候其实他的是非判断是非常单一的,他认为老师所有的行为都是对的,

因为他是老师,所以孩子也许认为这样做事对的。幼儿教师的暴力行为,导致这些孩子将来也许会产生暴力的倾向,也许会用这样的方式对待其他的孩子,甚至对待自己的孩子。孩子被侵害,被伤害,

无论是语言的,还是肢体的这种伤害实际上是比较隐蔽的。一方面源自于孩子的年龄特点,因为他对这个事情的评判本身不清楚,另外方面源自于孩子的能力的发展,他的语言有的时候描述不清楚这件

事情。不容忽视的是该时期的幼儿具有“好奇、好动、好模仿”的性格特点③,他们有可能长大后用同样的方式对待身边的幼儿。3―9岁儿童自尊结构包括重要感、自我胜任感、外表感。有研究表明,4

岁和7岁时儿童自尊以及自信心发展的关键年龄,总的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3―9岁儿童的自尊呈“波浪式”发展趋势,且男生自尊发展水平显著。④在此期间,对于幼儿身体和语言上的侮辱将影响幼

儿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形成,内心的伤害会直接影响到孩子成年以后。他会认为小孩子是不被尊重的,自己是不需要被尊重的。教师鼓励学生之间互相打架的行为,导致幼儿攻击的增加。不利于幼

儿社会性和同伴关系的发展。

幼儿长时间处在恐惧、不安全的环境中,导致幼儿产生焦虑情绪。幼儿长期焦虑不仅在生理上导致口吃、尿床、头痛、直肠出血、脉搏加速、手掌冒汗等症状,同时心理上常表现出害怕、紧张、哭闹、

做恶梦等症状。老师这样侮辱我,甚至在肢体上给幼儿带来很大的疼痛,这种伤害会导致幼儿对老师、对他亲近的人产生质疑,导致孩子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幼儿教师孽带幼儿的时,对于那些围观的

孩子也是一种隐性的暴力。像这些围观的这些孩子,对比当时被直接拧耳朵的孩子产生的危害更大,他会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老师有权利这样做,况且内心也隐藏着威胁和恐惧。”

3、对于幼儿家长造成的伤害

原本家长出于对幼儿园和幼儿教师的信任把幼儿送到幼儿园的。幼儿教师不仅没有让孩子开心快乐的学习和成长,反而对孩子的身心造成伤害。一方面,家长对于幼儿园的信任降低,出现母亲放弃高薪

在家照顾孩子的情况。另一方面,由于家长担忧对受害幼儿造成的影响,导致家长会产生焦虑心态,不知该如何对待心理受到伤害的孩子,甚至家长会对社会产生不满的情绪。

二、分析幼儿园教师孽待幼儿的原因

1、幼儿园师资短缺,教师质量良莠不齐,幼教师德有待改善

我国《幼儿园管理条例》总则中第二章:“幼儿园园长、教师应当具有幼儿师范学校(包括职业学校幼儿教育专业)毕业程度,或者经教育行政部门考核合格。”⑤在幼儿师资紧缺的情况下,幼儿教师

的质量良莠不齐,难以保证高质量的幼儿师资队伍。从而还存在着幼儿教师伦理道德缺失的状况。某地区幼儿教师孽待幼儿事件中教师并无幼儿教师资格证。这次省教育厅在通报某地区虐童事件时,公

布了一项数据,当地幼儿园里约四成老师,合计四万人左右没有幼儿教师资格证。山东省教育厅抽查了17市194所幼儿园,53%的幼儿教师没有取得教育部认可的幼儿教师资格证书,17%的园长没有取得园

长任职资格培训证书。有此可知,当前幼儿师资短缺、且大量存在无证上岗情况。

2、幼儿园管理不严格

尽管我国明确创办幼儿园要本着:“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的方针,不过当前存在着很多的家庭式的托儿所和民办幼儿园,这

类幼儿园的软硬件设施不符合建立幼儿园的要求。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不了幼儿身心发展的需求。该种幼儿园主要是以赢利为目的,幼儿园园长主要是幼儿园的投资者,并不具备幼儿教育的相关背景。这

样导致园长在招聘的过程中对幼儿教师的标准不高。对此,国家有必要细化幼儿园办园标准,审批部门给予严格的把关。以保证私立幼儿园质量的提高。

3、家长缺乏对幼儿的关心照顾

在某地区幼儿教师孽待幼儿事件中,受孽带幼儿曾回家跟家长说过老师孽带孩子的事情,家长对幼儿的言语没有给予理睬。这说明:家长对于孩子的关心不够细致。幼儿家长应多关心孩子,多与孩子的

交流和沟通,观察孩子的外在表现,并耐心倾听孩子的诉说。以避免孩子在幼儿园受到欺辱的事件再次发生。

4、公立的高质量的幼儿园短缺

当前,我国公立的幼儿园数量不能满足幼儿的需求,公立幼儿园只能接收有限的幼儿进入幼儿园学习。私立的条件优越的幼儿园收费又昂贵。这一现实导致许多条件不好的家庭选择把幼儿送到托儿所和

相对价格便宜的私立幼儿园。因此,国家有必要加大对于幼儿教育领域的经费投入,建立足够数量的、公益性的、非竞争性的幼儿园供幼儿学习与成长。

5、缺乏幼儿教师行为规范的法律法规

某地区幼儿教师孽待幼儿事件中教师收到的惩罚为:公安机关依法释放无罪幼儿教师。因为我国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只能对孽待幼儿的教师给予道德上的谴责,仅仅属于幼儿教师职业道德师范行为。

没有相关的法律规定她有刑事上的罪行。而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于孽待幼儿的事件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且惩罚严格。一位孽待自己孩子的美国母亲被判90年的刑罚。为了保证幼儿在幼儿园中快乐学习和

生活,需要国家针对弱势群体幼儿给予相关的法律保障。

6、幼儿教师的压力大和待遇底的现实

2010年11月,《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简称“国十条”)⑥出台,其中对幼儿教师队伍的建设有专门的要求,要加快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热爱儿童、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幼儿教

师队伍。健全幼儿教师资格准入制度,严格把握入口关。但是,我国的现实是全社会对于幼儿教师的重视不够,幼儿教师的福利待遇相对中小学来说很低,而且肩负的任务和压力要远远大于小学教师。

据了解,民办幼儿园教师目前属于非事业编制,相较于公办幼儿园教师,大多数人的工资福利偏低,社会保险也未全面覆盖,而且存在学历和职称偏低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必然大学本科及本科以上

的高素质学前教育人才不愿到幼儿园中从事教学工作。导致幼儿园中大部分都是中专和高专毕业的幼儿园教师的情况甚是普遍,教师的质量也随即下降。再加上教学方面的压力,不可否认幼儿教师心理

上有产生扭曲可能。

三、解决措施

1、优化现有幼儿园结构体系,明确办园条件,保证幼儿园符合标准

我国《幼儿园管理条例》总则中第四条:“幼儿园的设置应当与当地居民人口相适应。乡、镇、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的幼儿园的发展规划,应当包括幼儿园设置的布局方案”。依照以上的规定,应禁止

不满足条件的幼儿园建立。幼儿园的相关管理部门要进一步明确建立幼儿园的细则和标准,保证幼儿无论是在公立幼儿园还是私立幼儿园都拥有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

2、优化幼儿师资队伍,定期开展培训,尤其加强幼儿教师职业道德培训

我国《幼儿园管理条例》总则中第二章:“幼儿园园长、教师应当具有幼儿师范学校(包括职业学校幼儿教育专业)毕业程度,或者经教育行政部门考核合格。”⑦刘焱编著的 《幼儿园教育概论》中幼

儿教师的职业道德是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最基本条件。首先,要忠于幼儿教师职守,即幼儿教师在工作时间和工作范围的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按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规则和要求干好本职工作

。其次,热爱幼儿。成人对于幼儿的是幼儿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条件。再次,尊重和保护幼儿。⑧作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具备一颗“爱幼儿”的心。坚持幼儿教师“持

证上岗”制度,保证幼儿教师的专业性,在幼儿园教师选拔中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提高幼儿教师准入的门槛。

3、完善有关保护幼儿的相关法律法规;形成对幼儿园教师进行监督、评估与实施的奖惩制度,有效预防幼儿教师职业道德失范行为的发生

我国对于幼儿教师孽待幼儿事件现在还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规定。仍以某地区幼儿教师孽待幼儿事件的判决结果为例,华东政法大学教授何萍表示,寻衅滋事罪的客体是侵犯社会公德扰乱社会秩序,是

从流氓罪分离出来的。但肇事老师的行为侵犯的是儿童的身心健康。除了寻衅滋事罪,故意伤害罪也是考虑的范畴。但故意伤害要求轻伤以上的结果,而一般的虐童案件可能很难达到这样的后果。所以

,对于孽待幼儿的幼儿教师除了拘留几天外,法律上没有相关的刑事惩罚规定,只能受到道德和良心的谴责罢了。幼儿的人格与成人的人格是平等的,幼儿的权益是应该受到法律保障。我国还没有专门

的“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只提到次规范适用于幼儿教师而已。但幼儿的年龄年龄特点要求有一份独立的“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4、形成学校、家长和社会共育幼儿的体系

幼儿园应主动与幼儿家长配合,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向家长宣传科学保育、教育幼儿的知识,共同担负教育幼儿的任务。教育的任务不仅仅落在幼儿园或者学校某个单位上,家长和社区

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幼儿的年龄特点为:“好奇、好动、好模仿”,幼儿期是幼儿吸取知识的关键期,周边的社区环境和家长的言行都是幼儿模仿的对象,随处都是他们学习的样板。因此,家长要

多与孩子交流。从而针对孩子自身的特点给予“因材施教”。

6、提高幼儿教师的待遇,给予幼儿教师一定数量的编制

当劳动付出与劳动产出出现极大的落差时,劳动者将可能在心理甚至行为方面产生情绪化倾向。幼儿教师高付出低收入的现状,将影响幼儿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为了保证和提高的幼儿教育质量,首先要

为幼儿教师提供舒适的、和谐的工作环境。更重要的是提高幼儿教师的薪资水平,增加幼儿教师的编制名额,提升幼儿教师的待遇水平和社会地位。这样有利于幼儿教育系统能吸收到高素质、高水平的

幼儿教师队伍,从而促进幼儿教育的正常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Z],2002年8月1日印发.

[2]教育部办公厅.《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1年7月.

[3]但菲.婴幼儿心理发展与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01-01.

[4]刘梅.儿童发展心理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一版,p212.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令[Z].幼儿园管理条例.1989-8-20,p2.

[6]《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Z].2010年11月.

[7]刘焱.幼儿教育概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

注解

①教育部办公厅.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Z],2002年8月1日印发.

②教育部办公厅.《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1年7月.

③但菲.婴幼儿心理发展与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01-01.

④刘梅.儿童发展心理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一版,p212.

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令[Z].幼儿园管理条例.1989-8-20,p2.

⑥《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Z].2010年11月.

相关期刊更多

党员之友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吉林省委员会

当代油画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北京龙吟雅风视觉艺术中心

当代石油石化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