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我眼中的色彩作文

我眼中的色彩作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我眼中的色彩作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我眼中的色彩作文

我眼中的色彩作文范文第1篇

这是我最近看到的一则笑话。熊猫的愿望恐怕很难实现,谁让它全身黑白二色?可祖宗给的又有什么办法呢?不爱祖宗遗产的岂止熊猫?一个五岁小女孩看见电视中外国小女孩的金发便羡慕不已,她很讨厌自己的黑头发,于是任性地用小剪刀将它剪下。唉,多傻的小姑娘。她为什么不想一想,外国小女孩也许多么希望自己拥有一头如云的黑发,因为颜色是没有好坏之分的,它们有着不同的美。

我总是听有些中学生说,红色最俗,最土,真不懂新娘为什么穿得大红大红的。说这种话的女同学在自己结婚时,可以不穿红,因为白色的婚纱已被大部分中国人接受。可是,春节时,她会在自己家挂上白色或绿色的灯笼吗?如果她看到入伍的新兵胸前挂着蓝花,她能忍住不笑吗?其实,红色也很美,它是火焰般的颜色,是激情。孩子出生,家里人总要做红鸡蛋,因为鸡蛋浅浅的白色不足以表达家人迎接新生命到来时的无限喜悦。

与红色相对应的是白色,它可以表现庄重或纯洁,有时也代表悲伤、凄凉。按中国习俗,葬礼上的用具都采用白色。都说中国人很注重忌讳,我却疑惑,既然白色是死亡的象征,为什么洁白的雪却被这么多伟大的诗人写成了流传千古的诗篇?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将春景比冬景,几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意境壮美;韩愈的"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把春雪描绘得多么美好而有灵性,饶富情趣。那种白的纯已让人们无法再想其它不开心的事,因为白此时不再是悲伤,而是一种美。生活需要美,就需要白色。

不止红与白,黄绿青蓝紫都是自然的色彩,它们都有着独特的美,任何人都不能说,不需要它们之中的任何一种,因为它们的美是平等的。正是由于它们的完美组合,这个世界才多姿多彩。

一个都不能少。

【点评】

我眼中的色彩作文范文第2篇

——题记

“太阳光一共分为七种颜色:红,橙,黄,绿,蓝,靛,紫。但为什么我们平时看到太阳光却是白色呢?这是因为光的色散,把白光分解成七种颜色……”台上物理老师口若悬河地讲着,台下同学的心思却早已飞到了窗外的篮球场。“五,四,三,二,一……”

“叮铃铃!“铃声未落,教室里的十条人命已踩着铃声杀奔到了球场上。

“防守防守,快!”“篮板球!抢篮板!”“传球!”“零度!”窗外又响起了经久不息的“青春篮球变奏曲”。

“唉,这些痴球人哪……”我气若游丝地趴在了桌上。

在我呼天抢地地熬了半天后,终于轮到我们班上场了。球员们手中的篮球在夕阳的余晖下熠熠生辉,传球、三分球、带球上篮……一个个动作令人眼花缭乱,几乎看不清指尖足底的来去之势。进球后的欢呼、翻动着的分数牌、传球时的提醒声……场上的球员好像已变成了一颗颗热血飞扬的斗魂,弹跳跃动间无不叩击着我心中无澜的死水,也不禁被这昂扬激越的场面震荡起一圈圈铿锵的轮回。

8比4,10比6,12比10,13比13……对方的分数亦步亦趋紧咬不放,终于在最后30秒内扭转当前局面,18比19。

“ 三十……二十……十五……”

只听三班阵营爆发出一阵强烈的欢呼声,最后一个三分球应声入筐……

“十……五……二……一”

哨声无情响起,尘埃落定。

18比21.鲜红与墨黑像两把无形的利剑插入双眼,刺穿了泪腺的闸门, 泪水已无法抑制地冲闸而出。浸湿的球衣上不知是汗水抑或是泪水。

我默默无语,回首暮已成夜。

我慢慢的在空无一人的球场上踱步,耳边的风呼啸而过,天边流云舒卷聚合分离。云消见月,场边绿树如一春带雪,斑驳了一地月华。暗香浮动,扬起一场月光雨,将此时此刻的泪与笑,风和雨的点点滴滴折进了生命的画卷,默默地填补了调色盘中青春颜色的空缺。

青春是干净的纯白,像一遍绿地的窗外。我将记忆的门打开,把所有发生的是全记下来。是的,青春有欢乐,有惆怅,有酸楚,种种心情各有各的颜色,,像无边七色的弧度。七色互相融合、搭配,凝聚出太阳最纯粹最灿烂的色彩。它是我们心灵深处那片沐浴着阳光的绿地,无数种子在彩虹的倒影里萌芽、生长。

我眼中的色彩作文范文第3篇

眼见为实的道理不用多说,在我们的感官中,眼睛可以说是最值得信任的,离开它,我们几乎无法感觉这个世界的样子。然而我们却发现,在严格的测试中,我们的眼睛却不能被完全信赖,它得到的答案往往并不精确。

眼见不一定为实

了解我们外设产品测试的读者都知道,在显示器、投影机等测试中,我们一直保留着主观评价这一环节。这一环节就是把人眼当作一个评判依据,由人眼的感受来给不同产品的显示品质打分。因为人眼是画面的最终感受者,所以画面色彩是否鲜艳好看、准确传神,当然该由人说了算。

不过既然我们称之为“主观”测试,那就说明这项测试本身并非客观独立,它往往随测试人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结果。实际上,不同人的审美喜好,以及他在图像领域的经验多少,工作中与图像打交道的多少等等诸多因素都会影响其判断的结果。

不仅如此,即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对一款产品也可能打出不同的分数。比如一款显示器,如果和比它画质好很多的显示器放在一起,就会感觉它很糟糕,如果和比它差很多的显示器放在一块,又会觉得它很不错。甚至心理因素也可以影响结果,心情好的时候可能喜欢明快的色彩,心情差的时候喜欢柔和的画面,等等。这就说明,人眼的感受是很不稳定的,它的判断是很容易受外界影响的。

其实可以做一个简单的实验来证明这一点:闭上一只眼睛,另一只眼睛观看一幅红色画面几十秒钟后,再依次用两只眼睛看白色的墙壁或纸张。你会发现两只眼睛看到的白色迥然不同。刚刚闭上的那只眼睛看到的白色明显要比看过红色的眼睛所看到的白色红很多。也就是说,我们的眼睛感受到的颜色不只是绝对的色彩,还包括对比关系:它和之前或之后看到的物体的颜色的对比,和周围物体颜色的对比等等。所以想要用眼睛作为仪器判断色彩、颜色的准确性,判断显示器显示质量,可不那么简单。

在我们的测试中,为了保证主观测试得分的准确性和稳定性,采用了很多方法。例如采用多产品同时对比,并设定一款或几款产品作为参照基准;缩短测试时间尽量保证主观测试在一个相对短的时间内进行;细化分数,保证每一项评分有具体的观察点和评判依据等等。但是即便如此,如果要精确的了解一台显示器的亮度有多高、对比度有多大、色彩范围有多宽、均匀性有多好等等这些精确的数据,眼睛还是无能为力的。此时,测试仪器就是我们最重要的帮手。比如在测试显示器、投影机的时候,我们都有专业的色度计、照度计来给出量化的测试得分,作为客观测试结果。

实际上在打印机、扫描仪等诸多和色彩、光学有关的产品领域,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在这些领域,过去我们主要是靠眼睛作为判断依据。而最近,我们同在专业色彩管理领域很有口碑的X-rite爱色丽公司展开了合作,他们提供的X-rite Eye-One(简称i1)色彩管理系统可以让我们精确测定打印机、扫描仪、数码相机甚至显示器、投影机的色彩特性,帮助我们定量考察这些产品的输出品质。Eye-One系统作为一只可以精确测量色彩的“眼睛”,让我们在更多类型的产品测试中可以真正做到眼见为实。

我们如何使用Eye-One系统

在印刷、数码图像处理等专业行业领域,Eye-One色彩管理系统早就得到了业内广泛认可,它可以为彩色输入输出的整个流程进行色彩匹配校准。我们使用的Eye-One XT系统的核心是Eye-One Pro分光光度仪,它可以测量并控制工作流程中的每个彩色设备。例如:用它对笔记本电脑的显示屏进行校准、拾取打样颜色或检查照明条件(显色性和色温)等等。只要接上USB线,Eye-One Pro就可以:建立色彩配置文件―显示器、扫描仪、打印机、数码相机和数码投影机。还可以测量和拾取―专色、闪光灯和环境光。

在我们的测试过程中,我们并非要为显示器、扫描仪、打印机、数码相机和数码投影机这些不同的设备进行色彩匹配,而是要了解这些不同设备的色彩特性,实际上这正是Eye-One进行色彩匹配校正的最基础最关键的一步。利用Eye-One Pro探头可以精确测定物体色、发光色、弥散光色,并在Lab、xyY、XYZ等多种色彩空间中加以定量化。实际上Eye-One可以为每一个设备生成一个色彩配置文件―icc文件,这个文件精确的描绘出这一被测设备在色彩空间中的色彩特性。电脑系统就是根据这一色彩配置文件来协调不同设备的色彩特性,达到色彩的输入输出一致的。而我们的测试同样利用这一配置文件来探究这些设备的色彩表现。例如,它们的色域范围有多大,它们的白点色彩(色温),灰阶层次过渡情况,等等。

当然,为了获得精确的测试结果,我们还采用与Eye-One配套的专业软件ProfileMaker,用来生成配置文件并为我们揭示配置文件中隐含的色彩秘密。

Eye-One用于打印机测试

上一期我们曾经进行了一次喷墨多功能打印机专题测试,所以我们率先把Eye-One系统应用于对产品打印特性的考察中。我们选择了来自佳能、爱普生、惠普三大品牌的几款产品,让它们打印Eye-One专门设计的色彩样张,然后由Eye-One探头读取它们的打印结果,采用ProfileMaker生成并分析色彩配置文件。

我们对色彩配置文件经过分析后,把打印机可以输出的色域范围展现在常用的CIE1931色彩空间上便可以看到许多有意思的现象。

测试中我们曾发现,对于同一款打印机来说,我们采用相同的打印纸,但是在驱动程序中使用不同的色彩设置,打印出的照片效果会大相径庭。使用Eye-One系统分析后就很容易看出,实际上不同的色彩设置,会直接导致打印机的色彩输出产生明显的变化。我们以佳能MP810多功能打印机为例,当关闭驱动程序的所有色彩管理设置后,打印机处于原始色彩输出状态,此时其RGBCMY等主色值和我们常见的sRGB标准值有较大差别,而且其层次特性也没有经过校准,所以画面色彩浓郁但是有明显失真。

不过我们也注意到,此时打印机色彩输出的范围较大,实际上,对于需要色彩校正和色彩匹配的专业用户来说,正是把这种模式下的打印机色彩配置文件在Photoshop一类的图像处理软件色彩管理系统中加以应用,就可以得到很好的输出效果。

我们看到,当采用打印机驱动中的“驱动校正”设置后,虽然打印色域范围缩小了,但是整体表现和sRGB标准更接近了,所以我们从实际打印的照片上可以看出这种模式下的照片比较自然,接近真实效果。采用“ICM标准”设置后,此时打印机会依照图像软件的色彩匹配设置进行自动的色彩管理。不过我们看到,此时它的色域范围明显小于sRGB标准了,所以其打印出的照片色彩明显偏淡,不够鲜艳生动。

对于非专业用户来说,通常不会通过Eye-One这样的专业设备对打印机进行校准和色彩匹配,所以他们大多会使用驱动程序提供的各种色彩设置。因此在测试打印机的时候,我们也是用这些预设模式来打印照片,这些模式相当于打印机厂商针对用户的典型需要进行的预校准。有了Eye-One系统的帮助,一方面可以考察出打印机在没有经过校准的时候其最大色彩输出范围,还可以考察使用这些由厂商提供的预校准模式后的实际表现如何。

测试中我们还发现,对于同一款打印机,打印介质对于打印效果的影响非常显著。以Epson stylus photo RX590为例,采用普通复印纸和照片纸,Eye-One测试结果绘制的CIE色域图上可以看到其色彩范围差异十分巨大。在普通复印纸上,色彩范围明显缩小,所以各种颜色看起来都变得不鲜艳、不生动,此外通过测量得到的Lab色彩数据我们还可以看到,纯黑块的黑度也明显不足。L代表亮度,越大代表色彩越明亮,越小代表越黯淡。照片纸上黑色L值为2.9,复印纸上L则高达30.5。所以整个画面看上去反差不够,黑色发灰。

我们还注意到,即便采用不同类型的照片纸,打印机的色彩表现也会有差异。例如HP photosmart C7188,采用280克超高级照片纸就比采用速干高级照片纸的色彩范围更宽,而且采用sRGB设置的时候其输出范围也更接近sRGB标准值。

我们还对比了两款Epson产品的色彩特性,Epson stylus photo RX590采用的是染料墨水,而Epson stylus CX5900采用的是颜料墨水。

Eye-One系统的其它应用

我眼中的色彩作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色彩;设计;应用

色彩是设计中最具表现力和感染力的元素之一,它借助人们的视觉感受,发生一系列的生理、心理及类似物理的变化,造就丰富的联想空间、深刻的寓意或象征。我们生活中不能没有色彩,很难想象一个没有色彩世界、一个苍白设计会是什么情景。我想,最美的图画不是蒙娜丽莎的微笑,不是梵高笔下明艳耀眼的向日葵;而是自然环境下的太阳的光芒,大自然赋予了世间万物特有的色彩,阳光使这些色彩有了生命。在设计氛围中色彩应充分满足人们对色彩功能的精神要求,它能够促使人们从紧张的精神生活转化到愉悦、舒适的自然状态,这是色彩本身具有一些特性之一。在设计中充分发挥和利用色彩的这些特性,将会赋予设计者及观看、使用者感人的魅力,并使设计极具醒目或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

色彩是眼睛在受到光照射到物体上反射的刺激后,视网膜上的视觉神经传送到大脑神经中枢而产生的视觉。当我们四周不管是自然的或人工的物体,都有各种色彩和色调。这些色彩看起来好像附着在物体上。然而一旦光线减弱或成为黑暗,周围所有物体都将失去各自的色彩。所以在黑暗中我们无法感受到任何色彩存在。当我们看到色彩时,除了感受其物理方面的影响外,心里也会产生反应,这种感受我们难以用言语来形容,通常我们称之为印象或感觉,也就是色彩意象。不同的颜色会给人们不同的视觉冲击,同样也会影响人们的心理情感。而不同的色彩搭配又会让同种色彩产生另外的感觉。这是一种最普遍的直觉经验,这种经验来源于联想,曾有人用色相呈现等阶变化的蒙塞尔色卡对人做过调查研究,让他们按自己的感觉印象判断哪些色彩有温暖感,哪些色彩有寒冷感。结果与人们日常的生活经验极其一致。色彩的物理效应对人引起的视觉效果反应在冷暖、远近、轻重、大小等方面。所以色彩现象和物理作用在设计中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色彩的感觉表现为暖色系和明度高的色彩具有前进、凸出、接近等效果,冷色系和明度较低的色彩则具有后退、凹进、远离等效果。室内设计中常利用色彩的这些特点去改变空间的大小和高低。例如,居室空间过高,可用近感色,减弱空旷感,提高亲切感;墙面过大,宜采用收缩色;柱子过细时,宜用浅色;柱子过粗时,宜用深色,减弱笨粗之感。色彩能迷惑人的眼睛,暗色使大的变小、粗的变细,亮色使矮的变高、远的变近。这些特性,在室内设计中也多有体现和利用。不同的明度和冷暖有时也通过对比作用显示出来,室内所摆设不同家具、物体的大小和整个室内空间的色彩处理关系密切,色彩可以改变物体的体积和空间感,使室内摆设的物品之间关系更为协调。色彩不单单只是颜色,还有色彩的空间感、色彩的重量感、色彩的味觉与嗅觉转移、色彩的其他感觉转移。总之色彩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大学科。比如说色彩的空间感,色彩虽然是一种比空间形象更抽象的一种感觉,但是这种感觉总是依附在某种空间形式上的,即是说,色彩不能独立存在,空间形式却可以,色彩感觉与空间感觉是不可分割的,那么这两种感觉也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色彩设计应是在完善造型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到色与光对所要表达对象的影响。色彩与设计应该是一个非常和谐且统一的结合体,在整体氛围中使每一个“成员”在满足艺术审美的条件下,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造就一个优雅美观、具有一定美学价值的色彩设计。

色彩应用搭配在设计师的眼中无处不在且有着十分广阔的天地。由江海湖泊到山川田园,春夏秋冬一年四季风雨变幻的五光十色、自然美景等都无处不是色彩的天空、色彩的海洋。现如今人们的色彩视野已包括整个宇宙空间在内的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生活中很多色彩对大众来说似乎很平常,大都很少去注意观察,设计师、画家则不然,他们很多都是独具慧眼的色彩发现者,从中得到启发并在创作灵感中得到升华。罗丹曾说:“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大自然为色彩的搭配提供了源泉。深入生活、感受生活,从生活中感受色彩汲取创作灵感的色彩构思,可有效地帮助设计者打开新的思路,摆脱惯性思维习惯,不断提高色彩修养及设计意识。

参考文献

[1] 史岩.色彩学[M].科学普及出版社,2003.

[2] 牛顿著,周岳明译.光学——关于光的反射、折射、拐折合颜色的论文[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

我眼中的色彩作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室内设计家庭装修

一、形式和色彩服从功能充分考虑功能要求室内色彩主要应满足功能和精神要求,目的在于使人们感到舒适。在功能要求方面,首先应认真分析每一空间的使用性质,如儿童居室与起居室、老年人的居室与新婚夫妇的居室,由于使用对象不同或使用功能有明显区别,空间色彩的设计就必须有所区别。

二、力求符合空间构图需要室内色彩配置必须符合空间构图原则,充分发挥室内色彩对空间的美化作用,正确处理协调和对比、统一与变化、主体与背景的关系。在室内色彩设计时,首先要定好空间色彩的主色调。色彩的主色调在室内气氛中起主导和润色、陪衬、烘托的作用。形成室内色彩主色调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室内色彩的明度、色度、纯度和对比度,其次要处理好统一与变化的关系。有统一而无变化,达不到美的效果,因此,要求在统一的基础的求变化,这样,容易取得良好的效果。为了取得统一又有变化的效果,大面积的色块不宜采用过分鲜艳的色彩,小面积的色块可适当提高色彩的明度和纯度。此外,室内色彩设计要体现稳定感、韵律感和节奏感。为了达到空间色彩的稳定感,常采用上轻下重的色彩关系。室内色彩的起伏变化,应形成一定的韵律和节奏感,注重色彩的规律性,切忌杂乱无章。

三、利用室内色彩,改善空间效果充分利用色彩的物理性能和色彩对人心理的影响,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空间尺度、比例、分隔、渗透空间,改善空间效果。例如居室空间过高时,可用近感色,减弱空旷感,提高亲切感;墙面过大时,宜采用收缩色;柱子过细时,宜用浅色;柱子过粗时,宜用深色,减弱笨粗之感。

四、注意民族、地区和气候条件符合多数人的审美要求是室内设计基本规律。但对于不同民族来说,由于生活习惯、文化传统和历史沿革不同,其审美要求也不同。因此,室内设计时,既要掌握一般规律,又要了解不同民族、不同地理环境的特殊习惯和气候条件。

色彩包围出的好心情

作为装饰手段,墙面色彩因能改变居室的外观与格调而受到重视。色彩不占用居室空间,不受空间结构的限制,运用方便灵活,最能体现居住者的

个性风格。

色泽功能

色彩的心理作用每一种颜色都具有特殊的心理作用,能影响人的温度知觉、空间知觉甚至情绪。色彩的冷暖感起源于人们对自然界某些事物的联想。例如,从红、橙、黄等暖色会使人联想到火焰、太阳,从而有温暖的感觉;从白、蓝和蓝绿等冷色会联想到冰雪、海洋和林荫,而感到清凉。

色彩与空间感

基于色彩的彩度、明度不同,还能造成不同的空间感,可产生前进、后退、凸出、凹进的效果。明度高的暖色有突出、前进的感觉,明度低的冷色有凹进、远离的感觉。色彩的空间感在居室布置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在空间狭小的房间里,用可产生后退感的颜色,使墙面显得遥远,可赋予居室开阔的感觉。

色彩与人的情绪

色彩的明度和纯度也会影响到人们的情绪。明亮的暖色给人活泼感,深暗色给人忧郁感。白色和其它纯色组合时会使人感到活泼,而黑色则是忧郁的色彩。这种心理效应可以被有效地运用。例如,自然光不足的客厅,使用明亮的颜色,使居室笼罩在一片亮丽的氛围中,会使人感到愉快。

墙壁用色

墙面的色彩,构成了整个房间色彩的基调,其次,如家具、照明、饰物等色彩分布,都受到它的制约。墙面色彩的确定首先要考虑居室的朝向。南向和东向的房间,光照充足,墙面宜采用淡雅的浅蓝、浅绿冷色调;北向房间或光照不足的房间,墙面应以暖色为主,如奶黄、浅橙、浅咖啡等色,不宜用过深的颜色。墙面的色彩选择要与家具的色彩、室外的环境相协调。墙面的色彩对于家具起背景补托作用,墙面色彩过于浓郁凝重,则起不到背景作用,所以宜用浅色调,不宜用过深的色彩。如果室外是绿色地带,绿色光影散射进入室内,用浅紫、浅黄、浅粉等暖色装饰的墙面则会营造出一种宛如户外阳光明媚般的氛围;若室外是大片红砖或其它红色反射,墙面以浅黄、浅棕等色为装饰,可给人一种流畅的感觉。

色彩心理学家认为,不同颜色对人的情绪和心理的影响有差别。

暖色系列:红、黄、橙色能使人心情舒畅,产生兴奋感;而青、灰、绿色等冷色系列则使人感到清静,甚至有点忧郁。白、黑色是视觉的两个极点,研究证实:黑色会分散人的注意力,使人产生郁闷、乏味的感觉。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人的瞳孔极度放大,感觉麻木,久而久之,对人的健康、寿命产生不利的影响。把房间都布置成白色,有素洁感,但白色的对比度太强,易刺激瞳孔收缩,诱发头痛等病症。

正确地应用色彩美学,有助于改善居住条件。宽敞的居室采用暖色装修,可以避免房间给人以空旷感;房间小的住户可以采用冷色装修,在视觉上让人感觉大些。人口少而感到寂寞的家庭居室,配色宜选暖色,人口多而觉喧闹的家庭居室宜用冷色。同一家庭,在色彩上也有侧重,卧室装饰色调暖些,有利于增进夫妻情感的和谐;书房用淡蓝色装饰,使人能够集中精力学习、研究;餐厅里,红棕色的餐桌,有利于增进食欲。对不同的气候条件,运用不同的色彩也可一定程度地改变环境气氛。在严寒的北方,人们希望温暖、室内墙壁、地板、家具、窗帘选用暖色装饰会有温暖的感觉,反之,南方气候炎热潮湿,采用青、绿、蓝色等冷色装饰居室,感觉上会比较凉爽些。

音乐与色彩的关系

声色迷离

如果黑暗是音乐的形体

朋友们约我谈音乐与色彩的关系,有点赶鸭子上架,因为我自忖是个“乐盲”――此时忽觉这个词格外有趣,为什么不说“乐聋”呢?构造法似乎也暗示着“看”的优先性,更准确地说,是人的生活状态对“看”的更深的依赖感。但我在懒散中忽然读到张爱玲的《谈音乐》,有段文字触动了我:

“气味总是暂时,偶尔的,长久嗅着,既使可能,也受不了。所以气味到底是小趣味。而颜色,有了个颜色就有在那里了,使人安心。颜色和气味的愉快也许和这有关系。不像音乐,音乐永远是离开了它自己到别处去的,到哪里,似乎谁都不能确定,而且才到就已经过去了,跟着又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张爱玲在文中漫无边际地扯着洋腔土调,似乎都不如在开篇谈气味谈色彩时那般痴迷,让人可以觉察到肌肤上纤毛的微颤。回顾起来,我对色彩的好感逊于文字,对音乐的好感逊于色彩,这种感官的偏好,本是天生的。但好事者往往喜欢让感官们弥漫一气,探究起色、味、音,眼、鼻,耳的暧昧关系来。而诸多窜来窜去的讨论,大都离不开对“通感”的阐释。

许多时候,我们把“通感”视为一种修辞手法,譬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里被频频引证的一句话:“塘中的月光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理解这种层次的通感,在一个“像”字。“像”是一座桥,使听觉与视觉之间得以自然而自如的转化,转化的基础在我们的智力结构。爱伦。坡说,光谱中的橙色光线和蚊蚋的嘈嘈之声,给他的感觉几乎相同,只因我们的感官就是一个共鸣腔。或许“通感”是我们感知世界的最本然的规律,以至于成为我们理解世界的万能钥匙,且时时做偷机取巧之用。大学时听一位音乐教授讲穆索尔斯基的《展览会上的图画》,他诱导我们动用形象思维,去想象出神灵活现的侏儒、古堡、牛车、基辅大门――并告诉我们这些形象就是乐曲的内涵。虽然素材与作品之间并非隐喻关系,但我总怀疑那位教授的潜在动机是他的“通感”情结。

在康定斯基的《论艺术的精神》中,我读到了对通感的创作本体论意义上的阐述:“现在,在心理学领域内”联想“理论再也不能令人满意了。一般说来,色彩直接地影响着精神。色彩好比琴键,眼睛好比音槌,心灵仿佛是绷满弦的钢琴,艺术家就是弹琴的手,它有目的地弹奏各个琴键来使人的精神产生各种波澜和反响。”我想,康定斯基所说失效的“联想”,就是修辞意义上的“通感”;富于意味的是,康定斯基也只能用“好比”来结构。

形式跃居为内容(而成为内容的形式将受到新的瓦解),康定斯基完成了令人振奋的一跳。虽然德拉克洛瓦早就说过:“众所周知,黄色、橙色和红色具有快乐和丰富的含义”,但在跑道上运势滑行和腾出地面的一瞬毕竟不同。这一跳是如何完成的呢?我发现“形式”的色彩是踩着音乐摇摆的荷叶跳上“内容”的宝座的――这只宝座也是荷叶做的。因为“乐曲声直接作用于心灵并在那里激起回响,因为乐感是人所固有的”,只有和音乐相通,色彩才能“直接”地作用于精神。这里,“像”字那座桥梁从平卧忽而竖了起来,音乐变成了雅各的天梯。

似乎是宿命,在上世纪之交,艺术的各领域都有着“九九归一”的抱负。任何艺术形式,都希望无限地接近音乐,这一思想似乎在黑格尔的美学体系里得以完成。在诗歌领域,比如马拉美对音乐性的追求,远远不是寻个押韵、悦耳了,而是一种在“音”中忘却“义”的诱惑。这种诱惑,会让诗歌消弥于乐音之中,会让生活的脚掌脱离尘土,正所谓“乘着歌声的翅膀飞翔”。

马拉美是造梦的高手,但我更信服帕斯捷尔纳克的话:“词汇的音乐性在文字语言与口头语言中永远不是单纯发声问题。它也不仅仅产生于元音和辅音的和谐上。它产生于语言与它的意义的关系上。所以意义――即内容――应当永远占主导地位。”当“音乐性”这个词泛滥成灾,在消费者的狂热中贬值之时,我更愿意保守地坚持,每种感官每种媒介的独立性,因为“像”不是“是”,爬上“梯子”也不意味着你就能望见天堂;都上了天堂,人间岂不寂寞荒凉?

攀上音乐梯子的色彩是什么样的色彩呢?康定斯基举了红色为例。“这种红色没有任何独立的冷暖过渡;而且我们应该这样设想:红色调里的各种微妙的变化也是如此。为此我才说这种精神视觉是模糊的。但是既然这种内在声音在没有冷暖倾向的情况下能够持续下去,我们同时也可认为它是明确的。”柏拉图的理想我想在这种奇妙的色彩中实现了。它既为人世所无,又分明存在于我们的内在声音;它既有理性的冰冷明晰,又有感性的温情脉脉,撩人心扉。在我们说“蓝调音乐”时,我想就是康定斯基的蓝。

如果说康定斯基是让色彩向上爬的话,兰波则是让音乐向下滑。因为,对音乐色调的直觉把握并不足以催发我们的想象力,奇妙的是色彩的繁衍能力。“A黑,E白,I红,U绿,O蓝:元音,终有一天我要道破你们隐秘的身世。”元音隐秘的身世是什么呢?如果仅停留在寻找色彩的对应上,兰波的发现就会显得空洞而乏味,就像只找到通往家园的路径,而对家园的门廊仍然一无所知。于是兰波接着想象到:“A,苍蝇身上的黑绒胸衣,围绕着腐臭嗡嗡地飞行。”“A”找到了黑色,黑色在人世上找到了一只苍蝇,有点借尸还魂的意思。找到了尸,黑色才不会空虚,“A”才能有安稳的感觉――这里,我们甚至可以做一次尼采式的形而上学的颠覆:如果没有繁复的生活经验,没有无意识的沉积,我们是否可能对色彩、对音乐的色彩有起码的感知?那么,什么找到了“A”呢?在康定斯基的论证中,我更感兴趣的是他引述的《威尼斯商人》中的一段词:

“灵魂里没有音乐的人,

不会为甜蜜和谐的乐声所感动,

他们为非作恶,使奸弄诈,

他们的灵魂象黑夜一样昏沉,

他们的情感与鬼域一样幽暗,

这种人是不可信任的,

听这音乐!

“他们的灵魂像黑夜一样昏沉,他们的情感与鬼域一样幽暗”,我觉得是这段词里最有“音乐性”的两句。出现这两句时,我忽然预感着琴弓绷紧,第一声乐音将从黑暗中勃然而发。没有这两句,那么再“甜蜜和谐”的乐声也会象吊死的幻影一样。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诗的结构,头三句只是为后两句作铺垫,这是莎士比亚惯用的花招,你会感到,不是“灵魂中没有音乐的人”而恰恰是说话者对音乐一无所知。只有当说话者一步一步走过了“他们的灵魂象黑夜一样昏沉,他们的情感与鬼域一样幽暗”这两句后,他才察觉到自己对黑暗的胆怯,对音乐的胆怯。他有种做贼心虚的感觉,因为开始他在贼喊捉贼。这时,他听到了黑暗中发出的声音:“这种人是不可信任的,听这音乐!”

音乐从黑暗中发出,但我们无法把黑暗理解为色彩,正如黑暗中的无声,我们无法把它理解为音乐。大音虚声,大象希形,我们触到了象与声的极限;太初有道,太初有光,但道人听不见,光人也看不见。我相信,在神的王国里,音与色,本是一体;只有到人的王国,才有音与色的等级。

色彩叫人安心,音乐让人心慌,张爱玲说的是实话。“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是常识,常识是人的本性。但人的本性还有一条,就是他总想超越自己的本性,老歌德一年只敢看一部莎士比亚,不知他听贝多芬时会不会战战兢兢。听音看色,是人的本能;听音有色,看色有音,也是人的心灵的本然构造。那么我们在什么层面上谈论音乐与色彩的问题上才能有些意义呢?我好象又回到了问题的起点。

在此,我想引一段杨小彦在《读图时代》中的话:“长久以来,我总是把莱辛所写的美学著作《拉奥孔》看作是文图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的一个象征性转折……在文学作品中,作家描写死亡可以尽可能地使用想象力,极力去渲染其中真实的恐怖气氛,人们在阅读当中自己去体会这种气氛并在体会当中去获得审美的升华。可是,如果画家们真的把死亡的景象如实地画出来,人们就会受不了,因为视觉本身有一种不容置疑的直接性,会导致生理而不是心理的不良反应。所以,莱辛对于”美“的最后规定是在视觉上以不导致生理刺激为底线。的确,从古希腊开始的艺术,为了视觉上的愉悦感,画家们发展出了一种样式,雕塑《拉奥孔》便是这种样式的一个著名的例子,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拉奥孔和他的三个儿子的垂死挣扎是如何变成了优美的形体展示。”

今天,“图已经成为千变万化的足以和文字抗衡的另一类存在,成了文字真实意义上的异化物”。而我发现在人们对文字与图像――当然图像的外延远远要广于色彩――的争论过程中,音乐一直处于缺席状态,不知它欲当旁观者,还是当大法官。所以,当我们把音乐引入这场注定要旷日持久的争论中时,无疑是一次冒险,而新的生机和意味将在冒险中被发现。

色彩与视觉

颜色感觉要素

一个物体在视觉上引起的颜色感觉是由以下三种因素决定的:

(l)物体表面将照射光线反射到主间的性质,这种性质决定于物体表面的化学结构与组成、表面物理与表面几何特性。

(2)照明光源的性质,即光源的波长构成特性一光能在相关视觉波段范围内的能量分布,从光源的色品质量而言,也就是它的色温。

(3)眼睛的感色能力,主要决定于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系统的光线感受能力和处理与传送光刺激的能力。

色彩视觉的三要素

1.色相色相是色彩的一种最基本的感觉属性,这种属性可以使我们将光谱上的不同部分区别开来。即按红、橙、黄、绿、青、蓝、紫等色感觉采区分色谱段。缺失了这种视觉属性使无所谓色彩了就像全色盲人的世界那样、根据有无色相属性,可以将外界引起的色感觉分成两大体系:有彩色系与非彩色系。

(l)有彩色系即具有色相同性的色觉。有彩色系才具有色相、饱和度和明度三个量度。

(2)非彩色系即不具备色相属性的色觉。非彩色系只有明度一种量度,其饱和度等于零。

2.饱和度饱和度是那种使我们对有色相属性的视觉在色彩鲜艳程度上做出评判的视觉属性。有彩色系的色彩,其鲜艳程度与饱和度成正比,根据人们使用色素物质的经验。色素浓度愈高,颜色愈浓艳,饱和度也愈高。描述饱和度感觉的程度词是浓、淡、深、浅。非彩色系是饱和度等于零的状态,正如同我们在彩色显示器上将色彩逐渐调淡,到最后便成了黑白画面一样。

生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眼睛对色彩的饱和度感觉也不一样。眼睛对红色的光刺激强烈,对绿色的光刺激最弱,饱和度低。因此,中国满大街小巷里跑的红色出租车。从视觉科学来讲,其实是一种视觉污染,没有人喜欢长时间盯着红色的出租车,这么多的红色会引起人的烦躁不安的情绪。而司机之所以选择红色的理由无非有两条,一是红包车价格便宜(红色染料易得到),另一个理由即是所谓中国人喜欢红色的吉利。其实真是一种以讹传讹的误解,毫无科学道理。

3.明度明度是那种可以使我们区分出明暗层次的非彩色觉的视觉属性。这种明暗层次决定于亮度的强弱即光刺激能量水平的高低。请注意:不要对这一定义产生误解,即并非有彩色系便没有明度属性,只是强调明度这一视觉属性是排开色相属性,只涉及明暗层次的感觉,就像用黑白全色胶卷拍照片,只记录明暗层次而不记录色相那样。根据明度感觉的强弱,从最明亮到最暗可以分成三段水平:白-高明度端的非彩色觉;黑-低明度端的非彩色宽;灰-介于白与黑之间的中间层次明度感觉。绘画中的素描和不着色的雕塑就是利用这种明度层次来表现艺术主题的。

科学研究发现,我们眼睛的明暗层次感随光线变暗而急剧变得迟钝起来。当光线弱时,我们不太能分得清明暗层次。同样在强光下,眼睛对明暗层次也会变得迟钝。研究也发现,人眼睛在555nm的黄绿色段上视觉最敏感。因此,从打动知觉能力的强弱角度看。略带黄绿色光最醒目。人们还发现。人眼的光谱敏感度也是与亮度水平有依赖关系的在低亮度水平下这条光谱机敏度曲线将会向短波方向平移。使人眼对短波系列的色彩变得相对地更为敏感起来。这使得拂晓之前和日暮之后,室外景色变得幽蓝,蓝紫色的花草或物体变得醒目起来。夜色总是一派乌蓝景象便是这个道理。这为我们设计户外广告提供了科学的参考依据,可以根据各个地方的日照特点和不同的环境,设计选择醒目的色彩基调,同时根据广告的面积和高度选择合适的光照强度。

视觉适应效果

视觉适应主要包括距离适应、明暗适应和色彩适应三个方面。

l.距离适应人的眼睛能够识别一定区域内的形体与色彩。这主要是基于视觉生理机制具有调整远近距离的适应功能。眼睛构造中的水晶体相当于照相机中的透镜,可以起到调节焦距的作用。由于水晶体能够自动改变厚度,才能使映像准确地投射到视网膜上。这样,人可以藉水晶体形状的改变来调节焦距,从而可以观察远处和近处的物体。

2.明暗适应这是日常生活中常有的视觉状态。例如,从黑暗的屋子突然来到阳光下时,人的眼前会充满白花花的感觉,稍后才能适应周围的景物,这一由暗到明的视觉过程称为“明适应”。如果暗房亮着的灯光突然熄灭,眼前会呈现黑黝黝的一片,过一段时间视觉才能够调整到对这种暗环境的适应上,并随之逐渐看清室内物体和轮廓,这是视觉的“暗适应”。视觉的明暗适应能力在时间上是有较大差别的。通常,暗适应的过程约为5~10min,而明适应仅需0.2s.人眼这种独特的视觉功能,主要通过类似于照相机光圈的器官-虹膜对瞳孔大小的控制来调节进入眼球的光量,以适应外部明暗的变化。光线弱时,瞳孔扩大;而光线强时,瞳孔则缩小。因而在任何光亮度下,人们都能较容易地分形辨色。

3.颜色适应这里有个有趣的故事。法国国旗为红白蓝三色,当时在设计时,该旗帜的最初色彩搭配方案,为完全符合物理真实的三条等距色带,可是这种色彩构成的效果,总使人感到三色间的比例不够统一,即白色显宽,红色居中,蓝色显窄。后来在有关色彩专家的建议下。把一者面积比例调整为红:自:蓝=33:30:37的搭配关系。至此,国旗显示出符合视觉生理等距离感的特殊色彩效果并给人以庄重神圣的感受、这说明光的颜色会使人的眼睛产生形状大小的错觉。

受色光影响而发生视错的现象还有著名的柏金赫现象。据国外科研机构测定,红色在680nm波长时,其在白色光照中的明度要比蓝色为480nm波长时的明度高出近10倍。而在夜晚,蓝色明度则要比红色的明度强出近16倍。对视觉来说,白天,光谱上波长长的红光其色感显得鲜艳明亮,而波长短的蓝光则显得相对平淡逊色。但到了夜晚,当光谱上波长短的蓝光色感显得迷人惹眼时,而波长长的红光色感则显得惨淡虚弱。换句话说,随着光亮条件的变化,人眼的适应状态也在不断地被匡正与调整,对光谱色的视感也与之同步转换。由于这一现象是1852年捷克医学专家柏金赫在迥异光亮条件下的书屋观察相同一幅油画作品时,偶然发现并率先提出的,故此而得名。研究柏金赫视错的现实意义,就是引导色彩应用者在今后的艺术设计活动中,要注意扬长避短地组合好特定光亮氛围中的色彩搭配关系,从而尽量避免尴尬色彩现象的出现。如在创作一幅用于悬挂在较暗室内环境中的磨漆画时,在色彩构成万面,不宜配置弱光中反射效果极差的红、橙等暖润色,否则不仅起不到任何装饰效用,反而会使墙面显得更加沉闷。但是如果画面选用少许光亮便能熠熠生辉的蓝、绿等冷调色搭配,就会使整个作品充满美丽诱人的意趣。这对于幽静的环境而言,无疑是一种恰到好处的烘托与渲染。

心理性视错

色彩视觉因主要受心理因素一知觉活动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错误的色彩感应现象,称为“心理性机带或视差”。连续对比与同时对比都属于心理性视错的范畴。

l.连续对比连续对比指人眼在不同时间段内所观察与感受到的色彩对比视错现象。从生理学角度讲,物体对视觉的刺激作用突然停止后,人的视觉感应井非立刻全部消失,而是该物的映像仍然暂时存留,这种现象也称作‘视觉残像“。视觉残像又分为正残像和负残像两类、视觉残像形成的原因是眼睛连续注视的结果,是因为神经兴奋所留下的痕迹而引发。

所谓正残像,又称“正后像”,是连续对比中的一种色觉现象。它是指在停止物体的视觉刺激后,视觉仍然暂时保留原有物色映像的状态,也是神经兴奋有余的产物。如凝注红色,当将其移开后,眼前还会感到有红色浮现。通常,残像暂留时间在0.1s左右。大家喜爱的影视艺术就是依据这一视觉生理特性而创作完成的。将画面按每秒24帧连续放映,眼睛就观察到与日常生活相同的视觉体验,即电影或电视节目。

所谓负残像,又称“负后像”,是连续对比的又一种色觉现象。指在停止物体的视觉刺激后,视觉依旧暂时保留与原有物色成补色映像的视觉状态。通常,负残像的反应强度同凝视物色的时间长短有关,即持续观看时间越长,负残像的转换效果越鲜明。例如,当久视红色后,视觉迅速移向白色时,看到的并非白色而是红色的补色一绿色;如久观红色后,再转向绿色时,则会觉得绿色更绿;而凝注红色后,再移视橙色时,则会感到该色呈暗。据国外科学研究成果报告,这些视错现象都是因为视网膜上锥体细胞的变化造成的。如当我们持续凝视红色后,把眼睛移向白纸,这时由于红色感光蛋白元因长久兴奋引起疲劳转人抑制状态,而此时处于兴奋状态的绿色感光蛋白元就会“趁虚而入”,故此,通过生理的自动调节作用,白色就会呈现绿色的映像。除色相外,科学家证明色彩的明度也有负残像现象。如白色的负残像是黑色,而黑色的负残像则为白色等。

利用眼睛的这个特点,在设计户外大型喷绘广告时,可以采用大对比颜色,以期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如高速公路旁边的立柱广告。

2.同时对比同时对比指人眼在同一空间和时间内所观察与感受到的色彩对比视错现象。即眼睛同时接受到坦异色彩的刺激后,使色觉发生相互冲突和干扰而造成的特殊视觉色彩效果。基本规律是在同时对比时,相邻接的色彩会改变或失掉原来的某些物质属性,并向对应的方面转换,从而展示出新的色彩效果和活力。

一般地说,色彩对比愈强烈,现错效果愈显著。例如,当明度各异的色彩参与同时对比时,明亮的颜色显得更加明亮,而黯淡的颜色则会更加黯淡;当色相各异的色彩同时对比时,邻接的各色会偏向于将自己的补色残像推向对方,如红色与黄色搭配,眼睛时而把红色感觉为带紫味的颜色,时而又把黄色视为带绿味的颜色:当互补色同时对比时,由于受色彩对比作用的影响,而使双方均显示出鲜艳饱满的魁力,‘如红色与绿色组合一块,红色更红,绿色更绿,在对比过程中,红与绿都得到了肯定及强调:当纯度各异的色彩同时对比时,饱和度高的纯色将会更加艳丽,而饱和度低的纯色则相对黯然失色,霓虹灯的色饱和度最高,因此霓虹灯的色彩在晚上也最诱人、最醒目;当冷暖各异的色彩同时对比时,冷色让人感到非常的冷峻和消极,暖色令人觉得极为热烈与主动:当有彩色系与无彩色系的颜色同时对比时,有彩色系颜色的色觉稳定,而无彩色系的颜色,则明显倾向有彩色系的补色残像。如红色与灰色并列,灰色会自动呈现绿灰的效果。

同时对比这种视错现象曾被许多艺术家们关注及运用。而真正以科学的观念去系统地认识、表达和总结这种色觉现象的画家、科学家应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他把具有同时对比性质的黑与白、黄与蓝、红与绿等各颜色从其他色彩中分离出来,并根据主题和艺术创作的需要,将它们巧妙地构成到给定的造型中去,从而使画面展示出不同凡响的色彩美感。

综上所述,无论是同时对比还是连续对比,其实质都是为了适合于视觉生理与视觉心理平衡的需要。从生理上分析,视觉器官对色彩具有协调与舒适的要求,凡满足这种条件的色影或色彩关系,就能取得色彩的生理和谐效果。

视觉观察特点

1.视觉光和暗适应由于人的眼睛存在视觉的光适应和暗适应,因此这一过程表现为视觉的劣化,这种现象有助于为照明设计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在两个相临的环境中,照明的光源亮度对比不要超过20倍,提倡局部照明与整体照明相结合的环境设计。如,看电视时不将所有灯都熄灭。在地铁和一些地下走廊的灯箱广告的设计中,就必须考虑照明的适应性和局部灯光的亮度选择。

2.眼睛的注视注视是一种发挥中央视觉分辨能力的视觉功能,即将被观察点聚焦在中央凹处。在注视中,被注视的目标虽然应被聚焦在中央凹处,但仍然伴随有一种不随意的眼动,这种眼动主观并无意识,而是下意识的。将眼睛不动地盯住远处某点坐着发愣的时候,不一会儿功夫你就会感到周围一切都从视野中消失,留下一片茫然。此时若你猛然清醒而将视线从原来盯住的目标移开,便又会恢复原来的清晰视觉来。这便是视网膜上视像固定便会导致视像消失的现象,这从反面证明了这种不随意眼动对于维持视觉的作用。

3.视觉的跳跃性人的眼睛在观察对象的形态时,例如看一件物体的外形轮廓或它内部各部分的细节时,视线总要从一处移至另一处,便需要配合以眼动使观察点一个接一个地相继落在中央凹处上。研究发现,便视线移动的眼球运动是不平滑的,而是跳跃式的,即视线不可能沿着对象的外形轮廓平滑地移动。研究测试的结果显示出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眼睛观察物体时,视线在那些最具特征的部位停留的机会最频繁:二是观察时视线移动是跳跃式的。研究还发现,视线的跳跃式移动速度很快,水平方向移动5~20°,视角仅需35~96μs;垂直方向移动5~20°,视角则时间长些,需35~108μs.在两个注视点的移动之间,即在视线跳跃过程中视觉是模糊的、这个研究结论,对于我们在设计户外大型广告非常具有指导作用,即,广告版面有主决之分,突出特点,通过文字、色彩、人物或醒目的对象制造视觉停留点,吸引顾客的注意,避免大面积背景色彩过强。

4.空间分辨率指眼睛看清对象细节的本领。即分辩视野中最小空间距离的本领。眼睛看清对象细节的本领不仅取决于物体的大小,更决定于观察物体的距离,因此眼睛判断物体细节不是根据物体大小,而是根据视网膜上的物体的图像来判断。因此广告设计中,特别是大型广告,由于观察距离较远,必需减少版面的复杂程度和局部细节,以方便行人远距离观察的视觉特点。

5.视觉观察距离人的眼睛在观察距离中,比较适宜的观察距离的范围一般为2~20m,因此广告的设置高度和距离要充分依据人的身高和平视效果。如中国男性平均身高为168cm,然而具体由于环境的因素,广告媒体的安放不可能完全按照预想的进行。因此就必需依据广告内容进行版面的协调,充分考虑环境的影响因素,使其设计更具人性化,更具融合性,更具吸引力。

音色与颜色

就象绘画离不开颜色一样,音乐艺术也离不开音色,而音色与颜色之间存在着自然的联系。从物理角度上说,它们都是一种波动,只是它们的性质和频率范围不同而已。人们耳朵能听到的声波大约从每秒十六周-每秒二万周左右,人们眼睛能看到的光波(电磁波)大约从每秒四百五十一万亿周-每秒七百八十万亿周之间。

在音乐作品中运用不用的音色与在美术作品中运用不用颜色是极为相似的。音色与颜色同样能给人以明朗、鲜明、温暖、暗淡等感觉。有许多音乐家把音乐与颜色相比拟,把它们分别联系起来,1876年,当时著名音乐家波萨科特提出了一个音乐家们可以接受的比拟:弦乐、人声-黑色。铜管、鼓-红色;木管-蓝色。而指挥家高得弗来提出的见解是:长笛-蓝色。单簧管-玫瑰色。铜管-红色。这种比拟得到更多人的赞同。例如在欣赏贝多芬第六交响乐第二乐章时,我们不妨想象一下:明朗的长笛声部吹出了蓝色的天空,而单簧管的独奏乐句,从它那纯净而优美的音色中。似乎呈现出了玫瑰花一般的美丽色彩……。

至于铜管的音色与红颜色联系起来的确是很恰当的。它强烈、红火、振奋而又雄壮。另外,我觉得双簧管的音色常常是绿色的。这种音色与颜色的联想是人们在艺术欣赏中逐渐获得的。但不是唯一的,也不是绝对的。因此过去研究过色彩与音乐的人也指出这种联想往往是随意的。著名作曲家柏疗兹的乐器法中说:“要给旋律、和声、节奏配上各种颜色,使它们色彩化。”而他的作品在音色上确实是很丰富多采的。他和瓦格纳、德彪西等人被认为是色彩感强的作曲家。音色与颜色之间的联想,产生于生活实际和艺术实际。又了这些联想我们可以在音乐创作和欣赏过程中,得到更加形象的多彩的艺术感染力。

(二)色彩音乐

色彩音乐是音乐艺术的一个流派。音乐与色彩在人的感觉上的联系是多方面的,除了音色与颜色之间的联系之外,还有曲调、和声、节奏、掉性、音区等等。它们都能使人与各种色彩联系起来。人们提出这种联系是很早以前的事了。早在二世纪古希腊的伟大科学家托勒密就有过这方面的设想,以后就陆续不断地有人来阐述它们之间的关系。最早指出音乐与色彩(光)在性质上有联系的要算阿其那修斯。柯撤尔,他认为音乐是光现象的模仿者。1697年,沃根里尔在他的《名歌唱家》一书中有这样的形容词:“晚会上的红色音调”、“蓝色的矢车菊般的音调”,“黑琥珀色的音调”等等。

十八世纪伟大物理学家牛顿发现了光的粒子性质以后,不久人们又认识到光的波动性质,并从白色光中析出了七种色彩,即红、橙、黄、绿、青、蓝、紫。从此人们就试图找出音频与光波之间的联系规律,最简单的是把音阶中七个音与七种颜色联系起来,但那毕竟没有什么意义。其它有许多作曲家、美术家也进行了各种探索,在1720年路易斯。卡斯勒就写过一本《现代音乐与色彩》的书,有的人曾把人的耳朵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与可见光的光谱色带按比例地联系起来,即最低音开始是红色直到最高音紫色。这仍然一种机械地联系。还有许多人从节奏、曲调、掉性、和声等多方面去寻找音乐与色彩的联系,而且想找出一个规律能使音乐与色彩可以互相“反译”,在这种意图下,第一个有趣的实验开始了。

1789年,科学家、诗人达文一一个油灯的光线通过可以活动的彩色玻璃射到银幕上,它可以随意变换色彩,然后将它与一架竖琴连结起来,使琴声与色彩按设计好的联系规律而同时改变,这样就产生了称为“可见的音乐”。这可以说是色彩音乐的开端。在历史上有人把不同风格的作曲家的作品与色彩联系起来,有人说莫扎特的音乐是蓝色的,肖邦的音乐是绿色的,瓦格纳的音乐则闪烁着不同的色彩,曾有一位心理学家说古诺的音乐引起紫色的联想等等。这些说法虽然有些过于笼统,可是却说明了人们在欣赏音乐时是可以理想到丰富色彩的。著名作曲家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与斯克里亚宾,对音乐与色彩的关系都发表过各种见解。譬如,他们都认为调性的色彩是明显的,而且提出了具体的见解:调性里姆斯基斯克里亚宾C大白红G大棕、金色橙、玫瑰色D大黄、明朗地黄、辉煌A大玫瑰色、明朗绿E大蓝宝石般的色彩浅蓝B大铁青、暗(同上)#F大灰、绿湛蓝的bD大暗淡紫bA大暗紫色紫红E大黑、沉闷铁色、有光泽bB大(同上)(同上)F大绿红我们可以从上表中斯克里亚宾对调性色彩的见解中发现,随着升种调号的增多,它的色彩感由红向紫按光谱顺序移动,这恰巧符合两者自然的联系,可见人们主观感觉和现象,也往往能表现出一定的客观规律性。斯克里亚宾是色彩音乐的理论家和倡导者之一,在这方面他作过许多实验

十九世纪末以来,随着各种艺术的蓬勃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色彩音乐也就形成了音乐艺术的一个流派,人们不再去分析音乐(声音)与色彩(光线)的具体联系了,而着重研究色彩本身的艺术性,音乐家们以各种色彩光,以及通过不同折射二产生的图象去伴随音乐演出。在二十世纪初,这种色彩音乐表演颇为流行,有许多音乐家与美术家,以及科学家进行这种形式的创作和表演,这种表演最初要算里明顿图教授于1895年在伦敦皇家学院进行的“彩色风琴”表演,这架“风琴”以它所产生的彩色光线映在乐队和钢琴上方的银幕上,以它伴随乐队所演奏的肖邦、瓦格纳的音乐。到1911年,他还写了《色彩音乐-流动色彩的艺术》,同时他还在音阶的12个半音上拟出一个色彩音阶,这个音阶不只是一个8度,而是好几个8度。色彩音乐发展中的重要创造是制成了Clavilux(克拉维拉克斯)色彩投影机,它是一个能调制出各种彩色光与图象的仪器,由一个在美国工作的科学工作者威尔弗莱德创造的,形状有如一张斜面的写字台,面上有产生各种色彩、图象的控制开关、旋扭等装置,它能放映出富有幻想性的彩色图象,有的如轻纱飘渺,有的如动物轮廓,这些富于变化的彩色影象伴随音乐演奏,使人们感到音乐与色彩紧密地联系起来了。

1922年在美国公开表演以后引起人们广泛的兴趣。人们形容音乐与色彩是“在感情的平行线上奔跑”的,从此以后几乎没有人再去研究声音与色彩的具体联系和互相“反译”了。1926年威尔弗莱德在费城交响乐队的合作下演出了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天方夜谭》,取得很大成功,听众形容现场色彩气氛时说:“音乐几乎被一种俄国芭蕾舞式的鲜明节奏和流动的激情所融合”,在广大群众中也普遍确认了由文学、美术、新的色彩艺术与音乐融为一体的色彩音乐。在色彩音乐的发展过程中,还有许多音乐家进行了多方面的实践和创作,著名的如:亚历山大。拉兹罗发明的色彩钢琴,它能在演奏过程中射出彩色图象到银幕上以伴随音乐,他还著有《彩色光线-音乐》一书。弗里德里克。本顿发明了色彩控制台。阿德里安。伯尔纳德作了一个练习曲《色彩音乐-光的艺术》,1913年出版了他的《色彩音乐的作曲》和《线条和形象的练习》。弗。斯契尔巴契夫写了一个钢琴、竖琴、弦乐四重奏、小提琴、舞蹈和光的“九重奏曲”。1922年布利斯写了《色彩交响曲》,乐章标题是:1.紫色,2.红色,3.蓝色,4.绿色。并寄各种颜色以特定感情,如他认为:艳绿表示希望、幸福、春天、胜利等。色彩音乐的名著-斯克里亚宾的《普罗米修斯》(即火的诗)与勋伯格的作品联合表演,使色彩音乐获得了更丰富的艺术效果。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激光技术也应用到色彩音乐中,在1973年美国芝加哥天文馆内就表演了激光色彩音乐,由于激光具有与普通光线不同的视觉效果,而使色彩音乐又进入了新的领域。

色彩音乐在我国还未有过有影响的实验与创作。作为一种表演形式,我认为音乐家们也不妨同美术家们合作,进行一些尝试,说不定它真的会使我们的音乐生活名副其实地更加“丰富多彩”起来哩!

色彩心理理论:色彩与听觉、嗅觉、味觉

人的感觉器官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整体,任何一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以后,都会诱发其他感觉系统的反应,这种伴随性感觉在心理学上又称为“共感觉”或“通感”。

听觉:

神经医学家萨克斯曾描述过一个完全色盲的病例,这个罕见的病却不幸地降临在一位抽象画家艾先生身上。他于一次车祸意外之后完全丧失辨识色彩的能力,从此陷入一个灰色的铅铸的世界:他那只棕色的狗变成暗灰色,蕃茄汁是黑色,彩色电视机成了一堆乱糟糟的东西。然而更奇怪的是,在丧失感受色彩的能力的同时,他也丧失感受音乐的能力。他原本是一位对色彩与音乐有极强连带感觉(伴生现象)的画家,他可以将“不同的音调立刻转换成不同的色彩,在听到音乐的同时,似乎也同时看到内心各种翻腾的色彩;如今他已没有音乐-视觉影像……音乐不再完整,因为可以与它互补的色调已经不见了,音乐变得贫乏至极。”

艾先生的眼睛不仅丧失了看的能力,也丧失了听的能力。艾先生的例子反向地证实了视觉与听觉的强烈紧密联系的存在,它也说明了眼睛不仅仅具有观看的能力,也具有倾听的能力。艾先生并不是具有视觉与听觉的“共感觉”(synesthesia)的唯一一人,许多艺术家(波特莱尔、乔艾斯、吴尔芙)都具有这个被俄国小说家纳博可夫称之为“彩色听觉”的能力。在音乐领域里,最知名的就是俄国作曲家,史克里雅宾(A.Scriabin,1872-1915)。他试图将这些色彩与音调的共生感觉谱进他的第五交响曲,一个“音乐与色彩水融的构想”。他并精确地罗列了曲调、每秒震动次数和色彩的对应表:

C调256次红色

升C调277次紫色

D调298次黄色

升D调319次森林的钢铁之光

E调341次珍珠白和月光的闪烁

F调362次暗红色

升F调383次水蓝色

G调405次偏玫瑰红的橙色

A调447次绿色

B调490次珍珠蓝

这首交响曲在演出时,“除了安排完整的交响乐团之外,还需要用到一架钢琴、合唱团,和一部能将色彩投射到布幕的色光风琴。”可惜首演时,这部色光风琴的装置被人以“不切实际”的理由删除了。

然而这个对应表后来得到抽象绘画的创始人-康丁斯基(W.Kandiski,1866-1944)的青睐,并引为其绘画理论的根据,还指出我们不仅能从音乐中“听见”颜色,并且也能从色彩中“看到”声音:黄色具有一种特殊能力,可以愈“升”愈高,达到眼睛和精神所无法忍受的高度,如同愈吹愈高的小喇叭会变得愈来愈“尖锐”,刺痛耳朵和精神。蓝色具有完全相反的能力,会“降到”无限深,以其雄伟的低音而发出横笛(浅蓝色时)、大提琴(降得更低时)、低音提琴的音色;而在手风琴的深度里,你会“看到”蓝色的深度。绿色非常平衡,相对于小提琴中段和渐细的音色。而红色(朱砂色)运用技巧时,可以给予强烈鼓声的印象。通感并不只发生于视觉与听觉之间,还发生于嗅觉、触觉甚至味觉之间。

味觉:

饮食文化讲究色香味俱全,其中色彩排在首位,色彩可以促进人们的食欲,有色彩变化搭配的食物容易增进食欲,而单调或者杂乱无章的色彩搭配则使人倒足了胃口。不同彩色光源的照射也会对食品色彩产生很大的影响,从而引起人们不同的食欲反映,农贸市场中许多出售肉食的摊位用红色玻璃纸包裹灯泡用红色灯光照射食物,就是为了使肉食看上去更加新鲜,引起人的食欲。

嗅觉:

色彩与嗅觉的关系大致与味觉相同,也是由生活联想而得。从花色联想到花香,根据试验心理学的报告:通常红、黄、橙等的暖色系容易使人感到有香味,偏冷的浊色系容易使人感到有腐败的臭味。深褐色容易联想到烧焦了的食物,感到有蛋白质烤焦的臭味。

色彩窥视心灵的颜色

依色彩喜好度做性格测验,目前在世界各地可谓风行不衰,极为流行。

第一位以心理学方式延续研究这项测试的卢休指出,颜色的嗜好也显示出其人对异性的态度和日常生活的形态。换句话说,对于色彩的喜恶,可以反映出一个人心中潜藏的愿望。这里有八种颜色,依你按由强到弱“讨厌”的颜色的顺序,选择你排列第八的颜色:A、绿色B、茶色C、蓝色D、紫色E、红色F、橘色G、白色H、黄色你选择了哪种颜色?

最后选出的第八种颜色,是了解你的性格的关键。但是有一点必须注意的是,不要与喜好的服装颜色相混,请你直接选出感觉深刻的色彩作答。

最后选择绿色的人绿色是“红”与“蓝”的中间色。挑选绿色的人性格上也居于两者之间。既有行动力,同时又能沉静思考,拥有截然不同的两种特质。也就是兼具优雅与理性,喜好寂寞又谨慎保守。行事不会逾越本分,非常明白自我的立场。由于性情冷静,无论面对任何事都能冷静处理,而且绝不感情用事,所以深受别人信赖。对于别人的请求或委托,总是欣然接受。

最后选择茶色的人茶色是深沉而朴素的颜色。喜欢这个颜色的人,服装嗜好也偏爱不华丽但富有韵味的款式。正因为这种倾向,你很在乎事物内层的精神性表现,所以很能了解人世间的寂廖、孤寂。虽然你的存在并非引人注目,但是内在却具有良好的潜质。由于诚实又富有责任感,很容易被别人接纳。但是,有时太过于孜孜不倦,而显得有些不知变通。此外,对于容易明白的事情,偶尔会用力过度,做无谓的深刻思考。

最后选择蓝色的人蓝色是天空和海洋的颜色,正巧和红色所具有的形象相反,它象征冷静和浪漫。一看到蓝色,就令你心情安定沉静,同时提高想象力。喜好蓝色的女性,多具有女性善良和丰富的感受力。神经纤细,容易感伤,对人也十分敏感,一个人独处时,常无法忍受那种孤寂。经常渴求恋爱的对象,而且也希望为温暖的爱所包围。是与其爱人而宁愿被爱的典型。个性朴实,容易得到他人的好感。

最后选择紫色的人紫色,是红和蓝两个性格极端的颜色混合而成,因此,这个颜色充满着神秘不可理解的复杂情调。喜欢这个颜色的人,可以说艺术家类型的人,内心强烈渴求世人肯定你的才能,有时显得太过虚荣,装饰过度。面对知心朋友,不妨坦率以待,但是由于平时内向又性情不定,旁人很难理解你真正的想法。此外,有时你也会大发雷霆,但决不至于歇斯底里。

最后选择红色的人红色是代表精心和行动的颜色,而红色的食物或饮料也通常具有提神醒脑的功能。喜欢红色的人,个性积极,充满斗志。而且意志坚强不轻易屈服,凡是依照自己的计划行事,一旦无法实现便觉不顺心。如果完全不依原先所预期,会又猛烈反弹的举动。尽管如此,碰到多少困难,都不能轻易打倒这个精力充沛的人。

最后选择橘色的人橘色是不太讨人喜欢的颜色,特别是不受女性欢迎。可是,喜欢橘色的人却具有出众的社交性格,可以与任何人融洽相处。这种人最舍和从事推销员、空中小姐、旅馆服务员的工作。经常笑脸迎人、先向人打招呼问好。喜欢与人相处,不喜欢独处。喜欢上别人时,通常以朋友的身份爱慕对方,而不会以大胆热情示人。另外,这种人非常喜欢新鲜事物或是稀奇古怪的东西,对人生拥有永不熄灭的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