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让学引思教学论文

让学引思教学论文

让学引思教学论文

让学引思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创新 素质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于创新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创新成为教育教学事业中的重中之重,语文是学习一切的基础,语言能力的表达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素质修养和社会交际能力。为此,小学语文素质教育也越来越强调学生开展创新教学,培养顺应时代要求,符合国家经济发展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一、创新教学的类型

为培养新世纪人才,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也设计出多样化的教学方案,有意识的激发学生创造新事物的思维能力和才智。为此,我们为这类教学方面做出了如下总结:

(一)引思型。

通常情况下,人们是带着疑问去思考问题的,疑问可以促使思维的产生,引发创新。因此,引思型是指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进入思考状态,去探索事物的新奇和奥秘,引发学生思考。教师教学通常采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1.通过课文题目,引发学生去思考,作者为什么会以此为题?

2.通过文中的关键词句,教师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词语的意思。

3.通过整篇文章的学习,教师提出文章所要表达什么样的主题?作者烘托主题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

(二)讨论型。

在教师提出相应的问题之后,需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才能让学生将思维发散到最大限度去思考问题,所以讨论是课堂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讨论型教学就是利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学生之间不同意见的采纳和综合,学生以长补短,逐步将问题思考全面。并且,学生在讨论之后,发现新的问题之后,主动提出质疑,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三)情景诱发教学。

情景教学是一种直观有趣的教学方法。在语文课堂之上可以创造出课程中的情景,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促使学生联想。

(四)想象教学。

想象教学是指教师在讲解教学内容,或者一个新课程学完之后,教师让学生沿着课文的思路,想象文章后面将要发生的事情,或者将会发生什么事情,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撰写文章后续等。

二、素质教育如何实现创新的探究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培养创新人才需要从小做起,在小学教育中灌输学生创新思维的概念,让学生勤于思考,敢于创造,大胆尝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教学又该如何才能做到创新?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建立学生正确的学习观。

由于传统教学观念,教师教学将学习目标定在升学的前提之下,一味的讲解生词和重点,学生为了升学而机械的学习教师所教授的知识。小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还不够明确,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在创新思维的培养上占据很重要的作用。只有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才能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寻求知识的趣味性和奥秘里面去。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会逐步养成探索知识的习惯。

(二)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

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是一种最常见的教学方法,学生在轻松的教学环境下才能很好的学习记忆知识。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可以建立在游戏的基础上,用有趣的游戏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小学学习字母为例,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教学方案:

1.教师在课前准备好各种有趣的字母图片和一个铃铛,在讲解完之后,将学生分作几组,每一组学生派出一位成员做代表,进行竞赛游戏。

2.教师举出图片,让学生开始抢答,最先抢到铃铛的一组读出图片上的字母,回答正确的一组加分。

3.教师同时举出多张图片,让学生抢答,完全回答正确的一组才加分。

4.以此类推,最后得分最多的一组可以给予一定的奖励,鼓励学生再接再厉;同时激励没有得到奖励的同学继续努力,争取下次能够得到奖励。

教师可以利用这种游戏的方法,让学生记忆新学的生字词等。越是有趣的游戏,越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对语文产生极大的兴趣。不一样的动物组成的图片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比如鸡蛋可以看成字母O学习,不但让学生看到鸡蛋能够联想到字母O,看到所有圆形的东西都可以联系到字母O,这样很大程度上开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三)利用情景教学,开发学生想象力。

情景教学是创新教学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小学素质教育不仅是让学生学到知识,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创新能力。充分利用情景教学不但可以让学生充分的记忆课文中的知识点,还能展现学生的才能。充分利用学生想象力的教学方法不但别开生趣,还能让学生产生浓烈的好奇心,让学生尝试着去联想每一种事物应该怎样才能表现出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

(四)利用讨论式教学,吸引学生注意力。

讨论式教学是素质教学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要怎样在讨论的过程中吸引学生注意力,也是我们研究的重点。学生课堂注意力集中才能有效的学习知识。讨论教学是建立在学生自我展现的基础上,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自由发挥自己的想象。以《小白兔与小灰兔》一课为例,作一个简单的假设:

教师在讲解完课程内容之后可以提出一些与课文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

教师:如果是你帮老山羊挑了白菜回家,你会选择白菜种子还是白菜呢?

学生:白菜种子。

教师:那如果你不懂怎么种白菜,怎么办?

由于这是书本上没有考虑的,学生一时间会对这个问题回答出千奇百怪的答案,如向老山羊学习,问妈妈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创新思维。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的创新与素质教育是紧密相连的。在素质教学中实现创新,勇于创新,营造和谐、有趣的课堂气氛,为课堂增加别开生趣的教学设计,是素质教育创新化的表现。这样的创新教学不但可以让学生很好的掌握知识,还能让学生在快乐和充满趣味的学习生活中成长。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是永远探索的课题,教师教学应该探索更多有趣的教学方法用于素质教学中。

参考文献:

[1]贺素琴.浅谈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的类型[J].学科教学.2011(4).

让学引思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1创新教学的类型

为培养新世纪人才,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也设计出多样化的教学方案,有意识的激发学生创造新事物的思维能力和才智。为此,我们为这类教学方面做出了如下总结:

1.1引思型。

通常情况下,人们是带着疑问去思考问题的,疑问可以促使思维的产生,引发创新。因此,引思型是指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进入思考状态,去探索事物的新奇和奥秘,引发学生思考。教师教学通常采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1.1.1通过课文题目,引发学生去思考,作者为什么会以此为题?

1.1.2通过文中的关键词句,教师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词语的意思。

1.1.3通过整篇文章的学习,教师提出文章所要表达什么样的主题?作者烘托主题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

1.2讨论型。

在教师提出相应的问题之后,需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才能让学生将思维发散到最大限度去思考问题,所以讨论是课堂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讨论型教学就是利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学生之间不同意见的采纳和综合,学生以长补短,逐步将问题思考全面。并且,学生在讨论之后,发现新的问题之后,主动提出质疑,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1.3情景诱发教学。

情景教学是一种直观有趣的教学方法。在语文课堂之上可以创造出课程中的情景,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促使学生联想。

1.4想象教学。

想象教学是指教师在讲解教学内容,或者一个新课程学完之后,教师让学生沿着课文的思路,想象文章后面将要发生的事情,或者将会发生什么事情,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撰写文章后续等。

二、素质教育如何实现创新的探究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培养创新人才需要从小做起,在小学教育中灌输学生创新思维的概念,让学生勤于思考,敢于创造,大胆尝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教学又该如何才能做到创新?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2.1建立学生正确的学习观。

由于传统教学观念,教师教学将学习目标定在升学的前提之下,一味的讲解生词和重点,学生为了升学而机械的学习教师所教授的知识。小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还不够明确,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在创新思维的培养上占据很重要的作用。只有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才能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寻求知识的趣味性和奥秘里面去。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会逐步养成探索知识的习惯。

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

2.2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

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是一种最常见的教学方法,学生在轻松的教学环境下才能很好的学习记忆知识。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可以建立在游戏的基础上,用有趣的游戏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小学学习字母为例,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教学方案:

2.2.1教师在课前准备好各种有趣的字母图片和一个铃铛,在讲解完之后,将学生分作几组,每一组学生派出一位成员做代表,进行竞赛游戏。

2.2.2教师举出图片,让学生开始抢答,最先抢到铃铛的一组读出图片上的字母,回答正确的一组加分。

2.2.3教师同时举出多张图片,让学生抢答,完全回答正确的一组才加分。

2.2.4以此类推,最后得分最多的一组可以给予一定的奖励,鼓励学生再接再厉;同时激励没有得到奖励的同学继续努力,争取下次能够得到奖励。

教师可以利用这种游戏的方法,让学生记忆新学的生字词等。越是有趣的游戏,越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对语文产生极大的兴趣。不一样的动物组成的图片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比如鸡蛋可以看成字母O学习,不但让学生看到鸡蛋能够联想到字母O,看到所有圆形的东西都可以联系到字母O,这样很大程度上开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2.3利用情景教学,开发学生想象力。

情景教学是创新教学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小学素质教育不仅是让学生学到知识,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创新能力。充分利用情景教学不但可以让学生充分的记忆课文中的知识点,还能展现学生的才能。充分利用学生想象力的教学方法不但别开生趣,还能让学生产生浓烈的好奇心,让学生尝试着去联想每一种事物应该怎样才能表现出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

2.4利用讨论式教学,吸引学生注意力。

讨论式教学是素质教学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要怎样在讨论的过程中吸引学生注意力,也是我们研究的重点。学生课堂注意力集中才能有效的学习知识。讨论教学是建立在学生自我展现的基础上,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自由发挥自己的想象。以《小白兔与小灰兔》一课为例,作一个简单的假设:

教师在讲解完课程内容之后可以提出一些与课文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

教师:如果是你帮老山羊挑了白菜回家,你会选择白菜种子还是白菜呢?

学生:白菜种子。

教师:那如果你不懂怎么种白菜,怎么办?

让学引思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一、于“议”中寻找教学起点

从思想性来分析,这篇文章可以划归为思想类议论文,这对学生的理解来说更有难度,前提是让学生知道需要学什么。因而,教学的起点问题最为关键,教师也只有明白教学的起点,才能真正放手,让学生根据已知与未知,开展讨论学习。从本质上讲,这也是这篇议论文与其他文体不同的一个点。

按照三要素,“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是课文的中心论点,这是学生的已知,但此处学生需要探索的是“高贵”二字。那么,这个“高贵”与其他“高贵”有何不同呢?也许正如作者所说,这个“高贵”不是身份高贵、地位超然,而是指精神有品质、灵魂有思想。教师从这一点出发,引导学生通过自学去挖掘文章的内涵,那么其目的便白然水到渠成。同样,对于论证方式来说,也有知道的与不知道的。知道的是几个例子,有名人的与普通人的;不知道的是在漫漫的历史长河里,有无数的例子,作者为何单单列举这几个例子,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结合例子可知,这三个例子分别代表了“高贵”的三个方面,这就需要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分析,以此为起点,一环接一环,让论点连着论证方式,从起点到课堂结尾,引导学生在寻找这个“线”的过程中进行合作探究。

二、于“读”中还原行文思路

对于议论文来说,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说服读者。无论提什么观点、说什么道理,或者举什么例子,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说服读者。从逻辑学来说,这是一种归纳或演绎。当然,雄辩才是真正的特点,表现在行文思路上就是论证的过程要特别清晰。因而教师在教学议论文时,更需要把握其问题特点,引导学生诵读,从而让其真正明确写作内容。

作者从伟人与普通人两个角度进行选材,最后指出青少年要有“纯正追求”的美好愿望。学生不难理解这样的具体结构,但对于整篇文章而言,就需要学生更多地关注文中的“局部”“细节”,即一段话甚至一句话之间的逻辑关系。比如第二小节这两句话:“在他看来,他画在地上的那个图形是比他的生命更加宝贵的。”“在他看来,相对他在阳光下的沉思,亚历山大大帝的赫赫战功显得无足轻重。”这就需要更加深入地分析,来揭示这些事例中深层次的道理。其实,要真正达到与作者的思想吻合,最根本的还需借助诵读。“韩如潮,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海”,这句名言告诉我们,理解的关键还是品读。姚鼐也曾说过:“放声疾读,只久之白悟;若但能默看,即终身作外行也。”他说的虽是读古文,但对议论文来说,道理是一样的。只有让学生读,大声读,才能使其对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取得更深层次的认同。

三、于“思”中关注写作意图

相比散文,议论文则更多具有一种时代的责任感。它有着更多的现实意义。法国思想家蒙田这样说过:“物质的匮乏容易救治,而灵魂的枯竭无药可医。”因此,让学生联系课文品读、思考、感悟,这才是根本。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时,需要分析作者的立场、作者的观点。这样层层深入,才能培养学生严密的思维。

让学引思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课堂讨论;前提;关键;保证

文章编号:1005-6629(2008)06-0025-03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课堂讨论是师生在课堂上围绕一定的问题,相互交流、启发和学习,以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手段。要使课堂讨论取得满意的效果,就必须对课堂讨论的有效实施作深刻的思考和探讨。

1认识到位――有效课堂讨论的前提

课堂讨论可以让学生积极思考,各抒己见,彼此启发,拓宽思路,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训练学生的思维,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通过课堂讨论,学生还可学到书本上没有的内容――团结协作、友好相处。但需要强调的是,课堂讨论必须服从教学需要,当学生无法依靠个体力量去解决所遇到的问题或疑惑,不得不借助集体的智慧、群体的力量来合作攻关之时,通过课堂讨论,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学会分析、交流、合作和分享彼此的成果;同时课堂讨论不是简单的放羊式的自由活动,不是把动态的讨论过程预设为固定化的操作流程,更不是把主动发展的学生限定为固定的答案,而是期待讨论中出现思维的碰撞,进而让教师在讨论中提高教学智慧,学生在讨论中得到滋养。

2 内容充实――有效课堂讨论的关键

课堂讨论是围绕问题展开的,问题是课堂讨论的有效载体。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是引发学生观点交锋、积极思维的动力。因此,讨论问题设计的好坏是进行有效课堂讨论的关键。

2.1紧扣教材,有利于解决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依据,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设计的问题应紧扣教材,紧紧围绕教学内容,以有利于解决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为此,教师应在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揣摩何处为学生所不易领会,即于其处提出问题”(叶圣陶语),抓住那“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节点,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掌握重点,弄清难点,达成对新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如在“原电池”学习中,演示并让学生观察有关实验现象后,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1)铜片上的气泡是什么气体?该气体是怎样生成的?(2)电子是哪种金属失去的?电子是否通过溶液流到铜片上?这些问题均涉及到原电池工作原理,由于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学生对这一重点知识也就理解透彻。再如新教材中有很多“规律型”讨论题,其中《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一章就有13个,这些题目不难,学生愿意讨论,讨论的结论带有规律性,容易让学生有“成就感”。

2.2难易适中,有利于创造新的更高水准的“最近发展区”

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在新旧知识结合点上产生的问题,最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最能驱动学生有目的地积极探索。因此,课堂讨论的问题应精心设计,注意难易适中,让学生能“跳一跳摘到桃子”,从而促使学生不断地将“最近发展区”转换为“现有发展水平”,不断地创造新的更高水准的“最近发展区”。

如在“盐类水解”学习中,让学生讨论“CH3COONa溶液为何显碱性?”这虽是一个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问题,但问题较难,要求过高,学生根本不知从何下手。如果设计成一些递进性的问题: (1)CH3COONa溶液中存在哪些电离?有哪些电离平衡?(2)CH3COONa溶液显碱性,说明什么问题?(3)到底是何原因使其溶液中c(OH-)>c(H+)?(4)Na+离子为何不会破坏水的电离平衡?这样学生就可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在不知不觉的讨论中,理解盐类水解的实质,使讨论的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因此,教学中对于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可设计成一组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即用“问题组”来引导学生思考,从而深刻理解有关知识。

2.3多元开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学实践证明,讨论的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因为开放性的问题可以给学生更广阔的思维空间,有利于调动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学生能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和分析问题,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如“工业硝酸略呈黄色的可能原因,并设计实验证明”这一课题,可不断地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讨论。(1)工业硝酸呈黄色的原因可能是什么?学生由硝酸的不稳定性,得出可能溶有NO2,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得出可能含有Fe3+,也可能同时含有NO2和Fe3+。(2)通过哪些方法检验其中含有NO2或含有Fe3+?经过讨论,学生提出很多方案,如通过加水、通O2、冷却(考虑NO2与N2O4平衡问题,观察颜色变化)、加热等方法检验其中含NO2;通过加KSCN、足量NaOH、淀粉―碘化钾、C6H5OH等方法检验其中含Fe3+。接着让学生议一议这些方案是否都可行,为什么。最后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讨论,(3)若可能既有NO2又有Fe3+,怎样检验(讨论检验顺序)?这里每个问题的答案都不唯一,课堂讨论气氛热烈,高潮迭起,学生创新智慧的火花不断闪现。

另外,常见的开放性问题还有很多,如问题和结论间有多种思维途径或循序渐进的思维环节,如证明铜与镁金属性的相对强弱、醋酸是弱电解质等问题。同一问题因思维途径不同而产生多种不同的结论,如Mg(OH)2溶解在浓NH4Cl溶液中原因,并用实验证明自己的观点。

2.4拓展思维,有利于学生的有效学习

思维能力是智力结构的核心,也是学生顺利学习的基础和关键。新课程倡导发展学生的思维,强调使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展,注重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所以,讨论的问题应考虑是否能充分把握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寻求课堂讨论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最佳结合点,使学生的思维能充分而有效地展开,真正学有所思、思有所悟、悟有所得。

如“还原性Si>C,反应2C+SiO2 Si+2CO为何可发生?”这一问题的讨论可克服思维定势,突破旧的思维框架,打开新的思路。如讨论“淀粉―碘化钾溶液中逐滴滴加氯水,出现蓝色再褪去的原因”,可让学生广泛联想,发散思维。再如在动画模拟了三种不同状态物质的微粒间距后,让学生讨论“从微观角度看,1mol固态、液态、气态物质的体积决定于什么?”通过讨论,学生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思维过程,思维得到了有效展开,教学难点便也迎刃而解。

3 过程扎实――有效课堂讨论的保证

3.1选准讨论时机

讨论的最佳时机是在需要的时候展开讨论,这就涉及到讨论时机的及时捕捉和准确把握。如需突出重点和理解知识点的关键处时。教学内容有主次之分,教师必须集中精力研究解决主要问题。如在学习“沉淀溶解平衡”时,为了加深理解,教师首先提出问题“根据你对溶解度及反应限度、化学平衡原理的认识,说明生成沉淀的离子反应是否能真正进行到底”。需要巩固总结时。讨论是学生学与思的结合,即使教师的讲解非常到位,也决不意味着学生全能接受。若对课堂讲授的内容及时展开讨论,让学生一起回顾总结,则可有效地使知识变成学生思维的产物。如在学习了“化学平衡”知识后,让学生讨论“如何判断一个可逆反应是否处于平衡状态?”此时学生思维积极性很高,提出了多种方案。从学生提供的方案中,可以判断学生是否把握了化学平衡的特征。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难免有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产生偏差,此时若能抓好这类具有普遍性的问题组织讨论,往往比教师的“独白”效果更好。此外当学生产生“愤悱”心理状态时组织讨论,效果也很好。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2把准讨论节奏

一方面,学生解决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要经过较为复杂的思维过程才能完成。因此,教师在提出问题后,首先要让学生进行深入的独立思考,等学生有了一定的想法和观点后再组织讨论,此时学生才会有话可说,有观点可讲,讨论才会深入,才会有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流,才会有新知识、新观点的不断涌现和迸发。另一方面,要给足学生讨论、交流的时空,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尽情发挥。如果讨论的时间过少,交流就会受到影响,相反,讨论时间太长,学生也会感到厌烦,到后来讨论会演变为“闲谈”,讨论的效益会大打折扣。

3.3适当引导启发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不能只是等待、观望,或只干自己的其他事情,要深入到各小组当中,了解学生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对讨论中有争议或学生尚未察觉的重点问题,要进行必要的引导启发。引导启发要适时、适度,不能过早,过早会剥夺学生自主发现的机会,影响讨论的深度;也不能太晚,太晚会使学生处于消极无望状态;不能过度,把思路方法完全暴露给学生,会越俎代疱,侵占学生思维的空间,将学生束缚在教师设置的框框里,阻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切不可利用巡视机会给学生不必要的暗示,以免剥夺学生从错误中学习的机会。

如“钠表面的氧化物和铝的氧化膜都是金属氧化物,它们的外观形态和性质相同吗?对内层金属的保护作用一样吗?”在组织学生讨论前,可引导学生注意审题,首先弄清从哪几方面进行比较(外观形态、性质),为主要问题(保护作用)的解决适时设置台阶,然后请学生发表意见,进行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阅读“资料卡片:铝的氧化膜”,回忆两个“科学探究”以及实验3―1的过程和结论,以此扩大学生比较归纳的容量,提高知识范围的跨度、思维的密度。如果再就学生得出的“对内层金属的保护作用不一样”的结论,给出证据,则可将学生的讨论引向深入。

3.4及时反馈总结

讨论问题时,学生对问题积极思考和分析后,最关注的是教师对自己的见解或结果作出的反应,因此,教师要及时反馈、总结。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行为表现、积极性、参与度,以及学生在活动中情感、态度、能力发生的变化等及时给予恰当的评价,指出讨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对讨论的结果和讨论中出现的问题有一个明确的认识,避免在以后的讨论活动中出现类似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的学习讨论行为在科学、正确的轨道上进行,引导学生在讨论中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汪习雄.论讨论式化学教学的有效性[J].化学教学,2007(2):18-19.

[2]周辉兵.让教师成为课堂的有效管理者[J].教学月刊,2007(4):43-45.

[3]林佩君.课堂提问的设计一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7(6):12-14.

让学引思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高中生的议论文写作普遍存在华而不实、虚张声势、内容空洞、逻辑混乱的问题,这与浮躁的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戕害不无关系,但教育对学生本来有的思考能力的压制和破坏同样难辞其咎。在课文教学中,部分教师沉浸于自我对教材的过度解读,唯“我”而无视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只展现教师与文本、文本作者的对话,而忽视更为重要的学生与文本、文本作者的对话,剥夺学生的话语权,让学生对课文敬而远之。以议论文写作视角观课文教学,让学生在议论性文体的课文学习中,在更充分地参与文本解读的同时,进行写作训练,力求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一、课文教学中写作素材的积累

缺乏写作素材是学生议论文写作存在畏难情绪的原因之一。课外阅读和生活体验的缺失造成学生写作素材“库存不足”。充分挖掘课文的文化底蕴,是积累写作素材的有效途径。在课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素材的多角度挖掘和分类梳理。一文多用,写作素材积累的对象既可以是教材中的思想观点、名言警句、诗词佳句,又可以是作者的人生经历、作品的文学形象。一类多材,要先按照主题划分课文素材的类别,如励志篇、美德篇、情感篇、为学篇等等,再不断充实自己的“库存”,为议论文写作做好准备。

然而,充分积累依然会出现生搬硬套的现象,要想学生巧妙运用课文素材,对作品的研读一定要足够深入,提高学生提炼主题和分辨素材差异的能力。也可提供高考作文中善用课文素材的范例让学生进行模仿练习。如2004年广东高考满分作文《语言是沟通的钥匙》就是对课文素材的纯熟运用:

恰如其分的语言表达,利于友情的沟通。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与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都用优美的语言送别友人,达到了友情的沟通。李白《蜀道难》一文中劝说友人归来的语言精辟,从而升华了友情。从李白的“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可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友人便从言语中感受到友人的关怀,沟通也便到了心坎。沟通并不像白居易说的“此时无声胜有声”,它需要语言为它传达彼此的关切。友情的沟通,需要语言的钥匙。

考场作文的范例对学生而言有明显的借鉴作用。模仿练习要从段落到篇章,循序渐进,遵循由简入繁的学习规律。写作素材的积累是对课文教学的激活,让学生更主动地参与文本深度和广度的探索。

二、课文教学中逻辑思维的训练

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认为:“要把我们的意思正确地表达出来,第一件事是要讲逻辑。一般所说‘这句话不通’,多半不是语法上有毛病,而是逻辑上有问题。”议论文写作要求学生能运用基本的语言规律和逻辑规则,准确、清晰、生动地表达自己的认识。在写作过程中,学生正是因为缺乏逻辑理性思维,语言表达不合逻辑,所以行文杂乱无章,观点缺乏说服力。逻辑思维训练有利于帮助学生完成思维过渡,是议论文写作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

在课文教学中,要依托教材中的议论性文体让学生了解形式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包括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

同一律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思维所涉及的对象、概念和判断要保持同一性,也就是确定性;矛盾律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思维所涉及的同一对象在同一时间、同一关系上做出相互矛盾的判断;排中律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必有一个是真的;充足理由律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提出的思想观点要有充足的理由来论证支持。这些规律对于学生而言,理论性较强,晦涩难懂,教师不能急于求成,将其一口气展现在学生面前,而要把它们拆分开来,在文本解读水到渠成时适时引入,不苛求概念的精准把握,而着力于引导学生在思维过程中自觉遵守。

如在学习《劝学》这篇文章时,首先分析它的逻辑思路。第一段开门见山地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第二、三段分析问题从学习的意义和作用两方面论证为什么“学不可以已”。第四段解决问题,通过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论证怎样才能做到“学不可以已”。文章的逻辑思路十分清晰,学生易于把握,可以补充介绍同一律和充足理由律的知识。

从开头提出中心论点言简意赅,中间分论点的提出紧扣中心论点、层次分明,到结尾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全文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始终保持一致,严格遵守同一律这一思维规律。教师以此引导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保持思维的确定性,不随意变换含义或转移话题,不跑题。文中用五个比喻“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从不同侧面阐明学习的意义,把抽象的道理说得具体生动、深入浅出,论据充足,论证有力,遵循充足理由律。

三、课文教学中社会视角的介入

高考作文的新趋势是变价值观预设为价值观引导,作文材料内涵丰富,命题者的价值观不直接呈现,让学生解决他们以前从来没有碰到的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课文教学如果只是停留在文本解读上,不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恐怕培养的将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不关心”的书呆子。没有开阔的视野、成熟的思想,何谈准确而有深度的观点。以鲁迅《拿来主义》一文的教学为例,传统教学设计中,文本解读越深入,学生越不感兴趣,认为鲁迅先生的杂文晦涩难懂。时代和语言的隔阂成为难以逾越的鸿沟,“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也往往被忽视。社会视角的介入,就能打破这样的时空界限。在创新教学设计中,我们可以通过提供与写作背景关联、学生关注的时事材料,从时评角度解读《拿来主义》,提供给学生一种课堂学习的新思路,让学生通过学习鲁迅的风度和情怀、语言和构思,引导学生与现实生活对话。如提供国产动漫对西方故事内核的成功利用和日本暴力、色情动漫在中国市场的流行等时事材料,让学生完成中国动漫产业借鉴外国动漫时需要怎样的“拿来主义”这一时评写作训练。语文教学不能培养埋首故纸堆,不闻天下事,满口仁义道德,却毫无社会责任感的学生,而是要为他们打开一扇窗,培养他们敏锐的观察力和开阔的国际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