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山村幼儿园计划

山村幼儿园计划

山村幼儿园计划

山村幼儿园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入园难 破解策略 边远山区 台州市。

学前教育是人生发展的奠基性教育。新世纪以来,由于国家相关政策的引导,我国学前教育取得长足发展。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诸方面原因,农村学前教育一直处于弱势地位,特别是边远山区的发展更是严重滞后。台州市地处浙江省沿海中部,其西北部绵亘天台山脉、括苍山脉、大雷山脉以及北雁荡山余脉,有 16 个乡镇属于边远山区,包括黄岩区的富山乡、上郑乡、平田乡、屿头乡、上垟乡,仙居县的安岭乡、溪港乡、湫山乡、淡竹乡、上张乡、广度乡,天台县的雷峰乡、南屏乡、龙溪乡、三州乡、泳溪乡等。这些地区常住户数约 5万,人口 15 余万人,3 ~5 岁适龄儿童有 6000 余名。这些乡镇处于山地、丘陵地带,远离中心地区,交通不便,人口分散,经济落后,教育基础薄弱,幼儿“入园难”问题十分突出。

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经济状况、人口因素,大部分乡镇一直以来就没有一所村级幼儿园。据调查,前几年由于社会力量办学政策的驱动,少数乡镇的部分村建起了小型村级幼儿园。很快,部分村依托村小办起的幼儿班,随着校网的调整,连同村小一起被撤销。有些村,由村集体举办幼儿园,由于近些年部分村民举家进城务工,幼儿人数下滑,经济效益渐差,加上管理、师资等问题,生存岌岌可危。在一些村,由当地村民个体投资建立家庭作坊式的幼儿园( 包括未经审批的) ,但部分幼儿园资金紧、教师缺、场地窄、设施差,办园水平极低,个别还存在安全隐患,被列入撤销名单,不少学龄前儿童面临辍学。

据 2012 年初调查,个别偏远高山乡镇还没有中心幼儿园,如仙居县的安岭乡、广度乡等。几年前,在大部分乡镇政府所在地,教育行政部门委托乡镇中心小学利用富余的教室、师资等挂牌办起了幼儿园或学前班,即所谓的公办乡镇中心幼儿园。这类中心幼儿园除了部分园舍独立( 多数由校网调整后闲置下来的校舍改建扩建而成) ,其法人、财务、人事、管理均不独立,仍旧依附于乡镇中心小学,条件不足,规模有限。有些乡镇中心小学校长怕麻烦,索性把幼儿园承包给个人。有些乡镇中心小学缺场地又缺师资,干脆给当地规模较大的民办幼儿园挂块乡镇中心幼儿园牌子。民办幼儿园因为性质局限,以营利为目的,收费较高,村民承受不起。因此,目前的乡镇中心幼儿园服务范围有限,仅能解决乡镇政府所在地及周边山村部分群众对学前教育的需求。由于边远山区人口分散、家园距离过远、交通不便或家庭经济困难等原因,仍有 2000 多名山村学龄前幼儿( 包括留守儿童)不能入园。少数家长每天为孩子来回接送,但翻山越岭,山路崎岖,交通安全隐患很多,而且增加了不少费用,耗费了不少时间、精力。为此,一些家庭最终放弃了孩子上学的机会。

所以,仅靠中心幼儿园,或少数乡镇政府所在地家庭作坊式的民办幼儿班,是解决不了本乡镇所有幼儿入园问题的。

( 一) 尽快扩大学前教育资源。

1. 建立、健全村级幼儿园。

乡镇政府与县教育行政部门要以持续发展为原则,科学预测,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规划到点: 村大人多的可以按一村一园设置; 考虑到众多山村偏远分散、人口稀少、生源不充裕,可以把一个乡划分成若干个学区,根据方便幼儿、保证安全的要求,将相邻几个村归为一个学区,合理选址,建立一所村幼儿园。要广泛宣传、发动和引导,尽可能由公办乡镇中心幼儿园设立教学点或分园,或者由村集体筹建( 一村独建,或数村联建) ,也可以村民股份合作方式筹办,还可以向外引资、企业冠名举办,或者由优质民办幼儿园连锁办园等。在特别偏远、贫困的山区要因地制宜,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如由优质公办幼儿园设立送教点、活动站,或举办流动园、季节班等,提供学前教育服务。只有办园多体制、多形式、多主体,边远山区学前教育资源才会快速增加。在组建村级幼儿园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教育部门应给予指导帮助。要公开招聘园长和教师,根据准办标准规范办园,理顺管理,核定收费,有序招生。要制订实施方案,解决园舍问题。有关部门要积极研究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包括在用地、信贷、税费等方面给予倾斜。过渡时期,可以将教育布局调整后闲置下来的村小校舍改建成幼儿园,减免租金。①。

已经建有村幼儿园的,由于园舍小、资金缺、设施差、师资紧、水平低,再加上生源不足,难以为继。为保护其办园积极性,更为了避免孩子失学,出现新的“入园难”问题,乡镇政府和县教育行政部门应形成合力,因势利导,调整布局,走集约化规模发展道路。即把相邻数村的幼儿园合并重组,整合为一,根据就近入学的原则选好园址。可采用股份合作制,在教育业务部门的指导帮助下,优化资源,改善条件,理顺关系,有序管理,合格办园,逐步升等。

学前教育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应提高其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让山区孩子享受公益性学前教育。对于村级集体办或民办幼儿园,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除了必要的鼓励、引导、保护、支持以外,还应当拓宽思路,激活机制,以多种途径来实现公益化。政府要出台优惠政策,实行财政补助,努力建立起教育成本的合理分担机制。政府每年要设立专项资金,不断增加投入。对收费较低、学生数不足规定班额的,政府加以补助; 对办学质量高、社会效益好的,政府予以奖励。

同时,还可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扩大学前教育普惠性资源。根据实际需要,解决部分孩子寄宿问题,政府在经费等方面给予支持。为不落下一个孩子,政府还应制定政策,将经济特困家庭孩子、孤儿、残疾儿童纳入教育救助范围,让他们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在部分老少边穷山区,实施学前教育建设项目,建立一批希望幼儿园。②。

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举办的分园或教学点等公益性幼儿园,及受政府资助承担部分公益性教育任务的村集体办和民办幼儿园,其收费标准应根据边远山区经济发展水平、办园成本和村民承受能力合理制定收费标准,并经当地物价管理部门审批。实行收费公示制度,加强社会监督,杜绝各种形式的乱收费。

教师队伍的建设与稳定至关重要,政府应出台政策,采取措施。要制定非公办幼儿教师管理办法; 实行幼儿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做到持证上岗,严把录用关; 完善幼儿教师专业技术职称评聘机制,明确职称与工资挂钩; 鉴于非公办教师流动性大,为稳定教师队伍,可以采用人事的方式; 督促幼儿园依法与教师签订劳动协议,保证教师的工资、福利、保险等待遇与权益; 可以实施山区幼儿教师津贴等倾斜政策;建立非公办幼儿教师继续教育与培训制度,尤其要重视组织园长、骨干教师培训。同时,建立年度考核和评优制度,对表现突出的园长和教师给以表彰与奖励。③。

2. 每个乡镇至少要建立一所独立、规范、上等级的公办中心幼儿园。

乡镇中心幼儿园独立建制,能够从根本上改变其依附性质,使其在人、财、物等基本条件方面走出受制约的困境,增强其办园自主权和办学活力。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建设应该由县级政府牵头,乡镇政府负责实施,建设经费以乡镇财政为主,县级财政大力支持,省市财政积极引导。要依据本县市区制定的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所确定的发展目标和分解的年度任务,落实项目经费和人事指标,并建立督促检查、考核奖惩和问责机制,依法保障计划的分步实施,取得实效。

要逐步建立起以公共财政为支撑的投入保障机制,保证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的运行、完善与发展。要制定公办幼儿园收费管理办法,规范收费项目,核定收费标准,加强收费监管。中心幼儿园根据标准收费,接受社会监督。逐步推行实施按等收费制度,激励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升等晋级。④。

县教育行政部门应委派有管理能力的示范幼儿园骨干教师担任乡镇中心幼儿园园长,或聘任乡镇中心小学有管理经验的领导经过培训担任园长。核定编制,逐步建立一支以公办为主体的教师队伍: 组织小学中有转岗潜力的富余的公办教师参加幼师专业培训,充实到中心幼儿园; 以支教或交流等方式选派公办幼儿园教师定期到乡镇中心幼儿园任教;每年拨出一定的事业编制名额公开定向招考学前教育专业大专及其以上毕业生; 面向社会定向招聘相关专业大专及其以上毕业生,并要求其限期取得幼儿教师资格,经过考评,择优进编。根据现有的资源及办园标准,制定并实施园舍新建或改扩建方案,以及教学、活动、生活等配套设施建设方案和现代教育技术设备、教玩具、图书等添置计划,落实卫生、消防、安全措施,努力改善教育环境和办学条件。在教育业务部门的指导帮助下,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要求及等级标准,更新理念,规范办学,优化管理,丰富内涵,提升质量,努力将乡镇中心幼儿园建成所在乡镇学前教育资源与培训中心,发挥其对村级幼儿园的示范、管理、指导作用,带动所在乡镇学前教育整体发展。

( 二) 完善必要的保障条件。

应重视学前教育立法工作,通过立法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法制轨道。边远山区在破解“入园难”过程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和问题,必须有法律法规加以保障,才能得以解决。要建立、健全各级人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检查边远山区学前教育法律法规贯彻执行情况的工作机制,及时查处各种违法违规办学行为,有效促进依法办园、有序管理、合理收费,健康发展。

强化政府责任,逐步构建起以县为主、县乡共管、省市统筹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建立起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对于边远山区,政府应该承担更大的责任,这是因为无论是从国家的稳定,还是从人力资源开发来讲,缩小地区差距都应当是政府的责任。所以,各级政府必须真正重视边远山区的学前教育,将之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工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和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预算,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科学谋划,政策支持,经费倾斜,重点扶持,逐步形成制度化,并进行目标考核,实行问责制。⑤。

根据“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县级政府作为学前教育管理的主体,负责制定本县域学前教育发展目标和实施计划。目前,一方面应把建立独立的、上等级的公办乡镇中心幼儿园作为近期的目标、重点推进的项目,列入新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和建设工程计划,积极筹划,财政支持,落实任务,指导实施; 另一方面要研究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引导优质公办幼儿园到边远山区举办分园、教学点,或扶持、指导社会力量,尤其是村集体举办村级幼儿园。特别是与当前新农村建设规划同步建设的公益性、规范化幼儿园,要保障其合理地位和权益,实行财政补助、师资支持、业务指导,促进其健康持续发展。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完善县、乡、村三级学前教育网络,实现提供“广覆盖、保基本”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在建立和完善乡、村两级幼儿园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乡镇政府及村委会应当承担责任,发挥主体作用。县教育部门作为职能部门,应积极协调,密切合作,大力推进。县计划、财政、国土、建设、人事、卫生、劳动保障等有关部门,要各负其责,畅通渠道,积极配合,大力支持。

学前教育发展的难点在农村,尤其是边远山区。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推进,边远山区的广大村民对子女接受学前教育的需求日渐强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未来 10 年学前教育普及目标的提出,以及包括台州市及其所辖县市区在内的各地区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制定,为边远山区普及三年学前教育描绘了美好蓝图。只有科学预测,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政策扶持,加大投入,积极推进,才能真正破解台州市边远山区幼儿“入园难”问题,推动学前教育城乡均衡发展,以满足边远山区群众对学前教育的需求,维护弱势儿童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

注释:

①王迎兰: 《当前“入园难”问题的突出表现及其解决》,《学前教育研究》,2010 年第 11 期。

②王海英: 《公益性、普惠性、科学性———新形势背景下的幼儿园新文化建设》,《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11 年第 8 期。

山村幼儿园计划范文第2篇

通过中央支持、增加地方财政投入,多渠道筹措建设经费,贵州省累计投入资金近80亿元,新建、改扩建乡镇(街道办事处)和城市社区公办幼儿园1650所、村级(山村)幼儿园3290所。学前教育资源显著扩增,实现全省乡镇公办幼儿园全覆盖,农村适龄幼儿可就近享受到公益普惠性学前教育。

据统计,2015年全省在园幼儿达130.5万人,比2010年增加53.6万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0%,较2010年提高了25个百分点,高出全国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

今年,省政府将“建设300个农村幼儿园”列入2016年十件民生实事来抓。

努力扩大学前教育资源

对于安顺市普定县龙场乡龙场村的留守幼儿黄丰林来说,她每天最开心的事就是上幼儿园,跟着老师、小伙伴们做游戏。自从上了幼儿园,4岁的黄丰林变得开朗、懂礼貌,再也不是见了人就往奶奶身后躲的小丫头了。

在普定县,每天有17174名孩子像黄丰林一样高高兴兴地进入幼儿园,接受学前教育。

“农村是学前教育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幼儿园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关键。”普定县教育和科技局基础建设办公室主任杨守弘说。近年来,普定县先后改扩建公办幼儿园41所,新建公办幼儿园6所,投入443万元,及时回收了9所乡镇中心幼儿园,选派学前业务骨干教师担任中心园园长;投入133万元增加设施设备、整改隐患;投入1600余万元,利用闲置校舍改建了35所山村幼儿园,为学前教育发展整体推进夯实了基础。

为让山村适龄幼儿就近入园,解决“入园难”问题,全省各地创新思路,因地制宜,积极探索适合本区域学前教育发展的新路子。幼儿园在贵州万村千乡遍地开花。

截至2015年底,全省实现了每个乡镇都有1所公办幼儿园,部分人口在3万人以上的乡镇已新建第二所乡(镇)公办幼儿园或在原有公办幼儿园基础上扩大幼儿园规模。大村独立办园,小村联合办园,不能集中办园的边远山区通过建立巡回支教点、山村幼儿园等方式解决幼儿受教育问题。

在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的同时,全省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服务。如贵阳市政府从2014年起,财政对经认定并年检合格的普惠民办幼儿园按每班每年1万元的标准给予办园运转经费补助,市、区(市、县)按1:1比例承担。

今年以来,全省已下拨中央和省级资金88230万元,支持各地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000余所,建设园舍面积100余万平方米,目前已完工600余所、完工园舍面积40万余平方米,在建400余所、在建园舍面积60余万平方米,预计项目全部建成后可增加约10万个幼儿学位。

夯实学前教育师资力量

“贵州的希望在教育,教育的希望在教师。”

受“历史欠账”、控制编制等因素影响,到2014年底,全省仍缺3万名公办幼儿园专任教师。

在夯实学前教育师资力量方面,全省各市州创新教师招聘机制,探索农村教师补充新路初见成效。

如铜仁市政府采取招聘志愿者方式,按照1:20的比例为村级幼儿园配备专任教师,工资由政府支付。2014年以来,铜仁市共招募大学生志愿者1416名,每月补贴志愿者基本生活费、交通费等2000元,全部列入县级财政预算,并明确考核合格的志愿者在公办幼儿教师招考中实行加3分的优惠政策,同时享受西部志愿者待遇。

今年30岁的张露在2014年通过招募考试成为铜仁市松桃自治县世昌乡岩脚村山村幼儿园的一名志愿者。2015年,她享受了招聘考试加3分的政策,正式成为一名山村幼儿教师,继续在当地幼教点服务。

“当地的幼儿基本上都是留守儿童,刚入园时,很多孩子胆怯,不愿与人交流,现在学会了独立洗漱、与同学分享玩具,变得开朗、大方了。”张露说,通过教育,看到孩子们一天天进步,自己很有成就感。

黔东南州凯里市政府为突破编制障碍带来的教师短缺问题,于2014年制定了非在编与在编教师待遇“四同”政策:招考程序相同、招考标准相同、基础工资和绩效工资相同、职称评定条件和程序相同,并将教师工资全部纳入财政预算。

“教师补充机制的创新,极大地缓解了农村幼儿教师招聘难问题。”黔东南州教育局学前教育科工作人员郑燕说。

在黔东南州,目前各类幼儿园共有教职工8566人,其中,专任教师5539人,专任教师数量比2010年增加4266人,幼儿专任教师严重不足的问题得到缓解。

近年来,贵州省加大幼儿教师的培养力度,共扶持44所中职学校和指导13所普通本科高校开办学前教育专业,帮助贵阳幼儿师范学校、思南师范学校、贵定师范学校及织金师范学校等4所中职学校升格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十二五”期间,全省通过国家、省、市、县四级培训,共培训幼儿教师及园长50000人,提升了全省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

“全省在实施学前教育‘十二五’规划之初,制定了幼儿园教职工编制标准,每年新增5000名公办幼儿园专任教师。”贵州省教育厅学前教育处工作人员介绍,今后,贵州还将提高幼儿园教师特别是农村幼儿园教师的工资待遇及保障水平,积极推动乡镇幼儿园教师公租房建设,进一步稳定农村幼儿教师队伍。

今年,贵州将幼儿园教师招聘纳入县级“特岗计划”招聘工作,要求部级和县级的招聘比例不小于8:2,幼儿特岗教师的招聘不仅壮大了全省幼儿教师队伍,还为农村幼儿园补充了优质师资。

提升学前教育教学质量

解决了孩子“入园难”问题,还要让孩子“入好园”。

在安顺市普定县马官镇中心幼儿园,园长姚明利除了统筹负责本园的日常发展、教学,每个月还会到临近的幼儿园学习交流。

“为促进县域内城乡学前教育均衡发展,贵州提出了集团化办园的学前教育管理模式,马官镇中心幼儿园发展较好,其他幼儿园也会学习我们的经验。”姚明利说。

为了应对学前教育快速发展带来的幼儿园办园质量问题,从2014年开始,贵州结合省情,在试点的基础上,以县为主体组建学前教育发展共同体,以优质幼儿园为龙头,带领县域内弱园、新园、民园共同发展。两年来,学前教育发展共同体覆盖了全省所有城市、农村公办、民办幼儿园,初步建立了以共同体建设整体推进县域内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的新机制。

例如,“贵阳市中心实验幼儿园教育集团”采取一个城市牵头园引领三个郊县牵头园分别帮扶9个农村园共十三所幼儿园的帮扶模式。两年来,9个农村幼儿园从环境到教育理念、教育实践实现飞速发展,集团园获得部级、省级、市级奖项与表彰90多项。

在提升幼儿园办园水平方面,普定县通过学前教育业务人员培训会为教育工作者及时充电。近年来共开展县、乡两级园长、幼儿骨干教师培训50余次,组织开展3次大型园际观摩活动,参培人员达4600余人次,开展园本培训820余次,参培教师8500余人次。

为了更好地推动山村幼儿园健康可持续发展,2016年,铜仁市出台《铜仁市山村幼儿园提质升级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由市教育局联合地方高校、幼儿园共同实施“125学前教育发展协同创新计划”,用三年时间将已经建成的山村幼儿园全部提质升级,建设成为标准化山村幼儿园。目前各区县已经完成今年提质升级500所幼儿园任务。

此外,贵州还不断完善学前教育经费保障制度,促进全省幼儿园健康、可持续发展。

山村幼儿园计划范文第3篇

 

幼儿园的园舍、设备、人员配备等不符合国家标准;幼儿园的教教师数量不足,幼儿教师工资待遇偏低、职业认同感不高;教学内容和方式“小学化”倾向严重;专任教师的学历偏低,但年龄合理,流动性不大;教师科研意识淡薄,接受培训机会少。针对存在的问题:本文作者认为应该采取以下措施促进贫困山区学前教育的发展:加快对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和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加强本土化幼儿师资队伍建设;开展多元化的办学形式;开展学前双语教育。

 

2010年,国家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第一次把学前教育专章单列部署,提出了到2020年学前教育发展要达到的目标。政策的出台给我国的学前教育事业,特别是相对落后的农村贫困地区学前教育带来了发展的新契机,但同时也对这些地区学前教育发展提出了挑战,贫困地区学前教育中蓄积已久的一些问题显得愈发亟待解决。大理州洱源县是部级贫困县,其位于云南的滇西,距省会昆明398公里,距州府所在地下关69公里。洱源县下辖6个坝区乡镇和3个山区乡镇,有县级机关幼儿园1所,乡镇民办幼儿园53所,在园儿童6976人①。

 

本文选取洱源县西山乡这个贫困山区乡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对西山乡个案的调查研究,带着设计好的调查问卷走访了有学前儿童的家庭,走访了民办幼儿园和小学附属学前班,走访了教育主管部门,通过对研究问卷结果的统计分析,以及调查过程中的访谈和观察,来了解这个乡镇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对问题产生的根源进行分析,并对学前教育的发展提出建议或策略。

 

一、西山乡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和学前教育办学现状

 

(一)贫困山区学前儿童教育中家庭教育的现状

 

在西山乡这个边远的少数民族贫困山区,家长文化程度低,由于自身的“补偿心理”,他们希望下一代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和文化。家长们观念上很重视孩子的教育,都认同“再穷不能穷了教育,再苦不能苦了孩子”。观念重视和实际行动重视是是两回事,很多家长都有繁重的农务活要做,大部分孩子更多是处在一种“放养”的生存状态,没有受到有计划和有目的性的教育和培养。父母大都没有多少时间和精力教育孩子,一些父母为了生计背井离乡,把孩子托付于父母亲和亲戚照顾。

 

贫困山区家长对如何教育小孩并没有完整体系的认识,是“碎片化”的认识,他们教育小孩更多的是凭经验、凭直觉。一些家长的教育理念甚至是错误的,如认为小孩就是要严格严厉教育,认为“小时偷针大时会偷金”、“棍棒底下才能出人才”、“棍棒教育出孝子”,他们对小孩的教育以训诫和警告为主。

 

贫困山区的家长对早期教育的认识不够。家长认为小孩子只要身体好,玩的开心快乐就可以了,不重视启蒙读物的教育。父母认为读书画画是上学后的事情,读书是学校教师的职责。一些家长简单的把幼儿园理解为“托儿所”,幼儿园老师就是保姆。一些家长送孩子上幼儿园主要是为了学习认字、算术、绘画唱歌跳舞,希望小孩在步入小学的起点上基础好,家长有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心理愿望。

 

贫困山区家长在孩子早期教育上的投资并不算高,主要是物质消费。家长舍得在孩子身上花钱,但农村的消费环境有限,没有形成孩子培训教育市场,家长对孩子的支出更多是食物和玩具的支出,文化的支出较少。大部分家庭没有专门供孩子看的书,也很少给孩子买儿童读物,家长给孩子买的最多的就是玩具。在教育行为方式上,侧重儿童的“玩耍”和感官快乐,而轻视“智力开发”和文化熏陶。

 

山区农村父母在亲子互动方面内容少、频率低、质量低。亲子之间在共同绘画、讲故事、听音乐、阅读、做游戏等方面的时间都非常少。大多数家长没有主动去打造良好的亲子关系的意识。而由于亲子关系疏忽,家长对孩子的一些行为缺乏理解,对孩子的需求不敏感,家长对儿童的异常行为和反常心理不知道怎么教育和引导。

 

山区农村在儿童的饮食卫生、口腔保健、饮食结构合理方面都没有很科学的认识。西山乡的农村在教育、医疗、卫生方面都还是落后地区。农村儿童饮食卫生和儿童医疗保健显得落后。与城市儿童相比,农村儿童生活在不太干净的卫生环境里。但农村儿童的健康状态不差,农村儿童有广阔的活动空间,整天都在嘻哈打闹,身体的运动量明显高于城市儿童。

 

对于贫困山区农村家庭教育中的不足之处,主要原因是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家长忙于生计和挣钱而无暇顾及孩子是家庭教育不到位的主要原因。西山乡是以农作物经济为主要收入,种植包谷、大白芸豆、小麦、苦荞等农作物,由于自然条件限制,农作物产量低。山区的种植业以人工耕作为主要生产方式,属于劳动密集型农业,农民得耗费绝大部分的时间在田地里耕作,常常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他们看来,好好的耕种农作物关系到养家糊口的生计问题,而小孩只要安全不生病,其它都可以灵活。农业劳动的辛苦和繁忙挤压了家长教育和陪伴孩子的时间。

 

第二,家长知识文化水平低,家长普遍没有系统学习和形成一套完整的育儿知识和育儿理念,教育更多靠直觉和经验,对幼儿教育的认识是碎片化的。对45位家长受教育程度的调查显示,家长受教育程度大部分是小学和初中水平,高中及以上文化水平占比例较少。家长给孩子买的最多的是物质消费东西,如衣服、玩具、零食等。家长大都不愿意买书教育孩子,因为买书意味着家长要做老师,要耐心学习并教导。在家长看来,知识文化传授主要是学校老师的职责,自己知识水平有限,无能为力。孩子对看儿童读物不感兴趣以及看书看不懂在农村是普遍现象。久而久之,买本儿童读物都很难买到,因为没有销售市场。(二)贫困山区学前儿童教育中幼儿园办学的现状

 

幼儿园数量不足,难以覆盖全乡,上学不便是发展学前教育的一大难题。西山乡在云南属于高寒特困山区。西山乡的地理地貌属于山高地险坡陡谷深、环境恶劣、交通不便、村庄零散的分布在相对平坦的盆地或山半中腰,各个村庄的距离相对较远,人口分布不集中。这些天然的地理环境和人口分布格局,致使儿童上幼儿园非常不方便,很多村庄的学前儿童到附近的幼儿园有3-8公里的山路导致西山乡很多地方没有形成幼儿园开办的条件。

 

龚正华在调研大理州学前教育的发展中也说到:“山区不仅人口比较分散,而且交通不便,即使能够办园,其规模也很小,办园的利润回报慢且低,甚至可能出现亏本运行。因此,很难吸引民间办学力量的介入。”交通距离问题影响到了儿童的入园率,加之国家对校车的整顿和规范,已经开办的民办幼儿园的学生生源出现了退减。目前,西山乡有民办幼儿园2所,无公立幼儿园。民办幼儿园覆盖的范围主要是人口集中的大型村庄,如胜利村。

 

幼儿园的园舍、设备、人员配备等不符合国家标准。民办幼儿园的办园条件较差,房屋建筑质量有安全隐患,没有消防系统,没有配备校车,也没有配备有专业资质的的保育员,部分教师没有教师资格证和相关资格证书,班级课堂超标,师生比例达不到国家要求。幼儿园没有没有疾病预防和报告制度,没有实行食物采购、烹饪、保管和取样留证制度。存在饮食卫生安全隐患。幼儿园的儿童读物较少,教具、学具、玩具严重匮乏。这些问题的根源主要还是经济原因,有人愿意开办民办幼儿园本身已经值得鼓励,不能要求幼儿园完全达到国家标准,否则成本太高而无法办下去,贫困地区办学只能是低起点,然后逐步改善办学条件。

 

幼儿园的教教师数量不足,幼儿教师工资待遇偏低、职业认同感不高。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在2300多元左右,而当地的物价水平并不低。80%的幼儿教师没有养老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福利待遇偏差,教师对工资待遇不满意,民办教师没有职称晋升的平台。大部分民办幼儿园的教师对幼儿教育事业没有强烈的认同感,都想着跳槽到小学,或想着有朝一日能考上公务员,有更好的发展机会他们就会辞职走人。大部分幼儿教育老师仅仅把幼儿教学工作当作自己养家糊口的一份职业。对提升职业技能和素养没有强烈的追求意识。

 

教学内容和方式“小学化”倾向严重。调查地区的幼儿园在教学方式方法上比较简单,教学内容侧重认字、算术、音乐,而手工制作、游戏教学非常薄弱。幼儿园和附属学前班的教学效果如何?没有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和标准,学校不重视教学的质量,看重的是管理的安全性。小学化”倾向恰恰是家长和学校共同认可的理念,老师和家长认为,大多数农村小孩在家里没有人教授文化知识(如识字、算术、拼音),而上学最大的担忧就是一开始就落后别的同学,一开始就自信心不够,导致输在起跑线上。家长最关心的是小孩子是否学到实用的显现的知识,至于情商、想象力等的培养,认为那些比较虚渺。

 

专任教师的学历偏低,但年龄合理,流动性不大。教师以专科及以下学历层次为主,本科学历的教师稀少,业务专精尖的幼儿教师更是稀缺。但教师的年龄还是比较合理,教师队伍年轻有活力,适合幼儿教育的大环境要求。教师的稳定性相对城市幼儿园较高,很多教师都是当地人,都已经把家安在家乡,不打算再出去谋生和打拼。稳定性高的原因主要是重新选择职业和选择发展的机会比较少。对于当地学前教师队伍的建设,要能够引进来和留得住,就应该优先和大量招聘本地生源的大学生并加以培养。

 

教师科研意识淡薄,接受培训机会少。幼儿教师基本不从事科研工作,接受培训的机会较少,培训档次较低。加强农村幼儿教师的师资队伍培训,非常有必要建立分层次(园长、骨干教师、一般教师)、分档次(部级、省级、市级、县级)、定期和常规的教育培训体系。培训应该涵盖民办学校所有幼儿教师。

 

当地属于少数民族集中地区,但并没有开展学前双语教学。当地的儿童能够大多使用当地少数民族语言,但也听懂一些当地汉语方言。教师教学中使用的是普通话。家长和教师认为,孩子应该好好学习汉语和普通话,以后不论是学习和工作,能够熟练掌握汉语是一项重要的谋生技能。

 

(三)政府对贫困山区学前教育发展的作用和局限

 

政府在积极主导和寻求学前教育的发展,但资金问题是最大的制约瓶颈。学前教育“3年行动计划”实施以来,中央和省级的学前教育专项资金大多已经到位,但由于州、市县级政府的学前教育配套经费缺乏,致使许多农村学前教育项目工程没有得到落实。

 

二、对策与建议

 

西山乡是一个经济贫困、文化落后、交通闭塞、自然环境恶劣、少数民族聚居的山区,发展学前教育的难度是巨大的。针对西山乡学前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困境,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促进学前教育的发展和提升。

 

(一)加快对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和对学前教育的投入

 

学前教育事业关系国家下一代的成长,也是一个公益事业,可以间接带来生产力的发展。目前来看,教育经费主要投入高校和九年义务教育,而学前教育长期没有得到重视(2010年国家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后得到政策上的重视)。贫困山区的经济发展滞后、家庭收入不高、家庭对孩子教育的认识不够、教育经费投入少、没有很多的闲暇时间教育孩子,这些原因都和经济收入密切联系。

 

如果国家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帮助贫困地区找到发展致富的道路,帮助贫困地区建立幼儿园,从师资和教学上支援贫困地区幼儿园办学,为贫困地区学前儿童免学费,为贫困地区学前儿童提供免费营养餐,那么西部地区的学前教育就处在一个真正的教育“福利时代”。一旦国家“砸重金”重视学前教育发展,就容易形成热爱和支持学前教育的良好社会氛围。具体措施来如下:中央政府应该设立贫困地区学前教育发展专项经费,支持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在政策和资金方面向贫困地区倾斜;国家也可以制定专门针对少数民族农村处境不利地区的学前教育法案来促进贫困地区学前教育发展。

 

庞丽娟(2010)指出:“对教育条件、文化背景处境不利的地区和学生投入更多的教育资源,使其与其他学生的教育成就尽量接近,缩小差距”。龚正华(2015)对大理州学前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如下意见:增加政府的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第一,实行学前教育经费专项财政计划制度,即不仅将学前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而且在教育经费中单列,实行专款专用和专项督查审计;

 

第二,实施学前教育专项经费配套制度,即州、县市政府从国家和省政府获得学前教育专项资金后,就按照一定的比例(如1:1或1:0.5)拿出配套资金,以支持学前教育项目工程的进行;第三,州、县市教育行政部门按照当地各级教育的具体规模重新计算其教育经费的比例,提高学前教育经费在教育总经费中的比重;第四,每年新增教育经费向学前教育倾斜。”

 

政府建立弱势群体资助体系要把学前教育纳入考虑范围,为穷人的学前教育保障“兜底”,如为低收入家庭子女、福利机构的儿童、五保供养儿童、一些残疾儿童提供免费学前教育,让他们平等的接受学前教育。教育管理部门对办园规范、质量合格、收费合理的非营利民办幼儿园也应该给予公共财政补贴,在土地使用、税收等非方面给予优惠照顾。

 

(二)加强本土化幼儿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关系到教育发展的质量,是全局限和基础性的工程。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的学前教育需求,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且具有稳定性的幼儿师资队伍。西山乡学前教育教师本专科学历少,大部分是中专学历,且专业对口率低,大都是“半路出家”从事幼儿教育,在职后很多没有系统学习幼儿基础理论知识,接受培训的机会少。加之教师的工资待遇水平低,教师跨行业流动现象严重。幼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不高,难以扎根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本文作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提高西山乡学前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第一,提高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和福利。对长期在边远贫困地区工作的学前教育教师,甚至包括其他教师,实行工资倾斜政策,如给边疆补贴或高原补贴。对幼儿教师在考核、评奖、提升学历、职称评定、培训机会方面都给予倾斜。

 

第二,优先从当地院校选拔学前教育人才,优先考虑当地户籍的毕业生,并给予优厚的工作安置待遇。幼儿教师的流动线很大,本土大学生很多不愿意回原籍工作,回原籍工作的大学生跨行流动或跳槽现象严重。当地教育部门可以到地方管辖的高校中去选拔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对愿意在本土贫困地区从事幼教事业的毕业生,可以减免助学贷款、提前发放住房补贴和安家费、提供深造和培训机会等。第三,建立完善的学前教育培训体系,多形式开展教师培训。可依托不同层次的师范院校或专业化培训机构,建立常规性的学前教育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政府要拿出培训经费,定期对幼儿园园长、骨干教师进行分层次、有计划、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培训。除了“走出去”培训,也可以“引进来”培训。教育部门要推行“送教下乡工程”,如邀请高校教学名师、示范幼儿园骨干教师,深入农村地区,采用参与式培训、案例研讨、现场教研等方式,对农村幼儿园教师进行培训。

 

(三)开展多元化的办学形式

 

西山乡贫困山区位置偏僻、交通落后、地广人稀、居民分散居住,这样的自然地理环境客观上制约学前教育在地理空间布局,幼儿园不能够惠顾来自四面八方的学前儿童,出现了没有幼儿园可以上,上幼儿园交通不便的困境。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主张“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鼓励企业、社会团体、慈善组织参与办学。

 

王冬兰(2014)认为: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可以通过“游戏辅导点、季节班、周末班、走教、送教下乡、城乡对口支援、专业人员入户指导等多种非正规教育的形式与手段,丰富学前教育的形式、内容与方法,提高普及学前教育的质量。”很多学者提出要利用“大自然”课堂教育学生,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直接去观察花草树木、虫鱼鸟兽、河流山川的变化。但这个通常不具有可行性,家长希望学生接受的是文化课程的启蒙,而不是大自然的启蒙。

 

农村小孩处在熟人社会,村落就是他们游戏和社交的大本营,他们有很多的小朋友一起玩耍。他们经常也被家长带到田间地头、森林里去玩耍。他们从小接近大自然,对大自然很有灵气。在调查的一户人家里,2岁的一个小男孩,能够模仿狗、大公鸡、猫、水牛的叫声,而且是没有人特意的教他的,是耳濡目染后自发的学会,大自然对农村的小孩是再熟悉不过了。

 

(四)开展学前双语教育

 

文化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的特征,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历史文化生活中形成的一套约定俗成的价值体系和风俗习惯,具有稳定性和传承性特征。而语言符号背后承载的就是一套文化体系,不同语言在交流过程中会发生障碍。谢应宽、田兴江、吕晓(2014)三位学者指出:“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幼儿的思维正处于前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的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因此少数民族幼儿在进行本民族语言与汉语转换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大的困难,语言习惯影响着少数民族幼儿的认知习惯与思维习惯,导致学习过程中会出现语言障碍与文化困扰”。西山乡是一个以白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乡镇,白族占70%左右,日常生活用语大部分以白族话为主,他们有自己的白族语言却没有白族文字。西山乡学前儿童在入学前大部分小孩是以说白语为主,夹杂一些汉语词汇,有部分小孩汉语和白语都会说。

 

学校的教育内容和课程使用的教育局统一规定的教材,这些教材的内容主要又是在城市儿童生活的经验上编写的。另外,教育局也有要求教师授课要说普通话。很多家长希望自己孩子能够走出大山,去其它地方开拓眼界,家长都希望孩子掌握普通话。而现实中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学前儿童在幼儿入园阶段听不懂老师说什么。因此,在儿童进行以汉语为主的学前教育阶段,开展双语教学,能够让学龄儿童实现本民族语言和汉语的平缓过渡。使用双语教学,对于传承民族文化也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山村幼儿园计划范文第4篇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区各地认真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幼儿园工作规程》,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通过健全组织机构,加强队伍建设,规范办园行为,使学前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幼儿园保教质量稳步提高。

(一)学前教育发展规模

各地结合本地实际,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城镇、新农村建设规划,通过扩大公办幼儿园办学规模,鼓励社会力量办园,大力兴办双语幼儿园等措施,大幅度提高了学前教育覆盖率,促进了我区学前教育的快速发展。

1.幼儿园建设。据统计,XX年全区共有各类幼儿园1077所,其中教育部门办204所,占18.94%;民办584所,占54.22%;集体办和其他部门办289所,占26.83%。2018年全区已有各类幼儿园2563所,比XX年增长2.4倍。其中教育部门办1434所,所占比例比XX年提高37.01%;民办852所,所占比例下降20.98%;集体和其他部门办277所,所占比例下降16.02%。

XX年全区幼儿园中有城市幼儿园546所,约占总数的50.70%;县镇217所,占20.15%;农村幼儿园314所,占29.15%。2018年全区幼儿园中有城市幼儿园569所,所占比例下降28.50 %;县镇309所,所占比例下降8.09%;农村幼儿园1685所,所占比例提高36.59%。

据调研数据分析:天山区、伊宁、阜康三市(区)共有城镇公办园12所,其他部门办园15所,合计27所,占三市(区)城镇幼儿园总数的23.3%。表明我区城市仍然以民办园为主,民办园承担着城市市区四分之三以上的幼儿教育任务;裕民、伽师、疏勒三县共有农村民办园5所,仅占农村幼儿园总数的3.4%,而我区农村已基本形成公办园为主的办园格局。

2、幼儿入园情况。各地初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以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为重点,努力提高学前教育普及程度。

据统计,XX年全区在园(班)幼儿293397人,其中城市118502人,占40.39%,县镇67448人,占22.99%,农村107447人,占36.62%;

2018年全区在园(班)幼儿达到490610人,增长了1.67倍;其中城市127508占25.99%,所占比例下降14.40%,县镇82980人,占16.91%,所占比例下降9.24%,农村280122占57.10%,所占比例提高20.48%;

XX年幼儿园适龄儿童数约为97.92万人,在园(班)幼儿293397人,毛入园率29.96%;2018年幼儿园适龄儿童数约为94.51万人,在园(班)幼儿达到490610人,毛入园率51.91%;2018年比XX年提高了21.95%。

以上数据说明,XX年以来在国家及我区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我区学前教育有了较快的发展,适龄儿童入园率也有了较大的提高。

山村幼儿园计划范文第5篇

一、加速资源优化,

坚持农村教育在均衡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重视并优先解决农村教育问题是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与突破口。荣成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调研教育,破解发展难题,加速优化农村教育资源。

一是坚持优化学校布局。“十一五”以来,荣成市进一步调整学校布局,撤并农村小学29所、初中1所,提高了学校集约化、规范化水平。2012年,随着石岛新二中与崖头新实验中学的建成和投入使用,城区学校布局将得到进一步优化,城区与农村之间的招生界限将彻底打破,全面实现划片招生、就近入学。

二是推进“幼小”一体化发展。全市始终坚持小学和幼儿园城乡一体化建设。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按照“幼小”一体化发展思路,先后迁建了东山、崂山、滕家、埠柳4处农村完小,使全市九年一贯制学校比例由原来的20%提高到50%,同时使全市镇(街道)幼儿园、小学、初中的一体化比例达到30%。

三是实施标准化建设工程。自2010年以来,荣成市拨付专款2100多万元,完善农村学校的校舍设施建设和教育教学装备,进一步提高各类专用教室和电教、图书等的管理使用水平。2012年计划投入资金3100万元,为全市中小学购置音体美器材5.1万套件、综合实践设施1.8万套件、桌椅750套、图书16.5万册等设施设备,完成新实验中学、斥山完小等10所学校标准化学校建设任务,使全市标准化学校建成率达到100%。同时,做好第二实验中学、世纪小学、府新小学、幸福街小学这4所学校创建省级规范化学校的准备工作,为迎接省教育厅的检查验收,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强化资金投入,

突出民生工程在均衡发展中的保障作用

为把学校建设成为最安全的地方、家长最放心的地方,2009年以来,荣成市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

一是推进校舍安全工程。荣成市优先规划学校建设用地,先后投入5000多万元新建、扩建了12所中小学校。2010年又投资2.3亿元,启动了新二中、新实验中学、特殊教育学校迁建工程和幸福街小学等学校的扩建工程。同时,集中对成山等7所中小学进行平房修缮加固、地面硬化和操场修整,完成修缮加固任务2.1万平方米,实现了办学条件的提级升位。

二是加强实践基地建设。荣成市完成了中小学生实践基地新建综合科技大楼建设和内部装修工作,同时完善内部设施,更新活动项目12个,新开发活动项目15个,将每期的学生容量由250人扩展到400多人,满足了更多学生参与校外综合实践活动的需要。

三是全面落实普惠政策。荣成市启动了教育系统“爱心无限、温暖人生”活动,资助师生中的重大疾病患者和贫困者115人,发放救助资金33.4万元,完善了内部关怀救助机制。同时,制定优惠政策,从“妥善安排入学、特别关注爱护、规范教育管理”三个方面入手,使全市1.32万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享受与当地孩子同等待遇,都能上起学、上好学。

三、加强队伍建设,

强化师资力量在均衡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一是深化干部管理体制改革。2010年,荣成市推行高职中副科级领导干部竞争上岗,义务教育阶段法人校长竞争上岗制。

二是实施城区教师支教制度。荣成市将106名没有农村任教经历的城区教师分四年安排到农村支教。目前,已经有两批共58名教师在新的工作岗位上传播理念,交流方法,带动了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此外,荣成市重视对名师、名班主任、名校长和名课程团队工作室建设,组织教师们到北京、上海等地参观学习,邀请“1751”工程专家来荣成讲学,不断提升“四名工程”人选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

三是完善城乡学校联谊制度。全市深入开展义务教育阶段联谊校、联片教研工程,建立了市直学校与农村薄弱学校结对帮扶捆绑考核机制,在校际间形成了“互学互进争一流、齐头并进扩影响”的新格局,促进了全市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四、注重统筹推进,

努力促进全市学前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全市深入贯彻落实《威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意见》,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改善农村幼儿园办园水平,缩小城乡学前教育差距,推进城乡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

一是抓好示范引领。市政府以幼教示范镇和示范园的创建为抓手,加大投入力度,制定了以奖代补政策,在威海市政府奖励基础上,又对2009年、2010年创建示范镇的中心园分别给予12万元、10万元的奖励。2011年,荣成市财政局、教育局又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动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意见》,对按规划完成创建任务的乡镇新建幼儿园奖励50万元。教育局还于2011年3月份组织了全市学前教育现场观摩活动。在政策激励和典型引领下,各镇纷纷投入资金、加大力度,近三年学前教育总投入达4800万元,共创建了6所“威海市农村学前教育示范镇”,13所省级示范幼儿园,其中农村省级示范幼儿园占总数的54%。2012年,全市又有4所镇中心园参评示范镇,2所幼儿园参评省级示范园,并有20所幼儿园参加示范园复评验收,前期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

二是抓好队伍建设。荣成市坚持“学区中小学、幼儿园统筹安排”的原则,选拔148名适合从事幼教工作的教师到中心园任教,使镇中心园公办教师比例达到50%以上。同时,不断改善非公办幼儿教师的待遇。政府拨款为所有农村非公办幼儿园教职工办理了社会保险,逐年提高工资待遇。专任教师工资达到当地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8倍以上,其他教职工工资达到威海市城镇职工工资标准。市财政每年还投入10多万元,组织骨干幼师外出学习或聘请专家来荣成培训6次以上,参训幼师达500多人次,有效提升了幼师专业素质。

三是抓好联谊教研。荣成市制定实施《荣成市城乡园联谊活动方案》,精选9所市直省级示范园作为联谊主体园,与农村幼儿园、私立园结成联谊单位,形成9个大教研组,发挥了示范园的教育资源优势。近几年,全市每年开展同课异构、区域活动观摩、档案管理指导等联谊活动30多次,受益幼师达600多人,实现了园际之间的资源共享。

四是抓好规范管理。荣成市严格学前教育机构审批准入制度,每年联合公安、物价、卫生等部门对幼儿园的安全、卫生、环境设施及收费情况进行检查,并于11月份对全市学前教育机构进行年检,对不合格幼儿园下发整改通知书,限期整改;对于非法办园的,坚决予以取缔。由于措施到位,全市无一所非法幼儿园。教育局每年联合相关部门举办各种安全知识培训班,重点抓好幼儿用车安全以及卫生保健、防火防震、反恐防暴等知识培训,积极组织各种安全演练。建立了幼儿园安全防范网络,为所有幼儿园都安装了可视监控设施,配备专职保安180余人,并为所有幼儿办理了接送卡,有效杜绝了安全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