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来到新学校的感受

来到新学校的感受

来到新学校的感受

来到新学校的感受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 军事训练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传播心理学 校园传媒

近20年来新生军训是每个大学生入学的第一课,年年有新生,年年就有军训。在某些高校,军事训练由于长期沿用“教官说,学生练”的“一言堂”模式而变得枯燥乏味,新生只言其身苦而不晓其心乐,更不知会受益终身。因此,削弱了新生军事训练的功效。如何与时俱进让新生军训摆脱困境,变得生动活泼,让新生在军事训练中感受到苦中有乐,正是我们应该探索的课题。笔者认为,在大学新生军训中,从传播心理学的角度去“议程设置”,最大效能地发挥校园传媒的作用,能起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的效果。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是由美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D.L.肖最早提出的。他们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可以通过对一些社会的重要事件或热点问题报道或强调的方式,形成人们头脑中关于外部世界的图像,从而影响受众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在新生军训过程中,根据传播的两级效果论(即传播不仅要通过受传者的“心理选择”,而且它所选取的信息还要与受传者原有的“心理选择”构成进行心理反应,才能达到传播效果)。合理运用“议程设置功能”这个具有实用价值的理论,通过大学校园传媒,设置有教育意义的议题,使其成为优先议题,来丰富军训生活,进而满足受众(新人校大学生)感悟军训的精神需求。

从受众的“感情”角度去“议程设置”,充分发挥大学校园传媒的导向作用,营造军训氛围,普通高等院校既不是军营,更不是军事院校,新生入校后首先感受到的是校园内温馨与祥和的气氛,没有进入军事重地的那种既紧张又严肃的空气。这就更需要我们从“感情”角度去“议程设置”,在新生军训前发挥大学校园传媒的导向优势,进行训前氛围的渲染和环境的营造,力争使每一个新生都能有良好的参训状态。

“感情是心灵的门户”,要让新生接受军训,首先必须利用大学校园传媒,广播、宣传橱窗等从影响中国安全的隐患、危险因素和重要因素等问题人手,开设与新生互动的军事节目,引起新生对国防建设的兴趣和关注,激发新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并在训练前,将制定好的军训实施方案和规章制度反复向新生宣传,从思想上提高新生对军训的认识,使新生了解军训步骤,变被动接受训练为主动自觉训练;其次,充分发挥校园广播这个在校园内覆盖面最广的传播媒介,从军事历史到现代战争观来宣传部队和军人,让大学生在现实环境中感受军训、感受军魂、感受当代军人,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从老百姓到军人的角色转换。

从受众的“意向”角度,把握议程设置的契机,最大效能地发挥大学校园传媒的教育作用,增强新生的国防观念。刚刚从半封闭式甚至是封闭式的学习环境中跨入大学的大学生,对校园内的一切都感到新鲜。进人大学立即接受军事训练,这对他们来说的确是一件新鲜事物。他们当中不少人从小就渴望成为一名军人,对军营、军人充满神秘感。由于前期军训氛围的营造,他们身着军装开始过军人生活时感到非常新鲜,也异常兴奋,军训初期(军训第一周)参训学生对信息的“心理选择”的意向为:对军训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急切想了解军营、军人的一切。这时抓住议程设置的契机,通过各种军事议题设置,最大效能地发挥大学校园传媒的教育作用,开展国防教育效果较为显著。

由于高校学生知识结构层次高,则国防教育内容的起点也要高,内容要新,要重点对其进行国防理论、国防专业知识和国防法制教育。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向新生讲授现代军事理论、国防历史、国防经济和各国国防情况介绍及世界最新科技在军事上的应用等;同时把我军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融合到军事训练中,适时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国防观念等方面的教育,从根本上提高新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为了使教官的讲解更为生动、形象,被新生接受和理解,就必须借助校园传媒播放各种题材的影片和电视片。如组织新生观看和讨论大型电视理论文献片《走向和谐》,该片用生动的影像阐释了和谐思想的起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和谐社会的认识,、邓小平、关于科学、辩证的社会和谐思想,我们党关于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的主要论述。帮助新生认识和理解科学发展观、提高理论水平,明白构建和谐社会是莘莘学子追求理想的跋涉。有选择地播放反映爱国题材和个人荣誉与集体荣誉、集体荣誉和祖国荣誉的影视剧,反映祖国发展历程的专题片《伟大的历程》、《话说长江》和《再说长江》等,使新生更加理性地看待当前国情,激发爱国热情,感受我国的社会发展不能落后于外国,树立奋发图强、立志报效祖国的志向。

大型数字高清军事纪录片《使命与光荣》,大量展示了中国军队近年来装备的新式飞机、新式导弹和训练作战方法的转换等。给新生们留下的印象是:震撼、刺激、过瘾,让人大饱眼福,体现了中国军队的开放、务实与自信,他们从影片中真正感受到了现代化中国军队的强大阵容与宏伟气势。电视片《军情连连看》更是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讲述鲜为人知的军事知识,一位新生在观看“沙漠风暴系列――空中攻击”后说:“我是第一次观看F-117战机在巴格达上空的英勇之姿;第一次看到了F-4G黄鼠狼如何翱翔空中给予敌人致命一击;第一次听到了波斯湾空战英雄亲口述说他们的英勇事迹和身经百战的军事元老剖析波斯湾空战;第一次了解波斯湾空战将领是如何运筹帷幄,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我从波斯湾空战片中了解到未来战争的面貌,从未来战争中认识到祖国要强大、需要高端科学技术、需要高尖端技术人才,这是我今后努力学习、提高素质和能力的动力。”

因此,根据新生“心理选择”的意向把握“议程设置”契机、通过大学校园传媒集中播放《军事观察》、《大国崛起》等资料片,追踪当代最新科学技术在国防和军事领域的运用动态,把富有时代特色的国防知识贯穿于军事训练的全过程,可以帮助新生认清国防科技在国防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科学技术是国防能力和战斗力,从根本上树立和增强现代科技国防意识,从新的层面树立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更加自觉地履行国防义务。

从受众“个性”角度运用议程设置,最大效能地发挥大学校园传媒的凝聚作用,培养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是我们今后思想文化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大学生军训的重要内容。随着军训科目的全面展

开,学生对军训的新奇感逐步消失,严格枯燥的队列训练、体力消耗较大的战术训练、反复重复的射击瞄准练习,部分学生开始表现出程度不同的苦累情绪,同学们普遍感到比较疲倦;为提高军训成绩而开展的竞赛活动,易让同学问产生相互妒嫉,并伴有少量不积极行为,由于动作不规范、不协调导致的自卑心理等,这些负面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了军事训练的效果。这期间各种不良思想都会表现出来,学生在对信息的“心理选择”上或多或少地会表现出以“个性”为主导的疲倦厌烦特征。针对这些特征,我们要根据传播心理学新的建构思路,运用议程设置搭建校园传媒的沟通平台,传播以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校园文化,从而实现对个体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帮助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运用议程设置发挥大学校园传媒的凝聚作用,把语言表达的艺术性和图像显示的直观性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进行大学校园传媒互动,给新生一个可以倾诉的平台。坚持以人为本,开展心理疏导,消除新生的孤独感,增强其归属感,培养新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将枯燥的动作训练、内务整理通过电视片进行详细讲解演示,并以视频的方式将新生训练过程进行实时展示并给以评比,及时反映新生的思维活动和共同的心理状态,帮助新生克服自身“个性”中存在的离心力、涣散力,建立起和谐、信任、理解、互尊的群体关系,增强军训团体的亲和力和凝聚力。在军事训练中还可通过野营拉练、赛歌等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军训中感到有趣味、有哲理、生动、直观和形象。激发新生的训练兴趣;以主题班会的形式,让新生广开言路,畅所欲言,评估人生及个人价值、自我价值,使每位新生的观点和意见(即“个性”)都充分表达出来;再利用校报、军训简报,刊登新生的军训感悟等方式,把各种不同的思想和言论引向正确、健康的轨道,帮助新生完成由中学生向大学生的角色转变,由已适应的中学管理模式向尚未适应的大学管理模式的转变,如何以成人的角度看待社会变革等自身需求的转变。引导新生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武装头脑、认识世界,用客观辩证的态度去分析事物的起因,看待社会的变迁,不被一些暂时的社会表象所迷惑,失去正确的人生目标,才能积极应对不良习气,弘扬新风正气,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从而提高军事训练中理论教学和体能训练的效果。

从受众“自尊心”角度把握议程设置,通过大学校园传媒报道军训过程,展示军训成果。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各科目初见训练成效,各种比赛、考核时常进行。新生的身体也得到相应的锻炼和提高,军训进入高潮结束阶段。新生的主要表现是情绪高昂、上进心强,力争在各种比赛考核中取得优异成绩。在这一时期,要从维护受众“自尊心”角度把握议程设置,通过大学校园传媒激励推广、宣扬、表彰军训中的模范者,教育新生正确对待成绩和荣誉,把军训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来到新学校的感受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传播媒介;高校传播;影响

1、前言

中国传播媒体的迅速发展,为高校传播带来了很大的契机。高校传播人员必须要了解最新动态,占据时代前沿,把握市场节奏,对传播媒介形态的变化做好充足的准备。当高校与社会的关系越发紧密时,高校传播正在不断承接着传播媒介形态变化所带来的冲击。对于高校传播而言,应以怎样的态度来面对传播媒介形态的变化呢?

高校于社会而言,就像是一座象牙塔,高校的学生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正在不断与社会接触,并接触到了新兴传播媒介,因此这对于高校传播是一次巨大的冲击。面对这种情况,究竟是互相对立还是吸取精华共同进步呢?高校传播借助传播媒介的变化提升自身含金量会具备更加光明的未来,真正做到与时俱进。

2、高校传播媒介形态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媒介形态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从传统媒体到网络媒体等新媒体的诞生,信息传播越发多样化,媒体之间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高校传播是高校学生组织中的一群传播群体,作为新闻与学生之间的媒介,高校传播的作用在于使学生了解最前沿的信息,跟上时代步伐,使校园生活更加丰富多彩。高校传播媒体作为大学生的重要根据地,拥有其独特的优势和不可或缺的地位。高校传播媒体包括校刊报纸、校园广播电台、互联网、校园网等部分,为促进校园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学生可以充分在媒体中展现自己的才华,在多种多样的传播途径中展现自身风采。

当前,高校传播媒体依然进行得如火如荼,而且媒介形态与社会媒体十分相似,受众群体固定,新闻报道多离不开校园。不过,在传播的时效性方面有待加强。高校传播离不开老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参与,尽管可以充分展示学生才华,但还是会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学生并不是很专业,在独立策划和制作一系列的内容时,可能会受到条件的限制导致节目质量不高。而且,多数高校新闻报道内容乏味,大多是关于科研讲座、学术讨论会等等,学生对这些报道并不感兴趣。高校传播受到了校园的限制,致使受众群体不能完全了解传播内容,传播时效性较差,媒体并不能够普及到校园所有角落,比如寝室等,传播效果较差。此外,资金不足也是限制高校传播发展的重要因素。

3、传播媒介形态变化对高校传播的影响

近几年来,新媒体在各大高校中迅速蔓延,当新媒体与高校传统媒体有机结合,无疑吹响了21世纪高校传播最盛大的号角。高校传播媒体与新媒体的结合,依托高校媒体的支撑和新媒体的时效性,信息将会更加有效、迅速地传播,让高校媒体永葆新鲜血液。

高校传播受众群体是学生,而新媒体的受众群体亦多为年轻人。他们能感受到新媒体对高校传播的巨大影响力,感受到这个时代的步伐正在不断加速,接受信息的速度更快,沟通更方便,互动性更强。而移动互联网的出现,则更强化了新媒体的意义,并实现了从新媒体到自媒体的过渡。自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是记者,随时爆料,第一手信息,一条消息可以同时被许多的人看到,再通过转发,以此类推,极大的方便了信息的传递。

新媒体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和沟通的主要渠道,改变了学生的思想和观念。高校传播要借助网络和手机的优势,提高信息传播效果,改善优化校园传播环境。适应互联网的特点,改变传统管理方式,加强高校传播监督体系,去粗取精,从中提取有意义、有价值的信息。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正视高校传播媒介形态的变化,加强高校新媒体平台的建设,选择的内容要与校园生活密切相关,贴近学生实际,具备较好的娱乐性和可读性,增强彼此的互动交流,团结学生,树立颇具特色的校园文化。由此可见,依托手机、网络、等新媒体发挥高校媒体强大的优势,扩大受众群体,符合未来的发展趋势,而且这种合作会越发紧密。

4、新形势下高校传播的思考

4.1传播内容喜闻乐见

面对传播媒介形态的不断变化和新媒体浪潮的冲击,高校传播一方面要吸取精华,与时俱进,另一方面也不能丧失高校媒体自身的特点,保持自身优势,提高自身技术水平。这是一个快节奏的信息时代,但依然离不开内容为王,因此,高校传播要注重加强内容的价值和吸引力,从而吸引更多的学生。在传播方面要有所创新和突破,对如何吸引受众群体要做认真的思考,使高校传播迈进新的领域。

在加强内容吸引力方面,高校媒体要避免单一的校园生活报道或者座谈会等校内新闻,结合当前热点话题,用独特的视角吸引学生眼球,做大众新闻乐见的报道。同时,还要贴近校园生活,贴近个人,倡导正能量,使新闻内容丰富多彩,贴近实际,做一个“接地气”的高校媒体。要注意搜集每天发生在校园内的逸闻趣事,关注高校学生、教师的生活,增进受众与高校媒体的亲切感,拉近彼此的距离,实现互动。

4.2媒体工作者提升职业素质

高校媒体工作者要有充满时代感的头脑和敏锐的触觉,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做好新闻。保持清醒的头脑,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力求报道实事求是,新闻丰富多彩。注重专业性,积极充电和阅读,拓展视野,有责任,有担当。当前,高校传播媒体由于新媒体的加盟而越发多种多样,较多的种类导致管理时并不能完全统一。这就需要高校媒体工作者积极参与到工作中,对各部分媒体进行系统的管理和整合,优化资源配置,调整结构,力求每一部分、每一环节都能够得到清晰完善的管理。

5、 结束语

总之,当校园生活与社会逐渐接轨时,我们不可能一直处在象牙塔中不问世事,而是要随着时代的步伐走出来去感受外面的世界。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新媒体的冲击,各种新闻每天充斥着大家的眼球,一切都是如此多姿多彩。当高校传播融入新媒体,新事物,新元素,以新颖而别致的方式呈现时,一切必将会变得更好。(作者单位:宁夏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 许志晖;曲彬赫;媒体融合――试论当下媒体的划时代变迁[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4)[C];2009年

来到新学校的感受范文第3篇

现在我们进入初中学段分论坛的专项培训,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了省特级教师、南通市海门区东洲中学滕玉英校长,为我们带来《情智教育理念下的学校管理创新》的专题讲座,让我们先用热烈的掌声欢迎滕校长的到来。

滕玉英校长,不仅是江苏海门东洲中学校长,也是东洲教育管理集团总校长,江苏省物理特级教师,中学正高级教师,江苏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个人,教育部第二期中小学名校长领航班成员。

她倡导“一名优秀的教师,应当要让学生拥有带得走的能力”,主张将“教育者运用积极地情感和灵动的智慧作用于受教育者,让受教育者的情感与智慧相互促进,和谐共生”的情智教育理念运用于学校的各项管理,下面让我们再次用热烈的掌声有请滕校长开讲。

......

滕校长刚刚两个小时的讲座,从

创新制度管理,让规章有柔度

创新教师管理,让工作有温度

创新学生管理,让成长有甜度

创新课程管理,让学材有黏度

创新环境管理,让教室有谐度

学校管理中,情与智是管理创新的车轮,既需要情感的投入,也需要智慧的碰撞;以情感升华智慧,以智慧激荡情感,这就是滕校长“情智德育、情智管理、情智课堂、情智课程”四大板块构成的初中情智教育。

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致敬滕校长、致敬情智教育。

其实滕校长还创造性地实施了“金木水火土”五大工程:

培养名师的“金穗行动工程”

因材施教的“育才行动工程”

心理教育的“蓝海行动工程”

创新人才的“火炬行动工程”

校园文化的“沃土行动工程”

这五大工程延伸并演绎着她情智管理的思想。说到此处,肯定碰撞出了在座许多校长的情感与智慧,借此机会可以向滕校长提问交流探讨。

......

来到新学校的感受范文第4篇

尊敬的母校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来宾,亲爱的全体同学及校友们:

 

  您们好!

 

  我代表xx届全体同学向您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问候!

 

  青山翘首,汝河奔腾。

 

  在“五一”黄金周刚刚结束之际,我们xx届的同学们,在毕业20年后的今天回到我们魂牵梦萦的母校——xxxx学校,终于又相逢了。看到今天花园式的校园、宽敞整洁的楼舍,还有一张张亲切而灿烂的笑脸,使我们喜不自禁。步入这既熟悉又陌生的校园,如同做梦,简直不敢相信这就是我们日夜挂念的母校,我们曾经学习和生活的校园,我们如痴如醉,看不完的新鲜景,说不完的思念情。

 

  二十年前,我们有幸在这里受恩受教,得益于每一位老师的谆谆教诲和激励,使我们接受了新知识、新观念、新思想,树立了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二十年来,无论是到党政机关或者其他部门工作的同学,还是仍然在教育战线上辛勤耕耘的同学,他们或走上领导岗位,或成为业务骨干,都能牢记学校的教诲,以工作为己任,以事业为重,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为当地的经济繁荣或教育事业发展做出来应有的努力和贡献。

 

  常言道:人要有感恩之心。要懂得感谢三种人:一是感谢给予我们生命的父母亲,二是感谢为我们传授知识的老师,三是感谢给予我们事业机会的人。那么,我们今天就是带着感恩的心回到母校,既是集体看望和感谢母校的各位领导和老师,也是向母校汇报我们的工作和思想,并期望再次接受学校的恩典和教导,以使我们今后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以“临汝师范人”新时期特有的精神风貌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再攀新高峰!

 

  这次相聚是全体同学的期盼,也是学校的希望。很多同学为了这次相聚,早在去年就开始酝酿和联络,尤其是留校的刘应新、辛万江同学,为我们的聚会做了大量细致工的作,还有汝阳的赵占国、王中义、侯亚平,伊川的王平新、许建国、贺万均、曹丙现,嵩县的姬六粉、李克新、高松寿,汝州的宋学成、吴东京、刘世昌等同学,还有许多同学,恕我不能一一列举,他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多次建议、积极联络、热情协作、往来奔波,不计个人得失,为这次在母校相聚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和无私的工作。在此,我代表84届全体同学向所有付出的同学表示诚挚的感谢!

 

  为了这次相聚,学校领导给予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在百忙之中专门召开班子会议,进行安排和部署,抽调专人做筹备工作,学校还专门排练了文艺节目,为我们的聚会助兴,为这次相聚提供了一流的场所、营造了一种浓厚而吉庆的氛围。特别是李校长在百忙之中多次过问,听取汇报,亲临指导,使这次聚会隆重而热烈。学校给予我们热情款待和周到的照顾,使我们深感亲切和温暖。我们84届全体同学感到万分的荣耀,再次对学校的重视和关怀表示衷心的感谢!我们全体同学将以这次相聚为契机,更加勤奋地工作,以百倍的努力报答母校对我们的期望和厚爱,为母校争光!

 

  最后,祝各位领导、老师和同学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家庭幸福!

 

祝母校兴旺、繁荣!

 

 

 

来到新学校的感受范文第5篇

本论文转载于论文天下:lunwentia

论文关键词:高雅艺术 进校园 艺术教育

论文摘 要:近年来,高雅艺术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对促进高校校园精神文明建设、陶冶大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开发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具有娱乐、审美、教育三大功能,既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措施,又是建设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时代进步的必然选择。

2011年5月4日晚,河南省“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再次拉开帷幕,举行河南交响乐团首场演出。整个演出过程中,师生们都深深地陶醉在传统艺术之中,被深厚的人文底蕴和丰富的美学内涵所感染,再次领略到了高雅艺术的巨大魅力。

近年来,普通高校艺术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也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艺术修养”。2006年开始至今,河南省“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已连续开展6年。6年来,全省各高校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及专业特点,大力营造艺术氛围,积极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系列活动,把高雅艺术带到高校的每一个角落。通过“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大学生有了一个亲近艺术、聆听大师、提升艺术素养、感受艺术魅力的平台。欣赏高雅艺术演出,感受高雅艺术魅力已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学生的生活品位、审美情趣、自身素养也在潜移默化中被改变了,艺术修养和文化素质不断提升,进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高雅艺术的含义

目前,在理论界和文艺界对高雅艺术的提法存在着种种不同的看法,如高雅艺术的内涵是什么?它是指作品的风格和格调,还是指艺术的样式?它是指作品的内容,还是指作品的体裁?专家学者讨论热烈,观点不一。在笔者看来,高雅艺术经历了人类文明发展的积淀和筛选,是更优秀、更经典、更积极向上、更催人奋进的文化艺术,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和精神遗产。我们通常讲的高雅艺术包括京剧、昆曲、话剧、歌舞剧、歌剧、交响乐、民乐、芭蕾舞等。亲近高雅艺术,可以感受深厚的人文底蕴和丰富的美学内涵;可以开阔文化视野,形成崇真、尚美的高尚情操;可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在高校艺术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功能和作用

(一)娱乐功能

1.愉悦心情,促进心理健康

高雅艺术不仅能给大学生以精神上的享受,使他们在精神上产生一种愉悦、美感,而且能使大学生通过艺术欣赏得到及时的休息,从而以更加饱满的精力投入学习。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大学生活紧张忙碌,各种压力容易使学生产生浮躁心理,甚至引发心理障碍、心理抑郁而发生悲剧。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如果能够定期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就能使学生身心达到放松和谐的状态,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

2.营造高雅的校园氛围

校园氛围的营造需要引进一流的文化艺术,吸收和借鉴一切有益的文化成果。高雅艺术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人类文明在发展过程中世界各民族优秀成果的积淀,是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校园文化层次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校园文化建设水平的高低。“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开展不仅丰富了校园的文化生活、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而且作为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一种方式,带动了校园文化建设,形成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与学校日常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文艺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相辅相成,与校园特色相得益彰,促使校园文化更加多元化,是校园文化建设内涵发展的必然途径,是校园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审美功能

1.塑造健康的人格

高雅的音乐在给人以美的享受的同时,还激励着人们去追求高尚的情怀,提高自身精神境界,培养美好的情操。大学生通过欣赏和领略高雅音乐,可以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思想品格、道德情操,进而塑造健康的人格。当唱起《我爱你,中国》《祖国,慈祥的母亲》等气势磅礴的歌曲时,激昂的旋律能唤起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使学生奋发向上;当欣赏《黄河大合唱》的时候,学生能够感受到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在聆听交响乐《命运》的时候,人与命运抗争的内涵能激发学生勇敢乐观的精神。大学生在欣赏高雅音乐的同时,又被可敬可佩的音乐家的人格魅力所感染着。音乐家坚持理想和不断追求改革创新的精神,也正是当代大学生所需要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开展,对大学生的人格塑造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塑造着他们健康的人格。

2.增强审美的能力

审美能力是一种全面的、综合性的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与人的感知力、洞察力、想象力、理解力、情感体验能力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是欣赏力与创造力的有机融合。一个人审美能力的高低与能否发现美、发现多少美有着直接的联系,决定着其情感的丰富程度和精神境界的高低。大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强、情感丰富,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在其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建构中具有重要作用。高雅艺术不同于通俗流行文化,它体现了艺术家对人生、社会、历史的观察和感悟,有着深刻的审美内涵和教育力量。“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开展6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的喜爱和推崇。通过聆听交响乐,大学生体会到经典艺术作品的魅力,领略、欣赏、感受到高雅艺术的真谛;通过欣赏戏曲,大学生了解了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和文化传统;通过组织艺术教育专家和艺术界知名人士到高校举办艺术专题讲座,使大学生对自己的人生产生顿悟和新的追求;许多高校还专门开设《艺术鉴赏》《美学》《中外艺术文化史》等选修课,指导大学生如何鉴别美、赏析美、品味高雅艺术。这些活动的开展培养了大学生对高雅艺术的兴趣和欣赏能力,提高了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教育功能

1.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日益发展的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才多艺、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是社会急需的人才,大学生只有博学多才、触类旁通才能适应日益变化发展的社会需要。高雅艺术能够润物无声,在潜移默化中熏陶、教育、改变大学生,达到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通过欣赏高雅艺术和对其创作背景、文化意识形态的了解,大学生不仅能感受到艺术世界的奥妙和乐趣,还能获得很多关于音乐、文化和历史的知识,扩大知识面。广泛接触和了解音乐剧、歌剧、话剧、地方戏曲等高雅音乐,对文科专业的学生来说,能够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对理科专业的学生来说,能够提高其鉴赏能力和创新能力。许多中外著名学者和科学家都具有较高水平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实践能力,如法国思想启蒙家卢梭编著了符号谱和音乐辞典,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是一名优秀的小提琴演奏家。由此可见,“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既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又兼有较高的艺术鉴赏水平才更容易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大学是先进文化的传播地,大学生是文化的接受者、传承者,也是文化的创造者。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经说过,科学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科学。“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开阔了学生的文化视野,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2.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高雅艺术是人类创造的最为灿烂的精神财富。艺术的创造活动无不需要依靠形象思维、灵感思维等非逻辑思维展开。然而,目前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类大学生在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灵感思维等非逻辑思维能力方面的训练较为缺乏,很多学生想象力匮乏、思维标准化。《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此,具有创新思维的高素质大学生是高校的培养目标。具有丰富创造性的艺术创作不仅能够启迪新的科学灵感,而且有助于人们通过艺术审美加深对科学的理解。高雅艺术在培养学生想象力方面有着独一无二的优势,艺术作品凭借其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带给人们想象和联想的广阔空间,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想象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歌德既是大文豪,又是著有十四卷科学著作的植物学家和心理学家;李四光推翻了过去很多科学家认为“中国不可能有石油”的论断,建立了自己的地质学新理论,他同时还是中国第一首小提琴作品《行路难》的创作者。因此,“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灵感,有助于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3.增强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

艺术实践是课堂教学的有机延伸,能有效弥补课堂教学以理论为重点的不足,巩固和加强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要培养全方位、多角度的合格人才,就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课堂与舞台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参与“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演出者,大部分是在校大学生。各高校学生会、团总支和学生社团充分发挥组织作用,成立了大学生合唱团、艺术团、管乐团、民乐团、舞蹈团等,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在积极参与“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排练演出的过程中,学生的专业技巧提升了,舞台经验增加了,合作意识加强了,心理素质提高了。通过艺术实践活动,学生感受到了课堂的新知识、新理念,更多的学生学会了组织安排、管理策划、舞台美工方面的交叉学科知识,学生有了宝贵的技术交流与学习的平台。由此可见,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有益于提高大学生艺术实践能力和艺术素养,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有利于大学生吸取古今中外人类创造的文化营养,有利于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结语

“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受到了大学生的欢迎,高雅艺术教育的多维性效果已通过实践得到验证。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需要加强校园艺术教育。艺术教育是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作为艺术教育的有效途径,不仅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有利于大学生的品格完善和性情陶冶,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艺术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而且对大力弘扬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只有长久坚持,“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才能深入地开展下去,才能配合大学生综合素质拓展的需求,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这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措施,是建设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时代进步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杨晓青.浅谈“高雅艺术进校园”的积极意义[J].大舞台,2010,(1).

[2]王晓燕,何汉良.以广东省为例谈对“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思考[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8,(3).

[3]牛洁,何琳,蔡滨徽.“高雅艺术进校园”的几点思考[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9).

相关期刊更多

翠苑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常州市委宣传部

水族世界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贵阳文史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贵阳市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