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以青春为话题作文

以青春为话题作文

以青春为话题作文

以青春为话题作文范文第1篇

20xx庆祝五四运动100周年以青春为话题作文1000字

青春是什么?青春可以是携子之手,浪漫而温馨地漫步于桃红柳绿之中;青春可以是把头发染成五颜六色,在大街上旁若无人地大跳千奇百怪的街舞;青春可以是无休止地泡吧,疯狂地蹦迪,如果还嫌不够刺激的话,那就去蹦极,开飞机。难道,难道青春仅仅就只剩下这些了吗?青春也可以是潜心于科学研究,十年磨一剑;青春还可以是扎根于边疆,一心谋发展;青春更可以是手擎炸药包炸碉堡时那一声惊天动地的呐喊声。青春是整个人生旅程中最绚丽的一站,最奇妙的一站,最灿烂的一站。青春孕育着无穷无尽的能量等着我们去开采,去挖掘,去释放。人生的根本目的就是对于人生价值的认识、诠释,乃至于实现,而青春正是我们实现人生价值的黄金时期。青春需要实现人生价值。

创业是什么?创业是不畏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克服达到目标所必须面对的种种困难,全力开创前人所没有的事业。创业是建设时期实现人生价值的最佳途径。创业的核心是一个"创"字,它要求创业者要拥有非凡的勇气和毅力,敢于与一切作斗争;同时创业也要求创业者要独具慧眼,敢于创新,敢为天下之先。需要我们深思的是,创业已不仅仅是我们茶余饭后所津津乐道的某某亿万富翁白手起家打天下或是某某青年创办高科技企业笑傲纳斯达克的故事;在更广阔的层面上创业还包含着广大普通劳动者的岗位创业。在医生、警察、电工、农民等平凡的岗位上,平凡的你、我、他一样能创业,一样能创出一片精彩的天空。

青春需要实现人生价值,而创业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最佳途径;所以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青春需要创业。创业难,难创业;作为我们青年应该如何去创业呢?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人生价值观是一个人评价人生目的和人的社会行为所持有的基本价值标准和尺度,是对于人怎样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才有意义的一种根本看法。一个正确、高尚的人生价值观对于人生的征途具有指导意义,是战胜一切困难羁绊的精神动力;相反,错误、扭曲的人生价值观则是人走向堕落,走向灭亡的诱因。作为**世纪的青年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努力树立正确的符合时展潮流的人生价值观。而作为电力行业,就应该牢牢记住"人民电业为人民"的宗旨。

其次,要培养勤奋的学习态度。历史的车轮已经把人类带入了新千年,而随之扑面而来的就是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和中国加入wto,竞争将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挑战和机遇并存,作为**世纪的青年应该如何迎接挑战,把握机遇呢?学习,学习,再学习。学习决不是一句空话,一个口号或是一种装饰,学习应该是明确前进的方向,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已从传统意义上生产规模的竞争而转向企业学习速度的竞争,即从"大鱼吃小鱼"转向"快鱼吃慢鱼"。富阳市供电局也深切地感受到了这一点,并正朝着建设"学习型企业"的方向奋进。

最后,要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人类发展的根本,离开了实践再妄谈什么创业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证实和发展真理。作为**世纪的青年要立足于自身岗位,不断地实践,不断的创新,不段地探索,只有这样创业才会成为可能,才有可能成功。青年朋友们要摈弃只愿意干大事业而不愿意做小事情的思想;实践不分大小,小岗位照样也可以出大成绩。作为电力行业,就要从传统的需求型经营向服务型经营转变,树立服务的概念,不断提高优质服务的水平,以赢得广大客户的支持。

青年朋友们,不,战友们,前进的号角已经吹响,未来在向我们召唤,历史将会永远记住我们的身影,前进吧,前进吧,让我们释放青春的能量,点燃创业的梦想。

五四运动100周年主题班会演讲稿怎么写

我是刘和珍,能够通过时空的隧道来到今天的中国,我感到十分欣喜。在这里,我想就当前社会实际,向诸君谈谈我的想法。

“节物风光不相待,沧海桑田须臾改。”回想起一百年前的五四运动,我感触良多。那时上海《晨报》第一次发表文章救亡图存,唤醒国人。而一百年后,我惊喜地看到,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走向了振兴,走向了繁荣富强。

然而,“安而不忘亡,存而不忘危,治而不忘乱。”同学们,尽管当前是和平社会,我们也不能有丝毫松懈,何况,当我看到大批青年自称“佛系”逃避生活,以“丧”为名消极颓废,身为“巨婴”而不自强,我是多么的痛心!倘若你们放低自我标准,对学习生活降低要求,那么我们这些“府门前喋血”的青年们,又如何能够心安?

因此,尔辈当自强!民族复兴之路还在继续,“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平山路更陡”,但信念是永不熄灭的明灯,希望是永不燃尽的火焰,只要青年人还在自强不息去奋斗,中华民族就能更强大,中国梦就指日可待!

同学们,请将学习定为自己终身的习惯。一百年前,我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就读,虽遭遇杨校长的专制管理,但在其中学到的人生启示、接受的先进思想始终陪伴着我,让我终生受益。当今时代,国家大力推行“科教兴国”战略,你们当中的很多人却不珍惜如此好的教育资源,逃课,辍学,混迹于网吧等娱乐场所,惑矣!正处于青年时期的你们,最重要的便是努力学习,充实自我,为以后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以青春为话题作文范文第2篇

一、中日青春电影的诞生和发展

青春时代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值得回忆的岁月,在电影这一艺术诞生之后,它自然也成为电影中的重要题材。青少年最早在电影之中出现始于20世纪30年代法国导演让?维果执导的《操行零分》(1933)。随后各国的电影创作者们纷纷将青春这一母题引入自己的作品之中,唤起观众对于不同青春情感的回忆与共鸣。

严格来说,中国青春电影的发展流变情况较为复杂,首先,在成熟程度和风格取向上,应该分为陆、港、台三个区域分别论述;其次,在对青春电影的态度上,中国从来没有像日本那样将“青春片”视作一个单独的片种,电影人几乎没有创作青春电影的明晰概念。[2]从儒家文化中对儿童“少年老成”的“催化式”期待,到“文革”等政治运动对青少年正常成长的摧残,以及官方意识形态上对于集体话语的强调(如早期内地的青春电影往往是带有集体主义话语的,如20世纪50年代陈怀恺的《青春之歌》、王炎的《战火中的青春》等),青少年的个人话语权长期没有得到重视,青年人的个性也无从在电影中得到释放。随着“第六代”导演的崛起,小人物的生活,小人物日常中感到的迷茫、焦灼、困惑等开始被正视,青春中残酷的一面被搬上了大银幕,此时内地出现了如管虎《头发乱了》(1994)、姜文《阳光灿烂的日子》(1994)等佳作。

香港青春电影的发展则先于内地成熟,但与台湾青春电影占据了主流地位不同,香港青春电影是整个香港电影在20世纪80年代腾飞的产物之一。此时的香港青春电影主要是以描写黑帮青少年、街头混混们的颓废、暴力生活的作品为主。[3]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古惑仔之人在江湖》(1996)等。在当时香港以商业价值为宗的创作环境下,这一批电影几乎称不上可圈可点。但是值得庆幸的是,新世纪之后,同是作为整个中国电影发展的一部分,香港青春电影也面貌一新,出现了如麦曦茵的《烈日当空》(2008)等具有一定深度的作品,一扫回归之前的低俗不堪。而同样是20世纪80年代之后,中国台湾开展了“新电影运动”,以徐进良、侯孝贤、杨德昌等人为代表的一批导演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为人们贡献了一批脍炙人口的电影,如《光阴的故事》(1982)、《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1991)等作品在表现这批导演的人文主义追求的同时也创造了当时台湾电影的辉煌。青春电影在台湾如此风靡,以至于杨德昌曾经认为台湾的电影只有青春电影和非青春电影两种。此时的内地与台湾之间的交流刚刚开始,台湾一方面保留了较为完整的中国传统文化,另一方面由于多年的日本“皇民化”统治和国民党迁台又深受美日文化的熏陶,因此,此时的中国台湾扮演了中国内地与日本文化沟通者的重要角色,台湾青春电影之中的审美取向也势必影响到后来内地青春电影的创作。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的占领,日本青春电影的起步则相较中国为早,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一方面已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全面“西化”,另一方面又抗拒着现状,以至于出现了所谓的“太阳族心理”。而表现青少年叛逆、困惑的青春电影也在《太阳的季节》(1956)之后应运而生。但是这一套喧嚣的话语并没有随着日本社会的稳定发展而持续太久。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及新世纪之后,日本青春电影中叛逆主旋律已经转变为唯美、感伤主旋律,尤其是在以《情书》(1995)、《四月物语》(1998)的导演岩井俊二和《蓝色青春》(2001)的导演丰田利晃为代表的一批导演涌现后,标榜着“纯爱”的青春电影大行其道,人们又看到了日本青春电影的新活力。日本当代青春电影的繁荣导致了包括一批原本并不以青春电影见长的日本导演也纷纷涉足这一领域并取得了较为不错的成绩,这方面较具代表性的有执导《那一年,静静的海》(1991)的北野武等。

二、中日青春电影审美之同

中日两国青春电影在审美上有两个相似之处,首先是主题选择上的相同,都是对于青春成长仪式以及青春情感萌动的书写。这两大主题是青春电影的共同母题。

以成长仪式为例,青年人处于特殊的年龄段,自身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没有达到完全的成熟境界,而电影之中的主人公则往往难以向着成熟期平稳过渡,他们青春期的叛逆往往表现得比他人更为明显,也正是这样的叛逆给他们带来了诸多意外与波折,青年人在学会成长、告别幼稚的自我过程中的感受也是痛苦的,这样的痛苦反而成就了一种特殊的仪式。在日本青春电影中,这方面较为明显的是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的“太阳族电影”。这可以视作是战后日本最具代表性的青春电影类型。例如,在大岛渚的被认为开一代风气之先的《青春残酷物语》(1960)中,真琴就是一个颇为叛逆的女高中生,她与藤井清之间的爱情是畸形的,而藤井清也并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意味着什么,两人反复地纠缠并又与其他人发生关系。藤井清在强奸真琴之前就刚刚与一群流氓打过架,强暴这一行为是他发泄对于整个社会的愤怒的一种方式。

即使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乃至21世纪,日本青春电影已经大幅度走向使用温和话语来叙述青春时,叛逆主题依然没有从银幕上消失。岩井俊二的《关于莉莉周的一切》(2001)等电影便是其中的代表。而伴随着叛逆出现的一大重要元素便是暴力,一方面暴力是青年人在心理、思维上还有欠缺,容易冲动时会选择的解决问题方式;另一方面青年人在承受暴力甚至是死亡时,能够制造出一种极具震撼力的悲剧美学。例如,在深作欣二的《大逃杀》(2003)中,42个人生观、价值观尚没有健全的孩子被放入残酷的、自相残杀的野外游戏中,他们可以毫不留情地对同学们痛下杀手,其血腥程度使得电影一度被日本政府封禁,电影正像孟德斯鸠所言:“日本人民是顽固、任性、刚毅、古怪的,一切危险和灾难都不放在眼里。”[4]而这些由于社会制度的差异,在内地青春电影之中的表现并不如港台青春电影中表现得明显。如在钮承泽执导的《艋?{》(2010)中,年轻人可以为一根鸡腿就踏入黑道,结成小团体“太子帮”,只认义气而不问是非,不仅在校园里呼风唤雨,还掀起了社会的血雨腥风,而他们自己也在杀机四伏的社会中饱受伤害。《艋?{》之中的蚊子等人同样是对社会现状不满,但又无法选择正确的道路。与之类似的还有林书宇的《九降风》(2008)等。

而爱情是永恒而美好的话题,友情也是一种高尚的情感,青年人所产生的美好感情,并且在这种感情的驱动下对成人世界的模仿行为也同样是两国青春电影大书特书的对象。中国青春电影中最为典型的便是台湾九把刀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2011)。沈佳宜与柯景腾之间纯洁而美好,但是无疾而终的感情打动了无数海内外观众,两人之间的感情自然而然,似乎没有激情也不煽情,但是却触动了观众内心曾经关于青春的阵痛。与之类似的还有内地赵薇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2013),易智言的《蓝色大门》(2002)等。而日本青春电影中更是以情感为重镇,如近藤喜文的《侧耳倾听》(1995)、行定勋的《在世界中心呼唤爱》(2004)等,可谓不胜枚举,甚至在对细腻情感的把握上,较中国青春电影更胜一筹。这种对于青春隐秘心事的挖掘和玩味,也正是中日青春电影与情感张扬、热烈,举止奔放的美国校园电影的区别所在。

三、中日青春电影审美之异

两国青春电影还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可以被简要地归纳为“快与慢”“动与静”之别。首先是在叙事节奏上,中国青春电影要保证电影的可看性,一般都会安排较为紧凑、详实且戏剧化的情节。例如,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中,主人公马小军的青春生活之所以五味混杂,很大程度上是他自己在无事可做的情况下主动如脱缰野马一般去各处游荡,结识形形色色的朋友造成的。他先是在课堂上起哄,随后是四处拧门撬锁,又结识了米兰和她的朋友,并目睹、参与了他们的生活,直到自己对米兰的感情爆发,整部电影的叙事十分充盈。电影并不指望通过延宕来使观众酝酿情感,而是在密集的20世纪70年代特有的意象(如革命歌曲、大院子弟和老炮儿顽主们的茬架等)对观众的轰炸中感动观众。

而在日本的审美传统之中,强调一种对于空寂之美的追求,因此日本青春电影有意放慢叙事节奏,甚至故意要营造出一种冗长拖沓之感,如大量地使用长镜头、定镜等,这样在叙事时间上的拖延反而能营造出一种有言外之意,使观众物我两忘,心生回味的感觉。这一点在小津安二郎、岩井俊二、沟口健二等导演的作品之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如在岩井俊二的《花与爱丽丝》(2004)中,电影几乎无情节可言,先是介绍了花与爱丽丝两个性格截然不同但是有着亲密友情的女孩子,随后两人都爱上了男生宫本,可是宫本患上了失忆症,花便趁机借助谎言与宫本谈起了恋爱,但是在谎言越说越多后,爱丽丝介入了两人之间,花反而被边缘化了。导演并不力图讲述什么跌宕起伏的故事,整部电影只是围绕着三角恋展开,唯一的戏剧性也只是花无伤大雅的谎言。导演只是想传达出一种特殊年龄阶段的爱情特有的恬淡与温情。

以青春为话题作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青春万岁》 《青春祭》 青春 追忆 反思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05.002

“青春”话语的银幕流变

尽管“在中国电影史上,从来就有一个像日本‘青春片’那样一个片种,也有过韩国那样的青春片浪潮,自然也就有青春片或青年电影之类的概念”[1],但在中国电影的大银幕上,却从来不缺乏关于“青春”的咏叹。

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马路天使》、《十字街头》等一系列以青年人为表现中心的电影中,就展现了他们在特定时代氛围下的人生沉浮,传达出带有民族特色的青春意识。十七年时期涌现出的以《战火中的青春》、《青春之歌》等为代表的一批影片,在意识形态的宏大叙事中,青春被定义为个体为了至高无上的神圣事业而自我完善的一个重要阶段,始终和国家、政治交融在一起,负载了清楚有力的意识形态符码,丧失了表达的独立性与纯正性。“”结束,伴随着思想解放,中国电影也翻开了崭新一页,被十年浩劫所耽误而激起探索创作热情的第四代导演跃上历史舞台,《沙鸥》、《青春万岁》、《女大学生宿舍》、《红衣少女》、《小街》、《我们的田野》、《青春祭》等影片相继诞生,加之《大桥下面》、《十六号病房》、《人生》、《本命年》等大批反映新时期青年形象的影片,这种不约而同对青春话题的热情,给尚未形成类型的青春/青年题材电影带来新的气象,有论者认为“这在某种程度上可说是中国青年电影的真正起点。”[2]相较十七年时期而言,这批影片更倾向于对人的命运和人性意识进行关注,这样的青春表述既基于社会、历史原因,也源自于第四代导演上山下乡的知青经验、“”的特殊经历等,是在政治高压后的集体反弹和弥补,是一代人形象的展示和缅怀,呈现出集体反思特征,打下了鲜明的时代烙印。并且,艺术化的手法、现实主义风格的表达和思想启蒙的主题内涵使第四代导演的这批影片明显区别于之后第五代激情、张扬、苦闷和思索的青春释放,更不同于第六代充满反叛、迷幻、、暴力、异态的青春喧哗。

青春片之所以为青春片,很大程度上在于它传达的富有青春气息的主题意蕴和人物形象,无论是“成长与梦想”还是“再见青春”,其有意无意表现的青春母题,既能勾起成年观众对逝去青春的怀念,又能勾起青年观众的共鸣。于这个层面而言,黄蜀芹的《青春万岁》、张暖忻的《青春祭》虽然不是理论认识上意义严格的“青春片”,也不是八十年代青春/青年题材电影的全部,却有一定的代表性与论述意义。

基于怀旧与反思的青春书写

王蒙小说《青春万岁》文本生成语境是共和国成立不久的1953年,其鲜明的意识形态立场,高涨的强势话语热情,无不昭示这是共和国文学开创时期一部典型的政治叙事文本。黄蜀芹则把“颂赞”转向“认识”,改变了影片的艺术功能定位,从而也把创作主体由“革命”的“颂赞者”转换为还原历史本相的“史家”和“怀旧者”。即如她所说:“我明确了我们的任务是要真实地去表现那个时代,表现那个时代的人的精神面貌。只要是真实的,相信人们就会从中得到启示和教益。至于历史上的是非功过,不必由影片强加于人,而应该由观众离开影院后自己去思考,争辩。这恐怕就是我们影片的立足点。”[3]电影的主题是成长过程中“青春的美,青春的魅力”[4],历史、时代、政治等话语都是纳入到青春的日常生活和私密性的生命体验中才得以表达,青春的欢乐、激昂就成为主调。黄蜀芹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对那健康的、亲密的、洋溢着青春活力的女中校园生活”所作“素朴的历史回顾”,其实也是对自己那一代人曾经有过的理想、信仰的纪念。从表象看,黄蜀芹颂扬理想,远离感伤,在八十年代初期的文化反思热潮中似乎处于冷僻边缘,但通观全片可以发现,创作者都在找寻校正历史既定概念的机会,有对往事给出因循守旧的表达,而是透过情绪色调的转换给观众呈现主流文化的变异。

张暖忻的《青春祭》则更是以“遗落在傣乡的青”,唱了一曲“对整整一代人被窒息的青春的无奈挽歌”[5]。作家张曼菱的小说《有一个美丽的地方》中主人公李纯的精神转变过程让张暖忻产生了强烈共鸣,她和李纯一样不可能追回失去的青春,于是想到要把小说改编为电影,《青春祭》正是她多年来的生活积累、情绪积累和思想积累的一种表情达意的载体和映射。张暖忻在导演阐述中就明确表示了影片的青春主题“美是青春的抽象。美是一种象征。傣家人民热爱美,热爱生活,热爱青春。而在‘左’的观念教育下长大的城市青年李纯,灵魂是扭曲的,她不懂什么是美,不懂得什么叫青春。在动乱的年代里,整整一代人的青春被埋葬了。”[6]电影通过旁白努力体现着“过去时”,采取重情感、重人物内心活动的散文结构形式,将一切戏剧化的、人为的因素去掉,更朴实、更本质地回顾了民族的生活。从表面上看,影片似乎是李纯回忆插队落户时的一段经历,但它却着力描写了李纯对这段生活的特殊思考,对人性、人心、人情的关注远远大于叙事表层;从现象上看,影片强调的是李纯的主观感觉,却巧妙挖掘出这种感觉里所蕴含的社会的、家庭的、傣族地区的许多实在的内容,从而达到文化反思的高度。

源自生活、趋于感性的青春情绪

电影《青春万岁》中,一方面,通过对生活细节的捕捉和突出呈现,不仅营造出女子中学的特殊气氛,也展露出处于青春中女孩们相对自由发展的性格。譬如与天主教徒呼玛丽有关的情节。小说里呼玛丽是用来“反帝”的,更强调先进人物与落后人物间的思想帮扶,而在电影中,呼玛丽虽然未能完全从政治话语中突围出来,但已成了青春意识的表达者。其生存困境其实是以破衣补丁强调物质贫困背后的自小寄人篱下、缺乏关爱,这也就合理解释了她渴望融入群体的原因更多来源于重建新的归属感抵御心灵孤独与恐惧的需要。她由自卑变得自信,由忧郁变为开朗,乃至开始改变信仰,这样的“成长”与其说是政治宣传教育的结果,不如说得益于群体的吸纳与友谊的感动。当然,这有赖于黄蜀芹在接受“指派”后,“立即从自己的生活磁场里寻找着与剧本的感应”[7],把自己早年的女子中学生活经验移植到郑波、杨蔷云、苏宁、呼玛丽等同时代一群女中学生青春情绪、青春情谊中。另一方面,“它通过对郑波、杨蔷云、李春、苏宁、呼玛丽等一群20世纪50年代初的中学生克服缺点、治愈创伤、团结互助、奔向未来的真实描写,为新中国青年包括20世纪80年代的青年,揭示了一条为‘振兴中华’而奋战的革命的人生道路,从而适应了当代青年新的审美需求。”[8]正是准确把握了这一点,影片不仅赢得不少同辈人的肯定,而且也得到当时大、中学生的欢迎。

相较《青春万岁》中的群像式扫描,《青春祭》中对“青春”的抒发则转为个人化的视角,以自叙的形式作青春的凭吊,显得更为自觉与偏重于感性。插队落户虽然是知识青年找寻不到自己位置的青春失落,但自由自在的傣族生活又提供了一种解放的承诺。影片以女性的视角讲述李纯这个一开始对青春、对美扭曲、麻木的知青,在傣族人民热情美好生活的影响下青春火花重新燃烧,被遗忘的青春重新被唤醒。由黄军装到换筒裙、戴耳环,体现了李纯对傣族生活的认同,也是她过去那种把不美当成美的既定自我意识的改变,但她并不是真正的傣家人,于是她决然地拒绝了大哥的爱,对于傣乡这个给予她青春和初恋的地方,“她想要得到而又不敢得到,最终告别了傣乡也告别了青春”[9]。作为一部典型的“感伤”作品,青春祭是缅怀和思念,也是告别和放弃。汉文明和傣文明之间文化形态的差异给予李纯一种自由,一种对过去禁欲式教育的反叛,但傣家人大胆追求幸福的古朴民风毕竟是出于边缘的民俗而不具有进入主流社会的意义,也使得李纯在傣乡的知青生活具有某种矛盾,因而影片中的感伤来自于一种无可奈何的困境。敏感的第一人称“我”的出现,具有强烈的个体意识和主观感悟。李纯对自己青春的反思与缅怀,勾勒出基于一种感性、感伤意识的“主体性”的自我追寻的精神道路,也是张暖忻以个人名义举行的一次集体的青春记忆与祭奠。

一个看似理想高呼“万岁”,另一个诗意反思倾诉 “祭奠”,《青春万岁》和《青春祭》中的青春话语表述都来自于导演不可遏制的青春情怀的感悟和喷发,将这两部恰恰同为女性导演的影片放置在一起讨论,显得很有意思又耐人寻味。和1980年代其他青春/青年题材电影一样,这些影片不再是意识形态宏大叙事下整齐划一的注脚,而是在现实主义精神影响下,将目光投向大千世界中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去触摸他们的喜怒哀乐,进入自觉寻求对人价值意义的思考层面。这一时期电影中的青春,尽管经历时代的血雨腥风,品尝现实面前的酸甜苦辣,却依旧凭借对青春情怀、理想追求、人生价值的赢取的书写,保持着对社会、人生、人性的深沉思考,奏响了启蒙的乐章,体现着黄蜀芹、张暖忻乃至整个第四代导演对“青年的发现”、对“个人的发现”,作为整个八十年代中国电影“人的发现”这一时代大潮重要的组成部分,彰显着人文关怀的价值,构成电影整体艺术感染力提升的基础。

注释

[1]陈墨. 当代中国青年电影发展初探[J]. 当代电影. 2006(03).

[2]陈墨. 当代中国青年电影发展初探[J]. 当代电影. 2006(03).

[3]黄蜀芹. 真挚的生活真诚地反映[J]. 电影新作. 1983(06).

[4]张弦. 关于《青春万岁》改编的一封信[J]. 电影新作. 1983(01).

[5]张暖忻. 《青春祭》导演阐述[J]. 当代电影. 1985(04).

[6]张暖忻. 《青春祭》导演阐述[J]. 当代电影. 1985(04).

[7]黄蜀芹. 真挚的生活真诚地反映[J]. 电影新作. 1983(06).

[8]仲呈祥. 准确把握当代青年的审美信息[J]. 文学评论. 1983(06).

[9]张暖忻. 《青春祭》导演阐述[J]. 当代电影. 1985(04).

以青春为话题作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韩国青春偶像剧;审美特征;审美心理与审美需要

近年来,韩国的青春偶像剧不断登陆中国内地荧屏,以极高的收视率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收视狂潮。笔者认为韩国青春偶像剧受到如此热烈的追捧,不仅是因为俊美男女主角、精美画面与音乐等等,还因为其独特的审美特征,迎合了大众审美心理,满足了大众审美需求。具体表现如下:

一、故事的虚假性和细部的真实性

韩国青春偶像剧最吸引眼球的地方就是制造出了一系列逼真的梦幻情景。清纯可爱的女主角和帅气多金的男主角在期待的场景中“偶遇”,或一见钟情,或二见倾心,不论遭遇疾病还是生死,两人依然相爱。剧中人物大多青春靓丽,穿着时尚,或是开着高档跑车出入奢华酒店,或是在如世外桃源般的自然风景中谈情说爱……通过这种在日常生活中难以实现的类似于“童话”般的虚构,使得观众沉浸其中,随着剧中人物的悲欢离合,在虚幻中经历一场跌宕起伏的情感陶醉。

韩国青春偶像剧所讲述的虽然是一个个不切实际的梦幻故事,但是故事所发生的环境却多是存在于当下的现实社会中的,这就营造出了一种“真实可感”的氛围。比如《哈佛爱情故事》、《豪杰春香》、《继承者们》……这些都是发生在校园之中的描述年轻人感情纠葛的故事。熟悉的校园环境、相似的校园氛围、甚至是整齐划一的校服,这种细节上体现出的真实很容易产生一种迷惑作用,让观众在观看过程产生故事是真实存在的错觉。不论是处在校园的青年学生还是走上社会后的现代人都极其容易受到剧中人物和情节的感染。韩国青春偶像剧的选材不仅热衷于校园生活,也青睐于令无数人向往的白领生活。在普通人眼里,白领是高雅、富足、品味、成就的象征,白领生活是大众心中所认为的理想生活。而韩国青春偶像剧正是通过对白领生活的描绘,满足一大批人对于理想生活的想象。在剧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现代化的高大写字楼、衣着光鲜的靓男美女、时尚高端的新款汽车等一系列编织白日梦的元素。剧中人物不需要为柴米油盐而斤斤计较,也不需要为工作上的困难而烦心。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大多人都要为最基本的生活而打拼,为自己的未来而奋斗,根本不可能像剧中人物那样的轻松自在。韩国青春偶像剧也正是运用某些现实的表象来编织浪漫的故事,从某种程度上讲,确实给人心理满足感,但同时剧中所勾勒出的假象也常常会起到麻醉的作用。

二、“灰姑娘”和“王子”的世俗神话

“灰姑娘”本是一个童话故事,最初记载于17世纪法国作家佩鲁的童话集,后德国格林兄弟将其编入著名的童话故事集《格林童话》,享誉世界。“作为一个故事原型,基于它本身满足人们白日梦的特质和长久以来对社会文化传统恰如其分的暗合,世界范围内包含“灰姑娘”母题的故事变体为数众多,构成了一个超地域、超民族的故事类型。当然作为故事主要承载体的电视剧,也成为“灰姑娘”以各种面目呈现的一个重要领域。”①韩国青春偶像剧之所以受到大众狂热的追捧,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其为大众编织出了一个又一个“灰姑娘”与“王子”的梦幻爱情故事。《我的名字叫金三顺》中没学历、没身材的碾米店家的三女儿遇上了帅气多金的酒店社长;《浪漫满屋》中落魄作家韩智恩和大明星李英宰谈起了恋爱……

大多韩国青春偶像剧的故事文本都是对“灰姑娘”原型的模仿,但是故事的编导们又设置了许多情节和细节来充实这个“灰姑娘”的爱情故事,使得这个古老的童话故事具有某种程度上的现代感和时尚感,从而对观众产生更大的吸引力。例如《浪漫满屋》,男主角李英宰与女主角韩智恩在飞机上并排而坐,韩智恩不停地向李英宰问这问那,最后还吐了他一身,让李英宰觉得这个女人很没有教养,非常讨厌。接下来,两人因为一系列的阴差阳错相识相知相恋,产生了真挚的爱情。与传统故事中灰姑娘与王子的一见钟情相比,这种在相互了解、相互认同的基础上产生的爱情更加容易让人接受。而且女主角韩智恩的性格也不像格林童话中的灰姑娘一样温顺与软弱,而更多的是朝气、活泼与倔强,她身上所流露出的现代女性气质,对于观众无疑也会有一定的吸引力,而且很容易让广大女性观众产生代入感。韩国青春偶像剧正是通过有意识地植入“灰姑娘”与“王子”的世俗神话,给观众制造一个个迷梦,诱使观众无意识地把自我投射到主人公身上,从而极大地满足自身对爱情、财富、地位、成就感及认同感的向往。不可否认,剧中构筑出的“灰姑娘与王子”的爱情童话,可以满足大众潜在的心理渴求,获得一种替代性满足,但是,这样美丽的童话也常常会遮蔽生活的残酷,让人沉溺其中。

三、现代情感生活与传统价值取向

在现代都市生活中,思想观念的开放和交际层面的扩大,使得现代人在情感上常常游移、无奈和飘忽不定。尤其是年轻人,一方面对真挚爱情充满着渴望与幻想,另一方面又在真爱与现实的取舍中徘徊。在反映现代情感的复杂性上,韩国青春偶像剧也有出彩之处。比如在《浪漫满屋》一剧中,李英宰一直喜欢青梅竹马的惠媛,也因此才与韩智恩假结婚。惠媛一直喜欢民赫,但民赫对韩智恩充满好感。在韩智恩喜欢上李英宰,而李英宰也对韩智恩动心的时候,惠媛又觉得李英宰才是自己的良人。像这样的情感纠葛,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很常见的。因而就某种情感审美而言,它也能引起部分观众的心理共鸣。

虽然,韩国青春偶像剧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都市年轻人情感的复杂性,但这显然不是其所要表达的主题。正如一个香港学者所说:“大部分中国人喜欢韩剧,与其说他们哈韩,不如说这寄托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寻求在这个转型社会中日益缺失的那种温暖的情感。”在韩国青春偶像剧中,情感才是主题核心。在对理想爱情的审视中,韩国青春偶像剧体现出了非常传统的东方审美心理,男女主角含蓄深沉,对爱情忠贞不渝。这种恋爱心态,也暗合了东方人的伦理观。因为虽说现代年轻人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在爱情的表达上越来越主动、坦率。但是在内心深处,每个人都强调对爱情的忠贞与执着,歌颂为爱的付出和牺牲,渴望有情人终成眷属。

四、结语

在这个日益务实情感缺失的年代,韩国青春偶像剧为大众所营造出的梦幻爱情童话的确可以给人心灵上带来巨大的安慰,其所折射出的传统价值取向也能安抚人们浮躁的心。不过作为大众流行文化所制造的白日梦,韩国青春偶像剧大多不去深究都市情感复杂性背后的深层原因,对情感问题的表述也很难到达探讨人性的层次。

注释

① 张艳.灰姑娘故事原型在韩剧中的变异[J].艺苑,2009,(5):12-14.

参考文献

[1] 黄巧莉.韩国青春偶像剧的大众文化审美属性[J].安徽文学,2013,(3).

以青春为话题作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青春偶像剧 创新 发展思路

一、关于青春偶像剧的界定

“偶像剧起源于日本,原来被称作 trendy drama,可以译成“趋势剧”或者“潮流剧”、“时尚剧”等。……也就是说,这种面向年轻观众的“趋势剧”必然会以年轻人的趣味作为创作原点。……以及最为核心的情感问题,都能够显现出一种新的时代潮流趋势。”①随着日本、韩国、台湾等地青春偶像剧的大量播出,大陆青春偶像剧也迅速发展起来。但是关于大陆青春偶像剧的定义,学界的界定纷繁复杂,比如出现了红色、军旅、民国和古装青春偶像剧等划分。

吴素玲在《电视剧艺术类型论》中提出“电视剧爱情剧,分为广义爱情剧与狭义爱情剧。广义爱情剧指的是以表现男女爱情生活为主要内容的电视剧。狭义爱情剧则以现代都市男女青年的爱情为主要题材,反映现代都市男女感情生活的,具有时尚、现代的特点。偶像色彩突出的电视剧……中国观众习惯将狭义爱情剧称为“偶像剧”或“青春偶像剧”。② “青春言情剧的界定有如下三点:一是取材现代都市青年,二是以爱情故事为主要内容,三是表现社会流行时尚。”③不论是普通观众还是在学术界,日本的《东京爱情故事》,韩国的《浪漫满屋》,台湾的《流星花园》,以及大陆的《将爱情进行到底》等,都是不折不扣的青春偶像剧,对此一般没有异议。因此,本文将大陆青春偶像剧定义为有这几大元素的剧种:即现代的,青春的,以讲述爱情为主的电视剧。

二、青春偶像剧在当代社会的意义

随着电视与网络等传播渠道的更新和完善,人们越来越多地接触到青春偶像剧,而青春偶像剧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年人的思想和生活。他们不仅从中获得精神上的娱乐,感受到青春的时尚感和潮流感,也领悟到内在的精神审美和思想启示。

作为反映青年人生活,引领青年人价值观的剧种,青春偶像剧的影响力不能忽视,作为青春偶像剧的创作者,必须肩负应有的社会责任,创作出更多优秀的青春偶像剧,也因此大陆青春偶像剧亟需华丽转身。

三、大陆青春偶像剧亟需华丽转身

1、创作观念和思路的创新

(1)不能一味地模仿。在日韩青春偶像剧占领电视荧屏半壁江山的情况下,众多人士提出了像日韩学习的口号。固然日韩青春偶像剧有着众多可以学习的地方,比如精致的画面,唯美的装扮,成熟的营销和产业链等等。但是创作者们却忘了一点,就是剧情发生的背景。对于大陆的大部分观众来说,他们并不知道国外真正的生活状态,所以也不关心故事的背景真不真实。但是观众在看大陆偶像剧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联系到身边的生活。因此那些值得学习的元素也就要依据故事背景的变化而变化,不能只是一味地模仿。

(2)把握青春、偶像及青春偶像剧的内涵。青春是什么?纵然青春可以用几个抽象的词来概括:爱情,友情,励志,迷茫等等。但青春不只是这些词汇的组合和叠加,而很多创作者在创作时经常就是往这些词汇套子里装,进而虚构出一系列的故事,于是青春偶像剧把青春模式化地直接表现出来。而真实的青春是可触而具体的,只有真正体味青春的状态,将青春的气息通过适合的题材,生动的故事表现出来,才能创作出丰满的影视剧。导演张一白曾在接受采访时说,当初他对《将爱情进行到底》定位就是一定要让观众感觉到扑面而来的青春气息。所以创作者最重要的就是感知这种气息。

而偶像不只是演员,服装,场景。不仅是外表层次的,应是内心的,因此,青春偶像剧不应只是流于表层的,只有准确的定位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

(3)创作态度的调整,以及创作队伍的壮大。由于市场需求,观众的关注,青春偶像剧每年的量是非常可观的,但是少有精品力作。从创作者的角度看,其原因大致有三:一是创作者对青春偶像剧的定位不准确,认为其只是娱乐消费品,不需要内涵的深刻,只要赚钱就行;二是多数年轻的创作者急于表达自己个人化的内心感受,或者急于创作出所谓的大师级的作品,而不触碰青春偶像剧题材。实际上,年轻的创作者才是青春最好的最有感悟性的表达者;三是很多年轻的创作者没有创作机会,或者是沦为影视剧流水作业的工匠,制作出劣质的青春偶像剧,很少能有反映他们内心的作品。因此亟需创作队伍的壮大。

2、青春偶像剧的分类创作

目前国内的青春偶像剧创作经常呈现出这样一种状态,即在爱情童话里强加教化作用,结果既脱离实际,又无浪漫可言。所以笔者认为创作者在创作前要为作品定位,在创作时要更清醒。

(1)纯偶像式视角,追求美好与纯粹。现实生活中人们需要美好,并充满着向往和憧憬,因此青春偶像剧应该创造出满足人们幻想的美好,健康的梦,可以期待的梦,以此来彰显人性之美与理想之美。现代人很多都深陷于生活的压力,情感、善良和真诚渐渐被忽略。事实上日韩剧成功抢占中国收视市场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其满足了受众的这方面需要。

(2)现实主义创作倾向,“平民”视角。生活是平实而具体的,现实主义倾向就是要在美好的追求中,平实具体地反映生活状态,表现年轻人的精神追求,年轻人在其中能够轻易地找到自己的生活。但是对现实的反映,不要强调教化作用。有些大陆青春偶像剧喜欢刻意地追求所谓深层次的东西,僵硬地讨论人生感悟,而事实上应该把这些哲理融入到动人的故事中,将感悟变得自然。“真正让青春偶像剧打动人的还是回归大众本身,讲述身边每天都在发生着的点滴故事。负载一点思考,唤回一点真诚,激发一点直面现实的勇气,在梦幻中建构真实的人生,这才是青春偶像剧要达到的目的,也是青春偶像剧能赢得大众的根源。”④

首先,丰富创作的内容和题材,展现社会中的生活领域、学业领域、工作领域。各行各业年轻人有他们独特的青春;不同家庭的年轻人的青春显然会呈现不同的状态。其次,多角度反映年轻人的生活层面,呈现他们多元化的价值追求。现今社会对理想的定位是从众化的,大部分人的理想是成为人上人,理想被直接淡化等同于挣多少的钱,住多大的房子。这样的价值观表现在青春偶像剧中就是光怪陆离的大都市、华丽的豪车豪房、IT精英、成功商业人士等。青春偶像剧对不同题材的选择至少应告诉人们生活中可以追求的生活方式也有很多。第三,关注和展现真实的生活细节。家庭背景、职业背景等不应该只是作为故事的附属品,这不仅降低了故事的发展动力,也消解了题材本身的独立性、丰满性。年轻人为什么喜欢像《杜拉拉升职记》这样的作品?因为其具体展现给观众职场中的众多选择,而不是对职业,对生活的抽象理解和展现。

(3)用话题剧展现社会热点话题。“与韩剧的理想化相比,日剧更现实。它包含了更多的社会问题,也通过影视剧创作反思当下敏感的社会焦点。”“另外,日剧并不仅仅是男女情恋和日常温情,一些对准社会热点的日剧具有相当的社会批判性。比如1998年的《神啊,给我多一点时间》就瞄准了1998年“艾滋病”和“”两个98日本最热门的话题……”⑤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人的青春有时也显得复杂和晦涩,早孕、抑郁、潜规则等现象是存在的,但是要注意的是这些现象本身并不是普遍存在的,没有必要夸大它。当然也不要刻意与之划清界限:一是存在的事物都有其存在的原因,不能用逃避来否认它的存在,正视它是很好的处理方式;二是既然这些现象是存在着的,因为其特殊性,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热议的话题,青春偶像剧要反映出来,更重要的是如何表现它,在创作上不能故意渲染。其反映的价值趋向要是正面的,应该强调人本化,追求令人温暖的东西。

任何创作都是离不开环境的,如政治环境、社会环境、伦理环境等等,这些因素都在影响影视剧创作,与此同时,大陆青春偶像剧也需要权威话语以及专家学者以及观众的关注和支持,我们也期待大陆青春偶像剧能够实现华丽转身。

参考文献

①周涌、冯欣,《在想象与现实之间飞行——中国青春偶像剧研究》,《当代电影》,2010(2)

②吴素玲:《电视剧艺术类型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109

③刘晔原:《戏剧影视文艺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190

④⑤刘婷,《青春要义和偶像定位——从日韩偶像剧的成功看中国青春偶像剧的创作思路》,《中国电视》,2005(4)

相关期刊更多

中华医学图书情报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重庆市委统战部

安庆医学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安徽省安庆市卫生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