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嫦娥奔月计划

嫦娥奔月计划

嫦娥奔月计划

嫦娥奔月计划范文第1篇

卫星系统总师黄江川:谁打造中国奔月首列“直通车”

关键词:直接奔月5天到达月球,相机成像分辨率优于10米

为最大限度节省国家的资金,我们对这颗“嫦娥一号”的备份星进行了一系列技术改进,把它改造成了探月二期工程的先导星“嫦娥二号”。从外观来看,“嫦娥二号”和“嫦娥一号”大小和形状几乎完全一样,可谓孪生姊妹。

与“嫦娥一号”相比,“嫦娥二号”此次奔月有以下新亮点:

直接奔月了。“嫦娥一号”是先发射到地球附近的过渡轨道,绕地球7天以后才飞向月球。最终到38万公里外的月球,“嫦娥一号”飞行了13天多。此次“嫦娥二号”卫星将由运载火箭直接送入奔月轨道,预计5天左右就可到达月球。

飞得更近了。相比“嫦娥一号”200公里高度环月轨道,“嫦娥二号”将进行100公里高度环月探测,并将进入100公里×15公里椭圆轨道绕月飞行,最近点距离月球只有15公里,将在更近距离内探测月球地形地貌。

装备更好了。“嫦娥二号”将携带诸多新装备奔月,比如,“嫦娥一号”搭载的CCD相机分辨率为120米。而“嫦娥二号”搭载的CCD相机在100公里圆轨道和100公里×15公里椭圆轨道的近月点处,将分别对“嫦娥三号”的预选着陆区进行优于10米和1.5米分辨率的成像试验,能获得更清晰、更详细的月球表面影像数据。

技术更新了。同“嫦娥一号”相比,“嫦娥二号”技术系统更加复杂。“嫦娥一号”有9个分系统,“嫦娥二号”增加了一个技术验证系统,主要验证“嫦娥三号”任务的部分关键技术,为后续任务实现月面软着陆积累经验。

在“嫦娥二号”执行任务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风险有3点:一是发射时火箭能否将卫星精确送入奔月轨道;二是卫星到达月球时能否被月球顺利捕获;三是能否顺利降到距月球15公里的轨道上。“嫦娥二号”卫星设计寿命半年,但只要一切按计划进行,节省出的燃料能够让“嫦娥二号”卫星“伴月”的时间更长,完成更多的探测试验任务。

火箭系统总师姜杰:谁再把“嫦娥”托举到月亮门口

关键词:独特结构运载能力更强 ,

发射4呲成功率100%

迄今为止,人类已进行的100余次探月活动,成功率仅有50%,其中多数问题源自火箭。相比“嫦娥一号”任务,“嫦娥二号”任务对运载火箭推力的要求更大,卫星入轨精度要求更高。

发射“嫦娥一号”时,我们比较小心谨慎,慢慢地调整轨道,飞行了13天14小时19分、行程206万公里才到达月球。这次发射“嫦娥二号”,我们更有把握了,可以直接射向月球,预计5天左右完成38万公里的奔月之旅。当月球捕获“嫦娥二号”后,卫星便可按照我们的设想开展系列试验工作。

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成熟的火箭发射技术。其实,发射卫星就像一种特殊的“打靶”,力量要把握得恰到好处――力量大了,卫星有可能直接撞上月球;力量小了,卫星又可能与月球擦肩而过。

因此,我们在火箭的选择上慎之又慎。经过反复研究论证,我们把发射“嫦娥二号”的重任交给了长征系列火箭的新成员――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

与发射“嫦娥一号”的长征三号甲火箭相比,长征三号丙运载能力更大,由2.6吨提高到了3.8吨。火箭起飞重量约为345吨,总长54.84米,整流罩直径4米。

自2008年首飞以来,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已经进行了4次发射,成功率100%。

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属于中国12个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之一,是“金牌火箭”长征三号甲的孪生兄弟,最大的特征是由三级液体火箭捆绑2个助推器组成,这种独特的“非全对称”火箭在“长征”系列里是唯一的。它的投入使用,填补了我国高轨道运载能力的一个空白,真正形成火箭运载能力系列化。

此外,为满足 “嫦娥二号”任务的多项需求,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对整流罩等进行了改进,对遥测参数、延时存储器和利用控制机配套数量进行了调整,并采用制导关机技术,完全能满足“嫦娥二号”卫星精确入轨的要求。

发射场系统总师周凤广:谁让“嫦娥”又一次平安出发

关键词:确保设备“健康上岗”,

发射力争“零窗口”

尽管已经成功发射了“嫦娥一号”,但对我们来说,每一次发射都是全新的挑战,必须从“零”开始。

此次“嫦娥二号”发射任务的新情况,可将其归纳为“两变”:发射位置变了,发射窗口变小了。

由于“嫦娥二号”要直飞月球,推力要大。故与“嫦娥一号”选择“一塔制”的3号发射工位不同,“嫦娥二号”将选择“两塔制”(包括脐带塔固定、勤务塔移动)的2号工位进行发射。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带助推,将带给“嫦娥二号”更强劲的推力。

看似简单的位置变化,带来的却是一连串新的技术挑战。为确保已使用20多年的2号工位胜任此次发射任务,我们对其进行了相关技术升级和改造,开展了发射塔大封闭空调系统、常规加注系统等30余项技术改造,仅完成的设计施工图纸就达600多张。

“嫦娥二号”发射窗口的变化,也对发射场系统设备的可靠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与“嫦娥一号”多次变轨奔月不同,“嫦娥二号”将直接飞向月球,因而发射窗口的限制更多、可选择时段更少。“嫦娥一号”发射窗口设计周期是1个月,“嫦娥二号”窗口周期则是半年。如错过今年10月的发射时机,就只能等到明年4月了。“嫦娥一号”发射实现了“零窗口”,“嫦娥二号”我们力争也要达到这一目标。

为确保万无一失,我们严把测试数据关、质量归零关、数据复核关和阶段评审关,系统梳理完善了需重点关注的关键设备和应急预案。

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我们甚至预想到了防范多种意外灾害,专门对供配电分系统的某些地方进行了改造。为确保每一项设备都“健康上岗”,我们必须精细、精细、再精细……

测控系统总师钱卫平:谁牵手“嫦娥”和月球“亲密接触”

关键词:3艘“远望”船列阵大洋,

106种预案从容应对

同样的距离,不一样的路。如果将“嫦娥一号”13天多的“奔月”之路比作“国道”,那么“嫦娥二号”将要走的是一条“高速公路”,只用5天就可重访月宫。

“嫦娥二号”采用可连续3天发射的任务方案。与“嫦娥一号”任务布设2艘测量船不同,此次任务我们将布设3艘“远望”测量船,列阵大洋携手牵“嫦娥”。

“嫦娥二号”环月后,将择机进入100公里×15公里的椭圆轨道。这就是说,卫星距离月球最近时仅15公里,相当于地面上客机在15000米高空飞行。卫星飞行至月球背面,地面无法监视其状态,加上月球表面有许多6―7公里高的山峰,若控制不好,卫星存在撞月的危险。

风筝高飞线在手。“嫦娥二号”在遥远太空能否顺利完成和“月宫”15公里的“亲密接触”,取决于“放风筝者”――咱们航天测控人飞控的精细水平。

我们预设了火箭入轨异常、变轨未能实施或滞后实施、发动机故障等共106种预案故障模式,并制定了153种故障处理对策,以此确保“嫦娥二号”任务万无一失。

“嫦娥二号”还有一项任务引人注目:验证“嫦娥三号”任务关键技术X频段。X频段是国际深空探测技术的发展趋势,与日益拥挤的S频段相比,X频段测控资源更丰富。从理论上讲,X频段轨道测量精度会更高,也可使相应的星载设备体积小型化,有利行器飞得更远。

目前,我国深空网建设已全面展开,将着力建设3个大型深空探测站。预计到2016年左右,可以实现三站联网。不久的未来,将为中国的载人登月、火星探测提供支持……

地面应用系统总师李春来:谁让我们更清晰看见月亮的“脸”

关键词:一边奔月一边探测 ,

15公里“睁眼”拍月球

形象地比喻,地面应用系统是探月工程的“头”,又是探月工程的“尾”。在工程初期,地面应用系统要负责科学目标设定;任务实施时,它又是卫星有效载荷业务运行的管理中心,是探测数据的处理与管理中心。不夸张地说,我们“起得最早,睡得最晚”。

相比“嫦娥一号”而言,“嫦娥二号”任务我们面临许多新的变化。

有效载荷的变化是“嫦娥二号”的重要看点之一。“嫦娥一号”有效载荷是8种,“嫦娥二号”则为7种。尽管我们取消了“嫦娥一号”原有的干涉成像光谱仪,但对激光高度计、X射线谱仪等进行了适应性改造,“嫦娥二号”实际功能更精细更先进了。此外,还有一个变化值得大家关注:“嫦娥一号”是到了月球近月轨道才打开有效载荷,这次“嫦娥二号”有效载荷则是一边奔月一边展开,以便更好探测地月空间环境。

随着有效载荷的变化,“嫦娥二号”数据接收任务也将发生重大改变。在“嫦娥一号”任务中,卫星在地月转移轨道,地面应用系统没有数据接收任务。而在“嫦娥二号”任务中,从卫星发射的第二天起,就开始有了数据接收任务。

此次“嫦娥二号”数据接收,同“嫦娥一号”一样,主要利用北京密云和云南昆明两个地面接收站。两个地面站分别拥有50米和40米口径天线的数据接收系统。为了保证探测数据接收的可靠性和完整性,两个地面站将同时工作,互为备份。

当然,为了更好地完成“嫦娥二号”任务,我们对有关地面数据接收系统进行了针对性改造,提高数据传输效率。数据接收码速率将从3兆/秒提高至6兆/秒,在任务过程中,我们还将试验更高的数据接收速度。

“嫦娥二号”相比于“嫦娥一号”而言,最大的一个技术亮点,就是CCD相机分辨率有了量级性提高。

2008年11月12日,“嫦娥一号”从距离月球200公里高空获取了“中国第一幅全月球影像图”。这一次,更值得国人期待的是:“嫦娥二号”将从15公里近月点“睁开眼睛”,拍回未来“嫦娥三号”月球预选着陆区的高分辨率的三维影像图。届时,呈现在大家面前的将是更为清晰的“月亮的脸”……

背景链接:中国月球探测战略“三部曲”

绕月 :2004年~2007年(一期)研制和发射我国首颗月球探测卫星,实施绕月探测。 这一阶段主要任务是:研制和发射月球探测卫星;突破绕月探测关键技术;并初步建立我国月球探测航天工程系统。

嫦娥奔月计划范文第2篇

嫦娥二号卫星是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二颗月球探测卫星,是探月工程二期的技术先导星。与嫦娥一号卫星相比,二号卫星进行了多项技术改进,将验证直接地月转移发射、近月100公里制动、环月轨道机动与定轨、X频段测控、高精度对月成像等多项关键技术,为实现成功落月积累经验。

发射约25分钟后,星箭分离,卫星顺利进入近地点高度200公里、远地点高度约38万公里的地月转移轨道。这是我国首次运用火箭发射技术将卫星直接送入地月转移轨道。这一技术的突破,为嫦娥二号铺就了一条“快速路”,奔月时间由嫦娥一号的12天减为5天。

据介绍,嫦娥二号卫星奔月飞行约112小时,在此期间将进行2―3次轨道修正。经过3次近月制动,卫星将建立起距月球100公里的圆轨道。在完成在轨测试和技术验证后,卫星进入100×15公里椭圆轨道,拍摄虹湾备选着陆区的图像,并验证快速测定轨等相关技术。1―2天后,卫星返回100公里轨道,开展科学探测任务。嫦娥二号卫星在轨工作设计寿命为半年,之后将视情况安排相关科学实验。

据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介绍,探月工程二期一共有三次任务,包括嫦娥二号、嫦娥三号、嫦娥四号。三号和四号处于初样研制阶段,估计2013年前后在月面实现软着陆,并释放月球车。三期工程的目标是进行无人采样返回,计划在2020年之前完成。

10月2日12时25分,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科技人员的精心控制下,嫦娥二号卫星成功实施首次地月转移轨道中途修正。据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介绍,嫦娥二号卫星飞行轨道设计与嫦娥一号不同,相比嫦娥一号先发射到地球附近的调相过渡轨道,再经过多次调整进入奔月轨道,嫦娥二号采用直接进入奔月轨道的发射方式,大大缩短了卫星中途飞行时间。

远望六号测量船于北京时间10月2日8时5分结束嫦娥二号地月转移轨道第一次中途修正前的卫星测控任务。至此,远望号船队圆满完成嫦娥二号卫星海上测控任务。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成立32年来,远望号船已经68次远征三大洋,累计海上航行9100多天,总航程达166万海里,相当于绕地球77圈。

10月5日上午,嫦娥二号任务测控通信指挥部指挥长、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主任朱民才5日上午告诉记者,由于首次中途轨道修正满足入轨精度要求,嫦娥二号卫星原计划需进行的中途轨道修正再次取消。

10月6日上午11时6分,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精确控制下,嫦娥二号卫星实施第一次近月制动,32分钟后,卫星顺利进入周期约12小时的椭圆环月轨道。

据嫦娥二号任务测控通信指挥部副指挥长、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副主任麻永平介绍,近月制动是卫星飞行过程中最关键的一次轨道控制。嫦娥二号卫星飞行到月球附近时,其相对月球的速度大于月球逃逸速度,要实现绕月飞行,必须进行制动,将飞行速度降低到月球逃逸速度以内,从而被月球引力捕获,成为月球卫星。

据介绍,与嫦娥一号卫星相比,嫦娥二号实施近月制动时距月面更近、速度更快、制动量更大。同时,月球重力场对卫星轨道的摄动影响也相应增大,进而对轨道控制精度、近月点捕获后快速定轨的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卫星的控制能力和测控系统的测量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次近月制动成功,为嫦娥二号最终进入“使命轨道”进行科学探测活动奠定了坚实基础,使我国航天测控“月球精密定轨”技术得到了进一步验证,标志我国航天测控水平有了新的提高。

10月8日上午10时45分,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精确控制下,嫦娥二号卫星开始实施第二次近月制动,约17分钟后,卫星顺利进入周期约3.5小时的椭圆环月轨道。

据介绍,第二次近月制动主要目的是使嫦娥二号卫星进一步降低飞行速度,使其进入“过渡”轨道,从而为卫星最终进入工作轨道做准备。11时03分,北京中心根据实时遥外测数据监视判断,经过第二次“太空刹车”,嫦娥二号卫星远月点高度由 8631公里降至1830公里。第二次近月制动获得成功。

10月9日上午11时32分,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精确控制下,嫦娥二号卫星成功实施第三次近月制动,顺利进入轨道高度为100公里的圆形环月工作轨道。

上午11时17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发出指令,嫦娥二号卫星490牛发动机成功点火,约15分钟后,发动机正常关机。根据实时遥外测数据监视判断,卫星远月点高度由1825公里降至约100公里,进入周期约118分钟的圆形环月工作轨道,第三次近月制动获得圆满成功。

截至15日下午17时10分,嫦娥二号卫星上搭载的除CCD立体相机以外的6种有效载荷已全部开机,在轨测试完成后将陆续开展科学探测。

据卫星有效载荷分系统专家介绍,嫦娥二号卫星上搭载了7种有效载荷,分别是CCD立体相机、激光高度计、γ射线谱仪、X射线谱仪、微波探测仪、太阳高能粒子探测器、太阳风离子探测器。其中,太阳高能粒子探测器、太阳风离子探测器、γ射线谱仪在卫星奔月期间已经开机工作。除CCD相机以外的其他3种载荷在卫星进入工作轨道,转入侧飞状态下陆续开始在轨测试,为今后的科学探测工作做准备。

据卫星有效载荷分系统专家介绍,激光高度计主要用于对全月球进行较为详细的三维地形测量。γ射线谱仪主要通过测量月表物质的γ射线,探测有用元素的含量和分布,该仪器已于10月4日开机,完成了γ射线宇宙弥漫背景数据的获取。X射线谱仪的功能是通过测量月表物质的荧光X射线谱,获得月球表面有用元素的含量和分布。

微波探测仪、太阳高能粒子探测器、太阳风离子探测器的设计与嫦娥一号大致相同,其中,微波探测仪主要用于测量不同深度的月球土壤微波辐射亮温,进而反演出月壤厚度的信息;太阳高能粒子探测器主要通过对来自太阳的带电粒子通量的分析,获得地月空间环境的科学数据;太阳风离子探测器主要探测原始太阳风离子能谱等反映地月空间环境的重要数据。

10月26日21时27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对嫦娥二号卫星实施降轨控制,约18分钟后,卫星成功进入虹湾成像轨道,为在月球虹湾区拍摄图像做好了准备。

据北京航天飞控中心副总师周建亮介绍,降低运行轨道是为了让卫星更进一步接近月球,以便对月球虹湾区进行高分辨率成像。在月球引力场影响下,嫦娥二号卫星轨道近月点迅速下降,容易出现轨道漂移。此外,当发动机点火进行变轨时,嫦娥二号卫星正好位于月球的背面,大部分时间处于“盲控”的状态,控制难度和风险大大增加。之所以将卫星降到距月球15公里的轨道,是为了更加接近月球,获取高分辨率图像。

这次降轨控制,对控制精度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为确保控制万无一失,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采用非对称轨道控制技术,有效解决了近月点高度低、测控不可见、月球引力场对轨道影响大等技术难题。

10月27日19时30分左右,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控制嫦娥二号卫星上的CCD立体相机对月球虹湾区开展高分辨率成像,这是“嫦娥二号”第一次在15公里高度处对位于月球正面的虹湾地区进行拍摄。

10月29日10时34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对嫦娥二号卫星实施了升轨控制,嫦娥二号对月球虹湾区成像活动圆满结束,卫星近月点返回100公里。30日将实施一次轨道维持,届时卫星会返回100乘100公里的圆轨道。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主任朱民才表示,作为世界三大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之一,北京中心在嫦娥二号任务中成功突破四项关键飞控技术。

――直接地月转移轨道重构技术。北京中心对不同入轨偏差进行各种分析计算,保证了入轨大偏差下的卫星成功飞向月球。

――姿控力精确补偿定轨技术。有效攻克了因频繁姿控力扰动影响定轨道计算精度的难题,提高了卫星精密定轨能力。

――近月点非对称轨道控制技术。有效解决了嫦娥二号任务15公里降轨控制点在月球背面实施导致测控不可见、月球非球形引力场下轨道近月点漂移率迅速加快导致控后轨道在到达“虹湾”前近月点漂离目标区域等技术难题。

嫦娥奔月计划范文第3篇

在茫茫的巴丹吉林沙漠腹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历来是一个神秘的地方。自从中国开展航天计划以来,这里的每一个举动都会引起全球的关注。2007年10月24日,这里再一次吸引了全球的目光。担负将嫦娥一号卫星送上太空的是被誉为“金牌火箭”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在人类探月史上,美国和前苏联在20世纪的探月活动,因运载火箭故障造成的探测失利占了很大比重。因此,运载火箭的高可靠性,是确保探月成功的必要前提。这次发射是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的第15次发射,迄今这一型号火箭的发射成功率为100%。

此前,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与应用广泛的东方红3号卫星平台曾多次连接试验,每次都取得圆满成功,用这样一个“大力士”来托举在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上研制而成的嫦娥一号卫星,再合适不过了。由于有了之前多次卫星发射的成功经验,嫦娥一号和长征三号甲火箭的吊装、测试和对接工作进行得十分顺利。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在西昌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有着月亮城之称的西昌海拔1500米,这里纬度低、海拔高、气候宜人、交通便利,是发射各类卫星的理想场所。

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搭载着嫦娥一号卫星,通过第一、二级和第三级的第一次点火,先将卫星送入近地轨道,并在近地轨道滑行一段时间。在火箭起飞的第1249秒,三级火箭第二次点火;第1373秒,三级火箭三次点火,发动机关机;第1473秒,星箭分离成功,嫦娥一号卫星进入近地点约200千米、远地点约51000千米、运行时间为16小时的大椭圆轨道,成为一颗绕地球飞行的卫星。很快,嫦娥一号开始了它150万公里的奔月之旅。

“嫦娥奔月”是发生在大约3000年前的一个传说,而在600年前,中国有个叫万户的人曾经尝试把奔月变成现寞。万户把自己捆绑在一把椅子上,同时绑上了几十个火箭,自己则手持风筝,希望能够一飞冲天。万户叫人点燃了火箭,随着火箭爆炸的一声巨响,万户消失了。为了纪念这位人类飞天的先驱,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就是以万户来命名的。

带着中国人几千年来的奔月梦想,嫦娥一号开始了它的探月之旅。嫦娥一号卫星在近地点200公里、远地点5万公里的椭圆形轨道上运行16小时,飞行了一圈后,2007年10月25日下午,地面注入指令,卫星上的推力为50牛顿的姿态调整发动机开始点火,约4分钟后,推力为490牛顿的主发动机点火实施变轨,将卫星轨道近地点抬高到离地球约600千米的地方。

2007年10月26日下午,当卫星再次到达近地点时,卫星主发动机再次打开,巨大的推力使卫星的远地点由51000千米上升到71000千米,进入24小时轨道。此时,嫦娥一号已经成为了一颗地球同步卫星。

在24小时轨道上运行3圈后,卫星上的主发动机第三次点火,实施第二次近地点变轨,嫦娥一号卫星的远地点由71000千米提高到了120000千米,进入48小时轨道。这一时刻大约发生在2007年10月29日。

在3条大椭圆轨道上经过7天热身后,嫦娥一号卫星正式奔月。2007年10月31日,当卫星再一次抵达近地点时,主发动机打开,卫星的速度在短短几分钟之内,提高到每秒10.9千米以上,嫦娥一号获得了奔向月球的动力。进入地月转移轨道,真正开始了从地球向月球的飞越,这是整个探月工程中最关键的一步,也是最难以把握的一步。

在地月转移轨道,也就是从地球轨道到月球轨道的这段距离,嫦娥一号卫星需要飞行约114个小时。

人类探月活动的历史上,曾多次发生探测器未能实现月球的捕获而丢失在星际间的事故,这大多是由行过程中卫星姿态和速度控制不精确造成的。如果卫星在地月转移轨道近地点有每秒1米的速度误差或1千米的高度误差,飞到月球附近时都将产生几千千米的位置误差。

在高速飞行的过程中,卫星必须在地面的指令下进行中途轨道修正。一般需要进行多次修正,而嫦娥一号只修正了一次,时间是2007年11月2日。

嫦娥一号能如此准确地进入地月轨道,离不开精准的测控技术的支持。在陆地上,我国分别在青岛、北京、昆明、喀什设立了测控站。由于嫦娥一号飞行的距离是过去卫星的十倍以上,卫星发出的信号会有所衰减,使得地面接收月球探测数据的技术难度大大增加。

为此,地面应用系统专门建造了两座被称为射电望远镜的大口径天线:一座在北京密云,天线口径达50米;一座在云南昆明,口径达加米。两座大口径天线像一双巨大的眼睛,时刻注视着嫦娥一号卫星的一举一动,把卫星传输来的信息全部收集起来。同时,在太平洋上还有三艘测量船。这些测控站组成了一个庞大的测控网。

2007年11月5日,当嫦娥一号卫星飞行了30万千米后,嫦娥一号发现了月球。卫星需要进行减速制动,也就是“刹车”。只有这样,嫦娥一号才能被月球引力捕获,成为绕月飞行的卫星。这是实现绕月飞行的一个重要步骤,如果“刹车”晚了,卫星就要撞到月球上去;而“刹车”早了,则会飘向太空。

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地进行了第一次近月制动,从地月转移轨道进入12小时月球轨道。从这一刻起,嫦娥一号卫星成为了真正的绕月卫星。

2007年11月6日,嫦娥一号卫星进行第二次近月制动,速度进一步降低,卫星进入3.5小时轨道,并在这个轨道上运行7圈。2007年11月7日,嫦娥一号卫星进行第三次近月制动,进入2小时的月球极月轨道。这个轨道为圆形,离月球表面200千米。这是卫星绕月飞行的工作轨道。至此,嫦娥一号的工程目标已

接下来,嫦娥一号开始准备工作了。首先,它要调整好姿态,它的探测器探头在环绕月球过程中,要始终对准月球。为了把探测结果发回到地球,卫星的通讯天线始终要保持对地球定向。而卫星上的太阳能电池要始终对着太阳。

嫦娥一号在围绕月球转动的过程中,要一直保持这三个定向,被称为三体定向。嫦娥一号有四大科学目标,第一个就是对月球表面进行三维的地图测量。从已经的图片来看,这是人类第一次对月球进行三维测量。之后,嫦娥一号还要对月球上14种有用元素进行探测。探测月壤特性,利用微波辐射计探测月壤厚度及其分布,分析月壤成熟度与表面年龄的关系。最后一项是探测地月空间环境。研究太阳风和月球的相互作用,深入认识空间物理现象对地球空间以及对月球空间的影响。

实现中华民族奔月的梦想,这是千百年来多少代华夏儿女一直期待的。而今,当历史的瞬间真正定格在这一刻,作为中国伟大探月工程的成功实践,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这一国际领先技术都是具有里程碑和划时代意义的!正如国家航天局负责人说的那样,中国的探月工程及成果,对中国而言是开创性的,对世界而言,也将为国际空间研究提供宝贵的探索经验。

我们知道航天技术有三个大领域――第一个领域是人造卫星;第二个领域。载人航天;第三个领域就是深空探测。

我们国家在1970年4月24号,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已经实现了第一个里程碑。第二个里程碑,就是2003年,中国用自己研制的火箭和飞船,把我国第一个航天员杨利伟送上天,并且安全返回,也就实现了在航天事业上的第二个里程碑。而这次嫦娥一号绕月的完全成功,就说明我们国家在升空探测方面,实现了第三个里程碑,昭示了中国强大的综合国力。

嫦娥奔月计划范文第4篇

24日傍晚,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场。群山中高耸的乳白色运载火箭,托举着体重2350公斤的嫦娥一号卫星。这时,在场的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10、9、8……3、2、1,点火!起飞”18时05分,就在发令官喊出点火口令的同时,发射控制台操作手皮水兵用力地按下了红色的点火按钮。 火箭忽然喷出熊熊大火,渐渐升空,不到十几秒,嫦娥1号就消失在天空中了。

这次发射,是中国人的骄傲;这次发射,是中国人的自豪!这次是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一个月球探测器啊!为你欢呼,我为你自豪!我们难道不感到骄傲吗?。

这是中华民族的人民的骄傲,更是中国的骄傲。嫦娥奔月实现了科学技术进步、国力富强的美好局面。目前中国人已享受到人造地球卫星在通讯、气象等方面带来的实惠,分享载人航天技术等方面的好成果,“探月计划”将会给中国人带来更多幸福,也是中国人进一步了解太空知识的好方法。

嫦娥奔月计划范文第5篇

我做了个小小的梦,我梦里那玉兔萦绕着嫦娥一齐奔向月宫;那深海的奥秘被“五洋捉鳖”的蛟龙所揭示;那天的眼睛坠入尘世,窥视宇宙……梦着梦着,我幡然醒悟,这已不再是梦,而是现实。从前,我们只能追逐这个梦,是别人口中的东亚病夫。但现在却梦已变成我们的步伐。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科技强国的号角已经吹响。邓小平爷爷说过:“科技才是第一是生产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一代代科技工作者不断奋斗、努力,中国的科技实力实现了从落后到跟跑、并跑乃至领跑的历史性跨越。 繁星点缀着蓝天,小鸟卖弄着歌喉。自然界的种种奥秘引发人类对未知事物的好奇,促成了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古往今来,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古代拥有四大发明——印刷术、造纸术、指南针、火药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经济发展开辟广阔道路对推动世界文明发展进程产生巨大影响,作出重大贡献。还有一个“第五大发明”——杂交水稻技术。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是个民生大计,但是袁隆平爷爷创建了“超级杂交水稻”技术体系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了杰出贡献。奥尔科夫斯基说过:“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可能永远被束缚在摇篮里。”中国现在已步入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的跨越式发展佳境。“神五”到“神十一”的成功,是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谱写的壮丽篇章。看到皎洁如玉的明月,不是大家是否想起«嫦娥奔月»的故事呢?嫦娥如今已不再是传说了。2007年,嫦娥一号承载着中华民族千年奔月梦想,精准入轨。在以后几年,嫦娥工程不断进行,按计划,嫦娥五号将完成探月“绕、落、回”的最后一步。届时,我国无人月球探测阶段三期目标将全部完成。同时中国的瞩目科技可不止这些哟,还有航空母、中国天眼——FAST、悟空号、墨子号等等。 今天的科技已然托起了强国之梦,星空浩瀚美丽,但星空下的中国梦更为美丽。作为中国人,我们应怀着强烈的爱国之心,让我们在实现强国梦的进程中一起积极地拥抱科技吧!

相关期刊更多

航天员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

江汉石油科技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石化集团江汉石油管理局;中国石油化工股份公司江汉油田分公司

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