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炼钢厂长述职报告

炼钢厂长述职报告

炼钢厂长述职报告

炼钢厂长述职报告范文第1篇

企业突发停电事故应急预案2021

一、目的

为提高员工的应急准备和响应能力,在发生系统停电险情时,全体员工能依据规范和相关程序,有组织的做好应急处臵和抢险救援工作,降低事故造成的不良影响,特制定本停电专项应急预案。

二、适用范围

公司110KV冶金变电站、110KV炼铁变电站、110KV钢北变电站、电厂突然系统停电事故。

三、引用文件

《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

《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

《电力企业综合应急预案编制导则》

四、组织机构及其职责和权限

4.1应急指挥部:

总指挥长:公司主管副总经理

副指挥长:总调主任、机电部部长

成员: 各生产单位设备领导

4.2、应急处臵工作组

4.2.1人员作用与职责:

(1)指挥长为应急指挥总负责人。负责全厂应急过程中对外联络、对内分工,并对上一级领导及主管部门及时汇报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员伤亡情况及事故类别,必要时请求外援。

(2)副指挥长:积极、密切配合指挥长处理事故,当指挥长不在时顺应肩负指挥长职责,负责处理缮后事宜。

(3)成员:绝对服从指挥长命令。按照应急指挥部的部署开展工作,负责组建本单位抢险突击队,并分工明确,检查抢险(救)工、器具是否安全可靠,并与各成员相互沟通,不准冒险蛮干、违章指挥。

当发生系统大面积停电后,本应急预案自动生效,应急指挥部自动生效,以上人员接报后,应无条件迅速赶到现场。

4.3、应急电话:

五、系统停电事故特征

5.1 公司110KV供电系统现状描述

公司有110KV冶金变变电站(3台*50MVA主变)、炼铁变电站(2台*63MVA主变)和钢北变电站(2台*63MVA主变)三座,主供电源来自220KV彭庄变电站和220KV沙岗变电站。主供公司生产用电为110 KV线路三条,分别是沙冶线,约39km,输电能力为80MVA;彭炼线、彭冶线同杆架设各一回,约10 km;每回输电能力为180MVA;冶金变电站和炼铁变电站联络线一回(即冶炼线);冶金变电站和钢北变电站联络线一回(即冶钢线);现在运行方式由彭冶线带冶金变电站和钢北变电站(钢后负荷),彭炼线带炼铁变电站(铁前负荷),冶炼线冶炼1开关备用。沙冶线做为备用电源处于热备用状态。三座变电站生产运行管理归电厂。

5.2 事故特征

5.2.1 地区电网系统故障停电,110KV系统线路同时停电:信钢公司各用电单位的生产用电将进入全面停电状态,全公司的生产面临瘫痪。

5.2.2 彭冶线路事故跳闸,线路重合闸不成功,冶金变电站和钢北变电站系统失压,钢后的生产用电将临时停电,通过冶金变电站和炼铁变电站的联络线冶炼线联络,及时恢复冶金变电站和钢北变电站的电源;或通过沙冶线接带冶金站和钢北站全部负荷。

5.2.3 彭炼线路事故跳闸,线路重合闸不成功,炼铁变电站系统失压,铁前的生产用电将临时停电,优先利用彭冶线通过冶金变电站和炼铁变电站的联络线冶炼线联络,及时恢复炼铁变电站的电源。若彭冶线因负荷影响不能接带三座变电站负荷,可利用沙冶线接带冶金变电站和钢北变电站负荷,彭冶线单独接带炼铁变电站负荷。如期间沙

冶线不能正常投运,彭冶线不能承担信钢公司全负荷生产用电时,由总调下令采取临时限负荷措施组织生产。

5.2.4 炼铁变电站单主变事故跳闸,未造成全站失压,应立刻退出故障变压器,对跳闸原因进行查找,查明原因后恢复供电;如故障原因短期不能查明情况下,由总调下令采取临时限负荷措施组织生产。

5.2.5 冶金变电站单台主变事故跳闸,未造成全站失压,应立刻退出故障变压器,投入备用变压器,恢复生产供电。对主变跳闸的原因进行查找,查明原因后恢复备用;在故障原因不能查明情况下,不得盲目供电。

5.2.6 钢北变电站单主变事故跳闸,未造成全站失压,应立刻退出故障变压器,投入备用变压器,恢复生产供电。对主变跳闸的原因进行查找,查明原因后恢复备用;在故障原因不能查明情况下,不得盲目供电。

5.3危险性分析

5.3.1触电。主要是高压电击和电弧触电。

5.3.2电气火灾。由于变压器油或其他在高温状态下可能燃烧的物质可能引起的火灾。

5.3.3高处坠落,碰伤、摔伤,窒息,等。

六、系统停电信息报告程序

6.1 在事故情况下,彭冶线跳闸:彭冶线跳闸钢后的生产用电将临时停电,当班值班人员,应及时与电业局的调度联系,如果可以及时恢复,应及时恢复彭冶线的供电。如果不能及时恢复要申请通过冶炼线进行联络,核实线路定值无误,及时恢复冶金变电站和钢北变电站的电源;也可给市电业局调度申请将沙冶线加入运行接带冶金变电站和钢北变电站的电源。值班人员要及时与总调、机电计控部汇报,通报相关情况,协调各分厂的送电工作。

6.2 如果是彭炼线跳闸,不影响钢后生产,但影响铁前生产。此时,应申请电业局调度,及时恢复彭炼线的供电,如果因事故不能及时恢复彭炼线的供电,优先利用彭冶线通过冶炼线进行联络,及时恢复炼

铁变电站的电源。若彭冶线因故障不能投入,利用沙冶线通过冶炼线联络,核实线路定值是否投入正确,及时恢复炼铁变电站的电源。因沙冶线线路容量受限,不能承担信钢公司全负荷生产用电,由总调下令采取临时限负荷措施组织生产,保铁前的重要负荷先供电,其它负荷待正常供电后再恢复。值班人员要及时与总调、机电计控部汇报,通报相关情况,协调各分厂的送电工作。

6.3 当地区电网系统故障停电,彭冶线和彭炼线两条线同时跳闸时,值班人员应及时与电业局的调度联系,及时恢复任一条110KV线路供电或向电业局申请将沙冶线加入运行,保信钢公司的用电。值班人员要及时与总调、机电计控部汇报,通报相关情况,协调各分厂的送电工作。

6.4 炼铁变电站单主变事故跳闸,未造成全站失压,应立刻退出故障变压器,对跳闸原因进行查找,查明原因后恢复供电;如故障原因短期不能查明情况下,由总调下令采取临时限负荷措施组织生产,按事故情况下保公司重要负荷原则,逐步恢复生产供电。值班人员要及时与总调、机电计控部汇报,通报相关情况,协调各分厂的送电工作。

6.5 冶金变电站单台主变事故跳闸,未造成全站失压,应立刻退出故障变压器,投入备用变压器,恢复生产供电。对主变跳闸的原因进行查找,查明原因后恢复备用;在故障原因不能查明情况下,不得盲目供电。值班人员要及时与总调、机电计控部汇报,通报相关情况,协调各分厂的送电工作。

6.6 钢北变电站单主变事故跳闸,未造成全站失压,应立刻退出故障变压器,投入备用变压器,恢复生产供电。对主变跳闸的原因进行查找,查明原因后恢复备用;在故障原因不能查明情况下,不得盲目供电。

七、应急响应

7.1 事故状态下的保公司用电的原则(送电顺序):

7.1.1 保证焦化供电;

7.1.2 保证高炉供电;

企业突发停电事故应急预案2021

对突发火灾、雷击、风灾、水灾及市政管网维修等原因造成的停电,并根据我司的供电情况,为保证我司生产正常顺利进行,减少人员损害及财产损失,本着思想重视、制度完备、责任明确和措施到位的原则,制定停电事故应急预案。

停电应急处理小组及职责 组长:

组员:

职责:负责停电应急处理及相关设备的维修维护工作。

二、报告: (一)、计划停电情况

24小时值班人员接到综合办公室停电通知后,立即报告停电应急小组做好相应的应急准备工作。同时由综合办将停电的详细情况通知各相关用电部门,让他们提前做好停电的工作安排和准备。 (二)、突然停电的情况

(1)各生产车间及相关辅助部门突然停电

各生产车间或相关辅助部门突然发生停电,立即报告24小时值班人员,24小时值班人员查明情况立即处理,不能处理的报告停电事故应急处理小组负责人,应急小组不能处理的立即报告应急办,由应急办报告应急领导小组。 (2)全厂突然停电

全厂突然停电,24小时值班人员立即报告停电应急处理小组负责人。同时由综合办将停电的详细情况通知各生产车间及相关辅助部门。

三、停电应急处理措施 (一)、电路保障系统

1、双电源供电,停电后两路电源相互切换时间为5秒内,保证全厂供电。

2、应急电源(EPS)供电,停电后EPS立即启动,能保证应急用电30分钟。

3、发电机供电,停电后5分钟(2启动预热发电机需2分钟)送电到重要生产工艺控制车间。

(二)、应急处理小组采取的应急措施

1、计划停电情况时

(1)、接到停电的通知后,停电应急小组人员应立即检查备用电路的工作情况,保证随时能切换供电线路。同时检查备用发电机组的工作状态,对备用发电机组要进行试车,确保备用发电机组能随时启动发电。 (2)、停电时,启动双电源供电,两路电源相互切换时间为5秒内,能保证全厂供电。预定停电时间到来前5分钟对发电机进行预热,在双电源不能供电时,启动发电机供电,值班人员立即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切换供电线路,确保在5分钟内将电送到重要生产工艺控制车间。

2、突然停电情况时

(1)、全厂停电时:启动双电源供电,能保证全厂供电。在双电源不能供电时,电工维修值班人员立即启用发电机供电。确保在5分钟内将电送到重要生产工艺控制车间。

(2)生产车间及辅助部门报告突然停电时:24小时值班人员立即查明情况,及时处理,恢复供电。不能处理的马上报告停电应急处理小组负责人,组织相关人员抢修直到恢复供电。

3、在停电期间,24小时值班人员必须监视配电室各种仪表的指数是否正常,若出现双电源及发电机组均不能供电,立即报告应急处理小组负责人,该负责人报告应急办,由应急办报告应急领导小组,并立即与供电公司联系请求移动发电车支援。

4、由24小时值班人员安全送电时,24小时值班人员对一些重点生产工艺控制车间进行电话跟踪,确保送电工作安全及时有效。

(三)、各生产车间、及相关辅助部门的应急措施

停电期间,双电源供电突然出现故障,EPS电源不可用,在厂内发电机供电前具体应急措施:

1、各生产车间及辅助部门

(1)、各生产车间及辅助部门负责人接到停电通知,立即告知值班人员及相关工作人员,同时做好停电期间的相关应急准备工作,包括物质及设备的准备(电筒、应急灯等)。

(2)、突然停电情况时,各生产车间及辅助部门负责人或值班人员检查本区域应急照明灯是否正常开启,以便及时提供必要的照明。有备用电源的地方立即启用备用电源。

(3)、各车间及辅助部门负责人及时告之一线员工,在停电期间不要随意走动,注意安全,防止发生意外。

(4)、各生产车间及辅助部门主动与电工班联系,进一步了解停电的相关情况,以便妥善安排停电期间的工作。

(5)、突然停电时,各生产车间有未完成的工作尤其是关键工艺控制点的工作,及时与电工维修班联系并告知相关情况。

(6)、在停电中可能对仪器设备有损害损坏的,各生产车间及辅助部门负责人或值班人员应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并采取及时有效的应对措施,保证仪器设备的完好,减少财产损失。

(7)、停电期间的产品、半成品、已投入的原材料全部撤场分类入库封存,由质检部门出具检测报告后做进一步处理。

2、安全保卫科

(1)、安全保卫科负责人接到停电通知后(特别是夜间),应将保安人员合理安排到重点供电设备处,加强安全保卫工作,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

3、后勤保障:

(1)库房人员接到停电通知后,应急立即检查停电应急物质(如应急灯、电筒等)的数量、质量,保证需要。

(2)、在节假日、夜间突然停电时,当接到24小时值班人员电话,需紧急领用相关物质时,必须立即到岗,完成物质的配送。

四、后期工作

综合办对停电事件进行分析总结。

五、附则

(一)、预案制订与修订

本预案定期进行评审,根据停电事故处理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更新、修订和补充。

(二)、预案解释

炼钢厂长述职报告范文第2篇

我于1927年生于山西省文水县,自幼入家塾熟读古典文学,后在山西工业学校学习机械电气专科。1948年初,我考入太原钢铁厂当练习员,半年后西北实业公司精简,我们十个练习员都被裁为工人。我成了一号高炉的炉前工。

解放前两年,太钢工人忍着饥饿维持着太钢的生产。工厂不给职工发工资,一度时期是发米麦,后来粮食紧张了,便发纺织厂积压的背心、毛巾、床单、袜子、布匹等物品以顶替工资。工人们饿得不行,就冒着生命危险去抢飞机上扔下来掉到机场外马路上的军用大米。有的工人还因此丧了命,阎军把人头挂在厂外示众,真是惨不忍睹!当时我们都盼望太原能早一天解放。

1949年4月22日,我从高炉上下夜班,刚回古城宿舍(今七宿舍)单身排睡下,便被窗外的人声、车马声惊醒了,一看院内站着许多,我赶快穿上衣服到炼铁厂去,路经厂西门,见炮楼上用白灰写着两条醒目的大标语:万岁!为人民服务!

到了炼铁厂,军代表和气地动员大家要做好护厂工作,维护高炉生产,照常出渣出铁,随时预防阎军从城内发来炮弹。白天平安地过去了,只听得厂南面有枪炮声。那时大部队从高炉炉台东面由北向南推进,去攻打太原城。我们继续生产。夜间从城内飞来4颗炮弹,都打在了一号高炉北面的几座热风炉东南角上,幸亏热风炉内部是厚厚的耐火砖,外面的钢板也厚,只是凹下去了几个小坑,生产一点也未受影响。

4月23日下午,我们刚出完铁,就见有4架飞机从东向西直向太钢高炉和发电机组飞来,大家立即从炉台东面的焦炭堆上朝飞机来的反向跑去。说时迟那时快,只见飞机上扔下一个个像酒瓶似的炸弹,但他们未扔准,最东面一颗也未炸了高炉和发电机,而是扔在一轧厂房西的平房办公室内,其余5颗依次向西,都扔在古城的民房和村西的水池中了。太钢的设备、职工都未受到损失。

截止4月24日太原解放,我军完整地保护了太原钢铁厂,使其回到了人民的怀抱。

接收炼铁厂的军代表是李树人、马光国、李世英等同志。不久,组织上即提拔我为高炉值班技术员。李树人同志向我推荐了一本苏联小说《鼓风炉旁四十年》,是苏联老工人柯鲁包夫写的,属自传体裁,写一个炼铁工人当了国家的主人翁后,如何尽职尽责地辛勤工作,特别是写了好多生产斗争中的新旧思想交锋,从而正确处理了人与人之间的内部矛盾的故事,对我启发很大。我曾写过读后感,登在《山西日报》上。

解放初,我听过太钢接收军代表陈环同志一次讲课,很受教育。他说,他们上海知识青年到延安后,在陕北公学给他们讲课,讲了很重要的两句格言:“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意义深远,对世界观的改造很有作用,今日读之,犹觉很有新意。

力争安装-米初轧机

国家三年恢复时期结束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这期间,钢铁工业的重点是搞鞍钢、武钢、包钢三大钢铁基地的建设。太钢扩建与否,国家计委摇摆不定,因此,当时的重工业部决定太钢的基建队伍去支援武钢建设。到1957年,太钢才产钢23.53万吨。

后来,苏联援助匈牙利的100万吨钢铁厂停建,一台一米直径的初轧机转售给中国。当时,重钢、上钢、太钢、石景山(现首钢)等几家钢厂都在争这套设备。太钢领导除以正式报告申请外,还让我们多次向重工业部申述太钢安装这套轧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我们强调了太钢有发展为百万吨以上企业的条件,如山西有矿、有煤、有电、有水,铁路运输也好,特别是有原来的基础和广大有技术有觉悟的钢铁老职工,太钢厂址向北也有充分的发展余地。在连续注锭未发明和普遍使用前,旧的冶金教科书上明确写着,初轧机的大小决定生产能力,决定着工厂总体规模的大小。如果有了一米初轧机,太钢的综合生产能力便会有很大提高,即能成为年产100万吨钢的大厂了。负责基建的副厂长田民得同志还敦促我和姚震林同志直接给总理上书,请求把苏联的这套初轧机安在太钢。当时部里领导和原钢铁局长陆达同志都支持。事隔不久,国家计委和重工业部终于同意将此台初轧机安在太钢,这就奠定了太钢发展成为100万吨以上钢铁基地的基础。

关于迁移飞机场的决策

初轧机既已决定安装在太钢,这就需要落实太钢扩建的可能性。太钢原场地仅有两平方公里,要扩建,北面占地8平方公里的飞机场就得搬迁,这是最理想的方案。为此,我们多次向国家计委请求把飞机场他移,但兵工系统极不赞成,原因是他们已在动工新建机库和办公指挥塔。要搬走这个阎军留下的机场是谈何容易啊!

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计委决策许多问题,特别是牵连到各行各业的重大项目,总是先提意见。于是我们又多次去拜访国家计委。当时苏联专家研讨计委的重点项目,我们曾应邀参加过计委召开的有60多位苏联专家参加的研讨会。各行各业的专家都有。会议整整开了一天,各方面意见不一。兵工系统的专家不太赞成搬走,其它方面的专家则倾向迁移飞机场,因为飞机场离城太近也不合适。有的专家发表意见很激烈。当太阳下山时,计委的专家组长阿尔希波夫最后总结,他很概括地说了几句话就把方案定下来了。当时我学习俄语正起劲,记得重要的几句话的大意是:“建设一个飞机场,在山沟里都可以;而建设一个综合性的钢铁基地,就不那么简单了,水、电、交通、矿山原料、燃料、产品销路等等因素都得认真考虑。通过大家一天内正反两方面的叙述,经过综合平衡、择优选取,我建议原飞机场他移,让出地方来给太原钢铁厂扩建使用。建议国家和国务院采纳。”我和姚震林同志以及重工业部计划司、基建司、钢铁设计院的与会同志听了非常高兴。

不久,重工业部即调在北满钢厂搞完建设的基建队伍来太钢搞扩建的前期工程。第一批来客是欧阳和徐一行经理。田民得副厂长命我领路,请徐一行经理等了解太钢旧厂地形及需向北扩建的地形。徐一行同志曾参加过朝鲜战场板门店和平谈判,参观完旧厂后,他说我们要突破太钢和飞机场的“三八线(指一钢二轧北面的一条东西马路),到飞机场内去看看。”

我们几个人坐着吉普车去了,机场一位负责同志听我们讲完来意后,很不以为然地说他们还未接到命令,机场的扩建工程已打了基础。我们解释说国家已经定了,你们要迁往三线,这里被太钢扩建用了,建设太钢的大军将陆续由北满富拉尔基调来。徐经理说:“我们才来,困难很多……”对方反驳说:“我们的困难更大,还不知到哪里安家?”我们要求看看飞机库里是否空着,对方未同意。我们只好穿过芦苇荒草,从机库门缝里看了看,见里面只堆着一些水泥和钢筋。待正式文件到后,我们才顺利地进行了移交。

在大炼钢铁的年代里

1958年至1960年是我国的年月,对钢铁战线上的老同志来说,更是难忘的岁月。联共党史总结的经验教训中讲道,国家要首先发展重工业,尤其是钢铁工业不能落后,落后就要挨打。着急中国钢少,见1957年全国仅产钢535万吨,就想让钢产量第二年翻一番,即在1958年就得完成1070万吨钢。1958年秋,中央北戴河会议做了决定,要全国总动员,报纸、杂志、广播一起宣传“钢铁元帅”升账。

冶金部王鹤寿部长亲自抓这项工作。全国电话会议紧急时每周开一次,一般情况是每月一次,大多在夜间召开,我常随陈环、黄墨滨两位领导参加。与会者都怕完不成钢产量指标受批评。当时的太原市委书记是李奇同志,他亲自来太钢督战,让太钢党政领导层解放思想,土洋结合,大炼钢铁。山西日报、太原日报都出了社论,“故钢促太钢,土洋结合,比翼双飞”。于是就开始了小土群炼钢。

我参加了太钢的动员会,李晓林书记、陈环经理先后做了动员。动员会在公司四楼会议室召开,二级厂矿各处室领导都参加了。动员会到零点还未结束,大家疲惫得很,李书记、陈经理轮流主持。最后决定公司办公楼除调度室外全部关门,职工全部下到各厂,深入到炉前、机前大战钢铁。我和组织部长霍家贤同志被分配到一钢平炉炼钢组当工作组正、副组长。记得当时还有王坚、王克等十数位同志同去。

到1960年,公司为了完成50万吨钢的任务,要求我们工作组的同志必须和一钢同志同吃同住同劳动,“正副组长只准每周回家一次,不怕掉肉(指体重减轻),不怕老婆离婚”。当时干部粮食定量是每月24斤,一天8两,副食只有一小碟茴子白萝卜菜,由食堂发菜票,每人一餐只能买一份。每当我们在炉前参加炼钢、出完当天的最后一炉钢时,回到住的地方(澡塘),路过一钢食堂时,很想买一两粮票的稀饭充饥,但一算粮票又怕超过,只好忍饥作罢。

通过参加炉前炼钢,许多同志都入了党。全国人民也都来支援钢铁生产,太原市的干部、学生、军警都参加了拾废钢废铁活动。火车、汽车、马车、平车也从各地运来了许多破锅铁器,真正做到了全民大战钢铁。三年大炼钢铁,特别是1960年太钢产到50万吨钢,用李书记的话讲:“太钢职工努了大力,是用尽了吃奶的力气完成的。”同志们白天黑夜不下火线,饿着肚子炼钢,为了、为了党中央的威信,毫无怨言。

“”期间试轧冷轧不锈板和硅钢片

“四清”后,我由太钢基建办副主任调任冶金部太钢建设指挥部办公室主任,在陈星、王林山等指挥们的领导下,代表冶金部组织协调五轧扩建,二钢、六轧、七轧和氧气站新建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生产准备工作,还负责引进设备的德、奥等外国专家的工作。

后来基建系统的干部下放,指挥部的干部和设计院的领导都被下放到当时施工的冷轧厂(后分为六轧厂和七轧厂)当工人。我和设计院的张勋之院长到了冷轧厂轧钢连当轧钢工,参加基建施工,搞防水和拉电线等工作。七轧厂投产时,我先是当冷轧硅钢连连长(车间主任),后又提为生产组组长(相当于生产副厂长)。

当时七轧厂有位军代表叫高全才,他极力推荐我主管七轧厂的生产。这时候七轧厂按黑色冶金设计院原设计,是冷轧不锈钢板和冷轧硅钢片同在一个机组和一条生产流程线上混合生产。

我们在试轧过程中发现,由于五轧厂来的热轧卷板厚薄不匀,板中心的翘曲度高达30mm以上,导致冷轧后板型不好,厚薄也不匀,特别是钢卷卷不齐,工人叫“大肚子”、“喇叭形”。其次是由于板的头尾太厚,在准备机组焊接时,焊接机不过关,焊缝像蚕似的粗粗一条,故而不能过轧机连续轧,只得把轧机的速度降下来,让接头部分空过去,再压下来开轧。这样每个卷最少要有两三个接头不能轧,空过至少有20m―30m长,使成材率大大下降。第三个问题是不锈钢和硅钢都在同一生产线上生产,不能保证不锈钢板的表面质量,因为硅钢划伤一些无大碍,不锈钢板就特别要求表面光滑明亮。第四个问题是冷轧辊表面的硬面层很容易脱落,一大片一大片地往下掉。第五个问题是由于跑偏控制装置不灵活,导致钢板在流程线上老跑偏,所轧板的板形受到很大影响。

还有一个问题是,由于冷轧硅钢片较脆,极容易在生产线上拉断,尤其张力一大就会断,不是断在轧制过程,就是断在隧道式退火炉中,很麻烦也很危险。碎片出来像刀和炸弹一样,极易伤人。此外,冷轧硅钢的最末一道工序是在轧完退火后要涂层,板在经过涂层槽时往往涂得厚薄不匀。

虽然有这么多的问题,但我们还是昼夜跟班劳动,精心操作,最终都拿出了产品,参加了广州交易会。实践证明,德奥专家说得对,不锈钢和硅钢片的生产有不同的要求,为了保证不锈钢板的表面质量,必须在不同的生产线上生产。于是我更改了设计,由六轧生产冷轧硅钢片,七轧生产冷轧不锈钢板。

亏损帽子人人戴,终于扭亏为盈

太钢历史上有三个时期发生亏损,后的1960―1963年,期间的1967―1968年和1974―1977年,共计10年时间。同一时期冶金系统亏损的还有武钢、包钢、马钢等企业,不过“武、包、太”三大钢厂是冶金部的亏损愁帽。

这期间,冶金部,财政部,省、市委经常让太钢汇报亏损的原因及扭亏的措施。我任计划处长时曾随书记、经理多次去汇报过。山西省委书记王谦曾在一次会上狠狠批评了太钢,说全省的农业税7000万元都让太钢的亏损给顶消了,限期在上年亏损7100万元的基础上扭亏为盈,届时给省委交一根冰棍!当时公司领导都有愧于色,我那时也真正深刻体会到“忍辱负重”的味道。

我在太钢任副总经理兼总会计师之前,曾在炼钢、炼铁、轧钢厂当过工人,我是炼铁工程师,在太钢除搞冶炼外也搞过设计制图、基建施工,但工作最长的是在计划处当了多年的处长。我深知企业成本的重要性。成本是个综合指标,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管理水平高低,都能在成本中反映出来。成本是企业所有职工活动的轨迹。认真分析成本,让数字都能说了话,自然就会发现消耗高、效率低、费用大、质量低、潜力大的许多问题,抓成本管理就能直接扭亏。于是我们建议公司党委、行政领导在计划处成立了成本科。当时科长是李燕怀,主任经济师有贺宇清等同志。同时,财务处原处长、后任总会计师的魏忠全、主任会计师吕维翰等同志都出过许多好的主意。公司也号召全体职工艰苦奋斗,学习石圪节煤矿“十个一”的勤俭办企业精神。我们还每年组织计划处、财务处、技术处、生产处及各厂处的同志充分讨论,针对各方面的漏洞搞增收节支计划;拟定下发了许多条款,以节约资金,节约物料消耗,大力降低产品成本。太钢还率先实行了国家提倡的节约奖,并摸索出一些经验,在全省工业会议上进行了经验介绍。节约奖即是把节约的原燃材料的价值,视其节约难易和价值高低,定了一定的比例,发给与节约有关的人员。但有五条限制也是领奖的前提条件,即:1.原燃材料的实际消耗定额,必须比上年有所进步;2.所消耗的原燃材料的计量必须准确;3.使用该项原燃材料的产品,扣除物价因素后,单位成本必须比上年降低;4.使用该项原燃材料的产品,质量必须保证合格;5.原燃材料的计量、质量考核、原始记录等制度必须严格。

我们也曾把降低成本的指标分解、落实到各厂处室。太钢的各级领导和全体职工都为降低成本、争取利润加班加点,出过大力,流过大汗。在分配扭亏指标时,有的轧钢厂不承认自己是亏损户。因为国家的调拨价、钢材成品价定得高,而对矿石、耐火砖、焦炭、生铁、钢锭等前期产品价格定得低,所以单以国家调拨价比是不公正的。为此我们研究,一律采取公司内部调拨价定内部成本,即以内部调拨价减去税金来定,这样各种产品都体现了亏损因素,从而找出各自的历史最好水平。大家明确了保内部成本的奋斗目标,全公司人人都对扭亏有了责任,有了奋斗方向。各厂、处人人有责,自然就用指标的方法,做到了“亏损帽子人人戴”了。这确是发动群众的办法之一,也是扭亏增盈的力量源泉。

1978年,太钢扭亏为盈,当年盈利9026万元。公司党委书记王景生、经理商钧乘胜追击,太钢党委也提出要自己给自己加压,争取年年有进步。在国民经济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即1981―1985年,太钢实现利税共12亿元以上。经过广大职工的奋战,太钢逐步成为省里的盈利大户,利税相加,80年代后就成为全省收入最大的十根台柱之一。之后,我们到冶金部、省里开会,脸上也有了喜色,从大会检讨、小会算账,变为大会交流经验,人们对太钢的看法也大不相同了。

摸索企业如何提高效益,搞内部改革

1978年底,我们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央决定把全党工作重点转到经济建设上来,同时着重提出,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对经济体制进行改革。以后,党的十二大明确提出了有系统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并指出这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保证。邓小平同志在十二大开幕词中就向全党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由于全面推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发挥了农民巨大的社会主义积极性,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了巨大成就。随后,中央号召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也要进行试验和探索。

在这大好的经济形势下,太钢党委没有坐在扭亏增盈的成绩上自我陶醉,而是发动群众站在经济体制改革的最前面,研究太钢如何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搞改革的问题。

冶金部领导为了发展太钢这个全国最大的特殊钢基地,原冶金部长唐克和李东冶曾先后偕同赵岚、黎明、李非平等副部长,以及当时任钢铁设计院院长、后当冶金部部长的戚元靖同志和各有关司的司长及同志们两次来太钢,和我们共同研究了包死基数逐年递增比例后留成的方案,太钢党政领导和部领导共同给省里党政领导汇报,可惜未获同意。冶金部即向首钢建议,经北京市委同意,首钢即以1979年为基数,逐年递交7%后余下部分,留作自筹资金使用。以后,首钢执行结果很好。当时省里建议同意的王茂林、郭钦安、王林山、刘正之等同志都深为惋惜。后来,吕东同志在国家经委再三建议在全国再搞100个单位依照首钢承包,副省长阎武宏同志在由我拟稿、以冶金部和省政府联合上报的文件上也签了同意的字,但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国家只限于首钢和一汽、二汽执行,其它就不让推广了。

1980―1984年这段时间,太钢千方百计争取发展基金,扩大再生产。公司一面对上级申请政策上的照顾,一面抓紧搞内部改革,努力提高效益。到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改革十条)公布后,公司党委和经理会议反复学习、讨论《十条》,总结前一段改革过程,明确了5个方面25条意见(登太钢报并在全省召开的企业改革会上发了言)。

当太钢60周年大庆的时刻,回忆往事,我作为太钢的一名老职工,是多么光荣啊!我热爱太钢,爱太钢的人、太钢的物,我的一切都是太钢哺育培养的。今后,我仍然愿为太钢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和余热。祝太钢前途无限光明!

炼钢厂长述职报告范文第3篇

>> 封杀“地条钢” 别了,地条钢 民权黑钢厂仍在生产地条钢 取缔“地条钢”15年,终入倒计时 多措并举促进“地条钢”企业分流职工转岗就业 工信部等18单位专项督查 列入钢铁去产能红“地条钢”大限 实施“整治计划” 建设“美好江苏” 江苏 江苏广电10亿建影城 江苏无线电管理“援疆记” 2016年江苏高考作文阅卷手记 江苏雅迪企业管理转型记 巧用麦记除顽疾 巧用麦记 除顽疾 《江苏教育研究》2012·10B要目 《江苏教育研究》2013·10B要目 《江苏教育研究》2016・10A要目 品牌江苏 时尚江苏 品牌江苏、时尚江苏 论江苏北方氯碱110kv变电所谐波整治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经济法律 > 形同10级地震――江苏“地条钢”顽疾整治记 形同10级地震――江苏“地条钢”顽疾整治记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2010年、2011年记者在江苏新沂、邳州“地条钢”厂暗访时所拍摄的厂房内景和生产原料、成品等。

2016年7月29日,央视新闻频道报道了江苏华达钢铁有限公司(下称“华达公司”)生产销售“地条钢”的新闻,外界认为,这是此后全国范围内取缔“地条钢”行动的开端。

这起导致江苏省副省长马秋林被行政记过、111名责任人被问责的“典型的顶风违法违规行为”,让人们看到作为东部沿海省份的江苏一个多年未去的顽疾――“地条钢”。

记者回访华达公司:

厂区已“掘地三尺”式拆除

华达公司地处江苏省徐州市新沂市瓦窑镇马庄村村口,距离新沂市市区不过四五公里,厂区北侧数十米即是323省道。整个厂区只有一个西大门,厂门数米开外便是村民居所,远远不符合150米卫生防护距离的规定。

就在央视新闻于2016年7月29日播出后,新沂市委书记王成长便要求瓦窑镇必须于2016年7月30日下午6时前,对华达公司的中频炉及生产线进行拆除,其他设备在一周内陆续拆除完毕,供电部门对该企业进行断电销户。

2017年5月3日,《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来到华达公司,该厂大门紧锁,院内空无一人,门口的工厂铭牌上没有任何清晰的字迹,附近村民称,这个钢铁厂已经五六年没有厂名了。

当地村民告诉记者,厂区所占的土地面积有110余亩,都是以租附近村民的土地,租金每年每亩地1000元。记者沿着厂区围墙转了一圈,站上一处两米高的土堆后可以一览厂区全貌,记者发现,围墙内全无机器和生产线,厂区内只剩下一个个大小不一的土坑。

新沂市发改委负责人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华达公司夜间偷偷生产“地条钢”被央视在2016年7月29日曝光后,新沂市政府找了拆除公司限期一个月内全部拆完,“这不是简单的拆卸,而是‘掘地三尺’,彻底清除机器设备、厂房、所有的生产资料和产成品,全部销毁砸烂当作废旧物资拉走。”

针对华达公司违法违规生产销售“地条钢”,国务院常务会议曾在2016年11月23日决定派出调查组,而12月通报的调查处理结果披露了该公司更多的违法违规生产经营情况:华达公司于2010年8月注册成立,注册资本金2680万元。截至2016年7月底,华达公司拥有3条轧钢生产线,具备年产钢材30万吨能力,共有职工128人(均未办理任何社会保险)。2010年以来累计生产“地条钢”17.5万吨,销售收入约6.4亿元。

而就在调查处理结果对外通报前一周,江苏省副省长马秋林被行政记过,江苏省对111名责任人进行问责。

“地条钢”已泛滥成灾:“新沂曾‘镇镇点火’”;江苏10个地市成“重灾区”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新沂当地采访时了解到,在此前的10余年时间里,像华达公司这样的“地条钢”生产企业不仅出现在瓦窑镇,还曾频繁出现在新沂的其他乡镇,该市成为“地条钢”生产企业的“重灾区”。

早在2010年时,记者曾在江苏省发改委网站上看到举报称,“新沂现存活数十家‘地条钢’厂,已存在多年,污染严重,国家明令禁止的企业在新沂如此泛滥,这些小钢厂高污染、高耗能,控制峰谷电价使他们无法生存,希望能给以彻底取缔。”

当地一位孙姓老板告诉记者,2003年到2005年间,国内钢材市场需求旺盛、价格上扬,一大批精通钢材行业的福建人看准当时的机会来到新沂市,此后,“该市各大乡镇几乎‘镇镇点火’,大手笔投资建设‘地条钢’厂。当时24小时生产,行情火爆、大把赚钱,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福建人投资办厂。”

一时间,新沂各个乡镇基本上都分布着一到两家“地条钢”厂,该老板向记者举例说,比如窑湾镇有两家,王楼街窑厂有一家,草桥镇中国古墩标志牌边有一家,双塘镇政府东侧有两家、南侧有一家,时集镇有一家,唐店镇有一家,北沟镇有一家,高流镇有两家等等,“基本上都是福建人来投资搞的。”

而在江苏省质监局和周围县市一些官员的眼中,数年前的新沂也是“地条钢”厂云集泛滥的“典型”。江苏省质监局一名官员告诉记者,新沂各乡镇“地条钢”厂95%以上都是福建老板投资建设的,省质监局曾接到过很多次举报,“省局和徐州市局很重视,多次前往查处取缔。”

江苏省相关方面的官员形容说,新沂“地条钢”厂已经泛滥成灾、遍地开花,俨然形成了“地条钢”“产业集群”。

对于“地条钢”已经形成“产业集群”的说法,一位新沂当地的“地条钢”投资商向记者介绍说,当时已形成聚集在小钢厂周围的一条“生态链”,卖煤的、开饭店的,还有搞运输的都想从中分杯羹。而那些生产出来的“地条钢”和在此基础上深加工的螺纹钢等产品不达标,属于“三o”产品,新沂市质监部门不让在当地销售,“地条钢”老板便将他们的“三无”产品拉到临沂等周边地区空转一圈,简单贴上合格证和品牌标签后,根本不用卸车,又拉回新沂或者其他地方就可以高价销售了。

新沂一乡镇书记告诉记者,这次中央查处华达公司,给了该市领导一次脱胎换骨的改变,特别是对市委书记和市长等该市主要领导人来说,“形同10级地震,震动巨大”,对当地官员来说是一次“换脑行动”。从目前市委市政府主导发展思路来看,新沂从此改变了过去依靠和保护落后产能的做法,开始着力发展互联网电商等新经济,积极寻找推动地方发展的新动能。

其实,在江苏,“地条钢”顽疾又何止存在于新沂。

2016年12月底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江苏华达钢铁有限公司和河北安丰钢铁有限公司违法违规行为调查处理情况的通报》显示,根据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和脱困发展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有关部署,江苏省对全省范围生产销售“地条钢”情况做了进一步排查,共发现“地条钢”企业63家,合计产能1233万吨。这些企业主要分布在徐州、连云港、淮安、宿迁、盐城、泰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等10个地市。江苏省对排查出的“地条钢”企业开展了治理整顿,目前已全部整治到位。

江苏排查出的这1233万吨“地条钢”产能,已超过2016年全省390万吨的粗钢压减任务量。而从江苏“地条钢”产能分布情况来看,“地条钢”产能分布在江苏这一人们惯常印象中的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省份,甚至苏南地区也“未能幸免”。

2016年12月,镇江新区管委会主任薛峰带队,率执法组奔赴新区北山路一“地条钢”厂,轧机口处“地条钢坯”整齐码放等待加工,炼钢区刚出炉的10余吨“地条钢钢坯”还散发余温;另一处院内,一台小炼炉已关闭,厂房内堆满用于生产“地条钢”的各种废钢渣。在丁岗镇纪庄村一个“地条钢”窝点,厂房内有锅炉一台,钢坯模具一套,外加废弃的金属刨花和边角料等,涉嫌利用锅炉生产明令淘汰的产品,执法人员依法对生产钢坯的模具进行封存,现场捣毁“地条钢”窝点4个,没收“地条钢”36吨,没收废铁169吨,没收中频炉5台,现场捣毁1台,没收变压器4台。

“地条钢”成各方寻租的“唐僧肉”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江苏的“地条钢”产能屡禁不绝?

一位曾经“隐身”苏北、现已关停的“地条钢”厂老板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他们以前都是怀着侥幸心理做生意,认为对于“地大物博”的中国来说,既需要宝钢、沙钢那样的大钢厂来生产优质高价的好钢材,也需要他们这样游走在法律边缘的小钢厂生产低价钢。“鱼有鱼路、虾有虾路,两者各取所需、各有活路。”

这位老板说,“以前地方政府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其实地方政府随时可以让他们死,只需一个简单的动作――拉下电闸,为何没这么做,是因为他们也有所需。”

新沂市双塘镇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称,新沂所有小钢厂均未取得合法手续,用地手续都是临时性的,也没有污染防治设施,但这些国家明令禁止的“地条钢”厂全是市里和镇里招商引资企业,这些招商政绩关系到一些领导的“乌纱帽”,虽然群众对这些钢厂意见非常大、投诉也多,曾多次希望镇里采取措施关停钢厂,但镇里领导就是顶住不办,声称一停产就会给企业造成损失,其实是一些领导害怕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失。

这一说法从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江苏华达钢铁有限公司违法违规行为调查处理情况的通报中也可以得到印证,通报显示,2013年徐州市决定取缔华达公司,但新沂市、瓦窑镇(企业所在地)政府弄虚作假、逃避取缔;2015年新沂市决定关闭华达公司后,瓦窑镇党委、政府以各种理由说情,拒不关停;瓦窑镇政府甚至将华达公司视为财政支柱企业,多次授予该公司所谓“特别贡献奖”。

据苏北地区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说,这些小钢厂背后都隐藏着一条看不见的利益链条,对于缺少税源的苏北乡镇来说,几乎每个落户的“地条钢”厂每年都会贡献数十万甚至上百万元税收。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2007年8月份一则公开的税务新闻上看到,新沂市以电核税规范小钢厂税收征管,该市税务部门加强与供电等部门协作,准确掌握全市范围内33家小钢厂的生产经营第一手资料,通过比对每月用电量、入库税款以及总体税负,推算出产量和用电量的配比关系,按照每耗用1000度电月税费最低5元的标准进行核定征收,2007年1至6月份共组织入库税费128万。

前述不愿具名的苏北地区官员向记者表示,新沂的“地条钢”企业“都是通过招商引资过去的,只要政府打击就有‘内部人士’通风报信,赶紧停止生产,厂子佯装关几天,等检查人员走后再开工,俨然形成了一条‘生产―打击―保护―停工―再开工’的利益链条。”

“地条钢”企业不仅给基层领导带来了招商引资政绩,帮助他们获得升迁,记者在近年来的采访中了解到,“地条钢”企业还为他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财富,他们中有的人入股“地条钢”企业获得大幅收益,还有的对招引来的“地条钢”老板吃拿卡要,进行权力寻租。

据江苏质监部门官员透露,涉及“地条钢”生产流通的各类监管者包括供电、质监、环保、工商、镇政府等,这些部门的部分执法人员可能雁过拔毛,存在监管寻租空间。面对违法生产方,执法监管容易造成执法寻租,所谓“水过地皮湿”“过手都留油”,有些监管部门人员只要过手就想留下一些好处,何况面对的监管对象本是违法生产的“地条钢”企业,老板本身就通过游走在灰色地带以获得生产经营空间。“这些潜规则及关系运作,‘地条钢’老板都懂,如果这个老板‘不会来事’,他在当地连一天也生存不了。”

而这一条利益寻租的链条甚至延伸到了某些不法小媒体和假记者,他们也成了“地条钢”老板利益输送的对象,“送钱封口”变成了约定俗成的“潜规则”。有“地条钢”老板曾向记者抱怨说,“有时一天要来五六拨自称是哪哪媒体的记者,弄得我们精疲力竭、压力山大、难辨真假。”

2011年,在江苏洪泽县一家“地条钢”厂,一位林姓老板拿出一大堆各路自称“记者”的名片说,这些都是来过的,“有些人已经来过一次,结果没过几天换了一张名片又来了,名片上的姓名变了,但人还是那个人。”

一位中央级媒体的记者向《中国经济周刊》讲述了一次在江苏采访“地条钢”的尴尬经历。

2010年9月,在江苏邳州,这位中央级媒体记者一行三人在达戴庄镇一家“地条钢”厂门前敲门时,里面突然从紧闭的铁门下方扔出四五张百元大钞,正当记者困惑时,一位路过的村民反问道,“你们是记者吧?为什么不捡起走啊,这是钢厂老板给你们的辛苦费,最近钢厂效益不好,只能给这么多了,记者来了都是这样的。”这令他们非常愤怒和尴尬。

“现在彻底不行了,这次中央动真格了”

2016年11月底,国务院调查组向江苏反馈意见后,江苏省政府于11月28日下午紧急召开“全省钢铁行业去产能及‘地条钢’整治工作会议”,要求各地上报辖区内钢铁产能设备清单,坚决退出江苏省生产“地条钢”的工频炉、中频炉等违法违规产能。

随后,根据此次会议要求,对确定的“地条钢”生产企业迅速采取果断措施,一周内全面拆除用于生产建筑用的中频炉、工频炉。去年11月30日起,分别由江苏省发改委、经信委牵头,组成两个调查组,赴全省各地检查,根据掌握的企业名单,逐个企业检查,督促工作落实,并在去年12月15日前坚决整治到位。

“现在彻底不行了,这次中央动真格了。”上述那位曾经“隐身”苏北、现已关停的“地条钢”厂老板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

今年5月15日至19日,国家督查组到江苏省开展取缔“地条钢”专项督查。5月19日上午,在省政府意见反馈会上督查组充分肯定了江苏省“地条钢”取缔工作,认为切实做到了“四个到位”,即各项政策落实到位、职责分工落实到位、责任追究落实到位、排查处置落实到位。根据本次督查情况看,已取缔的“地条钢”生产企业没有死灰复燃、异地转移和“以停代关”的情况。

整治江苏“地条钢”

2016年7月19日

中央电视台曝光江苏华达钢铁有限公司违法生产销售“地条钢”。

2016年8月16日

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在全国开展一次对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的专项督查。

2016年8月24日至9月2日

按照国务院工作部署,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和脱困发展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组织开展了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专项督查。环保部副部长赵英民带队对广东、江苏和浙江进行专项督查,审阅了三省有关化解过剩产能相关的文件、资料,与有关部门、企业进行交流座谈,实地查看8个地市共22家企业。

2016年9月12日

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和脱困发展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对江苏省新沂小钢厂违法生产销售有关情况进行通报。

2016年11月23日

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针对发现的河北安S钢铁有限公司未批先建边批边建钢铁项目、江苏新沂小钢厂生产销售“地条钢”等顶风违法违规、严重干扰正常生产经营秩序问题,国务院决定派出调查组,予以严肃查处,对相关责任人严厉追责问责,并公开通报调查处理结果。

2016年11月27日起

江苏全省持续开展了“地条钢”违法生产排查整治行动。

2016年11月30日起

江苏省启动专项问责,严肃查处相关责任人员。

2016年12月22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听取国务院关于江苏华达钢铁有限公司和河北安丰钢铁有限公司违法违规行为调查处理工作的汇报。江苏省副省长马秋林被行政记过。

2016年12月30日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江苏华达钢铁有限公司和河北安丰钢铁有限公司违法违规行为调查处理情况的通报》对外。

炼钢厂长述职报告范文第4篇

从小高炉里流出的,是一种全新的金属混合物:镍铬生铁。这种银白色金属,由于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在空气中不被氧化,又耐强碱,成为制造不锈钢和其他抗腐蚀合金的重要原料。它的市场价格可达每吨上万元,而刘光火的发现,来源于某种根本不值钱的低品位红土矿中!

这一发现,甚至可以使他与世界第二大高纯度镍矿拥有者――甘肃金川镍业分庭抗礼!这是一项足以让人疯狂的技术,闻者无不惊诧狂热……

“炼金术”出炉

所有故事都起源于这个人――刘光火,业内人士都习惯性地称呼他为“老刘”,一方面因为他的年龄;另一方面,也因为他在整个行业中的地位。

老刘的人生,注定与冶炼密不可分。

刘光火原本是浙江省桐庐县郊的农民,在进入冶炼行业之前,他还仅仅是县供电局的一名小职员。小学毕业的他,没什么高学历,但干的却都是和“科学”沾边的事。

上个世纪80年代初,老刘每天的工作是骑着摩托车四处检修电路、收取电费。有一天,“在建德的横山铁合金厂外,发现一堆废弃的矿渣上,有啥玩意儿在闪闪发光。”老刘回忆说,当时心想,这东西亮闪闪的,说不定挺值钱。于是。他捡了几块包好,拿到上海一位搞科研的朋友那儿化验。结果出来,朋友告诉他:“这可是好东西,铬铁!”

老刘的“冶炼”人生,就此开始。他毅然决定抛下铁饭碗,辞职下海钻研冶炼技术。一年后他建成桐庐金属提炼厂、专门从废弃的铬渣中回收有效成分,冶炼铬铁。

老刘的产品迅速销往上海钢铁三厂、五厂以及太原钢铁厂,1987年开始还出口日本和韩国。几年过去,横山铁合金厂外的废矿渣消灭殆尽,甚至湖南、吉林等地的废弃铬渣也被回收一空。之后,他还成功地从含磷量极高的不锈钢渣中冶炼出不锈钢,40多天就赚了470多万。

神奇的“变废为宝”,让老刘痴迷其中。早在1990年,他就注意到了横山铁合金厂旁边的那座红土堆成的小山。那是我国1964年从阿尔巴尼亚进口的72万吨低品位红土矿,含镍仅为0.9%,由于技术原因,一直无法冶炼,已经废弃那里将近40年。“多年没人动,上面都长出了很粗的大树。”老刘比划着说。

如何从这批废矿中提炼出珍贵的稀有镍金属?赚足了第一桶金的老刘,决心攻破这项无人问津的炼镍技术。老刘最初的试验是从动员家人帮忙,靠手拉风箱加热,在一个小仓库里开始的。从那以后,苦熬了多少个日夜,精算过多少种配方比例,老刘已记不清了。

到目前为止,因为老刘做实验,导致100多立方米的冶炼炉穿炉3次、冻炉10多次。人人都知道这个东西失败率高。弄不好还可能造成人员伤亡,不肯借炉子。老刘就把赔炉子的钱,厚厚一摞,拍在桌上:“弄坏了,这钱你拿走!”

在当时的人看来,老刘不仅有点疯。还有点傻,赚钱的事情多了去了,非要贴钱顶牛搞这种连国营大企业、无数专业科研人员都拿不下来的技术攻关,你一个小学文化的农民,能行么?然而,倔强的老刘却为此坚持了整整10年。十年心血,上千万元的损失,2000年12月,老刘期待已久的成功终于来临。

“27天时间,炼出了3000吨镍铬生铁!”站在高炉面前,老刘就像阿里巴巴发现了藏宝洞,激动得浑身哆嗦。浙江华光冶炼集团有限公司炼出来的镍铬生铁,镍含量能达到3%至4%。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镍含量逐渐增加到8%左右,最高甚至达到了11%。

老刘突然意识到,“点石成金”这个成语,对自己而言。那是千真万确!暴利!暴利!

2003年,老刘开始规模化冶炼镍铬生铁,幸福时光从此开始。

当老刘第一次来到菲律宾,跟矿山主们商量着“我们要进口120万吨品质最差的红土矿”时,对方震惊了:这样的东西竟然有人几十上百万吨地买?因为提炼不出金属,每吨价格仅为180元人民币。

“真的吗?你真的需要这些东西吗?”当地矿山主们谁也不敢相信,要知道在以前,这些低品位红土矿一直被当作毫无价值的废料看待。

他们并不知道,老刘将这些他们眼里的垃圾运到岚山、日照等中国港口,再调拨到全国各地各个分厂,经冶炼成镍铬生铁之后,卖给下游的不锈钢厂,每吨价格高达5000元!

从这些最不值钱的“垃圾”中,老刘获得了“点石成金”的暴利!然而即使是这样,老刘报出的价格,还能为下游不锈钢企业每吨节约3000元以上的成本。

那时候,随着国内不锈钢市场需求的持续增长,炼钢厂对镍的需求大量增加。而与需求量的增长相对应的是,镍矿资源贫乏。在中国,仅金川镍矿就占据了镍供给的半壁江山。其余的镍,则主要来源于废弃不锈钢回收,以及大量进口。每吨镍的价格高达30000美元以上。受制于此,我国的不锈钢产能约为1000万吨,而实际产量却仅为300万吨左右。

老刘的浙江华光,无疑是这个行业横空杀出的一匹黑马。 2005年底,不锈钢巨头张家港浦项不锈钢有限公司邀请老刘为其供货,并且一张口就是一份价值40多亿的巨额订单;紧接着,上海宝钢集团、太原钢铁集团。也与老刘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一时间,镍铬生铁供不应求,老刘的企业自此进入了高速扩张阶段。十几亿白花花的真金白银,像自来水一样流进了他的口袋。老刘乐了,他开始一方面在全国各地租高炉冶炼,另一方面积极寻找合作冶炼伙伴,以顺利完成订单。

不过令老刘没想到的是,那些他原本以为将带来幸福的一笔笔“大单”,居然会成为这场噩梦的开端,而自己最初一枝独秀的计划,竟然是那么的一厢情愿……

内讧

2005年夏天,老刘第一次把菲律宾运过来的红土矿粉,送到了位于浙苏边界的吴江东大铸造有限公司。对此,几个浙江嘉善籍的股东感到非常疑惑。

――这红土矿粉他们之前从没接触过,但是老刘提供给他们的条件却非常丰厚,只需要租用他们的高炉,采用老刘提供的配方,炼出一种叫做镍铬生铁的东西,所有成品刘统一包销,单纯加工费就能拿到每吨700元。当时,他们自己锻造生铁的利润只有200--300元/吨。

浙江嘉善,由于毗邻上海,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上海许多大型钢铁企业的废料回收利用都由这里承接。这里的企业主们,也因此而熟谙冶炼的每个环节。

经过几个月的合作,这些精明的商人们慢慢弄清了老刘“怪异举动”背后潜藏的“暴利”:原来刘运来的低品位红土矿粉到厂成本每吨只要50美金(约人民币400元),算上其他一些原材料费用和支付给东大的700元/吨的加工费,老刘的利润

率至少可以达到300%~400%!

如此巨大的利润,对于东大的股东们而言,无异于晴天霹雳!商人的追逐利益的本性,马上就告诉他们应该做些什么。他们要和老刘谈判,要增加自己的利润空间!

“后来利益构成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加工费,一部分是从最后的销售收入中提成。”然而,商人的逐利胃口又岂能如此轻易填平?老刘的松口,反而让他们有了更大的想象空间。于是,更具破坏性的念头开始在各个股东的心中谋划。

吴江东大的嘉善股东们开始内讧,已经掌握了冶炼技术的七八个人陆续出走,他们到山东、江苏、山西、内蒙古、江西、安徽、河北……到所有能够找到小高炉的地方去自谋前途。在暴利面前,他们已经顾不上跟老刘签订的技术保密协议了,他们要自己单干!

技术逐步扩散开去,暴富的神话迅速从四面八方传来。

到山东炼镍的人,短短几个月内就赚了4000万;到江苏某地业炼镍的也爆发了,现在身家已经超过以往10多年的辛苦所得……许多人原本只是铸造公司小技术员,猛然摇身一变,个个都成了腰缠万贯的大老板。

此时。老刘想到了申请专利,不再便宜那些肆意使用自己发明的人。可是,申请专利有一个公示期,以确保其他人没有异议,这样一来,老刘无疑把自己的核心技术大白于天下。“点金术”再无秘密可言,成为人人都唾手可得的馅饼。

消息传开,最先了解到内幕的人都为之疯狂了,挖员工、买技术、筹资金……上蹿下跳乱作一团,人们把镍铬生铁拿到不锈钢厂,换回了钞票和激动人心的暴富传奇。越来越多这样的故事发生,带动了越来越多的人们疯狂投入。一个产业就这样硬生生被创造出来,这群“草根”冶炼者们,竟然在传统钢铁产业中,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领域!

但此时局面开始脱离老刘的控制,朝着他意想不到的方向发展下去。

夜宴

2006年7、8月份,小小的嘉善,突然多出来两辆悍马,之前许多年,整个县城也只有一辆悍马而已。短短半年多出来的悍马,把流传在嘉善的镍铁神话推向了高潮:据说,两位车主都是炼镍出身的,之前也都一文不名。动辄100多万元的悍马,在嘉善县城窄窄的街道上招摇过市,每天都在无声地给嘉善人宣传着炼镍的好处。

其中一辆悍马的主人。是老冯。

老冯最初是一个普通的公司职员,之前名不见经传。“接触镍铬生铁之前,他穷困潦倒得厉害,没有固定的工作,也没有固定的收入。”但是自从进入冶炼行业之后,此人从此脱胎换骨。

伴随着悍马神话在嘉善县城的传播,老冯充当起了名副其实的“镍铁神父”角色。那时,他像明星一样受到嘉善商人们的追捧。有一段时间,嘉善的茶馆里,每天都聚集着几十个希望通过镍铬生铁发财的人,他们终日聚集在一起,仰着脖子听老冯给他们讲述镍铁暴富的故事,这一切让他们如痴如醉。然后就是集资,由老冯统一投资给那些正在投产的镍铁项目,从中赚取暴利。

如果说最早进入这个领域的人都还是业内人士,之后涌进来的,就各色人等都有了。而这里面,老冯的“布道”作用不可小觑。

似乎为了迎合嘉善人渐趋狂热的投资愿望,一年以来,镍价迅猛攀升,从3万美元一路上涨。

一切的梦想在2007年5月达到巅峰。5月7日,伦敦金属交易所期镍创出51350美元/吨的天价,5月中旬现货价格达54100美元的历史天价。同样是在5月,国内最大的电解镍生产商金门川集团公布的产品报价显示,电解镍的价格每吨超过40.5万元,亦处于历史高位。

伴随着5月中旬金属镍天价的诞生,嘉善最保守的商人们也守不住了。

老周是一位国有企业的老总,之前一直从事进出口贸易。苦苦坚守了近1年后,在镍价于4~5月份达到历史高位时,他再也坐不住了。“将近1个多月,脑海里全都是镍铁,公司里所有的事情都不管了,每天一开口就是镍!”老周回忆道,“整个人都走火入魔了。”

“他们那个时候非常疯狂,”知情人士告诉记者,“也不管什么技术,也不管自己从来没有炼过铁,驾着车在江苏、山东、安徽、山西等地高速公路上漫无目的地跑!看到有小高炉就冲过去,和别人谈合作。租用一个200立方米的小高炉一年的费用是1500万、,他们全部都很爽快地一次性付清。”

还有的人,没掌握技术。也没有太多资金,又找不到人合作,就干脆倒卖起红土矿。他们仅仅是把红土矿从菲律宾、印尼等原产地运到中国,再转手卖给国内的商人们,就可以获得成倍的利润。正是这些人。把红土矿的价格从180元一口气哄抬到了1800元的最高价!

这是一场暴富的狂欢,所有人都喘着粗气。镍价最火那几个月,整个嘉善县城的空气中,四处弥漫着镍铁的味道,人们的问候语,竟然往往是这样的话:“最近你高炉上马没有?”有的人甚至睡梦中还在盘算着:下一步要去哪里拉矿、去哪里建炉,今天投多少、下个月可以赚多少……

前前后后,共有200多浙江商人参与其中,资金投入达三四十个亿,一度使得嘉善镍产量超过国内最大的金川镍业,占到全国产量的七成。

人们在暴富美梦中,丝毫没有意识到,他们原本可以对全球镍铁产生格局影响。然而。他们更没意识到的是,一场巨大的危机正悄悄逼近。

梦醒时分

危机最早的征兆就是镍价。

此时,地球另一端的办公室中,一群金融炒家们正在微笑。通过不断建仓,他们已经顺利地把镍的期货价格推到了一个理想的高位,而现在,他们丰收的时刻到来了。2007年6、7月份,伦敦金属交易所的期镍率先跳水,从5万多美元直线跌落到2.4万美元。

只是这些伦敦商人们不会想到,他们的决定将会对远在中国的中小企业主们,产生怎样的毁灭性打击。“一吨镍有时候一天能跌掉一万元,”老刘说,“产品价格一直往下掉,掉得人心里直流血。”

不明白国际市场上的期货原理,是浙江商人们溃败的根本原因。有分析人士表示,2007年初以来,镍价暴涨明显显示有资金炒作。镍价下滑,一方面是爆炒之后的理性回归,另一方面受镍矿产能释放、库存不断增长导致伦敦金属集体回调的影响。

金川集团也分析,近两年来,全球镍矿开发如火如荼,红土矿项目也大量进入投资者视野。随着项目集中投产、供应大幅增加,未来数年镍价将持续暴跌。

与此同时,大部分不锈钢厂家也陆续陷入了亏损的泥沼。作为回击高镍价的手段,2007年6月26日,中国不锈钢行业年会在广东佛山召开,会议透露出国内几大钢企拟于7月实施联合减产稳定市场的计划。

佛山会议后,从2007年7月份开始,国内几大不锈钢生产企业陆续减产。张家港浦项首先宣布,计划月产量减少20%以上,并保留持续减产的可能性;太钢不锈钢

公司随即透露,预计月产量将减少20%;广州联众不锈钢公司也计划减产20%……

那边一减产,这边就喊救命。大量原料滞留仓库,大批高炉纷纷熄火。短短两个月,一批镍铁小企业没能缓过来,纷纷倒下。

“现在仓库里囤的,是几个月前红土矿价格最高时进的货。”一位老板告诉记者。这是行规,一般做这个行业,都会提前订两个月的矿粉原料。而今,最贵的矿粉遇到的却是,最便宜的镍价和最萎靡的市场。

“我之前想的是,镍价肯定会下来,但没有想到会这么快,我还以为最早也得到8~9份,起码还能再赚上两个月的钱。可是,没想到提前被套牢。”一位投资者很无奈地摇着头。

他有2000万元左右的矿粉存货,还不算他租用小高炉已经预先支付的1000多万。令他懊悔不已的是,他原本已经对疯狂的市场产生了恐惧,曾经还犹豫过要不要再加入这群“淘金者”,但狂热的潮流很快便淹没了他的理智……

就连实力雄厚的老刘,也不得不默默吞下白白损失10个亿的苦果。一场暴利的盛宴,就这样草草收场。

狼籍

狂欢的代价,就是注定要有人来买单。

“两个多月了,我们一斤镍铬生铁都没有卖出去。”另一位浙江老邓无奈地告诉记者。他原本预计2007年能赚1个亿,随着市场萎缩、镍价下跌,这一数字不得不缩减到2000万元人民币。

由于进入这个行业较早,老邓还算幸运,“至少没有完全亏进去,还略有赢余”。更多的人则深陷泥潭:仅6月份,嘉善新增的40家镍铁生产商,无一例外遭遇红土矿的历史最高点、镍价的年度最低点,以及下游厂商集体的订单削减,“他们已经血本无归”――整个嘉善,一片凄风苦雨,街上一下冷清了许多。人们见面时,也都有意无意地回避着“镍”这个“敏感话题”。

炼钢厂长述职报告范文第5篇

担任“张之洞与汉阳铁厂博物馆”馆长之前,顾必阶从来没有认真研究过张之洞。接下这个差事的时候,他面对着一个几乎难以收拾的“烂摊子”。

张之洞与汉阳铁厂博物馆位于汉阳月湖堤畔、琴台大道南侧的武钢集团汉阳钢厂(当年汉阳铁厂的薪火传承者)内,从二楼顾必阶的办公室向北望去,铁厂旧址北区已经树起一栋栋尚未完工的高楼,“华润置地•中央公园”的红色横幅在湿冷的高空中极为扎眼。

2007年,武钢集团将包括汉阳钢厂在内的武钢市区八厂搬迁至阳逻开发区。以琴台大道为分水岭,旧址北区六百多亩土地被用作商业开发,大部分旧厂房被拆掉,惟有南区数百亩厂区与两个炼钢车间幸存。

顾必阶以前在汉阳铁厂做中层干部,现在他更像一个历史工作者。如果不是汉阳铁厂频临倒闭,他不会在知天命之年修改自己的人生路径。他再三说,这是一个从不了解到了解、从熟悉到喜欢的过程。

寻根

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张之洞与汉阳铁厂博物馆”,却是发端于卢森堡大公国的一次历史追溯。

1994年,卢森堡在武汉展览馆举办“卢森堡―中国武汉百年之合作”展览,这次展览的主题是纪念中国第一炉钢水的出炉。1894年6月30日,湖广总督张之洞兴办汉阳铁厂第四年,以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炼出了中国第一炉钢水,震动世界,西人评论:汉阳铁厂之崛起于中国,大有振衣千仞一览众山之势。

为炼制这第一炉钢水,张之洞引入了多国人才、技术与设备。作为当时钢铁强国的卢森堡,派出了20人的技术队伍参与建设。所以,100年后,当年援建汉阳铁厂的卢森堡专家后裔专程来汉阳铁厂“寻根”。

可是,当年的汉阳铁厂已然隔世。

经历了多次战争、改制,在中国钢产量跃居全球第一之后,汉阳钢厂在中国钢铁行业中已经没有什么地位了。“设备老化,生存空间狭小,包袱沉重。原来厂里有一万多名职工,在1994年时,4000人下岗、4000人退休,剩下两千多人在那儿艰难维持。”顾必阶说,他就是剩下两千多人中的一员。“谁都看得出来,武钢显然希望摆脱这个沉重的包袱,卖了土地走人。”

老厂长徐国敏也很是为难。为了养活这么多的职工,他煞费苦心。看到职工养老是个很大的问题,徐国敏想办法成立了房地产公司,将一些办公楼重新装修,摆上桌椅床柜,搞起老年公寓,下岗职工可以进来工作,退休职工可以养老,算是养活了一批人;后来他又找到附近的武汉船舶工业学校,商谈之后将学校的后勤承包下来,投资几百万办起了学生公寓,又养活了一批人;闲置的旧厂房做起了仓库出租,也能赚点儿钱。

这次卢森堡专家来寻根,徐国敏陪同他们一起调研了百年前的汉阳铁厂各处遗址。徐国敏想,能不能通过这个契机,重新挖掘张之洞与汉阳铁厂的历史文化,发展工业旅游呢?

张之洞督鄂19年,可以说,正是他在某种程度上成就了武汉。他在武汉开办汉阳铁厂,为武汉成为中国最大的工业基地做出了最初的奠定;他在武汉开办了中国第一家兵工厂,“汉阳造”曾经是中国最为著名的武器;他在武汉大办教育,今天的武汉得益于当年的根基才成为大学林立之地。

若要说近代武汉,张之洞是绕不过去的一个人,汉阳铁厂是绕不过去的一个厂。

张之洞曾为汉阳铁厂的选址大费周章,最终选定龟山。在给海军衙门的报告中,张之洞曾这样写道:

“今择得汉阳大别山(即龟山)下有地一区,长六百丈,广百丈,宽绰有余,南枕山,北滨汉,面临大江,运载极便,气局宏阔,亦无庐墓,与省城对岸,可以时常亲往督查,又近汉口,将来运销钢铁货亦便,惟须填筑地基九尺,则盛涨不淹,沿汉亦须增堤数尺耳,筑地虽贵,较之他处筑闸开河,所省尚多。”

史料上说,汉阳铁厂经营方法世界一流,每日生产千吨钢和生铁,其中一些直接发往加利福尼亚。

倘使能够深挖这段历史,找到当年的图片、实物,再办起一个博物馆,带动工业旅游,是不是又可以解决一部分就业呢?徐国敏思路既定,便找当时厂里的一些领导来做这件事,但是根本没有人愿意接手,最后顾必阶被选中。

顾必阶到处查阅资料,联系专家,说服周围的人。一直到2001年的时候,他才有机会请来武汉市的领导、专家学者到厂里开一个论证会。大家认为这个博物馆可以建,不仅可以做成一个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还可以为武汉乃至中国填补工业博物馆的空白。此后,汉阳铁厂筹办建立博物馆,顾必阶调过来当了馆长。

争议

每有涉及张之洞与近代工业的新闻,顾必阶必做简报保存下来。厚厚的一叠掀开来,首页就是2002年2月2日的《武汉晨报》。这是一个关于要不要为张之洞建立博物馆的专题,大标题是“武汉要为他树碑立传吗?”一方意见是,张乃近代工业先驱,值得;一方意见是他是卖国贼,是封建卫道士,不能。

这是张之洞与汉阳铁厂博物馆2002年开馆之前引发的一场大讨论。不仅是《武汉晨报》,可以说在当时武汉市大小报刊中,“张之洞”都是最热的关键词。

其实,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后,张之洞就一直受到批判,连1936年命名的“张之洞路”也一度消失,改称“紫阳路”。

不过很多学者如章开沅、冯天瑜等,都支持为张之洞“”。他们认为,评价历史人物应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时过境迁,再用阶级分析法评价历史人物,不可能真正还原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张之洞沤心沥血,确是为了让清王朝振衰起弊,但正是他的开放和改革,替那个腐朽的王朝挖出了一个坟墓。有了张之洞开创的社会背景,武昌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也就不足为奇。

历经多次研讨会、纪念会,武汉上上下下对张之洞的评价才基本上统一了。2010年8月,紫阳路也重新改回了张之洞路。这期间,顾必阶他们上下奔走,制造舆论,做了大量工作。

近十年,博物馆已经接待了二十余万游客。这是一座两层仿欧风格的建筑,米黄色喷岩外墙上方镶着汉阳铁厂厂徽和“1890”年字样。二楼设有展厅,长廊尽头供放着张之洞半身铜像。馆里收藏了很多珍贵的历史旧照,以及汉阳铁厂生产的枪械、界碑等实物。博物馆落成的同时,武钢集团还在沿琴台路一公里长的厂区地段先后修建了汉阳铁厂门楼、汉阳兵工厂门楼。

这座占地700平方米、投资200万元的博物馆,是目前中国关于张之洞与“汉阳造”的惟一专题馆。

老汉阳铁厂占地1500亩,沿琴台大道两侧都曾是铁厂所在。但是,正如张之洞给海军衙门电报中指出的,铁厂的地理位置实在不可多得。按照城市总体规划,搬迁后腾退出的土地,多数用于住宅开发,开发前景很大,成了开发商竞相追逐的地段。华润置地•中央公园项目的介绍中,就有如下描述:

项目位于中部重镇武汉的绝对核心位置――月湖文化大区内,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汉阳铁厂旧址。历史名人张之洞曾在这片土地上指点江山。项目地处汉江南岸,月湖文化艺术区和琴台大剧院西面。南面为40米宽的武汉市首条景观大道――琴台大道,东面临月湖桥,西临武汉船舶工业学校,北面是30米宽的知音大道和广阔的汉江水面,视野开阔,风光秀美。距离汉口中心的武广商圈,汉口金融一条街仅6―8分钟车程。可以说是通达武汉三镇,汇集中央。

顾必阶办公室所在的南侧,也差点成了另一个“中央公园”。博物馆建成之后,仍有开发商觊觎此地。因为除了博物馆,汉阳铁厂旧址中还保存下来了数百亩厂区及两个炼钢车间。这两个车间分别建于1950年代和1960年代,虽不是张之洞时代的工业遗产,但都是历史的见证者。从2006年开始,顾必阶与同事一直在做的事情,就是努力保留下这片工业遗产,让博物馆不至于成为一个淹没于高楼大厦之间的孤零零的建筑。

“这里是与市长签了协议的,2007年要拆完,你能留下这个博物馆就已经算是胜利了。” 老厂长徐国敏说。

“我光留下这个博物馆有什么意义?”顾必阶自问道。

他用上了老办法,制造舆论。通过主办、参与各种活动与会议,扩大了自身影响。汉阳区政协委员们也上下奔走,提交建议,引起了武汉市主要领导的重视。最终,这块残缺的汉阳铁厂旧址,总算留下来了。

传承

工业遗存包含大量有价值的历史记忆,是历史变革的重要见证,对它进行有选择、可持续的保护,也是一个城市性格的最好注脚。但这一切,必须与一个城市的空间改造规划协同起来,必须依赖于地方政府的远见。

顾必阶的想法是,首先要做大博物馆,不只是面积上的做大,还要将“张之洞与汉阳铁厂博物馆”扩大成“武汉近代工业博物馆”,要打出“汉阳造”的招牌,要让大家都知道,武汉是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源地。而在北方,河北省唐山市也在做类似的努力。

建设“武汉近代工业博物馆”,进而为“汉阳造”背书,赢得了更多的区域认同与合作意愿,甚至与政府达成了一种意识形态上的联结。这让顾必阶此后的运作变得顺畅起来。

他的具体想法有很多。比如在铁厂遗址上建造国际性主题公园,陈列相关文物和资料,重现古代和现代冶炼场景。再比如,将拆除后的上海世博会卢森堡馆引入武汉,永久保存。卢森堡馆面积不大,外墙使用了一种特殊的抗腐蚀钢材―耐候钢,若能够迁到汉阳铁厂遗址,无论从文化氛围还是景观搭配来看,都是相得益彰。

顾必阶给汉阳区写了一个报告,汉阳区很快交到了武汉市,得到了湖北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杨松的大力支持。

最终,以近代工业博物馆为核心、在汉阳铁厂旧址上建设“汉阳造”创意产业集聚区的计划提上政府议程。

顾必阶说,“汉阳造”创意产业集聚区由三部分组成:动漫、信息等产业组成的创意产业园、钢材储运区改造成的创业(电子商务)园,以及张之洞与汉阳铁厂博物馆升级成为近代工业博物馆―总称“一馆两园”。

市委书记杨松提出,要把“一馆两园”作为全市文化产业的重点项目,打响武汉“近代工业策源地”品牌,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他特别交代,将整体项目特别是博物馆项目上升为市级项目,加大力度,分步推进,力争在2011年辛亥革命l00周年时,博物馆基本达到开放条件。

“时间太紧张了,还要建造、布展等等,急不得。”顾必阶一边说着,一边带我们去会议室。

会议室很简陋,一侧墙上还挂着欢迎王石到来的红色横幅―在我们来到这里的前一周,万科董事长王石也来了。

2010年全国两会期间,武钢集团总经理邓琦琳与万科集团董事王石达成共识,由武钢提供土地,万科整体打造位于原汉阳钢厂南区的工业遗产文化园。王石说,这“既有企业对武汉的感情,也有个人的一种感情在里面”。

万科进入武汉10年,开发项目14个,已成为武汉非常重要的一支开发力量。在王石看来,高铁等交通设施的建设,使得武汉的流通和运输成本大大降低,再加上充沛的土地和水资源供应,武汉已经具备了相当的优势。对于武汉,他有更远大的规划。

2010年12月7日,王石在自己的微博上写:“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有一位粉丝回复:“可惜的是打完第一枪之后就不知道干啥了。”王石又回复道:“近代洋务运动,武汉扮演着重要角色,许多现代工业应运而生,被誉为东方芝加哥,钢铁业是个例子,实际上30年前武汉的重工业地位举足轻重,这些年落后了,随着经济重心向中西部转移,武汉再次崛起没有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