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用地管理论文

用地管理论文

用地管理论文

用地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大家平时都懂得房地产开发经营行业最长可达3-5年,而物业管理工作则长达100年左右。从延长物业寿命、完善使用功能来看,物业管理项目就是房地产的第二次开发。我在文章中针对物业管理和房地产开发行业之间的互补关系谈点自己的看法,可供同事们批评指正。

【摘要】物业管理;项目;综合业务;消

物业管理项目就是房地产的第二次开发,这种说法似乎有自己的道理。它说明一个问题,物业管理和房地产开发存在着一定的互补关系。具体地讲;有了物业管理项目的发展就有房地产事业的正常消费。房屋是一个耐用的不动产,是所有消费商品中寿命最长的一个种类。它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需要维护和保养,有居住主人不断接受服务的需求,同时,还有时时刻刻美化环境的功能。而且这些工作不是房产经营事业可以独立完成的,而是要物业管理机制的综合服务才能完成。这不是简单的维修和保养,而是一种长期的、综合性质较多的服务。所以,要想做好物业管理工作,就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管理服务必须保持经常性

房地产作为一种耐用品,实际上经常需要连续不断的保护和保养的不动产之一,这才是房产的全部寿命。因此,房地产服务流量和外部的管理及服务流量等三大要素才能共同构成完整的物业管理事业。这说明物业管理不仅是房地产的消费、使用时不可缺少的工作项目之一,而且是需要经常性的辅助房产寿命的唯一行为。

2.要认识物业管理在房地产开发中的实际作用

物业管理要与房地产开发事业并排起步才好,这有助于把握市场动向。对于所有的开发商来说,把握市场动向相当重要。随着城市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各类楼盘的硬件在不断改善,这需要我们如何把握消费群的心理需求已成为问题的核心。而这恰好是物业管理机制的发展机遇。只要物业管理者与消费者面对保持紧密联系,随时倾听使用者的评价,时常对房产经营市场进行调研定位,改进设计有服务类型,才能塔好物业管理工作和房产市场之间的桥梁。

3.要让物业管理早期介入优化、完善房屋建造高阶段

规划设计原本就是房地产开发源头,物业管理工作能否早期介入规划设计阶段,需要完成以下两个工作,一方面要把规划设计功能形成一个完整、舒适、便利的工作项目之一。另一方面在市场经营中房地产开发企业要保持良好的竞争实力。就是要以高的要求充分考虑客户对房屋产品和居住环境变化的需求。站在尊重科学的发展立场上,遵循现代技术的进步规律,以经济实力的逐渐增长为出发点,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居住、工作环境及质量的要求当成工作的核心,千万不能忽视物业管理工作的社会意义。

4.通过物业管理工作促进房产销售

物业管理已越来成为投资者选择的一项重要指标之一,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居住的观念有了很大提高,对居住的安全、文明、舒适以及它给工作和生活带来便利而着想。当然其中最大的问题还是要求物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一步到位。

用地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土地规划修编探讨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和部门间合理分配的有效方式,是落实土地管理法的重要手段。随着土地管理作为国家宏观调控手段运用的不断深入,不可避免地对作为土地管理依据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提出更高要求,正值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之际,对规划修编方法进行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发展历程

第一轮覆盖全国范围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工作于1987年开始展开,到1992年前后在全国普遍推开,规划的目标年为2000年。该轮规划主要思路是借鉴农业区划成果、国土规划成果和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土地利用规划指南》,以控制建设用地总规模,协调各部门用地需求为重点,提出实现“一保吃饭,二保建设”的规划目标。

第二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1997年全国宏观经济调控和严格保护耕地的环境和政策背景下,结合中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和修订《土地管理法》的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第二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即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该轮规划基期年为1997年,规划目标年为2010年,并远景展望至2030年。其重要特点是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技术路线和规程及规划控制指标体系,建立了乡、县、市、省和国家的五级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和管理方法,为保护耕地尤其是强化对基本农田的保护,节约利用土地资源,合理控制建设用地规模特别是规划建设占用耕地数量,兼顾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二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加强了对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的保护,保障了经济建设合理的用地需求,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优化了生产力布局,提升了经济发展的质量,改善了生态环境建设,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但是由于社会经济、技术和政策制度因素的影响导致规划适用性不足,规划管理的风险与难度加大,由于在规划理念上过分强调对农用地,特别是耕地的保护,对保障国民经济发展必须的建设用地强调不够,对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和需求研究不多,对社会的变化和需求考虑的不多,没有将土地利用规划作为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协调社会关系,贯彻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基本手段。土地利用规划理论体系,没有从宏观(哲学层次、科学层次)到微观(技术层次)的系统理论,而是诸多理论混杂,让人无所适从,规划编制研究和学科建设严重落后于规划实践,已明显制约了规划工作的发展。

二、新的规划理念和理论

在新的形势下,面对参与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新要求,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应当有新的规划理念、规划理论、规划方法,才能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

1.新的规划理念:理性发展

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该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在确定规划指导思想、原则、规划目标、建设用地指标分配时,妥善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方面的关系,在规划修编的操作过程中树立全局观念、弹性观念和动态观念。在确定规划的目标时,必须紧紧围绕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协调发展这一中心议题,由经济发展的单目标模式向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多目标模式转变,保证土地资源永续利用,真正实现经济发展目标、社会进步目标和生态环境改善目标的高度协调统一。

2.新的规划理论:空间规划、可持续发展

为适应新形势和新的规划指导思想的需要,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应大胆借鉴和吸收相邻学科如城市规划、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环境科学、系统科学等的相关理论。

(1)空间规划理论

土地利用规划,是综合协调资源供需矛盾,统筹土地利用结构、布局和区域协调发展的中长期空间规划。空间规划最基本的特征是地域性。上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采用的基本模式为“用地指标调控与规划分区相结合”,其着重强调的是规划对用地数量的指标要求,而缺乏空间布局约束,在规划的分区方案中,对分区内部土地利用的要求过于笼统,不能承担起有效的控制分区内部用地的功能。

因此,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应借鉴西方空间规划的理论如:“田园城市”理论、“绿化带”制度、中心地域理论、“开发轴系统”理论等,根据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按照资源禀赋和区位比较优势,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空间规划和各专项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土地利用和供应政策,进而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有效地整合资源,优化空间布局,促进区域经济的分工协作和协调发展。规划修编要由上轮主要分配建设用地指标、定建设用地规模与速度向控制环境容量、开发时序、控制建设标准转变。本轮的土地利用规划应该是在协调和平衡经济发展、公众利益、环境以及规划部门等各方利益的前提下的空间规划,应当着重注意农用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各类建设用地,生态环境保护用地的空间安排和布局,确定其开发利用时序,并通过较大比例尺的地图如用1:1万确定城镇合理发展边界,引导地方政府提高城区建筑密度,实现现有城区土地利用效率的最大化,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基本农田,从而解决城镇无序扩张、优质农地严重流失等问题。

(2)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是指一种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满足其未来需求能力的发展。其中最本质的问题是不损及我们所依赖的资源与环境。而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宝贵资源,在正确的管理下,可以不断更新和利用。反之,它会退化、耗竭。故对土地的开发利用,要限制在土地人口承载力的限度内,同时采用人工生态措施(包括邻域或更大的区域),确保土地持续利用。

目前,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土地利用规划有机结合研究的国际趋向表现为应用生态经济学观点研究土地利用规划,使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协调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在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下促进土地利用的合理化。

土地是一切社会、经济活动的基础和资源,同时也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土地利用规划的目标无非是建设发达的经济、健康的环境和高质量的生活,因此强调人与环境“和谐相处”、“不可再生资源永续利用”的可持续发展也就应当成为当前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的主题。在制定土地利用规划过程中把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思想和理念贯彻进去,实现土地生产力的持续增长和稳定性,保证土地资源潜力和防止土地退化,并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即达到生态合理性、经济有效性和社会可接受性。

三、新的规划方法

要做好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除了要用新的规划理念、规划理论外,应当按照规划修编的要求,尝试采用一些新的规划方法。

1.评价方法

规划实施评价:按照国土资源部的要求,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各地必须对上轮规划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做出是否进行规划修编的结论性的意见。从目前开展的情况来看,效果并不理想,原因是国土资源部并没有给出一个较为详细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各地只能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表格、数据五花八门,无法进行汇总和统计。因此,有必要统一和规范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环境影响评价:按照我国去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要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也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但如何进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目前还缺乏具体的规程和办法,还需要进行统一和规范。

2.系统工程方法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着眼于调控宏观经济运行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层次、综合性的规划。土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物质载体,是国家最主要、可调控的资源,这一特点决定了土地利用规划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发挥作用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过程是多目标的统筹协调过程。因此,在规划过程中采用以数学模型为主要手段的系统优化方法就成为必然。可以运用不同的规划方法来解决,按这样的思路,规划的适用性会大大提高,规划对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一定会有很好的保障作用和促进作用。

3.应用地理信息(3S)技术

本轮规划修编要在地籍数据库的基础上建立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和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作为修订规划成果的主要载体,使规划修编与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同步进行,提高规划管理水平,从而提升整体规划的技术水平。

这两个数据库和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应当以地理信息技术为基础,重点普及遥感技术、GIS技术、GPS技术等现代化手段,使土地规划从野外调查、资料搜集、信息处理、计算模拟、规划成图到监督实施全过程实现信息化。同时,基于土地规划中需要解决的许多问题如资源优化配置、地区经济社会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等,因此,要特别重视将决策支持系统技术引入土地规划,通过人-机交互系统,为决策者对半结构化问题进行有效决策支持,提高决策的透明度与决策的科学性。

4.公众参与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作为国家的宏观规划,其编制应该是各级人民政府的事情,而不是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部门规划,因此,规划的编制应由政府主导,各有关部门、有关专家和相关社会群体共同参与,规划的主体要由以政府各职能部门和规划管理部门为主向以政府规划部门和社会重要研究机构为主转变。公众参与不仅是像上轮规划一样为了提供信息资料,而是要参与规划目标、指标的分配和确定,规划方案的拟定、协商和协调。

四、还需要把握的几点

1.必须寻找一个能够满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功能的地理信息系统平台;

2.土地利用规划体系中的各级规划必须在同一个平台上联网运行;

3.可以与土地管理其他业务工作数据成果顺利接口;

用地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1、方创新系统的涵义

地方政府创新系统系指省级以下的某一地区内,以地方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包括大学、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共同构成的创新系统。该系统主要涵盖两个方面:一是技术创新方面,包括如何提高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产业组织及其行为、创新扩散、路径依赖等问题;二是制度创新方面,必须在中央政府的总目标下,结合地方特点和实际进行的制度创新,包括产权制度、激励约束机制、市场状况、调控手段等。构建地方创新系统的目的是:通过系统内各要素的互动作用,推动该地区以市场为基础的知识和人才资源流动、技术扩散和产业群活动,不断采用新工艺、催生新产品并取得较大的投资回报率,有效地实现技术和制度创新。

地方创新系统是国家创新系统的基础和有机的组成部分,它与国家创新系统的总目标是一致的,但由于各地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地方创新的起点、能力、重点、力度和实现创新的成果不同。因此,地方创新系统有自己的具体目标。同时由于地方创新系统与国家创新系统所处的层次不同,其功能也就不同:在国家创新系统中,中央政府根据国际竞争态势,从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的角度,通过为创新活动提供良好的政策、法律保证和基础设施,组织重要的创新计划和项目,促进产学研合作,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在地方创新系统中,地方政府根据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以市场为导向,制定地方性的创新发展政策,促进地区内产业升级和经济高质量的增长。

地方创新系统主要由三大要素所构成:①主体要素:以地区内的企业为核心,包括大学、科研机构、各类中介组织和地方政府;②功能要素:包括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的机制和能力;③环境要素:包括体制、基础设施社会文化心理和保障条件等。其中功能要素和环境要素可以通过主体要素,特别是企业的行为、发展特征和经济效果反映出来。如果一个地区企业发展生机盎然,则能说明该地方的创新系统运转良好。

2、建地方创新系统的必要性

(1)新的国际分工不再以国家为基础,而是以地方竞争力为条件,塑造世界极的地方品牌,这也是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必然要求。当前,在全球化过程中,“地区”的形象超越了国界,也超越了大企业概念。新的国际竞争力主要不是以国家,而是以地方竞争力为依据。一些标志性的城市,如硅谷、伦敦、新竹被认为比整个美国、英国、台湾更具有全球经济竞争力的含义。

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地区经济的主要特征是:①这些成功的地区经济中均存在独特的创新系统,由此产生相对独立并各具特色的产业群体。地区内不同规模的企业创新愿望强烈,企业间既有激烈的竞争,又有密切的产业协作,如香港的金融贸易业,硅谷的高新技术产业群。②这些地方内的地方机构,包括政府、民间团体、中介组织,为区内企业发展提供了宽松、规范的经营环境和奋发向上的人文氛围。③充满活力的地方创新系统不仅可以在高新技术企业聚集的地区产生和发展,如我国的东莞、以色列的特拉维芙,也可以在市场机制比较健全、企业经营灵活的传统产业聚居地形成,如意大利的陶瓷工业城-萨斯索罗、我国小商品生产贸易中心—温州地区。

(2)国家创新系统的“自下而上”的构建特征客观上要求建立不同规模、各具特色的地方创新系统。创新的主体是“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特别是企业和企业家。从国家创新系统的角度看,它是自下而上的行为和过程。地方创新系统是国家创新系统的的基础和创新网络的结点,它体现国家创新系统的层次性特征。如果没有各层次的地方性创新网络的发育,国家创新系统则无从奠基。在国土面积大,生产力发展水平极不平衡的中国,尤其需要重视地方创新系统的建设。过去经济建设中的“一刀切”、“靠一个脑袋”、“推广一个模式”,抑制了各经济主体优势的发挥和个性的宏扬。改革开放后,地方被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而得到尊重,其内在的活力受到激发,建立不同规模、各具特色的地方创新系统,出现“万帆竞发,百轲争流”的蓬勃发展是建立国家创新系统的应有之意。

3、地方政府在创新系统中的作用

a)中外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的区别

(1)中外地方政府支配资源的多寡不同,使其在经济调控中的地位作用不同。

西方国家一般实行分税制,由于经济全球化、国际化,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复杂多变,要求国家必须掌握足够的财权、财力,使中央政府具有足够的宏观经济调控能力。“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各国中央政府财政收入比重,法国为88%,德国为63%,英国为85%,美国在市场经济工业国中最低,为59%,印度为69%,巴西和墨西哥为83%。”[1]。此外,西方国家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体制,决定地方政府不可能随意干预经济生活。地方政府不能凭借资产所有者的身份获得经济权力,其经济调控权主要来自各利益主体的让渡。主要的利益主体有:企业协会、社会团体、宗教组织和工人组织等。各利益主体均掌握着一定的社会资源,地方政府的经济调控权主要就是由上述各利益主体让渡的。如美国,有五大组织对地方经济起调控作用,它们分别是企业协会、工会、社会团体、宗教团体和地方政府,其中地方政府由于掌握的资源相对最少,其调控力量和作用是最弱的。仅仅以提供法律咨询、仲裁为主要手段对经济进行间接调控。中国改革的目标就是要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使社会经济生活充满活力。经过多年改革,地方政府已拥有较多的经济调控权,如利率、信贷、税率、税负、价格等,地方均有一定的自主决策权。此外,地方政府还可以通过一些隶属于地方经济建设的投资公司、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城市合作银行等调动社会金融资源,同时,不少地方政府还通过集资办电、集资修桥等进行社会集资性投资活动。地方政府掌握庞大的经济资源,使其成为区域经济的调控主体。

(2)中外市场经济的成熟程度不同,决定地方政府经济调控的范围和程度不同。市场经济国家政府干预是以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为前提的,是为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以市场机制更好地发挥作用为目的。由于市场经济的规范化发展,各类市场体系比较完备,企业的经济活动直接受到市场力量的支配,通过市场进行交易,在市场失灵处主要由中央政府利用其掌握的财力和政策工具进行调控。地方政府则主要借助立法、司法手段维持经济秩序,防止出现经济生活中的侵权、环境污染等问题。其调控的范围十分有限。

我国市场经济初期和转型经济的不规则性客观上要求政府具有权威性。卡尔.波兰尼(Karl.Polanyi)通过深入研究美国市场制度形成的历史得出了一个经验性的结论:“正是在中央集权式的干涉主义不断膨胀的前提下,通向自由市场之路才得以开拓并未曾再关闭。[2]”加之中国30年计划经济体制,使人们普遍信奉政府的权威性。地方政府作为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对地方事务的管理具有相当的权威性和强制力。

b)转型期地方政府是地方创新系统中的准创新主体

目前,我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创新热,其热力源不在企业,因为,国有大中型企业尚处于改革攻坚期,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不够;大多数国有中小企业管理能力低,生产能力过剩,技术进步缓慢;民营经济由于获得科技创新支持的困难,缺少创新的积极性和能力,依靠科技进步的追求利润的动力不足。因此可说,当前的创新热主要源于各级地方政府。目前已有十几个城市提出建成“中国硅谷”、“华中光谷”或“西部硅谷”等目标,更多的城市则是宣称建成信息港,还有更多的开发区和企业创业中心,各地“十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中均以地区创新发展战略为主线。我们应该保护和引导这股创新热潮。

如何正确认识地方政府的创新地位和作用?笔者认为,在转型期地方政府具有准创新主体的地位。其判断源于以下认识:

(1)地方政府具有市场经济下竞争主体的特征。地方政府官员由于发展本地经济、增加财政收入和地区间的相互竞争的压力,迫使其不断进行技术制度方面的创新。转型期的地方政府已经不是计划经济时代意义上的政府,而是一个制度创新的政治企业家。它把一个地方当作一个大企业,通过直接制度变革创新,扩大市场化范围和深度,而使本地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2)在企业创新主体论深入人心的条件下,地方政府没有合法的创新主体地位,只能称其为准创新主体。当前,各地方政府技术、制度创新的结果,加快了我国市场化的进程,有力地促进了国家创新系统的构建,这也是客观的事实。

(3)地方政府创新主体地位具有过渡性、暂行性特征。地方政府创新主体地位是市场经济特定阶段的产物。在规范的市场经济下,市场机制是配置资源的基本形式,处于基础性和主导性地位,政府在资源配置上只能是市场机制的补充,处于从属地位,地方政府的调控地位更居于社会团体、企业组织和其他中介机构之后。在转型期由于市场发育不完善,不完全的市场机制导致企业交易费用上升,地方政府的“帮助”,可大大减少企业的交易费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其他经济主体地位的上升,地方政府的作用将有一个从强到弱的变化过程。

(4)地方政府创新举措的明智和自觉是有限度的,它在促进制度创新的同时,也可能制造转型的困难,增加市场经济的无序、冲突和混乱,是准创新主体。转型期出现的诸侯经济、地方保护证明地方政府的活动并非全部都是积极的,也有消极成分。地方政府既是改革的动力,又是改革的对象,其行为并非是完全理性的,它自身不能逾越地方分权改革所存在的弊端。地方政府创新主体地位不是绝对的,具有相对性,是准创新主体。因此,在地方创新系统构建中,应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作用,限制其消极的一面,根据市场环境适时调整其作用边界,降低体制转型的成本是国家创新系统建设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用地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1计算机在工程地质专业中的应用

就我个人理解,计算机在工程地质专业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工程地质数值计算,它应该是工程地质评价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即从定性判断到定量评价的一个分析过程。

(2)工程地质CAD,即狭义的工程地质制图。

(3)工程地质数据库系统、专家系统、网络系统。

工程地质计算机的发展方向是实现数据资源的共享和重复利用,如钻孔原始数据,既可绘制钻孔柱状图,也可在绘制剖面图。研究开发工程地质数据库系统、专家系统、网络系统是很有意义的。制图软件的开发由二维向三维发展,推广使用标准化、规范化、通用性、具有统一图式、图例的专业软件。

2我院工程地质计算机应用现状

我院领导非常重视计算机在工程地质专业中的普及和应用,在配置硬件的同时,注重软件的引进和人才的先期培养。工程地质CAD的推广和普及,已成为我院地质师们的热门话题,大家已尝到了使用计算机制图的甜头,都在你追我赶地学,争先恐后地用。领导不仅在在精神上给予鼓励,而且在分配制度上给予倾斜,保证研究应用人员的收入不低于野外一线人员。

1995年11月我参加由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在武汉主持召开的第二次水利水电工程地质计算机应用技术交流会,这次会议使我大开眼界,看到了工程地质专业应用计算机的光明前景。虽然我院在应用方面已经起步,但还处在闭关自守的落后状态,差距非常之大。深深地感到在我院工程地质勘察专业中对计算机应用已迫在眉捷,应引起高度重视,需尽快加以推广普及,否则我们很难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回单位后,向院领导汇报了会议精神,反复呼吁要提高工程地质人员计算机应用水平。为使每位地质人员能够熟练地使用工程地质CAD软件,我院先后组织了六期地质CAD培训活动,培训人员90人次,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在96年我院承担的引洮灌溉工程地质勘察中,CAD的成图率达100%(包括纵、横剖面图、各种汇总表格)。疏勒河花海灌区工程地质勘察中CAD成图率达100%(包括纵、横剖面图、各种汇总表格、报告中的插图)。工程地质CAD的应用,促进了工程地质勘察质量和工效的提高,缩短了我院与国内部、省院的差距,增强了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在使用的过程中,我们总结经验,深入探讨,发现软件不够完善和自动化程度低等许多问题,即将信息反馈北京院徐春才高工,徐工将软件进一步修改、补充、完善,利用AutoCADR12.0提供的更为先进的下拉菜单和操作命令,使其运行速度大大提高,完成了软件的升级工作,现在我们使用的即为地质CAD新版本软件。水利水电工程地质计算机应用协作网的成立,对工程地质计算机的应用起到了指导作用,为本专业的软件开发推广应用起到了“桥梁”和“纽带”作用,我作为协作网筹建组成员之一,不仅要为协作网出谋划策,积极推广专业软件成果,组织技术交流和培训活动,还要积极为网刊投稿,介绍甘肃、宣传甘肃,为使我省水利水电工程地质计算机的应用走在行业的前列而作出贡献。

由于“工程地质CAD软件”在工程地质勘察内业资料整理中发挥了人力无法替代的作用,它的高效、标准、规范等优点,完全可以替代图板、橡皮、铅笔,因此愈来愈广泛地被工程地质工作者接受。

工程地质CAD就我个人理解与手工制图相比有两大无法比拟的优点:

一是为工程资料的归档提供了方便,并为数据资料的重复利用打下了基础。一个工程的资料若用图纸归档,则堆积如山,检索、调阅、修改极不方便,若用计算机制图,经压缩后可以用软盘或光盘存储归档。

二是提高图纸质量,缩短内业资料整理周期。计算机制图有严格的规范性,如图块、图例的调用,资料的统一格式标注,图纸之间的协调统一等,如我院今年承担的疏勒河灌溉工程900张图纸1100km长的渠道勘察,内业整理中仅6人操作1个月全部完成计算机制图工作,提高工效8~10倍,节约成本18万元。

3对今后工作的设想

计算机的应用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大事,我院领导在资金紧缺的情况下,96年购进15台586微机,三台彩色绘图仪,三台扫描仪,三台打印机,专用于工程地质勘测,在配置硬件的同时,多方调研,及时引进了非常适用的地质CAD软件及功能强大易于操作的Windows95操作系统,为我院计算机应用上档次奠定了基础。

用地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远程开放教育 毕业论文 管理系统 ASP

远程开放教育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所建立的具有双向交互功能的教学平台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形式,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及普及化阶段扮演着重要角色。在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环节中,毕业论文是完成专业培养目标中的最重要的教学环节,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重要手段。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和各个院校的校园网络的日益完善,各远程教育院校已广泛采用远程教育平台开展课程教学,但采用网络平台进行毕业论文指导环节的目前来看还比较少,基本还是采用传统面授的指导模式。为了提高该教学环节的工作效率,打破传统的面对面毕业论文指导模式,本文设计了一种网上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经过实践,该系统可以为学生、教师、班主任和管理员提供一个交互平台,规范了教师、班主任及管理人员在论文指导过程中的管理工作,极大地提高了教师、学生、班主任和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1 系统分析

本系统是根据地市级广播电视大学(简称电大)开展远程开放教育的实际,涵盖了学生的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全过程,实现了学生分组、论文选题、毕业论文相关文档的提交与管理以及成绩统计与管理等功能。

1.1 系统需求分析

该系统是针对地市级电大毕业论文管理的现状,坚持“以服务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解决论文辅导具体业务的网络化与自动化,达到利用该平台进行毕业论文的选题、提交、指导、评价与查询等具体业务的自动化管理目的,为支持电大师生网上非实时毕业论文辅导教学活动提供了互动平台。该系统主要针对地市级电大远程开放教育的学生,因此用户群主要定位有四种,分别是系统管理人员、班主任、学生和指导老师。系统管理人员主要是完成系统数据维护、各类用户权限的分配、系统安全维护等。班主任主要是负责学生分组、督促与查看学生论文进度情况、统计班级论文完成情况和沟通联系学生等。学生主要是根据时间节点完成毕业论文的选题、论文初稿的提交、查看指导老师的评语、修改论文、提交终稿等。指导老师主要是布置毕业论文选题、审核选题、跟踪查看学生论文、写出修改意见与评语、给出论文成绩等。由于针对的是四种不同类型、不同权限的用户,因此该系统必须具备友好的用户界面、简单的操作流程和专业的管理模式,这样才能使系统的所有使用人员经过简单的业务培训就能很好地得到应用。

1.2 业务流程分析

地市级电大毕业论文工作的一般业务流程是:教学管理部门(教研室)毕业论文指导任务;毕业班班主任根据本班学生情况进行分组并分配指导老师;指导老师与班主任组织学生开会并毕业论文选题范围;学生进行选题;指导老师查看选题并同意撰写初稿并提交给指导老师;指导老师审核,这样反复几次后,最终定稿,并给出初评成绩。教学管理部门负责整个流程的监管。鉴予此,本系统的主要工作业务流程如图1所示。

1.3 总体功能分析

设计开发网上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目的是利用计算机网络解决师生论文辅导存在时空矛盾的关键问题,同时还可以利用计算机强大的管理统计功能对论文进行有效管理,从而提高师生和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在实际工作的调研过程中发现,网上毕业论文管理系统主要涉及学生管理、论文选题、论文提交、论文评价、论文查询与统计等几个方面。根据这几方面数据管理上的需求,把系统分以下几个模块:系统用户管理、学生分组管理、选题管理、论文文章管理、成绩管理。系统总体功能模块结构如图2所示。

系统用户管理:用户分为管理人员、班主任、教师和学生。每个用户根据自己的角色拥有不同的权限。例如管理人员和班主任可以查看每个指导老师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进度。指导老师只能查看自己所指导学生的进度和相关信息等。该功能模块就是实现对各种不同权限用户的管理,如输入与修改用户基本信息等。

学生分组管理:这个功能主要是针对班主任的。班主任根据教务部门的要求按照学生人数和指导老师的数量进行学生分组,指定学生的论文指导老师。之所以对学生进行分组并指定指导老师,是为了便于教学部门监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论文指导工作。

选题管理:该功能模块是实现毕业论文题目的与查看、选题查询、学生选题、更改选题、审核选题等功能。毕业论文题目可以由指导老师进行并限定选题人数,也可以由学生自己命题由指导老师审核。经审核后毕业论文题目进入指导老师的选题库,该指导老师所带的学生都可以查看并进行选题。当学生选题人数超过毕业论文限定选题人数时,就要求指导老师要进行筛选,并指定学生进行重新选题。

论文文章管理:本系统采用上传与下载的文章管理方式来实施论文指导过程。具体实施方式是学生上传文章给指导老师,指导老师查看并下载文章,然后指导老师线下评阅文章并在文章中标注修改意见,然后把标注有修改意见的文章上传给指导老师,重复该过程直至论文定稿。

成绩管理:该模块主要是实现教师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进行评分、并录入或修改学生成绩,按照指导学生的论文进行指导小结的录入等。

辅助交流管理:该模块主要是实现指导老师信息的、学生提问、老师答疑、师生互动讨论等功能。

2 系统主要模块实现

本系统是基于ASP三层架构进行开发的,前端开发工具采用HTML+CSS+JavaScript,后端开发工具采用,整体开发环境为ASP+IIS6.0+Access2003。操作系统是Windows server 2003,服务器采用其内置Web服务器IIS6.0。系统客户端通过IIS6.0与ASP应用程序进行联接。底层数据库系统开发采用Access2003,因为Access2003与Windows操作系统系统及ASP环境之间具有很好的兼容性。

2.1 用户管理模块实现

本系统涉及到多个用户,每个用户拥有不同的权限,管理员用户具有最高权限,包括所有设置、创建编辑所有用户权限。不同权限用户登录系统后产生的界面不同,因此系统的访问控制机制非常重要。本系统的访问控制机制是:给每张表每个模块赋予一个ID,并根据用户权限把ID写入用户数据信息表字段中,当用户登录系统时,先读取用户数据信息表,然后根据数据表中的字段里所包含的ID号来显示相应的用户管理界面。

2.2 选题管理模块实现

选题管理模块主要包括我的选题列表、添加选题、批量导入选题、选题确认修改、导出我的选题和所有选题构成。我的选题列表主要列举出可供选题的题目和相关选题细节,并供学生进行选题;添加选题主要是实现教师或学生添加论文题目,教师可以批量导入或导出选题信息,而学生只能添加一个自己的选题并选择所添加的选题。添加选题界面如图3所示。

2.3 文章管理模块实现

文章管理模块主要包括文章上传与文章下载功能。文章上传功能可以实现将文章上传给指定某个用户,如图4所示。例如,当指导老师点击文章上传按钮时,会显示该指导老师所指导的所有学生,然后可以选择某位学生,把文章上传给该学生。文章下载功能可以实现定位下载功能,例如点击文章下载,会显示所有该指导老师所指导学生上传的文章,点击某篇文章就可以下载该文章。

2.4 成绩管理模块实现

成绩管理模块主要有录入初评成绩、录入评审成绩、指导小结和查询导出功能。录入初评成绩是指导老师根据指导论文的质量给学生录入定稿成绩;录入评审成绩是指定的评审老师对学生论文评定成绩进行评审,并录入评审成绩。指导小结是供指导老师填写小组的指导小结;查询导出是实现查询或导出所选学期、所选班级的全部指导论文。

3 结束语

远程教育网上毕业论文管理系统是为了解决电大学生在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遇到的工作效率低、交互性差、时空矛盾严重等问题,而采用ASP+IIS6.0+Access2003等技术设计开发的一个非常实用的管理系统。通过学校近几年的使用,该系统能够实现多班级选题管理的具体化、直观化、规范化,指导论文的网络化、合理化和公开化,很好地促进了学生与指导老师之间的互动交流,极大地提高了毕业论文指导的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李莹.远程开放教育辍学研究:结论与反思[J].开放教育研究,2014,20(3):79-87.

[2]毛林,田林,谢汶.基于Internet的网上论文辅导系统设计与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0(11):58-61.

[3]覃发兵,葛玉辉.基于Java Web组件技术的毕业设计管理系统[J].计算机应用,2010,30(1):321-323.

[4]徐远棋,曾海.网上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微型电脑应用,2013,29(10):42-44.

[5]陈永强,谢维成,李茜.ASP数据库开发经典实例精解[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6]曾小平,吴暾华.本科毕业设计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微型机与应用,2011,30(18):83-85.

作者简介

熊子东(1984-),男,广东省梅州市人。硕士学位。现为梅州市广播电视大学教技科科员。

张志方(1967-),男,广东省梅州市人。硕士学位。现为梅州市广播电视大学教技科主任。

曾三明(1979-),江西省赣州市人。大学本科学历。现为梅州市广播电视大学教研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