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激活消费者心理需求

激活消费者心理需求

激活消费者心理需求

激活消费者心理需求范文第1篇

关键词:广告宣传 消费者心理 动机 感觉认知

在商业广告创意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而其中对于消费者心理的研究和分析显得尤为重要。只有了解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才能采用切实可行的方法和策略进行有针对性的广告活动,并且在广告活动过程中使消费者对商品产生注意、唤起兴趣、加深记忆,在激发购买欲望的同时促使消费者从速采取购买行动。在购买过程中,广告会针对不同消费群体的受教育的程度、社会层次分别进行劝说与导向。因此,在广告设计中对消费者心理的研究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消费者做出购买商品这一行动,不仅是一个心理过程,也是一个思维过程,是经过认识与思考后的一个理智行动。那么,消费者在购买商品前,是如何思考和认识商品的?这其中有什么规律?下文的论述将做出进一步的回答。

一、消费者的消费动机、产生动机的因素以及动机的类型

消费者购买动机是多种多样的,企业必须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从心理学的观点对他们的购买动机进行分析研究。消费心理学认为:顾客的购买动机有感情动机、理智动机和惠顾动机之分。感情动机又分情绪动机和情感动机,情绪动机具有冲动性,即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情感动机是消费者精神风貌的反映,具有稳定性。理智动机是对商品进行了解、分析、比较后产生的,具有客观性、周密性。惠顾动机是顾客对特定的商店、厂家或品牌特殊的信任和偏好,它是感情动机与理智动机两者结合的产物。因此,我们说人的动机是受多种条件制约和影响的复杂的心理构成物。引起动机主要有三个方面:内部动力、目标引力、外界压力。内部动力包括迫切的需求,有效的兴趣,追求的理想,坚定的信念,牢固的世界观等。这些因素都可以成为人们行动的原因,使人产生生活动机。目标引力主要包括适宜的刺激强度,新奇、丰富的内容。如利于个人发展的条件,领导的高度信任,和谐的人际关系,优厚的生活待遇,舒适的工作环境,合理的报酬、奖励等等。目标吸引是动机产生的外因。外界压力是有形无形地强加于人的一种力量,迫使人们不得不前进,同样能使人产生动机。外界压力主要包括必须履行的职责,领导和亲友的期望,上级的督促检查,组织的批评惩罚,经常的评比竞赛,强大的群众舆论等。外界压力是动机产生的外因。由此可见,要引发消费者的购买动机,广告创意和广告宣传要同时考虑,既要激发消费者的内部动力,又要加大目标引力和外界压力,以使三种力量同时发挥作用,从而引发并强化消费者购买商品的动机。

过去,由于经济收入和消费水平的关系,我国消费者比较注重求实、求廉动机。在购买商品时特别注重商品的实际效用,讲究经济实惠、经久耐用,并不过分要求商品外观的美观、新颖。近年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物质需求得到了基本满足,追求商品的时兴和新颖的求新动机,追求与众不同的求异动机及注重商品的造型美、艺术美的求美动机在当今消费者心理中已占有重要的地位。此外,还有注重省时、省力,使用及维修方便的求便动机;追求厂家信赖,商品档次的求名动机;与他人攀比争荣的好胜动机;为从属于某一群体而消费的从众动机;出于喜爱、崇拜而产生的模仿动机等等。他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消费者的购物行为复杂多样。同时,由于职业、年龄、文化程度、经济地位、心理因素的差异,购买的环境、方式、商业质量、价格、供求状况、销售人员的服务态度等不同,也会出现种种不同的消费类型。

二、消费者的心理活动——感觉认知

消费者从接触广告到购买商品的全过程始终贯穿着心理活动。消费者对商品的认识过程,是从感觉开始的。广告作为宣传商品价值的方法之一,直接作用于消费者的眼、耳等感觉器官,并同时产生如视觉、嗅觉、听觉、触觉、味觉等感官上的反应。同时,消费者在判断一件商品时也必然是由感觉开始,刺激引起神经兴奋,然后传入大脑皮层的神经中枢,形成对被宣传商品个别属性的反映,这就是由广告作用引起的感觉过程。随着感觉的深入,神经中枢把感觉的信息资料汇总进行综合分析,对商品的各种属性做出整体的反映,这个过程在广告心理学中叫做知觉过程。例如,同样一件商品,只因为颜色稍有差异或包装稍有不同,消费者可能一眼看中,进而购买,也可能一瞥过后,再不理会。这是感觉在第一印象中的心理作用。在广告心理中,我们对感觉的研究概括地讲有四个方面:1.适宜刺激:对特定的感觉器官的特定性质的刺激。如适合于视觉的广告课题不要在味觉上多浪费时间和精力。2.感受性:对刺激强度及其变化的感觉能力。如刺激的强度发生变化,而人们可能并未感觉到这一变化,但有时人们对一些微弱的变化很敏锐,这是广告设计中要注意和研究的。如有些产品的广告在经历几年的推广后,消费者已厌倦了广告,这时我们也许通过标志或小的图形的改动来强化消费者的记忆。3.适应性:由于刺激的持续作用而使人们的感觉发生变化。如在广告活动中,新的理念和新的广告创意,也需要消费者去接受这个理念,慢慢适应这个变化。4.感觉的相互作用:各种感觉的感受性在一定条件下出现此增彼减的现象。如在消费者和商品广告之间,在一定量的广告影响下,彼此都会产生新的感觉,促使彼此重新认识,消费者和产品及企业之间相互作用。

三、消费者的需求心理

消费需求是消费者购买的驱动力。为了能使广告宣传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必须对需求、驱动力以及广告刺激有清楚的认识。需求是指人的生理上的一种缺乏状态,这种缺乏状态达到必须进行生理平衡的调节时,人体本身就会感到需求的存在。如因在生活或生产上的需要,对某商品产生需求的心理反应。所谓驱动力是指生理和心理上的缺乏而产生需求时,为了恢复生理或心理的平衡而产生的满足需求的一种推力。如喜欢某个商品,在外界广告宣传或别的因素影响下,驱(转第117页)(接第122页)动力会促使你心理上产生购买的欲望。一般的模式是:缺乏状态,到需求,到驱动力,再到产生行为。诱因:行为由驱动力产生,驱动力又源于需求,需求是因为某种缺乏状态,显然,缺乏状态是产生行为的根本原因。然而,这一根本原因是相对的。有时在某一外界的刺激作用下,原来的平衡会被打破,当呈现出的缺乏状态达到某种程度时又产生了新的需求。比如刚买好衣服时的心理感觉不错,碰巧在另一家商店见到了一种更令人满意的款式,这时心理的平衡开始动摇了。这种能够引起需求的外面刺激,我们称之为诱因。在营销活动中,广告有时扮演的就是诱因的角色。在消费群体中,消费者的年龄越轻,就越容易受广告的影响,特别是青少年儿童;而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的消费群体或者老年消费群体在购买时就会受广告的影响小一些。

四、消费人群的状况分析

消费者是广告信息传播的终端,是广告所要影响的对象和目标。而消费者又因性别、年龄、收入、职业、文化程度、民族区域、地理分布、所处的社会阶层以及家庭状况等存在个体差异,因此,这些消费者的心理也会随着这些差异展现出不同的消费选择。据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参与完成的调查统计显示,各类人群及各年龄段有如下心理特点:女性花钱爱算计:女性中花钱特别仔细的占12.4%,比较仔细的占49.8%,花钱不太仔细的占20.7%,花钱很不仔细的占2.9%,不一定的占14.2%。年龄越大手越紧:40岁以上年龄段消费者花钱都“比较仔细”,并且表现为年龄越大越仔细,其中60岁以上的消费者近乎“特别仔细”。相对而言,20至29岁年龄段的消费者花钱最不仔细。学历越高、职位越高,花钱越不仔细:一般说来,大专以上学历的人们消费比较“大方”,而高中文化程度及以下的群体消费特征为“比较仔细”。从消费者职业和身份特征上分析,花钱最仔细的要数离休人员,然后依次是农民、军人、企业职工、科教文卫人员。花钱相对最不仔细的是私营业主、个体劳动者、企业管理人员、高校学生。不仅这样,如今的消费者在购物时还喜欢“看脸谱”:购买时装、化妆品,青年女营业员受顾客欢迎,不仅因为她们更懂行,而且还可以当场示范。而选购家用电器,青年男营业员就更受欢迎,一般消费者认为男青年应该对电器内行,而且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强。另外,中年女营业员因生活经验丰富、性情友善、注重待人接物等长处,最受消费者信任。人们买童装、食品、一般生活用品,都喜欢请她们当参谋,而且她们整体服务态度好,所以上商店找“商嫂”已成为许多消费者选择营业员的取向。因此,广告设计要充分考虑到消费者的特殊心理,针对不同类别的终端目标即消费群体进行创意与策划,使之成为营销活动中的有利助手。面对现今消费者消费心理的十大趋势:求实、求廉、求实、求美、荣誉、舒适、安全、好胜、好奇、好痞等特点,要充分反映消费者对理想商品的基本要求,又要吸引消费人群的眼球,广告宣传的方式就更需要在美、新、奇等方面下功夫。所以,只有不断学习,不断研究市场,不断分析消费者心理,我们才能适应未来广告发展的需要,才能使广告成为各类营销活动的重要手段,才能通过广告宣传来引发消费者新一轮的购买行为。

参考文献 :

激活消费者心理需求范文第2篇

    内容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消费主义逐渐蔓延于世界各个角落。许多学者把消费主义当作金融危机的诱因进行反思,后危机时代重新审视消费主义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出现了反对消费主义扩大化现象,甚至将应对金融危机政府所提出的正常性刺激消费政策误解为在提倡消费主义。究竟消费主义与正常性消费的区别标准是什么?本文试图理清消费主义与正常性消费的区别,着重研究消费主义内涵与特征及消费主义与正常消费的区别标准。

    关键词:消费主义 正常性消费 区别

    消费主义(consumerism)始于19世纪,科技革命推动了生产力发展,使西方资本主义告别短缺经济进入了过剩时代,生产对消费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消费不仅决定着生产,而且更决定着生产循环和再生产。刺激消费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促销花样手段不断翻新,使得19世纪末以美国为代表的早期资本主义国家首先步入消费社会,作为一种主流价值取向,20世纪五六十年代达到登峰造极地步,遍及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消费主义逐渐蔓延于世界各个角落。20世纪80年代,随着各种西方思潮涌入,消费主义逐步开始影响我国,冲击着人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论文下载。

    消费主义的内涵与特征

    (一)消费主义的内涵

    消费与人们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马克思说过“人从出现在地球舞台上第一天起,每天都要消费,不管在他开始生产以前和在生产期间都是一样的”。消费(consumption)长期以来理解为“用尽”、“耗费”。十八世纪中期后,成为与生产(production)相对而言的概念。如今,消费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消费指人们在生产与生活中对物质产品、精神产品、劳动力和劳务进行消耗的过程,它包括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程远,2003)。生产消费指生产过程中工具、原材料、燃料、人力等生产资料和活劳动的消耗,是社会再生产的四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之一,是人类生产活动的最终目的;个人消费指人们为了满足自身需要对各种物质生活资料、劳务和精神产品的消费,是人类生存和实践活动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

    狭义消费指个人消费(江林,2007)。个人消费具有两重性,即具有自然过程和社会过程的性质。一方面,人们消费各种消费资料和劳务来满足生理和心理需求,如消费食物来解除饥饿,消费衣物来预防寒冷等,这反映消费的自然过程。另一方面,人们消费活动又总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下进行,它不能脱离社会而孤立地进行,因而人们的消费活动具有社会性,正如马克思所说:“我们的需要和享受具有社会性质”。

    通常人们所讨论的“消费”指狭义上的消费,即个人消费。在个人消费中,生活消费是最终消费,也就是马克思说的“原来意义上的消费”,消费真正目的所在,即人们每天消费已经生产出来的消费资料(包含劳务资料)来满足自己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消费行为,它直接与劳动力再生产相联系。通常情况下“消费”指生活消费,这里所指的消费主要指人们为了满足生存和继续生产所进行的消费活动的总和,它是一种需求得以满足和实现的过程。

    消费主义是一种崇尚和追求过度的占有和消费来满足自我和人生目标的价值取向,以及在这种价值观念支配下的行为实践。它既不是一种单纯的价值观念,也不是一种单纯的行为实践,而是两者的结合(卢嘉瑞等,2005)。作为一种推崇消费之上、享受之上的社会思潮,以追求过度消费作为满足自我和人生目标的价值取向,并在此价值观念支配下把无限占有物质财富、贪婪追求无度消费作为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学者王宁(2001)认为,在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中,消费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的需求与满足,消费主义代表了一种意义的空虚状态以及不断膨胀的欲望和消费激情。

    现代消费社会中,消费与人的真实需求之间关系已经背离的越来越远,商品和形象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符号载体”,不断刺激着人们的欲望,实现着一种欲望的满足,而不再是单纯需求的实现。法国社会学家波德里亚认为,消费此时作为一种交流体系,承担着一定的“自我表达”和“身份认同”功能。消费主义宣扬“消费是人生的终极目标”的文化思想,视消费为自我满足的根本途径,把自身愉悦建立在无节制地花钱、追求物质消费的奢华上,并将其视为理所当然的新潮和前卫。在消费社会中,消费本身就是目的,因此它是自我推进的。

    (二)消费主义的特征

    一是鲜明的物质主义特征,物质主义把人的全部需要都建立在对物质的追求和渴望之上,表现为享乐主义和对物质的无限追求。特别重视对物的占有和消费。

    二是突出的象征符号特征,消费主义除把物质商品看成“物质”外,更多把商品看作是一种代表身份或者地位象征符号。物质消费是自我表达和社会认同的主要形式,看作是高质量生活标志和幸福生活的象征。三是极强的感染特性。通过有形物质消费达到心理上的满足,这种外显行为很容易引起人模仿,且一旦接受了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人们就难以摆脱,容易失去理性判断力和批判力,把物质消费这种虚假的需求(desire)当作人类和个人的生存本质。

    消费主义与正常性消费

    正常性消费是为需求而消费,是一种必需,是生产和生活得以延续的根本;而消费主义,已不仅仅是为了需求的消费,更侧重于为了消费而消费,以便通过这样的消费达到一种身份的彰显和虚荣的满足,是一种欲望膨胀的表达,消费不是一种生存和生活的必需,消费成为了一种手段,满足的是一种意义的空虚状态以及不断膨胀的欲望和消费激情。比较两者之间的区别,关键看是否超过了“度”,消费中超过了 “度”就是消费主义,否则属于正常消费。怎样认识和把握消费主义中的“过度”,卢嘉瑞认为,就个体而言消费中的“过度”包括:超过本人或家庭支付能力(包括信贷力)的消费;浪费性消费,包括占用大量物质财富而不消费或很少消费和某些少数人侵犯了大多数人利益的消费;超过规定标准的消费;影响和危机到了人们正常工作和身心健康的消费。只要没有超过上述限度的消费,均属正常消费,理应得到支持和保护;而过度消费才是消费主义,必须反对。

    笔者认为,消费主义与正常性消费临界点的“度”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消费心理需求过度,另一方面消费行为过度。消费心理过度指消费心理超过实际的消费需求,即消费满足的已不仅是实际需求,而且是为了满足一种欲望的膨胀,一种虚荣心的增长,一种身份的彰显。“传统心理学把‘需求’界定为一种状态:一旦需要得以满足,这种紧张状态就会最终消灭。在消费社会中,社会成员的需要恰恰相反,它即使得以满足之后也不会消失—如果可能的话,它将变的更加强烈”。在消费社会中,消费目的已经不限于需求的满足,穿衣不仅仅为了御寒,吃饭不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当丰衣足食之后,人的需求并没有得以实现,或者说人的消费需求已不再是这些,而已经膨胀到消费本身就是目的,消费成为了满足异化需求的手段。

    消费行为过度指消费行为超过了自身实际消费力。马克思对消费力有两种解释,一是人们消费各种物质资料和劳务的能力,称为绝对消费力;二是人们购买消费品的支付能力,称为社会消费力。绝对消费力指人的实际必要的需求,就像人必须穿衣遮体御寒,必须吃饭维持生命体的健康运行和劳动力的再生产。

    社会消费力是符合个人购买力的消费,就是指与个人的收入水平相符的、在个人支付能力承受得起的范围内的消费。符合个人消费力的消费在合理消费的“度”之内,均属于正常性消费,必须同时满足绝对消费力和社会消费力两个条件。很多有钱人具有充足的社会消费力,但属于挥霍浪费的消费,这种消费导致社会资源闲置,造成了社会供需的结构失调,造成社会贫富悬殊之间矛盾的激化,是一种典型的消费主义,应该采取各种措施予以杜绝。合理消费指在自己的支付能力或者信贷偿还能力承受得起的范围内,而且是自己的绝对需求或者真实所需,所占有的消费品不会闲置,也不至于挥霍浪费。

    消费主义与消费行为分析

    (一)消费主义与刺激消费

    在我国,投资、出口、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2009年受全球金融风暴影响,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放缓,国家明确提出通过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的方式带动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然而有人误认为,政府提出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的政策是在提倡消费主义。其实,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并不是提倡人们为了消费而消费,不是提倡人们不顾自身消费力(实际需求和消费力)盲目消费。中央扩大内需政策所采取的诸如“家电下乡、家电以旧换新”等一系列惠民生、促消费政策,有效激发了城乡居民的消费潜力,促进了家电、汽车、住房、节能环保产品等行业的生产和结构调整,使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和城市低收入家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对我国经济稳步回升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在出口没有明显回升前提下,扩大内需,扩大居民消费对于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有着重要意义,这对解决生产过剩、经济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有着重要影响。可见,刺激消费实际是保障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保障国家经济稳步回升的战略举措。

    (二)消费主义与品牌消费

    品牌消费在消费主义中的突出体现是以符号消费为载体的炫耀性消费和为追求品牌自不量力的盲目消费。符号消费是消费主义的本质内涵和特征之一,指在消费中忽视商品的实际效用,更多地把商品当作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这种符号在某种程度上象征着人的身份或社会经济地位。消费此时作为一种交流体系,承担着一定的“自我表达”和“身份认同”的功能。而在实际消费中,这种符号的具体化身就是品牌。以符号为载体的炫耀性消费和为追求品牌自不量力的盲目消费都是消费主义的表现,是不合理消费。

    通过正常性消费与消费主义的区分标准来衡量判断,前者属于消费需求的过度,而后者则是消费行为的过度。所以,这两种消费都是应该反对的。笔者并不是反对所有的品牌消费。品牌本身是一笔价值巨大的无形资产;品牌往往又是质量的象征,因而名牌产品特别是国际名牌都有着耀眼的光环,受到消费者趋之若鹜的追捧,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人们偏好或享用名牌产品,是一种社会进步,是社会发展、物质丰富、追求更高生活质量的体现。所以,品牌消费不是一种炫耀性消费,确实让人们感到放心和舒心的消费。在消费需求和消费行为都适度的情况下,消费者追逐名牌才是大势所趋,必须正确区分品牌消费与消费主义。

激活消费者心理需求范文第3篇

关键词:广告创意 消费心理 消费者 产品

广告大师塞费尔特说:广告是一种对人们心理施加影响的形式,它通过有意义的方式来促进人们对其本身目的自愿接受、自我实现和传播。

广告的本质是传播,广告的灵魂是创意。美国著名广告专家詹姆斯・韦伯・扬(James Webb Young)指出:创意是一种组合,组合商品、消费者以及人性的种种事项。广告创意是广告设计的核心,广告创意是广告获得成功的最关键的因素。从广告角度看,创意与接受心理一般可以概括为:产品通过广告刺激需求,激起欲望,导致购买。从消费者角度看,一般可以分为:注意、兴趣、欲望、记忆、行动这几个阶段。广告创意正是要从这一个心理过程入手,通过对这个心理过程的不同阶段,尤其是前四个阶段的刺激与影响,最终导致消费者的购买行为的发生。

在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在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上的需要也不断提高。但是,人的需要是有层次和先后顺序的,即我们通常说的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细分开来主要是指:生理需要(基础)、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广告创意必须了解和适应社会的整体消费水平呈现的由低到高的推进过程。以著名的“芭比娃娃”为例。20世纪50年代,芭比娃娃是个广交朋友、能说会道的小女孩,但仅仅是一个有可弯曲的腿的玩偶;到60年代,芭比发色有了变化,不再是单一的一种颜色,且她细眉清弯,平民化突出;到70年代,随着世界各地的交流的日趋平凡,出现了不同肤色的芭比;到80年代,根据当时社会的实际情况,芭比有了不同的职业装;到90年代,芭比飞指敲击键盘,灵性十足。如今,在世界150个国家,芭比娃娃已经卖出了超过10亿个。有如此的销售成绩,芭比娃娃个性鲜明,是其成功的根本原因。但更为重要的是,她懂得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演变形象,与顾客长期保持密切的联系。

但是,在许多情况下,消费者并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可某种需要或欲望却真实地存在着,这时,广告提醒就显得十分重要。广告的真正功能不仅是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更在于发现和挖掘潜在的需要,因为任何现存的需要都是一个相当饱和的市场,只有开发出潜在的需要才可能迅速的占领市场,从而赢得时间和效益。所以,研究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是广告创意的本质要求。违背消费者心理活动规律,广告将失去它的存在价值。为了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广告人在进行广告创意时就应该全方位的进行考虑。

首先,广告创意要从消费者的实际利益上定位

在为一个产品做广告创意之前首先要做的就是要确定产品在消费者生活中的位置。对于生产者来说,应该明白生产的这个产品是给哪些消费群体生产的,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什么心理需求。比如“步步高点读机”是“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的学习”;“百事可乐”是“新一代的选择”;“金利来”是“男人的世界”等等,这都体现出不同的潜在的消费群体。产品一旦定位,广告内容、广告风格由此形成的品牌形象也就基本确定。因此,定位是满足不同群体心理需求(利益)的界定,这是创意的开始,也就是创意首先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所以,只有对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和自身特性有了充分的了解后,才会清楚什么产品能给消费者的实际利益带来真正的满足。消费者花钱消费最主要的动力是因为她们觉得这个产品对自己有用,能为她们带来实际的利益。这就要求广告人能深刻挖掘产品本身的特性,把它独有的、与众不同的优势放在首位,并应在最短的时间里发现并将其提出,为自身的产品创造最有力的外部条件。

再举几个现实存在的普遍例子。现在的年轻人都图省时又省事,但是有些东西又是必需品,所以市场上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干吃面,这就是符合了消费者想吃面又懒得煮面的心理。同样的,杯装的咖啡如今充斥着各个消费市场,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大环境下,大家往往在工作和学习之余会冲杯咖啡缓解压力和疲劳,但是又懒得洗杯子,所以相应的一次性的杯装咖啡就应运而生了。他们准确地抓住了消费者的心理,在消费者心目中牢固建立起了自己的位置,打开了市场。

其次,广告创意要从消费者感情上定位

情感定位是基于产品给消费者感情上带来的满足(个性、地位、派头、时尚、享受人生快乐等)。像飘柔是“使秀发飘逸柔顺”;雀巢冰激凌“尽情享受吧”;原野时装使你拥有“大自然风采,大都市气派”;美特斯邦威是“不走寻常路”等等,都是在这类定位基础上形成的品牌形象。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消费者追求个性化的趋势越来越强,尤其是女性、年轻人和高收入的消费群体,对新潮、时尚、科技等个性化的追求越来越强烈,喜欢与众不同的感觉,喜欢赶潮流、追时髦,喜欢表现自我,有较强的品牌意识。要对这种现象进行定位,前提就是对文化背景、时代潮流、社会风俗、消费者心理有深入理解,深层次的深刻领会目标消费者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和对产品的特殊需求;然后找出产品上的关联点,使产品配合消费者心理,引起共鸣,从而在消费者情感中占有一个位置,牢牢抓住消费者的心理。

但是,也不能仅仅局限于此类消费者。随着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老人和小孩这两种消费群体也在不断地扩大。我们在抓住主要的消费群体的同时也不能忘记此类消费者的需求。要全面的从消费者的感情上进行定位。

再次,广告创意要巧妙地运用广告语

广告语是表现广告主题最直接的方式,在广告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经常在电视、报纸杂志上看到广告语诸如:“全国第一,世界领先,质量高,引用世界先进水平,经由专家权威认证”等等。更有甚者,化妆品广告似乎离不开“永葆青春,越活越年轻,做回小女人,永远十八岁”这几个字。但是这些高度原则化的概念词句已变成套话,它太陈旧,太空洞,久而久之,消费者早已不以为然,甚至有些反感和厌倦,故而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有的时候还会起到相反的效果。优秀的广告语从不会反复的使用某几个广告词,只会推陈出新,巧思妙想,树立自己独特的风格,根据企业产品特点、市场、定位、对象等,生动准确巧妙地突出主题,达到吸引消费者、树立企业产品形象和促销销售的目的。

一条好的广告语能让人过目不忘。如:“德芙巧克力――牛奶香浓,丝般感受”、“ 中国联通――情系中国结,联通四海心”、“英特尔――给电脑一颗奔腾的芯”等等,这些广告语都直接有力地表现了广告主题。

第四,广告创意要巧妙运用广告画面设计

广告画面设计的巧妙,给观者视觉带来强烈的冲击即美和娱乐的享受,简洁生动,形式感强的画面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刺激消费者注意的方法有:增大刺激物的外延、增大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度并突出图底关系、加大广告刺激的时空密度、利用刺激物的动态、利用人们熟悉的信号、突出观众的利益点、追求刺激的新异性、奇特性。

以德芙巧克力为例。广告中选取的主角都是清新、可爱的年轻女性,这点贴合目标受众的年龄特点。她们有独特的个性,随心随意,渴望美好的幸福,勇敢地展现自我,喜欢享受生活,喜爱纯真,喜欢体验生活的乐趣。广告中的音乐动感,动听,给人一种别样的体会,恰似一个悠闲地午后,一盒德芙巧克力,一片温暖的阳光,一种洒脱的心态。广告生活场景的选择,或是在阳光下的随心随意;或是找到自己想要的时候的幸福甜蜜;或是一家人在一起的其乐融融。都是如此的惬意,充满浓厚的生活情趣。并且在场景中德芙如丝般的飘动,浪漫的表现了一种优雅美妙的丝般感受。这种巧妙的画面设计在体现其产品特色的同时也迎合了消费者的口味,使其的销售量与日俱增。

有些产品之所以能受到大众的欢迎,不仅仅是因为产品本身的利用价值高,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产品广告画面的设计吸引了一批消费者。而这一切都与广告创意者千方百计研究、迎合人们的消费心理密切相关。但是,想要在这方面占据有利优势,就必须切合公众心理,并且要定时的了解公众心理,根据不同时期公众的心理制定不同的方案。此外,也要根据产品的特性利用各种艺术手段,学习国内外优秀广告精华,使公众在艺术享受中,在经意不经意间,产生潜在的消费动机进而达到广告创意宣传的目的。

最后,广告创意要有选择的进行广告宣传

在信息全球化的今天,广告创意通过不同的传播媒介影响着消费者的心理。从报纸杂志到广播电视,再到户外媒体、互联网,消费者通过不同的途径了解着不同的产品信息。但是,并非所有的产品都适合用这些宣传方式。因此,在进行媒体选择时广告人应该做到:对拟选用的各类媒体先期进行市场调查,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具体研究各媒体在传播本产品时所具有的优劣势,再对媒体进行细分性选择,然后根据产品市场营销的实际调整媒体选择战略,并根据目标地域的消费者构成情况进行分析,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宣传渠道。

像一些小规模、低成本的产品就适合在报纸上登广告,因为报纸的发行频率高、成本低、受众广。而一些高档次的服饰广告,则适合在杂志上刊登,因为高收入的年轻人喜欢定期购买一些杂志,她们希望从杂志上获得最新的消息,以满足她们的需要。电视广告的投放成本高、受众广,但是动态感强,这就适合一些规模较大的、消费群体广的产品。户外媒体则适合一些大众的必需品,人们大部分的时间还是在户外,在消费者常经过的地方刊登广告,可以给消费者带去信息的同时激起其购买欲望。互联网是现在最常用的传播媒介,但是使用者毕竟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所以在进行广告创意之前必须要考虑到受众的年龄,一些适合年轻人的产品在这时就占据了优势。

不同的产品都有其自身的宣传渠道,所以广告人在进行广告创意之前应该根据产品自身的特性和面对的不同的消费群体进行适当的媒体选择。

优秀的广告创意,不仅能够迅速地占领现有市场,而且能不断开拓潜在市场,刺激和创造消费者的新需求,指导受众新消费。同时,其广告文化也会给产品增加难以估量的无形价值,为企业获得更大的市场和更高利润,从而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虽然我国的广告事业发展起步晚,起点低,但只要广告创意的设计者时刻重视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变化,谨慎小心的运用各种策略,科学的投放广告,准确的瞄准大众的心理靶位,就能与消费者达成共鸣。所以,对消费者心理的研究是广告创意的核心,只有有效抓住消费者的心理,才能使广告及其推介的商品深入人心,真正地被消费者接纳。

参考文献:

[1][澳]萨瑟兰,瞿秀芳.广告与消费者心理.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2

[2]胡川妮.广告创意表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黄合水.广告心理学.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

[4]刘建萍,陈思达.广告创意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5]唐赤华.消费者心理与行为(第2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7

激活消费者心理需求范文第4篇

关键词:双十一 激励机制;市场需求

研究背景:

自2009年11月11日,由阿里巴巴集团总裁马云策划的双十一购物节引发购物狂潮开始,每年的双十一不再是简单的民间“光棍节”,而是形成了一个年度购物营销品牌,从线上卖家到广大买家,无一不成为推动购物节的重要参与者。

2016年11月11日,阿里巴巴平台未经审计的数据显示,在线交易额在双十一活动开始后,20秒即达1个亿;52秒即达10个亿;6分58秒超过了100亿;1小时超过了353亿;1小时57秒超过了362亿,打破了2013年天猫双十一全天的交易额记录。阿里巴巴CEO张勇表示,今年的双十一开场1个小时,就创造了两个数据新纪录,即开场订单交易创建达到了每秒钟17.5万笔,是去年记录的1.25倍;交易支付达到每秒12万笔,约是去年记录的1.4倍。

双十一购物节毋庸置疑产生了强大的经济效益,在这一经济生活现象中,体现了经济学的激励原理,如何合理运用这一原理对经济交易的达成产生推动力量呢?值得我们分析思考并反运用于经济建设中。

一、激励原理与市场需求

经济市场推动最根本在于市场需求,商品自身的价格、消费者的收入水平、相关商品的价格以及消费者的偏好等因素,都会影响到市场需求。

激励是引起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因素,例如惩罚或奖励的预期。经济生活中,人们一般会通过理性去比较成本与利益而做出决策,在其决策过程中,一定的激励会影响到经济主体的决策。

激励与需求密切相关,因此在经济生活中,激励理论的研究,多是围绕市场需求群体的需要实现及其特点的识别、以及如何根据需要类型和特点的不同来采取措施影响他们的行为而展开。

二、双十一激励原理的运用

元旦、中秋、圣诞等节日期间,我们经常会在商场里看到多种多样的打折促销活动,节庆促销在现代经济中已经是比较传统的营销手段了。但是,双十一购物节促销却比历史上的任何一个节日促销都要成功,正是因榈缟唐教ǔ了传统的价格激励,还抓住了市场需求群体的心理特征,有效地进行了心理激励。

(一)传统价格激励

双十一期间,电商平台大力“割肉”,打破市场规律,在平台中近乎使用行政命令的方式,对商品进行了价格限制,唯五折是从,大大刺激了消费者的购物需求。

首先,双十一前电商平台进行了大量的预热以及对优惠程度的大面积宣传,使广大消费人群都对其优惠活动有了充分的了解及期待,这就使得双十一购物节的价格激励通过更广泛更有效的宣传手段,具备了更高的关注度。

其次,营销电商平台本身针对的是接受网购的消费人群,这类人群多是年轻消费者以及思想较新潮的年长消费群体,其经济收入及消费习惯,对五折促销活动具有很强的认同感,使双十一的价格激励更具备群众基础。

再次,价格激励期间,电商平台出现虚假报价及产品质量问题,相关电商平台都做出了及时的惩处及整改措施,这些行为不论是否有效,都达到了在消费者心目中产生了信任感的绝佳效果。

综上所述,虽然双十一购物节中也使用了传统的价格激励手段,但却因其具备较高的关注度、广大消费者的认同感及一定的信任感,产生了更高的经济效应。

(二)心理激励

营销者们在双十一期间,运用了心理学原理,对广大消费者产生了有效的心理激励,促进了大批量交易的达成。

首先,11月11日传统的意义是光棍节,“光棍节,我们除了购物还能做什么”、“把谈恋爱的钱用来给自己买件像样的衣服”、“趁着还没有另一半的时候尽情虐待自己的钱包吧”等营销概念打出来以后,很多单身男女们被吸引,这样带有浓重的惺惺相惜之意的言论很有效地将他们拉进了双十一的购物大军中。

其次,双十一抓住了消费者的从众心理,在社会群体的压力下,人们都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平常习惯网购的消费者最先受到价格激励的影响,带动了周围很多不了解活动的消费者,从而产生了一定的心理暗示,消费者都会去打开网页,看看是不是真的能大大节省购物成本。

再次,双十一购物期间,对“省钱就是赚钱”、“花出去的钱才是自己的钱”等消费理念进行了较多的暗示及宣传,使大部分消费者产生了共鸣,大多数人在双十一期间将满满的购物车清空时不会产生罪恶感,而是为拍到自己想要的促销产品感到欣慰。

综上所述,双十一期间的心理激励手段,对消费者产生了巨大的作用,是成就其成功的关键点。

不论是传统的价格激励还是有效的心理激励,激励手段的运用大大刺激了市场需求,是实现双十一经济效益的关键推动力。

三、激励理论实施需要注意的问题

激励理论在双十一促销活动中的巨大作用,启发我们在日常经济生活中要合理运用激励理论,进一步去探讨与研究其实现方式。根据我的分析,得出如下观点:

(一)把握市场需求

在经济生活中,经营者要做好定位,确认市场需求群体,了解其交易需求点、购买力及消费理念,从而根据市场需求进行激励手段的选择及运用。

例如在双十一购物节活动中,对年轻单身男女而言,其购买力有限,消费理念较前卫,希望能够买到价格优惠的产品,且购物时不够理性,容易受到激励机制的营销。根据他们的特点,做出了五折优惠及心理激励暗示,这样的激励手段会事半功倍。

(二)选择适合平台

激励理论在实际经济生活中的运用是无形的,要使激励手段运用转化为实际经济效益,要做到用到合适的地方。

例如经营者要销售女性服装,在实体商场中进行销售,其激励效果会受到地域及时间的限制,远远不如在网络营销激励手段更有效;而经营者要做教育系统的推广及营销,其激励手段就要选择教育界相关的平台进行运用,除了网络推广以外,选择国家或地方的教研研讨会及与教育相关的产品展会推行激励机制,更加行之有效。

(三)对激励机制的及时反应

事物具有两面性,激励机制的合理运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会产生一定的弊端。身处经济生活中,每一个经济个体都希望处在良性的经济运行环境中,因此激励机制的采用,需要经营者对激励机制做出及时反应,合理把控,维护市场秩序。

例如双十一购物节期间,产生了虚假报价、产品质量与描述不符及售后服务不良等多种问题,一度引起部分消费者产生了心理障碍,并出现了双十一节后退货、退款纠纷数量上升的情况,造成了一定的市场不良影响及经济成本浪费。电商平台管理方及时反应,在促销价格把控上采取了措施,m正市场经济主体在激励机制下的不良行为,反而更好地发挥了激励机制的作用。

四、总结与建议

激励理论是促进和实现市场需求的重要经济手段,合理的激励机制会带来可观的市场效益,在现阶段激励理论的运用趋于常态化,亟待突破和创新。

首先要探索更加丰富有效的激励手段,停留在原有激励机制的形势下,必然无法跟随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不断探索经济生活中的激励手段,更有助于激励理论发挥其积极作用。

其次建立对激励机制的经济监控体系,无规则的激励方式是弊大于利的,市场及国家相关政府部门应及时把控经济生活中的激励理论运用方式,起到监督及控制的作用。

再次要形成健康科学的激励理念,激发市场需求的激励手段要适度,不要一味依靠消费者冲动消费观念去设计和实施,通过激励手段去实现经济效应的同时,要维护市场经济有条不紊稳步发展,节约经济成本。

【参考文献】

[1]2016天猫双11交易额24小时数据/2016天猫双十一全天交易额数据直播.

[2]谭肖肖.购物狂欢节双十一的发展及反思,2016.

激活消费者心理需求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新经济时代消费者所面临的消费环境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与之相适应,现代消费者的需求也呈现六大发展趋势,只有及时分析了解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动态和趋势,从整体上把握消费者心理与行为发展的基本脉络。才能制定出与之相适应的营销战略,从而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消费需求在经济活动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消费需求是消费者的消费欲望、愿望和要求,或者说是指消费者生理和心理上的匮乏状态,即感到缺少些什么,从而想获得它们的状态。在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的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进行营销活动的最终目的是满足消费者需求,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过程中,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求得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市场营销活动的实质是企业将各种营销手段或诱因作用于消费者,以刺激消费需求,激发购买欲望,促进购买行为的实现。因此,企业要使营销活动取得最佳效果。必须加强对消费者需求的研究,了解和掌握消费者需求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并根据消费者需求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制定和调整企业的营销战略和营销策略,最终实现自己进行营销活动的目的——不断满足消费者需求,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得以生存和发展。因此,消费者需求研究是企业界和营销理论界的重要课题之一。

新经济时代是指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以新技术革命为标志的崭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特别是Intemet技术在市场营销领域的应用,将我们带入一个全新的经济时代。在这个时代,消费者的需求和行为跨越了多个渠道:他们把人类从古至今的需求和行为与新兴网络行为结合在一起。用高科技武装起来。这种消费者的行为混合了传统的和数字的、理性的和感性的、虚拟的和现实的因素。与之相适应。现代消费者面临的消费环境也发生了一系列极其深刻的变化。

一、现代消费环境变迁对消费的影响

1.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加速了产品的更新换代。新产品和各种高科技产品层出不穷,推动了消费内容与方式的不断更新。

2.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急剧增长,现代消费者面临的已不仅仅是本国市场和本国商品,还有国际市场和国外产品,由此使消费者选择商品的范围得到极大的扩展。

3.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给传统的商品贸易方式带来了强烈冲击,从而为消费者实现购物方式和消费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提供了可能。

4.现代交通和通讯技术的日益发达。迅速缩小了时空距离。促进了国际交往的增加,使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得以广泛交流、融汇,各种新的交叉文化、消费意识、消费潮流不断涌现,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扩散、传播。

这些变化,给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带来了多方面的深层次影响,并使消费需求的结构、内容和形式发生了显著变化。

二、现代消费者需求的发展趋势

纵观世界历史。每一次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重大飞跃与发展。都必然引起消费领域的深刻变革。同样。现阶段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也将给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带来多方面的深层影响,并使消费者需求的结构、内容和形式发生显著变化。结合我国消费者现阶段的需求动态以及当今世界的消费发展潮流。可以将这一变化归纳为以下趋势:

1.消费需求结构趋向高级化

随着人均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者的需求结构将逐步趋于高级化。这一趋势在处于高速增长阶段的发展中国家表现得尤为明显。以我国为例,以商品房、私人轿车、电子信息产品逐步进入城市家庭为主要标志的新一轮消费被启动,消费品将由万元级向十万元级升级。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始终保持在两位数的高水平上。据国务院发展中心预测,从2005年至2010年,经济的增长率将在6.4%一7.8%之间。与我国经济高速度增长相适应,我国的消费基金在总量上也将持续地较快增长。在整体消费水平持续增长的基础上,我国广大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消费不断升级,消费内容更加丰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消费者的需求结构将逐步趋于高级化。近年来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始终保持高速增长势头,与此相对应,城乡居民已开始具有了较强的购买潜力。今后一段时间,城镇居民消费需求将从小康走向更宽裕的过渡时期,人们的消费观念、方式、内容及消费品市场供求关系都将发生重大变化。衣食等一般性消费在总消费中的比重将进一步下降,住、行以及通信、电脑、教育、旅游等享受类消费将大幅度增加。而且,随着世界经济贸易的增加和各国文化的相互渗透,国内消费的国际化趋势也开始显现。

2.消费心理引导消费需求日趋成熟化

买方市场格局形成以后,特别是随着我国银行储蓄利率的改革以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成熟,消费者的购买心理与短缺经济时期相比日趋稳定、成熟,呈现出求实、求新、求稳、求廉的趋势。与此相适应,消费者的购买需求与行为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理智型购买增多,情绪型购买减少;计划型购买增多,随机型购买减少;常规型购买者的购买动机受单一因素驱动减少,受复合因素驱动增加;受削价优惠刺激购买减少,受实际使用刺激购买增加,过去那种盲目、轻率的消费行为已经越来越少。

3.高情感需求与感性消费趋向广泛化

感性消费需求,是指消费者购买商品并非出于生存、安全等基本需要,而是希望买到一种能与心理需求产生共鸣的感性商品,满足其内心深处的感性要求。现代社会,随着经济活动的高度市场化和高科技浪潮的迅猛发展,引起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剧烈变化。快节奏、高竞争、高紧张度取代了平缓、稳定、闲散的工作方式;食物处理机、洗碗机、个人电脑、移动通信工具、现代化办公设备等高科技产品大量涌入家庭和工作场所,使得人们越来越多地以机器作为交流对象;互联网的普及,打破了人们的时空距离,“地球村”的味道越来越浓厚。与全新的生活方式相对应,人的情感需求也日趋强烈。正如美国著名未来学家奈斯比特所说:“每当一种新技术被引进社会,人类必然产生一种要加以平衡的反应,也就是说产生一种高情感,否则新技术就会遭到排斥。技术越高,情感反应也就越强烈。”作为与高技术相抗衡的高情感需求,在消费领域中直接表现为消费者的感性消费趋向。

西方营销理论认为,消费者的需求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量的消费时代”,第二是“质的消费时代”,第三是“感性消费时代”。在感性消费阶段,消费者所看重的已不是产品的数量和质量,而是该产品与自己关系的密切程度。他们购买商品是为了满足一种心理上的渴求,或是追求某种特定商品与理想的自我价值的吻合。在感性消费需要的驱动下,消费者购买的商品并不是非买不可的生活必需品,而是一种能与其心理需求共鸣的感性商品。这种购买决策往往采用的是心理上的感性标准,以“喜欢就买”作为行动导向。如美国有关机构的市场调查结果表明,美国女性选购服装时重点考虑穿着的感觉,追求所谓“最新流行款式”者不到43%。在日本市场上,感性商品正成为新的流行时尚。因此,感性消费趋向,实质是高科技社会中人类高情感需要的体现,是现代消费者更加注重精神的愉悦、个性的实现和情感的满足等高层次需要的突出反映。在我国,消费者需要的感性化趋向也逐渐增强,以情感需求为核心的鲜花产业的迅速发展就是有力的证明。

4.消费方式与生活方式趋向统一化

消费方式与生活方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所谓生活方式,是指人们为满足生存和发展需要而进行的全部活动的总体模式和基本特征。由于人们的心理和行为活动是十分复杂的,社会联系和关系也是多方面的,因此,人们的生活方式必然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其中包括劳动生活方式、消费生活方式、家庭生活方式、社会交往生活方式、文化生活方式、政治生活方式、宗教生活方式、闲暇生活方式等等。上述不同方面、层次的生活方式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生活方式的整体系统。从生活方式的系统构成中可以看出,消费生活方式不仅是生活方式总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与其他生活方式分系统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现代社会,人们在充分享受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所带来高层次物质享受的同时,逐渐意识到高消费并不意味着生活的快乐和幸福。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人的需求是社会性的,其快乐源于多个方面,仅靠物质享受难以使人得到真正的满足。因此,消费和人的幸福之间并不直接相关。决定生活快乐的最主要的因素是对家庭生活的满足,其次是有满意的工作,即能自由自在地发挥才干和建立融洽的友谊关系的工作。基于上述认识,现代消费者越来越倾向于把消费方式与生活方式的其他方面统一、协调起来,从整体上把握、评价生活方式,注重提高生活方式的整体质量。

5.提倡“绿色消费”,注重消费与环保一体化

20世纪以来,人类社会面临着自然资源日益匮乏和环境过度破坏的严重困扰。在环境问题的压力下,现代消费者的环保意识日趋增强,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认识到,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过度消费留下的不仅是成堆的垃圾和对环境的破坏,还将导致人类生存状况的不断恶化。因此,许多消费者提出“做一个绿色消费者”的口号,要求尽可能地节约资源,维护生态环境,对所消费商品尽可能做到节约使用、循环利用。绿色消费需求趋势是指消费者要求自身的消费活动要有利于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减少和避免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与消费,实现持续消费。

在可持续发展观越来越深入人心的背景下,绿色消费、精神感受更为强烈。所谓绿色消费,有两个内涵,即消费无污染、有利于健康的产品,消费行为要有利于节约能源、保护生态环境。随着消费渐趋理性化,“绿色消费”作为一种新的消费需求产生了。“绿色消费”曾经在食品生产领域风靡一时,而今几乎已经成为所有消费领域的一个流行的提法。如很多从移动GSM转而使用CDMA的消费者,很大程度上是看重CDMA低辐射的绿色消费功能。绿色消费是文明、科学的消费。各国消费者开始认识到,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责无旁贷的事情,开始将消费与全球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联系起来,自觉地把个人消费需求和消费行为纳入环境保护的规范之中。在我国“绿色消费”观念开始深入人心,人们已经意识到节约资源和维护生态环境是现代社会条件下提高消费水平及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始把“绿色消费”作为消费需求的重要内容,需要购买无公害、无污染、不含添加剂、使用易处理包装的绿色商品,并自动发起和支持抵制吸烟、禁止放射性污染等保护消费运动。由此,保护环境已成为现代消费者的基本共识和全球性的消费发展趋势。

6.消费需求呈现多元化、个性化

在感性消费时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文化的日益多元化,给人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的选择空间,各种新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群体层出不穷,如“新新人类”即是当代最具个性的新型消费群体。被称为“新新人类”的年轻人想方设法丰富和展现自己的个性,尽情展示自身的存在价值,在消费活动中遵循自己独有的生活方式,标新立异、张扬个性、追求与众不同成为他们选择消费品的首要标准,他们的消费方式在注重现代化的基础上又极具个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