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洋务运动教案

洋务运动教案

洋务运动教案

洋务运动教案范文第1篇

1.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总理衙门的建立;慈禧太后发动;汉族官僚势力的扩大;曾国藩和湘军;洋务运动。

2.通过分析洋务运动历史作用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3.通过对慈禧太后发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个人对历史的发展既可有促进作用,又可有延缓作用,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通过指导学生实事求是地评价洋务运动,培养学生辩证地认识事物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重点分析:

(1)总理衙门的建立是教学重点。总理衙门是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简称。它是清朝建立的第一个专门负责外交事务的机构。关于总理衙门的建立,我们应从三个方面进行认识。即总理衙门建立的原因、总理衙门的职权范围以及它的建立所带来的影响。①总理衙门的建立有一定的历史背景:从国内来说,经过两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对外国侵略者的态度,逐渐地由疑忌变为依赖。从国外来说,面对中国人民的英勇反抗,外国侵略者也需要寻找能替他们效劳的人。第二次鸦片战争以来,外国侵略者就多次要求清政府建立专门机构,由政府要员和他们进行交涉。为了适应这种需要,清政府于1861年设立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②总理衙门的职权范围很大,它由奕訢等充任办事大臣,地位高于六部,最初经管外交、通商、海关等事务。后来又扩展到经管修路、开矿、制造机械等方面事务,权力很大。③总理衙门的建立是清朝政局的一次重大变动,对以后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它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控制清政府的内政和外交,也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

(2)洋务运动是又一教学重点。洋务运动前后历时30多年,是中国迈向近代化的第一次尝试。洋务运动虽然最终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为后人的探索提供了可贵的经验教训。

难点分析:

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是本课教学难点。洋务运动是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如何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全面的综合分析,作出实事求是的科学评价,避免简单肯定或否定,这对于师生都提出了较高要求。

教法建议

1.关于"清朝政局的变动",建议教师紧扣"变动"一词,设计一些简明扼要、突出重点、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如"清朝政局何时开始变动,为何要变,怎样变,变化带来了哪些影响。"…….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启发学生整理形成一个提纲挈领的知识网络,并根据网络结构解答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2.关于如何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统治阶级内部出现的顽固派和洋务派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弄清楚两派形成的历史背景:即清政府内外交困,内有太平天国运动,外有西方列强的侵略。正是为了摆脱这种困境,才出现了顽固派和洋务派。顽固派以"天朝大国"自居,闭关自守,对世界毫无所知,排斥一切外来事物,反对一切变革,是封建统治阶级中最保守、最腐朽的集团。洋务派则主张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制造船炮,镇压人民,维护封建统治。两派从表面上看似乎差异很大,但这仅仅是区别在对待外国事物上。对内他们的目的是相同的,也就是说,这两派本质上都是要维护封建统治。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总理衙门的建立;慈禧太后发动;洋务运动。

教学难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教学方法:讲述法、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教具:视频资料、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第二次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造成了什么影响?

2.导入新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对于清政府来讲,当时外有侵略者的势力,内有太平天国运动,可谓是内外交困。在这种形势下,清政府的统治没有垮下来,靠的是什么力量的支撑呢?(让学生阅读课文提示,引出课题)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外反动势力进一步勾结,导致了清朝政局的变动和洋务运动的兴起。

3.讲授新课(出示图片)

一、总理衙门的建立(1861年,奕訢)

总理衙门全称总理衙门各国事务衙门,是清朝负责外交事务的中央一级的机构。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对英美、法等国的交涉都是由沿海地区的地方官办理。对此,外国人非常不满。他们多次要求清政府设中央一级的对外办事机构,由政府要员和他们直接交涉。为了适应这种需要,清政府于1861年批准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由曾和洋人打过交道,而且很受外国人赏识的恭亲王奕訢充任办事大臣,主持各项事务。

总理衙门职权很大,它的地位高于中央的六部,起初经管外交、通商、海关等事务,后来又扩大到经营铁路、开矿、制造机械等事务,成为清廷的决策机构。

后来的事实证明,外国侵略者正是通过这一机构中国的清朝统治者施加影响,以达到通过清政府控制中国的目的。总理衙门的建立,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控制清政府的内政和外交,也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引述鲁迅先生的《说面子》:

"面子",是我们在谈话里常常听到的,因为好像一听就懂,所以细想的人大

约不很多。

但近来从外国人的嘴里,有时也听到这两个音,他们似乎在研究。他们以为这

一件事情,很不容易懂,然而是中国精神的纲领,只要抓住这个,就像二十四年前

的拔住了辫子一样,全身都跟着走动了。相传前清时候,洋人到总理衙门去要求利

益,一通威吓,吓得大官们满口答应,但临走时,却被从边门送出去。不给他走正

门,就是他没有面子;他既然没有了面子,自然就是中国有了面子,也就是占了上

风了。这是不是事实,我断不定,但这故事,"中外人士"中是颇有些人知道的。

……

大清帝国就是这样在维持着这个老大帝国的面子。

二、慈禧太后发动

1861年,咸丰死,臣辅政,慈禧勾结奕訢,发动,处死肃顺等三人,流放其余五人。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改年号为"同治"。

三、汉族官僚势力的扩大

清军腐化堕落,丧失了战斗力。

汉族官僚曾国藩的湘军,成为能同太平军对抗的主要力量。慈禧太后为了巩固统治地位,需要依重汉族官僚曾国藩。这样,汉族官僚的势力扩大了。

四、洋务运动

1.原因

2.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口号、主要内容

洋务派主要主张利用西方的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工矿企业,制造船炮以维护清朝的统治。这一派的代表人物在中央以奕訢,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那时候凡是和外国人有关的事都被称为"洋务",而这一派又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因而被称为"洋务派"。

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一直到九十年代,洋务派掀起了一场所谓的"师夷长技以自强"的运动,被称为"洋务运动"。

主要内容:

①前期,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采用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②后期,在继续发展军事工业的同时,洋务派又提出"求富"的口号,开办了一批民用工业企业。

让学生看"洋务派创办的主要工矿企业"PPT课件

③洋务派除办军事、民用工业外,从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还筹建了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1885年,清政府正式成立了管理海军事务的机构――海军衙门。

3.评价:

①洋务派所创办的军用、民用企业所采用的技术设备,都是外国淘汰下来的旧技术设备,所办工业从一开始就落后于人,况且清朝统治者在两次鸦片战争中已经被西方侵略者吓破了胆,还怎样谈得上什么"自强"。洋务派所创办的民用企业也是官僚式的管理体制,企业中贪污腐化无所不有,等同于清朝的官场,因此,洋务派的民用企业也是经营不善,连连亏损,更谈不上什么"求富"。

②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对西方的经济侵略也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小结:洋务运动是清政府对内镇压,对外妥协的产物,其目的是强化封建国家机器,对付人民的革命运动。至于对外,他们早被洋人的坚船利炮吓破了胆,"自强"不过是欺骗世人的招牌。洋务运派办的工厂,技术上依赖于洋人,得到的多是过时的机器,落后的技术,这样跟在外国人屁股后面爬永远落后,又怎么能够强起来呢?

洋务运动教案范文第2篇

【摘 要】“所谓学习环境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所面对的人际关系和学习资源的组合。”良好历史学习环境的创设有利于学生增加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提高初中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

关键词 导学案;情境;学习环境

如何设计出能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历史学习环境的“导学案”呢?

一、提供真实或接近真实的历史学习情境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不但要受学生的认知图式、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还会受学习活动所在的学习环境的影响。不同的学习环境会导致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不同理解。

例如:七下人教版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中重点内容——关于“隋炀帝修大运河”的评价,一般情况下导学案会设计成:

合作探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怎样看待隋炀帝兴修大运河?

问题设计简单,但缺乏适宜的学习情境的提供,对于初一学生来讲思维难度较大,可能无从下手。

换种方式,如下:以下是古人关于大运河的两首诗,请你先阅读理解,不懂的地方问老师,然后回答问题:

问题:(1)这两首诗对于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态度是否一样?如果不一样各是什么态度?(2)你怎样评价隋炀帝修大运河这一历史事件?

利用导学案这一平台,学生通过阅读、体会诗歌,了解古人对大运河开凿的两种不同的态度,拉近了学生和历史的距离。

再如:人教版七下第16课《中外交往与冲突》,如果“郑和下西洋”部分的导学案这样设计:

根据书本知识,快速完成1—4题(个人自主学习,教师指导纠错)

(要求:书中划出要点,理解记忆)

1.明朝前期,___(皇帝)派遣___下西洋。

2.郑和为什么下西洋?为了___。

3.郑和下西洋共__次,共历时___年,首航的时间是__年,船队规模由__人和___船组成。

4.郑和下西洋起点是___,最远到达___,七次航行共到过___国家和地区。

填空式的导学案设计索然无味,学习任务思维要求低,学生阅读干巴巴的文字很难产生对郑和下西洋恢弘气势的感性认识,进而失去探究历史根源的愿望。

而设计成这样——

根据PPT播放的《大航海》视频并结合书本知识,快速完成1—4题(后略)。

虽然导学案上只增加了几个字,但是这部分历史的呈现方式已经从单纯的文字变为形象的影片展示;教学模式也从单纯的导学案教学变成导学案与多媒体相结合的教学。实际教学中,学生学习效果产生了极大反差。身临其境的视听感受,使学生全神贯注观看视频的同时快速记录下有效信息,基础知识的自学效果非常好。在此后的探究环节中,学生更是延续这种学习热情,思维活跃,讨论热烈。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导学案可以为学生提供文字性的真实情境,虽然在增加初中生对历史事件的感性认识上是有所欠缺,但可在导学案设计时注意与其他教学模式相结合。

二、提供问题解决类的历史学习任务

从事复杂的学习任务是建构主义学习的一个特征。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将儿童的智力和思维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是发展的最高阶段,这一阶段的学习者已经具备理解和使用抽象概念的能力,初中学生正处于这个发展阶段。

所以,问题解决类的学习任务既具有挑战性,也是符合初中生认知成熟度的,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同时又会带动一些低级技能的学习。问题解决类的学习任务往往围绕课文重难点进行设计,在导学案设计中是重点部分,也是课堂活动中师生最为关注的部分。

这样的设计,几乎可见于每一个我们初中历史导学案。节选部分如下:

人教版八下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活动三:统一之路-----骨肉依存/来往密切

合作探究:两岸统一的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根据你的了解在海峡两岸实现统一的道路上有哪些有利因素?

人教版七下第16课《中外交往与冲突》

合作探究 完成思考题

通过刚才我们对郑和下西洋经过的学习了解,你觉得为什么六百年后的今天,郑和仍值得我们纪念?

三、提供学习的扶手、支架

“扶手”、“支架”用来帮助学生从较低的认知水平向较高的认知水平发展。导学案设计中能为学生发展,创建学习环境提供的“扶手”是将有思维难度的题目进行分解;或者提供思考、分析问题的角度和材料,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后,推动学生思维能力地层层递进。如前面提到的一个问题类的解决任务:“通过刚才我们对郑和下西洋经过的学习了解,你觉得为什么六百年后的今天,郑和仍值得我们纪念?”假如问题到此结束,学生还是比较难以完成这个任务的。

将一个大而难解决的问题,分解成两个具体的小题目,缩小切口,降低难度,带领学生一步步提高认知水平。这些都是引导学生思维发展的“扶手”、“支架”,导学案也在这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优势。

参考文献

洋务运动教案范文第3篇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3)01-0055-06

聂幼犁教授主张用民族复兴的视角来审视中国近代史,而不是先强调阶级属性,这样或能更好地把握近代史的历史特点和地位,教学上也更有时代意义。这样的价值评价,笔者深为赞同,正如林则徐虎门销烟一样,人们首先认可他是一位民族英雄,谁又会念念不忘他销烟是为了维护清朝统治呢?!然而,近日听一位教师讲授人教版必修三《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一课时,为了“聚焦”维新变法思想,他对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中体西用”的价值评价仅仅局限于剖析其局限性(图1)。如此处理,固然为维新变法思想的兴起作了较好铺垫,但对于学生生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却产生了不利影响。这种类似给历史事物贴标签的做法是不足取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生成的有效性。笔者尝试用民族复兴的视角重新对“中体西用”进行教学设计,望同仁斧正。

对于这一课,课标是这样要求的: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本课的主要知识点是“开[看世界”“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思想,难点是突破“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怎样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首先是要抓住本课所在单元的主题“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站在民族复兴的视角认识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救国方案,以及其对推动社会进步所作出的重大贡献。如何处理“中体西用”思想与“开[看世界”、维新变法思想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虽然它不是理想的救国方案,但我们仍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以“了解之同情”充分认识其对于推动“向西方学习的潮流”、引发思想解放运动的历史作用。这样的价值评价才更符合本课和本单元的目标要求,也才是全面而深刻的。同时,用民族复兴视角来观察、审视中国近代史的各种思想,能够让我们看到中华民族奋发图强的“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民族崛起。

一、“从爱国主义走向近代化”:爱国与进步

“从爱国主义走向近代化”是中国近代爱国主义的深刻内涵,“中体西用”思想也具有这样的特点。教学中,基于“中体西用”思想出现的历史背景,我是这样处理的:

材料一: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曾国藩接到《北京条约》的文本时,“阅之不觉呜咽”;奕讠斤在万寿山上亲[目睹火烧圆明园的熊熊大火,“痛哭无以自容”。冯桂芬指出:“地球中第一大国,而受制于小夷”,乃“有天地开辟以来未有之奇愤,凡有心知血气,莫不冲冠上指者。”

师:150年后的今天,当我们读这段文字的时候,依然能够感受到这些人的悲愤心情!正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唤醒了一批中国人“知耻进乎勇”,由忧虑而奋发,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的洋务运动呼之欲出。同学们,你认为他们爱国吗?

生:爱国。

材料二:在与列强打交道的过程中,奕讠斤传统“夷夏”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他认为英法等国“自换约以后,该夷退回天津,纷纷南驶,而所请尚以条约为据”,“并不利我土地人民”,因此可以“信义笼络,驯服其性,自图振兴”,而在对外关系上可以“外敦信睦,而隐示羁縻”,以实现中外和好、相安无事的局面,并在此基础上“借师助剿”,利用西方以镇压太平天国及当时遍布各地的反清起义;而在内政方面则大力兴办洋务事业,以图“自强”。

——刘惠君《中国近代早期的工商业发展

与社会法律观念的变革》

师:材料告诉我们,以奕讠斤为代表的洋务派办洋务的出发点是什么?

生:自强、振兴。

师:这是不是爱国的表现?

生:是。

材料三:晚清自始至终都存在着一股强大的顽固守旧势力,这些人表面看来非常爱国,与外国列强势不两立,但他们“制夷”的武器,不过是传统的“夷夏之防”观念。因此,他们对任何外来事物都持排斥和鄙视的态度,反对一切向外国学习的行为,甚至攻击主张“师夷”的人是“以夷变夏”的“士林败类”。

——郑大华《论晚清爱国主义的三个特点》

师:材料认为反对洋务运动的顽固派爱国不爱国吗?

生:不爱国。

师:那么,近代爱国主义的标准究竟是什么?

材料四:历史的脚步,告诉近代中国的爱国主义者,在抵抗外国侵略的这一基本要求下,必须有了解世界、学习西方的[光和心思,把外国的好东西作为改造中国的借鉴。

——陈旭麓《中国近代史上的

爱国与卖国》

生:爱国就是一方面抵抗外国侵略,一方面学习西方。

师:近代爱国主义已与近代化相结合,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不是盲目排外主义。请看下列材料,李鸿章是怎样对待外患?

材料五:外患之乘,变幻如此,而我犹欲以成法制之。譬如医者疗疾,不问何症,概投之以古方,诚未见其效也。

——梁启超《李鸿章传》

师:从材料看,李鸿章反对什么救国方案?

生:反对以“成法”制“外患”,即反对一概排外的传统的救国方案。

师: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在惨败面前,中国思想界意识到中国的生存危机,危局观逐渐深入人心。就当时的时代要求而言,“中体西用”这一命题承担了反思历史、挽救时局、传播文明、实现富强的民族重任,富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结和社会责任感,它既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又能与时俱进,具有追随社会进步的一面。

二、“了解之同情”:合情与合理

任何一种文化实体都植根于自己的社会经济结构之中。怎样认识“中体西用”的合理性?陈寅恪主张用“了解之同情”设身处地理解历史。洋务运动前夕的中国,是一个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微弱而自然经济发达的社会,当时的中国还没有更新的社会力量来承担历史的重担,因此洋务派就是当时的社会精英,当时的中国也只能选择“中体西用”来审视自己的前途和命运。

慈禧太后是表示支持洋务的,在中央,还有奕讠斤,政府的支撑就成了洋务经济存在的前提。这样,维护政府所代表的传统制度,成了洋务运动的天职。正是这种既要举办洋务,又要依赖政府的经济现实,决定了“中体西用”这个命题是合情合理的。兴办洋务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开创性事业,为了顺利推行,绝对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因此,从遵循儒学“中庸之道”的角度提出“中体西用”的命题也是符合国情的。尽管他们救国的出发点和归宿还是维持清朝统治,但客观上他们已能从民族复兴的角度去力图改变社会,以使中国富强起来。置身于晚清泥古守旧、浮言空语的官场氛围中,我们可以想见提出“中体西用”命题的洋务派是怎样面对守旧势力的攻击而踽踽独行。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一点,我设计了以下场景:

场景一:一个结束廿年真空的理论

由于传统观念异常强大,“师夷”主张在鸦片战争后的二十年中,一直未能找到一个适宜的理论支柱,反被清廷拒之门外。

材料一:须知那个时候的中国,要在充斥封建主义旧文化的天地里容纳若干资本主义的新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更好的宗旨来。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陈旭麓《近代史思辨录》

师:“中体西用”思想为什么能结束廿年的真空时代?

生:“中体西用”思想一方面以维护封建制度为宗旨,适应了清政府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另一方面,也以实现国家富强为目的,直面内忧外患的严峻现实,是改变现状的一种选择。

场景二:一场旷世争论

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思想后,遭到了以大学士倭仁为代表的顽固派的极力反对,他们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激烈的论战。

材料二: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倭仁《同治六年二月十五日

大学士倭仁折》

材料三: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李鸿章《江苏巡抚李鸿章致

总理衙门原函》

师:从材料看,倭仁与李鸿章争论的焦点是什么?李鸿章怎样对中西文化进行反思?

生:焦点是要不要学习西方的问题。李鸿章主张在坚持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

师:这场争论充分说明了什么?

生:向西方学习的道路上充满着荆棘和坎坷,阻力太大。“中体西用”思想不可能离封建的现实太远。

场景三:一个相似的口号

无独有偶。与“中体西用”思想相似的“和魂洋才”,是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提出的口号,陈旭麓教授曾对其进行了比较。

材料四:日本明治维新提出的“和魂洋才”口号,与“中体西用”并没有本质的区别,而它们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却大异。这不能单从所处国际环境的对比中去寻找答案,还须从中日两国的社会结构的内在因素及彼此主持国务一代人的作为进行探讨,寻出究竟。

——陈旭麓《近代史思辨录》

师: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探究19世纪中期“中日两国的社会结构的内在因素”及“彼此主持国务一代人的作为”有何不同?

生:(1)中国:封建自然经济逐步瓦解,但仍占统治地位,封建土地所有制根深蒂固,以汉族官僚为主体的封建地主阶级迅速崛起;日本:封建领土土地所有制逐步瓦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得到发展。以中下级武士为主体的资产阶级化的社会力量迅速崛起。(2)中国:洋务派主要局限在地方,又未触动封建专制制度。日本:倒幕派力量强大,又推行符合国情的改革措施。

师:上述中日比较,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中国不具备进行“日本式改革”的条件。

场景四:一个临终遗憾

1884年两广总督张树声去世,临终前,他留有《遗折》,由新任两广总督张之洞代呈皇帝。

材料五:夫西人立国,自有本末,虽礼乐教化远逊中华,然驯致富强,具有体用。育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一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

——1884年两广总督张树声的《遗折》

师:张树声的临终遗憾是什么?

生: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的技术,而未能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中国仍没有富强起来。

师:马克思说:“每个原理都有其出现的世纪。”以“了解之同情”的[光来看,不论是站在阶级的角度,还是从当时时代、国情的实际出发,“中体西用”思想都是合情、合理的,有它出现的世纪,是当时唯一可行的救国方案。尽管它并非理想的方案,但却为理想的方案诞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三、“成王败寇?”:积极与消极

中国有句老话,“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甲午中日战争北洋海军全军覆没,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洋务运动真的就被否定了吗?难道积极的一面就永远不能占据价值评价的主导方面吗?笔者认为,对于洋务运动,我们不能站在后人的立场任意拔高,在当时尚不具备进行资产阶级改革的条件下而妄加评论,由此抹杀了“中体西用”为挽救民族危机而自强的爱国主义价值。

“中体西用”思想指导下的洋务运动对中国社会发展起了重大推动作用。如:经济上,创办了近代工业,促进了自然经济的瓦解;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政治上,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运动提供了历史的经验教训;也推动了晚清法制建设的发展;思想上,从洋务派中分离出早期维新派,也为西学中的政治制度传入中国大开方便之门;文化教育上,创办新式学校,培养了一批人才,为近代中国的复兴提供了人才动力;军事上,创办了中国海军,增强了海洋意识,为以后民族复兴提供了军事基础。怎样处理才能突出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我呈现了以下材料:

材料一:今天上海江南造船厂的前身——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图2),是清朝洋务运动中成立的军事生产机构,为晚清中国最重要的军工厂,是清政府洋务派开设的规模最大的近代军事企业。也是近代最早的新式工厂之一。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制造局造船的部门独立,称作江南船坞,辛亥革命又改称江南造船所。江南制造局本身也于1917年改称上海兵工厂,到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后停办。日军占领上海后,将其场地和机械并入江南造船所。江南造船所至1953年,又更名为江南造船厂,1996年改为江南造船有限责任公司,属于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

师:从上海江南造船厂的历史发展历程,你有什么感悟?

生:上海江南造船厂历史悠久,洋务企业历经沧桑,发展为今天的造船巨头,为民族复兴提供了动力。

材料二:同文馆聘请英文教习丁韪良(W. A. P.Martin,1827—1916年)将惠顿的国际法著作于1864年翻译出版,定名为《万国公法》。此时正值普丹战争,普鲁士军舰在渤海湾扣押了一艘丹麦船,清政府按照惠顿的著作中提到的关于领海的规则,向普鲁士提出抗议,并使该船获得释放。

——喻军《中体西用与洋务运动时期的

法制教育》

师:材料中这件事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这件事成为反击顽固派反对西学的有力武器,使“中体西用”思想逐渐合法化。也使清廷感到国际法的作用,推进了晚清法制教育变革的步伐。

材料三:“我辈若不破群议而为之,并世而生,后我而起者岂复有此识力?”

——李鸿章

师:从材料我们可以看到,李鸿章有一种什么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生:不怕困难,勇于改革的精神。

材料四:不但一个王朝,而且一个文明看来已经崩溃了,但由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一些杰出人物的非凡努力,它们终于死里求生,再延续了六十年。

——美国汉学家芮玛丽

师:用文明史观可以看出,“中体西用”思想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东西方文明在碰撞中交融。

材料五: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后三年内,外轮就损失了1300万两;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汉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十万匹。

——中华书局《中国近代史》

师:这段材料说明了什么?

生:洋务企业的创办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

材料六:“把‘西用’放在‘中体’的轨道上,使它有个晋身之阶,有个‘用武’之地,这就是一个进步。而新事物在旧体内总是较有活力的因素,人们虽想把它限制在原先许可的范围之内,是很难完全如愿的。”

以后的向西方学习的发展历程,“是在‘中体西用’宗旨的引导下迈开步伐的,又徐徐地冲击着‘中体西用’的宗旨。”

——陈旭麓《近代史思辨录》

师:“中体西用”在思想解放方面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首先为西学推广并合法化降低了门槛;其次,为西方先进制度影响中国提供了有利条件。从这个层面上讲,“中体西用”思想对推动向西方学习进程,乃至促进近代的思想解放运动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师:历史学家余英时曾提出的“转石效应”即是对洋务运动“中体西用”思想在推动社会发展进步方面的充分肯定。所谓“转石效应”是指改革一经发动,便如危崖转石,非达于平地不止,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之后,浪潮就会冲击到法律和政治领域。

材料七:昔同治初年,德相毕士麻克语人曰:“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源,其在此乎?”呜呼,今虽不幸而言中矣!

——梁启超《变法通议》

师:梁启超借用俾斯麦的这段话想表达一种什么思想?

生:反思洋务运动的弊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师:洋务运动还有那些弊端?

材料八:官办或官督商办企业把种种官僚病带进经济活动过程,使之丧失了推动经济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这些企业充塞着腐朽的衙门作风,机构臃肿,冗员甚多,官派的总办、会办等大员,大部分是不懂经营管理而又不愿认真学习的庸碌官僚,再加上企业的盈亏盛衰与这些官僚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营私舞弊倒能饱填私囊,其前途也就不卜而知了。

——袁伟时《帝国落日——晚清大变局》

师: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洋务企业在经济管理方面有哪些致命的缺陷?

生:严重,官僚机构臃肿,营私舞弊成风。

师:怎样才能解决这些弊病?

生: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废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材料九: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净室,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李鸿章

师:从材料看,李鸿章反思洋务运动时为什么说自己是“裱糊匠”?他的反思有何耐人寻味之处?

生:北洋海军在甲午海战中全军覆没。尽管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但它没能自强,没能使中国富强起来。

历史留下了深深的遗憾,但却为后人吸取教训,推进改革提供了有利条件。试想,如果没有“中体西用”思想,没有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没有洋务派的努力,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浪潮又缘何而起?起步的台阶是上升的基础,社会发展进步往往就在这不经意的一步。当我们及至辉煌时,切不可忽略曾经出现的曲折,甚至于指责它们没能带来“一步登天”的实际效果。历史发展并非一条直线。虽然我们一分为二地评价洋务运动,但仍要从民族复兴的视角看到问题的主要方面。只有这样,才能明了历史发展的脚步如此之艰难,更能认识到“中体西用”思想为推动历史发展所作出的重大贡献,而不会因它没有触动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而妄加指责,否定或削弱它的历史贡献,甚至影响到学生价值观的正确形成。黄牧航教授认为,中学历史教育存在的意义“不在于高考,也不在于我们国家是一个文明古国,而在于它能够更好地帮助我们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当前的社会,知道世界发展的潮流,从而感悟人生的意义,明确个体的责任。”

在历史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的今天,建设民族复兴视角下的中国近代史体系越来越受到史学界的关注。作为中学历史教师要逐步接受和吸收这种新的历史观,并统领历史课堂教学。在现行教材和课程标准背景下,教师要把握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深刻理解并围绕课程标准来设计问题,“用教材教”,并引导学生去独立探究,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切着[于人的发展,积极捕捉和利用动态生成性资源,构建有生命力的历史课堂。

洋务运动教案范文第4篇

一、国企院校没有财政拨款,生存境况艰难

青岛海洋技师学院是国有企业举办的技工院校,隶属于青岛海洋渔业公司。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学院则是非盈利的部门,不能为企业赢得利润。企业是特困企业,无力为学院提供办学资金和规范的办学场所,学院处于自收自支的状态,租赁校区办学。

资金是办学的经济基础,没有资金支撑,学院校舍修建维护、设备购置更新、教师工资保险、学院正常运转都难以维持。青岛市目前有23所技工院校,其中国企举办的院校16所,占全市技工院校的70%,都无一例外的存在这个问题。如何在新形势下维持国企院校的生存和发展,是摆在所有企办院校面前的共同难题。

二、学院创新国企办学机制的探索和实践

2013年,学院制订《青岛海洋技师学院办学机制改革方案》,尝试通过办学机制改革突破制约学院发展的瓶颈问题,实现学院稳步健康发展,《方案》上报青渔公司批准后实施。方案的核心内容是在加强学制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职业培训,兴办校办企业,实现学制教育、职业培训和校办企业相互结合、相互带动、相互促进、联动发展。

为了保障三轴联动办学模式有效运行,切实收到实效,学院结合方案实施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先后出台了《培训工作奖励管理办法》《校办企业管理章程》等制度,逐步理顺了学院与专业、部门与企业、教育与生产等各种关系,从制度、资金等方面为三轴联动办学模式有效实施创造了条件。

1.第一轴:学制教育

学院专业设置服务半岛蓝色经济发展,与海洋产业紧密对接,具有鲜明的海洋特色。2012年,学院印发《行动计划》白皮书,加快专业建设服务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的步伐。目前学制教育在校生5000余名,为学院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船舶驾驶专业对接海洋交通运输产业。船舶驾驶专业是山东省百强专业、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重点建设专业。

轮机管理专业对接海洋交通运输产业。轮机管理专业是青岛市名牌重点专业、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重点建设专业。

航海捕捞专业对接现代海洋渔业。航海捕捞是山东省名牌、重点专业和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重点建设专业,中鲁远洋渔业80%以上的职务船员为学院毕业生。

邮轮乘务专业对接海洋文化旅游产业。邮轮乘务专业依托青岛邮轮母港的建设启用而开设,服务于蓬勃发展的世界邮轮经济。

工程潜水专业对接海洋工程、海洋救助打捞、海洋牧场建设、水下考古、休闲潜水等产业。由中国海洋工程公司与学院共建,是校企合作的产物。中国海洋工程公司提供价值300万元的设备,在学院设立了员工培训基地。

制冷和空调设备运行与维修专业――对接海洋装备制造产业。制冷专业是青岛市重点专业、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重点建设专业,建有技能大师工作室。

水产养殖专业对接海洋生物、水族产业。学院是青岛市水产养殖培训基地,聘请黄海水产所雷霁霖院士和关长涛研究员为教育发展委员会专家委员指导专业建设。开展观赏鱼养护、水草景观设计、水族箱设计制作、观赏鱼4S店等培训。

2.第二轴:职业培训

按照“无长不稳、无短不活”的思路,学院大力组织开展职业培训,完善培训机制,形成学院规划、培训处统筹、专业落实、利润分成的培训格局,各部门开展培训工作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社会培训包括六大模块86个培训项目。

模块一为远洋渔业船员培训,包括船员职务晋升、渔船鱼类知识、船舶配载、渔业法规、高级消防、精通急救、电子海图、助渔仪器以及渔船拖围钓作业等培训;模块二为海船船员培训,包括海船船员甲类三副、海船船员甲类三管、小型船职务船员、值班水手、值班机工、GMDSS通用操作员、基本安全、救生艇和救助艇、自动雷达标绘仪等培训;模块三为水上运动培训,包括休闲垂钓、帆船运动、舢板运动、游艇帆船驾驶员、高速船驾驶员、帆板运动等培训;模块四为工程潜水培训,包括休闲潜水员、空气潜水员、生命支持员、潜水医学技师、潜水监督、水上摄影录像等培训;模块五为水产养殖培训,包括海参养殖、扇贝育苗技术、大菱鲆养殖技术、水质检测、观赏鱼养护、水草景观设计、水族箱设计制作、观赏鱼4S店等培训;模块六为陆上各专业工种培训,包括制冷工、焊工、钳工、数控车工、冷作工、片剂压片工、维修电工等培训。

3.第三轴:校办企业

学院遵循“依靠专业办企业,办好企业兴产业,产教融合为一体,实习就业两不误”的指导思想,大力发展校办企业,实现教育教学与产业发展的紧密融合。

目前已建成青岛海默特机械有限公司、青岛海金梁商贸有限公司、青岛重骅人力资源有限公司、青岛紫金梁海洋工程有限公司、船员培训中心、鹏腾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有限公司、莱菜鲔超低温冷链储备库、和青岛海豚航海运动俱乐部这八个公司和实体,各公司和实体有效运作,业务不断拓展,经济效益逐年提升,同时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就业实习条件,并且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和岗位提升服务管理。开创了为学生终身服务的管理新模式,实现了育人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三、三轴联动多元发展运行机制

三轴当中,学制教育是学校运行发展的根基,核心是保持适度的规模和优质的办学质量。职业培训是服务社会扩大学校影响力的助推器,核心是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校办企业是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舞台,核心是跟紧市场步伐保持行业竞争力。三个主轴职能各异、联动运行、多元发展,使学院在困境中迸发出自强不息的活力。

青岛海洋技师学院面向市场,实施“三轴联动,多元发展”办学机制,激发出前所未有的办学活力,办学经济效益逐年提升,有效解决了制约国企办技工院校发展的资金瓶颈,推动学院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为国企办院校在新形势下如何生存发展做出了积极探索实践。

四、学院办学机制的运行效果和示范意义

1.专业建设实现品牌发展

学院七个专业成为省市品牌专业,五个专业成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重点建设专业,五个专业承担山东省航海示范专业群建设;船舶驾驶专业牵头编写山东省教学指导方案,参加制订教育部船舶驾驶专业教学标准;轮机管理专业参加制订教育部轮机管理、机工水手专业教学标准。

2.技能大赛不断取得突破

参加全国技工院校技能大赛摘得雏鹰奖;青岛市第12、13届职业技能大赛夺得8个状元;舢板队获得国际海洋节舢板比赛院校组第一名;山东省首届船员技能大赛赢得撇缆第一名;帆船队获得CCOR国际帆船赛两个冠军和两个亚军。

3.办学效益实现双提升

每年为社会输送优秀毕业生1500人,培训在职船员、企业职工、大学生、转复军人一万余人,同时保障了学院办学正常的经济运行。

4.社会评价和办学荣誉

洋务运动教案范文第5篇

一、梳理内部要素,再现进程与内容

复习历史首先要从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以及历史发展的时序性人手。

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特别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清政府内部以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为代表的洋务派,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及“师夷长技以自强”思想,强调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挽救日渐衰落的封建统治,这种主张得到朝廷的肯定。

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打着“自强”的旗号,采用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较为重要的有: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创办的福州船政局,崇厚创办的天津机器制造总局等。

19世纪70年代起,为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洋务派又打出“求富”的旗号,创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主要有: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等。

19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洋务派开始筹划海防。到80年代中期,初步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为适应洋务运动的发展需要,洋务派还创办了京师同文馆等一批新式学堂,开设外语、自然科学及专业技术课程,聘请部分外籍教师授课。并于1872年开始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为中国培养了一批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

在掌握了洋务运动的进程与内容等基本史实基础上,可以按下表思路进行梳理、归纳。

学习有法,但无定法。根据上述思路,我们还应该尝试举一反三,探索更加适合自己的历史知识梳理方法。

二、构建外部联系,剖析因果与得失

在梳理了洋务运动基本的内部要素基础上,我们还应将洋务运动放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基于高考相关考点的考查要求与考查视角,来观察其与相关历史事件或现象的相互联系。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视角来构建洋务运动的外部联系。

第一,从历史的纵向发展看。经济上,洋务运动是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产物和表现,是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表现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一个诱导因素。思想上,洋务运动将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思想付诸实施,又为维新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可能。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摧毁了中国自身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瓦解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使中国面临“千古未有之大变局”。危局中,受“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启迪,以及西方先进机器生产方式的诱惑,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加之洋务派的奔走,洋务运动应运而生。机器工厂开始成为中国民族工业生产的新形式,“师夷长技”在中国变成了现实。洋务运动的诱导,加上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开始投资创办近代企业。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诞生了。

正是洋务运动的开展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中国出现了以王韬、郑观应等为代表的早期维新思想家。19世纪90年代初,维新思想又有了进一步发展。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到维新变法,从学造器物到仿行制度,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中,洋务运动起到了不可忽略的承上启下作用。

第二,从历史的横向发展看,就中国内部而言,需要关注洋务运动发展的经济与中国自然经济、后起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以及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势力的关系。从世界范围来看,则应关注洋务运动与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所引发的世界近代化大潮的关系。

洋务运动引进西方近代生产方式和设备,兴办了军事与民用工业,日益瓦解着中国的自然经济,对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势力既依赖又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

洋务企业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都采用机器工业生产方式,但在管理和经营形式上有较大差异。洋务企业中的军工企业与传统的封建官府工业类似,都属官办,由封建国家出经费,由封建官吏采用封建的方法进行管理,产品由政府分配给军队使用;而民用工业大多为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属于官僚资本,产品除供给国家和军队使用外还投放市场。虽然曾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压制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洋务运动掀起的中国近代化浪潮,涉及外交、军事、经济、文教等领域,与当时世界近代化大潮不谋而合。但洋务运动以编练新式海陆军、兴办工矿交通实业为主,在政治、思想等领域与当时世界先进国家有显著差异及本质区别,不能与之相提并论。

总之,通过构建洋务运动的外部联系,从历史的纵向脉络中,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洋务运动的来龙去脉;从历史的横向联系中,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即中体西用,只是单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并没有彻底变革封建制度。

三、选择史观视角,感悟地位与作用

洋务运动留给当时中国诸多遐想,给后人留下太多感叹和研究空间。19世纪末,梁启超认为,洋务运动事实上为维新变法起了“筚山开路”的作用,基本肯定了洋务运动。20世纪40年代,范文澜、胡绳为代表的学者认为,洋务运动执行的是与帝国主义相勾结,对内镇乐、对外投降,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的反动路线。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人们基本认定洋务运动以军事为中心,是反动卖国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史学界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一是认为洋务运动尽管存在消极作用,但揭开了封建制度下的中国采用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序幕,促进了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有进步性,总体上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二是认为洋务运动虽然客观上刺激和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兴起,总体上是适应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需要,具有浓厚的封建性和买办性,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的发展。

对洋务运动由来已久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说明了它的地位和历史价值。许多分歧的背后,史观的差异是重要因素。比较运动前后中国社会相关领域的发展变化,运用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全球史观等,从民族复兴的视角来审视,有助于我们正确看待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与作用:

经济上,洋务运动采用机器生产,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才和技术工人,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成为中国工业化的开始。军事上,陆军编制军备的更新,近代海军的创建,边防海防设施的改善,作战训练和军事教育内容的改进,都在一定程度上推进着中国军事的新陈代谢。外交上,失败的战争、战后的谈判、军备的购买、工厂的筹建等,都把洋务领袖推向国际社会,他们顺应了工业文明发展的世界潮流,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文教上,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等,为西学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创造了条件;对于转变国人的教育观念、开阔国人的视野发挥了重要作用。社会生活上,洋务运动改变了近代国人的生活面貌。虽然洋务运动也存在种种不足,但基于恰当的史观与认识视角,我们才能更好地认清洋务运动在历史发展长河中存在的价值。

上述复习过程,既有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养成,也有对史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更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验和培养。同学们可以在高三历史学习的过程中总结适合自己的复习思路,全面提升历史学习的能力。

历史小贴士

宋代的“提刑官”是个什么官?

电视剧《大宋提刑官》讲述的是南宋人宋慈判案的传奇故事。历史上确有宋慈其人,根据宋慈基志铭记载,他先后做过“提点广东、江西、湖南刑狱”。

相关期刊更多

生物多样性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院

中国远洋航务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

中国食物与营养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