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反思大讨论体会

大反思大讨论体会

大反思大讨论体会

大反思大讨论体会范文第1篇

据悉,为承接网、省公司及地区局开展安全生产反违章大反思大讨论活动的要求,水城供电局高度重视,计划从8月15日至23日在全局范围内开展大反思大讨论,局领导班子分片区深入基层生产部门开展反思大讨论,做到全覆盖,讨论后形成反思材料。

当天的讨论会上,通过组织参会人员观看警示片《痛思》,并对《海南电网公司保亭供电局“4.23”配网人员人身触电死亡事故快报》等近期南网系统内发生的典型安全案例的再学习、再分析、再思考,举一反三查找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和不安全行为。

参会人员结合案例与自身岗位,针对日常工作现场作业安全管控、运行维护过程中的存在的安全隐患和违章行为进行了讨论,通过深入细致的梳理,分析违章原因,并就自己岗位上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合理的建议和意见。

大反思大讨论体会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课程;有效讨论

一、目前课堂“讨论”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课堂讨论参与,作为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学习方式,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广泛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中。讨论什么?怎样讨论?什么时候讨论?这些问题如果教师处理不好,讨论就可能会失去意义,甚至会影响正常的教学过程。在实际的课堂中,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形式主义、操作使用上的弊端。主要反映在:①对讨论的问题缺乏认真的设计和思考。②对讨论的效果和质量缺乏深刻的反思。③注重了讨论的形式忽视了讨论的时机和讨论题的研究。④讨论中仍然是优等生当代表,由优生思维代替了中差生思维。⑤如何解决讨论过程中的闲人,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⑥滥用讨论等。

二、讨论在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

课堂“讨论学习方式”的引入,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有活力和生机。讨论的引入适时、适当、科学有效,课堂教学就能真正地面向全体,学生就从实质意义上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有价值的讨论式学习,课堂上反映出的是民主的、和谐的、宽松的、开放的、张扬的教学氛围。“讨论”顾名思义就是要学生有开口的机会,有发言的权利。只有充分地创设学生思考、质疑的时间和空间,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求知的欲望、表现的欲望。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个性才能逐渐形成,在讨论的过程中学习智慧的火花相互碰撞,思维层面、思维的方式得以相互补充,从深层次上体现了教学的互动。学生有不断经历成功和失败的体验,使之情感、态度、价值观逐步形成和完善。实质上讨论的过程就是学生质疑问难、反思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竞争意识、敢于挑战的心理品质形成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追求个性拒绝类同的创新过程。作为教者善于研究和设计安排“讨论”,在课堂教学中的“讨论”就会是一朵浪花,一轮彩虹。讨论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是解决重点、突破难点有效手段,是体现学生主体化学习的途径,也体现了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核心——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三、课堂中有效的使用“讨论”的策略

1.教给学生有效“讨论”的方法

(1)建立讨论小组,并选举组长。在建立之前,先对小组合作理论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的介绍,让同学们知道,合作不仅是学习的一种有效方法,更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形式。学会合作不仅是学习的需要,更是未来生活和工作的需要。时代的发展特别需要人们具有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具有关心公众利益的责任感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自信心和能力。由于学生之间存在差异,因此讨论需要通过小组合作来完成。

在班主任的配合下,将全班学生(以60名为例)根据数学总评成绩,分为多个层次,成立六人合作小组。10个小组形成了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关系,组内各成员之间有一个合适的梯度,让每个成员在感到压力的同时又充满了希望。在课堂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坐,集小组的智慧来展示小组的讨论成果。尽可能使学生合作交流的机会更多、面更广,从而对学生的促进也更大。如:我们可以采取给小组内每个成员分工的方法,比如设置记录员、联络员、总结人等,让每位小组成员都承担一定的责任,从而促使他们参与到学习中来。

(2)规定讨论要求。小组应遵守一人发言,他人倾听思考的原则。也就是说,当一人在发言时,其他学生如果意见相同可以适当补充;有不明白的地方,应提出质疑;如有不同的观点,在阐明自己的观点时应做到通顺、简洁、明了。

2.选择好有效“讨论”的内容

讨论的效果如何、时间多少,主要取决于讨论的内容,选择什么样的问题进行讨论才更能体现讨论的价值,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呢?

(1)讨论应放在知识的重、难点之处。教材的重、难点是一堂课要抓住或要突破的知识,学生往往会遇到一些普遍性的疑难问题,因而,在此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比教师反复地强调“这是重点、难点,大家一定要好好学”的效果要好得多。

(2)讨论应放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上。在解决问题时,教师应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动手、动脑、动口,让学生在一系列的过程中试着去解决问题。

3.安排好有效“讨论”的时机

(1)解决方法呈现多样化时,适于组织讨论。现行教材中,常常会出现开放性习题,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情况。这类题目的答案不唯一,由于初中学生思维较单一,往往得不到多种答案,这时候采用讨论的形式效果比较好。

(2)当学生意见不统一时,适于组织讨论。在回答问题时,学生的意见往往不统一,如果让他们安静下来听老师讲解,效果不会太好,最好的方法是抓住机会,让学生合作讨论,互相说说理由。这样问题就会慢慢清晰,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好习惯。

(3)当学生理解出现困难时,适于组织讨论。例如,证明方法中的“反证法”,笔者认为对于这种证明方法,光靠教师讲,学生还是不易接受的。让学生把自己的理解及其看法说出来,几个人一起解决出现的问题,通过这样的合作讨论学习,也让学生体会到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反证法其实是一种逻辑推理方法,学生只有自己去实践,通过具体的例子去推敲、讨论,才能弄清楚“反证”的意义。

大反思大讨论体会范文第3篇

场景一:教师提出问题请学生回答,学生一脸茫然。

场景二:学生讨论激烈,做练习时却不知从何下手。

场景三:学生一边争先恐后高举手,一边急呼"我来!我来!""我,我。我!"。

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已近十年,但课堂教学中以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名,实则降低教学目标和要求,学生任性而为,学多少是多少的现象随之出现,少慢差费的情况比比皆是,造成了学生貌似学得热热闹闹,最后收效甚微的结果。

生本教育提倡教育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教育教学的真正主体是学生,把以往教学中主要依靠教师的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的学。

1.数学课堂讨论的现状与分析

课堂讨论虽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广大师生和社会各界的认同,但实践中课堂讨论的现状却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与深思。

现状1:讨论课题设计不科学,有时显得空而大,较抽象;

现状2:课堂讨论虽易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但有时会纪律混乱,老师往往很难控制;

现状3:讨论中时有不充分、不深入、走形式等现象。讨论时间、深度难以控制。短了,讨论无作用,无结果;长了,课堂教学目标很难完成;

现状4:课堂讨论有时成了几个尖子生(或小组代表)"辩论"的舞台,中差等生则成了观众和看客;

2.几个课例的实践与反思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也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性学习活动,并不断地在实践中反思成败。

案例1:我在上《日历中的方程》一课时,通过课堂讨论引入主题。首先利用多媒体出示了几幅日历,让学生讨论日历中的数字在横行或竖列上有什么规律?我又出示了几道在横行或竖列上的例题与练习,为了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我还设计了几道思考题让同学们讨论:⑴在日历中用2×2的正方形框出四个数,它们之和为89,求这几个日期?⑵在日历中用"十字形"框出五个数,它们的和是75,这几个日期是分别什么?

反思:本课从课堂讨论引入课题,课堂讨论的内容是本课的核心部分。我发现讨论的课题只让学生在横行、竖列上找规律,问题太单一,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就得出了几乎同样标准的答案。假如我将课堂讨论拓展为"日历中的数字有什么规律?"虽然费时一点,但学生的思维肯定会更活跃,思路会更广阔,而后面的几道思考题更是显而易见,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会得以飞跃。

案例2:我在《立体图形的三视图》教学中, 课堂讨论设计为一个实践探究题:右上图为一堆小正方形的俯视图(其中数字表示该处小正方形的个数)试画出这堆小正方形的主视图、左视图。让学生通过讨论和实践寻求答案。但由于部分学生没有准备足够的小正方体,实践活动进行得不理想,课堂显得有点混乱。

反思:本课的课堂讨论对突破教学难点问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假如课前要求学生各做2-3个大小一致的小正方体为课堂教学作好准备,课堂上以4-6人为一组,从前、后、左、右几个方向去观察,先思考得出猜想,再在实践中去验证,课堂讨论效果肯定会更佳。

案例3:我在《余角、补角(二)》中,讲解余角、补角的性质后,为了突破本课重点,设计了一个讨论题:

如图:A、O、B在同一直线上,OD平分

∠AOE,OC平分∠BOE,其中有几组角相等?

有几对角互余?有几对角互补?四人小组讨论5分钟后,派代表发言。

反思:本课讨论的问题能突出教学的重点,余角、补角的概念及性质。课堂讨论中教师应该如何参与小组成员之间就会主动帮扶,每小组最好为六人,包括两名优生A、两名中等生B、两名后进生C,座位如右图,要求在讨论时学生先与对面的同学讨论,觉得困难再与相临的同学探讨或全组一起讨论,还有疑惑就可以问老师。教师定期以组为单位进行精神和物质奖励。不但培养了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而且能使后进生同

样得到了成功的体验,逐渐找回自信,体验到学习知识的快乐。

3.如何优化课堂讨论的几点思考

如何优化生本课堂讨论并达到教学目的?我通过研究性学习、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与反思,有以下几点体会:

3.1在思想上要充分认识课堂讨论的作用。课堂讨论是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具体体现,是生本课堂的支柱和关键所在,有助于增强学生主体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敢于发表见解和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判断能力,学生在分析、识别、剖析、纠正等过程中,对数学概念的内涵会有一个新的认识,对自己的思维偏差有一个纠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交流能力和自主学习习惯。

3.2在操作上要认真把握课堂讨论的原则。

如何成功举办一堂讨论课,我认为应把握好16个字:"有备而设、有序而施、精设细制、讨论有度"。

具体讲,"有备而设"是指要明确讨论目的。要清楚课堂讨论要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并非所有的课都要设计课堂讨论;其次,要精心设计讨论主题和讨论形式。

其次是"有序而施",在课堂讨论中,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水平预先设计多层次问题,使之成为学生讨论交流的主线,把知识的获取、规律的探索、问题解决的方法寓于课堂讨论中,真正把数学问题作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一个载体,从而全面提高课堂讨论的质量;

再是要"精设细制",把握好学生思维,创设好问题情景,尽可能从实践出发,把好提问关和提问度,使课堂讨论更有效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中,我们要十分珍惜学生的求异思维,鼓励他们感想、敢说、敢做,通过不同观点的交流、讨论,最后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

最后"讨论有度"是要营造好讨论氛围,并控制好讨论深度和节奏。。讨论深度和节奏的控制对上好一堂讨论课而言也非常重要,既不能让学生无从下手,也不能让学生象"麻雀"一样叽叽喳喳,要张弛有度,既不能草草收场,也不能放任自流。

大反思大讨论体会范文第4篇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讨论教学具有以下基本特点:首先是涵盖主题或学习内容的启发性;其次是强调教学或学习主体,即师生间、同学间的个性;再次是倡导互相交流、协作的团队精神;最后是兼具指导性和非指导性的教学动态性。因此,它是一种具有师生、生生平等,多边交互作用的活跃教学方式。讨论法,以问题为中心,是与新课程理念很好吻合的,有助于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同时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冲动,更有助于培养学生尊重他人、欣赏他人、学习他人的健康心理品质。

在地理教学中,我们可以在众多的题材中开展讨论教学,本文主要就地理讨论教学的类型展开探讨。

一、设定专题,展开讨论

地理教学中的专题式讨论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议题集中、内涵丰富,其中包括许多具体问题,比如“我国资源的跨区域调配”问题,就可以含有南水北调、西电东送、晋煤外运等一系列问题,教师可以以西气东输为例,探讨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措施、意义及应注意的问题;并由此及彼,让学生在掌握方法之后讨论南水北调、西电东送、晋煤外运等同类问题。二是具有整体性、结构性的功能,它在课堂教学中不是一个局部性的环节或者是随意性、添加性的教学活动;三是需要较为周密的计划与一定的组织、准备工作;四是对时间的要求较高,有时需要一节课甚至几节课来完成。专题式讨论对于深入地探讨某一地理话题,真正实现师生、生生之间心平气和的对话是十分有效的。

二、提出问题,开展综合讨论

所谓综合性讨论,主要是针对地理学的综合性问题,进行宏观概略性的讨论。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初步感觉到地理学思维方式的综合性。如对某些宏观性地理问题或跨学科问题的讨论等。在学习当今巴以冲突的世界热点时,教师可以结合历史课和政治课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历史、社会、种族、宗教、资源和自然环境等方面,对问题进行交流与提炼。然后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重点分析:(1)巴基斯坦问题的由来,(2)巴基斯坦地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3)耶路撒冷的宗教地位,(4)被占领地的重要地位,(5)水资源在中东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每一次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的爆发,都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概括起来,地区性冲突的影响因素有:民族和宗教矛盾、领土纠纷、资源问题、外来势力干涉。最后教师还可以布置任务,让学生在课后讨论其它世界热点问题,举一反三,进而深化知识和能力,培养国际视野和对国际关系意识及对国际关系的洞察力。

三、围绕主题,进行探究性讨论

所谓探究性讨论,是指在教师指导和帮助下,学生围绕某个问题,各抒己见,大胆假设,从而相互启发、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发展探究技能,具体来说包括促使学生学会科学思维,诸如假设、收集资料、分析和处理数据、表达结论等,掌握解决问题的技能,获得新数据。

1.思维训练式讨论

思维训练式讨论是一种高级的头脑游戏的讨论方式,它往往不拘泥于具体知识的再现与理解,而在于锻炼脑子的灵活性、迁移性。这种讨论方式的主要特点是:一是假设性,讨论的命题不是存在的,其前提与条件是主观假定的。例如,“假如黄赤交角加大,对地球会产生什么影响?”“如果我国的地势东高西低,可能带来哪些后果?”“如果真的把喜马拉雅山炸个口子,我国西北地区的干旱状况能得到改善吗?”二是新颖性,由于讨论的命题在现实生活世界里是不存在的,因此学生会感到新奇、新鲜、有意思,容易被激起一种探讨的冲动。三是思维方式的多样性,进行思维操练式的讨论需要逻辑推理的过程,也需要直觉、形象思维的参与,同时聚敛思维、发散思维、求同思维、求异思维、正向思维、逆向思念也会交错在一起,对培养品质是极为有益的。四是易操作性,依据学生的情况,讨论可深可浅,教师应关注的是讨论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它们的结论。

2.问题式讨论

问题式讨论是地理课堂中最常见的讨论方式,它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与教学内容的联系性,地理课堂讨论的问题内容大多是随着教学进程而提出的,相对于专题式讨论而言,它的问题相对小一些、具体一些。二是可追问性,如果一个问题值得进行逻辑追问与原理探究的话(连问“怎么样”、“为什么”),那么它就具有了问题的真正内涵。三是随机性强,有的问题是教师预设的,但更多的问题是不可预设、出乎意料的,是学生即兴提出的。四是灵活性、伸缩性,可以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或教学的需要,决定讨论时间的长短。五是功能的多元性,问题式的讨论有时是为了理解某一地理知识、解决某一地理问题、唤起对某一问题的兴趣或关注,等等。六是不完整性,问题讨论由于目的、功能的不同,有时并不需要有完整的过程(准备、组织、讨论、总结),比如有的问题并不需要追求一个统一的结论(有的地理问题是没有结论的),仅仅是为了激起大家的探究欲望。

哪些问题可以选做讨论的论题?一要有相关性,即学生所提的问题与课堂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而且要有相近性,不能离题太远。二要有一定知识的铺垫,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过难,学生缺乏必要的知识做支撑,那么讨论就没有意义了。三是内容要有新意、有探讨价值,可以纳入讨论活动的应该是那些具有地理意义、思考价值的地理问题。当然,也不排斥那些有一定难度但学生有兴趣的问题,因为尽管讨论没有最后结果,但是讨论过程中学生得到的感染与启迪,本身就是一种成果。

3.反思式讨论

反思式讨论是随着教育理念的提升、反思模式的倡导、创新思潮的兴起应运而生的。目前已经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愈来愈多地被采用。反思讨论是对传统理论、权威结论、标准答案的一种重审与反观,常见的组织形式是自由辩论,它对于培养学生的质疑、批判、创新的精神十分有益。教师在组织讨论过程中,既要积极,又要慎重,不能从“唯书是从”的极端走向“批判一切”的另一极端。反思式讨论要运用辩证法,要有理论根据与实践依据。

大反思大讨论体会范文第5篇

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施,课堂提问则是教学过程中促进师生及生生交流的重要方式,所以问题质量、提问方式、教师引导和干预、组织研讨探索方式等都会决定并影响学生数学交流的广度和深度。

如何有效提问促进学生交流思考?现结合《二次函数y=ax2(a≠0)图像和性质》(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第26章《二次函数图像和性质》第一课时),分析课堂提问中存在的一般问题,并探讨有效提问促进学生数学交流的方法。

一、课堂提问与交流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课例研讨,我们认为教师通过提问组织学生进行数学交流的各个环节还有不少地方需要完善。具体而言,存在四个主要问题。

关于提问。提问设计的片面性、局限性和封闭性,影响了学生交流的广度和深度。例如在新课引入阶段,需要从整体上建构二次函数的研究方法,明晰研究思路,但教师若仅提出“如何画函数图像”这类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与讨论,则可能将交流内容窄化于只关注画函数图像的步骤,从而不利于学生树立整体观念。

关于指导。活动组织与指导的高度不够,影响了学生在数学交流中对知识和方法的深入理解。例如研究y=ax2(a≠0)的图像与性质时,教师直接让学生结合所画的六个函数图像,从五个方面讨论二次函数y=ax2(a≠0)的性质。这样虽然体现了从“形”的角度让学生感知到函数性质,但缺少了从“数”的角度刻画函数性质,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数形结合思想在学习、研究函数中的重要作用。

关于归纳。在倾听交流过程中,对学生的交流经验和知识方法等引导不够,导致学生的交流归纳能力未能得到充分锻炼。例如在探索出二次函数y=ax2(a≠0)的性质后,教师发放表格(表1)让学生直接填写,这就相当于教师替代学生对二次函数各种性质进行了分类和归纳,致使学生缺少了归纳概括的交流与锻炼机会。

关于干预。在课堂活动中,当学生交流偏离学习主题时,没有及时干预或纠错。例如学生画函数y=5(x-2)2-3图像时,遇到障碍或出现错误,教师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充分展现思维过程,或者没有及时干预以及引导学生进行纠错,而是直接给予正确的作图方法,导致大部分学生对如何通过取值来画出函数示意图缺乏透彻的理解。

以上四个问题都不同程度地指向教师的课堂问题设计质量,而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则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深度和交流层次。

二、通过有效提问促进数学交流的方法

(一)数学交流素养的结构

从数学交流过程来看,数学交流素养主要包括四个部分:信息获取、信息加工、数学表达和研讨探索。

从素养的角度来看,信息获取、信息加工这两个过程是接受数学、理解数学与作出判断的独立思考过程,而数学表达、研讨探索这两个过程注重的是彼此间的分享和合作。因此,课堂提问的方法和策略主要围绕这四个方面进行建构。

(二)有效提问方法的策略与应用

笔者就课堂有效提问,从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一是如何设置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交流;二是如何有效、有序地组织开展研讨,促进学生的分享与合作;三是如何引导总结反思,提升学生的评价、归纳与表达能力。

1. 有效提问激发交流

有效提问的前提是有效的问题设计,关键是课堂提问有效。优质问题的设计取决于教师对教学内容本质的深刻理解和对学生情况的准确把握,有效地实施提问又需要教师恰时、恰点、恰当地实施追问、干预和纠错。问题的设置应处理好如下三个关系。

一是处理好经验与研究的关系。教师设置问题时,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让学生充分经历从感知到明确的研究过程,以获得对新知识的深入理解。例如在《二次函数y=ax2(a≠0)图像和性质》中设置如下问题:“我们知道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是y=ax2+bx+c(a≠0),为什么要从y=ax2这种形式开始呢?”这样设可以揭示出数学研究是从简单到复杂的展开过程;在构建二次函数的研究方法时设置如下问题:“结合一次函数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对于二次函数y=ax2如何进行研究?研究y=ax2的方法是否适合其它形式的二次函数?”这样设问不仅回顾了一次函数的研究方法和内容,同时照顾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引导他们运用类比的方法研究二次函数图像和性质,让他们感受知识间的丰富联系,并尝试运用之前的经验和直觉,合理猜测函数性质,对需要着手解决的问题展开交流。但在画二次函数图像时,由于学生没有画二次函数图像的经验,无法开展讨论,因此教师可在让学生回顾采用取点、连线、描点三步作图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如几何画板),让学生先整体感知二次函数的图像,再使其对如何取点进行探究交流。这样,学生的交流会更明确、更有方向性。

二是处理好封闭与开放的关系。课堂提问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自主空间与讨论空间,因而讨论的内容除呈现整体性外,还应该有更大的开放性。开放不是仅指一题多解和思维发散。

例如在学生画二次函数图像时,教师给出如下表格,组织学生交流如何取点。表格中的“0”,很大程度地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和交流,让一部分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如何取点本身就是难点,这里,教师可以去掉“0”,为学生的学习交流创造出足够开放空间。

三是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整体和部分既不可分割又相互影响。在研究函数图像和性质的过程中,问题的设置要处理好局部和整体的关系。例如在研究函数增减性时,教师提问:“二次函数有什么性质?”部分学生会因缺乏相关经验,无法得出二次函数的增减性规律的正确结论。如果提问先引导学生观察图像的局部(对称轴的左侧或右侧),再到整体增减性质的提炼,学生的难点就可以自然解决。又如,在研究二次函数对称性时,先就点的对称性进行提问,再就整个图像的对称性进行探索,使学生对二次函数对称性的理解更加深刻。

2. 有序指导开展讨论

课堂开展讨论可以是师生之间的讨论,也可以是全班、小M或两名同学之间的讨论,但无论是哪种形式的讨论都离不开教师的有序组织和指导。教师在课堂组织讨论时要注意以下五个问题。

一是点面结合。让每个学生都能真正参与讨论,是开展课堂讨论的理想境界。在班级范围内开展讨论时,采用问题串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可以较好地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将一个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相关联的小问题,以降低学生讨论交流的台阶和难度,并使更多的学生参与交流。学生思维能力、理解能力、总结概括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均有差异,在课堂交流过程中,教师的提问应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交流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从模仿他人开始,交流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可以对他人的问题进行评价并补充。学生之间交流时,分小组讨论并记分的方式,是一种提高参与度的好办法。

二是说听有序。交流是信息互换的过程,要加工信息首先要接收信息,会说也要会听。但是往往有学生认为,老师说才要认真听,因而课堂上学生分享交流时常出现不专注、插嘴等现象。交流素养的培养首先应从倾听习惯的培养开始。在倾听之前教师应提出倾听的要求,引导学生认真听,边听边思考。例如提问:“同学讲得对吗?”“如果不对应该怎么修改?”“这样修改的理由是什么?”“你还有其他不同的想法吗?”引导学生养成倾听“前一位同学分享后,下一位同学重复精彩部分再加上自己的想法或建议”的习惯,以此促进学生学会倾听。

三是讨论深度。课堂开展讨论时,经常会出现问题讨论不够深入的现象。生生交流时,教师可以借助问题帮助学生深入讨论。班级范围开展讨论时,教师可对学生的问题持续追问,直击问题根源,特别是学生出现问题或错误时,如果追问学生的想法,让学生充分展现背后的思维,教师就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学生问题的根源,从而提出有深度的问题帮助学生辨析问题。例如在学生画二次函数图像的环节,一名学生指出另一名同学的图像没有用光滑的曲线,如果教师继续追问为什么要用光滑的曲线,再追问前一位学生有没有画出光滑的曲线,从而帮助学生找到问题的根源,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四是讨论范围。课堂讨论时,也经常出现跑题现象。讨论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发散思考而又不离题?在讨论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把握问题本质,通过关键词引导学生围绕关键内容开展讨论,让学生明确是对知识本身的理解还是知识探究的过程等,避免学生的讨论与教学要求不符。对学生的无效交流,教师应适时进行有效干预,节约时间,确保精要有序呈现。

五是适度评价。课堂讨论时教师要把握评价的时机和评价的方式,对学生的交流与分享,非必要时不作是非的评判和刻意的提示。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对课堂的监控应立足于维持学生讨论的话题始终围绕着主题,不能过度关注结论而随意中断学生的分享。学生分享结束后应对他们的分享给予点评,说得好的可以重复,说得不完整的可以请其他同学继续补充。对不同学生的评价采用不同评价标准,只要比以往有进步就好。

3. 总结反思促提升

总结反思是课堂的重要环节,总结反思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结构,促进学生知识内化,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同时也是培养学生交流素养的重要环节。在总结反思阶段,对学生交流的关注点要放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把握总结反思的关键点。总结反思是针对性的回顾、整理、归纳、深化,它既是对教学内容的再现,又是对课堂内容的高度提炼、精要概括和系统整理。因此,在反思总结阶段,教师应鼓励学生对知识、方法、体会、经历、合作中的收获甚至是困惑,进行交流。当学生有困难时,教师可以采用追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其他关键点。例如学生总结“学习了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教师可以追问“学习了哪些性质、用什么方法探究这些性质”等,让反思总结真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反思总结阶段避免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累述,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要精炼,特别是对解题方法的总结反思,切忌让学生复述解题过程。

相关期刊更多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浙江师范大学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苏省教育厅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安徽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