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绘画的认识

对绘画的认识

对绘画的认识

对绘画的认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儿童绘画 认识 评价

在人类所有活动中,没有一个领域像教育那样,充满吸引力。教育是一种勇敢的探险,尤其是艺术教育,因为它涉及到人类的精神创造。一个成功的教育者,他的职责是帮助学生认识世界,并教给他们认识世界的方法。我们研究儿童画,也是为了发现并启迪那些对艺术感兴趣,但其天资仍处于休眠状态的孩子的灵感,从而有针对性地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正确认识和评价儿童画的首要条件是掌握儿童画的特点。

一、儿童绘画的特点

儿童绘画,一般称之为“儿童画”。很早以来,人们就发现,“儿童画”里存在着一种纯真而又扑朔迷离的情调。它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幻想性,画面上的形象潇洒自由,常常让成人们自叹不如,而且儿童的作品带有一种明晰的诚实――完全没有风格的夸张或故意的效果。“儿童画”是儿童对周围世界理解的一种形象的表现方式,它既反映了儿童对客观环境的认识深度,又表现出儿童对自身的艺术创造能力的塑造。其主要特点如下:

1.题材广

儿童画的题材涉及面极广,上至天上的月亮、星星,下至地上的花草;大到宇宙、太阳,小至昆虫、蝼蚁;远至上古的的神话人物,近至父母、朋友,他们的绘画题材几乎囊括了他们眼中的整个世界,范围之广,超乎成人的意料。不同题材可以同时出现在他们的作品中,也可以是单独出现,一切都按照他们自己的意愿。六七岁的儿童,把对象彼此联系起来的典型作法是在画面下部画一条基线,每个对象都立在这条基线上。对象都是画在空背景上,天空是蓝色的长带,画在最上层靠下面一点的是太阳,放着光芒,有着人的笑脸。在长线的下面,是草、地或地板。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儿童绘画的题材和表现方法都有所不同,但总的趋势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注重“如实”地表现对象,他们开始运用一些手段力图来表现空间和几何深度等。作品中的人物由过去非常笼统、模糊地表现,发展到注重去表现头、脖子、躯干、胳膊、腿、手、脚和衣服上的细节。

2.作画凭直觉

直觉是指人们首次接触某种事物,不需要大脑的逻辑思维分析,而在过去经验的作用下,迅速对事物的整体属性和规律作出某种判断而得到的尝试性的结论。直觉分为低级直觉和高级直觉。F・布洛赫曾说过:“我认为直觉和经验二者是密切相关的,所谓直觉,是把那些你已经了解很充分的事物的认识拼凑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可见,一个人的直觉能力取决于其潜意识内容的丰富性。儿童凭直觉作画,意指他们所画的对象是相对于他们的智力来说,了解得较充分的那部分。由于他们对周围环境观察的幼稚,再加上后天经验的不足,于是在作品中出现的形象往往与成人的思维和观察习惯有很大的不同,这就给成人的欣赏带来了困难。比如,要一个六七岁的儿童画一张记忆画――我的一家,在画面上往往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形:与他最密切的人,在画中通常是最大或最高的一个。这个例子就说明,儿童画中的直觉问题,与儿童越亲近,对这人的认识就越丰富,因而在画中的形象也就越高大。一旦了解了儿童作画的这一特点,理解画中出现大小不一的人物形象也就不是件难事了。

儿童凭直觉作画,实际上还会受到知识面大小的约束。他们的高级直觉不丰富,自然会在画面上出现许多难以让人理解的形象。知识面宽的儿童,认识就积累得多,因而在表现对象时会清晰、具体一些;知识面窄的孩子在表现对象时就比较模糊、肤浅。比如,画卧着的狗,前者会用一些简单的形体来概括对象,而后者只会用一个圆形表示头部,其余就随便画两笔了事。

3.不受拘束

这里的“不受拘束”是指儿童在绘画中不受一些透视、空间等造型规律的影响。画面上可以出现远大近小,也可以出现多个视点,一切都是按照他们自己的感受和想象来进行的。儿童在绘画上常采用对同一对象进行上下左右的观察方法来解决他们所遇到的困难。照一般规律,在一个平面上是不可能表达出一个物体的四个角度的观察效果,但孩子们并不遵从“一般的理解”,他们就像把一幅主体的风景模型由中心向四面摊开放平一样,使之成为一幅独特的构图,这种构图完全来自孩子的内心。

在工具材料的使用上也同样如此。毛笔可以和油画棒同时使用,水彩颜料可以直接挤在画面上,一切都是由他们的心愿和喜好所决定。不同的工具在他们看来只是一种游戏的手段,他们所关心的是如何将自己心中那种蹦蹦跳跳的感觉画出来,以便让自己获得一种游戏般的满足。

4.喜欢用一些简单的图形来表现对象

儿童画多趋向于用简单的几何图形来表现对象,圆形、方形、三角形成为他们画画依靠的基本形状。儿童之所以依靠一些基本形状来表达,是因为儿童观察对象最先注意到的是外形轮廓,而成人看到的是对象的不同形的区别。比如,画一张脸,儿童注意到的是脸的外形,而成人注意到的是这张脸的特点与所体现出来的神态。因为轮廓线可以把所画对象与背景区分开,以便尽快地在纸上出现形状。有时,我们还会发现这样的情形:在儿童用简单形状拼画成的画面上人物好像没有动态,这是由于儿童缺乏表现动态的技巧,但他们用其他的辅助方法来加以弥补,如一个人两腿像剪刀那样分开,两只脚指向一个方向,表示他正在走路。

总之,儿童绘画有着许多特别之处,但在此我们只提出其中有共性的几点加以说明。

二、对儿童绘画作品的正确评价

我们了解儿童画的特点,是为了正确地评价它。应该特别注意这一点:画画对于儿童来说,只是一种游戏的方式,所以对儿童画的要求,不在于看作品技巧本身如何,而在于作品的完成是否已经使儿童感到自身的表现欲望得到了满足。这是我们正确评价儿童画所要坚持的“无偿性”原则。儿童的绘画包括五个方面的要素:意图、解释、造型、内在模特儿、色彩。这其中的“意图”和“内在模特儿”是正确理解儿童画的关键。

“意图”多指环境对儿童画创作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内在模特儿”是指儿童作画时按照自己的感觉和想象来作画,这种感觉和想象的统一体就是他心中的模特儿。把握住“意图”和“内在模特儿”,就能把握住儿童画的外在形象和内在的意图,也就比较容易理解和评价儿童画了。

正确评价儿童画,还要对儿童绘画语言有所理解,如儿童喜欢孤立地观察,单个的表现,叠垒与平铺的排列等。儿童时期的绘画,表现事物是叠垒排列,一层层地摆着。喜欢用放射平铺来表现复杂的空间关系;画中还会出现万能关联线;出现“透明画”;画面安排上局部合理的多,整体合理的少;凡再现能力能达到的图形都力求形似,再现能力达不到的就随意作画,线条变成了一种多功能的符号语言。这些儿童特有的绘画语言表达了他们对世界的认识,了解他们的语言,也就可以体会到他们对世界的看法。

正确了解儿童画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在明白了儿童的绘画语言后,才能解其形、明其意,才能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如果将成人的标准生硬地套在儿童身上,只会损害孩子的创造精神,也只会将儿童画中优秀的品质忽略掉。在儿童画中,正体现了儿童一种强烈的情感和对缤纷世界的爱,他们只想将这些描绘在纸上,他们是那样地专注,那样地痴迷,这种在儿童绘画作品中外露的情感才是最应该首肯的。

三、结语

黑格尔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有限,而想象力概括了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而,在指导儿童画时,教师要注意启发诱导,适应儿童的心理,不要强加给孩子过多的条条框框。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在他们成长的关键阶段,正确地指导和适度的评价对他们在素养的提高,个性、创造精神的培养,都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德]格罗塞.艺术的起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对绘画的认识范文第2篇

设计的过程就犹如绘画创作一样,内在含有设计者的情感意识,外在具有物化的视觉艺术形态,即存在着表达内容与表现形式的关系问题。另外,设计的功能不仅在于表达情感,更为重要的是传达有效地含有商业意味的信息。而绘画的过程严格地说也是一种图形设计的过程,但是绘画的形式是一种纯艺术性的、纯精神性上的语言形式,而设计更亲近于我们的物质生活。

两者的创作目的更是有着天壤之别,绘画作为一种纯精神层面上的创作,更注重个人思想的表达和情感的宣泄。绘画的意义在于创新,而创新只有通过“个性化”才能够得以实现,重复的绘画没有生命力。回顾绘画发展史就会发现,无论中国还是西方,每一位杰出的大师都曾经创造过极端个性化的作品,每一位巨匠都具有自己的典型特征。画家、设计师们,尤其是现代派大家,他们在创作时可以完全不用考虑其作品的社会性。从某种意义上说,作品的生命力,正表现在个性化上,通过作者对美的形式法则的特殊理解而存在着。任何一个伟大的画家、设计师,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审美个性,创作者必须把自己个人的主观意志潜能释放出来,最大限度地表现自我。即使是西方中世纪的宗教绘画的创作,虽然当时绘画作品多为宗教服务,但是那也是为了表达统治者或人民大众的信仰而创作。近现代的绘画艺术更注重个性的宣扬和个人情感的表达。所以说绘画更注重创作者自我的表现。

在设计中虽然强调创新性,但设计者更注重实用性。因为设计是与生活有着密切关联的一种视觉语言,特别是工业革命带来机器大生产以后,依附性是现代设计在商品经济中的本质反映。设计作为商品在为市场服务时必须具备“包装”价值与“使用”价值。要想赢得客户的信任与满意、最终实现设计的价值,就必须通过市场竞争的考验。设计的成功与否在于它能否通过美化产品而最终实现促销的目的。现实中几乎每一位设计师在为客户提供设计服务时,都会尽量去迎合和满足客户的需要。一方面,设计师必须站在客户的角度去体验消费者的心理,以使自己的设计作品得以通过;另一方面,客户可能对市场的把握、了解远胜过设计师,设计师不得不服从客户提出的要求。

在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绞尽脑汁去思考、去解释自己的作品,也许自己认为很满意了,但最终的评判者还是客户。设计对商品的依附性还体现在“市场”是设计的指挥棒,市场的强劲与疲软将直接影响设计行业的起伏。产品的大批量生产,产品要投入到市场的竞争中,对于产品的外观和图形的要求是至关重要的。美观的产品竞争力势必要比粗陋的产品有市场。所以客户和商家对作品的要求是十分苛刻的。设计者就必须要附和大众(消费者)的审美观点去进行设计。这势必在设计的创作中要考虑加入消费者的观点来设计,这样就阻碍了设计者个人情感的表达。所以说设计与绘画最大的区别在于其对商品的依附性存在上。

对美的追求是绘画艺术的本质体现,绘画与设计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运用,不仅仅体现在“个性化”与“依附性”方面,还体现在对形式美规律追求的差异性上。“混沌”一词是“指宇宙形成以前模糊一团的景象”。中国人喜欢含蓄,认为“含蓄”就是美。“混沌”本身就体现着一种不确定的、耐人寻味的特征,这和中国的古老哲学及宗教有关。中国古典绘画所表现的“空灵”“气韵”,以及“墨分五色”,用有限的笔墨表现无限的意境等美学思想,都在于这种“混沌”之美。这些手法在设计中也偶尔能见到,但一般来说仅是借用绘画的表现手法,以增强设计的艺术性而已;但它们不是设计的最终目的,我们从杉浦康平等大师的作品中就可以体会出这一点。具体来说,杉浦康平为敦煌设计的系列丛书,从表面上他是在追求中国画“空灵”“气韵”之境界,而更深刻的内涵是他把敦煌中的图形元素运用现代设计的基本构造原理加以组合了。这种“空灵”美的境界只是作为设计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希望最终能真正反映出这套系列丛书的内涵,这充分表现在大师的独具匠心和对绘画与设计关系的把握上。

绘画对“混沌美”的追求还体现在对材料肌理的选择上。何种题材、何种效果需要何种肌理,是绘画追求混沌美的表现之一。尤其是现代绘画,在一幅作品中选择综合材料已到了随心所欲的境地,多种材料的运用旨在加强画面的“混沌美”的效果,通过扑朔迷离不确定的材质肌理的运用,以达到变化多端的目的。所以在形式美的追求上两者也有着本质的区别。

综上所述,绘画与图形设计有着巨大的差异,二者之间的关系属于两个不同性质行业之间的关系——是实用性与观赏性的功能区别;是多层次、多社会性的理性思考与情感宣泄的差异;是表现个性才气的与服从社会需求的关系;是体现工业化的生产技术水平与个体艺术者之手工技巧的关系。虽然在此强调了二者之间的差异性,但并不否认二者之间的联系性。如早期绘画与设计的起源、艺术规律的相似性、图形设计必须具有绘画审美意识的基本特征,等等。

作为一名艺术工作者,我们只有正确地把握绘画与图形设计的异同,掌握其中的奥秘,理解二者的共性与个性,才算对两者之间有了客观、深刻的科学认识,才能很好地促进艺术文化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庄稼编译.现代色彩设计.轻工业出版社,1962.

[2] (瑞士)约翰尼斯·伊顿著.朱国勤译.设计与形态.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

[3]陈池瑜.现代艺术学导论.长江文艺出版社,1991.

对绘画的认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线条;抽象;生命力;审美价值;转折面

中图分类号:J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5-0182-01

一、线条的起源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上千年的悠久历史和博大精神的绘画渊源。春秋战国以前的绘画线条作为绘画语言的运用痕迹不明显,从上古时期陶瓷上的装饰性图案,汉代画像石,以及后来春秋战国时期的帛画《人物龙凤图》可以看出线条开始的最早发展,尽管这幅帛画中的线条表现力还略显呆板,在同时期的帛画《人物御龙图》中线条的运用就较前者更为的成熟,用笔十分的流畅,富有弹性。而这时期的书法艺术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并且日趋完善,进入成熟的重要阶段,具有代表性的书体为金文也称为大篆,铜器铭文即金文,是中国书法史上第一个伟大的里程碑。工笔画兴起的比较早,在宋唐时期进入成熟完善的黄金阶段。后来古人又根据不同的笔墨痕迹和感受归纳出了“十八描”,包括“柳叶描”“高古游丝描”“铁线描”“钉头鼠尾描”“行云流水描”“枯柴描”等等。

二、线条在中国绘画中的精神含义

(一)线条本身就具有非常高的审美价值,具有生命力

线条是中国绘画中不可替代的绘画语言。东西方绘画就形象造型的角度来讲,中国绘画的笔墨审美是根植在线造型中的,主要就是线条的艺术。画家在行笔时,会产生出干湿浓淡等等不同效果的线条,从来不会画出两条完全一样的线条。“笔墨、水墨依照一定程式在纸、绢、壁上作画时产生点、线、面、团、叠加、渗透、摩擦、转折,行笔疾徐、轻重、粗细,用墨运水多少所产生的光涩、枯润、曲直、方圆、厚薄、齐乱种种效果,这些效果引出的刚柔、遒媚、老嫩、苍秀、生熟、巧拙、雅俗种种感受,画家内在世界、外在的操作与这些效果感受的诸种关系,以及人们在创作欣赏过程中形成的对他们的感知方式与习惯,都凝结在笔墨话语言中。中国画中的线条是一种流动的气息,自始至终都贯穿以气。

(二)线条具有一种抽象美的意味,是艺术家传达自身情感的一种表现方式

中国画中的线条并不是对客观形体的再现,线条本身就是抽象的,是表达艺术家心灵感悟的一种特定语言,古人根据不同的笔墨痕迹和所描绘物体的不同感受抽象归纳出的“十八描”。例如敦煌石窟中所勾勒的线,隋代以前铁线描为主,一般压力大,速度比较快,非常的干净利落,不同的地方还使用不同颜色的线条进行勾勒,显得装饰性很强。唐以后又出现了兰叶描。其中如103窟之维摩变,主要以线为主,充分显示了线描本身的美感和它的抽象意味。再如,明晚期的陈洪绶,他广泛的学习吸收传统绘画的精华并不拘于成法,且具有积极的创新精神,自出机杼,他笔下的人物形象个性鲜明,离奇古怪,线条极其的沉着稳重。他根据自己对描绘的对象不同的内容的不同理解,在线方面做了不同的处理:例如:《西厢记》里的线条圆润流畅,赋有弹性,优雅《九歌》则是方圆结合,线条有圆有方《水浒叶子》中的人物形象几乎都是用方线,人物的刚硬豪爽性格表现得恰到好处。在书法方面线条的表现更是淋漓尽致,它是较绘画方面更为纯粹的线条艺术,较绘画中的线条更为抽象。以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为例,它顺应时代潮流,广泛地吸收前任和当代书法家的精神,而又自成一体,创造出新书著论。王羲之赞叹支道林“器朗神隽”,还评论祖士少“风领毛骨,恐没世不复见如此人”,并且说刘真长“标云柯而不扶疏”(《世说新语・尝誉》)书法艺术很受这一风气的影响,便表现为追求妍美飘逸,王羲之的书体十分的灵活不呆板,平正安稳不浮躁,用笔上更是变化多端,有偃有仰,有侧有斜,或大或小,或长或短,他的《兰亭集序》中,用笔存筋藏锋,让人看不出他用笔的痕迹和转折,含蓄而隽永。王羲之将书法艺术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书写起来简便流畅,字形非常美观,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三、线条在西方绘画中的意味

(一)西方的线是理性的,是转折的面

西画中线,但线在西方绘画中的含义跟中国绘画中的是千差万别的。在西方写实绘画中的线条是形体中的一部分,是由于透视的关系处于转折处的一个小面。西画随着西方文明的发展,在15世纪基本的完善了对视觉经验写实再现的空间透视体系。如安格尔绘画中的线条,他是比较注重用线造型的,他的速写与素描中中大量使用了线条,它所使用的线条本身并没有多少美感,但是独立而具体,具有具体的表现力。或许多少也有些生命力,主要功能还是为了帮助塑造形体速写和素描使用的一般是铅笔炭笔之类的绘画工具,线条本身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所以只能靠线条的叠加,重复,疏密对比等等来产生一种美感。

对绘画的认识范文第4篇

儿童的心灵成长,来自生活中各种快乐的经历,由此可以获得内心的感受和滋养。同样,儿童的心灵成长也经受了生活中的各种挫折和痛苦,当孩子在接受痛苦和挫折的时候,家长和老师的任务就是帮助他们做好接受挑战的准备,让他们鼓起勇气面对突如其来的心灵压力。拼色画册的创作性开发就是以此为基点,通过画面的情感安排,颜色的合理搭配,故事的积极情节来引导孩子克服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与心灵阴影,享受快乐生活。

二、《拼图画册》的概念

《拼图画册》是一类帮助初学绘画的儿童提高对绘画、构图、色彩及绘画心理素质认识的创新型教学图画册设计。它的主要特点有:趣味性、实用性、动手性、引导性等。它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一类儿童游戏—-拼图游戏,它是学习和娱乐的结合产物,更加符合当代儿童的学习追求和内心向往。学习中娱乐,娱乐中学习,两全其美的结合让孩子主动学习,喜欢学习,热衷于学习。本人以及我的开发小组就《拼图画册》作出了进一步的工作开展,通过对小学生实地项目教学研究发现《拼图画册》是一类心理辅导与教学的辅工具。《拼图画册》从初稿到完成设计样本出炉:初稿设计、图库收集、图库整编筛选、四川灾区实地考察、最后定搞、封面设计、老师专家意见、最后整改、完成创作九大主要步骤,深刻认识到拼图画册开发研究的重要性。《拼图画册》的设计是基于小孩子喜欢的一类游戏——拼图游戏,所创新的一种针对于绘画颜色教学的画册。鉴于当代孩子对于小游戏的喜爱,我们把学习与游戏结合,使得孩子在学习中感受乐趣,享受学习,提高孩子们对学习的兴趣。本项目是我们集体研究开发的一类创新研究项目。《拼图画册》主要由每页构图、构图色彩区域编号、编号对应色彩展示,颜料、画笔、样品图案展示。

三、《拼图画册》的运用原理与教学功能

儿童绘画与色彩教学是儿童绘画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儿童绘画的自由表达方式决定了儿童绘画教学的灵活性,儿童绘画的创造力决定了绘画教学的引导性。在色彩缤纷的美丽大千世界中,色彩是我们生活环境的灵魂,在更加具有想象力的儿童心里,色彩更加是不可缺少的生活组成部分。色彩教学在儿童绘画教学的组成部分中占据不可分割的地位。在绘画色彩教学中我们该如何定位呢?这个是我们应该明确和研究的方向。首先我们在进行儿童绘画色彩教学中应该明确认识儿童绘画的特点和儿童绘画的发展方向。

儿童绘画特点具有:独特性、自由性、创造性、发展性等,儿童的绘画发展性主要体现在其心理素质的变化上。儿童的绘画发展和心理素质是同步变化的,绘画的变化很大一部分表现在绘画色彩的体现上,心理素质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生活环境、家庭条件、父母老师教育、本身经历等条件上。所以儿童的绘画发展是发展变化的,我们要牢牢抓住儿童的绘画心理进行绘画教学才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研究儿童绘画与色彩教学之间的联系是对儿童美术教育事业发展的负责和积极促进。如果说儿童绘画教学是我们儿童美术教育事业的目的,那么色彩教学就是我们完成我们儿童绘画教学目的的重要组成方式之一。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下儿童绘画与儿童色彩教学的详细内容,让我们在以后进行儿童美术教育事业中更加具有积极的针对性。

(一)《拼图画册》与儿童色彩表现

成年人运用文字、语言、音乐、情绪等一些符号进行自我的表现和交流,儿童在处于幼儿期还不能像成年人一样运用上述符号进行自我的表现和人际交流,所以绘画就成为了儿童完成自我表现和人际交流的表达方式。儿童的绘画意义很容易便被我们看懂,他们表达感情的方式很单纯,这便定向了我们对儿童绘画教学的方向性和绘画教学的方式。儿童绘画的意义是什么?儿童绘画的意义在于表达自我。以儿童为核心,以教学为目的,正确引导儿童在绘画中如何表现自我。儿童绘画反映了儿童本身的生活、思想、情感、个性特征,儿童绘画更实现了儿童心智的开发和创新思维的锻炼。儿童绘画很大一部分动力来自其本身对某些事物的好奇心和想象,不会完全受到事物的变化而改变其绘画的方式和结果。所以我们在欣赏儿童绘画作品的时候经常看到:想象丰富、线条扭曲、画面笨拙、色彩夸张、天马行空等,这些都是儿童绘画的特征。在这些儿童绘画特征中我们分析:我们该如何进行儿童绘画教学?我们该如何明确儿童绘画教学目的呢?在当代儿童教育中家长对儿童本身绘画心理的影响占据很大。很多儿童是在父母的督促下走进各种绘画培训班,学习绘画也是在一定的监导下完成的。所以由于多数家长对儿童绘画的不了解和认识偏差性,导致多数儿童本身对学习绘画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方向不明确的结果。我们开发的《拼图画册》在运用中达到了指明绘画的方向和绘画知识的教导。所以在进行儿童绘画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从儿童的兴趣和爱好上出发。儿童绘画教学应该结合科学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审美情操,发掘儿童的绘画潜能。同时,在儿童进行绘画中对他们进行品德、意志等的教育和影响,完善儿童心理素质培养的全面发展,这是我们美术教育事业的目标与责任。

(二)《拼图画册》与儿童绘画色彩教学

儿童了解的最直观的色彩就是色相: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最直接现实的具体颜色。怎么样让儿童在绘画创作中运用这些色彩更加搭配、和谐便是我们色彩教学的主要目的。儿童绘画中对色彩的把握和学习中,会跟着其年龄的增长而有所改变和提高。色彩教学初期,很多教师只给孩子们提供三原色——红、黄、蓝。通过实地小学考察发现,很多孩子在绘画中追求色彩斑斓,认为颜色丰富便是美而忽略了画面的主色调。在指导儿童运用《拼图画册》进行色彩练习时,我们主张一幅画要达到和谐,需要一个主色调,就像一个队伍需要一个统帅一样。当一个画面有了主色调后便会让孩子们在绘画的过程中认识色系。例如:浅蓝、湖蓝、钴蓝、深蓝、群青等就是一个色系共同组成一幅绘画作品的主色调时整个画面也就和谐统一了。在本画册中我们还让孩子们认识到色彩分为冷、暖色调。冷暖色调在画面中起到互相映衬、互相对比的作用。接下来便是调和色,调和色也可以说是上面所说七大色相调和出来的,它具有色彩的包容与和谐性。在画面过渡与演变的地方需要用到调和色。在儿童绘画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很多教师都不给孩子准备黑、白两色,因为黑色在绘画过程中不容易控制容易显脏和显压抑,这不符合儿童绘画教学的目的。白色在儿童绘画中显空洞很难体现在儿童绘画作品中的作用.红色给人以奔放活跃、温暖,蓝色给人以宁静、宽广、天空的感觉,黄色给人健康、丰收、满足的感觉,黑色压抑,白色空洞、阴险。所以在本画册的儿童自由绘画中,通过儿童所运用的色彩便能读懂孩子的内心向往,这便是俗话说的:读画识人。

对绘画的认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儿童;绘画;教学

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阶段,对一切事物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儿童绘画是儿童表达感受、认识社会和生活的重要方式,能够反映出儿童的心理、智力等发展水平。青少年宫的儿童绘画教学要充分了解儿童的心理特征、智力水平、兴趣爱好等,不断改善儿童绘画教学。

一、儿童画教学现状及问题

儿童绘画教育的目的在于教授儿童如何绘画,使儿童掌握基本的绘画技能和技巧,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完善儿童的身心健康,并有利于儿童精神文明的构建,在儿童绘画教学过程中最根本的是培养儿童的艺术思维和创造能力。笔者从事儿童绘画教学多年,从中发现儿童绘画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儿童绘画教学一般遵循儿童家长对绘画规则的认知经验,以成人的审美标准来评价儿童绘画的好坏,决定儿童学画的过程和结果。这种教学上的偏差扼杀了儿童对绘画最原始的认知和丰富的想象力,还丧失了教学中对儿童绘画潜力的挖掘,对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现,影响了儿童画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不利于儿童在学习绘画中形成健康的心理发展。(2)儿童绘画教学容易造成儿童误入模仿绘画的歧途,使儿童绘画形成鲜明的“样式化”和“概念化”,违背儿童学画的根本目的,错失培养儿童综合素质的机遇。(3)儿童绘画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创新,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儿童绘画心理及绘画阶段规律的认识,单纯按照教师的意图和经验去组织教学,不利于充分发挥儿童学习绘画的主观能动性,无法体现儿童的创造性。

二、儿童画教学的改善策略

1.掌握儿童绘画审美评价

儿童的生理和心理都未发育成熟,无法与成人相比,对绘画的审美评价好没有完全形成,与成人对绘画的审美存在一定的距离。从儿童心理发展特点来看,儿童时期天真好奇,智力处于发育阶段,对新鲜事物有不同的认识和表达方式;从认知思维特点来看,儿童绘画一般是根据对新鲜事物的感知,凭借主观想象力,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完成随意的绘画,因此儿童画常表现为离奇的、夸张的,但这并不能表示儿童的绘画不符合审美。在儿童绘画教学中,首先应对儿童绘画有正确的认识和审美评价,在绘画中发现他们的心理特点和创造力。因此,在儿童绘画教学中,正确掌握儿童绘画审美评价,改变传统对儿童绘画的评价理念,才能真正提高儿童画教学质量。

2.明确儿童绘画教学目的

儿童学习绘画的目的不是抄袭与模仿,否则只会扼杀儿童对绘画的天生创造力和想象力。儿童绘画的目的是通过绘画的内容表达自己的想法、情感以及思维、想象,这种表达方式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天性所致。因此,在儿童绘画教学中要明确教师教儿童绘画的最终目的,从教学目的与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为出发点,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教儿童学习必要的美术知识、技能、技巧,引导儿童注意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发现,并发挥创造力将事物画出来。儿童美术教师不仅具有绘画教学技能,还要学会引导儿童,避免过分规定儿童绘画内容,不能以成人的审美标准去刻意修改儿童的绘画。

3.遵循儿童绘画阶段规律

儿童绘画阶段规律是从抽象到意象再到具象的过程,儿童学习绘画的过程必须遵循其学习认知规律,按照规律开展教学。儿童绘画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随着儿童心理、生理的发展而发展的,因此在儿童绘画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设置要遵循儿童绘画阶段规律,以此规律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绘画教学方法,将儿童的心理特征和绘画能力与教学相结合,逐步提升少年宫儿童绘画水平。

4.创新儿童绘画教学方法

儿童画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从教学内容出发,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绘画的兴趣。首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激发儿童的绘画兴趣,例如音乐、图片、故事、小视频等创设教学情境,唤起儿童学习绘画的兴趣。其次,有目的地组织儿童在学习绘画过程中参与活动与游戏,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和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绘画思维的敏感度。教师还可以采用启发引导、原型变式、诱发想象等方法,打破儿童在绘画学习中的单一思维方式,培养儿童绘画的创新思维。

综上所述,儿童绘画教学不仅是一项学习绘画的活动,更是儿童在学习绘画过程中逐渐形成审美能力,创造美的过程,也是儿童心理、思维等不断发展的过程。少年宫儿童画教学应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和审美价值,在明确儿童绘画教学目的的同时,根据儿童绘画阶段规律采用灵活的、创新的教学方法,激发儿童绘画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参考文献:

[1]王明云.美术教学中由儿童绘画向写实绘画转化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4(32):157-158.

相关期刊更多

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科学院

幼儿教育研究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海峡出版发行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贵图学苑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贵州省科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