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

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

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

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创新意识 教学活动

校级课题:吉林农业大学质量工程课题 《生物工程特色专业》项目资助

目前,大学生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突出。尤其是创新能力培养。只有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创新意识,才能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发现并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新时代人才。

1.更新教育观念,以学生为主体,营造创新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

老的教学模式,以教师教为主,学生听为辅。满堂灌,教师自己讲、学生听,教师具有绝对的权威性,整个课堂缺乏民主,学生没有积极参与尤其是辩论的机会。营造创新氛围,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把学生真正看成是学习的主人,鼓励学生发问和争辩。

1.1 引导学生质疑

积极思考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始于质疑提问。我们在《工业发酵分析》实验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实验步骤,不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通过引导,让同学自己去分析这个实验原理是什么,为什么按这样的步骤去进行,如果改变步骤能怎么样,有哪些弊端,会出现哪些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开动脑筋,积极思索探讨,使他们在动手实验前,就有很大的收获。

1.2鼓励

教师在辅导学生时应多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生回答错了问题时教师不要马上对学生的发言表示否定的态度,这样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影响学生回答问题的情绪。我们要理解学生,作为对所学知识的应用、需要很深的知识基础去分析总结的问题,即使同学回答不上或答错了,也是很正常的。要发现他解决问题、思考问题的独到之处,点燃学生的创新意识。

1.3 手脑合作

思维是学习的基础,要让学生学会思考。只有乐于动脑,发挥想象力,学生才能打破常规,发挥其创造性的威力。在毕业后的工作中才能创造性的找到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办法。让学生动手,就可以使学习过程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不仅轻松学到了知识,而且活跃了思维,培养了创新意识。

1.4拓延学生学习的空间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认真落实素质教育,扎实抓好课堂实效,以引导并达到触类旁通为目的,扩大学生认知的眼界,发挥内在的创造力。

2.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创造性学习奠定基础。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2.1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同学们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是不同的,不能一概而论。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同学设制适合他水平的问题,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

2.2紧跟学科发展前沿,激起学生探索的兴趣

在教学中突出“新”的理念,无论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是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包括积极参加各种学术讨论会,大胆提问(学术思想活跃的反映)等方面无疑会起重要作用。同时,也只有在新的起点或者说处在知识的前沿才能谈得上开拓、创新。

3. 重视实践教学

《工业发酵分析》是以实验为主的一门学科,因此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

3.1精心组织实验,强化基本技能训练

《工业发酵分析》课程开始时,讲明实验目的、要求、步骤和注意事项,努力使实验成功的要求变成学生头脑中的指令,使每位同学都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实验当中去。从最基本的操作技术做起,抓住实验课上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采取多种形式强化基本技能训练。

3.2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培养

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创新意识;个性培养;兴趣开发;激励机制;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2-0003-02

在知识经济的当代,创新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源动力,是实现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是民族崛起的不竭动力。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创新的企业,创新的企业离不开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而高校则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人才的最重要的机构。因此,激发大学生创新意识,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综合能力的培养,从而大力培养创新性人才,已成为当前创新型教育改革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创新教育的内容包含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技能、创新思维、创新人格等多项内容,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因此,需要内外力共同推进、多方面举措协同实施。一方面,个性培养教育和兴趣开发在创新性培养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能够从本质上推动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良好的激励体制能够激励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从外部条件上营造创新意识的良好氛围,激发大学生的创新热情。所以,本文主要从个性培养、兴趣开发和激励机制构建这三个方面进行高校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方法的阐述。

一、大学生的个性培养方面

1.个性培养在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中的重要意义。个性是指人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1]。个性培养主要在于个体独特的内在潜能和特点的唤醒和发展,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思想的重要体现,其主要包括个体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培养。个性培养在提高大学生创新意识方面的作用主要有:第一,有利于创造性品质的养成。第二,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第三,有利于创造性知识结构的建构。

2.构建有利于实施个性培养的具体措施。当前,大学生的个性培养工作刚刚起步,并未形成系统的实施模型与经验总结。虽然在社团活动、就业指导课、大学生实践活动中有所涉及,但是由于并未拥有强有力的指导思路,形成统一的管理框架,因此显得较为松散,其作用和效果并不明显。此外,教学评价方法不够科学,激励措施效用不明显,教学手段落后等现象也严重阻碍了大学生个性培养的实施。因此本文针对大学生个性培养提出的具体措施有:①高校应从观念上改变,明确大学生个性培养目标。高校应要求大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形成人生规划,并加以指导。让学生认真对待人生种的一个个目标计划,不断把事情做成功,引导学生以追求卓越的精神成功处理每一件事,树立其成就感与荣誉感。②高校应塑造符合时代要求的校园文化,为大学生个性发展提供良好氛围。具有时代性的高尚价值观,将保证学生在人生发展的正确轨道上前进;高校应明确提出大学生个性培养的目标,并把它形成标语,甚至提高到校训的高度,形成统一、持续发展个性培养的思想。③建立一支高效的管理队伍,为大学生个性培养发挥积极作用。一是巩固并强化学生管理队伍。应形成辅导员在顶层,学生会团委干部在中层,有经验的高年级大学生带低年级大学生的四层金字塔型管理机制。并改变对中间两层管理者的激励机制,使他们能切实负起责任,为低年级大学生个性培养起到引导和服务作用,同时他们也能在管理中得到能力的提升。

二、大学生的兴趣开发方面

1.兴趣开发在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中的意义。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学习兴趣会引发创新的欲望。有学习兴趣的学生具有探求知识的热情,就会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

2.针对大学生兴趣开发的具体措施。①从高校的角度。课程设置方面,要增设有助于学生确立未来职业规划的职场体验环节。在制度建设方面,需要构建包括选修课、学科转换等要素在内的灵活的学习制度框架,强化学科知识间的交叉和融合。②从教师对学生教学的角度。首先在教学方面,教师要优化教学内容,注重与工程实际的联系。学生的求知欲往往与现实工程中的实际问题的解决相联系,如果教室能在教学中把书本知识与工程实际相联系,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这样就会把学生的创新意识诱导出来。其次是拓展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前沿课题。在课程教学中,要把教学内容和目前科技前沿联系起来,让学生了解到自己所学知识与科技的发展息息相关,从而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提高创新的意识。③从教师自身的角度。转变教学观念,改善师生关系。平等的师生关系,对于改善师生关系进而激发学习兴趣至关重要。此外,教师要注意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利用网络多媒体等高科技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励机制方面

大学生教育是高素质人才教育,科学的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是实现大学生个性培养、兴趣开发等创新性品质的基础,因而建立一套科学的学生评价体系及激励机制,对营造创新意识培养的良好氛围是非常重要的[3]。大学生激励机制建立的具体措施。激励的目的在于激发人的正确行为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充分发挥人的智力效应,做出更大成绩[4]。在建立了科学的评价体系之后,我们需要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以充分开发大学生的优势个性和潜能,努力培养优秀的创新型大学生。具体措施如下:①奖学金激励制度改革。注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让奖学金成为奖励创新人才的途径,建立让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一是将奖学金的设置按功能划分,并重新确定评选条件。用于激励研究型人才成长的“创新型奖学金”。②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激励。当前,大学生创新多以团队创新为主,因此应当侧重于对大学生创新团队的激励,一方面要满足其物质需要;也要更加重视大学生的个体成长、认同感、荣誉感等精神激励因素。③重视舆论宣传,积极创造自我激励型的良好氛围。一种自由、乐观、向上又不失严肃性的环境,会使每个人不自觉的融入到这种环境中,自觉自治,积极向上,开拓创新。学校应加强优良校风的创建,常抓不懈,形成良好的心理氛围,学生在这种氛围下学习,就会看到自己的价值,对学习与创新产生一种自豪感、责任感,受奖者会加倍努力,保持荣誉;未受奖者也会自觉以先进人物为榜样,不断进步。

总之,只有充分发挥个性培养和兴趣开发在其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促进个性培养、兴趣开发与创新能力培养的良性互动,才能够的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提高其创新能力。必须三点齐抓,进行综合管理。而当前,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培养任重而道远,仍然面临巨大的挑战,在实际管理中仍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高校教育工作者要立足于实际情况,不断总结和摸索,寻找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新方法和途径。

参考文献:

[1]吴学兵,吴海云.个性教育: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价值意蕴[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9,(02):108-112.

[2]杨学海,杜春燕.学习兴趣培养与大学生科研创新关系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1,(09):106-107.

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范文第3篇

大学生 科技 创新 重要性 意识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1、缓解就业压力推动社会发展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技术的革新,现代化的企业生产和智能化的技术成果已遍地开花,高新技术产业对普通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少,大学生的就业压力逐年增大,就业前景堪忧。因此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不仅需要个人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素养,还需要针对严峻形势做出自身的改变。现在的岗位设定都要求人才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局限于自己在大学中所学习的知识,更多的是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合理应用。因此,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培养创新意识,掌握创新的基本形式,努力通过自身转变就业方式,同时改善社会就业形势,迫在眉睫。

2、推动国家科技进步和促进经济建设

高校作为一个国家生产人才和创造知识的最基本的培养基地,对于发展科创型人才应该担起主要的重担。青年强则国家强。近些年我国高新技术的研发应用和经济的成功转型都充分说明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从而证明了国家发展离不开人才,更离不开科技创新型的建设人才。只有通过培养现在的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才能为祖国未来的科技建设提供助力,做出应有的的贡献,才能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带动各个产业的不断创新,使我国在全球经济化的大潮之下立于不败之地。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及能力的现状分析

1、具有创新的热情,缺乏坚持

创新不仅仅需要灵光一现的感觉,还需要不断地坚持。创新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既要学习肯定前人的优秀成果,又要敢于质疑提出不同意见。然而,当代大学生,仅仅具有创新的热情,却没有对于科技创新坚持下去的勇气。三分钟热度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在创新的过程中最忌讳的事情。仅有了热情,不能投入到实际中就是虎头蛇尾,到最后不能坚持,选择放弃。这成为大学生创新的自身阻碍。

2、不善于利用有利条件进行合理创新

作为在校大学生有很多机会和条件去认识和接受新的事物,去发展个人爱好。现在网络的普及,让传递信息的速度不断加快,所以对于大学生来说就要不断补充知识。然而,面对信息量爆炸的时代,大学生对于获取的信息并没有深入研究和探索,也是因为当代大学生对于创新的认识不足,所以很难有所突破。大学有着大量的图书和资料供学生查阅,给当代大学生创新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创设了优越的条件。但许多同学却不能根据自身条件有选择的用学校的资源,这也是大学生在创新过程中,对于身边的资源不能好好利用,导致学生对科技创新意识认识不足的原因。

3、科技创新的氛围不浓郁,吸引力不足

学习能力是当代大学生生活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技能。但是,创新能力却很少有学生掌握。现在的大学生活比较单一,导致大学生的科创意识缺乏。大学中虽然有创新的条件但很少有学生接触到创新,周围同学创新意识缺乏,科技创新的氛围不浓郁,对大学生没有什么吸引力,也没有兴趣。一提到创新,学生就会认为比较困难,很难着手。要让当代大学生对于创新产生兴趣就需要氛围,而不是抵触。由于创新气氛不浓郁,所以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止步不前。

4、对于创新认识不足,不知从何下手

越来越多的同学已经认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但有很多同学对科技创新抱有一定想法与尝试,但仅仅在灵光一现,并没有深入了解科技创新内在的精髓,认识不足,不知如何下手,更不会利用好身边的有利环境,最终导致了许多人仅有想法,并无实践。当代大学生应当充分利用自己的有利条件,接受更多新鲜事物,适应社会的变化发展,紧紧抓住科技创新的变化趋势。不仅要有创新的想法,更要有下手去做的思想准备,将自己的才华和能力发挥出来。

三、关于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建议

1、高校应重视大学生的入学教育

据了解,现在有些高等学校根本没有针对大一新生的入学教育。许多学生以为,他们高考之后到了大学可以自由放松而不是如高中一般拼命学习,所以思想上懈怠,学习能力和探究研发能力也随之减弱。所以高等院校应当加强大学生的入学教育,让当代大学生认识到学习和创新的重要性,认识到当代大学生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的重要性。高校有责任帮助大学生培养创新意识,帮助他们认识到科技创新的意义,指明高等教育着重发展的方向,而不是停留在以教学为主要目的的阶段。

2、组织开展各种科技竞赛和创新成果学习培训,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

现在的大学生活丰富多彩,许多社团活动层出不穷,竞赛也慢慢增加。但是关于科技的竞赛却鲜有耳闻,而针对科技创新成果的观摩学习更是少之又少。高校作为为国家输送科技人才的根据地,应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创意识。对于各类竞赛,要让在校学生踊跃参加,动脑动手,而不是整天漫无目的游手好闲,沉迷网络,更不应该通过各种手段逼迫学生去遵循老师的意见,学生已经是成年人,有了自己的想法。大学要培养的是综合性人才,不是只会学习、玩闹的学生。

3、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

现在学生对于科技创新意识淡薄,即使开展各类竞赛,也难免会不想参加,怕自己能力不足,对自己没有信心。当下应该做的就是加大宣传力度,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能力,加大宣传科技创新的好处,强化大学生对于科技创新的认识。改善现在学生对于科技创新方面能力缺乏的现状,同时要不断深化这些意识,思想决定行动,将科技创新的意识转变为实实在在的行动力,努力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晗,张婧梅.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与教育教学改革的互动关系[J].科技视,2013(27).

[2]刘春风.浅析科技创新活动对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9).

[3]温习勇.关于创新的哲学思考[J].安康师专学报,2003(1).

[4]陈志瑶,程坤.高校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3(8).

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 创新意识 科研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2C-0004-02

当今社会是信息和科技高速发展的社会,知识和技能构成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类对于知识的创造能力、处理和加工能力构成了经济增长的源泉,而那些有着教学、科研能力的综合性大学在人才教育方面展现出更强的优势,通过对学生进行创新性科研教育,学生才能够掌握应对未来发展的主动性。

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院校教育以培养专业化的人才为主,强调学以致用的教学思想,导致学校的专业划分过于细致,毕业生的理论知识面比较窄,职业的适应能力较差,专业的就业方向不宽,创新能力不足。近年来,发达国家开始推行综合性的人才教学,强调以学生的岗位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为核心,主张对大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可以有效纠正当前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思想及目标,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实施高校教育改革。

一、当前大学生创新意识及科研能力培养现状

(一)主要培养措施

1.以学术讲座方式促进科研交流。学术讲座是创新性科研成果和进行科研交流的基本方式,一般由各个高校自行安排。据统计,高校每年有60~80个学术交流活动,而进行交流演讲的人一般是学校的教授、讲师,某一研究领域的学科带头人,科研课题的负责人和具有留学经历的海外科研人员。通过学术交流的方式能够形成经验和科研成果的分享,拓宽人们的视野;同时,为学生提供一个吸收学术前沿知识的重要平台,让学生能够在学科学习之外,接触到领域内最先进的科研思想及成果。

2.科学研究融入到课堂教学中。通过课题化的形式构建科学研究与课堂教学的紧密联系,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将科研的课题融合其中,让大学生结合科研课题进行知识的学习,培养自我的创新能力。例如河北理工大学在物理学专业的建模课程当中引入了科研课题,要求学生通过工程研发的实际需求进行建模,让学生在实际科研当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综合运用知识,并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3.增加科研考核评价分数,不断完善和提升学校的学分制度。当前很多高校在主动适应社会的人才培养需求,改革传统的学分制学业评价制度,将学生在校期间参与的科研论文和科研项目纳入到考核体系当中,设立专门的科研学分,提升学生对科研的热情和积极性,并与学校的学分制考核计划形成互动,鼓励学生在假期或者课余活动开展一定的科研活动。

4.鼓励学生开展科研训练。虽然我国高校针对学生的科研训练才刚刚起步,但是目前还是有部分大学开始通过科研计划的设置,给学生的实际科研行动提供良好的平台,例如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设立的数学建模大赛,以及国家提出的SRT科学研究计划。SRT科学研究计划鼓励学生通过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来提升个人的创新能力以及科研水平。

(二)当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不足

从当前我国人才的科研能力来看,大多数高校毕业生过分拘泥于理论基础知识,不善于对知识进行应用和创新,对于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差,这类人才无法很好地应对未来的科技发展,我国的科研水平始终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

虽然当前我国针对大学生的科研教学以及创新性教学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但是一方面这些科研项目的重点放在了具有较高学历的硕博士上面,而本科阶段的科研项目资金投入较少,一般本科生的科研经费在1万元左右。另一方面,除了一些重点高校,一般的普通高校和高等职业学校还没有将科研纳入学校的重点工作。

大多数的高等院校缺乏对大学生科研的政策、资金方面的支持,学校缺乏科研的硬件条件,没有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而主动参与科研活动的学生很少。例如,根据国内3个高校的调查显示,参与科研项目的学生只有十几人,其中大多数是校级的科研项目,学生的科研活动都是自发性的,没有明确的研究目标和方向,缺乏系统的规划和较好的条件。大多数学生没有经过专门的科研训练,不具备科研的能力。调查显示,有70%以上的学校和教师认为当前学校的科研条件不足,尤其是在本科院校没有专门组织科研活动的办公室和项目组,而是由学校的团委负责,学校比较重视学生的就业情况,对于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而对于本科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没有系统的组织及管理体系,没有学校的政策、设备及服务保障。

二、大学生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的培养策略

本文以zigbee技术的输液监控系统研制系列项目为例探讨大学生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注重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科研思想以及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理论和应用理论,通过培养学生丰富大胆的想象力以及勤于动手操作来提升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基于zigbee技术的输液监控系统的研制”系列项目就是启发学生观察和体会生活得到的,有同学苦于家人输液过程中总是长时间盯着输液器,希望能够有自动监控系统来解决这个问题。因此,我们鼓励学生针对这一课题展开前期调研工作,根据调查结果一般病人不愿意因为一次生病而购买输液监控设备,但是医院对这方面则有着很高的需求,由于护士的工作量非常大,管理的病人较多,如果能够使用输液监控设备,将可以很好地提升工作效率,缓解工作压力。针对市场的需求,我们开始了项目的技术方案讨论。

(二)师生共建科研项目增强实践能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增加实验和实践活动的比例,坚持教学和实验设计围绕实际应用进行,促进当前的实验教学朝着深层次的方向发展。首先,改革学校实验教育的重点,改变过去以理论验证为主的实验内容,增加综合性实验以及创造性和应用性的实验内容,采用先进的实验技术、开放性的目标及方案,充分调动学生在实验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

根据国家的科技发展改革重要文件,我们将科研项目引入教学中,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其中,目前正在承担的项目包括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以及广西医药卫生重点科研课题――“基于zigbee技术的输液监控系统研制及示范”,该课题已经进入南宁市科技攻关和新产品试制立项。ZigBee技术是一种近距离、低复杂度、低功耗、低速率、低成本的双向无线通信技术。应用于距离短、功耗低且传输速率不高的各种电子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和典型的有周期性数据、低反应时间数据、间歇性数据传输。ZigBee网络不同于移动通信的CDMA网或GSM网,主要是为工业现场自动化控制数据传输,而且工作可靠、成本低廉、使用方便以及操作简单。

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组建的科研团队计划将该项信息技术应用到医疗领域当中,用于输液系统的监控,对病人输液过程实行全程监控,实现自动提醒,减轻护士及看护人员的压力且提高效率。理论的研究以及实际应用的结合,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科研学习平台,在参与科研项目的过程中学生对于所学知识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知,更增加了对科研的兴趣。

强化学生的实习教学,增加学生的实习时间,放弃在大四学年集中实习的计划,而是根据教学内容将实习分散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实习教育与理论教学穿行。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科研活动,通过实习实践以及科研来了解社会的需求,增强自己对知识的渴望。

(三)构建创业平台,实现科技成果的应用转化

学校和教师共同强化对学生科研项目活动的组织,学生从事科研活动需要一定的平台和组织管理工作,学校可以通过成立科研指导办公室,为学生组织科技研究竞赛,帮助学生进行课题的申报和指导,针对在科研活动中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激发学生对科研活动的兴趣。例如,针对我们一直开展的“基于zigbee技术的输液监控系统的研制”系列项目,为了更好地将科研与实际应用结合在一起,并获得国家的创业资金支持,笔者鼓励学生在毕业后通过自主创业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成立了以该科研项目为基础的创业公司,并认真编写了课题申报的表格及报告,尤其重点阐述了项目的创新点和市场应用价值效益,按照zigbee无线网络技术、电子称重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搭建一个智能输液监控系统,成功完成了申报工作。

三、结论

从“基于zigbee技术的输液监控系统的研制”案例的产生、研究到进入实用阶段,中间经过了很多过程,而对于学生创新意识及科研能力培养的教学指导思想始终贯穿始终,在学校制度及个人教学模式的配合之下,学生实现了从创意想法到创意实践再到成果转化的全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锻炼和培养,提升了自身的综合应用素质及能力。

在创新型国家建设过程中,具备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的学生成为推动发展的重要力量,高校和社会应当共同配合,通过教育改革和社会的支持,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提升他们的科研兴趣,增强学生的科研能力,让校园形成浓厚的科研氛围。

【参考文献】

[1]刘小丹.论高等医药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4(2)

[2]程桂芳.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建设之我见[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5(5)

【基金项目】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国科发计字[2010]543号);广西医疗卫生重点科研课题(重2011072);南宁市科技攻关与新产品试制立项(201103008A);广西科技厅千亿元产业重大攻关课题(桂科攻11107002-42)

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独立学院 公共数学课 应用型教学 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 独立学院公共数学课应用型教学与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独立学院将公办院校优质的教学资源、管理模式与社会资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缓解我国高等教育的供给不足,成为高等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独立学院毕竟是新生事物,同公立院校相比,它的历史较短,理论基础较薄弱,生源为三本招生,学生的基础较薄弱。在这种情况下,一般独立院校都将办学模式定位于,除少部分毕业生继续进修走研究型人才培养道路外,独立院校要为社会生产各部门培养大量的接受高等教育的应用型的优秀毕业生。它要使毕业生具有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具有创新能力,能够不断地自主学习,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公共数学课作为高等教育的基础性课程,是高等教育各专业课程的预备课程,同时又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课程,因此,它对高等教育的应用型教学及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2 现阶段独立学院公共数学课理论型教学不利于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2.1 现阶段独立学院公共数学课的理论型教学

2.1.1 现阶段独立学院公共数学课的课程设置及教材选择

在现阶段独立学院公共数学课的设置一般沿袭了公立学院的课程设置。作为高等教育基础课的公共数学主要有:文科类的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理工类的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三门课程。这三门课程作为高等教育的基础课,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作了一个铺垫,在大多数独立学院中都是设置为必修课程的,并且在大一第一学期就开始微积分(高等数学)的学习。现阶段独立学院公共数学课不光在课程设置上沿用公立学院的形式,同时对公共数学课的教材选择上也多数都采用了独立学院的母体公立学校的教材。

2.1.2 现阶段独立学院公共数学课的教学内容

由于现阶段独立学院公共数学课的教材选择仍沿用公立院校的教材,因此,在教学内容上与公立院校差别不大。多数都是围绕着考研大纲和专业课学习的需要,制定相应课程的教学大纲,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教学大纲要求的教学内容。例如:微积分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必须掌握极限、导数、中值定理、积分、微分方程等内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及线性代数对知识点的掌握也有具体的要求。

2.1.3 现阶段独立学院公共数学课的教学方式

在现阶段独立学院公共数学课的教学方式上主要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课上老师通过板书演算、推导相应的数学理论,证明数学结论。课下学生自主练习这一模式。

2.1.4 现阶段独立学院公共数学课的成绩考核方式

现阶段独立学院公共数学课的成绩考核仍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在规定的时间内,学生完成一套试题来考核这门课程的学习情况。这套试题一般包含了数学理论的结论证明,运用数学理论实践计算等内容。

2.2 现阶段独立学院公共数学课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社会生产各部门要求高等教育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是高等教育培养的学生要具有创新能力。而所谓的创新能力,就是要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具有较强的自信心,能解决实际中所遇到的问题。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需要学生具有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独立思维的创新意识。

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课程设置、教材选择、教学内容和方式、考核方法等都沿用的公立学校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主要通过数学理论的概述、推导等,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学生掌握数学理论,为后续的专业课学习提供理论基础,这是侧重于理论型教学的模式。它要求学生必须要有扎实的数学理论基础,才能使学生掌握数学理论。并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独立学院的学生大多是三本招生,本身的理论基础较薄弱。在这种情况下,独立学院公共数学课采用理论型教学的模式,会使得学生使用教材自主学习很困难。最终,学生为完成考试,必然会忽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放弃独立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为了应付考试的试卷而死记硬背。从而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训练。

3 独立学院公共数学课尝试应用型教学以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建议

3.1 灵活课程设置,选择应用型教材,向应用型教学转变

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公共数学课的设置上可以采用一些灵活的措施。在开设公共数学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一些选修课程。公共数学的必修课程中主要内容涉及在后续专业课学习中会用到的基本的知识与方法。在此课程中,只要求学生了解基本的理论知识,但要求学生要能掌握相应的数学方法来解决问题,同时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这能使学生不会因枯燥难懂的理论而失去对数学课程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建立了学生的自信心,以便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

根据课程设置的不同,在为公共数学必修课程选择教材时,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理论叙述简单明确,推导过程较少,而实践应用方面较多的教材。教材的选择能够使学生简单明了地看到需要了解的理论是什么,并知道能够通过这个理论作什么,以及在实践中可以解决哪类问题。

3.2 由单一的教学方式向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转变

为提高学生的数学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公共数学课的教学方式上可以尝试采用多样化的形式。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相结合,把一些复杂的理论通过直观的方式表达出来。例如:极限的思想、积分的思想的等等。可以将理论与树形图相结合,使学生直观地知道为什么用这个理论以及怎么运用。例如:复合函数求导、全概率公式等。还可以把老师讲授的方式转变为老师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可以设计某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可以通过已知的哪些数学理论解决。

3.3 改革公共数学课的考核方式

为改变学生为考试而学习,为考试而死记硬背,忽视知识的应用的问题。可以把公共数学的考核方式转变为理论考核与实践应用考核相结合的形式。在实践阶段,这两种考核方式可以各占总成绩的50%,考核方式发展成熟后,可以相应地调整比例。在理论考核中,可以同现阶段的考核方式一致,采用通过一张试卷来测试学生对基本的知识点的运用情况。在实践考核中,可以通过教师布置一些实际问题或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运用所学的数学理论进行归纳、总结来分析问题,并最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