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支教的重要性

支教的重要性

支教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摘 要 推铅球是属于非周期性运动的项目,有很强的技术要求。在整个推铅球的技术环节中,滑步与最后用力的衔接是核心。需要全身各个部位协调配合,让身体在极短的时间内使身体各部位的力量作用于球,产生良好的效果。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想要让滑步与最后用力衔接好,做好左侧支撑是关键。教学中经常出现这样的问题,支撑脚无力甚至出现支撑后的滑动、不能形成很好的超越器械、发力顺序不对、来不及用力或最后发力不充分等,很多都是没有很好的左侧支撑所造成的。背向滑步推铅球是由多个动作组合而成的,在相比之下,左侧的支撑起到的作用更为关键。

关键词 推铅球教学 左侧支撑 出手初速度

推铅球是属于非周期性的斜抛运动铅球飞行的距离遵循斜抛运动的规律,在不考虑空气阻力的情况下,出手的初速度、出手高度和出手角度是决定铅球飞行远度的因素,其中出手初速度是核心。要保证有较快的出手初速度,适宜的出手角度和较好的出手高度,就必须保证有叫好的左侧支撑。左侧支撑是整个推铅球技术动作的力量之源,是完成动作的发力基础,有了好的左侧支撑才能将力量充分发挥;好的左侧支撑直接影响着出手初速度、出手高度和出手角度,间接影响滑步推铅球的成绩。

一、左侧支撑对加大出手初速度的作用

影响出手初速度的三大因素是手对球的工作距离、作用力和最后用力的时间。出手初速度是指球离手瞬间的速度,由两个速度合成,一个是滑步产生的出速度,另一个是肌肉的爆发产生的速度。滑步结束后左腿形成良好的支撑,可以使下肢迅速制动,右腿蹬地后的力量通过左侧支撑,来保证不减少或尽量减少滑步得来的初速度。右侧快速的滑步是为了获得更大的出手初速度,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把速度传和力量到投掷臂,左侧支撑可以保证右侧得到的力量和速度得到和好的传递。左侧支撑后使身体立即停止向前运动的趋势,形成以脚与地面为支点,投掷臂为末端的鞭打,把惯性间接转化成为速度,很好的利用了惯性。滑步结束后左脚积极主动落地支撑,尽量缩短两脚落地的时间差,这个时间差越小就越有利于最后用力与滑步之间的衔接,使铅球连续加速,是完成完整推铅球技术动作的标志之一。相反,如果左腿下压不积极不主动落地支撑,或者是支撑无力,都会延缓衔接,从而出现滑步后的停顿或是滑步与最后用力形成严重的脱节现象,使滑步得来的速度和能量损失。除此之外,有了良好的左侧支撑后,保证身体平衡,为肌肉充分发力提供保证。从滑步结束到左腿落地开始,右侧已经不在参与发力,而要完成后边的动作只有有了良好的左侧支撑才有保障,左侧支撑在整个过程中是力量的基础。

在教学中,有好多同学由于没有好的支撑,使身体向前滑动,出现制动无力,不但不可以很好的利用惯性,还让右腿滑步传来的力量和速度有所损失。滑动就等于缓冲,就相当于短跑运动员在跑过终点后还要慢跑一小段距离,缓冲一段才能停下来,但在推铅球中却是相反的,需要的是很好的利用惯性,并将它转换为我需要的速度,只有好的左侧支撑,才可以利用惯性,所以好的左侧支撑横重要。

(一)左侧支撑是增加最后用力的工作距离的保障

决定人对铅球工作距离的因素有两个,一时滑步的距离的长短,二是左侧支撑是能否形成很好的超越器械动作。滑步的距离与右腿的力量和滑步速度有很大的关系。左侧支撑则是继续滑步后的用力,好的左侧支撑对加大工作距离有很好的效果,左腿的制动支撑使身体获得最佳的超越器械姿势,形成超越器械姿势的目的是为了使铅球的重心落在右腿上,不让铅球重心随身体的移动而过早的向前移动,把铅球重心留在身体的右侧。使肌肉拉长或扭紧,让肌肉处于良好的工作准备状态,加大动作幅度,从而增加工作距离。滑步结束后,下肢充分超越上肢,形成上肢与下肢的扭紧,留住上体,为最后为鞭打做好充分的准备,加长手对铅球的工作距离。超越器械对加大工作距离的好坏与是否有好的左侧支撑有直接的关系,滑步结束后,左侧快速有力的支撑使下肢立即停止向前运动,而腰部还在保持向前运动,这时候要积极顶髋,留住上体和投掷臂,形成下肢超越上肢的反弓姿势,增加了工作距离。做不好左侧支撑就会出现动作缓慢,身体重心过快的移过支点,身体的左侧过早的打开,让扭紧或拉长的肌肉过早的松弛而没有好的超越器械的姿势,缩短了手对铅球的工作距离。

(二)好的左侧支撑可以加大手对推铅球的用力

力量在推铅球中起到很关键的作用,为了获得较大的力量,我们不仅在训练中不断的加强力量,在技术教学中也不断的改进希望可以加大手对铅球的作用力。力量的大小有两个很重要的因素,一是绝对力量的大小,二是参与发力的肌肉群的多少。好的左侧支撑是发力的基础,是力量的根基,左侧支撑是完成推铅球技术的关键。好的支撑可以是力量从地面传到上肢,最后到投掷臂,充分的调动身体的每一份力量。在左侧支撑中顶髋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是将下肢力量和上肢力量结合在一起的根本保证,在整个技术中髋关节就像一个支点,只有有了这个支点才可以把上下肢力量结合,并且保证力量呈直线,形成很好的合力。

好的左侧支撑可以保证正确的发力顺序,自下而上的发力是铅球教学中的左侧支撑贯穿于推铅球技术的始终,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重难点,力量是由于脚给了地面一个作用力后,地面也给身体一个反作用力,通过身体的各个关节向上传倒,最后才到投掷臂的,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反作用力外还加上了肌肉和关节的力量,形成了合力。想要是两股力量很好的结合,左侧支撑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左侧支撑除了可以传到力量外,还可以保证身体的肌肉和力量发力,在滑步结束后只有靠左侧支撑才能保证顺利的完成接下来的动作。

左侧支撑能调动更多的肌肉群参与发力,推铅球必须充分运用脚趾、腿部、腰背部、上臂及腕部力量。只靠手臂的力量是很难取得理想的成绩的。调动更多的肌肉群参与活动,形成很好的支撑后,左腿不仅仅只是受力的对象,在接受右腿传来的力量后,左腿就像弹簧被压弯一样,在压到最大极限时它就会反弹,形成一股新的力量,用力的蹬地后,加大了力量。

(三)好的左侧支撑可以缩短最后用力时间

在推铅球过程中,增加工作距离和力量总会有一定的限制,因此需要通过缩短最后用力时间来完善。缩短最后用力时间的基本要求既要有很好的爆发力又要有较强的绝对力量。在技术不断完善,身体素质逐渐增强的情况下,最后用力的时间就会缩短,最后体现在出手速度的加快。

二、左侧支撑对增加出手高度作用

左腿的支撑可以增加推铅球的出手高度,达到一定的高度后,在铅球下落的过程中铅球还继续存在飞行的速度,惯性还继续存在,在在重力加速度和预先的初速度的双重作用下,铅球虽然不再受人给它的力量,但还在继续向前飞行,提高了铅球成绩。由于下体的充分的蹬伸,形成很好的支撑,身体会向上伸展,身体的每一个部位都被充分调动起来参与做动作,增加了力量和出手速度还使重心向上腾起,力量向上传导,各种力量全部集中于投掷臂,左脚顶直,才能保证力量不丢失,又增加了出手高度。想要抬高重心没有很好的左侧支撑是做不到的。推铅球时能达到自己的最高高度,这样加上左腿的支撑,力量会比单腿支撑大得多。

三、良好的左侧支撑有利于形成合理的出手角度

铅球属于斜抛运动,既然是斜抛就会与地面形成一定的角度。根据远度公式,如果V(初速度)不变,则S=Ksin2&,K(正弦曲线)不变。说明远度的增加是随着正弦函数值的增加而增加,角度正弦函数的增加是有限度的,45°时最大。所以从理论上讲45°是最理想的,但实际中则是38-42°最远。可见出手角度是否合理对铅球成绩有一定的影响。在实际推铅球过程中,适当的增加出售角度,让她接近或达到38-42°,能有效的促进左侧支撑动作的形成,这样能产生适当的出手角度和理想的飞行抛物轨迹,通过观察发现,在教学中许多学生推铅球时达不到适宜的出手角度,一般偏低,其原因有:左侧的支撑动作不好,人体重心没有及时移到左腿,削弱了铅球垂直方向的飞行能量,缺少提高重心的意识,片面追求投掷成绩,只注意水平方向的用力,忽视了垂直方向能产生的效果,从而铅球出手后达不到理想的飞行轨迹。有了好的左侧支撑之后,上体有一定的后仰,向前发力的时候身体形成鞭打,一般来说,这就是和身高成合理的出手角度。

四、好的支撑对最后用力的影响

主动快速的落地,做好左侧支撑,形成左腿身体左侧和左肩的身体左侧支撑轴,是最后用力的技术关键。左脚主动快速着地和支撑,不仅能使滑步取得预先速度保持良好的加速节奏,由于主动积极快速着地形成很好的制动,阻止了上肢的向前运动,加上右腿的蹬伸,加快了最后用力时髋部和上体向前运动的速度。 左臂和左侧身体的用力也属于左侧支撑,左臂应积极地按向左――向后――向下的顺序摆动,充分来开胸大肌,为随后的以胸带肩,以肩带臂做准备。左臂在身体左侧垂直时的制动和左侧支撑轴的形成,不仅可以提高右臂推铅球的动作速度,而且增大了推球时围绕躯干为轴的向心用力半径,为最后用力做好了基础。

五、结论

左侧支撑贯穿于推铅球技术的始终,起到核心作用。它始终影响着推铅球的出手速度、出手角度和出手高度,速度、角度、高度是影响铅球成绩的三大因素,其中以速度为核心。但在教学中左侧支撑并没有被摆到很重要的位置上,摆在重要位置上的是发力顺序、力量练习等。

参考文献:

[1] 苏平,蒋燕.关于优化推铅球左腿支撑技术结构的探讨[J].安徽体育科技.2003.1.

[2] 李红玉.推铅球最后用力过程中左侧支撑技术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

支教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教育公平;财政教育支出;人口;GDP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教育支出不断增加。2014年财政教育投入2.64万亿元,占GDP的4.15%,为1978年的1.989倍。对比东、中、西部数据,财政教育支出与人口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适应度明显不同。2014年东部经济区人口占全国的45%,其GDP占全国的57.63%,但是教育支出占全国的49%。GDP占全国GDP27.08%的中部经济区,拥有全国33.28%的人口只享受了28.28%的财政教育支出。三大经济区之间和地区内的省级差异都导致了最终的全国差异。

本文的教育概念偏向人力资本,与人口数量和素质关系密切,与经济发展状况相辅相成。财政教育投入直接参与了社会消费投资,经济增长为进一步扩大财政教育投入提供物质支持。随着人口的增多和经济的发展,加大财政教育支出是必然趋势,但现阶段各经济区的财政教育投入不完全符合人口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科学加大财政教育支同时实现区域间财政教育支出的公平。

二、文献综述

(一)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实质为人们对教育领域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即对全国教育资源公平分配。陈凡在《教育公平:现状、原因及对策分析》一文中将教育公平解读为“全体社会成员能够平等、自由地选择和分配各层次公共教育资源”。在当代经济社会中,教育公平应该是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相结合,起点公平是指每个公民拥有接受教育这一基本权利,平等受教育权的实现是教育公平的首要目标;结果公平是指从人的长远发展来看,每个人的智力和能力都能够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为教育公平的最高理想(曾继耘),而财政教育支出在三个方面都有显著作用。陈钊等实证得出我国各省地区间收入差距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各省的教育发展差距,优质教育资源逐步流向东部经济发达地区。

(二)教育支出公平性的财政介入。要发展教育,必须有国家政府的参与,教育不是纯公共商品,不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但教育是积累人力资本的最主要途径,具有正外部性。投资科学和教育,有另一种间接形式的外部性(JosephE.Stiglitz)。公共教育存在市场失灵,政府介入到教育事业也是符合当代财政实现职能的要求。实现教育支出公平对于政府履行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经济稳定职能有重要影响。教育资源在地区间的合理配置是起点公平,长远来看,教育对收入分配结果有间接作用,可在结果上实现公平。

(三)财政教育投入与人口、经济增长。教育以人为本,教育公平体现在个人身上。财政教育支出通过人力资本传导机制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劳动力,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区的经济发展。教育支出增长率与人口增长率和投资率呈正相关,通过人力资本积累发挥对经济的正外部性。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对财政教育支出正面激励反向制约,给财政教育投入带来明显的同向冲击(刘幼昕,2013)。财政教育支出从根本上来讲还是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刘治松,贾凯威(2009)运用脉冲响应函数研究经济增长与教育投入的动态关系发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才能促使教育支出的平稳增长。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我们发现现有文献多集中于全国性教育投入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而少有对各地区财政教育投入经济效果分析,本文试图以人口和GDP为双权重来探究地区财政教育支出公平性问题,将财政教育支出公平性在宏微观进行定义,在宏观层面,财政教育支出以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整体发展速度为要求,在微观层面,将个人当作一个经济实体,有效地财政教育支出应该使个人达到教育结果公平。研究财政性教育投入公平性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找到适度的教育投入规模,提高教育支出公平性。

三、数据选取与模型建立

(一)数据选取。泰尔指数(Theil,1967)是分析区域收入水平差异的一个重要工具,泰尔指数越小,各经济区的财政教育支出差异就越小。按照2014年《统计年鉴》对经济区的划分将31个省市划分成三个东中西部经济区。各省市的人口和GDP,财政教育支皆是直接数据,全国数据为各省市的加总,与直接的全国数据有较小差异但对结果影响甚微。

(二)泰尔指数计算公式。(1)以人口为权重的泰尔指数具体的计算公式为:

Pi表示第i省的人口,Ei为第i省的财政教育支出,Pg、Eg为全国人口和财政教育支出。T、TE分别表示全国、东部的泰尔指数,TM、TW同理表示中部、西部泰尔指数。

(2)以人口为权重的泰尔指数具体的计算公式为:

GDPi表示第i省的地区生产总值,其余同上。

四、实证分析

(一)以人口权重的泰尔指数分析。(1)计算各地区财政教育支出泰尔指数

全国的泰尔指数整体较小,逐年下降,2010-2012降幅显著,就三大经济区的财政教育支出公平性看,中部的泰尔指数维持在低水平且较为稳定,说明中部九省在财政教育支出上较为公平,差异较小,适应人口增长速度。中西部泰尔指数都较为平稳,说明国家的财政教育支出政策在中西部落实效果明显。相反,东部地区泰尔指数高,说明财政教育支出不能适应人口的发展,并且缺乏公平性。(例如河北省2014年人口占东部地区总人口约12%,但是财政教育支出只占东部总教育支出的8%,同时,北京3.5%的人口比例却享受了6.9%的教育支出)。

(2)人口增长速度与财政教育支出增加速度。2011年起全国人口增长速度保持在0.5%左右,但是东部的人口增长速度从2010年的1.54%下降到了0.65%左右,中部地区平稳在0.4%,西部地区2010年出现最低点-0.28%。与此同时,各经济区的财政教育支出增长情况区别也较大。中部的教育投入变化显著,例如黑龙江省的财政教育支出增幅由2012年的45.7%下降到2013年的-7.9%。对比教育支出增长速度和人口增长速度,前者增长速度远高于后者,且后者波动幅度明显前者,可见二者发展不均衡。(例如2014年天津,人口增速3.06%,但教育支出增速12.06%,相反,辽宁省的人口增长速度为0.22%,财政教育支出却为-9.7%。)

(二)以GDP为权重的泰尔指数分析。(1)各经济区财政教育支出泰尔指数计算

中部的泰尔指数维持在低水平小幅度上升,说明中部九省在财政教育支出上较为公平。西部地区泰尔指数显著高于中、东部地区,且不稳定,最低点出现在2012年,说明财政教育支出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有所脱节。(例如重庆市2014年GDP占西部地区总GDP的13.63%,但是财政教育支出只占西部总教育支出的9.55%,同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GDP占比8.86%,财政教育支出占比11.52%)。

(2)GDP增长速度与财政教育支出增长速度。2009年全国GDP增长速度陡增,西部的增幅最大,2011年增速达到最大值23.24%,全国GDP增速2012年下降到7.88%,与此同时,各经济区的财政教育支出增长在2007-2008年同样陡降,2010-2013年第二次下降。说明财政教育支出增速与GDP增速有一定的同步性。但是,教育支出变化幅度明显大于GDP变化幅度,可见教育支出投入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发展规律。例如2014年福建省财政教育支出增速为10.38%与GDP的10%增速较匹配,但海南省2014年GDP20.17%的增速对应只有教育支出0.79%的增速,明显教育支出不足。)综上,财政教育支出的增长情况和GDP的增长情况不相一致,说明财政教育支出增长速度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增长速度,也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对教育支出的要求。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1)全国来看,泰尔指数变化趋势比较平稳,波动较小,说明近年来的相关财政政策,在教育投入方面有明显的效果。通过对东、中、西经济区的财政教育支出的双权重分析,得到各经济区的财政教育支出存在的不公平性,以人口为权重研究,东部的泰尔指数最高,说明财政教育支出的变化与人口的发展不一致,人口增长速度处于高水平,但财政教育支出的增长速度却并不高。以GDP为权重,西部的泰尔指数最高,可见西部的教育支出增长与经济发展情况不一致,西部GDP增速较高,但财政教育支出的增速处于较低水平。

(2)东、中、西部经济区由于自身的区域特点,在财政教育支出问题上也呈现了不同的问题。东部经济区经济最为发达,GDP占全国的57.63%,但是人口只占45%。西部经济区21.71%的人口比重,GDP却只占15.29%。人口和经济发展情况并不一致,这种特殊性导致虽然东西部的财政教育支出占全国的49.13%和22.59%,与人口的占比相似,但与经济发展情况差距甚大。

(3)财政教育支出增长速度和人口、经济增长趋势不一致。就2014年数据来看,GDP增长速度普遍高于财政支出的增速,但是人口的增速低于财政教育支出的增速。说明,教育支出以人口为权重,支出的增加使人们的教育质量和水平得到了更大的提升,受益人群增多,受益程度加深,但是却没有与经济发展速度保持高度的相符性,经济增速快于教育支出,并且近几年的经济形势波动较大,一定程度上掣肘了教育支出的发展。

(二)建议。(1)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缩小经济区之间的教育支出差异对于人口和经济发展是必要的。经济区之间教育公平的实现一定程度上依赖财政教育的支出,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义务教育阶段的财政教育支出,因为义务教育的正外部性强,侧重教育公平,受益人口众多,所以在继续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还要注重对支出对象的观察和研究,进行结构调整,在高等教育和学前教育、职业教育方面也要适度加强财政教育的支出。东部经济区加强人口发展和财政教育支出增长的互通性,西部地区加强财政教育支出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

(2)引导教育从起点公平到结果公平的转变,在往后的实践中,在增加教育支出绝对数基础上,支出更应该着眼于过程和结果的公平性,还要充分利用这些支出,提高经济效率。以人为观测对象,评价教育支出的绩效。让个人不仅有权受教育,还能够实现自由发展。

(3)根据各经济区的特点进行财政教育投资以及结构调

整。不仅要考虑到人口的绝对数问题,还要考虑受教育人数的问题,学生占总人口比重在现阶段更能体现教育支出公平性,学生作为受益主体,更能反映出各经济区之间支出的差异。进行财政教育支出也要考察各经济区的教育成本问题,东部经济区本身经济基础好,人口素质较高,教育成本相对于师资力量薄弱的西部来说小。因此,在政策上,对于东、中、西部的教育支出要因地制宜,各有侧重。

参考文献:

[1] Darling-Hammond L. The flat world and education: How America's commitment to equity will determine our future[M]. Teachers College Press, 2015.

[2] Berrittella M. The Effect of Public Education Expenditure on Shadow Economy: A Cross-Country Analysis[J]. International Economic Journal, 2015: 1-20.

[3] 檀慧玲,刘艳.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实现有质量的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径[J].中国教育学刊,2016,01:50-53.

[4] 常琳.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的冲突与选择[J].亚太教育,2016,01:283.

[5] 倪霞.教育公平视角下我国基础教育政策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5,S1:134-135.

支教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高校教师 党支部活动 实践路径

党的十报告指出:“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1]P49高校教师党支部是高校基层党组织,是党的组织系统中的基本细胞。高校教师党支部活动是高校教师党支部工作的中心内容,是增强基层党支部凝聚力的重要路径。优化高校教师党支部活动,要从高校教师党员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高校教师党支部在开展具体活动中的不足,加强认识、完善方案、丰富内容、改进方法、提升载体,才能更加有效地发挥高校教师党支部活动先锋模范和桥梁纽带作用。

一、活动认识层面:思想重视与实践行动相统一

高校教师党支部活动,是新时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高校教师党支部活动建设,从思想上重视高校教师党支部活动,从实践行动上支持党支部活动,对于继续发挥教师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促进学校的改革和发展,构建和谐校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认识决定心态,心态决定行动,有什么样的思想认识就会有什么样的行动。只有人的思想认识到位了,行动才能达到同样的高度,最终才会有理想的结果。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过程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如教师党支部活动“让位论”、党支部活动“过时论”、党支部活动“畏难论”等论调。针对这种情况,邓小平曾深刻指出:“严格党的支部生活极端重要,没有支部生活就没有战斗力。”[2]P160为此,广大高校教师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开展党支部活动学习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和学校党委的具体要求上来,充分认识开展教师党支部活动的极端重要性,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创新意识,把开展教师党支部活动作为理清学校发展思路,促进学科专业发展要求,实现学校大跨越、大发展的机遇,做到认识到位、组织到位、措施到位,行动到位,努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教师党支部活动的创造性、有效性。通过思想与行动的统一,把高校教师党支部活动真正办成学校党建满意工程,努力实现学校党委提出的目标要求,为学校有效开展党建与教学科研结合工作,积累好的经验、探索好的做法、做出好的榜样。

二、活动主体层面:自主开展与开放共建相统一

党的建设是高校改革发展的重要保障,面对高校繁重的教学科研工作任务,党建工作必须主动跟进,发挥作用。高校党组织要不断深入总结实践经验,着力创新,努力探索高校教师开放式党建工作,实现党的建设“点、线、面”统筹联动、各方面党组织力量和资源集聚放大,从而不断提升党建科学化水平。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教师党支部活动都是自主开展为主的。自主开展的高校教师党支部活动有其自控性、灵活性等优点。然而,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一种以共享资源为特征、按需设计为前提、打破各单位党组织界限、体现党员主体意识的开放型党支部活动方式日渐成型。这种活动方式打破以往高校党支部活动仅单纯向本单位党支部所属党员开放的模式,改变由上级党委指定的传统做法,在广泛征求教师党员意见的基础上,选取一定的党建主题,并将党支部活动主题提前公布,以此吸纳其他党支部的党员有选择地自愿参与。比如,同一主题活动,邀请同一单位的不同支部参加,或者和机关支部联合开展,以及不同学院、不同学科支部之间共同组织开展,或者不同高校共同组织开展,还可以与社区基层、企事业党支部联合等,从而拓展教师党支部活动的维度,挖掘活动的深度。这种高校教师党支部活动,从党员角度讲,其参加的党组织生活不再局限于本人所属的党组织,而是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自主选择参加系统内其他党组织活动;从党组织角度讲,其各类活动围绕一个既定的主题开展,除了组织所属党员参加外,还对系统内外其他单位党组织的党员开放,让其享受所属党员同等“待遇”。开放共建党支部活动的本质是“增强活力、共享资源、提高实效”。为了使教师党支部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既“开放”又有鲜明“主题”,可以引进“课题项目管理”这一理念,形成开放共建型党支部活动的实施方案。自主开展与开放共建相结合,能有效提升高校教师党支部活动的实效性。

三、活动方案层面:常规性与创新性相统一

开展高校教师党支部活动,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密联系高校院部改革发展稳定的实际和教师党员队伍建设的现状,坚持常规性活动与创新性活动相结合,不断增强高校教师党支部活动的吸引力,不断塑造教师党支部充满活力的良好形象。

制定常规性活动方案是高校教师开展党支部活动的基础。每年伊始,高校教师党支部负责人组织支部委员共同讨论并制定本年度支部活动计划方案,包括活动主题、时间、范围、目标、意义等。每学期(即每半年)进行党支部活动的小结,对已经开展的支部活动进行交流,并总结经验,没有举行的活动进行原因分析,并进行修正。每月召开支部例会,结合高校教师的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师党员责任区”“教师党员奉献日”“教师党员服务周”“特殊党日”等常规性教育活动,从而将党支部活动目标和任务寓于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的活动中,促使教师党员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教师党员的党性在活动中得到升华。高校教师党支部常规性活动有效开展,必须结合创新性活动方案。其实,高校教师党支部同一主题活动可以通过不同方案来组织实现,充实、明确、有特色、有时代感是党支部活动方案创新的四个主要标准。党支部活动方案创新要突出主题活动的层次性,将传统单一的理论学习、座谈讨论等活动,与实地考察、影视展览、知识竞赛、科研提升、教学交流、专家报告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将教师党员的视觉、听觉、感觉等多种感官因素充分调动起来,加深党支部活动意义的辩证理解和深刻把握,给教师党员带来理性思考及观点碰撞,使得教师党支部活动充实而有效。

四、活动内容层面:理论学习与教学科研相统一

高校教师党支部活动是党在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发挥高校教师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应当根据不同时期的形势和任务,必须丰富其活动内容,做到理论学习与教学科研相结合,才能有效调动教师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增强教师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高校教师党支部政治理论学习活动是开展高校党建工作的一种形式。政治理论学习主要包括:党的报告或文件精神、知识、党的基本政策和科技文化知识等。教师党员政治理论学习,是进行教师党员教育的首要环节,关系到教师党支部党员的思想认识水平。据此,在学习内容上要求新,不能满足于对中央文件精神的一般了解,要更加注重把政治理论学习与教师党员生活联系在一起。同时,需要打破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的方式,发挥每个教师党员的积极性,突出教师党员的主体地位,增强党员的主体意识。通过政治理论学习活动对党员进行党性教育,明确在新形势下共产党员肩负的责任,铭记党员责任与义务,增强党性修养和锻炼,提升党员的光荣感和使命感。但是,高校的师资建设、学科建设、专业建设是高校发展的第一要务,教学科研工作是高校工作永恒的中心。高校教师党支部必须始终围绕院部教学科研工作这个中心,而不能游离于本单位业务工作之外。因此,必须改变将教师党支部活动仅仅与政治理论学习挂钩的错误认识,通过党支部的理论建设、制度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为高校院部工作提供思想保证和组织保证。在高校院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正确处理好党的建设与行政工作的关系,既要防止教师党支部活动与教学科研活动工作脱节,又要防止以教学科研工作代替党支部活动,坚持做到政治理论学习与教学科研工作相结合,达到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目标,正如同志所指出的:“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扩大党的工作的覆盖面,不断提高党的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3]P571

五、活动方法层面:类型丰富与形式灵活相统一

高校教师党支部是以教师为主体开展党务工作的基层党组织,要充分发挥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就必须持续改进高校教师党支部的活动方法。这是新时期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发挥高校教师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保持基层党组织先进性的强有力措施。

有效开展高校教师党支部活动,应该根据高校教师群体的特点,从各维度开展丰富多彩的支部活动,主要包括:政治水平类:活动可以与国家大事、政党大事、社会大事相结合。爱国主义类:活动可与教育基地、红色经典相结合等。教学科研类:活动与教学科研建设相结合,以党建带动学科建设,以学科建设促进党的建设,通过教师党支部互助促教学科研发展。责任与奉献类:鼓励教师党员参与公益社团,设立党员先锋岗,积极开展党员志愿服务等活动。创新能力类:鼓励教师党支部根据院部发展需要,制定相关的创新主题活动,提升党支部活动的凝聚力。同时,教师党支部活动形式必须灵活多样。要将以集中开会为主的活动形式拓展为集中学习、社会实践、开放共建等,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理论学习与主题活动相结合、室内活动与室外活动相结合。教师党支部活动中的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活动、党员教育方面的活动、发展党员方面的活动、党员管理方面的活动、民主评议党员方面的活动、创先争优方面的活动等,一定要走群众路线。群众是党的生命源泉,有了群众的支持、拥护,党组织才能真正地发展壮大。通过党员群众的创造,逐步实现教师党支部活动由集中、统一、呆板的活动方式,向分散、多样、灵活的活动方式转变。让教师支部活动,能够真正成为教师党员学习、交流的窗口,成为锻炼人才和发现人才的好场所,从而提高教师党员参与党支部活动的兴趣,增强党支部活动的实效性。

六、活动载体层面:传统平台与信息平台相统一

高校教师党支部活动的开展要靠一定的载体来实现,载体是活动展示的舞台。载体形式的不拘一格、丰富多样,对于提高高校教师党支部活动的质量,陶冶党员的党性情操大有益处。

在活动载体方面,高校党支部活动主要以集中进行面对面的集体会议、主题报告等传统形式为主,停留在读文件、传文件的模式上,形式呆板,平台陈旧,但也是当前高校教师党支部活动必备的形式。伴随着科技日益进步,网络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以说网络改变了世界,也改变了高校党组织生活。高校教师作为网络的重要使用群体,他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受到深刻影响。网络的发展给创新高校党支部活动,提高组织生活有限性提供了新的手段,如何利用网络这一新型载体,开发利用网络资源服务高校教师党员,已成为高校教师党组织作用发挥的重要因素之一。在高校教师党建活动中,应当积极利用互联网、电化教育和大众传媒等载体,创建支部红色网站,设立专题新闻、理论学习,将经典著作、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要讲话等文献资料囊入其中,形成网上强有力的主流意识形态,为广大教师党员在教学科研方面提供理论文献、内容参考等帮助。开辟网上党支部活动论坛,开展活动策划,设立专门讨论区,把教学科研方面常用的论坛、沙龙加入党建内容,进一步扩大党支部活动中普通党员的自主性和参与性,为高校教师组织生活提供指导意见、经验交流等,使之成为党支部成员经常点击的网络之家。建立网络党支部,通过创建QQ群、BBS论坛、支部博客、飞信群、微博和微信等,使党支部活动网络化,实现高校教师党支部工作的信息化、便捷化、数字化。

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工作。在新时期,高校教师党支部组织生活工作面临许多新的机遇与挑战。面对高校教师群体的特征、社会思潮的碰撞等多种因素,高校教师党支部在活动认识、活动内容、活动形式、活动载体上要实现创新,不断增强高校教师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吸引力,促进高校教师党建工作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支教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一、高度重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做到安排到位。

2006年2月5日,在水利局党委召开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动员大会之后,我站党支部于2006年2月6日召开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动员大会,认真传达了县委李铁明同志在奇台县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水利局党委书记甘为才同志在水利局党委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以及奇台县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实施方案》、水利局党委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实施方案》,通过学习动员,使支部党员充分认识到这次党中央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确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和指导原则以及重点应该解决的主要问题,增强了支部党员参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自觉性。另外,我站党支部还根据工作需要成立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工作领导小组,由支部书记担任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第一责任人,由站长、副站长和支部委员担任直接责任人,将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各项工作具体分配到人。形成了党政领导密切配合、齐抓共管,支部党员和单位职工积极支持参与活动的良好氛围,确保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将学习贯穿整个先进性教育过程,抓好思想教育工作。

在三个阶段工作开展中,我站党支部能始终将学习贯穿整个教育活动,实现了先进性教育活动与基层水管工作两不误,两提高。在每个阶段工作开始起,我站支部领导班子都能结合工作实际,安排支部党员认真学习各阶段《实施方案》及领导讲话,做到把握重点,掌握精神实质,并将重点学习内容列入计划,制作了各阶段《学习日程安排表》,还能在创新学习形式和学习方法上下功夫,努力做到“五个结合”,为了使学习能突出成效,保障此项活动的扎实开展,我站党支部还结合工作实际,制定了《支部党员学习考勤制度》、《学习笔记批阅制》、《党员联系点、联系困难户制度》、《教育学习制度》、《信息报送制度》、《先教活动领导干部工作责任制》、《监督评价制度》、《定期总结制度》等十余项制度。具体由支部书记全面抓好组织落实,使支部每位党员在每个阶段学习时,都能做到有笔记、有心得体会、全面参与讨论。通过三个阶段的学习,我站党支部共集中封闭学习12天,支部全体党员平均每人完成学习笔记3万字,集中学习篇目达到42篇,观看电教片12场(次),撰写心得体会14篇。开展自查3次,制作专题板报2期,学习出勤率达到100%。另外,根据水利局党委先教办文件要求,我站党支部还根据不同岗位党员的实际情况,对每个党员制定了党员先进性标准,由于组织得力,措施有效,在全体党员的共同努力下,在我站支部已经形成了浓郁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氛围。通过学习使支部党员充分认识到这次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达到了很好的教育目的。

三、抓好各阶段活动的落实工作

在每个阶段,我站党支部都能按照各阶段《实施方案》抓好各项活动的落实工作,在第一阶段活动中,我站党支部通过上党课,听形势报告等活动,在支部开展了围绕“三个为什么?”“三个如何办?”以及中发[2007]20号文件、同志《在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会上的讲话》、《关于把先进性教育活动学习培训工作引向深入的通知》(奇先组发[2006](4号)和《关于深入开展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具体要求大讨论的通知》(奇先教办[2006](23号)精神、奇先教办发[2006]24号文件分别进行了专题讨论、开展了重温入党誓词、到行政村过组织生活、到支部党员联系点开展帮扶工作、聘请老党员讲革命传统等系列活动。并在春节前,开展了慰问“三老”人员,在春节后,开展了为支部党员联系对象“送温暖”活动,另外,我站党支部还根据水利局党委的文件要求,开

展了“四个反思”、“三个面对面”活动。在第二阶段,我站党支部按照《实施方案》的要求,采取措施认真抓十个环节的工作的工作,在各环节工作开展中,我站党支部非常注重各环节工作的衔接工作,使各项活动有始有终,顺利过度。在第三阶段,我站党支部通过抓好整改方案的制定,整改措施的制定以及整改承诺书的制定,使支部党员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找到了存在问题的原因,并决心进行整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切实推进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教育目的。通过认真学习和扎实开展各项活动,使支部党员提高了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认识,深化了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解,为今后更好的从事水利事业,主动将水利事业与党的建设相结合,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起到了很好的教育目的。

四、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取得的主要经验

1、结合实际,抓住重点,是开展先教育活动的基矗这次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活动的重点是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党员头脑,指导实际、推动工作,并把先进性教育活动与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紧密结合起来,与推动本部门的各项工作结合起来。目标要求是: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基层组织、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为此,我站党支部结合实际进一步探讨了2006年基层水利管理工作计划,同时本着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原则,重点讨论了2006年如何开展为农服务的问题,在为农办实事和好事方面,建立了党员联系点,采取2名党员联系1户困难户,制定帮扶计划,实施帮扶方案,切实帮助困难户脱贫。另外,我站还结合工作实际,能在找准问题和切实为民办实事上下功夫,真正做到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他、推动工作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为推动后先教活动扎实有效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矗

2、领导重视,宣传有力,是推动先教活动稳步发展的关键。在先教活动中,我站党支部除了开好动员会、张贴标语、办好板报及时撰写先教活动信息外,还能结合学习活动的开展,大力做好宣传工作,使宣传工作体现在座谈交流、学习讨论及观看电教片的过程中,通过反复强调这次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支部党员进一步明确了学习的目的和今后的奋斗目标,为推动先教活动的开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3、健全机制,规范运作,是开展先教活动的基本保证。为了使先教活动活动切实达到学习教育与推动工作两结合、两不误、两促进、两提高,真正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到各项工作中,我站党支部结合实际先后建立了十余项教育活动制度,以制度规范活动,通过健全的工作机制和科学管理的办法保证了先教活动的顺利开展。

4、狠抓落实,注重效果,是学习教育活动取得成效的重要环节。先教活动各项工作之所以能取得实效,关键是落实工作抓的好。通过上级党委领导及支部领导的亲自检查、督导,支部党员通过认真学习,深入基层进行实践锻炼,使支部党员和单位职工从心理上,有了紧迫感,能认真完成各阶段活动内容,党员通过学习和实践能身体力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群众对此非常满意。

五、先进性教育活动对今后工作的推动作用。

从总体上来说,我站党支部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水利局党委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不足之处仍然存在,通过各阶段“回头看”工作,我站党支部对每个阶段的工作中存在的不足,都能进行认真整改,坚持边学边改,有问题就进行彻底整改,并制定了近期整改措施和中期整改措施和长期整改措施,建立了长效机制。对今后水管工作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1、党员素质明显提高。通过先进性教育活动,我站支部党员在工作中,责任心普遍增强,能时刻为水管工作的发展而着想,主动将配水工作、水利工程管理工作、水量观测工作与争创一流业绩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活动相结合,处处体现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单位职工带了一个好头,为单位树立了良好的行业形象。2、各项业务工作稳步发展。今年,天气总体上是比较旱的,群众盼水的心情也比较急切,单位职工在了解到目前的状况后,能积极为群众着想,通过帮助农户分析来水情况,使他们因地制宜地种植农作物,避免用水矛盾,用来缓解旱情。在支部党员的共同努力下,配水工作进展顺利,无水事矛盾的产生,共同创造了供需协调的用水环境。3、群众反映普遍良好。通过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开展,支部党员在工作中,能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能竟群众的满意做为检验各项工作好坏的唯一标准,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在具体工作中,能做到体民情,解民意,顺民心。群众对我站职工的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反映都比较好。

支教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使支出管理严重滞后,这与公共财政以支定收的财政理念是相悖的。因此,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科学界定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职能范围,并以此为标准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提高支出效率,则成为财政改革的重要内容。

    一、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实证分析

    经济理论与实践表明,财政支出结构与一国经济发展阶段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在经济发展初期,政府要为经济发展提供基础设施,如道路、运输、电力、供水等,同时还要支持基础产业、新兴产业的发展,以及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必须有政府财力的介入,因此,财政投资占社会总投资的比重较大,投资性支出占整个财政支出的比重也较大。进入经济发展中期以后,财政投资应逐步让位于私人投资,财政投资应作为私人投资的必要补充,因此,财政投资在社会总投资及在财政总支出中的比重都呈下降趋势。当经济发展到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以后,财政的收入分配功能增强,财政支出除了保障行政机构正常运转之外,应更多地向社会保障、卫生、保健、教育等方面倾斜,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性支出在财政总支出中比重将大幅度上升。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发展趋势同上述规律是基本一致的,总的来看,经济建设费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是逐渐下降的,而社会文教费、国防费,特别是行政管理费等社会服务性支出的比重则逐年上升。

    1、经济建设费支出。经济建设支出主要包括基本建设投资支出,企业挖潜改造支出,科技三项费用支出,地质勘探费支出,支援农业生产支出,工业、交通、商业等部门的事业费支出,城市维护费支出和国家物资储备支出等。     

    2、社会文教费支出。社会文教费支出在财政总支出中的比重,一直是稳步增长的,财政对社会文教事业的支持力度理应加强。

    3、国防费支出。国防费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总的趋势是逐年下降的,近年来一直低于10%,占GDP的比重也相对稳定。

    4、行政管理费支出。行政管理费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逐年增加。

    二、财政支出存在的问题

    虽然财政支出总体趋势与我国经济发展进程是基本同步的,即经济建设性支出比重下降,社会文教费和行政管理费支出比重上升,但由于我国经济体制转变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政府职能转变及财政支出管理体制滞后等原因,致使财政支出结构还存在诸多问题。

    1、经济建设费支出份额仍然过大。由于我国经济体制仍处于转轨时期,加之需要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来刺激投资,扩大社会总需求,财政支出与解决重大经济建设问题关联度较大,生产建设型财政的痕迹还很明显。具体表现是经济建设支出比重仍然较大,不仅承担水、电、道路等公共项目的投资,一些有条件进入市场的经营性单位,如行政事业单位经办的出版社、杂志社、培训中心、各类学会、研究会等,仍由财政负担经费,财政支出范围过大,包揽过多,财政负担不规范、不合理的现象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2、公共事业和社会服务支出存在较大资金缺口,基层单位工资拖欠问题严重。公共和社会服务支出主要包括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广播电视、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保障以及城市维护建设和环境保护支出等。在这部分支出中,不管是纯公共物品,还是准公共物品,都具有很强社会效应和外部效应。

    3、行政管理费用支出急剧膨胀。在财政各类支出中,行政管理费支出的增长幅度最大,但近几年反弹很大,各级行政人员过多,机构膨胀,行政费用增长过快,机构改革陷入“膨胀——精简——膨胀”的恶性循环。

    三、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当前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重点,是在公共财政框架下,坚决贯彻“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原则,结合政府的职能转变,依据财政支出范围的界定,进行相应调整。

    1、在国家行政管理服务领域,财政支出要有保有压。国家行政管理费支出,是公共财政的一项最基本支出,必须保证政权建设和国家安全,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保驾护航。同时,随着政府职能转变,加快机构改革,对一些专业经济管理部门可进行撤销、合并和精简,或进行经营性 改组,中介、评估、服务机构必须与政府行政部门脱钩,定岗定编,减少财政供养人口,压缩行政经费,提高管理效率。 2、在经济建设领域,财政支出要有进有退。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财政的经济建设功能也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要提高对非竞争性和非盈利性社会公共工程投资,增加公共物品供给。具体说,应增加道路、桥梁、水利

    、电力及城市公共工程设施和科学文教部门固定资产投资,加大对农业和扶贫支出力度,支持生态环境建设、天然林保护、防沙固沙、退耕还林(草)工程,搞好防灾体系建设等。同时,财政要逐步从竞争性的经营领域退出,减少财政对企业生产性投资和流动资金支出,企业挖潜改造资金、科技三项费用、各部门事业费等都应相应减少直至取消,这类资金融通可以通过商业性运作来解决。

    3、在社会事业和社会福利领域,财政支出要有增有减。财政支出大小与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在目前我国财力有限的情况下,政府只能保证基础领域和支持重点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