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如果提高文学素养

如果提高文学素养

如果提高文学素养

如果提高文学素养范文第1篇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和文化的文明古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应该传扬的。而对于21世纪这样一个飞速发展的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变得越来越重要。我们要重视语文教育在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只有让学生在小学语文中学习到最优良的文化内涵,才能充分发挥教育的意义。人文素养是一种精神方面的素质与内涵,只有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培养和提高人文素养,才能真正从小抓起,全民提高文化内涵,也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语文功底,从而形成教育的良性循环。

二、提高和培养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具体方法

1.教师提高自身素养,做好示范

要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人文素养,首先就应该从老师做起,从古至今一直有为人师表的说法,所以,要想从实际上提高和培养人文素养就必须让教师提高自身素养,做好示范。例如,在讲授《大自然的警示》时,教师可以在分析课文后,升华主题,呼吁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爱护动物,尽自己的力量去维护身边的环境,然而,这种单纯的讲述总会掺杂着无力,如果教师平时注意自己的言行,无论走到哪里都爱护环境,对身边的垃圾随手拾起,不浪费水资源等,就会形成上行下效的好效果,从而达到培养人文素质的目的。

2.活跃课堂气氛,渗透人文关怀

人文素养,不仅仅在语文教学中有所体现和提高,这其中还包括一种氛围下的人文关怀。小学阶段的学生一般处于7~13周岁,这个阶段的孩子活泼好动,很难全神贯注融入整节语文课堂中,为了让这种情况下学生人文素质有所培养和提高,教师可以适当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主体地位。例如,在讲关于亲情的文章时,为了更好地培养人文情怀,教师可以通过比赛的方式让学生抢答自己为父母做过的事,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会进一步渗透人文情怀,达到更加完美的教学效果。

3.创设情境,陶冶人文情操

除了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和活跃课堂气氛,渗透人文关怀的方式外,还要学会创设情境,陶冶人文情操。众所周知,小学语文的内容一般都是记叙文或者说明文,如果只是单纯的简述,相信并不能达到培养人文素质的目的,所以,创设情境是非常好的选择。例如,在学兔赛跑时,如果教师让学生分角色表演,然后再让参加表演的学生总结心得体会,那么,就会让文章寓意更加深入人心,从而达到提高人文素养的目的。

4.构建发展评价,提升人文情操

如果提高文学素养范文第2篇

在现实中,绝大多数声乐学习者只学习唱歌技巧,觉得文化知识可有可无,敦不知,文化素养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化素养与声乐学习息息相关,二者紧密相连,相互作用,缺一不可。对于一部声乐作品而言,主要包括歌词和曲调,只有词和曲的搭配协调统一,才能称作是优秀的声乐作品。例如:在古诗词中,旋律上会加入上滑音、下滑音等,用来配合古诗词中的韵律;填词的时候,表演者也要考虑到四声、押韵等等。因此,只有将文化素养与声乐学习进行紧密结合,清楚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才能取到良好的演唱效果。

二、提高文化艺术综合素质的必要性

(一)文学知识的作用

歌曲是文学艺术和音乐艺术的有机结合体,这些歌词以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文学性强的诗词为主。如果歌者没有充分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没有对对声乐作品进行认真分析,就无法再运用声音正确表现作品的内涵,原因就在于没有把握文学内容的艺术境界。不难看出,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文学知识对于提高声乐学习者的表演水平至关重要,文学知识功底不强,理解声乐作品就会存在片面性和局限性。所以,一个人的文化素质能够帮助学习者理解作品内容,还可以不断提升个人修养,声乐学习者需要不断学习文化知识,才能提高个人素质,从而展示良好的艺术修养。

(二)时展的需求

历史的发展过程,也是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它是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深入了解,还是对社会发展探寻、研究、延续的进程。纵观近几年来,涌现出了一大批学者,他们开始重视史学理论课程,并专注研究其对历史研究、史学发展的重要意义。与此同时,在时展的进程中,人们的声乐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对音乐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声乐而言,也会跟随历史的更替和社会的变迁而变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声乐的社会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并不断丰富自身,永不止息。从声乐的起源至今,声乐不但保持了传统特色,又在不断更新,才让自己始终焕发着旺盛的生命力等等,这些都要求声乐学习者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艺术综合素质,才能切实地紧跟时代的步伐。

(三)哲学知识的作用

众所周知,哲学是一门富于智慧的学科,更是人们对万事万物的高度认识、概括和总结,由世界观和方法论组合而成。从另一种层面上讲,哲论还属于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属于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甚至属于人的存在形式,不同程度地反映着人类的生活态度和行为准则。实际上,哲学知识的学习,有利于陶冶声乐学习者的情操,丰富声乐学习者的想象力,帮助他们正确地处理作品,开阔视野,并从中体会艺术的感染力,激发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在表演的过程中刻画出音乐的形象。由于哲学与人生、生活息息相关,声乐学习者一定要有正确的理论思维方式,只有扩展了理论视野,不断进行探索,才能在声乐学习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应用能力。为此,在声乐学习过程中,提高声乐学习者的哲学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三、声乐学习者提高文化素养的途径

(一)多读文学著作

为了更好地把握声乐学习技巧,声乐学习者的文化素养可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要求大量阅读文学著作,包括古今中外,都要广泛阅读,并从中吸取宝贵的文学知识。只有丰富的文学知识,才有利于提升声乐学习者的文化素养,使其在演唱中准确地把握作品内涵,形象地展现艺术作品的原有风格,真正把“美”传递给广大观众,以便收到良好的声乐表演效果。众所周知,中国歌曲基本上来源于古诗词,如果文学功底和文化素养不强,就无法全面理解歌词的意思,演唱时也无法表达诗词的真实意境。当然,外国作品也不例外,声乐学习者一定要充分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故事情节、主题思想等等,比如:演唱《主人听我说》的时候,声乐学习者必须清楚女主人公是一位奴婢,在求王子不要为了阴险公主而去冒险时,却隐藏了她对王子的爱意,如果表演者能够以这样的思路进行表演,就会成功地表达出作品的创作意图;反之,如果缺乏这些文学知识,表演中除了主人公的“劝说”,难以表达出“爱意”之情。一句话,多读文学著作是提高声乐学习者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

(二)多看人物传记

提高文化素养,声乐学习者需要多看人物传记,尤其是名人大师的人物传记,这样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比如:著名作曲家音乐家马可原本不是音乐专业,但是他却能创作出《南泥湾》、《咱们工人有力量》等经典作品。如果阅读马可的传记,大家一定会发现大师的作品是如此之优美,主要原因就在于他不但勤奋学习声乐知识,而有广泛阅读文化著作,其文学功底是不可低估的。具体地讲,马可在创作过程中,他能够深入文化生活,了解时代背景,把个人的文学功底和音乐才能全部发挥出来了,其作品贴近生活,与时俱进,真正达到了与公众共鸣的目的。当然,通过多看人物传记,声乐学习者可以从大师们的奋斗过程中感悟成功,在一定程度上树立了学习者的正确人生价值观,同时还能丰富自己的文学知识,不断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从而更好地为声乐表演服务。

(三)多写心得体会

作为声乐学习者,要想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还得多写。比如:多做课堂笔记、读书笔记、课后感想,以及演出实践的心得体会,及时地总结学习结果。通过心得体会,不但有利于巩固平时已经掌握的知识,而且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纠正问题,这样才能循序渐进地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准确把握声乐技巧。不仅如此,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声乐学习者能够系统地研究所发现的问题,并始终跟踪声乐发展的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与此同时,声乐学习者还要及时地记录问题的根本原因,及时地将研究成果整理成。也就是说,声乐学习者通过心得体会,不断积累写作,在提高自身理论水平的同时,文化素养也将大大提升。

四、结语

如果提高文学素养范文第3篇

关键词:茶文化建设视角;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模式;文化要素;综合价值

茶文化理念与我国社会大众的生活习惯相结合,从而实现了整个茶文化体系传承发展的最佳应用效果。随着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机制不断成熟,如今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其不仅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内容,同时也要注重引导学生形成扎实的思维理念,所以,高校学生素质培养活动开展至关重要。

1现阶段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现阶段我国整个高等教育机制进入了全新发展阶段,无论是整个教学体系的完善性,还是其具体体系化,特别是整个高等教育机制对整个社会发展的影响和推动力都实现了空前发展,而高等教育活动的开展也为整个社会输送了大量人才,发挥了高等教育的价值和作用,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在当前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其中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尤其是未能从本质上认识到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活动开展的价值作用,从而使得整个教学体系与学生培养之间存在实质性差别。因此,在当前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想要实现整个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之间的有效结合,就必须注重素质教学理念的有效融合。当然,更重要的是从整个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析入手,通过选择合适、完善的教学机制,从而实现整个高校学生素质教学活动开展的最佳效果。当前高校学生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其未能将学生素质教育纳入整个培养体系中,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更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而忽略素质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同时,受片面客观理念的影响,很多师生实际上都对素质教学的内涵以及实施方式缺乏本质上的理解和认知,这就限制了整个素质教育活动开展的理想效果。所以,从根本上提升全体师生对素质教育活动开展的价值认知,才是实现高校素质教育活动最佳效果的基础和关键。在当前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其使用的素材过于机械单调,不仅缺乏人文元素的有效融入,同时也缺乏时代元素的合理化融合,更重要的是在开展高校素质教育活动时,其未能将学生的学习兴趣综合融入其中,从而影响了学生参与整个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限制了整个素质教育活动的体系化开展。对于高校学生培养来说,培养学生的人文艺术和道德理念,不仅是实现学生理想培养效果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其也是当前整个时展的客观需要。结合我国整个文化体系发展状况和具体内涵,可以看到茶文化体系的融入价值。如果能够选择茶文化理念融入到整个高校素质教育活动中,其必然能够为整个高校学生开展素质教育活动提供丰富的素质和正确的思维理念导向,从本质上实现高校素质教育活动开展的最佳效果。

2茶文化理念内涵认知

在我国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诸多与社会、大众相关的文化元素,认知这一系列传统文化中所具有的内涵元素和价值理念,不仅是现阶段多元文化成熟发展的重要表现,同时更是当前我们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综合应用的重要要求。对于茶文化理念来说,其不仅是传统文化的核心与精髓,同时更是我们了解和认知传统文化体系的重要载体和关键途径。我国有着丰富完善的文化元素,不仅如此,在整个传统文化体系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与茶相关的文化元素和物质元素,可以说,在传统茶文化体系传输发展过程中,其不仅仅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融入,同时更是当前我们开展各项活动过程中的必然要求,当然想要实现整个茶文化元素的最佳应用,就需要对整个传统文化元素准确认知的基础上,结合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活动开展的具体需求,通过有效优化,从而实现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活动开展的最佳效果。在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活动时,要对当前开展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融入,可以说,茶文化元素的有效融合和诠释,就是当前素质教学活动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方向内涵。通过对整个茶文化体系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整个文化体系传承过程中,关键需要从茶叶产业的内涵分析入手。当然,随着当前人们对茶的健康养生价值认知不断成熟,如今茶元素已经突破了传统单一体系,而是与时展相结合,从而造就了具有不同元素的茶文化体系。随着西方茶文化体系的不断形成和发展,也为当前我们认知和应用茶文化体系元素提供了全面、有效帮助。

3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活动开展的具体要求

在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其不仅仅能够对民族精神进行有效的弘扬,同时也需要学生提升自身的行为约束力,帮助学生在形成一系列扎实素质的同时,养成良好的思想美德。可以说,这些优美的传统美德,对当前提升学生的学习思想水平,以及培养学生形成必要的民族精神有着重要的帮助。当然,对于学生培养活动开展来说,不仅仅要重视引导学生掌握扎实的知识内容,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形成体系化的思维理念内涵,尤其是从当前社会需求对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活动开展的具体要求看,只有充分引导学生扎实掌握知识内容,同时养成良好的思维内涵,才能够为整个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活动的体系化开展奠定重要基础和良好支撑。不仅是知识内容的教育,同时也是学习习惯的具体引导,在整个高等教育阶段,其与其他时期有着明显的区别和不同,对于整个茶文化体系应用来说,如果能够将其与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活动相结合,其必然能够在丰富素质教育元素的同时,融入完善的价值理念和内涵。对于高校学生素质教学来说,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形成积极正确的思维理念和价值规范。在整个茶元素体系应用过程中,不仅包含诸多元素和内涵,而基础在于其中包含了丰富完善的精神理念和价值内涵,特别是茶文化中所倡导的绿色生态理念,正是当前我们开展各项活动的基础与前提,在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融入多样茶文化元素,实际上也是学生培养活动创新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具体方向。

4融入茶文化理念的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模式构建思路

我国有着丰富完善的文化理念,茶文化体系就是整个社会文化体系中,极其重要的元素内容,通过对我国整个茶文化体系的具体内涵进行分析,可以看到整个文化机制中包含了诸多元素内容,无论是茶文化体系中所具有的知识元素,还是其中所具有的积极精神理念和行为规范,都是当前高校学生素质教育过程中,能够被借鉴和应用的重要内容。素质教育实际上是一种从学生出发的教育模式,当然也是衡量学生是否遵守相关规矩和要求的重要标准和要求。通过对当前整个高校学生培养活动开展的具体状况进行分析,不难看出,多数学生培养活动中均缺失素质内容的教学与引导。而对于现阶段整个社会的实际发展状况以及整个高等教育活动的开展要求来说,素质教育实际上是整个教学体系的核心,当然,引导学生参与素质教育又是当前整个教育机制所欠缺的内容。就高校学生素质教学活动开展来说,其作为高等教育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的内涵和行为理念关系到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价值发挥。同时,高校学生素质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更重要的是一种行为规范的培养,通过开展合理的高校学生素质教育,其能够在丰富教学理念的同时,引导学生形成体系、完善的行为规范。结合当前整个高等教育活动开展的具体要求看,创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体系,丰富教学元素,是当前整个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活动开展的必然要求,从我国茶文化体系的发展状况和历史内涵看,完善的茶文化元素,正是当前高校学生素质教学培养体系创新发展过程中所需要融入的重要元素和内容。在学生培养活动开展过程中,素养、行为规范的价值大于其他元素,可以说在当前学生培养活动开展过程中,如果能够将茶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其不仅能够丰富学生学习内容,同时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学生学习理念的全面提升。如果能够将茶元素融入其中,那么首先就需要寻找到茶元素与素质教育活动相结合的合理定位。当然,茶文化体系不仅仅是一种具有丰富理念内涵的元素,同时也是一种融入多元化物质元素的体系,在整个素质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可以将茶文化元素中,所具有的具体特点融入其中。比如直接用茶元素的特点,直接融入到素质教育活动中,从而丰富提升茶文化元素的应用效果。对于当前我们所开展的素质教育活动来说,其不仅仅是教学元素的应用欠缺,也是当前整个文化理念的不足与匮乏。所以,通过融入茶文化元素体系,能够在满足素质教育活动要求的同时,提升整个教学活动的品位,从而实现整个茶文化体系应用的最佳效果。

5结语

茶文化体系作为我国整个传统文化体系的核心与关键,在现阶段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价值日益提升的今天,如果能够将茶文化理念融入学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其不仅能够丰富学生培养的各项元素,更重要的是能够实现学生的全方位最佳培养,从而实现高校学生培养与社会实际需要的全面融入。当然,对于高校学生素质教育开展来说,将传统茶文化理念融入其中,不仅是优化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优化学生培养机制,实现了素质教育与学生培养的有效融入。

参考文献

[1]马晓芳.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作用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3(16):247-249.

[2]张俊华.隐性德育视角下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18):179-182.

[3]杨福家.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和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5):32-36.

[4]孙铭山.校园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与功能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5(19):26-33.

如果提高文学素养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中教师 高中生 浸润 语文素养

提高高中生语文素养,必须经历一个承载着厚重历史、丰富文化、博大精神且孕育无限想象力、创造力的恒久绵密的过程。高中语文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不能回避浸润这一教与学过程。多年来,高中语文教师为提高高中生的语文素养,夙兴夜寐,勤耕不辍,呕心沥血,殚精竭虑,但高中生的语文素养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高,高中生在教师埋怨、自己拼命的变奏曲中结束了三年的高中语文学习。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师生没有很好地解决语文教与学中的“微循环”问题,即没有解决好语文教学中的浸润问题。

那么,什么是浸润呢?有人说浸润就好像腌制咸菜,弄一口大缸,放点盐,把白菜萝卜放进去,时间长了味道就出来了;也有人说浸润就好像在沙漠中注水,过程是恒久的、绵密的,即便停止了注水了,水亦然在慢慢渗透,如此,不断注水,效果就可想而知了;还有人说,浸润正如生命体的成长,是经过细胞的生长、分裂来完成的,可生命细胞的养分是生命体的微循环系统直接提供的,解决微循环问题就是解决生命成长的根本问题之一。这三种说法虽有差异,但也说明了一个共性问题,即浸润是与积累密切关联的学习过程,但又不能等同于积累。

但笔者认为在高中语文教与学中,浸润过程更像人的成长,是漫长的,不但得有大量的物质投入,更得有大量的精神投入。浸润从表面上看,短期内并无明显变化,但经过长期的浸透、濡染等,结果往往是惊人的、不可逆转的,是革命性的。人的成长离不开积累,浸润更离不开积累,只有积累量的达到了一定程度才会形成质的变化,才有可能真正提高高中生的语文素养。高中语文教与学中首先要做好积累的工作,积累知识、方法、文化、智慧、思想等,也只有不断积累,高中生才能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文化、有智慧、有思想、有创造力的学生。所以,浸润对提高高中生的语文素养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且又不完全等同于积累。

浸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什么是语文素养呢?爱因斯坦曾援引过劳厄的一段名言:“当一个学生毕业离开学校时,如果他把几年来学到的知识全忘光了(当然,这是不可能的),那么,这时他所剩下的,才是学校教育的真正成果。”笔者以为在语文学科中,这里的“真正成果”就是学生的语文素养。再打个比方,当我们熟练地掌握了骑自行车的本领后,十年内不再骑自行车,一旦再骑,我们依然会骑得稳稳当当,这就是素养,一个人一旦拥有了这种素养,正常情况下,一生都不会失去,高中生的语文素养也正是如此,那么,学生怎样才能拥有这种能力呢?依据我的教学经验,浸润是最有实效的方法。

“浸润”实际上参预了高中语文教与学的全过程,对提高高中生的语文素养极其重要。浸润的途径有两个:一是主动浸润,是自觉自愿的;一是被动浸润,是外界强加的。浸润,可以是杂乱无章的,也可以是有条不紊的;可以是有意的,也可以是无意的;可以是有计划的、循序渐进的,也可以是无计划的、随意为之的,但高中师生须务求高效。在高中语文教与学中,浸润是师生共同完成的,是师生互相帮助、互相爱护、互相支持、互相学习、互相照顾、互相监督、互相配合、互相促进的过程。可谓“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浸润在高中语文教与学中是极其重要的,但长期以来,浸润又不被重视,为什么呢?不是高中语文教师不知道浸润的重要性,而是浸润来得太慢了,在人们纷纷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大背景下这是急功近利者极不愿意做的事,可见,实现浸润的目标,教师得有怀,患得患失者永远不会重视浸润,更不会在高中语文教与学过程中真正落实。还有,目前有许多教师把学习方法视作救学生于学困的法宝,尤其重视技巧性,由于方法的异化,很多教师忽视了浸润,从而损害了语文教与学的根本。语文素养的提高正如一个孩子的成长,是不能速成的,因此无需“育肥”,教师只要坚持本真的方法,就能真正让学生插上奋飞的双翅。再如高效课堂,高效课堂实际是一种高难度的操作,就浸润传统文化、民俗文化、优美情感、高尚品德、智慧精神等而言,稍有疏忽就会使课堂上的浸润教学灰飞烟灭,因为浸润需要时间,没有时间是不可能达到浸润目标的,因此,浸润尽管具有从根本上改变高中语文教与学面貌的作用,但我们对高效课堂存在认识与运用的误区,对浸润产生损害也是自然的事,可见,高效课堂在高中语文的浸润教与学中是最为锋利的一把双刃剑,千万要慎用。古人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高中语文教师要提高高中生的语文素养,不但要利用好书本、课堂对高中生的浸润,还要注重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浸润以及必要的社会实践,激发学生自主地进行灵活多样的语文活动,从而使他们获得全方位的浸润。文本诸多因素的浸润培养的理性思维又会自觉地指导学生对文本知识的深入学习、对社会实践的科学推进。

如果提高文学素养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中教育历史教学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280089

从教学本质上进行分析,历史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对历史知识的学习逐步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和人类社会的建设过程加以了解,进而以历史的思维去认识人和社会、自然以及人类个体之间的关系,并在认知过程中形成一定的经验和智慧,进而有效提升人文素养,促使受教育者能够实现全面发展。因此,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必须加强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工作的重视,通过探索科学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对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

一、对教材隐性知识加以挖掘,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提供丰富的素材

高中历史教科书中有大量图片,这些图片往往具有一定的人文价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图片进行解析,挖掘图片中隐含的人文素养知识,能够让学生更为直观的感受历史,并在潜移默化中促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相应的培养[1]。

例如,教师在对高中历史必修教材中唐代绘画方面的知识进行讲解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形成深刻的认识,往往会对唐代画家的绘画特点进行分析,并让学生初步了解唐代画家在创作过程中所遵循的创制法度等。在此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选择教材中的图片并对图片中的人文知识进行充分的挖掘,比如《送子天王图》中所蕴含的诸神膜拜释迦牟尼的故事,让学生结合画面和故事对画作的人文内涵加以把握,并且对唐代绘画知识加深理解。教师对历史教材图片中隐藏的人文知识进行挖掘,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宗教文化对我国古代人思想的影响,如神权至上和人权衰落的冲突等,进而对宗教伦理形成初步的认识,在潜移默化中促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相应提升。

二、建设和谐师生关系,在师生互动中对学生人文素养加以培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升教学效果的保障。在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中,只有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与学生建设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够对学生开展相对科学的教育和引导,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进而逐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辛亥革命相关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针对袁世凯这一人物进行探究性分析和评价,并且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勇于陈述自己的观点,并尊重学生的不同意见,让学生能够通过讨论袁世凯这一历史人物形成深刻的认识[2]。同时,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渗透人文教育思想,让学生基于人文主义思想对袁世凯的行为进行分析。比如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袁世凯的功过:袁世凯虽然窃取了革命的果实,但是在他执政期间维护了内蒙和的统一,建立了中国近代首个近现代化的新军,在司法和教育体系的构建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进而让学生能够结合袁世凯的功过对历史人物的评判形成正确的认识,促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相应的培养,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三、借助地方性v史知识,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高中历史教材往往会涉及一些地方性历史知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合理利用这部分知识也能够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加以培养,促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相应的强化。因此教师应该加强对高中历史教材中地方性历史知识的重视,适当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地方性历史知识,对学生实施相应的人文素养培养。

比如在讲解夏商周历史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以无锡地区为夏商周时期吴国作为例子进行说明,让学生能够通过对吴国历史的了解学习到更为丰富的历史知识,并且在探索吴国历史的过程中,通过对吴文化的学习增加一定的人文知识。比如通过学习“吴歌”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正确的认识,并逐步了解吴歌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通过观看“吴戈”的图片,在教师的帮助下了解吴国的军事历史等,丰富学生的文化积累,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这样,高中历史教学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作用就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为学生未来获得更好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思想、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应该把握这种优势,采取一定的措施对学生实施人文素养培养,促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相应的强化,为学生未来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