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深厚的文化底蕴

深厚的文化底蕴

深厚的文化底蕴

深厚的文化底蕴范文第1篇

现在我国正着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学应该是和谐社会的一个楷模。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和”是一个很重要的理念,如“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和就是和顺、和美、和谐,“和”是一个美好的境界。现在的高校都十分注重校园文化特色建设和人文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如清华大学用《周易》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勉励清华学子,后来成为清华的校训,清华校训中有一句:“东西文化、荟萃一堂”。这八个字体现了清华人文传统的一大特色。北大的“民主科学、兼容并包”这个传统深入骨髓代代相传;江苏大学的“博学、求是、明德”,是古代文化和现代文化很好的结合;苏州大学的“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南京医科大学的“博学至精、明德至善”;北师大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等等。可见各个学校的校训校风都是有意识地在培养自己的个性,注重打造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风格和独特的文化品牌魅力。不管是中西融合还是传承国粹,其根基都是永恒的,那就是崇尚人文精神,培育人文素质,弘扬追求真理,严谨治学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精神之精华。

校园育人环境的塑造是一个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传统,管理水平和校风、教风、学风、考风的综合体现,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随时随地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师生的思想和作风,对外也反映一个学校的形象,反映一个学校对社会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当然,校园作为一个小环境和社会大环境是相互作用的。大学历来是社会文明的源头,是首善之区,大学从来都是引领文化潮流、传播科学思想,开创文明新风的地方。所以大学应首先着力将自己的小环境建设好,用学校的文明风尚去影响社会风气的改善,去提升整个社会的文明水平,用一届届一代代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有创新精神和发展潜力的青年来建设理想的和谐社会。

全力构建校园文化立体教育空间应围绕着学生全面发展,力求凸显教育特色,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净化育人环境,着力做好诸方面的工作。

1、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种学术活动,如“学术论坛”、“创新园地”,把思想育人与提高大学生的学术素养结合起来。拓宽学生视野,启发创造思维驰逞,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超越精神。

2、学校党团组织、学生会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和自我教育的作用,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各种特色主题教育。如感恩主题演唱会、荣辱观主题演讲会、专题讨论、各种主题班会、知识竞赛、杰出校友报告会等,请杰出校友回校作报告,实现新生、老生、毕业生思想交流激励互动,用优秀毕业生的成长经历,切身感受现身说法,使在校生感到可学可赶的榜样就在我身边。进行红色传统教育,到革命圣地、国史教育基地、革命老区、烈士陵园等参观瞻仰,让学生不忘国耻了解中国革命史,特别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1周年,学校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载体,采取各种形式,在学生中弘扬长征精神,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了民族独立祖国解放历尽艰辛、百折不挠、奋勇前进、不怕牺牲的顽强拼搏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结和民族崛起自尊、自强、自信心,让长征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代代相传。

3、帮助学生舒缓压力,形成健康心理心态,完善心理健康课程和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聘请理论功底深,实践能力强的教师专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各级领导―班主任―学生干部组成心理危机三级干预网络。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事业观,正确处理自身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形成健康、和谐与发展的精神境界。适时开展各种活动,如问卷调查,对教学、学生管理、后勤服务进行评议并提出整改意见,以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民主意识、法制意识、主人翁责任感和对学校管理的认同感。

4、充分运用校园广播、电视、网络、学生社团、报刊、橱窗、板报等载体,进一步加大对自办媒体的管理力度,健全制度,明确责任。加强网络制度化建设,加大网上正面引导力度,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舆情分析机制,拓宽信息收集渠道,及早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不断增强工作的前瞻性、主动性。大力宣传科学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善于用新时代的典型人物和模范事迹,身边的榜样和先进事迹,激励大学生们向先进看齐,发挥榜样的无穷力量。宣传当代青年学生所展示的积极的政治风貌和良好的精神状态,引导他们正确认识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失衡现象。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在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市场经济的双重效应,做到头脑清醒、立场坚定、旗帜鲜明。

深厚的文化底蕴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资银行;大行底蕴;战略转型;永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3)08-0051-04

中资银行业在发展规模这一量性增长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已然完成了至关重要的阶段性发展任务。但从近几年的数据发现中资银行业整体规模扩张持续放缓,并且股份制商业银行成为资产增速最快的群体,而大型商业银行增速最慢,由此可见行业集中度下降,中资银行业突破了初始经营发展格局,逐步形成了一个类型丰富的金融体系,这也是在量性增长步伐下的又一迈进。发展不仅仅是在规模的量性增长上,在中国这样一个博大精深的国度中,中资银行业的发展兼具着文化与历史的传承,并饱含现代银行的技术革新与进步,更应具备战略高度的全局观与大局观,在“谋转型之路、求发展之机”,实现中资银行业发展战略部署、市场定位与国际化发展的深度聚焦,以此打造中资银行业的国际化品牌。本文针对中资银行业的发展进程,对以人本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和品牌形象逐步丰富、凝练与升华,全面分析大行底蕴的铸就之路,以此助推中资银行业的发展与完善,以彰显中华民族的德养与风范。目前,各家中资银行纷纷进入了战略转型的再升级阶段,对初期发展战略定位进行深度的剖析和调整,在对自身发展的核心硬实力的打造和夯实的进程中,对人本的尊重、对理念的追溯就显得更加重要,而中资银行底蕴之建对中国金融体系整体发展更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大行底蕴的解析

(一)大行底蕴的概念

“大行”是实力的见证,所谓大行要具备雄厚的资金实力、强优的盈利能力、良好的数据指标、完备的公司治理架构、高效的运营体系、前瞻性的创新水平、科学的战略规划、清晰的市场定位、庞大稳固的客户群、高精尖的研发管理团队、优秀的员工队伍以及优质的品牌形象。“底蕴”就其本质而言,是指事物发展的内涵、精髓,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则是高层建筑的质性升华。“底蕴”与大行发展的关系,是灵魂和躯体的关系,先有躯体,后有灵魂。大行发展是躯体量性规模的攀升,底蕴则是发展铸就的灵魂及厚重德养所在。在发展的新时期、新阶段、新机遇、新挑战下,跨进大行之列若想兼具大行风范的厚重底蕴,不仅仅是企业自身文化的提升,更是在源头处厘清出发展理念的本质,并在成长壮大的过程中不断的加以丰富,其涵盖之博大、精深、厚重,需要中资银行人的不解努力、拼搏以铸就。

大行底蕴,从狭义的角度看,可以理解为银行企业文化的升级与聚焦;而从广义的角度看,则是银行自身在时代变迁中历经转型、改革与发展,在经营管理不断完善的实践中,通过全体员工的共同营造、认同和遵守而形成的发展核心要义,是建立在大局观和全局观发展意识基础上的银行管理哲学、银行精神、价值观念、规章制度、道德素养、社会责任等意识形态集合体,更是对在长期经营活动中所构建的品牌形象、文化精髓的凝练与升华,是银行软实力的核心所在。

(二)大行底蕴的具体涵盖

大行底蕴之建是由规模发展壮大量变到底蕴铸就质变的一个积累渐变过程,在这个积累、传承与创新的发展演进中完成银行发展核心软实力——底蕴之建,涵盖着发展历史的传承、厚重文化的积淀、承载使命的坚守、品牌形象的锻造、人本价值的凸显六大部分,如图1所示。既是中资银行永续战略转型的必备要素,更是实现永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助推力,也是其终极目标所在。

1.发展历史的传承。发展历史的传承也是银行自身经营哲学的形成过程,追根溯源是对人文社会学、经济学以及心理学的创新及运用,是银行在时代变迁中历经创业、扩张、成熟、整合和蜕变的各个发展阶段中,对自身经营管理、发展路径及发展战略的不断的总结、提炼、修正和完善,在此基础上高度概括而形成银行经营管理活动的方法论总则。在不断修正的过程中,既有对经济发展趋势研判基础上的创新,也包含着对经营历史中保有优势的秉持与传承,是作为大行所独具的经营发展哲学的延续,即是银行哲学,也是对发展历史的传承与接续。

2.厚重文化的积淀。大行在发展中构建起共性的深厚文化,是在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中对精神财富的提炼与升华,是民族文化和银行企业文化的有机结合。优秀的银行企业文化涵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方面,是制度建设、经营理念、核心价值观等涉及深层内涵的“文化软件”,是发展中凝练出的精神财富的接续、繁衍和积淀,是银行实现永续发展的软实力核心要义之一。大行创造规模增量物质财富的同时,对发展的文化理念不断“积蓄涵养、沉淀精髓”,将文化之厚重在秉承与积淀中得以延续与繁衍。

3.承载使命的坚守。大国的风范在于责任的担负,大家的风范在于胸怀的宽广,而大行的风范在于使命的坚守,这种使命包含着自身可持续发展的使命、助推经济发展的使命以及社会公益责任承载的使命,具备底蕴的中资银行业不仅仅担负着自身发展的使命,更担负着支持国家实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历史重任,即是要以发展为己任、要以行业驱动引领为己任、更要以社会责任肩负为己任。这也是作为大行在历史传承、文化积淀后对自身涵养的深化,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践行于社会责任承载的实处,恪守己行、坚守己任。

4.品牌形象的锻造。优质的品牌形象是一个大行内涵文化的外在表现,是由银行的品牌外部特征、经营管理特色、核心产品优势以及综合实力所构建起的,被客户和公众所认同的银行整体形象的集合。对于秉承着历史发展印记、沉淀着深厚文化素养、承载着发展及社会使命的大行,其所具备的深厚内在涵养必将通过各种路径表象于外在,构建起社会高认可度的品牌形象,并贯穿于优质产品创新、竞争实力打造、精神文化宣传、社会责任担当以及强优品牌建设的各个方面,在客户、同业及社会的广泛认可中锻造出强优的品牌形象。

5.人本价值的凸显。深含底蕴的大行必须秉承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凸显人本核心的价值判断,强调人的理想、道德、价值观、行为规范在发展中至关重要的核心作用。这其中包括:一是多维度精细化改进所提供的金融服务,将客户服务需求的变化落实于“因需制策”的产品创新涉及的各个业务条线,这是对外一层——客户服务中人本价值尊重;二是强调经营管理中以对人本的尊重和关怀为出发点,注重高层管理人员的大局观与全局观的战略意识的树立,以及基层员工队伍专业技能和素养的全面提升“以愿景鼓舞人,用精神凝聚人,用机制激励人,用环境培育人”,这是对内一层——员工职业发展愿景的尊重,多层次的人本尊重共同铸就大行底蕴。

二、构建中资银行大行底蕴的意义

面对全新的经济发展新形势和行业竞争新态势,中资银行业将全面进入加速战略转型升级的新进程,从传统业务模式到产品服务改进,以及品牌发展再定位等,可见中资银行业依然开始了对新形势和新环境的业务调整和二次转型,打造独具特色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并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竞争力。在这个关键的节点时代,铸就大行底蕴对中资银行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战略意义,对构建健康的中国银行体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助推银行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

在经济增速放缓、利率市场化进程加速以及金融脱媒持续加剧的发展环境下,中资银行业若想实现永续发展,迈好战略转型的每一步,必须将发展的视野置于全局观和大局观之中,铸就大行底蕴正是解决了发展意识这一关键性问题,实现了经营管理理念的转变和经济发展新趋势研判水平的提升,也是从更广的维度助力中资银行业核心竞争力的打造,助推中国银行业体系永续发展战略稳步实施与推进。

(二)增强中资银行品牌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目前中资银行业的发展壮大已然跨进大行之列,担负着自身经营发展壮大、行业变革引领以及推动社会发展的多重责任与使命,大行底蕴的铸就正是对处于关键转型期的中资银行业发展责任与使命的高度诠释。这种责任与使命,既高效助推实体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调整的推进,同时也是对自身发展实力的多维度提升,助力中国银行业整体形象的树立与宣传,扩大品牌影响力,同时在企业发展的维度中,更要以人本尊重的核心价值文化实现行内员工全景幸福的打造,提高员工归属感和幸福指数,增强自身的内外双向凝聚力。

(三)助力中国银行业健康生态软环境的构建,实现中资“国际化银行”的打造梦想

构建大行底蕴将全面提升中资银行业的整体发展硬实力与软实力,这也是在更深的层面上对中国整体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强大支撑,是促进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的关键节点所在,也是金融体系健康发展的核心内在要求。同时,优化中国银行业的生态软环境,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基础上,高效整合社会资源,为中资银行业的国家化发展之路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也是对实现“中国梦”的全新诠释。

三、大行底蕴构建的核心指标体系及路径分析

(一)核心指标体系

为更好的助推大行底蕴的铸就,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底蕴之建落于掷地有声的实处,将大行底蕴的构建指标体系划分为宏观理念指标和微观理念指标,共六个维度指标。宏观理念指标为:发展责任使命、经营管理理念、核心品牌文化。微观理念指标为:服务观、科技观、人才观。同时,为更加清晰、直观地评判大行底蕴的铸就进程,对六个维度的指标进行三个发展阶段的划分,即发展的初期、中期和成熟期(见图2)。

(二)路径分析

大行底蕴的铸就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历经初期的业务推进、中期的市场拓展与成熟期的战略创新这一漫长历程中,不断的丰富、推演、凝练与升华。为更好的助推大行底蕴的铸就,在宏微观指标体系划分的基础上进行整合与梳理出三大路径:

一是通过精准的行业发展趋势研判及前瞻性的创新,推进战略转型步伐,逐步清晰自身发展主线和市场定位,打造差异化的核心竞争力,实现行业变革的引领;二是通过强优创新产品和精细化服务的全方位供给,以及社会责任的勇于担当,助推品牌建设及影响的泛化,以责任和信仰凸显品牌文化,实现优质企业品牌及形象的打造;三是通过对客户金融服务需求以及员工职业发展需求的满足①,实现“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秉持。

四、中资银行业底蕴建设的相关建议

中资银行业业已驶入全面创新发展新阶段,踏上异军突起全面转型升级的新征程。在全新的发展背景下,各家银行将进一步以差异化经营策略的不断完善、前瞻性创新水平的不断提升、强优品牌影响力的不断泛化稳推可持续发展之路,坚持在全局观和大局观的战略发展视野中,高效完成中资银行业整体战略转型的华丽升级。已然具备良性规模增长的中资银行将进一步坚守发展使命和责任、引领行业发展趋势、开辟永续发展新径,以意识形态的转变将多维度的“全效升级”做实、做深、做细银行体系的发展与完善,全面夯实中资银行业“内有吸引凝聚力,外有开拓发展力”永续发展之路。

(一)以管理和服务创新引领金融行业变革

中资银行在应对行业发展变革的进程中,要以“精于发现客户结构变化、细于拓展金融服务差异供给”的策略,持续推进自身经营管理体系的建设步伐和进程。要以全新的战略发展视角,做强、做优、做精预综合化经营业务,强化泛金融中介机构的发展理念,阐释中国金融供应链的独特所在,为实体经济的发展腾飞助力。抢抓市场先机就要把握经济金融发展趋势,在互联网金融爆发增长的时代,“未来银行最大的竞争性威胁来自非银行方面,特别是网络信息领域的市场进入者”,汇丰银行早在2010年就将最大潜在竞争对手定为谷歌公司,从近几年的发展趋势看银行业务有被IT产业蚕食的现象。可见,为应对挑战,银行业不仅应加大拓展与同业的合作渠道,更要加大与IT产业的合作模式和维度,真正落实“科技化、现代化”引领下的全面加速中资银行业的发展步伐。

(二)以责任和信仰彰显发展进程中锻造的品牌文化

中资银行业作为实体经济以及国家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部门,坚守发展和社会责任担当的使命,加强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开创行业发展新气象,是中资银行业担当的大任。从国家战略高度思考企业未来、谋划生存发展,全面支持国家经济结构深度调整的各项举措。同时,作为有责任和信仰的大行要进一步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将以持续创新和战略转型助推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供应链的打造与完善,以自身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助力社会经济结构深度调整的稳步实施,扩大社会责任的品牌宣传力度,树立行业模范、开创行业发展新气象。

(三)以人本精神凸显中资银行业的深厚底蕴

为进一步落实中资银行业的永续发展,必须加大对金融人才的培养与重视力度。全方位多渠道实施金融高端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以培育高级管理层领军人物、打造强优核心团队与加强培训助力中资银行业的战略转型为实处。同时,对于基层“高境界、高素质、强技能”金融人才的培养与重视问题,应该建立在一个更具备战略发展眼光的高度,基层是银行的基本组成部门,更是银行是重要的产品营销渠道和信息文化传播渠道,在新一轮的战略转型进程中必须加大基层管理团队及员工综合素质的建设力度,夯实中资银行业发展的人才基础。同时,要以人本价值尊重的关爱构建员工全景幸福,在提升中资银行业自身发展的经济效益和价值创造的基础上,大力倡导为了人、依靠人、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的人本文化,以助力中资银行的永续发展战略与国际化发展战略的实施。

参考文献:

[1]白钦先、姚勇、崔满红等.金融可持续发展研究导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2]洪名勇.试论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文化创新[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01).

[3]秦池江.现代金融期盼现代金融文化[J].金融博览,2006,(02).

[4]唐双宁.关于金融文化的十个基本观点[J].中国金融,2011,(12).

深厚的文化底蕴范文第3篇

1、新年的钟声已经敲响,幸福的生活源远流长。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无不令我们生出些许感概……

3、对联在我国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

4、历史的长河源远流长,美德事迹就如同这历史长河中泛起的朵朵浪花。

5、报道侧重咸阳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广播电视系统的改革与发展以及咸阳厚重的历史积淀和源远流长的民风民俗。

6、中国是个古老的国家,传统文化更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7、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有一道脍炙人口的美食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那就是红烧肉。

8、我们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9、衡水湖自然保护区不仅生物多样性丰富、自然风光优美,()而且文化底蕴丰厚,源远流长。

10、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

深厚的文化底蕴范文第4篇

1、新年的钟声已经敲响,幸福的生活源远流长。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无不令我们生出些许感概……

3、对联在我国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

4、历史的长河源远流长,美德事迹就如同这历史长河中泛起的朵朵浪花。

5、报道侧重咸阳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广播电视系统的改革与发展以及咸阳厚重的历史积淀和源远流长的民风民俗。

6、中国是个古老的国家,传统文化更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7、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有一道脍炙人口的美食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那就是红烧肉。

8、我们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9、衡水湖自然保护区不仅生物多样性丰富、自然风光优美,()而且文化底蕴丰厚,源远流长。

10、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

深厚的文化底蕴范文第5篇

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全党和全国人民充分认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自觉、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并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 

一加强高校人文底蕴建设的重要性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一个基础性的工作就是加强人文底蕴教育,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 

“人文底蕴”指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了解,它包含文史哲等内容,甚至包括了琴棋书画等技艺。人文底蕴是促使人们长久、健康发展的精神动力与精神支撑的综合体。因为是“底蕴”,所以它不张扬,往往隐含在各种事物之中,像“春雨润物细无声”;因为是“人文”,所以它对一个人的精神走向有极大的影响,为修身养性输送源源不断的养分。 

加强人文底蕴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即是高校,而在人文底蕴深厚的高校中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才会真正主动投身于文化建设的大潮中。 

近年来,在全国范围内,众多的高校正处于从专业特点突出的专科学校向综合性大学转型的过程之中,而能否提升高校的人文底蕴就成为这一转型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然而,目前人文底蕴的缺失却使众多高校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社会对学校的转型不认同,教师对于学校的转型缺乏信心,学生对学校的转型缺少配合。因此,如何真正符合综合性大学的要求成为摆在学校面前的主要课题,而尽快全方位地提升学校的人文底蕴不失为一条重要途径,因此加强高校人文底蕴建设也就成为众多高校转型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任务。 

如何加强高校的人文底蕴建设?从两个“三维角度”提升高校的人文底蕴应该是一条有效途径。 

二第一个“三维角度”:认知角度 

所谓“认知”(即cognition),指的是通过心理活动对某一事物加深认识的过程。众所周知,管理层的领导、一线教师以及广大学生是一个高校的三大主体构成,而这三大人群对于高校人文底蕴建设工作的认识程度直接关系着这项工程建设的成败。 

领导层作为一个高校的政策制定者与决策者,首先应该重视学校的人文底蕴建设。近年来,随着众多高校从专科性学校向综合性高校转型的过程中,各高校的领导层都逐步认识到提升学校的人文底蕴对于学校发展和学生培养的重要性,也都将加强学校的人文底蕴建设作为促进学校发展的一条途径写进了学校的发展规划之中。然而,仅仅将对于这一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停留在“发展规划”之中是远远不够的。“人文底蕴”有如“春雨润物”,其融进人们的心里需要一个过程,也需要许多媒介。因此,作为决策者的领导层在学校的硬件建设、师资建设、课程建设中都必须将人文底蕴建设融入其中,只有这样,才能为整个学校的人文底蕴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提供有力的保障。 

一线教师作为人文底蕴建设过程中的主要载体,也应提高对于人文底蕴建设重要性的认知。近年来,随着高校的发展,教师越来越重视自身专业素养与科研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学历学位、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对于部分高校教师而言,尤其是从事专业课教学的教师而言,对于学校人文环境建设和自身人文素养的提升却远不如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来得重视。事实上,学校的人文环境直接影响到教师人文素养的高低,而教师人文素养的高低又反过来影响到整个学校人文环境的深厚度,同时也关系到对于广大学生人文底蕴培养的效果。因此,教师就是“人文底蕴”建设这一根链条上的关节点,其对于人文底蕴的重视程度从某种意义上而言直接关系着此项工程的成与败。 

广大学生作为人文底蕴建设的最终受教者,其对于此项工作的认可度和接受度直接关系到人文系蕴建设的成效。在中国高校从“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过程中,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可以进入高校接受高等教育,而这些学生在高校中所接受的人文底蕴的培养在其进入社会之后,又会对整个社会的文化氛围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只有让广大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重视并且自觉地接受有关人文底蕴方面的教育,才能真正使得此项工程落到实处,从而使得高校人文底蕴建设工作成为整个社会文化建设的基础环节。 

由此,从认知角度而言,学校的领导层、一线教师以及广大学生构成了高校中人文底蕴建设过程中的一个三维立体的金字塔状。只有领导层对此项工作切实重视,才能制定出相关的方针与政策,将整个学校的人文底蕴建设融入学校的整体规划之中;只有一线教师对此项工作切实重视,才能更好、更准确地把握、领会领导层的决策精神,同时加强自身的人文素养,更好地将人文底蕴的建设工作贯彻到日常的教学之中,将其传授给广大的学生;只有广大的学生对此项工作切实重视,才能更为自觉地接受教师教授的相关知识,将人文底蕴建设融入专业知识与个人素质的培养之中,使自身成为具有一定人文素质的人才。在这个三维的金字塔中,这三大主体对人文底蕴重要性的认知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使这一认知不断加深加强。 

三第二个“三维角度”:实践角度 

从认知角度加深对于人文底蕴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是做好这一项工作的前提条件,而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在实践中采取有利措施推进人文底蕴建设工作。 

从实践角度加强高校的人文底蕴建设,主要体现在学校的措施建设、内部建设以及外部建设三个维度。 

措施建设包含了硬件设施与政策保障两个方面。硬件设施建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通过校园内一些实景布置,让广大师生置身其中,通过感观加深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二是完善各高校的图书馆建设,增加图书种类,及时更新书籍,并增加一定数量的人文类书籍,以满足学校不同层次师生的需要,同时提升图书馆的阅读环境,让师生在书籍阅读中提高人文素养。三是通过海报栏、宣传栏的美化、设计以及教学、办公楼内的相关布置为学校人文环境的建设提供一个显性的平台,同时也展现学校的人文底蕴的建设成果。政策的保障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广大师生自身人文底蕴的提升提供一定的时间、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二是将相关内容纳入相应的考核体系。 

内部建设主要体现的是接受与传授人文底蕴相关知识的环节上的“分层”思想。首先是针对不同专业的教师与学生进行分层教育。学校可以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学院、专业为培养的第一层次,主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传承方面的教育;以与人文专业有关的社科类专业为第二层次,将人文底蕴建设的面扩大,使其成为拥有良好专业背景的同时,又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两者相辅相承,相得益彰;以学校其他专业为第三层次,主要是对其普及一定的人文传统教育,使其在专业知识之外,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这样的一种分层实施人文环境打造的方案,既囊括了学校全体师生,同时也照顾到了不同的专业学科,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其次是传授人文底蕴知识的环节上的“分层”。以课堂教学为第一层次。课堂教学是学生所能接触的最主要也是范围最广的人文底蕴建设的途径,同时也是广大教师宣传、普及人文传统最主要的阵地,因此只有真正地重视课堂教学,对其进行合理的设置,才能真正提升学校整体的人文底蕴。以校内讲座竞赛为第二层次。讲座是高校进行人文环境建设一个必不可缺的环节,高质量的讲座可以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请校内、校外乃至国外的名师进入学校的讲堂,可以更好地促进学校人文环境的建设。以学生为中心的社团活动为第三层次,多开展实践活动;多开展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性活动;可开设中国传统文化基础的知识大赛,提高广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加强自身人文底蕴建设的兴趣和积极性;加强社团间的交流;提高活动的质量,保证广大学生能在活动中有所收获。

外部建设主要指的是学校与社会在互动中加强人文底蕴建设工作。首先,应该积极地“引进来”。如引进传统的艺术团体进入校园,使广大师生可以通过这种途径加深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多请知名的学者进入学校,开设相关讲座和沙龙活动,与广大师生面对面交流,使广大师生能够通过多种形式与这些学者接触,汲取营养,提高自身素质。其次,应该勇敢地“走出去”。教师和学生只有真正走出校园,接触社会,才能更好地将在校园里教授的和学习的理论上的知识溶入社会,更好地了解、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更好地将自身所学回报给社会。通过这样的一种“引进来、走出去”式的互动,才能更快地提升整个学校以及广大师生的人文素养,才能使学校的人文底蕴建设经得起检验,为社会所接受、认可。 

相关期刊更多

地震工程学报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地震局

源流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广东省老区建设促进会

金秋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陕西省委老干部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