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法纪与道德研讨发言材料

法纪与道德研讨发言材料

法纪与道德研讨发言材料

法纪与道德研讨发言材料范文第1篇

在中央纪委监察部领导特别是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吴官正,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纪委副书记何勇的领导下,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会精神,按照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的要求和全国纪检监察宣传教育工作座谈会的部署,充分发挥“大宣教”的优势,扎实开展工作,贯彻落实《实施纲要》工作稳步推进,廉政文化创建活动蓬勃开展,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

大力开展反腐倡廉宣传:坚定干部群众反腐败决心和信心

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大力学习宣传党中央关于反腐倡廉的方针政策、基本经验和决策部署,宣传反腐败斗争取得的实践成果和有效做法,在内容和形式上拓展深度、拓宽广度。

及时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宣传。按照吴官正、何勇同志的重要批示和指示,中央纪委宣教室起草并下发了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通知,组织承办了委部学习贯彻座谈会,何勇同志出席并作重要讲话。《中国纪检监察报》开辟了学习贯彻专栏,并撰写了9篇系列评论文章陆续刊发,产生良好反响。《中国监察》及时组织发表了10余篇学习文章。中国方正出版社约请有关专家编写相关辅导读物及宣传挂图,编辑出版了6种学习资料。宣教室、电教中心与农业部纪检组联合制作了《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进新农村建设》专题电教片,得到中央组织部远程办的表扬。

承办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先进性理论研讨活动。这次研讨活动,历时3个多月,撰写论文3000多篇,其中有30位省区市纪委书记和部委纪检组长的论文。何勇同志出席全国纪检监察机关“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与党的先进性建设”理论研讨会并作重要讲话。《中国纪检监察报》通版刊登13篇研讨会发言材料,宣教室汇编出版了理论研讨优秀文集,取得较好效果。

组织开展一系列活动学习贯彻。一是联合中国纪检监察报社、中国监察杂志社与人民日报社理论部、求是杂志社政治编辑部、光明日报社国内政治部、法制日报社共同组织开展“学习贯彻、推进反腐倡廉工作”理论征文和研讨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各地各部门组织撰写文章近3万篇,经层层推选,报送中央纪委宣教室552篇。其中有36篇推荐在《人民日报》、《求是》、《光明日报》、《中国纪检监察报》、《法制日报》和《中国监察》发表,取得较好的效果。主办单位会同有关部门对征文进行了评审,评选出获奖文章246篇。二是与中央党史研究室宣教办、浙江省纪委、中国纪检监察报社、嘉兴市委共同举办“红船杯”学知识竞答活动,200多位省部级领导干部、300多万名党员干部群众参加答题。

认真学习反腐倡廉理论和同志反腐倡廉重要论述。8月20日,中央纪委宣教室组织召开了“纪检监察机关学习贯彻《文选》、推进反腐倡廉工作座谈会”,吴官正同志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何勇同志主持会议。部分省区市纪委和中央国家机关派驻纪检组的主要负责同志结合实际,交流了学习反腐倡廉重要思想和反腐倡廉重要论述的体会,《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刊登播出了会议消息,《中国纪检监察报》整版刊登会议发言材料,引起良好反响。

切实加强党风廉政教育:促使领导干部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充分发挥教育的基础性作用,贴近党员干部的思想和工作实际,扎实开展理想信念和廉洁从政教育,开展典型示范和警示教育,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深化对党员领导干部的反腐倡廉教育。中央纪委宣教室着手与中组部、有关部门共同起草加强省部级领导干部反腐倡廉教育的意见,明确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提出具体要求和措施。与中央党校有关部门组织编写《领导干部反腐倡廉教育读本》,推动廉政教育进课堂。编写了《时代风范———先进人物事迹通讯和报告文学选编》,作为开展典型示范教育的学习读本。与江西省纪委等有关单位共同推动瑞金中华苏维埃监察部旧址恢复重建工作,将其建设成为全国党员领导干部反腐倡廉教育基地。

发挥电化教育生动、形象的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中央纪委宣教室与中央纪委监察部电教中心制作了警示教育片《忏悔录》,深刻剖析了、、、、马德、毕玉玺等腐败分子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原因。与中央组织部组织局、中央宣传部宣教局、中央电视台等单位一起制作了7部《新农村建设带头人》专题教育片,在中央电视台七套节目播出。与中央电视台、总政治部宣传部、江西省委宣传部、政治部宣传部联合摄制电视连续剧《井冈山》,目前已开机。

加大干部培训力度:提高纪检监察干部队伍素质

按照党中央“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要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规模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高。

中央纪委宣教室重点举办了廉政文化建设专题研讨班、治理商业贿赂专题研讨班、国有企业惩治和预防腐败专题研讨班、地市纪委书记监察局长培训班、县纪委书记培训班以及各项纪检监察业务培训班。与中央纪委干部室、机关党委、管理局联合举办了委部机关局级干部集中培训班,66名同志分二批赴井冈山、延安干部学院培训,完成了委部机关局级干部轮训任务。国(境)外培训工作不断拓展,成功举办了赴瑞典、美国、加拿大三期国(境)外培训团,培训纪检监察领导干部63人。加强纪检监察干部培训教材建设,着手编辑出版《纪检监察廉洁自律简明教程》和《纪检监察纠风工作简明教程》,并协助中国化工集团编写《国有企业纪检监察业务实用读本》,将在学习培训和指导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

中央纪委监察部北戴河培训中心、北京培训中心和杭州培训中心与时俱进,创造性开展工作,不断提高教学管理和后勤服务水平,共举办培训班60期,培训学员22116人,创历史新高。三个中心的基地建设得到加强,“硬件”质量有了很大提高,为纪检监察干部培训事业长远规划和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法纪与道德研讨发言材料范文第2篇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孔子主张社会和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这些主张产生的共同的社会背景是()

A.社会动荡矛盾尖锐 B.百家争鸣趋于合流

C.奴隶制度全面崩溃 D.封建制度逐步发展

解析:A 孔子、墨子、孟子生活在春秋战国这一变革时期,他们的思想均体现了要求建立和谐社会、缓和社会矛盾的主张,共同的社会背景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局面。B项有违史实。C、D两项包含在A项之中。

2.(2014石家庄检测)有学者指出:“智者并不是为智慧而教授智慧的思辨家……其目的是培养能够在政治活动中获得胜利的人。”下列思想家的主张与该观点相悖的是()

A.孔子 B.墨子 C.庄子 D.韩非子

解析:C 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在政治方面主张“无为”,与材料中“在政治活动中获得胜利”相悖。

3.(2013嘉兴模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这句话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是()

A.“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B.“格物致知”

C.“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D.“存天理,灭人欲”

解析:B 材料大意为人的心灵都有认识能力,而天下万物总有一定的原理,因为这些原理还没有被彻底认识所以导致人的认识有局限性,体现了客观存在对人的认识的影响,故B项正确。A、C两项为心学思想,强调主观认识的重要性;D项为理学家共同强调的道德规范。

4.(2013浙江五校联考)中国历,由于儒家伦理的影响,累世同居的大家族屡见不鲜,被引为社会的楷模,“义门”二字,便是对他们的褒奖。影响的当推婺州(金华府)浦江县的“义门郑氏”,在《宋史》《元史》《明史》中,曾以“孝友”或“孝义”的名义为他们列传,历经宋元明三朝传诵不息。这种情况反映()

①家族伦理与社会伦理、国家伦理关系密切 ②江南地区家族伦理较北方强烈 ③儒家传统道德受到社会各阶层的推崇 ④“孝友”“孝义”彰显儒家伦理的核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C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材料信息反映了中国古代浓厚的宗族伦理观念,且渗透了“孝友”“孝义”等儒学理念,这些观念历经宋元明三朝传诵不息,故①③④均可体现。材料无法体现江南地区家族伦理较北方强烈,排除②。故选C。

5.(2014福州质检)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天下有道,则庶民不议,然则政教风俗,苟非尽善,即许庶民之议矣。”下列主张与这一观点最接近的是()

A.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B.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C.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矣

D.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解析:A 材料关键信息是“政教风俗,苟非尽善”“许庶民之议”。结合所学可知顾炎武反对君主****,并结合历代制度和政治得失提出众治思想。A项正确。B项批判君主****,但与“庶民之议”的信息不符;C项提倡长幼有序;D项强调社会责任。

6.清人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道:“市井俗人,喜看理治之书者甚少,爱看识趣闲文者特多。”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君主****的空前强化 B.思想控制的加强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解析:C 市井俗人是指城市市民阶层,其力量壮大的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

7.以普罗塔哥拉为代表的古希腊智者学派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相比较,二者的不同之处是()

A.具有人文意识 B.提倡独立思考

C.关注现实社会 D.评判事物标准

解析:D 智者学派的核心思想是“人是万物的尺度”,认为评判事物的标准在于个人;儒家学派的核心思想是“仁”,这是其评判事物的标准,故二者评判事物的标准不同。A、B、C三项是二者的共同点。

8.(2013南京一模)苏格拉底认为,天上和地上各种事物的生存、发展和毁灭都是神安排的,神是世界的主宰。他反对研究自然界,认为那是亵渎神灵的。他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这主要反映了苏格拉底()

A.反对研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B.蔑视雅典城邦制度和法律

C.承认神灵的,反对发现“自我”

D.反对智者学派忽视道德追求功利的主张

解析:D 苏格拉底反对研究自然界,但并不反对研究人类社会,A项错误;B项与史实不符;苏格拉底主张发现“自我”,提出了“认识人自己”的观点,C项错误;苏格拉底强调人们应过有道德的生活,反对智者追求功利的主张,D项正确。

9.(2013岳阳二模)黑格尔指出:“智者们说,人是万物的尺度,但这还是不能确定的,其中还包含着人的特殊规定……在苏格拉底那里,我们也发现人是尺度,不过是作为有思维的人”。在此,黑格尔强调了()

A.人是万物的尺度

B.人要有高尚的道德

C.要肯定人的价值

D.人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解析:D 材料表明黑格尔不认同智者们“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观点,赞成苏格拉底有思维的人是万物尺度的观点,体现了黑格尔对理性的尊崇,强调人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10.米开朗琪罗曾经说过:“圣母玛丽亚是纯洁、崇高的化身和神圣事物的象征,所以必能永远保持青春。在他的名作《哀悼基督》中,圣母被刻画成为一个容貌端庄美丽的少女,却没有影响到表现她对基督耶稣之死的悲痛,她的美是直观的,但她的悲哀却是深沉的。”作品所表明的作者的意图是()

A.歌颂真实自然的人性 B.刻画耶稣的英雄形象

C.宣扬上帝的精神 D.倡导灵魂得救的观念

解析:A 材料中“美”“悲哀”体现了人的外在美和内在情感,是人文主义精神的体现,故A项符合题意。B、C两项只是材料的表面信息;D项是宗教改革时期的思想。

11.(2013南昌模拟)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米兰多拉说:“(造物者)创造了人,并对他说:‘我将你置于世界的中心,使你能够更好地观察世界上的一切;我创造了你,使你成为非上天的、非人间的、非永恒的。你也许会蜕化,变成无理性的牲畜;但是,如果你愿意,也可以升华,变得神圣。’”材料表达的主旨是()

A.肯定人和人性 B.否定教皇

C.反对君主**** D.提倡因信称义

解析:A 材料体现了以人为中心的思想,强调了人、人性的伟大,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与材料无关。

12.(2013德州模拟)“我考虑我自己”是法国思想家蒙田说过的一句名言。它之所以能在欧洲广泛流传,主要是因为它()

A.是人开始具有自主意识的表现

B.体现了自我意识和极端个人主义

C.表现了对意志和个性的向往

D.最终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

解析:C 古希腊时期人已开始具有自主意识,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极端个人主义,排除B项;最终确立人类主体地位的是康德的理性批判哲学,D项错误。“我考虑我自己”体现了对自我的重视,表现了对意志和个性的向往,C项正确。

13.(2013湖南月考)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与古希腊人文主义相比,其主要不同是()

①强调人性 ②以资本主义萌芽为基础 ③本质上是资产阶级性质的 ④倡导人的发现和解放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

解析:D 依据教材相关知识可知,古希腊是奴隶制社会,而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正处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故资本主义萌芽、资产阶级文化只能与文艺复兴有关,②③符合题意;①④人文主义的内涵,是两者的共同点。因此本题选D项。

14.官员质问某人:“这些是你的书吗?你会撤销你的主张吗?”这人坚持:“我只接受《圣经》的和自己良心的约束;我不能撤回我写的任何东西,因为我的良心是跟随着《圣经》的,而昧着良心做事既不稳妥,也不正确。”这应是哪两个人的对话()

A.苏格拉底与雅典陪审团的成员

B.布鲁诺与异端裁判所的法官

C.马丁·路德与罗马教廷的官员

D.赫胥黎与威尔伯福斯主教

解析:C 材料中“我只接受《圣经》的和自己良心的约束”体现了马丁·路德“依靠信仰才能得救”的主张。

15.1521年有教皇代表与马丁·路德辩论说:信仰无法安稳地奠基于《圣经》,因为“《圣经》就像软蜡一样,可以让每一个人随兴所至地扭或拉”。他们的主要分歧在于()

A.教会是否****

B.信仰是否必要

C.信徒能否仅仅依靠信仰得救

D.《圣经》能否作为信仰的基础

解析:C 教皇代表的话实际是讽刺马丁·路德“信仰得救”的主张。根据“信仰得救”的思想,教徒人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解读《圣经》,故教皇代表说《圣经》就成了“软蜡”,每一个人都可以随兴所至地扭或拉。由此可知C项符合题意。A项与材料无关,B、D两项不是二者的分歧。

16.(2014福州模拟)1655年法国科学家帕斯卡写道:“人只不过是一株芦苇,本质上是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株会思考的芦苇。……所以我们所有的尊严都在于思考……通过思考,我们理解世界。”这一思想反映了()

A.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

B.宗教改革中的“因信称义”说

C.启蒙运动中的理性主义

D.工业革命后的空想社会主义

解析:C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655年”“思考”。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崇尚理性,倡导人的思考精神,故C项符合题意。

17.(2013聊城模拟)启蒙运动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批判教会的蒙昧主义,破除迷信思想,对封建社会中最“神圣”的事物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当时启蒙思想家们使用的最有力的武器是()

A.人文主义思想 B.民主和自由

C.自然科学成果 D.****与法制

解析:C 题干的关键信息是“批判教会的蒙昧主义,破除迷信思想”,对付蒙昧与迷信的最有力的武器是科学。故选C项。

18.(2013浙江模拟)1761年《中国孤儿》英语版的序言尤其把伏尔泰的中国情结推向了极致:“够了,希腊罗马/它们都已失宠/大鹏展翅/飞向光明之源/寻找新的伦理/到东方中国之土/勇敢地把儒家之德/带到大不列颠之耳。”伏尔泰推崇儒家思想,希望向中国学习的根本目的是()

A.利用儒家伦理道德规范重建欧洲道德秩序

B.以儒家“仁”的思想规范君主行为

C.以儒家思想否定教会的思想****,为传播资产阶级思想服务

D.利用儒家思想中的平等理念,宣扬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解析:C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伏尔泰没有重建欧洲道德秩序的思想主张,A项错误;伏尔泰崇尚君主立宪制,主张君主行为受宪法约束,而不是受“仁”的思想约束,B项错误;伏尔泰希望以儒家思想作为摆脱封建神学思想控制的思想武器,进而为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服务,C项正确;儒家思想重视社会秩序的构建和维持,维护的是等级制,D项错误。

19.(2014福建模拟)“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夫曰共举之,则非君择民,而民择君也……夫曰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下列哪一思想家的思想与此观点最为相似()

A.洛克 B.卢梭 C.孟德斯鸠 D.伏尔泰

解析:B 材料强调“君”由民共举之,其权力来自人民,人民有权****它,这是一种“主权在民”的思想,故B项符合题意。

20.(2013淄博模拟)“所谓正义,主要地不是关于实际规则的对或错。人类的正义,是要求同样的事情,按同样的规则来处理,而且,这种规则应能适用于一切人,适合于一切人与生俱来的本性。”这是古罗马的法律谚语。这一谚语被欧洲人再次广泛宣扬是在()

A.文艺复兴中 B.宗教改革中

C.光荣革命中 D.启蒙运动中

解析:D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根据题干材料信息“同样的事情,按同样的规则来处理,而且,这种规则应能适用于一切人”,可以看出,材料体现了规则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启蒙运动中提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与古罗马法律谚语相似,故D项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21.古代中国的百家争鸣、近代西方的文艺复兴和当代中国的真理标准问题讨论都是重大的思想解放运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

多的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与发展。

——李静、萧红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

材料二 文艺复兴主要是一场文化运动。强调对希腊罗马经典的研究以及对个人成就的赞扬。它最早出现在14世纪的意大利。随后遍及欧洲大地,成为14世纪摧毁中世纪旧结构的“灾难”。……它将欧洲从中世纪引向了近代世界。

——丹尼斯·谢尔曼 乔伊新·索尔兹伯里

《全球视野下的西方文明史》

材料三 (“*”结束后开始的)这场讨论的内容是,究竟什么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场讨论深层的含义则是要解决中国走什么道路的问题。因此,这是一场关系到中国前途和社会主义命运的大讨论。

——邢贲思《真理标准

问题讨论的重要意义和重要启示》

(1)据材料一,概括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背景,并结合秦汉时期的相关史实,说明百家争鸣所产生的影响。(6分)

(2)据材料一、二,指出古代中国的百家争鸣和近代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承担的相同历史使命。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文艺复兴在把“欧洲从中世纪引向……近代世界”的过程中所作出的历史贡献。(6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结束后开展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必要性以及这场讨论对“中国前途和社会主义命运”产生的影响。(6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人类历思想解放运动一般规律的认识。(2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中“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他们……呼唤建立新的社会”等信息概括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中“呼唤建立新的社会”和材料二中“它将欧洲从中世纪引向了近代世界”可知其共同的使命是呼唤新的社会;第二小问实际要求回答文艺复兴的影响。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4)问,综合三则材料可以看出,人类历的思想解放运动一般都出现在历史转折的重要关头,且都对历史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答案:(1)背景:社会生产力发展(旧的社会制度已不适合时代需要);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新的社会制度。

影响:百家争鸣为封建政治的构建和封建国家的治理奠定了理论基础。秦朝建立后采纳法家思想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汉武帝把董仲舒糅合后的儒家思想作为治理国家的正统思想。(6分)

(2)使命:促进社会转型,呼唤新的社会。(2分,促进社会转型或呼唤新的社会均可得2分)

贡献:把人和人性从宗教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为资本主义的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2分,答出其中一点即可)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勃兴。(2分)

(3)必要性:“*”结束后,个人崇拜和“左”倾思想仍束缚着人们的头脑,严重影响中国的发展。(3分)

影响: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开始奠定了思想基础)。(3分)

(4)出现在历史转折的重要关头(反映时代要求);对历史发展具有导向性,是促进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2分)

22.(2013威海模拟)从人类诞生至今,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人民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文明,它们的交融和发展使世界文明精彩纷呈。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介绍的是两位为中西文明发展留下浓墨重彩的精神导师。

(1)请参考已填充的文字,完成空白部分。(6分)

中国 孔子 古希腊 苏格拉底 时代

特征 诸侯争霸,分封制瓦解;铁农具、牛耕出现,井田制瓦解;百家争鸣 ① 思想

观点 ② 知识即美德

“认识人自己” 评价 其创立的儒家思想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在世界文化具有重要影响。孔子被尊称为圣人 ③ 材料二 18世纪的欧洲启蒙思想家对初期传入的中国文化的研究很热心,伏尔泰(1694—1778)赞扬中国的历史记载说:“绝无埃及人和希腊人那种自称受到神的启示的上帝的代言人,中国人的历史从一开始便写得合乎理性”。狄德罗(1713—1784)称赞儒学政治,“只需以理性或真理,便可治国平天下”。

(2)材料二中启蒙思想家是怎样理解古希腊和中国文化的?欧洲启蒙思想家为什么热衷研究中国文化?(7分)

材料三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一、图二的作者在宣传各自思想时所采用的手段的相似之处,并分析产生这种相似之处的共同原因。(4分)

(4)“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十六字真言是费孝通先生对世界文明未来发展及走向的高度期望和概括。结合上述材料和你个人对世界文明发展的理解,谈谈你对费先生观点的认识。(3分)

解析:第(1)问中的①注意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回答;②③根据所学知识作答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据伏尔泰和狄德罗的话概括回答;第二小问结合启蒙思想的内容和目的分析。第(3)问首先据两幅图片判断所处的时代,然后结合所学找出其共同点及原因即可。第(4)问,首先表明对费孝通先生的观点的态度,然后结合前几问的回答及所学知识谈理解即可。

答案:(1)①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高度发展;奴隶制经济繁荣(或工商业繁荣);人文主义思想萌芽(或出现了智者学派)(2分)

②仁(或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以德治民;有教无类(2分,答出其中2点即可)

③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开创了希腊哲学的新方向,使哲学真正成为研究“人”的学问。他的思想对后世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2分,答出其中2点即可)

(2)启蒙思想家认为古希腊的文化受神的影响,中国文化从理性出发,通过人性或礼仪道德等思想来治理国家。

中国的文化符合启蒙思想家反对封建神学、反对君主****,宣扬理性、人性、民主、博爱的政治需要。(7分)

法纪与道德研讨发言材料范文第3篇

关键词:合作探究;合作流程;思维方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4B-0033-01

在小组合作探究之前,教师的问题设置对其有效性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教师应该注意提问的准确性、前瞻性、时机性以及递进性。为使问题设置科学合理,各备课组在备课活动中应该对小组合作探究中的问题进行集体商讨,在遵循设置问题的一般原则的基础上,结合学科的独特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小组合作探究的有效性奠定基础。同时,此次研究学科专业性、实践性较为明显,故笔者所在的教研组及备课组进行了多次研讨与商议,最终决定通过研究小组合作探究的流程、政治学科常用的思维方法及逻辑线索,提升小组合作探究的有效性。下面笔者将小组合作探究的流程、政治学科常用的思维方法及逻辑线索加以详细说明,结合教学进展加以具体分析。

一、 合作探究的流程

分析问题。许多学生面对一个问题,初始环节就出现了问题,审题不清,逻辑思路自然会出现偏差。这就需要学生说出该问题一共有几问,每一问分别是从什么角度出发的,涉及到的学科理论知识是什么,问题中的关键点是什么。

制定方案。倘若是材料分析式的情境,应该抓住数字、重点词句等关键信息;以及对材料进行合理的分层,从而为解题提供抓手,假如材料中有两个分号,其实是把材料分成了三层。总之,面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小组合作探究应该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方案。

明确分工。在以往的合作探究中,讨论的过程中个别小组内的一些成员,没有做出任何实质性的工作,没有达到人人有事做的目的。其实在探究的过程中可以按照每个人的特长进行分工,如:某些同学思维比较敏捷,分析能力较强,就可以承担发言者的任务;有些同学,思维比较缜密,就可以承担候补发言的任务;有些同学不善于发言,可以承担记录者的任务。当然这样的角色设置经过一段时间应该及时更换,以达到促进成员全面发展的目的。

组织讨论。在以往探究的过程中有的小组出现时间掌控不合理的现象,还有回答问题的角度或者方向出现偏差,极个别小组的纪律难以保证,这些问题必须引起学科分管组长的高度重视,在学习过程中的小组合作探究,学科分管组长要注意加强对时间、内容及纪律的掌控。

归纳总结。在小组成员的讨论接近尾声时,学科组长应该组织成员对讨论的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将相似的观点进行合并、比较及优化,新颖的观点加以强化,疑点难点集全组力量将其攻克。当然,这一环节也并非要求全组的答案都是整齐划一的,应该允许不同意见的保留,这样才是遵循“多元智能理论”原则的。

二、 常用的思维方法

(一)分析与综合

面对材料进行分析的过程,即运用的是分析的思维,如:根据政治学科中的某一理论,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加以证明的过程。概括材料的过程运用的是综合的思维。如:在新授课的过程中,教师给出既定的材料,让学生概括出其中蕴含的理论观点。任何理论知识及具体问题的解答都是在分析的基础上综合,在综合的指导下分析,从而推动知识与能力的不断深化与发展。

(二)类比思维

这一思维常用在具有相似性逻辑的知识的习得过程中。通过思考,探寻其相似性的本质,进而进行类比式的分析与理解。如《生活与哲学》中有许多概念需要与生活中的相关概念进行对比,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样问题的探讨运用的就是类比思维。

(三)迁移

一种指得是运用已有的知识,获取一些新知识;另一种指得是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等。如在探究认识的基本特征的过程中,就应该和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实践的基本特征联系,进而加深对其理解。

三、政治学科的逻辑线索

政治学科内部的任何一部分知识几乎都可以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加以梳理,如:在经济生活中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及我国的分配制度,教材中内容的呈现相对零散,笔者就按照这样的线索帮助学生进行梳理。是什么和为什么都是认识或者看法的维度;怎么办则是措施或者方法论的维度。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大学生对于逻辑线索辨析及确认的培养力度,这一环节对于学科知识的整合是大有裨益的。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训练,学生的政治思维与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提升。但是笔者知道,对于学生思维与能力的培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自己需要探索的还有很多,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最大的成就就是学生的成长与进步!

参考文献:

法纪与道德研讨发言材料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交际法 中职教育 英语口语教学

在中职英语教学过程中,尤其是英语口语教学,我发现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过分强调语法知识的学习,忽略了其交际功能,已无法适应现在的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不断探索研究更好的教学方法,发现交际法更适合在中职英语教学中应用。

一、交际法的定义

交际法,是以语言的“功能―意念”项目为纲,培养交际能力的外语教学法。交际法是20世纪70年代根据语言学家海姆斯(Hymes)和韩礼德(Halliday)的理论形成的,是全世界影响较大的外语教学法流派。交际学派认为:语言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使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语言教学的内容不仅要包括语言结构,还要包括表达各种意念和功能的常用语句。交际法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采用真实地道的语言材料,主张句型加情景来学习语言,鼓励学生多多接触和使用外语。

二、交际法英语教学的作用因素

教师在交际教学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协调和加强所有学生之间以及这些学生与各种活动之间的交际过程;二是在教和学的小组活动中充当一个独立的参与者。

后一种角色与前一种角色的目标紧密相关。这两种角色隐含了另外一系列教师所要充当的次要角色:首先,教师作为资源的组织者其本人也充当一种资源;第二,教师作为课堂过程和活动的向导;第三,作为研究者和学习者,应具有适当的知识和能力,有对学习的本质和组织能力的直接、间接经验。此外,教师角色还包括需求分析者、顾问和小组活动管理者。

在交际法英语教学中,教学材料同样是影响课堂交际和语言使用质量的重要因素,担任着促进交际性语言使用的重要作用。交际教学中通常使用三种材料:以篇章为基础的材料、以任务为基础的材料以及实物教具材料。

三、 交际法教学活动形式

(一)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活动作为语言教学课的活动内容,是双方通过游戏的形式反映现实生活的一个片段,要求参加者走出自我,进入规定的角色。情景可以是学生在现实中经历过的事,如看医生、问路、购物等,也可以是尚未经历但以后可能遇到的事,如求职、投诉、咨询、采访等。扮演者根据所扮演角色的有关个人信息和模拟情景,编成一段对话。情景选择和当天课题相关,并把所需要的其他角色信息告诉学生,让他们在短时间内准备一段对话。以下是我在教授Ask the Way(问路)一课时布置的角色扮演:

角色:Alex,路人

情景:Alex是加拿大人,第一次来上海游玩,正在外滩向一位路人问路,过程中应包含以下信息。

1. 地铁站位置。

2. 坐地铁是否能到达徐家汇。

3. 如果不乘坐地铁,有没有更便捷的交通方式。

4. 上海还有哪些游玩景点可以推荐。

(二) 模拟活动

模拟活动与扮演角色尽管都要求参加者以假想的角色复现人物在某个情景中的言行,但扮演角色一般是一个参加者对一个参加者,练习语言技能仅仅是口语,模拟活动往往需要两个以上的角色,涉及的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在进行模拟活动前,我将题目事先布置给学生,要求他们课下搜集资料、编写剧本、安排角色分配、排练和彩排,课上验收成果。

(三)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是由几个人围绕某个问题或情况通过口语方式来交换看法或展开辩论。小组讨论除了帮助学生练习口语之外,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发展学生的辩论技巧。学生通过讨论或解决具体问题,或探索抽象概念的含义,达到相互学习的目的。

在小组讨论中,教师要做的工作主要有:首先是讨论话题的选择,话题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积极投入;其次是讨论过程的具体操作。教师在讨论开始前要让学生明白任务和具体步骤。讨论开始后,教师可以在各个小组之间巡视,随时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为保证讨论正常进行,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供思考的素材让学生阅读,也可以让学生在讨论前写发言提纲,在讨论中记别人的发言要点或语言错误,在讨论后写一份内容纪要或者对主题的认识等。最后是讨论结果的反馈。学生在讨论结束之后总希望教师能对讨论结果给予指点、做出评价,也想了解其他小组的情况,与别人做比较,希望能比其他小组做得好,得到大家的赞赏。教师的讲评可以是多方面的,也可以采取多种方法。

在交际法英语教学中,角色扮演、模拟活动和小组讨论等课堂交际活动有很多点和好处。它给学生带来了丰富多彩的体验,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给学生提供实战演练机会,并且能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程同春.交际法理论与实践 [J].外语研究,2004.

法纪与道德研讨发言材料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电影 大学世界历史 教学辅助手段 历史社会记录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1-0084-02

随着广播电影电视事业和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影作为一种课程资源被引入到高校历史课堂多媒体教学中。影视资源进入高校历史课堂后已显示出很强的教学优势,但要进一步发挥其在课堂上的作用,还需不断进行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研究。以下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该问题陈一管之见。

1 历史题材电影的教学辅助作用

19世纪末世纪初,国外方法论派的历史学家就曾宣扬在教育系统中运用图像的种种好处,鲁迅在七十年前也讲过:“用活动电影来教学生,一定比教员教的好,将来恐怕也要这样。相信终有这么一天,我们去用影视去开启历史之门,引领学生步入历史现场,用真正直白的影视资料去叙事,用更理性的思考来说史。”[1]

2.1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接受历史学科知识,寓教于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近些年来,历史题材的影视剧成为创作热点,在大众传媒的推波助澜下,充斥着银幕荧屏。为此,有研究者展开了历史题材影视信息对学生的影响问卷调查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一是影视成为学生最初了解历史的主要途径。调查显示,观看影视占有 52%,相比听人讲和听广播掌握的历史知识极少;二是喜欢看戏说剧和历史正剧的学生占了八成[2]。如此,把影视资料应用于历史教学, 充分发挥影视资料直观性、 生动性、 形象性特长,赋予知识传授一定的艺术色彩, 是一种“接学生地气”的教学方式,容易引发学生对新事物的好奇心, 强化他们对知识的渴求。

2.2历史题材影视信息的辅助,促进了历史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是主流的教学模式。启发式教学和研究式教学是受大学生欢迎的模式。这就要求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这就需要历史教学从内容到形式有全方位的新的变革,在历史教学中有效运用影视资料即是应对变革的有效途径。

2.3历史题材影视信息的运用,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利用历史题材影视信息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分析和发现问题,启迪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任何新闻,同时都是一种见解”,这是美国传播学者乔治·格伯纳曾说的话,在此我们将其引申为“任何历史,同时都是一种见解”。这种见解反映在历史叙事中,其典型表现便是人物评判的两极化标准和脸谱化描写,是非曲直、忠奸善恶在历史教材中明白晓畅,好坏成为我们儿时乃至成年后抹不去的判断人物事件的惯性标尺[3]。而不少影视历史力求采用非限制性的客观视点,一定程度上隐蔽了那种包含明显政治道德评价的主观立场,全方位、立体性地展示历史进程和人物活动,通过影视,引发更理性的对于历史人生的思考,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启迪学生创新精神。

另外,历史影视剧为了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往往有虚构的成分。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们对于历史真实面貌的了解,从而也不利于人们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念。由于学生分不清什么是虚构加工的故事,什么是客观的,也就很难把历史当作一门科学来学习。因此,历史教师借此要引导学生分析出历史影视信息与历史的区别,从而培养学生考证和质疑的能力。

2 同时代拍摄的电影在世界现代史教学中的运用

电影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是与世界现代历史几乎是同步的。人类出于记录动态以及所有肉眼无法保留的图像而发明了摄像机,电影也因之诞生。当电影成为一个艺术门类后,其先驱者们就用影片——纪实的或虚构的——介入了历史。随着电影技术的发展,影像被当做创建文献的工具,用视频来记录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历史又多了一种表现手段,电影具有了见证历史的功能。

实际上,20世纪初以来拍摄的所有影像作品积累到今天已经形成了一笔相当可观的档案资料。尤其对现代史而言,通过影像这种新的语言形式对历史进行书写,能够有效弥补传统文献史料不足的现状,也使人们有可能重新发现被遮蔽的历史。鉴于此,在世界现代史教学过程中,同时代拍摄的电影,与后来以历史回忆录的形式来加工创作的电影相比,不仅是大学历史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而且是一种可资借鉴的史料。

20世纪上半叶世界历史给世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除了两次世界大战之外,就是英美式的改良式资本主义与苏联式的社会主义以及法西斯主义三种制度的大角逐。鉴于电影的大众性以及其社会功能,无论是资本主义的、还是苏维埃的还是独裁的,都希望把电影置于自己的掌控下。在公众眼里,电影不过是一项娱乐;在电影人看来则是艺术;但在当局眼里,电影应该发挥教育功能,它是工具;简言之,电影应该发挥意识形态的功能,即要“使统治阶级的权力合法化,倾向于重复肯定社会中占支配地位的观念和信仰即“统治阶级的观念和信仰”,而不是对他们进行挑战。”[4]俄国十月革命的导师列宁1917年说道“如果有朝一日电影落入老百姓和社会主义文化的歌颂者手里,那么它将成为最强有力的启蒙工具”[5]。基于此,考察同时代拍摄的电影就成为了研究三种制度大角逐的一条有益的途径。

以美国为例。二战一爆发,美国总统罗斯福就明确指示拍摄歌颂正义和美国价值观的影片。1939年美国有500部影片放映,其中:反日片一部《旭日背后》;反德或反纳粹片18部(十分成功的反纳粹片如《我所嫁的人》、《一个纳粹间谍的自白》);苏联片16部,反苏两部[6]。在美苏结成反法西斯联盟后,为证明与苏联结盟正确,美国华纳公司特意制作了两部褒奖苏联的影片《莫斯科使命》和《北方的星》。

以电影为史料,考察德国希特勒兴起和纳粹政权的确立有分量的著述当属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在1947年发表的著作《从卡里加里到希特勒》。克拉考尔分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到希特勒兴起之间的德国1000多部影片中的100部影片,从年代顺序着手,剖析出一些重要的、周期性的主题——暴政与混乱之间的抉择、造反的无益、中产阶级男性的不成熟和软弱。克氏认为,这些主题是1919-1933年一段时期社会—心理创伤的征兆,也是二十年代德国人民倾向于接受权威统治并将其作为唯一可行的解决国家问题的方式的无意识征兆[7]。

3 高校历史教学中影视作品运用的原则

作为教学辅助手段,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是对教材知识的影像化,在运用的过程中应坚持以下原则:第一,科学性原则。历史学是一门客观性很强的学科,历史教学必须是严谨、 理性的。历史教师要认真把握各类影视资源的特征,要能够区分其不同类别及性质,仔细分析其史料价值的不同,在有针对性地选择了影视资料后,要对所选资料内容的科学性、 思想性进行审视、 判断。第二,适度性原则。一要适时。运用影视资源时,应根据教学目的来决定播放的时机。二要适量。如果教师为加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为了“影视”而影视,一味地贪长求全,对学生大量电灌 ,就会导致喧宾夺主,这样既占用了大量的课堂时间,又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更会影响到实际教学效果。第三,互动性原则。运用影视作品进行历史教学不能单纯是放映电影,没有解释,没有讨论,也没有分析。观前应该形成问题意识,放映过程中要播讲结合,观后加以讨论并点评。

电影作为论证一定时期的历史现象的重要文献史料,在运用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电影作为历史文献是有争议的。尽管电影的影像和声音、主题与故事最终都是从它们的社会环境中派生出来的,但并非是对现实的简单复制,它是通过艺术手段的形式特性而获得的艺术家个性表现的产品。基于此,在利用历史文献时,排在首位的是国家档案,其次是报刊,再次是传记、地方史料和游记。二是,如何评估电影的社会功能和影响力存在方法论的争议。电影推动历史发展的进程主要在于电影对集体意识和行为的影响,正如罗伯特芒德鲁(Robert Mandrou)所言“20世纪人类的精神状态不但直接与电影相关,而且越来越不能脱离电影,可以说人类的精神状态就是电影的产儿,不管这里的电影是指其中的想象还是现实。”[8]问题在于评估电影的影响的研究方法——精神分析法、内容分析法等都存在缺陷[9]。

综上所述,在世界现代史的教学过程中,在当下历史题材的电影被作为历史课程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的背景下,同时代拍摄的电影不仅是历史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而且是在国家档案、报刊、传记、地方史料和游记之外,另一种理解和分析世界现代历史特定时期特定现象的重要文献史料。

参考文献:

[1]叶永广.历史教学影视信息指南[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2.

[2] 秦静.历史题材影视信息作为课程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宁波大学, 2008:12-13.

[3]柳敏.影视历史对历史教育的突破[J].影视教育,2008(12):63.

[4](美)罗伯特·艾伦.电影史:理论与实践[M].李迅,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10:158.

[5](法])马克·费罗.电影和历史[M].彭姝玮,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30.

[6](法])马克·费罗.电影和历史[M].彭姝玮,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93-94.

[7](美)罗伯特·艾伦.电影史:理论与实践[M].李迅,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10:188.

[8](法)克里斯提昂·德拉热.历史学家与电影[M].王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01.

相关期刊更多

铁法科技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辽宁铁法能源有限责任公司

重发科技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重庆康明斯发动机有限公司

微机发展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陕西省信息产业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