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药厂半年工作总结

药厂半年工作总结

药厂半年工作总结

药厂半年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陕甘宁边区 药品生产 药厂

陕甘宁边区的卫生事业,近年来渐为学者所关注,关注点多集中于卫生状况落后原因、医疗体系的建立,宣传方式,防疫体系的构成等方面。但卫生医药设备生产则未引起足够重视,相关论述较为简单,不能反映边区卫生事业发展状况。本文拟对这一问题浅作分析。

自力更生开办制药厂解决药品缺乏的困难。边区缺医少药,人口死亡率极高。这对积蓄抗战力量十分不利。边区政府从成立时就比较重视药品生产。边区丰富的中草药资源为制药业的开展提供了条件。“药材在边区出产近百余种,如麻黄、铁心甘草、大黄、党参、关参、秦椒、知母、车前子等。为补西药之不足,1940年边区就开始研究炮制成药。”[1] 1938年8月由八路军后勤总部卫生部开始筹建的八路军制药厂,是边区生产药品的开端。其厂址位于关中分区的赤水(今旬邑)县清水源吕家村, 1939年元旦举行开业典礼,正式开始生产。1939年3月又在延安城东17公里处的拐峁村筹建了光华制药厂。边区政府民政厅于1940年在安塞冯家成立卫生材料厂。下设采买,制造化验,总务三科。用本地土产药材,在当时极其简陋的条件下,半年多制造药品60余种,其中经医疗单位试用证明有30多种特效药。1941年5月,卫生材料厂与光华制药厂合并。因此,八路军制药厂和光华制药厂是边区药品生产的主要力量。

药厂开办后在辗转中不断发展壮大,机构逐渐健全。八路军制药厂开办初期有厂房12间,技师3名,工人30人,管理人员15名。分为西药部、中药部和材料部三个部门。1939年7月17日厂址迁到安塞县西口村。新厂有厂房46间,窑洞14孔。新增设制造部、教育部、管理科、化验室和仓库。并开办了制药人员训练班,从建厂到1942年5月共开办三期。“中药训练班为抗战培养了近百名合格的、掌握一定理论知识并具有实际技能的制药人才。1940年,八路军制药厂(对内称十八集团军化学制药厂)人员增至100人。” [2]并且还设立了研究室,专门负责药品鉴定和新药品的研制。1943年春,军委卫生部将药厂移交陕甘宁边区联防司令部领导。厂名改为陕甘宁晋绥边区联防军司令部卫生材料厂(内部仍称八路军制药厂)。厂址迁至延安城东50华里处地姚店子张二村。“管理方面设工务处、教育处和管理科。工务处下设药科学校。生产方面分中药、西药、材料制造部。厂成立总党支,全厂及药校学员近300名,工房36间,库房、教室、办公与宿舍90余间。”[3]至此,药厂建制基本建成。有生产有研发,各司其职。1947年7月,迁到山西临县碛口镇,全厂有职工190人。

光华制药厂成立时就利用边区出产的药材,用科学方法,加工制作中成药,并对中医进行综合研究并改良。药厂设有制药间、研究间、捻药间、丸药间、干燥间、包装间、提炼间等,组织机构比较健全。1941年为进一步研究医药工作,光华制药厂与卫生部医大,合作成立了中西医研究室,专门研究医药生产及用途。

生产药品种类逐渐增多,产量不断发展。据《新华日报》报道,八路军制药厂投产三个月就制成中西药品40余种,有西药盐酸纳、康福那心、鱼肝油等20余种,中药有止咳丸、红色补丸等10多种,共有40多箱。1941年,八路军制药厂秋季完成丸片剂如壮尔神、汗必灵咳利痰尽等20余种。“制药厂为了解决盛放药品的容器问题,于1944年还试验制造了第一批安瓿,到1946年底共制造安瓿8000多个”[4],1947年7月迁到山西临县,“至年底烧制玻璃棒、安瓿、比重计等10万支。”[5] 光华制药厂的产品种类繁多,有“清胃散、胜利茶、退热散、八路军行军散、调经丸、保婴丹、关节丸,目前正在研究淋浊丸、白带丸、遗精丸、生肌胶等数种。这些药治疗的范围极广,男、女、老、幼均所必需。”[6]

药品产量不断发展。八路军制药厂产量增长很快,根据《解放日报》报道材料统计,注射剂由1939年的3900盒增到1941年的6000盒,同期片剂有250磅增至6000磅,酊剂由154磅增至1600磅。中药丸剂1939年的产量为2500磅,1940年增为9000磅。药棉由1940年的1100磅增到1941年的2000余磅。1947年7月,迁到山西临县碛口镇,至年底共生产中药3万磅,年产西药1.1万磅。光华制药厂1939年3月成立到9月底,“制成胜利茶10400包,红白痢丸4000包,八路军行军散2000包,痧症丸3770包,妇科调经丸3200包,止咳散3650包,胃痛散2300包,补脑丸4000包,退热散4000包,保婴丹3000包,共计40320包,超过计划15320包。”[7] 1940年光华制药厂半年制药20万包以上,精选民间的药方,制成丸剂、粉剂、锭剂、膏剂等。这就解决了民众的一部分医药问题。此外,“还编成两册通俗药物学,叙述中药的药理,综合经验。”[8] 1941年5月,边区卫生材料厂被合并到光华制药厂为该厂分厂,药厂进一步扩大。“光华厂6月就出产药品30余种,经临床检验60%以上有功效。”[9]可以看出,边区药厂生产的药品既有西药还有中药西制的片剂酊散等多种。不仅如此,而且生产药品的技术不断改进和提高,药品纯度不断提高。1942年八路军制药厂生产出酒精、硫酸钠、硫酸镁、阿托品,从马牙碱中结晶出小苏打比国外用仪器解析的还高,纯度达99.6%。

边区创办的制药厂不仅在抗日战争时期为边区军民提供了大量的药品,缓解了边区药品匮乏的状况,而且为边区及新中国的药品制造业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化学工业和制药厂的部门中,可以看到边区的化学技术人材,是在发展着的。国药厂、八路军制药厂,千余种由国药炼成的药品对于边区人民的保健是大有贡献的。”[10]八路军制药厂不但为边区及晋西北提供了所需药品,而且还向前线供给部分药品。“1943年春至1944年5月,制造药品200余种。部队中历年所用药品该厂平均占86%。”[11] 1947年,光华制药厂撤离延安随战陕北,为解放战争服务。1944年6月,“土产中草药制成丸、散、酊剂等十余种,有麻樟丸、咳利疾尽、白陶土、健胃散、婴儿散、妇福灵、远志酊、陈皮酊、妇纺樟脑酊、红色大补丸、仁丹等。其中尤以麻樟丸代替阿司匹林,咳利疾尽代替托氏散、及白陶土、妇福灵等最为特效。边卫所属医院及各卫生机关所用制药三分之二为边卫自制品。”[12] 卫生机关大部用自制药品,药效不下于西药。陕甘宁边区“到1945年,药品已做到自给一半,六年来曾自制药品近十万磅。”[13] 1948年八路军制药厂改称为西北人民制药厂,1949年5月西安解放后,迁到山西新绛县泽掌镇,与晋绥军区制药厂合并,成立西北人民制药厂,1954年改为西安制药厂。

注释:

[1] 中国革命博物馆编.解放区展览会资料[G]. 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34.

[2][3][4][5][7][9][11]卢希谦:陕甘宁边区医药卫生史稿[M].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127、128、128、129、124、125、128.

[6]郭奇、史念海、张岂之.陕西通史革命根据地卷[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1997,214.

[8]武衡.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科学技术发展史资料:第二辑[G].北京:中国学术出版社.1984,196 .

[10]田方:三届工展参观记 [N].解放日报,1941-11-11.

[12]晨光:边卫所属院所大部用自制药品[N].解放日报,1944-6-26.

药厂半年工作总结范文第2篇

市人民政府××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和下半年工作安排

今年上半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按照市委十一届八次全委会确定的推动“一城两区”建设,带动“三业”发展的战略部署和人大、政协“两会”确定的各项工作目标,较好的完成了上半年的各项工作任务,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继续保持持续稳定发展。

一、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上半年,全市各项经济指标稳步增长。截止六月末,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完成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万元比上年同期相比增加增长。其中财政本级收入为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亿元,同比增长。银行各项存款余额亿元,比年初增长亿元。各项贷款余额亿元,比年初增加亿元。

二、主要工作运行情况

(一)围绕“一城两区”建设,大力开展了招商引资和项目开发工作。

上半年,我们积极而为,抢抓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机遇,围绕“一城两区”规划布局,不断创新招商引资新途径。一是为了突出招商引资和项目争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强化了计经局的招商引资职能,在计经局设置了工业项目办、能源交通项目办、农业、生态经济、扶贫项目办、城乡建设项目办和社会事业项目办等五个副局级项目办公室,强化了项目策划和项目包装,以实现信息搜集、招商洽谈、项目论证、立项批复、资金争取和项目建设于一体。二是大力开展展会经济,组团参加了“中国十一届食博会”。我市参展商品有个系列、余种,盛大酒业有限公司、绿宝酱菜、九郊新立肉食加工厂、田野泉酿造有限公司、锦牛米业等企业进行了签约,实际签约销售额万元,签约金额占××市签约项目总额的。三是积极争取国家对重点项目支持。在营城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项目得到国家资金支持基础上,我市又优选个项目,组织相关部门、相关企业赴京开展了大量协调工作。光大实业集团空心砖项目、天景食品集团绿色食品深加工项目已通过了国家计委验收,可望年内争取到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资金支持。跨海药业的中药现代化项目、天王药业项目、建邦汽车零部件项目以及金锣扩建项目等也已通过省、市计委评估并上报国家计委,有望进入国家第三批支持计划。

截止月末,全市共引进计划总投资万元以上项目个计划投资总额亿元,实际到位资金亿元。其中建成投产的个,完成投资亿元;续建项目个,计划总投资亿元,累计到位资金亿元;今年新建项目个,计划总投资亿元。今年上半年新建、续建项目实际到位资金亿元。

今年上半年新引进、在建、续建的重点项目主要有:市金锣肉制品有限公司肉类深加工项目。今年月,市政府与山东金锣集团签订了年屠宰、加工生猪万头、鸡万只的肉类食品深加工项目合同。项目计划总投资亿元,该工程已于月日开始土建施工,预计年末主体工程完工,计划明年月正式投产。投产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亿元、利税亿元,可创造就业岗位多个,安置当地职工多人。吉林天景万吨营养鲜玉米扩建项目。计划投资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亿元。项目建成达产后,年可实现产值亿元、利税亿元。目前该项目土地已征完,近期将开工建设。××海波尔生物制药项目。项目总投资亿元。主要产品为重组人工干扰素注射液及丙型肝炎疫苗。达产后,可年创产值亿元,利税亿元。目前到位资金万元。工程已完成了主体车间的大部分土建工程,路桥及附属工程也全面展开。广泽乳业项目。项目计划总投资亿元。已到位资金万元。卡伦、其塔木、纪家分别建设三处千头奶牛养殖场,基本建设已经完成。市市华达水泥厂扩建项目。该项目为华达水泥厂在营城异地扩建项目,项目总投资万元,达产后年可创产值亿元。项目已到位资金万元,完成了部分基础工程。新星建材项目。总投资万元,目前已到位资金万元。三个系列产品生产线已启动试生产,达产后年可实现产值万元、利税万元。英俊速冻食品项目。项目总投资万元,目前已全面开工建设。吉林省林业厅平地植参综合试验示范基地项目。计划总投资万元。已到位资金万元。目前已栽参公顷,该项目建成后将填补国内平地植参空白。××市胜利机械设备配套项目。计划总投资万元,已到位资金万元,征地已完成,建成投产后,年可实现产值万元、利税万元。万吨大米出口生产基地项目。项目总投资亿元,主要进行大米生产加工及出口,建成达产后预计年实现销售收入亿元、利税万元。目前厂房改造维修基本完成。营城矿业项目。项目总投资万元,项目包括市立井、吉林宏达胶囊厂、建新膨润土化工厂等个二级企业,今年计划实现产值亿元、利税万元。该项目已到位资金万元。万盒方便米饭项目。该项目计划总投资万元,年生产方便米饭万盒,目前到位资金万元,现已全面开工建设。铁安预制件项目。项目总投资万元,现已到位资金万元。今年扩大投资万元,项目达产后,年实现产值万元、利税万元。跨海制药续建项目。项目计划总投资亿元,目前正在进行二期改造,到位资金万元,土建工程已基本完成。亚东钢续建项目。项目总投资万元,达产后,可年产万吨钢,创产值万元、利税万元。目前该项目已到位资金万元,计划年内建成投产。新港湾度假村续建项目。该项目计划总投资万元,预计年实现营业额万元、利税万元。已到位资金万元,主楼已完工,正在进行室内高档装修。预计月份投入使用。林源实业续建项目。计划总投资万元,现已到位资金万元。市市货运场站项目。项目总投资万元,目前项目已全面开工,预计年末交付使用。华正祖代种猪扩繁项目。项目总投资万元,建成后年可饲养头父母代种猪,带动农户户。目前路、水、电及征地工作基本完成,七月中旬全面开工,年底投入使用。

在谈项目主要有:市万千瓦热电厂项目。今年我们从电厂对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和电力、煤炭资源配置情况的角度向省市积极争取,得到省市领导高度重视和认可,并成立了由省领导任组长的市电厂前期工作领导小组。中国华能集团对市电厂项目给予了高度关注,前期派专家组来市市进行了实地考察,决定开发热电厂项目。同时根据龙家堡亿吨煤田储量,要进一步研究煤电联营的可行性。目前项目进展顺利,正在由东北电力设计院编制初期可行性研究报告,华能集团近期将与省政府签订开发合同。电厂项目计划投资亿元,年并网发电亿度,年实现产值亿元,利税亿元。“十一五”装机容量为万千瓦,“十二五”新增装机容量万千瓦,装机总容量达到万千瓦。

(二)围绕“四个一”工程建设,全面推进农村经济发展

深入贯彻中央号文件精神,切实抓好粮食生产。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达万公顷,预计粮食总产量可实现亿斤,比去年增加亿斤,达到历史最好水平。积极推广农业实用技术,促进粮食生产优质高效。重点推广了玉米大垄双行覆膜栽培、玉米螟综合防治、抗旱保水、测土施肥、种子磁化、机械节水播种等多项新技术。

实施“四个一”工程,强力突破畜牧业发展。以实施“四个一”工程(即:一户种一亩饲料地,一户建一个青黄贮饲料窖,一户确定一个饲养主业,一户纯收入一万元)为重点,促进畜牧业超常规发展。一是加强了无规定疫病区建设,强化防疫工作。解决了队伍建设、防疫费收缴、防检疫工作机制等问题。今年初,在禽流感防治工作中,投入多万元购买了消毒药品和设备,实现了免疫接种、场舍消毒、监测监控、封闭饲养个百分百,把禽流感防治工作与富民强市结合起来、与畜牧事业改革结合起来、与支持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结合起来,实现了防治禽流感和畜牧业发展两手抓、两不误。二是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共发放扶持畜牧业贷款达亿元,对养殖业予以资金支持。今年月份,××市启动了扶持养殖规模户和牧业小区贷款贴息政策,我市研究制定了具体实施办法,新增加投贷万元,对“两牛一鹅”实行贴息贷款扶持。到六月末,已建设“四个一”工程标准社个、饲养户多户。全市新建标准化牧业小区个,新建畜舍多万平方米。全市生猪发展到万头、存栏万头,同比分别增长、;黄牛发展到万头,存栏万头,同比分别增长、;鹅发展到万只,比去年增加万只,增长;奶牛存栏头,比去年增加头。各类规模饲养户达到万户,比去年增加户,增长。

围绕效益发展特色经济,系统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一是重点实施芸豆基地、苗木基地、中药材果品基地、瓜菜基地、绿色大米基地、粘玉米基地等六大特色产业生产基地建设。全市芸豆生产面积达到万公顷、苗木花卉生产面积达到万公顷、中药材生产面积达到万亩、果品生产面积达到公顷、瓜菜生产面积达到万公顷,种植绿色水稻万公顷、粘玉米公顷、饲用玉米公顷。二是完善和加强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坚持实施“十、百、万”工程建设,重点进行了农业标准化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今年新建种植业园区个,养殖业园区个。

实施退耕还林和“三北四期”工程,积极开展植树造林和森林保护工作。春季造林共完成公顷,其中退耕还林新造面积公顷,重造面积公顷;“三北四期”工程造林新造面积公顷,补造面积公顷;更新造林公顷。共植树万株。

药厂半年工作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医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R-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2)05-0105-01

抗战时期,为了改变陕甘宁边区缺医少药,医疗设施落后和群众卫生习惯较差的现状,边区的医药工作者从边区实际出发,在条件极其简陋的条件下,进行了大量的医学研究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医学研究取得的显著成绩,极大的改变了边区的医疗条件,提高了边区军民的健康水平。

一、调查研究地方病

抗战时期,边区流行着花柳病、柳拐子病、吐黄水病等地方病,对于这些病没有现成的药方,边区工作者为此开展了调查研究。1944年延安流行“吐黄水病”,患者吐黄水、腹泻,2-3小时到2-3日即死亡,对病因众说不一。中国医科大学教授媲田经过调查研究,最终得出初步结论:吐黄水病是由于大量摄取矽酸所致。矽酸的根源是土壤,在土房子内居住尤其是冬季因终日呼吸尘土飞扬的空气,故极易发病。并建议人们防止室内尘土飞扬以预防此病。砂眼病在边区十分普遍并难以治愈,给病人带来了极大痛苦。延安中国医科大学眼科室王国光等学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建议用“砂眼颗粒移植术”治疗此病,通过在病者体内移植抗毒素来增强免疫力,从而达到治愈的目的,临床效果明显。对于南泥湾、槐树庄的柳拐子病、瘦瓜病的调查研究,受医疗设备和资料的限制,虽没有得到最终结果,但也努力查找相关资料,并报道国外医学界的最新解决方法。1945年2月7日,《解放日报》报道了曲正的《关于柳拐子病的一些参考资料》,希望对此病的研究有所帮助。此外,志丹还对喝柳根水导致不孕进行了研究。

二、用现代方法研究针灸

在“中西医结合”方针的指导下,边区医药科技工作者开始用科学方法研究中医。和平医院鲁之俊大夫向中医任作田大夫学习针灸治疗,并以科学方法加以研究和临床试验。有20多名患者,多年宿疾,曾用西医各种方法医治无效,采用针灸则立奏奇效。针灸治疗的疾病有风湿、全身湿疹、半侧神经麻痹、急性肠炎、慢性肠炎、眼结膜炎以及妇科、小儿科、五官科等100多种病症。试验证明针灸有刺激血液循环、增加白血球,兴奋神经,增强新陈代谢等功效。朱琏也参加了针灸学的研究,经过3个月的临床试验,于1945年7月18日在《解放日报》上发表了“针灸研究的初步研究”的论文,引起了医学界的重视。抗战时期,针灸技术在边区的广泛应用,不仅缓解了边区药物困难的压力,同时也为后来针灸学的发展和中西医结合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极大地促进了边区医药科学技术的进步。

三、研制药品,试制医疗器材及代用品

陕甘宁边区盛产各种药材,其中用途较广的就有33种,这为边区研制新药提供了先决条件。延安自然科学院生物系在实际考察研究的基础将调查结果整理写成《陕甘宁边区药用植物志》,为边区资源有效地利用于医药卫生事业打下了基础。

抗战时期,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陕甘宁边区白手起家创办了光华制药厂、边区制药厂、八路军制药厂等,以当地出产的中草药为主要原料,研制生产出各种散、丸、丹、片、膏、配、精、素、剂药品,品种多达数百种。陕甘宁边区卫生材料厂仅1940半年多就制造药品60多种,经试用证明,特效药就有30余种。该厂出产的司砒罗、壮力神、散热灵、杀淋吞、痢疾能、防疫片及婴儿散等效力最大。同时该厂还能从中药中提炼酊剂及膏剂,并制有纱布、棉花、口罩、镊子、剪子、刀子等材料。八路军制药厂投产3个月就制成中西药40余种,包括有盐化钙、康福那心、鱼肝油等西药20余种,有止咳丸、红色补丸等中药10多种(尹桂田技师监制)。1940年,该厂用小米酿造了酒精,从芒硝中提取硫酸钠、硫酸镁,从马牙碱中结晶出小苏打纯度达99.6%。该厂研究室主任李广训还发明了从银宕草中提取镇痛药阿托品,比当时国内一些正规药厂制造的镇痛药品疗效还显著。1944年,又成功研制出强身滋补剂“壮而神”、解热药“黄岑碱”和止咳剂杏仁水。光华制药厂研制出了清胃散、胜利茶、退热散、八路军行军散、调经丸、保婴丹、关节丸等13种药品。安塞卫生材料厂除采集边区土产的药材供各地需要外,还生产有司砒罗、散热霜、沙淋吞、痢疾能、防疫片等成药,其疗效不亚于西药,深受群众欢迎。除此之外,延安各医院、门诊也制造某些药品,如中央医院制成康氏反应抗原、盐酸吗啡、滑石粉等,中央门诊部制成水银合金粉和纹银齿冠,中央卫生处材料科用酒精配制各种酊剂,有樟脑剂、鸦片酊、大黄酊等,都深受群众欢迎。

此外,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还研制了许多医药代用品和器材。当时边区已经有了自制的切片机、标准血清、血球沉降器、牛角听诊器等不可多得的医药器材。据称仅合金一项,每年就可节省百万元。仅1941年,八路军制药厂就搞成了仿制药品,自制仪器等大小发明创造68项。1944年,该厂又成功制造了安瓿,解决了盛放药品的容器问题。此外,边区还能制作药瓶及一般的玻璃和金属医疗器材。与此同时,边区医药科技人员还结合边区实际,研究和改善ACf]的营养。

四、出版医书

抗战时期,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广大医药工作者还将各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及时加以总结,编写成文字读物,以便各种最新医药科技成果在边区的推广和传播。主要有:

《抗日战争新药集》:1940年7月,八路军制药厂编辑出版了《抗日战争新药集》。该书记载了该厂100多种药品从原料采集、整理、提炼、分离、直至配成成药的方法以及它们的作用和用途。《新药集》是“运用先进的科学方法,批判地对我国有悠久历史的国产药材选择利用的结晶”。

《陕甘宁边区药用植物志》:延安自然科学院乐天宇等人在实际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由于印刷困难,该书于1942年8月30日至11月30日在《解放日报》的《乖斗学园地》专栏连载作了介绍。该书分松柏科、麻黄科、莨毛料、防已科等23科介绍了边区可供药用的近50种植物。此书为边区中草药的利用、中西医结合打开了新的局面。

《边区药材介绍》:1944年9月24日,《解放日报》又发表闻藏《边区药材介绍》,介绍了麻黄、柴胡、甘草等33种药材。使边区军民更好的掌握了采药的方法和时间、以利药用。

《师野战医院的组织与技术》:白求恩大夫所著,书中总结了自己在冀中工作时的各种经验。包括怎样流动、怎样救护、怎样迁移医院等。

药厂半年工作总结范文第4篇

探索:跨越单一化,扩张多元化

i993年7月28日,尖峰股票在上证所挂牌上市,尖峰成为全国建材行业首家上市公司。

股票上市,是对尖峰改革成就的大检阅。从1984年横向经济联合,到1988年股份制改革,到1992年多角经营,尖峰跳跃式发展,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在市场经济改革大潮中,尖峰人敢为天下先,大胆尝试,勇于创新,被誉为“小集团出了大经验”。

成为上市公司,是尖峰发展历程的一座里程碑。

而当社会各界为尖峰上市齐声喝彩之时,杜自弘及尖峰的领导层考虑最多的则是尖峰今后的发展,他们将目光投向了尖峰的未来。

当时,尖峰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杜自弘清醒地指出,尖峰股票上市的意义在于推动企业经营机制向更深的层次转换,增强企业的发展后劲,为企业发展开拓更为广阔的前景。他告诫尖峰员工,今后的路更长,困难更多,目标更远大,尖峰人如果仅仅陶醉于股票上市,思想境界就难以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前进的动力就会削弱,企业就会滋生经营危机。在“光环”下面,尖峰领导层看到的是尖峰潜在的危机:企业小,经营范围窄;主导产品单一,技术档次低;同行竞争激烈;全省小水泥中的“霸主”地位正在丧失;于部员工的观念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杜自弘号召尖峰人要“走出光环,转变观念,再造尖峰”。

股票上市前的一两年,尖峰已涉及多元领域,除继续投资水泥外,触角已伸向房地产、矿泉水、电缆、环境化学工程等。

尖峰股票上市后,企业的融资能力增强。考虑到在金华发展水泥受资源、交通、市场等的限制以及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为尽快规避单一经营带来的风险,尖峰加快了多元发展的进程。

10年间,尖峰实事求是,在实践和摸索中适时调整发展战略,不断修正航向,自我完善。1992年,尖峰提出“立足建材,多角发展,背靠尖峰,面向世界”的发展战略,涉人多角经营领域。1995年提出“依托建材,多元发展、再造尖峰,走向世界”的九’五发展战略,即壮大建材生产规模,提高产品档次;多元发展,主攻医药和机电工业;发展第三产业,提高企业综合实力。t999年提出“增强建材,壮大医药,搞活三产,多元经营”的跨世纪发展战略。2001年提出“抓大放小,突出主业”的思路,通过提升主营业务盈利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集中主要资源,培育水泥和医药两大产业,逐步形成以水泥和医药为主,以房地产经营为补充的经营格局。

多元经营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社会上褒贬不一。尖峰决策者以客观的态度历史地、辩证地看待发展中带来的问题,他们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上,对过去10年工作的成败得失认真进行了反思和总结。如董事长杜自弘所说,在跨行业调整中,尖峰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因为考虑到水泥抗风险能力不强,尖峰实施多元经营战略,寻求新的增长点,而多元经营中成长起来的增长点使尖峰渡过了1996、1997、1998几年困难时期。多元化有诸如利润的诱惑、资源的诱惑和行业的诱惑,同时也有诸如人才储备不足、资金投人集中度不够等缺陷,造成一些企业不大不小、不死不活,企业战线过长。

杜自弘说,当时搞医药,国家有一些特殊规定,如医药销售要特许权,尖峰只好去买,一些不良资产也带了进来。现在社会进步了,特许权取消了,但尖峰内部遗留的问题还不能一下子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我们瞄准时机,一个一个去解决,发展中形成的问题需要在发展中得以解决。

总结尖峰10年探索历程,杜自弘认为,多元战略不是最佳选择,但也不是不能选择。

纵观尖峰10年来的发展历程,各个时期生产力水平不一样,尖峰的战略重点也不同。八十年代,单一经营水泥,单个企业做强;九十年代,多元经营,组成“船队”,把多个不强的企业联合起来,形成了较大规模,东方不亮西方亮,使企业渡过了水泥不景气所造成的三年困难时期。到了21世纪,形势发生了变化,结合背景分析企业,尖峰领导层敏锐地觉察到,尖峰已到了实施“舰队”战略的时候。2001年,尖峰决策层提出,尖峰发展进入转折期,企业要大力培养核心竞争力。企业规模上不仅要求量大,更要质优,要大而强。杜自弘说,水泥是基础,医药是希望,都是舰队中的“航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其他企业,不管是什么模式的舰,都要能独立作战。杜自弘这番话意味着,活下去的企业,要活得潇洒;有的企业要死,且要死得安乐。产业要由大到优,产品要由多到精,惟有这样才能真正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

杜自弘指出,要把尖峰放到国际大背景、放到时代的制高点上去考虑,要在比较中分出优劣,找出差距,明确目标。人世以后,中国企业的竞争对手主要是国外大公司,尖峰要发挥自身优势,把企业做优、做精、做强,要把水泥、医药做好。

10年间,尖峰陆续投资了水泥制品、电缆、陶瓷、电子、商业、交通、房地产、金融证券、医药等行业。

10年进程,10年求索,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尖峰10年间跳动的脉搏:单一经营,抗风险弱――多元扩张,山重水复――确定主业,柳暗花明。

水泥:旋窑唱主角,跻身全国五强

上市之初,尖峰的水泥生产还是老式的机立窑。1993年的年产量不过45万吨。尖峰在分析了建材行业现有市场、管理、技术、人才和金华交通、地域等情况后,果断决策,重点发展新型干法回转窑生产线,扩大水泥生产规模,提高水泥产品的档次和质量。

1994年12月18日,年产20万吨的五级旋风干法回转窑第一条生产线开工。

1994年,尖峰年产水泥突破了50万吨大关。

1994年7月和1995年下半年金松水泥厂两条生产线先后投入生产。

1995年尖峰水泥年产量达到70万吨。

1996年下半年,由于国家实行宏观调控政策,价格逐步卜调,原材料涨价,水泥市场面临严峻的考验。尖峰强化管理,水泥销售在逆境中打开局面,基本稳住了主要市场,出厂水泥依然比上年增加了5万多吨。

1997年12月,尖峰投资1500万元,在台州建成年产10万吨的熟料粉磨生产线。以此为据点,抢占椒江、黄岩等地水泥市场,尖峰水泥向沿海地区扩展。

1997年,在大环境依然不利的情况下,尖峰水泥公司通过调整生产经营策略,强化管理,节约增效等措施,在内部生产检测、质量管理中运用,水泥生产呈现出高产、优质、低成本的特点。年产水泥达到92万吨,各项质量指标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公司被评为省“质量、服务双满意”企业,并通过了省“管理四星级企业”考评,成为浙江省第一批、省建材行业惟一一家四星级企业;“尖峰”牌水泥被评为浙江省水泥行业畅销品牌,获得省名牌产品称号,全省建材系统获此殊荣的企业仅尖峰一家。

1998年,“尖峰”牌水泥被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浙江省企业管理协会等单位联合推荐为浙江省优秀科技产品。

为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缩小与国际先进管理水平的差距,1998年底,尖峰水泥公司按IS09000质量体系认证要求编写质量手册,1999年6月顺利通过中国建材质量体系认证中心的审核。

1998年,第一条回转窑生产线月出产高标号水泥1 3万余吨。12月,第二条日产1000吨的干法回转窑水泥生产线上马,1999年10月投产,并于当年达产达标。

1999年,尖峰水泥公司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调整营销策略,克服种种困难,水泥销售出现供不应求的好形势,订货量逾130万吨,销售量首次突破100万吨大关。

回转窑二线的上马,提高了尖峰高标号水泥的生产能力。水泥产品结构的调整,也提高了尖峰水泥品牌的含金量。由于国家加大了基础建设力度,尖峰高标号旋窑水泥的品牌效应开始凸现,成为各大工程项目的首选品牌,尖峰水泥进入了一个新的黄金时期。

2000年下半年,水泥销售旺季刚刚来临,尖峰旋窑水泥就展现了尖峰水泥新军的实力,在大工程、大项目建设中十分抢手,其品牌效应、规模效应带动了整个水泥销售。9月-11月,尖峰水泥连续三次提价,依然供不应求。是年,尖峰水泥公司实现利润达到2800万元。

2001年,尖峰水泥取得了有史以来最好的经济效益,产品结构调整也取得阶段性成果。全年水泥产量达到144万吨,旋窑水泥所占比重已接近总量的一半;实施水泥质量新标准和内控标准,使尖峰水泥质量稳中有升,用户满意度大幅提高;利润总额比上年增长70%左右,达到历史最高点。

水泥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尖峰并没有沾沾自喜止步不前。走出盆地,优化建材,做大做强战略使他们又一次书写出大手笔。

尖峰计划在5年之内投资10个亿,在富阳境内建设两条日产5000吨熟料的新型干法回转窑水泥生产线。这一项目被列入2002年国家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即第八批国债专项资金项目,3年可获得国债贴息5000万元。目前,该项目的“三通一平”工程正在进行。两条生产线将分别于2004年和2007年建成,届时将形成年产500万吨以上干法回转窑水泥的规模,达到全省第一,跻身于全国五强。

药业:工商一体化,进军全省五强

尖峰通过兼并、联合、收购、参股等多种资本运营方式,实现了药业的快速扩张。

1996年6月,尖峰跨地区兼并临海制药厂,拥有第一家制药厂,实行上市公司资金优势和老制药企业品牌、技术优势的互补,这是尖峰“借鸡生蛋”进军医药领域迈出的第一步。1998年尖峰又“借鸡孵蛋”金华生化制药厂,在1998年底注册成立了浙江尖峰药业有限公司,取得营业执照,随后很快获得了药品生产企业合格证和药品生产企业许可证。“两证一照”的取得,为尖峰在金华本土建立药品生产基地和打响尖峰医药品牌创造了必备条件。

几年来,尖峰药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在中国医药领域中确定了自己的地位。通过置换资产、调整产权结构和品种结构,利用各地资源优势,创建了有自身特色的药品生产模式、新药开发模式和产品营销模式,形成了以工业带动商业、工商一体化的发展格局。尖峰集团的创利支柱。

医药企业常规的发展思路通常是选造厂再开发的新药品种,而尖峰药业却是首先投放大量资金,与中国顶级科研单位合作开发新产品,这种借外脑,买“青苗”的开发方法,既省力,又抓住了先机。1996年开始,尖峰药业先后已有12只新药上市。

其次抓售销。尖峰药业在自己生产的产品上市前就先生收购了两家医药公司,建立了营销渠道和营销网络,培养了营销队伍。在此基础上,尖峰药才投放大量资金进行药厂的技改和扩建。新厂一造好,新药就等着生产了,而且营销部门早就大张旗鼓地做开了新药上市的推广工作,药品还没有在市场露面,牌子已打响了。抓新药开发和药品销售两头,来带动药品生产基地的建设,尖峰药业创出了一条独特的发展之路。

尖峰药业利用各地资源优势,形成了金华、临海、天津三大药品生产基地。

金华,聚集了制剂人才,以生产综合型制剂为主。位于金华工业园03省道旁的秋滨制药厂,是尖峰药业投资最大的“航母”级制药基地,被列为市、省重点工程,是尖峰跨行业发展的标志性项目。项目总投资1.2亿元,占地面积70余亩,于2001年7月份破土动工,2002年12月通过部级GMP认证,已开始试生产。主体厂房占地23亩,是目前省内制药行业单体建筑面各人最大的制药厂,也堪称华东地区一流的制剂厂房。制药厂的设备也堪称一流,水针设备是自动化程度最高的8针洗、烘、灌、封口一机的联动线;非PVC软件袋输液生产线,能在百级层流下一次完成制袋、灌装、封口,其过滤热水喷淋来菌项目填补了浙江省药品生产的一项空白。这些设备都选自国内知名厂家,达到国际国内领先水平。制药厂将陆续投入生产的药品有国家一、二类新药多个品种,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是国内同类型药品中的尖端产品。经过了GPM改造的金华老制药基地江南制药厂,工艺布局的档次提升,整体生产水平得以提高。

临海,是部级化工园区,发展原料药生产。尖峰药业板块中的海洲制药公司易地改造,在临海市沿海工业园区征地200亩,按GPM要求建设符合新型制药企业的新厂区,形成尖峰药业原料药生产基地,计划2003年6月份申请GPM认证。

天津,是老制药基地,中成药人才资源丰富,尖峰将在那里办成以提取天然植物药为主的制药基地。

目前,尖峰药业板块拥有生产企业8家,经营企业3家,科研单位1家。截止2002年底,药业板块总投资达6.97亿元;净资产2.2亿元;202年实现销售收入8亿元,利润总额接近3500万元。尖峰药业公司连续3年荣获浙江省医药工业十强企业、金华市优秀企业称号。在国家经贸委公布的全国制药企业最新排名中,尖峰药业销售收入列第19位,利润列第20位。

10年改革,10年探索,10年发展,“尖峰”在变大变强:截止2002年底,尖峰集团总资产已达16亿多元,净资产6.35亿元,全年销售收入11亿元。2002年7月1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布了新的180指数,尖峰集团作为两家建材行业上市公司之一人选180指数成份股。

药厂半年工作总结范文第5篇

市场总是青睐强者。

按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时间表,2007年底前需完成大容量注射剂类药品生产工艺和处方核查工作并上报工作情况,双鹤药业作为我国第一家通过GMP(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标准)认证的输液企业,依靠从源头上保证质量,严格把关整体流程,迅速驶上规范化生产的快车道。

相关资料显示,目前大输液一半的产量来自产量前10位的大企业,集中度大幅提高。大输液行业前10名的市场份额已从原来的不到30%上升为50%以上。据统计,塑瓶输液的销售也相对集中于占目前塑瓶输液厂商总数量的1/3左右的22个厂商,其销量占塑瓶输液全国市场总销量的80%以上。同时,大输液的整体产销率达到70%,在所有医药工业子行业中位居第一。预计2007年全年大输液产量可达65亿瓶/袋,较国家发改委统计2006年的大输液产量61亿瓶增长6.56%。

双鹤药业拥有全国最大规模的输液生产基地,大输液成为公司盈利增长的主力军,在今年上半年大输液业务收入增38%,其中玻璃瓶收入同比增长12.6%,塑瓶收入同比增长80%,塑袋同比增长118%,由此反映非玻璃瓶大输液符合临床药品升级换代的需求。尤其是塑瓶输液工艺日渐成熟,由于性能稳定、安全性高,易储运等优点,日渐被临床认可,并以较快的速度扩大市场份额。

本月,药监局GMP现场检查双鹤药业控股的安徽双鹤大容量注射剂(聚丙烯输液瓶 D、T线),其GMP认证将有利于公司明年迅速提升关键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