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谈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谈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谈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谈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习兴趣 ; 教学难点;想象力;培养

现在社会是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文盲也不再是不识字了,而是不了解和运用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不再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了,因为这些远远适应不了学生的需求了。为此,我县电教馆为我们学校各个教室都配备了电教一体机。电教馆的这一举措,不仅方便了我们教师的课堂教学,而且提高课堂效率,还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多媒体信息技术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提供了崭新的天地。它对于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组合,教学手段的运用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将结合语文教学,谈谈多媒体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独特作用。

一、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强调了兴趣激发学习活动的重要性。学生的积极性如果调动不起来,教学活动就不能顺利进行,更谈不上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优化导入环节,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进行新授课的首要环节。因此,我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适时地将声音、图像、视频、动画及文字等信息进行处理,把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声情并茂的展现在学生眼前,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如在执教《各具特色的民居》一课时,我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出示了蒙古包、北京四合院、、土家吊脚楼等民居形式,使学生一上课就被这些独特的民居吸引,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大大提高了。

二、巧用信息技术,解决课堂教学难点

课堂教学要完成认知目标,就需要解决好“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这两个常规问题。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通常通过板书解析、讲练结合等途径来实现。但是那样的课堂教师累,学生厌。而如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就会使常规的课堂教学如鱼得水。计算机的强大功能,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上有着别的手段无法实现的优势。

如我在执教《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体会那种对敌人的极端轻蔑,对死亡的视死如归的英雄本色,特意播放了本部影片的片断,使学生从形象、声音、情感上加深对课文的领悟。再如《詹天佑》一文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其中詹天佑设计的“人”字形线路和用不同的方法开凿隧道这部分,集中地体现了詹天佑的聪明才智。用以往的教学手段,往往很难讲清这一难点。为此,如果制作一个课件,运用动画技术,巧妙地将詹天佑设计的两个火车头在“人”字形线路上运动:(因为青龙桥附近坡度特别大)北上的列车到了南口就用两个火车头,一个火车头在前面拉,一个火车头在后面推,过了青龙桥,原先拉的火车头推,原先推的火车头拉。学生看到这样绝妙的设计,不但理解了课文,还为詹天佑的聪明才智所深深折服。又如在《琥珀》一文中,琥珀的形成既是课文的重点,又是理解的难点。如何解决这一难点,我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一种特殊的情境,再现当时的故事:松脂球经过清晰而具体地呈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如见其景,很容易理解课文重点部分。然后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学生容易得出四个必备条件:①夏天,强烈的太阳光。②在松树林里。③蜘蛛扑向苍蝇,松脂下滴正好将它们包裹。④松脂不断下滴。由此进一步懂得了这些条件缺一不可的道理,文章的难点迎刃而解。

三、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想象思维能力

法国思想家狄德罗说:“精神的浩瀚,想象的活跃,心灵的勤奋――就是天才。”一切创造都伴随着想象,想象是焊接已知和未知的焊条,是孕育新思想的温床。想象过程中始终活跃着鲜明的形象,并与情感形影不离,从而极地开发了创造力。因此,语文教师应该运用有效的机制和科学的方法,为学生提供表现创新的机会,发掘每一个学生的创新潜能。我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充分利用课文,鼓励他们敢于超出书本,超越教师,用独特的眼光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文中最后写“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我运用多媒体,引导学生展开,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填空,“她死了,在――时候冻死了”,有的说在别人抱着火炉烤时,有的说在我们对妈妈撒娇时,有的说在我们高兴过年时……这样,既让学生受到了教育,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把学生的思维引到了新的高潮。这种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去更新和创造。创新潜能得到了较好和开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谈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自新课改实施以来,广大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无论是从新课程教学理念到教学创新实践,还是从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到课堂教学效果的管理评价,都做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教学效果和教师的整体素养得到一定的提升,教学质量得到明显的提高。

面对成绩的取得,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之一:过多地强调语文的人文性,忽视了语文最基础的工具性,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没有正视语文是非下苦功夫才能学好的这一客观规律,缺乏必要的语文实践体验,使语文教学流于空疏,导致语文本体的淡化和失落。

之二:在学科整合的大旗下,进行了过多的非语文活动,导致语文学科“红杏出墙”,“不务正业”,“为他人作嫁”,语文课上成了音乐课、品德课。

之三:课堂上用大量的师生对话讨论代替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静不下心来潜心研究教材、挖掘教材,有浮躁之气。

之四:语文实践的形式单一,朗读感悟有余,积累运用不够,夸夸其谈,学生不写字,教师不板书。

之五:在教学中出现方式、方法过多,为合作而合作,有哗众取宠之嫌,实际效果不佳的现象。

基于这些问题,我认为当今的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应该准确定位,新课堂应该注重动态生成,更应该注重预设。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应关注以下几方面:

从课程性质看,教学设计要关注学生学什么。教学设计必须要突出语文课程的性质,强化语言和思维训练,开发相关的课程资源,促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学会正确地理解和得体地表达,发展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第一,强调语言感悟。教学实践表明,语言能力的养成,离不开相关知识的学习,离不开精要、有效的科学训练,更离不开学习者自身的语言运用的创新实践。因而,设计重点要放在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的语言上,训练学生结合语境,领悟语言运用的妙处,体会语言的语境意义,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二,重视思维训练。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是语文课程诸因素中的核心因素。任何语文活动,都是思维活动,听和读,是通过语言理解别人的思想;说和写,是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抓住了思维训练,也就抓住了语文训练的核心。

第三,开发学习资源。灵活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学习资源是高效教学的基本要求。语文教材大多是古今中外脍炙人口的名家名篇。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先要把教材信息、资源信息、“课标”信息转化为自己的信息,明确教材编写意图。

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要倡导民主和谐的课堂文化,在教学环节安排、教材处理、课堂导入、教学策略、指导学习、平等对话等整堂课的设计中,体现对教师、师生、生生的人文关怀,关注师生的生命生成。

体现民主和谐。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就要构建“和谐课堂”。课堂中师生和谐、生生和谐、环境和谐、学生发展和谐,是实现有效教学的要义。在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中,应当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与赞赏,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赞赏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专长。在课堂对话设计中,要体现出民主、平等、热情、真诚和合作。教学环境、氛围的设计上要突出和谐,在师生交流环节设计中,表现出友善、商量、切磋、讨论、倾听、沟通、信任;在师生互动设计中,要尽量留出时间,允许学生答错了再重答,答不完整允许再补充,不明白允许发问,允许学生向教师“发难”。整个设计应该是一个富有人情味的和谐互信的课堂设计。

构建对话机制。汉字思维内涵的多层次性、语文内容的丰富性和语文阅读的多解性,语文教学构建“对话”机制,正是激发学生无限的创造性的潜力,拓展学生想象和联想的空间,促使学生创新思维的多向性发展,培养学生回旋喷涌的思辨力和创造力的水之荡、石之激。因此,教学设计要把握对话的创造、生成功能,引导学生与教师对话、与文本对话、与自我对话、与同伴对话、与情境对话。通过对话,改善教与学的质量。

追求教学创新。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必须考虑课堂教学的现代特征。在教学设计中,根据语文新课程所表现的新理念,挖掘语文学科的创造性因素,引导和鼓励学生求异思维,思考的时空,尊重学生语文实践中的感受,呵护学生在语文实践中闪现出的智慧火花,让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学有动力、学有激情、学有创新,成为新知的发现者、研究者、创新者。

预设是生成的基础,只有充分的预设,才有精彩的生成;生成是预设的补充和提升,生成能更好地达到预设目标,两者相辅相成。所以评课首先要对课堂教学设计进行评价,也就是对教师预设能力的评价。

教学目标的设计。预设什么,怎样预设,首先得弄明白为什么而预设,这就是我们课堂教学的目标。教学目标是构成一堂好课的第一要素,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在课堂教学评价的过程中,教学目标既能发挥评价的指导作用,又能为评价提供依据。

语文教学目标一定要有语文学科的独特目标,那就是培养学生学习和运用祖国语言这一交际工具,立足“字、词、句、篇”,提升“读、写、听、说”能力。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另外还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可操作性强。

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内容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材料,是达成教学目标的中介。教学方法受制于教学内容,“怎样教”服务于“教什么”。一堂课如果没有合适的教学内容,那么无论其教学方法怎样设计都不可能是成功的课;一堂课如果没有一定的容量的教学内容,那也将会是一堂空洞的课。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来源。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设计一般应由易到难,逐步深入,同时要考虑其对学生学习兴趣的一定的刺激程度,对学生有一定的挑战性,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使他们的兴趣逐步升级。

教学内容确定后,更重要是还要从学生实际和教学要求出发,创造性地选择和重组教学内容,立足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适当拓展教材,使教学内容更丰厚,更接近学生的认知水平,更有利于学生发展。所以,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现有水平选用教材,并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等进行适当地舍取、重组或调整,使教材和教学活动更贴近学生的实际,一定不要生硬地照搬教学参考用书。教师要在重视学科知识学习和学科技能训练的同时更加注重语文生命性、人文性的感悟和表达。教学内容要开放,注意有限的课堂与无限的生活的沟通,处理好文本知识与课外拓展的关系。

教学过程的设计。预设教学过程,首先,教师先与文本对话。让自己的经历、经验与情感与文本作者的经历、经验和情感有机融合。其次,教师要立足学生的起点,站在学生年龄、心理的角度,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体验与情感基础。最后,教学过程的预设要留下拓展的空间。如今的课堂是复杂的,是动态的,是有偶发性的。因此预设方案时应该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适当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回味反思的时间。在内容的教学设计上可以是板块式的,这样才会开放、有弹性。每位教师只要“功在课前”,才能“成在课中”。

谈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牧区因材施教 多元化 自主设计 精选样题

一、牧区小班化要因材施教,多元化布置作业

小班化教学的本质是面向学生个体,不在是对学生“一刀切”,根据每个牧区学生的特点特征,对作业进行多元化的布置。每个牧区学生都是独立特别的存在,就像世界上没有相片完全一样的树叶一样。每个牧区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状态、智力水平、优势都是不一样的,对于学生要取长补短。一般的教师布置作业大都是统一的,内容统一、要求统一、难度系数统一,优秀学生做起来感觉很简单,但是差生就是明显的感觉吃力,在作业方面就会音符,甚至出现抄袭的现象,不实事求是,为了完成作业而完成作业。

进行牧区小班化教学,教师应具体的了解每个学生的基础状况,然后制定针对于每个学生的作业计划。

对于一些学习优异的学生,可留一下拓展性比较强的课后作业,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开拓能力、创造能力,全面的锻炼学生综合素质。对于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作业方面应环环紧扣,与以前的一些知识点相链接,多要学生做一些基础题型,要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掌握字词,学会分析文本内容,会正确的运用词句,逐步的推进,从基本抓起,从而达到全班学生的整齐划一。

这种牧区因材施教的方法,不仅能够提高牧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率。还可以促进每个牧区学生根据自身素质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二、牧区小班化要自主设计内容

新课改倡导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充当引领者的角色。在作业方面,牧区教师要学生进行自主设计,根据课文内容,要牧区学生多阅读相关的课外读物,开拓视野。然后要牧区学生根据自身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选择作业模式和题型。

基础稍差的学生,可多选择基础类的题型进行习作,使自己对基础的知识能够熟练的掌握和灵活的运用,再次基础之上,自行选择拓展类题型,发展自己的创新能力,逐步提高自身水平;基础好的学生,教师可给学生多制定一些开发性强的题型,开放学生的思维,使之敢于大胆创新,语文学科本来就是一门灵活多变的学科,一个意思,可以用很多种表达方式进行表达,这种布置作业的方式,不但能使学生基础牢固,还更大限度的发挥出了学生的能力。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在牧区学生选择作业和完成作业的时候,教师一定要进行观察和适时的点播,以免有的学生投机取巧,舍“难”存“易”。

通过长时间的坚持,慢慢的改变牧区学生间的差距,提升整体水平。

三、牧区小班化要精选样题作业

为了使牧区学生能够应付考试,很多牧区教师采取“题海”战术,要学生做很多样题,一种形式的样题往往也要做很多遍,各种卷子不断接踵而至,很多学生对做题已经产生了恐惧心理,从内心就开始抵触,这样学习,怎么能够取得好的成绩呢?

牧区小班化教学教师,一定要认清这点,精选样题,把重点、难点的题型进行总结筛选,要学生把基本的样题全部学精学透。在布置作业的时候,把重点难点渗透进去,量少但一定要“精”,以后遇到同样类型的样题,学生就会自己进行举一反三,轻轻松松的就能完成。然后根据牧区学生的状况,组织一些扩展性的题型,要学生多动脑,锻炼思维活动能力,学生能力提升上去,学习起来就会很轻松,吸收知识就会快,学生就会乐学、好学。

四、建立牧区小班化的评价体系

1.分层评价,鼓励为主。 牧区学生由于基础不一样,接收知识快慢存在着差异,一些差生在跟不上的情况下就会产生自卑的心理,继而很可能自暴自弃,放弃学习。牧区教师在这种情况下,要和学生进行交谈,站在朋友的角度进行倾听,从而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针对其心理,做出正确的引导,鼓励学生,使之不会自暴自弃,能够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明白自己的不足,正确认识自己,并能明确自己学习的目标。牧区教师的鼓励性语言会对学生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学生就会有克服困难的力量、源泉。

在评价中,要尊重每个牧区学生,尤其是尊重他们的学习成果。要捕捉学生作业中的亮点。对于书写工整,全部做对的学生教师可以给一个五角星;错一两个的学生给一个笑脸;错的较多的学生则写一些评语,指出应该注意的方面和掌握的知识点不足的方面;有进步的则写画一个小红花以资鼓励。这一颗颗五角星、一张张笑脸、一句句富有期待、鼓励的话语,使学生产生成就感,更加喜欢做作业,也使学生更加明确自己的不足。

2.多元化评价。牧区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很重要,学生之间的评价也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可要学生间、小组间进行相互的评价,使学生能够全面的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在同学心目中的形象、优点和不足。学生在乎自己在同学心中的形象,会更加认真的倾听,并加以改正。也可使学生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定位,以免一些学生过于高傲或者过于自卑,影响心理的成长。

参考文献:

谈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何谓导读?按字面意思理解为引导学生去读。实际上,它是一个整体感知的过程,一个目标导向的过程,是一个自我调节和反思总结的过程。单元导读课又叫单元整体感知课,在一个单元教学之前进行,教学时间一般为1个课时。单元导读课的主要目的有:整体感知单元学习专题与学习内容;整体把握单元学习要求;引导课外的实践活动与资料积累;激发学习的兴趣,孕育求知欲望。其中兴趣的激发是基点,是导读的根本所在;整体感知单元内容与专题是要点;引导课外的实践活动与资料积累是生长点。用电影中的行话说:单元导读好似电影首映式,精彩镜头给你看一段,主要人物出场见见面,为的就是抓住你的心。它以单元导语为教学切入点,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各种课堂学习方式,初步感受单元主题,做好学习规划,激发学习欲望,全面铺垫单元学习背景。它的一般流程是这样的:1.连接起点,激发学习兴趣。2.浏览整组课文,了解学习内容。3.学习导语,明确学习。4.尝试实践,规划学习策略。

明确了导什么,必须得清楚地思考导读的意义究竟何在,就像在知道要做什么事之前要搞清楚做这件事的意义。笔者通过多次的导读教学尝试与思考,认为导读的意义在于导趣、导读、导学、导行。

一、导趣:激发对本单元学习的兴趣,形成阅读期待

对小学生来说,再也没有比“兴趣”更好的法宝了。有了兴趣,学习将是一种快乐的旅行,是一次享受的盛宴。单元导读课是学生第一次近距离地接触文本,文体中蕴含的故事、哲思、美景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师得当的教材处理让文本与学生的第一次接触有“眼前一亮”的感觉,继而产生“一探究竟”动力,那么阅读期待就此形成。总之,激趣应贯穿导读课课堂始终,并让这种兴趣延伸至后面两周的学习。如学习童话单元伊始,我们可以让学生聊聊说说自己看过的童话,印象最深的故事主人公及喜欢或敬佩他们的原因,极大地唤起交流的欲望,体验阅读收获得到展示的愉悦,进而告诉他们这两周我们将徜徉在神奇的童话世界里,充分感受童话的魅力。学生热切的期待和兴奋的情绪可想而知。

二、导读:全面感知内容,激发学生的深度阅读期待

“导读”里的“读”,不是指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反复读,而是指整体的浏览感知,是将课文、资料袋、插图有机融合。学生在粗知大意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疑惑点和兴趣点,选择定向阅读,进行阅读分享,激发深度阅读期待。有人会担心,课文都看过一遍了,据点探究时会不会因为对课文有所了解了而失去兴趣呢?英国作家尤安・艾肯曾问读者:你不会因为以前见过你的朋友就不愿再见到他们了吧?你不会因未熟悉家中的一切就弃家而去了吧?我想我们的答案一定会惊人的一致。是的,只要把握好导读的度,非但不会影响后面的阅读,而且会激发出更大探究欲望,实践欲望,这种深层的学习期待,将伴随孩子经历整个单元的学习过程,从而为学生主动完成对知识的自主建构打下基础。

三、导学:引领学生读好导语,让学生根据单元导语的指向和自己的求知兴趣,来形成自己的单元学习目标

郭沫若说“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笔者以为,胸无点墨不以文,学需得法方有效。一组课文的学习,总有一种适合学好它的方法。学语文重积累,学以致用是学习的终极目标,而积累一种学法尤为可贵。

单元导语虽寥寥数语但却暗藏天机,它实际上是学习该单元的“路标”,它几乎覆盖了学习整个单元所需要达到的三维目标的要求,把握了它,也就把握了学习该单元的方向。随着孩子的自主意思的觉醒,学习自主能力的增强,教师要利用单元导语,让学生自由地读,反复地读,从读通读顺,到读出思考,读出目标。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教材为例,不同主题单元的导语都有学习方法提示,如“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这些词句的含义及表达效果”“作者是怎样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描写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等等。学生通过读好单元导语,多了一份理性思考,也多了一份阅读期盼。学习目标确立起来的同时,学习方法也已心中有数,找到了学习方法就如手中持有一盏明灯,不会迷失方向,导学,导明方向,导出方法,学习之路才能充实。

四、导行:引导、鼓励学生主动搜集相关资料,为后面的学习铺垫一种共同的学习情绪,营造一种共同的学习氛围,从课内延伸课外,扩大语文学习的平台

学习一组课文就如进行一次远足旅行,为了能用心灵去旅行,收获一路好风景,需做足准备,做好铺垫。导趣是情绪铺垫,导学是方法铺垫,那么导行就是物质与精神的双重铺垫。我们往往以综合性实践活动“导行”,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提出诸多切实可行的活动建议,拓宽学习和运用领域。

谈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提问 教学 艺术性

引言

问题是思维产生火花的根源,是创新的基石,一切的学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如苹果为什么会掉地上而不是掉天上?于是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因此,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策略的有效应用,能够不断的开启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潜力,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效率。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艺术性提问,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以下,笔者就此话题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发表一些粗浅的见解。

一、课堂提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课堂教学离不开课堂提问,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提问是指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知识经验,通过口头问答的形式,引导学生运用判断推理巩固旧知识,获取新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提问的艺术水平越高,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课文的掌握就越深,教学质量也就越高。

二、提问内容要有思维价值

如果所设计的问题过于简单,仅停留在简单的是非选择上,学生的思维能力便难以得到提高。因此,精心设计具有思维价值的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思维能力。那些精于设问之道的名师常常能独具眼力,在易被常人忽视之处,捕捉到具有较大思维价值的问点。

例如在执教《凡卡》一文时,以凡卡的信爷爷能否收到这个中心,我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凡卡的信爷爷能不能收到?为什么?联系爷爷的处境想一想,如果爷爷收到了凡卡的信,能不能改变凡卡的处境?为什么?这又说明了什么?这些问题显然具有较大的思维价值,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又如,在教学《我们家的大花猫》时,提问“为什么作者说猫的脚印像梅花呢?”很多学生说道是因为猫的脚印像梅花,其实通过老师进一步的引导,最终得出是因为作者对大花猫具有一种喜爱之情,不然怎么会把肮脏的脚印比成美丽的梅花呢?

三、充分做好提问设计

有道是“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学亦是如此。笔者认为,要做好语文课堂的提问,任课教师不能遇到问题再思考如何发问,而应当提前设置好本课的问题。例如,在教《回乡偶书》教学过程中,笔者首先围绕教学目标设置了一个主问题——“什么是乡情”,并围绕这一主要问题设计了其他几大分问题,首先,从诗文本身来讲,作者是如何写“自己老了”?作者的乡音没有改变是为什么、又说明了什么?儿童为什么会“笑问”?其次,从全诗的主题思想出发,向学生提问“中国人有怎样的故乡情结?”怎样看待中国人“叶落归根”的情怀?在这整组问题的设计过程中,主问题是经过提炼和概括之后着眼于全诗,整体的带动学生对课文进行理解的,而分问题则是着眼于细节和课后的深入思考,引导学生进行长时间、深层次的自主学习。通过着设计这种以主问题联动分问题,以系统的提问框架建构语文课堂教学,从而在实际教学应用中大大减少了那些一般性的、肤浅的提问,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又加深了学生对于课文主旨的认识。

四、提问要明确具体

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因此提的问题只有明确具体,才能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如在执教《穷人》一文时,我先问学生:“对课文用‘穷人’作题目,你们有什么想法?”学生回答:“因为桑娜是穷人,所以用‘穷人’作题目。”“因为桑娜收养的是穷人的孩子,所以课文题目叫《穷人》。”显然,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存在困惑。于是,我接着提出这样的问题:“这篇课文着重写的是桑娜,为什么不用‘桑娜’为题,而是用‘穷人’呢?谁能从课文描写的人物和事件中去仔细想一想,找到答案呢?”这样的问点明确具体,学生经过思考后有所悟:“课文描写了三个人物,他们都是穷人。”“课文叙述的事情都发生在穷人之间。”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追问:“作者描写这些穷人,叙述穷人之间发生的事,为的是什么?”学生恍然大悟:“为了歌颂穷人的高尚品质”。

五、在教材的精华处创设最佳时机

1、在内容的关键处提问

在教材重要的地方即学生不易理解的词、句、段进行提问,可以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从而更深刻地体会作者的感情。如学习《詹天佑》一文,教师可以围绕中心句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全文的中心句是什么?“杰出”是什么意思?课文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内容?重点写了什么?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詹天佑是杰出的工程师?詹天佑的爱国思想表现在哪里?弄清了这些问题,就能使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课文的中心。

2、在内容的变化处提问

内容的变化处往往是作者匠心独运之处,是读者发掘其内涵的关键之处,也是学生由于受知识、阅历的局限容易忽略之处。教师应抓住这一特点设疑激思,引导学生的理解向纵深拓展。如《丰碑》一文,作者抓住将军错怪军需处长的一系列细节,从侧面雕塑。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提问:将军两次发愣有什么不同之处?将军的动作神态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深读课文,就能体会到军需处长的那种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

3、在内容的空白处提问

作者写作时为了行文简洁,会将文章的某一部分写得比较简略,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空间。文章的这些空白之处,正是训练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利空间,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的思维以此为源点,辐射式展开,深层次发挥,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的创新能力。

六、提问要适度适量

课堂教学中,提出的问题太肤浅,学生不用思考就能脱口而出,不易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学生没有挑战性,诸如什么“对不对?”“好不好?”“行不行?”这样的问题提出来就是废话。反之,问题过难,学牛颦而却步,没有思考的兴趣,反而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问题的设计要由易到难,层层深入,要使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高频率提问不等于高效率提问,因为提问的数量不等于质量。一节课下来,教师提问的时间多,学牛思考的机会少。教师在吃透文章全部内容的基础上,经过深思熟虑,找出文章前后之间的关系并提问。

相关期刊更多

高校图书情报论坛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北省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武汉理工大学图书馆

生物学教学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学教研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浙江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