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摩擦力实验总结

摩擦力实验总结

摩擦力实验总结

摩擦力实验总结范文第1篇

研究性学习突出了教师在学习中的指导作用,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高一物理中,摩擦力知识是重、难点。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摩擦力知识,可将研究性学习应用到教学中,让学生通过研究课题,自主收集资料、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反思和理解知识,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一、研究性学习在摩擦力教学中的引入

摩擦力知识,虽然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但摩擦力现象在学生的生活实践中,十分常见。所以,要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摩擦力知识,需要让学生对生活中的摩擦力现象产生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因而,在教学实际中,我利用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分组研究课题,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二、研究性学习突破摩擦力教学难点的方法分析

对于摩擦力学习,可以发挥研究性学习的作用,化理论性内容为实践性研究。(1)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学生理解摩擦力产生的第三个条件,即“物体间有相对运动趋势或相对运动”。对此,通过生活中的实践体验才能理解得更深,而研究性学习恰好能将学生的实践体验纳入课题研究中来,由学生收集资料、分析总结,从而更容易理解此难点。(2)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学生理解“摩擦力既可以是动力,也可以是阻力”。让学生研究“摩擦力的利和弊”时,学生可以搜集相关资料,通过研究生活中的现象,分析摩擦力的好处,并理解摩擦力既可以是动力,也可以是阻力。(3)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学生学会用F=μFN来计算摩擦力,并理解动摩擦因数μ只与接触面材料的粗糙程度有关。可以通过对刹车问题的研究,让学生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还可以通过网络借鉴别人更严谨的研究和分析,深刻理解摩擦力的计算。

三、研究性学习应用于摩擦力教学的过程

研究性学习是一个系统的学习方式,有较严谨的实施过程,针对摩擦力教学的步骤如下。(1)课题准备阶段。教师首先根据摩擦力教学的课程标准,确定本节课要解决的课题为“生活中的摩擦力”。然后根据内容的重、难点确定四个子课题,分别为:1)“摩擦力理论分析”,主要分析摩擦力相关理论的发展与历程;2)“生活中摩擦力的利弊”,主要分析摩擦力的利弊,理解摩擦力既可以是动力,也可以是阻力;3)“汽车刹车问题分析”,通过实验研究,理解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4)“高中常见摩擦力的题型分析”,包括收集题目,分析问题,将知识类别化,形成系统。(2)成立研究小组,确定课题。根据学生的情况,按照每小组6人~8人的规模,成立8个小组。小组成员要考虑其学习成绩、组织能力、分析能力及文笔等因素,尽可能让小组整体能力全面。四个子课题,分别由各小组根据成员兴趣,选择其中的一个子课题。最后,老师协调每两个小组各自独立研究一个课题。这样,既兼顾了学生兴趣,又能保证课题的顺利开展和最后评价的可比性。(3)撰写开题报告,组织开题论证会。各组按照自己的课题收集材料,并进行分析,撰写开题报告。教师组织各班优秀学生,协调物理教师成立开题评审小组,评审小组由4名学生、2名教师组成。制定评审要求,组织开题论证,对学生课题进行理论分析和科学指导,并反馈给小组进行修改。(4)小组按计划实施课题研究。课题研究实施中,学生自己收集相关资料并分析。其中第一、二、四个课题理论性较强,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收集资料,然后对数据进行分析。(5)成果展示交流及评价。各小组将自己的成果进行整理,做成展示课件,并在评价会上进行展示。同时,评价小组根据事先制定好的评价标准,对各组的成果进行评价。

四、结果及分析

在本次课题研究中,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的课题,所以研究得非常认真,研究成果也很显著。(1)研究“摩擦力理论分析”课题的两个小组,分别获取了摩擦力理论的发展历程,都找到了摩擦力产生的学说――凹凸啮合说和粘附说,并介绍了摩擦力的电磁相互作用。其中一个小组还分析了固体摩擦、液体摩擦、混合摩擦等情况。(2)研究“生活中摩擦力的利弊”课题的两个小组,通过上网等途径查阅资料,总结了生活中的摩擦力的利与弊,并对生活中涉及摩擦力安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3)研究“汽车刹车问题分析”课题的两个小组,相互协作设计实验,通过实验,探究了车重与刹车距离的定量关系,还利用网络收集了相关资料,总结了刹车距离的影响因素,对司机提出了建议。(4)研究“高中常见摩擦力的题型分析”的两个小组,通过上网查阅材料和请教老师等方法,收集了众多题目,并将题目归类为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平面上的摩擦力、斜面上的摩擦力等。除此,还对摩擦力知识进行了总结,形成了知识系统。

摩擦力实验总结范文第2篇

一、更新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变“课堂”为“学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应当是学生。因此在教学中,应给学生腾出空间,让学生动起来,学生自主探究,积极向上,民主平等,互助互帮。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断充实自己、展示自己、反思自己、发展自己,从而形成了我参与我快乐、我交流我提高、我自信我成长的自我成长的平台。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教师喋喋不休的“讲堂”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学堂”。在这样的“学堂”上,学生自主、主动、创造性地学习,潜能能够得到充分开发,智力、品德、体力能得到全面发展。

二、优化设计教学教师成为组织者、引导者、互动者

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进行教学设计,在对学生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从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对课题的引入、学生活动、教具选取、问题设计、板书安排、习题作业布置、实验设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等各个方面进行周密思考,设计出有针对性的、适宜的施教方案。

下面是静摩擦力的教学案例:

通过做两个实验引入课题(1)筷子提米(教师演示);(2)两本书夹在一起,请学生上台来拉,再请同桌学生用物理书做实验感受。

提问:(1)为什么筷子能将装有米的杯子提起来?

(2)为什么两本普通的书页面交错相叠后很难被拉开?

课堂思考:实验时手在沿桌面方向受力吗?

演示实验:用手握住水杯。

课堂思考:水杯为什么没掉下去?

得出静摩擦力定义。

课堂思考:静摩擦力的产生有条件吗?同学讨论与交流,得出结论。(交流时间2分钟)

产生条件:(1)接触且挤压;(2)接触面粗糙; (3)有相对滑动趋势。

课堂思考:静摩擦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学生回答: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使物体之间保持相对静止。

(二)静摩擦力的方向

课堂思考:静摩擦力方向如何?

每组一把毛刷,让学生利用它设计探究方案。

学生实验探究:利用毛刷学生设计并探究静摩擦力方向,最后得出结论。并分析前面实例的静摩擦力的方向。

方向:静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且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三)静摩擦力的大小

课堂思考:静摩擦力的大小如何?怎样测量静摩擦力的大小?

[实验探究]

实验仪器:木板、毛巾、木块、弹簧测力器

(1)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学生讲述自己的方案。

根据实验结果,尝试讨论以下问题:

1. 木块在水平桌面上,不用外力去拉,它有没有受到摩擦力的作用?

2. 用弹簧测力计轻轻拉木块,但它不动,木块有没有受到摩擦力的作用?其大小和方向如何?依据是什么?

3. 静摩擦力的大小是一个固定的值吗?它与压力有关系吗?如何确定其大小?

4. 当物块才刚开始相对于桌面滑动,这时物块所受的静摩擦力情况如何?

学生探究后归纳总结大家静摩擦力的特点:

1. 受静摩擦力的物体能否是运动的?(举出实例)

2. 若能运动,静摩擦力能否和运动同向?

摩擦力实验总结范文第3篇

一、指导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学会听课

在教学中,教师的首要教学任务,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听课,如何学习。

1.学会对比、总结预习结果与听课结果的差异、得失

“对比”是学生总结自己,提升自我的最有效、最直接途径。学生在对比、总结中,巩固、加深了预习所得的知识,同时,通过对比,学生会发现自身在预习中存在的不足,认真分析自身的学习方法,去伪存真,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勾、点、圈、画更为进一步的课堂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石,埋下伏笔。

2.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好相应的笔记

做笔记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在我平时的教学经验中,如何才能有效地做好笔记,提升学习效率,我总结如下:

首先,在教学课堂上,学生不曾知道的知识要记。

第二,学生以前不是很清楚,教师一点就明白的知识要记。

第三,学生现在还不是很懂,有疑虑的知识要记。

第四,在讲授典型例题时,做题的方法以及流程要记。

最后,在课堂结束时,教师以及学生总结的知识要点要记。这些教学方法都是从历年的教学经验中总结而来的。

3.指导学生上课听出教学重点

教学是“教师”、“学生”以及“书本”之间互动、交流、对话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借助各种教学途径,引导学生学习,为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指引下参与教学,主动汲取知识。然而,就大多的教学课堂来看,学生在学习、听课中把握不住教学要点,是致使其学习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在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之后,还有加大学生对教学重点的把握力度。要让学生能够明白、领悟教师每堂课的教学目的,真正完成与“教师”、“书本”之间的对话。

二、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正确、科学的情感价值观

新课程标准就曾指出,教学的最高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让其具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能为我国未来的建设、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因此,在教学中,每个教育者都要坚持这个教学理念,为致力于学生正确的情感价值观而贡献。

例如,在教学《摩擦力》这一章时,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能够初步感知人类研究摩擦力的历程,以及古代伟人、科学家的研究经过,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参与研究中来。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培养了自己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以及探究能力。在明确了摩擦力产生的原理、分类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探究摩擦力做功情况,并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常见的摩擦力做功问题,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养成积极探索、思考的习惯,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

学生知识、能力的掌握顺序如下:

1.摩擦力是物体因为直接接触在一起,相关物体之间发生相互作用,在作用下物体之间相互会产生的力。

2.摩擦力可以分为两部分,包括滑动的和静止的,两者都是在一定具体情况下形成的。

3.摩擦力的大小,通常情况下我们是可以利用计算公式F=μN,通过数据的套入,就可以算出来的。

4.摩擦力做功就是物体由于摩擦力的原因,而发生相对移动所做功的情况,在物理学上通常用公式W=FS来计算摩擦力做功的大小。

5.摩擦力根据具体情况不同,可以分为滑动摩擦力做功,静摩擦力做功,根据做功的具体表现不同,可以分为正功和负功。

6.通过做实验,阐释摩擦力做功的三种情况。

7.联系学生实际生活经历,探究摩擦力以及摩擦力做功在生活中的具体运用情况。

物理这门学科是研究万物规律的科学,其内容包容万象、博大精深,不能通过一言两语说得清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物理课程,让其独到的科学魅力,引领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积极走进课堂,并养成正确、科学的人生价值观念。

三、重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提倡实验

作为操作性特强的学科――物理,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得重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提倡实验教学。学生在实践操作动手中,加深理解,巩固知识。

摩擦力实验总结范文第4篇

1多台阶零件结构分解

对于多模冲压制的不等高制品,当满足通过控制各模冲的压制速度保证“间隔面”处的粉体不发生平移的条件时[2],可以将各个台阶拆分开,对各部分进行单独的受力分析,此时可否再将各不同截面部分转换成简单圆柱体,通过分析各简单圆柱体了解整体的受力情况,如图1所示,将借助以下理论进行分析。

1.1压制压力的分解

压制压力作用到粉体上之后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用来使粉末产生位移、变形和克服粉末的内摩擦的力,称为净压力,用P1表示,另一部分,是用来克服粉末颗粒与模壁之间摩擦的力,称为压力损失,用P2表示[3];净压力P1用粉末的压缩刚度曲线的来表示,所谓压缩刚度曲线是指从金属粉末受力变形的观点,描述压坯在压制过程中所受压力与压坯高度的变化关系的曲线[4];压力损失P2用摩擦系数与侧压力的关系来表示。因此截面形状转换前后要保证P1和P2相同。

1.2截面形状的转换

对于不同截面的制品来说,在相同条件下,只要它们的C值和Sk值相等则压缩刚度曲线必然完全相等[4]。C=WS(1)W—粉末质量,g;S—等高制品径向截面积,cm2;C—单位面积上的装粉质量,g/cm2;Sk=S侧/S(2)S侧———压坯的侧压面积,cm2;Sk———等高制品的侧压面积与正压面积的比值。对于两种不同截面的制品,在使用的粉末性能和条件及模具材质和光洁度、配合公差完全相同时,根据(1)、(2)两式,同时满足C1=C2和Sk1=Sk2时,则两种制品的压缩刚度曲线相同(C1、C2分别为第一种和第二种制品的C值;Sk1、Sk2分别为第一种和第二种制品的Sk值)。所有长方形截面制品(长x、宽y)、正六边形截面制品(内切圆直径d)、圆环形截面制品(圆环内外半径R内和R外)分别与圆形截面制品(半径r)的截面尺寸关系为[4]:xyx+y=r(3)d/2=r(4)R外-R内=r(5)由(3)(4)(5)式可知,以上三种截面形状的制品,可以找到与其等高且Sk值相等的圆形截面制品,代替其等Sk值的截面制品,从而保证了P1在转换前后相同。如下图2所示图例图2模型转化图例在截面形状转化之后,同时也要保证压力损失P2相同。因为当任意两等高制品满足SK1=SK2即有关系式[1]S侧1S1=S侧2S2(6)在试验条件下,对于两种不同横截面的等高制品来说,由于高度和压制压力均相等,由总的摩擦力与压制载荷的比值关系式可知:FfP总=μεp正S侧p正S=μεS侧S(7)ε—侧压系数;μ—摩擦系数;Ff—总的摩擦力,N;P正—沿高度分成的单元薄层上受到的正压力,MPa;P总—压制过程中受到的总载荷,N。当两种制品的Sk值相等时,则有Ff1P总1=Ff2P总2(8)Ff1、Ff2—分别为两种制品在压制过程中模壁产生的总摩擦力,N;P总1、P总2—分别为两种制品在压制过程中受到的压制载荷,N。SK1=SK2实际上是限制了不同截面的两种制品转换前后在压制过程中模壁的压力损失P2相等。综上所述,可以将多台阶的零件转换成多个简单的圆柱体进行受力分析。由此可以通过分析圆形截面实体在压制过程中的摩擦系数变化曲线和压缩刚度曲线来了解零件的受力情况。

2摩擦系数和压缩刚度曲线实验

测试数据采集系统由传感器(轮辐式压力传感器,拉压式传感器,数字式位移传感器(精度0.01mm))、动态应变测试系统(XSB5系列称重显示控制仪)和计算机三部分组成,利用VB语言编写数据采样程序[5],在实验过程中数据采样间隔为0.1s,程序界面如图3:实验材料选择生产中常用的纯铁粉+1%石墨+0.8%硬质酸锌,同时在实验中用石墨作为辅助的模壁材料,其它实验器材数据如下表1。图3数据采集系统程序界面表1各实验器材的数据信息实验材料尺寸/mm材料表面硬度/(HRC)粗糙度(Ra)/μm阴模内孔直径20外圆直径80高度60GCr15 57~60 0.10芯棒直径20高度100Cr12 57~60 0.15压制滑台长度160宽度80厚度3040Cr 50~55 0.08 实验模具原理如图4所示。

2.1摩擦系数实验

目的是测出粉末与滑台间的竖直方向载荷N和摩擦力f1,然后计算出摩擦系数。此处用粉末与滑台间的竖直方向压力和摩擦力近似的模拟粉末压制时粉体与模壁的侧压力与摩擦力的关系。实验公式:图4实验模具原理图1-底座;2-聚四氟乙烯复合板;3-压制滑台μ=FfN=f1N=f-f2N=fN-f2N(9)f—总摩擦力,由拉压传感器测得的力,N;f1—粉末与滑台的摩擦力,N;f2—滑板与聚四氟乙烯复合板间的摩擦力,N;N—压制载荷,Na)在常温下进行实验,首先测出f2的影响,方法:使用两块聚四氟乙烯复合板,分别置于压制滑台的上下两面,施加载荷N分别为1t,2t,3t,4t,5t,6t,7t,8t,10t,12t,14t,15t,滑台的位移速度为2mm/s,测出滑台在移动时的载荷N与摩擦系数情况,并进行分析。在载荷N的作用下(换算为压力),所得到的滑块单面与底板的摩擦系数变化图形,如图5中的曲线2。b)对模壁进行清洗,在模腔内装入4g铁粉(高度约为4mm)。c)对粉末进行压制,根据公式:ε=p侧p正(10)p侧—单位侧压应力,MPa;p正—单位正压应力,MPa。一般中等硬度或强度的粉末材料,其侧压系数的范围为0.25~0.45[1],因为p正最高值在700MPa左右(对于本次试验最高压制载荷为22.5t),所以在试验中测量载荷分别为1t,2t,3t,4t,5t,6t,7t,8t,10t,12t,(14t,16t,18t,20t)时的摩擦系数(括号内为参考载荷),每个载荷测量三次,然后取平均值;在测量过程中当施加一定载荷后,保持载荷不变,推动压制滑台移动,从而测出摩擦力,滑台移动速度控制在2mm/s。得到压制载荷N(换算为压力)与摩擦系数之间的关系图5中的曲线3(其中包含了滑板底面与底板的摩擦系数)。根据实验公式(9),通过计算得到侧压力与摩擦系数μ的关系,其关系曲线如图5中的曲线1。利用MATLAB的非线性曲线拟合功能[6],可得到曲线1对应的侧压力与摩擦系数的关系式:μp侧=2.985×10-36p侧7-2.119×10-30p侧6+6.046×10-25p侧5-8.767×10-20p侧4+6.688×10-15p侧3-2.44×10-10p侧2+2.045×10-6p侧+0.2009由图形曲线可以看出,随着侧压力的增加,摩擦系数都是随之逐渐减小。

2 .2刚度曲线实验

通过本次实验可以有效的得到直径为20mm的圆柱体压坯在压制过程中,压力与位移的关系。a)在常温下进行实验,首先,对阴模的内腔清洁干净,并涂上石墨,以便尽量减小粉末与模壁的摩擦,根据已有的阴模尺寸,在阴模内装入高度约为10mm、12mm、15mm、18mm、20mm的实验铁粉;b)用液压机对粉末进行压制,压制速度控制在约1mm/s,最高压制压力范围在600~700MPa,约20~22.5t的载荷;c)由位移传感器测得压坯的高度变化;通过数据采集系统得到压力与位移的关系,并得到相应的数据曲线(压缩刚度曲线),如图6。图6压力与位移的关系曲线借助MATLAB非线性曲线拟合功能可得各曲线位移x与相应压力pH(x)的拟合公式:p10(x)=6.341e0.7543x-4.496e-0.323xp12(x)=7.432e0.7244x-2.429e0.7244xp15(x)=3.385e0.606x-0.1819e0.6064xp18(x)=1.777e0.5974x+0.05898e0.5974xp20(x)=9.873e0.3359x+0.005117e1.012x由曲线可以看出,在开始压制时随着压力的增加,粉末的被压缩量增加很快,但随着压制过程的进行,压力与位移之间的关系趋于平缓,但是对于不同高度的粉末,其刚度曲线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

3受力分析[7—10]

根据实验所用阴模的尺寸,由图7所示零件做受力分析。材料为实验所用的材料,其松装密度约为3.18g/cm3,在700MPa压力下密度约为7.00g/cm3。图7实例零件图形

3.1零件结构

原零件是一个多台阶的零件,压制过程中采用双向压制,需要一个上模冲三个下模冲,并且三个下模冲的速度比要满足VH1∶VH2∶VH3=H1∶H2∶H3[1];零件分解为以下三个圆筒结构,由公式(5)将其转换为等高的圆柱体结构,如下图8。

3.2受力情况

a)净压力在常温下采用上下模冲双向压制,最终压制力为700MPa,A、B、C三部分在压制过程中都受到净压力P1的作用,则各部分压力与位移的变化情况将遵从于图6所示的变化曲线;假设H1、H2、H3三个台阶处对应的粉末松装高度分别为20mm、30mm、40mm,在双向压制过程中,根据中性轴线原理,其上模冲需施加一定的净压力PH上(x),其值可通过分析生产前的预压模型选择采用哪一台阶的刚度曲线公式,各下模冲所受净压力满足关系式p10(x)、p15(x)、p20(x)。b)压力损失分析A、C两部分还包括压力损失P2,A部分的压力损失由粉末与阴模壁的摩擦造成,C部分的压力损失主要由粉末与芯棒的摩擦造成,其摩擦系数的变化情况将遵从图5所示的变化曲线1,选取一定的侧压系数ε,由公式(10)可求出侧压力,由此可方便的了解到摩擦力与正压力随位移的变化之间的关系:Ff=p正εS侧(x)μp侧由此可得正压力与位移的关系式:P正S=pH(x)S+p正εS侧(x)μp侧B、C两部分在压制过程中还会受到相邻台阶处压制模冲的摩擦力,因为模冲的运动方向与粉体的压制方向相同,所以对于改进粉体的压制密度有利,其摩擦力为有益的摩擦力,不将其作为压力损失的一部分来考虑。综上所述,上模冲及下模冲的H1、H2、H3台阶处随着位移的变化需施加的正压力为:P正上=pH上(x)+p正上εS侧10(x)S10(x)μp侧+p正上εS侧20(x)S20(x)μp侧P正H1=p10(x)+p正H1εS侧10(x)S10(x)μp侧P正H2=p15(x)P正H3=p20(x)+p正H3εS侧20(x)S20(x)μp侧由此,根据以上摩擦系数和压缩刚度曲线实验方法,得到相应的压制数据,可了解到转化后的简单圆柱体结构压制时的受力情况,从而得到整体零部件压制过程中的受力情况。

摩擦力实验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纸带实验;系统复习;平衡摩擦力

高中涉及打点计时器纸带的实验中共有四个,分别是1.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2.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3.探究做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4.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通过比较他们的实验原理,我们可以发掘出一条主线把他们串联起来:四个实验在操作的时候都会涉及到摩擦力,但是他们对摩擦力的处理方式却有所不同,导致选取的实验仪器、操作方式、运动情况都有所差异。这种串烧式的复习方法具体阐述为:

一、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实验中小车运动时,必然会受到摩擦力,那么如何处理摩擦力对实验的影响呢?我们从原理上来分析,实验中质量可以通过天平测量,加速度可以通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计算,但是如何测量出合力呢?因为摩擦力无法测量,所以我们第一步骤就是平衡摩擦,这样小车受到的合力就为绳子对小车的拉力,但是绳子的拉力也不方便测量,所以我们第二步骤,就是让绳子拉力等于绳子另一端所挂物的总重力。我们对所挂物进行受力分析结合它有向下的加速度可知,,所以所挂物重力大于绳子拉力的,如果要两者近似相等,必须满足的条件是加速度a相对小一点,要做到加速度小,必须满足的前提是所挂物的质量远远小于小车的质量(),即用轻的物体去拉重的物体,产生的加速度必然小。因为所挂物必须质量小的物体,所以我们在器材选取的时候选质量小的砝码而不是质量大的钩码。可用公式表达为:

实验一:探究加速度与质量、力之间的关系

二、探究做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这个实验小车运动过程中也会受到摩擦力的作用,那么这里需要平衡摩擦力吗? 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我们需要测量出合力做功,而由于摩擦力做的功无法计算,所以在平衡摩擦力以后,合力做功即为橡皮筋拉力做功。而随着橡皮筋条数的增加,橡皮筋拉力做功也是成倍的增加,那么我们就可以研究做功均匀增加的情况下,速度的变化情况或者速度平方的变化情况来达到实验目的。因此小车的运动先做加速度越来越小的加速,再做匀速运动。

实验二:探究做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三、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验证机械能守恒的时候我们无法平衡摩擦力,那么我们怎么减小摩擦力对实验的影响呢。 我们从减小摩擦力的角度去分析:1.保证打点计时器两限位孔竖直,减小与纸带的摩擦2.手提纸带末端,使整条纸带保持竖直3.把电磁打点计时器换成电火花打点计时器4.重物选取大质量的重锤(减小摩擦力的相α浚┤绱瞬僮骺梢跃×考跣∧Σ亮Χ允笛榈挠跋欤重物的加速度接近于重力加速度。

实验三: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四、探究速度随时间变化规律

本实验只要通过打点计时器测量出速度,受到的摩擦力对实验的目的没有影响,所以我们无需处理摩擦力。因此运动时的加速度也没有确定性。

五、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