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林长制巡查工作计划

林长制巡查工作计划

林长制巡查工作计划

林长制巡查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布龙自然保护区; 野外巡护;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S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6-0124-05

1 引言

西双版纳布龙自然保护区地处中缅边境,为少数民族聚居山区,民风淳朴,生产生活相对落后。但近年外来资本不断涌入,乡村信息快速发展,民众生产生活方式迅速改变,林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自然保护区资源保护压力加大。为适应新形势,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更科学有效的巡护管理之路,保障辖区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安全。

2 保护区概况

布龙保护区位于西双版纳州西南部,南与缅甸接壤,总面积3.5万hm2,是以典型热带山地雨林、季节雨林和季风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及自然植被景观以及长蕊木兰、云南蓝果树、藤枣、八蕊单室茱萸、印度野牛、蜂猴、熊猴、灰叶猴、云豹、灰孔雀雉等国家重点保护和特有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生境)为主要保护对象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中型自然保护区,区内已探明的地下矿藏有金、银、铁、硅、锑等20多种,周边是傣族、哈尼、布朗、拉祜等少数民族集中居住的区域,各种民族风情及民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具有独特的民族多样性元素,构成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2]。保护区内及周边有布朗、哈尼、拉祜及傣、彝等16个少数民族,共涉及村委会8个,村民小组46个,户数3417户,人口14716人。

2.1 保护区植物资源

保护区植被类型包括热带季节雨林、热带山地雨林和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据调查,区内有高等植物1658种,并含有较多的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和特有植物。有国家Ⅰ级保护植物长蕊木兰、云南蓝果树和藤枣3种,国家Ⅱ级保护植物云南拟单性木兰、中华桫椤等7种,此外,还分布有古老的单室茱萸科珍稀植物八蕊单室茱萸及其它特有植物[3]。

2.2 保护区动物资源

保护区地势复杂,山川纵横,河流交错,气候温湿,森林类型繁多,野生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给各种野生动植物的栖息、繁衍提供了良好的隐蔽场所和食物来源。据调查,区内兽类97种,鸟类309种和亚种,两栖爬行类31种,鱼类53种,昆虫1860种,此外还有许多低等植物、浮游、底栖、游泳生物。其中,属国家Ⅰ级重点保护的有云豹、印度野牛、绿孔雀等10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的有黑熊、水鹿等38种[3]。

3 野外巡护现状分析

野外巡护是自然保护区实施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保护的主要手段。然而组织野外巡护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不仅有义务技术上的要求,而且要有组织、人员、装备的调配和保障,以及巡护后数据处理分析等工作[1]。保护区自2008年12月成立以来,在完成总体规划、勘界核权和综合科学考察等基础性科研工作的基础上,系统性地开展了野外巡护方案研究,进一步完善了巡护管理工作。本文就重点巡护对象、重点巡护区域、巡护路线及频次和时间、巡护人员、巡护记录及物资、巡护监督6个方面进行分析。

3.1 重点巡护对象

保护区覆盖有大面积的原始热带森林,生物多样性丰富,稀有和典型性突出,具有非常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研究价值[2]。野生植物及其生境、野生动物及其栖息环境是布龙保护区日常巡护的重点巡护对象,重点在打击毁林开垦、乱砍滥伐、乱捕滥猎等违法行为,强化林权、林地管理,保障自然资源安全。重点巡护对象反映了保护区抢救性保护阶段的特性,保护区典型性、特殊性和代表性不是很明显。

3.2 重点巡护区域

综合考虑重点巡护对象的栖息地、原始生境、特有生境、关键物种、关键群落、干扰严重性等要素,结合案件和森林火情信息,确定布龙保护区27个重点巡护区域(图1)。重点巡护区域主要分布于保护区边缘,集中于保护区实验区内,属于集体与保护区交汇且人为活动密集及案件和火情高发区域。重点巡护区域主要考虑了干扰信息,对原始生境、特有生境、关键物种和关键群落考虑不足,核心区基本未纳入重点巡护区域。

3.3 巡护路线及频次和时间

巡护类型分为日常巡护、稽查巡护、监测巡护和武装巡护四类。日常巡护是根据年度巡护管理计划设置的固定巡护,依据重点区域原则、以点带线原则、以线带面原则、最短距离原则、侧重干扰原则、综合权衡原则[2],设置日常巡护路线10条,往返里程732 km,频次为每年15次(图2)。日常巡护路线基本覆盖了重点巡护区域,但主要是以线带面的方式设定,巡护点尚未完全确定,还需进一步调查和完善。稽查巡护是临时针对突发事件开展的特殊巡护,是布龙保护区开展次数最多的巡护方式,主要是因为保护区成立时间晚,突发事件多。监测巡护是以生态监测等科研项目为主的巡护,保护区近年主要开展了以红外相机为主的野生动物监测工作,设置监测样11条,往返里程260 km,频次为每年2次(图3),共安装红外监测相机75台,监测区域主要集中于核心区,对实验区和缓冲区监测不足。武装巡护又称纵深巡护,是由巡护员、森林公安民警和当地驻军共同参与的专项巡护。保护区规划武装巡护路线4条,里程291 km,频次为每年4次(图4)。路线基本贯穿了整个保护区,巡护重点集中于国有林权范围内,社区村寨和集体林权地涉及不足,宣传性和震慑性不突出。

3.4 巡护人员

保护区巡护管理人员编制25名,另聘专职护林员8名、驻村护林员40名,共有巡护人员73名。巡护管理员是保护区巡护和管理的主要队伍,目前在职在岗22人,26岁以下1人占5%,30~40岁14人占63%,40~50岁5人占23%,50岁以上2人占9%。中共党员16名,占73%。通过函授学习,本科学历达15人占68%,大专4人占为18%,中专2人占9%,高中1人占5%。获得林业工程系列专业技术职称20人,高级工程师1人占5%,工程师7人占33%,助理工程师11人占52%,技术员2人占10%(图5)。巡护管理队伍比较年轻,以30~40岁为主,政治素养较高,党员占比大,知识层次高,高学历人才比重大,技术职称以工程师和助理工程师为主,需注重高素质人才培养。驻村护林员2017年增加到40名,几乎覆盖了保护区所有村寨,是保o区巡护的最基层的护林人员,要进一步研究让其发挥更大作用。

3.5 巡护记录及物资

保护区印制专门野外巡护笔记本,主要记录巡护路线、人员、方式、时间以及观测到的物种信息、事件发现及处置情况等,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更便携及防水的记录本。巡护计划表、巡护完成情况表、资源情况报表、巡护记录表、巡护出勤登记表和巡护报告是保护区6类主要表格,重点在于填写和汇报巡护成效,还需进一步研究完善。巡护数据由巡护员填写,管护站内勤负责统计报管护所,由资源监测员负责数据管理工作,还需要强化数据收集、管理和分析工作。巡护物资方面配置巡护车2辆,巡护摩托车8辆,GPS手持机10台、对讲机10台、望远镜6台、无人机1台以及电脑等办公设备,还需要进一步采购高科技巡护设备和强化管理。

3.6 巡护监督

巡护监督是自然保护区管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系统地、科学地进行巡护监督管理,才能有效进行巡护工作,进而保护好自然资源[4]。保护区形成了每年随机检查不少于4次,监督检查每年不少于12次,并将巡护管理工作纳入年度考核的巡护监督机制。还需要进一步明确奖罚机制,采用高科技信息技术参与监督管理。

4 巡护存在的问题

布龙保护区地处边境少数民族聚居山区,山高坡陡,地形复杂,山路通道多,林地破碎化严重,社区发展对自然资源依赖程度高,林地占用情况突出,管理上采取抢救性保护为主,规范化和科学化同步推进的模式。巡护上还存在管理粗放、组织不力等诸多问题。

4.1 重巡护,轻观察记录情况突出

巡护员对基础信息数据采集、分析和运用重视程度不够,巡护过程中不善于记录物种信息、干扰信息、植被信息、社区信息和特有生境信息,致使基础信息数据无法得到及时有效更新,制约保护区决策。

4.2 巡护计划和巡护路线制定不科学

巡护计划和巡护路线制定不科学,在周一和周五安排巡护少,周末很少安排巡护或无巡护,在重要时间段未增加对重点区域巡护力度,制约了巡护效果。

4.3 巡护人员素质不高

4.3.1 专业知识不足,科研力量薄弱

保护区巡护管理员年轻,管理经验不足;高学历多数是函授教育文凭,第一学历多为中专和高中,专业水平不高,职称以初级为主,技术力量不强。存在无法识别和监测关键物种,不能熟练使用地形图等野外常用巡护仪器,观察、填写表格及撰写巡护报告能力欠佳,3S技术及数据分析能力弱,法律法规掌握不系统等情况,制约科研和巡护监测工作。

4.3.2 巡护员责任心不强

巡护员吃苦耐劳、 钻研业务、爱岗敬业精神不足,存在不按巡护要求开展巡护,巡护不到点到位,巡护记录不及时详细以及巡护表格填写不规范等情况,制约保护区发展。

4.4 高科技投入不足,信息系统不健全

保护区巡护范围大,社区情况复杂,高科技投入不足,巡护收到落后,存在巡护死角,导致偷砍盗伐、毁林开垦等违法案件时有发生,威胁自然资源安全。

保护区完成了GIS地理信息系统建设,但信息管理数据库未建立,巡护数据主要以纸质材料和电子材料存档,未录入数据库管理,只能通过GIS地理信息系统分析运用。

4.5 巡护宣传力度不够, 宣传手段不多

巡护员在巡护过程中不注重宣传,在村寨停留交流不多,宣传方式主要采取会议和发放宣传资料为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宣传少。

4.6 行政执法能力弱

巡护人员相对年轻,执法经验不足,虽然能够及时发现和制止违法行为,但在查处案件上方法不多,制约办案效率。

4.7 缺乏相互协作

各站、哨卡、巡护片区间工作人员相互协调滞后,协同开展巡护有待加强。

4.8 资金使用不到位,巡护设施滞后

保护区资金来源主要是地方财政和天保二期工程。目前管护所没有固定办公场所,野外巡护装备、扑火设备、科研设备、宣教设施不足,巡护通道和防火通道投入少。专职护林员工资低,工作辛苦,招聘困难。

4.9 管理粗放,缺乏奖惩机制

保护区巡护监督管理不力,巡护检查和监督手段落后,高科技监督手段未投入,巡护制度执行不严格,巡护激励机制缺失。

5 巡护管理工作的对策

5.1 科学系统地完善巡护方案,提高野外巡护效率和成效

巡护方案是巡护的指导性文件,是开展科学、规范巡护的基础[2]。科学系统地完善巡护方案,不仅能明确布龙保护区巡护目标,使组织保障有力,而且能减少巡护成本,提高巡护效率和成效,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是要综合濒危性、特有性、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系统科学分析,使其重点巡护对象能够真正反映保护区特有性和代表性。第二,是要综合重点巡护对象的栖息地、原始生境、特有生境、关键物种、关键群落分布以及干扰信息科学分析,通过GIS地理信息系统叠加,科学确定重点巡护区域。第三,是科学制定巡护路线,合理安排巡护计划、频次和时间。根据保护区重点巡护对象和巡护区域,科学制定巡护计划,依据不同时间段合理安排新湖计划、频次和时间,提高野外巡护效率和成效。

5.2 科学制定管理计划,逐步解决野外巡护难题

管理计划是保护区开展日常管理工作的基础性文件,是针对某一阶段面临的问题和威胁,利用可能的资源开展各项管理活动的计划。针对具体威胁因子,需要通过分析研究,制定周期性、灵活性的管理计划。首先,需要拟定资金使用和物资采购计划,保障外巡护员基本生活和基础性物资需求。做到野外巡护有差旅费,野外巡护有必备工具及高科技装备。其次,要制定巡护管理制度,规范巡护员巡护工作。做到责任清楚,措施落实,防范到位。第三,是要拟定奖惩机制,提高巡护员积极性。做到巡护到位、发现及时和制止得力的给以奖励。巡护不到位,擅自改巡护或不参加巡护,巡护记录不规范的给以惩处。

5.3 加强巡护人员业务培训,提高巡护技能

保护区高学历人才比重大,但多是函授教育文凭,第一,学历为本专业人员少,专业技术力量薄弱,需要注重专业技术人才培养。首先要加强巡护基础知识培训,掌握野外观察、巡护记录、巡护表格填写和巡护报告撰写等基本技能。其次,强化林权林地管理技能培训,做到熟练掌握保护区林权界线,能够现场独立开展林地技术调查的专业性工作。第三,强化巡护设备使用技能培训,做到能够熟练运用地形图、GPS手持仪、望远镜、照相机、对讲机以及救护用品等基础性巡护设备。第四,强化野生动植物知识培训,提高野外监测和记录技能,能够识别和记录主要物种信息,植物群落变化、动物痕迹等。第五,加强法律法规培训,提高行政执法能力,做到能够规范化办结案件。第六,加强巡护宣传技能培训,提高社区工作能力,做到熟练掌握社区民情,能够融入当地群众。第七,强化野外巡护救护技能培训,做到能够熟练掌握应急处置办法,确保野外巡护人身安全。

5.4 强化巡护队伍管理,增强凝聚力

保护区巡护管理员比较年轻,经验不足,党员先进性不突出,凝聚力不强,需要进一步加强队伍管理。首先,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能够吃苦耐劳、忠于职守、遵纪守法、爱岗敬业、钻研业务、团结协作,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的巡护管理人员。其次,要加强护林员管理,发挥最基层护林人员的巡护效能。第三,凝聚巡护员力量,团结一心发挥团队力量。

5.5 采用新科学技术,保障巡护成效

巡护监督是自然保护区管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系统地、科学地进行巡护监督管理,才能有效的开展野外巡护工作[4]。布龙保护区野外巡护监督主要采取电话抽查和实地检查两种方式进行,手段落后,效果不佳。应考虑使用无线网络监控、卫星导航监控等新技术,确保巡护工作按质按量完成。

5.6 强化巡护宣传,提高社区群众支持度

野外巡护同社区关系密不可分,只有不断加强宣传力度,提高社区群众自然资源保护意识,才能增加群众的支持力度。首先,野外巡护需要在社区村寨落脚,补充能量和休息。其次,野外巡护的主要对象是干扰因素,这些因素主要是社区居民。第三,社区和谐、林区平安的关键因素在社区。第四,自然资源的破坏者和最终受益者是当地群众,因此,加强巡护宣传,提高社区群众支持度,是野外巡护的基础性工作。

5.7 加强边民交流,展开联合巡护

保护区地处中缅边境,跨境盗猎、盗伐、违规用火情况突出,加强边民交流,开展联合巡护是做好野外巡护的主要工作之一。

5.8 强化巡护数据管理,建立健全信息系统

建立健全信息系统是野外巡护的必要工作,野外巡护数据科学有效的管理,才能够为保护区管理和科研提供科学有效数据。

6 结语

野外巡护的关键因素是人,只有不断提高巡护员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才能最终做好野外巡护员工作。首先,要强化巡护员思想教育,提高政治素养。其次,要加强巡护员知识培训,提高业务技能。第三,要注重伍队建设,增强凝聚力,第四,要积极采购高科技巡护装备,提高巡护效率。第五,要鼓励引进先进技术,创新巡护管理方法。

参考文献:

[1]国家林业局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管理中心. 自然保护区巡护与执法手册[R].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09:10~31.

[2]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西双版纳布龙州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R].昆明: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2010:1~87

林长制巡查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一、工作目标

(一)科学编制绿化建设规划。编制完成区园林绿化“十三五”专项规划,落实2016年园林绿化工作计划。

(二)推进道路绿化建设。完成《市人民政府关于批转市2016年绿化工作方案的通知》规定的城市主干道行道树、隔离带绿化、匝道绿化、立交桥节点绿化等建设目标任务。

(三)严格控制生态底线。严格落实《市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规定》,严格控制生态线内项目审批,依法、依规办理相关行政许可手续,严控生态隔离带、生态绿楔等生态底线区随意变更等现象。

(四)提升绿化管理养护水平。进一步落实“路段长”责任制,实施精细化管理,加强城区绿地管理,将“路段长”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区属主次干道道路绿化养护覆盖率达到100%。

(五)加强监管及处置力度。加大对毁绿、占绿和损坏园林绿化设施行为的巡查及处罚力度,建立完善毁绿、占绿监督管理和应急处理机制,及时处理相关毁绿、占绿案件。

(六)强化社会监督。设立24小时投诉举报电话59712345,确保5个工作日内回复,回复率100%,受理及调查处置率100%。

二、工作内容及责任分工

(一)科学编制绿化建设规划。编制完成区园林绿化“十三五”专项规划,落实2016年园林绿化工作计划。

责任单位:区发改委、区民防办(园林局)、区规土分局

完成时限:2016年6月

(二)推进道路绿化建设。完成《市人民政府关于批转市2016年绿化工作方案的通知》规定的4座立交匝道绿化提升改造和2条高架中分隔离带绿化建设目标任务。

责任单位:区民防办(园林局)、区建设局、区财政局、区城管委

1.2016年城区主次干道道路绿化景观改造提升

城区主次干道道路改造项目,2016年3月开工,2016年11月完工。建设责任单位:区民防办(园林局)

其中示范路绿化景观改造提升项目,2016年3月开工,2016年5月完工。建设责任单位:区民防办(园林局)

2.4座立交匝道和2条高架中分带绿化提升

黄浦路立交匝道,2016年1月开工,2016年2月完工。建设责任单位:区民防办(园林局)

循礼门通道匝道,2016年1月开工,2016年2月完工。建设责任单位:区民防办(园林局)

三金潭立交匝道,2016年1月开工,2016年2月完工。建设责任单位:区民防办(园林局)

平安铺立交匝道,2016年3月开工,2016年4月完工。建设责任单位:区民防办(园林局)

大道高架中分带,2016年1月开工,2016年2月完工。建设责任单位:区民防办(园林局)

二环线段高架中分带,2016年1月开工,2016年2月完工。建设责任单位:区民防办(园林局)

(三)严格控制生态底线。严格落实《市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规定》,严格控制生态线内项目审批,依法、依规办理相关行政许可手续,严控生态隔离带、生态绿楔等生态底线区随意变更等现象。

责任单位:区民防办(园林局)、区规土分局

完成时限:2016年12月

(四)提升绿化管理养护水平。进一步落实“路段长”责任制,实施精细化管理,加强城区绿地管理,将“路段长”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区属主次干道道路绿化养护覆盖率达到100%。

责任单位:区民防办(园林局)

完成时限:2016年5月

(五)加强监管及处置力度。加大对毁绿、占绿和损坏园林绿化设施行为的巡查及处罚力度,建立完善毁绿、占绿监督管理和应急处理机制,及时处理相关毁绿、占绿案件。

责任单位:区城管委、区民防办(园林局)、各街道办事处

完成时限:2016年12月

(六)强化社会监督。确保5个工作日内回复,回复率100%,受理及调查处置率100%。

责任单位:区数字化办、区民防办(园林局)、区城管委

完成时限:2016年12月

三、工作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区“城市绿化水平不高”问题承诺整改工作领导小组,由区委常委、副区长余松任组长,区政府办副主任罗庆丰、区民防办(园林局)主任(局长)孙汉平任副组长,区发改委、区建设局、区城管委、区财政局、区规土分局、各街道办事处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民防办(园林局),负责日常管理和协调联络工作。各相关部门和单位要担负起城市园林绿化规划设计、建设和协助工作职责,共同推进2016年园林绿化建设任务的完成。

(二)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建立区园林部门与国土规划、发改委、建设局等部门之间联席会议机制和并联评审制度。加强部门间统筹协调,着力协调解决对园林绿化问题重视不够,研究不透的问题;建立重大项目、重要区域园林绿化专项整体规划、综合设计机制,解决各建设业主在园林绿化规划设计上画地为牢、各自为政的问题;建立园林绿化建设管理与市政建设、水务、交通等建设管理部门之间的合作机制,解决配套绿化建设管理盲点。

林长制巡查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当前,已进入秋冬季森林防火时期,为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森林防火工作会议精神,不断增强全民森林防火意识,确保秋冬防期间不发生大的森林火灾,经研究,决定在全镇范围内开展秋冬季森林防火宣传月活动,特制定宣传方案如下:

通过广播、短信、公开栏、宣传标语、宣传单、致家长一封信等形式,开展以大力宣讲《森林防火条例》等森林防火法律法规,大力普及森林火灾安全扑救常识为主要内容,以林区内生产人员以及林区游客为重点对象的森林防火宣传活动。

1、《森林防火条例》宣传:各单位应深入到村落、厂矿、作业点,积极开展送《条例》下村活动,在全镇形成学习贯彻《条例》的良好环境和浓厚舆论氛围,使森林、林木、林地的经营单位和个人及林区单位进一步明确森林防火的责任,提高社会防火意识。

2、野外用火安全规定宣传:针对秋收冬种和秋冬季造林地准备,野外火源大量增加的情况,各单位应重点宣传野外用火审批相关规定和违反制度要受处罚等规定,宣传可燃物计划烧除工作的重要意义和计划烧除的实施规程,引导群众有计划地进行烧除,切实消除火灾隐患。

3、防火宣传牌和标语宣传:在205、319国道挂森林防火宣传条副5付,设置在林缘边的企业和林区内的厂矿及作业点,由各责任单位在显眼处设立防火宣传牌;各村村委会要在路口、人员集中区、景点设立宣传牌或防火标志,在公开栏或显眼处张贴标语,要求小村张贴10张以上,大村张贴20张以上,应张贴到各自然村。

4、电影影前宣传:刻录《森林防火条例》、森林防火常识、野外用火有关规定、扑火安全知识等为主要内容的VCD片,利用各村电影巡回时机,进行影前播放宣传。

5、广播及宣传车宣传:活动月期间,每个赶集日开放广播2小时以上,出动宣传车7天次以上,包村干部、村主干、护林员、巡罗队包/!/点包片在扫墓高峰期应该在路口、重点地段宣传提醒扫墓村民。

6、森林防火宣传:中小学校应开展一次森林防火宣传活动,加强中小学生森林防火教育,防止学生在野外玩火行为的发生。

7、禁火令:根据森林火险情况和县森林防火指挥部的通知,及时禁火令,重点地段重点管制,加大对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的监管力度,包村干部、村主干、巡罗队包点包片加强护林巡山管护,做到见烟就查,见火就罚,确保中秋森林防火安全。

8、巡逻队野外巡逻:镇森林防火巡逻队做好出巡准备,于“中秋”重要节日和高火险期间深入田间、地头往返巡逻检查宣传,抓野外违章用火,做到见烟就查,见火就罚。

9、开展森林防火知识培训和演练:对镇村两级扑火队员和镇森林防火巡逻队员进行扑火安全知识培训,并组织开展野外扑火演练,提高科学扑火水平。

10、其他:改变传统习俗,提倡文明祭扫,扼止野外用火陋习,大力宣传文明环保的生产、生活方式;通过一系列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宣传森林火灾防灾、减灾措施以及灾后赔付程序等内容,确保森林火灾保险这项利民惠民政策能落到实处。

1、各单位要高度重视,根据方案的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情况,采取有力措施,分工负责,狠抓落实。

2、要把宣传与巡逻结合,以野外火源危险隐患地段综合治理为重点,以查处野外违章用火行为为突破口,抓好《森林防火条例》等法制宣传教育,敲警钟、造舆论,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共识,不断增强全民森林防火法制观念。

3、广泛宣传,不留死角,重点对中、小学校、偏僻边远的自然村和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及加工企业、山场经营业主等进行宣传,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盲点和死角,努力扩大宣传效果。

4、上下联动,及时反馈,我镇村多,人口多,普遍存在农林业生产野外用火陋习,森林防火工作任务重,应争取各界广大人士的支持,全民动员,全民防火。

5、强化检查监督,镇森林防火指挥部将深入各村及有关单位检查督促宣传工作的开展。各单位于9月25日前向镇森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即林业站)上报森林防火宣传情况,活动开展情况将列入年度镇政府森林防火责任制考核。

林长制巡查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易武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X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0013904

1 引言

易武保护区于2014年经西双版纳州人民政府批准建立,是贯彻"生态立州"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保护区位于勐腊县东北部,是全县海拔最高、植被保存最为完好的区域。保护区保存了复杂多样、原始完好的森林生态系统,生物物种极其丰富,珍稀濒危物种和特有种较多。对保护区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研究,提出发展对策及建议,做到高起点科学规划、高标准发展建设、高水平创新管理,使保护区在维护地区生态安全、筑牢中老边境生物多样性保护长廊以及建设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发挥重要作用。

2 保护区基本概况

2.1 地理概况

保护区位于勐腊县境内,介于东经101°29.5′~101°38.8′,北纬21°48.1′~22°11′之间,西与老挝接壤,国境线长约42 km,总面积33369.9 hm2。地势呈北高南低走向,最高海拔位于黑水梁子主峰,海拔2023 m;最低海拔位于茶王树河与石棺材岔河口,海拔780 m。气候属北热带向南亚热带过渡型气候,海拔高差大,具有明显的山地气候特点。区内河流众多,雨量充沛而集中,降雨量大,水资源丰富。

2.2 生物资源概况

2.2.1 植物资源

保护区属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中型自然保护区,分布有季节雨林、山地雨林和季风常绿阔叶林为主的8个植被型10个植被亚型14个群系,区内记录到维管束植物共161科1666种,其中:蕨类植物31科194种,裸子植物3科7种,被子植物127科1465种,被子植物含双子叶植物111科1188种,单子叶植物16科277种。分布有国家Ⅰ级保护植物藤遥Eleutharrhenamacrocarpa)、篦齿苏铁(Cycaspectinata)、云南苏铁(Cycassiamensis)3种;国家Ⅱ级保护植物中华桫椤(Alsophilacostularis)、董棕(Caryotaurens)等14种。

2.2.2 动物资源

保护区内动物资源丰富,内记录到陆栖脊椎动物30目99科379种,包括哺乳动物10目29科63种,鸟类16目50科252种,两栖类2目7科25种,爬行类2目13科39种。分布有国家国家Ⅰ级保护动物蜥(Nycticebuscoucang)、蟒蛇(Python molurus)等4种,国家Ⅱ级保护动物有猕猴(Macacamulatta)、黑熊(Ursusthibetanus)等44种。

3 保护区建设现状

3.1 自然保护区规划现状

保护区完成了总体规划,但管理计划、保护计划和发展计划还未进行。《西双版纳易武州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16―2025)》于2015年12月由云南林业调查规划院主持完成,明确了保护区的范围、性质、类型、功能区划、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

3.2 组织机构及人力资源现状

3.2.1 组织机构

2015年管护所完成机构和法人登记注册,规格檎科级,属州林业局直属的财政全额拨款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内部设办公室、资源保护股、科普与社区工作股。设立森林公安派出所一个(由州森林公安局派出,不占保护区人员编制),下设曼腊管护站、易武管护站和勐伴管护站,实行所、站二级管理。

3.2.2 人力资源现状

保护区事业编制15人,设所长1名,副所长2名。目前在职12名,所长1名,工作人员11名。外聘专职护林员15名,驻村护林员29名。

3.3 经费及财务现状

3.3.1 保护区主要经费

工作人员事业经费和工资主要来源于州政府财政拨款;护林员工资及管护经费主要来源于天保“二期”工程。

3.3.2 保护区财务管理

管护所设报帐员1名,实行报账制。保护区资金由州林业局统筹管理。

3.4 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刚起步,目前仅安装大型宣传牌1块、景观宣传牌3块、警示牌20块、小型警示牌40块;租用临时性办公场地150 m2。

3.5 林权林地现状

保护区于2015年完成林权界线核定工作,并获得勐腊县政府核发的《林权证书》。核定保护区总面积33369.9 hm2,其中:核心区面积 11723.3 hm2,缓冲区 5186.4 hm2,实验区 16460.2 hm2。保护区有林地面积31895.0 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95.6%;非林地面积1469.9 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4.4%。森林覆盖率为89.7%。保护区拥有林权面积为28793.8 hm2,占总面积的86.3%,企业承包国有荒山面积为4576.1 hm2,占总面积的13.7%。

3.6 科研监测现状

管护所由于人才和技术原因,尚不具备独立进行科研工作能力,正在培养科研人员和积累科研能力。目前协助云南大学在保护区开展的野生动物调查项目,协助北京猫科动物保护联盟在保护区开展的廊道动物调查项目,并拍摄到豺、大灵猫、熊、鼷鹿、豹、孔雀雉等大量珍稀动物图片。

3.7 社区宣传教育现状

保护区涉及易武镇、瑶区乡和勐伴镇3个乡镇7个村委会34个自然村,周边社区共有1959户8040人,主要的世居民族有瑶族、彝族、哈尼族和汉族。保护区主要通过召开群众会议、使用流动宣传车、张贴宣传画、发放宣传单等广泛手段开展环境教育工作。累计组织召开群众大会210 场次,发放张贴宣传画、宣传单12200余份,并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不仅提高了群众的保护意识,还凝聚了社会各界力量共同支持、参与保护区建设。

3.8 执法及资源保护现状

首先是开展巡护,稳定林权界线。累计组织开展纵深巡护61次,出动521人次,车辆89台次。日常巡护619次,出动人员1976人次。其次是加强林地资源管理,开展林地清理整治。累计制止非法林下种茶行为169起,231人。现场清除新种植茶苗347亩,收缴带入保护区茶苗17830余珠;三是强化执法,维护资源安全。通过宣传教育,群众主动上缴枪支23支,在茶地田棚收缴枪支33支,现场查获持枪狩猎17人;累计向森林公安报送各类林政案件86起。

4 存在问题分析

4.1 人力资源短缺

管护机构尚未健全,人员未全部落实到位,领导“班子”未配齐。系统培训不足,工作人员专业技术力量薄弱。专业人才短缺,急需调剂或补充能够熟练掌握3S技术方面的技术人员。

4.2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保护区一所三站办公场所未建设,界桩、界牌、防火通道、巡护通道等其它基础设施未建立。

4.3 后勤保障不到位

首先,是保护区未正式建立工作制度,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滞后;其次,是巡护车辆、办公设备、物资及装备不足;第三,是巡护人员不足,培训滞后;第四,是档案管理不规范。

4.4 资源本底不清

保护区尚未进行系统、详细资源本地调查,仅在筹建时组织相关专家进行过简单专题调查,以及开展总体规划时进行粗放调查,所获取的资源数据有限。

4.5 “山情、林情、社情”复杂,管护难度大

4.5.1 社区村寨多,群众保护意识淡薄

一是保护区地跨三个乡镇,涉及7个村委34个自然村,分布有瑶族、彝族、傣族等少数民族,文化层次参差不齐,生活习惯不尽相同。二是群众在保护区内养牛、羊,乱建牛圈、工棚和砍伐林木等行为破坏自然资源。三是社区群众对自然保护区资源依赖程度高,建筑用材及传统制茶所需薪柴对保护区构成巨大威胁。四是大面积违规种植茶叶,不仅破坏生物多样性,同时也严重威胁茶叶品质。五是宣传不足,社区群众保护意识淡薄,甚至存在抵触情绪。

4.5.2 侵占林地种植茶叶情况突出

茶叶是当地社区村民的主要经济经济来源。由于历史原因,保护区内存在大量古树茶和近期定植茶叶,生物多样性破坏情况严重,主要表现在砍伐林木和围剥树皮,保护形势严峻。据初步统计,在保护区管理古树茶和新种植茶叶约4700 hm2,其中:古茶园分布范围约2000 hm2,2012年后定植茶叶2700 hm2。由图1分析得出,茶地主要分布在保护区周边,集中在试验区,缓冲区和核心区分布有古茶树。

4.5.3 分布有国有企业基地及探矿区

首先保护区内涉及国有企业承包荒山基地2个,面积4576.1 hm2,主要在荒山种植重楼、茶叶。由图2分析得出,企业承包基地主要分布在保护区东北面中老边境一线的实验区内,属于国有荒山,防火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压力大。其次是保护区内分布有探矿区5个,涉及面积27 hm2,需要逐步退出。由图2分析得出,探矿区主要分布在实验区,少部分涉及缓冲区和核心区。

4.5.4 边民活动频繁,防火压力大

一是保护区地处中老边境一线少数民族聚居山区,涉及村寨众多,生产用火和人为活动频繁。二是社区群众森林防火意识薄弱,违规野外用火情况突出。三是边境线一带植被以疏林地为主,多为牧草地,边民烧地、烧牧场情况突出。四是林区外来务工人员多,流动性大,野外火源管理难度增大。

4.6 社区扶持发展滞后

由于社区扶持资金不足,目前保护区未有效开展社区扶持工作。对社区群众主动自觉参与保护区的建设的积极性产生一定影响。

5 发展对策

2017年5月绿 色 科 技第10期

5.1 健全管理机构,完善管理制度

首先要尽快健全保护区管理机构,理顺管理体制,明确管理职能和责任,实现管理的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其次是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完善管理计划、保护计划和发展计划。再次是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制,按制度实行严格管理,明确责任,奖优罚劣。

5.2 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培养优秀骨干

一是加强保护区职工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水平。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的方法有计划地进行专业技术培训,以提高保护区各类管理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有效提高保护区保护管理水平。二是制定培养计划,尽快培养出一批科研能力强的业务骨干和学术带头人。三是加强横向联系,培养合作精神,与有关国内外组织和科研单位建立更加广泛的科研合作关系。四是结合保护区岗位结构和现有人员,制定合理的人才引进计划。

5.3 加强基础设施,增强后勤服务能力

一是完善管护所、站等基础设施和配套工程建设,配备相应的设施设备,改善职工办公环境和基本生活条件。二是购置巡护车辆及巡护设备,保障巡护成效。三是使用新技术、新设备,建立巡护监测体系。四是建立信息数据库,完善数据资料及档案管理系统。五是合理利用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5.4 建立社区共管机制,缓解保护与发展的矛盾

一是加强对保护区周边社区群众和利益相关者宣传教育,提高其环保意识。二是引导社区群众调整产业结构,推广林果种植和特色养殖;推广钢筋混凝土建筑减少林木用量;推广电气化制茶减少新柴用量;推广科学种茶、养茶提高茶叶品质等。三是有效开展社区共管,促使民众主动参与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形成一个由政府、管理机构和村民共同管理保护森林资源的良好局面,真正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5.5 强化合作协调,建立跨境联合保护机制

保护区与老挝丰沙里省相连,加强两国之间的保护合作交流,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对保护和研究东南亚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建立跨境生物多样性保护联席会议机制,通过每年定期召开保护研讨会,组织开展联合巡护、物种保护等工作,促进国际交流与跨境生物多样性保护活动。

5.6 加强林地资源管理,保障生物多样性安全

一是依据法律法规,逐步终止保护区内探矿行为。二是对保护区内侵占林地种植的茶叶,开展清理整治,逐步恢复生物多样性林区。三是加强执法队伍的建设,维护保护区及社区的治安,制止乱砍滥伐、乱采盗猎和破坏生态的违法行为。四是加强科研力量,开展综合科学考察,系统掌握保护区资源本底。

5.7 强化林火管理,预防森林火灾

保护区地处中老边境一线,边民活动频繁,存在较大火险隐患。应加强火源管控,建立健全护林防火防控体系;加强与老挝边境村寨防火信息交流,建立信息共享平台。

6 结语

自然保护区建设要坚持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原则,切实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易武自然保护区面临着人力资源短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资源本底不清、侵占林地情况突出等诸多问题。为此,提出健全管理机构、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建立社区共管机制、加强林地资源管护等建议。以有效保障生物多样性安全,促进保护区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西双版纳易武州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R].昆明. 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2015:1~93.

[2]杨鸿培文芒才赵建伟等.曼稿自然保护区社区土地利用方式对资源保护的影响[J].林业调查规划,2012,37(6):100~108.

[3]李海峰,周汝良.云南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林业调查规划,2013,38(6):64~67.

林长制巡查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一、基本情况

镇幅员面积310.8平方公里,年均气温13.6c°,年降雨量1009.4毫米,现辖大杉树、咱地等7个村(25个村民小组),1个街道居委会(正建制为老镇社区),总户数2579户,总人口7243人,有汉、藏、彝等14个民族。耕地总面积6024亩,退耕还林面积2702.27亩,生态公益林面积94678.16亩,可利用天然草原面积10.7872万亩。镇域内林地资源极为丰富,所辖310.8平方公里,除6024亩耕地外,其余全部为林区,森林覆盖率98.7%,占县天然林区总量近四分之一,林区内国家各级别保护林种、动物种类繁多,第四世冰川保留的珍稀动植物就有100余种,“管护面积大、管护责任重、重点监管区密集”是镇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的主要特点。

二、工作措施

针对镇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的主要特点,在总结历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我镇主要采取以下措施抓好森林草原防灭火专项整治工作。

(一)强化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森林草原防火工作的核心是“防”,强化宣传是“防”的关键,一是各村每月至少组织召开1次党员大会或村民大会,充分利用婚丧嫁娶等活动集中学习关于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的重要论述、重要指示批示,省、州、景区各级领导重要讲话精神,累计开展192场次,参加群众5700余人。制发《镇农事用火登记许可证》规范村民农事用火,通报森林草原火灾、野外违规用火典型案例和查处情况,突出火灾危害,宣传森林草原火灾预防、扑救和安全避险等基本常识,特别是群众参加灭火的注意事项和安全常识。通过集中强化学习动员、宣传教育,提升思想认识,强化群众敬畏心和警惕心,重点解决指导思想问题。二是各村组充分利用微信、村村响广播等平台宣传森林草原防火相关法律法规及火灾扑救知识,宣传森林草原火灾报警电话12119,做到人人皆知。三是各村组自查宣传横幅、防火标语是否完整,并及时补充完善,在重点林区地段、人群聚集地、坟园墓地、交通要道等醒目处张贴书写森林草原防火标语,全镇累计制作森林草原防灭火作战图9副、村干部值班表8个、农户轮流值班牌28个、“十户联保”牌74个、横幅50条、发送宣传册3155本。四是各村建立护林防火工作专卷,联系村领导及包村组干部全覆盖入户宣传森林草原防火相关知识,检查并及时完善护林防火保证书张贴情况。五是在春节、清明节等传统节日期间,积极倡导文明祭祀,教育群众破除迷信,用植树、送花等有益于保护生态环境的文明方式进行祭奠。

(二)完善制度,明确相关责任

我镇进一步完善了《镇森林草原防灭火处置办法》、《镇护林(草)员考核管理办法》、《镇村组干部考核管理办法》、《镇森林火灾事故处置应急办法》等森林草原防灭火相关制度规则,指导各村完善《村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方案》及《村规民约》,进一步明确细化了辖区各学校、林区各企业、各村各单位职能职责,将“加强森林草原防火宣传、禁止野外用火,造成火灾的追究其责任,取消该户本年集体公益林生态补偿资金”等内容纳入各村村规民约,累计签订护林防火责任书+承诺书7316份,累计行政处罚13人,罚款2200元。

(三)加大责任落实及队伍建设物资储备到位

一是要求各村按照我镇森林草原防火工作会的要求,切实严格落实森林草原防火指挥长负责制,严格落实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户、户包人、护林草管员包山头责任制度。二是要求各村结合民兵、后备干部等队伍建不少于30人的义务扑火队伍。三是要求各村清理扑火物资储备情况,并登记造册。

(四)做好值班值守及巡护工作

一是要求各村组严格落实主要负责人带班和24小时值班制度,建好值班工作台账,做好值班记录。二是村两委、生态护林员、护草员按照各自的网格划分区域进行巡护检查,重点对坟园墓地、输变电线路、项目施工区,要实行全天侯巡查,禁止焚香烧纸、燃放鞭炮,宣传引导群众文明祭祀,做到不间断、无空档、全覆盖,真正守住山、看住人、管住火。生态护林员和护草员正确使用熊猫app,认真填写巡查日志并按要求每月上报。三是各村组常态化开展火险隐患排查,对林区边缘杂草进行“三清三查”作业,建立防火隔离带。重点要针对坟源集中地、林区输变电线路,施工区,对梳理出来的火险隐患多,火源难控制的地区,巡查人员要每日必巡,一旦有出现新的问题要及时上报镇森防办,要提前做好防范工作。

三、特色做法

(一)制度设定促群策群防。

通过制定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举报有奖制度,实施群众之间的相互监管,实现了全镇林区监控无死角,全员参与、全员管理的良好氛围。

(二)用活生态公益林补助资金。

通过各村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同意,把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纳入村规民约,并与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相挂钩,形成合法合规的惩处措施。

(三)打好“面子”和“利益”两张牌。

对违反森林草原防灭火相关规定的,不仅扣发其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金,并在各类型会议、景区电视台上作为反面教材进行曝光。

四、存在的问题

(一)宣传力度不够,群众意识淡薄。

我镇部分村组还存在宣传形式单一,宣传内容枯燥。有的村民对护林员、护草员的管理不听从的情况时有发生。

(二)责任落实还不到位。

各村虽然都划分了防火责任区,但具体责任落实还不到位,通过巡查,镇森防办工作人员发现了烟点,但村组干部仍然未上报,重视程度依然不够。

(三)火源管控仍需加强。

对人员、车辆进山检查不严,对林区吸烟监管还存在薄弱环节。

(四)防火基础设施及专业扑火知识学习还需加强。

我镇民兵义务扑火队队员仅凭经验扑火,专业知识及技能训练还需进一步加强。

五、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加快推进依法治火,加大责任追究。

面对旅游人口增多,林地面积增大,火灾隐患点多,火情发生呈复杂化等趋势,要加强巡查,普及扑火知识,加大培训力度形成半专业扑火队伍,加快推进依法治火的进程,加大责任追究制度。

(二)加强宣传,营造全民防火的社会氛围。

积极通过多种手段和措施,广泛宣传森林草原防灭火的意义及各项法律、法规,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科学扑救”的思想,坚持“专群结合,以专为主”的原则,积极营造全民防火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