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流域生态修复方案

流域生态修复方案

流域生态修复方案

流域生态修复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生态水利工程 基本设计原则 水利工程学

在以往的水利工程学中,人们多侧重于自身的需求,对生态方面有所忽视,进而导致很多生态问题出现。人们在对这些生态问题反思与改进后,推出了生态水利工程。生态水利工程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通过多种技术手段,改变以往粗放式的建筑方式,将水利工程和生态工程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实现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共同发展。

1.水利工程的优势与不足之处

水利工程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优势重要体现在如下方面:一是水利工程能够大幅度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二是在水利工程下,很多人工湖泊出现,对城市夏季高温有显著的调节作用;三是水利工程能够储备一定量的水资源,实现水资源的调用,满足人类社会的生产与生活需要;四是水利工程能够有效地减少水土流失的现象。

尽管水利工程给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其也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主要表现为:一是水利工程给上游的生态环境带来一定影响,在建设的过程中,上游水面会升高很多,原本为陆地的部分可能会成为水库或湿地,陆地上的景观也会淹没;二是水利工程给下游的生态环境也带来严重的影响,下游很有可能出现浮游生物恶性繁殖的状况;三是水利工程会给自然生物带来严重的影响,影响其正常的繁衍。比方说,很多鱼类都在上游产卵,在水利工程的影响下,其无法到上游产卵,严重时会出现物种灭绝的后果;四是水利工程会给周边地貌带来很大影响,地质稳定性被破坏,使得自然灾害频发。除了这些以外,水利工程还会带来深层次的影响,如水文形势等。兴建的水坝改变河流的流速、水深等,水体自净能力有所下降,水体密度、水体温度都发生变化。倘若水坝位于上游,那么河道内径流量就会增加很多,径流的速度会降低,使得水体流体变化,甚至导致地壳运动更为活跃,引发洪水与地震等严重灾害。

2.生态水利工程的基本设计原则

(1)整体性原则

在对河流生态进行修复规划的时候,倘若只是在小范围内进行短时间修复,那么生态效率将难以提高,修复效果也大打折扣。所以,在设计生态水利工程的过程中,应从大景观的角度出发,只有这样,生态效率才能够被恢复,修复效果才比较理想。从整体的角度来看,这是依托于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在各种要素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制定出的河流生态系统修复的方案。该方案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并不简单的植被修复。生态学领域下的景观尺度涵盖时间与空间两方面。在河流修复的过程中需要采用大尺度景观,这是由于:一是水域生态系统是由多个子系统构建而成的,其包括生物系统与人造工程设施系统。这些系统和生物系统有机融合在一起,共同组建了整个生态系统。如果水域系统被破坏,单纯从河道而进行生态修复是难以达到修复效果的,相关人员必须靠综合各种因素之间的作用关系而制定出可靠的修复方案。二是在进行生态系统修复的过程中,必须考虑水域生态环境的多种特性,如随机性、流动性与可变性等,因为这些特性直接对生物种群产生影响。三是在设计的过程中要考虑河流生态系统的开放性。河流生态系统本身会与周边生态系统进行物质交换,所以仅对河流进行生态修复是难以达到修复效果的。四是河流生态修复需要一定的时间,并非一蹴而就的。相关资料显示,要重建或修复一个湿地,所耗费的时间大约为15年到20年。所以,相关部门与工作人员应做好充足的准备,对所修复的河流进行长时间的监测与管理。综上所述,在进行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的过程中,必须立足于整体,做好长期性的规划,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制定出大尺度的景观方案。

(2)充分利用生态系统自我修复的原则

和以往的水利工程相比,生态水利工程在考虑水利工程的相关原则外,还要充分考虑生态系统本身的自我修复能力,最大限度地促进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要想实现这一点,单纯地依赖人工建筑物是不可能的。事实上,任何一个生态圈的出现都是经过了漫长的自然考验的,是各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最终结果,其往往具有极强的修复能力。因此,在设计生态水利工程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生态系统自我修复的功能,否则单纯依靠人为力量,很有可能会适得其反,导致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最有效的路径是,将人为力量和大自然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组织功能,由大自然的选择恰当的物种。在这一方式下,一方面生态系统的修复效果显著提升,另一方面能够节约大量的成本,兼顾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实现双赢。

(3)保护水体环境多样性的原则

对于生活群落来说,非生物环境会对其产生多种影响。也就是说,某一地区,倘若其自然环境具有多样性,那么其生物也会具有多样性。通常,这种多样性强的生态系统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可以应对一系列的外部变化。如果水利工程导致水体内部环境趋于单一化,那么其自身m应能力将会大幅度下降,难以抵御外界的变化。这样一来,生态系统的功能也会逐步丧失。所以,在设计水利工程的过程中,相关设计人员应充分了解水域情况和周边生态环境,推出合理的设计方案,并从多方面对设计方案进行反复论证。只有这样,生态水利工程才会修复与改良生态系统,造福人类。

3.结束语

在当前社会下,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提高,生态水利工程开始出现。和以往的水利工程不同,生态水利工程从水域的生态环境出发,充分考虑多种因素,有效地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在设计生态水利工程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应立足于整体,构建大尺度景观,充分利用生态系统自身的功能,在确保生态系统多样化的前提下,推出合理的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方案。

参考文献:

流域生态修复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河道治理;生态水利;生态环境;应用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水利工程建设对自然生态环境所带来的的影响

(一)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水利工程都是建立在自然河道的基础上的,因此,工程的建设就会直接对河流长时间演化而形成的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使得河流的局部形态出现了非连续化以及均一化,最终让河流原有的多样性生态环境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变。尤其是在建设大型水库的过程中,由于水库建设具有一些独有的特性,当受到外界阳光的辐射时,就会形成特殊的水温结构,这就使得天然河道原有的水温以及水质均会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

当水面受到太阳辐射时,其热量辐射值就会增大,这就使得水库在蓄水后的水温比天然河道的水温要高出许多,这种情况的出现不仅会对河流原有的水质造成一系列的影响,而且还会对河流中各种鱼类的繁殖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随着水利工程的建设,河流原有的水流速度就会减小,使得河流中的污染物的扩散迁移能力以及气、水界面的交换速率受到阻碍,导致河流的自净化能力降低,同时还会对原有河道造成严重的重金属污染。

(二)水利工程建设对河道附近的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的建设对河道附近的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河道周围的植被因为水利工程的建设而受到严重的破坏。在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中,由于施工的关系,河道周围的陆地植被必然会受到河道建设的破坏,对栖息在河道周围的陆生生物的生存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河道的理化性质也会因此而发生改变,最终使得栖息在河道岸边的所有生物的生存以及生活环境逐渐恶化。在对水利工程进行施工的过程中,环境的恶化使得大部分栖息在河道周围的动物被迫迁徙,导致了施工区域原用的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如不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对其进行保护,甚至会导致濒危物种的灭绝。

二、生态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的设计原则

(一)建设生态水利工程的作用

在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中,由于受到施工的影响,自然河流就会出现非连续化以及渠道化的情况,这就在某种程度上使得自然河流的生态环境变得单一化,导致河道流域的自然生态系统逐渐退化。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最终目标就是在发挥水利工程的作用的同时,恢复河道及其周边地区原有的多样性生态环境。不过生态环境的恢复并不是以人工种植或引进鸟类、鱼类或者是其它的一些物种为主要手段,此种工程的建设重点应该是将河道形态的异质性提高到最优值,使其无限接近于自然河流原有的地貌环境,为多样化的生物种群的恢复提供有利的条件。

(二)建设生态水利工程的注意事项

在管理以及制定河流原有生态的修复方案中,务必要以可持续发展、长时间、大景观尺度为基础,而不是在局部范围、短时间、小尺度的范围内来对河道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在河流的生态环境的修复过程中展开大景观尺度的修复,可以有效的提高生态环境的修复率,而小范围的修复不仅修复的效率较低,而且修复的成功率也相对较低。在对河道进行修复的过程中,其整体性主要是以生态环境的功能以及结构为出发点的,在建设生态水利工程的过程中,一定要对生态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交互作用进行全面掌握,以此来提出具有综合性以及整体性的修复方案,而不是只考虑单一的河道水文系统修复、植被修复或动物修复。

三、利用生态水利来对河道进行治理的方案

(一)治理方案

一般情况下,在对河闸以下进入平原的河道进行治理时,其规划方案基本上是以堤防为主。在对横断面的水位进行设计时,通常要高出地面1米以上,其水位最高时可达到3.44米,平均水位也在0.53—1.3米之间。为了确保河道岸滩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其最佳的治理方式就是修筑堤防。

(二)水位以及流量的设计

在对洪水期河槽的流量进行设计时,一定要根据被保护地区的重要程度,计算出防洪标准下的洪水流量,其相对的水位为设计水位。在对水河槽的流量进行设计时,可以使用平摊流量或造床流量来对其进行计算,其相对的水位为设计水位。在对枯水期河槽的水位进行设计时,可以将通航等级或其它的一些整治要求作为设计的依据。此外还必须对最低水位采取不同的保证率,其对应的流量就是设计流量。

(三)在对生态水利工程进行规划时的一些建议

在对河道进行治理的过程中,最好遵循先消险后达标、先重点后一般、先下游后上游的整治原则。同时还必须遵循先治理城市河流段再治理农村河道段,且在对干流以及支流进行整治的过程中,也必须分区分段治理。对于堤防的完善,一定要在整修完毕后再进行标准化建设。

(四) 对水污染进行治理的技术方法

在对河道的水污染进行治理的过程中,最为理想的方法就是对某一区域或城市进行集中调水、配水,这种方法虽然具有成本低、见效快的优点,不过它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河道的水污染,只不过是将被污染的水体从上游转移到了下游,从一个区域调到了另外的一个区域。在对水体污染进行治理的过程中,如果采用此种方法,既不能解决河道的水体污染情况,同时还会形成被污染水体的恶性循环。

四、在对河道进行治理时生态水利的应用

(一)水生植被的构建

在对河道的生态系统进行恢复的过程中,可以适当种植一些水生植物,例如睡莲、金鱼藻、伊乐藻、黑藻等,让它们对河底泥以及水中的钾、氮、磷等营养物质进行转化、吸收。这样既可以防止河道水体的富营养化,又可以对浮游植物的生长进行抑制,为河道的多样化水生生物的恢复提供较好的环境基础。

(二)水生动物种群的构建

适当增加河道中鲫、螺、鲢的种群数量,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就是对水体中的巨大的微生物、腐碎、有机碎屑、浮游生物以及浮游植物的生物量进行适当的控制,以便于达到维护河道水环境的生态平衡,净化水体的目的。

(三)机械除藻

为了降低河道中的水华蓝藻对河道的污染,可以利用便携式的水华清除装置来对浮性藻类进行清除。

参考文献:

[1] 王凯霞,张晓涛,王德业等.浅议河道治理和生态水利[J].科技视界,2012,(6):171-172.

[2] 陈勋,李梅凤,黄成业等.河道治理中的生态水利应用探究[J].中华民居,2011,(11):389-390.

[3] 张世玉.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20).

流域生态修复方案范文第3篇

自1945年以来,人们一直在探索奇黑利斯河流域的防洪减灾问题,进行了800多个可行性研究,主要是为了解决该流域的洪水问题。州政府已经实施了一些小规模的工程,如河道的裁弯取直以及堤防的加固加高等。但是,这些只是局部的措施,缺少流域范围的解决方案。

由于政府不同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很多有关该流域的建设方案没有被美国国会通过,直到198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奇黑利斯河一段防洪堤的设计方案,但由于没有经费,该计划遇到了来自市政和社会的反对。最终,在缓解奇黑利斯河流域洪水灾害方面没有采取任何行动。2007年12月,奇黑利斯河上游发生严重洪水,洪水水位创历史新高,著名的“5号公路”被封闭,许多农场、企业和居民的住宅被洪水淹没,直接经济损失有数十亿美元,其中由于高速公路封闭造成的经济损失不小。

2011年,华盛顿立法领导者呼吁对奇黑利斯河的洪水问题进行单独研究,并提交专门报告,成立了一个由奇黑利斯河流域的6位领导组成的工作组,专门为该河的防洪问题提交建议。工作组建议改善奇黑利斯河水生物种的生存环境,尤其是鲑鱼,这是一种具有重要经济和文化价值的鱼类。这个建议被提高到与防洪减灾同样重要的高度,这种优先考虑,首要是基于流域文化以及流域的经济效益,并且也是促进流域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的需要,并不是简单的防洪减灾。

奇黑利斯河的防洪减灾措施包括大、小规模的基建项目、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项目、土地使用管理和洪水预警等,具体如下。

大规模的流域项目 包括在河流上游建设大坝和水库,为鱼类洄游修建鱼道,还有一些水质和泥沙方面的项目,这些项目的可行性论证和分析大约需要耗资560万美元,项目建设大约需要经费2.5亿美元。还有“5号公路”保护项目目前正在进行项目的设计和分析工作,包括抬高公路的地基、进行路基填充、架设高架桥以及进行移民搬迁等,需要花费3.5亿~20亿美元。

小规模的项目 包括用于堤防建设的征地和移民搬迁等项目,提高蓄洪能力,进行滩地恢复等。水基础设施保护项目包括修建堤坝保护污水处理厂、修建防洪墙保护饮用系统等。畜牧业和农业保护措施包括在保护区修建“动物防台”,为牲畜提供洪水避难场所,修建洪水撤退道路,方便牲畜在遭遇洪水时撤离,减少牲畜死亡,大约需要100万美元。

基于生态的项目 奇黑利斯河流域正在展开基于生态的项目,以提高流域整体的生态价值、保护水生生物栖息地以及大量鱼类的生存环境,包括制定一个全流域的水生物种促进规划、河岸毗邻区的连接和保护以及控制水土流失等。

水生物种促进规划 工作组正在制定全流域的水生生物促进规划,从华盛顿国务院获得鱼类和野生动物方面的技术支持,尊重部落文化差异,规划流域水生物种的促进方案。这将包括保护该流域鲑鱼的生存环境。

流域生态修复方案范文第4篇

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我们**县地处**岭南端西麓,地势丘陵起伏,是全省水土流失重点县份之一。水土流失面积达到142.98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54.13。大量的水土流失不仅使农村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给农民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而且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严峻的现实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水土流失现状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遏制,必将影响整个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遗害子孙后代。为此,20__年以来,县委、县政府瞄准生态立县目标,突出人与自然和谐主题,本着“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注重效益”的水土保持方针,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土流失治理会战,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效。全县共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44.1万亩,占流失面积的30.84。20__年我县**两条小流域治理被国家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小流域,20__年我县部级生态修复试点工程项目也顺利地通过了上级的验收。我们的具体做法是:一、强化组织领导,保证治理工作顺利开展

实践证明,领导的重视程度决定工作力度。为此,我们切实在强化领导上狠下功夫。一是加大组织领导力度。专门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主管副书记、副县长为副组长,水务、环保等相关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全县水土保持工作领导小组,把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作为生态县建设的重中之重,由部门行为上升为党政行为。县委书记**、县长**同志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现场办公解决实际问题。我县还制定下发了《**县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的通告》、《**县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实施方案》、《**县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区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和十多项乡规民约,并将水土保持工作纳入目标管理,县、乡、村严格落实一把手负责制,层层签订责任状,年初落实任务,半年进行检查,年终严格兑标,从而形成了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工作机制。二是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水土流失治理是一项社会性、群众性的工作。为让群众充分认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意义,自觉从传统的思维定式和生产生活方式中冲脱出来,主动投身到爱护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行动中来,我们利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水土保持法颁布纪念日等有利契机,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广泛宣传《水土保持法》、《水法》等法律法规,组织开展环保板报评比、环境警示教育图片展等宣传活动,切实增强了广大干部群众“守土有责”的忧患意识和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三是加大协调配合力度。各乡镇、各部门都从各自的职能出发,密切配合,合力攻坚。在实施生态修复试点工程过程中,为了保证工程质量,水务、林业、土地、环保等相关业务部门的30多名干部和技术人员,多次深入项目区进行实地踏查,收集整理基础材料,联合制定实施意见,为科学编制《**县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实施方案》提供了翔实依据。

二、采取综合措施,务求治理工作取得实效

实践中,我们探索出一整套科学有效的治理方法。坚持预防为主,生态优先,以小流域治理和生态修复为重点,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治山、治坡、治沟统筹兼顾,工程、生物和农耕措施综合配套,治理、保护、开发、利用、修复五位一体,全面加大了治理力度,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坚持规划先行,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项目区内地形地貌、水土流失程度等实际情况,提出了“大封禁、小治理”、预防与保护兼顾的治理方略。对水土流失严重、群众治理愿望迫切、工程比较集中、示范作用大的区域,规划为重点治理区;对水土流失程度较轻,降水条件适宜,破坏不严重,超坡度耕地退耕还林成活率高,人工林面积比较集中的区域,规划为重点生态修复区;对超坡度的荒山、坡耕地面积比较!集中,生态脆弱区域,规划为重点监督管护区。同时,针对不同区域制定了科学的治理方案,为项目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二是统筹兼顾,全面推进。为了确保治理效果,我们本着集中连片、综合治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兼顾的原则,大力推行了适合我县特点的“封、管、建、改、轮、监、创”治理模式。“封”即封禁,通过设立标牌和标志碑、修建工程围栏以及植物围栏等措施,对成片的林草进行封禁保护。“管”即培育管护,对幼林、中龄林进行定期抚育管理,对疏幼林进行补植,对残次林进行更新改造。“改”即改灶、改圈舍,解决封育后的燃料、放牧等问题,大力推行节能灶,提倡种草养畜、舍饲养畜。“建”即建设小型水保工程,在林草与耕地交界处开挖截流沟,减少坡地径流,提高生态修复效果。“轮”即轮牧,根据牲畜数量和草被再生与恢复情况,以不破坏草场再生能力为原则,将项目区草场分成几个小区,实行轮牧。“监”即监测,在项目区内建立了坡地径流观 测小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监测标准样方地,并结合水文、气象等资料对项目区水土流失、生态修复等状况进行动态监测。“创”即围绕绿色、特色经济创办第二、三产业,重点发展加工业、餐饮娱乐、观!光旅游业等,推进水保产业化发展。三是突出重点,打造精品。积极对上争取扶持项目,坚持以点带面的工作方法,先后实施了前头、前六小流域治理和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三个样板示范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前头、前六小流域1999年被列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十、百、千”示范工程,20__年通过国家竣工验收。前头小流域治理面积达到318.27公顷,新增林地面积146.5公顷,林地覆盖率达到20.55,草地面积达到19.5公顷,林草覆盖率达到23.29。**小流域治理面积达到905公顷,新增林地面积240.4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13.25,草地面积达到85公顷,林草覆盖率达到18.2。通过治理形成了网、带、片,乔、灌、草相结合的林草防护体系,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改善了小流域环境。

三、着眼长远发展,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

流域生态修复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综合治理;成效;思路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取得的成效

1.1自然条件

洮南市位于吉林省的西北部,其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21°38′至123°20′,北纬45°2′30''至46°1′20''之间。属于嫩江支流洮儿河和霍林河流域。全市辖18个乡(镇)、6个街道办事处,18个国营农林牧渔场,221个行政村,628个自然屯,总幅员面积5103平方公里。

洮南市位于科尔沁沙地的东部及大兴安岭余脉,地貌类型北部为低山丘陵区,中部为洮蛟两河冲击平原,南部为松辽平原的沙丘覆盖冲积平原,地势总体呈西北高东南低,多以起伏不平的沙丘、丘间平原组成。海拔高程在134~662米之间,地面起伏较大。洮南市北部半山区为水蚀区,现有侵蚀沟2295条,沟壑密度为5.6km/km2,地面坡度为5°~55°。

洮南市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特点四季分明,春夏季干旱,春秋冬季多风,最大风力8级以上。多年平均气温4.8℃,5~9月份大于等于10℃的积温2910℃。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为3005.3小时。多年平均降水量为399.3毫米。多年平均蒸发量为2083毫米,无霜期136天,干旱发生频率为57%。

主要土壤类型有淡黑钙土、风沙土、草甸土、山地石质土、粟钙土和碱土。地表植被北部为大兴安岭山前天然次生林植被类型,中部冲击平原为人工林植被类型,南部为草甸草原植被类型,主要有柞树、樟子松、榛柴、榆树、杨树、黄蒿、兔子蒿、羊草、苜蓿、沙打旺、芦苇等。

境内有洮儿河、蛟流河、霍林河流经全境,有额木太河、那金河、双发河、古树河、野马河、老龙河等季节性河流流经市境。全市水资源总量7.6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2.8亿立方米,地下水4.8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可利用量为3.2亿立方米。

1.2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现状

多年来,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悉心指导和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洮南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按照国家制订的水土保持工作方针,经过多年的保护、治理与开发,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全市治理基本农田面积496公顷,营造水土保持林面积9724.77公顷,经济林面积12464公顷,种草面积2529.4公顷,封育治理面积27065公顷,其它面积为3.4公顷;坡面水系控制面积6845公顷,长度388.1千米;修建塘坝池等小型蓄水保土工程109座,设计蓄水量为483万立方米。竣工小流域209条,挖鱼鳞坑9.5万个,竹节壕4.5万延米。

1.3水土流失得到明显控制

通过综合治理,全市形成了“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与工程、植物、耕作措施相配合的综合防护体系,林草覆盖率提高到22.57%,水保工程年蓄水483万立方米,年均土壤侵蚀模数下降到3868t/km2.a,完成治理的小流域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山洪、滑坡等地质灾害明显降低,危害程度减小,有效保护了道路、桥梁、村庄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昔日的荒山秃岭披上了绿装,以采取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治理为主体的那金镇孤山小流域,多年来培植的山杏林如今已经旧貌换新颜,山上的杏林漫山遍野、郁郁葱葱,每到杏花开放时节风光秀丽、景色宜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局面日渐呈现,这里作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成功典范已经远近闻名。

1.4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

水土保持生态综合治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全市的农业生产条件,治理中所采取的治理措施有效保护了农田,全市有4个乡镇实现了农田水利建设达标,通过综合治理,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为稳产增收、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了可靠保障。

2水土保持生态综合治理思路

洮南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贯彻执行“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水土保持方针,以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为中心,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遵循经济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调整产业结构,减少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压力,科学布设各项水土保持设施,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以小流域为单元,以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支持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主线,以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为目标,实行山水林田路统一规划和工程、植物、耕作措施相结合,积极开展综合治理开发。结合水土保持治理特点,对流域内的天然次生林实行以封育为主的保护,部分地段采取人工补植、补种的方法,改造林相;在以农业生产为主的人口密度集中区,对多余的坡耕地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和生态自然修复;对治理区内管理粗放的经济林,通过更新改造促进林木生长,提高覆盖率和郁闭度,增强土壤抗侵蚀能力,减轻水土流失危害。

坚持治理与开发相结合的原则,在保护中建设,在建设中保护,防止边治理边破坏。坚持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的原则,根据自然条件和水土流失的特点,坚持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协调运作的原则,本着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农则农的原则,调整农、林、牧、副各业生产用地比例,提高植被覆盖度,减轻土地风蚀沙化程度,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3做法和经验

3.1坚持“北治山,南治沙,中间治涝洼”的治理框架,理清治理开发思路

3.1.1强化生态意识,坚持退耕还林还草。在既抓经济效益又抓生态效益的同时,明确生态效益优先,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全市的植被状况进行认真核实,按照植被分布规律,对多余坡耕地按照植物的生长特点,制定总体规划和分类措施,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还草。

3.1.2积极开展宣传教育,落实治理成果。向农民群众广泛深入宣传“一法两例”等国家和当地政府的法律法规,教育他们遏制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让其充分认识风力侵蚀的严重危害性,提高他们防治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各种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并通过印宣传画、散发传单、挂横幅、修筑永久性标志加强宣传教育。

3.1.3建立管护机制,制定方案,落实责任。市水土保持主管部门要把生态修复建设监督管理工作纳入水土保持监督执法日常工作,同时制定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建设监督管理方案,强化水土保持监督执法,把水土保持生态修复项目作为乡(镇)、村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层层签定任期目标责任状和年度目标责任状,分兵把口,各负其责。通过工程围栏和人工种草治理的,必须签定合同,明确产权,法律公证,使治理成果与产权人的利益相结合。同时制定监督管护方案。市水土保持机构抽调业务骨干作为水土保持监督执法专职人员,同时乡(镇)水利管理站配备兼职水土保持监督管理人员,具体负责各个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区的治理项目安排、监督检查、技术指导等项工作。每个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围栏小区都配备一名由群众推选,办事公道、责任心强、身体健康,能胜任工作,工作能力强的管护人员,落实管护责任制。对违反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的制度法规、政策、乡规民约的事件进行监督检查,同时对护林护草人员定期付给适当报酬。

3.2建立生态修复建设技术档案

技术档案以封育区为单位建立,目的是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综合治理结束时全面评价建设效果提供技术数据与依据,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3.2.1生态修复项目调查规划设计文件。

3.2.2治理区植被生态演替观测资料,包括多度、频度、盖度、高度和生物量“四度一量”观测。

3.2.3治理区土壤理化性质观测,以了解项目建设过程中的理化性质变化。

3.2.4水土保持效益观测。

3.2.5治理区植被利用活动记录,评价人为活动对封育的影响。

生态修复建设的技术档案由洮南市水土保持工作站建立并负责管理保存和年度观测资料整编、汇总,以备验收和检查。

以封育管护区为单位建立技术管理档案,为综合治理结束时全面评价试点效果提供技术资料。技术管理档案包括项目调查规划设计文件、开工施工文件、检查验收文件、各项监测数据记录及各类审批文件均需归档,以封育小区为单位分别记载封育措施数量等情况。

4.结语

按照有关的规划要求,经过比较论证,得出如下结论:

相关期刊更多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院

流体传动与控制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上海电气集团公司

肿瘤预防与治疗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