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早教的核心竞争力

早教的核心竞争力

早教的核心竞争力

早教的核心竞争力范文第1篇

关键词: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我国民办高校历经30多年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竞争日益激烈,如今不仅在数量上己经达到了相当的规模,教学质量也逐步提升,取得了社会的认可,形成了一定的结构、层次和办学特色,逐渐发展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1.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核心竞争力,即企业相较于竞争对手而言所具备的竞争优势与核心能力差异。核心竞争力最早由普拉哈拉德和加里·哈默尔两位教授提出。本文作者认为,核心竞争力,即核心竞争能力、核心竞争优势,指的是组织具备的应对变革与激烈的外部竞争,并且取胜于竞争对手的能力的集合。决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可分为两大类:组织内部的核心资源和核心能力。其中核心资源是基本构成要素,如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品牌和企业文化等。如果企业的核心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利用和合理组织,资源就会转化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成为企业独特的竞争优势。核心能力是指企业的主要能力,是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的强项,是其它对手很难达到或者无法具备的一种能力。核心竞争力并非核心资源与核心能力的简单相加,而是各项要素的有效整合。

2.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MIT第十四任校长保尔.E.格雷在1983~1984年校长报告中说: “一个大学的质量在于它为自己制定的发展水平和前景以及它的原动力和潜在能力”。格雷校长突出强调了能否达到大学发展所规划的“水平和前景”,取决于大学的“原动力和潜在能力” 。

故本文作者认为,民办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是指民办高校在现有的办学体制和办学条件下,在办学实践过程中对办学资源的获取能力和充分利用能力。这种能力支持着民办高校长期稳定发展,成为民办高校的生命力来源,使民办高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立足之地,树立良好形象,并最终能在教育市场与其他高校展开公平竞争。

二、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来源

理论上看,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来源于多方面,是若干能力的综合体,是多方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具有复杂的内在关系和作用机理, 从实践中可认识、可操作性看, 需要对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进行分解,以便抓住重点,使措施行之有效。 根据我国民办高校的具体情况,立足于发展更具可操作性的核心竞争力,本文认为民办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取决于基础优势、教学优势以及综合能力优势。

1.民办高校的基础优势

基础优势是指客观上影响民办高等学校发展的基本条件,如学校基础设施设备、校园环境、办学规模、获取资源能力等,其中民办高校的办学条件,政府政策和法律制度是最重要因素。

2.民办高校的教学优势

教学优势是指对民办高校发展起重要支撑作用,并促进民办高校发展的基础性因素,其主要因素有三个,即学科专业结构、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情况。其中专业结构包括特色专业、重点专业、校企合作专业、前瞻性专业等;师资队伍包括教师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师资来源、专兼职教师比例、教师整体素质、教师稳定性、教学管理能力等;人才培养能力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专业和实践能力、毕业生就业率和毕业生社会评价等。

3.民办高校的整合能力优势

整合能力优势是指对内外部可用资源的有效引进和充分利用的能力,它不但包括对基础优势和教学优势的整合,还包括民办高校自身的整体规划,管理水平和效益,它也是民办高校规划和政策措施的综合体现。

总之,构成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优势、专业优势和整合能力优势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民办高校的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

早教的核心竞争力范文第2篇

一 3~12岁少儿英语培训市场现状和发展趋势

第一,与10~15年前少儿英语培训机构初步开拓市场时期相比,当前我国3~12岁少儿英语培训市场更加成熟且增长速度加快。这是由于市场对于孩子早期接触和学习英语必要性的意识增强,从而导致市场需求增加。中国基础教育的素质教育改革起到了对市场大众的普及教育作用,更多的家长意识到英语能力的重要性。中国的进一步改革开放和近几年中国经济实力的提升,使大众不仅在意识上同时在经济实力上保障了少儿英语培训市场增长的必然性。再者目前3~12适龄儿童父母均处于“70后”“80后”及其自身知识层面和英语能力较强,主动为孩子在少儿时期寻求高端英语培训的意识和需求增强。

第二,市场竞争更加激烈。2008年金融风暴证明了中国教育市场的坚挺,因此大量资金涌入教育行业。新兴培训机构出现的速度快,在其他细分领域已经成熟的培训机构,如新东方等知名品牌利用其强大的品牌价值向少儿英语培训市场纵深发展。国外机构,如迪士尼公司也来抢占国内市场。

第三,市场整合、重组和逐步规范。由于市场的参与者在数量上增加,在机构规模上的多样化,为家长和客户提供了各种比对的机会和可能。机构的差异化竞争将去表面化,真正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机构在这场重组和规范的市场震荡中将占据优势。市场将在逐步成熟中淘汰出早期以各种创新的英语学习和教育理念作为差异化竞争噱头,而没有实质核心竞争力的机构。

二 企业成功模式探讨

第一,如果将市场作为检验成功的唯一标准,那么,市场将最终选择那些能实际提升幼儿学习兴趣,提高幼儿英语能力和综合素质;服务周到,机构管理科学;营销渠道强大,能在更广更大范围内准确传达培训机构理念和产品优势的机构。

第二,教学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将体现在如下方面:培训机构对师资的把控和培训能力;对于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的吸收学习和转换这些理念为可操作教学过程的能力;英语教育在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差异化处理,以及对于英语学习与信息技术结合的研发能力。

第三,教学服务的核心竞争力将体现在以机构根据自己的教育核心产品为客户带来的更多相关增值服务,如离家的便捷性,与家长有效适时的信息交流,对于幼儿教育的引导,解决家长对幼儿教育的困惑,解决独生子女带来的教育问题等。

第四,公司管理的核心竞争力将体现在其管理的现代化和信息化方面。公司能够吸引、培养和持有一批具有共同教育梦想和理念的人才,并合理利用其才能,在公司各部门岗位发挥才能。有核心竞争力的公司往往都有明确的公司文化,完善的各项公司管理制度,以及明确可行的公司发展规划。各项管理需要紧密与信息技术相结合,能够及时通过各项数据的统计分析对市场、客户和公司内部的运作做出准确的评估和调整。

早教的核心竞争力范文第3篇

一、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核心竞争力”这一内涵最早源于1990年《哈佛商业评论》上所刊登的一文――《公司核心竞争力》,该文作者是普拉哈拉德与加里?哈默尔,他们认为“核心竞争力”是指一个组织经整合知识与技能,实现对生产技能的协调及对技术知识、技能的有效整合,就产品及服务关系而言,核心竞争力是隐含在组织核心的产品及服务技能。他们认为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能力,是企业独特的、可以经受时间考验、且竞争者难以轻易模仿的一种能力。这一概念在诞生之后迅速在各国广泛传播开来,并引入中国,由企业逐步蔓延到教育领域。

二、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分析

行业特色院校核心竞争力指的是一种特色鲜明的办学模式,通过院校和区域间所形成的合作关系,使该紧密合作全面融入科研、教育、文化创新、服务社会发展等方面,充分传承院校的办学特色,在竞争日趋激烈的高教版图中勾勒出高职院校的板块特征,彰显院校特色办学、差异化发展的思想。

为了逐步发展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使其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必须注重在办学实践工作中,大力整合资源、组织教学科研工作,加快创新知识与技能,加强教学技术管理,使其在教育行业市场竞争中掌握独特而持续的竞争优势,具备深入发展的整合能力。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其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如下含义:是在高职院校长期发展中积淀而成的能力,难以为其他竞争者所替代,且随之不断创新和改革,全面体现院校的综合办学实力。

三、提升通讯类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对于通讯类高职院校而言,其核心竞争力属于一个有机整体,包括学习、管理、创新以及培养四大能力,为了提升通讯类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必须分别提高这四大能力,以下具体进行分析。

(一)增强学习能力

对于通讯类高职院校而言,其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其是否具有足够的学习能力方面,例如,能否构建一个学习型组织,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根据我国“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加快培养适应我国产业转型及技术创新需求的综合型、创新型技术人才。为了顺应这一要求,高职院校应加快转变教学理念,培养出一批学习能力强、致力于服务社会的人才。此外,应关注培养学生与职业岗位相对接的综合技术能力,加强高技术含量特色化专业教育,增强学习能力与竞争能力,加强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学习与创新能力,增强器科研、教学能力,提高其科研应用能力。

(二)提高管理能力

通讯类高职院校肩负培养通讯类人才,积极发展和创新通讯技术,以更好地服务社会等使命,为了顺利完成这些要求,必须提高院校的管理能力,如决策、资源整合、经营、组织协调等能力。高职院校的管理能力直接决定了其核心竞争力,领导干部的素质是确立专业建设方向、调整专业结构、组织开展高效教学管理工作的关键,也是加快建设专业教学队伍,全方位提高教学质量,构建专业品牌的基本保障。再科学的决策,若无高素质管理人员有效实施,就难以得到高效的产出。因此,高职院校要想打造一个名誉社会的专业化品牌,逐步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就必须确保管理队伍的高效运行,保障决策的正确性,例如,可以尝试采用董事会领导管理体制等。

(三)拓展创新能力

在提升通讯类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过程中,培养创新能力是其中的关键一环,要求院校应加快改革职业人才培养体制,积极推行工学相结合、顶岗实习、校企合作的模式,加快主体多元化、合作共赢式的办学机制,使行业全程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此外,应主张加强专业化建设,分别从专业布局、课程、教材、师生培养培训、行业指导、技术应用、校企合作等各个方面入手,积极创新与探索。以学分认证为基础,加快学习方式的改革,构建开放式职教学历、学位制,推进职业资格证与学历证“双证融通”,最终实现专业设置和产业布局、教学与生产、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学历证与资格证、职教与终身教育的有效对接。例如,通讯类高职院校可以构建基于校企“双主体”的1221培养模式,所谓的“1”是指建立一个开放式的资源共享平台;“2”是指构建知识、技能培养系统;“2”是指实行毕业证、资格证双证教育;“1”是指建立毕业学生“回炉制”。此外,应注重同企业合作,共同制定一个完善的培养方案,推行“2+3+1”教学方式,其中,“2”是指前两个学期开展文化、素质基础教学,“3”指的是3、4、5学期重点针对专业课程,开展分段式教学,“1”是指第6 学期全面推行顶岗实习。

(四)提升培养能力

对于通讯类高职院校而言,培养能力也是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主要体现在师资、实训条件及实践教育水平方面。专业化教学团队是核心竞争力的中坚力量,为了更好地培养人才、发展技术,更好地服务社会,必须加强技术、技能的培训,完善高职院校硬件配置,包括实训基地及相应的配套实训设备等。

四、结束语

早教的核心竞争力范文第4篇

开始先说一说我自己,我作为一个工作了两年半的热工,自2018年3月进厂以来,我一直兢兢业业,活跃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学习这个岗位的通用技能,修理电动阀门和角行程、直行程执行器,以及电动门的电路图和控制箱内各个元件之间的连接,DCS柜里的接线等。领导们非常关心我们这些新进员工,给我们进行了各种各样的考试,除了考上述这些,还考转子轴向位移保护装置、汽轮机转子与汽缸的相对膨胀的差值保护装置、压力开关检测和校验报告,这为我形成敢于履行责任和担当的思想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这得益于公司的企业文化主线——三个共同提升。

三个共同提升指的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员工个人素质、家庭竞争力的共同提升,先说一下企业现状及核心竞争力,我们是一个火力发电厂,由于国家的环保力度持续加大,煤炭价格水涨船高,导致入不敷出,除了供暖时期有收入而非供暖时期一直亏损,企业竞争力持续下降,这一切的起因皆源于计划经济时代的落后思想,毕竟落后就要挨打,所以必须改变全员的思想,个人素质提升及思想改革应运而生,此举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前提条件,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只有主动出击才能重新崛起!如何破局?那就必须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说一下个人素质提升,这提升不仅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个人素质,还有以及思想的改变,必须彻底改变过去的计划经济时代思想,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提供有力的保障,拿破仑·波拿巴这个来自科西嘉岛的意大利矮子都能横扫欧洲,就是因为不仅只有他,还有其他法国人都改变了思想,誓死对抗封建礼教。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也是如此,由于4.12反革命事变让国民党变成了没有民众支持的执政党,而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融合了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形成毛泽东思想,思想上的创新使其获得了广大老百姓的支持,瑞金的5次反围剿、长征,之后与蒋中正合作把昭和日本打了十四年,在第二次国共内战一举击垮蒋中正,迫使蒋中正转入台湾,可见思想的提升是多么重要。

再说说家庭,家庭是每个人温馨的港湾,这也是每个人的精神支柱,家庭稳定才能公司稳定、社会稳定,社会稳定国家就稳定,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然而美国由于对新冠肺炎的不作为,加上暴力执法,以及自由美利坚,枪战每一天,已经毁掉了很多个家庭,甚至有些人离开美国换了国籍,最近更换国籍的美国人越来越多,他们越来越不认可这个国家,美国梦就是一个天大的笑话,活得自由,死的随机,这就是自由的灯塔?!我希望美国能不侮辱这五个字!这就是家庭的重要性。

说一下初心,初心就是一句话: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中国共产党的最早组织是在上海首先建立的。1920年8月,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正式成立。参加者有陈独秀、李汉俊、李达、陈望道、俞秀松等,陈独秀任书记。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后,实际上成为各地建党活动的联络中心,起着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的重要作用。

1920年10月,由李大钊、张申府、张国焘3人发起成立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李大钊为负责人。罗章龙、刘仁静、邓中夏、高君宇、何孟雄、缪伯英、范鸿劼、张太雷等先后加入,成员大多为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骨干。

1920年秋,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等在武昌秘密召开会议,正式成立武汉共产党早期组织,推选包惠僧为书记。

1920年秋,施存统、周佛海等在日本东京建立旅日共产党早期组织,施存统为负责人。

1920年秋冬之际,毛泽东、何叔衡等在长沙,以新民学会骨干为核心秘密组建共产党早期组织。

1920年底至1921年初,王尽美、邓恩铭等在济南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

1921年春,在与无政府主义者组织的“共产党”分道扬镳后,陈独秀等重新组建广州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有谭平山、陈公博、谭植棠等,陈独秀、谭平山先后任书记。

1921年,张申府、周恩来、赵世炎、刘清扬等在法国巴黎也建立了由留学生中先进分子组成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张申府为负责人。

这些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名称不一,有的叫“共产党”,有的叫“共产党支部”或“共产党小组”,它们的性质相同,都是组成统一的中国共产党的地方组织,后来被通称为“共产主义小组”。

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后,有组织、有计划地扩大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宣传,批判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发起建立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办工人刊物,开办工人学校,领导工人成立工会,开展工人运动,为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的结合而开展了多方面的革命活动。为了广泛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建党思想,1920年9月,上海发起组把《新青年》杂志(从八卷一号开始)改为党的公开刊物;同年11月,又创办了《共产党》月刊,在全国主要城市秘密发行,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党刊。新青年出版社还翻译出版了《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等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著作,以及多种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通俗小册子。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又创办了一批面向工人的通俗刊物,在上海有《劳动界》,北京有《劳动音》和《工人月刊》,济南有《济南劳动月刊》,广州有《劳动者》等,对工人进行阶级意识的启蒙教育。在此基础上,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积极深入工人群众,举办工人夜校,建立工会组织。各地还建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发展了一批团员,青年团成为党的有力助手和后备军。

1921年3月,在俄共远东局和共产国际的建议和支持下,召开了各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会议,发表了关于党的宗旨和原则的宣言,并制定了临时性的纲领,确立了党的工作机构和工作计划,表明了党组织对社会主义青年团、工会、行会、文化教育团体和军队的态度。这次会议为党的成立作了必要的准备。维经斯基回国不久,1921年6月,共产国际派马林等到上海。他们建议召开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上海党的发起组在李达的主持下进行了全国代表大会的筹备工作,并向各地党的组织写信发出通知,要求各地选派两名代表出席大会。来自北京、汉口、广州、长沙、济南和日本的各地代表7月23日全部到达上海。

1921年7月23日—31日,在上海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和决议。纲领规定:党的名称是“中国共产党”;党的性质是无产阶级政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废除资本所有制,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党的基本任务是从事工人运动的各项活动,加强对工会和工人运动的研究与领导。大会选举产生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张国焘负责组织,李达负责宣传。

早教的核心竞争力范文第5篇

要害词:企业战略;战略治理;动态竞争

关于企业战略,美国闻名战略学家安索夫认为,战略构造应是一个有控制、有意识的正式计划过程;企业的高层治理者负责计划的全过程,而具体制定和实施计划的人员必须对高层治理者负责,通过目标、项目、预算的分解来实施所制订的战略计划。自从安索夫的战略定义提出以后,西方战略治理文献一般便将战略治理分为两大类:企业总体战略和经营战略。

1972年安索夫在《企业经营政策》杂志上发表了“战略治理思想”一文,正式提出了“战略治理(strategymanagement)”的概念,1979年他又专门写了《战略治理论》一书。安索夫认为,企业战略治理,是指将企业日常业务决策同长期计划决策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系列经营治理业务。企业战略治理对于企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研究企业战略治理理论的发展历史,有利于人们自觉加强企业战略治理、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对企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企业战略治理理论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早期战略思想阶段;第二个阶段是传统战略理论阶段;第三个阶段是竞争战略理论阶段;第四个阶段是动态战略理论阶段。

一、早期战略思想阶段

在此阶段,虽没有出现完整的战略理论体系,但已产生了很出色的战略思想。美国哈佛大学的迈克尔·波特教授对此作了精辟的概括,总结了早期战略思想阶段的三种观点。

企业战略思想的第一种现点。20世纪初,法约尔对企业内部的治理活动进行整合,将工业企业中的各种活动划分成六大类: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和治理活动,并提出了治理的五项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其中计划职能是企业治理的首要职能。这可以说是最早出现的企业战略思想。

企业战略思想的第二种现点。1938年,美国经济学家切斯特·巴纳德在《经理人员的职能》一书中,首次将组织理论从治理理论和战略理论中分离出来,认为治理和战略主要是与领导人有关的工作。此外,他还提出治理工作的重点在于创造组织的效率,其它的治理工作则应注重组织的效能,即如何使企业组织与环境相适应。这种关于组织与环境相“匹配”的主张成为现代战略分析方法的基础。

企业战略思想的第三种观点。19世纪60年代,哈佛大学的安德鲁斯对战略进行了四个方面的界定,将战略划分为四个构成要素,即市场机会、公司实力、个人价值观和渴望、社会责任。其中市场机会和社会责任是外部环境因素,公司实力与个人价值观和渴望则是企业内部因素。他还主张公司应通过更好地配置自己的资源,形成独特的能力,

以获取竞争优势。

二、传统战略理论阶段

1965年,安索夫出版了第一本有关战略的著作《企业战略》,成为现代企业战略理论研究的起点。从此以后,很多学者积极地参与企业战略理论的研究,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多种不同的理论学派。

1.设计学派。这一学派是以安德鲁斯教授及其同仁们为代表。设计学派认为,企业战略的形成必须由企业高层经理负责,而且战略的形成应当是一个精心设计的过程,它既不是一个直觉思维的过程,也不是一个规范分析的过程;战略应当清楚、简明,易于理解和贯彻。

2.计划学派。计划学派是以安索夫为杰出代表。计划学派认为,战略的形成是一个受到控制的、有意识的、规范化的过程。战略行为是对其环境的适应过程以及由此而导致的企业内部结构化的过程。

3.定位学派。其杰出代表人物是迈克尔·波特。定位学派认为企业在制定战略的过程中必须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企业所处行业的结构分析;二是企业在行业内的相对竞争地位分析。

4.创意学派。创意学派认为战略形成过程是一个直觉思维、寻找灵感的过程。

5.认知学派。认知学派认为,战略的形成是基于处理信息、获得知识和建立概念的认知过程———其中后者是战略产生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而在哪一阶段取得进展并不重要。

6.学习学派。学习学派与以往学派的不同之处在于,它认为战略是通过渐进学习、自然选择形成的,可以在组织上下出现,并且战略的形成与贯彻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

7.权力学派。权力学派认为,战略制定不仅要注重行业环境、竞争力量等经济因素,而且要注重利益团体、权力分享等政治因素。

8.文化学派。文化学派认为,企业战略根植于企业文化及其背后的社会价值观念,其形成过程是一个将企业组织中各种有益的因素进行整合以发

挥作用的过程。

9.环境学派。环境学派强调的是企业组织在其所处的环境里如何获得生存和发展,其所起的作用不过起到了一种让人们关注环境因素。

10.结构学派。结构学派把企业组织看成是一种结构———由一系列行为和特征组成的有机体;把战略制定看成是一种整合———由其它各种学派的观点综合而成的体系。

?三、竞争战略理论阶段

在企业战略理论的发展过程中,10种战略学派都曾在一定时期内发挥过一定作用。但随着企业战略理论和企业经营实践的发展,企业战略理论的研究重点逐步转移到企业竞争方面,非凡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学界和治理学界一直将企业竞争战略理论置于学术研究的前沿地位,从而有力地推动了企业竞争战略理论的发展。回顾近20年来的发展历程,企业竞争战略理论涌现出了三大主要战略学派:行业结构学派、核心能力学派和战略资源学派。

(一)行业结构学派。行业结构学派的创立者和代表人物是迈克尔·波特教授。波特的杰出贡献在于,实现了产业组织理论和企业竞争战略理论的创新性兼容,并把战略制定过程和战略实施过程有机地统一起来。波特认为,构成企业环境的最要害部分就是企业投入竞争的一个或几个行业,行业结构极大地影响着竞争规则的确立以及可供企业选择的竞争战略。为此,行业结构分析是确立竞争战略的基石,理解行业结构永远是战略制定的起点。为此,波特创造性建立了5种竞争力量分析模型,他认为一个行业的竞争状态和盈利能力取决于5种基本竞争力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即进入威胁、替代威胁、买方讨价还价能力、供方讨价还价能力和现有竞争对手的竞争,而其中每种竞争力量又受到诸多经济技术因素的影响。在这种指导思想下,波特提出了赢得竞争优势的三种最一般的基本战略: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集中一点战略。

(二)核心能力学派。1990年,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企业核心能力》一文。其后,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开始投入企业核心能力理论的研究。所谓核心能力,就是所有能力中最核心、最根本的部分,它可以通过向外辐射,作用于其它各种能力,影响着其它能力的发挥和效果。一般说来,核心能力具有如下特征:1.核心能力可以使企业进入各种相关市场参与竞争;2.核心能力能够使企业具有一定程度的竞争优势;3.核心能力应当不会轻易地被竞争对手所模拟。核心能力学派认为,现代市场竞争与其说是基于产品的竞争,不如说是基于核心能力的竞争。企业的经营能否成功,已经不再取决于企业的产品、市场的结构,而取决于其行为反应能力,即对市场趋势的猜测和对变化中的顾客需求的快速反应,因此,企业战略的目标就在于识别和开发竞争对手难以模拟的核心能力。另外,企业要获得和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在核心能力、核心产品和最终产品三个层面上参与竞争。在核心能力层面上,企业的目标应是在产品性能的非凡设计与开发方面建立起领导地位,以保证企业在产品制造和销售方面的独特优势。

(三)战略资源学派。战略资源学派认为,企业战略的主要内容是如何培育企业独特的战略资源,以及最大限度地优化配置这种战略资源的能力。在企业竞争实践中,每个企业的资源和能力是各不相同的,同一行业中的企业也不一定拥有相同的资源和能力。这样,企业战略资源和运用这种战略资源的能力方面的差异,就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因此,企业竞争战略的选择必须最大限度地有利于培植和发展企业的战略资源,而战略治理的主要工作就是培植和发展企业对自身拥有的战略资源的独特的运用能力,即核心能力,而核心能力的形成需要企业不断地积累战略制定所需的各种资源,需要企业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不断超越。只有在核心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后,企业才能通过一系列组合和整合形成自己独特的、不易被人模拟、替代和占有的战略资源,才能获得和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

尽管波特的行业结构分析以及稍后出现的核心能力和资源观在企业战略研究的侧重点上各有不同,但鉴于它们把市场以买方市场为主要经济特征,环境呈现复杂多样性的变化作为战略研究的时代背景,而将市场竞争作为战略研究的主要内容,以谋求建立和维持企业的竞争优势作为战略目标,我们可以将它们统称为竞争战略。

四、动态竞争战略理论阶段

随着21世纪的到来,全球众多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更加易于变化和难以猜测。面对竞争环境的快速变化、产业全球化竞争的加剧、竞争者富于侵略性的竞争行为以及竞争者对一系列竞争行为进行反应所带来的挑战,传统战略治理的理论方法无法满足现实商业生活中企业战略治理决策的需要。于是,近年来一些治理学者提出了新的战略理论,即“动态能力论”和“竞争动力学方法”。

(一)动态能力论。该理论的提出主要基于以下的熟悉:过去的战略理论是由从企业战略的层次上对企业如何保持竞争优势的分析构成的,而对企业怎样和为什么要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建立竞争优势却论述不多。动态能力论则主要是针对基于创新的竞争、价格/行为竞争、增加回报以及打破现有的竞争格局等领域的竞争进行的。它强调了在过去的战略理论中未能受到重视的两个方面:第一,“动态”的概念是指企业重塑竞争力以使其与变化的经营环境保持一致的能力,当市场的时间效应和速度成为要害、技术变化的速度加快、未来竞争和市场的实质难以确定时,就需要企业有特定的、对创新的反应。第二,“能力”这一概念强调的是战略治理在适当地使用、整合和再造企业内外部的资源和能力以满足环境变化需要。

(二)竞争动力学方法。竞争动力学方法是在竞争力模式理论、企业能力理论和企业资源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内、外部影响企业经营绩效的主要因素———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参与竞争的企业质量、企业的竞争速度和灵活性分析,往返答在动态的竞争环境条件下,企业应怎样制定和实施战略治理决策,才能获得超过平均水平的收益和维持的竞争优势。

近年来,竞争动力学的研究和分析在国外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且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被普遍地应用在战略治理的实践中。首先,它研究处于竞争状态的企业之间的竞争作用,这种竞争作用产生的原因,以及竞争作用发生的可能性;第二,它研究和分析影响企业竞争或对竞争进行反应的能力要素;第三,它还对不同条件下的竞争结果进行了分析和对比。

(三)动态竞争的主要特点。动态竞争的主要特点是:1.动态竞争是高强度和高速度的竞争,每个竞争对手都在不断地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和削弱对手的竞争优势,竞争对手之间的战略互动(StrategicInteractions)明显加快。2.任何一个抢先战略都有可能被竞争对手的反击行动所击败。3.任何竞争优势都是暂时的,而不是长期可以保持的。4.竞争战略的有效性不仅取决于时间领先,更主要的是及时地建立新优势。5.在静态竞争条件下竞争战略的主要目的是建立、保持和发挥竞争优势,主要对成本与质量、时间和专有技术、建立进入障碍、规模优势等四个领域的竞争有直接贡献,但在动态竞争条件下,上述四个领域所建立起来的优势都是可以被打破的。

成熟的战略治理理论认为,战略治理是由环境分析、战略制定、战略实施、战略控制等四个不同阶段组成的动态过程,这一过程是不断重复、不断更新的。理论上通常都是按上述的顺序对企业的战略治理进行分步研究。但是,在实际应用中,这几个步骤往往是同时发生的,或是按着不同于上述步骤进行的。这要求企业的治理者们必须创造性的设计、应用战略治理系统,并且,这一系统应该有足够的弹性以适应企业所面临的时刻变化着的外部环境。这一动态过程理论上称之为战略治理过程。以战略治理过程理论为依据,进行的动态企业战略管埋研究,在国内外开始的时间并不是很长,目前正处于发展阶段。我国企业应当高度重视战略治理理论研究,指导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项保华,李庆华.企业战略理论综述[J].经济学动态,2000,(7).

[2]徐二明,王聪明.企业战略治理理论的发展与流派[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1999,(10).

[3]耿弘.企业战略治理理论的演变及新发展[J].外国经济与治理,1996,(6).

相关期刊更多

早期教育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电子商务世界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

社区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人民共和国民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