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员工培养方案

新员工培养方案

新员工培养方案

新员工培养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档案馆员;职业素质;培养;对策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走进档案馆,利用档案文献资源,研究档案历史文化。现代档案馆工作内容已然发生较大变化,档案馆员的角色已从单纯的实体保管者走向知识管理者。档案馆员从档案所蕴藏的大量信息中进行采集、加工、存储、管理、检索并提供利用。档案馆服务对象与服务模式呈现日益多元化的发展形势,给档案馆员职业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新时期档案馆员职业素质要求

(一)档案馆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

新时期档案馆员应是热爱档案事业,坚持党性和政治原则,严守秘密、爱岗敬业、忠于职守、淡泊名利、乐于奉献,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觉悟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素质,坚持真理,维护历史的真实性,保障档案信息安全,尊重历史,尊重知识产权,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职业荣誉感。总之,新时期档案馆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

(二)档案馆员应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

在档案界,新知识、新成果的不断出现,特别是档案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不断升级变化,使得档案馆员面临巨大的挑战。学习将成为个人和组织发展的有效工具和手段,档案馆员要尊重知识,不断提升学习能力,学习档案学最新知识和前沿理论,掌握新技能、新方法,在浩如烟海的档案信息中,取其精华,形成自我发展的能力,从而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新时期档案馆员应放眼未来,与时俱进,以“终身学习”为动力,不断充实成长,丰富自己的人力资本,更有效地开展档案服务工作。

(三)档案馆员应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信息知识、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的综合体。信息知识是对信息的认知和辨别,信息意识是对信息作用的能动反映,信息能力是对信息的获取、评价、处理、利用和交流。社会信息化所造成的信息泛滥、信息污染等负面影响使 信息获取的难度加大,档案馆员只有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才能获取有效的信息,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这不仅需要档案馆员掌握精深的档案专业知识,熟悉本馆馆藏。在信息环境下,还要注重现代信息源、信息检索技术和手段的研究,对档案信息的性质、特征有准确的认识和把握,全面的、客观的分析用户的信息需求,对各种档案信息资源进行认知、评估、选择和重组,找到用户所需要的相关信息,及时传达给用户,以满足用户需求。

二、新时期档案馆员职业素质培养目标

新时期档案馆员职业素质培养目标应当以培养馆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线,实现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的全面提高,培养和造就出一批业务精、能力强、高素质、广适应的档案专业人才。目标大致可定位于三种类型:

(一)通用复合型的档案馆员。指既要掌握传统的档案管理理论和方法,又要熟悉网络环境下的档案信息管理理论和方法;既要具备理论知识和科研能力,又要有与工作实践相结合的动手、动脑能力;既擅长档案专业领域知识,又掌握图书、情报等相关学科知识,且懂得一定的经济管理、行政管理知识。此类馆员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是一专多能,通用复合型的档案人才。

(二)学术研究型的精英馆员。指具有扎实的档案基础理论知识,喜欢从事档案学术研究、创新科研成果。这部分人才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主力军,他们通过研究国内外的新技术、新方法在档案领域的应用,架构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理论,研究经济的、适用的、兼容的档案管理软件,进行科技立项和项目研发等工作。

(三)实际应用型的档案馆员。此类人才应具备较强的档案业务技能,能对馆藏档案信息进行处理、分析和研究,对档案进行加工和整理,形成高质量的档案信息产品。他们除了掌握档案管理专业知识和计算机应用知识外,还要会操作通用的办公管理软件、档案管理软件,具备因特网检索技术等知识和技能。

三、新时期档案馆员职业素质培养策略

为适应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档案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对于档案管理部门特别是各级档案馆应该理清思路,树立“科技兴邦,人才兴档”的理念,从国家信息化发展的战略高度和档案事业发展前景两方面来科学制定档案人才培养规划,实施跨世纪档案人才培养战略。

(一)明确制定培养目标

在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各级档案馆应立足档案事业长远发展规划,更加注重馆员的档案信息资源规划、档案信息管理等宏观知识层面的能力建设,适度补充与档案学相关的学科理论知识,调整知识结构,全方位、多角度开扩馆员的视野,孵化培育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实用型档案人才。档案馆应以档案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全面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职能。

(二)正确选择培养路径

根据馆员不同的知识结构和业务水平,可选择形式多样的培养路径。①现实中,档案馆员真正是档案科班出身的人并不多,对于缺乏档案专业理论学习的馆员,要组织进修学习,使他们能够胜任基础业务工作。②聘请有关专家和专业技术人才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专题讲座,通过短训快速提高馆员的科技水平。③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便利,开展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让馆员自由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途径。④岗位轮换对于提高业务能力是一种激励,也是重要的实践机会,对于培养一专多能的人才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研究创新培养模式

要适应新形势,做到与时俱进,就要引进开放机制,树立开放意识和探索、创新精神。①注重以馆员的综合素质为内在基础的“能力培养”,重点培养馆员的开放思维能力、专业技能、创新能力、设计开发能力和档案信息资源的宏观规划与管控能力,培养馆员解决问题的理性思维和实践能力。②加强在档案学术研究中的思想开放性,广泛吸收、借鉴先进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

新员工培养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人本管理;档案管理;人才培养

一、人本管理理念的内涵以及在高校档案管理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

(一)人本管理的内涵

从本质来看,人本管理就是新的管理理念、管理方式之一,其目的就是使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得以实现。对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来说,其中最关键的内容就是完善和发展个体心理目标结构以及人的个性。国内学者陈怡安认为,人本管理共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将人生的光辉点亮;二是使生命的价值得以体现;三是将繁荣、幸福得以共同创造。本文认为,人本管理就是人自身存在固有的使自身目标得以实现的强大动力,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就是使心中的目标得以实现,人工作就是使心中的目标不断的形成以及实现,这样方可使自我发展、自身发展得以推进。这与马克思认为的观点是一致的,人的本质并非是某一个人的抽象物,从实质来看,其是所有社会关系的统称。因此,对于人本管理来说,其重点是在应用上,怎样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得以实施,也就是做到尊重、依靠、服务、发展人,这是自根本入手使组织竞争力得以提升的方式,使人的价值得以全面实现。所以,人本管理与人本思想有着密切的关联。

(二)人本管理在高校档案管理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

首先,人本管理能够使档案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自改革开放开始,高校档案管理将科学管理制度进行构建,例如基于目标管理等,将相应的激励管理制度建立,有了相应的成效。对于人本管理来说,奖惩是其手段之一,能够对档案管理人员的管理积极性产生重要影响。倘若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缺失,他们就不可能安心地工作,想要辞职或跳槽,这样会对档案管理工作效率产生严重影响。因此,高校档案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以人本管理为主,因为对于不同的个体而言,其个体特点例如能力以及性格等不同,其目标结构也有着很大的差异。对于档案管理人员来说,要强化对档案管理人才的培养和了解,使档案管理人才的目标得以实现。对管理人才给予关注,对人性的实质给予掌握。档案管理工作自以人为本的理念入手,使培养档案管理人才得以有效性提升,从而能够使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得以强化。其次,人本管理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要求。当前我们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档案管理现代化必须要与信息时代的要求相适应,能够与科技的快速发展相符合。针对当前高校档案管理而言,逐渐加快办公自动化的进程,加之网络技术的深入发展,档案管理办公自动化是主要发展方向。当前高校管理档案人才队伍老化,现代化管理人才短缺,档案管理现代化水平不高,使得高校档案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与社会发展不相符的情况。所以,高校档案管理人才培养、使用以及留住,是当前最主要的问题。因此,档案管理现代化过程中将人本管理理念进行渗透,能够使这些不足得以有效的解决,使档案工作现代化需求得以适应,能够有效应对信息时代的挑战。

二、人本管理理念在高校档案管理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本管理理念不强

不可质疑,在社会中所有的个体都对自身价值的实现十分关注,都对自身成就以及发展机会特别重视。人的价值唯有得到管理者的肯定,方可有效的激发出其潜能,更好的工作从高校整体来看,其人本管理理念不强,特别是档案管理人员,因为高校档案管理部门在高校的管理中一直处于下风,其工作没有得到校长以及管理者的重视,长期没有人文关怀,使得档案管理人员对自身发展以及培养有着很大的质疑,特别是在当前岗位上想要使自身目标得以实现是很难的。此外,高校领导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大多存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用起来忘掉的情况,使得人本管理理念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

(二)职业规划模糊

当前现代社会中,职业规划在人的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十分关键的,有着正向、积极的影响。但是,对于高校档案管理者而言,在档案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为其提供明确的、清晰的职业规划。对于职业规划来说,其在高校档案管理人才在教育培训以及发展等方面普遍存在,而且因为没有全面的、具体的职业规划体系,使得高校档案管理人才的发展前景非常模糊,长时间持续下去,就会使这些人的工作激情慢慢消失,同时由于档案管理人才工作积极性缺失,加上外部环境中的诱惑,使得高校档案管理人才就必然会出现流失的情况。

(三)培训不到位

对于档案管理人员来说,唯有不断地接受培训,方可跟上知识、技术更新的脚步,从而向档案使用者提供满意的信息服务。但是对于高校档案管理者来说,没有基于人本管理,对档案管理人才组织相应的培训,没有对其进行培训需求分析,他们认为这是在浪费资金以及时间。就算一些高校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了培训,培训内容也没有和档案工作的具体实际有机结合,而且培训内容不具超前性以及预见性。一些培训只以业务能力提升为主,没有关注员工潜能以及创新,而且培训方法主要以集中培训和自学为主,缺少多样化的培训方式,这些培训没能使高校档案管理人才的学习动力激发出来,也没能对档案管理人才的心理状态进行有效的调节,使他们对培训产生一定的抵触,这对于人本管理理念在档案管理人才培养中的渗透是非常不利的。

三、人本管理理念在高校档案管理人才培养中的渗透路径

(一)强化人本管理理念

首先,想要使档案管理工作能够更好地服务于高校的管理以及学生,档案管理工作就必须要将以往档案管理的旧模式全面破除,使档案管理发展成人才、管理者工作的信息库。其次,档案管理人员培养过程中,必须做到与时展脚步相适应,使档案管理的信息服务功能得以突显出来,以高校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为重点,不断加强创新意识,将以人为本的档案管理理念得以建立,将“信息档案、信息服务”的管理模式得以构建。再次,关注高校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在高校档案管理体系构建过程中,要将多学科、专业的年轻人才吸引过来,充实档案管理部门队伍,对高校的运营管理全面了解,使高校档案管理工作成效得以提升。最后,创设良好的档案工作环境,使档案管理人员的主动性以及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在当前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档案管理必须以人为中心,将其与管理活动相贯穿,对档案管理的主体是档案管理人员进行明确,将相应的档案工作环境有效创设,从而自精神、物质层面将档案管理人才留住,使档案管理人员能够对高校档案管理事业的发展以及自身发展的关联正确认识。

(二)明确的职业规划

想要使高校档案的人本管理理念得以有效渗透,就必须将档案管理人才资源当成是第一资源,把档案管理人才的发现、使用以及关注,与高校档案管理体系有机融合在一起。自明确的职业规划入手,对档案管理人员的成长给予高度关注,将学历与成绩、资历和能力等关注,从而使高校档案管理人才的才华得以有效的施展,使其职业发展规划得以更加的明确。特别是在档案管理部门领导进行选拔和培养的过程中,一定要对档案管理人才的培养十分关注,不单单要对他们的工作性质充分考虑,还要对档案部门的重要作用全面思考,从而为其职业规划的制定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此外,对于高校档案管理人才来说,其成长的外部环境是非常关键的,例如政治、学习环境等。档案部门要将人才进行吸引、聚集过来,工作表现突出的要给予一定的奖励,同时还要使档案管理人才的视野更加开阔。

(三)系统的培训

首先,培训需求分析。以人本管理理念入手,以档案管理人员的发展需求为依托,对其进行需求分析,对档案管理人才的意愿以及发展诉求全面关注,使档案管理人员培训针对性得以确保,使资金、时间以及人力的浪费得以避免。其次,创新培训内容。培训内容要结合需求分析的情况进行设计,以此为依托,使培训内容和档案管理工作有机结合,通过不同需求层面来让员工进行选择。同时培训内容要新颖,使预见性得以全面体现。不单单要对员工业务能力的提升给予重视,同时还要强化档案管理人员的心理培训,使员工潜能全面激发,使其个人全面发展得以实现。最后,选择适宜的培训方法。结合员工特质以及实际需求选择培训方法,不以集中培训为主,还可以让员工进行外出培训,让他们进行轮岗,外出考查参观,对员工外出学习给予支持。此外,还要对员工培训后的具体效果进行跟踪,推进培训工作,使档案管理人才培养工作得以深入发展。

四、结语

总而言之,自人本管理理念出发,高校档案管理必须对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以及发展前景等给予重视,其与高校的发展、经营管理等有着直接的影响,其是十分关键的信息资源。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例如收集、整理、管理以及使用等方面,必然会出现很大的改变。这些改变都必然会迫使高校档案管理人员将知识有效的更新,将新技术有效的应用,使创新管理得以实现,从而使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得以满足。

【参考文献】

[1]刘立明.人本思想视角下的高校档案管理初探[J].档案时空,2016(6):40-41.

新员工培养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创新性;人才培养;创新教育实践

创新性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我国的相关规定中认为,单位应当培养创新性人才和应用型创新人才,为此,许多单位将培养人才定位为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以提高员工创新意识和能力为目标,加强员工的创新水平。单位进行创新性人才培养时不仅要注重素质和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员工的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方法、创新实践。

一、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指的是以提高员工的创新能力、意识和精神为目的的教育,它能够从教育的思想、制度、内容、管理、方法、环境等创造以培养出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具有以下特点:

1.能够根据员工的基础思维进行教育。进行创新教育是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人的能力是由许多因素构成的,核心为创新性人格,人格中包括创新的思维和意识,这就要求单位在进行教育时要注重员工的思维和意识。从能力角度分析,基础能力影响认识能力,社会能力影响个性的发展,行为能力是由社会能力实践形成的,创新能力是这几种能力的集合,如何培养员工创新能力,是进行创新教育实践的重点。

2.能够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员工的综合素质为品德、学识、才能、体质,单位进行创新教育实践能够很好的培养这些综合素质。员工在进行创新教育实践后,不仅能增加理论技术的掌握程度,还能学习实践中的创新技巧,使员工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后,提高专业技术的掌握程度。通过创新教育实践,增加员工实践的机会,提高员工的综合能力。员工将这些创新能力应用在实践中,还能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

3.能够体现员工的精神。员工是教育实践的主要成员,作为活动的主体,创新教育能够强调员工的主体作用,注重员工的创新精神,员工可以从多角度运用思维去解决问题,凭直觉去体验实践的过程,运用多种途径寻找答案,能够体现员工在教育实践中创新精神。体现员工精神的同时,确定了教学的主体,明确创新实践教学的目标,单位才能针对创新性人才培养制定相应的方案和计划。

二、基于应用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创新教育实践

1.增加创业教育。为了加强员工创新能力和意识的培养,增强员工综合素质,企业可以根据创新性人才培养目标,将创业教育加入教育中,制定相关的试行管理办法,对员工提出培养创新能力和思维的要求和目标,单位还要规定员工必须获得相应的创业学分才能毕业。为了增加员工创业教育实践的机会,各单位可以开发科技竞赛、项目展览、创业社会实践等活动。

2.增加相关课程。单位为了培养创新性人才,可以增加《创新理论》、《创新实践》等课程,将理论和实践融入在教学中,使员工掌握实践的技巧,还能增强员工的应用能力。设置这些课程的主要目标为:利用创新教育的体系,将创新思维和方法融入在教学过程中,既增强员工意识,学习了创造力的构成、原理和方法,又使得员工了解创新思维的理论、方法和实践。单位在进行创新教学时,可以通过对相关案例的讲解,依照企业外实践等资源,进行课题创新,增加员工对技术创新、科技探索的兴趣,提高员工的实践能力,逐渐增强员工整体能力,真正实现培养创新性人才的目的。

相关课程教育的过程可分为:进行理论教学,主要讲解创新思维的概念、特点、形式、创造方法、技术法则、知识库、发明原理、矛盾矩阵等内容;应用实际问题进行实践教学,培养员工分析、解决问题、提出相关创新方案的能力;将课程融入到课题设计和科技活动中,结合课题设计的知识和科技项目的相关技术,训练员工的应用能力。

3.课程要注重实践性。课程内容上要注重与实际问题相联系,倾向于实际问题中的经验;理论教学要对相关案例进行分析,教师与员工进行讨论,将抽象过程变得简单,也可以进行课外学习增强员工的创新兴趣;课程内要增加实践教学,例如在科技基地、创业园、实验室等进行教学,企业也要支持员工自选方案和跨学科组成创新团队,让员工有自主选择的机会;企业可以根据课程的理念,结合相关科研项目和其他资源,开设创新实践的活动。

三、进行创新教育实践对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效果

进行创新教育实践,让员工的创新能力都提到了提高,创新意识得到提高,掌握了创新的相关知识,增加应用和实践的能力。创新教育实践能够将理论转化到实际操作中,能够帮助员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在进行创新教育实践过程中,能够完善企业培养创新性人才的体系。企业在设计培养人才方案时,可以将创新教育加入到必修课程里、开设相关课程,补充教育的内容,构建完善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体系。

创新教育实践能够提高员工参与学科竞赛、实践项目的兴趣。员工在学习创新的理论知识后,希望将知识应用在实践中,掌握实践的经验和技巧。单位可以提供给员工更多的项目和机会,例如创新性计划、创新创业计划等,还可以鼓励员工参加省市级的竞赛,提高员工创新能力和意识。

四、总结

创新教育实践以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基础,增强员工创新精神的实践教育,对员工的创新思维、能力、素质、精神都有很好的培养。以创新性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创新教育实践中,要增加创业教育、创新的相关课程、课程中还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才能使员工的创新能力和意识得到提高,掌握了创新的相关知识,同时增加应用和实践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眭平.基于应用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创新教育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3,8(13):89-92.

新员工培养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 课程教学 教学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0-0092-02

案例教学是工程技术课程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传统的案例教学主要由教员主导实施,学员参与研讨,其目的主要是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和扩大其参与度,注重工程技术理论知识的传授。“新型合训军事人才的培养,需要围绕军人职业基础教育、科学文化通识教育、军兵种专业教育等三个轨道,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精英教育”。为此,理工大学在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国防工程与防护等工程兵合训专业的工程技术课程教学实践中,改革实践了“学员主导的案例教学模式”。

一、学员主导的案例教学的改革创新

与传统的案例教学模式相比,学员主导的案例教学模式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改革创新。

(一)案例选取主体由教员向学员转变

在传统案例教学中,案例的搜集和选择都是由教员完成的。教员一般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和自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搜集案例,用于课堂教学,其目的主要是帮助学员理解教学内容,了解课堂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

在案例教学模式改革创新中,教员根据教学计划和内容课前布置,学员利用各种渠道搜集相关的工程案例,案例搜集和选取由学员完成,即案例选取的主体由教员向学员转变。这一改革可以达到三个方面的效果。一是可以帮助学员大大增强对课程知识的认知程度。学员搜集和选取案例的过程,就是一个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借助查阅期刊、文献、网络新闻事件等手段,查阅大量的工程案例,可以使学员真切体会到课程知识在指导工程实践中的重要作用。二是可以真正激发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学员搜集案例的过程受自己兴趣和感知的引导,其发现的问题亟待教员帮助解决,课堂学习中的积极性和投入度大大增强。三是可以锻炼学员的持续自主学习能力。

(二)案例分享讨论由教员主导向学员主导转变

案例分享讨论是研讨式学习的方式之一。在传统案例教学中,一般是由教员把选取的案例介绍给学员,然后组织学员讨论,教员根据学员讨论的问题引出教学内容。这种模式可以帮助学员理解课堂知识解决实际案例的重要性,从而有效地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在这种案例分享模式下,教员是组织者、主导者,学员是被调动、被启发的对象,对学员的调动是低层次的,属于浅层意识的激发,对学员的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并没有实质的帮助。为适应以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目标改革,改变由教员分享案例的传统模式,应由学员自己走上讲台,分享自己所搜集的案例,接受其他学员的提问,台上、台下学员互动探讨案例中的各种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分享学员首先必须做好各种准备,做到能把自己的案例全面细致地给大家讲清楚,更重要的是面对其他学员的各种问题,要能够有效地应对。

这一环节有助于培养学员三个方面的能力。一是培养学员组织驾驭局面的能力。在案例分享探讨的过程中,台上学员需要面对课堂上其他所有学员的质询,这种真实的情境可以锻炼培养学员的临场组织和驾驭能力。二是培养学员的表达沟通能力和思辨能力。军校合训学员作为未来的初级指挥军官,临场演讲、高效沟通能力是必不可少的,思辨能力则是指挥员在面对各种复杂问题时的高效思维和辨识能力,这在改革后案例分享研讨环节中都可以得到锻炼和提高。三是培养学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教员主导案例分享的形式相比,学员主导的分享更容易提出问题。

(三)案例内容选择由注重工程技术向注重非战争军事任务转变

新时期我军的历史使命,战时是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和平时期就是遂行各种非战争军事任务,包括抗洪抢险、抗震救灾、维稳处突、道路抢通等,合训学员是未来抗洪抢险、抗震救灾的一线指挥员。这种培养目标的定位直接影响着合训学员在学习中的兴趣聚焦点,这一点通过学员搜集的案例内容可以充分体现出来。在以前传统工程技术教学中,教员选取的案例均是工程建设类的,而合训学员搜集的案例多是工程抢险抢修类的,他们注重的是将工程技术与遂行非战争军事任务有机结合。这种转变也会促进教员对教学内容进行不断调整优化,更有针对性。

案例内容的自觉变化带来的是多种素质教育的自然融合。传统的工程建设案例是促进工程技术知识的学习,而大量搜集、分享抢险救灾的案例,则有利于实现传统知识教育与军人使命教育、荣誉教育、能力教育的自然融合。学员搜集分享抢险救灾案例的过程,就是潜移默化地接受军人使命教育、荣誉教育的过程,这种自然熏陶式的教育效果是任何宣灌式教育方式无法比拟的。

二、学员主导的案例分享对教员的教学能力提出新的要求

案例教学模式的变革必然对教员的教学能力提出新的要求,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在案例知识储备上,由传统工程技术实例向多样化军事任务转变

传统的教员主导的案例教学,案例的选取、分享和研讨均由教员主导,教员可以事先消化案例及相关内容。改革后学员主导的案例搜集多与新时期我军承担的多样化军事任务相关联。这需要教员更新知识结构,通过自己预先搜集和总结学员案例两种渠道,扩充自己的案例知识储备。

(二)在案例教学角色定位上,由“学员是演员、教员是导演”转变为“学员是小导演,教员是大导演”

学员主导的案例分享模式使学员有更多的机会走上讲台,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员是主体、教员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学员既是演员,也是自己的导演。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员可以相对轻松,学员主导的案例分享教学模式其实是由“学员是演员、教员是导演”转变成“学员是小导演、教员是大导演”的模式,教员的作用由培养演员转变为培养导演。“大导演”的定位仍然决定着教员是课堂教学组织的幕后主导,教员必须主导教学活动的全过程,科学安排课前案例搜集作业,有效设置学员课堂分享研讨的场景,有序安排课堂教学各环节的比重,这其实对教员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三)在案例教学组控能力上,需要教员具有教学内容的统筹能力、案例分享的导调能力、精辟科学的总结能力

增加针对工程兵合训学员培养目标的案例教学内容,弱化传统工程技术理论比重,界定和引导学员搜集教学案例,需要教员对课程内容体系进行重新梳理和统筹,并积累形成若干专题的教学内容模块。在学员案例分享讨论中,教员尽管退居幕后,但并不是放任不管,任由学员不着重点地讨论,这样就达不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目的。教员仍需要整体掌控案例分享进程和讨论问题边界,巧妙启发学生思维,进行精辟归纳、提炼和总结,并引出教学核心内容。

三、应用效果

从2010年秋季学期开始,《土力学地基基础》和《土质学与土力学》课程组先后在道路桥梁、国防工程与防护等合训专业的课程教学中实践应用“学员主导的案例教学模式”,并引入评价机制,取得了积极效果。第一,扩大了学员的教学参与度,显著调动了学员的积极性。在课题教学中每一专题均设置案例搜集和分享,学员自觉完成了课程内容预习、案例搜集消化、案例分享演练、课堂互动质询等环节,一改传统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第二,实现了合训学员多种素质教育的融合。“学员主导的案例教学模式”使学员有更多机会锻炼表达沟通和演讲能力,潜移默化地接受抢险救灾等先进事迹的教育,有机实现了新时期军人使命教育、荣誉教育、能力教育和知识教育的融合。第三,完善了合训学员的工程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合训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更加突出初级指挥军官的目标指向,工程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如果与合训学员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匹配,将难以达到教学目的,授课效果也不可能得到学员的认可。实践应用证明,“学员主导的案例教学模式”适应合训学员的培养目标需求,收到了积极的效果。

[ 参 考 文 献 ]

[1] 严峻,陈安阳,屠义强,吴加慧.适应教育转型的工程兵合训专业建设实践与探索[J].理工大学学报(综合版),2011,12(3):66-69.

[2] 张亚非.大力加强新型作战力量人才培养[J].理工大学学报(综合版),2011,12(5):3-6.

[3] 魏晓,武伟,徐克奇.“软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2,11(11):28-29.

新员工培养方案范文第5篇

论文以某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实验方法,分别设置了对照实验(专家实验)、小组讨论实验、组员实验和小组长实验四种实验方式,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进行分析研究,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对不同实验方式的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1)若以专家实验结果为标准,小组讨论实验的实验结果要优于组员实验和小组长实验;(2)学生有能力参与到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且参与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培养方案的制定有着积极的影响;(3)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应增加相应的实践讨论课程,引导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和学习,尤其是综合素质较高和较低同学之间的交流讨论;(4)在能力培养方面,学生诉求与专家期望存在一定的差异,恰当地让优秀学生参与培养方案的制定,能够提高培养方案的实施效果。

关键词:培养方案;现场实验;工商管理;问卷调查;层次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85831(2016)05018609

一、研究背景及现状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转型,未来中国对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将越来越大,尤其是具有高素质、高能力的综合性工商管理型人才更是供不应求。因此,培养具有较高业务素质、良好职业道德、强烈创新与竞争意识及社会责任感,并具备扎实的管理、经济、法律等相关学科理论基础及现代化工商企业经营管理经验,能在工商企业以及其他组织从事经营管理以及相关其他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商管理类专门人才,将成为工商管理类专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和主要内容,显然这对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国内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及其研究,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在内容方面主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即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调整或者设置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霍燕针对社会经济发展和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研究认为,地方高校要以就业为导向,设置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1];刘永以“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合格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导向,构建了地方高校“一体四翼”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2];陈孝胜则充分考虑全球信息化和市场化对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影响,从人才培养目标、人才素质及人才培养途径等方面,研究了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3];余晓钟在分析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状况和各行业高校人才培养现状基础上,从行业适用性的角度出发,研究并建立体现行业高校特色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方案[4];程沛针对中国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了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了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5]。第二,在方法层面主要采用问题分析法或对比分析法,即对现有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或者对比分析国内外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培养模式,并结合当前社会发展现状给出相应建议。杨足膺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发现中国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方案存在诸多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6];马云阔对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中国社会发展现状,提出创新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有关原则和方法[7];周萍首先对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社会发展现状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8];马江伟通过对国内外高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国内高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中国高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和措施[9]。

上述相关研究表明,目前绝大多数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是单方向的,即地方高校在设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方案时,绝大多数是从社会需求或区域发展需求的角度进行分析设计,而综合考虑学生诉求对专业培养方案进行设计的研究还不多见。与此同时,在方法层面以问题分析法或对比分析法为主,而采用现场实验的方法对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进行研究者尚不多见。基于此,笔者拟采用现场实验方式,以重庆理工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问卷调查表和层次分析法,对学生参与培养方案制定的可行性进行分析。考虑到不同实验方式对实验结果产生的影响,本项目设置了专家实验(参照实验)、小组长实验、组员实验和小组讨论实验,并对比分析了不同实验方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以期为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

二、实验研究方法及成果

实验研究起源于自然科学,然而近几十年来,越来越多的社会科学研究人员意识到实验方法对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性,开始努力将实验方法运用于不同学科,并产生了一些新兴学科,如实验经济学、实验心理学等。现场实验(field experimentation)作为一种实验研究方法,由于其具有较高的外部效度,在许多领域都有着广泛应用,尤其是应用于管理学研究领域[10-11]。

在管理学方面,早期管理实验主要是面相企业实际问题,通过实验解决企业实际问题或发现管理原则和管理理论,如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梅奥的社会人假说等;目前管理实验主要是通过研究环境变化对异质性主体行为决策的影响,来研究外部环境对企业、组织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如温磊以Luthans建立的心理资本干预模型为基础,采用实验组、对照组前后测试实验设计,研究发现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前后测结果有着显著差异,认为团体心理辅导能够有效提高员工心理资本[12];于同奎利用Z-tree软件开发立足于“社会贿赂行为”的贿赂博弈实验,实验发现提升执法监督强度,采用轮岗制度,可以有效降低行贿受贿的几率[13];魏翔等从家庭生活视角出发,采用现场实验的方法,研究了工人生活时间对工作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积极的生活方式能有效改进工作绩效[14]。

与此同时,现场实验在教育学领域中也有应用,其主要用于对教学模式有效性的评价。如陈成辉等采用对照实验的方法分别设置了实验班和控制班,研究了“听说写一体”写作教学模式对大学生英语写作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该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高英语写作水平[15];曹佩升则采用实验的方法研究了大学英语CBI主体教学模式的有效性[16];潘炳超评估了翻转课堂模式应用于高校教学的可能性[17]。

从以上相关研究可以看出,目前现场实验的实验范式和实验流程都较为成熟,为本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方法支撑。基于此,拟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现场实验的方法设计专家组和学生组对照实验,对学生能否参与培养方案制定以及参加培养方案制定方式进行有效性评价,为高校培养方案制定改革提供依据。

三、实验设计

(一)被试对象的选择

此次实验调查研究,以重庆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务处为依托,分别调查了重庆理工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在校本科生、部分优秀校友和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制定专家,共150人参与实验。其中,在校本科生128人,分别从大一、大二、大三和大四年级中选择32人;专家和校友人数共22人,参加过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制定的专家13人,优秀校友9人,均为企业中高管理层人员。

在被试对象选择方面,对于在校本科生,分别召集所有不同年级工商管理专业在校学生,告知学校将组织一次实践活动,每位参加的同学将会得到一个实践学分,并按照报名次序分别选取每个年级前32名学生。对于专家和校友的选取,则通过电子邮件告知学院将开展培养方案制定改革,但未告知做实验,选取主动愿意参加的专家和校友。同时,将专家校友组设置为对照组,在校本科生组设置为实验组,最后通过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结果来测试实验设计。

(二)实验现场环境

为了避免实验环境对实验结果带来影响,选择了学生、专家和校友均较为熟悉的日常教室作为实验地点。申请了内部装修基本相同的相邻两间教室,且未做任何变动,与平时正常上课相同。此外,由于实验是在9月份开展的,重庆天气较为炎热。为避免高温对被试者的决策产生影响,在实验开展前半小时将空调打开,温度设置为27℃。

(三)实验调查内容

实验的开展主要是通过问卷的形式进行。实验组问卷主要分为两部分:学生基础信息调查和培养方案调查部分。为了便于分析不同类型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实验组的问卷比对照组实验的问卷多出了基础信息调查的内容。而在培养方案调查部分,实验组和对照组问卷的内容完全相同。基础信息调查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对学生的性别、年龄、年级、综合排名等信息进行统计;培养方案调查部分,分别从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和素质要求方面,对开设课程种类进行统计。实验组的具体问卷调查内容如表1所示。

(四)实验流程

本次实验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实验组实验和对照组实验,分别在两间教室同时进行,互不干扰。

实验组实验共分为三个小实验,主要实验流程如下:(1)实验前准备。人员到齐后,首先,请同学们自行组合成4人的小组,并推选出组长1名;然后,实验主持者对实验进行介绍和对实验注意事项进行讲解,并对同学的疑问做出解答。(2)小组长实验。首先请小组长们坐到教室最前排,与组员分离。为防止小组长们进行交流,请小组长们分散坐开;然后将问卷发放给各小组组长,填好问卷后举手示意由实验助手统一收取问卷;实验期间被试成员的问题均由受过培训的实验助理进行解答。(3)组员实验。同样为防止组员之间的相互交流,首先将所有组员分散坐开;然后向各组员发放问卷,填好后举手示意由实验助手进行收取,实验期间的问题由实验助手进行统一解答;此外,在组员实验期间,小组长之间也不能进行相应的讨论。(4)小组讨论实验。首先让小组长回到各自的队伍,然后将32个小组尽量分散开,防止小组讨论时相互之间产生影响;每个小组只发放一份问卷,小组讨论结果由小组长进行填写,小组讨论期间禁止小组之间的讨论;问卷填写完毕后举手示意,由实验助手统一收取,且期间出现的问题也由实验助手统一解答。

对照组实验有一个小实验,主要实验流程与实验组小组长实验相同。待各位专家和校友就位后,向其介绍实验和讲解实验注意事项,并对疑问做出解答;同样为防止交流,请各位专家和校友分散坐开,然后给每位被试者发放问卷,填写完毕后由实验助手统一收取,且期间的疑问也由实验助手统一解答。

实验组实验和对照组实验结束后,分别对专家组实验、小组长实验、组员实验和小组讨论实验的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同时对小组长、组员的基础信息进行分类统计。

四、实验评价模型构建

为有效评价实验数据,构建了基于AHP的实验数据评价模型。AHP(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主要分为三个层次:目标层(最高层)、准则层(中间层)和方案层(最低层)。其中,目标层为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准则层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需具备的主要能力,分别为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协调组织能力、调研研究能力和策划写作能力[18-20];方案层为除数学、英语、政治等基础必修课以外的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然而对于不同的研究对象以及在不同实验方式下,其方案层的选择并不相同。具体如图1所示。

五、实验结果讨论与分析

(一)实验结果分析

以组员实验为例,若按照频数由高到低进行排序,则组员们认为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依次为(括号内数值表示频数):协调组织能力(31)、实践能力(30)、策划写作能力(14)、调研研究能力(12)和创新能力(6),由公式(1)求得准则层的两两比较矩阵。对于以上能力的培养,在选修课选择方面,组员们主要选择了人力资源管理(155)、市场营销(142)、企业环境分析(107)、统计学(100)、组织行为学(95)、公共关系学(91)、管理学(87)、管理实验方法(81)和企业战略管理(78),则根据公式(2)可得方案层的两两比较矩阵。结合公式(1)和公式(2)的计算结果,采用Yaahp软件对不同选修课所占权重进行分析计算,同理可对不同实验的结果进行求解,则不同实验方式下最终实验结果分别如表2、表3、表4、表5和表6所示。

(二)实验结果讨论

从整体实验结果看,最终小组讨论实验结果与专家组实验结果在专业课设置选择上相一致,但在不同实验下同种课程所占的权重不同,其中小组讨论的结果主要侧重于选择人力资源管理,其权重约占0160 5;而专家组则主要侧重于选择管理学,其权重约占0154 1。若以专家组实验为参照,小组长实验结果和组员实验结果与专家实验结果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组员实验结果与专家实验结果的差别最大,小组长实验结果与专家实验结果相差较小,但相同课程在不同实验中所占权重的比例也不尽相同。按照公式(3)对不同实验得分进行计算,则组员实验、小组长实验和小组讨论实验的综合得分分别为0780 3、0919 1和1。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1。

结论1:在学生参与培养方案制定的过程中,小组讨论型的参与模式要优于小组长参与模式,小组长参与模式要优于组员参与模式。

在结论1的基础上,对小组长实验结果和组员实验结果存在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通过对小组长的属性进行分析,发现被推选为小组长的同学绝大多数是班级综合成绩靠前或曾经担任过学生干部,其中约有78%的小组长的综合成绩排名在班级前50%,约有50%的小组长担任过学生干部;而组员实验中,只有约38%的同学综合成绩排名在班级前50%,约有9%的同学曾担任过学生干部。从小组长和组员的性别、年龄结构来看,两者无明显差异,小组长和组员的男女比分别为028和025;在年龄上1993年、1994年及以上出生的小组长分别约占小组长总数的968%和9032%,而组员则为1183%和8602%。由以上分析结果,可以得出结论2。

结论2: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实验结果有着显著的影响,综合素质越高其做出的决策质量越高,因此可选择优秀的学生代表参与培养方案的制定,无需选择各种性质的学生。

从小组讨论实验、小组长实验和组员实验的结果看,小组讨论实验结果要优于小组长实验和组员实验结果,可以发现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讨论,小组长和组员之间能够相互影响、相互学习,最终促使决策质量进一步提高。与此同时,通过对比“小组长实验――小组讨论实验”结果和“组员实验――小组讨论实验”结果,可以发现在实际实验中小组长对组员决策的影响要大于组员对小组长决策的影响。而通过对比组员和小组长的班级综合成绩排名、是否是党员以及是否担任班委等指标,发现小组长的综合素质要明显高于组员。基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3。

结论3:在制定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方案时,不仅要注重传统理论课程的设置,而且应增加相应实践讨论课程,来引导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学习,尤其是综合素质较高和较低同学之间的交流讨论。

通过对比专家实验和小组讨论实验的实验结果可以发现,虽然两种实验下最终选择的课程相同,但是不同实验下相同课程所占的权重比例有着较大的差异。其中,专家实验结果表明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应该以管理学为核心,而小组讨论实验则认为应以人力资源管理为核心。为了弄清造成差异的具体原因,分别对22位专家和32位小组长及部分组员进行了回访。专家们普遍认为,管理学是工商管理类专业的理论基础,是其他专业课程开设的重要前提;而同学们则认为,企业日常运营管理的主体是人,对人进行有效的管理是实现企业高效运行的基础,因此应注重对人的管理。由此可见,在制定培养方案时,专家们主要考虑通过专业课程的设置,构建相应的知识性理论框架。而绝大多数同学主要是想毕业后找到一份较好的工作,因此在能力需求方面主要侧重于实践层面。

结论4:在合适的方式下,学生有能力参与工商管理类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且在能力培养需求方面学生需求和专家要求之间存在着一定差异。因此在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时,需要综合考虑学生诉求的影响,这样才能制定出符合社会要求和学生要求的培养方案。

六、结论

在中国经济不断发展与转型的背景下,高质量培养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对中国经济发展及地方高校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目前绝大多数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是单向性的,未综合考虑学生诉求对培养方案进行设计。基于此,笔者以重庆理工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实验的方法设计了专家实验、组员实验、小组长实验和小组讨论实验,对学生参与培养方案制定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并比较分析了不同实验方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研究发现:(1)在以专家实验结果为标准的情况下,小组讨论实验的结果要优于小组长实验和组员实验的实验结果,而小组长实验的结果要优于组员实验的结果。(2)在小组讨论实验方式下,学生有能力参与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且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3)在设计专业培养方案时,可开设以学习或专业为主题的活动性实践课程,加强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相互影响。(4)在能力需求方面,学生诉求和专家期望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学生参与培养方案的制定能够缓解学生诉求和专家期望之间的冲突,有助于提高培养方案的实施效果。参考文献:

[1]霍燕. 基于就业导向的地方高校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J]. 中国成人教育,2009(17):35-36.

[2]刘永,赵洪明,柳红星.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构建“一体四翼”应用型本科教育视角[J]. 科技创业月刊,2012(4):87-89.

[3]陈孝胜.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1(5):42-44.

[4]余晓钟,苑霞霞. 基于行业适应性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现代管理科学,2011(7):29-31.

[5]程沛.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工商管理教学改革分析[J]. 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15):65.

[6]杨足膺,佟金萍,朱陈松,张宏如. 基于动态过程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5,34(3):266-283.

[7]马云阔. 创新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27(3): 86-89.

[8]周萍. 从课程体系建设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J]. 中国高等教育,2008(1):52-53.

[9]马江伟. 中国大学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 品牌,2015(3):143.

[10]EDMONDSON A C, MCMANUS S E. Methodological fit in management field research[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7, 32(4): 1155-1178.

[11]FRANCIS D. Learning from participants in field based research[J]. Cambridge Journal of Education, 2004, 34(3):265-277.

[12]温磊. 企业员工心理资本干预的实验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9, 17(6):672-675.

[13]于同奎,王瀚,雷靖.贿赂博弈的实验经济学分析[J].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2014,11(2):36-43.

[14]魏翔, 李伟. 生活时间对工作绩效影响的现场实验研究[J]. 中国工业经济, 2015(9):69-83.

[15]陈成辉, 肖辉. “听说写一体”写作教学模式实验研究:模因论的视角[J]. 外语界, 2012(6):66-73.

[16]曹佩升. 大学英语CBI主题教学模式有效性的实验研究[J]. 外语电化教育, 2012(145):51-55.

[17]潘炳超. 翻转课堂模式应用于高校教学的实验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2015(3):83-88.

[18]盛国军. 基于知行合一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山东工商学院为例[J]. 山东工商学院学报, 2015(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