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近几年全球经济形势

近几年全球经济形势

近几年全球经济形势

近几年全球经济形势范文第1篇

最近一个时期,剧烈的汇率波动,利率上升和日益增加的能源成本,中东地区的战争冲突和美国巨大的经常账户赤字,为世界经济能否保持近两年来的强势增长增加了不确定性,尤其对作为世界最大经济体的美国影响较大。在此背景下,反映经济学家对美国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和对未来经济预期的即期景气指数和预期景气指数出现明显下滑。对西欧和亚洲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趋于乐观,但对未来6个月的预期稍有下降,反映出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

总的来说,随着除美国外的另外两个最大的经济体--日本和德国呈现经济复苏态势,经济学家对当前的全球经济表示满意。综合近6年的经济学家信心指数来看,目前全球经济处于充满信心的区间,但由于经济预期开始下降,表明世界经济正在接近正常的增长周期的回落阶段。

虽然经济学家预期未来6个月世界经济增长将减缓,但对未来3~5年的中期经济增长预期比2003年同期乐观一些,预期增长率为3.1%,比2003年同期做的预测高0.2个百分点。

与前几次调查相比,预期未来6个月短期利率将上升的经济学家人数在减少。2005年世界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以及不断减弱的通货膨胀压力使提高利率显得不那么必要。这种趋势不仅在欧元区清晰可见,其余大多数国家也基本类似。

经济学家预期2004年全球消费价格水平平均增长2.9%,这表明经济学家并不认为不断冲高的油价会导致令人担忧的高通货膨胀。

在欧元区,2004年的通货膨胀预期与2004年7月份的调查结果基本一致。西班牙和希腊可能再次成为2004年通货膨胀最高的国家。对美国2004年的通货膨胀预期为2.5%,比2004年7月份的2.6%略有下调,为美联储认为可以接受的水平。

亚洲国家的通货膨胀预期从2004年7月调查的2.3%提升至同年10月调查的2.6%,主要是因为中国通胀预期较高,达到4.8%。

大多数经济学家仍然认为欧元略微高估,英镑也认为被高估。另一方面,经济学家认为美元有些被低估,日元接近其均衡水平。

近几年全球经济形势范文第2篇

虽然目前还无法定论,我们面临的是提前出现的经济放缓,还是全球需求更严重转弱的开始,但我们明确一点,即经济放缓对亚洲商品生产国将产生巨大影响。近期的数据表明,该地区采购经理人指数已大幅走低。目前看来,世界经济二次探底,急剧恶化的可能性较小,但下行的风险仍在加剧。

最新数据显示全球制造业放缓,这加剧了经济增长进一步走弱的可能性。4月-5月即使在美国和西欧生产加速的情况下,亚洲却已经明显出现经济放缓的早期迹象,而6月的数据表明经济放缓来得比预期要早。其中,领先指标如6月订单和存货指数大幅下降无不令人担忧。更加引人注目的是,美国6月就业报告显示制造业工作小时数降低1.2%,表明上月产量有所下降。

除了制造业产出,如果我们跟踪观察推动二季度全球经济扭转的其他力量,会发现提振全球经济的核心要素――私人领域的需求――已经转守为攻,向好的基础似乎已经得到巩固。上季度全球资本设备支出预计以接近两位数的速度增长,全球就业率也均有所增加。美国上季度劳动力收入也明显转强。

如果独立看产出和消费这两种力量对经济增长造成的影响,我们此时应该只会对全球经济前景做出小幅度调整。但这些因素却与全球风险承受能力大幅下降一起,相互作用影响世界经济,而这第三个动态力量恰恰最远离我们的预期――全球股价已从高峰值下降15%,且信用利差大幅扩宽。

随着对经济更剧烈下滑的担忧加剧,并已蔓延到与欧元区债务压力相关的地区,这一转变的规模和持续性正在逆转着经济扩张初期已经出现的正反馈循环。而关于经济前景的关键问题是,那些收入增加但消费仍显疲软的家庭和企业会因此受到多大程度的冲击。

在欧债危机的影响下,欧洲几乎所有的国家都表示必须削减赤字,进行结构改革。全球私人领域的需求,特别是来自新兴市场的需求,在全球经济复苏中占有的角色因而变得十分重要。明年财政紧缩政策的独特性不是因为某一国家或地区积极紧缩,而是整个发达经济体同步经济调整的结果。

一个国家的财政政策拖累不太可能通过发达经济体之间的贸易流缓解。然而当全球经济显现放缓趋势,在美国及新兴市场的经济都存在下行风险的情况下,来自这些经济体的需求也必然会降低,即使欧元的贬值也未必能带动欧元地区出口的增长。

再看中国,6月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下降幅度超出预期,进一步显示紧缩政策正在减弱房地产市场的活动和地方政府投资。尽管如此,2010年下半年中国仍不太可能出现由政策引发的、更为严重的“硬着陆”。事实上,中国政策制定者们已经越来越关注全球经济复苏的持续性和中国出口的前景,这也是温总理为什么近日重申保持政策“灵活性”和“针对性”以应对中国普遍的宏观经济困难的重要性。

近几个月,中国累计工业企业利润增长随着工业产值增长逐渐趋稳而回调。近几个季度中国工业利润大幅增长的背景是两年前全球经济开始衰退而后逐渐反弹。随着广泛的宏观经济逐渐趋于稳定,近几个月工业利润增长放缓反映了中国工业产值增长逐渐稳定,特别是政府年初以来遏制过度放贷和减缓地方政府投资的政策,以及收紧房地产政策也继续限制国内一些行业的活动。

预计未来几个月工业活动仅会小幅扩张,下半年实际GDP增长将从前几个季度强劲的两位数增长放缓。我们认为,2010年下半年增长前景的风险来自低于预期的外部需求和中国工业板块重大存货调整的可能性。如果订单下降和存货增加的趋势继续下去,会增加人们对重大存货调整的担忧,特别是最终需求大幅减缓。

除了广义增长数据,有关增长来源变化的情况也值得注意。中国最新数据证实了消费支出和出口稳步增长,这减轻了固定资产投资放缓的影响。但是,如果欧元区债务违约和银行危机扩大的风险蔓延,中国将受到严峻的影响。

近几年全球经济形势范文第3篇

一、世界经济形势与特点

一)世界经济持续较快增长

近几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持续高于预期。IMF2006年9月份公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分别将2006年和2007年的世界经济增长预测从4.9%和4.7%上调为5.1%和4.9%,均上调了0.2个百分点。照此计算,从2003年开始,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将连续五年达到4%以上,平均增速接近4.7%。

世界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主要原因,一是在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下,在国际经济联系更加密切的促进下,世界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得到加强;二是美国、中国等一些主要经济体实现了快速增长,中国为世界市场源源不断的提供了大量质优价廉的产品,同时其进口的迅速扩大也拉动了对其他国家产品的需求,对世界经济的持续较快增长形成带动作用;三是近几年来的发展证明,世界经济在抵御外部冲击方面的能力明显增强。例如对持续上涨的油价冲击的影响、对地缘政治冲突和恐怖袭击的影响,以及SARS、海啸、飓风等突发事件的影响等。

但是,当前世界经济增长的持续能力正在受到愈来愈多人的质疑,世界经济发展中的系统性风险值得关注。全球房地产市场的迅速降温、利率上升而石油等初级产品价格持续处于高位使通货膨胀呈现从上游产品价格向下游消费者价格传导的状态、全球经济发展失衡加剧和贸易保护主义蔓延、发达国家财政赤字依然庞大,使得世界经济增长出现迅速下降的可能性比2001年恐怖袭击以来的任何时候都强。同时,国际贸易、国际资本流动、全球化收益和全球资源的分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关系等问题也变得更加突出。此外,国际安全问题不断,不利于人们对经济长期增长前景的预期。因此,世界经济在经历了持续的强劲增长之后,2007年增长明显放缓的风险加大,但从总体看,虽然受美国经济影响,世界经济出现放缓迹象,但不会出现衰退,发展仍会较为平稳。

(二)世界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增强

近年来,随着全球贸易的快速增长,世界贸易额与全球GDP之比持续上升。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科技进步、产业结构调整、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以及世界贸易体制的完善,既给世界贸易的发展带来了重大的推动力、有力促进了世界经济发展,同时也给世界贸易的发展带来了许多不确定性因素。

受世界经济发展状况影响,世界经济的复苏使全球贸易自2002年2季度开始走出衰退,并呈逐步加速增长趋势,2004年全球贸易量增长达到10.9%,是自2001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伴随着世界经济持续较快增长,按照IMF的预测,2006年和2007年全球贸易量增长率将为9.4%和7.8%,分别比春季预测调高了1.4和0.3个百分点,增速均高于2005年7.5%的增长水平。

受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加快的带动,2006年世界贸易增长也高于预期。继2003―2005年出口持续快速扩张之后,2006年许多发展中国家继续保持了出口的较快增长。中国、巴西、俄罗斯等国的货物出口额增长率都达到20%以上,韩国、马来西亚、墨西哥和台湾地区等的出口增长率都在10%以上。预计2007年这些经济体仍然是出口增长较快的地区。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国际贸易迅速增长,但世界贸易发展失衡加剧、国际市场产品价格迅速上涨、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贸易摩擦有增无减。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将国内就业增长乏力、产业结构调整缓慢归因于贸易问题,并在重要贸易领域设置壁垒,使美欧、美中等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不断,不利于世界贸易的稳定发展。特别是,持续近五年之久的多哈回合全球贸易谈判被迫中止,使多边贸易体制陷入困境,给世界贸易发展前景蒙上了阴影。

(三)国际市场产品价格继续上升

近几年,由于世界经济强劲增长,国际市场需求转旺,使得初级产品供需关系紧张,再加上地缘政治和投机因素,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持续呈现大幅上升的态势。国际市场非能源初级产品价格2002年开始从谷底回升,2004年2季度开始,增势曾出现放缓,但是2006年继续大幅度上升。与2005年同期相比,2006年1―3季度国际市场非能源初级产品价格分别上升16.8%、26.2%和29.1%。其中以金属和矿产品的价格增长幅度最大,2006年1―3季度,金属和矿产品价格分别比2005年同期上升28.4%、57.7%和62.4%。相对来讲,农产品和食品的价格相对上升缓慢,但也接近了1995和1996年的前期高点。

国际市场产品价格提高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一些主要商品的供应较紧而需求大幅增长。例如由于金属矿石产品的开发受到资源储量、资金、设备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开发建设周期较长,因此金属矿石的供应大大滞后于价格的变化。而亚洲,特别是中国2003年以来对天然橡胶、有色金属、钢材和一些石化产品等需求大幅增加。同时罢工、生产事故以及政治局势等一些临时性突发因素的刺激和影响,市场对供应减少或中断的担心,更加剧了市场炒作气氛。

2006年上半年,国际油价延续了2003年以来持续攀升的态势。国际油价高开高走,在4月份大幅飙升,一举突破每桶70、75美元两个关口,受地缘政治和突发事件影响,国际油价波动加剧,7月继续震荡攀升。纽约市场油价7月14日盘中曾经达到每桶78.40美元的高点。8月份后国际油价一路回落,至10月初回落至60美元以下,此后继续有所下跌,但仍然保持在50美元以上。

全球经济增长将趋于放缓是近期油价下跌的根本原因。但是此轮油价的上涨呈现持续性的特点,这是由于油价上涨主要反映的是强劲的持续性需求增长。由于市场对国际原油供应紧张担忧的缓解,对伊朗、朝核问题的反应更为平和,不再像早些时候地缘政治局势任何风吹草动都引发油价剧烈波动。同时,国际市场原油供应充足也大大降低了投资基金炒作抬高油价的空间,一些投资基金因此撤出油市转向股市等其它投资领域。这些因素均促成了近期国际油价的较快回落。近年来,世界经济对高油价的承受能力明显提高,高油价虽然给世界经济带来一定负面影响,但总体上高油价到目前为止给世界经济和贸易造成的负面影响比预期的要小,需要关注的是原油价格持续处在高位对各国经济的影响正在逐步深化。

二、主要热点问题

(一)利率全面上升

2006年,全球利率呈现全面上升态势。发达国家当中,英、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是最早进入此轮升息周期的国家。欧元区经济复苏的基础日益稳固,而另一方面通胀率却长期高于欧洲央行设定的2%的通胀目标的上限。因此,欧洲央行连续6次加息25个基点至基准利率3.5%。日本央行于2006年3月9日宣布结束实行了5年之久的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并于7月14日将基准利率提高到0.25%,结束了零利率政策。

目前美国利率调整已经达到前期所确定的5-5.5%的中性目标,在私人投资率持续过低和经济发展不平衡不断加剧的背景下,低增长与通胀风险依旧,使美联储处在一个困难的决策阶段。过度紧缩有使美国经济增速大幅下降的可能,也会使全球利率水平进一步上升,不利于世界经济稳定增长。

(二)房地产市场降温

受连续加息的影响,美国、法国、西班牙、加拿大、新西兰和英国等全球许多国家房地产市场几乎都开始出现下跌。房地产是支撑这些国家经济繁荣增长的重要产业之一,例如美国的房地产业规模超过2万亿美元,占美国家庭整体净资产的1/3以上,已成为美国金融、零售和建筑等诸多行业最重要的“晴雨表”。

2006年二季度开始,美国房地产市场降温更趋明显。受连续加息的影响,美国长期利率特别是房贷利率逐渐上升,使消费者贷款发放速度下降。在货币政策调控下,房地产市场降温可以使房地产业许多已达到历史高水平的指标下降,挤出其泡沫成分;但在另一方面,房地产业的社会财富巨大,房地产价格上升使得财富效应增加,是许多国家居民消费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因此实际住房价格下跌也将直接影响居民消费增长,而后者正是美国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动力之一。

(三)通胀水平依然较高

经济增长放缓,而通胀预期上升,是当前对发达经济体未来经济走势的基本判断之一。按照IMF的预测,2006年和2007年发达经济体通胀率将为2.6%和2.3%,分别比春季预测调高了0.3和0.2个百分点。其中美国、欧元区通胀预期上调较大。2006年和2007年美国通胀率预测分别从3.2%和2.5%上调为3.6%和2.9%;欧元区通胀率预测则分别从2.1%和2.2%上调为2.3%和2.4%。

近期,随着经济增速的减缓,特别是能源价格回落,通胀压力有所缓解。但是核心CPI依然保持在高位。另一方面,2006年以来,许多国家呈现物价上升从上游原材料和初级产品价格开始向下游消费者价格传导的状态。这表明原油价格持续处在高位对经济的影响已经逐步深化,同时一些初级产品价格呈指数式上升也成为推动价格开始向下游传导的重要因素。

(四)全球经济失衡加剧

近几年全球经济形势范文第4篇

关键词:对外贸易;增长放缓;原因;特征;对策

中图分类号:F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3月30日

对外贸易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能够不断优化我国的开放性经济结构。为了提高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环节的获取能力,我国需要不仅加强国际资源的整合能力,而且需要加强自主创新环节,从而不断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一、我国对外贸易增长放缓的特征

在2012年中,全球贸易增长率仅为3%,随后的一年内,该数值依旧下降,在全球贸易增长减弱的背景下,我国贸易在增长的过程中受到了很多因素的影响。金融危机过后的三年里,我国进出口贸易呈现下降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品值上涨。首先,经济增长逐渐放缓,我国进出口贸易增长速度仅为两位数,并且速率不断下降;相比同一时期的进出口增长速度,我国出口增长速度远高于进口增长速度,出口增长速度较为缓慢,使进口贸易受到很多损失,在2015年中,我国进口贸易下降率达到15%。当前,很多国家都存在贸易增长趋势放缓的问题。由于贸易与经济具有密切联系,在2008年之前,全球贸易的增长速度是当前的几倍,但是当前的贸易增长速度远远低于产出速度。根据相关数据调查显示,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优势不断减少。其中,贸易超调在产品中的特征为:联合国部门根据贸易产品的特性进行了分类,在按照不同类型的产品分析中,能够获取产品的进出口参数,在此基础上能够得出产品结构与我国贸易之间的联系。

(二)产业链更加完善。从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数据中可以分析出,我国属于全球较为重要的贸易国,随着本国企业与外贸企业的联合发展,在中国生产的产品数值呈现上涨趋势,因此我国能够将这些供应链进行优化配置,从而获取更多的收益。在我国产业链不断完善的过程中,能够使产业集群更加具有科学性。在当前社会中,我国有很多制造业产业集群,如家用电器产业、电子产业等,并且不断朝全球供应链进行扩张。在近些年的发展过程中,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我国很多企业的生产能力取得了较大进步,使我国的工业产业链更加具有系统性。很多生产商的零件能在附近区域实现完整配套,并且对国外材料的进口订单量不断下降。

二、我国对外贸易增长放缓中存在的问题

(一)初级产品贸易额降低。当前,全球经济处于调整恢复阶段,国际市场需求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由于国际较多产品价格降低,不同于制成品,初级产品贸易额具有明显的降低趋势,使我国出口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因素为:制成品。但是,由于我国进口产品中,初级产品占有很大比重,这也是我国进口增长放缓速度大于出口的原因。相比于外需市场,我国内需市场在快速发展中,能够使消费品的单独销售总额不断上涨。在内需市场比例不断加大的过程中,消费品贸易出现逆势上涨的趋势,同时消费品的增长指数越来越稳定,能够有效促进我国的贸易增长。然而,近些年来,我国中间产品在出口、进口方面出现减弱情况,并且占据主导地位的产品属于中间产品,一旦其进口下降,将会造成我国进口贸易受到影响。对外贸易增长放缓不仅有负面影响,也有积极影响。从改革开放后,我国对外贸易经济空前发展,2013年在世界贸易国家中占据一席之地,有效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且规模不断扩大。在当前环境中,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存在劣势,主要是由于产品的附加值不高,并且该条件长期低于数值1。

(二)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由于2008年发生了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全球贸易受到了影响,整个贸易额呈下降的趋势。在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下,生产自动化进程不断推进,使发达国家的济贸易在全球GDP中逐渐下降。世界金融危机发生后,我国对外贸易增长放缓,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贸易增长放缓又称贸易超调,是多个方面共同影响而产生的情况,包含:生产模式、商业模式、需求量、融资因素等;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贸易国别因素、总量因素导致我国进出口贸易呈现波动。学者从实证研究的角度进行分析,发现我国对外贸易增长呈放缓趋势还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供应链国际化、贸易政策、贸易结构、经济形势等,由于贸易超调问题主要出现在金融危机时期,当危机结束后,我国对外贸易依然处于增长放缓趋势。从当前贸易的总体情况来看,2013年全球经济呈现缓和趋势。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以美国为主的少数国家经济出现复苏状态,但是欧盟经济依然处于衰落状态。由于当前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导致国际经济增长预期数据受到影响而下调。根据相关数据调查显示,全球经济在2013年增长了3.6%。由于全球经济趋势预期呈现下降趋势,使主要商品在国际市场价格中不断下降,同时全球供求关系出现了很多变化。相比于金融危机发生前的几年内,国际主要商品价格增长速度较快。当前环境中,制成品售价处于稳定趋势,相比于该类产品,很多初级产品呈现较大的下降幅度。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之前,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在增长的过程中,使国际市场的主要产品价格呈现良好的增长趋势,对我国的进出口价格指数具有影响。进口价格指标在不断上升,并且长期高于出口价格指标,并且贸易条件小于数值1,使我国在国际市场中处于弱势。

近几年全球经济形势范文第5篇

全球经济步入复苏了吗

美国、欧洲、日本与金砖四国的经济状况大致上代表了全球经济状况,通过分析这些经济体的状况,就可以判定全球经济是否已经步入复苏阶段。

就美国而言,加州大学教授Barry Eiehen-green最近在中国社科院举办的一次研讨会上表示,对美国经济反弹持乐观态度是盲目的,原因在于,金融是经济的血液,但美国的银行还没有做好放贷的准备,整个经济流动性缺乏,已经采取的措施对于刺激投资并非十分有利,恢复投资信心与控制通货膨胀依然是比较困难的任务。总之,美国经济即使有恢复也是短暂而脆弱的,还没有进入上升周期。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最近再次重申,美国经济复苏要到今年第四季度。菲尔德斯坦(里根政府的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博斯金(老布什时期的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也认为美国经济要到明年初才能复苏。

《金融时报》首席经济学家马丁・沃尔夫在回答笔者的提问时认为,欧洲经济要花几年时间才能复苏。欧洲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要大于美国,除了金融业外,实体经济也受到很大冲击,爱尔兰、西班牙、葡萄牙等过去几年快速发展的经济转为大幅下跌,法国、德国、英国、意大利等欧盟主要经济体2009年陷入衰退已经成为定局。欧盟甚至在5月初把2009年全欧盟经济增长率预测数从1月的-1.8%下调到-4%。

相对狭小的国内市场、高度外向型的经济、海外巨额资产使得日本很容易受全球经济波动的影响,今年第一季度ODP增长率为-3.8%,换算为年率后等于-14.2%,第二季度可能会转为1.6%。依据日本内阁府下属的经济企划协会对民间经济学家所做的调查,估计2009年全年GDP增长率预计为-3.9%左右。

中俄印巴金砖四国经济前景不一,中印情况稍微好一些,俄罗斯与巴西陷入衰退。

就中国的情况看,工业品市场状况已经连续两个月正增长,但消费品市场环比数据还在下降。经济全面恢复还有待于企业投资和私人资本投资的跟上,以及消费市场的提振。目前私人投资很弱,而存款(尤其是企业存款)以高于贷款和投资的速度增长,说明在产能过剩和经济下滑的情况下,企业拿到钱后不敢贸然投资,把它放在银行的户头,其中有一部分可能进入了股市,成为此轮股价上涨的重要推力。即使已经投资于扩大生产能力,如果大规模的投资带来的产能不能被需求所吸收,则中国经济的复苏是不稳固的。外需的恢复一时还难以指望,如果不能有力扩大内需,大规模投资很可能进一步恶化原先已经失衡的经济结构,延缓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因此,对于中国经济复苏的前景,只能抱谨慎乐观的态度。

印度统计局5月底公布的数据显示,第一季度GDP同比实际增长5.8%,标准普尔预计2009年下半年印度经济有望回暖,全年实际经济增长率将为6%,稍低于过去5年的%的年均增长率。巴西与俄罗斯第一季度GDP分别为-1.8%和-9.5%,预计这两个国家2009年全年的GDP增长率分别为-0.71%和-6%。

但中印两国在全球经济中所占比重非常有限,又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中下端,因此,难以取代欧美日的角色,也无法带领全球经济步入复苏。

总之,如果把经济复苏定义为GDP增长率为正数,则2009年全球经济肯定属于衰退阶段,而不属于复苏阶段。如果把经济复苏定义为经济指标好于2008年第四季度与2009年第一季度,则中、印、日等国家进入复苏阶段,但欧美还没有进入复苏阶段――八国集团财政部长会议6月13日的声明也仅仅是说八圆集团经济已经出现了“稳定迹象”。预计金融危机使全球GDP下降2%,2009年全球GDP将下降1.3%。

油价影响因素的几点辨析

很少有人认为油价上涨将导致经济复苏,或把近期的油价上涨当作经济复苏的一个指标。原因在于,影响油价的因素很多,即使我们大致知道影响油价的主要因素,也没法知道这些因素在形成油价时所占的权重。

如果人类没有办法解释油价形成的确切原因,自然也就无法对油价进行预则。BP公司首席经济学家ChristoffRuhl不久前在与笔者交流时明确表示,他们公司像其他能源公司一样,不做油价预测。

能源研究界的看法是,公开预测油价的多数是一些投机基金,尤其是从事石油期货投资的投行如雷曼兄弟、高盛等。这些公司研究报告、预测油价走势,固然可以为市场提供一些真实的信息,但主要是服务于他们自身或关联方的投资行为,以达成投资利润的最大化。学术机构的学者们进行油价预测的不多,而且所做预测的可信度有限,实际影响也不大。因此,下面对油价走势的分析,仅仅是笔者的一些研究体会,供读者参考。

1 阿尔佛雷德・马歇尔以来的经济学家;已经不重视商品的价值属性,而把关注点对准供求关系,因此,经济学家通常认为油价变化受供求关系影响(笔者一度也认为供求关系从长期看影响油价走势)。但事实是,供求关系无法有效解释油价变化,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油价经历了巨幅的波动:作为国际油价风向标的西德克萨斯中质油(WTI)期货价从2008年2月5日的每桶87.16美元飞涨到7月11日的147.27美元,5个月时间升幅达69%,再下跌到12月19日的32.40美元,5个月时间里跌幅达到78%。这期间国际市场上油价供求关系变化很小,不会超过2.5%,这么小的供需变化难以导致油价成倍上涨再下降数倍。

2 为了解释油价变化,经济学界又提出了“剩余产能说”,认为只要主要产油国有足够的剩余产能就能给市场释放足够的信心,从而抑制油价的过度波动。市场因素受买卖双方的心理影响很大,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剩余产能在短期内不会有大的变动,同样无法解释上述大幅度的油价波动。油价进入去年的下跌通道后,欧佩克共消减产量420万桶/天,这远远大于一般认为的欧佩克剩余产能,但这么大的调整幅度并没有止住油价下跌的势头。

3 经济学家还认为,石油是一种商品,因此,经济规律依然适用于油价变化。笔者赞成剑桥能源协会会长丹尼尔・耶尔金的观点:“石油,10%是经济、90%是政治。”也就是说,石油受政治因素的影响要远远多于经济因素。这才好理解全球原油储备的绝大部分掌握在国有公司手中。毕竟,这是一种例外,煤炭、木头等能源资源通常不是由政府掌握。从商品角度看,石油也不同于一般商品,而是一种高度虚拟化了的商品,其受金融衍生品杠杆效应影响的程度,要远远大于受实际供需量影响的程度。

对油价走势的几点看法

对油价走势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是:全球经济的基本 面,特别重大的政治事件,全球资本流动性丰裕度。导致油价短期波动的主要因素有:突发性重大事件,某些投机行为。美元因素与市场心理对油价的影响包括长期与短期两个方面。

长期影响油价的因素 与其说供求关系影响油价走势,不如说全球经济的基本面影响油价走势。石油已经深入现代生活的许多方面,虽然总体上看各国经济对石油的依赖度比上世纪70年代下降许多,但在可以预见的未来,石油依然是主要能源之一,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能体现全球经济的荣与枯。在全球经济发展比较快的时期,油价也会呈上涨趋势。去年以来的油价暴跌,则与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高度相关。

特别重大的国际事件,如国际体系的变化、重大国际冲突的发生,将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影响油价走势,如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剧变等。有些^认为2008年8月8日发生的格俄冲突也属于特别重大的国际事件,西方尤其是美国由此发现了通过油价打压俄罗斯、伊朗、委内瑞拉等能源依赖国的必要性。但是,这时候的油价只有115/桶美元左右,已经从147.27美元,桶的高点回落22%左右,而格俄冲突后两个月里,油价也才下跌22%,下降幅度还不如发生冲突前的一个月,因此,无法证实上述“打压说”。

全球资本流动性的丰裕度对国际油价走势的影响,现在看得比较清楚。国际石油市场已经高度虚拟化(或叫金融化),与原油的实际供需关系不大。2008年纽约商品交易所用于石油期货炒作的资金不少于300亿美元,交易量的90%都属于炒作,一旦炒作的资金离场,油价大幅下跌是必然的。去年油价巨幅震荡的原因要回溯到2000年,当年互联网泡沫破灭后又接着9・11事件,为了挽救美国经济,美联储不得不推行低利率政策,并放松对金融衍生品的监管,试图以此刺激消费带动经济增长。美国的低利率政策在全球具有示范作用,“银行钱利率低又好借”的结果必然导致全球流动性大量过剩,流入股市、房地产市场与期货市场,并导致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恶性膨胀。2007年底已经征兆初露的次贷问题,在2008年上半年发展为次贷危机,许多投机于期货市场的金融衍生品面临巨大的赎回压力,衍生产品链断裂。结果是,被投机资金推高的原油期货价格掉头暴跌。

短期影响油价的因素 导致油价短期波动的突发性重大事件主要有:自然灾害、局部冲突、美国石油储备量变动。而某些投机行为也会导致油价波动,一个极端的例子是,2008年初油价突破每桶100美元就是一种恶作剧性质的投机行为所致。这些因素的影响通常不超过4周,长的也不超过3个月。超过3个月者,已经不仅仅是油价的短期波动,而构成了油价走势的变化。

对油价有复合影响的因素 美元对油价的变动是复合的,美元贬值必然导致以美元计价的石油价格升值。从长期看,美元呈贬值趋势,这也构成油价长期走高的―个因素。但短期内,美联储有时候会推行强势美元政策,或者某些市场操作行为导致美元需求强劲,这都会导致美元的升值,从而导致油价下跌,但这属于油价短期波动。

相关期刊更多

推进技术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金川科技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天津经济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天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