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通货膨胀的成因分析

通货膨胀的成因分析

通货膨胀的成因分析

通货膨胀的成因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货币政策;通货膨胀;政策组合

一、现象分析

2010年以来我国经济已经逐渐从金融危机中复苏,经济保持高速增长,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国内物价的全面上涨,通货膨胀的严重状况。

图1-1显示了我国2010年4月至2011年3月的CPI走势: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CPI在这一年期间呈现出逐步上涨的趋势,与我国之前设定的3%的目标相比,可以断定我国目前的CPI是处在一种高位波动的状态。而2011年4月份公布的CPI数据为5.3%,虽然比三月份的5.4%略有下降,但却仍然处在相当高的水平。

二、通货膨胀的原因探究

通货膨胀持续居高不下的原因何在呢?理论上和实证上的研究都认为,引发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在于货币发行量的大量增加,但是伴随着大量的货币在不同经济领域之间的流通使用,以及在其他助长通货膨胀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使目前通货膨胀的原因更加错综复杂。在原因分析方面我们主要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考虑目前通胀产生的各种推动因素:

(一)国际方面:

近几年我国人民币面临着升值的压力,我国政府为了保护本国出口企业的利益不可能将人民币一次性升值到某一个高位,而只能使人民币币值保持基本稳定,从而给企业一个缓冲期,政府的这种顾虑也就造成国际投机者对于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依旧强烈,而现在人民币步步上升的趋势也符合他们的预期。08年金融危机过后中国经济提前复苏的态势,以及中国连续提高存贷款利率同时与国外几乎零利率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的现象也进一步吸引着国际游资的进入,加之目前国际资金流动性过剩,中国市场为他们提供了很好的投资甚至投机平台。从今年4月份国家公布的数据看,目前我国再次出现贸易顺差情况,这将成为未来国外某些国家对人民币升值施压的又一借口。

(二)国内方面

1、农产品价格上涨:国内农产品上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近期世界粮食市场受到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使总体的价格呈现上涨趋势,我国目前也是粮食进口的国家因此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粮食价格的上涨起到了拉动作用;另一方面是游资的炒作:近几个月从大蒜,玉米,大豆到白糖这些基本产品的价格都出现了过度上扬的趋势,究其症结根本在于游资的故意炒作。目前我国政府打压房地产,同时股市行情低迷,这就造成一些资金从这些领域撤离从而去寻找其他投机机会。由于粮食产品需求弹性较小,粮食期货这一金融产品便成为他们炒作的重点。利用期货的高杠杆性,将粮食的价格变动成倍放大以获取巨额利润成为他们炒作粮食的重要操作手段。

2、生产成本方面:企业生产成本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企业利润的多少,近期我国企业的生产成本有大幅度上升的趋势,主要原因有这几个方面:(1)农产品价格的上升幅度加快,由于自然灾害以及农产品投机的增加使得农产品的价格波动剧烈,这对于以农产品为原材料的行业,特别是食品加工行业的冲击是巨大的,原材料价格的上升直接造成了企业生产成本的上升。(2)融资成本上升,为了应对通货膨胀央行最近频繁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贷款利率的上升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融资成本,企业通过银行正常融资的资金量更小,同时难度也更大,因此这也进一步助长了民间资本借贷的发展,而企业从民间获取的贷款利率比正常银行贷款利率要高很多,这一连锁效应就大大提高了企业融资成本。(3)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从2011年初开始,企业招工越来越难,劳动力出现了短缺的现象。劳动力供不应求,加之物价上升带来的生活成本的上升使得工人要求的工资更高,而通货膨胀――高工资――通货膨胀……的工资和价格螺旋,使得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就此产生。

3、居民预期的影响:西方经济学家很早就提出了居民预期的理论,如弗里德曼的适应性预期理论,卢卡斯的理性预期理论等。目前被经济学界普遍接受的是适应性预期理论,即居民会根据以往的通货膨胀率情况并结合自身对于未来形势的判断,对未来的通货膨胀率进行预测,并根据自己的预测来指导自己未来的经济行为。从中国人民银行2010第四季度的居民储户问卷调查结果看,2010年第四季度居民对物价的满意度为调查以来(1999年4季度)的最低值,当期物价满意指数降至13.8%。73.9%的居民认为物价“高,难以接受”,较上季增长15.6个百分点;24.8%的居民认为物价“可以接受”,较上季降低14.9个百分点。居民对未来物价上涨的预期加强,未来物价预期指数升至81.7%,较上季提高8.5个百分点。其中,认为下一季度物价会继续上涨的居民所占比例为61.4%,较上季度提高15.2个百分点。

三、政策建议

自从2010年以来,中央银行一直使用减少货币供给和提高利率的紧缩货币政策来主动防控通货膨胀,与此同时却忽视了货币政策治理通货膨胀的局限性。由于货币政策在治理通货膨胀方面存在着局限性,治理通货膨胀需要引入其他的治理政策,使之与货币政策形成治理通货膨胀的政策组合,其他可以选择使用的政策可以是收入政策,产业政策和外汇监管政策。

在收入分配领域,加快收入分配机制改革,缩小居民的收入差距,调节过高收入,从而有效抑制由于过高收入人群为实现大量财富的保值增值而引起的各种投机活动;同时相应的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减少治理通货膨胀的社会压力,使拉动经济增长的消费因素和投资因素均衡增长。

同时利用相应的产业政策,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特别是加强对宏观经济运行有重要影响的产业的政策管理,例如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抑制房地产市场的投机及其引发的产业波及效果对经济的冲击;此外,还要主动引导农产品市场,既防止对农产品过度投机引发的价格大幅度波动,又防止因供过于求导致的大量亏损。

在外汇监管方面,在保持国内经济稳定增长的前提下,加强对外国资金进出我国的监管,防止境外资金的大量流入和流出对我国市场的冲击以及价格水平的较大波动;同时加强对人民币汇率的管理,维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并且在当前注重有效构建外来资金流入的“资金管理池”的同时,积极引导国内资金到境外寻找投资机会,积极全面的筹备中国内地股市海外板块的设立,提供国内资金保值增值以及投资的更广阔的海外渠道。

参考文献:

[1]弗雷德里克•S•米什金.货币、银行和金融市场经济学(第8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陈学彬.中央银行概论(第二版)[M].上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刘继光,沈志群.提高利率能否抑制通货膨胀?――基于成本渠道的理论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1,(2):39――41.

[4]王晨铖,李文军.论我国货币政策效应[J].当代经济科学,2010,(6)45――50.

通货膨胀的成因分析范文第2篇

摘要 虽然上年最后两月CPI同比涨幅有所回落,但通货膨胀压力依然较大,加之新年的到来,对各类产品的需求激增,导致物价高居不下,季节性、区域性的的通货膨胀压力较大。另外,由于要素成本价格上涨推动的通货膨胀压力仍然存在,而且在可预期的未来可能继续加大。

关键词通货膨胀对策紧缩

在过去的2011年我国通货膨胀压力形势严峻,前三季度CPI平均涨幅大多高于4.5%。物价上涨幅度较大,而且价格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物价的上涨相对降低了货币的购买力,这对于民生问题来说无疑是个挑战,所以央行也推出了紧缩性的政策,提高了存款准备金率,以收缩银行信贷,减少流动性。鉴于民间信贷崩塌导致的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十二月份央行将存款准备金率下调0.5个百分点,向社会释放了5000个亿的流动性,有人认为这意味着央行货币政策转向宽松。为了更清晰的认识这个问题,就有必要对现阶段的通货膨胀成因进行分析,以便找出相应对策。

一、现阶段通货膨胀的成因

第一、流动性过剩以及货币的过量发行是造成通胀的主要原因。自次贷危机之后,政府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中央政府投入四万亿的资金用于民生建设,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平台也加大资金投入,造成社会流动性过剩,外加央行新增巨额货币发行,致使过剩的流动性对实体经济的发展产生严重冲击。同时,这部分资金为了寻求获利机会,转而进入以股市以及房地产市场为代表性的资本市场,致使资产价格上涨。从而推动要素市场价格上涨。

第二、国际贸易中持续的顺差加剧了通胀的形成。我国出口产品多以低廉的价格为优势,在国际市场上很大的竞争力,实现了净出口,顺差增加了我国的外汇储备,在提高了我国的国际支付能力的同时,也致使庞大的外汇储存起来无法消化。因为收入外币必须兑换为人民币在国内市场流通,巨额外汇储备导致市场上流通的货币增加,造成人民币贬值,同时,国内市场上商品相对不足,致使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压力日趋明显。

第三、要素成本上涨推动物价持续上涨。首先我国市场化改革出现非均衡化,要素领域的非市场化水平程度高,目前,要素领域红利被分殆尽,要素成本呈现出持续上升趋势。其次,产品价格水平的上涨,推动劳动力要素价格上涨,再加上现阶段能源多依靠进口,加大了成本支出。逐渐形成了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第四、由于临近春节外加气候环境所引起的天气突发状况,致使某些地区产品供应紧张,物价上涨。同时,春节期间,对于农产品、畜类产品以及各种礼品的需求增加,导致蔬菜等价格上涨幅度大,CPI指数同比增幅必然增加,季节性通货膨胀趋势明显。

二、抑制通货膨胀的对策

对于通货膨胀的治理,不能一味的简单的强调“紧缩”。要在政策目标上区分抑制

通胀和抑制增长,要保证在抑制通货膨胀的同时促进经济增长,防止因过分紧缩导致的经济衰退。我们必须清晰地知道,在抑制通胀的同时,既不能有损于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也不能将外汇过分依附于美元,防止因美元贬值造成的外汇资产缩水而造成损失。因此,必须合理有效地利用利率和汇率量大工具。

第一、控制国际非法套利游资。由于国际市场上人民币升值压力大,人民币升值预期增强,致使国际游资通过资本、贸易等多种方式进入我国进行套利行为,对我国经济的平稳发展造成了重大冲击。因此,必须完善对跨境资金流动的监督和管理体制,有效控制投机资本的流入,防止资产泡沫导致的M2供给增加。

第二、增加要素、产品供给。我国必须加大产品(尤其是农产品)的自足,逐渐减少对世界大宗农产品的依赖,防止因世界大宗商品价格上涨造成的通货膨胀。这需要国家政策来支持发展,政府应积极创造有利于供给的条件,加大要素供给的投入,不能一味强调紧缩。

第三、保证多元化的外汇储备。外汇储备并非越多越好,同时,外汇储备不能单纯依靠一国货币,要进行多元化的外汇储备。要防止因外币贬值等原因引起的储备损失。确定合理的外汇储备规模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健康运行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像我国这样的拥有庞大外汇储备的国家,进行多元化的外汇资产投资组合,以保证外汇资产的安全。

第四、调整政策重点,要从促进经济增长这一中心转移到走以调整产业结构为支撑的发展道路。以往我国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出口贸易赚取顺差收入,出口产品主要是依靠廉价原材料和劳动力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优势,现阶段,随着要素市场及劳动力价格上涨,使得单纯依靠贸易拉动经济的方式已然不适应现今的发展要求,因为,必须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模式,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制造出高质量、高创新水平的产品,以更好的满足国内外需求,同时通过技术进步,增加产品的适度供给,实现供求均衡,防止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的出现,保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总之, 货币层面的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和金融运动发展的外在表现,因此,要想抑制通货膨胀,必须改善实体经济以及金融的运行状况。

参考文献:

[1]王婷.当前通货膨胀成因及货币政策分析.财经视点.2011.01.

通货膨胀的成因分析范文第3篇

在考虑汇率波动、货币供应量,以及外部冲击与通货膨胀交互效应的情况下分析中国通货膨胀非线性路径转换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汇率波动、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环境之间存在交互作用,而国际石油价格冲击与通货膨胀环境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2)高通货膨胀环境下汇率波动(升值)对于通货膨胀路径衍化主要产生两种效应:抑制效应和交互效应。抑制效应会使得人民币升值从而抑制通货膨胀;而人民币升值与通货膨胀环境的交互效应会促使高通货膨胀路径自我衍化从而加速通货膨胀。(3)高通货膨胀环境下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之间交互作用使得货币供应量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相对于低通胀环境会被放大。

关键词:

外来冲击;流动性过剩;通货膨胀;汇率波动;货币供应量;国际石油价格

文章编号:1003-6636(2013)03-0009-05

;中图分类号:F821.5

;文献标识码:A

通货膨胀率作为反映宏观经济是否平稳运行的重要指标,一直以来都受到各国政府和公众的关注。2008年为了应对先后爆发的“次贷危机”和“债务危机”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冲击,中国政府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然而,2010年下半年开始,中国环比通胀率屡创新高,加剧了公众对于未来通货膨胀的担忧。通货膨胀不仅破坏了价格作为配置资源的指示器作用从而导致经济主体消费和投资的不确定性增加,而且较高的通货膨胀会使得我国贫富差距扩大,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1]将通货膨胀控制在合理的范围成为中国政府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此背景下研究通货膨胀运动特征,对于把握中国通货膨胀未来变化趋势并实施有针对性的财政货币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献综述

对通货膨胀动态特点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对菲利普斯曲线模型设定的研究,如Taylor(1980)[2]、Calvo(1983)[3]的交错契约模型。其后,一些学者在此基础上对菲利普斯曲线模型进行拓展以尝试分析通货膨胀的解释能力与预测能力。此外,一些计量经济学家本着“让数据说话”的理念采用时间序列如ARMA或者ARMA-GARCH以及协整的计量方法对通货膨胀的动态演进规律进行刻画。然而由于资讯解读的异质性、运输成本和交易成本等造成的套利空间以及政府干预和交错定价的存在,采用传统线性计量方法对通货膨胀动态演进规律进行刻画并不准确。

近年来,中国学者广泛吸收和借鉴国外非线性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对通货膨胀动态性进行研究。张凌翔、张晓峒(2011)[4]使用多区制平滑转换模型(multiple regime STAR,MRSTAR)将中国通货膨胀划分为四个区制并采用平滑转换自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外生冲击对于中国通胀率系统不具有持久性影响,正向冲击与负向冲击的影响具有非对称性。吴吉林、原鹏飞(2012)[5]分别构建了两、三以及四机制的C-STAR模型来分析通货膨胀的非线性平滑转换,结果表明将中国通货膨胀机制划分为通缩、通胀适中、温和通胀以及高通胀的四阶段,能更好地拟合通货膨胀运动阶段的非线性平滑转换。然而以上文献侧重于从时间序列角度来构建计量经济学模型对通货膨胀的非线性运动特征进行刻画,但对造成通货膨胀非线性运动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并不多见。施建淮、傅雄广和许伟(2008)[6]采用VAR模型分析了汇率变动对国内价格水平的影响,研究表明汇率和国内价格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项后军、许磊(2011)[7]采用logistic平滑转换回归模型分析了汇率传递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汇率变化对于国内价格的传递方向与通货膨胀环境有关。郭其友、陈银忠、易小丽(2011)[8]基于状态空间模型分析了汇率变动、流动性过剩以及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人民币升值以及流动性过剩与通货膨胀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综合以上文献可以看出,在分析造成通货膨胀非线性运动的影响因素上,国内现有文献主要是从货币政策或者汇率变动对国内价格水平影响,或者外来冲击与国内价格水平变动之间的关系来进行分析,并且由于计量方法和分析角度的差异并没有得到一致的结论。由于通货膨胀非线性运动的特点,因此在分析通货膨胀及其影响因素的时候采用线性模型来反映三者之间的动态关系是值得商榷的。

其次,由于价格在市场经济中具有最重要的作用,价格的变化不仅会影响到供给和需求,而且会通过预期来改变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从而导致通货膨胀具有自我衍化的特点。因此,在考虑通货膨胀动态路径衍化的时候要考虑通货膨胀预期对于价格水平的影响。

再次,国内现有文献在分析通货膨胀路径衍化的时候往往将汇率波动、货币政策和外来冲击割裂分析,并没有将以上因素统一在一个分析框架下进行研究,因此这样做同样是值得商榷的。

通货膨胀的成因分析范文第4篇

2008年美国房贷危机引发了世界性的金融危机,为了应对危机对中国经济造成的负面冲击,中国政府于2008年10月开始采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广义货币供给量迅猛增加。2010年年初开始,与生活较大关联的农产品价格比如蒜、姜、糖等接连涨价,到下半年各类生活资料价格接连攀升,直接推动CPI逐月升高,而在通胀压力下,很多著名学者指出货币超发是通胀背后的主因。但是,央行行长周小川否认货币超发一说,其理由是:一方面,高储蓄国家和低储蓄国家的广义货币占GDP的比重不一样,中国是高储蓄国家,因此M2占GDP比重高;另一方面,在间接融资占比高的情况下,广义货币占GDP的比重就高,美国是典型的直接融资发达的国家,而中国间接融资比重大,因此拿中国的M2跟美国的比不太恰当。

那么,本轮通货膨胀到底是不是由货币超发引起的?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有很大研究意义的问题。基于此,本文以中国2008年10月至2010年11月的月度数据为基础,拟采用因果检验、协整分析、误差修正模型等来分析中国M2与通货膨胀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相关文献综述

以弗里德曼为首的货币主义学派始终认为通货膨胀归根结底是一种货币现象。货币主义学派从交易方程式开始推导,在假设货币流通速度为常数的条件下,超过GDP增长率的货币供给增长率,就是通货膨胀率。弗里德曼认为,在短期内货币增加既可以引起物价上涨也可以引起产量增加,只是在长期内货币增加才全部反映在物价上涨上。这也意味着短期内货币是非中性的,长期内货币是中性的。

近几年来我国也有学者从货币主义的视角,运用计量经济分析,对我国货币供给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但是取得了不同的结果。

大多数学者发现货币供给确实对中国通货膨胀产生显著的影响。张国洪、曾永平(2005)用我国1980—2002年间的年度数据,在借用剑桥方程式建立了通货膨胀及紧缩与货币供应关系的理论模型后,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的方法验证了我国超额货币供应是CPI物价指数的原因,而CPI物价指数作为超额货币供应的原因则被拒绝。朱慧明、张钰(2005)根据1994—2004年间的季度数据考察了货币供给量增长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动态关系,认为中国的通货膨胀与不同层次货币供给量增长率之间均存在协整关系。姚远(2007)采用协整与方差分解的方法对中国货币供应、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发现,货币供应对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滞后效应,长期内货币非中性,而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并不影响货币供应。程建华、黄德龙、杨晓光(2008)认为M1、M2均为CPI的Granger原因,M1和进出口还是领先于CPI变动的稳定的先行指标。贵斌威,甄苓(2008)通过构建一个“内生增长的CIA模型发现当货币供给速度变大时,通货膨胀将升高。庞如超(2008)借助货币需求理论公式建立了通货膨胀与货币供应量关系的理论模型,通过对1991—2007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货币供应量增长指数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验证了M0、M1及M2时滞一年的情况下,3个层次对应我国货币供应量是CPI物价指数变动的原因,而CPI作为货币供应量的原因则被拒绝。

但是,也有部分学者认为中国货币供给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并不显著。刘金全、陈广华、顾洪梅(2004)以1982年1月至2004年3月间M0和M1月度同比增长率的数据为基础进行分析,发现货币供给增长率和通货膨胀之间不存在显著的协整关系。刘霖、靳云汇(2005)利用1978—2003年的数据进行分析,没有发现在长期内货币供应增长率影响通货膨胀的证据,认为在经济的货币化进程中,货币供应增长率的提高并不一定导致通货膨胀,货币化程度的提高使得货币流通速度逐年降低,大量的货币增量被经济消耗了。

三、实证研究与结果分析

本文研究中采用的数据来自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网上数据库,样本期为2008年10月至2010年11月的月度数据,货币供给取广义货币供给M2,并取对数,通货膨胀率(π)根据其月度累计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计算而得。

1、相关性检验

为了研究广义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先通过eviews分析工具对二者进行Pearson相关性检验,其结果如表1所示。二者之间存在显著性的相关关系,在5%水平显著。

2、平稳性检验

对于非稳定时间序列变量,其均值、方差及协方差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很难用这些已知的信息去建立模型来预测未来情形,对非稳定时间序列建立的回归很可能是一种伪回归。对于伪回归,可以增加解释变量、减少解释变量或进行差分来解决。因此,要进行回归分析,首先要明确变量是否是稳定的时间序列。检验时间序列变量稳定性的标准方法是单位根检验,本文将采用ADF单位根检验方法来进行检验。对广义货币供给(lnM2)及通货膨胀率(π)进行ADF检验,两个变量原始数据ADF统计量均不显著,没有被拒绝,在一阶差分后,统计量在1%显著性水平下拒绝了原假设,表明两个变量都是单整I(1),即经过一阶差分后可以变为稳定的时间序列变量。而且,对广义货币供给(lnM2)及通货膨胀率(π)进行Johanson协整检验,在有截距和确定线性趋势的情况下,对残差进行1阶差分滞后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二者协整关系数为1。

3、因果检验

在经济分析中,尽管某些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但是它们未必都有意义,判断一个变量的变化是否是另一个变量变化的原因,一般采用因果检验法。为了进一步分析广义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之间的相关关系,本文还对二者进行了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检验结果如表2。

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我们可以看出,在滞后1期和2期的情况下,广义货币供给(lnM2)是通货膨胀率(π)的Granger原因,反之不成立;而当滞后期为3期后,广义货币供给(lnM2)与通货膨胀率(π)互为Granger原因。这说明,广义货币供给的增加,在短期内就会引起通货膨胀率的增加,而通货膨胀率的增加会引起人们通货膨胀率预期的增加,也会引起广义货币供给的增加,但是有一个时间滞后效应。

4、回归分析

根据货币数量论的观点,不仅货币供给量对通货膨胀有影响,而且,通货膨胀预期也会对通货膨胀有影响,因此,在分析时应当考虑通货膨胀预期的影响,在这里,以前一期的通货膨胀作为通货膨胀预期,建立回归模型,可以得到如下分析结果:

从回归模型可以看出,各参数估计量都非常显著,货币供给的增加确实能够导致通货膨胀的增加。但是货币供给仅能解释通货膨胀变化中的22.93%。

通货膨胀的成因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通货膨胀;货币供应量;因果关系

1、引言

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和通货膨胀之间存在长期影响关系,扩张或收缩货币供应量将增加或降低价格水平。然而,国家持续采取降低资本市场流动性和保持低利率的政策措施,货币政策的扩张作用,并没有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发生。长期保持名义利率处于低位的政策,不仅对投资需求的刺激效果甚微,同时导致了消费品价格的持续上涨。无论理论分析还是实证检验,通货膨胀和货币供应量增长的短期和长期联系,必须要和现实的经济环境结合起来。通过这种方式,经济的均衡水平直接影响货币供应量的增长与通货膨胀率的关联性。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影响关系受到总需求和总供给变动的影响。本文以货币数量论为理论基础,考察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在中国的增长速度的相互关系,使用1998年第一季度到2013年第一季度的相关数据,对我国通货膨胀率与货币供给增长率进行实证检验,通过单位根检验,协整分析与因果关系检验的方法来研究我国通货膨胀率与货币供给增长率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

2、通货膨胀率与货币供给增长率相互关系的理论研究

2.1货币供应量的层次划分

中央银行出于宏观监测和宏观调控的需要,根据货币流动性高低的差别,需要将货币供应量分为不同的层次。我国现行货币统计制度将货币供应量划分为三个层次:M0 :流通中的现金,指单位库存现金和居民手持现金之和,其中“单位”指银行体系以外的企业、机关、团队、部队、学校等单位;M1:亦称狭义货币供应量,指M0 加上单位在银行的可开支票进行支付的活期存款;M2 :也称广义货币供应量,指M1 加上单位在银行的定期存款和城乡居民个人在银行的各项储蓄存款以及证券公司的客户保证金;M3 :指的在M2的基础上再加上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和大额可转让存单等。其中,M0 、M1 、M2 、M3 的流动性依次降低。现实情况中,由于M1 与M3 具体数据难以得到,按照通用做法,本文使用M2 的增长率gm来计算货币供给增长率。

2.2通货膨胀理论研究

2.2.1凯恩斯提出的通货膨胀成因理论

早在1936年,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J.M.Keynes)就提出了通货膨胀的成因理论,其核心观点为:货币供给量越高就会导致利率越来越低,而利率的下降将造成经济体投资需求的增加,进而导致总需求增加,而在整个社会实现充分就业后供给将会变得无弹性,这就导致了通货膨胀的产生。

2.2.2货币数量论的货币中性理论

货币数量理论认为,通货膨胀是由货币供给的快速增加导致的。货币数量论者认为货币是中性的,资产价格水平由一国发行的货币量决定,资产的价格随着货币数量的增加而上涨。20世纪初,在此基础上,费雪与马歇尔对货币数量论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3、通货膨胀率与货币供给增长率的实证分析

在经济学理论中,说到通货膨胀的时候,货币供应量的变化是个绕不开的话题,经济学理论一直在研究通货膨胀变动与货币供应量之间的关系。在这里,为了便于研究,我们用广义货币M2 的增长率来表示货币供给增长率,用gm表示,使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增长率来表示通货膨胀率的变化,用gp表示。本文采用1998年至2013年16年来每年第一季度数据来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

表1中国通货膨胀率与货币供给增长率 单位:%

3.1单位根检验

我们利用Eview软件分别对两个时间序列进行ADF检验,在这个检验过程中,应在确保模型正确设定的情况下确定最优滞k后项,并且结合使用赤池信息准则(AIC)。

首先做货币供给增长率平稳性的检验。通过检验我们可知,包括截距、时间趋势项与一阶滞后项的模型是适当的模型,检验结果得适当检验模型为

对于随机干扰项,我们通过LM来检验它的一阶自相关性,可知不存在一阶自相关性,因此我们选择设定的该模型是正确的。从gmt-1的参数值看, t统计量的ADF检验在显著性水平小于10%的情况下,接受H1,拒绝原假设H0,,说明时间序列是I(0),即它是平稳序列。

然后我们对通货膨胀率平稳性进行检验。通过检验我们可知,包括截距、时间趋势项与一阶滞后项的模型是适当的模型,检验结果得适当检验模型为

对于随机干扰项,我们通过LM来检验它的一阶自相关性,可知不存在一阶自相关性,因此我们选择设定的该模型是正确的。gmt-1从的参数值看, t统计量的ADF检验在显著性水平小于1%的情况下,接受Ht,拒绝原假设H0,说明时间序列是I(0),即它也是平稳序列。

3.2协整分析

考虑时间趋势,对于1998年至2013年的时间序列,由于货币供给增长率gm与通货膨胀率gp都是I(0),由此我们可以进行协整分析。具体步骤如下:

首先,建立货币供给增长率gm与通货膨胀率gp的回归模型,并进行估计。估计结果如下:

据此,可得到残差项

现在我们得出了gp和gm的回归方程,但是我们还无法知道被解释变量gp和gm解释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到底是不是存在,这样的回归可能会是一个伪回归。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进行协整检验。

第二步,检验的单整性。如果为稳定序列,则认为变量,为(1,1)阶协整;如果残差项为一阶单整,则认为变量,为(2,1)阶协整。我们可以通过DF检验或ADF检验来检验的单整性。因为协整回归中已经包括截距项,所以在检验模型中可以不再用截距项。如使用模型:

如果在检验时,拒绝了零假设,就可以说明X与Y是协整的。

从检验结果得适当检验模型为

3.3因果关系检验

通过协整检验结果,我们可知货币供给增长率gm与gp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但这种均衡关系存不存在因果关系,以及因果关系具体是什么情况还要做进一步的检验和验证。

以上检验结果显示,货币供给增长率gm与gp通货膨胀率的因果关系随着滞后阶数的变化而变化。当滞后期数较低时,处于1和2的时候,在5%的显著水平下的检验结果都接受了原假设,显示货币供给增长率gm与gp通货膨胀率两者没有因果关系。当滞后期数较高时,处于3和4的时候,在5%的显著水平下的检验结果都拒绝了原假设,显示货币供给增长率gm与gp通货膨胀率两者存在因果关系。也就是说货币供给增长率是通货膨胀率的格兰杰原因,同时通货膨胀率也是货币供给增长率的格兰杰原因。

4、治理通货膨胀的对策建议

通过实证研究,在了解通货膨胀形成的各项因素后,结合我国现阶段具体国情,对治理通货膨胀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第一,改善计算方法。一个国家的计算方法对一个国家的影响非常重大,不但影响着一个国家财富的分配,并且对一国消费者支出预算与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十分重要,是国家政府决策和央行出台货币政策的重要依据。我国先现阶段计算中,仍未将房价纳入计算体系,而房价的变化对老百姓生活的影响十分明显。因此,我国应当改善计算方法,考虑在的计算中加入商品房的合理权重,更是经济形势的发展,合理调整个商品的所占比重,使之真正适合中国经济的发展,真实反映物价变动水平。

第二,降低输入型通货膨胀风险。随着经济全球的程度及我国对外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大宗商品价格变化导致的通货膨胀多我国的影响越来越大。而大宗商品往往对一国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石油、矿产类大宗商品对经济的影响面非常大,这些商品的价格波动容易对国家经济发展带来比较大的破坏,并会影响其他商品的价格跟随变动。这些大宗商品的变化容易对我国形成输入型通货膨胀。所以,我们需要做出一些努力来降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变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一是通过加强战略资源的国家储备,平衡短期快速波动对国内的影响。二是提高我国的全球竞争力,提高我国对大宗商品的议价能力,获取定价权。

第三,促进产业结构的改进,改善经济发展模式。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一直保持着很高的增长速度,国民生产总值得以较快速度的增加,迄今为止已变成世界第二经济体。然而,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很多的问题也开始展现出来,包括环境的破坏,能源使用效率一直较低,社会贫富差距扩大等等。单一的强调经济的高速发展,已经不适合我的现阶段的国情,不利于经济的健康平稳发展,没有可持续性,同时也付出了高通胀的代价。所以,我们应当改善经济发展模式,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把以前依靠高能耗、低效率、劳动密集型的发展方式向技术密集型,高效率、高质量的发展方式转变。从根本上杜绝由成本推动拉高物价水平情况的发生,实现经济长时间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政府合理的调节,通过拉动和扩大内部需求,降低通货膨胀水平,实现财富的平均分配,解决国内现存的民生问题,达到国家经济长期平稳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5、结论

本文分析样本为中国1998年至2013年期间的数据,运用因果分析进行了实证研究。在文章中,我们首先做了平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这段时间内,货币供给量变化与通货膨胀率呈平稳序列。协整分析结果,我国从1998年到2013年16年的数据显示货币供给量变化与通货膨胀率从长期来看存在均衡关系; 因果关系分析得出,我国这16年间的数据反映出货币供给量变化与通货膨胀率相互之间有着一定的反馈性。也就是说,货币量的变化是通货膨胀变化的格兰杰原因,同时通货膨胀的变化也是货币量变化的格兰杰原因。实证检验表明,在1998至2013年期间,货币变化量属于通胀的一个具有强解释性的外生变量,同时通货膨胀也是货币量变化的强解释性的外生变量。

参考文献:

[1]刘树成,繁荣与稳定:中国经济波动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2]刘金全,范剑青1中国经济周期的非对称性和相关性研究[J].经济研究,2001,(5):28-371

[3]赵昕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货膨胀成因的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8年第10期.

[4]许道林:《我国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间传导机制的计量分析》.

[5]高宇,宋巧,曾伟晟.《我国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的实证检验》.金融纵横,2008年第4期.

[6]李军.《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长期与短期关系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7(11).

[7]韩筱雯.《通货膨胀成本和收益的分析-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实证检验》[J].财经问题研究,2004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