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旅融合优势

农旅融合优势

农旅融合优势

农旅融合优势范文第1篇

一、农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对于一产和三产的优势互补分析

通过将农业和旅游业融合建立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对接协作关系,不仅能够发展各有优势,同时对于两个产业的融合,发挥农业的区位优越和资源丰富,充分利用旅游业的市场广阔的优势,通过地方政府的搭桥和旅行社的宣传推介,实现两个产业的优势互补有着积极意义。

1.农业和旅游的结合能完善农业产业结构并加快农业旅游的升级

发展农业旅游对于农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以及带动农业周边的住宿、餐饮、乃至交通设施和购物等相关产业的升级发展都有重要作用。通过农业和旅游的融合,以及旅游人群的带动作用可促进地方基础设施的改造和发展,同时参观带动效应可以促进投资环境的改善,对生活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完善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2.农业和旅游的升级可以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

农业和旅游的结合,能够推动农业和其他产业的结合,其中旅游业的发展涉及到众多子行业,诸如交通、基础设施、餐饮等部门,而这些产业的发展反过来对于推动农业产业化和标准化,又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旅游发展的标准化和信息化对于带动农业的发展,提供农业技术的标准化和信息化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农业和旅游业的融合对于两个产业知名度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常而言,旅游品牌具有集聚效应和带动效应,同时其对外宣传的能量不容小觑,同时旅游者对于产业品牌的认同度也比较高,通过对于旅游品牌的宣传间接带动农业品牌的知名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通过铸造精品旅游品牌,产生巨大的产业凝聚力,从而带动农业的品牌的行程,继而发展和繁荣农业产业。

二、关于反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的几点思考

虽然目前我国的生态农业发展面临诸如缺乏长远战略意识、专业人才匮乏和资金筹集困难等方面的问题,但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和新业态旅游形式的不断出现,农业旅游必将成为未来旅游发展的一个突破口,因此对于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路,抛砖引玉仅供参考。

1.制定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规划

使得产业取得长远可持续发展,必须强化规划意识,不能随意发展,强化农业旅游的品牌意识,制定品牌战略,做出精品,并且根据产业的优势和特性,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将农业旅游和当地农业发展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不断提升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经济持续平稳发展。

2.必须明确保护的生态环境原则,通过基础设施的接待能力和环境承载力的测算,核定生态旅游景区的游客接待能力,在此基础上控制来访游客的规模,生态旅游产业本身是体验旅游,发展的是体验经济,如果环境一旦破坏而且短期之内难以恢复,体验必将无从考虑,因此一旦游客规模长时间超过本地的环境承载力, 必然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游客体验程度的下降, 导致基础被破坏将不利于区域生态农业旅游产业的长远发展。因此, 要严格遵循“开发服从于保护”的原则, 因此在开发之初就要预先确定好保护好农村传统文化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应对措施, 并备好危机预案以确保农业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

3.明确农业旅游发展的总体思路,针对农业旅游发展的优势和不利因素,实施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业消费者需求为导向,同时以市场定位为基础,充分发挥现有资源的优势,同时针对独特的自然资源和农业优势产业,制定具体的优势旅游产品,抢抓机遇,整合资源,扩大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生产,同时构建科学的营销组织不断提升农业旅游的美誉度和知名度。

4.开展农业旅游营销创新战略,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促进当地农业旅游方面的积极作用,充分展示当地休闲农业的整体品牌,并通过媒体和网络等对当地生态农业项目进行集中报道,创新主体性的旅游节庆活动吸引游客,同时配合目的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名牌营销活动;另外积极尝试农业旅游营销的联动机制,协调区域农业发展。

5.根据区域优势选准定位,并且针对目标客户群开展针对性的宣传。要想实现生态农业旅游项目的效益最大化和投资回报,必然要根据本区域的生态农业定位找准客户群进行目标宣传,因此努力扩大生态农业旅游的吸引半径的最佳办法就是宣传促销,生态农业旅游区要改变宣传策略, 转变经营观念,必须重视区域的包装和策划,并且制定科学的宣传计划, 针对目标客户的进行精准促销。并且在宣传中广泛利用现代传媒,并且和旅行社等中介机构以及政府旅游部分合作,加强农业旅游品牌的宣传和推介。

6.营造生态农业旅游的良好内外部环境。首先是完善外部基础设施建设,妥善处理好生态农业园区的硬件建设方面,重点是公共设施建设方面,改善诸如用水用电、道路等方面的建设,与此同时也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其次是完善农业旅游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强当地市场秩序管理,打击非法营运及宰客行为,维护当地良好的市场秩序的同时树立旅游品牌。最后是制定当地农业生态旅游发展质量管理体系和管理标准,规范管理,提高营运水平,为创建知名农业旅游品牌准备。

三、结语

生态农业旅游对于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对农业产业本身催生的经济效益亦不可估量,在推动生态观光的过程中,通过旅游带动科技和信息的传播推动农业向高端产业链的深层发展,通过最大限度的发挥经济效益,集约资源,合理利用农业产业园区的原生态资源,促进农业向现代化复合型农业转变,通过生产示范和游客的旅游观光,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大举提升区域经济面貌,产生重大的农业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实现农业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生态农业旅游所谋求的不仅仅是一种简单无忧回归自然的生活体验方式,代表更多的是一种崭新的模式——将农业和旅游完美结合催生经济价值最大化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张凤云,山东省休闲农业园区发展状况及对策[J]山东农业科学, 2009(9).

[2]刘宇鹏, 李秀江. 河北省农业旅游发展战略研究[J]. 河北林果研究, 2006, (2): 219.

[3]朱惠兰,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山东农业科学, 2010(6).

[4]农业旅游、农家乐服务规范(审定稿)[S]. 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06.

农旅融合优势范文第2篇

[关键词]旅游业;其他产业;融合

[DOI]10.13939/ki.zgsc.2016.29.061

1 前 言

随着中国GDP的逐渐增长和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旅游产业在20多年的时间内,已逐渐成长为巨大产业。2011年国家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旅游业发展的通知》,再一次彰显旅游业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十提出旅游业全方位发展以面对产业转型和升级的需要,将原来的“景区旅游”打造为“全域旅游”。对此,“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活动在全国范围内热火朝天地开展起来。国家将海南省作为全域旅游的创建省,这对于海南省而言不仅仅是机遇,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依托资源与环境优势,海南省已逐渐发展成“吃、住、行、游、购、娱”产业体系,实现了2016年春节接待超过371.22万人的目标,比上一年增长19.15%;旅游业给海南省带来了112,77亿元的收入,比上一年增长19.55%。交通状况发达,实现在海洋、陆地、天空上的全方位运输;市场规模不断壮大,旅行社的数量已发展到现在的393家,出境社的数量逐年增加,旅游饭店总数已发展形成868家,旅游景点现已超过82个。综上可知,旅游业和其他产业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就使得我省的旅游业不可能脱离或独立于其他产业另立门户。产业之间的融合最早是在信息产业之间显现出来的,随后,金融业、服务业等行业也相继出现该情况。像服务业,不但在产业内部之间融合,还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受这些产业的影响,旅游业也不断地表现出“跨界”运动的趋势。农业旅游、会展旅游近几年来受到人们的青睐。种种迹象表明,旅游业正不断地融合到类似于农业、制造业当中,和这些产业一起,开发创造另类的、全新的旅游路线和独具匠心的本地特色产品。

2 文献综述

石培华[1]认为加大旅游业和其他不同产业之间的融合才能使旅游业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徐金海等[2]从“互联网+”时代的视角论述了旅游业融合机制及其存在的障碍,其动力机制主要有旅游产业的高度关联性、旅游消费者需求的改变等。夏杰长等[3]通过分析中国旅游业和农业发展的相关数据,得出农业与入境旅游两者有着长期均衡的联系,农业与国内旅游两者也存在类似联系。郑岩[4]认为,后工业化下的不同分工、合作和产业之间的融合使得旅游业出现产业融合的倾向。杨颖[5]认为旅游业正与服务业、制造业和农业进行融合,各大产业的价值链慢慢地被瓦解再重新组合,同时体现了生产性现代服务业特性。董桂玲[6]分析了动漫和旅游这两大产业之间融合的机制来源,构建出这两者融合的模型。朱大刚[7]等通过对海南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分析,指出资源共享是产业之间不断融合发展的基础。陆晓清[8]认为网络游戏和旅游业是靠技术创新、市场需求和经济管制来达到不断的融合发展。现在国家正倡导产业转型与升级,如何加快旅游产业和其他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本文通过分析旅游业和其他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旨在找出一条适合海南发展的道路。

3 海南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证分析

本文用y(国际旅游收入)来代表海南省旅游业发展水平,用x1来代表第一产业发展水平,用x2来代表第二产业发展水平,用x3来代表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用x4来代表金融业发展水平,用x5来代表房地产业发展水平。数据由《海南省统计年鉴》(1995―2014年)所得。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回归模型数据见下表。

由前三列可知,从调整后的R2来看,拟合优度较好,说明旅游产业和三大产业之间有着长时期的均衡联系;同时它们三个的系数显著且为正,这说明三大产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旅游产业的发展;从第四列、第五列可知,调整后的R2拟合优度较好,说明旅游业和金融业、房地产业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两者的系数显著为正,这说明两者能提高旅游业发展水准,引导旅游业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优势。

4 建议及对策

加快旅游业与农业的融合发展步伐,依托海南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海南旅游,借助发展全域经济的号角,大力发展农村旅游,红色之旅等;开发有特色的农家乐,让游客们体验乡村生活;与此同时,生产具有海南特色的乡村纪念品。加快旅游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步伐,依据海南的旅游优势,大力发展像游艇邮轮、旅游房车、高尔夫设备以及酒店用品等制造行业,提升工业品的制造水准。加快旅游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步伐,以休闲方式、开展会展活动的方式和开展购物节活动的方式为着手点,提高来琼游客整体的消费水平;扩大旅游业的融资方法和路径,支付方式也得跟上时展的步伐,不仅仅可以用现金、刷卡,还可以使用支付宝、微信等来支付;同时推广旅游保险,为游客出行提供保障。依托大型体育赛事开展旅游活动,比如环岛公路自行车赛、世界冲浪赛、高尔夫球赛等。在此基础上开展大型活动,比如博鳌亚洲论坛、环球小姐总决赛、欢乐节来提高我省知名度。加强调节好旅游业的结构化需求,不断增强挖掘旅游人才,提升和旅游相匹配的就业水平。大力发展老年人旅游市场。同时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像公厕、休息台、便民服务大厅以及在公共场所的服务便民系统必须两手抓,使得游客感受到宾至如归。完善价格信息制度,建立价格―网络机制,及时准确旅游价格信息,分析价格走势,通过价格网站等媒体及时把旅游市场的价格公布,引导消费者消费,保护该市场的价格准则,促使我省旅游行业稳健成长。

参考文献:

[1]石培华.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与重点[J].旅游学刊,2011(5):9-10.

[2]徐金海,王俊.“互联网+”时代的旅游产业融合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6(3):125-131.

[3]夏杰长,徐金海.中国旅游业与农业融合发展的实证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1):77-83.

[4]郑岩.产业融合:大旅游视阈下的旅游产业发展[J].辽宁经济,2014(5):69-71.

[5]杨颖.产业融合:旅游业发展趋势的新视角[J].旅游科学,2008(4):6-10.

[6]董桂玲.动漫业和旅游业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32):40-41.

农旅融合优势范文第3篇

(一)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马边围绕“生态立县、旅游兴县、产业强县”的总体思路,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聚焦重点产业、聚集资源要素,逐渐形成了以“茶叶、青梅、竹笋”为主体,其他农产品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全县现有茶园面积约23万亩,鲜叶总产量5.2万吨,年产值8.5亿元;青梅种植总面积5万多亩,产量约3000吨,年产值1500万元;竹林总面积149万亩,除大熊猫主食竹44万亩,能产生经济效益的包含笋用竹89万亩和用材竹16万亩,合计105万亩,年产值6000万元。

茶叶作为马边农业经济的主导产业,先后建成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全国重点产茶县、国家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县、国家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县、四川省精品农业(有机茶)标准化示范区、四川省现代农业(茶叶)产业基地强县,截止目前,全县春茶鲜叶产量2.03万吨,产值7.93亿元,预计全年优质茶鲜叶总产量4.6万吨、茶叶产值12亿元。“马边绿茶”作为2020年推出的首支四川精准扶贫农产品公益广告,已在央视14个电视频道以及中国之声、经济之声等滚动播放,“马边绿茶”区域品牌价值达14.54亿元,已成为全县8万茶农的“绿色银行”。同时,全县大力推进以丰产村为核心基地的人工白竹基地建设,全县竹笋基地面积达到100万亩;“马边猕猴桃”获得国家地理保护标志认证,年产值5040万元,实现果农户均年收入3万元,马边“金红1号”获得第二届全国猕猴桃品鉴会金奖;面对非洲猪瘟等动物重大疫情的严峻形势,2020年实现出栏生猪17万头、羊11万只、禽57万只,在袁家溪乡建成全市最大冷水鱼繁育基地,年产冷水鱼苗30万尾。

(二)农旅融合发展现状

脱贫攻坚以来,在中纪委的定点帮扶和协调下,引进中国旅游集团并与其共同出资5000万元,围绕核心区规划建设茶文化体验区、彝文化体验区、加工展示区、精品民宿区等打造的“福来美丽乡村产业扶贫项目”已于2019年12月开工建设并即将于今年投入运营,届时将形成产业发展见实效、农旅融合促增收、园村一体相融合的发展新态势。

此外,脱贫政策带动及部分农业产业经营主体积极推进农旅融合发展,在农业基础较好、农业产业优势突出、旅游开发前景较大的乡村如劳动镇福来村、柏林村,雪口山镇永兴村,不断创新探索“旅游+农业”模式,打造了各具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农事体验、餐饮住宿等功能的特色“农旅融合”项目,如福来村高山茶叶手工制茶体验馆、柏林村“柏林山居”农家乐、永兴村水果采摘园等,为马边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二、存在的问题

沐马高速开通使马边跃入“高速时代”,在刚刚结束的“五一”假期,累计接待旅游8.8万人次,比2019年同期增长23%,实现旅游总收入4863.09万元,比2019年同期提高15%。农旅项目的兴起和大量游客涌入表明我县农旅融合发展势头较好,前景乐观,但也仍处于起步、初创阶段,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

(一)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马边地处山区,山高坡陡、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历史“欠账”多、建设成本高,部分茶区产业路、园区路、排灌等基础设施标准化建设难度大,生产资料和基地产品运输成本较高。农业产业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滞后,制约农旅发展。

(二)园区产业融合程度不深。产业主体间合作不够、融合不深,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与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结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农旅融合度不深,文化研究不够系统,宣传与开发停留在表面,没有挖掘到其核心价值,导致农业旅游深度开发不够,旅游项目及产品没有核心吸引力。

(三)主导产品发展水平不够。茶产业作为马边农业主导产业,但加工企业规模较小,加工产品单一,生产水平不高,先进加工设备和技术应用较少,研发和创新能力不足,导致产品附加值不高,综合利用率低,进而市场竞争力差,只能成为名优茶叶的初级原料基地,导致农业产业链条短,可供旅游开发挖掘的空间有限。

(四)农业产业品牌知名度不足,旅游附加值低。通过多年的努力,培育“马边绿茶”“马边猕猴桃”“马边青梅”已有一定的知名度,由县级财政投入在打造和宣传,在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有限,其知名度和美誉度还停留在局部范围内,农产品及其精加工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相对较弱,限制了马边农产品知名度的提升。由于茶叶、猕猴桃、青梅等农业产业存在季节性特点,农旅融合出现“潮汐”现象,即短时间内游客的进入,但主要以观光为主,产业链条短,创造的旅游带动价值有限。农产品转化为旅游产品不足,旅游对农业的带动能力有限。

(五)旅游规划思路不明晰,旅游产品低端。个别地区或经营业主、农户等发展农业产业旅游的热情较高,但是缺乏前期规划和整体设计,盲目发展不适宜的农业产业,反而破坏了生态的旅游项目,导致一、三产业的双重损失。我县主要是以农民为经营主体的农家乐,仍然是休闲农业的主要类型,形式单一,同质化现象严重;经营主体自身管理能力、资本投入等条件的限制,项目景点打造往往是满足中低端消费市场的低层次、重复性建设,导致精品项目缺位。

(六)旅游要素保障乏力,旅游人才支撑不足。马边旅游发展主要靠政府投资,缺乏上级配套支持。县本级财政收入乏力,旅游招商引资难、融资渠道少,旅游开发的要素保障乏力。同时本土旅游高端策划、经营管理、旅游规划、旅游行政管理等专业人才或复合型人才匮乏,人才引进的吸引力不足,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服务和标准意识不足等成为限制马边文旅事业发展的瓶颈。

三、对策建议

(一)加大农业产业发展投入。利用近年来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优势,着力解决产业基础薄弱问题,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各类主导产业基地标准化水平。重点打造现代农业园区,完善建设园区产业路、水利设施、休闲亭、参观走廊的基础设施,打造农旅融合发展示范园区。

(二)创新农旅融合发展的市场运作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技术、新工具和新模式,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升旅游道路、旅游接待、旅游服务等建设水平;充分引入县域外产业巨头或资本进驻,或是做大做强星农公司等农业产业龙头,发挥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创新旅游产品开发,完善旅游路线,建设农耕文化主题项目,加强传统生产技艺体验等项目。例如,围绕“中国彝茶之乡”充分挖掘马边彝茶文化和人文资源,深入整理马边茶文化,讲好马边茶故事,兴建茶文化休闲园、茶生态旅游公园、马边茶叶历史博物馆等各种茶文化主题设施,积极打造“彝茶”特色乡村旅游项目等。

(三)积极培育壮大主导产品。以实施乡村振兴为动力,按照“生产地即观光地、产业园即体验园、农产品即纪念品”思路,瞄准茶叶、竹笋、青梅、猕猴桃、优质畜禽、冷水鱼等名优特农业产业发展,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扩规提档。以“住农家、吃农饭、赏农景”为主题,推进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农产品精深加工园等五大生态农业园区建设,培育一批生态有机农副文旅土特产企业,推动林茶畜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融合,打造亦农亦旅的休闲观光农业、家庭农业等生态农业模式,因地制宜建设马边茶文化观光体验博览园、青梅产业园、水蜜桃产业园等农产品采摘体验园,打造“农业旅游廊道经济”,构筑乡村农旅融合格局。

(四)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注重地理保护标志和原产地标志申报,加大绿色生态食品和农创产品研发,推进“小凉山”区域品牌商标注册和“马边有机”“马边绿茶”品牌识别,延伸彝族泡水酒、彝族酸菜等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开发一批具有马边本土特色的农副旅游商品,丰富“卖点”,常态化举办好“采茶节”及“中国农民丰收节”,吸引更多游客慕名前来游览体验。

农旅融合优势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业 旅游业 产业融合

中图分类号:F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3(b)-0252-01

目前,产业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产业边界也被不断的突破,旅游产业融合就是一个新的旅游研究领域,研究文献数量相对较少。农业旅游正是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一定程度融合的产物,旅游与农业产业的融合正形成一种热潮,基于此所形成的乡村旅游,农业休闲旅游研究不断。旅游与农业产业的融合使得农业与旅游取得双赢的局面。

1 农业旅游的范畴界定

祁黄雄(1998)、张永贵(2001)等认为:农业旅游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旅游业,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概念是指:农业旅游仅仅是一种用来满足旅游者观光需求的农业;广义概念是指:农业旅游有“观赏农业”、“观光农业”、“农村旅游”等多种不同概念的集合体。

刘杰(2004)等认为:农业旅游是在充分利用现有农业资源的基础上,通过以旅游内涵为主体的规划、设计与施工,把农业建设、农业示范、科学管理、农艺展示、农产品加工及旅游者广泛参与融为一体,使旅游者充分领略农业艺术与自然情趣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

陈琳(2006)认为,农业旅游是农业和旅游业相融合的一种农业类型,农业旅游使原本属于农业范畴的事物和行为成为旅游活动的内容,它拓展了旅游资源的类型,使农业焕发出新活力。

张文建(2011)认为,农业旅游是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交叉重合而成的新型业态,是农业与旅游业之间相互延伸融合的产物,通过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的挖掘,使旅游吸引物的内容得以丰富;而旅游服务向农业部门的延伸,也使农业从满足人们生存需要扩展到了满足人们发展与享受的需要,使农业服务业得到了优化发展。

从对农业旅游不同定义的分析、比较中可以发现他们具有一些较为一致的看法,即认为农业旅游是由农业与旅游业相融合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它以农业为基础,利用农业景观和农村自然环境,结合农牧业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生活等内容,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品尝、体验、休闲、度假,同时促进当地经济等各方面发展的一种新型旅游方式。

2 农业与旅游业融合的意义

农业与旅游业的相互融合带动农业实现新的增长点,对农业发展意义重大。庞云杉,常少林(2011)等认为,发展乡村农业旅游可以帮助农业由传统的单一功能向集生产、生态、旅游、文化教育等综合功能方向发展。乡村农业旅游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新的就业机会,提高农业利益,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同时可以吸纳、接收和传播科学技术,帮助生态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张文建(2011)认为,农业旅游使农业的劳作方式、农田风光等原本属于农业范畴的事物成为可被依托发展旅游活动的内容,有效地拓展了旅游业可依托资源的类型,丰富了旅游活动的内容,迎合了旅游者多种多样、求新求变的旅游需求,推动旅游业更快更好的发展。农旅结合,实质是通过二者间的要素依赖与对接,达到供给优势与需求优势的最佳结合。

当然,农业旅游也会促进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对旅游业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杨振之(2011)以农业产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为背景,提出农业与旅游的融合互动有着双赢的效果。二者的相互融合帮助增长产业链条,增加产业边际效益;帮助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新兴产业帮助形成新的增长极和新的主导产业。张莹(2006)提出了农旅互动的“三农”效应与旅游效应。“三农”效应表现在: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密切城乡交流,扩大农村社会开放度;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对农村的生态影响巨大。旅游效应表现在:开拓旅游新领域,丰富旅游产品和缓解假日旅游热点压力。

3 农业旅游的融合模式

学者们大多集中于研究农业旅游的开发模式。刘华楠(1998)根据我国地形、地貌、人文的多样性和气候、生物、农业资源的多样性以及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要求与特点,认为我国农业旅游开发模式和方向有十类,即都市农业型,生态环保型,绿色食品基地型,民俗风情型,新、奇、优、特产品型,人文景观型,地形地貌型,科技先导型,动植物品种示范推广型及农业博览会型。

梁留科,吴次芳,曹新向(2002)等从项目开发上认为农业旅游分为观赏型,实践型和综合型三种旅游模式。孙爱丽(2003)对观光农业旅游的开发模式进行研究,认为,此类旅游首先缘起于大中城市周边地带,在发展过程上,出现自发式、自主式和开发式三种开发模式。

张莹(2006)认为,农旅互动开发模式归纳为田园模式、乡村模式、科技模式和商业模式四大类,每大类又各自包括不同的具体类型。农旅互动产业组织模式则分为:“企业+农户”模式;“企业+社区+农户”模式;“政府+企业+农村旅游协会+旅行社”模式和“示范农户+农户”模式。

4 农业与旅游业融合的对策

颜醒华,李勇泉(2004)指出,农业旅游要想实现高层次的融合与良性互动,必须着手于加强农业旅游区的统一规划,理顺和健全管理体制,构建旅游区发展的利益驱动机制,灵活运用各种营销策略,搞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构建农业旅游创新的体系。

张莹(2006)认为农旅互动在产品的开发上要进行突破,通过整合资源,挖掘内涵,突出特色来培育品牌。同时要加大资金的投入来完善旅游设施,加强宣传促销,实行规范化管理,提高从业人员素质,进而努力实现农旅互动的可持续发展。

郑俊挺(2011)对福州市农业旅游发展提出了几点对策,包括提高对农业旅游的认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农业旅游配套服务的建设,提高农业旅游服务质量,加强农业旅游协作组织建设,提高农业旅游产品档次,丰富淡季农业旅游产品,营造农业旅游浓郁的乡土气息。

孙杰(2012)认为农业旅游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前提是要对农业旅游进行科学规划,统一布局。同时要加强农业旅游产品的多元化,注意保护环境,打造体验型椎体旅游产品,重视资源开发的文化定位。

参考文献

[1] 祁黄雄.区域观光农业规划设计的技术方法与实践[J].国土开发与整治,1998(1):48-50.

[2] 张永贵.投资新领域:城郊休闲农业[J].中国投资与建设,1998(6):48-49.

[3] 刘杰.城郊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初探[J].江西社会科学,2001(2):214-217.

[4] 陈琳.从产业融合的角度探讨农业旅游的发展[J].黑河学刊,2006(2):27-29.

[5] 张文建.农业旅游:产业融合与城乡互动[J].旅游学刊,2011,10(26).

[6] 张莹.农业与旅游业互动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4).

农旅融合优势范文第5篇

(一)旅游产业和农牧业发展态势的趋同性

伴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一些相关产业也得到了促进。其中,较为明显的表现是农牧业在近年来稳步发展、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农牧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取得了粮食丰收、经济作物较快发展、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的好成绩。自2000年以来,旅游产业发展和农牧业经济呈现同向变化趋势。这一变化通过旅游综合收入和农牧业增加值来反映。1.旅游产业与农牧业增加值对比分析2000年以来,旅游综合收入和农牧业增加值总体上均出现增长的趋势。旅游综合收入从2001年的7.5058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26.48亿元,年均增长速度38.08%。以2001年为基期,农牧业增加值从2001年的37.47亿元上升到了2012年的80.41亿元,年均涨幅为4.17%。总的来看,2001年到2012年间,旅游综合收入和农牧业增加值都表现为上升趋势。2.旅游产业与农牧业增加值的增幅对比分析旅游综合收入和农牧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幅度)表现出阶段性。旅游产业是敏感性产业,受2003年的SARS和2008年3·1影响,2003年与2008年旅游综合收入都出现低谷。2006年青藏铁路通车以后,旅游综合收入出现迅速发展的态势。2006至2007年间,旅游综合收入平均增速为59.15%,比11年间的平均增速高出21.07个百分点。2008年3·1之后,旅游综合收入增幅每年成增长态势。2001至2005年间,农牧业增加值的平均涨幅为4.05%,与2001-2012年的年均涨幅4.17%比较接近。2006至2008年间,农牧业增加值的平均涨幅为5.5%,比平均值高出1.33个百分点。2009至2012年间,农牧业增加值的平均涨幅为3.3%,比平均值低0.87个百分点。总体来看,旅游业的波动性较明显,农牧业发展情况较平缓。

(二)旅游产业和农牧业发展趋势的定性分析

乡村旅游是农牧业与旅游业的结合体。乡村旅游目的地农牧业景观、农牧业生产、农村劳动力均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且部分农牧业生产要素本身就成为了一项重要乡村旅游吸引力。旅游业同样可以反哺农牧业,乡村旅游业能够吸纳农牧业剩余劳动力、提高农牧业收入、促销农产品。农牧业与旅游业的联动效应已经不言而喻,国内外诸多研究已经证实了两者之间的关系。1.政策扶持与产业融合就而言,2002年,自治区人民政府了《关于扶持和鼓励农牧民群众开展旅游服意的指导意见》,乡村旅游开发活动开始在区内遍地开花。2012年,自治区出台了十二五期间的乡村旅游规划,乡村旅游经济开始快速发展。乡村旅游已经形成了五大主题品牌,分别是“雪峰乡村”“高原林村”“高原牧歌”“神奇乡井”“屋脊农庄”[10]。乡村旅游已经与传统的农牧业以及新兴的高原净土产业相融合,依托农牧业的人文与自然景观、农牧业产品供给以及农牧业原有的人力资本在不断发展。从整体情况来看,乡村旅游经济与国内其他地区存在共同特点。最为明显的一点,即产业融合吸纳了农牧区剩余劳动力,有利于农牧区经济结构的调整。同时,发展乡村旅游可以调动农牧民参与旅游开发和服务接待的积极性,提高农牧民的幸福指数,进一步提升农牧民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效率。因此,从人力资本的角度来看,发展乡村旅游可以提升旅游目的地的农牧业经济效益与旅游产业经济效益,对促进旅游目的地经济增长具有积极作用。与国内乡村旅游发展实践相比,虽然乡村旅游发展起步晚,发展制约因素较多,而从产业联动的角度分析,乡村旅游经济发展所依托的高原农牧业生态景观及农产品、高原特色奶、肉制品等均丰富了旅游产业的产业链结构。农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实现了农牧业产品创新,促进了农牧业结构创新发展。反过来,农牧业的转型与发展为乡村旅游经济注入了活力,同样丰富和发展着乡村旅游经济。2.乡村旅游发展实践的佐证课题组于2013年8月至2014年9月期间,对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旅游目的地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在不同类型的开发模式、不同地理区位、不同发展程度的乡村旅游目的地,旅游业与农业融合发展。以昌都地区半农半牧县芒康县为例,该县处于滇藏线与川藏线的交界处,是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该县境内沿214国道有一条旅游观光线,观光线周边分布着许多乡村旅游目的地,包括纳西民族乡(又称“盐井”)、曲孜卡温泉度假村等。其中,纳西民族乡的千年古盐田景观及当地农牧民制盐晒盐的劳作方式成为了吸引沿途观光游客的一项重要旅游资源。而旅游经济活动也在很大程度上维持了人们传统的生产作业方式、保护了非物质文化资源,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延续与复兴。由于旅游业的乘数效应,旅游产业链与农业相衔接,拓展了农牧产品的销售和经营渠道;农牧业的生产要素与旅游产业相结合,为旅游产业提供支持与保障。国内外关于乡村旅游开发建设过程中乡村旅游产业与农牧业联系地研究已经有了较好地积累。但是,通过广泛的文献检索发现,以实证研究范式分析乡村旅游发展背景下旅游产业与农牧业内在联系的文献不多。在研究对象方面,以自治区作为研究对象的报道尚未出现。综合上述论述,结合2000年以来农牧业和旅游产业经济发展趋势及相关数据,我们提出研究假设:在大力扶持乡村旅游发展的背景下,旅游产业与农牧业已经开始融合,旅游产业与农牧业之间存在双向影响的关系。

二、旅游产业发展与农牧业经济增长的VAR和脉冲响应分析

产业融合与产业关联一直以来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一般认为:产业耦合是对产业关联与产业融合在物理学方面的形容。研究人员将“耦合”这一概念引入产业经济研究当中,用来解释经济系统的不同子系统之间在运行过程中的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相互协调与制约的现象。纵观国内外关于产业耦合、产业关联的研究报道,可以看出该方面的研究已经从最初的概念辨析、机理剖析等方面,过渡到以定量测度为主且具有多学科交叉特征的研究层面。涉及旅游研究方面,旅游乘数效应研究是产业耦合与产业关联在旅游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研究方面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名词。已经出现的研究报道中,对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工业与旅游产业的耦合联动、农业与旅游业的互动发展研究均有表现。其中,农业与旅游产业的关联研究由来已久。然而,前期的研究文献中出现的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路径、融合动力、融合模式等方面的研究,多以定性分析为主,缺乏实证论述,尚未对于农业与旅游业之间的内在关联进行较为精确地探究。因此,为了探究旅游产业与农牧业之间的内在联动关系,验证本文上述研究假设方向的合理性,采用计量经济学中的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模型)方法,选取2001~2012年的旅游产业综合收入与农牧业经济增长作为研究变量①。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模型)是一种非结构化的模型,是以时间序列的统计特征为出发点,通过对经济系统进行冲击影响分析来了解经济系统的动态特征和冲击传导机制,它通常使用最少的经济理论假设[11]。本研究所选用的数据是两列时间序列数据,数据之间的关系缺乏经济理论支撑,故向量自回归模型比较适用于本研究。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模型)在经济学研究领域中常被运用于定量测量两种具有内在关联的事务之间的相关关系。例如,在城镇化研究(郭志义、张耀东,2012)[12]、旅游产业融合与旅游产业协整发展研究(张占涛等,2012)[13]、经济增长与相关问题研究(刘乃全等,2006;李天国,2013)[14-15]、旅游乘数效应研究(胡春林,2007;向延平、蒋才芳,2013)[16-17]等方面。该模型与其他测评方法相结合的运用均有体现。众多的研究成果表明:该方法从深层次角度能够较好地对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揭示。本文在VAR模型的基础上,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法来分析旅游产业发展与农牧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一)平稳性检验

经典的线性回归模型通常假定序列是平稳的,或者是一个确定性趋势加上平稳部分,来保证OLS得到的估计量是一致性和具有渐近正态分布的性质。然而,实际中通常遇到的时间序列是非平稳的,如果利用经典的模型进行分析则会出现“伪回归”现象[18]。协整分析把非平稳变量的长期均衡和短期动态的变化有机地结合起来,是一种有效的分析方法。平稳性检验是协整分析的前提。本文以旅游综合收入来作为反映旅游产业发展的指标,记为T;以农牧业增加值的变化来衡量农牧业经济增长情况,记为A。为消除可能存在的异方差现象,将T和A分别取自然对数,记为lnT,lnA,进一步对两时间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在显著性水平5%的条件下,lnA与lnT的ADF统计量均小于其相应临界值,且D-W检验结果数值接近2,故不存在单位根,认为lnA与lnT的序列是平稳的。

(二)VAR模型估计和脉冲响应分析

VAR模型所依托的理论假设较少。在进行短期预测预防与分析方面非常方便,尤其是在对外生变量预测较为困难或者短期内对某些不确定因素难以把握的情况下,利用VAR模型具备较强的便利性[19]。脉冲响应函数描述了在一个扰动项上加上一个一次性的冲击,对于内生变量的当前值和未来值所造成的影响,因此能够比较直现地描述变量之间的动态交互作用。根据由模型的AIC和SC最小值来判断变量的滞后期,通过Eviews3.0软件可以得到模型的滞后期为2,进一步得出了VAR(2)模型的估计结果(见表2)。以LNA和LNT为解释变量的两回归函数的D-W值分别为1.8323和1.7646,可以认为,随机误差项不存在自相关性。可决系数结果表明第一个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不如第二个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高。在实际应用中,VAR模型的主要用处是进行脉冲响应分析。在建立VAR模型的基础上,利用Eviews3.0来分析旅游综合收入与农牧业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影响程度,脉冲响应和差分分解结果如图1、图2、表3、表4所示。图2与图3描绘出了分别给两变量施加一个单位标准差的冲击后所带来的动态影响。图2显示,农牧业增加值的冲击对于旅游综合收入具有较显著的正向影响,在本期给农牧业增加值一个单位标准差的正冲击后,从第二期开始,旅游综合收入开始正向变动,并达到峰值4.21%;在第3期到第10期之间出现平稳趋势。在方差分解中,农牧业增加值对旅游收入波动的贡献小幅波动后逐渐呈平稳趋势,最大贡献值为60.58%。表明当农牧业增加值受到外界条件的某一冲击后,通过市场传递给旅游业,给旅游收入带来同向的冲击,即农牧业增加值对于旅游收入具有显著的、正向的影响,且具有较长的持续效应。从图3可以看出,当在本期对旅游综合收入给一个单位标准差的正冲击后,在当期农牧业经济增长便开始正向变动,增加了约0.4%。随后2期达到峰值1.4%,第4期下降到最低点1.0%,在以后几期逐渐趋于平稳。在10期内,旅游综合收入冲击对于农牧业增加值的影响是正向的,且在长期逐渐趋于平稳。从方差分解的数值可以看出,旅游综合收入冲击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波动影响的最大贡献值为89.68%。研究结论表明:当旅游综合收入受到外界条件的某一冲击后,给农牧业增加值带来同向的变动,并且这种影响具有较长的持续效应。

三、研究结论

相关期刊更多

博览群书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光明日报社

民族论坛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湖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中国航空旅游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航空集团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