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艾灸的历史文化

艾灸的历史文化

艾灸的历史文化

艾灸的历史文化范文第1篇

【关键词】艾灸;关元穴;时辰;阳虚;红细胞免疫结合花环率

To observe the moxibustion point of Yang Guanyuan patients red blood cell immune function

ZHANG Fan LIN Zhou-jie HUANG Jing-zhao FENG Li-ping HE Xing-ping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moxibustion point of Yang Guanyuan patients red blood cell immune function associated with the time. Methods: The first two groups of experimenters Yang 35 patients and 35 normal within 24 hours of (ZI, MAO, WU, YOU) to carry out blood at four different time, operation, testing. Immediately moxibustion treatment hole Guanyuan 5 days, and then carried out on two groups of staff within 24 hours of (ZI, MAO, WU, YOU) to test four different time.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results. Results: The Yang group, normal group after Moxibustion Moxibustion before there is an obvious difference (P

【Keywords】Moxibustion;Guanyuan acupoint;Differenttime;Yang deficiency;Erythrocyte C3b receptor

【中图分类号】R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06-0007-02

关元穴为人体保健要穴之一。多种文献资料记载对人体具有补益正气的作用,本文拟从中医“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角度出发以红细胞免疫结合花环率为观测指标,以观测24小时内不同时间段艾灸关元穴对人体红细胞免疫结合花环率的影响。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阳虚组35例患者均来自惠州市中医院针灸科及消化内科住院病人,其中男19例,女16例,年龄最小27岁,最大52岁,平均(39.5±2.2)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30年,平均(10.18±1.25)年。另正常组系来自本院进修的医务人员。其中男12例,女23例,年龄最小24岁,最大40岁,平均(34.5±1.8)岁。两组人员在性别、年龄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选择标准:①纳入标准:对于治疗组以符合中医阳虚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关于阳虚体质的标准:食少纳呆,畏寒肢冷,体虚倦怠,舌质淡,苔白,脉细缓或迟缓。对于正常组,选择平素身体健康无疾病的正常人:舌质淡红,苔薄,脉平和之人士。②排除标准:对阳虚患者合并有其它严重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的病人。③剔除标准:对阳虚患者在治疗期间处于非疾病稳定状态,仍处于用药阶段的病人,且不符合中医辨证阳虚的患者。

2 治疗与实验方法

2.1 实验说明:①部分实验器材及实验药物试剂(略)。②实验操作步骤[2] 。

2.2 实验阶段:

2.2.1 第一阶段:灸前对阳虚及正常组的操作。

2.2.2 第二阶段:观察组及对照组均于固定时间内予艾条温灸关元穴30分钟[3],以受试对象感觉温暖舒适为度。疗程为三天,1次/天。

2.2.3 第三阶段: 灸后对阳虚及正常组的操作。

2.3 数据统计:使用PEMS 3.0 统计软件包(第三版),进行两样本均数和多个样本均数的方差分析和SNK-Q检验,存在显著差异(P

3 统计学处理结果分析:

结论:不论是阳虚组还是正常组,也不论是那个时辰,艾灸关元穴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花环率。

结论:灸前灸后正常组与阳虚组花环率均有差别,两组灸后的花环率均较灸前有所提高。

结论:不论灸前还是灸后,不论正常组还是阳虚组红细胞花环结合率在不同的时辰内呈规律性变化。艾灸关元穴并无明显改变这种规律的趋势。

4 讨论

关于艾灸关元穴可以提高机体免疫能力早就有了大量的报道[4,5]。关元穴为任脉穴位是中医传统的强壮保健要穴,临床常用穴之一,历代医家认为其能增强体质,延缓衰老。具有补肾固本、扶正培元通经活络的功效[6]。《资生经》云:“若要安,丹田三里不曾干。”从收集的资料中可以看出,它除了可以培肾固本,补益元气的作用,并且还具有调和气血,解痉止痛,回阳固脱等功能。在实验中也有多篇文章报道关元穴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在[7,8]中提到艾灸关元具有调节机体低下的免疫功能的作用。

艾灸是我国传统医学中最古老的医疗方法之一,是针灸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悠久。早在《素问•异法方宜论》就有记载:“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治宜灸”。其是以艾灸直接或间接对体表的穴位进行烧灼,温熨,借助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同时《灵枢•官能》说:“针所不为,灸之所宜”。说明了艾灸有特殊疗效,可补针药之不足,凡针药无效时,改用艾灸法往往能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其主要是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病祛邪的治病和保健作用。现代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证实:艾灸除具有以上几个方面的作用之外还具有镇痛,改善血循环,调整代谢紊乱,调节免疫功能,调整脏腑功能等作用[9]。在调节免疫防御功能方面,艾灸能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对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功能都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在非特异性免疫调节方面,okazakim[10]发现单壮炙能使皮肤血管和微血管渗透性增强,并有白细胞渗出,吞噬细胞活性增强等反应。

时间生物医学的形成和发展只是近几十年的事,与现代科学形成明显对比的是,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中医学,对人体时间系统早已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并将人体时间系统的概念科学地应用于其理论和临证实践中。尽管在中医学上并没有人体时间系统这个术语,但其基础理论和观点与人体时间系统的概念基本一致。[11]《内经》云“人与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就是说,人体也有类似自然界(天地、日月、四时)的节律。《内经》“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这里描述了人体病理变化的节律性,“人气”的变化节律当作病情变化节律的原因.至于“人气”具体指的是什么?《内经》虽未阐明,但肯定有其具体的物质基础[12]。巧的是许多方面的实验研究也支持中国时间医学这方面的观点。

以上三者结合,拟探究艾灸关元穴是否对二十四小时之内的各时辰红细胞免疫结合花环率有影响。但实验的结果提示,不论是正常组还是阳虚组艾灸关元穴仅能提高机体的红细胞结合率,对人体内存在一定变化规律免疫曲线并无特别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夏宗勤,等.四种“虚证”模型的建立及其与环核苷酸系统的关系[J].中西医结合杂志,1984;4(9):543

[2] 郭峰.红细胞免疫学[M].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90

[3] 余华等.灸法对脾虚大鼠血清D木糖及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1999;18(2):34

[4] 张英,不同灸治时程对红细胞免疫功能影响的比较[J].中国针灸,2000(10):613

[5] 张英,不同灸治时程对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针灸,1998(8):488

[6] 史仁华,等.不同针灸方法刺激关元穴对小鼠免疫能的影响[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21(4):26

[7] 翟道荡,等.艾灸关元对荷癌小鼠β-END的影响[J].针刺研究,1994;19(1):63

[8] 秦晓勇,等.针刺关元穴对小鼠红细胞免疫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J].河北医学,1999;5(12):9

[9] 谢莉莉,等.艾灸的治疗作用和机理研究进展[J].针灸临床杂志,2000年16(5):55

[10] okazakim.etal.单壮灸以大鼠皮肤血管及微血管通透性影响的研究.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2,(1):2

[11] 吴国兴,人体时间系统与中医基础理论[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8;4(7):54

艾灸的历史文化范文第2篇

艾虽不能真正斩妖驱魔,但却是一味良药。据史书载,1260年冬,元军忒木儿率十万大军南下,正准备一鼓作气夺下江南重镇——扬州府。不料,这时忒木儿突发急性急病,表现为腹痛泻下、足胫冷痛,而后步履维艰、卧床难起。此时,随军文官罗谦甫拜谒元帅,罗乃金元四大医家之一李东垣的得意门生,他对忒木儿道:“大帅累年疆场征战,朝暮行寒,饮食失节所致,急需急温化寒湿。”忒木儿认为罗说得有道理,令其处方用药。罗谦甫则取出随身备用的陈艾绒,在元帅肚脐下一寸半处“气海穴”上,先置艾绒温灸,其后在“足三里穴”用陈艾灸煦……几次艾灸后,再投以温经散寒、健脾燥湿之方剂。几天之后,忒木儿的病势好转,身体慢慢恢复,又能驰骋于战场了。

艾灸不仅能治病,且能延年益寿。唐代孙思邈就常用艾叶温灸足三里穴,后来活到101岁。《旧唐书》中亦载:柳公权年八十余岁,步履轻便,他人求其养生妙术,柳说:“吾初无术,但未尝以元气佐喜怒,气海常温耳。”就是说,柳长寿与他常灸气海穴有关。有意思的是,清代《针灸集成》曾载:广西有一人,自言“少时多病,遇一异人,教令每岁灸脐中,自后康健。”脐中即“神阙穴”,俗名“肚脐眼”。结果此人“年逾百岁而甚健壮”。针灸学认为,常灸足三里、气海、肚脐(神阙穴)等穴,有温阳培元、强壮体质、防病保健之功。现代研究证实,艾灸能调节胃肠运动、血管舒缩,促进肾上腺等分泌,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老人即使无病,常灸这类保健穴也能起到强身健体的效果。

艾灸的关键是“艾叶”,它属菊科植物,常生于路旁、山沟、荒野。俗话说“居家常备艾,老少无疾患”,表明艾有防病保健的作用。孟子云:“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意思是说患了久病或顽固性疾病,选用三年的艾就可治好。所以,古人强调“艾以陈久者良”,故又俗称“陈艾”。针灸常用的艾条,也是以陈艾为主要原料,常用于灸治虚症、寒湿痛证等。中医认为,艾无论是外用还是内服,都有理气血、逐寒湿、温经止痛、止血安胎等功效。不过,艾还是作外用更多些,除了艾灸外,民间常单独使用艾叶煎汤蒸洗用,或将艾叶点燃作烟熏,据说这样可以治疗皮肤病和起到杀虫灭毒效果。

艾“祛邪气”,是说它有预防某些传染性功效。现代研究发现,艾薰确不失为一种对居室进行消毒杀菌的好方法。梅雨季节、流感多发季节,如在室内每周薰1~2次,能使各种常见致病菌、病毒及真菌的数量显著减少,有一定防病作用。

艾灸的历史文化范文第3篇

关键词:灸量;意义;认识

中图分类号:R245.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8)05-0935-03

Cogni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Quantitative Moxibustion

KOU Suotang,WU Huangan,LIU Huirong,CHEN Yuelai,LIU Ligong,CHEN Yunfei,CHEN Hanping,WANG Siyou,HUA Xuegui,ZHOU Enhua

(Shangha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Shanghai 201203,China)

Abstract:This essay discuss the significance of quantitative moxibustion and the influence of quantitative moxibustion on therapeutic effect from the ancient literature and contemporary research literature that concerned with the quantitative moxibustion. To explain the significance of study to quantitative moxibustion.To intend the evocation of clinical medical worker and researcher to think highly of the quantitative moxibustion. To provid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proof TO objectivise and standard quantitative moxibustion. Promote quantitative moxibustion to objectivise and standard.

Keywords:quantitative moxibustion;significance;cognition

灸法,是以艾为主要施灸材料,点燃后在体表穴位或病变部位烧灼、温熨,借其温热、药物的刺激,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达到治疗疾病和预防保健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灸法的应用,从古至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早在帛书《经脉》就有关于灸法的记载。晋代名医陈延之《医心方》说:“针须师乃行,其灸则凡人便施”。《灵枢•官能》篇指出:“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可见灸法运用之简便和广泛。

灸的方法繁多,主要有直接灸、间接灸、温针灸、温和灸、雀啄灸等,间接灸又有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附子饼灸、隔豆豉饼灸、隔胡椒饼灸等。《医学入门》又说:“凡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现又有“大病必灸”之说。可见灸法作为一种治疗手段,与针刺及汤药同等重要,甚至更有其独特疗效,特别是对一些疑难杂症的疗效更为突出。灸法的疗效的取得,不仅与灸时的用材和施灸部位有关,而且与灸时的剂量(即灸量)有密切关系。古代医家十分重视灸量,正因为现代临床忽视了灸量在灸法取效中的重要作用,而导致对灸法疗效的质疑。所以,灸量是关系灸法取效和存亡的重要因素,值得探讨和深思。

1 中医文献对灸量的论述

《灵枢•官能》曰:“阴阳皆虚,火自当之;……经陷下者,火则当之;结络坚紧,火所治之”,由此可见,灸疗的范围很广,有些疾病用针刺或中药治疗效果不佳时,可以使用灸法,针灸并用。唐代王焘在其《外台秘要•中风及诸风方》中倍加注意灸疗的应用,提出灸为“医之大术,宜深体之,要中之要,无过此术”。可见,灸法在当时治疗手段中的重要地位。灸法和用药一样也必须达到一定的剂量方可见效,即有一定灸量。《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云:“凡灸诸病,火足气到,始能求愈”。灸量,是施灸时艾在皮肤上燃烧所产生的刺激强度,刺激强度等于施灸的时间与施灸的强度的总和。达到一定的灸量就会产生一定的灸效。灸效,是不同的灸法与不同的灸量协同产生的灸治效果。

古人运用灸法时,对灸治的量是非常重视的,对灸量的掌握,主要根据患者的体质、年龄、部位、病性等方面来决定。例如《外台秘要》曰:“凡灸有生熟,候人盛衰及老小也。衰老者少灸,盛壮强实者多灸”。这就是根据患者的体质、年龄进行施灸的。所谓“生”是少灸之意;“熟”是多灸之意。而《扁鹊心书》云:“大病灸百壮,……小病不过三五七壮”。这是根据疾病的程度进行施灸的记载。明代著名医家李梃编撰的《医学入门》曰:“针灸穴治大同,但头面诸阳之会,胸膈二火之地,不宜多灸,背腹阴虚有火者,亦不宜多灸,惟四肢穴最妙,凡上肢及当骨处,针入浅而灸宜少,下肢及肉厚处,针可入深,灸多无尽”。则是根据身体部位的差异提出不同的施灸灸量。

《千金要方•卷二十九》提出灸量根据病情、体质、部位的不同而决定。一般的病在体外浅表部,灸量宜少,在内灸量宜大,即“外气务生,内气务熟”;体壮病重者,宜多灸,相反宜少灸,即“凡言壮数者,若丁壮遇病,病根深笃者,可倍多于方数,其人老小羸弱者,可复减半”;在皮肉浅薄处灸量宜生,皮肉厚实处灸量宜熟,即“头面目咽,灸之最宜生少,手臂四肢,灸之则须小熟,亦不宜多,胸背腹灸之尤宜大熟,其腰欲须生少”。

东晋•陈延之撰的《小品方》(又名《经方小品》)记载:“灸不三分,是谓徒冤”。灸壮多为50壮至百壮。《备急灸法》载:“歧伯,孙真人,治走咬伤,即令三姓三人于所咬伤处各人各灸一壮即愈”。《黄帝明堂灸经》记载灸也多为3~5壮。《千金翼方》卷二十六“疟灸上星及大椎至发时令满百壮。”《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一云:“凡痈疽发背,经一两日不退,须当上灸之一二百壮。”总之,灸壮有从数壮、百壮、乃至千壮。有一次灸量,也有累积灸量,不管怎样,要产生一定的灸效,首先要积累一定的灸量。但是灸量并非越大越好,要依病依体依境而定。《普济方》卷四百二十云:“灸风者,不得一顿满一百;灸寒温者,不得一顿满千。”《千金要方》“灸脚气八穴轻者不可减百壮,重者乃至一处五六百壮。勿令顿灸,三报之佳。”由此观之,要想获得一定的灸效,先有足够的灸量。

现代医家掌握施灸的量,多是在古人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的一套以艾炷的大小和壮数的多少来决定的,而施灸量的大小又以病者的体质、施灸的部位及病情的轻重来酌定,这种对灸量的定量含有一定的随意性,从严格科学意义上讲,这种做法缺乏科学的严谨态度,正如用药不严格把握剂量和疗程一样,不但不利于治疗疾病,而且容易产生一定的副作用。灸法既然是一种治疗手段就应该有严格的“度”和“量”,这样才有利于疾病的康复,更有利于这种疗法的发展。当然在古代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局限性,古人不可能为我们制定出十分严格的灸量来,但我们也不能墨守成规,在某些方面我们也应该向古人学习,及时的把现代科技应用于我们的中医学中来,只要纵观中医学的发展史和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史,就不难看出中医学的发展历来都是和当时的科技发展密切结合的,中国古代医家充分而且及时的把当时的科技方法应用于医疗和发展中医学。所以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提出对灸量的界定,并不是什么非想,不论从发展灸法还是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等方面来说都是十分必要的。

2 灸量对疗效的影响

灸法和药物、针法一样存在着质、量与效的关系。虽然某种灸法对于某一具体病症十分合适,而“作用量”未能恰到好处,则疗效不能充分显现,甚至徒劳无益。目前灸疗方法很多,但还没有一种灸法能从客观上掌握其最佳刺激量,对各种病证、各种灸法,医者都以意为之。这就造成灸法疗效的不确定,不但影响临床治病而且影响灸法的发展,现代大量的研究证实灸量与疗效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日本人对不同灸量对皮肤及皮下组织影响的差异性、疼痛阈、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皮肤过氧化脂质、凝血酶原时间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说明不同灸量和灸法产生不同效果[1]。

2.1不同灸量对血液的影响不同

顾一煌等[2]观察不同艾灸量对小鼠运动疲劳后血清肌酸激酶的影响。结果艾灸能有效地降低运动疲劳后血清肌酸激酶的产生,不同艾灸量其作用结果不一样。而艾灸在降低血清肌酸激酶产生时,艾灸治疗间隔时间、皮肤温度、持续时间3个因素中,皮肤温度是主要影响因素,间隔时间次之,持续时间影响最小。张京英等[3]观察到各不同艾灸对全血中组胺含量影响各异。灸后90min,各艾灸组家兔全血中组胺含量有很大差异。艾条强刺激时,皮肤温度达到55℃,持续5min,全血组胺明显升高。艾炷强刺激时,皮肤温度达190℃,持续1min30s左右,全血组胺含量并无升高,与灸前相近。弱刺激中,艾条灸时皮肤温度保持在40℃左右,对家兔全血组胺无影响,小艾炷灸时皮肤温度达150℃约50s左右,全血组胺反而明显下降。说明灸效与不同灸法、刺激量的大小有密切关系。过强(大艾炷)或过弱(艾条弱刺激)的艾火刺激均不能使血中组胺发生变化,而较强的(艾条强刺激)艾火刺激可使家兔全血中组胺明显升高,中强的(小艾炷)艾火刺激可降低全血组胺的含量。张蕊等[4]的研究也证实不同灸量对微循环的影响不同。

2.2不同灸量对胃功能影响不同

刘农虞等[5]研究了不同艾灸足三里穴对胃电的基础水平的调整作用。实验结果说明各种灸刺激治疗均能不同程度对抗乙酰胆碱所致的胃运动亢进。但其灸效与灸质、灸量、灸法有关。其中大艾条刺激能明显抑制胃电频率、振幅的增强(P

2.3不同灸量对免疫系统的影响不同

张英等[6]采用不同灸治时程(5、15、25min)治疗阳虚小鼠模型;结果显示:不同灸治时程对阳虚小鼠模型的T淋巴细胞酯酶阳性率、白细胞介素II的影响存在差异,灸15min可显著提高阳虚小鼠T淋巴细胞酯酶阳性率(P

提示在改善阳虚小鼠免疫功能的作用上,以就15min为最佳灸治时程。

李守栋等[7]研究不同刺激量艾灸拮抗雷公藤甲素毒性反应的作用不同,7壮/穴/次组的白细胞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没有差异(P>0.05),与药物组相比有明显的差异(P

3 影响灸量的因素

在施灸的用材、部位和施灸方法确定的情况下,施灸要产生一定的灸效,必须达到一定的灸量,灸量的积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主要有以下几种。

施灸的材料:不同的施灸材料在单位时间产生的灸量不同,获得不同的疗效。

3.1 灸火势大小灸火势大小也是决定灸量的重要环节。在灸材确定的情况下,灸材燃烧时的缓急,决定单位时间内产生灸量的决定因素。同时它与单位时间内消耗的灸材成正比关系,火势大急,产生温度越高,释放和产生的能谱量和某些化学活性物质也越多,对机体的刺激越大即灸量越大。若燃烧徐缓、火力小,则单位时间产生的能谱量和某些化学活性物质就少,对机体的刺激就小即灸量小。

3.2施灸时间的长短施灸时间的长短同样是决定灸量的一个方面。灸法和用药一样也有量的积累,施灸时间越长,施灸时释放的能谱和化学活性物质被机体吸收的越多,即产生的灸量越大。

3.3 灸距的大小(灸温)灸距就是施灸时灸条和灸部的距离。施灸时特别是温和灸灸条和灸部的距离远近,决定了灸部局部温度的高低和灸材燃烧释放的化学活性物质的吸收。在灸的火势一定的情况下,灸条离灸部越远,灸部温度相对越低,灸部获得的有效作用就越少。灸时不仅是温度的作用,还包括灸材燃烧时产生的各种能谱和化学活性物质,这些都是通过皮肤被吸收的,灸条距离灸部越近,机体吸收的这些物质和能量越多,即产生的灸量越大。

3.4 施灸频度用药讲究用药周期,特别是像抗生素一类药物的使用,对用药周期有严格的界定。长期以来,不论临床治疗还是实验研究,对灸的频度即灸疗的间隔时间没有明确的标准,都是执行者根据自己的经验或意愿来决定的,这对一种疗法来说是不严谨的,由此得出的结果的准确性值得考虑,而以其结果来评价它的疗效和/或作用机理其可信的也就值得质疑。所以,灸频是值得探讨的,它不仅与灸量的积累有关,直接关系到灸法的疗效,而且是灸疗法操作走向正规化的重要方面。

4 灸量的衡量标准

传统针灸诸书所载悬灸灸到“唇红为度”[8-11]。这是传统针灸医生仅依靠肉眼观察判定,但它相对以灸的时间长短和灼灸壮数来衡量灸量要科学一些。因为采用灸法治疗疾病,主要观察对象是患者,这种以患者机体的变化为标准来衡量治疗量的方法,有其深刻的科学内涵,体现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思想,也反映了中医人性化服务的内容。有人实验研究证实以“唇红为度”的灸量衡量标准有其科学基础的。因此灸术中“泪滴样红细胞”的出现可视为灸量的标准参考。当然有些医家认为灸量要以病人的感觉作为衡量标准,即病人产生“灸感”。

艾灸的临床疗效已被几千年的实践所证实。其治疗范围相当广泛,但由于忽视了灸治的最佳治疗量,即灸量。没有严格的把握灸量,致使灸法的疗效受到影响,使许多人误认为灸疗对很多疾病疗效不甚理想或无效。中医认为“气至而有效”、“气速至而速效”。只有在一定灸量的基础上,才会产生“灸感”,要达到灸感所需要的治疗时间比针刺得气需要的时间长(半小时以上),一旦灸感出现,则灸感一般会直抵病所,症状也会随灸感的出现而明显缓解。且灸感在穴位停留的时间较长,给穴位以长时间的刺激,从而提高临床疗效[12]。

灸感的性质多种多样,最多的是热流和气流样感觉,还有风吹样、蚁行感、灼痛感等。在治疗过程中还发现,第一次出现灸感需要的时间较长,随后有缩短的趋势,这可能是灸量的累积效应或病变经络逐渐疏通的结果。

灸疗要产生一定疗效,首先必须有一定的灸量的积累,当灸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易产生灸感。有灸效可能会出现灸感,获得一定的灸感必有灸效。所以,灸量是灸效获得的重要方面,结合现代科技方法研究灸量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可以为临床灸疗度的把握提供理论依据,指导临床合理用灸,为灸法的发展和疗效的提高探寻“量”的依据,同时,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方面也具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 刘农虞.不同灸量、灸质、灸法的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1993(2/3):61-64.

[2] 顾一煌,金宏柱,吴云川,等.不同艾灸量对运动后血清肌酸激酶影响的实验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2(6):373-375.

[3] 张京英,刘农虞,杨兆民,等.灸法、灸量对家兔全血组胺含量的影响及其意义[J].中国针灸,1994,(6):27-29.

[4] 张蕊,仇裕丰.不同灸位、刺激量施灸对小鼠耳廓微循环的影响[M].针灸临床杂志,2006,22(9):46-47.

[5] 刘农虞,张蕊,张京英,等.不同灸质、灸量、灸法刺激家兔“足三里”穴对胃电活动的影响[J].针刺研究,1997,22(3):173-175.

[6] 张英,刘又香,孙国杰.不同灸治时程对阳虚小鼠免疫功能影响的比较[J].湖北中医杂志,1998,20(2):53-54.

[7] 李守栋.灸法的不同刺激量对雷公藤甲素副作用的影响[J].甘肃中医,2007,20(1):49-50.

[8] 李观荣.汉英对照针灸学[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0.

[9] 齐士元.中医学概要[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10] 余仲权.针灸学讲义[M].成都:成都中医学院,1960.

艾灸的历史文化范文第4篇

灸法可用于治疗妇科疾病

在古代,妇女生育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但是医家在实践过程中发现灸至阴穴能使产妇转胎,是正常生产的方法之一。至阴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穴,位于足小趾的外侧,《医宗金鉴》里记载这个穴位可以用于治疗因为胎位不正造成的难产。艾灸矫正胎位的报道颇多,说明灸法业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其它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调、带下、痛经、乳癖等,在至阴穴采用灸法治疗也很有效。

灸法可强壮小儿的身体

小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许多脏腑组织的功能不够健全,特别以肺、脾胃的相对稚嫩为主。正因如此,婴幼儿常常容易患肺系(即呼吸道)和脾胃疾患。我国古代医家根据小儿的这一生理特点,在医学临床实践中,摸索和总结出了小儿防病保健的许多宝贵经验。灸身柱以助小儿生长发育,防治各种呼吸道病症,就是其中主要内容之一。公元5世纪,这种方法东传至日本,现已风行日本,受益者越来越多。身柱穴被日本医学界誉为“小儿百病之灸点”。日本针灸医家代田文志曾于1938年在长野县小学校为身体素质虚弱容易感冒,患有贫血、遗尿、消化不良的小学生集体施灸身柱穴,连灸了一个月后,被灸学生的食欲、体重都明显增加,学习成绩也普遍提高,外出旅行再也不落后于他人。续灸半年后,一些营养不良、体弱多病的学生大都病况痊愈。此事曾在日本引起轰动,其它许多地方的中小学校都效法施行。

身柱穴在背部第三胸椎(肩背正中央最高脊椎骨下面第三个椎骨)棘突下,含有全身支柱的意思,有补益肺气、止咳平喘、温化痰湿、健脑益智、防病强身的作用,能通治小儿科的多种疾病,是保证健康成长的重要措施之一;同时,由于身柱正当督脉上,有健脑益智作用,经常施灸也能健全小儿神经系统,促进大脑发育,增强智能。

灸法治疗脂肪肝有奇效

中医学认为脂肪肝病因为过食肥甘厚腻,恣意饮酒。其产生主要责之于肝脾两脏。中药配合艾灸可以活血化瘀、清热疏肝解郁、健脾化湿祛痰。用它治疗脂肪肝,可疏通肝脏气机,促进肝细胞脂肪的转化与排泄,调整脂肪代谢,改善肝细胞的脂肪变,增强肝脏功能,从而达到消除肝内脂肪的目的。

灸法对疑难杂症有缓解作用

广东省中医院曾大力推广“节气灸”疗法――即根据不同的节气对人体的穴位进行施灸,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很多年逾古稀的老者在接受“节气灸”治疗后,极大的改善了病情,增强了体质,获得了健康。

70岁的吴先生,有40余年的吸烟史,患慢支肺气肿有30年,患肺心病也有10年了。稍微动一动就气喘、气短,在天气变化时则更加严重。他旧病复发,因当时正值清明、谷雨时节,天气潮湿,日夜温差大。医生对其用“节气灸”疗法进行治疗,在患者大椎等穴位进行艾灸,不到半小时,患者气息渐平顺,喉间痰少声息,呼吸顺畅。第三日复诊,患者咳嗽、咯痰减少,气促已消,行走活动自如。10年前曾患中风的80岁的谢先生也有类似经历,经上述治疗现已能独自行走。

据该院针灸科主任介绍,“节气灸”是根据二十四节气,选择与各节气对人体脏腑功能有影响的腧穴进行艾灸,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根据节气的不同,对应治疗和预防的疾病也不同,如立春、小满、芒种时正好灸治消化性疾病,而立秋、立冬、春分时则是预防、治疗中风的好机会。节气灸最好能在节气当天或前后15天内进行艾灸。

灸法可防治“禽流感”

在古代针灸文献中,关于治疗“时病瘟疫”的记载十分丰富,其中以刺血与艾灸疗法为多。艾叶性温,燃之则有温阳补气,扶正祛邪之作用,而灸疮溃破,犹如“开门驱贼”(《外台秘要》),可驱邪外出。故古人亦用灸法治疗“时疫”。如清代《太乙离火感应神针》灸气海穴,治疗“凝滞若痞,山岚瘴疠”;唐代《外台秘要》载:“天行病,若大困,患人舌燥如锯,极渴不能服药者,宜服干粪汤”,同时灸巨阙“三十壮”。灸法又有预防瘟疫感染的作用,如唐代《千金要方》曰:“凡人吴蜀地游官,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差,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著人也,故吴蜀多行灸法。”现代研究已证明,艾灸可改善机体免疫功能,从而抵抗细菌、病毒的侵犯,故用灸法预防治疗“时疫”也是有科学根据的。

艾灸的历史文化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血管性痴呆 针灸疗法 耳穴按压 艾灸

随着世界老龄化趋势以及脑血管病发病率的上升,血管性痴呆(VD)作为第二位最常见的痴呆原因,约占所有痴呆的2/3。现论和临床研究发现,血管性痴呆经治疗具有一定的可逆性。本文采用神经心理分析方法、自身对照的形式,评价耳穴结合艾灸背俞穴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

1 研究对象

1.1 一般情况 本研究40例患者均来自本院住院及门诊。均符合血管性痴呆临床诊断标准。针灸治疗组男13例,女7例;西药组男11例,女9例。两组间在性别、年龄和病情程度轻重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组间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1.2诊断和排除标准

1.2.1血管性痴呆的诊断标准:采用美国国家神经疾病与卒中研究所一国际神经科学委员会(NINDS―AIREN)诊断标准。

1.2.2纳入标准:(1)中风后3个月至2年内;(2)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的VD患者,根据WHO推荐的长谷川痴呆修改量表(Hasegawa dementia scale,简称HDS),得分≤29分者,纳入本研究计划中,并以HDS评分分为轻度(临界状态21~29)、中度(疑痴呆11~20)、重度(痴呆0~10)三个等级。(3)依据受教育的程度:患者为文盲:简易智能量表(MMSE)评分≤17分;小学:MMSE评分≤20分;中学:MMSE评分≤22分;大学:MMSE评分≤23分方可入选。

1.2.3排除标准:(1)阿尔茨海默病;(2)全身性疾病引起的痴呆;(3)(huntington舞蹈病;(4)脑积水;脑外伤后遗症;颅内占位性病变;(5)不能进行配合的患者。(6)血压控制不良者。

1.3 清洗期 接受研究治疗2周前,完全停用研究禁止使用的药物。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耳穴选用额、颞、皮质下,双耳每2日交替,采用耳压的方法,用中等力量至有胀感为度,每日按压3次,连续治疗12周。选用双侧脾俞、肾俞,以艾合灸法艾灸,艾灸距离皮肤2em,每穴灸10分钟,每天1次,连续12周。1周治疗6日休息1日,共治疗12周。以上治疗前均经严格消毒。

2.3 对照组 每天早晚口服1片阿米三嗪罗巴新片,每片含阿米三嗪30mg、罗巴新10mg,连续12周。

3 疗效评估

3.1 评估方法 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疗效评估。神经心理分析工具为:MMSE量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对患者生活能力、记忆力、注意力、定向力、语言能力、执行能力、精神症状等进行评估,并以两组的总有效率进行临床疗效对比。

3.2 疗效判定标准。

3.2.1疗效指数=(治疗后得分一治疗前得分)治疗前得分x100%(适用于得分增加为有效的指标),显效≥20,有效≥12,无效

3.2.2疗效指数=(治疗前得分一治疗后得分)治疗前得分×100(适用于得分减少为有效的指标)。显效≥20,有效≥12,无效

4 统计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对治疗前和治疗后12周的各量表评分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P

5 结果

5.1 简易智能量表 治疗前,两组之间MMSE评分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治疗后,与西药组比较,艾灸+耳压组MMSE评分差异有统计意义(P

5.2 日常生活能力量表 治疗前,两组之间ADL评分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治疗后,与西药组比较,艾灸+耳压组ADL评分差异有统计意义(P

5.3 临床疗效 经治疗后,两组均有较好疗效,与西药组比较,艾灸+耳压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6 安全性评估

治疗过程无晕针及心率、血压变化。

7 讨论

血管性痴呆的临床表现由脑血管病及痴呆的表现两大部分组成。后者包括认知症状、精神行为症状(非认知特征),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减退,目前对VD的治疗主要包括三方面:改善核心症状,减慢病情进展,控制精神症状。

中医学认为脑为髓之海,元神之府,灵机记忆皆出于脑,髓是脑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而髓乃肾精所化,若肾精、肾气充足,则髓旺脑充,神机聪灵。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故本研究选用艾灸肾俞、脾俞以藏精生髓,化生气血养脑。

耳穴是全身信息的一个反映点和控制点。耳针治疗的本质就是通过耳穴这个控制点把机体病变部位的求援信息及时反馈给中枢。通过经络,唤起机体自身的修复,促使机体由病理状态向生理状态转化目。现代医学认为人类的高级精神活动主要与额叶、颞叶有关,当然也涉及皮质下。故本研究取耳穴额、颞、皮质下治疗血管性痴呆。

相关期刊更多

针灸临床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黑龙江省教育厅

中华养生保健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广西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