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耳石症治疗复位方法

耳石症治疗复位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耳石症治疗复位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耳石症治疗复位方法

耳石症治疗复位方法范文第1篇

胆囊结石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治疗该病的金标准。随着人们对胆囊功能认识的进一步加强、腹腔镜技术的进步和经验的积累、仪器设备的不断改进,张宝善教授提出的“腹腔镜保胆取石术”[1]因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胆囊结石的治疗,与其他保胆方法比较(如体外碎石、溶石、排石等),结石取净率明显提高,其不足之处同其他保胆方法一样存在一定的复发率。较早的文献报道该方法的术后5-10年复发率高达30%-40%[2]。张宝善等报道国内最大一组保胆取石术1520例,随访1-17年,术后结石复发率为2%-10%[3]。老式保胆取石术的“术后复发率”实际上大部分为术中残留所致[4]。如何降低保胆取石术后结石残留或复发率,一直是肝胆外科医师共同钻研和奋斗的目标。现略总结针药结合治疗微创保胆取石术后结石残留和复发的相关方法以供考究。

1 微创保胆取石术治疗

1.1 手术方法 采用三孔或四孔法,气管插管全麻,取头高足低仰卧位,在脐缘或脐上10 mm作弧形切口,插入10 mm Trocar,建立腹内压9~12 mmHg的CO2人工气腹,纤维胆道镜下探查胆囊、胆囊三角、胆总管解剖及炎症、粘连程度,探查胆囊内结石情况,用取石网套彻底取净胆囊内的结石,见清亮胆汁从胆总管经胆囊管反流入胆囊后,用"5-0"可吸收线全层缝合胆囊切开处,吸净腹腔内积液并排出CO2气体,逐一取出Trocar,关闭腹膜,吸收线皮内、皮下缝合伤口。

1.2 适应症及禁忌症

此手术方式原则上只适用于以下人群[5]:①胆囊结石无合并化脓性胆囊炎;②症状轻微的单纯胆囊结石;③多发性结石,但B超检测胆囊壁厚度

2 针药治疗

2.1 针刺治疗

针刺治疗胆道疾病具有解痉止痛、利胆排石、降逆止呕作用,我国1959年首次报道针刺治疗本病。近二十年来摸索出一套包括针灸在内的以非手术疗法为主的治疗方案,并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70年代代后期,有的单位以针灸作为主要疗法配合服硫酸镁治疗胆管结石,获得满意效果,此后,进一步发现耳针、电针眼针、穴位埋植及穴位激光照射等穴位刺激之法都有较好的疗效,特别是兴起于南京的耳穴压丸法,不仅能明显地改善临床症状,而且具有一定排石作用,方法经济简便痛苦小,颇受观迎。自80年代中期起,耳穴压丸法很快就风靡全国,且至今不衰。尽管对本法的实际排石效果,在针灸界尚有不同看法,但通过一系列临床疗效和实验研究的观察,基本上证实本法在消除症状及影响胆系运动功能等方面的作用是确切的。针灸治疗胆石病的效果各地报道不一,早在80年代初,就有人曾统计869例病人,针灸有效率在69%~96.6%之间,排石率46.23%~82.1%。有人还对包括电针在内的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胆石病的远期疗效(经1年~22年随访)进行分析,发现效果也较为稳定。欧阳楚瞻[6]以单味大黄末配合清开灵注射液、针刺治疗急性胆囊炎、胆石症160例患者,根据病史、症状与体征,并结合B超或胆囊造影及实验室检查确诊,按中医辨证分型:气郁、实火、湿热等型进行治疗。结果治愈104例、好转44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92.5%。钱治元[7]报道用耳压与体针合治胆石症515例,结果所治515例均有结石排出,其中结石排净者89例、显效307例、有效125例、无效4例。王振龙[8]采用针刺胆俞穴和日月穴为主治胆石症62例,其中男9例,女53例,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3年;治疗后开始排石时间最短3天,最长50天。主穴取右侧胆俞穴、日月穴,配穴取右侧阳陵泉、丘墟、太冲。上述穴位1日针刺1次,每15分钟行针1次,留针45分,治疗10次为1个疗程。结果62例患者经针刺治疗后,痊愈22例,占35%;有效32例,占52%;无效8例,占13%;总有效率为87%。王志强[9]自1998―2000年在2年时间内,用针刺方法治疗胆石症28例,治疗为针刺期门、日月、阳陵泉,基本痊愈17例,占60.72%;显效8例,占28.57%;无效3例,占10.71%,总有效率89.29%。龚传美等[10]用体针和耳针治疗胆绞痛60例,主穴选用胆俞穴,配穴:速效穴(位于章门与期门之间,相当于肋前线第10-11肋间隙压痛点)、脾俞、胆囊穴(双侧);耳:胰胆、迷根,结果显示病例胆囊有所增大,胆汁流量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奥狄括约肌张力显著降低。何业理[11]采用针刺为主治疗胆结石80例,体针取穴以肝俞、胆俞、日月为主穴,阳陵泉、阴陵泉、胆囊点、太冲为辅穴。耳针取肝、胆、神门、内分泌、交感、耳迷根为主穴,以脾、胃、大肠、肾上腺、耳尖为辅穴。体针以7次为1个疗程,耳针以10天为1个疗程。结果80例患者中,痊愈15例,占18.75%;好转62例,占77.5%;无效3例,占3.7%,总有效率为96.3%。苏稼夫[12]耳压肝胆、神门、胃、三焦的耳背对应点,配合体针肝俞、胆俞、日月、期门、胆囊穴,以及进脂餐治疗肝胆结石300例,排石率91.67%,排净率17.33%,好转率74.33%。

2.2中药治疗

2.2.1中药贴敷疗法

神阙穴在近年的研究与临床应用中的低位日渐突出,已成为研究热点。现代研究认为脐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为腹壁最后闭合处,表皮角层最薄,屏障功能较差,且脐下没有脂肪组织,皮肤筋膜和腹膜直接相连,故渗透性较强,药物分子较易透过皮肤的角质层进入细胞间质,迅速弥散入血而通达全身,脐下腹膜还分布有丰富的静脉网,连接于门静脉,从而使药物得以经此捷径直达肝脏[13]。因此,神阙穴在中药外治法中应用广泛。邵泽善等[14] 应用自制胆痹膏贴敷神阙穴与日月穴治疗慢性胆囊炎,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0%,优于对照组的76.92%。徐吉祥[15]自拟利胆膏穴位贴敷阳陵泉、丘墟、太冲、日月、期门、肝俞、胆俞穴,配合胆囊按摩等治疗胆石症94例,结果治愈34例,显效43例,有效7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89.4%。吴逸民[16] 采用解痉止痛膏(白芷10g,花椒15g,苦楝子50g,葱白、韭菜兜20g,白醋50ml)贴敷中脘穴治疗胆绞痛78例,以疼痛完全消失为有效。78例中除1例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并穿孔贴敷药膏1剂无效即转手术外,余全部有效。

2.2.2中药内服疗法

张元等[17]报道予微创保胆取石术后5天续服中药1~2个月,预防胆囊结石复发。结果54例保胆取石均获成功,无严重并发症,3~5天痊愈出院。随诊1~10个月,症状消失或减轻者占93%,复查B超胆囊壁变薄者占74%,除1例提示胆泥形成,其它未见结石复发。沈平等[18] 采用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治疗胆道术后残余结石17例,9例属肝胆气郁型者给予疏肝清热、利胆通下中药;8例属肝阴不足型者给予养肝护阴、利胆通下中药,结果17例病人残余结石均排出。唐乾利[19]中医辨证治疗胆石症术后残留及复发46例,将胆石症术后残留及复发分为肝胆郁滞、肝胆湿热、肝胆脓毒、肝胆瘀结及正虚邪恋5型,以疏肝利胆、攻下排石为原则辨证施治,结果临床治愈17例(37.96%),显效18例(39.13%),好转7例(15.22%),无效4例(8.7%),总有效率91.3%。李健等[20]予微创保胆内镜取石术后加服防石胶囊治疗胆囊结石45例,结石取净率 10 0 % ,胆绞痛消失率 98% ,胆囊收缩功能进一步改善 ,胆囊壁变薄 ,术后 6个月复查B超未发现胆囊结石复发。刘禹翔等[21]观察中医药方法降低微创保胆内镜取石术后患者胆囊结石复发的疗效,结果显示中医药能减轻及消除胆囊壁的炎症,增强胆囊的收缩功能,有助于防止胆囊结石的复发。郭绍举等[22] 将120例行微创保胆取石术后患者采用利胆健脾法预防微创保胆内镜取石术后患者胆囊结石的复发,结果显示利胆健脾法能减轻及消除胆囊壁的炎症,增强胆囊的收缩功能,有助于预防胆囊结石的复发。陆勇[23]将微创保胆取石术获得成功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消石汤治疗组)和对照组30例(一般治疗组)。观察治疗前后胆囊壁厚度、胆囊收缩功能、B超检查有无胆结石形成,从而作出疗效及安全性评价。结果消石汤治疗组对胆囊壁厚度有明显改善作用和对胆囊壁收缩功能有明显改善作用,说明中药在预防微创保胆取石术后结石复发有明显作用,无任何不良反应,治疗安全。

2.3 针药结合治疗

祝定泉等[24]针刺华佗夹脊之胆穴,施泻法,内服小柴胡汤加金钱草为基本方,治疗肝胆结石31例,治愈20例,有效率为90%。罗玉林[25]针刺胆俞、日月,配穴:肝俞、期门或脾俞,章门,施泻法,结合内服金钱草汤及运动,治疗结石38例,总有效率97%。李德峰等[26]耳压肝胆、胃、三焦、神门等穴,加服金石散,配合脂餐,治疗胆结石110例,治愈率83%,总有效率95%。魏伯秦[27]耳压督1-5、任1、4、5、胰胆及其背面加强点、排石点等,配合脂餐及食黑木耳,另服中药自拟方,治疗胆石症106例,总有效率98.10%。吕惠芳等[28]采用自拟排石汤内服,配合耳穴变阻点电冲击治疗胆石症346例,总有效率93.10%,治愈率4.10%,排石率79.50%。

3 结论

胆石病是胆道系统主要病症之一,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现代医学主要采取手术治疗,近期疗效虽较满意,但远期疗效不尽人意,尤其术后结石残留、复发、胆管狭窄和手术对肝脏造成的损害,均制约了外科手术的开展,难以从根本上防治胆石病。众多中医医家在其长期临床实践中创立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方法,摸索中医针药联合保胆取石术对胆石症术后复发的影响,挖掘、总结出相关的“治已病”、“治末病”理论,开创出中医针药联合微创保胆取石术预防术后结石复发的新领域。胆囊结石的形成主要与胆汁成分改变和胆囊收缩功能障碍有关[29],因此,保留胆囊将存在一定的结石复发率。现代研究证明中药及针灸可通过增强胆汁分泌及胆囊收缩运动,调节肝细胞的代谢以改变胆汁成分及减轻胆囊壁的炎症而防止结石的形成,故中医针药在治疗和预防结石复发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参考文献:

[1] 张宝善.腹腔镜内镜保胆取石术新思维的讨论[J].腹腔镜外科杂志,2009,14(4):241-243.

[2] DENGY,MADS LIXF,etal.Report on theclinical application of mini-cholecystolith- otmy with 30 cases[J].China Journal of Endosocopy,2004,10(10):19-20.

[3] 张宝善,刘京山.内镜微创保胆取石1520例临床分析[J].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2009,3(1):410-414.

[4] 张宝善.关于胆囊结石治疗的争论[J].中国医刊,2007,42(5):1-4.

[5] 顾永庚.胆囊结石手术中保胆取石疗法的思考[J].北方药学,2011,3(8):103-104.

[6] 欧阳楚瞻.单味大黄末配合清开灵注射液针刺治疗急性胆囊炎、胆石症160例[J].中医临床研究,2011年09期.

[7] 钱治元.耳压与体针合治胆石症515例[J].湖北中医杂志,1988年06期.

[8] 王振龙.针刺治疗胆石症62例[J].山西中医,1994,10(3):37-38.

[9] 王志强.针刺治疗胆石症28例[J].针灸临床杂志,2001,17(10):18.

[10] 龚传美.体针、耳针结合对胆绞痛60例临床观察与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1996,5(2):72.

[11] 何业理.针刺为主治疗胆结石80例体会[J].针灸临床杂志,1994,10(5):39-40.

[12] 苏稼夫.耳穴配合体针治疗肝胆系结石300例[J].江苏中医,1994,15(10):27.

[13] 张仲源.促进透皮肤吸收的中药[J].中医外治杂志,2001,10(6):48.

[14] 邵泽善,邹志宏.胆痹膏治疗慢性胆囊炎的临床观察[J]. 中医外治杂志,2004,13(2):6.

[15] 徐吉祥.利胆膏穴位贴敷为主治疗胆石症94例疗效分析[J].中国针灸,1999年10期.

[16] 吴逸民.解痉止痛膏贴敷中脘穴治疗胆绞痛[J].辽宁中医杂志,1989,(1):13.

[17] 张元,周异群等.微创保胆取石术后加服中药预防胆石复发54例[J].江西中医药,2007年06期.

[18] 沈平,许阳贤等.辨证治疗胆道术后残余结石17例[J].江苏中医,2001年01期.

[19] 唐乾利.中医辨证治疗胆石症术后残留及复发46例[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1998年01期.

[20] 李健,杨卓欣,黄明河,卢育才,王天星,郑绍文.微创保胆内镜取石术加防石胶囊治疗胆囊结石的初步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3年01期.

[21] 刘禹翔,李健,郭绍举,叶临湘.中医药对微创保胆取石后结石复发的预防作用[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6年04期.

[22] 郭绍举,李健,冯春霞,黄彬,张竞超,黄明河.利胆健脾法预防胆囊结石的复发的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6):1265-1266.

[23] 陆勇.健脾利胆中药脉冲疗法预防保胆取石术后结石复发的临床研究[J].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年.

[24] 祝定泉等.针刺胆穴配合中药治疗肝胆结石31例[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6,20(4):44.

[25] 罗玉林.体针为主治疗胆结石38例[J].上海针灸杂志,1995,14(6):252.

[26] 李德峰等.耳穴疗法加服金石散治疗胆结石110例[J].中医外治杂志,1997,6(4):27.

[27] 魏伯秦.耳压及中药治疗胆石症106例[J].陕西中医,1989,10(3):129.

[28] 吕惠芳等.中药排石汤结合耳穴变阻点电冲击治疗胆石症346例疗效观察[J].北京中医,1989,1(1):19.

[29] 袁联之.胆囊切除术后的远期副作用[J].现代手术学杂志,1998,3(3):227.

耳石症治疗复位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耳石复位;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治疗效果;研究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主要是指当患者的头部在运动到特定的位置时,患者会出现短暂眩晕情况以及眼震等症状。其是最常见的周围性前庭疾病,属于眩晕病的一种,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症状为患者在特定的下,如仰头取物、躺下、低头、坐起以及翻身等时会出现短暂的眩晕。疾病的发病会累及患者的后半规管,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因此本文通过研究耳石复位法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治疗中的应用效果,以期提高治疗质量,减少眩晕病对患者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选取我院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61例作为研究对象,为了便于对比和研究,将其分为甲组和乙组,其中甲组患者30人,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范围在35~66岁之间,平均年龄是50.5岁,平均病程为5.2个月,主要选择一般的对症治疗方法,而乙组患者31人,男性16例,女性15例,年龄范围在36~65岁之间,平均年龄是50.5岁,平均病程为5.3个月,主要选择耳石复位法进行治疗,61例患者在入院时已确诊患有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且已排除患有心脏疾病和耳科疾病的患者,由于两组患者个人基本资料相差不大(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

1.2治疗方法

甲组患者主要选择一般的对症治疗方法,即医疗人员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其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来改善眩晕病症,同时配合尼莫地平、丹参、丁咯地尔以及三七总皂苷来改善患者的脑循环,加强患者的对症支持治疗。

乙组患者主要选择耳石复位法进行治疗,即在不使用任何药物治疗的前提下,医疗人员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实施不同的耳石复位法进行治疗,即:①对于后半规管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治疗,医疗人员应该令患者坐在治疗台上,并选取仰卧头悬的姿势头部向患侧转动约450后,令管石逐渐沉到患者的中部后半规管里,然后将患者的头部逐渐转正,再向健侧转动约450,让管石靠近总脚,之后将患者的头部偏转1350,让管石直接经过总脚,最后再让患者坐起来,头部向前倾斜约200,让管石进入到椭圆囊中。这四个步骤是一个治疗,并待患者的眼震症状完全消失之后保持至少一分钟才进行下一个步骤[1]。②对于水平半规管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治疗,医疗人员应该令患者坐在治疗台上,并选取平卧的姿势头部向健侧转动约900后,令患者的身体转动1800,而头部也随之转动900,其鼻尖朝下,然后让患者继续翻转,直至侧卧在患侧上,才让患者坐起来,以患者头部进行三个900转动为一个治疗疗程,并待患者的眼震症状完全消失之后保持至少一分钟才进行下一个步骤[2]。

1.3疗效评定标准

在治疗的两周后收集和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其中,如果患者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症状完全消失,经过仰卧侧头位的试验以及Hallpike试验结果呈阴性,则患者的治疗效果为“显效”;如果患者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症状有所缓解,虽然患者在头部的运动时仍存在较轻微的短暂眩晕情况,但是眩晕有明显的减轻,在进行仰卧侧头位的试验以及Hallpike试验时有出现诱发性的眼震,但是持续的时间较短,则患者的治疗效果为“有效”;如果患者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症状没有明显的缓解趋势,眩晕的发作次数和治疗之前没有明显的改善,甚至存在恶化的趋势,则患者的治疗效果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等于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

1.4统计学方法

本组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工作,采用率(%)表示数据[3]。

2. 结果

经过治疗后,甲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67%,乙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3%,乙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比甲组患者高,数据对比有明显的差异(P

3. 讨论

根据结果可知,经过治疗后,应用耳石复位法治疗的乙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3%,明显比甲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26%(67%),数据对比有明显的差异,由此可见,耳石复位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显著,不仅有效减轻了患者的痛苦,降低疾病对患者的影响,而且提高了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保障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郑恒美,孙岩,张莹莹,施锋,耳石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122例临床分析[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4,05(02);126-127

耳石症治疗复位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手法复位;耳石;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中图分类号] R76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8(c)-0036-02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临床最常见的眩晕类型之一,在中老年群体中发病率较高,其主要特点是仅在特定的头位有短暂性的阵发性眩晕,而无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出现[1]。该病经常被误诊为脑血管病性眩晕、颈性眩晕等其他疾病而延误治疗[2]。BPPV如果能在早期得到正确的诊断和治疗,预后将会良好。耳石复位法是治疗BPPV最为简便有效的方法,是一种特殊的复位方法,是随头位改变将耳石从半规管清除至椭圆囊,可以在极短时间内迅速缓解患者的痛苦。本院对2009年1月~2012年1月接诊的50例BPPV患者,采用耳石复位法进行治疗,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09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50例BPPV患者,其中,男31例,女19例;年龄30~63岁,平均(45.0±2.5)岁。其中,左耳受累23例,右耳受累25例,双耳2例;后半规管35例(70.0%),外半规管13例(26.0%),前半规管2例(4.0%)。患者自发病至就诊时间为8 h~1年,平均(56.0±2.5)d。其中,第一次发病患者31例(62.0%),多次发病患者19例(38.0%)。其中,6例有中耳炎病史,2例有上呼吸道感染史,2例有颈椎病史,1例有手术史,1例有高血压史,1例有糖尿病史。

1.2 诊断标准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因头部运动改变至某一个特定的位置而发生短暂性的眩晕;变位性眼震试验呈阳性。变位性眼震试验的具体操作如下:①使患者处在检查床上,头部向一侧扭转45°。②检查者迅速协助患者由坐位转为平卧,保持头向下垂30°,此时观察患者的双眼是否有眼震。若经过1~5 s的潜伏期,患者发生眩晕或者双眼发生向地性旋转眼震则为阳性。③协助患者由平卧转为坐位,检查是否再次发生眩晕或者双眼发生反方向旋转性眼震。④行另一侧进行检查,重复①、②、③。对比分析两次检查中患者出现眩晕及旋转性眼震的强度,进行后半规管受累情况的判断。在头部向左转45°时,若发生明显的眩晕及眼震,则为左侧半规管受累,反之则为右侧;若在两次检查中均发生明显的眩晕及眼震,则为双侧半规管受累。并对所有的患者进行翻滚试验,排除了水平半规管受累。

1.3 治疗方法

在得到确诊以后,均给予耳石复位法进行治疗,具体步骤如下:①使患者处在检查床上,使头向其患侧进行扭转45°,与此同时治疗者在其背部,手紧持患者的头部,以极快的速度把患者从坐位转换成平卧位,并使其头向下垂约30°;②使患者的头部继续向健侧扭转90°;③将患者的头部和身体一起向健侧继续扭转90°,此时身体从平卧位转变成侧卧位,患者的头和地面之间呈45°;④使患者缓慢坐起,保持头部略向前倾,大概保持2 min。其中,第①、②、③步中的维持均应在眼震消失或者旋转感消失之后继续保持1 min。对于双侧BPPV的患者来说,一般先进行一侧的治疗, 2 d后再进行另一侧的治疗。在治疗后叮嘱患者在2 d之内要尽量地确保直立头位,不要进行抬头、再行低头以及弯腰等不合理的动作,在睡眠时一般维持健侧半卧位。3 d后进行电话随访或要求其来院复诊,对于仍伴有眩晕症状的患者需要再次行耳石复位治疗。

1.4 疗效判断标准

治愈:眩晕消失,复查变位性眼震试验或仰卧侧头位试验阴性。改善:在头位变动时仍有轻微短暂眩晕感,但眩晕明显减轻,或虽无眩晕,但有程度不等的头昏,不平衡感,或变位性眼震试验、仰卧侧头位试验有诱发性眼震,但持续时间缩短。无效:治疗后眩晕发作次数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变化。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改善例数)/总例数×100%。

2 结果

50例BPPV患者治疗均顺利完成,治疗2周后,治愈38例(76.0%)、改善7例(14.0%)、无效5例(10.0%),总有效率为90.0%。术后2年复发2例,复发率4.0%。耳石复位法治疗效果明显,通过治疗大多数患者1次治愈。

3 讨论

BPPV主要是由于头位的改变(如高处取物、晾晒衣物等)而引起的以短暂性眩晕为表现的外周前庭疾病,在临床中比较常见[3]。BPPV表现出一定的自愈性,但是病程比较缓慢,一般要经过数周或者数月,给患者带来极大的伤害。目前,临床上针对BPPV的主要治疗方法有药物疗法、康复训练疗法、手法复位疗法以及手术治疗。与药物治疗相比,手法复位疗法治疗BPPV效果好,有效率较高,且预后良好[4-6],同时经手法耳石复位治疗后大部分患者症状随即消失,避免了眩晕发作使患者失去工作能力,也避免了因眩晕导致的恐惧和濒死感,极大减轻了患者的痛苦;耳石复位治疗BPPV操作简单,不需要其他药物,只要求临床医生能熟练准确地掌握BPPV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可极大地降低误诊率并提高治愈率,从而避免了因误诊误治所造成的经济负担以及心理负担,因此,大多数学者和患者接受该疗法。若经过2~3次耳石复位法治疗后仍伴有眩晕、眼震以及症状没有改善的患者,则需要通过X线检查颈椎,可能是由于颈椎出现不同程度的退行性病变所致,此时则需要药物或者物理疗法如戴颈托等进行治疗,可明显改善状况[7-9]。

本次通过对确诊的BPPV患者行耳石复位法进行治疗,效果满意,与相关研究报道相符[5],并且复发率较低,缩短了病程,无不良反应,无明显禁忌证,因此,耳石复位法治疗安全、经济、方便,适合临床推广应用,值得在广大基层医院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刘向红,李广生.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发临床研究[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9,23(7):304-306.

[2] 白伍泉,张凌云.耳石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疗效观察[J].中国疗养医学,2010,19(2):147-148w.

[3] 朴京淑.耳石手法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24(7):2974-2975.

[4] 孟娟,尹蓉,郑虹,等.耳石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观察[J].实用医学杂志,2009,25(24):4194-4195.

[5] 刘顺杰.耳石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7):796-797.

[6] 周梅,秦燕.改良Epley法治疗良性发作性位置眩晕的临床研究[J].重庆医学,2006,35(10):936-937.

[7] 姚晓喜,田涛,杨期明,等.耳石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42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23):14-16.

[8] 黄国彬,管志伟.耳石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08,16(4):284-285.

耳石症治疗复位方法范文第4篇

(赤峰学院附属医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 要:本文具体介绍了耳石复位法联合地西泮片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方法及临床治疗时的注意事项,通过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治疗效果比对,认为该治疗法可以明显提高治疗总有效率,缩短平均住院时间,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复发率,建议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关键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复位法;地西泮片

中图分类号:R7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4-0076-02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大约占眩晕疾病的25%,指的是一种前庭外周疾病,主要是由头部的位置变动而引起的一系列伴有特征性眼震的短暂发作性眩晕的症状,近年来该病的年发病率逐渐增高[1].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采用药物治疗的效果不够理想,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耳石复位疗法治疗,也是治疗该病的首要手段[2].本文对耳石复位法联合地西泮片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研究,旨在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治疗方案,以期为今后的临床疾病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期间收诊的90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MRI或者CT检查排除其他疾病,均在躺下或者起床、翻身、弯腰、抬头等体位变动时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突发性眩晕、眼球震动、视物旋转感,并且伴发恶心、呕吐等症状;其中男性39例,女性51例,年龄在20-6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0.17±3.52)岁;病程在10d-3年之间,平均病程为(2.15±0.14)年;眩晕发作持续时间在17s-34s之间,眩晕发作的平均持续时间为(27.65±2.14)s;前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54例,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31例,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3例,混合型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2例.所有的患者均未患有肝脏、肾脏等重大疾病.

1.2 研究分组

采用随机数字表将所有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患者45例,其中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26例,年龄在21-6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0.16±3.51)岁;病程在15d-3年之间,平均病程为(2.14±0.16)年;眩晕发作持续时间在17s-34s之间,眩晕发作的平均持续时间为(27.65±2.14)s;对照组患者45例,其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25例,年龄在20-6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0.18±3.53)岁;病程在10d-3年之间,平均病程为(2.16±0.15)年;眩晕发作持续时间在17s-34s之间,眩晕发作的平均持续时间为(27.65±2.14)s.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眩晕发作的平均持续时间、疾病类型以及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耳石复位法治疗,具体治疗方案为:①患者取坐位,头偏向患病侧约45°角,患者躺下头超出床边,中度头伸位,头快速向患病相反侧旋转45°角,然后患者整体向患病侧翻转呈侧卧位.然后缓慢取坐位,双腿下垂,头前倾30°角.所有体位翻转需要快速,并且体位保持至眩晕消失.治疗体位可重复进行.在此基础上,治疗组患者加服地西泮片治疗,一次2.5~5mg,口服,一日3次.

选择治疗总有效率、平均住院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3个月复发率以及6个月复发率作为指标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3 治疗结果

3.1 统计学方法分析 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治疗组和对照组之间的两组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检验基准a=0.05,检验标准ɑ=0.05,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P<0.01为有极显著性差异.

3.2 疗效判断标准

明显显效:患者突发性眩晕或者位置性眼震等症状完全消失;

有效:患者突发性眩晕或者位置性眼震等症状减轻,但未完全消失;

无效:患者突发性眩晕或者位置性眼震等症状均无变化甚至加重.

治疗有效率=(明显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3.2 结果

两组患者的各观察指标对比结果见表1.

由表1看出: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3个月复发率以及6个月复发率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在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方面的临床应用效果确切,可以明显提高治疗总有效率,缩短平均住院时间,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3个月复发率以及6个月复发率,建议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4 讨论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周围性前庭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与头部体位相关的反复性的短暂眩晕发作,并伴随特征性的眼震[3-4].该病的多发年龄为中年、老年,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偶尔也有少数的年轻患者,本研究中患者最小的为21岁.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发病原因目前尚未明确,比较受到学者认可的是管结石学说[5-6],各种原因导致耳石脱落或变性的耳石聚集于半规管近壶腹处,当头位移至激发位时,管石受到重力作用,向离壶腹方向移动而形成离壶腹内淋巴流,使嵴顶产生移动而出现眩晕和眼震.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采用手法复位疗效比较好,特别是半规管耳石症[7],有少数患者需2次或者2次以上重复治疗,笔者认为,可能与治疗时复位的速度以及幅度相关,当复位的动作速度越快、幅度越大时,复位成功率就越高.地西泮片具有抑制性神经递质或者阻断兴奋性突触传递的作用,临床用于治疗持发性震颤等治疗.

我院将耳石复位法联合地西泮片应用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治疗,结果显示,其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3个月复发率以及6个月复发率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耳石复位法联合地西泮片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应用效果确切,可以明显提高治疗总有效率,缩短平均住院时间,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3个月复发率以及6个月复发率,建议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徐浩,钱建娥,董红军.手法复位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杂志,2012,20(6):443-444.

(2)徐隽莹,李萍,杨芳,茹克亚,李伟,邱应力.两种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疗效分析[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4,37(28):64-65.

(3)刘绮明,严小玲,丘理子,毛敏,马钊恩,张建国.手法复位治疗特发和继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J].广东医学,2012,33(21):3277-3288.

(4)于立民,刘鸣,金德钧,李晓丹,赵春源,王超,汪宏,韩东.无明显眼震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手法复位疗效分析[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3,21(3):289-290.

(5)王英歌,潘黎静,顾晰,张榕,林有辉,林少莲,陈曦.顽固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发病机制及治疗[J].Chinese Journal of Otolog,2011,09(04):372-373.

耳石症治疗复位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 R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3(a)-0032-03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tional vertigo,BPPV)是眩晕疾病中较常见的一种,占所有周围性眩晕的1/3[1],有人统计美国60岁以上老人约70%一生中至少有一次患上BPPV,可见发病率极高。临床表现为头位改变诱发的短暂性眩晕,很多患者主诉为起床、躺下或侧身瞬间出现眩晕或漂浮感,持续时间通常不超过1 min,伴或不伴恶心、呕吐,起床后一般诉无明显不适症状,少数诉有头昏、头胀。但由于部分医生对该病的认识不足,导致很多BPPV患者被误诊为后循环梗死、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颈椎病或梅尼埃病,单纯应用药物改善循环或进行按摩及物理治疗,收效甚微,既增加患者经济负担又增加患者痛苦。故对该病的深刻认识非常重要,近1年多来本科共收集103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患者,全部采用手法复位,操作简单,见效快,疗效满意,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年2月~2012年6月门诊及住院共103例BPPV患者的资料,所有患者均主诉改变时短暂眩晕,变位试验均有典型眼震特点,经详细病史询问和有关检查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眩晕,共确诊为BPPV者103例,其中,男48例,女55例;年龄20~86岁,平均47.6岁,≤30岁13例(12.6%),30~60岁73例(70.9%),≥60岁17例(16.5%);病程2 h~0.7年。初步诊断为后半规管型BPPV 86例,其中,单侧59例,双侧27例;水平半规管型BPPV 10例,其中,单侧8例,双侧2例;混合型半规管型BPPV 5例,其中,单侧4例,双侧1例;前半规管型BPPV 2例。单侧中左耳受累25例,右耳受累48例。发作时伴恶心、呕吐48例(46.6%)。

1.2 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分会2007年BPPV诊断标准[2],所有患者均在采集病史后行Dix-Hall Pike和侧翻(roll test)两项体检,了解患者有无位置性眼震,然后结合病史诊断后半规管、前半规管、水平半规管或混合型半规管BPPV。

1.3 治疗方法

(1)诊断为前半规管及后半规管患者均行改良Epley复位法治疗[3]。以右侧为例,具体操作步骤:①患者平坐于检查床,头部右侧转45°;②将患者快速向后仰,使头低于水平面约呈30°夹角;③再缓慢将患者头左转90°;④身体左转90°成左侧卧位,头再向左转90°注视地面,待眩晕消失后缓慢坐起(注:每个保持20~60 s或至眩晕消失。重复此过程直至眩晕及眼震完全消失,未完全改善者隔1 d继续进行相应复位治疗)。(2)诊断为水平半规管患者采用Barbecue翻滚疗法[4]:患者取平卧位,头向健侧扭转90°,身体向健侧翻转180°,头转90°,鼻尖朝下,继续朝健侧方向翻转,侧卧于患侧,坐起。上述4个步骤完成头部3个90°翻滚为1个治疗循环,每一待眼震消失后再保持1 min。治疗结束后嘱患者在1周内避免患侧卧位。对1次治疗无效者,可间隔1 d重复治疗,重复3次无效者采用Brandt-Daroff习服练习。(3)混合型BPPV采用Epley加Barbecue翻滚联合治疗。(4)双侧病变者先复位严重一侧,待头位转向严重侧眩晕完全消失后再复另一侧,方法同前。

1.4 疗效标准

痊愈:眩晕完全消失,复查Dix-Hall Pike和侧翻(roll test)试验阴性。改善:仍有眩晕,但程度较之前明显减轻,或眩晕消失,但有不同程度的头昏、头胀。无效:复位前后眩晕发作次数及程度基本无变化。有效:指痊愈及改善[5]。

2 结果

确诊为BPPV患者病变部位以后半规管最多见,所有患者经复位后见效快,有效率高,但后半规管治疗效果更明显。做好预防措施,复发率低,不同类型BPPV经治疗后具体疗效比较见表1。

3 讨论

BPPV是耳源性眩晕的一种,中老年多见,在本院收集病例中,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别。目前发病机制有两种假说,Schucknecht认为是由于耳石碎屑附着在壶腹嵴上而出现头位改变时诱发的眩晕及眼震。而Hall等支持管结石理论,即耳石碎屑漂浮在半规管管腔内的内淋巴中,在重力的作用下,耳石碎屑可以随着头位的变动在半规管内移动而产生症状。耳石碎屑的来源一般考虑是从椭圆囊囊斑的耳石膜脱落[6]。BPPV可累及三个半规管,累及后半规管BPPV最为常见,特别是右后半规管,其原因是由于半规管的解剖部位不同所致。为了提高疗效,准确的定位、定侧非常关键。首先要准确收集病史,认真查体并做好相关检查,以排除其他引起眩晕的疾病,包括脑干梗死、梅尼埃病、迷路炎、颈椎病等。根据患者主诉初步可判定病变侧,予行Dix-Hall Pike和侧翻(roll test)两项诱发试验,对所诱发的眼震特点进行准确的分析,最后得出定位及定侧。根据病变侧作出相应复位方法。

进行Dix-Hall Pike和侧翻(roll test)两项诱发试验过程中应注意改变与眩晕症状之间有一个潜伏期,一般为数秒至10 s,故观察一定要有足够时间,特别是后半规管,以免漏诊。另反复多次行此检查具有易疲劳性而诱发不出眼震的特点。通常来讲后半规管结石症眼震持续时间1 min。后半规管BPPV眼震特征为带旋转顺时针,诱发眼震的耳侧为患侧,定位较容易,上半规管BPPV表现为旋转逆时针。而水平半规管BPPV为水平向地眼震,强度强侧为患侧,若为背地性眼震,强度弱者为患侧[7]。值得注意的是,病变部位有易变性的特点,原因考虑是三个半规管有共同的开口,故有一部分患者在发病过程中可出现病变部位改变的可能,故每次复位前必须进行两项诱发试验重新定位定侧,从面提高疗效。在临床上的确有一部分患者观察不出眼震,但具有BPPV的临床表现,这部分患者最终需供助视频眼震图进一步判别。但若医院未有视频眼震图检查,根据患者主诉可初步进行定位定侧,复位治疗一样取得良好效果。

因部分患者对眩晕的感觉具有恐惧感,从而害怕躺下或起身,特别是水平半规管的患者,眩晕程度较严重,常伴有严重恶心、呕吐,部分可能因呕吐剧烈从而终止复位治疗。故复位前向患者简单解释该病以及手法的过程,并告知患者复位过程中可能出现眩晕或呕吐的可能,嘱其放松身体及心情,以取得患者的配合,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另复位过程中每个要询问患者是否有眩晕症状,直至眩晕消失后才能继续复位。治疗时每个转动的动作适当加快,但停留的时间适当放长,这样耳石才能较完全回到椭圆囊,复位效果好且缩短疗程。另外若患者呕吐严重,需终止复位,并予止晕、止吐等对症处理。

总体来讲管结石的治疗效果最好,特别是后半规管,一般经过1~2次治疗基本能治愈。复位后所有患者给予改善循环药物及抗晕对症治疗,复位后嘱1周内高枕卧位,避免患侧卧位,嘱复位后3 d内每天随访,若眩晕完全消失且行Dix-Hall Pike和侧翻(roll test)两项检查无眼震者无需复位,若仍有轻微眩晕或仍存在眼震者隔1 d复位一次,若连续3 d仍出现眩晕或眼震试验阳性者停止复位,教会患者自行行习服训练,1个月后随访。103例患者中,有92例经1~3次治疗后症状完全治愈。BPPV患者手法复位治愈率较高,但有部分患者会复发,复发时可再次进行耳石复位治疗,效果仍然明显。目前考虑复发的原因是回到椭圆囊中脱落的耳石碎屑仍处于游离状态,预防的主要措施是高枕卧位,预防上呼吸道感染,平时多锻炼身体增强身体抵抗力。

总之,手法复位法治疗BPPV简便、易行、治愈率高、成本低,且易被患者接受,基层医院非常实用,值得临床学习、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波,孙敬武.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裸眼及视频眼震图下眼震特征及定位诊断分析[J].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2,20(3):235-236.

[2]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依据和疗效评估(2006年,贵阳)[J].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7,42(3):163-164.

[3] 石红敏. 改良Epley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132例体会[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5):91-92.

[4] 兰俊. 改良式耳石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疗效观察[J].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2,12(1):73-74.

[5] 李圣华,李军荣,余艳华. Epley耳石复位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观察[J].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2,25(1):69-70.

[6] 崔勇,陈少华,蒙翠原. 正中悬头位Dix-Hallpike法诊断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J].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08,16(6):483-485.

相关期刊更多

实用儿科临床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新乡医学院

中国实用儿科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黑龙江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