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核算管理论文

核算管理论文

核算管理论文

核算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下文是论文频道的管理学论文针对银行业产品成本核算的讨论研究论文,内容如下: 论银行业产品成本核算 一、建立产品成本核算体系的必要性 (一)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银行决策者掌握产品成本信息 在我国现行金融体制下,中国人民银行制定和调整主要金融产品价格,如存贷款利率、金融服务收费标准等,各商业银行作为产品既定价格的接受者,缺乏产品定价自主权。因此,根据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原理,在价格既定的情况下实现利润最大化的财务目标,银行需要在产品数量、产品成本和产品结构方面做出努力。只有了解和掌握产品成本的详细资料,银行才能有的放矢地控制和降低成本,合理调整产品结构,准确进行产品定位。 (二)金融体制改革的趋势要求银行决策者掌握产品成本信息 虽然我国目前金融产品价格仍由央行制定,但近年来有所放松,如浮动利率贷款的范围和利率浮动的区间都有所扩大。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和金融市场的成熟,利率市场化是大势所趋,各商业银行将面临自行确定存贷款利率的问题——即产品定价。虽然银行经营管理理论提供了完备的产品定价模型,但在实践操作中,及时、准确、完整的产品成本信息是合理定价产品的重要保证。从改革和发展的角度来看,各银行应从现在着手开展产品成本核算,为迎接未来挑战做好基础工作。 (三)现行会计核算体系无法提供产品成本信息资料《金融保险企业财务制度》在第八章《成本》中规定银行成本是指“在业务经营过程中发生的与业务经营有关的支出”,具体包括利息支出、金融企业往来支出、固定资产折旧费、手续费支出、业务宣传费、业务招待费、外汇、金银和证券买卖损失、各种准备金和业务管理费等。从理论上讲,成本和费用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费用是企业在生产和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中所发生的各种耗费;成本则是对象化的费用。因此,财务制度中对成本的定义更适合于费用概念。鉴于银行依据现行财务会计制度组织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目前所实施的成本管理实质是费用管理,尚未建立以产品为对象的成本核算系统,无法提供成本信息。 二、产品成本核算的理论和实践 根据成本会计理论,产品成本由直接人工、直接材料和制造费用组成。在传统工业企业中,直接人工和直接材料占产品成本较大比例,制造费用比重较小,制造费用分配的准确程度对产品成本信息的准确性影响不大。但是银行业不同于传统工业企业,具有产品种类多、直接人工和直接材料在成本中所占比重相对较低、制造费用所占比重相对较高的特点,制造费用分配的准确性直接关系着产品成本的准确程度。若采用传统方法分配制造费用,会导致产品成本信息扭曲和产品决策失误。因此,银行业在建立产品成本核算系统时,不应沿袭传统会计政策分配制造费用的方法,应引入工序成本法。 下文是论文频道的管理学论文针对银行业产品成本核算的讨论研究论文,内容如下: 论银行业产品成本核算 一、建立产品成本核算体系的必要性 (一)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银行决策者掌握产品成本信息 在我国现行金融体制下,中国人民银行制定和调整主要金融产品价格,如存贷款利率、金融服务收费标准等,各商业银行作为产品既定价格的接受者,缺乏产品定价自主权。因此,根据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原理,在价格既定的情况下实现利润最大化的财务目标,银行需要在产品数量、产品成本和产品结构方面做出努力。只有了解和掌握产品成本的详细资料,银行才能有的放矢地控制和降低成本,合理调整产品结构,准确进行产品定位。 (二)金融体制改革的趋势要求银行决策者掌握产品成本信息 虽然我国目前金融产品价格仍由央行制定,但近年来有所放松,如浮动利率贷款的范围和利率浮动的区间都有所扩大。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和金融市场的成熟,利率市场化是大势所趋,各商业银行将面临自行确定存贷款利率的问题——即产品定价。虽然银行经营管理理论提供了完备的产品定价模型,但在实践操作中,及时、准确、完整的产品成本信息是合理定价产品的重要保证。从改革和发展的角度来

核算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抵债资产是指借款人(担保人)无力以现金资产偿还金融企业债权时,金融企业依法行使债权和担保物权而向债务人、担保人或第三人收取的用于抵偿债权的非现金资产。广义的抵债资产既包括金融企业依法取得的拥有所有权、收益权、使用权、处置权的抵债实物资产,如房产、土地使用权、机器设备、交通工具、商品物资等;也包括抵债的股权、应收账款、版权、专利权、商标权等权利资产。本文所称的AMC抵债资产,是指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以下简称AMC)在不良资产收购接收、处置过程中资产置换、法院裁定或协议抵债取得的抵债资产。本文就当前AMC抵债资产财务会计核算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一、AMC抵债资产核算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抵债资产取得环节在财务核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抵债资产入账不及时问题。从AMC抵债资产来源看,既有从剥离银行划转接收的,也有在资产处置过程中由法院依法裁定、协议抵债或资产置换取得的。后一种情况,基本不存在入账不及时的问题,但对由剥离银行直接接收的抵债资产,由于情况复杂,有的银行已部分处置,有的因移交过程中没有办理严格的交接手续,而AMC的项目管理人员未及时清理档案,就存在因不知情或管理不到位而导致未及时入账,出现抵债资产滞留账外的问题。二是抵债资产无法入账的问题。无论是剥离过程中接收的抵债资产还是在处置过程中取得的抵债资产,都存在因欠缺合法的手续或法律依据而取得的情况,对这部分抵债资产就很难正常入账。三是抵债资产入账价值确定问题。AMC取得抵债资产后,主要按照实际抵债部分的贷款本金和已确认的利息作为抵债资产的入账价值,即按法院裁定或协议抵偿的贷款本金和表内利息之和入账。抵债资产取得时发生的税费,按实际发生金额记入“营业费用---业务费用”,不计入抵债资产入账价值。但现实中会出现法院裁定或抵债协议未明确抵债金额的情况,按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制度(试行)》(财金[2000]17号)第31条规定:“待处置资产应按取得时的公允价值计价”。而公允价值通常指市场交易价格,由于抵债资产种类繁多,并是非标准产品,要寻求抵债资产的公允价值是非常困难的,缺乏可操作性,这给抵债资产入账价值的确定带来困难。四是对AMC依法提起代位权诉讼胜诉后取得债务人(含连带责任担保人)对次债务人的应收债权在财务上没有任何体现和反映。根据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20条规定:“债权人向次债务人提起的代位权诉讼经人民法院审理后认定代位权成立的,由次债务人向债权人履行清偿义务,债权人与债务人、债务人与次债务人之间相应的债权债务关系即予消灭。”据此,AMC在会计核算中应进行相应的账务调整,即应以取得对次债务人的应收账款冲减原“待处置贷款”或“购入贷款”科目相应的债权。

(二)抵债资产管理环节在财务核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抵债资产实地盘点制度落实不力问题。各AMC内部管理制度均对抵债资产日常管理中要求定期(半年或一年)进行实地盘点,以了解抵债资产保管状况,及时调整账务,确保账实相符,但现实情况是,实地盘点制度落实过程中很少有财务人员参与,项目经办人员也并非都通过实地对抵债资产现状进行勘查,账存抵债资产存在毁损、被盗或灭失的风险。二是少量抵债资产存在未经批准擅自留用的情况。特别是AMC成立初期,由于管理不规范,存在房产、机动车辆等抵债资产未经批准擅自留用的违规行为。三是对抵债资产贬值或可能发生的损失,在会计期末未按谨慎性原则提取抵债资产减值准备,致使会计信息不对称,不能真实反映抵债资产贬值和损耗程度。根据《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第45条规定:金融企业应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度终了时对各项资产进行检查,根据谨慎性原则,合理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其计提项目包括抵债资产。四是AMC财务部门大多未建立完整的“抵债资产管理台账”,以全面地反映抵债资产的取得、管理和处置的全过程,通过执行定期检查、账实核对制度,对抵债资产进行必要的监督管理。

(三)抵债资产处置环节财务核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对抵债资产“以租代售”的融资租赁、经营性租赁和分期收款出售的核算问题。按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制度(试行)》规定,上述租赁业务,应按资产账面价值将其转入“融资租赁资产”和“经营租赁资产”。对办理租赁业务中取得的收入,按规定计入当期租赁收入。而实际操作中,AMC采用收付实现制原则直接将当期租赁收入冲减了“待处置(抵债)资产”科目,不符合现行财务制度规定。对承租人违约延期付款的情况,未按权责发生制原则通过“应收账款(债权)”科目进行核算。对抵债资产处置中以分期收款方式出售的核算,也存在类似的问题。二是抵债资产超期限处置问题。按目前AMC内部的抵债资产管理办法,为加快抵债资产的处置,规定抵债资产(股权除外)应自取得之日起一年内处置完毕。但实际情况是,大多数抵债资产都存在超期限处置问题,这固然有市场方面的原因,但财务部门缺乏必要的监督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三是对一时无法入账的抵债资产的处置,AMC通常的做法是,将处置收入作为正常本息回收直接冲减“待处置贷款”或“购入贷款”。这种做法违背了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原则,不能真实地反映AMC不良资产的处置过程。

二、AMC抵债资产核算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从财务会计制度上看,由于财政部一直未出台《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会计制度》,只制定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制度(试行)》,仅靠单一的财务制度远远不能规范AMC不良资产处置的财务行为和会计核算要求。况且,2000年出台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制度(试行)》主要是规范对政策性剥离的不良资产处置的财务行为,而目前AMC的业务已不局限于政策性不良资产处置业务,还包括了大量商业化不良资产的处置业务,情况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财务制度已不能完全适应现有业务需要。这是造成目前四家AMC抵债资产核算管理不统一且存在诸多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从抵债资产管理制度看,财政部也未针对AMC的实际情况,出台类似《银行抵债资产管理办法》(财金[2005]53号)的AMC抵债资产管理制度,AMC缺乏统一的抵债资产接收、管理、处置和核算的制度规范和监管标准。

(三)从AMC内部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看,前述抵债资产核算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既有执行内部管理制度不力和管理不到位方面的原因,如抵债资产实地盘点制度不落实、未经审批擅自自用等。也有制度不健全不完善方面的原因,如租赁和代位权确立后的会计核算处理问题等。

(四)从AMC的财务体制上看,由于AMC不存在利润(损益)核算的问题,财政部对AMC的政策性不良资产处置的考核,主要以“两率”(现金回收率和处置费用率)承包考核为核心。这种财务体制的安排,决定了某些财务核算失去了意义。比如抵债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等。

三、完善AMC抵债资产核算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建议财政部及时出台《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会计制度》,以规范AMC商业化转型后不良资产处置活动会计核算的需要。同时,应在AMC六年来不良资产处置财务会计核算实践的基础上,适时修订《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制度(试行)》,进一步规范AMC的财务行为。在具体业务的核算管理上,一是对抵债资产的入账价值问题,应按合理定价原则,经过严格的资产评估程序来确定抵债资产的价值,以市场价格为基础的合理定价来确定入账的“公允价值”。二是对因欠缺合法的手续或法律依据而无法入账的抵债资产,应设立“待转抵债资产”科目进行核算,以杜绝抵债资产滞留账外现象发生。三是对经诉讼由法院审理后认定代位权成立而取得对次债务人应收账款的情形,应设立“待处置应收账款”科目进行核算,以冲减原“待处置贷款”或“购入贷款”相应的债权。四是对抵债资产贬值或可能发生的损失,在会计期末应按重新评估认定的市场公允价值,计提“抵债资产减值准备”。五是对抵债资产分期付款出售或租赁经营中出现的违约延期支付的情形,应按权责发生制原则通过“待处置应收账款”科目进行核算和反映。

核算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一)制造成本法

制造成本法的核算方式是把产品分为间接费用和直接成本,主要是对产品品种进行分配生产费用计算,以生产工时来衡量分配的标准。这种核算方式比较简单,成本低,多用于对成本管理要求不高的企业。其缺点是不容易计算出真实的生产成本,以工时作为分配制造费用的唯一衡量依据,只有设备成本、人工成本等简单的核算因素,忽略了其他与产品制造相关的因素,不利于决策者掌握各个生产环节的真实信息,影响决策。这种核算方式只适用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制造费用不高的企业。

(二)作业成本法

作业成本法对成本的分配是依据作业对资源的消耗情况进行的,然后再根据成本对象将作业成本分配到使用对象里。这是以成本动因为核心的成本分配方法,这种方法使成本信息更真实,更具有科学性,可以为公司运营决策提供更真实的信息,可以更好地对企业运作成本进行控制,提高企业生产效益。但是,作业成本法的成本管理的工作量很大,需要企业在使用过程中有丰富的经验。

(三)资源消耗会计

资源消耗会计是把作业成本法与德国弹性边际成本法相结合的方法,是给每一个资源动因分配一个资源结集点,把生产费用分配到不同的资源结集点,根据每个结集点的成本动因,再把费用分配不同的作业中心。它能够科学合理地把剩余的、闲置的生产力核算出来,保证了成本分配的准确性,是成本精细化管理的前沿理论,目前只有极少企业运用。

二、成本细化管理的思路引导

(一)在企业内部营造成本细化管理的氛围

成本细化管理是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要想更好地在企业内部推行,就要把它与企业文化建设密切结合起来,营造追求精细的文化氛围,使员工养成细化管理的生活习惯。企业可以利用会议、报刊、讲座及各种办公软件等载体,向员工宣传细化管理的涵义和实施的必要性,让员工真正明白细化管理的作用,有利于企业在公司实施精细化管理的措施。

(二)完善企业的成本预算体系

要逐步完善企业预算资金的分配和使用,实行“全员、全额、全过程”预算细化管理,形成上下协调的预算编制体系,使预算管理工作贯穿于企业生产的全过程。这样,在核算成本时,只需要在成本预算的基础上细化项目成本构成。在每一次编制预算时,各责任中心安排计划时要根据各自的职责进行,依据这些计划编制精细的成本费用需求预算,从经济发生的源头细化成本。

(三)借助现代化信息体统

现代通讯、电子计算机及数据处理技术的发展给企业的信息化提供了现代化工具。企业成本的管理,可以借助这些先进技术对企业成本进行合理分配资金和作业,减少了传统成本控制的手工操作,对一些复杂数据的处理更精确和快捷,节约了时间及减少纰漏的发生。例如,ERP系统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越来越多越多的企业都在使用。

三、成本精细化管理中实施全面预算的重要性———湘潭市烟草公司为例

湘潭市烟草公司实施的是参与型为主、协商型和加强型为辅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每季度初,各单位职能部门都要根据预算编制表格和相关指标进行预算并提交预算审委会下属办公室整体汇总,草拟全公司年度预算,上报给预算管理委员会,预算委员会针对报表中的具体数据,如销售指标、财务指标等,与相关部门进行协商,对于费用指标则使用行政手段控制,最后敲定后,下达给各部门。这是一个全员参与预算的过程,公司所有的管理员和基层员工都参与了进去。湘潭市烟草公司的预算编制包括湘潭市烟草专卖局、湘潭县烟草专卖局、湘乡市烟草专卖局、韶安市烟草专卖局,以控制成本费用为手段,通过对资产购置、利润、费用、经济费用综合指数等经济指标的评估,最终实现目标利润及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整个预算体系涵盖了销售、财务、成本、资本、投资及其他预算,并且每一项预算都有严格的报表明细。湘潭市烟草公司的这种“自下而上”、“分级编制”和“逐级汇总”相结合的全面预算系统,实现了成本精细化管理,为企业的核算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四、成本细化管理的企业核算系统分析

企业经济核算是社会主义经济的范畴,是为了提高企业经营成果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的核算。它是用一定的价值形式对企业生产经营中物资、劳动的消耗和取得的成果进行对比分析、记录计算,使企业运作过程中的人力、物力发挥最大的价值空间,是计划管理经济的有效方式。以下对企业经营过程中的成本细化的核算系统进行具体探索。

(一)建立适合企业的成本细化核算体系

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发展状况,创建适合自己发展的成本细化核算体系。目前,大多数企业选用的都是作业成本法的核算模式,鉴于每个企业所属行业和具体发展模式不同,企业可以结合作业法核算方式与企业本身的具体发展情况,创建和完善与企业发展相协调的核算体系。企业进行整合内部的各项管理建立新的核算体系时,可以从组织领导监管、生产成本预算、物资消耗、采集信息、成本指标考核评价等方面着手成本核算体系的建设,重点注意生产消耗环节的监控,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的信息化工具,如SAP、ERP等信息化管理系统,不断完善精细化成本控制核算过程,形成有效的日常规范管理核算体系。

(二)管理材料成本细化的核算

采购部或技术部门要提供每种产品原料的详细说明,包括材质、规格、质量、重量及下料尺寸等范围的材料明细表。对于边角料还要根据生产经验进行摊销和汇总,让财务部门计算出生产材料的损耗,有关部门要建立生产材料采购价格体系,并且及时更新。各部门要及时进行沟通,相关部门要及时归集整体生产材料的实际运用情况,掌握最新的材料利用率,以便将生产材料成本调整为实际的消耗成本。

(三)人工成本细化管理的核算

企业应该对于不同的岗位从业人员的岗位职责有不同要求,薪资构成也应该有明确的计算方式。企业还要严格考核员工的出勤率,按出勤的工时计算工资并把这些列入人工成本。企业应根据经济效益制定合理的工资和工时,使员工工资成本增幅在社会物价上涨时不大于原料增幅所承担的税负。企业还要通过建立科学的岗位分配制度和岗位责任制、加强对员工的岗位培训及积极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等途径来提高员工的劳动生产率,以降低在人工成本的物资投入,更好地控制人工成本。

(四)制造生产费用细化管理的核算

企业可以根据公司的运作情况将生产制造费用按业务属性具体划分相对固定和变动的两部分,由相关部门进行分类管理及控制。根据生产制造资金的性质不同,对于固定的制造费用采取限领措施,对相对变动的制造费用采取限额控制,这是由于相对变动部分的制造费用会根据生产量的变动而变动。要严格按照企业内部规定分配和核算生产制造费用,避免出现生产制造费用分配比例失调现象,各分管责任部门还要及时向财务报告分摊数据和内容,以便及时进行有效监管。

(五)库存和运输成本的细化核算

企业应该根据产品特点和季节性对产品进行合理的存储,对于市场需求有良好的预估,减少产品在仓库里的积压,或者对积压的库存要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更好地减少信贷成本和资金占用成本。企业在选择运输方式时,要根据销售区域的特点和产品的特点选择适当方式运输,合理降低运输产生的费用,提高控制成本的综合力。

(六)经营和管理成本的细化核算

控制企业的经营成本主要体现企业对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和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上,企业应该采用先进的科学经营理念武装公司文化,提高企业文化对员工的凝聚力,最大程度地发挥每一个员工的潜力。如此不断完善人才管理机制,优化企业人事架构,以降低人才的流动对企业生产经营产生的影响。

五、企业核算中成本精细化管理的意义

(一)合理控制生产成本

企业核算中成本细化是对企业及各生产环节的成本费用率进行分析,为企业运作的成本考核及控制提供科学参考数据。成本精细化管理可以把市场竞争的压力传到最基层,从产品生产的源头开始控制成本,使企业的每个员工都承担起自己职责范围内的控制成本费用的责任,以达到更合理地控制生产成本的目的,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水平。

(二)是企业制定内部转移价格的参照

企业通过对各部门进行成本细化管理,可以及时掌握各生产环节及各作业的操作水平和成本费用。各生产环节的成本、利润指标及最终产品的确定的依据都需要内部转移价格做参数,企业运用成本细化核算,可以清楚了解当前各工序成本费用,为不同生产阶段成本的价值的流转确定内部转移价格。这种方式考虑了个体成本生产水平,可以对各生产中心的成本进行更好的控制,从而提高对生产成本的整体控制。

(三)是企业生产水平和管理水平提高的标志

企业通过成本细化管理可以更好地实现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细化企业的各项运营环节,具体实施过程中完善把权、责、利相结合考核体制,使企业管理的广度和深度更进一步,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基础。实现成本控制精细化,使企业由粗放式管理转变为精细化管理,是企业综合实力提升的标志。

六、结语

核算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知识经济;无形资产;无形资产的管理;无形资产的会计核算

一、我国无形资产在会计中存在的不足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信息等无形资产占有整个社会资产的比重显著增强,据有关方面统计,当前,在经济发达国家中,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已高达80%。世界第一品牌可口可乐的无形资产价值已至68915亿美元,世界许多著名跨国公司的成功都与其拥有的占绝对优势的无形资产密切相关。这表明,无形资产在企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将远远超过有形资产,理应成为会计核算、监督的重心。但传统会计模式与工业经济时代的特点相适应,只注重有形资产的核算,而忽视了对无形资产进一步的确认、计量和披露,从而导致其提供信息的质量大打折扣。具体表现:

1.无形资产核算范围狭窄。根据2001年的会计准则,我国纳入现行会计核算体系中的无形资产仅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特许权等可辨认的无形资产和不可辨认的无形资产商誉。商誉也只承认产权变动的商誉,对自创商誉不予确认,核算局限于很小的范围内,而在某些西方发达国家里,无形资产的核算项目已达29项。由此不难看出,企业账面上的无形资产并不是企业全部拥有的,无形资产的价值未能得到全面体现。这种对无形资产熟视无睹的会计确认模式有悖于知识经济的要求,甚至导致会计对企业价值及竞争能力反映的严重失实。

2.自创无形资产的确认不够全面。对于许多企业自创的无形资产,理论上应当包括企业为取得这些资产而发生的全部支出,但由于自创无形资产的计量在实际操作中较为困难,因此按我国会计制度规定,自行开发并按法律程序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按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聘请律师等费用,作为无形资产的实际成本。依法申请取得无形资产前发生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应于发生时确认为当期费用,并且不应在以后期间确认为资产。从制度条款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我国会计制度对无形资产资本化所持有的谨慎态度。然而在信息经济时代,衡量人群和国家贫富的标准将由传统的有形资产逐步过渡到以科技为中心的无形资产上。如果依照现行的会计制度,以信息产业为主体的行业价值将被大大低估,而传统的社会财富评价指标将误导信息使用者,导致投资人做出错误的决策,同时也影响企业的经营管理。

3.无形资产的计量不合理。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会计计量的对象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如绿色产品标志,ISO9000系列国际质量体系认证等新无形资产的出现,使会计计量对象进一步扩展,同时冲击了传统会计的计量基础。会计计量重心从有形资产转向无形资产,从财务资源转向知识资源,无形资产计量对企业财务状况的描述起着决定性作用。传统的计量手段无法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因而在计量手段上需要革命性的变化。

4.无形资产披露的不足。在现行会计报表中无形资产的披露存在以下几个缺陷:(1)披露信息不充分。未披露全部无形资产,并且明确披露的有所确指的无形资产的成本只是其实际成本的一部分,并非全部价值。(2)误导报表信息使用者的经济行为。在资产负债表中,无形资产列示在流动资产固定资产等项目之后披露,而且很多对报表信息使用者有重要作用的信息因考虑谨慎性原则没有披露。报表使用者基于这些不充分信息做出的决策,可能偏离实际情况。(3)导致国有无形资产易于流失。如前所述,有很多无形资产没有在企业账上得到反映,反映在账上的无形资产其价值也仅仅是摊余的历史成本。这使得企业在进行租赁、承包、拍卖、股份制改造及合资经营时容易忽略某些无形资产或者难以取得无形资产的公允价值,从而导致无形资产流失。

二、对现行会计相应改进的建议

会计是为经济发展服务的,知识经济日新月异,会计也应做出适时的变革,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鉴于上述问题,我们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扩大无形资产要素范围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无形资产要素应主要包括:(1)市场资产:指一个企业通过其所拥有的与市场相关联的无形资产而可能获得的潜在的利益总和,是知识资本的第一要素,包括:与客户的关系,如销售网、分销渠道、长期客户;品牌的信誉,如企业品牌、服务品牌;合同,如特许经营权协定、专利使用权协定、经济性合同等。(2)知识产权资产:指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和科学实验等创新过程中,所发明创造的高新技术和技术诀窍,而形成的精神产品的一种产权形式。包括专利权、版权、商标、商业秘密、技术秘密等。(3)组织管理资产:指企业管理层组织协调、管理、沟通等方面存在的优势,可能获得的潜在利益。如企业文化,企业管理方法,信息技术交流,网络工作系统,融资关系等要素。知识经济环境下,无形资产的资源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逐渐成为企业资产的核心和主要收益来源。

2.将研究开发费用有条件资本化。在研究费用发生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并且在随后的会计期间也不确认为资产。开发费用如果能符合一些特定条件,可以作为无形资产,否则作为当期费用。开发费用确认为无形资产的条件是:(1)有目的地从事无形资产的开发,并使用或销售它。(2)具有技术可行性及商业可行性。(3)产品或工序可以清楚地确定,费用可以单独认定并可靠计量。(4)经合理预期的该项目未来所带来的收入必须超过所有递延开发费,加上进一步开发费用和有关的产品成本、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之和。(5)有足够的资源,或者合理地预期能够得到这种资源来完成此项目。3.无形资产计量的关键问题是计量基础的选择。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其计量应以产出价值为基础产出价值观——现值计量基础,是以时间价值的现值作为计量基础。据此,无形资产的入账价值是其未来现金流入的现值。如果无形资产有确定的产出交换价格,并在特定未来期限可以按此价格收到,那么可视为应收账款。如果未来交换价格不确定,则可用现时的产出交换价格来代替。按照知识经济的定义,除反映知识资本的生产外,更重要的是还涉及分配使用方面的经济信息,以投入价值为基础反映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如有些无形资产尽管具有明确的投入价值,但由于经营过程中的维护和发展,其所代表的未来能够创造的经济利益远远大于当初投入价值。又如有些无形资产可以确指,其未来所创造的经济利益也可通过科学的方法确定,但未必有实际的投入价值。投入价值侧重于资产过去的投入,相反产出价值更注重资产的未来产出。一个企业对一项资产产出价值的关注旨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使未来效用期内产出最大化。

4.对无形资产进行全面披露。(1)凡是企业拥有的无形资产都应在财务报表中进行全面反映。对符合会计准则确认范围的无形资产,纳入会计核算体系进行确认与计量,在财务报表正文中披露。对不符合准则确认范围的,应在报表附注中加以说明。(2)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项目可以试着改变一下顺序,以不同类型资产的不同价值取向排序,即按资产内含价值的高低排列。对于内含价值高的包括人力资源和知识产权在内的无形资产,不仅要优先报告,而且内容要尽可能详细。(3)对于人力资源的突出问题,可参考阎达五先生提出的“三维会计”新思维,其报表体系是:三维财务状务平衡表、行为增值表、资产增值表、权益变动表,以及有关的附表。

综上我们可以知道:任何一项制度的都应与它所的时期所属的环境相匹配,而我国加入WTO,国外的会计行业将对我国产生进一步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对会计行业进行深层次的改革,以尽快与国际接轨,以促进我国企业的体制改革。对此2001年1月《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的在一定程度上适应我国目前的需要,规范了无形资产的核算。另一方面,无形资产准则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无形资产在企业资产项目的重要性。它促进了科学技术在企业中的运用,整体上增强了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优势。正如前所说,制度与它所属的经济环境要相一致。反过来,我国的经济环境也会影响无形资产准则的实施。所以,除加强制度的完善,我国的会计中介服务机构的服务职能也应得到明晰。注册资产评估师应当独立获取评估所依据的信息,并确信信息来源是可靠和适当的;要求评估师使用的假设应当合理,不得使用没有依据的假设。注册会计师应本着公正严明的原则来审计企业的无形资产账户的正确性等等。做到了经济环境的治理,无形资产准则的实施就有了环境的保障。这样它对会计行业乃至企业的发展都将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占耕.无形资产管理[M].立信会计出版社,1998.

[2]余恕莲.无形资产评估[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4.

核算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本文从教育成本核算的意义入手,从社会,学校和个人的角度对教育成本核算的意义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关键字】教育成本 核算 理论基础 意义1958年,最早研究教育经济学的学者之一的约翰•维译(J.E.Yaizey)出版了名为《教育成本》(The cost of Education)的专著。自此,教育成本就成为教育经济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份,越来越多的学者和实务工作者开始研究教育成本的核算问题尤其是高校的教育成本的核算问题。为什么要研究教育成本?研究教育成本的核算有什么意义?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问题作一些具体的分析。一 教育成本核算的理论基础众所周知,学校属于非营利的事业单位。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下,事业单位一般是不计成本的,所以,高校的会计也不要求进行成本的核算。但是,随着高校的办学体制和办学形式日益多样化,教育投资体制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报账式”会计核算体系已不能满足对高校会计信息处理的需求。1998年1月1日起开始试行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将原来的“三大”会计核算要素统一规定为“五大”会计核算要素,并将将原来的“收付记账法”改为国际通用的“借贷记账法”,并确立高校为独立的会计主体,要求高校的会计工作应全面、完整、准确地反映高校的财务状况和收支情况,这为高校成本核算奠定了理论基础,使高校成本的核算工作成为可能。 二 教育成本核算的社会意义 (一)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是优化资源配置的必要条件英国教育经济学家希恩认为:“教育部门,同其他经济部门一样,要使用一部分宝贵资源,这些资源,如不用于教育部门,就可以用于别的部门”。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对高校实行“供给制”,即实行包干使用,超支不补,节余留用。因而,学校只注重教学和科研活动,不讲成本核算,不讲办学效益,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教育资源利用率极其低下。通过教育成本核算才能分解经费的使用情况,可以全面掌握教育经费活动的过程及效果,跟踪考察人、财、物的消耗情况,为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提供依据和方法,使高校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使国家制定合理的教育投资规划。 (二)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是确定高校收费标准的重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其他部门根据在校学生年人均教育成本,规定高等学校年经费开支标准和筹措的基本原则。” 1996 年12 月16 日颁布的《高等学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第五条规定:学费占年生均教育培养成本的比例和标准由国家教委、国家计委、财政部共同作出原则规定。在现阶段,高等学校学费占年生均教育培养成本的比例最高不得超过25%。具体比例必须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和群众承受能力分步调整到位。可见,高等教育成本核算指标是合理确定拨款标准和收费标准的依据,一所高校如不进行教育成本核算,就无法确定生均成本,也就无法确定究竟收费多少才能维持学校正常的运转。 (三) 教育成本的核算是建立合理的负担和补偿机制的前提教育作为一种生产性投资,社会、用人单位、个人都是受益者,因此,他们都应该合理的分担教育成本。1999年国务院总理李岚清在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上指出:“对高等教育的培养成本要尽快建立起一种由国家、学校、学生家长和个人共同合理分担的机制。”建立教育成本的分担和补偿机制的前提条件是要研究教育成本,进行教育成本的核算。三 教育成本核算对学校的意义 (一) 有利于高校的管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作为生产精神产品的非物质生产领域,它一方面向社会提供服务,另一方面又是商品、劳务购买者和消费者,这样高校就成为构成市场经济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要参与市场竞争。把竞争机制引进高校,必将促使高律财务管理由拨款核算型向经营管理型转变。管理需要相关相关的数据进行

相关期刊更多

氨基酸和生物资源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教育部

农村财务会计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农村财务会计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