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适老化公共空间设计

适老化公共空间设计

适老化公共空间设计

适老化公共空间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城乡规划;应对措施

从1999年我国正式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老龄化已经成了一个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也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战略性课题,并且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作为一个综合性的学科,城乡规划必须把人口老龄化纳入到自己的规划体系中来,深刻的认识到老龄化问题的存在,明确老龄化带来的社会变革。对于城乡规划中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把人口老龄化当做一个切实存在的社会问题,梳理和总结老龄化的相关问题的要素和特点,营造对老年友好的城乡整体环境。

一.人口老龄化给城乡规划带来的问题

首先是老年人人口分布不均匀,人口老龄化不均匀主要体现在城乡分布的不均,这些都跟当地的经济发展有关,而且很多农村地区的空巢现象非常严重,这种人口的分布不均匀制约了城乡规划工作的大范围的推广力度,需要实际考虑到不同的人口分布。其次是现有的养老基础设施不足,基础设施和相关的社区生活配套服务是城乡规划中的重点,但是现有的养老服务设施的不足给当前的城乡规划造成了不小的困难,导致基层养老服务形同虚设,养老服务的基础设施表现出了供给的严重矛盾,对于老年人的养老环境造成了非常大的挑战。最后是适合老年人居住的空间逐渐的缩小,从居住的层面,老年由于生理机能的逐渐减退,决定了老年人对于公共设施的布局都有着较高的要求,在城乡规划中要重点考虑到很多老年人日常生活有关的机构设计,例如医院、健身场所等公共服务的的设施体现出对老年人的友好性,从空间上尊重老年人,降低他们生活中不必要的麻烦。

二.老龄化背景下城乡规划的重点

由于我国目前的养老多以居家养老为主,所以当前我国城乡规划中的养老设施也要适配这个特点。从城乡规划的角度给予空间设计的合理性,在加大养老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的同时,更加科学合理的设计养老服务设施和城市空间的整体设计,一方面尊重中国“在家养老”的养老模式,一方面着重规划老年人的公共服务设施。提高老年人交通出行的便利性。围绕老年人衣食住行的每一个环节,提供更为便捷和人性化的城乡规划设计,综合的考虑养老服务设施、公共活动空间和交通设施。

1、营造适老居住区

针对我国在家养老的传统思想,营造适合老年人居住的社区是当下城乡规划中面对老龄化的重要改进,考虑到老年人在生理和心理上的特点,以居民区的住宅为主要的载体,配套建设老年人无障碍服务设施的社区,主要的面向的对象是孤寡独居老人。为了考虑到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的需求,在居住区域内根据人群密集度分别设立一般居住社区和独立养老居住社区。而独立养老居住社区的建设,我们可以参考美国太阳城的构建模式,使用商业化市场化的运作方式,主要针对中等收入水平或以上的老年人,提供一系列的商业化的服务,改善老年人的生活环境。而一般居住区,则需要做出适应性的调整,体现在老年人与社会的融合。

2、养老服务设施

养老服务设施一般是面向公众,主要包括了社区和机构养老服务设施两大类。其中机构养老设施一般有两大类,主要有养老院和养护院。其中养老院是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的社会福利性事业组织,主要收养的对象是“五保”老人,也可以接受享受退休金的自费老人,坚持自愿入院出院的原则,平常也可以组织很多适量的劳动和文化活动。养护院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介护老人,就是那些有一定照护难度的老人,并为他们提供关于健康、饮食、娱乐等服务的养护机构。这些养老服务设施的设计要求是,要尽量的靠近公共交通社会,还要尽量的靠近公共医疗设施和公共的空间等。而社区养老服务主要是社区中配套的养老设施,设计的过程中主要考虑到服务的辐射范围。

3、适老交通设施

适老交通设施主要是营造适合老年出行的交通设施,对于老年人出行的过程,可以做到舒适便捷等无障碍的交通服务,针对老年人特点建设适老和宜老的交通设施。

4、老年公共开敞空间

适合老年人的公共敞开空间有一定的公共性,主要针对老年人公共社交和集体的相关活动,比如集体娱乐、集体健身、集体组织的文娱活动等的户外公共空间的建设,空间具备一定的公共性,同样的,在公共开敞空间的设计上也要注重于养老设施和交通服务设施的临近性。

5、为老服务设施

为老设施的建设上一定要避免和其他服务设施的重复,在满足基本的公共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布局上,主要为老年人提供相关的文化娱乐和再教育等精神活动的服务设施。

三.针对老龄化问题城市规划需要采取的具体应对措施

随着老龄化对城乡发展的影响的不断扩大,城乡规划体系中对于老龄化的要素的分析必须也加快工作的进度,能够有效分析老龄化的趋势,提出适应未来的建设目标和战略,以城乡规划的基本原则为出发点,针对性的强化养老服务设施的重要作用,明确服务设施的辐射半径,重点解决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力度,强化相关设计和布局。具体的措施有:

1、区域性城镇体系规划,要求我们在研究老龄化人口规律的基础上,对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进行重点的分析和规划,并以此为主要的设计思想,围绕周边的服务加大其他相关基础设施的布局,因地制宜,对医疗、卫生、教育等关系民生的基础公共服务机构进行布局上的配合。

2、城市的总体规划,主要体现在城乡的差距上,对于城乡差距,适当的调整养老设施的服务的人均和总量,综合考虑城乡差距,结合城市居民的生活习惯,明确各类基础设施的空间布局。

3、控制性的详细规划。所谓控制性的规划,即在落实到城乡规划的实际工作中,以切合实际的规划目标对公共设施的建设采取重点的控制性措施,并且以此作为主要的引导目标,对于老年基础设施采取重点的控制和管理,满足相关的公共设施的效益的使用范围。

结语:面对日益扩大的老龄化问题,我们要认清楚老龄化带来的具体改变和需求,针对这些问题结合老年人的特点,在科学规范的城乡规划的前提下,贯彻以人为本的具体思想,针对性的提出适合老年居住和生活的城乡规划方案,营造宜老为老的养老环境,为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小卉,杨红平.老龄化背景下城乡规划应对研究――以江苏为例[J].城市规划,2013,37(9):17-21

适老化公共空间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使用者行为心理;老年人;适老化;公共座椅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101(2014)05004203

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权智》中写道“蕃军远来必甚疲,我不欲乘人之怠,请休憩士马,少选决战。” 休憩是古往今来人们都一直追求的一种自在的、舒适的精神状态。而承载休憩行为的就是休憩用具,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不断升级,原有的路边座椅已经不能满足各年龄段人们的需求。尤其是专门根据老年人行为心理需求所设计的适老化公共座椅,本文的研究希望为老年人的休憩需求得到合理的解决助一臂之力。

一、调研内容与方法

为了更加准确的掌握老年人休息行为模式和对公共休息座椅的使用状况,主要是通过问卷调研的方法,制定一份问卷调查,目的在于量化分析老年人在使用公共休憩座椅时的时间、地点、方式、活动状况、场所内的空间形态对人际关系的影响等进行归纳总结。

(一)老年人活动分析

调研的时间为11月10日,周末,天气晴朗。从居住区、公园、街边绿地三个景观休憩场所,对老年人休憩情况进行观察和纪录,发放100份问卷调查,实际收回83份。通过问卷调查,反映出老年人的户外活动主要在公园中人数最多,其次是居住区,最后是街边绿地。时间主要是分布在早上7:00-10:00,下午3:00-5:00,这两个时间段的气温比较适合老年人锻炼以及休闲。太阳落山后老年人活动越来越少。活动的类型除早上晨练健身包括舞剑、太极等动态活动外,其余时间段主要选择为在座椅上聊天、晒太阳、下棋、听广播、看景色等静态活动。

(二)老年人空间行为特征

公共座椅的设置应该从公共空间、场所环境、使用者的行为心理需求出发,使使用者能够更好的的在公共空间中活动、休憩。所谓人性化的设计就是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环境下,根据使用者的需求进行设计,来满足使用者的视觉、听觉、触觉、感知等心理和生理方面的要求。老年人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需要特殊照顾的群体,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因此通过调研,将老年人的需求纳入到设计中显得尤为必要。老年人在空间行为中的特征体现在:

1.”人看人”。

调查发现,在公园中或是街边绿地休憩区,部分老年人选择在公共座椅上进行静态的活动,主要是观看风景或是观看其他人的行为。场所内,大部分老年人会选择坐在亭子内或公园边缘带有靠背的休憩座椅上,少数的选择坐在花坛边缘或者自己携带座椅观赏风景或其他人的活动。坐姿多以深坐为主,有少量浅坐,基本没有席地而坐。

2. 相互交流。

在居住小区内的公共景观区,老年人多以相互交流互动的方式存在。以聊天为主,座椅选择主要分布在公园内靠近中心的位置或者道路的边界处,不妨碍其他人行动的位置上。交流区老人选择围坐在一起,便于交流。坐姿主要采用浅坐仰视,或者站立姿势依靠在树边或栏杆边的姿势,便于交流。

3.寂静独想。

公园和居住小区内的景观休憩区,也有部分老人选择采用深坐的休憩方式,满足个人独自思考、享受的心理。座椅一般分布在场所中凹陷或者树木种植较多的私密性强的空间,不容易被其他人所打扰。

4.交通空间。

在公园、街边绿地两个景观休憩场所,道路两边行走的空间边缘,老年人通常会进行短暂的休憩行为。在行走疲劳的情况下,寻找可以恰当休憩的地方。这属于短时休憩,主要是以浅坐为主,有时也发生倚靠行为。这时依靠物的高低决定了老年人依靠的部位。而休息座椅多设置为没有靠背的座椅,分布在道路绿地的边界处。

二、问卷统计分析

在回收的83份问卷中,男性占53%,女性占47%,60~65岁占52%,65岁到70岁占36%, 70岁以上老人占12%。本次调查拟定的十个问题主要侧重于老年人对休息座椅的满意程度、使用状况、活动体会等,分析统计后得到以下数据。

(一)座椅满意程度

36%的老年人对已有座椅表示很满意,18%的老年人认为使用较少,46%的老年人认为座椅的设置可以满足更多需求,可以设计的更好。

(二)空间场所活动情况

在这一项调查中,78%的老年人来到户外休憩的目的是放松心情,活动、见朋友、聊天;15%的老年人是没有目的性的出来坐坐;7%的老年人是心情不好,不想呆在家里出来散心。这与观察的结果一致,老年人多以2人以上的座落方式,独座的较少。老年人喜欢坐在有趣的、舒适的、视野开阔的公共空间中,可以进行休憩、聊天、观望等活动。

(三)空间尺度

空间尺度的大小,对老年人的心理产生不同的影响,为座椅间距设置提供依据。在调查中发现,11%的老人愿意两个人座落的空间在0~0.5米。这一般属于亲密距离,是亲人、密友之间的紧密行为。在这段距离中休憩的老人既有语言上的互动,比如亲密耳语、私密话题等又能够在肢体上进行互动,比如互相挽着手臂。这个空间适用于老年人在私密场合或者互相搀扶而座的环境中;30%的老人认为座落的距离在0.5~1米之间比较合适,这个距离适于老年人中的普通朋友或者密友,在这段距离中,老年人之间是直接面对面的,没有其他物品,适合于下棋或交流的聚集空间,通常可以能够互相比划,彼此没有肢体接触的范围;36%老人认为座椅之间的距离应该设定在1~3.5米的距离,这样能够让初次见面或短暂接触的老年人之间更加自在,座椅之间摆放桌子或者其他植物进行隔离,相互之间可以大致看到对方的身体,在行为上较为正规端庄。23%的老人认为座椅之间的空间距离应该在3.5米以上,这样能够在大的环境中独自享受自己的休憩习惯,陌生人之间彼此没有干扰。

在调查中发现,老年人选择0.5~1米、1~3.5米这两个距离的最多。在这段距离中,老年人的视觉、嗅觉、听觉等感觉器官恰当的发挥作用,符合老年人的心理承受范围,能够使老年人处于舒适方便的休憩空间中。

三、适老化公共座椅设置要点

(一)活动区域周边

老年人要保持身心健康,很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进行适量的户外活动,与人、空气、阳关紧密接触,因此在大型公园中都会设置有开敞的大空间,为老年人提供活动场所。在此类活动场所周边布置公共座椅,要考虑到老年人喜好阳光的特性,所以座椅不要离楼北面太近,以免遮荫晒不到太阳,同时也要考虑植物布置,避免夏天阳光过强。老年人在运动的过程中,座椅最好在老年人的视野范围之内,为方便老年人运动时存放衣物提供便利。

(二)步行道周边

步行道周边座椅要保证视线通畅,有利于老年人增强安全感。每隔适当距离设置座椅,方便老人停留休息。设置的位置应退后于道路,避免行人行走和老年人休憩发生碰撞。尽量少的设置台阶,老年人上下不方便,从步行道过渡到休憩区时,尽量少的使用台阶,为增强领域感,可以使用不同材质、形式的铺地,以增加老年人休憩的舒适性。

(三)小型交流场所中

闲聊、下棋等小型的社交活动,有益于老年人重新融入社会,丰富老年人的人际关系,在设计时注意日照、风向、道路等因素的影响,考虑到老年人的停留于交流。设置内向型座椅,方便下棋打牌。考虑座椅之间距离,方便坐轮椅的老年人通行使用。

(四)安静休息区周边

安静休息区是老年人进行较为私密性的安静活动。比如休息聊天晒太阳观望等。座椅设置考虑到老年人喜欢观望的特点,应放置在面向风景较好或者人流活动频繁的地方,座椅后方设置挡风墙或者种植植物,以高过人为宜,达到心理安全的目的。

(五)材质与造型

适合老年人使用的座椅,要考虑环保性,在使用过程中不能释放出有毒气体,危害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座椅稳固性考虑到老年人经常需要扶着桌子辅助起坐,保持身体的平衡性,所以座椅设施要相应设置靠背和扶手,便于老年人疲劳时倚靠和起立撑扶,同时要采取加固处理,保持座椅稳定;座椅周边地面采取防滑铺地,在使用中能够产生足够的摩擦力;造型颜色不能能够使用过于鲜艳和花哨的图案,防止引起老年人的眩晕感;边角处理成圆角,防止磕碰受伤。

(六)视觉与心理

安全感,老年人在游憩空间中的满足感,来自于他能够了解所身在的环境,并且能够掌控周围环境的自身行为感受。老年人对于自我保护的需求比一般壮年人更强烈,这时出于人的自我保护意识的一种需求,特别是在公共的陌生环境中,老年人喜好坐在同一个位置

与相同的人交往,从而保证其空间领域性是属于个人的。因此在设计座椅时可以分为两类,向心性座椅和离心性座椅。向心性指的是老年人在聚集活动中,需要围坐在一起,所以座椅设置要相对完整,围合度较高,使其成为一个整体,满足向心性的活动中心内容,使老年人愉悦的享受领域中的快乐;离心性的座椅摆放是在老年人需要独自思考,或者相互之间不认识的状况下产生的距离感,使老年人之间因距离和作为方向,而产生的安全舒适的感受。适用于独自思考,观看风景,观看其他人活动的状态。

2013年7月,修订后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在全国付诸实施,对于老年人适宜生活的环境做了原则性的规定,这对于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和参与社会活动提供了更安全的保障。通过完善越来越多的适老化设施有助于提高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质量,营造良好的社会生活空间。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GB 50180-93)[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 贲放. 养老机构康复景观的设计研究 [D]. 北京 :清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标准 (GB/T50340-2003)[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城镇老年人设施规划规范 (GB50437-2007)[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7.

[5] 宋红波. 呼和浩特市居住区园林环境与居民行为心理的关系研究 [D].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44-46.

[6] 吴巍,张智,陈烨.解读城市公共空间中的环境与行为[J].城市建设,2010(05):221-222.

[7] 张红雷.公共坐具与坐憩行为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32-34.

[8] 张明春,杨玲.浅析公共休憩设施的人本化设计[J].科技创新导报,2009(10):185-186.

[9] 丁玉兰.人机工程学[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10] 刘文娟.座椅产品设计方法研究[D].武汉:武汉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9(6):14-17.

[11] 杨志峰,刘静玲.环境科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适老化公共空间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老年人;公共活动空间特征;环境构成要素;设计导则

1. 引言

目前我国老年人口还将以较快速度增长,预计到2015年,60岁以上人口将超过2亿,约占总人口的14%。老龄化所带来的种种问题已经开始影响我国的社会生活的每一个方面。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关注老年人的需求,了解老年人的活动特点,对于建设和谐社会,提升城市建设的人文品质就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正是基于这样背景展开的。

2. 相关概念

(1)寒地城市是根据城市所在地域的冬季气候特征定义的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是指因冬季漫长、气候严酷而给城市带来不利影响的城市。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东北部,冬季气温一般低于0℃等[1]。

(2)老龄化国家是指一个国家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全部人口比例10%,或65%老年人口占全部人口比例达到7%。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1.3亿,占总人口的10.41%,其中65岁以上人口达到8811万,占总人口的6.96%。依照人口年龄结构的标准中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国家行列。

3. 研究目的

本研究主要选择长春市老城区的老年人聚集的环境(如文化广场等等),通过观察了解老年人户外活动的规律以及所依附的户外空间的特征,并且通过访谈了解他们对户外活动空间的建议和需求。在此基础上归纳和总结了老年人公共外部空间的类型以及构成要素特征,探讨了将老年户外活动的心理行为需求与今后的城市外部空间建设相结合的建议。

4. 老年户外活动特点

老年人由于离开了工作岗位回归家庭,可支配时间比较多,因此进行户外活动的时间段和地点选择与中青年人有着很大的不同:

(1)首先:活动时间上老年人户外活动的时间分布跨度比较大,由于老年人一般喜欢起早,因此晨练中大多数也是老年人,晚上的活动中,老年人也占据很大比例。也有很大部分老年人白天也偏爱进行户外活动。这与中青年人多集中在早晚和节假日存在很大不同(见表1,表2 )。

(2)其次:活动内容上老年人偏向于健身和集体活动,少单独活动。体现了老年人注重健康,需要交往的心理特征。这与中青年人多是带孩子来玩有很大的不同。同时也区别于青年人两人或单独活动的偏好。

(3)第三:老年人受到身体健康条件的限制,他们户外活动地点分布在公园广场,小区院落、街道等等半径在20分钟之内到达的场所。这些场所一般都有相识的伙伴和自己喜欢的活动。而中青年人进行活动的空间就大得多,范围就广的多。

5. 老年人户外活动与活动空间的类型

5.1 老年人户外活动类型。

老年人进行户外活动一般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健身活动。

包括器械健身和集体活动。由于许多广场公园甚至住宅区都设置了一些简单的健身器械,老年人就成了这类健身设施的主要使用者。同时健身操,扭秧歌等集体健身活动一直也深受老年人热爱。

(2)交往活动。

老年人在心理上更需要与人沟通和交流。因此老年人户外活动的重要活动之一就是交往活动。聊聊天,交流生活经验都是老年人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生活方式。户外空间有时也是进行家务活动的场所,通过在这里边择菜、编织等家务活动加强了邻里间的沟通和交往,使得许多社区广场和院落充满浓浓的人情味。

(3)娱乐活动。

老年人的娱乐活动多为打扑克、下象棋等活动,这种活动多发生在熟悉的人之间,也是健身和交流活动的一种。这种活动具有很强的参与性和带动型,只要环境条件允许,无论是公园广场还是小区院落都可以进行。

5.2 老年人户外活动空间的类型:

老年人户外活动空间的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一定换几个长春各广场公园的典型照片,丰富一下,这是沈阳的,别露馅了(见图1、图2、图3)。

(1)街路型。

作为我国最早的开放空间的街道,其实一直无形中还充当着交流媒介的功能。只是现代社会的多元化,使得这种功能只有在老年人的使用中得到体现。尤其是其它可供老年人户外活动的空间相对不足时,街道就成为联系老年人和社会之间最常见的空间。这类空间多进行的是娱乐和交流活动。老年人在适宜的街道边活动,无论是闲坐还是娱乐,都是表现了老年人希望感受社会的变化,喜欢看人与被看的心理(见图1)。

(2)院落型。

院落作为半私密的空间,一般是老年人最常活动的地方。因为这里是自己最熟悉的空间,同时尺度适宜,老年人在这里活动很方便,有亲切感和安全感。这类空间多进行的是交流活动、娱乐活动和家务活动(见图2)。

(3)广场公园型。

一般老年人也经常会选择离自己居住地比较近的广场公园活动。研究表明,一般老年人多选择无论是采用何种交通工具都会选择20分钟以内的半径内的环境进行活动。在广场公园等户外空间进行的活动包括健身活动、交流活动和娱乐活动(见图3)。

图3 广场公园型空间

6. 城市老年公共活动空间的构成要素及特征

(1)研究表明,老年人活动的户外空间的构成要素一般具有安全性、可达性、可依靠性、可交往性以及舒适性的特征(如表3)。

(2)其中可依靠性和舒适性最为重要,可依靠性的构成要素特点是具有可坐设施或可依靠设施,一般包括花坛、座椅等等。这类设施为老年人的户外活动提供了基本的保障。而舒适性的特征主要体现在环境的质量上,一般来讲一个夏季有树荫的场所环境的舒适性就会很强,一旦环境中有可以依靠的设施,就会吸引老年人进行活动。同时环境舒适性也体现在心理方面,一个可以看人并且被看的环境可以满足使用者的心理需求。

(3)可交往性的特征对于老年人户外空间的选择也很重要。这也是老年人进行户外活动主要的内容之一。空间要素的围合性和空间的可聚集性是可交往空间形成的客观条件。

(4)安全性和可达性是老年人进行户外活动的必要保障。老年人受行动能力的限制,一般不能去太远的户外进行活动。因此,可以方便的到达的、安全的环境对老年人是相当重要。从家到小区院落,以及通过街道到达开放的公园和广场,应该形成一套联系系统,设置丰富的空间层次,设置必要的可以休息的场所,方便老年人到达和选择户外活动的空间。

7. 建议措施

(1)首先,注意为老年人提供方便到达的空间场所。老年人的出行一般依靠步行,因此方便的交通联系系统是老年人进行户外活动重要的基础,保证老年人顺利的参加户外活动。这种方便可以调动起老年人进行户外交往和活动的热情,有利于身心健康。

(2)其次,增强交往性空间的设置,提高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意识。老年人喜欢与人交流,通常喜欢在安全、尺度适宜和热闹的空间活动。所以户外交往空间应该是具有一定的围合性、领域性的社交空间。一般来讲,一株大树,几张石桌都可以为老年人创造出惬意、舒适的交往空间。这样的场所尺度应该适宜,注意朝向和通风以及日照,舒适的小环境能够提高空间的品质和活力。

(3)第三,为老年人提供安全舒适的户外活动空间。进入老年,人的身体会发生一系列生理衰退,反应迟钝,疾病增多,体质下降。因此在户外空间的设计中应该创造安全和舒适的环境,减少对老年人健康的威胁。在公共开放空间中无论是空间组织还是西部设计都应该注意无障碍设计,对老年人活动设施经常进行安全性检查,提高场所的安全性。居住区是老年人经常活动的场所,应该尽量设计老年人的活动区,要求地势平坦减缓坡度。避免机动车穿越。同时在居住区内应设置减速装置,保障老年人活动的安全。

8. 结语

如何使老年人度过一个幸福的晚年,是全社会都共同关心的话题。了解老年人的活动规律和特点,对于城市空间规划中多提供这种适合老年人心理和生理特点的空间,使城市更有活力、更为人性是很有意义的。我们在调查中也看到,现在适合老年人活动得户外活动空间还存在很多得不足,表现在开放空间数量不足,街道作为中国最古老的交往空间,近些年来,由于不断的扩宽机动车道路,渐渐失去了交往的功能,同时居住小区内活动场地被机动车所占满的现象。尽管这些年来建设了很多的广场和公园,但是仍然无法满足老年人活动和交往的需要。因此,在中国社会的老龄化进程日益加速的今天,我们的城市建设应该从城市外空间活动最主要的使用者老年人的需求来考虑,不但要在数量上满足使用者需求,而且注重类型的协调和配置。设计积极的、可以促进交往的场所。

参考文献

[1] 冷红,郭恩章,袁青.气候城市设计对策研究[J].城市规划.2003,27(9): 49~54.

[2] 周文麟 城市无障碍环境设计.科学出版社.1999.

[3] 李嘉华 无障碍设计的外部居住环境规划设计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 2004.4.

[4] 王鹏:城市公共空间的系统化建设 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5] 胡仁禄 老年居住环境设计 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6.

适老化公共空间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老龄化,养老社区,人文关怀,居住环境

201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中谈到,未来几十年里,老龄化浪潮将席卷中国。中国“未富先老”的现状使得养老社区的水平参差不齐,私立养老社区价格昂贵,公立养老社区又严重不足,即使是一些高档的养老社区也只注重老年人的专业护理及娱乐消遣等方面。现如今,大多数养老社区更多关注于卧室的空间设计,而忽略了对公共空间的需求和设计缺乏思考。钢筋水泥的堆砌隔离了人与自然的接触,外空间基本上由停车场和服务设施等功能要素构成,这样的设计忽略了户外环境对老年人的疗养功效,以及老年人实际而多样的功能需求。老年人是人文关怀的关注主体,本文从养老社区的居住环境出发,研究养老社区的居住环境景观设计如何体现人文关怀的特征,探索中国老年人在居住环境户外景观空间上的要求及其发展方向,总结出更加人性化的景观设计细节,从而日益完善社区室外环境体系。最终为老年人创造一个安全舒适、无障碍、可识别、可到达的居住生活环境,并期望能引起业内人士对养老户外环境的更广泛关注。

120世纪初开始的各国养老体系

本土化探索自法国成为第一个老年型国家后,西方很多经济强国也渐渐步入了老龄化社会,因此西方国家对老龄化所带来的一些社会问题已经做了大量的探索研究,在福利设施、服务体系以及居住环境等方面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养老体系。20世纪初英国颁布《住宅与城市规划法》,第一次从法律的角度来规定居住区环境的标准;1948年开始,瑞士实行了全民养老保险制度来保障退休老人可以维持较高的生活水平;美国在1965年制订了《美国老年人法》,依据老年人的年龄、健康状况等将养老居住设施形态分为:独立住宅、老年公寓、养老院、护理院和老年社区,使老年人的生活获得了全方位的保障[1];1963年日本实施了《老人福利法》,为迎接日本老龄化高潮而做好准备工作。随后又实施了《老人保健法》《护理保险法》等良好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促进了日本养老事业的不断发展。1999年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产业的发展时间较短,养老机制还不健全,中国的相关专家也做了大量的分析研究,对老年人的居住环境设计也提出了大量的理论依据,但老年学科在中国是一个比较新的领域,养老社区空间景观设计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对老年人的特征与需求研究的不够透彻。

2养老社区的本质是让老人安居

人的需求被一位著名心理学家分成了四个层次:“生存、安全、交往、价值实现。”公共空间中的人同样也有各种不同层次的心理需求,一是生存,即人体机能的起码需求,要求公共空间方便、舒适;二是安全,即人心里安全保证,满足人自我不受伤害的自我保护需求;三是交往,每个人都有交往的欲望,所以它是一种基本的需求,快乐时可以与人分享,悲伤时可以在交往中得到温暖;四是实现自我价值。养老社区的景观设计需要进一步满足该人群不同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但根据资料显示,中国室内方面的研究如火如荼,而老年居住户外环境的塑造却很少从老年人的角度去考虑。在老龄化社会背景下,养老社区的景观设计成为其重要问题之一,养老社区环境的优化设计一方面是推动中国老年人群居住环境的发展,另一方面还可以使老年人找到自身的价值,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3养老空间的构成要素分析

养老社区户外环境设计的研究,不仅仅是为老年人建造一个绿色空间,更要为他们营造一个“绿色”的氛围。适宜的温度、充足的光照、一定的遮阴效果为老年人带来舒适感。因此,养老社区户外环境的设计需充分考虑该场地的自然条件(地形地貌、植被设计、气候、水体等)、收集周边物理资料(地形、建筑、水体)、了解当地的一些人文历史和民间风俗,营造出适合老年群体居住的户外空间。该课题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实地考察法、比较分析法、归纳总结法,通过查找文献,研究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特点,分析了国内外养老社区景观设计现状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总结养老社区的居住环境景观如何体现人性化设计,归纳出养老社区空间景观需要重点设计的内容,从而设计出满足老年人特殊需求的景观和适合老年人的居住外环境。

4以日本横滨太阳城养老社区为例,为我国养老社区的景观设计提供实践依据

该场地所拥有的得天独厚的天然地貌为其户外环境设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项目设计打破了传统的养老院空间格局,为老年人营造“村庄”式的生活化居住氛围,力求为老人们打造愉悦、舒适的公共景观空间。日本“太阳城”是对安心、丰富的老年生活的一种发掘和追求。无论是室内设计还是景观设计,均考虑到无障碍设计,较好的满足了老年人的多种需求。太阳城社区有着茂密的树林、大面积的山地景观,设计中最大程度地降低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因地制宜地保留住更多天然林地、绿化植被等环境资源。在道路的设计上巧妙的利用山地和树林之间的关系,形成了系统化的赏景步道,建筑围合与道路之间形成的小空间人造景观与周围的自然景观协调呼应,为老年人营造健康的外环境。相比之下,中国现有的养老环境大都是厚实的围墙形成的封闭性空间,绿化程度也名不副实,极大地放大了老人的孤独感。养老社区环境设计应关注老年人的真实需求,从实用性出发,精细植物景观设计,满足老人们种花、养鸟等各方面需求,同时具备社会交往、观赏景观、锻炼、休息等空间以及人性化的服务设施。日本早于我国近30年步入老龄化社会,较早研究养老社区居住环境的发展,而日本与中国在地域、文化和养老政策上有一定的相似性,可借鉴其优秀的养老社区建设的经验并结合自身的特点,摸索出有利于中国老年人生活的居住环境。

5结语

中国在经济欠发达的情况下提前步入老龄化社会,一旦应对策略赶不上老龄化速度,将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老年人需要有一个舒适安全的环境,老龄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在发展的同时,作为设计者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积极为老年人考虑,争取为老年人设计功能齐全、宜居的居住空间。

作者:黄 俊 赵慧宁 单位: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周金梅.我国老年公寓户外环境设计的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7.

[2]王江平.老年人居住外环境规划与设计[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20-25.

适老化公共空间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城市绿地 老人活动空间 规划设计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全世界的人口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面对的严峻问题。在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不可避免的大环境前提下,我国也已经加入了“老年型”国家的行列。已向我们城市的规划、设计者提出新的要求,如何满足老年人需求,使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安度晚年也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1老年人行为习惯特点

老年人行为习惯特点是老人活动区规划设计的依据和基础。通过对老年人的调查、分析,现代老年人的行为习惯主要有5个特点

(一)社会性 老年人社会责任心较强,渴望参加社会和集体活动,不愿孤独

(二)趣味性 返老还童,喜欢热闹,对各种文体活动兴趣较大

(三)持久性 由于空闲时间多,对所喜爱的活动(运动)专注力较强,能长期坚持

(四)选择性 由于文化修养、身体素质及爱好的不同,对娱乐活动有所选择。主动性游乐的意向强,不愿过多受人牵制

(五)局限性 因年龄较大,精力体力不及年轻人,因此,活动的范围、内容都受到一定的限制。另外,时间、季节、气候的变化,对老年人的娱乐活动也有一定的影响

2老年人对公共绿地的需求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大,体质退化、器官功能降低、各部分机能衰退,健康状况日益下降,老年人变得更加关注自己的身体,对于疾病较为重视。从生理上分析,老年人需要到公共绿地呼吸新鲜空气、晒太阳、锻炼身体、愉悦身心、增进身体健康。

再者,老人们从昔日参与社会活动中退了出来,逐渐脱离了社会,不再参与社会事物;老年人的主导活动和社会角色发生了改变,从工作单位转向家庭,他的社会关系和生活环境较之以前显得陌生,加上子女“离巢”,过去那种热情、热闹的氛围一去不复返,对新的生活规律往往又不能很快适应,不可避免的产生了孤独感、失落感。

一些生活宽裕、身体健康、文化素养高的老人对社会活动、人际交往、文体活动等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热情,他们迫切希望社会能为他们提供一些活动场所。

3老年人活动空间规划设计

老年人喜爱充满活力和生机、传递着自然和健康信息、处处体现贴心关怀的绿色环境。老人活动空间的设计应为到此区活动提供便利条件,有合理的服务半径。尽可能满足老年人对各种娱乐活动的需求,创造一个使老年人心情舒畅,既能修身养性又能锻炼身体的良好环境。

3.1设计基本原则

1依据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生活特点设计,以增进老年人生理、心理健康为原则。

2位置选择 充足的阳光为老人身心健康所必需,因此,老人活动区最好选择在背风向阳之处。

转贴于 3活动区中环境设施宜紧凑、忌空旷。紧凑的布局能给老人以安全充实之感。建筑设施应安排一些既满足功能需求,又造型别致的小品、建筑。如避风阁、躲雨棚、茶室、活动室等。

4保证足够的场地活动比例 公共绿地中,应根据其所在地段居民年龄结构确定老人活动区的相应比例,以保证老年人活动的需要。

5老人活动区域应与绿地中其他区域相互联系又有所隔离,同时根据老年人活动特点分成动态和静态活动区域。

6应设有必要的服务设施 如设置必要的服务性建筑如厕所、洗手间、电话及服务性设施,如简单的体育设施等。

7应考虑安全防护要求。

3.2老人活动区各种活动空间

前面提到的动态活动、静态活动及较为热闹的活动都属于集体活动,它们需要的空间尺度较大,空间应较宽敞,有足够的面积,场地宜平坦防滑。

小群体空间 有的老人出于心理或习惯原因,喜欢同趣味相投的三五个人一起活动,包括动、静、闹,形成一个小群体,这样就应为他们提供一个相应的活动空间。小群体空间不宜过大,一般在10m2左右即可,空间应具有相对独立性,但不宜封闭,有一定的遮荫及坐憩处。

坐息空间 以停坐休息为主,如晒太阳、聊天、养神、观赏、读书、听广播等也是老人们从事室外活动的一项主要内容。空间应有一定的范围要素,至少有一面作为背景,可以用植物、地形、建筑、水面等作为界面要素。坐凳也要采用多种形式,以增加空间的趣味性。坐息空间中应创造“人看人,人看物”的视野范围,可使老年人感觉到在参与社会,产生兴趣。

步行空间 许多老年人把步行既作为锻炼又作为消遣。再公共绿地中园路作为一种步行空间其利用率相对较高。在进行园路设计时,平曲线、竖曲线应蜿蜒并富于变化,但园路取向及位置应容易辨认,并在道路转折处、出入口处安排有明显特征并有吸引力的特征物。

步行空间避免高差变化过急,一般不要设置台阶,路面注意防滑,在适当部位,宜提供坐息之地,供散步后休息及观景、聊天。

私密空间 有些老人由于自己的性格或爱好,喜欢独坐,不愿被别人打扰,或几个人亲密相处不愿受他人干扰,希望有自己的私密空间独享其乐。所以在公共绿地中设置一些个人的、私密的空间是必要的。私密空间宜位于风景较佳的静处,具有一定的相对封闭感,避免被主要人流穿过或很容易被别人看到。如果结合一些人文景观设置,如进行垂钓、读书、写生、打拳等活动或静赏一些艺术品也很有情趣。

3.3老人活动区植物配置

1营建保健型生态园林,发挥植物的药用保健作用,使老年人在室外长时间逗留健身的同时,吸收各种植物所散发出的、不同的、有益人体健康的气体,如松柏类植物的枝叶散发的气体对结核病等细菌有防治作用。

2考虑四季变化,应是四季有绿,三季有花,即所谓“春意早临花争艳,夏有浓荫好乘凉,秋色多变看叶果,冬季苍翠不萧条”。

3应选择一些姿态优美,色彩鲜明的植物种植在园墙或道路的转角拐弯处,起到点缀、引导、转变空间的作用。

4结语

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公共绿地中给老人们“一席之地”,让老人们心情舒畅的安度晚年,发挥余热,是现代社会发展对公共空间提出的新课题,新任务。作为园林工作者在进行公园规划建设时,应当注意到这个问题。

参考文献

[1]适宜老年人的公共绿地规划设计。中国园林2000. (2)

[2]城市公园的规划与设计。美化家园

[3]当前居住区环境设计中值得探讨的几个问题。建筑学报。2001.(7)

相关期刊更多

史林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上海社会科学院

诗林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哈尔滨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老年世界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内蒙古党委老干部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