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闽台文化论文

闽台文化论文

闽台文化论文

闽台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6月15日至19日,由文化部、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台湾民主自治同盟中央委员会、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福建省人民政府等单位主办的第五届海峡论坛·2013世界闽南文化节,在闽南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和闽南文化遗产的富集区——泉州盛大展开。来自世界六大洲36个国家和地区的4000多名嘉宾共襄盛举,10个国家和地区的350多名记者见证与记录了她的盛大规模、丰厚内涵、浓郁特色和独特魅力。

本届世界闽南文化节以“弘扬闽南文化,增进合作交流”为主题,举办开幕式暨《闽南风·四海情》文艺晚会、台湾特色庙会、台湾县市推介会、海峡两岸金融合作与发展论坛、第二届世界泉州同乡恳亲大会暨泉州市海外交流协会成立大会、世界闽南文化展示中心开展暨闽南文化图书发行仪式、设立中国社会科学院闽南文化研究中心、闽南文化论坛、世界华文媒体闽南文化泉州行、南少林武术系列活动、第十届泉州国际南音大会唱、精品剧目展演、招商推介洽谈会、第七届闽台对渡文化节、“魅力瓷都”大型瓷艺展、参观考察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示范点等系列活动。

70多场次的活动,将泉州浓缩成一座活色生香的千年闽南文化大观园。穿行园中,美不胜收、一步一叹。这里面最原始的是“祭祀郎君”仪式,最原汁原味的是闽南红砖建筑美术摄影展,最价值连城的是世界闽南文化展示中心的世界各地记录闽南文化传承传播的文物瑰宝展示,最闪耀闽南文化精华的则是《闽南风·四海情》文艺晚会!

文艺晚会:汇集闽南文化之精华

在6月16日晚举行的开幕式上,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榕明宣布文化节开幕。中国副主席林丰正,文化部党组书记、部长蔡武,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德铭,全国人大常委、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会长、台盟中央副主席汪毅夫,国侨办副主任任启亮,文化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中华文化联谊会会长赵少华,中国侨联副主席乔卫,全国人大常委、台盟中央副主席苏辉,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武寅,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副会长雷元亮,知名侨领陈永栽、林树哲、蔡天宝、杨孙西、许健康、陈明金、陈祖昌,台湾无党团结联盟主席林炳坤,法国埃罗省议会副主席、副省长亨利·卡巴内,土耳其梅尔辛伊尼塞市副市长·泽基·伊塞和海努拉赫·尤瑟苏伊,以及部分福建省和泉州市领导参加开幕式。

蔡武代表文化部向长期致力于弘扬中华文化的海内外各界朋友表示感谢。他说,适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颁布10周年,6月8日又是我国第八个“文化遗产日”,我们此时相聚在“多元文化宝库”泉州,与海内外宾朋一同共商中华优秀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创新,可谓意义深远。衷心希望两岸同胞以及全世界闽南人以2013世界闽南文化节为契机,以文促情,以情聚心,在交流中增进了解、增进信任、增进友谊。

林丰正在致辞中表示,长期以来,闽南文化始终保存古汉语精髓,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形成了庞大而独特的文化圈。台湾属于闽南文化圈的一环,语言、血统、文化上的亲近,为两岸文化交流提供了深厚的基础。2013世界闽南文化节期间,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将充分展现闽南文化的精华,盛会的举办将搭起闽南文化交流桥梁,充分展现闽南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并为闽南文化传承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陈德铭代表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向海内外乡亲表示问候。他说,2013世界闽南文化节的举办,印证了海峡两岸同根、同族、同文化。长久以来,闽南人铸就了闽南文化,闽南文化深入闽南人血液,广大海内外闽商在闽南文化的熏陶下,发扬敢拼、爱拼、善拼的精神,不断艰苦创业;面对后金融危机时代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环境,我们希望在庆祝节日、传扬文化的同时,亦能在发扬闽南精神、闽商精神上赢得突破,并衷心祝愿闽南文化与闽南人创业更加辉煌。

随后的《闽南风·四海情》文艺演出,以恢弘的气势、典雅的气质向四海嘉宾展现了闽南文化的独特魅力。演出中最为摄人心魄的节目是南音表演。南音是泉州地区最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项目,是世界非物质文化传承的代表。它汇集了盛唐以来中原雅乐之精华,吸取了元曲、戈阳腔的特长,由中原移民带来闽南并与当地民间音乐融会一体而逐渐成为词曲清丽柔曼、旋律缠绵深沉的美妙乐种,尤长于抒发乡人思亲、游子怀乡的真挚情怀。舞台上那如怨如慕、如丝如缕的南音妙曲之音,就犹如南国夏夜的玉兰花香,一阵阵沁人心田。而回乡参加《闽南风·四海情》文艺晚会的泉籍歌星张明敏告诉大家,“闽南人都有一颗爱国心,一份家乡情,不管走到哪儿都将家乡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牢记心底”。

文艺演出前,武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闽南文化研究基地授牌。泉州市长郑新聪则与2014世界闽南文化节举办地澳门的代表陈明金进行了会旗交接。

展示中心:为闽南文化开窗

为配合世界闽南文化节的举办,泉州组织建设了弘扬闽南文化的重要工程,也是展示闽南文化世界性的窗口——世界闽南文化展示中心。

6月17日上午,“世界闽南文化展示中心”开展仪式在泉州市博物馆露天广场举行。蔡武、汪毅夫、任启亮、赵少华、苏辉、武寅、雷元亮等领导,以及香港南益(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林树哲先生、新加坡福建会馆主席蔡天宝先生、台湾中华文化总会秘书长杨渡先生等与各科研单位、学校工作人员、海内外新闻媒体记者共400多人参加了开展仪式。

开展仪式上,中共泉州市委书记黄少萍女士致辞后,主礼嘉宾在掌声中一起推动开展仪式彩杆。

世界闽南文化展示中心设立于清源山下西湖公园北侧的泉州市博物馆内,该中心展示面积为6500多平方米,由主题馆、闽南音乐戏曲展览馆、闽南传统建筑展览馆、闽南传统建筑石构建展示区四个展区组成。展示主旨是呈现闽南文化独具特色和多姿多彩,以及闽南人敢为天下先的开拓进取精神,讲述闽南人从历史走向未来的故事,同时也唤起世界闽南人对本土文化的珍视,共同保护和建设世界闽南人的和谐家园。

中心的展示内容有五大部分。首先是“方言古韵,美在乡音”。该展厅除了介绍闽南方言的形成和特征外,还讲述以闽南语为载体发展出来的方言文学和文艺形式,如诗词、歌谣、俚语、故事、音乐、戏曲等。

第二部分是“文化渊源,美在底蕴”。闽南文化传承于中原文化,融合原住民闽越人文化、以及海外文化,经先秦至唐五代的形成、宋元的发展、明清的传播,成为影响广袤的世界性闽南民系文化。

第三部分是“慎终追远,美在亲缘”。闽南人在移民和再移民的历史过程中,保留了中国最为完整的宗族文化形态。该部分展示闽南宗族郡望堂号、大量族谱、历史照片,并透过多媒体投射等方式重现谢谱祭祖场景等,向观众呈现延绵不息的宗族文化。

第四部分是“多元信仰,美在和谐”。闽南历史上多元的族群构成,曾蕴育了多元宗教、多神信仰和平共处的人文奇观,本土化的儒道释和民间信仰融为一体,外来宗教如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摩尼教等也渗入闽南文化。

最后一部分是“遗产绚烂,美在传承”。从精致传统手工艺品的展示,到闽南建筑多样化的介绍,和闽南地区人文荟萃、英才辈出的说明,都在向观众展现闽南文化遗产的无比绚烂。文化论坛:召群贤毕至论道

6月17日上午,文化节的又一大轴节目——闽南文化论坛,在泉州的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举办开幕式。汪毅夫、武寅等领导出席。

这是一场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共同交流闽南文化研究成果的盛会。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以及来自两岸的嘉宾共300多人参加了文化论坛。

武寅在论坛开幕式上致辞时表示,希望这次论坛能进一步坚持和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围绕主题,广泛交流,深入研讨,共同促进学术的繁荣与发展。

论坛会上,部分专家学者进行了主旨发言,并与大家共同探讨和分享了闽南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内容涵盖闽南方言、宗教、戏曲、文教等诸多方面。主论坛还向外延伸了“郑成功与闽南文化”、“闽南文化之戏曲系列讲座”、“闽南文化引领泉州品牌发展”研讨会,每个研讨会同样新意无穷、硕果累累。参与论坛讨论的学者一致认为,闽南文化随着闽南人跨越海洋传播到世界各地,现在已经成为祖国与海外华人的重要精神纽带。闽南文化的研究与开发,对于团结各地华人共同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努力,意义重大。

在闽南文化节前夕泉州出版的《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闽南民居传统营造技艺》、《回望“泉州学”》等著作,当日也举行首发。金门县文化局则向世界闽南文化展示中心捐赠图书,同时海内外专家学者也捐赠了150多种闽南文化书籍。

闽台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闽台文化;文化认同;发展对策

一、闽台文化认同

闽台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展现着闽台人民同根同源、同文同种的密切关系。闽台现存的民间信仰、语言文化、民情风俗,宗亲活动等,无不展现着闽台文化的高度认同。

1、民间信仰

民间信仰文化构成了闽台文化的独特现象。台湾民间供奉的神祗,大部分与福建地方神相似。据统计,台湾除了中国传统神明外,诸如天上圣母、保生大帝等,都是泉漳民间供奉的神明。

以妈祖信仰为例。妈祖传入台湾后,位居台湾民间信仰之首,祀奉妈祖的天妃庙“无市肆无之,几合闽、粤为一家焉”。在妈祖诞辰前后,台湾民间常举行盛大的“迎神”、“游神”活动,许多妈祖庙都先举行“回娘家”进香、请火并过炉,再回本地庙中举行诞辰庆典,固有“三月疯妈祖”之说。20世纪80年代后,海峡两岸的“三通”呼声高涨,许多妈祖信众不顾当局禁令,通过各种渠道前往湄洲祖庙进香。当局放宽禁令后,“妈祖热”更是席卷全岛。20世纪90年代后,台湾信众更是络绎不绝到福建祖庙进香,数量成倍增加。

台湾学者张殉认为:“‘湄州进香’因此不只是表面的往湄州一地,向‘妈祖’瞻礼,而更可说台湾汉人对祖先所来自的乡土及文化的回归与瞻仰。”[1] “对妈祖崇奉不单是信仰问题,也是在妈祖身上寄托着深厚的源远流长的民族感情。”[2]在某种意义上,妈祖已成为台湾同胞对故土思念的象征,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

在妈祖信众的带动下,台湾其他信众各捧着所信奉的神灵到闽祖庙谒祖。台湾民俗信仰文化对福建民俗信仰文化的认同,即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随着闽台民间信仰的不断往来,这种文化认同感将进一步增强。

2、语言文化

闽南话是闽台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台湾闽南方言被称为“台湾话”,是台湾岛内的主要语言。台湾闽南话和福建闽南话几乎没有差别,其语音系统声母都是15个,声调7种,不论是泉州腔或是漳州腔,所有的韵母都没有超出福建闽南话已有的范围。[3]

长期以来,台湾人民努力保存并传承闽南方言,重要原因之一是闽台文化富有强烈的乡族故土观念。许多从闽南地区迁入台湾或东南亚的姓氏家族,总要顽强地保留自己的母语,这些移民的子孙在语言中始终保存着祖籍地的俚俗语汇和本土乡音。这种力量主要是来自对故土乡情的眷恋,对祖先的爱戴以及对祖先所创造的文化的自豪感。同时,共同的方言也有助于移民们沟通情感,团结互助,甚至身份认同。

如今台湾人仍广泛使用闽南方言,实质是通过这种特殊媒介来承认祖籍、记载故土情思。有一句闽南俗语说:“宁卖厅(屋),不变声(乡音)”。闽南传统文化通过方言、谚语、歌谣融入血液,织就与家园故土千丝万缕的联系。闽南方言承载着闽台人民创造的社会文化,体现了闽台人民共同的价值观,体现了闽台文化的认同。

3、民情风俗

台湾的民情风俗也与福建极为相似,尤其与闽南民俗最相近,如生产习俗、生活习俗、婚丧喜庆习俗、衣食住行习俗等。

如台湾的商业习俗就带有浓厚的闽南地方特征,店主俗称“头家”,被雇佣者称为“伙计”,薪金称为“辛苦钱”。与闽南商人一样,台湾商人也拜关公、财神、天神、妈祖以求平安发财,并利用节令进行祭祀活动,如二月初二敬拜福德正神,让佣工食酒肉,俗称“做头牙”;农历十二月十六日,各商家铺户备牲礼供神,俗称“做尾牙”等。台湾的其他的岁时节庆,如除夕“围炉”、新正贺岁、元宵闹花灯、清明扫墓祭祖、端午插艾和赛龙舟、七月乞巧“普渡”、八月中秋赏月、重阳登高、冬至做“亚岁”等,也与福建近似。

随着年代的更替,福建人在台湾已形成与故乡相同的地域性民俗风情。闽台共有的民情风俗保存着大量的中原古风,在一定程度体现了闽台文化之间的亲缘性,也是对闽台文化的认同。

4、宗亲活动

宗亲文化以血缘、姓氏为传承,是闽台人民进行交流的重要精神纽带。闽台各种宗亲活动,以祭祖认宗和修谱续世为核心,聚合了流散世界各地的同族共姓,把对祖根与本土的双重文化认同合二为一。在台湾的居住地多沿用家乡地名,如安平镇、东山乡、泉州厝、同安村、安溪寮、福安里等。有学者统计,台湾地名用福建故乡地名的至少有91个。[4]沿用家乡地名寄托着移民对祖居地的眷恋,更是让后代子孙保持对祖居地的认同意识。

移民们还经常回祖籍修墓祭祖,翻盖祠堂、续修族谱。族谱是一个家族的历史,修谱是不忘本的表现。两岸族人共修族谱,不仅是维护血缘纽带关系的一种需要,更是民族认同、文化认同的外在反映。“其水源木本之念,实相传勿替”,这种民族文化认同的观念代代相沿,逐渐沉淀为强烈的寻根意识。

闽台文化具有同质性。闽台文化的认同,远非上述的语言文化、民间信仰、风情民俗,宗亲活动,还包括闽台在姓氏、学术、衣着、礼仪以及民间艺术等方面。闽台文化也存在差异,如政治制度差异等,但这并不能影响闽台文化内在的同质性。闽台两岸同根同源,同文同种,无论怎样的阻隔,都挡不住文化上的皈依和亲和。

二、闽台文化发展对策

闽台文化脐带的连结是真实的,也是永久的。发展闽台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要进一步研究保护发展闽台文化,促进两岸文化交流与沟通,重建两岸文化认同。

1、政府方面

发展闽台文化交流。政府要发挥闽台文化主的体作用:首先,政府应成立一个专门的闽台文化交流组织机构,组织领导闽台文化交流工作。其次,政府应积极建立一个长效的闽台文化管理机制,做好文化交流每一个环节的策划与控制的规范性,保证闽台文化交流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顺利实施。最后,政府应积极成立一个合法的闽台文化交流基金会,为闽台文化交流提供经费保障,增强闽台文化交流的层次和规模。

2、文化资源的整合和传承

关于闽台文化资源的整合,首先,要整合闽台文化资源,建立大文化的发展格局。其次,要整合文化优势力量,提升文化的规模化与品牌化。最后,要创新闽台文化双向交流平台,建立文化交流品牌。不断开拓创新闽台文化交流平台,探寻多渠道,建立品牌,扩大闽台文化交流的影响度和效应度。

关于文化资源的保护及传承,首先要组织力量做好闽台文化资源的普查、收集与整理,抢救濒临失传的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祖祠、祖墓、民间信仰场所等实物文化遗产进行及时的保护和修复。其次要建设好文化传承队伍,对民间艺人进行表彰奖励,授予称号,防止人才流失、文化断层。同时,要做好下一代的文化教育工作,为传承传统民俗文化培养补充新生力量。

3、民间交流

民间文化交流是闽台文化交流的推动力。首先,以政府主导,培育各类对台民间团体的建立,如各种的联谊会、商会、交流协会等,广泛地发动各种社会力量投入到对台文化交流中。其次,加强各类对台民间团体的合作,在更多领域以更多形式开展闽台交流,增进闽台一家的共识,促进两地的融合。最后,鼓励两地各种社团组织的协作。鼓励和支持涉台民间团体与台湾各民间社团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开展政策协调、信息交流、资金筹措、市场开拓等中介、服务功能,并建立长期对流机制,积极开创福建对台文化交流的新局面。

【注 释】

[1] 陈晖莉.传承、变异与发展-台湾社会传统宗教文化的现代性转向[J].东南学术,2009(3) 163.

[2] 高梁.海峡女神一妈祖[J].华侨世界,1986(2) 3.

闽台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海西城市化 乡土景观 传承 应用

0 引言

所谓乡土景观,是指在山坳和平地以及低洼处等可以耕作的地方,农民用自己的双手,灵活地掌握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情况,巧妙地应用地形、水利条件,精心构筑的自然景观。闽台乡土景观研究针对闽台区域,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和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特点,它涵盖城市规划、建筑学、景观学、地理学、文化学、艺术学、社会学等学科专业知识,是一个较新的课题。西方有关乡土景观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40~50年代,它是建筑学和考古学携手并进的产物。主要集中在乡土景观演变与评价、乡土文化遗产及实物的保护、乡土景观实践应用等方面。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乡土景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引起了有关学者的研究注意。目前对该课题的有关理论和实践研究主要集中在乡土景观研究、闽台乡土景观研究、实践应用研究等方面。国内很多规划师、建筑师、景观设计师也参与到地方乡土景观保护和利用的实践中,涌现出一批先进的设计师和优秀的设计作品,如由俞孔坚先生主持设计的广东中山歧江公园、昌都镇步行街设计;建筑师王澍主持设计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校园景观设计。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与此同时,我们的城市却在快速城市化中失去了城市的记忆与地域文脉特色。随着福建省《海峡西岸城市群发展规划》、《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纲要》以及国务院最近批复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的相继实施,海西城市化建设的进程必将加速,迅猛的城市化进程将不可避免,这必将导致闽台地区乡土景观特色在海西城市化进程中的快速流失。如何保护、传承闽台乡土景观特色已经成为海西快速城市化进程中迫在眉睫的重要理论与实际问题。

本研究试图从景观视角研究海峡西岸城市化进程,并以乡土景观为切入点探索海西城市化进程中地域文脉传承的有效途径与方法。从景观视角研究闽台乡土景观特色在海西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对于增进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极具前瞻性和现实意义的。福建和台湾距离较近,气候略同,可发挥地缘的影响力,借助风俗、信仰、文化、语言的渊源拉近两岸民众的距离,台湾民众前往福建时,无形之中产生自然的归属感,加上优惠利多的诱因,与台湾民众强化更紧密的联系[1]。对闽台乡土景观文化的系统研究,可以促进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同时有利于增强两岸同根同源的地域文化的向心凝聚力。

2 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思路、方法及技术路线

2.1 主要内容

⑴ 海西城市化进程中的闽台乡土景观特色的传承与应用研究概述。

⑵ 乡土景观传承与应用对城镇特色建构的成功案例研究。

⑶ 闽台乡土景观特色的综合构成研究(如结合乡土景观建筑、构造、材料、工艺、细部等进行分类研究与分析)。

⑷ 海西城市化进程中的闽台乡土景观与城镇特色理论建构体系研究。

⑸ 研究海西城市化进程中的闽台乡土景观在城镇特色建构中的传承与应用,并试图建立在海西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操作的方法、程序,从发行乡土景观的指导性手册直至建立相关的建设规范。

2.2 研究基本思路

⑴ 先进行相关理论资料收集、整理。

⑵ 对闽台乡土景观进行实地调研、考察,以形成初步的调研成果。

⑶ 最后以考察、调研成果为基础,结合相关理论进行整理、分析。

2.3 研究方法

理论结合实践,本研究综合运用实地考察、问卷调查以及比较法、典型案例分析等方法。用海西城市化进程中的实际案例进行闽台乡土景观传承与应用对于城镇特色建构的实践探索,在实践中检验和进一步发展、检验、提升所得出的成果。

2.4 研究的技术路线(见图1)

3 主要研究结论

在全球化进程日趋紧迫的今天,乡土景观特色正面临严峻的考验,海西在城市化的快速进程中同样也面临着乡土景观与城镇特色的快速丧失并日益趋同这一极为严重的形势,在海西城市化迅猛发展的城市景观空间中,如果我们不能让闽台人民在海西城市化迅猛发展的城市景观空间中感受到闽台文化的“根”与“源”,又何以能吸引台湾同胞在此长期生活、工作直至取得海峡西岸经济持续发展的巨大成绩?从乡土景观这个传统文化资源极为丰富的领域切入城市特色研究应该说将能够填补国内城市特色研究的一大空白,为海西城市化进程和城镇地域文脉的传承作出重大贡献,应该采取如下措施:

3.1 在海西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特色、风貌建设中引入景观学

试图在景观的宏观视野之下,以乡土景观特色的传承及应用作为切入点,从宏观至微观探索海峡西岸城市化进程中具有地域文脉特色的闽台乡土景观设计、管理、建设的有效途径。将城镇特色建设落实到实处,避免“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因经济快速发展而迅速消解城市特色的发展道路。

3.2以福建高校和福建省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为依托,聘请国内一流景观学专家主持创建闽台乡土景观特色的传承与应用研究中心,开展相关研究与实践

闽台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东南亚; 闽南语歌曲; 音乐风格; 独特唱腔

中图分类号 J609.1

文献标识码 A

本文系广西艺术学院2012年度院级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东南亚歌曲的教学研究与实践》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为2012JGY08.

闽南语歌曲顾名思义就是用闽南方言演唱的歌曲,主要流传在福建省东南沿海厦门、漳州、泉州地区及宝岛台湾、东南亚等闽南人聚居的地方,包括大陆、台湾、香港及整个东南亚流行乐坛中,闽南话歌曲一直占据着一席之地,经久不衰。歌曲中所传承的地域文化、人文精神和鲜明的音乐风格,以及独特的唱腔,让人们在艺术的美境中得到精神的满足和心灵的愉悦。

一、闽南歌曲的根源、演变及音乐风格

一说到闽南语歌曲,这个极具闽南方言韵味和特殊魅力的“乡土”歌曲,很多人都会想到台湾的闽南语歌曲,目前舞台上演唱的闽南语民歌也主要来自于台湾。它的产生可追溯到300年前。那时,大批的闽南移民追随郑成功东渡台湾,使闽南人的语言文化、风情习俗在台湾扎根。先民们以闽南方言采用中国古老的五声音阶进行演唱的俗歌俚曲、山歌褒调世代相传,所以说现在流传于东南亚一带的闽南语歌曲就是在闽南语民歌的基础上演变、发展、创作出来的,它的歌词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题材大多包含亲情、爱情、励志、思乡等。 早在1922年厦门才女周淑安就创作了第一首闽南语歌曲《安眠曲》,这首花腔歌曲的出现在原本到处都是闽南歌仔的当时可以算得上是闽南语流行歌曲的一个雏形。闽南歌曲用的是闽南方言演唱,闽南方言源远流长,是一种超地区、超省界、超国界的汉语方言,千余年来,闽南人出洋谋生而相继向海外移居,人语相随,故在如今的东南亚诸国有相当一部分华侨和华裔仍然以闽南方言作为语言交际工具。在东南亚地区,闽南语歌曲具有一定代表性。长期以来,闽台海峡两岸以及东南亚等世界各地闽南语系地区的闽南同胞都非常喜爱并传唱闽南语歌曲。 闽南语歌曲可以说是闽南文化精华浓缩的体现,它的不断崛起、发展和演变,无不渗透着古老悠久的历史,从最初的歌谣启蒙到戏曲音乐,再到风起云涌的各种流行乐风,始终因应着时代的不同需要而生存。

作为民族音乐百花园中之一乐种闽南语歌曲,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通俗的话语,朗朗上口的语调,通俗易懂,好听好唱,因此受到老白姓的喜欢,被人们称之为老百姓自己的歌。台湾闽南语歌曲之所以成为海峡两岸人民喜爱的艺术之花,除了歌曲始终保持自己的质朴、通俗、大众化等特点外,还在于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多元文化因素之融合。如闽南的戏曲有梨园戏、木偶戏、高甲戏、打城戏、芗剧(台湾歌仔戏)等。民间音乐有南音、北管以及山歌、茶歌等。在宗教方面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摩尼教及相关的宗教音乐文化。闽南语歌曲正是产生在这种多元文化积淀的土壤中,具有鲜明的地域多元文化的音乐风格。当然语言和音乐并非孤立的文化事项,它们往往是某个民族或民事的地理的、历史的、心理的等等自然的文化产物,他们有其自成一格的特殊框架。这些音乐语言相互交叉、相互融合,使歌词内涵的情感强化、深化、使色彩更丰富;变化更细致,展现更富有动态,其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其感染力十分强烈,它经常以一种潜在的精神力量影响人们的身心、陶冶人们的情操。再加之它的歌词完全趋于大众化,同时做到贴切生活的通俗性不说,任何一首闽南歌曲所采用的表现手法十分形象生动,内容高度统一,结构紧蹙层次分明。闽南歌曲音乐的陈述也是很具特色,其音乐色彩包括旋律美、语言美、韵味美等等。随着时代的发展,歌曲内容、形式体裁的不同,其创作手法大致分为三类:童谣、爱情、婚姻生活。闽南歌曲中的童谣活泼俏皮,其歌词充满着童真童趣。如闽南语童谣《天乌乌》:天乌乌,卜落雨,海龙王,卜娶某。其爱情歌曲多半忧伤缠绵,婉约迷离,非常扣人心弦,如《爱人跟人走》把一种痛失爱情,深爱的人却爱上别人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闽南歌曲中有关婚姻的歌曲则风趣幽默,充满着幸福与甜美,其取材也贴近着生活,以生活中真实的一面来歌颂婚姻的美好。如《病仔歌》其唱腔欢快而有趣,而其歌词更展示了闽南方言的丰富多彩。短短的十句换了十种叫法称呼自己的妻子。总之,闽南语民歌最为单纯朴实,闽南方言的根植于民间,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各种乐种相互吸收、相互渗透,深厚的文化积淀形成该地区的音乐风格,为其音乐文化远播海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体来说,闽南歌曲是独具魅力的歌种,鲜明地体现了当地人的生活情趣。闽南语歌曲作为闽台文苑中的一个乐种,正是其歌曲音调组合元素来自闽南文化沃土中,源于闽南地区的语言,民间曲艺民间民谣、戏曲、以及地域特色的生活、习俗等人文活动。一直以来,闽南语歌曲为海峡两岸及东南亚各地的闽南乡亲所津津乐道并传唱着,凡是有闽南语系的地区如闽台一带、广东潮汕、海南以及东南亚等地,都少不了闽南语歌曲,可见其辐射影响之大,影响之深远。

二、闽南歌曲独特唱腔

闽南歌曲的魅力不仅来自其优美的歌曲旋律,而且来自其诗一般优美的歌词,鲜明而起伏跌宕的歌唱性节奏。它们在表达了词、曲作者的动机和思想的同时,也通过演唱者饱含深情演唱的二度创作,赋予了曲调和歌词以全新的生命。

台湾闽南语歌曲的演唱跟其他流行歌曲一样,都需要有声乐的基本功,但是台湾闽南语歌曲的演唱与流行歌曲、民歌等演唱的最大区别和特色在于唱腔上,大部分台湾闽南语歌曲演唱常用哭腔,这就要求演唱者演唱时要有一定的声乐技巧,运用充满韵味的哭腔来演唱。使整首歌曲的感彩越加浓厚,使歌曲更加富有感染力,如现代比较流行的一首闽南语歌曲《雨水我问你》,独特的鼻音、丰沛的感情、苦味满满的哭腔令人为之动容,如“啊~~~~雨水我问你,我的感情算什么,不知爱已经爱这么多年。。。。。。”如果和我们平时演唱流行歌曲一样来演绎就体现不出这首歌的韵味,如果再结合哭腔来演唱,歌曲就会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非常吸引人,又显现出闽南语独有的味道。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时间的变化,闽南语演唱也渐渐融入流行音乐的要素,有些歌曲出现了没有运用哭腔演唱,但歌曲仍然有自身的特色。

闽南语歌曲在演唱上的另一特色在于尾音的咬字以及演唱的颤音上。闽南语歌曲在演唱时经常用拉长的颤音,这就要求我们在演唱的时要有气息的支持及控制气息的能力,而且在咬字上有别于我们演唱其他歌曲,闽南语歌曲演唱的尾音特别注重押韵,如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爱拼才会赢》中“一时失志,不免怨叹”的“叹”,一般是唱成ta.....n,而闽南语歌曲在唱腔上却注重它的押韵,唱成tan n......“一时落魄不免胆寒”的“寒”,“那通失去希望”的“望”等等都注重在押韵上,与流行歌曲在演唱上要求要打开唱有区别,又如歌曲的尾音在演唱时运用颤音来拉长,通过气息上升到鼻腔,感觉是用鼻音再延长,就如我们练声时唱“n”字一样感觉运用到尾音的咬字上,然后再拉长保持尾音的时候装饰了颤音,使歌曲特色突出,韵味十足又与众不同。多数闽南语歌曲婉转优美,转而情绪激昂高亢,再急转直下,唱腔收放自如,出神入化。因此我们要唱好闽南语歌曲就要把握它的风格,了解其曲式结构,歌曲的特点,运用其特殊的演唱方式演绎出饱含韵味的闽南语特色。

闽南语歌曲演唱大多以质朴、通俗、大众化等特点,深受海峡两岸人民的喜爱,其唱腔曲调的特殊均利用人物性格,环境气氛,用音乐强弱和节奏松弛来激发相应的感情,所以更能强化人物性格,淋漓尽致地揭示人的内心世界。使听众直接获得不同程度的美感与共鸣。“声情并茂”作为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成语。已有悠久的历史,它不仅是我国民族声乐理论的一个闪光点,而且也表达了人们的审美方面的一种追求,在我国古代的唱论中,“声”与“情”一直作为歌曲艺术的两项最基本的要求和标准。

综上所述,闽南语歌曲是具有独特魅力的歌种。欣赏者和演唱者应从歌唱的语言、音乐、文化去把握其间相互的关系;体会其交相辉映的美感。闽台文化源于中原文化,又与闽台当地的文化相互融合,闽南语歌曲正是秉承其特点而发展成为闽台乡土之花的特殊歌种。闽南语歌曲演唱不仅是一种技巧,而且是一种文化,他潜移默化地提升了我们的修养,陶冶我们的情操,增加我们的知识。

三、结语

音乐是没有国界的语言,而歌曲长期以来一直被人们看成跨越国界、疆域的文化使者,它们常常能反映一个民族的心声,也能表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人们的喜怒哀乐、文化习俗。同时,不同风格的歌曲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历史底蕴,其歌唱的内容也无不深深的打上了时代和文化的烙印,所以,对闽南歌曲的学习还能够促进学生对东南亚国家的了解,促进跨文化的交流。笔者希望能借助声乐教学中闽南歌曲的教育和教学,使声乐演唱者易于接触、理解、融入东南亚国家的风土人情和习俗文化,可以从闽南歌曲的学习中挖掘出大量的他民族文化的瑰宝,缩短中国传统民歌与东南亚民歌之间的文化“时差”距离,扩大演唱者的文化视野,逐步消融不同文化之间的障碍,启迪我们学生的智慧,最终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在全球化、国际化的大背景下所需的跨文化交流、交际能力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蓝雪霏.台湾“褒歌”的系属及其来源[J].音乐研究,1994年01期.

[2]邓双林.音乐审美的体验性特征与主体性发展初探[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3]陈伟建.爱拼才会赢──访台湾”闽南语歌王”叶启田[J].台声,2003年06期.

[4]李雅琴,林志党.明末清初“闽南语字典”佐证海峡两岸方言渊源[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5]陈艺凤.近现代闽台闽南语民间歌谣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6]杜晨.歌曲在中国近现代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中的地位[D].上海音乐学院,2010年.

闽台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妈祖;民俗体育;产业化;SWOT分析

一、前言

2006年6月,湄洲妈祖祭典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世界各地每年有近百万的妈祖信徒前往莆田湄洲岛祖庙进行朝拜,本文主要研究方向是闽台妈祖民俗体育产业化背景及SWOT分析,为发展妈祖民俗体育产业提供理论参考,给予未来妈祖民俗体育产业化发展一定的帮助。

1.闽台妈祖民俗体育的研究现状

莆田市湄洲岛是妈祖的故乡,每年都有诞辰、羽化升天祭典、庙会等重大节日,在这些祭典表演里面有很多传统的妈祖民俗体育项目。妈祖民俗体育活动的表现形式大致有三种:庙会活动、节俗活动及民间艺术活动。每年全世界前来湄洲岛进香谒祖朝拜的人很多,祭典上各种民俗体育节目的表演逐渐成为了祭典的主角,里面包涵了很多的妈祖民俗体育资源,这些传统的民俗体育项目在后人的精心改编下,很好地继承了原来的祭祀精神,而且赋予了这些体育项目各种的功能。妈祖信俗是中国首个信俗类世遗,发展民俗体育是关系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来说是有重大意义的。随着莆田湄洲岛滨海体育旅游业的开发研究与发展,关于妈祖民俗体育产业的研究也更进一步了,给闽台妈祖民俗体育产业化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案例。

2.闽台妈祖民俗体育产业化背景

2008年8月开始,莆田学院认真研究整理了妈祖文化中的体育元素。以2009年9月30日妈祖文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契机。创编了妈祖健身功、健身操、健身舞三种蕴涵丰富妈祖民俗文化的体育项目,近年来,在莆田湄洲岛还举办了一些体育赛事,有全国沙滩排球巡回赛、海峡两岸“妈祖杯”龙舟赛等,但是利用湄洲岛上的妈祖文化和滨海旅游资源开发出来的体育资源还不够规范科学,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文化发展等因素的需求,发展闽台妈祖民俗体育产业化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很多人开始了湄洲岛妈祖民俗体育的开发和研究。自2011年11月开始,每年的妈祖诞辰和羽化升天祭典仪式由莆田学院师生来担任,这种祭典模式结合实际开发妈祖民俗体育的情况给闽台妈祖民俗体育产业化带来了新的研究思路。

二、闽台妈祖民俗体育产业化的可行性分析

传统的妈祖民俗体育活动流传到了今天,很多已经被运用到了除庙会活动、节俗活动及民间艺术活动以外的地方,逐渐有了朝商业化发展的趋势。2010年6月,莆田学院体育系妈祖女子车鼓队参加了上海世博会上福建馆的节目表演,还到福州三坊七巷等各地表演,充分地展示了妈祖民俗体育产业化的可行性。目前,全球妈祖信众有2亿多,群众基础雄厚,发展妈祖民俗体育作用,一是促进了妈祖文化的传播;二是增进民族与社会的认同感。通过举办民俗节庆活动对国人而言增进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对世界华人而言增进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对外国人而言透过节庆活动增进对当地文化历史背景的认识与理解。当前,随着妈祖文化的世界性传播在全球尤其在台湾妈祖文化成为两岸民众精神交流的重要纽带,如今以妈祖冠名的体育赛事在两岸的各种节庆文化活动中比比皆是,体育充当了十分重要的载体,而民俗节庆体育的地域文化性,加深了两岸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有利于海峡两岸的和谐与发展。

三、闽台妈祖民俗体育产业化的SWOT分析

1.闽台妈祖民俗体育产业化的优势

(1)资源优势。闽台妈祖民俗体育项目种类较多,每年“元宵闹妈祖”活动中的摆棕轿、耍刀轿、冲礼花等,农历三月二十三“妈祖生辰日”和九月初九“妈祖羽化升天”祭祀活动中的皂隶摆、妆阁、转凉伞、八佾舞等。还有一些未用在这些传统祭典上的民俗体育,如妈祖女子车鼓、舞龙舞狮等观赏性较强的体育项目,还有妈祖健身舞、妈祖健身操、妈祖健身功等以强身健体为主的体育项目。加上世界各种以妈祖信仰为活动的庙会活动数不胜数,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各地的妈祖民俗文化交流也越来越频繁了。

(2)地域优势。莆田市地处福建黄金海岸中部,近年来,高铁的开通使得福州长乐机场和厦门国际机场到莆田的时间越来越短,莆田港口城市的发展已进一步促进了交通发展,建成了直达湄洲岛的莆秀高速等公路,对于全球妈祖信徒来说都可以算是一个交通便利的地方,而且背靠福建东南经济区,面向台湾海峡,地理环境优越,自古为福建台湾交往的重要通道。莆田湄洲岛是妈祖的故乡,是全球妈祖信徒前来朝圣的地方;莆田湄洲岛是妈祖文化的发源地,传统妈祖民俗文化保留比较完整,莆田其他一些地方的妈祖民俗体育也得到了很好的保留。

2.闽台妈祖民俗体育产业化的劣势

(1)研究开发少。因为,全国民俗体育产业化问题研究比较少,而目前闽台妈祖民俗体育产业化还处在理论状态,在妈祖信徒心目中没多少影响力,所以,妈祖民俗体育产业化初期要经过比较漫长的路。关于闽台妈祖文化的研究已经很多了,在网络上搜索关于妈祖的研究文献已经超过万条,但是没有针对性,涉及妈祖民俗体育的论文也比较少,有关妈祖民俗体育产业化的研究目前还没有,所以不能构成强有力的理论基础。关于妈祖的研究文献最早可以追溯到民国时期。伊能嘉矩在1918年《东京帝国大学人类杂志》上发表的台湾汉人信仰之海神。就是关于妈祖的研究,这样算来研究妈祖文化的年限还是比较久远的,长久以来的研究都很少涉及民俗体育传承与发展的话题,都是研究挖掘妈祖传统文化的。

(2)缺少专业人员。由于全国研究民俗体育产业化起步较晚,目前还没有人专门研究闽台妈祖民俗体育产业化的。政府或者企业也没有足够重视这方面的研究和开发,缺少专门研究闽台妈祖民俗体育产业这个方面的专业人才,这将导致妈祖民俗体育产业化这个项目短时间内比较难发展,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来积累经验。

3.闽台妈祖民俗体育产业化的机会

(1)政策机遇。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和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的经济发展”,这标志着海峡经济区建设由地方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2009年《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4号]中四次提到要充分利用妈祖文化的优势,努力构筑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国家给予了海西经济建设的大力支持,都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妈祖民俗体育的发展,这样关于闽台妈祖民俗体育产业化课题也成为很多人和有关政府部门的研究对象,这样一来给闽台妈祖民俗体育产业化的实践发展带来了机会。

(2)经济发展需求。据统计,2008年

共接待旅客6440多万人,旅游收入达56亿元,每年到湄洲岛朝拜妈祖、旅游观光的海内外游客达到100多万人次,其湾游客有10万人次。当游客认同这些妈祖民俗体育产业项目的时候,在每年来湄洲岛朝拜的时候就可以专门出资请具有闽台妈祖民俗体育特色的一些节目去表演,例如:舞龙舞狮、妈祖舞、妈祖车鼓等等,这样就能进一步的促进妈祖民俗体育产业化的发展,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2010年福建省第十四届田径运动会在莆田成功举办,打响了莆田的文化品牌,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在开幕式的晚会上,表演的很多节目都体现了浓厚的妈祖文化,向游客展现了妈祖民俗体育,这样既促进了妈祖民俗体育的宣传,又间接推动着闽台妈祖民俗体育产业化发展。

4.闽台妈祖民俗体育产业化的威胁

(1)莆仙文化的竞争。妈祖文化是莆

田最有影响力的品牌,是莆田文化的龙头老大,但同时也与莆田的其他文化竞争,例如莆田南少林文化产业、壶山玉皇文化、九鲤湖祈梦文化产业,其中九鲤湖祈梦文化产业已经整合开发建设国家4A级旅游景区。这样一来妈祖文化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不断受到这些文化产业的冲击,这些文化产业或者其发展起来的旅游景区都将吸引很大一部分人的注意力,并且占用政府支持民俗文化发展的一大部分资源,都将会影响到妈祖民俗体育产业化的发展,妈祖民俗体育产业如何在众多莆田文化产业的冲击下蓬勃发展,吸引社会各界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将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2)现代体育发展的冲击。莆田市素

有“田径之乡”“武术之乡”“篮球之乡”的称号。一直以来,莆田市的现代体育产业都比较发达,尤其是十四届省运会在莆田市的成功举办,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现代体育产业的发展,但是像妈祖民俗体育产业这种传统民俗体育产业的发展还是相对比较落后的,地方政府用于发展民俗体育产业的专款比较少,导致了民俗体育发展缓慢,近年来,莆田湄洲岛的体育旅游开发与发展一定程度给予了民俗体育产业的发展空间,但是来自现在成熟的体育产业的冲击还是不容忽视的。

总的来说,对妈祖民俗体育的研究还是比较少的,目前将闽台妈祖民俗体育产业化还没人提出这一观点和加以研究,通过分析发展现状以及预测今后可能的发展方向—如果闽台妈祖民俗体育与湄洲岛旅游结合起来,妈祖民俗体育产业化的可行性比较大。两岸民众交往越来越密切,同时妈祖文化又是两岸共同的宝贵财富,在台湾民众普遍信仰妈祖,很多人每年都会到湄洲岛妈祖祖庙进香,结合整个民俗体育发展趋势和国内国际社会发展的需要,闽台妈祖民俗体育产业化是必须发展的,但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首先,将一部分体育活动商业化,例如成立专门培训妈祖舞、妈祖功这些大众的娱乐健身教练,到各个社区或者老人院进行这些健身培训,让更多的人认识到这传统妈祖体育活动。其次,成立专门的闽台妈祖民俗体育活动训练基地,可以成立公司模式,全球有5000多座妈祖庙,每年都有很多的祭典仪式,一些庆典也可以出资请这些专业的民俗体育表演队表演,全世界有2亿多妈祖信徒,市场潜力巨大,所以闽台妈祖民俗体育产业化是可行的,但是还需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进行研究实践,只有理论联系实践才能真正实现闽台妈祖民俗体育产业化。

参考文献

[1]吴冰,肖熙然.妈祖文化视野中的莆田滨海体育旅游业开发研究[J].海峡科学,2012(8):151-153.

[2]林顺治.妈祖文化中的民俗体育探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1,3,28(2):194-196.

[3]刘青健.妈祖文化视野中的莆田滨海体育旅游业开发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0(5):128-131.

[4]林朝晖,林德明.妈祖民俗节庆中的体育文化活动[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11,30(4): 35-37.

[5]林立新,王佳.妈祖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莆田学院学报,2011(4):1-6.

相关期刊更多

闽台文化研究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闽南师范大学

闽台关系研究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贵州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