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培养小学生思维能力的案例

培养小学生思维能力的案例

培养小学生思维能力的案例

培养小学生思维能力的案例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8-0222-02

0 引言

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关系到民族和国家的兴衰。创新人才是创新能力的承载者,培养创新人才是关民族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人才培养靠教育,如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必然成为每个教师都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案例教学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 案例教学具有培养创新人才的特征

案例教学具有主动性、直观性、生动性基本特征,除此之外,还具有启发性、实践性、求异性、互动性特征,后面这些特征有利培养创新人才。

1.1 案例教学具有启发性特征 案例教学是一种启发式的教学,通过案例分析,启迪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开动脑筋,深入思考,找出更好的、更贴近实际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教学法强调的是思考的多向性、空间的多维性和结论的多元性,对知识不是教条式的掌握,而是通过启发人的思维,发掘人的智慧,悟出事物的真谛。这一特征有利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1.2 案例教学具有实践性特征 列宁说过:“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1]这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性。学生只有通过具体的实践,才能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只有经历了实践的全过程,才能系统地掌握各个环节的基本技能和方法。为学生提供了实践的舞台。案例教学法是把案例作为一种教学工具,营造逼真的情境,使学生置身于案例故事的情境中,充当特定事件的具体角色,感受面临的实际问题,认真地对待案例中的人和事,自主地分析案例中各种数据和错综复杂的案情,对其中的有关信息进行分类组合、排列分析,理清头绪,揭示问题的症结,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在参与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增长才干,从而促进学生实现知识向能力、素质的转化,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案例教学法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特征,在学生离不开教室的情况下,案例教学能为学生拓宽视野,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经验。这一特征有利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1.3 案例教学具有求异性特征 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倡导个性解放,强调培育具有个性特征的创新思维素质。案例教学提倡学生独立思考,标新立异,如果学生能提出独到的见解或方案会受到激励;相反,如果毫无新意,发言者自己首先会觉得尴尬。因此,案例教学体现了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学生针对案例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见解,破除对现实中“惟一正确”答案的迷信和依赖,促成思维的相互沟通、启发和补充,从而激发学生求异思维,扩展思维空间,促进学生创新个性发展。

1.4 案例教学具有互动性特征 案例教学法注重通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展开分析讨论,形成热烈的、互动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新观点和新见解,促成思维的相互沟通、相互启发和相互补充。因此,案例教学具有互动性特征,这一特征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经常要求学生合作完成研讨、提案、答辩等任务。案例教学群体活动多,这种群体活动使每个学生在参与案例讨论过程中,学会如何与他人沟通,体会到如何听取别人的见解,学会如何坚持自己的观点,如何去说服别人,体会到如何自我指导和自我控制;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体会到如何理解和包容不同想法、不同观点的同伴;学会如何才能心平气和地与他人合作,体会到如何才能与他人携手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因而,整个案例教学过程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正是创新人才必备的素质。

2 案例教学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价值

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就可以发现案例教学法具有激发学生兴趣,刺激学生积极思考的作用。它要求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为没有现成的答案,所以必须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创造性地思考才能完成学习任务,而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也就培养训练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1 案例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传统教学方法教师只重视讲解知识和原理,只要求学生认真听讲,理解就可以了。学生搞不清楚的问题都由教师解释,给现成答案。由于学生是被动的接收者,是在重复、重现、记忆教师的讲义,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久而久之,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受到束缚,学生天然的创造潜质就会受到严重的损害。早在20世纪60年代起英美等国掀起了“思维教学运动”[2],使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各类教育中日益显示其重要性。“思维教学运动”主张“为思维而教”,反对传统的“为知识而教”。而案例教学体现了“思维教学”,它不是单纯向学生传授讲解知识,而是向学生提问题,不作解释说明解决问题的现成原理,而让学生自己从分析问题中,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求索原理和方法。这无疑给学生施加了极大的思维压力,必须积极主动地独立思考,面对没有现成答案的问题,不容许思维停顿,必须要经过自己的创新思维才能寻求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由此可见,案例教学锻炼了学生横向思维和纵向思维、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的综合运用,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2.2 案例教学有利于刺激学生求知创新的欲望 人有求知的天性,对未知充满了好奇。但是传统教学法单向讲解灌输知识,对学生的求知心理缺少积极的刺激,不能促使学生的思维达到一种高度活跃的状态,求知欲望得不到充分激励。可见,学生从接受知识方面,显得被动消极。因此,早在1990年,美国会计教育变革委员会在其公告中就明确指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成为主动的参与者而非被动的信息接收者”。[3]案例教学革新了传统教学法,不是向学生灌输现成的知识,而是给学生提出一系列现实问题和相关条件,要学生自己主动积极地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为了解决所面对的问题,学生就必须充分展开积极的学习思考,要弄清问题的实质,理解各种条件的意义,论证求解方案的理由,说明求解过程各个环节的根据。同时,要把以往所学的各方面知识广泛联系起来,还要主动学习新的相关知识,在头脑中新旧各种知识要形成一个完整的结构,综合运用所学到的各种知识求解问题。由此可见,案例教学法可以大大增强学生求知的心理。而获得的答案知识是学生对案例的分析、主动求索得到的。学生通过这样训练得到的知识,理解深刻,掌握牢固,而且也会从中感受到求知的喜悦,在求知过程中也得到了创造的满足感。

2.3 案例教学有利于激活学生创新天性 自主创新,是天赋人性。每一个人天生都喜欢创新、希望创新,特别是青年学生更爱追新猎奇,正处在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时期。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显得十分重要。传统教学方法只重视对知识的传授讲解,而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训练,对如何应用所学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则缺少有效的训练;针对问题不能给学生以思维的有效启发引导,甚至让学生死记硬背答案,这无形中已损害了学生的创造天性。而案例学则与此相反,它不仅让学生敢于面对新问题,而且给学生提供积极的思维启发和引导。让学生从分析问题中得出知识结论,再从解决问题中设计出方案方法,这样,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技巧、看问题的独特角度、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对新生事物的敏锐感知能力。由此可见,案例教学在刺激学生创新思考时能够发挥的积极作用,案例教学中的案例所描述的是一个故事情境,只有事实,没有分析,没有绝对的标准答案。故此,在课堂讨论中,学生围绕案例中的问题,积极踊跃发言、激烈辩论,从而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正如威廉·基纳所说:“案例分析的性质在于,它是作为现实中发生的实践问题的理解及其问题解决中的专家所固有的思考方式的一种教育方法。”[4]因此,案例教学有利于激活学生创新天性。

2.4 案例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案例教学是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方法,提倡采用研讨式、参与式、互动式等方法,吸引学生积极思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有效激发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案例教学过程中,通常教师事先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组织各小组展开组内讨论。在讨论中遇到难题,会主动查找答案,变“被动学”为“主动学”,从而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和研究创新意识。

3 案例教学重在精选案例

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作为教学的起点,案例是教学过程中的载体。选好案例是搞好案例教学的前提和基础。一个恰当的案例,就会像一块巨大的磁铁一样,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一方面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理论,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助于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素质。案例选择是否恰当,直接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和质量。为此要着重把握以下几点:

3.1 案例选择要有针对性 学生中遇到的重点、难点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也是寻找案例材料、设置思考问题的根本依据,根据不同教学对象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案例,才能完成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任务。如果所选的案例与培养对象相脱节,即使再引人入胜,也难免有违背教学初衷之嫌。

3.2 案例选择要有现实性 案例教学的生命力,就在于不断反映和反作用于现实。成功的案例本身就是一个好的样板,把案例中的经验及处事艺术总结下来,对于学生处理同类问题,不仅可以提供重要参考,而且可以起到示范作用,所以案例应当能够反映现实生活,才能与学生的思想产生共鸣,引发他们学习的浓厚兴趣。

3.3 案例选择要有典型性 案例不在大小,内容不在繁简,关键在于所选案例是否能够反映某种理论或某个知识点,如果案例过于简单,学生一看就能达成一致意见,就失去了意义,所以应根据授课内容和学生实际水平,选择难易相当、能够引发思考的代表性案例。典型案例既要有成功经验的,又要有失败教训的。成功的经验大体相似,失败的原因各不相同,揭示失败原因的案例,能使学生进一步从正反两个方面吸取经验教训。

3.4 案例选择要有基本性 所选案例必须与课程内容紧密联系。可以紧扣教学基本原则选择案例,其最大益处就是,有助于学生在基本理论的指导下,分析研究案例,这是一种从抽象到具体的教学方法;同时,也可以紧扣教学基本方法选择案例,就是由教师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导引出将要讲授的基本方法,这是一种从具体到抽象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实施中,二者可以交叉结合使用。

3.5 案例选择要有多样性 从学科分类教学的角度看,教学案例应有互补作用。例如,管理学科要有反映管理理念、管理体制、管理制度、管理方法等方面的案例,指挥学科要有反映指挥体制、指挥关系、指挥方式、指挥手段、指挥方法、指挥效能等方面的案例。从案例选择的角度看,既要有表明成功经验的案例,又要有失败教训的案例。成功的经验大体相似,失败的原因各不相同,揭示失败原因的案例,能使学生进一步从正反两个方面吸取经验教训。从案例来源看,既有教师编写的案侧,又有从现有的案例中筛选的案例,又要有动员学生提供案例素材。

参考文献:

[1]《列宁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第183页.

[2]J.H.M.Hamers&B.Csapo,Teaching Thinking,in J.H.M.Hamers. etal,(ed.)Teaching And Learning Thinking Skills,SWETS & ZEITLINGER Publishers,1999.

培养小学生思维能力的案例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解题思维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208-01

数学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必须工具,对数学实质的认识不能够仅仅依靠教材来完成,还要将数学知识还原到实际生活中。所以概括来讲,数学知识学习的本质,就是数学解题思维活动的全过程。小学生数学解题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激发其无限的创造能力、培养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是素质教育最好的体现。教师应不断转变教学观念,通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想象以及与实现相结合的能力,为其思维能力开发提供有利条件,为学习数学知识要点打下坚实的基础。

1.小学生数学解题思维能力培养的意义

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活动其主要内容就是解题思维活动。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过于专注对教材内容的传输,忽略了小学生创新思维意识与解题思维能力的培养,课堂上很少有人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大胆猜想并提出新型的解题思路与方法。教学过程单一、教学效果不理想是小学数学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1]。在国家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小学生数学解题思维能力,对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提升教学品质以及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等具有重大的意义,也是教育发展改革的必经之路。

2.小学生数学解题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

小学生数学解题思维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需要长期训练与培养的过程。由于小学生的思维发育正处在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起步阶段,授课教师应根据其发展、发育特点,在小学数学的教学活动中要不断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并鼓励小学生对问题大胆想象通过亲身体验得出问题的答案。下面将对小学生数学解题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做具体分析。

2.1 独立思考,培养创新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发挥平等民主的权利是引导学生锻炼思维能力的前提。但是想要使学生善于创新、独立思考还需要授课教师结合教学内容与学习目标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鼓励与引导。授课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鞭策学生,并对其给予充足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寻找解答问题的最佳途径。

例如,"北京到上海的距离约为1200公里,一列火车的时速为每小时120公里,火车上午7点从北京出发,17点是否能够到达上海?"教师在解此题时应鼓励小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通过不同方法进行解答。学生通过验算、讨论以及猜测等不同形式进行独立思考,并提出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2]。第一种学生以1200公里路程为标准,分析在10个小时之内能否走完全程;第二种以火车10小时内到达上海的速度为准,看火车现有的时速是否能达到最低时速;第三种以题目中给出的10小时为准,根据以上提供火车速度计算10小时火车能行驶多远。

又如,在教授"7加几"的进位加法中,教师可以设置开放性的题目()+()+()=14,目的是想引导小学生利用"凑十方法"或进行连续相加以得到不同的答案。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后可能得出(7)+(3)+(4)=14、(7)+(6)+(1)=14等等,通过独立思考使学生能通运用多种方法对问题进行解答,大大提高了学生解题的思维能力。

2.2 大胆想象,培养探究能力。探究是发现新事物创造新事物的基础,是在已有知识基础之上通过对事物感知、猜想、研究、创造的实际活动,也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前提。教师应积极鼓励小学生对题目进行大胆想象,冲破传统思维定势、勇于创新、不拘泥与常规的解题模式、甚至可以鼓励学生突发奇想。尽管授课教学对学生的解题答案不要严格苛求,让学生享有言论自由的权力,但在回答过程中教师要正面引导、使学生能够找到解题的最佳方法。

例如,在学习"能被7整除的数"时,可以先让学生想象能被7整除的数字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特征?有些学生会联想到能被2和5整除的数字特征,因此可能认为能被7整除的数字个位应该也有数字7,教师列出7、17、27、37、等数字,学生会发现这些数字是不能够被7整除的,此时学生的思维可能陷入困惑的状态之中。教师顺势再列出一组数字7、14、21、28等等,学生会得出这些数字能被7整除。通过不断的想象和困惑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探究事物的欲望,并对问题答案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最后通过教师启发学生明白只有7和7的倍数才能够被7整除。

2.3 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思维能力。与实践相结合是培养小学生解题思维能力的重要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应充分利用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不断引导其将数学知识要点应用到实际生活之中,在手脑结合的过程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学校组织春游活动并且需要购买活动备品,教师可以将此重任交由学生完成。首先列出需要购买的物品名称及价格、数量,30条毛巾每条2元钱、30瓶款泉水每瓶1元钱、15袋饼干每袋2元钱、30只彩旗每只0.1元钱……教师将200员物品费用交给学生,学生通过对物品数量、价格的计算,把现金合理支配出去。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对加减乘除能够灵活运用,而且积累了许多生活常识,通过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完美结合,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4 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自主能力。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合理利用课上以及课下实践,通过实效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能力。首先,授课教师要改变过去以教材内容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将学生课堂范围不断扩大,引入生活实例激发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其次,改变传统讲授教学模式,将课堂交还于学生,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扮演指导者与引导者的角色[3]。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利用现有知识对数学难题进行解答。

例如,在进行"两位数与一位数的乘法"学习时,22×2=?学生可以直接相乘得出具体数字,还可以通过两个22进行相加得出答案。这样通过学生对问题进行自主分析判断得出答案,不仅有助于数学知识要点的掌握,还能够从主观上锻炼学生解题的思维能力。

3.总结

尽管数学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学习过程相对枯燥,但是教师可以通过不断创新使小学数学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愉快。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小学生解题思维能力的发展与产生既要依靠丰富扎实的基础理论和熟练的技巧技能,同时还有懂得相应的思维方法。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不断深入教材、正面引导、以实际需求为出发点,不断转变教学观念、结合现实生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想象的解题思维能力,确保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 孙平伟.浅谈小学生"我要学数学"意识培养策略的实施[J].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6(12)

培养小学生思维能力的案例范文第3篇

一是缺乏学术思维的培养。在以传授课本知识为目的的教学理念和一切为考试服务的教学目标的作用下,课堂教学中自觉不自觉地把注意力集中在硬性知识的传授上,缺乏对学生法律思维和学术素养的培养,学生成了“硬性记忆的机器”,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大多数学生迷茫于众多法律条文的表面知识,无法探索法律条文背后的深刻法理,更不能在理解法理的基础上抽象概括出众多法条的规律。在此作用下,一方面,对于经济法的学习和考试成了学生们学习的唯一目的;另一方面,死记硬背成了学生们学习经济法的唯一方法。由于缺少学术思维的培养,学生学习吃力、效率低下、学习兴趣索然,教学效果一般,无法实现培养学术型人才的教学目标。二是教学方式陈旧。未来的经济世界中,以高超的专业知识为基础、辅之以娴熟的外语技能才是在人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王道。国与国之间在宏观层面的博弈与角逐、跨国私权主体之间在微观交易中的摩擦与较量,都离不开对他国及国际法律规则的准确判断与选用,而这需要过硬的法律和英语实力做后盾。然而,就我院现阶段的经济法教学来说,教学手段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国际化的加剧而有所改变,教学方式呈现出“格局小,模式老”的特点。直言之,单纯的全中文讲授已无法满足国际化对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一方面制约了经济法学科的建设和教资的培养,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学生国际化素质的提高。

2、经济法课程教学的优化策略

2.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应当遵循“目的性与趣味性兼有”和“客观性与启发性并重”两大原则。案例教学法的核心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运用经济法处理具体实务的本领,进而使学生在未来生活中面对相关问题时能够表现出一个法律人应有的从容。经济法教学现状表明,“许多学生尚不能充分认识理论对于实践的指导意义,对于学习纯理论问题的兴趣并不高,因此,在法学教学中应尽量选择具有趣味性和新颖性的案例。”通过生动有趣的案例强化学生对经济法原理的理解和关注。此外,“所选取的案例必须是客观的、真实的,这样才能反映社会生活实际,突出法律的实践性,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分析、判断,避免走入误区,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同时,客观的案例还应当包含着带有启发性的问题,使得学生在对这些问题进行判断、推理、论证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法学素养与法律技能。案例教学法的实施主要体现在课前准备和课上施用两个环节上。案例库的建设是课前准备阶段的核心工作。学校可通过鼓励师生踊跃参加、开展校际教学资源共享活动、成立教学案例库编纂小组等手段做好教学案例库的建设工作。具体经济法教学案例的选取可借鉴现行出版案例资料、符合案例模式要求的社会热点问题、理论界的经典案例等。规范操作流程是课上有效施用案例的重中之重。具体来说,可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其一,案例选取。授课教师课前从案例库中精心择取与特定专题关联度较高的教学案例。其二,案例导入。授课教师在明确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后以适当的方式向学生展示教学案例。其三,案例讨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特定的问题对教学案例展开讨论并汇报讨论结果。其四,案例总结。授课教师对学生的发言予以点评,阐释特定案例反映的理论教学内容,以案说法、依案论理。

2.2论文教学法

论文教学法应当紧紧围绕“提升思维能力”这一原则而展开。思维能力对大学生来说至关重要。能独立思考、会独立表达是一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而论文教学则是达至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论文教学力争实现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达到量的积累和质的突变两者相统一的结果,因此,期末论文考核和毕业论文考核是论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两个环节。传统的授课模式,无论是考试课还是考查课,在期末考核中一般采用闭卷考试或开卷考试的方式。并且,考试成绩一律按照事先给定的标准答案进行评判。应试教育带来的一个必然后果就是使多数学生形成机械的思维和划一的行动,显然,这不利于个性化创新能力的培养。鉴于此,我校鼓励教师改善期末评估标准,采用更富实效的考核方式给学生期末评分。目前,已有少数教师将结课论文作为期末考核的方式。笔者认为,对于经济法这门课,一个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法学学科,应采用结课论文与闭卷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结课论文、闭卷考试各占期末总成绩的50%。当然,授课之初,应专门拿出一次课给学生讲授法学论文的写作方法和评分标准问题。“毕业设计(论文)是学习的深化与升华的重要过程。这个过程既是对大学生学习、研究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锻炼,又是对大学生学习成果的全面总结,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培养效果的全面检验。”经过之前的阶段性论文写作训练,学生已初步具备学术研究的基本技能。在毕业论文考核环节,应进一步加强论文规范性的指导,使学生在选题、资料、结构、注释、见解、相似度等标准上有更加准确的认识和把握,为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养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2.3双语教学法经济法

培养小学生思维能力的案例范文第4篇

【关键词】计算思维;C语言程序设计;案例教学法;教学理念

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去求解问题、设计系统和理解人类的行为[1]。与传统的数学思维不同,计算思维不关注逻辑推理、演算的精准程度,而是注重问题分析和解决的实践过程。作为我国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必修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之一,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的思维和方法进行问题求解,这需要通过强化计算思维训练来实现。

1 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多年来,我国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一直奉行“实用主义”,强调计算机应用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的思维力及创造力的培养。受这种教学理念的影响,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们普遍对程序设计类课程不重视,片面的认为程序设计与专业学习没有关联,不是必备的基本技能,因此学习缺乏主动性。同时,C语言本身语法结构比较复杂,对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而传统的C语言课程教学手段、形式比较单一,大部分时间是老师一个人在台上讲,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课堂枯燥乏味,教学内容则偏重于基本概念和语法规则,与专业学习联系不紧密,因此,对于初学者来说,学习和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容易产生畏难情绪,有甚者干脆放弃学习。

2 树立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教学理念

计算思维能力是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工程中一个重要的培养目标[2]。近些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普遍提高,因此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应打破“计算机工具论”的局限,加强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学重心应由原来的知识和技能培养逐渐转变为计算思维能力培养,这意味着程序设计类课程在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地位要显著提升,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认识到该类课程的重要性。另外,在第一节理论课时,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程序设计的目的,让他们认识到课程的学习不仅为掌握编程语言,更重要的是培养令之终身受益的计算思维能力。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学生只有在课程学习之初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才能更加积极主动进行后续学习,才能自发的加强对自身计算思维的培养。

3 融入计算思维的案例教学法

所谓案例教学法是指利用已经发生或将来可能发生的问题作为个案形式让学习者去分析和研究,并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3]。传统的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方法是以教师讲授为中心,只告诉学生怎么去做,而且其教学内容在实践中可能不实用,且非常乏味无趣,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创新性难以得到发挥。面向计算思维的案例教学法以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为目标,通过精心设计包含知识点的案例,为学生创建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增强对算法的理解,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没人会告诉你应该怎么办,而是要自己去思考、去体会知识中所蕴含的方法之巧妙,使得学习由枯燥乏味变得生动活泼,也培养了学生主动思考和积极探索的习惯。 4 基于计算思维的案例教学实践

4.1 案例设计

大多数C语言教材都是按知识的逻辑结构体系进行编排的。一开始介绍数据类型、表达式等比较抽象的概念,这样不仅有悖于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编程的积极性。因此,在第一堂C语言理论课时,可以针对学生的兴趣点,演示一些诸如贪吃蛇、打地砖等C语言开发的小游戏,为学生开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情境,让他们充分感受到C语言程序设计的魅力,认识到C语言的实用性。

案例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谨慎选择教学案例。通常,设计的教学案例应具备以下特点:

(1)相关性。案例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4],因此所选案例首先要注意紧扣教学内容,能够合理地反映所对应的理论知识点,这样,通过后续的案例分析来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并能运用到实践中。

(2)针对性。案例不求多而求精,每个知识点或者相关联的多个知识点选用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即可。

(3)可拓展性。选用的案例既要涵盖当前要学的知识点,也可以涉及到后续的学习内容,具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后续知识虽然还没有学习,但教师可先做简单介绍以埋下伏笔,让学生先尝试自学,然后带着问题进入新的知识。

(4)趣味性。教师们在设计案例时,应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尽量选择贴近生活且具有一定趣味性的案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2 课堂实施

课堂实施是基于计算思维的案例教学法的关键。例如,在讲一维数组时,本文设计案例:求20名学生某门课程成绩的平均分,并统计高于平均分的人数。

案例分析:首先定义变量分别存储20名学生的成绩及平均分,那么要定义多少个变量呢?按照前面学过的知识,至少定义21个变量,这样程序中涉及的变量是不是太繁多了?如果学生人数增至200名,难道要定义200个变量保存其成绩吗?显然这种方法不可行,进而教师引出新的知识点――数组。通过这一系列的提问,学生很容易理解数组在程序设计中的意义。接下来详细介绍数组的基本概念及一维数组的定义方法,启发学生如何运用一维数组编写算法。

编程实现:得到了问题的求解思路之后,接下来就要鼓励学生使用C语言编写程序,并进行调试运行。由于本案例还涉及之前学过的选择、循环结构等知识,所以在案例实现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掌握程度,适当的进行复习巩固。

总结与拓展:举一反三,提出类似的问题,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应用一维数组编程实现。对案例进一步拓展:如果每名学生有三门课程,如何统计呢?从而引出新的知识点――多维数组。

5 结束语

C语言课程中处处蕴含着计算思维,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融合计算思维的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积极拓展思路解决问题,大大提高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对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C语言编程技巧,更重要的是从中领悟到“何谓计算思维,怎样运用计算思维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在实践中自主构建自己的计算思维,从而为将来的学习、工作和研究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Wing J putational thinking[J].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2006(3):35.

[2]⒑煜.基于计算思维的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模式改革[J].大学教育,2015(8):22-23.

培养小学生思维能力的案例范文第5篇

不论是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还是新课标要求下的教学,都需要重视课堂上的交流,通过交流可以锻炼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因此,教师需要成立合作学习小组,让学生通过讨论和自主学习获得合作上的共赢,学生只有通过实践,通过说和做来体会到思想品德课程的内涵。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寻找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素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和热情,精心选取合适的教学切入点,围绕着实际生活中的事例,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初中生可以通过激烈地讨论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在带动课堂氛围的同时,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收获知识。教师成立合作学习小组需要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尊重学生的意愿,让学生自愿地结成小组。教师还需要在小组中选择表现相对优异的人充当小组组长,形成“一人带动多人”的学习模式,针对具体的问题进行讨论,以求在各种思想的碰撞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深学生对思想品德问题的理解。如在讲解公民权利时,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讨论小组的作用,让小组成员互相讨论公民有哪些权利,并且如何行使自己的权利。通过讨论可以让学生充分掌握公民权利的具体概念,促使学生把自身融入到政治课堂当中,教师还可以根据课本知识进行适当举例,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为了培养初中生在政治课堂上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还需要借助具体的情境,以汶川地震作为讨论的典型事例,让学生分析在面对地震救灾时政府、社会团体以及学生应该如何去做。通过具体情境的设立,学生就能够很好地理解政府的定义以及政府的一些职能,体会到政府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服务的原则,同时了解自己不但有权利,还需要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学生通过课堂讨论可以培养自主探究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产生自己独到的见解并且形成独特的思维模式。但是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讨论的同时需要注意,自主并不是对学生放任自流,教师需要在讨论中起到具体的管理和调控职责,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讨论方向,给予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和舞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寻找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案例的选择是极其重要的。一个优秀的案例才具有讨论的价值,教学中选择的案例必须能够带动学生的思考和学生探究的热情。教师选择案例还需要依据课本的知识,不超过课本内容的范围,为学生所学的知识服务,通过具体的典型案例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通过对政治案例的讲解需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案例中蕴含的逻辑关系,从主动探究中夯实书本中的理论知识。同时还可以把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提高学生自身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学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从而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效率。例如,在讲解《毅力的培养》一课中,教师需要选择典型的案例,讲清毅力是一种韧劲更是一种积累。为了把毅力这种精神具体化,教师可以选择学生熟识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知识。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教师可以以邓亚萍的锻炼生活作为教学案例:邓亚萍作为乒乓球世界冠军虽然取得了荣耀,但是并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训练。在练习全台单面攻时,往腿上绑沙袋,而且面对两位男陪练的左突右奔,一打就是2小时!在进行多球训练时,教练将球连珠炮打来,邓亚萍每次都是瞪大眼睛,一丝不苟地接球,一接就是1000多个。邓亚萍每天接球、打球1万多个,虽然辛苦,但是她却从来没有放弃。通过对邓亚萍锻炼案例的具体展示,可以让学生在她的身上感受到顽强的毅力。这不仅是对课本知识的延伸,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激励。没有具体的案例作为政治知识的补充,教师的语言会显得苍白无力不具有说服性,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对课本上的抽象学科知识无法透彻理解,也难以掌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的理论知识。在选择案例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案例的精确性、校本性以及科学性,因为一堂课就是局限的45分钟,教师既需要在短时间内讲完课本上的知识,还需要穿插着教学案例。这就需要教师在选择案例时注意精准性,才能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融入到案例创设的情境,使学生对案例中蕴含的问题进行充分地思考和讨论。

三、总结归纳,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就是总结归纳,在总结归纳中才能够获得知识的提升。教师需要在课程结束之后对本堂所讲述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教师需要在这个环节中精心启发诱导,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位,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帮助学生从横向拓展思维,从而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在两种思维的共同作用之下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思想品德课程有其特有的知识结构,所以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构建特有的知识结构,通过总结、归纳使学生能够把自己获得的知识系统化,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他们独立的总结能力以及评价能力。在总结、归纳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由地进行,教师在此过程中应该充当引导和补充的作用,通过课堂总结,进一步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潜能,让学生能够真正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帮助学生战胜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教师还可以以当堂训练来帮助学生总结、归纳知识,在设计问卷问题上可以选择归纳能力强的知识点,既可以以选择题的形式,也可以以问答题的形式。教师还需要根据学生的水平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提高,从而达到大幅度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的目的。在总结归纳过程中设置新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新的思维解决问题。教师在导入课程和总结归纳时要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