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瓷器文化传播的历史意义

瓷器文化传播的历史意义

瓷器文化传播的历史意义

瓷器文化传播的历史意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鸡缸杯;仿古瓷;传统文化;陶瓷装饰设计;文化消费

1引言

陶瓷装饰设计,在华夏5000多年文明历史长河中的不同历史时期,出现了很多经典作品,这些设计作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精髓,富有政治性、时代性,它是时代的生活和精神写照,既有生活情趣,又有审美要求。经典陶瓷装饰设计作品不断地流传、被制作被模仿,仿古之风,从两宋时代就开始盛行,不论是官窑还是民窑,都大量存在着,从而产生了仿古瓷。仿古瓷是后代模仿前朝的经典陶瓷作品而烧制出来的瓷器,它在元代形成,明代成熟,清代前期繁荣,清代后期便衰落了。①它存在于中国古代瓷器发展的后半期,并对这一时期瓷器的发展进程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在中国古代瓷器中占有重要地位。②仿古瓷虽然是赝品,但却有着接近真品的外形与装饰,是针对喜爱古瓷,但又没有很强的经济实力购买真品,而收藏的人群。人们愿意去收藏它、消费它,除了因为它相比真品的价格较低,更是因为仿古瓷带给人们的是文化精神上的消费享受。仿古瓷使得传统文化得以平民化的传播,引导人文精神消费审美风向,在每个时代里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鸡缸杯对当代仿古瓷陶瓷设计的文化影响

2014年的香港苏富比春拍,引发了仿古瓷的热潮。在这一次的春拍当中,最令人关注的莫过于经过八口竞价后以2.81亿港元成交的成化斗彩鸡缸杯,此次成交,刷新了目前中国瓷器世界的拍卖纪录。惊人的成交价值无形中成了仿古瓷器的风向标,它不仅在无形中重新引导了人文消费的审美风向,还传播了中华经典陶瓷装饰设计的精髓。而2.81亿港元成交的成化斗彩鸡缸杯,成为人们消费仿古瓷的热点。在成交之后接下来的时期,2.81亿港元鸡缸杯的收藏者亲自监制了“明成化斗彩鸡缸杯”的仿古瓷,并进行销售。售价分别为“288元、888元、6900元”,很快就被抢购一空。正是因为斗彩鸡缸杯的文化内涵及拍卖的价格,引发了此次的文化消费热潮,经典陶瓷装饰作品中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物质、精神在无形当中得以传播。

3鸡缸杯的设计特点以及斗彩的新审美

明成化斗彩鸡缸杯,是历代收藏家都青睐的精美瓷器,它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早在明代文献中就有记载。郭子章《豫章陶志》曰“成窑有鸡缸杯,为酒器之最”。它产于明代成化年间,明宪宗朱见深时代。它是明成化斗彩瓷器的重要代表,它受到帝王艺术品位对于时代主流文化艺术风貌的影响,是明宪宗朱见深本人在哲学、情感及审美形态上的产物,也是明代成化时期文化繁荣、审美和精神生活的优秀陶瓷装饰作品的体现。明成化斗彩鸡缸杯,高3.3厘米,口径8.3厘米,足径4.1厘米。体型为敞口式,卧足,形状像水缸。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制作十分精巧,线条流畅柔和,胎质细腻,轻薄透体,色彩丰富艳丽,所施彩釉极其鲜艳娇嫩,如脂如玉,精美异常。在鸡缸杯的设计上,杯子一面绘有雌鸡,小鸡啄食在后,雄鸡阔步在前,前方一棵棕榈树,有带子归宗之意。另一面雌鸡小鸡啄食,雄鸡引颈回望,搭配牡丹和湖石,有花开富贵,寓意美好。画面形象生动,情趣盎然,所以称作“鸡缸杯”。整个画面设计上匠心独运,图案纹饰清新雅致,生动活泼。明成化斗彩鸡缸杯的工艺是以青花作纹饰的轮廓线或作局部图案,上釉入窑经1300度左右的高温烧成胎体,再缀填以艳丽的彩色,经低温900度左右二次入窑烧成,形成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的鲜明对比,交相辉映,争奇斗艳,故称作斗彩。成化斗彩之所以名贵,贵在技巧上的创新。

4鸡缸杯承载的传统文化情感

代代相传的斗彩鸡缸杯,工艺精良只是成为稀世珍宝的条件之一,除此之外,明宪宗朱见深与鸡缸杯的故事也是其中的因素之一。相传鸡缸杯是明成化皇帝朱见深为爱妃万贵妃所作。它的产生和万贵妃有直接关系。据记载,明成化皇帝因为自身的经历,从小被比大自己19岁的万贵妃一手带大,经历过家族苦难成为皇帝后,深宠万贵妃,对万贵妃有很深的恋母情结与恋人情结。万贵妃喜欢瓷器,据说在做鸡缸杯之前,成化皇帝看到了一幅宋代的《子母鸡图》,便令人在杯子上绘制母鸡陪伴小鸡啄食的温馨场景。这实际上也是明宪宗把对万贵妃的感情寄托于鸡缸杯之上,送给万贵妃把玩。整个设计过程具有人文故事及情怀。

5鸡缸杯的传统文化消费传播

通过对明成化斗彩鸡缸杯的历史分析从而得知,明成化鸡缸杯不仅带给我们斗彩审美的创作高度,还给我们传递了明成化皇帝朱见深与万贵妃之间的复杂情感、遭遇,从明成化鸡缸杯所承载的复杂情感当中,这些情感有亲情、爱情,甚至已经超越一般的感情。它给我们传播了一定的传统思想和价值观念,具有独特的思想、情感以及审美创作。明成化鸡缸杯是具备鲜明的中国风格的优秀作品。明成化鸡缸杯的仿古瓷其实是一种文化消费。文化消费中的“文化”应从广义上来理解,它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而采取不同的方式来消费精神文化产品和精神文化服务的行为”。而文化消费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会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①文化消费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要。在这里人们进行文化消费的不仅仅是鸡缸杯斗彩的高超技艺,还消费美与文化的价值,这个价值也是皇帝身份的品牌效应的体现,换个方式说就是人们对鸡缸杯艺术及情感上的追求与精神满足。明成化鸡缸杯及其仿古瓷的热潮让我们发现,在当今的陶瓷装饰设计当中,不仅着重技术还有创造文化品牌效应。两者结合,才是陶瓷装饰艺术文化价值所在。陶瓷装饰设计只有依托传统文化,依托不断进步的陶瓷装饰技术以及品牌效应的传播,人们才有更多的意愿去消费以及收藏。但当今很多鸡缸杯仿古瓷,从工艺技法、胎质釉料、色彩画风上粗制滥造,给很多平民收藏家带来很多的困扰,并非所有仿古瓷都具有收藏价值。不稳定、不规范的仿古瓷市场,便宜的鸡缸杯仿古瓷,有的卖到十元一个,贵则几千元。粗糙的仿古瓷图案并不是手绘的,有很多图案是印刷或者贴画,画风死板、突兀,有的甚至可以看到网纹。胎体则是大批量注浆而成,不是手工拉坯。降低了成本,但已经不能成为艺术作品。手绘的鸡缸杯,鸡的绘画外型多样,水平参差不齐,售价几十元上下。款式、工艺、造型五花八门。这类的鸡缸杯仿古瓷没有收藏价值。甚至有卖家生产鸡缸杯纸杯、茶壶等各种器型,让人哭笑不得。从而我们得知,鸡缸杯从1∶1仿古瓷到各种形态存在的状态,是人文文化消费的产物。人们消费心理的好奇欲望以及戏谑的消费心理。

6结论

不管是收藏家热衷于收藏真品或是鸡缸杯仿古瓷的热销风潮,都表明了人文消费在当下时代中成为陶瓷设计当中的重要性。不仅从陶瓷装饰技术以及设计艺术来说,人文精神与传统文化渗入其中,才会有更深的文化艺术价值。而当今的陶瓷装饰设计如何依托传统文化进行设计,正如在2016年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应该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绝不做亵渎祖先、亵渎经典、亵渎英雄的事情。文学家、艺术家要结合史料进行艺术再现,必须有史识、史才、史德。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把崇高的价值、美好的情感融入自己的作品,引导人们向高尚的道德聚拢,不让廉价的笑声、无底线的娱乐、无节操的垃圾淹没我们的生活。”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陶瓷装饰设计当中体现正确的艺术价值,才能准确地把握好文化消费传播。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根,中国陶瓷向来是中华民族传播文明的物质实物,实现中华民族伟复兴,需要陶瓷物质文化的极大发展,也需要陶瓷精神设计当中的文化消费引导来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李砚祖.关于消费文化视野下的工艺美术诸问题[J].东南大学学报,2008(5):84-88.

[2]叶喆民.中国陶瓷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

[3]李崇寒.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口吃皇帝打造的天价诱惑[J].人文历史,2014(9):116-119.

[4]秦高峰.中国传统艺术对现代设计的影响[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11):103-104.

[5]徐敏燕.文化驱动下我国陶瓷品牌国际化发展研究[J].对外经贸,2016(10):76-78.

[6]欧翠珍.文化消费研究述评[J].经济学家,2010(3):91-95.

[7]季涛.鸡缸杯还要“红”多久[J].金融经济,2015(21):62.

[8]王莉英,王兴平.谈明成化斗彩瓷器[J].收藏家,1995(6):24-29.

瓷器文化传播的历史意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景德镇学”;区域品牌;影响

[中图分类号] F12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5024(2008)02-0125-04

[基金项目]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景德镇陶瓷学院中国陶瓷文化研究所招标课题“景德镇学与景德镇品牌关系的研究”

[作者简介] 戴启文,景德镇市经贸委主任、景德镇陶瓷学院客座教授,研究方向为陶瓷经济;

陈雨前,景德镇陶瓷学院院长助理、工商学院院长、中国陶瓷文化研究所主任、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陶瓷文化、企业组织文化;

黄勇,景德镇陶瓷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运筹与管理。(江西 景德镇 333001)

区域品牌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形成,用以反映该地域具有较高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的行业、产业或产品系列,是该地域的企业品牌集体行为的综合表现。区域品牌不同于企业品牌:企业品牌是由独立的企业为了在市场中获得核心竞争力而创建的,而区域品牌的形成是无数区域内企业产品品牌经过长时间的共同努力的结果,区域产业品牌是区域内企业产品品牌精华的浓缩,具有更高的价值和持续的品牌效应,是一种弥足珍贵的无形资产。作为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的高级产物,实践证明,区域品牌所具有的集聚效应、外部经济效应和品牌效应,可以有效地转变区域经济增长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增强区域产业核心竞争力。

“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和丝绸、茶叶一样,瓷器曾经是中国的象征。陶瓷是景德镇称都之源,景德镇因瓷而得名,也因瓷而出名,形成了一个集地名、产品名为一体的区域品牌。“中国瓷都”的称号曾经让这个城市“独领数百年”。然而在市场经济时代,景德镇陶瓷产业由于没有抓住经济体制转型的大好机遇,顺应市场和环境的变化,其高档陈设瓷的市场份额不仅急剧降低,而且日用陶瓷在市场上也逐渐丧失了竞争优势。一个千年老字号区域品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节节败退、衰落,景德镇陶瓷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为此,本文试图从“景德镇学”及其构成体系与研究范畴入手,研判“景德镇”构建对景德镇陶瓷区域品牌建设的影响,旨在以学科建设视野来探讨景德镇陶瓷区域品牌建设,以重振景德镇陶瓷产业,重振瓷都盛誉。

一、“景德镇学”及其构成体系与研究范畴

郭沫若曾作诗“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在景德镇这块因烧造精美瓷器而置镇的著名的土地上,两千余年瓷魂窑火所淬沥积淀而成的文心血脉,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王能宪,2005)。然而在既往对景德镇、景德镇陶瓷研究史上,实践经验与理论视野兼具的研究者并不多见,把景德镇或景德镇陶瓷文化研究作为一门学问、一门学科开展研究的几乎没有,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陶瓷文化研究的深入与推进,与“景德镇”在历史上、在世界、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十分不相称。建构“景德镇学”,这一学术构想的提出,被认为高屋建瓴,史无前例,对弘扬景德镇陶瓷文化,弘扬中国陶瓷文化,弘扬中国民族文化,举足轻重。

那么,何谓“景德镇学”呢?

“景德镇学”是以景德镇陶瓷为缘由和主要研究对象,以哲学和艺术、历史、经济、科技思想为深刻背景和依托,运用综合的研究包括现代的科技手段与方法,研究景德镇陶瓷泥做火烧与销售、消费过程和各个环节中所呈现及反映的材质文化、工艺文化、装饰文化、器物文化、制度文化、传播文化、历史文化等,以及所积淀和反映的哲学思想、器物思想、科技思想、经济思想、艺术思想,并进而拓宽至研究生活方式与文明史、文化史等内容,并由此提升至研究和挖掘出景德镇陶瓷在人类文化生活中的地位、作用,乃至揭示出人类生活的一种文化样式和美的生活方式。

可见,“景德镇学”是一种多学科的综合性的研究,其研究内容和范畴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具体包括:

1.“景德镇学”的学术构想、体系架构与价值体系研究。主要阐述“景德镇学”提出的背景、目的、意义及研究对象、范畴与方法等方面内容,揭示其架构体系与价值体系。

2.景德镇陶瓷与中国哲学思想。主要研究景德镇陶瓷生产器型、装饰、功能所蕴含和体现的中国哲学思想,尤其是陶瓷工艺和哲学思想。

3.景德镇陶瓷与中国文化和民族艺术。主要从景德镇陶瓷与宗教、神话传说、音乐、舞蹈、绘画、书法、文学、哲学、民俗及建筑等关系入手,研究景德镇陶瓷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景德镇陶瓷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4.景德镇陶瓷与中国民族审美思想和审美情趣。从景德镇陶瓷四大传统名瓷与景德镇陶瓷“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风格入手,研究其与中国民族审美思想与审美情趣之间的关系,研究独特的景德镇陶瓷的器物美学。

5.景德镇陶瓷与中国人的生活及其生活方式。从景德镇陶瓷的材质、工艺、装饰、造型、风格和样式、器型、功用等多方面,探讨景德镇陶瓷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之间的相连关系。

6.“景德镇学”与“景德镇”品牌。从“景德镇学”的价值体系入手,阐述“景德镇学”与“景德镇”品牌之间的关系,进而凸显“景德镇学”对“景德镇”品牌提升的重要意义。

7.景德镇陶瓷文化精神与“景德镇之魂”。自古至今,景德镇人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汲取他人之长,并加以融合,积极创新,从而呈现“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盛况,形成“集天下名窑之大成,汇各地良工之精华”的面貌,形成了景德镇陶瓷文化延续千年不衰的辉煌。千年制瓷历史概括出景德镇陶瓷文化精神――创新,创新即景德镇之魂,并用创新的精神,千年不断创造出新的品种、新的造型、新的技法,不断创造出至精至美的瓷器以满足世人物质的和审美的需要。

8.景德镇区域发展与景德镇陶瓷文化遗产。陶瓷是景德镇立市之本,称市和兴市之源,“瓷业兴,百业兴”。重点研究景德镇区域与景德镇陶瓷文化遗产的关系,并从历史的角度阐述陶瓷文化遗产对景德镇区域的重要影响,陶瓷文化遗产的继承、保护、开发应遵循的若干原则以及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9.景德镇陶瓷文化与全球文化一体化的关系。把景德镇陶瓷文化置于全球化的大背景中去研究,在全球文化同质化现象日趋普遍的情况下,景德镇陶瓷文化如何保持自己的民族特性并且在吸取他人所长的基础上,更加彰显民族文化特性,系统论述二者之间的关系。

10.景德镇地域文化。主要研究“景德镇”得名由来,景德镇独特的地理环境与景德镇地域文化与陶瓷历史文化的关系等内容。用艺术人类学、地域文化学的观点和文化地理学等的观点,研究景德镇地域文化。

11.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在系统研判中国各地名窑与名品的基础上,从材质、装饰、造型及烧成等诸多方面,研究景德镇陶瓷的演进史和景德镇陶瓷文化史,并探讨各阶段所呈现的特征。

12.景德镇陶瓷材质文化。主要从坯体的构成,釉的种类与组成及装饰工艺等角度,研究景德镇陶瓷材质的特殊性及其表现力,进而表现其特有的科技史与科技思想。

13.景德镇陶瓷装饰文化。主要从青花、古彩、粉彩、颜色釉和玲珑等装饰表现手法,以及纹饰入手,详尽地探讨景德镇陶瓷的装饰文化及其特征。

14.景德镇官窑文化。主要对官窑的形成和特征与管理模式及其历史地位进行研究,揭示官窑文化对景德镇形成瓷都地位的主要作用和深远影响,以及对当代景德镇陶瓷创作和管理的启示。

15.景德镇陶瓷经济史。运用现代产业经济理论和管理理论,从中、微观层面对景德镇陶瓷经济史,在历史中寻找突破与启迪,进而振兴景德镇陶瓷经济。

16.景德镇陶瓷创新研究。以历史为主线,系统探讨景德镇陶瓷艺术创新在景德镇文化发展上的地位与作用。

17.景德镇民窑文化。主要就景德镇不同历史时期的民窑和民窑文化进行系统研究,揭示民窑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与景德镇官窑文化进行比较研究,探寻二者之间的密切联系和各自对形成景德镇瓷都地位的作用。

18.景德镇陶瓷工艺文化。主要从陶瓷生产方法和生产过程出发,系统探讨景德镇坯、釉用颜料的开采与加工,坯体成型、窑炉结构与烧成装饰工艺,凸现景德镇陶瓷工艺的文化价值与意义。

19.景德镇陶瓷习俗文化。主要阐述陶瓷习俗文化的内容与分类及其特征,揭示陶瓷习俗文化与景德镇陶瓷生产、交易以及镇民的生活方式与生活环境等的关系。

20.景德镇陶瓷器物文化。主要从器物语言中,研究和诠释人们的社会生活、审美意识及时代变迁的轨迹,从陶瓷物质文化的研究中阐释陶瓷器物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器物思想和审美情趣等。

21.景德镇陶瓷作坊文化。从作坊的分类、布局、器具、功能等多方面进行研究,揭示陶瓷作坊的专业化、分工及其意义以及作坊在景德镇陶瓷文化中的地位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22.景德镇陶瓷建筑文化。主要从以坯房、窑房、窑炉为主的瓷业生产建筑以及商贸、行会、生活建筑为研究对象,揭示景德镇陶瓷建筑文化历史与建筑特色,研究和揭示景德镇陶瓷建筑文化的理念和构成方式及其规律。

23.景德镇陶瓷文献。从《陶记》、《天工开物.陶埏》、《陶说》、《景德镇陶录》、《景德镇陶歌》以及《浮梁县志》等古今陶瓷文献入手,阐述陶瓷文献对陶瓷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作用和意义。

24.景德镇陶瓷与科技。对不同的历史时期,陶瓷生产中瓷土配方、色釉的开发、烧成温度、工艺技法等进行研究,阐明科技进步与景瓷独步天下的密切关系。

25.景德镇陶瓷的传播与世界影响。以“行于九域,施及外洋”为主线,探寻景德镇陶瓷的传播路线及景德镇陶瓷对世界的影响,展示景德镇所以称都的魅力所在,揭示“景德镇”这一世界级品牌的价值。

26.景德镇陶瓷文化研究回顾与展望。景德镇陶瓷文化的研究,是随着景德镇陶瓷发展的轨迹而展开的,其研究成果是丰硕的,其研究方法也是多样的。因此,有必要对这个研究史进行研究,现实的研究需要从历史的研究中获得有益的借鉴,以不断创新研究方式与方法。

二、“景德镇”区域品牌提升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在世界各地提及陶瓷,人们自然而然的就会想到“景德镇”。可以说,“景德镇”在某种程度上是陶瓷的代名词,其知名度和美誉度不弱于国内外任何一个区域品牌。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对市场经济的不适应,景德镇陶瓷经济发展缓慢,“景德镇”这一区域品牌受到了很大影响。甚至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在一定程度上其经济价值在逐步稀释至尽。为此,拯救“景德镇”,提升“景德镇”区域品牌十分重要。

1.区域品牌的提升有利于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从理论上而言,区域品牌是社会公共资源和财富。区域品牌更加容易传播,传播力强,影响力大,通过政府行为打造区域品牌,可以大大地增加属地产品的附加值。如挂上统一标志的枫溪陶瓷产品在2006年广交会陶瓷展区的展厅里格外引人注目,高雅、时尚的外观设计和独具特色的工艺技术的各式产品,吸引着参展商的目光,使枫溪军团在本届交易会上取得了1.7亿美元合同成交额的可喜成绩,“枫溪陶瓷”这一区域品牌的影响力与日俱增。

2.区域品牌的提升有利于产业集群的建设。品牌实际是一个沉淀的结果,集群是区域品牌的基础,而区域品牌的价值积累也有利于集群的建设。由于没有意识到“景德镇”区域品牌的经济价值,缺乏对“景德镇”区域品牌应有的重视和保护,导致景德镇陶瓷经济的发展遭遇发展的瓶颈。基于景德镇现有的陶瓷产业集群基础,着力提升“景德镇”区域品牌,无疑是景德镇陶瓷继续做大做强的最佳战略选择。

3.区域品牌提升有利于提升产业竞争力。当前,国内外陶瓷业竞争十分激烈,就国内而言,江西景德镇、广东佛山、河北唐山、山东淄博、湖南醴陵、福建德化等新老陶瓷产区群雄并起,作为市场的一种调控,大品牌联合起来清理市场是一种市场的正常行为,并有可能形成新一轮的品牌重组。同时,由于能源短缺和部分原材料价格的上涨造成了陶瓷行业的利润空间萎缩,部分大品牌称将价格战进行到底,促成行业性的洗牌,将部分劣势品牌清理出局。而且,区域品牌的提升势必成为提升企业竞争力,发展地区产业的手段之一。

三、“景德镇学”与“景德镇”区域品牌的关系

“景德镇”这块金字招牌陪伴了景德镇人民、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上千年了,但是无论是哪个领域的研究,都只局限于本领域,人们对“景德镇”的认识也仅仅局限于自己的知识领域,对景德镇的认识都是片面的、武断的,这犹如盲人摸象,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所以,通过“景德镇学”的研究,将从人文、政治、宗教、绘画、经济、审美等多个方面,去丰富和完善“景德镇”区域品牌,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景德镇学”的研究就是“景德镇”区域品牌的研究。

1.“景德镇学”学术构想的提出,不仅填补了景德镇陶瓷文化研究史上的空白,而且把景德镇纳入国际学术的大视野,促其和“红学”、“敦煌学”、“徽学”一样成为国际性显学。这将有利于我们从更多的层面去认识“景德镇”区域品牌的历史内涵、文化内涵;去研究“景德镇”区域品牌的发展历程、演变里程;以及在当前市场经济、全球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观念背景下,不断的对“景德镇”区域品牌的内涵进行丰富,提升“景德镇”区域品牌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以发展“景德镇”区域品牌。

2.把景德镇区域品牌视为一种区域文化,以文化形态进行系统研究,不仅有助于全面地展示景德镇陶瓷品牌的内涵,而且立意高远,提升了景德镇陶瓷品牌研究的品位,对“景德镇”区域品牌研究具有历史意义的引领。

3.用文明史的观点,以大量鲜为人知、未曾面世的图片、实物藏品照片和首次公诸于世的文献资料,对“新平冶陶,始于汉世”进行考辨与研究,将景德镇地区文明的早期风貌展现在世人面前。这样,将有助于加深消费者对景德镇陶瓷产品、对“景德镇”区域品牌的认知度。

4.以集众合力的形式,突破单一艺术背景下陶瓷研究的局限性,从人文、政治、宗教、绘画、经济、审美等多个角度,运用系统思维对景德镇地域陶瓷文化、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景德镇陶瓷材质文化、景德镇陶瓷工艺文化、景德镇陶瓷器物文化、景德镇陶瓷装饰文化、景德镇陶瓷制度文化等进行全方位研究,克服了陶瓷文化研究的艺术本位主义。摆脱以往的“闭门造车”的艺术创作,在产品设计、品牌内涵的提升等多个方面,为“景德镇”品牌战略提供了理论基础。

四、“景德镇学”的构建对“景德镇”区域品牌提升的影响

1.通过“景德镇学”的研究,挖掘“景德镇”区域品牌的内涵。品牌代表了一种或一个系列产品的质量、文化、品质、社会属性、使用阶层等内涵,通过“景德镇学”的研究,有助于挖掘那些被当代人所遗忘、所忽视的陶瓷历史,挖掘“景德镇”区域品牌的内涵。如对《周礼・考工记》进行考究,可以发现,其中说到,“凡陶旖之事,髻、垦、薛、暴不入市。”意思是说,凡是陶人和旖人的成品,若有损伤、顿伤、破裂、偾起、不坚致的,不许出售。可见,中国古代无论是官窑,还是民窑制瓷者对陶瓷制品的品质和品牌都十分重视。

2.通过“景德镇学”的研究,总结陶瓷制作,尤其是景德镇四大名瓷的制作工艺,为制订现代化的日用瓷、艺术瓷的工艺标准提供积淀。在国外,无论哪个级别的品牌,都有严格的制作和生产标准,而这个问题在我国则不那么受到重视。所谓标准化,是经营上的标准化,是从原材料到产品到服务的标准化。比如温州的打火机,首先必须拿到这个打火机产品的国家标准制定权,按照国际化标准接轨角度,制定出标准来。这个区域品牌的标准应当是“以国际化为立足点,以产品质量、原材料管理、生产管理、销售服务、形象标识和人员培训的全面标准化为技术性支撑,以历史文化为重要内涵的”。

景德镇“集全国名窑之大成,汇各地良工之精华”,历史上曾长期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与其在制瓷技术上的不断创新和领先是分不开的。所以,可以通过“景德镇学”的研究,总结陶瓷制作,尤其是景德镇日用瓷和艺术瓷的制作工艺,结合当前的生产流程和制作工艺,为制订现代化的日用瓷、艺术瓷的工艺标准提供积淀,同时向其他产瓷区和国外学习并引进先进技术,不断抢占陶瓷新技术的制高点,使古老的陶瓷与现代技术完美结合,重新屹立于世界陶瓷之林,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的陶瓷生产和研发中心,再现“工匠四方来,器成天下走”的辉煌,进而重振“景德镇”区域品牌。

3.通过“景德镇学”的研究,为“景德镇”区域品牌的提升提供各种信息。“景德镇学”从人文、政治、宗教、绘画、经济、审美等多个角度,运用系统思维对景德镇地域陶瓷文化、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景德镇陶瓷材质文化、景德镇陶瓷工艺文化、景德镇陶瓷器物文化、景德镇陶瓷装饰文化、景德镇陶瓷制度文化等进行全方位研究,为“景德镇”区域品牌的提升提供各种资料和行业信息,这将有助于“景德镇”品牌在短时期内汇集全国乃至全球的陶瓷信息,加快区域品牌的建设速度。如在”景德镇学“的研究基础上,整合其他方面的资源,建立一个服务于整个产业集群的工程中心。这个中心是一个工艺设计中心与信息平台,是公共性的部级或国际级综合性工程中心,它有两项职能:建立权威性产品质量检验中心,设计、制定和定期修改各种相关标准;加强国际、国内最新工艺和设计技术、产品、市场和原材料信息的交流,并做好动态信息。

4.通过“景德镇学”的研究,规范行业秩序,促进“景德镇”区域品牌的良性发展。通过“景德镇学”的研究,我们发现:宋代以后,独特的官窑与民窑两大生产体系的形成,进而在客观上要求建立行规制度。到了明清时期,一些主要的陶瓷生产地、集散地普遍设立了行会组织和会所。从古代制瓷业的行规制度中,我们发现,古人很早就懂得利用行业组织和行规来协调行业生产经营中的矛盾,消除无序竞争,以保护业主利益,促进行业的壮大发展。所以,当前景德镇各级各类陶瓷协会都要制定完善的行业管理规章和办法,加强行业自律,维护陶瓷行业的竞争秩序。同时,协会要组织好陶瓷行业的产学研协调,引导本行业开发和利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设备,开展技术咨询服务、技术攻关、人员培训、技术交流,联合有关部门开展打击侵犯本行业正当利益的行为。

参考文献:

[1]武跃丽.塑造区域品牌促进区域发展[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3).

[2]胡大利,谌飞龙,吴群.区域品牌机理与构建分析[J].前沿经济,2005,(4).

[3]马永平.区域经济品牌何去何从?“陶瓷封都”与“区域经济品牌”的思考[J].建筑装饰材料世界,2005,(7).

[4]李永刚.企业品牌、区域产业品牌与地方产业集群发展[J].财经论丛,2005,(1).

[5]陈和平.实施产业集群品牌战略,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J].科技创业,2006,(6) .

[6]夏曾玉,谢键.区域品牌建设探讨――温州案例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3,(10).

[7]王能宪.为构建“景德镇学”[J].光明日报,2005-07-21.

[8]郑云云.“景德镇学”能否进入国际视野[J].江西日报,2006-09-16.

瓷器文化传播的历史意义范文第3篇

一、陶瓷发展史

陶瓷的产生和发展,实际上是同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实践紧密相连的。大约在70万年以前的原始时代,人们就发现,将泥巴晾干后加火一烧就变得坚硬起来,而且可以做成各种形状用来盛水,放食物等等,这便是陶器产生的初始。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进程,它揭开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作斗争的新的一页,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是人类生产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1、夏、商、周时期的陶瓷文化

商朝殷虚的遗址中挖出的陶片、陶罐包括很多种款式,有灰陶、黑陶、红陶、彩陶、白陶,以及带釉的硬陶,这些陶器上的纹饰、符号、文字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和青器有密切的关系。青器的成本高只能为贵族享用,广大民众的各种生活器皿只能采用陶器。因此可以了解商代制陶工艺也得到普遍的发展,带釉的硬陶在这个时期已经出现了,釉色青绿而带褐黄,胎质比较硬,呈灰白色。

陶器在此时已经不再局限于盛物器皿,应用范围变广,大致可分为日用品类、建筑类、殉葬类、祭祀礼器类。朝廷对于制陶工作也格外重视。

2、秦汉时期陶瓷文化

秦汉的建筑多采用木料来架构,不易久存,所以一些伟大的建筑,如秦代的阿房宫和汉代的未央宫,都无法完整保存下来,但仍可在残存的废墟中发现瓦当及汉砖等遗物,藉以略窥古代建筑的规模。

3、隋唐时期的陶瓷文化

西元589年,杨坚篡北周并南陈,统一中原,改国号为隋,隋的朝代虽短,但在瓷器烧制上有新的突破,不但有青瓷烧造,白瓷也有很好的发展,另外在装饰手法上也有了创新。

4、唐朝时期的陶瓷文化

到了唐代,瓷器制作可谓已经蜕变到成熟的境界,而跨入真正的瓷器时代。因为陶与瓷的分别,在乎质白坚硬或半透明,而其最大的关键在于火烧温度。汉代虽有瓷器,但温度不高,质地脆弱只能算是原瓷,而发展到唐代,不但釉料发展成熟,火烧温度亦能达到摄氏一千度以上,所以我们说唐代是真正进入瓷器的时代。唐代最著名的窑为越窑与邢窑。

5、元朝时期陶瓷文化

元代入主中原91年,瓷业较宋代略为衰落,然而这时期也有新的发展,如青花和釉里红的兴起,彩瓷大量的流行,白瓷成为瓷器的主流,釉色白里泛青,带动以后明清两代的瓷器发展,得到很高的成就。

6、明朝时期陶瓷文化

我国的陶瓷发展到了明代又进入一个新的旅程,明代以前的瓷器以青瓷为主,而明代之后以白瓷为主。特别是青花、五彩成明代白瓷的主要产品,而景德镇更成为主要的窑厂,规模最大,一直延续明清两代,五、六百年而不衰,描写当时盛况为“昼间白烟掩空,夜间红焰烧天”。 明代开始,窑址都趋于集中在景德镇,无论官窑或民窑都偏向于彩绘瓷器,宋瓷前都以单色釉为主,而明代后走入了彩绘世界,瓷胎也趋向薄、细、白的要求,在坯身上记注款式也从此开始。年代、堂号、人名都有,使研究考据有更确实的辨认。

7、清朝时期陶瓷文化

清朝中国瓷器可谓登峰造极。数千年的经验,加上景德镇的天然原料,督陶官的管理。清朝初年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因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皇帝重视,瓷器的成就也非常卓越,皇帝的爱好与提倡,使得清初的瓷器制作技术高超,装饰精细华美,成就不凡,是悠久的中国陶瓷史上最光耀灿烂的一笔。

二、陶瓷业的发展前景

1、从陶瓷本身而言

在陶瓷艺术作品中,材料的运用可谓至关重要。可以直接感受作品的力度及内在结构的审美空间。从传统材料中可以看出:青花、粉彩、古彩颜色釉等传统装饰,形成了景德镇传统陶瓷艺术特有的面貌,决定了其题材风格的独特性。它承载着一个时代的变迁,用自身的语言形式带给世人长久的喜爱与眷顾。现代陶艺创作,特别强调主体精神的自由与个性。陶瓷艺术个性的培养与形成,同其它艺术一样,都有个积累和升华的过程,包括生活经验的积累,文化知识和才能的积累,艺术功底和艺术修养的积累,以及娴熟而全面的技艺的积累。

2、从宣传角度而言

陶瓷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要提高文化品位和影响力,就要把城市发展和资源利用结合起来,把现代化气息和营造城市的文化特色结合起来,通过各种形式、各种途径来进行陶瓷文化传播。另外,陶瓷文化类节目所包含的丰富的陶瓷信息,深刻反映了陶瓷文化内涵,是世人了解陶瓷、认识陶瓷的最好的信息窗口,对陶瓷对外宣传产生着积极作用。充分认识电视媒体在陶瓷文化传播中的优势,畅通电视媒体与陶瓷文化传播连接的各种管道,充分发挥电视媒体在教育和影响公众文化修养方面的作用,不仅非常重要,也十分必要。

3、从国家保护政策而言

国家政策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保护,二是发展。保护即保护旧窑址免遭破坏,不仅包括人为破坏还有自然破坏。为此可以出台一些保护法,例如景德镇就有保护法案;发展即通过政策积极引导,利用政策优势促进更多企业个人从事这一方面。

瓷器文化传播的历史意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外销瓷;“海上陶瓷之路”;文化交流

中国瓷器文化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16世纪就已成功烧造出原始瓷,宋元以后瓷器制造进入繁荣阶段。随着国内制瓷业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外销瓷”作为一种专供出口的商品瓷,开始通过“海上陶瓷之路”销往各地,为中国瓷器打开了广阔的世界市场。“外销瓷”不仅在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中发挥过重要作用,至今仍是外国友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途径之一。

1 “海上陶瓷之路”发展概说

中国古代对外贸易活动其历史可追溯至汉代,经过几代商贾开拓,逐渐形成一条出长安至玉门,经天山南北两路,跨越葱岭,直抵地中海东部的陆路商道,史称“丝绸之路”。“外销瓷”作为一种专供出口的商品瓷,早期贸易主要经“丝绸之路”销往中亚和西亚等地区,由于陆路交通主要使用马车和驼队进行运输,商品瓷运输数量有限且多有损毁,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陶瓷贸易的发展规模。随着国外市场对中国瓷器认可度的提高,“丝绸之路”的运输方式已不能适应贸易需求,一条“海上陶瓷之路”得以发展起来。

“海上陶瓷之路”开辟于唐代,据《新唐书》记载,唐代运送陶瓷的商船由明州(今宁波)出港后,由广州中转,经波斯湾抵达阿拉伯诸国。晚唐、五代至宋初“海上陶瓷之路”进一步拓展,开辟出东亚及东南亚四条海上线路,骨干航线基本形成。后经宋、元至明初,“海上陶瓷之路”规模逐渐扩大,开辟出两条印度洋航线。宋人朱在《萍州可谈》中曾对“外销瓷”航运情况进行过如下记述:“船舶深阔各数十丈,商人分占贮货,人得数尺许;下以贮物,夜卧其上。货多陶器,大小相套,无广隙地也”,贸易规模可见一斑。[1]随着陶瓷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清代“海上陶瓷之路”延伸至西欧诸国,最终形成了一个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巨大商路网络,“外销瓷”贸易发展至鼎盛时期。随着“海上陶瓷之路”航线的拓展,中国瓷器逐渐成为欧亚诸国贵族阶层竞相追捧的至宝,作为财富和地位的象征被奉为“白色黄金”。

2 清代制瓷业与“外销瓷”贸易的繁荣

清代是中国古代外交史的重要历史转折期,这一时期的中国外交突破了以往传统的亚非格局,转而发展中欧关系,与欧洲国家在政治和经济层面的交往成为清政府外事活动的重要内容。清康熙年间“废除匠籍”,这一举措充分调动了手工从业者的生产积极性,使一度消沉的制瓷业得以重振。清代陶瓷产地众多,政府借鉴明代“中官督陶”的方法对制瓷业进行管理,官窑和民窑共存共荣,形成了“官搭民烧”、“官民竞市”的局面。与此同时,制瓷工艺也得到很大提高,一方面表现在制胚阶段瓷胎中增加了高岭土的用量,使瓷器达到了硬质瓷的标准;另一方面,各地窑厂对窑具和窑炉进行改革,烧成温度、气孔率、吸水率等工艺都更加精进。为适应海外市场的需求,国内制瓷业逐渐发展出订制业务,即“订烧瓷”。订烧瓷主要按照客户提供的版式和图样进行烧制,多为粉彩或珐琅彩瓷器,在造型和纹饰设计上更加符合欧洲的生活习惯和审美趣味。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取消海禁,次年清朝开放广州、福建等港口作为通商口岸,中外贸易迅速发展,“‘粤东之海’东起潮州,西尽廉南,南尽琼崖,均有出海门户,福建、浙江沿海也是‘江海风清,梯队云集,从未有如斯之盛者也’。山东、河北、辽宁港口‘轻舟贩运也十分活跃’”。[2]与此同时,“海上陶瓷之路”欧洲航线的开辟,拓宽了中国商品瓷外销市场的范围,这一时期中国瓷器输出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外交活动赠与其他国家;另一种则是商品瓷的外销活动。清代国内经济的繁荣吸引了西方投资者的眼光,大批外国商人纷至沓来。英国东印度公司率先在广州开设贸易机构,欧洲诸国开始积极寻求通过东印度公司与中国发展陶瓷贸易。此后,法国、荷兰、丹麦、瑞典等国也相继设立贸易站,“外销瓷”贸易进入“全盛时期”。

3 清代“外销瓷”的艺术特质

通过拓展“海上陶瓷之路”,在进一步巩固原有亚非市场的基础上,清代陶瓷外销的重心开始转向新兴的欧洲商品瓷市场。针对欧洲市场的需求,国内制瓷业积极进行革新,青花、五彩、斗彩、珐琅彩等工艺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发展。同时,“外销瓷”也通过借鉴西方造型语言,逐渐形成了一种既具有浓厚中国内涵,又富于异域审美情趣的艺术特质。

这一时期,“外销瓷”在器型、纹样等方面的设计理念发生了重要转变,从以本土文化为中心,逐渐转变为以产品输入国的风俗习惯和审美标准为原则。明清之前,“外销瓷”多为生活用瓷,推崇瓷器的实用性,如元代“至正型”青花瓷主要销往中东和西亚一带,器型多为大盘、大碟,主要是为满足西亚地区“大盘盛饭,手抓而食”的生活习惯。清代“外销瓷”除实用功能外更重视装饰性,纹样上采用西洋装饰图案,引入山楂花、郁金香、勿忘我、孔雀纹等动植物纹样。并开始创作反映西方题材的作品;人物创作上常见西洋人物、圣母、天使等形象。器型方面突破了传统的瓶、盘、壶等陈设器型,烧制出西餐用具及西式生活用品,如茶具、咖啡具、酒具等。清代“外销瓷”为适应世界市场需求不断革新,瓷器不再仅是满足西方贵族猎奇心理的奢侈品,而作为一种必需品逐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中国传统艺术一贯追求“师法自然”,崇尚飘逸灵动、澄澈洗练的艺术情趣。受传统美学思想的影响,中国瓷器在设计上往往追求古朴雅致、清新自然的格调,呈现出釉色洁白、色彩素雅、纹饰典雅的特色。区别于中国注重“写意”、追求“传神”的传统美学追求,西方艺术强调“写实”、崇尚“再现”。郎世宁、王致诚、蒋友仁等西方画家都曾供职于清宫画院,将西方绘画的构图方式和造型手段引入中国。受其影响,制瓷工匠打破传统开始将焦点透视的方法运用于瓷器的纹饰设计之中,并通过探讨明暗关系增强画面的纵深感。受西方“色彩塑形”理念的影响,脱胎于法国铜胎画珐琅技法之上的清代瓷胎画珐琅,施彩浓艳且色彩绚丽,“课子图是乾隆时期珐琅器的流行画题,人物讲究解剖结构及比例,绘制采用西洋技法,……人物生动传神,画法细腻,色泽华丽,以色塑形,线条的痕迹不显,具有很浓厚的欧洲画风格”。[3]而粉彩瓷也借鉴了西方油画、水粉画技巧,通过创造透视效果塑造画面的立体感,在人物设计上突破了传统中国画仅衣物设色的方法,人物面部也施以色彩强调五官的凹凸感。清代瓷器创作在技巧上开始采用写实的西方绘画手法,《陶雅》一书中曾记载:“画笔均以西洋界算法行之,……绘人物面目,其精细者,用写照法,以淡红笔描面部凸凹,恍如传神阿睹者”,呈现出中西交汇的特质。

4 清代“外销瓷”的文化传播功用

清代制瓷业大胆引进其他国家的文明成果,这种吸收与借鉴不单单只局限于器物层面,而是通过生产实践活动延伸至文化、艺术等精神层面。各地窑厂通过引进世界先进烧制技术,并将欧洲“回青料”运用到着色环节,从而烧造出质地更为细腻、色彩更加绚丽的精品瓷器。此外,通过学习西方绘画中的焦点透视方法和色彩塑形技巧,在原有绘制技法的基础上营造出画面的透视效果,增强了空间的纵深感和人物的立体感。清代制瓷业大胆引入西方烧造技艺,但在学习西方文化方面并非简单的奉行“拿来主义”,而是通过主动将本土文化与异质文化相结合,创造出了一种既适应本国传统文艺观念又符合国际市场需求的新型产品。在遵循中国瓷器设计传统的基础上,增强了中国瓷器的文化适应性,不仅使中国传统文化特质得以保存,又迎合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审美情趣和生活需求。商品瓷的器型和纹样设计上的创新和改良,使这一时期的外销瓷既能够反映中国精神特质,不失中国意趣又富于西洋风情,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中西合璧。

随着“外销瓷”的热销,中国文化通过瓷器这一载体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日本学者长谷部乐尔曾这样评价中国瓷器对世界文化的影响:“通过陶瓷器,似乎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文化交流史,……通过陶瓷器考察文化交流情况,最好的线索是中国的陶瓷器。没有任何国家的陶瓷像中国陶瓷那样历史悠久,风格多样,而且珍品众多,给予世界各地的陶瓷器以那么大的影响”。[4]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念、道德追求和审美旨趣以“外销瓷”为载体销往各地,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深入欧洲日常生活。清代“外销瓷”在图案内容上包含大量如“忠孝”、“仁义”等传统文化元素,纹样设计中遵循均匀、对称、统一的传统设计理念,体现着中国文化“中和为美”境界的追求,人们在欣赏和使用瓷器的同时通过解读其中的图像信息接受着中国文化的熏陶。这一时期的外销瓷将其自身特质与销售市场需求相结合,逐渐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商品贸易和文化交流之路。

5 结语

中国瓷器釉质细腻、色彩绮丽,以其独特的东方韵味征服了世界。“外销瓷”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和经济交流现象,构成了中国文化史、中外交通史和对外贸易史的重要篇章。清代作为中国外销商品瓷发展的“黄金时期”,在积极吸收国外文化的有益成分,逐渐发展出既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特质,又具有异质文化元素和鲜明特征的瓷器品种。

时至今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国家间的国力竞争不再仅限于经济、国防等传统领域,文化实力已发展成为衡量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随着国际贸易从经济领域扩展到文化领域,文化贸易不仅能够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更世界范围内发挥沟通各国文化、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作用。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面对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如何将这些文化“遗产”转变为文化“产品”,通过发展文化项目促进传统文化的新生;如何利用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发展文化产业,实现文化商品的产业化经营和商业化运作,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如何通过文化贸易增强本国文化话语权,扭转文化贸易“逆差”等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笔者相信,总结清代“外销瓷”贸易的成功经验将对现阶段文化交流和贸易活动起到重要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 熊翠燕.中国宋元外销瓷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南方文物,2008(1).

[2] 詹嘉.明清时期海上陶瓷之路的繁荣[J].中国陶瓷,2002(6).

[3] 耿东升.十六至十八世纪景德镇外销瓷的欧洲艺术风格[J].收藏家,2005(10).

[4] 李书琴,胡光华.关于中国外销陶瓷绘画的西化在18世纪中西经济美术文化交流与互动中的作用[J].中国瓷器工业,2004(6).

瓷器文化传播的历史意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陶瓷工艺;佛像;过程;影响

一说起陶瓷佛像艺术,大家一定会有侧重点,佛像?对吗?但是殊不知,陶瓷艺术也经历了四百余年的历史,沉淀了中华文化的气韵;两种分别独立的艺术,在四百年前被人融合在一起,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商业价值,收藏人士的家中必然有一尊佛像,也许是木质,陶质,又或许是水晶质,但一定有一种是陶瓷,而且最多的也应该是陶瓷质,陶瓷佛像经过重重洗礼才能成为一种艺术传播人间,这种艺术令人惊叹,令人瞩目!

1 陶瓷与佛像

(1)陶瓷。一说起陶瓷,我觉得大家应该都不会陌生,陶瓷,在我国古代是就已经家喻户晓,陶瓷的主要产区为景德镇、高安、丰城、萍乡、佛山、潮州、德化、醴陵、淄博等地。尤其是景德镇的陶瓷,闻名中外,唐代时期更成为中国外交的功臣。陶瓷的历史基本跟中国的起源差不多,据现在已经有八千年的历史了,在新石器时期就发明了陶器。陶瓷材料大多是氧化物、氮化物、硼化物和碳化物等。常见的陶瓷材料有黏土、氧化铝、高岭土等。陶瓷材料一般硬度较高,但可塑性较差。除了在食器、装饰的使用上,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亦扮演重要角色。陶瓷,是中华劳动人民凭借着自己的汗水与智慧发明出来的,这已经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陶瓷文化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甚至是艺术,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符号。陶瓷在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不同艺术风格和不同技术特点。例如,唐三彩,宋名瓷,南北朝的白瓷等等。英文中的“china”既有中国的意思,又有陶瓷的意思,清楚地表明了中国就是“陶瓷的故乡”。

(2)佛像的起源。佛像有很多种类,有木质,石质,金属质,还有画在绢,丝上的佛像,这些无非是可以表现佛的高大圣洁,雄伟,令人神往。佛像之始来源于《唐代内典录》:传说东汉时期,秦景奉敕令回月支国的途中,见一佛像便令人心生敬仰,便令人画了一幅佛像带回洛阳,从此以后佛像传遍世人,佛的雕像也就层出不穷,一直到今天。

(3)佛像的历史。佛是佛陀的简称,是“智者”“觉悟者”的意思,佛,是对自身,他人,尘世有觉悟圆满的代表,坐地成佛;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就是这个意思。佛,也分很多种,相信大家知道的释迦牟尼佛是南传佛教的根本,《西游记》中的如来就是来源于释迦牟尼,还有弥勒佛,观音,战斗胜佛等。

2 陶瓷佛像的创作

(1)陶瓷佛像的起源。清朝康熙统治后期,传教士白晋由他的先辈介绍来到清朝的都城北京,因为先辈的关系与威名,他立刻受到康熙的重用因为传教士拥有当时先进的“瓷胎画珐琅”技术(是国外传入的一种装饰技法,后人称“古月轩”,国外称“蔷薇彩”),所以皇家很多次要求白晋为皇室烧瓷,白晋都是有求必应,但是,却有一次没有答应。

那是康熙皇帝马上大寿的时候,康熙的第四子,就是后来的雍正,其实康熙正是非常虔诚的佛教徒,雍正也非常喜欢珐琅彩,而且,在他以后成为皇帝之时,珐琅彩成为一绝,国策支持,民间的陶瓷烧制也特别闻名,导致雍正时期的陶瓷在后来都是精品的象征,并且非常具有收藏价值。他想给送给自己敬爱的父亲一个富有心意的礼物,佛瓷。所以,雍正要求白晋等传教士烧制一个佛瓷,皇家瓷器的名贵加上佛教“祈福祝寿”的含义,是胤准备讨康熙欢心的绝佳点子,但是,谁知道,白晋和众多传教士坚决拒绝了雍正,他们无法违背上帝而烧制他国的信仰,佛。雍正苦苦哀求,白晋深表歉意,但是也无法改变局面。最后,雍正想到了一个办法,让白晋把技术教给朝廷的内官,让宫中的内官学习烧制,一件中国国宝就这样磕磕绊绊的诞生了。这就是陶瓷佛像的起源。

(2)陶瓷佛像的价值。陶瓷佛像是根据年代和烧制方法与烧制的好坏程度判断其价值的,我国佛瓷总体来说,雍正时期所烧制的最为精妙,雍正本人非常喜欢珐琅彩瓷器,在其即位后,珐琅彩得到飞跃发展,雍正年间制作的珐琅彩,在拍卖中往往能拔得头筹,雍正时期为其父亲烧制的“康熙佛瓷”采用珐琅彩工艺,颜料中参入黄金、白银、珍珠、玛瑙碾成的粉末,瓶身请当时的著名书法家题写了“佛”字,瓶身上还有“时轮金刚”和佛家八宝,佛瓷用康熙本人书写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卷轴装藏。这件国宝,现在已经被国家博物馆珍藏,被定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其实,佛瓷的价值在于它本身孕育的含义,保佑,平安,不是单纯的金钱价值,而是含义价值。

3 陶瓷佛像姿势的含义与内涵

(1)佛陀姿势的艺术。佛陀的姿势各个不同,那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佛陀的姿势各不相同呢,有卧着的,坐着的,站立着的,其实,陶瓷佛陀的姿势也是非常有讲究的,含义也大大不同。先说坐着的佛瓷,佛瓷形象最多的就是左手放在膝盖上,右手手掌向外,这就是觉他的意思,简单地说,就是佛陀普度众生,使他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如来佛就是以这种姿势出现的;然后说站立着的,站立的佛瓷一般是双手合十,但却迈开腿行走的样子,这是佛陀在人间说教,寻找苦难中的人们,如果,佛陀向你伸手,你如何不答应佛陀拯救你呢;再说卧佛圣像,佛瓷只吉祥卧姿势,那就是涅的意思,佛瓷中卧佛姿势的佛陀比较少,卧佛是由静入动,造化圆满的意思。所以,陶瓷佛像不仅仅是佛像的质地,更是蕴含深远的意义和内涵,这简直是一种艺术。

(2)陶瓷佛陀的艺术内涵。陶瓷佛像拥有许多艺术含义,比如说,慈爱,洞察,信任,财富等等,每一个陶瓷佛陀都拥有其不同的艺术含义,它的创作出世,赢得了各个阶层的喜爱,因为拥有一个佛陀,保佑你,是中华人民长期以来的思想根基,所以才会有“男戴观音女戴佛”的说法,说明中国人早就已经接受了,佛陀是救世主的思想,陶瓷佛陀的艺术内涵包含着中华文化的根基!

4 小结

陶瓷佛像的艺术创作,不仅仅是应对了新世界人们的要求,更是一个专业文化的崛起,陶瓷文化已经妙不可言,将陶瓷与佛陀相融合这简直是人类智慧的瑰宝,陶瓷佛像现在早已经传遍整个世界,陶瓷不仅仅是中国的经历符号,与佛像融合,更成了文化符号,这就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代表。陶瓷,在新的领域,充分地发挥它的影响力与创造力。陶瓷佛像艺术的含义象征着中国,它代表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基。陶瓷佛像的艺术创作简直是鬼斧神工!

参考文献:

[1] 李霞,顾幸勇,刘琪.中国陶瓷[J].期刊论文,2004(03).

[2] 高朋召.三维碳纤维预制体/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Z].2004.

相关期刊更多

电瓷避雷器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西安电瓷研究所

磁性材料及器件

CSCD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

上海博物馆集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上海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