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培养大学生法律思维的途径

培养大学生法律思维的途径

培养大学生法律思维的途径

培养大学生法律思维的途径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创造性思维 培养 基本途径与方法

创造性思维是以各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为基础,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想象、推理、分析、综合等思维加工活动,来获得自己尚未知道的新知识的这种思维方式。创造性思维除具有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敏捷性之外,其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具有求异性、变通性和独创性。创造性思维是未来的高科技信息社会中,能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需要,具有开拓、创新意识的开创性人才所必有的思维品质。

因此,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学生创新精神,是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从教与学两方面探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本途径与方法。

一、恰当选取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方法

不同的教学形式和方法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物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选取恰当的教学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中学物理知识大多是从观察生活与生产实例、自然现象、物理实验等总结概括出来的。这类知识内容的教学,运用发现法、启研法、学导法、实验探索法等较为适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实际,恰当选取运用这些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进行教学。

二、精心设计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方案

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往往跟教师课前教学设计的质量有关。物理教材、教学大纲、教学参考书仅为教师教学提供了基本内容、基本要求和依据,而如何运用最优化的教学方式、最合理的教学结构进行教学才能达到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又能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创造性思维及各种能力的目的,是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的。

教师应深入研究大纲、教材,应以大纲、教材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使学生获得知识为目的;要突出启发性、探索性、灵活性、民主性、独创性等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原则,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精心运筹策划,细心推敲安排,设计出符合学生心理特征、认知规律切实可行的方案。

例如,在“大气压的测定”这节课的教学中,如果教师按教材的编写依葫芦画瓢,直接运用托里拆利实验获得结论,这种生硬的灌输式的教学必然不利于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如果变讲述为下面的探究式教学,则教学效果就会有很大的不同,步骤如下:

1.将一开口玻璃管插入水银槽中,分析为什么管内外水银面相平(连通器原理)。

2.把玻璃管中按上一活塞,向上拉动活塞,分析为什么水银柱能上升。

3.分析当玻璃管足够长,是否当不断向上提拉活塞时,水银柱能不断上升。

4.在水银柱不随活塞的上升而上升时,你能从中悟出什么?

5.设想一下,怎样使管内水银面以上部分达到真空状态,从而精确地测得大气压值?

这样按此质疑、实验、探索、解疑等不断深化的探索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像科学家一样亲自参与科学探索、发现,这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灵感,使他们产生顿悟,还可以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

三、巧妙设疑,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变化过程。好的问题能诱发学习动机,启迪思维,激发求知欲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往往是由遇到的问题而引发的。因此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必要途径之一。

1.巧妙设疑,激发思考问题的兴趣。

上课伊始恰当质疑,创设悬念,会使学生产生迫切探究的认知心理,激发求知欲望。

例如“轮轴”一节新课导入的教学,教师首先在黑板上画一口井的平面图,井里画有一系着绳子的水桶,井上画有一短杠杆,然后提问:“利用这个短杠杆能否将井中的水桶提上来,为什么?猜想如何改进才能发挥杠杆应有的作用?”这样图文并茂的物理情境,定会使学生探索的欲望油然而生,促使他们集中精力,开动脑筋,尝试探寻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法与途径,创造的灵感和顿悟很可能由此产生。学生通过想象直觉思维、联想逻辑推理,通过猜想、议论,互相启示,思维将向连续旋转的杠杆逼进,进而“创造出新的机械”──轮轴。

2.注意难度,提高问题的艺术性。

教师应注意所提问题难易要适度,不宜太过简单,而且提问题的方法还应具有良好的艺术性、顺序性及逻辑性,问题要新颖,具有较强的启发性和趣味性,才能诱发学生探索思维的积极性。

例如,在“惯性”的教学中,若以地球上的人竖直跳起后落地点与起跳点位置关系为例来研究惯性,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但若以人站在高速水平行驶的火车车尾边沿处或大海中匀速航行的船尾上竖直起跳后的下落情况来研究,其教学效果要比前者好得多。

四、拓展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改进实验方法,探寻新的途径,培养创新意识。

在物理教学中不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一般都不局限一种方法。如测圆柱体的周长和直径的实验、测量物质密度的实验、测导体电阻的实验等,除书中的实验方法外,还有多种其它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若能为学生创设、提供探索其它方法的机会和条件,引导学生探索、寻求不同方法,在探索、发现的过程中,使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及独创性得到培养和提高,定能使学生思路开阔,创新意识增强。

2.提炼由实验现象到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获得实验数据后,进行分析、判断、概括、综合和抽象思维、逻辑推理的思维加工活动,产生认识上的飞跃,获得结论。这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但若把握不当,就不能达到目的。例如,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关键在于实验后,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比较,进一步地假设推理创造性思维过程,才能实现认识上的重大飞跃,获得用实验方法无法直接验证的重要规律。但对于这一关键环节,有些教师不能很好把握,急于得出结论,用自己的讲述取代了学生的思维,使一个难得的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良机丧失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关键之处,突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此外,教师还可以在教学中加强习题的变式训练,创设问题讨论情境,设计动手实验能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总之,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综合教法特点,创造性地组织教材,使静态教材内容变为具有探究价值的研究问题,诱发学生探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培养大学生法律思维的途径范文第2篇

一、恰当选取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方法

形式和方法都是为目的服务的。不同的教学形式和方法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选取恰当的教学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中学物理教学内容的核心是基本概念和规律所构成的物理基础知识。这些知识大都是从观察生活与生产实例、自然现象、物理实验等总结概括出来的,即所谓的本源性知识。这类知识内容的教学,运用发现法、启研法、学导法、实验探索法等较为适宜。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根据教学实际,恰当选取运用这些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进行教学。

二、精心构思、设计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方案

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教学质量高低,首先取决于教者课前教学设计质量的优劣。物理教材、教学大纲、教学参考书,为教学只提供了基本内容、基本要求和依据,但如何运用最优化的教学方式,最合理的教学结构进行教学才能达到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又能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创造性思维及各种能力的目的?我们的体会是:必须依靠教者课前的创造性劳动──备课、课堂教学设计。因此教者必须深入研究教材,结合各种教法的特点,创造性地组织教材,精心地科学地设计教案的整体结构,认真推敲每一教学细节,确定组织形式和具体处理方法,使静态教材内容变为具有探究价值的研究问题,诱发学生探索。使学生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在研究探索的过程中,获取、发现新的知识,提高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创造性。

例如,在“大气压的测定”这节课的教学中,如果教者按教材的编写依葫芦画瓢,直接运用托里拆利实验获得结论,虽然能测得大气压值,并能理解测量过程及原理,但这种生硬的灌输式的教学,学生只能知其然,达不到知其所以然的目的,更不可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如果变讲述为下面的探索式教学,则教学效果就会有很大的不同。1.将一开口玻璃管插入水银槽中,分析为什么管内外水银面相平(连通器原理)。2.把玻璃管中按上一活塞,向上拉动活塞,分析为什么水银柱能上升。3.分析当玻璃管足够长,是否当不断向上提拉活塞时,水银柱能不断上升。4.在水银柱不随活塞的上升而上升时,你能从中悟出什么?5.设想一下,怎样使管内水银面以上部分达到真空状态,从而精确地测得大气压值?这样按此质疑、实验、探索、解疑等不断深化的探索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像科学家一样亲自参与科学探索、发现,这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灵感,使他们产生顿悟,而且,还可以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

要想创设出良好的教学结构方案,教者应深入研究大纲、教材,应以大纲、教材为依据,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及获知识为目的。要突出启发性、探索性、灵活性、民主性、独创性等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原则。充分发挥教者的聪明才智,精心运筹策划,细心推敲安排,设计出符合学生心理特征、认知规律切实可行的方案来?

三、创设物理情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实践证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产生与发展,动机的形成,知识的获得,智能的提高,都离不开一定的物理情境。所以,精心创设物理情境,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途径。

(一)创设问题情境

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变化过程。好的问题能诱发学习动机,启迪思维,激发求知欲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往往是由遇到要解决的问题而引发的。因此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必要途径之一。

1.要善于质疑问难。“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见无疑则不思,疑为思的动力。教者若能创造性地驾驭教材,设计出具有趣味性、启发性、探索性的疑难问题,就会有效地诱发学生思维探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上课伊始恰当质疑,创设悬念,会使学生产生迫切探究的认知心理,激发求知欲望。例如“轮轴”一节新课导入的教学,教者首先在黑板上画了一口井的抛面图,井里画有一系着绳子的水桶,井上画有一短杠杆,然后提问:“利用这个短杠杆能否将井中的水桶提上来,为什么?猜想如何改进才能发挥杠杆应有的作用?”这样图文并茂的物理情境,定会使学生探索的欲望油然而生,促使他们集中精力,开动脑筋,尝试探寻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法与途径,创造的灵感和顿悟很可能由此产生。通过想象直觉思维、联想逻辑推理,通过猜想、议论,互相启示,这样,思维将向连续旋转的杠杆逼进,进而“创造出新的机械”──轮轴。好的高质量的设疑,不仅在导入新课开始具有如此的突出作用,而在课中、课后均有异曲同工的效果。

2.要善于抓住契机,问到“点”上。教者对问题抓得准,问的得当,才能击中问题要害,引发思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所提问题质量的高低,发问时机把握得如何,往往能反映教者的知识水平,对教材的驾驭能力,对学生的了解程度。要提出具有高质量的问题,且能问到“点”上,这要求教者必须吃透教材,了解学生,所提问题应围绕教学中知识的重点、难点、衔接点、相近知识的易混点、研究问题的关键点、消极定势的易疏忽点等。且所提问题难易要适度,不仅应接近学生最近思考区,而且提问题的方法还应具有良好的艺术性、顺序性及逻辑性,问题要新颖具有较强的启发性和趣味性,才能诱发学生探索思维的积极性。例如,在“惯性”的教学中,若以地球上的人竖直跳起后,落地点与起跳点位置关系为例来研究惯性,学生则会感到索然无味,但若以人站在高速水平行驶的火车车尾边沿处或大海中匀速航行的船尾上,人竖直起跳后的下落情况来研究,其教学效果比前者好得多。

3、要善于创设阶梯型和发散型问题。阶梯型问题就是一系列由浅入深,环环紧扣,层层深入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启发性、逻辑性强。符合认知规律和学生的认知心理,能诱发学生探索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如前所述的大气压测定中的系列问题,就是这类的阶梯问题。发散型问题,则是以某一知识点为中心,从不同角度、方位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使学生能从更多的途径认识事物的本质,使思维的发散性、敏捷性和创造性得以培养。如前“大气压测定”的教学中,实验测得大气压值后,可继续创设如下深入探索的问题情境。(1)若将托里拆利管倾斜,水银柱的长度、高度是否发生变化?(2)将管向上提一些(管口不露出水银面)或向槽里插进一些,会产生什么现象?(3)如果换用粗管来做实验,实验结果又将如何?(4)设想如果在管的顶部或侧壁打一孔,将会发生什么现象?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不仅能从多方位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思维,增强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这样使学生在探讨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灵感和顿悟,从而培养创造性思维。

(二)创设实验情境

1.改进实验方法,探寻新的途径,培养创新意识。在物理教学中不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一般都不局限一种方法。如测圆柱体的周长和直径的实验、测物质密度的实验、测导体电阻的实验等,除书中的实验方法外,都还有七、八种其它方法。在教学中教者如能为学生创设、提供探索其它方法的机会和条件,有意引导学生探索,寻求不同方法,则学生就能充分发胜主观能动性,发现探索出新的途径及方法。在探索、发现的过程中,定能使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及独创性得到培养和提高,定能使学生思路开阔,创新意识增强。

2.抓住由实验现象到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物理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获得实验数据后,通过进行分析。判断、概括、综合和抽象思维、逻辑推理的思维加工活动,使之产生认识上的飞跃,获得结论。这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但若把握不当,也不能达到目的。例如,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关键在于实验后,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比较,进一步的假设推理的创造性思维过程,才能实现认识上的重大飞跃,获得用实验方法无法直接验证的重要规律。但这一关键环节,往往有些教师不能很好把握,为急于得出结论,用教者的讲述取代了学生的思维,使一个难得的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良机丧失掉。同样,在胡克定律的教学中,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过程,也是一次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好时机,如若把握不好,也不能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这些关键之处,以突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3.让学生亲自设计实验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好途径。让学生根据问题要求自行设计实验,不但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与聪明才智,尝试科学实验探索的方法,增强科学研究的创造意识。而且,学生学过的知识可以在实验设计中得到综合应用,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和提高创造性思维的目的。例如,学习密度的测量后;让学生设计测某种粮食作物密度的实验(如高粱、谷子、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写出选择的仪器、实验步骤及怎样减小实验误差。学习继电器后,让学生设计恒温控制器、报警器等,教学效果很好。

(三)创设议论情境

教学中适当组织学生讨论。学生通过讨论,彼此交流。启发,会使研究的问题更深入,重点更突出,容易突破难点、疑点,使易混点得到澄清,易疏忽点得到强化,使获得的知识更扎实。通过议论亦可充分暴露学生对知识理解认识上的偏差,教者在传授上的不足,能有效的获得反馈信息,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补救。创设议论情境,学生能各抒己见,集思广益,扩大信息交往;可彼此启发,拓宽思路,引发灵感,有时往往在议论中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新发现。通过议论激锻炼学生思维的逻辑性与敏捷性,也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应变能力。

四、加强习题的变式训练,培养创造思维

解题教学及习题训练是物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通过解题的训练,尤其是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题多练及多题归一等变式训练,更有助于加深对知识的巩固与深化,提高解题技巧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创新性。

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求异创新的发散性思维。通过一题多解的训练,学生可以从多角度、多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开拓解题思路。使不同的知识得以综合运用,并能从多种解法的对比中优选最佳解法,总结解题规律,使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使思维的发散性和创造性增强。

培养大学生法律思维的途径范文第3篇

一、创设问题情境

物理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变化过程。好的问题能诱发学习动机,启迪思维,激发求知欲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往往是由遇到要解决的问题而引发的。因此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必要途径之一。

1.要善于质疑问难。“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见无疑则不思,疑为思的动力,教师若能创造性地驾驭教材,设计出具有趣味性、启发性、探索性的疑难问题,就会有效地诱发学生思维探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上课伊始恰当质疑,创设悬念,会使学生产生迫切探究的认知心理,激发求知欲望。

2.要善于抓住契机,问到“点”上。教师对问题抓得准,问得当,才能击中问题要害,引发思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所提问题质量的高低,发问的时机把握得如何,往往能反映教师的知识水平,对教材的驾驭能力,对学生的了解程度。要提出具有高质量的问题,且能问到“点”上,这要求教师必须吃透教材,了解学生,所提问题应围绕教学中知识的重点、难点、衔接点、相近知识的易混点、研究问题的关键点、消极定势的易疏忽点等。且所提问题的逻辑性难易要适度,不仅应接近学生最近思考区,而且提问题的方法还应具有良好的艺术性、顺序性及逻辑性,问题要新颖具有较强的启发性和趣味性,才能诱发学生探索思维的积极性。例如,在“惯性”的教学中,若以地球上的人竖直跳起后,落地点与起跳点位置关系为例来研究惯性,学生则会感到索然无味,但若以人站在高速水平匀速行驶的火车车尾边沿处或大海中匀速航行的船尾上,人竖直起跳后的下落情况来研究,其效果比前者好得多。

3.要善于创设阶梯型和发散型问题。阶梯型问题就是一系列由浅入深,环环紧扣,层层深入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启发性、逻辑性强。符合认知规律和学生的认知心理,能诱发学生探索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散型问题,则是以某一知识点为中心,从不同角度、方位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使学生能从更多的途径认识事物的本质,使思维的发散性、敏捷性和创造性得以培养。如“大气压测定”的教学中,实验测得大气压值后,可继续创设如下深入探索的问题情境。(1)若将托里拆利管倾斜,水银柱的长度、高度是否发生变化?(2)将管向上提一些(管口不露出水银面)或向槽里一些,会产生什么现象?(3)如果换用粗管来做实验,实验结果又将如何?(4)设想如果在管的顶部或侧壁打一孔,将会发生什么现象?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不仅能从多方位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能有效地训练学生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灵感和顿悟,从而培养创造性思维。

二、创设实验情境

1.改进实验方法,探寻新的途径,培养创新意识。在物理教学中不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一般都不局限于一种方法。如测圆柱体的周长和直径的实验、测物质密度的实验、测导体电阻的实验等,除书中的实验方法外,都还有七、八种其他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如能为学生创设、提供探索其他方法的机会和条件,有意引导学生探索,寻求不同方法,则学生就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发现探索出新的途径及方法。在探索、发现的过程中,定能使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及独创性得到培养和提高,定能使学生思路开阔,创新意识增强。

2.抓住由实验现象到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物理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获得实验数据后,通过进行分析。判断、概括、综合和抽象思维、逻辑推理的思维加工活动,使之产生认识上的飞跃,获得结论,这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但若把握不当,也不能达到目的。例如,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关键在于实验后,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比较,进一步的假设推理的创造性思维过程,才能实现认识上的重大飞跃,获得用实验方法无法直接验证的重要规律。但这一关键环节,往往有些教师不能很好把握,为急于得出结论,用教师的讲述取代了学生的思维,使一个难得的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良机丧失掉。同样,在胡克定律的教学中,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过程,也是一次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好时机,如若把握不好,也不能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这些关键之处,以突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3.让学生亲自设计实验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好途径。让学生根据问题要求自行设计实验,不但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与聪明才智,尝试科学实验探索的方法,增强科学研究的创造意识。而且,学生学过的知识可以在实验设计中得到综合应用,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和提高创造性思维的目的。例如,学习密度的测量后,让学生设计测某种粮食作物密度的实验(如高粱、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写出选择的仪器、实验步骤及减小实验误差。学习继电器后,让学生设计恒温控制器、报警器等,教学效果很好。

三、创设议论情境

教学中适当组织学生讨论。学生通过讨论彼此交流、启发,会使研究的问题更深入,重点更突出,容易突破难点、疑点,使易混点得到澄清,易疏忽点得到强化,使获得的知识更扎实。通过议论亦可充分暴露学生对知识理解认识上的偏差,教师在传授上的不足,能有效地获得反馈信息,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补救。

培养大学生法律思维的途径范文第4篇

一、应了解初、高中物理教材的显著差别

1.从直观到抽象:物体――质点

2.从单一到复杂:二力平衡――多力平衡;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

3.从标量到矢量:算术运算――几何运算

4.从浅显到严谨,从定性到定量

二、应知道高中与初中物理教学方式与内容不同

1.初中物理教学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使学生了解物理学的初步知识以及实际应用;高中物理教学则是采用观察实验、抽象思维和数学方法相结合,对物理现象进行模型抽象和数学化描述,要求通过抽象概括、想象假说、逻辑推理来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和变化规律。

2.初中物理教学以直观教学为主,在学生的思维活动中呈现的是一个个具体的物理形象和现象,所以初中学生物理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之上;而高中较多地是在抽象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在学生的思维活动中呈现的是经过抽象概括的物理模型。

3.初中物理内容少,问题简单,讲解例题和练习多,课后学生只要背背概念、公式,考试就很容易了。而高中物理内容多而且难度大,各部分知识又相互联系。

4.高中物理对学生运用数学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在教学内容上更多地涉及到数学知识,物理规律的数学表达式明显加多加深。

三、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途径

1.重视教材与教法研究

高中物理教师不但要研究高中的物理教材,还要研究初中物理教材,了解初中物理教学方法和教材结构,知道初中学生学过哪些知识,掌握到什么水平以及获取这些知识的途径,在此基础上根据高中物理教材和学生状况,分析、研究高中教学难点,设置合理的教学层次、实施适当的教学方法,保护学生物理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学好物理的信心。

2.坚持循序渐进原则

高中物理教学大纲指出,教学中应注意循序渐进,知识要逐步扩展和加深,能力要逐步提高。高中教学应以初中知识为教学的出发点逐步扩展和加深;教材的呈现要难易适当,要根据学生知识的逐渐积累和能力的不断提高,教学内容在不同阶段重复出现,逐渐扩大范围和增加难度。

3.透析物理概念和规律

使学生掌握完整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物理思维能力,能力是在获得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首先要加强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教学,要重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让学生知道它们的由来;其次弄清每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及来龙去脉,要使学生掌握物理规律的表达形式的同时,明确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和单位,规律的适用条件及注意事项。

4.物理模型的建立

高中物理教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是确定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简化建立物理模型,在一定范围内研究物理模型,分析总结得出规律,讨论规律的适用范围及条件。建立物理模型是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建立形象思维的重要途径,也就是物理习题讲解,习题讲解要注意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的指导,有计划地逐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讲解习题时,要把重点放在物理过程的分析,并把物理过程图景化,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形成清晰的物理过程。做示意图是将抽象变具体、建立物理模型的重要手段,解题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答物理问题的能力,学生解题时的难点是把物理过程转化为抽象的数学问题,再回到物理问题中来,教学中要帮助学生闯过这一难关。

5.学习习惯培养

培养大学生法律思维的途径范文第5篇

关键词:慕课;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6-0128-02

面对当前法治中国来说,大学生要适应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就必须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和法律运用能力。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是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是指在大学系统的学习过程中掌握法律知识以及进行法律实践教育的实现过程,其核心目的是培养大学生自觉学习和遵守法律的意识,在其权益受到侵害时能主动运用法律来维护合法权益的能力。

一、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的现状

对于大学生的法律素质教育来说应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全体社会公众都需要接受的普法教育,要求大学生对我国社会运行的法律有一个明确地认识。目前其实现途径主要是大学新生第一学期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二是相关专业法律教育。大学生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要能够对自己专业所涉及的相关法律有专业性地认识,以促使其在今后的职业过程中遵法守纪。这类法律课程主要设置在各个不同专业的教学计划中,例如财务管理专业开设《会计法》、《税法》等法律课程。这些课程往往都是由专业教师来教授,本文暂且不论。本文更侧重于我国大学生都要接受的普法教育部分。

笔者通过制作调查问卷并分析得出我国当代大部分大学生较为注重专业知识学习,对法律知识的掌握程度不足。在实际生活中,大部分大学生对法律的认识仍较为感性,未形成法律的信仰,同时亦并未将法律视作社会规则的底线。但从整体上看我国大学生适用法律的能力普遍提高,因其更倾向于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故当代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处在由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发展的过程中[1]。

二、慕课在法学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结合

慕课是指大规模开放的在线课程,在美国兴起的,是以连通主义理论和数字化学习的开放教育学为基础的。慕课课程大规模性开发且具开放性,网络化分布,慕课视频资源的广泛应用可使想接受教育的人随时随地的获取知识,慕课不专为学生打造,其适用性能得到广泛好评,而且资源的不断补充、更新,能及时跟上时代的步伐。慕课教学形式由课程范围、授课形式和测验组成。课程范围涉猎多方面的科学学科,大体分为理科性和文科性。慕课倡导自主学习。授课形式以同一学科将布及各地的授课者和学习人员聚集在同一网络状态上,进行教学、讨论。同时以每一小节课后测验来进行测评。

我国法律类课程具有逻辑性、客观性、思维缜密性、内容可变性等的特点,法律课程法律类课程的特质就是将学习各类法规的具体内容,并了解其中的运行作用,再系统性地把所有法律法规关联起来,打造完整的法律体系关系图,通过学习使大学生以法律逻辑性的思考,学会以法律思维行事而不被情感支配行为,有利于学生法律思维的构建。

法学课程的教育可借助于慕课这个媒介,我国复旦大学早在2013年就以慕课的教学形式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这是我国高校的慕课教学方式改革和探索。法学教育借助慕课达成在网络化资源形式上与多数学生在线探讨、钻研,实现传统法学缺少交流环节的补充。慕课与法学结合亦利于创新思维,经过反复的实践、总结、改进,会不断完善慕课的系统教育,在法学教育界中迈进一大步[2]。

三、当前大学生法学基础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法学基础课程教学途径和评价方式单一

传统法学课堂教学的发展落后是造成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现状问题的原因之一。虽然法律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已是整个社会的共识,但是对于高校来说,大学生法律素质的教育实施途径较为单一。当前我国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主要是在大学一年级的第一学期普遍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其中思想道德修养内容开设在一年级是适合的。而法律基础内容的教学则较为吃力。大学生在这个时期对于我国法律尚无明确的认识。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应尽量做到在最少的课时使其具备基本的法律知识和法律信仰。对他们的培养只能是作为一种具体法律知识教育来开展。同时,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评价方式也较为单一。针对大学生法律素质的评价手段也是侧重法律知识的考察。这实际上与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目的是有异的。当前高校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在教学评价时更侧重于法律知识课堂教学内容的掌握情r,而忽视对大学生参与到法律素质教育实践能力的教学评价。高校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评价也没有将这一方面的内容列为评价标准之一。

(二)实践性教学方法环节在法学课程中不足够重视

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中应着重于法律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运用能力的培养。我国目前基于法律基础课程课时的限制,更重视大学生法律知识的掌握程度。对于法学实践环节,常见的实践教学方法多为模拟法庭、案例分析、旁听庭审、法律诊所等,由于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原因,实践中往往受到忽视,较少真正得以开展。

(三)法学基础课程教学师资水平存在差异性

在教学质量评价方面,师资质量水平是起重要性作用的。法学基础课程教育的师资质量也决定了教学效果的不同。目前我国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师研究领域大多数更偏重于思想政治教育方向,而导致其法学功底偏弱。在授课过程中对于法学基础知识讲述难免吃力,教学效果受到一定程度上的限制。不具备专业教学水平的教师难以实现有效解决大学生法律基础教育现状的根本问题。

四、慕课教学模式下的解决对策

(一)通过慕课实现法律基础课程教学途径与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发展

采用慕课方式教学,其开放式起到引导性作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都有所提高。高校课堂讲授教学模式存在一次性的弊端,导致听课者对一些知识点感到困惑,而慕课可多次学习单独某堂知识点繁杂的课,二者的结合,互利互补,扬长避短,慕课的扫盲点和课堂教学的提点引导,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慕课教学评价方式可以改善传统课堂教学局限性,在慕课课堂上先以要点提纲,教学要点作为开篇,再以播放10~20分钟的小视频来作为自学续篇,再接着以选择、判断题来作为测验,来考察W生掌握程度;另外,开设小考题库将不断完善更新,可设置多次随机重复训练,强化记忆,适当增加解析让同学深刻理解;还有,可借助在线平台采用探讨式教学,大学生随时随地可进行需求性研究和探讨学习。教师可根据其积极性、参与主动性、观点的准确性,角度的多样化,理解的深刻性等方面予以评价并给出教学评价成绩。

(二)为大学生法学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更多载体

慕课在法学基础课程教学应用中教学理念中变革,实现一定程度上的自主学习,培养其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训练其协作互助能力。同时利用课后教学还可以减少课时的占用。慕课教学过程可采用两到三种展示教学,例如视频教学、文本展示、案例分析等。慕课可设置模拟法庭、对抗庭审等专栏,掌握基本法律实务技能,在慕课网络上实现课程实践,慕课技术可将其设置留言探讨,留给实践者一些经验,但也要经过精炼筛选,避免被错误性的观点蒙蔽新手,避免留下盲目跟风的误导性留言。同时慕课可以结合国家法律时事,参考国外案例,拓展视野,借鉴前人丰富经验,介绍各种好的资源。激起同学的探究好奇心,突出法学实践教学重点;慕课还可设置动画情境探究平台,即制作动画情境动态案例,让同学自己作为第三方位置独立思考,并可和众多人谈论研究,培养同学们在情境中具有代人感,思考独立性和合作精神。慕课通过结合传统讲授教学法,利用课外时间综合运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头脑风暴法等法学实践教学方法,更好地培养的学生的法律实践技能。经过反复的实践、总结、改进,总会不断完善慕课的系统教育,在教育界中迈进一大步[3]。

(三)通过慕课教学模式降低师资水平不同造成的大学生法律素质教学效果不统一的影响

普遍提高高校师资法学素质,培养通识法律常识和具备处理案件经验的法学教师才是有效解决大学生法律教育现状的根本途径,但这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改善的。在当下法学基础教学过程中,利用慕课形式可通过专业权威人士、高素质教师及时制作、更新、补充新的法学理念、案例和思想。从教学设计、学生个体、创新教学出发,就可以大大降低师资水平不同造成的大学生法律素质教学效果不统一的影响。另外,慕课模式的创新,依据教学需求,打破惯性思维,由优秀教师提供思路,技术人员提供技术,各司其职,将事半功倍。慕课方式可使得教育均衡性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有效控制学习者的学习进度,力求学习资源平等性,可促进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通过研究慕课在结合法学基础课程教育给学生及老师带来好的学习平台,实现法学资源的有效利用,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不断更新慕课的技术与法学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通过积极倡导法治精神的传导与慕课资源的全面应用,将为我国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提供好的教学思路和新的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 宋洁,田兴峰,孙丽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法律素质教育培养研究与探索[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7(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