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创痛手工业的发展研究

创痛手工业的发展研究

创痛手工业的发展研究

创痛手工业的发展研究范文第1篇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骨科 浙江310003)

【摘要】

在创伤骨科病房中,创伤骨科病人住院时间长,在治疗和康复整个过程中常常遭受疼痛所带来的忧虑、焦躁、无法入睡、血压升高等身体上和精神上的变化,严重影响其治愈效果。因此,病人一方面进行舒适、安全的身体疼痛护理,减少治疗过程产生生理疼痛。另一方面需要进行心理护理,减轻睡眠障碍以及忧虑、抑郁和紧张等心理障碍。本文结合我们的工作经验,综述了创伤骨科护理存在的问题、和创伤骨科护理中疼痛护理具体方法和疼痛护理在创伤骨科护理中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疼痛护理; 创伤骨科病房; 应用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9561(2015)07-0069-02

随着医疗技术不断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患者对医疗护理质量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疼痛是创伤骨科病人的常见不适现象,常常给他们带来生理和心理上的疼痛。因此,非常有必要对创伤骨科病人实施疼痛护理方法。疼痛护理的本质是以病人为核心,给予病人一种舒畅、安全和满意的护理服务,以达到缓解病人疼痛度的目的。因此,疼痛护理在创伤骨科护理得到人们的广泛应用。本文对创伤骨科护理存在的问题、创伤骨科护理中疼痛护理具体方法和疼痛护理在创伤骨科护理中的意义进行阐述。

1创伤骨科护理存在的问题

1.1护士自身的专业业务水平不高。目前,我国的护士年龄大多在二十到三十岁之间,第一,她们缺乏丰富的工作经验,当面对突发性的事件,缺乏敏锐的观察力和正确的推断力,没有合适的应急方法和有效的紧急护理方法。第二,没有扎实的护理理论专业知识。护理没有认真学习骨科无痛理论培训课程。

1.2医院的护理制度不健全。医院对护理工作的监督力度不够,部分护理没有实施医院有效的护理措施,引发了一些不良后果。

1.3护士的责任心不强。护士对病人及家人的态度冷漠,与其缺乏沟通,并且护理服务差,记录的病情不完整、不规范,严重影响护理工作的质量。

1.4护士对健康教育宣传力度不够。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病人自我护理意识和学会功能康复锻炼技能。有些护士对创伤骨科病人的健康教育宣传力度不够,病人缺乏自我护理的相关知识,影响病情恢复进度。

2在创伤骨科病房中开展疼痛护理工作的具体方法

2.1加强护士对疼痛护理知识的学习,组建疼痛护理监督小组:

加强护士对疼痛的基本概念,疼痛评估方法,疼痛护理方法,镇痛药物的类型、作用及所引起的不良反应等相关知识的学习。应熟练掌握镇痛泵和疼痛护理记录单的规范使用。组建创伤骨科病房中的疼痛护理监督小组,由专人负责疼痛护理管理。主要工作职责是:指导和检查护士在创伤骨科病房中的疼痛护理工作。

2.2对疼痛程度进行合理评估:

有研究表明,创伤骨科病人感受疼痛程度与他们的对疼痛的认识以及心理忍受能力有关。病人对疼痛和疼痛诊治有关知识的了解相对较少,过高评估手术后的疼痛,会造成病人紧张、忧虑和畏惧等负性情绪,刺激大脑神经对中枢调节,抑制内源性抑痛物质的分泌,促使抗镇痛物质或致痛物质的产生,加强病人对手术后疼痛的敏感。因此需要对疼痛进行正确、合理的评估。使用数字评定量表和面部表情疼痛表来评估疼痛。制定和实施疼痛评估的次数、方法和疼痛问询方法,仔细、规范书写疼痛评估护理单(包括评估时间、部位、原因、疼痛评分、延续时间、睡眠状况、情绪状态等方面),以便实施下一步疼痛护理措施。

2.3实施疼痛护理措施:

疼痛护理主要包括非药物疼痛护理方法和药物镇痛方法。

非药物疼痛护理方法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2.3.1心理护理。加强与病人进行沟通交流,针对不同的患者使用合适的沟通内容,详细讲述护理服务内容,引导他们掌握自我排除手术前紧张、忧虑害和恐惧等负性情,帮助其缓解紧张、忧虑和抑郁等负性情绪,安慰病人及其家属,使病人积极主动配合疼痛治疗。治疗手术结束后不应在病人面前随便讨论病人病情,防止病人听到后产生悲观的心理而提高他们对疼痛的反应。

2.3.2健康教育护理。加强病人对病情和治疗情况的了解,告诉病人有关疼痛产生机理和后果,使他们认识到疼痛对人体是有害的,疼痛可以缓解甚至避免的,准确地告诉其疼痛程度和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引导病人进行自我护理。详细记录病人手术后疼痛部分、节律和不良反应等。

2.3.3疼痛舒适护理。使用按摩皮肤、听音乐、深呼吸、热敷、冷敷等方法,分散注意力,缓解病人的疼痛度。听音乐可以让病人释放抑郁和忧虑等负性情绪,稳定血压,减少疼痛,使病人更加舒适、轻松。深呼吸可以降低因肌肉收缩所引起疼痛感。冰敷可以缓解病人伤肢局部水肿和出血。热敷可以缓解病肢肌肉痉挛,促进局部血供,缓解疼痛。

2.3.4体位护理。引导和协助病人使用合适疼痛体位和合理制动,减少病人疼痛。创伤骨科病人早期疼痛强度较大,需要合理制动能够明显缓解疼痛,减少部分软组织受伤。另外针对有肢体胀肿的病人,需要抬高其伤肢,保持外展中立位,能够促进血液循环,达到消肿止痛的目的。

2.3.5环境护理。需保持干净、安静、空气新鲜的病房环境,调节室内的温度、湿度、光线、噪音等条件适宜,为创造一个舒适、温馨的病房环境,使病人能够更好的休息,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我科采取神经阻疼痛泵、静脉镇痛泵、静脉注射镇痛药或口服镇痛药等多种镇痛模式。根据疼痛评分采取相应的镇痛方式,主要内容如下:非药物疼痛护理(疼痛评分小于3分);非药物、镇痛药物等结合的疼痛护理方法(疼痛评分在4-6分之间);非药物、强镇痛药物等结合的疼痛护理方法(疼痛评分大于7分)。

3疼痛护理在创伤骨科病房中的重大意义

疼痛是创伤骨科病人最为常见的不适现象,创伤、手术中、手术后固定肢体、调整合适体位、功能锻炼等过程都会给病人带来疼痛。研究表明,在疼痛程度测试中,骨科病人疼痛程度很高。因此,采取舒适、安全和满意的疼痛护理,能够缓解病人生理和心理上的疼痛,有利于病人早日康复。在创伤骨科病房中实施疼痛护理是一个必不可少环节,为了加强护士疼痛护理意识,缓解或者解除病人疼痛,让病人在无痛或者轻度疼痛的状态下得到治疗,促使病人积极进行功能锻炼,改善病人伤肢的康复效果,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开展无痛创伤骨科病房护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对创伤骨科病房中实施疼痛护理方法,可以缓解创伤骨科病人疼痛程度,提高治疗效果,有利于病人早日康复,具有临床应用意义。

参考文献

[1]陈丽芳,翁留宁.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在创伤骨科病房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24):20-22.

创痛手工业的发展研究范文第2篇

作为行业领军人物,倪家骧见证了中国疼痛学科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整个过程。

“医学是从治疗疼痛开始的”

《养生大世界》:疼痛医学在我国是如何建立的?

倪家骧:疼痛科既新鲜又古老。医学的出现,最早是从治疗疼痛开始的,我们的祖先们最早因狩猎导致肌肉拉伤,产生了疼痛。当时的按揉止痛方法,就是早期的止痛治疗。针灸与手法治疗是在药物治疗出现之前出现的。根据文献记载,疼痛的治疗手法在中医形成之前就存在,所以说,它是一个最古老的学科。

随着医学的发展,各种疾病的治疗手段越来越多,对疼痛的治疗反而被忽视。西方医学诞生后,现代化的手术、麻醉术都相继的出现,各种学科蓬勃发展,疼痛治疗一直融在各个科室当中。

疼痛医学是神经科学的新分支,在世界范围内也是一门只有50年历史的新兴边缘学科,不为大众所熟知。世界上第一个疼痛科,是1963年在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建立的,然后疼痛科陆续在欧洲出现。八十年代初期,我们国家有个别麻醉科医生在业余从事一些疼痛的治疗。

一个学科的出现,一般是以医院成立了正式挂牌的科室为标志的,但是这一点很难确定。还有一种说法是,第一次召开的全国性学术会议标志着这个学科被广泛的认可。

按照第二种说法,我国疼痛学科出现在1988年。我的研究生导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麻醉科主任张栗生教授,在河北承德主办和发起了中国第一届疼痛治疗学术会议。这次会议有数百人参加,标志着中国疼痛医学得到了重视。

随后,1989年卫生部的第12号文件,将麻醉学科确立为临床学科。麻醉科的业务范围也从临床麻醉发展到疼痛治疗和重症医学。这是从政府文件上对疼痛治疗学科的认可。

《养生大世界》:在我国,疼痛治疗有长久的历史,具体的治疗方式又有哪些呢?

倪家骧:20世纪80年代后期,止疼不再仅仅是口服药物,还可以通过在特定部位注射特定药物来达到止疼的目的。疼痛科的治疗手段已从单纯药物治疗,转向多学科治疗,其中影像学引导微创介入神经治疗方法取得了突出的治疗效果,过去许多需要通过开放手术解决的疾病,都可通过微创的手段进行治疗,极大降低了手术风险和患者的经济负担。

实际上,疼痛科的出现,是随着微创介入治疗才出现的。因为它的治疗主要是微创治疗,也就是在影像引导下的精确局部治疗,来消除疼痛的病因或者阻碍疼痛信号传导。

如常见的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现在都可通过微创的椎间盘等离子消融手段去除压迫,改善症状。还有三叉神经痛,以前需要开颅手术来进行治疗,手术风险极高,甚至有一定的死亡率,但现在可通过微创的方法进行三叉神经半月节的射频治疗,手术创伤仅为一个1毫米的针眼,为许多患者甚至一些高龄患者解除了病痛的折磨。

在影像设备还不很发达的时候,疼痛科的发展是受到制约的。当CT这种在计算机引导下的影像设备出现后,疼痛科才开始发展。从出现时间上来看,发达国家先出现疼痛治疗,发展中国家后出现。原因是,发展中国家初期将有限的医疗资源用于急救,这是医疗的第一阶段。随着国民收入的升高,医疗进入第二阶段:除急救治疗外,开始医治常见疾病及致命疾病。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舒适性的需求增加,这个时候,疼痛作为舒适性医学进入了医疗行业。

我们国家疼痛的发展是最近的十年,尤其是新世纪开始之后,我国对疼痛医学重视程度增加,疼痛科与专门研究治疗疼痛的医生不断增多。未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疼痛学科应该会上一个新台阶。

“疼痛要治不要忍”

《养生大世界》:现阶段人们对疼痛认识是否充分?我国疼痛医学的现状是怎样的呢?

倪家骧:疼痛是人类最原始、最普遍存在的一种痛苦,直接影响生活质量。据统计,大约30%的成年人患有慢性疼痛。我国至少有一亿以上的疼痛患者,每天到医院就诊的患者当中,有10%的患者第一主诉是疼痛。从当今世界范围来看,疼痛已经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之一。

20年来,疼痛学科在我国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快速发展过程。1989年我国成立了疼痛协会,接着各地相继成立了疼痛研究和治疗组织。2007年,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原卫生部)第227号文件要求,全国二级以上医院开展“疼痛科”诊疗科目诊疗服务。目前北京80%以上的三甲、二甲医院都设置了疼痛科,还有大量的基层疼痛诊疗机构。

但总体上看,我国疼痛学科的发展状况仍然无法满足患者的需要,主要表现为临床技术水平与患者需求之间存在的差距。首先,专业的疼痛医师数量有限。其次,医院硬件状况不容乐观。以北京为例,拥有独立病房和病床的疼痛科屈指可数,如宣武医院、中日友好医院等大多数医院疼痛科还仅仅局限在门诊。近年来,随着大家对疼痛科的不断熟悉,以及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更高生活质量的追求,疼痛科就诊病人呈现爆炸式增长,门诊的治疗手段有一定的局限性,还有大量患者需住院接受更系统全面的治疗,而目前现有的床位显然无法满足患者的需求。

《养生大世界》:现在仍有很多人不了解疼痛,看病时出现找错科室的现象,带来了贻误病情的严重后果,对此您有什么看法?

倪家骧:根据疼痛的病因,在传统的治疗上主要有外科治疗、内科治疗和中医的综合治疗,这几种治疗手段对一部分可以做出明确诊断的疼痛性疾病,起到有效的治疗作用。然而就医学目前的发展水平来说,还有许多疼痛性疾病无法对其做出明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疼痛医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医学边缘学科,其主要任务是针对这类不适宜采用外科治疗,药物治疗效果又不理想的疼痛性疾病,采用一些非常规的治疗手段,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以往各学科治疗疼痛各有侧重,但引起疼痛尤其是引起慢性疼痛机理异常复杂,诊断、治疗都十分困难,所以单一手段往往难以达到满意的效果,导致病人盲目奔走于各科之间。加之慢性疼痛多不危及生命,最终常常连患者也对根治疼痛失去了耐心,形成了“疼痛科科看,哪科都难管”的局面。

我认为目前人们应该具备两种常识,一是看病找专科医生。在医学高度发展的今天,医学专业分支较多,医生分工很细,有的医生选择专门研究某一个领域,在接诊时所遇到的患者也皆是本专业领域内的疾患,久而久之形成了很丰富的诊疗经验,能更精准的判断病情。二是尽早诊治。疼痛要治不要忍,属于什么病就尽早去哪个科室,找专业的医生,这样就有可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例如肿瘤引起的疼痛,有些肿瘤细胞在影像学看不到,但会分泌一些致痛物质,临床上需要仔细观察,才能找出病因。所以说疼痛医学并非是单一的止疼,而是找出致痛的病因,解除根源。

“我应该做疼痛,我也喜欢疼痛”

《养生大世界》:您最早接触疼痛是从什么时间开始的?

倪家骧:我最早大学毕业之后是做神经内科医生的,后来考研究生的时候,我服从分配调剂到我导师名下。我导师张栗生教授是国内比较早的重视疼痛医学的学者。他很早去日本访问,日本的疼痛医学开展的较早,所以他受到的影响就比较大。1985年前后,我们还在读研究生的时候,张栗生教授就积极倡导开展疼痛治疗,当时就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开设了门诊。当时,我翻译了很多疼痛的国外资料,在翻译过程中我发现疼痛很有意思,就开始产生了兴趣。

《养生大世界》:您是什么时候介入疼痛这门学科的?

倪家骧:1990年,我作为访问学者前往日本学习治疗疼痛。正好我去的是日本广岛大学医学部,我的导师是医学部的部长兼附属医院院长、麻醉科与疼痛科的主任。广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疼痛科有20多张病床,因为广岛原子弹爆炸导致广岛地区癌症发病率高,所以疼痛病人很多。而我的导师是从美国留学回日本建立的疼痛科,而我恰好是这个时候去的日本,时间也比较巧。

《养生大世界》:简单谈谈您怎样一步步从河北“起家”的?何时被选调到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的?

倪家骧:1992年2月,我从日本回国,回国时我是想让导师同意我不做麻醉,专门从事疼痛医学。但4月我导师退休后,医院(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直接宣布让我担任麻醉科副主任,做科内唯一负责人。由于我的兴趣还在疼痛,所以我就利用工作机会开拓疼痛方面的治疗。

当时院里对我的“不务正业”有些不满意,然后我说我这一辈子就想做疼痛,想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

我在日本买的一本英文书里面的话对我有很大的影响。它讲人这一生只做两件事情:第一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第二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如果一个人只做自己喜欢的可能会走偏路,只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而不是自己喜欢的事情可能会很累。假如一个人做的事情既是自己喜欢的又是应该做的事情,那才是最佳的。看到这个我就想,我喜欢做什么,我应该做什么?我觉得应该做疼痛,我也喜欢疼痛。

所以后来我就宁可麻醉科主任不干,我也要去搞疼痛。最后跟医院协商,1995年,医院同意我分管疼痛科,这样我就有机会专门做疼痛。我们成立了河北省第一个疼痛科病房,名气做得很大,北京的医院当时也去河北找我来会诊。

来了北京几次之后,有医生说让我别来回跑了,到北京来干吧。但是我觉得在河北做的挺顺的,人也熟。后来我一想也是,北京的工作条件要比在河北更好。对孩子上学有好处,对我又没坏处,后来就谈了北医三院、宣武医院和北京肿瘤医院三个医院。当时北医三院和肿瘤医院没有病房,宣武医院说我们再困难也给你腾出病房来。于是,2002年我就被调到宣武医院,任命我当麻醉科副主任,一边筹备疼痛科一边做着麻醉。本来决定2003年年初就开始建立疼痛科,因为“非典”的原因,8月29日医院党委才宣布宣武医院成立疼痛科,9月1日开始接诊。最初医院给了我们八张病床,还担心能不能收满,结果开诊后很快就收满了。

《养生大世界》:倪主任,早有耳闻国外对疼痛的关注程度很高,能简单谈谈他们的情况吗?

倪家骧:确实如此,首先以美国为例,在全国治疗疼痛的单位有五千多家,每家都有专职的心理医生,而中国只有两千多家,心理医生则一个都没有,由此可见他们对疼痛诊疗很重视。

在国家的政策上,美国对治疗疼痛也有很大的倾斜,从下面数字就可以看出,2010年,对治疗疼痛的投入为5800亿美元,心脑血管和肿瘤疾病则排在其后,然后就是健康教育做的特别到位,美国有本杂志叫《The Smart Patient》(直译为聪明的病人),专门指导病人有了疼痛该怎样去寻医问诊,如何配合医生治疗等并进行健康宣传,除痛力度之大可见一斑。

其次是很多大的医院除了有疼痛科以外,其他每个科室都配备一名“疼痛专员”,更专业的指导病人如何除痛,“疼痛专员”还要接受定期的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大部分医院对疼痛的诊疗都是多学科的参与,采用医疗合作的方式为病人诊疗,真正做到一科有痛,各科支援。

最后,每个城市也都有医生沙龙。此外,患者、企业等团体组成的病友会,他们多次聚会,普及疼痛知识,共同探讨除痛心得,介绍新的治疗进展等。由此可见,在美国,治疗疼痛的重要性是普及到基层民众的。

美国有一个全国性计划是“No Pain American”(无痛美国),而我们也有一个这样宏伟的目标:“No Pain China”(无痛中国),立志为民除痛。

《养生大世界》:对于疼痛医学未来的发展,您有什么展望吗?

创痛手工业的发展研究范文第3篇

刘向明,1951年出生,湖南省石门人,教授,华中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博士,2001年4月毕业。现任中南民族大学学科带头人,华中科技大学兼职教授。他在医学、生物学和数学的交叉处探索医药系统研究工作的新途径,侧重于探讨离子通道门控动力学及药物对其影响,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填补了我国在此领域里的空白。近年来,其在民族药物研发中做出开拓性工作,享誉国际业界。曾被评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获国务院政府津贴。

刘向明教授多年来走过的科研道路,一直遵循这样一点:当确定好的科研思路和目标时,纵有千沟万壑和重重艰辛,也要不管不顾地坚持下去,直到迎来胜利的曙光――就像他推动民族医药与现代技术的“联姻”所创造的最新医学果实。

刘向明是中南民族大学教授,数学专业出身,后转向生物统计和生物数学研究领域。在开展医学、生物学和数学的交叉学科研究中,他破解了传统医药研发的新兴领域反向药理学中的关键问题,重塑了民族医药学的价值与地位。

我国“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十二五”期间,我国重点开展具有民族医药理论特点、资源特色和治疗优势的民族药新药的研发和生产,以促进民族医药产业的发展。

说到民族医药,大家都不陌生。可以说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来自大自然中的丰富传统,给炎黄子孙生命与健康以不可或缺的支撑。然而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西药“来效快”、“时髦”等观念的冲击,不少人“眼睛向外”,忽视了传统民族医药的巨大价值与作用,当然在科研、资源保护等方面也缺少必要的力度。国家在“十二五”中对民族医药的重视,也正是一种“重塑”与“救赎”。

好在总有一些像刘向明教授这样的科研人员,能够立足“本土化”开掘民族医药的价值与作用,给医药科研和大众健康带来新的惊喜。

刘向明教授是年至半百时“进军”传统医药领域的,正所谓有心人,天不负,他十年磨一剑终有所成。

“民族传统药物虽然有较好的疗效,但其作用机理和靶点却并未在现代科技的水平上得以阐明,另外,传统药物是具有多种药理效应的多种化学成分的混合物,究竟哪些成分能产生原药物的哪种效应并未得到确证。仅此两点就使得其在采用现代西方医药标准体系的医学领域里寸步难行。”这是刘向明教授作出的论断。

2000年,本着为少数民族服务的宗旨,开拓传统药物发展的新途径,刘向明教授在中南民族大学组建了中南民族大学民族药物神经药理研究室,确立了以反向药理学的模式(临床―实验室)开展民族传统药物药效物质研究的思路,承担了有关民族药物(傣药)药效物质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工作。

科研过程中,刘向明教授提出:选取在长期医疗实践中被证实确有疗效的传统药物,应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方法进一步确证其效应,阐明其药理机制和识别相应的有效成分或药效物质,为传统药物的现代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为传统药物的安全性评估和质量控制奠定基础,为创制新的化学实体药物发现新的先导物。而这一思路与国际上一些学者特别是印度学者在研究印度草医药中所提倡的“反向药理学”的出发点是一致的。

另外,刘向明教授认为:与化学实体药物的情形不同,传统药物的药理研究要求在阐明药物的一种药理作用时要确定药物中哪些成分(组合)产生了这种作用;药理作用要通过确定产生它的药效物质来揭示其本质,而药效物质的确定又依赖于药物作用机理的阐明。这既是从药效物质和作用机理二者的相关性来阐明传统药物临床疗效的科学根据的关键问题,也是按照反向药理学研究模式,如何从传统药物获得能体现原药物良好性能的先导物的方法学问题。

基于上述两点,刘向明教授指出:传统药物研究中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在于传统药物的药理研究既要阐明其产生药理效应的作用机理,又要确定其产生特定药理效应的药效物质基础,必须从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这二者的相关性着手来阐明传统药物临床有效的科学根据。至此,一项重大科研成果亮相前的帷幕徐徐拉开了。

以傣药龙血竭的镇痛效应研究为生物学背景,刘向明教授创造性的提出了以传统药物本身的药理效应为参照、将药物的化学成分(组合)的效应与药物本身的效应进行比较,寻求能替代产生原药物效应的化学成分(组合)作为研发新药的先导物这一全新方法学的基本原则,并且根据这一原则建立起定量化的传统药物药效物质的现代概念和评价传统药物药效物质中化学成分相互作用类型的数学模型,把对传统药物药效物质基础的探求转化为传统药物本身的药理效应与其成分(组合)的药理效应之间关系的检测、表达与分析这样一个能按现代科学的要求进行研究的问题,由此形成了传统药物药理与物质基础研究的框架,并充分证明了龙血竭的镇痛效应由它的三种成分协同作用产生。

目前,关于龙血竭的镇痛效应研究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他们在龙血竭中找到了对新型镇痛靶点TTX-R钠通道和TRPV1受体具有调制作用的有效成分组合―剑叶龙血素A、剑叶龙血素B和龙血素B,并证实确实是这三种成分协同调制痛觉信息在初级感觉神经元和脊髓上传导使龙血竭产生了镇痛效应。

这一研究结果对多组分、多靶点新型镇痛药的研发具有启迪意义并提供了天然的范例。刘向明教授的全新成果,说明了以植物为本的各民族传统药物,将是国际药品市场巨大的潜在资源。

“我们实现了民族医药与现代生物学技术的相互融合,取得了具有重要价值的交叉学科研究与边缘学科研究成果。可以说,我们以原始创新,做到了对国家和民族负责任”。刘向明自豪地说。

冰心老人有句名言:“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回顾刘向明教授的科研历程,又怎不是付出了巨大的心血与牺牲呢?

在医学、生物学和数学的交叉处探索医药系统研究工作,需要运用多方面的知识,如果没有一股子韧劲和狠劲,想有所作为只能是痴人说梦。此外,他在科研中还面临着科研经费、设备等“绊脚石”问题,个中滋味恐怕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真正明白。

然而,在推动民族医药发展的宏伟目标驱动下,刘向明教授带领团队得以一步步“突出重围”。

创痛手工业的发展研究范文第4篇

一、贯穿一条主线,情为群众所系。本着“救死扶伤,治病救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恪尽职守,任劳任怨,对技术精益求精,刻苦钻研,时刻严格要求自己,践行了一名医务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在工作中严格执行各项工作制度、诊疗常规,一丝不苟诊治每一位患者,自任职以来,本人精心诊治上万名患者,总有效率为98%以上,从未发生任何医疗事故。

二、坚持两个导向,营造和谐氛围。首先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本人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以“三个代表”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同时本人以身作则,遵纪守法,积极工作,勤奋学习,能全面、熟练地履行岗位职责,积极承担医疗、预防、科研及培养指导下级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任务,团结协作,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工作任劳任怨,呕心沥血,多次被评为优秀工作者。其次坚持良好的环境导向。在本人分管的范围里,结合工作实际,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紧紧围绕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以完善制度为基础、以提高医技为保障,以端正医风为前提,以重点人群的规范管理为主线,注重服务数量和服务质量,以老年人、慢性病人等为重点,健全规章制度,完善服务功能,规范运作管理,充分发挥现有的医疗资源,建立起了集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指导“六位一体”的服务模式,为群众创造良好的就医环境和就医条件,为医务工作者创建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干事环境,做到人尽其才、才得其位、位创其绩。

三、做到三个必须,塑造良好形象。第一必须有宽广的胸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作为医生,对于患者的责难,同事之间的误解等要有正确的态度和心胸,以诚待人,以理服人,才能凝聚成一个团结和睦的集体。其次必须有严格的自律。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求真务实,清正廉明;不该说的不说,不该许的诺不许,不让千里长堤溃于蚁穴。第三必须有高远的境界。一个好的医生必须立足长远,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敢当人梯的觉悟,有新竹高于旧树枝的勇气,有敢于创新的胆略,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情操,用明天的眼光做今天的事情,多做基础工作,多干惠民实事。

四、抓住四个关键,提高服务水平。在业务上,本人刻苦钻研业务知识,一丝不苟,尽职尽责完成本职岗位所承担的工作任务,工作成绩突出,成为本单位针灸骨干。开展了针灸治疗内、外、妇、儿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对某些慢性顽固性疾病,采用自己独特的手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尤其擅长治疗各种疼痛(颈肩腰痛、三叉神经痛、偏头痛、痛经……)、神经性耳聋耳鸣、面瘫、腰椎间盘突出、失眠、中风后遗症等。一年来,通过大量病例观察,运用独特的治疗方法,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撰写了“浅刺电针加频谱治疗早期面瘫临床观察”、“浅刺夹脊穴加频谱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临床观察”等论文,并相继在省级刊物上发表。对处在中医理论前沿的“经络系统的实质”进行探索,并,其论点被日本一学者在实验研究中证实。本人在临床中,深感患者恐惧针刺疼痛,经反复研究实践,创立了“无痛”针法,使患者乐于接受,深受好评。针对部分无法行走的偏瘫患者,本人无偿上门服务,精心诊治,直至患者可到门诊就诊,曾多次收到患者表扬信。

在科研教学上,积极配合本单位其他人员,开展科研活动,先后参与了高血压、糖尿病普查研究工作,参与本市一年一度的科技活动周,完成了多项科研项目。在教学上本人坚持培养并指导临床医师实践操作,组织指导本专业的技术工作和科研工作,近年来,本人对“神经性耳鸣、耳聋”的诊治做了进一步研究,疗效有了新的突破。

在业务学习上,本人深切认识到一名合格医生应具备的素质和条件,努力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不断加强理论学习,通过订阅大量书刊,学习有关针灸指示,写下大量读书笔记,经常参加部级及省市内举办的学术会议,聆听著名专家学术讲座;积极参加各种学习培训班,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充实了自己的理论指示,为更好地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供了扎实保证。

创痛手工业的发展研究范文第5篇

摘要我国剖宫产率居高不下,开展分娩镇痛对降低剖宫产率等有积极作用。目前,广西甚至全国未发现有妇幼专科医院建立分娩镇痛技术服务中心。研究分娩镇痛技术服务中心的建设,能创建适合广西甚至全国的分娩镇痛服务体系,满足孕产妇及临床和科研的需要,为规范化及规模化分娩镇痛以及分娩镇痛向县乡两级医疗机构的推广做出贡献。

关键词分娩镇痛技术服务中心任务管理竞争力

分娩疼痛是一个生理过程,但剧烈疼痛可引起孕妇一系列神经内分泌反应,导致交感神经兴奋,使宫缩抑制和子宫血管收缩,最终出现产程延长,酸碱平衡失调和胎儿宫内窘迫等不良后果。而适当的分娩镇痛则能消除疼痛,减轻应激反应,改善胎儿血液供应,对母婴有益[1]。分娩镇痛作为产科麻醉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迅速地发展和普及。经过了10余年对分娩镇痛的科学研究及临床实践,1989年6月起,在广西率先开展了分娩镇痛的医疗服务。截止到2011年底,已为7000例产妇实施了椎管内阻滞镇痛和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的分娩镇痛技术。经过不断摸索与反复实践,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同时又不得不去认真思索,应该如何创建适合广西甚至全国情况的分娩镇痛服务体系。

广西壮族自治区开展分娩镇痛的情况

2011年6~8月广西100余家医疗机构进行了问卷式调查,方法是向各个医院的麻醉科医师及产科医师咨询该单位的分娩镇痛开展情况及是否有意向参加近期举办的分娩镇痛培训班。调查结果显示,83%医院在不同程度上开展了分娩镇痛,开展分娩镇痛较多的医院主要集中在市级及县级专科医院,而综合性三甲医院以及乡级医疗机构开展分娩镇痛相对较少;每个月椎管内神经阻滞的分娩镇痛例数>80例的医院有3家;规范化分娩镇痛做得较好的医院有7家;综合各个调查医院的分娩镇痛率,平均2%,剖宫产率平均42%。这与西方发达国家的80%椎管内神经阻滞的分娩镇痛率,20%的剖宫产率有着非常大的差距。

我国北方及沿海发达地区的剖宫产率平均50%,个别医院甚至>80%。广西的平均剖宫产率维持在35%~42%,与世界卫生组织的要求的15%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许多产妇把剖宫产手术当作逃避剧烈产痛的惟一选择,而剖宫产这种非自然的分娩方式直接危害着妇女和儿童的健康。但是开展分娩镇痛的桎梏不是专业技术,而是涉及观念、体制、价格、利益以及就医环境等诸多因素[2]。因此,要想使得分娩镇痛可持续发展,规范化及规模化,需要广大麻醉科医师、产科医师甚至还有医院的领导者们充分认识到这项技术的社会价值,树立正确的理念,并积极创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分娩镇痛的医疗服务体系[3]。

妇幼专科医院创建分娩镇痛技术服务中心的重要意义

在政府各级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关怀下,经过几代医务工作者的不懈努力,1989年持续开展分娩镇痛的临床工作,至今已完成分娩镇痛7000例,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发表省级以上论文几十篇。作为分娩镇痛培训基地,已接受区内外多家医院的医务人员来院进行培训学习,举办了3期基层医院分娩镇痛培训班,先后多次到县乡两级医疗机构进行分娩镇痛推广讲座。

广西的分娩镇痛工作的开展落后于国外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妇幼专科医院建立“分娩镇痛技术服务中心”,能及时满足广大孕产妇的需要,满足临床工作和科研工作的需要,做到科技惠民。“分娩镇痛技术服务中心”的建立,会给妇幼专科医院培养出掌握分娩镇痛临床工作专业人才,而专业人才又会更有效地在各级妇幼医疗机构推动分娩镇痛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市民,满足市民的需求,最终更能创造出更多的社会精神财富。“分娩镇痛技术服务中心”的建立,将有利于妇幼专科医院分娩镇痛临床和科研工作顺利开展,促进分娩镇痛的规范化和规模化,推动妇幼专科医院的分娩镇痛科研和临床工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促进和带动相关学科建设与发展,激励科技人员努力上进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向全国推广此项研究成果,造福广大孕产妇。

分娩镇痛技术服务中心的任务

分娩镇痛技术服务中心要集中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生物医学工程以及妇幼保健等多个学科(科室)的基础理论和工程技术,从而形成自身的理论与技术。分娩镇痛技术服务中心的建设需要产科、麻醉科、新生儿科、临床医学、临床检验人员、医务科、护理部、科教科以及预防医学等专业人员参与。

分娩镇痛技术服务中心的组织结构:分娩镇痛技术服务中心的组织结构由分娩镇痛门诊、产科、产房、麻醉科、观察室、加强治疗病房(ICU)、实验室等单位组成。这些单位在医院业务院长,医务科及护理部领导下工作。

分娩镇痛技术服务中心的主要工作任务:①向孕妇及其家属进行有关分娩和分娩镇痛的科普教育和宣传,使孕妇在孕期对分娩镇痛知识有了了解。并对孕产妇及家属提出的有关问题作出相应的回答。自2005年10月至今,坚持每个星期有1次在孕妇学校由有分娩镇痛临床经验的麻醉医师义务授课,并向她们发放了分娩镇痛的宣传资料。②为采用分娩镇痛的孕产妇提供安全、有效的分娩镇痛的技术服务和管理。对分娩镇痛期间出现的情况能采取积极应对措施,正确处理。③安全开展分娩镇痛心理疗法、水针分娩镇痛、全身给药分娩镇痛、区域阻滞分娩镇痛、椎管内神经阻滞分娩镇痛和水中分娩等技术,为采用分娩镇痛的孕产妇提供安全、有效的分娩镇痛的技术服务和管理。

相关期刊更多

公安交通科技窗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公安部交通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