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牛呼吸系统疾病治疗案例

牛呼吸系统疾病治疗案例

牛呼吸系统疾病治疗案例

牛呼吸系统疾病治疗案例范文第1篇

本诊疗方案是在7月10日第二版诊疗方案基础上,依据近期国内外研究成果及我国甲型H1N1流感诊疗经验修订而成。由于这种甲型H1N1流感是一种新发疾病,其疾病规律仍待进一步观察和研究。

一、病原学

甲型H1N1流感病毒属于正粘病毒科(0rthomyxoviridae),甲型流感病毒属(InfluenzavirusA)。典型病毒颗粒呈球状,直径为80nm-120nm,有囊膜。囊膜上有许多放射状排列的突起糖蛋白,分别是红细胞血凝素(HA)、神经氨酸酶(NA)和基质蛋白M2。病毒颗粒内为核衣壳,呈螺旋状对称,直径为10nm。为单股负链RNA病毒,基因组约为13.6kb,由大小不等的8个独立片段组成。病毒对乙醇、碘伏、碘酊等常用消毒剂敏感;对热敏感,56℃条件下30分钟可灭活。

二、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甲型H1N1流感病人为主要传染源,无症状感染者也具有传染性。目前尚无动物传染人类的证据。

(二)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口腔、鼻腔、眼睛等处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接触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体液和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亦可能引起感染。通过气溶胶经呼吸道传播有待进一步确证。

(三)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

(四)较易成为重症病例的高危人群。

下列人群出现流感样症状后,较易发展为重症病例,应当给予高度重视,尽早进行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及其他必要检查。

1.妊娠期妇女;

2.伴有以下疾病或状况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高血压除外)、肾病、肝病、血液系统疾病、神经系统及神经肌肉疾病、代谢及内分泌系统疾病、免疫功能抑制(包括应用免疫抑制剂或HIV感染等致免疫功能低下)、19岁以下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者;

3.肥胖者(体重指数≥40危险度高,体重指数在30-39可能是高危因素);

4.年龄<5岁的儿童(年龄<2岁更易发生严重并发症);

5.年龄≥65岁的老年人。

三、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

潜伏期一般为1-7天,多为1-3天。

(一)临床表现。

通常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包括发热、咽痛、流涕、鼻塞、咳嗽、咯痰、头痛、全身酸痛、乏力。部分病例出现呕吐和/或腹泻。少数病例仅有轻微的上呼吸道症状,无发热。体征主要包括咽部充血和扁桃体肿大。

可发生肺炎等并发症。少数病例病情进展迅速,出现呼吸衰竭、多脏器功能不全或衰竭。

可诱发原有基础疾病的加重,呈现相应的临床表现。

病情严重者可以导致死亡。

(二)实验室检查。

1.外周血象检查:白细胞总数一般不高或降低。

2.血生化检查:部分病例出现低钾血症,少数病例肌酸激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乳酸脱氢酶升高。

3.病原学检查:

(1)病毒核酸检测:以RT-PCR(最好采用real-timeRT-PCR)法检测呼吸道标本(咽拭子、鼻拭子、鼻咽或气管抽取物、痰)中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结果可呈阳性。

(2)病毒分离:呼吸道标本中可分离出甲型H1N1流感病毒。

(3)血清抗体检查:动态检测双份血清甲型H1N1流感病毒特异性抗体水平呈4倍或4倍以上升高。

(三)胸部影像学检查。

合并肺炎时肺内可见片状阴影。

四、诊断

诊断主要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病原学检查,早发现、早诊断是防控与有效治疗的关键。

(一)疑似病例。

符合下列情况之一即可诊断为疑似病例:

1.发病前7天内与传染期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有密切接触,并出现流感样临床表现。

密切接触是指在未采取有效防护的情况下,诊治、照看传染期甲型H1N1流感患者;与患者共同生活;接触过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体液等。

2.发病前7天内曾到过甲型H1N1流感流行(出现病毒的持续人间传播和基于社区水平的流行和暴发)的地区,出现流感样临床表现。

3.出现流感样临床表现,甲型流感病毒检测阳性,尚未进一步检测病毒亚型。

对上述3种情况,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安排甲型H1N1流感病原学检查。

(二)临床诊断病例。

仅限于以下情况作出临床诊断:同一起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中,未经实验室确诊的流感样症状病例,在排除其他致流感样症状疾病时,可诊断为临床诊断病例。

甲型H1N1流感暴发是指一个地区或单位短时间出现异常增多的流感样病例,经实验室检测确认为甲型H1N1流感疫情。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临床诊断病例可安排病原学检查。

(三)确诊病例。

出现流感样临床表现,同时有以下一种或几种实验室检测结果:

1.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可采用real-timeRT-PCR和RT-PCR方法);

2.分离到甲型H1N1流感病毒;

3.双份血清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特异性抗体水平呈4倍或4倍以上升高。

五、重症与危重病例

(一)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者为重症病例:

1.持续高热>3天;

2.剧烈咳嗽,咳脓痰、血痰,或胸痛;

3.呼吸频率快,呼吸困难,口唇紫绀;

4.神志改变:反应迟钝、嗜睡、躁动、惊厥等;

5.严重呕吐、腹泻,出现脱水表现;

6.影像学检查有肺炎征象;

7.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等心肌酶水平迅速增高;

8.原有基础疾病明显加重。

(二)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者为危重病例:

1.呼吸衰竭;

2.感染中毒性休克;

3.多脏器功能不全;

4.出现其他需进行监护治疗的严重临床情况。

六、临床分类处理原则

(一)疑似病例:在通风条件良好的房间单独隔离。住院病例须做甲型H1N1流感病原学检查。

(二)临床诊断病例:在通风条件良好的房间单独隔离。住院病例须做甲型H1N1流感病原学检查。

(三)确诊病例:在通风条件良好的房间进行隔离。住院病例可多人同室。

七、住院原则

根据患者病情及当地医疗资源状况,按照重症优先的原则安排住院治疗。

(一)优先收治重症与危重病例入院。对危重病例,根据当地医疗设施条件,及时转入具备防控条件的重症医学科(ICU)治疗。

(二)不具备重症与危重病例救治条件的医疗机构,在保证医疗安全的前提下,要及时将病例转运到具备条件的医院;病情不适宜转诊时,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或者上级卫生行政部门要组织专家就地进行积极救治。

(三)高危人群感染甲型H1N1流感较易成为重症病例,宜安排住院诊治。如实施居家隔离治疗,应密切监测病情,一旦出现病情恶化须及时安排住院诊治。

(四)轻症病例可安排居家隔离观察与治疗。

八、治疗

(一)一般治疗。

休息,多饮水,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对高热病例可给予退热治疗。

(二)抗病毒治疗。

研究显示,此种甲型H1N1流感病毒目前对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奥司他韦(oseltamivir)、扎那米韦(zanamivir)敏感,对金刚烷胺和金刚乙胺耐药。

对于临床症状较轻且无合并症、病情趋于自限的甲型H1N1流感病例,无需积极应用神经氨酸酶抑制剂。

对于发病时即病情严重、发病后病情呈动态恶化的病例,感染甲型H1N1流感的高危人群应及时给予神经氨酸酶抑制剂进行抗病毒治疗。开始给药时间应尽可能在发病48小时以内(以36小时内为最佳)。对于较易成为重症病例的高危人群,一旦出现流感样症状,不一定等待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即可开始抗病毒治疗。孕妇在出现流感样症状之后,宜尽早给予神经氨酸酶抑制剂治疗。

奥司他韦:成人用量为75mgb.i.d.,疗程为5天。对于危重或重症病例,奥司他韦剂量可酌情加至150mgb.i.d.。对于病情迁延病例,可适当延长用药时间。1岁及以上年龄的儿童患者应根据体重给药:体重不足15kg者,予30mgb.i.d.;体重15-23kg者,予45mgb.i.d.;体重23-40kg者,予60mgb.i.d.;体重大于40kg者,予75mgb.i.d.。对于吞咽胶囊有困难的儿童,可选用奥司他韦混悬液。

扎那米韦:用于成人及7岁以上儿童。成人用量为10mg吸入b.i.d.,疗程为5天。7岁及以上儿童用法同成人。

(三)其他治疗。

1.如出现低氧血症或呼吸衰竭,应及时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包括氧疗或机械通气等。

2.合并休克时给予相应抗休克治疗。

3.出现其他脏器功能损害时,给予相应支持治疗。

4.合并细菌和/或真菌感染时,给予相应抗菌和/或抗真菌药物治疗。

5.对于重症和危重病例,也可以考虑使用甲型H1N1流感近期康复者恢复期血浆或疫苗接种者免疫血浆进行治疗。

对发病1周内的重症和危重病例,在保证医疗安全的前提下,宜早期使用。推荐用法:一般成人100-200ml,儿童50ml(或者根据血浆特异性抗体滴度调整用量),静脉输入。必要时可重复使用。使用过程中,注意过敏反应。

(四)中医辨证治疗。

轻症辨证治疗方案

1.风热犯卫

主症:发病初期,发热或未发热,咽红不适,轻咳少痰,无汗。

舌脉:舌质红,苔薄或薄腻,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

基本方药:银花15g连翘15g桑叶10g杭10g

桔梗10g牛蒡子15g竹叶6g芦根30g

薄荷(后下)3g生甘草3g

煎服法:水煎服,每剂水煎400毫升,每次口服200毫升,1日2次;必要时可日服2剂,每6小时口服1次,每次200毫升。

加减:苔厚腻加广藿香、佩兰;

咳嗽重加杏仁、枇杷叶;

腹泻加川黄连、广木香;

咽痛重加锦灯笼。

常用中成药:疏风清热类中成药如疏风解毒胶囊、香菊胶囊、银翘解毒类、桑菊感冒类、双黄连类口服制剂;藿香正气、葛根芩连类制剂等。

2.热毒袭肺

主症:高热,咳嗽,痰粘咯痰不爽,口渴喜饮,咽痛,目赤。

舌脉:舌质红,苔黄或腻,脉滑数。

治法:清肺解毒

基本方药:炙麻黄3g杏仁10g生甘草10g

生石膏(先煎)30g知母10g浙贝母10g桔梗15g黄芩15g柴胡15g

煎服法:水煎服,每剂水煎400毫升,每次口服200毫升,1日2次;必要时可日服2剂,每6小时口服1次,每次200毫升。

加减:便秘加生大黄;

持续高热加青蒿、丹皮。

常用中成药:清肺解毒类中成药如连花清瘟胶囊、银黄类制剂、莲花清热类制剂等。

重症与危重症辨证治疗方案

1.热毒壅肺

主症:高热,咳嗽咯痰、痰黄,喘促气短;或心悸,躁扰不安,口唇紫暗。

舌脉:舌质红,苔黄腻或灰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泻肺,解毒散瘀

基本方药:炙麻黄5g生石膏(先煎)30g杏仁10g知母10g

鱼腥草15g葶苈子10g金荞麦10g黄芩10g

浙贝母10g生大黄10g丹皮10g青蒿15g

煎服法:水煎服,每剂水煎400毫升,每次口服200毫升,1日2次;必要时可日服2剂,每6小时口服1次,每次200毫升。

加减:持续高热,神昏谵语加安宫牛黄丸;

抽搐加羚羊角、僵蚕、广地龙等;

腹胀便结加枳实、元明粉。

常用中成药:喜炎平、痰热清、清开灵注射液。

2.气营两燔

主症:高热,口渴,烦躁不安,甚者神昏谵语,咳嗽或咯血,胸闷憋气气短。

舌脉:舌质红绛,苔黄,脉细数。

治法:清气凉营

基本方药:水牛角30g生地15g赤芍10g银花15g

丹参12g连翘15g麦冬10g竹叶6g

瓜蒌30g生石膏(先煎)30g栀子12g

煎服法:水煎服,每剂水煎400毫升,每次口服200毫升,1日2次;必要时可日服2剂,每6小时口服1次,每次200毫升。

加减:便秘加生大黄;

高热肢体抽搐加羚羊角粉。

常用中成药:安宫牛黄丸、血必净、醒脑静注射液等。

注:以上药物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剂量供参考,儿童剂量酌减;有并发症、慢性基础病史的患者,随证施治。若见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或合并其他严重疾病者,在应用西医治疗的同时,根据实际情况随证施治。

九、出院标准

1.体温正常3天,其他流感样症状基本消失,临床情况稳定,可以出院。

2.因基础疾病或合并症较重,需较长时间住院治疗的甲型H1N1流感病例,在咽拭子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转为阴性后,可从隔离病房转至相应病房做进一步治疗。

十、出台背景

卫生部近日对《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2009年试行版第二版)》进行了修订、完善,并于13日《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2009年第三版)》。

针对重症病例可能增多的情况,方案对如何加强重症病例的甄别和救治作出了重点描述。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者为重症病例:持续高热3天以上;剧烈咳嗽,咳脓痰、血痰,或胸痛;呼吸频率快,呼吸困难,口唇紫绀;神志改变:反应迟钝、嗜睡、躁动、惊厥等;严重呕吐、腹泻,出现脱水表现;影像学检查有肺炎征象;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等心肌酶水平迅速增高;原有基础疾病明显加重。

方案要求,根据患者病情及当地医疗资源状况,应按照重症优先的原则安排住院治疗。高危人群感染甲型H1N1流感较易成为重症病例,宜安排住院诊治。轻症病例可安排居家隔离观察与治疗。

方案还详细说明了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病原学及流行病学特征。甲型H1N1流感病毒对乙醇、碘伏、碘酊等常用消毒剂敏感;对热敏感,56℃条件下30分钟可杀灭病毒。人是此病毒主要传染源,无症状感染者也具有传染性,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口腔、鼻腔、眼睛等处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

牛呼吸系统疾病治疗案例范文第2篇

甲型H1N1流感病毒属于正粘病毒科(0rthomyxoviridae),甲型流感病毒属(InfluenzavirusA)。典型病毒颗粒呈球状,直径为80nm-120nm,有囊膜。囊膜上有许多放射状排列的突起糖蛋白,分别是红细胞血凝素(HA)、神经氨酸酶(NA)和基质蛋白M2。病毒颗粒内为核衣壳,呈螺旋状对称,直径为10nm。为单股负链RNA病毒,基因组约为13.6kb,由大小不等的8个独立片段组成。病毒对乙醇、碘伏、碘酊等常用消毒剂敏感;对热敏感,56℃条件下30分钟可灭活。

二、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甲型H1N1流感病人为主要传染源,无症状感染者也具有传染性。目前尚无动物传染人类的证据。

(二)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口腔、鼻腔、眼睛等处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接触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体液和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亦可能引起感染。通过气溶胶经呼吸道传播有待进一步确证。

(三)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

(四)较易成为重症病例的高危人群。

下列人群出现流感样症状后,较易发展为重症病例,应当给予高度重视,尽早进行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及其他必要检查。

1.妊娠期妇女;

2.伴有以下疾病或状况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高血压除外)、肾病、肝病、血液系统疾病、神经系统及神经肌肉疾病、代谢及内分泌系统疾病、免疫功能抑制(包括应用免疫抑制剂或HIV感染等致免疫功能低下)、19岁以下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者;

3.肥胖者(体重指数≥40危险度高,体重指数在30-39可能是高危因素);

4.年龄<5岁的儿童(年龄<2岁更易发生严重并发症);

5.年龄≥65岁的老年人。

三、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

潜伏期一般为1-7天,多为1-3天。

(一)临床表现。

通常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包括发热、咽痛、流涕、鼻塞、咳嗽、咯痰、头痛、全身酸痛、乏力。部分病例出现呕吐和/或腹泻。少数病例仅有轻微的上呼吸道症状,无发热。体征主要包括咽部充血和扁桃体肿大。

可发生肺炎等并发症。少数病例病情进展迅速,出现呼吸衰竭、多脏器功能不全或衰竭。

可诱发原有基础疾病的加重,呈现相应的临床表现。

病情严重者可以导致死亡。

(二)实验室检查。

1.外周血象检查:白细胞总数一般不高或降低。

2.血生化检查:部分病例出现低钾血症,少数病例肌酸激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乳酸脱氢酶升高。

3.病原学检查:

(1)病毒核酸检测:以RT-PCR(最好采用real-timeRT-PCR)法检测呼吸道标本(咽拭子、鼻拭子、鼻咽或气管抽取物、痰)中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结果可呈阳性。

(2)病毒分离:呼吸道标本中可分离出甲型H1N1流感病毒。

(3)血清抗体检查:动态检测双份血清甲型H1N1流感病毒特异性抗体水平呈4倍或4倍以上升高。

(三)胸部影像学检查。

合并肺炎时肺内可见片状阴影。

四、诊断

诊断主要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病原学检查,早发现、早诊断是防控与有效治疗的关键。

(一)疑似病例。

符合下列情况之一即可诊断为疑似病例:

1.发病前7天内与传染期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有密切接触,并出现流感样临床表现。

密切接触是指在未采取有效防护的情况下,诊治、照看传染期甲型H1N1流感患者;与患者共同生活;接触过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体液等。

2.发病前7天内曾到过甲型H1N1流感流行(出现病毒的持续人间传播和基于社区水平的流行和暴发)的地区,出现流感样临床表现。

3.出现流感样临床表现,甲型流感病毒检测阳性,尚未进一步检测病毒亚型。

对上述3种情况,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安排甲型H1N1流感病原学检查。

(二)临床诊断病例。

仅限于以下情况作出临床诊断:同一起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中,未经实验室确诊的流感样症状病例,在排除其他致流感样症状疾病时,可诊断为临床诊断病例。

甲型H1N1流感暴发是指一个地区或单位短时间出现异常增多的流感样病例,经实验室检测确认为甲型H1N1流感疫情。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临床诊断病例可安排病原学检查。

(三)确诊病例。

出现流感样临床表现,同时有以下一种或几种实验室检测结果:

1.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可采用real-timeRT-PCR和RT-PCR方法);

2.分离到甲型H1N1流感病毒;

3.双份血清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特异性抗体水平呈4倍或4倍以上升高。

五、重症与危重病例

(一)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者为重症病例:

1.持续高热>3天;

2.剧烈咳嗽,咳脓痰、血痰,或胸痛;

3.呼吸频率快,呼吸困难,口唇紫绀;

4.神志改变:反应迟钝、嗜睡、躁动、惊厥等;

5.严重呕吐、腹泻,出现脱水表现;

6.影像学检查有肺炎征象;

7.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等心肌酶水平迅速增高;

8.原有基础疾病明显加重。

(二)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者为危重病例:

1.呼吸衰竭;

2.感染中毒性休克;

3.多脏器功能不全;

4.出现其他需进行监护治疗的严重临床情况。

六、临床分类处理原则

(一)疑似病例:在通风条件良好的房间单独隔离。住院病例须做甲型H1N1流感病原学检查。

(二)临床诊断病例:在通风条件良好的房间单独隔离。住院病例须做甲型H1N1流感病原学检查。

(三)确诊病例:在通风条件良好的房间进行隔离。住院病例可多人同室。

七、住院原则

根据患者病情及当地医疗资源状况,按照重症优先的原则安排住院治疗。

(一)优先收治重症与危重病例入院。对危重病例,根据当地医疗设施条件,及时转入具备防控条件的重症医学科(ICU)治疗。

(二)不具备重症与危重病例救治条件的医疗机构,在保证医疗安全的前提下,要及时将病例转运到具备条件的医院;病情不适宜转诊时,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或者上级卫生行政部门要组织专家就地进行积极救治。

(三)高危人群感染甲型H1N1流感较易成为重症病例,宜安排住院诊治。如实施居家隔离治疗,应密切监测病情,一旦出现病情恶化须及时安排住院诊治。

(四)轻症病例可安排居家隔离观察与治疗。

八、治疗

(一)一般治疗。

休息,多饮水,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对高热病例可给予退热治疗。

(二)抗病毒治疗。

研究显示,此种甲型H1N1流感病毒目前对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奥司他韦(oseltamivir)、扎那米韦(zanamivir)敏感,对金刚烷胺和金刚乙胺耐药。

对于临床症状较轻且无合并症、病情趋于自限的甲型H1N1流感病例,无需积极应用神经氨酸酶抑制剂。

对于发病时即病情严重、发病后病情呈动态恶化的病例,感染甲型H1N1流感的高危人群应及时给予神经氨酸酶抑制剂进行抗病毒治疗。开始给药时间应尽可能在发病48小时以内(以36小时内为最佳)。对于较易成为重症病例的高危人群,一旦出现流感样症状,不一定等待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即可开始抗病毒治疗。孕妇在出现流感样症状之后,宜尽早给予神经氨酸酶抑制剂治疗。

奥司他韦:成人用量为75mgb.i.d.,疗程为5天。对于危重或重症病例,奥司他韦剂量可酌情加至150mgb.i.d.。对于病情迁延病例,可适当延长用药时间。1岁及以上年龄的儿童患者应根据体重给药:体重不足15kg者,予30mgb.i.d.;体重15-23kg者,予45mgb.i.d.;体重23-40kg者,予60mgb.i.d.;体重大于40kg者,予75mgb.i.d.。对于吞咽胶囊有困难的儿童,可选用奥司他韦混悬液。

扎那米韦:用于成人及7岁以上儿童。成人用量为10mg吸入b.i.d.,疗程为5天。7岁及以上儿童用法同成人。

(三)其他治疗。

1.如出现低氧血症或呼吸衰竭,应及时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包括氧疗或机械通气等。

2.合并休克时给予相应抗休克治疗。

3.出现其他脏器功能损害时,给予相应支持治疗。

4.合并细菌和/或真菌感染时,给予相应抗菌和/或抗真菌药物治疗。

5.对于重症和危重病例,也可以考虑使用甲型H1N1流感近期康复者恢复期血浆或疫苗接种者免疫血浆进行治疗。

对发病1周内的重症和危重病例,在保证医疗安全的前提下,宜早期使用。推荐用法:一般成人100-200ml,儿童50ml(或者根据血浆特异性抗体滴度调整用量),静脉输入。必要时可重复使用。使用过程中,注意过敏反应。

(四)中医辨证治疗。

轻症辨证治疗方案

1.风热犯卫

主症:发病初期,发热或未发热,咽红不适,轻咳少痰,无汗。

舌脉:舌质红,苔薄或薄腻,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

基本方药:银花15g连翘15g桑叶10g杭10g

桔梗10g牛蒡子15g竹叶6g芦根30g

薄荷(后下)3g生甘草3g

煎服法:水煎服,每剂水煎400毫升,每次口服200毫升,1日2次;必要时可日服2剂,每6小时口服1次,每次200毫升。

加减:苔厚腻加广藿香、佩兰;

咳嗽重加杏仁、枇杷叶;

腹泻加川黄连、广木香;

咽痛重加锦灯笼。

常用中成药:疏风清热类中成药如疏风解毒胶囊、香菊胶囊、银翘解毒类、桑菊感冒类、双黄连类口服制剂;藿香正气、葛根芩连类制剂等。

2.热毒袭肺

主症:高热,咳嗽,痰粘咯痰不爽,口渴喜饮,咽痛,目赤。

舌脉:舌质红,苔黄或腻,脉滑数。

治法:清肺解毒

基本方药:炙麻黄3g杏仁10g生甘草10g

生石膏(先煎)30g知母10g浙贝母10g桔梗15g黄芩15g柴胡15g

煎服法:水煎服,每剂水煎400毫升,每次口服200毫升,1日2次;必要时可日服2剂,每6小时口服1次,每次200毫升。

加减:便秘加生大黄;

持续高热加青蒿、丹皮。

常用中成药:清肺解毒类中成药如连花清瘟胶囊、银黄类制剂、莲花清热类制剂等。

重症与危重症辨证治疗方案

1.热毒壅肺

主症:高热,咳嗽咯痰、痰黄,喘促气短;或心悸,躁扰不安,口唇紫暗。

舌脉:舌质红,苔黄腻或灰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泻肺,解毒散瘀

基本方药:炙麻黄5g生石膏(先煎)30g杏仁10g知母10g

鱼腥草15g葶苈子10g金荞麦10g黄芩10g

浙贝母10g生大黄10g丹皮10g青蒿15g

煎服法:水煎服,每剂水煎400毫升,每次口服200毫升,1日2次;必要时可日服2剂,每6小时口服1次,每次200毫升。

加减:持续高热,神昏谵语加安宫牛黄丸;

抽搐加羚羊角、僵蚕、广地龙等;

腹胀便结加枳实、元明粉。

常用中成药:喜炎平、痰热清、清开灵注射液。

2.气营两燔

主症:高热,口渴,烦躁不安,甚者神昏谵语,咳嗽或咯血,胸闷憋气气短。

舌脉:舌质红绛,苔黄,脉细数。

治法:清气凉营

基本方药:水牛角30g生地15g赤芍10g银花15g

丹参12g连翘15g麦冬10g竹叶6g

瓜蒌30g生石膏(先煎)30g栀子12g

煎服法:水煎服,每剂水煎400毫升,每次口服200毫升,1日2次;必要时可日服2剂,每6小时口服1次,每次200毫升。

加减:便秘加生大黄;

高热肢体抽搐加羚羊角粉。

常用中成药:安宫牛黄丸、血必净、醒脑静注射液等。

注:以上药物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剂量供参考,儿童剂量酌减;有并发症、慢性基础病史的患者,随证施治。若见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或合并其他严重疾病者,在应用西医治疗的同时,根据实际情况随证施治。

九、出院标准

牛呼吸系统疾病治疗案例范文第3篇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社区护理;肺功能;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2-0115-0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老年人最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之一,是指以慢性不可逆性的气流阻塞为疾病特征的肺功能进行性减退综合征[1],典型病例表现为反复咳嗽、咯痰、气短、呼吸困难等症,可伴有气道高反应性,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本研究对34例COPD患者实施系统的社区护理干预,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择的对象共68例,男43例,女25例,年龄57-89岁,平均(62.4±3.5)岁,病史1-21年,平均(10.7±2.6))年。均均符合1997年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制定的COPD诊断标准,并经影像、临床及肺功能检查证实。按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4例划分,两组一般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一般康复指导,认真回答患者的咨询并予以指导,但不进行家庭随访、健康教育、用药指导、改善不良生活习惯及心理干预等。

1.2.2 干预组 综合评估患者情况(病情、家庭、经济、性格、年龄、文化等),建立个人健康档案。患者出院后前3个月由专门的社区护士进行每周1次的家庭访视及康复指导,3-6个月后每周2次,6个月后每月1次。具体措施如下:

1.2.2.1 健康教育 定期开展COPD社区知识讲座,培训形式以授课为主,每周1次,授课内容循环进行。提高对患者及家属对COPD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疗、康复等的正确认识,提高治疗依从性。

1.2.2.2 饮食指导 强调营养支持的重要性,瞩患者少食多餐,宜进食低糖、高维生素、适量蛋白及不饱和脂肪的饮食,限制进食牛奶、豆浆等产气食物,避免辛辣刺激饮食,忌烟酒,鼓励多喝温开水(每天至少1500ml以上)。

1.2.2.3咳嗽、排痰指导 指导患者有效咳嗽、排痰,舒适下深呼吸5-6次后,一边膈肌吸气一边持续轻咳,直到痰至咽部再用力咳出;引流也可促进有效排痰,使病变部位处于高位,引流支气管开口向下,在重力作用下将痰液排出体外[2]。对痰液黏稠不易咳出者可轻轻拍击背部,必要时给予祛痰剂或雾化吸入。

1.2.2.4 家庭氧疗指导 告知患者及家属长期合理氧疗的重要性,纠正吸氧量越多越好或自觉症状好转即减少或停止吸氧的错误认识,并指导操作。一般选用鼻塞法,氧浓度为1.5-2.5L/min,每天15h,后期逐步延长吸氧时间,

1.2.2.5 康复锻炼指导 患者病情稳定后宜早期行康复锻炼。(1)呼吸锻炼:①腹式呼吸法。依据患者情况取立、坐、仰卧位,上身肌群充分放松后做深呼吸,一手置于胸前,另一手置于腹部,吸气(用鼻吸气)时手加压挺腹,呼气(经口缓呼)时手稍用力按压收腹,呼气时间为吸气的1到2倍,每日2次,10-15min/次,熟练后适当增加锻炼时间和频次;②缩唇呼吸法:用鼻吸气,缩唇为吹口哨样,缓慢呼气4-6s, 3次/d, 30min/次。(2)耐力锻炼:通过步行、慢跑、踏车、气功、太极拳、游泳等运动方式加强体力。主张从小量运动开始,循序渐进,每天坚持锻炼5-10 min/3-4次,后期逐渐增加20-30 min/2次,过程中注意及时监测心率,适可而止。

1.2.2.6 心理干预 由于患者长期发病,病情易反复,预后差,易产生紧张、焦虑、悲观、抑郁等治疗心理。护士应主动关心体贴患者,鼓励其表达内心感受,消除恐惧、焦虑心理,树立疾病治愈信心,保持积极、乐观的治疗心态,提高治疗配合度。

1.3疗效评定[3] 12个月后,应用生活质量评定量表(GQOLI74)进行主观生活质量评定,内容包括躯体功能、物质生活、心理功能、社会功能4各因子74项,满分100分,分数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高。测定肺功能,比较FEV1/FVC、FEV1%预计值。

1.4统计学分析 本组数据经卡方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12个月后,干预组GQOLI74平均评分(80.24±3.38)分,对照组GQOLI74平均评分(61.57±5.92)分,两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肺功能测定结果比较 见表1。

3 讨论

COPD的长期反复发作不仅严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也给患者及其家庭与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和经济负担。因此,加强对COPD病情稳定期患者的社区健康教育,指导其正确的生活习惯和运动训练,合理用药,及时心理干预,是促进患者康复和改善预后的关键。本次研究中,干预组患者综合生活质量评分及肺功能指标评价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

参考文献:

[1] 肖群芳,蔡莉,阳春桂,等. 社区护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当代护士,2010,14(6):1009-1011.

牛呼吸系统疾病治疗案例范文第4篇

入院后胸片检查:双肺纹理增粗,无明显斑片状改变;肺功能检查:小气道阻力增加;24 小时食管PH值监测:明显的食管胃酸反流,以夜间反流明显增加。给予抗酸、抗反流治疗,同时抗感染、抗过敏治疗,哮喘很快缓解,继续治疗并观察半年,未再复发。

所以,儿童反复咳喘,未必就是呼吸系统疾病,还有可能是消化系统疾病。

胃食管反流病

胃食管反流(GER)是指胃内容物,包括从十二指肠反流入胃的胆盐和胰液等反流入食管,甚至口咽部,是一种生理现象,但当反流频率和持续时间增加到一定程度,达到病理状态和 / 或给机体带来不适时称胃食管反流病(GERD)。

由于下食管括约肌(LES)的功能发育不成熟,GER 在婴儿期非常常见。随着直立时间增多和固体食物的添加,到 2 岁时 60% 患儿的症状可自行缓解,部分患儿症状可持续到 4 岁以后,甚至青少年和成年期 [1]。大多数 GER 为生理性,可无症状;而病理性 GER 可引起一系列食管内、外症状和 / 或并发症,严重影响患儿生长发育和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GER 主要并发症为反流性食管炎(RE)、食管狭窄和 Barrett 食管,而 Barrett 食管是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

易误诊的原因

儿童 GERD 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呕奶在婴幼儿时期极为普遍,除外少数患儿伴有消瘦、营养不良等消化症状,绝大多数患儿的临床表现是消化道之外的症状,如患儿出现慢性咳嗽、哮喘、反复肺炎、呼吸暂停等呼吸系统疾病。

由于儿童对疾病症状表述不清,加上小儿呼吸道感染发病率相对较高,特别当伴有咳嗽、喘息时,往往首先考虑到呼吸道炎症性改变,故而容易被误诊为呼吸道感染或过敏。

本文的病例误诊为消化道外的疾病而进行治疗。这种反流的发生,不一定是大量、喷射状的呕吐,多表现为溢奶,轻度的┰辏不安静,睡眠欠佳,或是体重增加不理想。

GER 常与呼吸道疾病并存,互为因果,相互影响,并形成恶性循环:

主要是因为呼吸道疾病特别是重症时,高碳酸血症使胃壁细胞碳酸苷酶活性增加,导致胃酸分泌过多,从而能反馈性地抑制胃泌素释放,使 LES 压力下降;

同时低氧血症与高碳酸血症可导致食管长时间黏膜缺氧,食管壁血管收缩,食管黏膜抵抗力降低,造成糜烂和溃疡,促进了反流的发生和发展。

呼吸系统疾病的症状,如咳嗽、哮喘等可引起腹内压升高、胸内压下降,导致食道下括约肌压力下降,进而出现 LES 松弛并发生反流。

治疗哮喘、咳嗽及支气管扩张药物可能也会促进胃食管反流,如茶碱能增加胃酸分泌,降低食管下段括约肌张力。β2 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能松弛全身平滑肌张力,有潜在促进胃食管反流的作用,进入食管的反流物可直接(吸入)或间接(神经反射)引发呼吸系统疾病,形成恶性循环 [2]。

GER 引起的耳鼻咽喉科和口腔科的症状在临床也比较常见,常常被误诊为慢性咽炎、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喉炎、特发性肺纤维化及复发性中耳炎等。其作用机制均为长期、反复的酸反流引起的局部慢性炎症改变。据报道,在经过抗反流治疗后,GER 伴发的上呼吸道和耳鼻咽喉症状可得到缓解 [3]。

诊断

因此,以下几种情况下应该高度怀疑 GER 的存在:

餐后出现或加重咳喘的儿童,患儿多有喂养困难;

改变后出现或者加重的儿童;

反复出现夜间咳喘或加重的儿童;

难治性或激素依赖性的哮喘儿童。

小儿 GERD 的诊断缺乏特异性,因此,凡临床发现不明原因的反复呕吐,咽下困难,反复发作的呼吸道感染,难治性哮喘,生长发育迟缓,营养不良,贫血,反复出现窒息,呼吸暂停等症状时都应考虑到 GER 的可能。

在有临床症状的基础上,采取食管钡餐造影检查,食管吞钡造影检查尽管存在阳性率不高、重复性和特异性不足的缺陷,但此技术简单易行,可了解食管形态、钡剂的反流,对食管与胃连接部组织结构做出判断,并能观察到食管裂孔疝等先天性疾患,及食管黏膜的病变 [4]。食管 PH 值动态测定,食管动力功能检查及食管内镜检查,尽管可以提高确诊率,但不易被儿童接受。

小儿 GERD 的诊断应根据以下原则:

1. 具有 GERD 的临床表现。

2. 24 h 食管 PH 值和(或)胆红素值监测阳性。

3. 胃镜下食管黏膜无损伤诊断为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有损伤诊断为反流性食管炎。

治疗

治疗小儿 GERD 是一个较长期的过程,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防治并发症是主要治疗目的,应采取个性化治疗方案,包括改变生活方式、药物治疗以及抗反流手术治疗 [5]:

1. 治疗:将床头抬高 15°~30°,婴儿采用仰卧位,年长儿左侧卧位。

2. 饮食治疗:适当增加饮食的稠厚度,少量多餐,低脂、低糖饮食,避免过饱或睡前饮食。肥胖患儿应控制体重。

3. 药物治疗:使用药物治疗时应注意药物适用年龄及不良反应。

(1)抑制胃酸分泌剂:治疗周期为 8~12 周,推荐降阶方案,先用质子泵抑制剂(PPI)1.0 mg/(kg.d)4 周,有效者减量至 0.5 mg/(kg.d)或用组胺受体阻滞剂(H2RA)维持 4~8 周,必要时可延长至 6 个月以上。无效者可适当增加 PPI 剂量或延长用药时间,或改用其他 PPI。

①PPI:奥美拉唑,0. 5~1. 0 mg/(kg.d),早餐前半小时顿服;

②H2RA:雷尼替丁 4~6 mg/(kg .d)(每天最大剂量 300 mg);西咪替丁 10~30 mg/(kg.d)(每天最大剂量 800 mg,婴幼儿期单次剂量不超过 300 mg);法莫替丁 0.6~0.8 mg/(kg.d)(每天最大剂量 40 mg),分 2 次,q12 h 或睡前 1 次服用。

(2)促动力剂:周期 4 周。多潘立酮,每次 0.2~0. 3 mg/kg,每天 3 次,饭前 15~30 分钟服用。

(3)黏膜保护剂:周期 4~8 周。可选用硫糖铝、蒙脱石散剂等。

4. 手术治疗适应证:

(1)反流症状严重,并发食管狭窄、溃疡、出血,或严重影响生长发育;

(2)有解剖异常,如食管裂孔疝伴反复呕吐、上消化道出血;

(3)与反流有关的呼吸道疾病反复发作,如吸人性肺炎、难治性哮喘,甚至窒息。

参考文献

1.Suwandhi E,Ton MN,Schwarz SM.Gastroesophageal reflux ininfancy and childhood[J]. Pediatr Ann,2006,35 (4) : 259-266.

2. 许军英.侯晓华.胃食管反流检查方法对食管反流病的诊断价值 [J] 临床消化病杂志,2011,13(6):260.

3. Megale SR,Scanavini AB,Andrade EC,Fernandes MI,Ansel-mo-Lima WT.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its importance inear,nose,and throat practice[J].Int J Pediatr Otorhi Nolaryn-gd,2006,70(1) : 81-88.

牛呼吸系统疾病治疗案例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脑梗死;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通塞消栓汤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Tongsai Xiaoshuan Decoction on the treatment of 30 stroke patients with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 (OSAHS). Methods 30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Tongsai Xiaoshuan Decoction. 28 patients treated regularly were served as controls. Both group were performed CT/MRI and Polysomnography examination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Their apnea and hypoventilation index were recorded. Results The efficiency of Tongsai Xiaoshuan Decoction was evident. The apnea and hypoventilation index were decreased, the medial hypopnoea time decreased, and the medial time for SaO2 less than 90% decreased. Comparing with the regular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P

Key words:stroke;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Tongsai Xiaoshuan Decoction

脑梗死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的特点,随着现代医学对其病理机制的研究,发现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与其有密切的关系。笔者对本院1998年1月-2006年10月间经CT或MRI及多导睡眠图(PSG)确诊为脑梗死兼OSAHS属中医中风痰热腑实、风痰上扰患者随机分组,观察通塞消栓汤合常规治疗与单纯常规治疗的临床疗效并进行综合分析,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58例均为本院1998年1月-2006年10月住院患者,脑梗死经CT或MRI确诊后,再经PSG检查确诊为兼有OSAHS,中医辨证为痰热腑实、风痰上扰。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60.4±10.2)岁;对照组28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13例,年龄(61.5±9.9)岁。2组病例在性别、年龄、发病时间、病程和治疗时间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及辨证标准

脑梗死诊断依据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1]中确定的诊断标准。OSAHS诊断依据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睡眠呼吸疾病学组确定的诊断标准[2],即每晚7 h睡眠中每次发作呼吸暂停10 s以上,呼吸暂停反复发作在30次以上或睡眠呼吸紊乱指数或呼吸暂停/低通气紊乱指数在5以上。睡眠低通气综合征(SHS):口、鼻气流停止10 s以上,呼吸气流降低通过正常气流强度的50%,伴有4%的血氧饱和度下降。

中医辨证分型依据《实用中医内科学》[3]中风(中经络)所述。痰热腑实、风痰上扰型:突然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眼歪斜,便干或便秘,或头晕,或痰多,舌蹇,舌苔黄或黄腻,脉弦滑,偏瘫侧脉多弦滑而大。

58例患者均为初次中风,发病时间1~15 d不等,均经CT或MRT诊断为脑梗死,在入院后72 h内进行PSG检查确诊为OSAHS,均符合上述诊断标准。中医诊断为中风病中经络,证型为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凡有神昏或有严重心衰者不作为观察对象。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常规治疗。胞二磷胆碱0.75 g加入生理盐水250 mL中静滴,1次/d(2周为1个疗程);口服脑复康0.8 g,每日2次;西比灵5 mg,每晚1次;都可喜1片,每日2次,共4周。治疗组在以上药物治疗基础上加服通塞消栓汤(由胆南星、瓜蒌、大黄、水牛角、夏枯草、天竺黄、石菖蒲、僵蚕、石决明、牡丹皮、丹参、天麻、郁金等组成),用韩国煎药机统一煎煮,分装成袋,每袋200 mL(1剂中药装2袋),每次1袋,2次/d,早晚分服,每个疗程服4周。2组患者有颅内高压者适当给以20%甘露醇脱水,每日1~2次,收缩压>160 mmHg、舒张压>100 mmHg者给以波依定5 mg/d降压,糖尿病患者予美迪康降糖。

2.2 观察指标及测定方法

2.2.1 中风临床疗效评定

采用卫生部1993年制定的“中药新药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记分方法,主要评定神志、语言、运动功能的恢复程度。评定各项指标分为5级,正常人为0分,治疗前满分为28分,起点为18分。其疗效评定采用:(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以百分数表示。基本痊愈≥85%,显效≥50%,有效≥20%,无效

2.2.2 多导睡眠图检查

采用北京新兴生物医学工程研究发展中心的SRM-9600多导睡眠呼吸记录分析系统,在患者治疗前后检查2次,记录时间7~8 h,连续计算机回放,剔除干扰,计算呼吸暂停指数和低通气指数等。

2.3 统计学方法

计分资料用x±s表示,采用SPSS10.0统计包进行组内方差分析和t检验,P

3 治疗结果

3.1 2组总疗效比较

治疗组30例,基本痊愈8例,显效14例,有效6例,无效2例,愈显率为73.33%,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28例,基本痊愈4例,显效10例,有效9例,无效5例,愈显率为50%,总有效率为82.14%。2组疗效对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

3.2 2组治疗前后PSG检查主要指标比较

(见表1)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PSG检查主要指标比较(略)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

4 讨论

近年来,脑梗死发病率持续增高,已成为引起老年人死亡的三大原因之一,也是世界各国日益关注的重大研究课题。OSAHS是近20年刚刚被认识的一种较新的疾病,据统计,发病率可达2%~4%[4]。OSAHS可引起猝死及心血管、呼吸、神经等多系统疾病,是近年来被深入研究的疾病之一[5]。本课题组曾统计90例脑梗死患者并发OSAHS达68.9%[6]。脑梗死并发OSAHS患者呼吸暂停的反复发生,使脑血流量减少,氧饱和度长时间降低,会导致脑梗死患者病情加重,神经功能难以恢复,也可能造成再次中风。因此,推测OSAHS可能是与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症、糖尿病等疾病一样诱发和导致脑梗死的重要原因之一。

痰热腑实、风痰上扰型中风患者乃素体肝阳偏盛,气机郁结,克伐脾土,痰湿内生;或平素过食肥甘醇酒,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郁化热,痰湿夹风,横窜经络,甚则蒙闭清窍而成中风急症。治疗当须清热熄风、化痰通腑。通塞消栓汤中胆南星、瓜蒌、天竺黄清化痰热;大黄通腑泻热;水牛角、夏枯草、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天麻、僵蚕、石决明熄风平肝;石菖蒲、郁金开窍豁痰。脑梗死兼OSAHS与脑梗死一样归属中风范畴,尽管中经络痰热腑实、风痰上扰型患者发病率在中经络三型中不高,但它的呼吸暂停指数、呼吸紊乱指数、低通气指数明显高于肝肾阴虚、风阳上扰及络脉空虚、风邪入中型患者,因此,它是中风的重要病因病机,也是利用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理论研究中风辨证分型及临床疗效较好的方法。本研究揭示,通塞消栓汤治疗脑梗死兼OSAHS属痰热腑实、风痰上扰型患者既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其治疗组愈显率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又能改善呼吸暂停指数、呼吸紊乱指数、低通气状况(包括降低低通气指数、缩短低通气时间,使90%以下氧饱和度时间缩短),增加患者睡眠时间,这些都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及症状体征的改善,也可能降低再次中风的发病率。此课题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 29(6):379-380.

[2]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睡眠呼吸疾病学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诊断指南(草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2,25 (3):268-272.

[3] 邓铁涛,陈可冀,金寿山,等.实用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414-423.

[4] Young T, Palta M, Dempsey J, et al.The occurrence of sleep- disordered breathing among middle aged adults[J].N Engl J Med, 1993,328(17):1230-1235.

相关期刊更多

西北农业学报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人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吐哈油气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石油吐哈油田分公司

农业技术与装备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西省农业机械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