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历史学科的展望

对历史学科的展望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历史学科的展望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历史学科的展望

对历史学科的展望范文第1篇

关键词:历史教学 渗透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罗格尔说:“人们常常从历史中希望得到道德的教训,不消说,贤良方正的实例足以提高人类的心灵,又可以做儿童的教材,从灌输善良的品质”。长期以来,初中历史教学最基本的功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会学生做人做事。面对21世纪剧烈的社会变革,激烈的竞争,未来的人才肩负着民族振兴、国家强盛的重任,更应该具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素质。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如何在历史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

1、教师要有健全人格健康心理

现代教育要求教师是一个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的高素质的人,一个有着健全人格、健康心理的人。人的健康不仅是生理健康,更需心理健康,尤其对教师而言,心理健康价值更大,直接影响学生“行为”的优劣和教育的成败,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青少年学生的向师性决定了教师心理影响的深刻性、长远性和多面性,只有教师心理健康才能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在当今社会里,历史教师要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保持良好健全的人格,要性格开朗、乐观、有朝气;要有毅力、有恒心,敢于面对挑战,面对困难和挫折,做生活的强者;要有涵养、情绪稳定不浮躁、不任性,善于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要能自觉防止和克服不良嗜好。

2、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心理学家巴班斯基说:“教师是否善于在上课时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以及保持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整个教学中,教师应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和谐愉快的状态下学习,带领学生向既定目标前进。

2.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热爱、信任和理解学生,学生尊重和敬仰教师可以形成积极向上愉快、活跃、和谐的课堂学习气氛。教师热爱、信任、理解学生,首先要尊重学生主体,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历史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以及具体的学习内容,来设计课堂教学,整合教学,正视学生中存在的智力差异,心理差异和人格差异,实行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在课堂教学中的讲述、自学、提高环节要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前预习、课后辅导、作业批改和考试考核中都从层次性出发,使学生都能参与教学活动中来,真正体现出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全体学生都可以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功,这种成功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更重要的是师生关系得到和谐发展。其次,热爱、信任、理解学生更要尊重学生个性,即尊重学生人格尊严、权利、兴趣、爱好、求知欲望。历史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和权利,倡导他们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在教学中创设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心里得到放松。师生关系融洽,学生才会心情舒畅,才会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发挥能力和特长。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自尊、自信、自强,为其形成健全人格、健康心理奠定坚实的基础。

2.2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学习期望

教育心理学大量研究表明:教师对学生的高期望使学生向好的积极的方向发展,教师对学生的低期望则会妨碍学生的进步。因此教师要针对学生实际,时时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学习期望、目标。对学生的期望、目标不仅要帮助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要关注他们的学习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在实际工作中有意识的激发学习兴趣、肯定成功、赞美成绩,从而确定下一学习期望、目标,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意志力。教师要多用肯定和赞美,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灯,多用鼓励性商量式的口吻,让学生一步一步朝着目标发展前进。

3、精心设计健康教学内容

中学历史学科教学的内在潜能,不只是让学生感受历史,积累历史,理解历史,更是要让学生适应历史学习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人格、人性与文化素质得以完善、升华和提高,养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历史知识浩瀚无边、内容包罗万象,精心挖掘历史教材,用丰富的史实、优秀的历史人物滋润学生心田,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塑造健全良好的人格,定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之功效。加之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中学生可塑性强,在学生求知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历史人格教育资源的优势、不断挖掘人文精神内涵,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如:林则徐“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等,他们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信仰,奉献了自己,让学生品味感悟,达到榜样激励之功效。

4、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对历史学科的展望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新课程 中学历史教师 专业发展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在职业生涯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不断成长,持续发展,达到专业成熟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教育改革的成败。对于中学历史教师而言,其专业发展指的是不断提升自身的历史知识专业水平、历史教育教学水平、管理学生与班级水平,不断成长,持续发展,最终成为一名成熟的专家型、学者型的历史教师的过程。

一、形成自主发展意识,完善教师个性

科学发展观认为,以人为本的发展符合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和价值标准,只有把人自身的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社会各方面的发展才有意义。自主发展意识是中学历史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实现自我创新与发展的内在动力。中学历史教师要实现专业发展,取决于自身,其中自主发展意识尤为关键。因为“教师的自主发展需求和愿望是内在的,这种需求和愿望是根据自我意识,基于个人的人生价值、追求愿望和目标而产生的,是自我超越的内在依据和动力,教师自主发展的内容具有个体性,是个性和社会性和谐发展意义上的自主发展,教师的自主发展是一种自觉的、主动的发展状态,是基于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的自我超越活动”,教师只有形成了自主发展意识,才能自觉承担专业发展的主要责任,通过不断地学习、实践、反思、探索,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不断提高;只有形成了自主发展意识,才能不断克服发展道路上的重重困难和挫折,不断前进。自主发展意识是中学历史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精神支柱。

二、制定专业发展规划,确立奋斗目标

中学历史教师形成自主发展意识后,就要确保自己在教育改革方向中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因而必须制定相应的专业发展规划和奋斗目标。教师专业发展规划是教师为自己的专业发展设计的蓝图,既能够为自身的专业发展提供引导和监控,又能够为教师对自身专业的发展的反思提供一个参照。教师的专业规划内容主要包括自我分析、环境分析、目标的确立、策略的拟订,等等。其中自我分析要对自己的能力、兴趣、爱好、个性特征进行全面的分析,充分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找到自己的特长。教师只有对自己有准确而充分的认识,才能制定适合自己发展的规划,找到自己发展的空间。历史教师不能只满足能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能在历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能力,应该追求把历史学科融入到自己的生命体系中,形成历史教师特有的人格魅力,进而影响身边的每个人,使他们在学习中汲取人生的智慧。只要历史教师有了这样的奋斗目标,就能主动自觉地战胜专业发展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

三、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教师要实现专业发展,如果没有渊博的知识和相应的能力,就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教师要在实践中不断地积累知识,提高能力。

1.不断积累、拓展知识。“教师具备丰富、广博的知识,不仅能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扩展学生的精神世界,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具有广泛而深刻的文化科学背景知识”。新的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并要求学生知识的获得要融于体验历史的过程中,这就要求中学历史教师必须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改变过去那种认为只要掌握好历史学的知识就可以教好学生的观念。在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师必须努力掌握三方面的知识,即扎实的历史专业知识、宽广的其他学科知识、丰富的教育科学知识。中学历史教师在平时的实践中一定要积极努力地积累自己各方面的知识。在研究历史教材、教参和历史读物的同时,还要阅读历史理论著作,关注最新的史学研究动态,积极与其他历史教师或历史教学工作人员、研究人员进行交流;与此同时,还要广博地汲取其他学科的知识;丰富的教育科学知识的获得除阅读有关教育理论专著外,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体会积累,从其他优秀教师的交流中体会。新历史课标要求教师必须勤于学习,广泛涉猎,不断学习新知,使自己不仅有丰富的学科知识,而且有广阔的文化视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有精湛的教育技能技巧。

2.积极进取,提高能力。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滚滚浪潮,“教师不仅是一桶水,而且必须是有源头的活水”,为此,教师仅依靠入职前的培训和原有的知识是不够的,必须具备不断学习、获取知识、充实自己的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这是教师实现专业发展必须具备的一种很关键的能力。

新的《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鼓励教师创造性的探索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因而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要有创新意识。首先,历史教材处理的创新,要根据当地人文资源、学校条件、学生特点灵活处理教材内容。其次,历史教学手段的创新。现代教学手段如投影、音像、计算机等应用于历史教学,就能集图、形、声于一体,既能增强教学的直观和动感,又能丰富教学内容,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再次,历史教学方式的创新。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只重视教师“教”而忽视学生“学”的观念,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师教学中,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历史,体验生活,学会学习,提高能力。

总之,新课程的实施,对于中学历史教师而言,既是一个机遇,又是一个挑战。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不仅要积极应对新课程的挑战,同时还要努力实现专业发展,为自身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在这里,教师可以尽情地挥洒,与新课程和学生一道,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写.教师专业化理论与实践[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2.

对历史学科的展望范文第3篇

近年来,江苏卷较重视各种史观,近几年高考试卷里都有体现,迫切需要我们师生一起重视各种史观概念。最基本的史观,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等。首先,要让学生掌握史观的基本内涵。其次,教师在高中历史课堂上要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各种史观来研究历史问题,使其能准确、熟练、科学地运用各种史观来认识和解决历史问题。2014年江苏高考历史试卷第22题的第2问:“与传统性相对应的是近代性。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王韬课士的近代性’为主题进行论证。(10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此题是2014年江苏高考历史试卷的亮点之一,突出考查了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尤其体现在对历史学科思维能力的考查。此题要求学生对“王韬课士的近代性”进行论证,需要学生掌握必要的历史学科素养。比如:历史诠释和论证能力。解答时,学生需要分析题目,然后从考试选拔的形式、命题内容、考试结果和导向等角度将“王韬课士”与“古代课士”进行比较,进而论证出“王韬课士”所具有的中西并存和顺应时代及世界发展潮流的近代性特征。驾驭这道题的要素之一,就是能真正掌握近代化史观的内涵,不是简单地从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思想理性化等三个角度来诠释“近代化”史观的内涵。

二、夯实基础,不断提升———能力的提升

著名史学家傅斯年认为:“史学即是史料学。”西方兰克学派认同“:有一分史料说一分话。”胡适曾讲过:研究历史要“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新课改以来,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在选择题的命制上多以各类历史图片、文物、学者观点、漫画、表格、社会生活场景等材料来创设新情境,提出新问题。2014年江苏高考历史试卷,20道选择题都是采用材料来创设新情境。如选择题第6题社会生活场景、第11题历史图片、第15题表格题、第17题是学者观点等,几乎没有一题不是通过新情境来创设新问题考查学生。学生对此类选择题既感觉有新鲜感,但又有感觉到有难度。如何帮助学生提高解答此类题目的准确率呢?笔者认为需要在历史课堂上增加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增大对历史学科思维能力和历史学科思维方法的考查力度。

三、力染课堂,感知升华———情感的渗透

对历史学科的展望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 兴趣教学

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条件之一。”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力量,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学生一旦对所学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和探索之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要使学生喜欢一门课程,教师就要善于从平时的教学中着手,讲究、活用教学方法。实践证明,兴趣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一、精心导入,激发兴趣

历史课能否上好,导入是关键,是根本。课程的引入要新颖,有创意,要不断变换。导入设计得好,就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去学习历史,探索历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学习的内容产生了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就会有内在的驱动力主动去学习。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引入新课要不断变化、不断创新,使学生对课堂内容产生好奇和探索的欲望。教学过程中要有张有弛,有高潮有低谷,使学生带着问题,怀着好奇一步一步渐入佳境。在初中历史教学阶段,更应该注意导入的设计,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如歌曲导入、故事导入、猜谜导入、诗词导入等等。这样,学生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享受学习历史的快乐,进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联系生活,拓展思维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新编的初中历史教材不仅包含了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还包含不少社会史的内容,充满着生活的色彩。美国著名学者杜威说过:“学校的最大浪费是学生在学校接受一种脱离生活的教育。”我们一定要努力寻找历史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链接点,让历史与现实对接,努力挖掘历史教材中现实生活的内容,帮助学生以古为鉴,反思现实,拓展思维,追寻并学会总结出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历史的生命源于生活。我们教师要尽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把学习到的历史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学习和生活中去。一定要从生活中不断汲取营养,让枯燥的书本充满生活的气息。如果能达到这个要求,我们的教学就一定会更有效,更精彩。合理的教学设计,链接了学生的现实生活,拓展了学生的学习思维,提高了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三、注重探究,培养能力

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确立了“以学为本”的教学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努力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引导学生参与问题的探究,是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们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在历史教学中,我们的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为学生的有效探究铺路架桥。布鲁诺认为:“知识的获取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的参与者。”我们应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开展探究活动,问题的设计要呈现梯度,让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解决问题,使其感受到探究中增长知识的喜悦,从而不断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究的强烈欲望。通过巧妙设计一些过渡性和递进式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去解决疑难问题。这样的探究活动,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成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主流。学生主动探究历史问题,问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强烈欲望,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教法灵活、提高课堂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学方法的运用,都应该围绕学生的需求而展开。无论选择和运用何种教法,其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必须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进一步促进学生的主动思考。针对初中历史学科的特点,我们历史教师应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或适时插入精彩故事,或读图分析历史事件,或凭借实物模型讲授历史,或运用媒体展示历史场面,或妙用诗词对联评价历史,或开展竞赛强化记忆。灵活运用各种教法,可以有效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并能充分体验到学习带来的成功的喜悦,切实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走进新课程,我们一定要利用培训与自学的形式,更新观念,确立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是师生平等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应以学为本,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实际情况等因素,精心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真正提高学生的历史科学素养,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有效教学的典范。

对历史学科的展望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职历史教学;现状;提高有效性

学校教育在推动国家经济逐年稳固上升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提高学科的教学有效性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中职历史教学也不例外。因此,我们先来剖析一下当下中职历史教学的现状。

一、中职历史教学的现状

中职院校的大部分生源都是中考失利者、落榜者。首先,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不强,尤其是对于历史这类学科,他们更是力不从心,上课开小差、玩手游、交头接耳已是司空见惯、见而不怪了。其次,他们都有考试之前临时抱佛脚,能抱多少是多少的消极应考情绪,试卷上的错误也是五花八门、千奇百怪,让人哭笑不得。综合中职学生的上课表现、应考状态以及考试成绩等,中职历史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我们必须尽快改变这种教学现状,才有可能将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感努力传承,让历史成为每一个学生铭记的学科。为了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历史的存在感,笔者针对教学过程、教学预备、教学设计等环节提出了几点建议,和大家共勉。

二、如何提高中职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1.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绝大多数中职学生没有普高的升学压力,对学习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因而也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日常的学习中,再加上他们自身在功课中存在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自然就会出现学习吃力、学不进去的情况。针对这样的问题,教师必须纠正他们错误的学习观念。学习是为了提升自身的素养,让自己成为一个高素质、高思维的人,并不是为了别人而学。中职院校应注重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结合,每一门理论课都不应该随意抛弃。同时,历史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必修的科目,不知过往,如何创新。一个国家和民族之所以能繁荣富强,就是因为我们知历史,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尤其是在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更加重要,这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必须肩负的历史责任,学好历史,义不容辞。我们可以就这个话题开展讲座或主题班会,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提升他们的历史责任感。

2.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每门学科都有属于自己的科学的、系统的学习方法,但凡是成绩优异者,都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历史作为文科类的学科,读、记、背这几个要素必不可少。历史可以说是文科中比较好学的课程,为何如此说呢?首先,学生在生活中会或多或少地了解到很多历史故事,也许他们一开始并不成体系,学生也只是姑且听听,但是这已经成为一种知识储备潜藏在学生的脑海里,教师上课讲解时,就会有学生和教师互动。历史学科的学习方法可以有两种体系:第一,可以按照朝代法来记忆。例如夏商周、先秦、秦汉、唐宋元明清每个朝生的大事,可以按照朝代记忆的方法串联,这样可以形成一种体系。第二,可以按照章节记忆法来归纳。例如书本大多是按照经济改革、政治改革这样的体系来整理的,将每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改革归为一章,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知识对比记忆度,当然这种方法适合整合能力稍微高一些的学生使用,以免出现知识混淆的尴尬境遇,打乱学生学习的节奏,反而适得其反。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也可以两种学习方法相结合,这样可以取长补短,受益无穷。

3.培养主人翁意识,一改传统教风

相关期刊更多

对联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西日报报业集团

军队政工理论研究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

中国科技史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