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演说技巧培训

演说技巧培训

演说技巧培训

演说技巧培训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职; 英语; 演讲课; 教学

英语我们并不陌生,从小学到大学,英语一直作为与语文、数学并列的基础学科出现。可见,英语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对英语的重视也是基于我国市场化的国情[1]。但由于传统教学法的影响和应试教育的局限性,加之在中学期间很少接触听力和口语课,学生的听说能力都很有限。很多学生虽然学习了五、六年英语,但说起英语来却结结巴巴,无法流畅自如的用英语来交流。中职院校英语演讲课的开设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所以,中职英语演讲课的开设是很有必要的,既可以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也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增加就业机会。那么,中职英语演讲课都包括什么内容?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达到训练目的呢?笔者将针对以上问题进行陈述。

一、英语演讲课的必要性

英语传入我国已经很长时间了,为了与国际化接轨,我国在义务教育的教材中添加了英语教材,在大学课程中也把英语课作为基础课[2]。对于英语考试,很多学生都能轻松应付,可以拿到很高的分数。但是对于英语口语,学生们都很陌生。虽然学生学习了很多英语单词,掌握了系统的英语语法,但是他们很少有意识地进行真正的英语对话。即使有,很多学生的口语能力仅仅局限在对一些简单话题的浅层次的交流上,无法就某一热点话题进行深入阐述,也不能创造性的表达个人看法,包括一些英语基础好,词汇量比较大的学生在口语能力上也表现得不尽人意。

英语演讲是英语口语的一个重要的展示方面,英语口语表达能力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再加上演讲的技巧就能进行熟练地英语演讲了。所以英语演讲主要包括几个方面的内容:英语口语,演讲技巧,心理因素[3]。从某种角度来说,英语演讲不是学生天生具备的技能,也是需要后天培养的。通过英语演讲课的训练,学生提高了口语水平,掌握了演讲技巧,在众人面前就有了自信,也就能熟练地应用英语了。

二、英语演讲课的组织形式

中职英语演讲课的开设可以解决目前学生只会写不会说的现状,提升学生的口语水平,思辨能力和演讲能力,对于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与知识的灵活运用十分必要。中职英语演讲课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英语口语训练,演讲技巧训练和心理素质训练[4]。

英语口语训练就是让学生了解口语表达与书面表达的不同,掌握口语表达的单词、常用句型以及表达方式。让学生在演讲的时候使用口语语言,而不是将书面语言口语化。在英语中,书面表达与口语表达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因此学生必须掌握英语演讲口语表达的习惯。

演讲技巧训练就是指对学生如何在台上进行演讲进行训练,演讲分解来说是表演和讲话[5]。因此演讲不仅是语言的表达还包括表演的成分。演讲时语言的流畅表达之外,还包括肢体、表情的配合。在进行语言表达时,能够做出相应的肢体动作或者表情来配合表演,就能让演讲变得有声有色,吸引听众。通过演讲技巧的训练,能够增加学生的自信心。

心理素质训练就是指锻炼学生当众讲话的能力。很多学生英语口语能力不强与其自身缺乏自信有很大关系。很多学生自己一个人讲时,单词、语法使用准确,非常流畅。但是站在众人面前讲时,就会出现忘词、词不达意或肢体语言表达不准确等情况。这些都是由于心理素质差导致的怯场问题。这个问题只能通过多次的反复练习锻炼心理素质来解决。通过英语演讲活动,学生可以逐渐学会克服自己的胆怯心理,培养知难而上的勇气和信心,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在面对其它未知或紧张场合时都懂得如何去应对。与此同时,学生在演讲过程中,要时时注意听众的反应及场上的气氛变化来及时调整演讲的内容、方式和节奏,并对听众提出的问题作出快速回答,这就提高了他们的快速反应能力。

英语演讲课的训练方法

上面已经提到英语演讲课需要包含的内容,那么通过什么样的方法达到预定的训练效果呢?

英语口语的训练需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理论部分是指教师在英语口语的表达上给予学生指导,让学生明白英语口语的表达规则。实践部分就是让学生多练习,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情境或者设置主题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先从学生熟悉的主题开始,让学生感觉有话说,慢慢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由浅入深,等学生的自信心提上来之后,愿意用口语进行交流了之后,就要提升演讲的难度,让学生的演讲趋于规范化。

演讲技巧的训练也是如此。演讲的技巧需要教师的理论指导。对于演讲技巧的训练,教师可以采用案例分析法,搜集一些演讲技巧运用比较好的案例和运用不好的案例,分别进行剖析,在剖析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演讲的技巧,学会在演讲中运用,同时也避免在演讲时出现一些不好的习惯,如动作或者表情等。教师的理论指导十分重要,但是学生自己的练习也不容忽视。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练习达到掌握演讲技巧和增强公众演讲的信心的目的。

结语:

中职英语演讲课的开设是十分有必要的,也是值得在高校推广的。英语演讲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用英语交流思想的平台,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在演讲过程中,撰写,演讲,提问,答辩等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不但提高了学生在听说读写方面的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思辨能力,自信心和快速反应能力。同时,演讲活动的开展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在很大程度上完善了中职英语的课堂教学。相信,中职英语演讲课会不断积累经验,培养更多的英语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军向.我国中职学校英语演讲课教学探微[J].教育教学论坛.2012年(29):5

[2]廖敏慧,熊淑英.在大学英语口语课堂中融入英语演讲教学的实训模式研究[J].咸宁学院学报.2010(07):27-31

[3]钱蔚.英语演讲教学的思考与实践――以遵义师范学院为例[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9(01):72-79

演说技巧培训范文第2篇

一、舞蹈艺术表演教育的原则

(一)点滴渗透的原则

所谓点滴渗透的原则,是指在舞蹈艺术表演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都要渗透对舞蹈表现能力的培养训练。例如,在舞蹈基础知识教学中,要进行舞蹈审美知识的渗透,以使学生了解有关舞蹈艺术美的表现意义。由舞蹈技能技巧训练和动作表现能力训练构成的训练教学,是舞蹈表演教育的基础训练内容。舞蹈表演的课堂训练教学也要遵循点滴渗透的原则,对于学生来说,要想真正学到舞蹈艺术表演的真谛,必须把功夫下在平时。不仅在学习欣赏他人的表演时要全神贯注,细心揣摩,而且在教学训练中也要关注每一个细微末节,对于舞蹈表演过程中的每一个细小变化,无论是舞蹈表演中不同眼神的艺术表现,还是在舞蹈组合中肢体肌肉的张驰动静,都应当悉心揣摩,心领神会。在舞蹈艺术表演教育中,坚持贯彻点滴渗透的原则,不仅符合该学科的教学特点,而且较好地适应了学生学习舞蹈艺术表演的认知发展这一客观规律。

(二)激发兴趣原则

人们对于感兴趣的事物,通常总是保持着愉快的心情去探究,使认识过程或活动过程不再感到枯燥乏味。在舞蹈表演艺术教育活动中,浓厚的学习兴趣常常能够推动学生排除困难,坚持寻求知识、努力刻苦训练。青少年中存在着不同的兴趣发展类型,有必要将游移变化型、多角变化型和起伏波动型的学生引导为持续发展型。激发学生对于舞蹈艺术表演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应当成为重要的教学原则之一。

二、影响舞蹈表现力的因素分析

(一)先天遗传因素

有学者认为舞蹈表现力完全取决于舞蹈演员的先天遗传因素,在现实生活中也确实不乏如果父母从事舞蹈工作,其儿女在舞蹈表现力方面较为突出的例子。

(二)社会生活环境因素

遗传无论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潜在的能力,社会环境在更大程度上决定着潜在能力的运用。舞蹈表现力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如果经过好的培养是完全能够在后天得到强化的。

(三)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是大多数舞蹈演员接受基础教育的场所,在校园里会接触到最基本的舞蹈训练,学校也就成为了培养专业舞蹈演员舞蹈表现力的第一课堂。课堂教育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专业舞蹈演员对于舞蹈内涵的感知,进而影响其对舞蹈的表现力。

三、培养舞蹈表现能力的方法

(一)强化学生对舞蹈艺术的认识及了解

舞蹈作为艺术的一种形式,它的最终体现目标是让观众在舞者的一举一动中领会其中所蕴含的内涵以及精神。因此可以这么定义,每一部舞蹈作品都有其经典之处,尤其是一些被传之为经典之作的舞蹈作品,其能体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以及历史的影子。因此,当我们在欣赏一个舞蹈的时候,不应该只是观察其技巧动作有多么的高难度,而更应该用心去体会舞蹈中蕴藏的艺术表现力。一个真正舞者的伟大之处,从来就不是因为其本身的高超舞蹈技巧,而是她在舞动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形象,带给观众由衷的震撼。而这种震撼就是源自于舞蹈表现力。舞蹈,就是通过舞姿来将艺术形象化,表现出舞蹈作品背后的无价情感。它并非日常生活中的交流语言,可以通过说话人的一吐为快来将其完全表达出来,只能在日渐一日的培养中加以强化和体会。所以,舞蹈学习者可以在舞蹈训练中的肢体训练中自我强化,由动作本身出发,去探索神情背后所蕴含的艺术含义。在舞蹈中,同过自身的舞步与五官神情的自然结合,由心构筑舞蹈艺术的实体形象,给人以真正意义上美的享受。

(二)引导学生观察与体验生活

舞蹈艺术来源于生活,舞蹈作品、舞蹈形象都是来自生活的,舞蹈创作者发现日常生活中的闪光点,激发创作热情,用艺术的手段加工、整合这些素材,用舞蹈作品、舞蹈形象的形式予以体现,其实,创作舞蹈作品、塑造舞蹈形象都是为了再现生活、反映生活的。所以舞蹈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观察与体验生活,使学生的舞蹈表演更具有表现力。但目前高校舞蹈教学的学院派色彩太浓,学生为了表演而表演,忽视了舞蹈表演的实质,也就是说舞蹈教学与舞蹈表演脱离了生活,舞蹈表演缺乏生机与活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发现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在舞蹈表演中自然流露出真实,不会给人带来假而空的感觉。

(三)加强舞蹈技巧的训练

第一,加强基本功训练。基本功训练是所有舞蹈训练的基础,主要包括软度训练、蹲、腰、腿功部分的训练。第二,舞蹈技巧的形成,舞蹈技巧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运动动力定型的过程。首先通过一定的讲解、示范或影像资料等,舞蹈演员对技巧有了初步的认知,经过舞蹈训练的反复练习,不断体会技巧的内涵;这些听觉、视觉和动觉上的反应会刺激大脑不断地对信息进行分析整理,最终在舞蹈中形成“熟练动作”的反应,即动力定型。第三,舞蹈技巧增强舞蹈表现力。这种技巧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翻”、“跳”、“转”等,舞蹈技巧在舞蹈表演中能够唤起观众的共鸣,因此就加强了舞蹈作品的表现力。舞蹈演员包含激情的表演、纯熟的舞蹈技巧魅力,辅之以优美的舞蹈意境,必定造就富有表现力的成功的舞蹈作品。

(四)注重音乐素养的培养

音乐是一种在时间流动中创造一种情境的艺术表现形式。其主要是以节奏、旋律作为基本的方法,以此表达人们的情感,这种艺术的表现形式具有较强的表现力。而舞蹈所表现的形象具有视觉可感性,恰好和音乐所表达的非具象性互相补充。在进行舞蹈训练的时候,音乐不单是成为单纯的伴奏背景,其不仅是在改善舞者的音乐素养与舞蹈技术,更为重要的是其可以激发出舞者内心的力量,激发出舞者舞蹈能量以及创作灵感。

演说技巧培训范文第3篇

关键词:杂技 创新;技巧;问题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6-0275-02

为了适应当代观众日益提高的审美需求,一场旨在充分表现思想和戏剧性的运动在世界范围逐渐漫延开来。在我国,时代的变革带来了意识的变革,它深刻地影响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只有冲破所有传统的观念,大胆运用适合当代文化市场的先进科学手法,才可以促使杂技艺术作适应性的转变,才能为人民服务,才能为社会主义服务,实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加强创作班子的建设

创编发展新的杂技节目,要掌握大量的信息资源,因而需要一个高水平的创作班子。我们有必要将在社会上有影响、有资历、有经验、有创意、热爱杂技事业的人及我们的主教老师组成创作班子,定期谈想法、提建议,其工作重点是多了解杂技舞台上同类节目的新信息,多搜集各类杂技节目的录像资料,同时与每个节目的主教老师沟通交流,形成主教老师发展新节目要多人参与的有利态势。创作人员和教师之间也可以联合、联手,共同开发新节目。另外,我们现有的节目也要形成资料,便于与同类节目做比较,创作出有自己特色的、又有社会效益的新节目来,以适应国内外演出市场的需要。

2.道具的设计与制作

节目创新中有两项创新很关键,一是技巧难度的创新,二是道具设计上的创新。设计杂技道具要做到:科学、实用、美观、巧妙。因此,我们要反复设计、反复研究、反复实践、精心制作。道具展现在舞台上,不仅仅是一件杂技道具,而应该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演员和道具之间的配合要合情合理,让人看了能充分体现现代杂技的进步和新面貌。那么,就要发挥多人的智慧力量,拿出新构思、新创意,在道具制作方面反复研究大胆实践。要舍得资金投入,一件道具的成功制作,一个新的节目就将诞生。

3.科学合理安排训练时间

节目技巧是靠"时间" 一步步磨练出来的,要创新出精品的节目,时间是保证、是重点。当今的杂技演员不光是接受杂技训练方面的教育,还要做到文化专业学习两不误,主教老师在完成总体教学任务的同时,也要有计划地完成发展新节目任务。在这种情况下,就更应该科学合理地安排好排练时间。由于日常工作安排紧张,固定的时间很有限,新节目、新技巧越发展,教师和演员就感到时间越紧张,这就要求教师和演员牺牲一点休息时间。训练时间有了保证,将会大大提高节目和新技巧的进度。

4.调动教师积极性、激发演员上进心

有了以上三点作为基础,接下来就需要教师和演员的共同努力和共同配合。教师和演员的思想工作,这一点很重要。对教师要多关心,尽可能帮助教师解决实际困难,要虚心听取教师在教学和训练中的想法和建议,在新节目开发上、新技巧训练上助他们一壁之力,如学生的安排问题、道具制作问题、新技巧训练和应用问题。用真情感动他们,调动教师的创新积极性,让他们全心全意地投入训练工作中。另外,教师和演员之间要多沟通,在训练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在演员做好思想工作的同时,在训练上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多说多指导多上把,要求演员要积极配合,服从老师的安排、听取老师的教导,师生齐心合力共同发展,为产出新节目而努力。杂技训练是非常辛苦的,演员每天都要向自己的意志力、耐力进行挑战。为了新节目产出,就必须要求演员在付出智慧的同时,也要付出泪水和汗水。演员也常讲刻苦练功努力拼搏,但刻苦到什么程度,这个问题要仔细考虑,演员应真正把汗水洒在节目的训练和新节目的训练上。在节目发展上,演员要有竞争意识,在竞争中产生压力,最终使这种压力在训练中变成向前发展的动力。

5.培养尖子人才、引进外来人才

随着我们杂技专业的不断发展壮大,节目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创新节目中引进优秀教师、引进一流演员培养自己尖子人才的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引进的教师对新节目有新思路和新计划,就应该大胆地按特殊人才引进,给予高薪;引进一流演员要看身体条件是否符合要求,表演的节目潜力有多大,对今后我们发展新节目能起到多大作用等;培养自己的尖子人才要做细做好,要在技巧表演等多方面达到一定水平。每个演员都有自己的长处,要"因人而异",在众多的杂技节目中为他们选择能发挥其长处的节目,以便今后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与些同时,在发展新节目时要知道一个人的能力精力是有限的,每个人最好不要超过2个以上的强项节目,在这方面一定要科学合理安排。只要我们引进了教学上有实力、有头脑、并热爱杂技事业的优秀教师,引进演员做到了高标准,培养自己的尖子人才工作做好了,就可以达到短时间内提高技巧难度,练出杂技新节目的目的。

6.抓重点,按期、按段完成新节目计划

在发展新节目训练中,要按时间情况,抓住重点、分阶段发展新节目。按目前我们杂技团演出的节目情况,应该在二到三年时间内,完成二至三个创新节目。在20几个节目中选用有一定技巧基础、学生阵容较齐的节目做重点,要本着节目思路新、设计新、技巧新的原则,配上有头脑、有责任心、各方面综合能力较强的教师。同时要注意新节目发展的计划一定要符合实际、准确,这项工作要做细,计划要分段、分期,领导要检查督促、提出意见,只要学校在训练等方面抓得细,教师和演员配合得好,一定会圆满完成新节目的训练任务。

7.安全保障、避免伤害

演说技巧培训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基础功训练;表演程式;剧目选择;示范教学

中图分类号:J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8-247-02

潮剧为广东三大地方剧种之一,也是我国林林总总三百多种戏曲中的一朵奇葩,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同时,她也同我国其他戏曲一样,主要特征就是“以歌舞演故事”,而这里所说的“歌舞”又是有其特定的内容。“歌”是指潮剧表演中之“唱、念”而“舞”则是指潮剧表演中之“做、打”。我国戏曲理论家张庚先生说:“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戏剧形式”。任何一个潮剧演员,要想演好一出戏,要想刻画好一个人物形象,就必须具备上述的表演技能。而要获得这些表演技能,其中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要学习潮剧的传统剧目。这在戏曲的专业教学中,人们称之为“剧目课”(也即“学戏课”)。

在戏曲中专的专业教学中,只有形成以剧目课教学为主体,以各种基训课和戏曲表演理论课为两翼的戏曲表演专业的课程设置,才能系统的、规范的、稳妥的教会学生掌握以唱、念、做、打的歌舞形式来表演故事、刻画戏曲人物的本领。下面,试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潮剧基训课与剧目教学的关系,并就教学剧目的选择提出自己的见解。

一、抓好基训课,勤练基本功

“基本功”,《中国戏曲·曲艺词典》里是这样注释的:戏曲演员表演程式和技巧的基本功夫。如腰、腿、台步、圆场、山膀、云手、毯子功、把子功等。《戏·典》说:基本功是戏曲演员表演程式和技巧的基本功夫,其间,最基本之基础就是:吊嗓、腿功、腰功和圆场,即“嗓、腿、腰、步”等四功。是谓“基训课”之内涵。我们的“基训”课应该理解为基本功课。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台下三年功,台上一分钟。潮剧表演的教学,在早期的基础训练,如嗓、腿、腰、步等在教学的过程中,如能将学生自身的特点进行“开坯”“塑造”出来,其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就四功中最为基础的唱念课为例,作为刚刚踏进专业学校学习的学生而言,其对声音方面的理解几乎为零,更谈不上对唱腔知识的认识了。因此,作为基础课教学的老师就必须按照学生各自的声音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首先,得帮助学生解决在发声、音准等方面的问题。正如我们老一辈艺术家们形象的说法:唱念老师要教会学生会唱曲、唱好曲,就得懂得如何使用“开山斧”,用“开山斧”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开坯”(即让学生打开声音,放宽音域,大声歌唱,从而打破音高局限,准确寻找到发声位置)之后,再进行细心的“雕琢”,这样,才能塑造出理想的“坯子”来。

戏曲的表演特点是“溶技于戏”,这一个“技”又必须是戏曲之技,它需要有扎实的腰腿功、小毯子功(小技巧)和“兼容身韵”等,如各种翻身,加上飞脚、扫堂、旋子,难度较大一些的单腿飞脚,旋子360°和组合小技巧。身韵的“兼容”是指戏曲基本功教学仿效专业舞蹈形体身韵课的部分肢体语言及自我感知来训练戏曲学生的。有的还“兼容”了“民族舞蹈”和“中国古典舞”等。如何抓好基训课教学,使学生勤练基本功,本人认为:首先要制订好教学大纲,科学的教学模式,尊重教学规律,潮剧戏曲教学确实有它自身的特殊规律。我们要认真对待和遵循这一客观规律,做好基训课定性和定义的校正工作,完善它的教学设置。

二、剧目教学的重要性

多少年来,戏曲教育是以剧目传授的方式培养演员的。剧目中蕴藏着前辈艺术家们的创造性劳动,积累了丰富多彩的表演艺术手段和技术、技巧。通过剧目传授,把戏曲艺术的精华,继承下来,发展下去。剧目教学的方式,是一种被实践证明了的有效的职业教育手段,它是:传授一掌握一成熟一毕业一应用大社会实践的这样一个过程、各个环节需要协调统一,才能充分发挥剧目教学的效能。

剧目课在潮剧表演教学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剧目课能使学生了解与掌握戏曲中的表演程式和表演技能,并且学会运用这些程式与技能来刻画剧中人物的方法。就潮剧表演的程式来说,它虽然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它既包含着具体的感性生活可以感知的一面,又包含着抽象生活需要想象的一面。

在剧目教学中,不但要教会学生掌握“外部技巧”还要教会学生掌握“内部技巧”。什么是“外部技巧”呢?它是与“内部技巧”相对而言的,在表演中,一般把观众可以听到、可以看到的诸多表演程式(唱、念、做、打)称之为“外部技巧”(所谓的“形体技巧”);又将体验人物思想感隋的方法称之为“内部技巧”。(所谓的“心理技巧”)剧目教学课就是要教会学生掌握表现人物的外部技巧和体验人物的内部技巧,同时还要学会将二者巧妙结合的创作方法。以我校传统教学剧目《益春藏书》为例,该剧目的表演就要求具备内外兼修的技巧。如何使学生能准确地把握人物?首先就必须要求学生有比较扎实的基本功基础。如戏中五娘简单的一句唱词:“哎……益春……”,其中就要求学生要走出台步、横步、前碎步、踮步及身段程式动作来。同时运用委婉的唱腔来勾划出人物此时此景的内心活动。作为剧目教学的教师,在学生上排练课之前就必须先备好课,理顺剧中人物关系及事件的来龙去脉,帮助学生分析人物,理解角色,从而一丝不苟地给予学生做示范。只有通过不断的示范、锤炼,才能真正的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戏”,“戏”该如何演的道理。

基训课教学是培养和开发学生肢体语言的重要课程,以克服和解决学生的自然状态,训练学生的素质能力为目标。要使学生的肢体能力得到解放和彻底的释放,初步具备戏曲表演艺术所需要的“力量”、“协调性”、“柔韧性”、“稳定性”、“灵活性”等专门素质,但不承担塑造人物形象的任务,这个任务是在剧目教学课程中完成的。

三、教学剧目的选择

“剧目教学”课承担着塑造艺术人物形象的任务,以创造舞台角色为目标,是重要的表演实践训练课程。教学剧目排演,既是培养学生舞台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最好检验,更是戏曲艺术教学成果的集中展现。所以,教学剧目的排演,实在是戏曲艺术教学中极为重要,极其关键的一个环节。但给学生排戏与给成熟的演员排戏大不一样。它面对的是特殊的对象——“学生”;它必须遵循由这一特殊对象所决定的特殊的艺术规律进行操作,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一)首先要选择适合学生排演的剧目

为学生选择教学剧目与剧团选择上演剧目不同。一是对象不同,演员是尚缺演出实践经验的学生;二是目的不同,剧团选择上演的剧目,是既要尽可能地发挥本团的艺术优势,达到最佳的演出效果,又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演出市场的需求,争取最广大的观众的欢迎,以实现其最终的目的:追求最佳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选择教学剧目,则是为了使学生将学到的戏曲艺术的基本知识应用于舞台实践,并通过舞台实践,巩固和提高艺术水平,培养舞台实践的能力,其最终目的是:服务教学,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和综合适应能力。

从教学剧目的这一特殊性出发,我以为在选择剧目时,应尽量注意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思想健康,立意高尚,剧目排演本身就是对学生思想的净化和提高;二是要有好的戏剧性情节,有悬念、有跌宕、有冲突、有高潮,才容易引学生入戏;三是人物个性显明,棱角突出,学生容易掌握;四是能发挥戏曲程式化表演的特点,使学生学到的基本功能得到较充分的应用和展现;五是要有独具的艺术特色,或唱、或念、或做、或打,能展现学生某一方面的特长。“无技不成戏”,富有表演技巧的剧目,是对学生基本功的一个检验,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技艺水平,而且能增强剧目自身的生命力。

(二)引导学生吃透剧情和人物

与成熟的演员不同,学生既没有丰富的演出实践经验,又缺乏独立分析剧情、掌握人物和进行二度创造的能力,排导教师运用“讲解+启发”的方法,进行深入细致的解析和辅导,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剧情的解析,不但使学生对全剧情节的发展有了个整体的认识,而且他们的心灵被戏的主题所震撼,激发了强烈的创作欲。

其次,在分析全剧情节的基础上,再引导他们梳理了各自所扮人物情感的发展脉络使他们对自己所扮人物的行动线及在每个发展层次上的情感把握有了基本的认识。

再次,不但要让学生对剧情和人物有个整体的认识,还要引导学生从中找到的关键性情节。紧紧抓住关键性情节,把戏剖透挖深做足,使人物个性明显栩栩如生,避免所有情节和表现平分秋色,把戏演“滑”、演“散”了。

(三)在表演程式上精雕细刻

演说技巧培训范文第5篇

关键词:音乐教学;演唱;心理素养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0-0124-02

演唱艺术是一项实践性较强的再创造活动,技能、技巧决定了它的根本属性、基本规律和原则。演唱者声音的技巧和技能是必需的,但除此之外,有了好的技巧、技能并不等于有了完美的演唱。在这两者之间发挥作用并起调控功能的关键是演唱的心理因素。音乐教学的主要目的旨在培养学生熟练地掌握音乐的技能、技巧,提高对音乐艺术的感受力、表现力、创造力。但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重视的只是演唱者的各种技能、技巧的训练,容易忽略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演唱者心理在音乐演唱和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和影响。

一、演唱者心理素养的内涵

演唱者心理在音乐教学中很难把握,它是一个抽象复杂的心理过程,是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具有的心理素质。心理学研究表明:演唱艺术是音乐和文学相结合的综合艺术,学习演唱艺术不仅要摸索其中符合演唱发展规律的特定的思维方式、创作手法、表现形式,同时还要通过严格的发声训练,探求其中生理与心理的微妙变化及其隐含的科学原理,更要了解与其相关的学科领域,如生理学、解剖学、物理学、音响学、音乐声学等自然科学。也就是说,一个演唱者不但要发展其特殊的音乐才能,同叫还要促进其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和注意力的发展,培养其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如成功动机、求知欲望、学习热情、自尊心、自信心、进取心、责任感、义务感、集体荣誉感、自制性、坚持性、独立性等,调动其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培养其创造力、与人交往能力、对复杂事态的应变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等等。可以说,演唱者心理素养结构愈完善,其整体素质和功能就愈强。

二、演唱者心理在音乐演唱和教学中所起的作用

演唱者要想取得良好的演唱效果,取决于许多条件,而从演唱者自身的因素来说,有两个方面是最基本的。其一,是否能够使其发声器官保持最佳的演唱状态;其二,演唱者对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是否是全面、深刻、准确。而这两个最基本的方面同演唱者的演唱心理都有紧密的关系。

第一,从发声器官来说,如果演唱时心态不良,如紧张、自信心不足等等,必然会影响演唱者对发声器官的准确控制,无法保证发声器官保持最佳的状态,从而造成诸如走调、跟不上伴奏节奏等问题,导致演唱失败。

第二,从演唱者对音乐作品思想感情的理解来说,则演唱心理的作用更大。不同的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或抒情、或缓慢,或热情、或粗放。这样具有不同演唱心理的人对不同音乐作品的理解与表达,就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也就是为什么同一首音乐作品会因演唱者不同而产生不同效果的原因。

意人利马腊费奥迪医生曾指出:“让心理去支配一个完整音域范围的声音,若是在演唱家心中有戏剧和悲剧的诗篇的话,会使演唱显示出抒情和悲剧性的感情。”这就很形象地告诉我们,演唱者的心理状态在演唱中起着很重要的支配作用。也正因为如此,要求我们在音乐教学中,除了要注重对学生演唱心理技能技巧的培养、训练外,还应关注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提高其调控自己演唱心态的能力,使他们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情况,都能不受干扰地保持良好的演唱心态。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只有解决好心理心态,提高其驾驭心理、调控心理的能力,在持之以恒的练习中掌握良好的演唱心理,才会有良好的舞台效果。对教师和学生来说,加强演唱心理素质的修养和训练,就显得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三、音乐课堂上培养良好演唱心理素质的方式

在音乐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演唱心理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方式不是单一的,必须要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着手,才会取得一定的效果。

(一)主观上

1.坚强意志和稳定性格的培养

意志和性格是一个人心理素质的基础和关键,坚强的意志具有自觉性、果断性、自制力、坚韧性四种品质。在音乐学习中难免会遇到种种困难,这就需要演唱者有坚强的意志去克服困难,多接触音乐活动的相关事物,逐步锻炼自己适应环境的能力,不断克服不良情绪和各种困难的干扰。在教学中,教师可设计各种困难,并使困难的程度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克服这些困难,并给予必要的帮助,最终使学生形成坚强的意志和稳定的性格,促进其良好心理素质发展。

2.树立正确的演唱态度

演唱态度是增强演唱者自信心和必胜信念的前提,有利于演唱者消除自卑感从自我束缚中解脱出来。演唱时,在心理镇定的基础上,保持适度的兴奋感可以让演唱者更积极地

投入到艺术创造中去。此外,还需要不断加强自控能力的培养,对演唱中不利的因素应有意识地加以控制,将其调整到演出所需要的最佳状态,以便进行最佳的演唱艺术创作,发挥最佳的演唱效果。在音乐教学中,演唱者的技术训练要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进行,必需要达到心理平衡,精力集中,心情愉快。在这种状态下,发声器官各部分的肌肉都会处在一种平衡协凋的积极状态,有利于演唱者进行自我调节,有效地控制发声器官的正常运动。特别要强凋的是演唱者在技术训练中只有对心理状态从理性上加以认识,在实践中仔细体验才能在音乐演唱中收到更好的演唱效果。

3.训练和提高扎实的基本功

克服紧张、恐惧的关键是信心,而信心取决于学生高超的演唱技能。正确的演唱姿势、呼吸、发音和共鸣训练,咬字清晰,发声器官在发声状态中协调一致。熟练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和经过长期演唱实践锻炼也是必不可少的,科学的发声方法和演唱技巧是演唱技巧的前提。由于音乐演唱技巧必须在基本的训练中进行,教师要求学生的演唱首先要有个整体观,教学也需要有更周密的计划和步骤。

(二)客观上

1.教师必须具有较高深的艺术造诣和业务能力

教师必须具有较高深的艺术造诣和业务能力,科学的、良好的教学方法,才能得到学生的信赖和尊敬,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并把这种信赖转移为学生的自信心理。教师自身

的艺德修养尤为重要,集思广益,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就会有助于影响学生的行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格。在实际教学中,要熟知如何透过语言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学生会发现这些练习能使生、学、情融为一体。教师的神态、语言、动作、示范都会传递出情感的信息,教师要以积极的情绪感染学生,要善于挖掘自己的情绪,发挥榜样的作用,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诚,从而强化音乐教学的情绪作用,使教于学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2.根据学生的个性进行培养

教师教授的学生千差万别,每个人的音乐天赋、学习基础、文化修养、心理素质、理解能力、性格爱好、学习态度都有所不同。对待不同的学生要采取具体的办法,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计划。在基础训练,歌曲选择等方面,要因人而异,选择风格不同的作品。在很多考试中,笔者注意到,某些教师偏爱某一类型风格的作品,对他的学生一律讲授同一风格的歌曲,而不管适合不适合学生演唱,有的学生由于作品的难度超过了能力范围,在学习和演唱过程中非常吃力,自信心就会慢慢丧失,甚至对唱歌也渐渐失去兴趣。因此,应该进行充分和细致的准备,为每个学生选择难易程度适合的作品,都有自己的演唱个性,在基本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因人而异。

3.多增加教学实践

在音乐教学中,如果实践课少的话,在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后,有大量的观众或考试面对评委时候,由于缺乏心理准备和适应能力,自然会产生紧张心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就要多给学生创造在众人面前表演的机会,帮助他们适应和熟悉这种场合,从而克服紧张心理。在演出或考试前,要帮助学生做好充分准备,此时技术的要求不是最主要的,要让学生把思想集中到歌曲的情感当中,多用启发、联想的方法,使学生脱离紧张的情绪。

总之,在音乐教学中,演唱心理的训练与培养对技巧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不仅要大力提倡演唱技术,同样还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态和心理素质,不断探索完善演唱心理的训练与培养方法,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具备高超演唱技巧和成熟心理素质的合格毕业生。

相关期刊更多

明清小说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

法律语言学说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西农业大学法律语言学研究所

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兰州城市学院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