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古罗马文学艺术

古罗马文学艺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古罗马文学艺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古罗马文学艺术

古罗马文学艺术范文第1篇

关键词:古希腊 古罗马 雕塑 影响 征服

罗马共和时期,由于受到希腊先进的文化艺术的直接影响,其雕刻艺术无论在题材上还是风格上,都与希腊雕塑一脉相承,并主要表现在神像雕塑上。古罗马雕塑艺术在古希腊和中世纪之间对西方文明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对于古希腊雕塑艺术传统起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罗马帝国雕塑艺术的繁荣应该说是在古希腊艺术传统的直接刺激和影响下产生的。这种影响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来自古希腊人审美观念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古希腊人的雕塑技艺。

首先是古希腊人的审美观念影响:古希腊人认为强健的身体是一切善与美的本原。早在古希腊奴隶制国家时期,由于城邦之间不断发生战争,战争和体育场使希腊人形成了一种特殊观念,那就是在战争中能武善战,身体最强壮、体魄健壮完美的人,才能获胜成为英雄并受到公民的尊重和爱戴。在他们心目中的偶像的标准就是,血统好、发育好、比例匀称、矫健强壮。他们认为:“强壮的体魄是自由公民的首要素质,健美的身躯是人世间最美的形象,身体应该与灵魂和谐地共生在一起。”古希腊人对自身形象的关注和探索来源于这样的身体观念。

古希腊的雕塑家们除了艺术技巧之外,在艺术思想和表现力上也有很大的贡献。以《掷铁饼者》为例,雕塑家以对瞬间运动的表现,充分展现了当时体育比赛中竞技者的风采,人们可以从中看出健美和谐的人体所具有的永恒魅力。作品表现了一个强健的男子在掷铁饼过程中将铁饼摆到最高点、即将抛出的一刹那,右腿是雕像的重心,同时是整个身体屈伸与旋转的轴心,表现出掷铁饼者的瞬间强烈的动感,同时又保持了雕像的稳定感。这尊雕像的运动感和节奏感,传递了运动的意念,表现出人体的和谐、青春和健美的力量。

古希腊的艺术家们找到了能代表整个古希腊精神的人体比例关系:黄金分割比,符合黄金分割比的形体让视觉体验轻松和谐又有变化。这方面最著名的例子有《米洛的维纳斯》,这尊雕像创作于公元前2世纪末,高204厘米,1820年发现于爱琴海的米洛岛,1821年后为卢浮宫所收藏。她被誉为“黄金时期的缩影”,总结了古希腊所代表的一切。女神虽然失去了双臂,只保留了头部和面容,但是雕像身体的曲线变化和沉静的表情,使人们真切的感受到女性特有的温柔宁静的美,被认为女性美的原型。

在雕塑技艺方面,意大利北部的伊特拉里亚人最初在希腊艺术家的帮助下逐渐发展了具有地方性的希腊艺术形式,而居住在中部的罗马人的雕塑技艺却远远落后。公元前396年,罗马人开始向外扩张,攻占了里罗马最近的伊特拉里亚,并从那里掠夺了很多雕像和供奉物。但是当时的罗马人仅出于的目的把它们作为宗教崇拜物,并没有把这些雕像看做是有欣赏价值的艺术品。随着罗马势力的不断扩大,大批的艺术品源源不断地从各地运到罗马,包括一些雕像和绘画作品,以及工艺美术品,大量地呈现在罗马人的面前。在这样的状况下,罗马很快就被卓越的希腊雕刻艺术所强烈吸引,并且很快意识到希腊雕刻艺术的社会功能及其巨大的适应性。

布匿战争之后,罗马人对希腊文化产生了一种赞美和仰慕之情,他们甚至学习希腊语,模仿希腊的建筑,雇佣希腊的雕刻家,罗马的许多神也被等同于希腊的神。拉丁的诗人采用了希腊的韵律,拉丁的哲学家接受了希腊的哲学理论,最终罗马在文化上为希腊马首是瞻,从而成为希腊的附庸。他们对希腊雕刻作品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通过战争直接从希腊本土掠夺的雕刻作品已经满足不了需求。罗马贵族雇佣一些被俘的希腊艺术家从事雕刻创作,他们一方面大量复制希腊作品,另一方面又按照罗马人的要求制作新的雕刻作品。在罗马境内,有数以千计的技术娴熟并受过良好的训练的希腊雕刻家及工匠随时为罗马人制作和复制雕像,在罗马帝国初期创作了大量的雕塑作品用以美化城市和为帝王歌功颂德。

公元1世纪后半期,罗马帝国逐渐安定和经济繁荣,,在罗马帝国鼎盛时期最伟大的皇帝的统治下,罗马帝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艺术等方面都到达了顶峰。这一时期纪念性雕像的艺术风格出现了一些变化,在人物形象的处理上也转向写实的个性化刻画,罗马帝国的雕塑艺术从而逐渐摆脱了希腊古典风格的影响。现藏哥本哈根的一尊图拉真全身雕像最能反映出这一艺术风格上的转变。正如莫尔斯所指出的那样,“此时的罗马艺术内容已是实际而非想象,肖像更是不折不扣的写实,浮雕式严肃的历史记载。”

出于罗马帝国初期社会政治环境的需要,这时期的雕像具有典型意义的理想化的表现形式。西方古代奴隶制社会在经历了几个世纪的对内对外战争之后,正处在日渐复杂的民族和阶级矛盾中,政权掌握者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稳定和维持政权。希腊理想美的原则把罗马帝王与神相提并论,使作为帝王的权威和影响遍布帝国的每一个角落。古罗马雕塑是西方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西方现实主义雕刻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所以说,虽然罗马依靠强大的军事力量逐一征服了希腊各城邦,但是在艺术和文化上罗马人却十分欣赏希腊人的伟大成就。在希腊被罗马帝国征服以后,西方的文化艺术中心由希腊转移到了意大利早期的城市,罗马诗人荷拉斯认为:“罗马征服了希腊,在另一种意义上(指文化艺术)希腊也征服了罗马”。

参考文献;

[1]罗 丹 《罗丹艺术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古罗马文学艺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建筑;风格;罗曼式;哥特式;教堂

在德国,建筑风格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在南德巴伐利亚地区处处可见的是清新明快的巴罗克式建筑;而在北德则多是庄重严谨哥特式建筑。各地的建筑是与其他区的文化传统密不可分的。但单就古堡教堂的建筑风格而言,除地区差异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即建筑的时间差别,因为在欧洲历史发展中,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有着明显的不同,可分为罗曼式的、哥特式的、巴罗克式的、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主义的各种风格。

主要建筑类型

罗曼式(Romanik),又叫罗马式,是从9到13世纪初的建筑风格,因采用古罗马式的卷、拱而得名。罗是厚实的砖石墙、窄小的窗口、半圆形拱卷、逐层挑出的门框装饰和高大的塔楼。罗曼式教堂给人以雄浑庄重的印象。沃尔姆斯大教堂是罗曼式建筑的一个典型范例。罗曼式建筑是自罗马帝国之后第一种遍及欧洲的独特建筑风格。尽管在十九世纪的艺术史学家印象中罗曼式建筑是罗马建筑的一种延续,实际上在欧洲的大部分地区,罗马的砖石建造技术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丧失,在更北的地区除了官方建筑外从未采用,甚至在斯堪迪纳维亚闻所未闻。即使在罗马这样仍然存留着一些君士坦丁时期的大教堂、可以作为后来建造者的灵感的地方,延续性仍然很小。并非是古罗马建筑,而是6世纪位于拉文纳的八边形拜占庭圣维塔莱大教堂给位于德国亚琛、建造于公元800年左右的查理曼大帝巴拉丁大教堂以启发,并促成了这一西欧黑暗时代的伟大建筑。

哥特式建筑(Gothic architecture),又译作歌德式建筑,是位于罗曼式建筑和文艺复兴建筑之间的,1140年左右产生于法国的欧洲建筑风格。它由罗曼式建筑发展而来,为文艺复兴建筑所继承。哥德式建筑主要用于教堂,在中世纪高峰和晚期盛行于欧洲,发源于十二世纪的法国,持续至十六世纪,哥德式建筑在当代普遍被称作“法国式”(Opus Francigenum),“哥德式”一词则于文艺复兴后期出现,带有贬意。哥德式建筑的整体风格为高耸削瘦,以卓越的建筑技艺表现了神秘、哀婉、崇高的强烈情感,对后世其他艺术均有重大影响。哥德式大教堂等无价建筑艺术已列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其也成了一门关于主教座堂和教堂的研究学问。十八世纪,英格兰开始了一连串的哥德复兴,蔓延至十九世纪的欧洲,并持续至二十世纪,主要影响教会与大学建筑。

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尖塔高耸、尖形拱门、大窗户及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在设计中利用尖肋拱顶、飞扶壁、修长的束柱,营造出轻盈修长的飞天感。以及新的框架结构以增加支撑顶部的力量,使整个建筑以直升线条、雄伟的外观和教堂内空阔空间,再结合镶着彩色玻璃的长窗,使教堂内产生一种浓厚的宗教气氛。教堂的平面仍基本为拉丁十字形,但其西端门的两侧增加一对高塔。科隆大教堂是哥特式建筑的经典之作。

巴洛克(Barock)艺术风格起源于意大利。德国建筑师把意大利巴洛克同德国的民族建筑风格结合起来。到18世纪上半叶,德国巴洛克建筑艺术成为欧洲建筑史上的一朵奇葩。这主要用于教堂和宫殿廷建筑。其特点是造型柔和,运用曲线曲面,追求动态,喜好华丽的装饰和雕刻。巴洛克风格有于教堂有表现神秘宗教气氛的作用,用于宫殿府邸则给人以富丽堂皇的豪华感。德累斯顿的宫廷教堂和维尔茨堡的主教宫是巴洛克建筑的两个例子。后来在巴洛克式的基础上还发展出一种纤巧玲珑的建筑和装饰风格叫洛可可(Rokoko)。

古典主义(Klassizismus)流行于18世纪后半叶和19世纪。当时人们受启蒙运动的思想影响,崇尚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在建筑方面古希腊罗马的柱廊、庙宇、凯旋门和纪功柱成为效法的榜样。采用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的主要是博物馆、剧院等公共建筑和一些纪念性建筑。柏林的勃兰登堡门是其中之一,它以雅典卫城的山门为蓝本。

随着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的流行,巴黎在1671年设立了建筑学院,学生多出身于贵族家庭,他们瞧不起工匠和工匠的技术,形成了崇尚古典形式的学院派。学院派建筑和教育体系一直延续到19世纪。学院派有关建筑师的职业技巧和建筑构图艺术等观念,统治西欧的建筑事业达200多年。法国古典主义建筑的代表作是规模巨大、造型雄伟的宫廷建筑和纪念性的广场建筑群。这一时期法国王室和权臣建造的离宫别馆和园林,为欧洲其他国家所仿效。[

文艺复兴式(Renaissance)建筑是欧洲建筑史上继哥特式建筑之后出现的一种建筑风格。十五世纪产生于意大利,后传播到欧洲其它地区,形成带了有各自特点的各国文艺复兴建筑。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在文艺复兴建筑中占有最重要的位置。

是随着人文主义思潮出现的建筑风格,最先在意大利兴起,从16世纪初开始,在德国流行了百十年左右。它在建筑轮廓上讲究整齐、统一、合比例与条理性,构图中间突出,两帝对称,窗间有时设壁龛、雕像。在德国文艺复兴式主要用于世俗建筑,如市政厅、宫邸和富商宅第。最为成熟的建筑实例有奥格斯堡市政厅等处。

文艺复兴建筑在理论上以文艺复兴思潮为基础;在造型上排斥象征神权至上的哥特建筑风格,提倡复兴古罗马时期的建筑形式,特别是古典柱式比例,半圆形拱券,以穹隆为中心的建筑形体等。例如,意大利佛罗伦萨美第奇府邸,维琴察圆厅别墅和法国枫丹白露宫等。

以上各种建筑类型的区别实际是风格上的区别:罗曼式是哥特式的雏形并且以罗马式的风格为主导。哥特式是十字交叉拱的运用,以竖向线条为主导的建筑内部和外部形式。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和艺术家们认为,哥特式建筑是基督教神权统治的象征。巴洛克是文艺复兴的一个流派,大量运用手法主义和透视法创造一种动态,不安,华丽,雄壮的风格形式。古典主义建筑指在古希腊建筑和古罗马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巴洛克建筑和古典复兴建筑,其共同特点是采用古典柱式。狭义的古典主义建筑指运用“纯正”的古希腊罗马建筑和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样式和古典柱式的建筑,主要是法国古典主义建筑,以及其他地区受它的影响的建筑。古典主义建筑通常是指狭义而言的。文艺复兴建筑最明显的特征是扬弃了中世纪时期的哥特式建筑风格,而在宗教和世俗建筑上重新采用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柱式构图要素。

古罗马文学艺术范文第3篇

摘要:文艺复兴是对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艺术的继承和发展,是人类摆脱宗教统治对自身的肯定和赞美。意大利在这场西方人类最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中走在最前列,是欧洲文艺复兴的发源地和高潮。意大利文艺复兴人才辈出,初期出现了乔托、马萨乔、波提切利等大师,盛期有世界闻名的文艺复兴三杰达・芬奇、米开朗基和拉斐尔。以乔尔乔纳、提香为首的威尼斯画派享乐主义艺术,使人感觉仿佛又回到了古希腊古罗马的神话时代。

关键词:文艺复兴;意大利;艺术家;世俗

作者简介:郑政,男(1990.06-),湖南湘潭人,湘潭大学艺术学院2009级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J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4-0092-02

一、欧洲文艺复兴的概况

公元前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艺术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曾经照亮了西方的世界。恩格斯说:“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所奠定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1]昔日的古希腊的民主制度和古罗马帝国的强大,至今还被现代欧洲颂扬和称道,特别在艺术成就上,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更是后世的典范,马克思就说过“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2]公元476年,古罗马灭亡以后,黑暗的宗教统治笼罩整个欧洲近千年,这一千年在欧洲历史上被定义为封建社会时期,神权和王权的双重束缚压迫,禁欲的教条使十字架式的基督教艺术一统天下。物极必反,黑暗以后黎明即将来到,13世纪末14世纪初,大量对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考古发掘激起人们对古典的崇拜,人们民主的愿望开始复苏,资产阶级在要求公平、自由,争取自己的地位中力量不断上升,反对神权、提倡人权崇尚科学、追求真谛的人文主义运动开始动摇不可一世的宗教统治。在黑暗沉浸了千年以后,西方世界又热切地期盼着古希腊古罗马璀璨的明珠重新大放异彩,文艺的复兴到来。文艺复兴是人文主义思想启蒙运动,也是对经典的一种改造。恩格斯认为文艺复兴是一个“巨人的时代”文艺复兴的先驱彼特拉克同时是一位最著名的人文主义者,是他第一个清晰地提出要回归古代和意识到这种回归只能是一种重新开始而非一种纯信仰论。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学者认为古罗马灭亡到文艺复兴开始这一时期为野蛮时代,黑暗的宗教统治中断了古希腊古罗马文明的传播,是“处在文明与复兴之间的时代”,[3]所以称为“中世纪”。

文艺复兴是一次人类精神的洗礼,它承认人的价值与能力,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和“唯一的”,艺术家开始走向职业化的生涯和师徒式的艺术作坊,艺术越来越专业化,这样的状况肯定会造就出杰出的艺术家和艺术品。人应当受到尊敬和赞美,这是复兴的主旨与要义。宗教题材的艺术作品即使是神的形象,也来自现实中人物,丝毫没有不自然之处,特别是艺术上对人性美、人体美的描绘,有的甚至还觉得更为亲切和真实,艺术开始呈现世俗化倾向,更加贴近生活。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解除了宗教的迷信,极大地推动了艺术的发展。对人体解剖的知识和透视法则的运用,在绘画和雕塑上起了巨大的作用,由于神权在人们心目中的不断淡化,医生和艺术家可以通过解剖尸体来了解人体结构,从而使艺术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更具真实感。素描的兴起不仅仅表明艺术家对现实的关注,而且还表明他们在审美上的追求,素描对光影和明暗的研究直接应用到彩画上,使作品形象具有强烈的逼真感,从更大的意义上说,素描并不意味着对现实进行生硬的复制,而是一种创造。

二、意大利的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的经典先还是要到其诞生地意大利去寻找,其它欧洲国家也为文艺复兴各自作出了贡献,但无论如何文艺复兴的初恋是属于意大利的,高潮也是属于意大利的。

1、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的艺术

公元13世纪开始意大利天才般的艺术家层出不穷,在初期就有被誉为现实主义美术之父的乔托,他为文艺复兴吹响了嘹亮的号角,他创作的宗教题材绘画注重故事的情节性和戏剧化,画中各个人物位置的安排,毫不夸张的神情和动作,以及可以从中看出一丝立体手法对人体和服饰的加工,这些都表明了乔托极大程度地将他对古希腊古罗马雕塑的了解运用到绘画上,他绘制的圣人生平是世俗性与精神性的完美折中,他确立了绘画的现实主义原则,影响一直延续到文艺复兴的全盛时期。伟大的建筑学家布鲁内莱斯基主持了众多的市政建筑,雕塑家基培尔蒂雕刻下的裸体“阿波罗”形象重出江湖,打开了文艺复兴的“天堂之门”。伟大艺术家达芬奇的老师多纳泰罗的雕塑人物更是形象栩栩如生,充满英雄气概,是当时首次出现的完全世俗化形象,是对人体美的肯定和颂扬。马萨乔继承乔托的艺术传统,画中的人物直接出现在以现实主义方法处理的风景背景上,圣人与凡人并列,人物与背景融为一体,他努力使人物处于结构真实的三度空间中,画面更加真实和自然,开创了写实主义绘画的先河。文艺复兴初期最后一位绘画大师波提切利,他的画多取材与文学作品和古代神话传说,不再局限于宗教题材,这就能更自由的抒发个性和世俗的感情,他画出了第一幅真正意义上的裸体女像――维纳斯,维纳斯已经同化为人文主义眼中的人性美,成为后世艺术家对人体美的孜孜不倦追求。

2、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的艺术

15世纪下半叶的美第奇家族,以及其开明的意大利诸国君主们和教皇西克斯图斯的赞助,成为文艺复兴一种不可替代的推动力。16世纪意大利进入文艺复兴盛期,意大利佛罗伦萨出现了最伟大的三位艺术家,达・芬奇、米开朗基和拉斐尔。达・芬奇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负盛名的美术家、雕塑家、建筑家、工程师、科学家、科学巨匠、文艺理论家、大哲学家、诗人、音乐家、和发明家,他所采用的明暗渐进的画法,使人物形象从影中突出,突破了传统绘画明晰透露的特点,预示着文艺复兴盛期的到来。《最后的晚餐》是他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典型性格的描绘,突出了惩恶扬善的主题,与构图的统一效果互为补充,堪称美术史上最完美的典范之作。《蒙娜丽莎》通过一个普通市民女性的形象表达了人对自身的肯定,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达・芬奇是人类智慧的象征,他怀有神灵般的无限理想,试图重新创造世界的美。可是他只有常人的生命和力量。他的抱负是发现一切、研究一切、创造一切。他的生命是一条没有走完的道路,路上是撒满了崇高的未完成作品的零章碎片,他在临终前心酸地说过:“我一生从未完成一项工作。”[4]而终身未娶的米开朗基罗则代表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的最高峰,他创作的人物雕像雄伟健壮,气魄宏大,充满了无穷的力量。他的大量作品显示了写实基础上非同寻常的理想加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象征。他的艺术创作受到很深的人文主义思想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常常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和浪漫主义的幻想,表现当时市民阶层的爱国主义和为自由而斗争的精神面貌。米开朗基罗的艺术不同于达・芬奇的充满科学的精神和哲理的思考,而是在艺术作品中倾注了自己满腔悲剧性的激情。这种悲剧性是以宏伟壮丽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他所塑造的英雄既是理想的象征又是现实的反应。这些都使他的艺术创作成为西方美术史上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奠定了古典主义原则的一代宗师拉斐尔,只享受了37年短暂生命,但在其短暂的生涯中,留给后世大量的绘画杰作。他创作出了迄今最美也是最人性化的圣母形象,其代表作主要有《订婚》、《坐着的圣母》、《卡尔代利诺的圣母》、《金丝雀圣母》和《西斯庭圣母》,同时还有很多优美的肖像画。他的作品具有优雅、秀美的风格,他善于把“神”画成具有“人”的形象,他画的圣母就是生活中神态优美、心地善良的普通母亲的形象。拉斐尔与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他以优美的、诗一般的绘画语言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理想,他对美的孜孜不倦的追求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他所确定的唯美样式成为后来学院派古典主义的标准之一。

15世纪到16世纪威尼斯画派也为意大利文艺复兴作出了杰出贡献,威尼斯成为当时世界最大的商业中心,这里有晴朗的天气和优美的自然风光,舒适富裕生活带来了浓厚的世俗享乐主义情调。富裕阶层的收藏爱好促使了艺术题材的世俗化,这种商业化的趋势带来的是艺术家对富足生活的积极表现。以贝利尼、乔尔乔纳、提香、委罗内塞、丁托列托和柯罗乔为主的威尼斯画派笔下充满了生活的激情,享乐的色彩。自然风景描绘成为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体油画中光洁的肌肤和动人的曲线令人激情澎湃。美神维纳斯在众多艺术家的作品中“复活”,贝利尼的《维纳斯的梳妆》、乔尔乔纳的《沉睡的维纳斯》、提香的《乌尔宾诺的维纳斯》等等无与伦比的裸体形象,使人感觉仿佛又回到了古希腊古罗马的神话时代。追求爱情、享受生命,成为艺术永恒的主题。

时代成就英雄,英雄造就历史。如果没有意大利这些伟大的艺术家,就不可能有文艺复兴的辉煌和成就。千年的痛苦与磨砺使文明之光在诞生地亚平宁半岛再次出现,璀璨的明珠重放异彩。让我们缅怀这些刻骨铭心的大师,去品位那些精美绝伦的作品,来领略文艺复兴追求民主自由的精神和品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美术出版社第220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美术出版社第114页

古罗马文学艺术范文第4篇

“中”为“洋”用:中国美术对西方的影响当我们在讨论西方美术对近代中国,尤其是现、当代美术的影响时,西方也在探讨东方艺术,尤其是中国艺术对西方的影响。有的西方学者认为,这种影响甚至导致了人类文化史上继意大利文艺复兴后的另一个高潮——“东方文艺复兴”。法国当代汉学家雷蒙·施瓦布(RaymondSchwab)在他的专著《东方文艺复兴》一书中就指出,西方历史除了意大利文艺复兴外,还有“第二次文艺复兴:东方文艺复兴”(注:RaymondSchwab,TheOrientalRenaissance:Europe''''sRediscoveryofIndiaandtheEast,1680-188,NewYork:ColumbiaUniversityPress,1984,p.11.)。“东方文艺复兴”最初由奎内特(EdgarQuinet)在1841年提出。他指出,“(欧洲的)东方学学者认为,就整体而言,一种比古希腊、古罗马更宏大、更富有诗意的古典主义,正从东方的深沉中显露。”(注:Schwab,p.12.)他认为,如果说意大利文艺复兴标志着中世纪的结束,那么,东方文艺复兴则标志着新古典主义时期的终结。在17世纪,与柏拉图的理想主义相呼应,在东方文艺复兴中,东方的泛神论已经超越了古希腊和欧洲的文艺复兴。法国文豪雨果在他的《东方》一书的前言里也感慨道,“学习和研究中世纪,学习和研究东方,我们不就可以对现代有更高层次的理想和更广阔的视野了吗?”(注:PaulValéry,Oeuvres,ed.JeanHytier,Paris:Gallimard,1960,2:p.1556-7.)法国东方学家保尔·瓦莱里(PaulValéry)坦率地承认,“我们的艺术、我们的知识中的很大一部分,都要归功于东方。”(注:PaulValéry,Oeuvres,ed.JeanHytier,Paris:Gallimard,1960,2:p.15页。)也许由于大西洋的屏障,在哥伦布之前,欧洲人探索的视线只有一个方向,那就是太阳升起的地方——东方。西方对亚洲的兴趣,始于古希腊时期。公元前1世纪,希腊学者斯特拉伯(Strabo)就写了六部关于亚洲地理的书籍,其拉丁文译文在1516年印行出版。1939年在古罗马废墟庞培发掘出印度古代女神雕塑,证明东方艺术早在公元79年前已经传入欧洲。公元50年一位罗马无名氏在他的《印度洋环行记》一书中,出现了欧洲最早关于中国的文字记载。而大量西方人进入中国,最初可能是古罗马的残兵败将。公元53年,被安息军击败的六千余名古罗马帝国将士,曾被西汉西域都护甘延寿打败收编,带回中国,被汉元帝安置在甘肃永昌县,建立了中国的“罗马城”,开始了屯垦卫戍(注:《北京晨报》,1999年6月22日。)。古罗马帝国的商人早在公元二三世纪就往来于罗马和中国之间(注:DonaldLach,AsiaintheMakingofEurope,Chic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65,vol.I,p.13.)。孔子和道家学说随着中国商人,在古罗马帝国奥古斯特时代已经传播到罗马城(注:Lach,AsiaintheMakingofEurope,Vol.I,p.17.)。中国艺术传入罗马的主要形式是中国丝绸图案。古罗马进口中国丝绸的重要港口是靠近那不勒斯的普特欧里(现名Pozzuoli),罗马皇帝图密善(Domitian)在公元92年在罗马还修建了专门储藏中国丝绸的仓库。在此期间,在古罗马的市场上还能见到中国的青铜器壶和陶器(注:L.Petech,"RomeandEasternAsia",EastandWest,Ⅱ(1952),p.76.)。古罗马晚期,中国和罗马的交流中断,此后较为详尽的关于中国文化的记载,见于旅居埃及的希腊学者泰奥菲拉克塔斯(TheophylactusSimocattes)在公元628年写作的《历史》。7世纪穆斯林切断了欧洲与中国的通道,但中国的“丝绸之路”仍然连接着西方和东方。12世纪用武力重新打通了西方与东方的通道,为西方开启了面向东方的窗口,也为西方自13世纪起向东方以至于面向世界的商业和文化探索和扩张作了准备。意大利威尼斯不仅在充当十字军军需运输站时积累了通商中国的金钱,扩展了他们的欧洲市场,也刺激了威尼斯开发中国市场的欲望。威尼斯商人、旅行家马可·波罗宋末元初到达中国便是一例。马可·波罗从中国回到欧洲后,撰写了欧洲第一部详尽描绘中国历史、文化和艺术的《游记》。16世纪意大利收藏家、地理学家赖麦锡(Ramusio)说,马可·波罗在1299年写完《游记》,“几个月后,这部书已在意大利境内随处可见”(注:Lach,p.35.)。在1324年马可·波罗逝世前,《马可·波罗游记》已被翻译成多种欧洲文字,广为流传。现存的《马可·波罗游记》有各种文字的119种版本。《马可·波罗游记》在把中国文化艺术传播到欧洲这一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西方研究马可·波罗的学者莫里斯·科利思(MauriceCollis)认为马可·波罗的《游记》“不是一部单纯的游记,而是启蒙式作品,对于闭塞的欧洲人来说,无异是振聋发聩,为欧洲人展示了全新的知识领域和视野,这本书的意义在于它导致了欧洲人文科学的广泛复兴”(注:MauriceCollis,"MarcoPolo",Collier''''sEncyclopedia,vol.15,p.383.)。由于意大利商人通商中国的精明和努力,13世纪中国丝绸纺织技术已传入意大利,14世纪意大利丝绸纺织中心卢卡出产的丝绸图案,有明显的中国影响。15世纪末,意大利纺织作坊直接模仿中国图案成为风尚。在意大利制造的丝绸上,出现了中国的飞禽、荷花、水鸟、假山石、卷云等。有时候,竟照搬中国风景画。这类对大自然的现实主义的描绘,对哥特式时期的画家是一种启发。而哥特式时期画家在绘画中的现实主义因素,导致了14世纪文艺复兴初期意大利画家复兴古罗马写实主义绘画。拉赫认为,“现实主义,或者说文艺复兴时期画家追求真实地描绘自然,无疑是受到东方的影响,受到引入欧洲的东方的奇异的新植物、动物和其它物品的刺激。”(注:Lach,Vol.Ⅱ,p.189.)也就是说,在世界美术史中被推崇的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现实主义,直接受到中国宋写作实绘画因素的影响。中国绘画艺术对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影响,还不仅仅限于对大自然的写实。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圣像描绘,也因与中国等东方国家的接触而变得更加丰富。例如1350年在比萨的卡门坡·桑突的壁画中出现的晦涩难解的带翅怪物,与东方的飞天的影响有关。佛教绘画中就充满了半人半鬼、多臂多腿的妖魔,它们象征邪恶。这些使我们联想起16世纪初荷兰画家博施(Bosch)的绘画(注:Lach,Vol.Ⅱ,p.73页。)。他的地狱画中的人身兽面形象,也与中国地狱图有类似之处。意大利学者奥尔西克(LaonardoOlschki)认为,早期意大利文艺复兴塔什干壁画的精神和哲学内涵,是受了中国佛教绘画神秘主义的影响,和中国绘画艺术中深邃的思想性、精神性和宗教性的影响(注:LaonardoOlschki,"AsiaticExoticisminItalianPaintingoftheEarlyReneissance",ArtBulletin,ⅩⅩⅥ(1944),pp.95-108.)。意大利13-15世纪的绘画,至少是受到中国游记中详尽细节的影响,或者受在意大利的东方奴隶形象的影响,开始越来越现实主义地描绘东方人形象,显然是蒙古人和中国人的形象也越来越多地在他们的作品中出现。例如在乔托(Giotto)、杜乔(Duccio)、洛伦采蒂(Lorenzeti)、安德烈亚(AndreadaFirenze)和秦梯利(GentiledaFabriano)的绘画中,就能见到一些东方人。较为真实地描绘显然是中国人的形象,在1373年帕若门特·德·拿尔波讷(ParementdeNarbonne)的十字架刑一画,在1460年的尼德兰绘画《时节书》中均可以见到。洛伦采蒂的《佛兰西斯教徒在契禺达献身》、1365年安德烈亚的《圣战教士》,是为纪念教会在东方的传教活动而绘制的(注:DonaldLach,AsiaintheMakingofEurope,Chic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65,vol.Ⅰ,p.72.)。欧洲人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也包括他们对中国人的兴趣。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领主美蒂奇家族热心收藏中国瓷器,同时还在宫廷中安置蒙古族弓箭手作为跟班。意大利文艺复兴大师达·芬奇也对东方充满好奇心,1498-1499年间,他亲自到当时被称为日出之地的地中海东海岸黎凡特(Levant)一带游览,体会东方的神秘。他最远可能已到达和印度交界的地区(注:DonaldLach.vol.Ⅰ,p.37.)。在达·芬奇的《笔记》中,他也记载了中国的风土人情,例如,他注意到,中国人留长指甲,画长指甲,是有身份的表现。16世纪是欧洲和中国通商的一个高峰,葡萄牙、荷兰、意大利、英国、德国、西班牙都与中国有直接或间接的贸易关系。例如,1598年有22艘荷兰商船驶向东方,三年后在17世纪初的1601年,荷兰往返东方的商船达65艘。欧洲和中国贸易的高峰也意味着欧洲和中国文化艺术交流的高峰,因为大量的中国艺术品,其中包括绘画、雕塑、刻版印刷插图、丝绸、瓷器、家具、金银具等,由商船运入欧洲,其中数量最大的是描绘精美的中国瓷器。据荷兰东印度公司记录,一条返回欧洲的商船,可装运多达25万件中国瓷器。历年来进入欧洲的中国艺术品的数量,可想而知。据统计,仅英国东印度公司一家,在十七八世纪间运到英国的中国瓷器,就达三百万件(注:DavidHoward,"TheBritishEastIndiaCompany''''sTradingtoChinainPorcelain",OrientalArt,Vol.XLV,No.1,Spring99,p.45.)。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绘画以陶瓷绘画的形式,如洪水一样席卷欧洲。16世纪欧洲王室是中国艺术的主要收藏者。17世纪,中国青花瓷器在欧洲已成风尚,后来更取代银器,成为正式宴会的餐具。至18世纪,中国艺术品已成为欧洲宫廷非常流行的收藏品。欧洲皇室丰富的中国艺术收藏,使欧洲上层社会争相仿效,推动了欧洲的中国艺术热,同时,也给欧洲各国艺术家提供了众多的接触中国艺术的机会。文艺复兴时期德国画家丢勒,记录了1520年夏天他在布鲁塞尔参观皇家海外艺术藏品的感受,“我一生中从来没见过像这些使我心醉神迷的东西,因为我发现这些都是精美绝伦的艺术品,那些居住在遥远异方的民族的天才,使我惊叹不已”(注:W.M.Conway(trans.),TheWritingsofAlfrechtDurer,London,1911,pp.101-2.)。他被中国瓷器迷住了,在安特卫普期间,就亲自“收藏了一个精美的中国瓷器”(注:J.A.Symonds(trans.),TheAutobiographyofBenevenutoCellini,NewYork,1910.p.62.)。中国瓷器上的图案在设计上启发了丢勒。丢勒在他画稿中就有两张画有中国瓷器的象征性立柱。他摹仿中国宋代或明代瓷器,在花瓶式柱身上的荷花图案以及类似中国龙的瓶耳,都清楚地显示丢勒这两幅画中的中国影响(注:R.Schmidt,"ChinabeiDurer",ZeitschriftdesdeutschenVereinsfurKunstwissenschaft,Ⅵ(1939),pp.103-6.)。由于欧洲社会对中国艺术,尤其是装饰有精美绘画的瓷器的热衷,中国瓷器在欧洲供不应求,因而在16世纪末,荷兰德尔弗特的一些工厂,便已开始仿制中国明代青花瓷器。16世纪以来,中国的一些绘画题材越来越多地在欧洲绘画中出现,这可能与14世纪以来源源进入欧洲的中国瓷器、漆器和纺织品上的装饰绘画和图案有关,也可能源于有插图的中国书籍。16世纪欧洲出版的有关中国的版画,最重要的是卡萨尔·韦切里奥(CasareVecellio)在1590年的版画集。这本画集有522张版画。其中对中国人的现实主义的描绘,达到了相对较高的水平。他所画的中国人形象,在气质、服装和社会等级方面,都较为准确。在他自己写的前言中,声称他的模特儿是中国绘画中的人物(注:Lach,vol.Ⅱ,p.91.)。16世纪欧洲与中国活跃的贸易关系,引起欧洲文化艺术界人士的浓厚兴趣,触发了欧洲17世纪对中国历史、文化、艺术的研究和出版的高潮。葡萄牙人德里奥(DuarteNunesdeLiao)早在1610年就在他的书中赞叹中国瓷器“是人类至今所创造的最美丽的艺术品”(注:J.A.L.HydeandR.R.FspiritoSantoSilva,ChinesePorcelainfortheEuropeanMarket,Lisbon,1956,p.48.)。法国17世纪就开始出版有关中国历史的书籍,1622年佩舍龙的《中国史》(注:BellefleurPercheron,NouvellehistoiredelaChine,Paris,1622.)、1624年博迪耶的《中国宫殿史》(注:MichelBaudier,HistoiredelacourduroydelaChine,Paris,1624.)、法国学者纽霍夫对中国刺绣艺术的精湛大为赞赏,“中国艺术家精于花鸟,他们以绣花针为笔,用笔写生,无法与之匹敌”(注:Newhof,L''''Ambassadeversl''''EmperurdelaChine,1665,Belevitch-Stankevitch,LaChineenFranceautempsdeLouisⅪⅤ,Paris,1910,p.177.)。意大利人马梯尼(MartinoMartini)的《中国》在1655年出版,1672年的拉丁文译本增加了插图。1665年,荷兰人海耶(Heyer)和凯塞尔(Kayser)出版印行了150余幅他们在中国画的风景画,更重要的是,这些风景画借鉴了古代中国山水画特有的透视画法,可以看出,是在模仿中国原作的基础上绘制的。法国路易十四时代在巴黎集市上出售的大量中国题材的版画,就来源于这些中国山水画的模仿品(注:Belevitch-Stankevitch,LaChineenFranceautempsdeLouisⅪⅤ,Paris,1910,p.241.)。1667年,克契尔出版了《中国名胜图解》。17世纪欧洲的中国文化艺术热还表现在迅速增长的专门经营中国艺术的商人数量上。据1692年巴黎出版的《地址录》,当年专营中国艺术品的商人在巴黎就有20人之多(注:MoniqueCric,"TradewithFrance,"OrientalArt,Vol.XLVNo.1,spring99,p.52.),可见中国艺术在法国的广泛影响。17世纪关于中国艺术的直接记录和描绘是荷兰人尼厄霍夫(JohannNieuhof)在他书中发表了他画的素描(注:JohannNieuhof,Hetgezantschap,1656.)。这些素描包括中国的地貌风景和建筑物。欧洲人由此第一次有机会见到有关中国的视觉形象,尤其是较为准确和细节详尽的北京皇宫建筑的铜版画,描绘了富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琉璃瓦大屋顶、飞檐,以及屋脊上的各种装饰雕塑。荷兰人基歇尔(AthanasiusKircher)1670年出版的插图本《中国百科全书》,在以后的几十年中一直是欧洲热爱中国文化的人士的权威参考书。与此同时,中国的“四书”“五经”的西文译本,也开始在欧洲流行。1687年,皮尔·菲利普·库培勒(P-rePhilippeCouplet)翻译出版了欧洲最早的孔子著作。18世纪欧洲出版了许多介绍中国设计和装饰纹样的书籍,这些书籍对英国、美国的家具设计、工艺美术和建筑产生了影响。法国人皮勒蒙(Jean-BaptistePillement)在1755年出版了《中国装饰新书》,在罗可可流行时期,成为家具设计、银具、陶瓷、纺织和建筑的重要参考资料。英国人奇彭代尔(ThomasChippendale)1754年出版了《绅士和家具设计指南》这本书,在英国的北美殖民地地区也广为流传,一位刚从伦敦到达北美的设计师便声称,欧洲家具设计师的“家具都追随新潮,不是中国风格便是威尼斯风格”(注:EllenPaulDenker''''sAftertheChineseTaste:China''''sInfluenceinAmerica,1730-1930,PeabodyMuseumofSalem,1985,p.5.)。费城的设计师本杰明也推崇中国风格和现代风格的橱柜和椅子。受奇彭代尔《绅士和家具设计指南》的影响,从1755年开始,中国式的设计和装饰图案便出现在美国建筑中。南卡罗来纳州查尔斯敦的杰姆斯·莱德1757年修建的住宅,就是仿中国式的建筑。威廉·强伯1757年出版的《中国建筑、家具、服装、器械、器具设计》、罗伯特·莫里斯的《建筑图式选》也收进不少中国建筑设计(注:Denker,p.7.)。美国在争取独立期间,高度重视中国文化和艺术,大陆议会秘书查尔斯·汤姆森(CharlesThomson)在1870年强调,“把古老的东方,尤其是中国的产品介绍过来,我们国家将受益无穷。如果我们有幸把中国的工业和他们生活的艺术,以及他们在家畜管理方面的经验还有中国植物介绍过来,美国就会变得像中国一样人口众多。”(注:Denker,p.17.)于是,一些美国企业家创办仿造中国工艺美术品的工厂。由于费城和北京的纬度相似,商人汤姆森相信费城可以生产出“和从中国进口的瓷器相比毫不逊色的瓷器”。乔治·莫里斯在费城南部就建立了一座生产仿中国式的青花瓷厂。18世纪欧洲出版了大量的专门介绍中国建筑艺术的书籍:纪录1752年法国国王举办中国节的《中国节》、1752年哈佛培尼的《中国式和哥特式建筑》、1753年强伯的《中国建筑设计》。强伯曾在意大利学习建筑,后被派驻中国,他以建筑家的眼光观察中国建筑,描绘中国建筑,给欧洲提供了当时有关中国建筑最为准确和详尽的视觉资料。还有1755年哈佛培尼的《中国风格的乡村建筑》、1758年欧文的《哥特式、中国式以及现代趣味》、1777年的《中国回忆录:科学、艺术、风俗》、1777年勒霍杰的《中英园林建筑》(包括许多中国园林建筑的图例)、1798年叙费的《新花园:中国式设计》,等等。在大量出版介绍中国建筑艺术的书籍的同时,18世纪欧洲各国摹仿中国建筑风格,修建了大量的中国式的园林建筑:在德国,阿腾斯台的“中国屋”建于1799年;迪斯库的“中国亭”建于1790年;慕尼黑附近尼费恩倍格的“中国塔”由德·库威尼尔在1716年修建。在法国,建筑师勒纳尔(JeanAugustinRenard)18世纪末在巴黎附近为佩斯佛赫公爵花园修建了两座中国亭和一座中国桥;1781年巴黎附近波恩勒的“中国亭”;1775年建筑师勒加缪在亨特鲁修建的高达12

古罗马文学艺术范文第5篇

关键词:古罗马风格;古希腊风格;建筑;雅典卫城;罗马共和盛期;继承与创新1概念定义

(1)古罗马共和盛期的建筑类型与风格特征。古罗马共和时期建筑类型很多,主要为除神庙外的公共建筑,如剧场、公共浴场、斗兽场、输水道等。罗马人将柱式结构多样化,并增加了装饰功能。新技术的发明使建筑稳固轻巧,摆脱地形限制,内部空间更加宽阔。大型建筑的气势磅礴,宏伟凝重,内外形态和谐统一。(2)雅典卫城建筑群的建筑类型与风格特征。雅典卫城建筑以神庙为中心,集合大量公共活动场所的综合性的公共建筑,主要建筑包括山门、巴台农神庙、狄奥尼索斯剧场等。雅典卫城采用环柱式建筑平面造型结构。建筑风格开敞明朗,崇尚与自然和谐,建筑比例参照人体比例规范而设计,建筑与装饰均雕刻化。

2形成因素分析

(1)时代背景及发展趋势。公元前2世纪末,罗马城发展壮大,开始大规模兴建基础设施,特别是公共建筑绽放出新的光芒。而公元前5世纪,希腊打败波斯,政治、经济和文化达到高峰,建筑也随之发展完善,其中建设的重点是卫城。(2)形成原因。古罗马人汲取伊特鲁利亚人、古希腊和古埃及的文化充实创造了自己的文化。此外,建筑技艺和材料的创新使古罗马建筑成为不朽之作,形成了古罗马共和盛期的建筑风格。雅典位于地中海航道交叉点,波斯战争之后,希腊城邦重新繁荣;其次,雅典收取大量财富和优秀工匠,继承和汲取了多立克文化和爱奥尼文化的精华之处;另外,古希腊人的泛神论思想、经济、技术等综合因素促成了和谐、崇高的雅典卫城建筑群。

3建筑形制分析

3.1古罗马共和盛期的建筑

1)建筑要素分析。古罗马建筑中共有五种柱式,其中三种继承于古希腊,另外还发展了塔斯干柱式和组合柱式。柱式的使用方式有叠柱法、巨柱式和对柱式,在此基础上完善并创造了十字拱、连续券和券柱式。建筑弓形式的门头窗头构成了拱形和排列,使结构部件具有装饰效果。半圆券砖石相互接触面呈放射状称罗马券。半圆券轴向伸展构成筒形拱,其进一步发展创造了券柱式结构。十字拱四角设支柱,无需连续承重墙便可使空间更开阔。一系列的十字拱、筒形拱和穹隆顶组合呈现出了丰富而宏大的内部空间。2)代表性建筑分析。马采鲁斯剧场在形制上运用了放射形排列的筒形拱,将古典柱式与拱券结合使空间更加秩序化,剧场的柱式有三层:底层多里克;中层爱奥尼;上层科林斯。叠柱式既解决承重又对建筑起到装饰作用。拉卡拉浴场空间宽阔且功能多样包括店面、院子等。公共浴场采用拱券结构,并在拱顶里设取暖管道。温水浴大厅用十字拱,下部承重墩子外侧有短墙抵御侧推力,短墙之间跨有筒形拱,即增强整体刚性又扩大空间。3)小结。古罗马共和盛期建筑式样在古希腊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建筑形制、技术和艺术方面广泛创新,结构与装饰、功能与空间的组合使其摆脱地形限制,形成了独特的建筑艺术。古罗马人在世俗性的公共建筑上的建树使的建筑艺术找到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3.2雅典卫城

1)建筑要素。古希腊柱式在卫城建筑群中广泛应用。柱式包括以下三种:多立克柱式,柱身有棱角凹槽,无柱础,檐部多为直面,刚劲有力,具有男性性格;爱奥尼柱式,整体比例细长,柱头有涡卷、柱身圆面凹槽,柱础复杂,檐部多复合线脚,风格秀美,具有女性性格;科林斯柱式,柱头有毛茛叶,柱身、柱础与整体比例与爱奥尼柱式相似,装饰繁多,具有奢华性格。2)主要建筑分析。卫城山门位于卫城西端,山门内部西低东高,中间为构图中心、坡道,坡道前端两侧由爱奥尼柱式形成纵向的内柱廊,建筑空间有方向、高低、开合变化。巴提农神庙位于卫城最高处,是供奉雅典娜女神的最大神殿,是希腊本土最大的多立克式神庙。形制采用隆重的围廊式,立面成黄金矩形,有着良好的比例关系,是卫城中唯一的围廊式建筑、也是装饰最华丽的建筑。狄奥尼索斯剧场又名酒神剧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剧场之一,最早用于祭祀酒神。她位于卫城南侧,依山而建,呈扇形结构,看台采用木质座椅,前面是为王公贵族而建的大理石雕座椅。3)小结。卫城建筑的特点主要建筑形式主要以柱式为主,采用雕塑装饰,空间位置布局巧妙,建筑构造简单、和谐。但古希腊的梁柱结构在跨度和高度方面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建筑物和建筑群体采用地形环境相结合的形式。

4对比分析

4.1建筑形制对比

1)相同点。古罗马建筑包括五种柱式,其中三种继承了古希腊的三大柱式。装饰上都采用雕塑形式和卷曲的植物花纹;技术上都采用了视距校正法完善造型比例;布局规模宏大,多种建筑集中分布,内部空间序列化,外观对称统一。2)不同点。在柱式构成上,罗马在古希腊基础上发展了两种新柱式:塔斯干柱与多立克柱相似,不同于柱身无凹槽且有柱础;组合柱式在科林斯式柱头增加爱奥尼克式的涡旋,使其更加华美。在建筑技术上,古希腊建筑采用石木为主,承重主要依靠柱或殿墙。而古罗马建筑使用了混凝土和大理石饰面技术。结构采用了整套复杂的拱顶体系。在空间布局上,古希腊庙宇呈平面布局,均衡对称,四周柱廊环绕,建筑跨度较小,依地势而建。而古罗马盛期的公共建筑以宏伟著称。建筑柱间跨度加大,并摆脱了地形限制,空间布局与功能更加丰富、自由。罗马人布局方法和复杂的空间组合形式,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3)小结。古希腊确立了一些建筑物的形制,形成了稳定的柱式,发展了建筑和建筑群设计的艺术原则。古罗马建筑得以继承,并开辟了新的建筑领域,丰富了建筑艺术手法,在形制、艺术和技术等方面的广泛成就引领古典时期建筑走向最高峰。

4.2建筑功能对比

1)相同点。古希腊和古罗马建筑都是在战后发展起来,因此都有御敌入侵功能。模宏大奢华,满足统治者炫耀心理。剧场建筑满足了民众举行大型动,丰富了日常生活。2)不同点。古希腊人的神学思想确定了神庙为雅典卫城的主体,因此建筑功能以祭祀拜神为主。古罗马共和盛期的建筑种类繁多,因此功能用途偏向于实用功能,都是以统治者为中心设定的。3)小结。从古希腊到古罗马建筑功能的发展来看,建筑功能由崇拜神开始转向为服务于人。建筑开始变得世俗化、多样化。可见,政治制度、经济文化与建筑的功能起到了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作用。

5总结

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摇篮,集中了各种艺术形式的精华。古罗马人则是汲取了古希腊建筑的精华,并赋予了建筑一种热烈、富丽的特点,使建筑空间更为宏大、自由。其对结构形式完美的排列组合亦可应用到现代设计中去,增加设计的层次感。古罗马人以其包容进取的思想促进了世俗建筑的发展,秉承古罗马人的思想应用到现代设计中去,亦可创造无限的可能。参考文献:

[1] 王其均.外国古代建筑史[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相关期刊更多

洛阳考古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洛阳市文物局

世界电影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电影家协会

古地理学报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