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绘声绘色美术教育

绘声绘色美术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绘声绘色美术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绘声绘色美术教育

绘声绘色美术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绘画艺术、音乐艺术、生态美学

一、音乐艺术与绘画艺术的共性

1.从艺术语言的视角看音乐艺术与绘画艺术

艺术语言是整个艺术作品中最核心最基本的部分,而每一个艺术门类都有着各自的艺术语言。如音乐艺术语言是由声音、旋律、节奏、速度、音色、调式等多种要素和手段组织而成。而绘画艺术语言是由点、线、面、形、光、色、影所组成。

在艺术语言中,音乐的力度是通过声音的强弱变化来展现。例如《打靶归来》是一首表现队伍进行的革命歌曲。歌曲的节奏感很强,表演者在演唱这首歌曲时通过由远及近、再由近及远的方式展现,强弱的对比使的歌曲力度加强,也体现歌曲是在队伍进行中完成的。中国的传统绘画中集中体现着线、色、墨这三大元素。而绘画艺术的力度通过色彩的明暗对比来体现,光线越暗,色彩的力度也就越强。以徐悲鸿的代表作马为例,其线条流畅,黑白两色运用自如,用泼墨手法展现马的刚健有力,把马的神态和气韵突显出来。不仅仅是写实,还借物抒情,以马的豪放生机勃发来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无论是什么艺术,都有自身的艺术语言,其通过对这些艺术语言的运用来完成作品,从而达到一种审美愉悦。wWW.133229.coM

2.从创作角度看待音乐与绘画艺术

1)创作者的心理

无论一首好听的音乐,还是一幅动人的画面,都需要创造者全心投入创造。通过创造者对客观事物的感知把握,以想像和情感为中心运用自己技法来表现艺术作品。创作欲望被打开,灵感被激发,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往往创作的作品更加真实、纯粹、回归自然。

2)创作的过程

无论是音乐艺术还是绘画艺术,创作的过程往往是相通的,把创作的审美欲望和审美理想进行艺术构思,并渗透着自己的观念表现出来。音乐的创作过程是很复杂、多变的,甚至有时来自艺术家的艺术想象、灵感进行艺术创作。绘画也是如此,创意在表现主题上是占主要位置,它被视为作品中的生命和灵魂。创作的过程对于每一个艺术门类来说都是一种情感的宣泄,这一过程是艺术家追求向往的心理需要。艺术家们在创作中享受艺术作品所带来的精神愉悦。

3)艺术的再现

艺术的再现是一种传达阶段。传统绘画是通过笔墨的形式将绘画作品由意象变成物象的传达过程,是对传统绘画的真实再现自然的本来面貌。音乐的传达是通过表演的形式来体现,再由人们进行欣赏。无论是绘画艺术还是音乐艺术,它们在艺术传达阶段所呈现的艺术效果是一样的,都是给人以审美的愉悦,让人们从内心感受艺术作品给大家带来的快乐,心灵上的洗礼,精神上的共鸣。

3.从生态美学的视角看待音乐与传统绘画

道与自然很早就被古人所重视。老庄曾在音乐美学思想中提到“自然之乐”。它体现“天”、“真”之乐,即“道”的音乐。这里强调的是道与自然是和谐,道是没有声音的,但它是音乐的核心。道在伦理上表达音乐最本质的东西,即精神内涵。音乐的美在于精神上、心灵上的美。

生态美学是崇尚自然美,从大自然中吸取灵感。是人通过自己的感知、认知发挥自己的创作力,并加入自己的情感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艺术形式。每一个艺术作品,无论是音乐还是绘画,在表现手法上都在运用着生态这个词。音乐本身是一种声音,而声音的质朴就是生态的,它是将不同的声音有组织的创造出动听的音乐,这种悦耳的音乐产生的美感是自然的流露。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很早就注重人与自然的相互结合。宋代的山水画在描绘山水的同时,把人物、书法也加入作品中。在绘画理念中不仅仅是写实,而且注意传神的运用,在创作作品时加入自身的情感,使整个画面变得更加的自然饱满,有生机。例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轴,画的正中间有一座高大方正的山耸立着,显得非常的雄伟壮观。山上的岩石质地坚硬,松柏挺拔茂密。而山下有泉水和山丘,山丘周围还有一些小房子被四周的树木包围着只看到屋顶;驴子驮着货物被人驱赶着向前走。整个画面虽然是在写景,却在山水的背景画面后又衬出一个小的画面,每个人物都描绘的格外细致。这种把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是自然生态的和谐美。

二、音乐艺术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对比性

音乐艺术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从艺术形式、内容和艺术对象等方面存在的不同,音乐作为一种听觉艺术,表现手法是丰富多变的。音乐在声响中所产生的音效是难以用语言所表达,它不仅赋予人们情感的表达,而且使人们对其产生审美乐趣,使人们完全沉浸在音乐之中,那种意境只有欣赏者能体会的到。音乐之所以能够表达情感是由于其内在的真实性,因为音乐离不开创作者的用心创造,他们都是通过自身感受体验,运用大量的感性材料,赋予声音以情感本质。而绘画艺术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其表达情感是通过颜色和造型的比例运用,如红色代表热情、欢乐,黑色代表低沉、沉闷、厚重。颜色是绘画艺术表达情感最直接的方式。罗马普卢塔克提出“色彩为心灵造出更为生动的印象,因此它是一个更为巨大的幻想之源。”色彩本身具有客观性,所以创造者在创造作品的时候,对色彩的运用会影响人们的情绪反映。

三、音乐艺术与绘画艺术的相互联系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艺术效果有了更高层次的追求,无论是在音乐艺术还是绘画艺术都有着进一步的发展。一场音乐会,不光是欣赏音乐,而通过演奏或演唱的方式让听者更加理解音乐所带来的艺术魅力,音乐产生的美感往往和绘画艺术有着内在联系,例如:草原《牧歌》,开头的曲调是一段悠扬的马头琴,给人一种时间的延展性。音乐所产生的意境在旋律高低起伏中展开,你仿佛可以触碰草原上的鲜花和绿草,可以呼吸到草原中给你来的清香的空气,一切是那么的美好,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同样在绘画中也有体现。音乐情感的表达往往更自然的,更真实,更具体,更直接。音乐离不开绘画艺术的某些元素。同样在绘画领域中,画展与音乐的结合,让欣赏者把那种对绘画的感受与音乐的情感表达相统一,就像俄国画家康定斯基所说“绘画是视觉的音乐”。

所以无论是哪个艺术门类,它们对艺术精神的追求是一致的,崇尚着更高的艺术理想,艺术的感染力来自艺术本身的独特性。不仅提高我们的审美愉悦,也提高我们的精神层面的追求。音乐艺术和绘画艺术的共通性,在今后研究领域中不断的总结和探求。

参考文献:

[1] 蔡中德.《中国音乐美学史》.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3

[2] 彭修银.《中国绘画艺术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12

[3] 齐易.《音乐艺术教育》.人民出版社,2001.1.11

[4] 滕守尧.《艺术社会学》.南京出版社,2006

[5] 胡凌.《绘画艺术教育》.人民出版社,2001.1.11

[6] 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中国美术简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5

[7] 陈延.《道法自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1

绘声绘色美术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幼儿教育;美术教学;策略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其在幼儿美术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能够将文字、声音、图片、影像等多种教学要素相融合,从多个角度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启发孩子的绘画思维。

一、信息技术在幼儿美术教育中应用的重要意义

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现代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凭借综合性、互动性、体验性等优势使现代教学手段更加先进,也更加生动。美术教育是幼儿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利用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造,对于幼儿的全面发展意义重大。

首先,信息技术有利于拓展幼儿的思维空间。幼儿的思想虽然幼稚,但是充满了奇妙的想象,而这些想象是稍纵即逝的,如果我们不对其进行捕捉与激发,他们的这种创造力就会逐渐被压制。信息技术可以将音乐、画面、色彩等要素综合起来,让幼儿处在一个多彩、动态的空间内。而在这真实又带有想象色彩的环境刺激下,幼儿的想象力会得到无限延伸;其次,有利于激发幼儿的绘画乐趣。兴趣是推动我们完成学习的内在动力,没有兴趣学习就无法持久。对于幼儿而言,兴趣的力量更加关键,而信息技术利用多媒体手段,将绘画的知识进行具体化,从而让幼儿在生动活泼的绘画体验中形成对美术创作的热情;最后,有利于培养幼儿的情感。情感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未来发展非常重要,幼儿时期也是一个人认识情感、理解情感、深化情感的关键时期,而利用信息技术可以让孩子在真实的情感中完成美学教育。

二、信息技术在幼儿美术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1.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没有兴趣引导的强制性学习,不但会影响学习效果,还会抑制幼儿进一步学习的意愿。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幼儿普遍的心理特点,也是推动他们探索新知的主要心理动机。因此,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应该努力创设一种新颖、独特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幼儿探索的热情。例如,在《手摆鱼》的绘画教学中,教师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奇幻的海底世界情境:首先,教师在课上利用多媒体播放歌曲《我是一条鱼》,然后再播放海底世界的视频,并用语言激发幼儿的兴趣“海底世界是个美丽的家,鱼儿在这里自由自在地遨游,快乐极了!小朋友,你们想不想也变成一条鱼遨游在我们教室里的这个海底世界呢?”接下来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海底世界底板,然后套上手摆鱼,扮演美人鱼在“海底世界”嬉戏。而孩子们在教师的带动下热情高涨,纷纷要求教师讲解手摆鱼的制作方法,并马上进入创作状态。由此可见,该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极大地激发了幼儿的绘画热情,并让他们在兴趣的引导下主动地参与到绘画中来。

2.借助信息技术直观的特点,深化幼儿对绘画内容的理解

幼儿的思维是直线型的,他们无法进行深入、抽象的思考,只能从最直接、最形象的事物中得出最直观的结论。因此,教师在引导幼儿理解绘画内容时,应该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出发,尽量使用最直观的、最具体的形象让幼儿形成印象,进而引导其完成对绘画内容的思考。现代信息技术的主要特点就是直观生动,它可以利用声音、文字、图片、影像的统一,使儿童综合调动视听感受进行内容理解。例如,在教学《非洲草原上的斑马》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制作了一个关于斑马的小百科图册,图中通过相应的图片以及插入的声音对斑马的特点进行了高度的总结。如,在“漂亮的迷彩服”一图中,教师引导幼儿对斑马特有的外形特点进行观察,并告诉幼儿斑马黑白相间的条纹可以让它们在白天和夜晚反射太阳和月亮的光芒,从而达到迷惑敌人、隐藏自己的目的。而幼儿通过对图画的观察,很直观地理解了斑马的特点,并有意识地在绘画中加以强调。

3.运用信息技术的体验功能,提升幼儿的绘画欣赏水平

美术欣赏是绘画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提高幼儿绘画水平的基础。在美术欣赏中,教师利用艺术作品、自然风光以及生活中体现艺术美感的场景引导幼儿进行欣赏、感受,并在体验中形成对美术艺术美和形式美的理解能力。例如,在教学《可爱的中国娃》时,教师先让孩子们回忆自己在电视上或者书本上看过的中国娃的形象,并描述一下中国娃的外形特点。然后教师利用课前从网络资源上下载的大量关于中国娃的图片,让孩子们欣赏阿福等具有民族特色的人物形象。在欣赏过程中,教师不断对孩子们进行提问,如“你喜欢哪一个娃娃?他是什么样的?什么样的姿势?穿的是什么样的衣服?看看娃娃的左半边和右半边,你有什么发现?”等,让孩子们把握欣赏的重点,接下来教师会通过教学小视频向孩子们介绍如何利用折、剪的方法制作简单的中国娃形象。而通过这样的欣赏创作体验,幼儿可以体会到利用折叠的方法剪出左右对称的形象的美术创作方法。

4.运用信息技术的交互,优化幼儿的思维活动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主导着课堂,而幼儿只能盲目、机械地模仿教师的教学内容,而现代信息技术可以让师生在教学中有更多的交流机会与交流空间。例如,在《狮子王》的绘画创作中,教师先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动画片《狮子王》片段,让幼儿感受狮子王威猛的特征。然后教师提问“动画片里的狮子王给你什么样的感觉?”许多幼儿认为狮子王很“威风”,教师又接着提问“什么地方让你觉得狮子王非常威风?”多数孩子都认为是它头上的鬃毛,而教师根据这一特点又提出了“我们可以用什么样的线条来表现狮子的鬃毛?怎样画才能让狮子看上去很威风呢?”等问题。而这一系列的问题,其实就是对孩子思维的一个启发过程,在这一思考过程中,可以有效地深化孩子对绘画对象特征的理解。

5.利用信息技术的记录功能,完成对幼儿活动的综合评价

教学评价是鼓励幼儿进行进一步学习的重要步骤,在现代幼儿教育理念中,我们不再只关注孩子的学习结果,而是更加注重对孩子们学习过程和学习情感的评价。对于孩子学习过程信息的收集是一个复杂的工作,而现代信息技术的记录功能,将这一过程变得简单而全面。例如,在《可爱的小鸡》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在与幼儿共同探讨了小鸡的样子、颜色、喜欢的食物等问题后,进入绘画创作的实践中。在实践中教师要求幼儿利用海绵印章蘸上颜色,然后印到宣纸上来表示小鸡的主体部分,最后再利用彩笔添画小鸡的腿、嘴、眼睛等。在这一绘画中,教师利用摄像机将孩子的创作过程记录下来,这样不仅为孩子们制作了课堂活动纪念,也完成了对孩子绘画表现的全面了解,从而提高了绘画评价的科学性和全面性。

总之,信息技术在幼儿美术教育上的应用是十分有效的,它既转变了幼儿美术的教学方式,增加了教学方法,又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它通过多种途径、多个角度刺激幼儿的感官,进而达到了调动幼儿学习兴趣、拓展幼儿思维空间、实现幼儿全面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胡媛.多媒体技术在幼儿美术教育中的应用[J].新西部(理论版),2015(13):133.

绘声绘色美术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音乐;美术教学;必要性

美术与音乐间的相互渗透与融合,是现代教育的新理念,也是现代美术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之一,同时也是新的课程改革的一个有力尝试。一幅优秀的绘画作品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从画面的色彩、线条、结构中感受到音乐般的韵律和节奏;而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同时也是一幅美丽的图画,他用音符做色彩,用旋律做线条,画出一幅用心灵去感受的心灵之画。俄国着名的抽象派画家瓦西里·康定斯基曾经说“色彩好比琴键,眼睛好比音槌,心灵仿佛是绷满弦的的钢琴,画家是弹钢琴的手,他有目的的弹奏各个琴键来使人的精神产生各种波澜和反响。”因此,音乐和美术的相互渗透和相互融合将是一个多美妙的感受。笔者将从提高学生艺术感悟力、培养学生理解艺术的共通性及提高学生绘画表现能力三个方面简单的进行分析。

一、美术和音乐的相互融合有利于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艺术感染力

艺术是人类表达和交流思想情感的一种语言,这种情感是艺术创作的主要动机和源泉,同时情感是艺术的灵魂,艺术的一切活动都受到特定情感的支配;艺术的感染力则能够使欣赏者、作者、生活三者之间互动起来,让人内心产生共鸣。

长久以来,许多画家和音乐家都试图从彼此的艺术形式出发,探索彼此不同的创作灵感和激情。美国着名近代画家惠德勒,一生都试图把绘画艺术与音乐艺术巧妙地结合为一体,如把作品《白衣少女》称为《白色交响曲第一》,《茫茫之夜》称为《夜曲》等等;在他的绘画作品中还有许多直接用音乐术语和素材命名的画作,如:《钢琴房》、《小提琴》、《二重唱》等。惠德勒可以称之为历史上最负盛名的“音乐画家”,当学生在欣赏他的这些画作时,会被画中因为各种视觉要素的不同组合所产生的或强烈、或舒缓、或沉重、或轻松的感受中所包含的节奏和韵律所感染,增强学生对画作的理解,增加了审美经验,拓宽了审美视野,提高了学生的艺术感悟力。

二、美术和音乐的相互融合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艺术的共通性

色美以感目,音美以感耳,意美以感心,这一点正是对于美术之美和音乐之美通过视觉、听觉等不同感官的作用发生心灵感动而谈的。音乐和美术以不同的表现形式分别作用与人的听觉器官和视觉器官;但是,这两个同属艺术门类的姐妹花,因存在的共性而彼此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使人们产生的审美感受,及内心产生的的共鸣是相同的,如:节奏、韵律等形式美共有;审美意境等和谐美共有;认识功能共有;教育功能共有;审美功能共有等。

中国古人认为画通音乐、寓乐于画,所以画中有乐是一样的;在一些抽象的绘画中,点、线、面、明暗、色彩等视觉要素的组合会使人产生类似于欣赏音乐作品时,由于音符和节奏的不同组合所产生的某种音乐感。这种感觉被称为艺术的通感,即艺术地相通性。

19世纪末的印象主义音乐家德彪西所创作出的音乐作品《月光曲》与印象派大师莫奈《日出·印象》就是艺术互通性的最好表现。音乐家通过各种音响表现出夜晚大海的那种宁静、祥和、宏伟磅礴、变幻无穷的景色,又通过音乐的各种材料描绘出对光色的感觉,制造出一幅大海在傍晚绝妙的美丽图画;而画家则通过运用色彩将自然景色的瞬间印象再现于画面之上,通过景色中的冷暖对比描绘出晨雾中起伏的流水在光线的折射下所产生的丰富多彩,使人感受到画面中的那种和谐的节奏和韵律感,在欣赏画面的同时如同在欣赏一首优美绝伦的美妙绝唱。

正是这种美术和音乐的相通性,两种不同艺术形式的相互交织,让我们进入到生动激情,美妙幻想,崇高追求或深沉的理性思维之中,感受到艺术世界的无穷无尽。

三、美术和音乐的相互融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绘画表现能力

音乐是更纯粹的抽象艺术,它与美术中的抽象艺术在艺术的表现语言上更为接近,同为用抽象的符号直接传达和表现艺术家的感情起伏,思绪变化,都具有强烈的情感表现力。

俄国的着名作曲家莫索尔斯基在观看了亡友画家贾尔特曼绘画遗作展后,为悼念亡友创作出了《图画展览会》这部钢琴组曲。而美国的早期画家华尔特迪斯纳,也曾根据贝多芬的《第六交响曲》创作出它的三幅绘画作品。印象派的另一着名画家荷兰人蒙德里安,由于晚年居住在美国的纽约,对纽约的百老汇街非常熟悉,同时又非常喜欢当时街面流行的美国爵士乐,于是蒙德里安利用生活中对爵士乐的感受创作出名画《百老汇爵士音乐》,在他的这幅画作中画家探索了不依靠具体形象,只通过线条、构成和色彩,使人联想到爵士音乐特有的那种节奏感。俄国着名的抽象派画家康定斯基更是将美术与音乐的关系发挥到极致,他认为:“绘画和音乐之间的关系,你可以“听”到色彩,看到声音,黄色好比一只发出‘尖锐’声音的喇叭;浅蓝色好比长笛发出的声音;深蓝色好似低音大提琴的声音及宽厚低沉的双重贝司声;绿色接近小提琴纤弱的中间音调;红色使用得当时,给人以强有力的击鼓印象……”画家的这种感觉在他的画作《第七乐章》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笔者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在河北教版初中美术教材八年级(上)《音画交融》这一课中对“音画交融”这一话题进行了一些实践,为了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心境下音乐作品和美术作品的情感表现力,我进行了“听”音乐,“画”音乐的练习,比如:听钢琴曲《献给爱丽丝》、钢琴曲《命运交响曲》,用线条画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听德彪西《大海》欣赏莫奈的《日出·印象》,用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去欣赏康定斯基的《第七乐章》。使学生体会到画者的心境和感受能影响画面色调的道理;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通过静止的画面产生动态的感受。在学生们的作业里出现了跳跃的线条、鲜艳的色块、变化的点和色彩等以前没出现的创作手法。这些现象的出现正是在教学中将音乐和美术结合起来的真实体现。使我感觉到音乐和美术的融合,使学生的创作思路更加宽广,创作的热情更为高涨,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拓展了艺术空间,提高了学生的艺术感悟力。

总之,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在教课的过程当中将音乐引入到美术课当中,不但是对本身综合素质的一种考验,同时也是对自己的自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感受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的重要,因此,将音乐课引入到美术教学当中共同体验艺术作品的美是非常必要的,对于加强艺术教育,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孙梅兰.艺术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第26页

绘声绘色美术教育范文第4篇

绘本阅读是低年级孩子阅读经历中不可缺少的,近两年,国内有一些儿童文学作家与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专家认识到绘本阅读对低年级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开始致力于绘本的推荐与绘本阅读的推广,也有少数学校与语文教师尝试着对低年级孩子进行绘本的导读。

我认为绘本并不只是专属于语文教学活动。绘本在我们美术教育中,特别是小学美术教育中“绘”是站在首位的。曾几何时,绘本在我们儿时被称为“小画书”、“小人书”。在那80年代,每个人都有几本示若珍宝的“小画书”,现在,“小画书”已经变得更为美观,知识性也更加浓厚。文与图共同担当讲故事的重要角色,图画不再仅仅是辅助和诠释文字的作用,是图、文之间取得一种平衡的关系,相互衬托,营造出整个绘本的内在感觉。

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只限于绘本,已不能满足孩子们的需求。我们也深深的发现,在绘本中可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绘本”不仅仅是“绘”还可以是“演”。绘本不再是默默无闻的,它也可以变成实实在在的有声的。“绘本”的形式不再单一化,它也可以是多元的。于是,我们把开展“有声绘本”的研究作为小学生综合性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

【解决策略】:

一、创办有声绘本工作室

我们成立了“有声绘本工作室”,工作室下设五个部门,分别是:策划、编剧、绘画、表演、后期制作,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参加。

二、有声绘本学习方式

一是对原有故事进行编排。参加工作室的孩子们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阅读了好多故事,如《猜猜我有多爱你》、《雪孩子》、《三只小猪》、《龟兔赛跑》等,还有一些幽默小故事。这些故事在学生的精美绘制中形成绘本,在绘本的基础上有配音,有表演,有课件制作,制作出完美的有声绘本资料:绘本、课件、配音、视频一应俱全。

二是创编故事。策划、编剧、绘画、表演、后期制作,学生们有的编剧、有的策划、有的画、有的写、有的编排、有的表演、有的配音、有的后期制作。参加实验的学生们不仅提高了绘画的能力,而且都抢着当小导演、小监制、小场务、小演员、小布景师、小剪辑、小配曲,所有这些都是成长的历练。

三、研究效果

通过研究,我们借助有声绘本,在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对美的感受力的同时,又丰富了想象力,提高对周围世界的认识能力,培养了学生乐于观察、乐于动脑、乐于表达、乐于合作、乐于探究的习惯。学生的能力大幅度提高,在班级课程、六一、元旦节目的展演中都游刃有余。

我们还进行了班级与班级之间的有声绘本漂流活动,不同的绘本在班与班之间互换,使孩子对绘本有了更加浓厚的兴趣。

绘声绘色美术教育范文第5篇

一、读出美――需要绘本的一臂之力

挖掘绘本本身的绘画价值,是对绘本的深度解读也是应然所需。借绘本之力可以解决美术教材中的许多不足。在文字和符号的包围中,在学业压力下,美术学科的突围其实可以融通双赢。绘本给予学生和教师丰富的色彩同时还会给读者留下自由思考的空间。

(一)品读画面,思维发展的需要

英国教育家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将人的智力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浪漫阶段、精确阶段和综合运用阶段,同时这三个阶段在人的发展中循环反复。如果没有前期的浪漫阶段,精确阶段是不会有结果的。我们很多家长在带领孩子进行早期阅读的时候,更加注重画面下的识字教学,以孩子识字多为荣耀。在孩子最想、最会读图的时候进行识字教学,这种近似于功利的教育其实相当于掐断了孩子思维发展的宝贵时期。

很多孩子能读书却不会读图画,只能干巴巴地读出画面中的所谓标准答案。审美虽然有相对的标准但从未有固定的答案。而在优秀的绘本作品里往往通过精心的构图、巧妙的色彩等外形讲述内在蕴含。将美的元素与法则藏在故事当中,形成完整的统一。我们的日常美术课堂教学却是相对滞后的。教师依然更注重学生绘画技能知识的掌握,忽视绘画思维能力的提升。

(二)走进画面,美术实践能力的推动

绘本有个共同点,即每本书都留有较多的空白,单幅画面中暗藏线索。这样的方式与中国画中的留白颇为相似。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它不约束读者的想象空间,引导阅读者对画面展开进一步的想象。这些画外之音正是呵护儿童一种表现。图画与文字不同的是,它的局限性小,更适合培养发散思维与创作能力。在仔细欣赏绘本作品的同时,就是学生在积极进行绘画创作的过程。深度阅读绘本作品,可以提高学生美术欣赏能力、绘画想象能力。

二、创造美――需要绘本的融化滋养

传统美术学习中,学生对经典绘画作品接触较多。但欣赏经典艺术受场地和空间限制,平时很难看到作品;其次,一些作品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关系甚微,因此难以建构学生的视觉艺术经验。

绘本是一种视觉文化,就其绘画风格而言是极其丰富的,可以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发展需求,融化到教材里去。以下,尝试对绘本与美术教学的已有资源进行整合与实践。

(一)生动有趣的故事,启发思维的可借之力

作家彭懿说:“有一点谁都不能否认,那就是每个孩子都是‘读’图的天才。”只要故事在图画书上表现出来,孩子的眼睛就会发现他们。在这个思维培养的关键期,绘本的引入可以将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与想象发散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培养。

刚进入小学一年级的孩子,绘画的物体形象往往会呈现概念化、程式化的形象。例如太阳总画在左上角,白云都是一种形状在排队。这种刻板缺少观察的表现有时甚至固化成一个人以后的绘画表现。为此小学美术课堂教学首要解决的就是儿童心中绘画形象不足,缺乏生命力表现的问题。绘本教学中的形象,贴近学生的阅读经验,具有童趣,动物形象生动,画面的色彩和构图无一处不是在讲故事。

(二)画面语言的彰显,晦涩知识的教学可用之材

有些人认为,绘本是属于低年级孩子的,高年级引入它可能无法体现内容的深度。其实不然,绘本是将复杂的内容转化为简单的画面。不同年龄、不同需求的群体可以分别读出不同的味道。

1.理性的构图知识可以从绘本中取材

美术课是学生获得美术知识的有效途径。大量的美术语言、要素都要从教材教师处获得。如果能拓宽教材的内容,激发学生日常观察分析的兴趣便能将有限的美术教学资源扩大。

构图知识是小学美术教学里的难点。以苏教版教材为例,从低年级教材中《点线面》到高年级教材中《学学构图》都是专门讲美术要素的。除了这样专门的单元,更多的时候,构图的知识是化到各个单元的知识里。很多教师觉得讲起来晦涩,学生易走神课堂难组织。在这里可借绘本来化难为易。

2.精妙的色彩语言可以从绘本中提炼

色彩是绘画中极其重要的语言。对于色彩方面的知识,从三年级开始每学期都有专门的色彩知识的课。如《三原色・三间色》《冷色调的画》等等。可是这些知识通过教材呈现出来的时候,只注重了技法的掌握,忽视了色彩变化的道理。这就造成很多学生在这一两节课里可以将色彩调得很好,画得也不错,可是在后期自己的绘画创作中,依然不知如何运用,变成了学用两张皮。

对绘本故事而言,颜色也是重要的语言。画家往往会更加巧妙地运用颜色来说故事。在暗示、冲撞中揭示主人公命运的变化。对比色、协调色、冷色与暖色、灰色与黑白等等色彩知识都可以从绘本故事中提炼出来。

绘本因为故事有连贯性,因此画面中经常用色彩叙述人物的遭遇,烘托情感。例如彩绘版《柳林风声》中,蛤蟆被关在监狱里和从监狱逃出来后看到森林时,两个情节的色彩截然不同。被关在监狱里蛤蟆画面以黑色为主色调,色彩虽然是暖色但让人觉得压抑,而在逃到大森林里时,画面一下子变得以绿色为主让人豁然开朗。两张画紧挨在一起,通过色彩的对比暗示主人公内心的变化。在美术课堂中渗透这样的欣赏,关于冷暖色的作用,不用老师多讲学生也能一下子通过画面感觉出来。要知道,教育的目的不是教师让学生掌握什么枯燥的知识,而是让学生自己学会去发现,乃至去运用。

(三)丰富的表现手法,绘画创作的拓宽之径

小学生在绘画创作的初期,因想象丰富,敢于尝试,所以画面的初稿相对容易形成。可是,在后期深入创作的过程中,就需要技法的支撑,以实现其创作的目的。

对于美术教学而言,美是目的,术是支撑。学生除了要有基本的美术知识外,还需要必要的技能来将其物化。此时,绘画方法多样的绘本依然可以融入美术教学中来。

在《爷爷没有穿西装》这一绘本中,德国画家亚基・格莱亚选择了用油画这一形式来叙述故事,油画的厚重色彩的灰暗低沉、刮擦、单一的色调画出了小男孩失去亲人的悲痛,又释放出人们单一压抑的情绪。通过这些书籍的欣赏可以让学生找到内容与方法之间的桥梁。

同时在西方插画家的笔下,他们不会固定用一种方法表现故事,有时经典的故事会由不同的画家来创作。将这种同一主题的故事不同表现方法的作品,用主题欣赏的方法对比呈现,可以让学生在欣赏中,感受手法对绘画主题的作用。

相关期刊更多

徽商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安徽日报报业集团

安徽省情省力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安徽省统计局;安徽省统计学会

钢琴艺术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