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养蚕工作经验总结

养蚕工作经验总结

养蚕工作经验总结

养蚕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1篇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总结,我们的主要预备党员转正申请书和体会是。

一、提早谋划。

1月份与市林业局联合下发2008年蚕场更新建设文件,一季度生产技术人员下乡到蚕场一线指导管理蚕场更新建设,律师事务所实结安排使用、宣传春季蚕场防火和禁止蚕场内开地,今春全市蚕场没工会工作总结一起火灾和毁蚕场开地事件,为2008年蚕业生产打下了良好基础。3月中旬先后派站里技术人员到省内个人学期总结所、蚕种场为全市蚕农调运蚕种210万粒,及时入窖。3至5月份生产一线技术人员6人先后三次下乡、进村入户宣传、协调、组织、落实2008年柞蚕生产计划。

二、加大宣传。

注重总结技术培训,利用科技之冬,科技大集。3月下旬至4月上旬利用牡市广播电台、××市电视台宣传发展××养蚕业,投入3000余元。

全年发放蚕业技术资料1800余份;以乡镇村屯为单位,办培训班培训蚕农800人次,林业局率达100%。

印发蚕业通讯4期2400余份;下发光碟200余张、下发2009年蚕业挂历600份,印有蚕业发展50年纪念品纯棉背心600件。蚕业发展50年纪念册600册,共投入资金8000多元。

技术人员对全市蚕农进行全程技术指导,在制种、消毒、收蚁上山、出蚁场、进窝茧场、采摘、保管、销售各个生产关键时期指导在一线,全年投入生产指导、蚕业检查费用3000余元,使蚕农掌握了先进的养蚕技术和了解了当前总结动态。

三、狠抓科技。

一是作好“蚕业振兴,种子先行”。年初从辽宁、吉林、省内等多家蚕种场引进了优质的柞蚕林业局工会工作总结,有“一化性”、“早秋214”、“高新”、“大二”、“l7698”、四元杂交种“丰杂一号”、“丰杂2号”、“抗大”等柞蚕新品种。为提高蚕种质量,四月初在东京城镇兴安村、光明村两村选10名有工作总结经验的老蚕农到北山示范园进行蚕种二次摇选、复验、分装、标明产地、种级、品种。留优去劣,使蚕农用上优质合格的放心种茧。6月份为全市部分蚕农制种30万粒。同时在××镇陈家村选择了24垧优质蚕场,安排4户有经验的老蚕农,投入1.2万粒3个优质品种的单母,并工会技术好的2名高级农艺师1名农艺师在蚕期进行全程技术指导,经严格镜检,生产出适合本地生产的优质种茧参观心得体会万粒。二是引进新技术并经试验后在全市大面积推广。先后引进了“柞蚕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小蚕保护育技术”、“柞蚕固定蚁场保苗技术”、“柞蚕根外追肥及添食技术”、“蚕场复式消毒技术”、“四元杂交育种技术”、“卵面复式消毒技术”、“统一制种供卵”等新技术,在生产中增产优势极其明显。三是在4至5月份组织购进养蚕生产所需的各类物资。引进了“蚕得乐”“速盛力”“蚕宝壮”“消特灵”“乐宝灵”等蚕药及杀虫剂30余吨,各类蚕需物资50余种。目前,我市是全省养蚕药具和蚕需英语演讲稿范文最全,柞蚕新品种新技术引进示范推广最先进的蚕区。

四、夯实基础。

2至4月份积极协调申报注册批准成立了××市镜泊湖蚕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市柞蚕母种繁育中心、××市沙兰蚕业服务中心、××市沙兰天蚕资源保护管理分站。

大学英语学习心得初投资12500元安装办公楼亮化。3月份投资4000元把北山蚕业示范园各库房安装了报警器。5月份投资30000余元维修了蚕业示范园门前道路300延长米,打水泥地面50平方米,安装卷帘窗6个工作平方米,粉刷制种室、催青室、饲育室、警卫室600平方米。加强园区环境建设,在东茧站、北山蚕业示范园栽花共400株。

五、加强领导。

我们始终把蚕期检查指导工作作为蚕业生产现场技术指导、树立干部形象、融洽干群关系重大举措。为加强蚕业技术指导力量,2008年8月16日至8月31日半个月时间,将人员分成两个组进行联合检查,第一组由副站长陈振禄带队,褚耀斌、沈利虎、乔世民、鲁先文五人组成,驾驶吉普车一台,对沙兰片进行检查指导;第二组由副站长朱玉国带队,侯印敏、刘程哲、濮春雨、王继宏、付国文六人组成,驾驶面包车一台,对××片、东京城片进行检查指导。经历半个月时间,两组下乡工作人员起早贪黑、马不停蹄、爬山涉水,保证工作质量、尽职尽责、认真细致,每一把、每一个场号都走到。顺利完成蚕期联合检查的各项任务,与蚕农建立了更加深厚的感情。

六、积极收调。

增加蚕农收入,稳定蚕农队伍,应对金融风暴,及时收调蚕农手中的蚕产品。为方便蚕农,我站在东京城蚕茧收调站、××市蚕业示范园、平顶山蚕种场三处设称,合理分配人员。本着对蚕农、单位、客商三家负责的态度,根据验质标准公平、公正、合理的确定价格。从9月中旬开始,历时一个月,站内收购人员起早贪黑,不辞辛苦,认真负责,圆满完成了蚕茧的收调工作。

七、申报项目。

协调农业、商务、财政、发改局、科委等各部门,积极申报项目。一是蚕业技术指导站柞蚕母种繁育中心项目,二是镜泊湖蚕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东桑西移项目,三是蚕业协会蚕业科技示范园项目,四是蚕业技术指导站无公害绿色食品柞蚕产业基地建设引进新品种新技术项目,现正在申报中。进行了“××市无公害柞蚕鲜蛹”换证申请,和××市蚕业专业合作社的申报。进行了黑龙江省农业“丰收计划奖”的计划落实和申报,取得了二等奖。办理注册了“××市镜泊湖蚕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市蚕业协会”。

八、四蚕并进

小北湖是我国稀有物种天蚕的栖居地,先后多次去小北湖、镜泊湖一带进行天蚕资源踏查和诱蛾工作,了解天蚕的发生量及习性,了解发生区的气象水文,植被情况。使天蚕资源保护管理步入正轨,天蚕的可见区和发生核心区不断扩大,种群数量不断增加。抓好“东桑西移”“南蚕北移”的机遇,植桑439亩,发展桑蚕示范12户,养桑蚕12张。去江东林场采集核桃蚕茧100粒,去小北湖收核桃蚕蛾400只产卵0.4斤,进行观察研究。

养蚕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家蚕;皓月×菁松;早秋精准高效养蚕;全龄人工饲料饲育技术

中图分类号 S8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4-0266-02

2010年,江苏省如东县开始探索推广小蚕人工饲料共育技术[1-4],形成了《稚蚕人工饲料共育技术规程》[5-6],累计实施人工饲料共育小蚕10 699张。与此同时,组织开展人工饲料饲育技术探索,取得重要进展[8-12],分别于2011年和2013年制订了《家蚕1~3龄人工饲料饲育技术规程》[13]和《家蚕1~4龄人工饲料饲育技术规程》[14],从而激发了全县广大科技服务人员和科技示范户应用小蚕人工饲料共育技术的热情,也带动了全龄人工饲料养蚕技术的试验探索。2013年开始推广精准高效养蚕技术,包括1~4龄人工饲料育、5龄桑叶省力化饲育、蚕室物联网环境控制技术[11],使农户采用桑叶饲育的时间在7 d左右,因而被称为“一星期养蚕法”[7-8,15-16]。为了进一步积累和总结经验,2014年早秋蚕期组织精准高效养蚕与全龄人工饲料饲育技术研究,现将研究过程及结果介绍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饲料:人工家蚕饲料,含桑叶粉35%,由山东省蚕业研究所绿宝蚕用饲料厂生产提供。

供试蚕品种:皓月×菁松,3.5盒(2.8万粒/盒),由山东广通蚕种公司提供。

1.2 试验条件

试验在薏枵虺峦宕迥撑Ъ抑薪行。1~4龄蚕室由简易养鸡大棚改造而成,屋顶用彩钢板作天花,地面铺有地面砖,各龄期饲养条件如下:①1~4龄,饲育所用塑料筐高8 cm,内径60 cm×75 cm,用筐量为1龄2只/盒,2龄4只/盒,3龄8只/盒,4龄16只/盒(4龄部分采用92 cm×102 cm的叠式蚕匾饲育),1龄温度控制在29.0~30.0 ℃,相对湿度85%~95%,2龄温度29 ℃左右,相对湿度80%~90%;3~4龄27.5~28.5 ℃,相对湿度80%~85%,其中2~4龄期采用物联网技术监控温湿度,当达不到要求时,电热管自动加温,地面泼水补湿;②5龄,移放同一室内自然温度饲育,蚕室为养鸡简易大棚,皆采用芦帘活络蚕台平台育,蚕室温度25.0~26.5 ℃,相对温度85%以上。

1.3 试验方法

1.3.1 家蚕人工饲料的预处理。1~4龄人工饲料的预处理采用粉体饲料加水(约1.7倍)后用拌和机(12.5 kg)调匀,装入30 cm×38 cm的包装袋内蒸煮[3-4,7-8],每袋装量3 kg;5龄期粉体饲料加水(约1.7倍)后用拌和机(25 kg)调匀,装入38 cm×80 cm的包装袋内,每袋装量6.0~6.5 kg,置于蒸饭车内蒸煮[10-12],冷却后饲喂。

1.3.2 饲育方法。收蚁采用纸包法,将纸包打开,将已经切割好的饲料撒开[17],促使蚁蚕自动取食;2~4龄饷食前加网,饷食后,提网分匾,淘汰弱小蚕。

全龄人工饲料饲育:5龄期配戴1次性手套,将预处理并冷却准备好的饲料捏成不规则块状饲喂。饷食后约48、96 h分别加料1次,120 h时补料1次,盒种蚕座面积约20 m2。5龄期不除沙。5龄后期见熟后,用300倍蜕皮激素体喷,10 h后手捉熟蚕上蔟,方格蔟室内营茧(雨日上蔟)。

精准高效养蚕:为了保证中秋蚕饲养用叶,5龄饷食及第2次用叶后均采用枝条中下部桑叶饲喂。每日3回育,见熟后添食蜕皮激素,上蔟方法同全龄人工饲料饲育。

1.4 防病措施

对蚕室进行常规消毒,整个饲育期间禁止无关人员进入蚕室。1~4龄进行人工饲育操作时佩戴一次性手套,大眠和3眠进行蚕座隔离和消毒,药剂可选用大蚕防病一号;3龄起在人工饲料中添加适量氟苯尼考;5龄期使用新鲜石灰粉进行蚕体蚕座消毒。

2 结果与分析

2.1 龄期发育经过

从表1可以看出,全龄人工饲料饲育与精准高效养蚕发育经过相同,于8月3日7:00收蚁结束,到8月29日7:00熟蚕上蔟完毕,历时共26 d。

2.2 蚕茧产量

从表2可以看出,累计生产鲜上茧58.40 kg。其中全龄人工饲料饲育蚕种2.0盒,生产蚕茧57.0 kg,盒种平均产茧28.50 kg;5龄期改用桑叶饲养1.5盒,生产蚕茧42.6 kg,盒种平均产茧28.40 kg。

2.3 蚁蚕结茧率

从表2可以看出,全龄人工饲料饲育千克茧粒数为574,而5龄改喂桑叶为635。茧层含水率分别为29.43%和20.00%。根据蚕卵孵化率98%推算,蚁蚕结茧率分别为59.62%和65.72%,两者几乎相同。说明饲养过程中被淘汰的蚕儿主要发生于1~4龄期,5龄期未因发育整齐度或蚕病减蚕。

2.4 蚕病发生情况

5龄期除极少数蝇蛆危害外,未发现脓病、僵蚕、细菌病以及其他蚕病。上蔟后6.5 d抽样调查,全龄人工饲料饲育死笼率高达55.17%,而5龄改喂桑叶后死笼率为15.15%。出现这一现象可能与饲育期间连续阴雨,加上养蚕饲喂湿体饲料,导致室内湿度过大,后期蚕体受到细菌感染等因素有关。

2.5 蚕茧质量

鲜茧出售给如东翠莲缫丝厂鲜茧缫丝。抽取样茧3 kg,经农业部蚕桑产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镇江)检测,结果如表3所示。可以看出,全龄人工饲料饲育的茧丝长度为1 061.0 m,而5龄改喂桑叶为991.5 m;解舒率则分别为52.99%和76.22%,可能与死笼率和茧层含水率高有关;茧丝纤度分别为2.157 dtex和2.332 dtex,可见全龄人工饲料饲育纤度呈现下降趋势;鲜毛茧出丝率两者差距较大,分别为9.71%和12.69%,分析认为,出现这种情况与上车率低与解舒差有关;而解舒光折,也是全龄人工饲料饲育比较差一些。

3 结论与讨论

此次试验是我国早秋蚕期在农村生产中首次实施全龄人工饲料饲育技术和精准高效养蚕技术,总体上看是成功的。对于养蚕来说,早秋蚕期的气候是一年中最为恶劣的,但是通过试验户的努力,全龄人工饲料饲育与精准高效养蚕在饲养过程中,都没有发生明显的蚕病,并且分别取得了盒种产茧28.5 kg和28.4 kg的成绩,充分说明利用农村现有生产条件,实施全龄人工饲料饲育或精准高效养蚕是可行的。但试验也发现全龄人工饲料与精准高效养蚕技术许多技术环节有待改进完善:一是蚁蚕结茧率比较低。为了确保试验成功,防止因为试验过程中出现差错导致试验失败,影响今后继续探索的积极性,试验过程中并没有把结茧率作为重要追求目标,2~4龄饷食期加强淘汰。二是茧层含水率很高。不管是全龄人工饲料饲育,还是5龄期改喂桑叶,由于蚕室条件所限,加上气候特殊,遇到连续阴雨,且气温较高,无法实现加温排湿,导致茧层含水率过高。三是死笼率。尽管蚕期中并未因蚕病而产生损失,但是后期死笼率很高,特别是全龄采用人工饲料饲育的竟然高达55.17%,导致高死笼率的具体原因是感染细菌病还是湿度过大,均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

自古家蚕以食桑为生,过去认为,蚕儿一旦食用了桑叶以后,一般就不会再食用人工饲料,而蚕儿食用人工饲料后,改喂桑叶对蚕儿摄食性产生的影响较小。但这次试验的过程中,无论是从摄食性能、蚕体大小,以及粒茧丝长等情况看,1~4龄采用人工饲料饲育,5龄改喂桑叶后,都不及全龄人工饲料饲育效果好。特别是5龄改喂桑叶后,蚕儿食桑不猛,食桑量表现出下降的趋势,是由桑叶质量或蚕室内湿度较高造成,还是由于家蚕长期食用人工饲料后,对桑叶的适应性、摄食性变差的原因造成,均有待在今后的试验中进行进一步研究。

4 参考文献

[1] 韩益飞,孙琴,缪卫民,等.春季稚蚕人工饲料育初报[J].江苏蚕业,2010,32(3):14-17.

[2] 郑小芹,韩益飞,张德宏,等.晚秋人工饲料共育情况报告[J].江苏蚕业,2011,33(1):14-15.

[3] 韩益飞.如东县人工饲料育技术共育小蚕的实践报告[J].广西蚕业,2011,48(3):51-56.

[4] 韩益飞.如东县实施小蚕人工饲料育技术的做法与体会[J].中国蚕业,2012,33(3):61-64.

[5] 南通质量技术监督局.稚蚕人工饲料共育技术规程:DB3206/T 147―2010[S].南通:[出版者不详],2010.

[6] 南通质量技术监督局.稚蚕人工饲料共育技术:DB3206/T 147―2013规程[S].南通:[出版者不详],2013.

[7] 韩益飞,缪文军,孔旭东.家蚕1~4龄人工饲料育试验报告[J].江苏蚕业,2002(1):16-18.

[8] 韩益飞,孔旭东,缪文军.家蚕品种皓月×菁松1~4龄人工饲料育试验初报[J].中国蚕业,2013,34(3):42-45.

[9] 韩益飞,孔旭东,缪文军,等.家蚕全龄人工饲料饲育试验简报[J].江苏蚕业,2012,34(3):5-7.

[10] 韩益飞,孔旭东,缪文军,等.皓月×菁松早春全龄人工饲料育初探[J].中国蚕业,2014,35(1):35-37.

[11] 韩益飞,何磊,司马杨虎,等.智能养蚕环境控制系统与人工饲料养蚕技术实践报告[J].江苏蚕业,2014,36(2):1-3.

[12] 韩益飞,孔旭东,缪文军,等.皓月×菁松早春全龄人工饲料育试验报告[J].广西蚕业,2014,51(3):8-11.

[13] 南通质量技术监督局.家蚕1~3龄人工饲料饲育技术规程:DB3206/T 167―2011[S].南通:[出版者不详,2011.

[14] 南通质量技术监督局.家蚕1~4龄人工饲料饲育技术规程:DB3206/T 223―2013[S].南通:[出版者不详],2013.

[15] 韩益飞,徐世清,沈卫德.家蚕人工饲料研究进展及发展方向[J].蚕学通讯,2000,20(3):14-15.

养蚕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桑蚕原种;微粒子病;防控技术

中图分类号:S88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3005503

1引言

桑蚕微粒子病是由微粒子孢子寄生家蚕所引起的疾病,可通过胚种感染、食下感染两种途径危害家蚕,是桑蚕所有病害中唯一的被检疫对象[1]。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总站桑蚕原种场(以下简称广西桑蚕原种场)是广西唯一的家蚕三级原种繁育单位,承担着全区蚕种生产所需原种的生产任务,2015年生产桑蚕原种近20万张[2]。近年来,为了保证原种质量,满足普通蚕种场的用种需要,广西桑蚕原种场在原种繁育过程中除了严格执行原种生产技术规程,认真落实好各项技术工作外,还在武鸣基地进行技术的创新变革,使原种质量、产量不断提高,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通过总结分析桑蚕原种繁育微粒子病防控技术,对广西桑蚕良种繁育中微粒子病防控问题进行思考,以期能够促进广西桑蚕良种繁育品质的提升。

2广西桑蚕原种生产微粒子病全程防控技术

广西桑蚕原种场为规范三级原种繁育工作,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工作制度,并根据广西高温多湿的气候条件和3~11月多批次生产的特点,在防控家蚕微粒子病上经过多年生产实践形成了一套有效的防控技术。

2.1母蛾、成品卵集中镜检,淘汰有毒蚕种

实行母蛾、成品卵检验是保证桑蚕原种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广西桑蚕原种场生产的母种、原原种、原种按照程序每个批次都全部集中送至广西蚕种质量检验检疫站进行母蛾和成品微粒子病卵检验检疫。

2.2注重消毒防病工作,减少蚕病感染几率

广西桑蚕原种场的消毒防病主要集中在养蚕环境和桑叶净化两个部分上,以化学方法为主,与物理方法相结合。化学方法是使用如甲醛、漂白粉、大蚕防病1号等消毒药剂对蚕用物品、养蚕环境等进行消毒;物理方法是采取蒸煮或日光暴晒等方式对蛾布等蚕用物品进行消毒。在养蚕环境的消毒防病上,要求各组组长认真落实养蚕前蚕室蚕具的“三消一洗”;养蚕中蚕座、地面、用具消毒,督促饲养人员遵守勤洗手、“三换鞋”;养蚕后回山消毒等消毒防病制度。

广西桑蚕原种场从2002年开始小蚕期(1~3龄)用叶消毒清洗,2004年秋季起开始全程消毒,2008年研制出了一套机械自动化桑叶全程消毒清洗系统,以电动机带动网带传送桑叶的自控系统,首次解决了桑叶浸泡时间这一国内未解决的难题,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解决了大蚕期传统桑叶浸泡消毒用于繁杂、效率偏低的问题[3]。

2.3定期环境抽样检测,实行桑园病虫害监测

家蚕微粒子孢子具有生物的变异性和多样性,交叉感染的复杂性和隐蔽性,且极易通过风、流水或人体传播,创建优良干净的环境是防控家蚕微粒子病的一项有效措施。为了解病原活动情况,广西桑蚕原种场在原种繁育生产上制定了定期的环境抽样监测制度,做好养蚕各期间的生产环境消毒及桑园病虫害管控工作。

2.3.1养蚕各时期的生产环境监控

养蚕前、养蚕中和养蚕后均定期进行环境抽样监测,抽样地点包括生产区、办公区和生活区,不同地点根据与生产关系的密切程度取相应数量的样本,着重监控生产区,样本检出微粒子孢子后,立即通知对应区域负责人进行全方位的消毒清洗,防止病原扩散。

2.3.2桑园病虫害管控

广西桑园中桑螟、桑尺蠖、菜粉蝶、斜纹夜蛾、桑毛虫类等昆虫微粒子病自然感染率很高,野外昆虫微孢子虫对家蚕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可以通过染病昆虫的粪便、鳞毛、尸体等污染桑叶,引起家蚕食下传染,形成交叉传染[4]。因此,广西桑蚕原种场十分重视桑园的病虫害防治工作,以杜绝野外昆虫交叉感染作为防控微粒子病发生的第一道关口,做到坚持预警监测,及时杀灭桑树害虫,做好桑园的封园和清园工作。同时,尝试进行生态防控,朝全面净化养蚕环境发展。

2.4桑叶与蚕沙处理

当前,广西桑蚕原种场武鸣家蚕原种繁育基地对处理桑叶的方法进行了改进,在尽可能降低桑叶受损的前提下,做好桑叶的消毒清洗晾干以及桑叶的储存保鲜,统一配送桑叶,有利于提高桑叶管理和工作效率[5]。利用专用冷库,将消毒清洗晾干后的桑叶装框保存在7~12 ℃的冷库中,达到桑叶保鲜的作用,根据养蚕用叶计划,合理出库用叶,减少桑叶浪费。

在蚕沙处理上,武鸣基地采用蚕沙无害化处理方法,袋b储运后由拖拉机运送,盖膜储藏。随后接种VT-1000菌剂,经微生物发酵处理,杀灭蚕沙中各种细菌、病毒、寄生蝇虫卵和微粒孢子虫,切断各种蚕病的传染源,处理后的蚕沙可作为肥料还田,充分利用了资源[6]。

3全程防控中存在的问题

3.1蚕期消毒属于框架性工作,工作不够细化

家蚕饲养的春蚕期和秋蚕期在气象条件和饲养条件上不一样,根据笔者家蚕原种繁育和蚕种检验检疫多年的工作经验,广西多雨潮湿、温差较大的春蚕期比秋蚕期更易导致家蚕发生微粒子病。但是春蚕期与秋蚕期的消毒防病工作程序和处理桑叶的方法目前基本一致,并没有根据气候的特点和蚕期不同的用叶标准进行消毒工作的细化,小蚕期和大蚕期的消毒工作也同样存在着类似问题。另外,对于防病药物的选用主要还是漂白粉,存在着一定的单一性,对漂白粉药效与配用水质中的pH值、氨氮、亚硝酸盐、温度等影响因素[7]未做进一步研究。

3.2饲养人员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桑园管理需进一

步加强近年来,广西的家蚕原种生产主要集中在武鸣原种繁育基地,武鸣基地的建设随着蚕桑产业的发展在不断加强,承担的蚕种生产量和桑园面积逐年扩增,劳动力需求量大,场内饲养人员的流动性和变动性也相应增加,饲养技术水平出现了参差不齐的状况。而随着桑园面积不断扩增,家蚕微粒子病的发生有在某一时段频发,甚至暴发的现象发生。这不排除是因为桑园昆虫种群随着桑园面积的扩大,微孢子虫种群也大大增加,微孢子虫随着昆虫的迁飞性更易扩散,相互交叉传染的几率成倍增长,导致微粒子病的发生,桑园病虫害防治工作需进一步加强。

4对策与建议

广西原种繁育生产时间长、生产量大,部分批次蚕种受环境温度、桑叶质量等因素影响,出现了如不良卵增加、卵量减少等质量问题,消毒防病工作和桑园管理工作也随着饲养批次的增加难度加大,家蚕微粒子病的防控工作面临着更大的压力。

4.1抓好微粒子防控技术中的“重点”与“细节”

广西属于热带、亚热带蚕区,雨量多、气温高,原种生产密集、批次重叠,家蚕微粒子孢子容易发生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加上桑园面积的不断扩大,病虫害发生频次增高,野外昆虫微粒子孢子与家蚕发生交叉感染同时几率增加。微粒子防控技术讲究“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消毒工作应贯穿于蚕前、蚕中、蚕后全过程,并注意总结气候和环境的变化特点,细分蚕期消毒防病工作。而蚕前、蚕中两个时期通常被视为消毒工作的重要时期,但由于生产批次频繁,大环境逐渐恶化,病原呈现复杂多样性变化,只注重蚕前、蚕中的消毒并不能保证病原被全部杀灭,残留的病原如果经过一个蚕期的繁衍增殖,数量会剧增, 对原种生产造成威胁。因此,不能忽视蚕后消毒这一环节,将各个步骤都做到位,才能有效避免病原的扩散和对环境的污染。

另外,养蚕前后蚕室、蚕具消毒为综合性预防消毒,杀灭对象为所有蚕体病原;蚕期中须预防蚕病发生,必须对蚕体、蚕座及蚕室环境、桑叶等进行有效的消毒。随着科学技术的更新发展,蚕用消毒药剂的种类越来越多,针对性加强的同时对人体的伤害性相对减少,生产中可根据不同的消毒对象和要求选用适宜的消毒药剂和消毒方式,避免耐药菌株的产生,减轻饲养人员对于消毒工作的抵触情绪。

4.2设置场部微粒子病防控小组落实技术措施

微粒子病的发生需要进行细致的记录和分析,经过对比研究后才能准确地制定具有针对性的防控技术。场部应该设置以科长为主要负责人的专门的微粒子病防控小组,对环境抽样结果和微粒子病发生进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并进行技术监控,确保每一个防控技术都能有效落实。例如,通过记录蚕期天气情况,收集环境抽样检查结果、母蛾检验结果、卵壳检验结果、桑园病虫害发生等数据,与微粒子病发生时间作对应分析,找出微粒子病的潜在发生规律或有价值的信息,加强预知检查工作;在实际消毒中不定期抽检消毒剂的有效浓度,避免消毒液出现浓度过低不能杀灭病原或浓度过高增加成本,加大消毒剂的腐蚀性、刺激性或毒性,对人、桑叶或物品等造成伤害。同时,场部微粒子病防控小组还应负责饲养人员的技术培训和监督,特别是对于新进的饲养人员,应帮助他们尽快掌握技术规程,提高生产水平。

参考文献:

[1]罗梅兰,蒋满贵.广西桑蚕种质量检验检疫的回顾与展望[J].广西蚕业,2012,49(1):43~48.

[2]黄红燕,汤庆坤,陈枝,等.广西家蚕三级原种繁育发展现状与思考[J].中国蚕业,2016,37(1):52~56.

收稿日期:20170105

作者介:黄展望(1958―),男,工程师,主要从事基层林业站林业工作。

[3]黄景滩,贾雪峰,施祖珍,等.桑叶全程消毒清洗机自动化系统的工艺介绍[J].广西蚕业 2011,48(2):63~69.

[4]黄旭华,潘志新,朱方容,等.广西野外昆虫微孢子虫对家蚕交叉感染情况调查[J].广西蚕业,2010,47(4):15~20.

[5]杨杰.建立蚕种良繁桑叶集中处理和统一配送模式的探讨[J].广西蚕业,2014,51(1):43~45.

养蚕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4篇

广西茧丝行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广西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和“东桑西移”战略调整的良好契机,积极推进茧丝产业发展,茧丝生产突飞猛进,成为广西承接产业转移最成功的产业之一。茧丝产业已成为广西农业新兴优势产业,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县域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中国蚕丝业的“广西现象”,现初步形成了“世界蚕业看中国、中国蚕业看广西”的发展新格局。2014年广西全区桑园面积289万亩,连续10年保持全国第一,2015年广西桑园面积继续保持国内领先。2014年蚕茧产量33.96万吨,连续10年保持全国第一。

广西通过优化投资环境,吸引了一大批茧丝绸深加工企业来广西投资,并陆续建成投产,缫丝企业数量和生产规模增长迅速,形成了广西蒙山华虹丝绸有限公司、广西桂合集团有限公司、横县桂华茧丝绸有限责任公司等自治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14年缫丝企业达到88家,生产规模33万绪,生丝产量达4.07万吨,连续5年保持全国第一。广西目前有丝绸织造厂9家,2014年广西坯绸产量1814万米,丝绸工业总产值达178亿元。

广西茧丝质量现状分析及影响因素

(一)广西干茧质量现状分析。

2012年-2015年广西桑蚕干茧年平均质量见表1。表1显示,2015年广西桑蚕干茧平均质量比2014年有所提高,比2013年和2012年有所下降。

数据来源:广西纤维检验所2012年-2015年桑蚕干茧公证检验。

基于全国干茧公证检验数据,以下将广西干茧质量与其他省市的横向比较分析,表2为2012-2014年广西与全国桑蚕干茧平均指标比较。表2数据显示广西干茧质量一是上车率较高,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二是茧丝长和解舒丝长指标落后于其他大部分省市;三是解舒率指标处于全国中等偏下水平。四是清洁洁净指标较差。

(二)广西生丝质量现状分析。

2013年抽查了广西区内60家生丝生产企业的60批次产品;2014年抽查了广西区内70家生丝生产企业的70批次产品;2015年抽查了广西区内53家生丝生产企业的53批次产品,近几年监督抽查范围基本覆盖广西主要生丝生产企业。2013年-2015年广西生丝监督抽查主要质量指标见表3。根据2013年至2015年广西生丝监督抽查检验结果统计分析,2015年广西生丝质量比2014年有所提高,洁净同比增加3.18分,等级同比增长0.71级。

广西生丝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纤度最大偏差和纤度偏差较大。二是洁净指标不高。

广西茧丝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蚕茧种养环节。

1.气候条件。广西受亚热带高温多湿气候环境制约,全年适合缫制高品位生丝的蚕品种较少,影响整体质量。

2.桑叶质量。近年来,广西的桑树长势总体上较差。一方面很多农户都是雨后地面撒施化肥,容易导致肥料污染桑叶,出现蚕中毒或引起蚕病爆发,另一方面是用不成熟的桑叶喂蚕,过量采摘桑叶而影响下批饲养,出现蚕发育不齐、蚕病多、茧粒小。

3.劳动力不足。由于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在家养蚕人员较少,劳动力略显不足。如果遇到蚕茧市场好、价格高,出现过量饲养情况,养蚕量大、桑叶采集不及时,蚕吃不饱而添食蚕饲料,影响蚕茧质量。

4.蚕种质量。据调查,全区二十多家蚕种场在各个蚕区发放蚕种,区外很多蚕种场的蚕种也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广西,不可避免有不合格的蚕种进入市场,导致蚕蚁虚弱、蚕病多,蚕茧质量损失大。

5.小蚕共育质量。当前主要存在的问题:一是没按要求茧期每天进行消毒,养蚕结束后蚕具蚕室全面消毒。二是桑叶贮藏、堆放随意使桑叶变质。三是不科学的添食蚕药,蚕农为使利益最大化,使用了脱皮激素催熟,使茧层率低、缫折大、茧质低。

(二)蚕茧收烘环节。

1.收购质量。一是蚕茧收购市场秩序混乱。二是收购毛脚茧十分普遍。三是收购中手估目测定价违规操作。四是近几年由于蚕茧需求旺盛,部分蚕茧收购企业对后期价格预期较高,也有不少丝绸企业担心原料没有保障,纷纷抢购蚕茧,在价格上竞相抬价,在质量上放低要求,使得广西的干茧总体质量低于全国水平。

2.烘烤技术条件。广西有800多个鲜茧收购站,茧站数量多、规模小、性质复杂,采用的烘茧设备比较简陋,很少采用先进的循环式自动烘茧机等设备,工艺条件控制不良,不能最大限度地保持蚕茧本身质量,造成蚕茧加工质量不高,浪费蚕茧资源。

3.蚕茧贮存环境。广西目前的鲜茧收购站,茧站数量多、规模小,场地窄,烘烤能力小,在鲜茧大量上市时不能及时进行烘烤,影响了蚕茧的质量。同时大部分茧站都没有专用的茧库,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蚕茧的质量。

(三)缫丝生产环节。

1.缫丝设备因素。广西自动缫丝机普及率达到100%,居于国际领先水平。但如何发挥设备的最佳性能,除了工艺管理、设备管理,还需要挡车工和保养工的管理,特别是车头工要从操作转向对全机茧况的综合管理,才能充分发挥设备优势和潜力,进一步提高广西生丝质量。

2.缫丝生产管理因素。广西茧丝生产技术水平较低,主要表现为部分缫丝企业工艺管理不完善,技术工人操作水平不高。局部生产环节工艺操作不当、管理不善,茧质调查不准确,工艺设计不合理,甚至适当的工艺得不到准确的执行。

3.人才和技术创新因素。广西茧丝绸业历来基础薄弱,人才缺乏,现有缫丝企业骨干技术主要是以从前国有企业倒闭后的技术人员以及江浙企业转移过来的技术人员为主,高层次的培养人才出现断层。近年全国性的招工难也困扰着缫丝和织绸企业,人才和员工的缺乏和不稳定性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作,也致使丝绸工业难以步入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相协调的良性循环道路。

(四)其他因素。

1.品牌建设滞后。茧丝绸企业明显缺乏品牌意识,对品牌建设的投入不足,个别企业生产的产品甚至没有商标或贴用中间商的商标。目前广西的茧丝产品中,仅有3个“广西名牌产品”和1个“广西著名商标”,尚无获得“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称号的产品和企业,与丝绸产业强省江苏相比差距十分明显。

2.茧丝行业标准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从我区茧丝行业整体标准化水平来看,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桑蚕标准化种养技术的普及率不高。二是我区缫丝企业对标准化工作不够重视。三是桑蚕标准体系不够健全,标准未能覆盖桑蚕产业生产的全过程。

广西茧丝质量提升的解决措施及建议

(一)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一是政府有关部门结合宏观经济形势,整合现有政策资源,从财税、金融、工业、贸易等各个方面支持茧丝行业结构调整,促进茧丝质量提高。二是政府加强引导,促进茧丝企业走集团化经营道路,通过强强联合,企业并购等方式,迅速扩大企业规模,集中力量,增强话语权,避免恶性竞争。三是各地结合当地茧丝发展特色,列出茧丝绸重点产区,优化创业环境,吸引东部企业到广西投资,加快广西从原料茧生产型向初、深加工型产业升级。四是加强茧丝绸交易的市场调控,借鉴国家生丝储备和我区白糖储备经验,积极探索我区生丝储备体系和机制,防止生丝价格大起大落。在整合规范茧站交易管理的基础上,研究支持行业良性发展的政策措施。

(二)加强茧丝质量监管。鉴于桑蚕茧质量水平的提高是一项系统工程,建议由政府主导,农业、工信、质监、行业协会等部门统一协调、各负其职,才能对全过程形成监控合力。建议召开全区桑蚕茧质量工作研讨会,由自治区质监局牵头,邀请农业、工信、检验机构、行业协会、茧丝公司、生产企业、外省同行等对如何提高我区桑蚕茧质量进行专题研讨,形成研讨报告并将该报告呈报自治区政府引起重视,由自治区政府全面协调解决影响我区桑蚕茧业发展的相关问题。

(三)提高蚕茧收烘、缫丝生产技术和检测技术水平。要切实加强蚕茧收烘管理,推广标准化烘烤技术规程,鼓励改造、采用先进的烘茧设备,收烘前应加强对收烘人员的培训,严格按收烘操作规程操作,最大程度保护保全蚕茧原料质量,提高蚕茧解舒率和内印茧率等主要质量指标。针对纤度偏差和纤度最大偏差这两个制约我区生丝产品质量提高的两个主要指标,缫丝企业应努力提高生产管理水平,加强对集绪器、纤度感知器和探索添绪执行机构等的日常维护,强化生产过程控制,建立质量控制点,规范挡车工巡回操作。针对广西原料茧特性,建立控制样本,对缫丝生产全过程进行全面质量管理。

(四)建立茧农企业相协调的桂丝标准体系。根据广西茧丝的特点,积极开展“桂丝”标准的研究和制定。一是建立健全标准化体系。要立足区域产业优势,充分研究区内茧丝产业的各方面的因素,研究制定符合地域经济发展规律的地方标准,建立集桑蚕茧种养到烘烤再到缫丝、丝绸深加工的标准体系。积极推进标准化工作的国际化进程,增强茧丝行业国际竞争力,建立高效、准确、及时的茧丝行业标准化信息服务和管理平台,提高标准化服务水平。二是全面实施桑蚕农业标准化工作。严格按照标准组织生产,将广西桑蚕产业逐步建设成为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标准化产区,实现财政增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五)创高端桂丝品牌。一是加大对茧丝行业品牌建设的支持力度,在财税贸易等相关政策上给予品牌企业扶持和鼓励。二是要加强宣传,提升企业的质量和品牌意识。三是加大品牌培育力度,加强各相关部门的合作,选取一批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企业,集中力量进行重点培育,通过示范效应引导带动全区茧丝绸企业自主品牌建设工作。四是充分利用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影响力,扩大广西丝绸的影响,创新丝绸营销宣传模式,打造广西丝绸整体品牌形象。

养蚕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蚕桑项目;规模化经营;蚕桑管理;特色经营;现代农业

1桑蚕规模大户生产经营优势

简而言之就是实现规模化经营,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益。泾县年轻劳动力进入城市务工,农村留下的都是年迈老人,采用的都是传统养殖办法,养殖效率低。如果将这种零星的饲养转化为联合饲养,实施大棚养蚕,实行全年条桑育和病虫害统防统治,从而降低蚕农的劳动强度同时提升产值。另外,规模化养殖能使得土地得到综合利用,利于实现“果桑”、“桑药”、“桑蔬”等综合产业的形成,这些方式可以有效地降低桑树病虫害,达到增产增收[1]。

2蚕桑规模化生产“增产增收”

1)果桑模式。泾县桃花潭镇栽植了约27hm2的果桑,该品种既能采摘果实又能养蚕。依托桃花潭景区(4A级)的旅游优势,吸引更多的游客采摘体验,即“农业+旅游”模式。另外,还可以将其酿酒,味道鲜美具有保健价值,市售价达到了130元/kg,销售良好供不应求。2)桑药模式。即桑树和金银花、黄精等数十种中药材间作,有的中药材对桑树病虫害以及蚕病害有一定的预防作用,而且还能大量产生品质良好的中药材,提高亩桑效益,实现第二收入。现阶段蚕区农户已联系多家中药生产厂家,初步达成合作。3)桑蔬模式。桑树和一些蔬菜间作,桑园间作榨菜、白菜、萝卜等生长期短的绿叶菜,不仅可以达到防病减病,还能增加土壤肥力,提高桑叶品质,提升蚕丝品质。4)综合利用。这方面的主要代表桑叶茶。在传统养殖中因为桑叶叶片质量不佳影响蚕的质量。研究发现将桑叶芽头摘下来之后,利于提高桑叶品质,满足蚕的营养需求。最主要的是,将其按照炒茶技术精制成茶口感极佳,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目前生产桑叶茶有两家企业,并且制定了桑叶茶省地方标准。还有桑枝木耳,其原生态健康品颇受市场欢迎,规模化经营后,可以利用剪伐后的大量桑枝,培育桑植木耳,提高综合利用价值。以上四种综合开发项目,都能走农旅融合路线,延伸产业链,使得当地经济得到长足发展[2]。

3泾县规模化蚕桑经营存在不足以及解决方案

虽然该地区能够认识到规模化经营优势,并能够提供技术支持,使得蚕农动态更新技术增产增收,但是对于规模化经营形成的果桑、桑蔬、桑药以及桑叶茶等产品的对外宣传不足,不能有效地打开销路。没有实现“互联网+蚕桑”经营模式,在总体经营策划上显得薄弱。

3.1缺乏媒体推广

在市场竞争白热化的大环境中,只有打造地域文化才能提升桑蚕销售规模和销售价格,实现更大的利润。但是该地区从政府层面、蚕农角度都缺乏地域文化打造的行为,一直依赖“蚕桑大县”这顶帽子来静等上门收购,价格方面不占优势,很多利润被收购商侵占。另外,果桑酒、桑叶茶、桑枝木耳等特色产品缺乏相应推广,就会失去很大的市场份额,而这些特色产品能够广泛销售,本身就对泾县蚕桑品牌塑造很有帮助。目前该地区并没有形成策略的推广方案。另外,对于蚕桑规模化经营和特色经营形成的农旅结合项目,也同样需要宣传,否则门可罗雀,会造成蔬菜、药材、果实的过盛积压,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解决方案是由县政府带头建立泾县蚕桑官网平台,另外建立泾县蚕桑博客、微博、微信公众平台,对外宣传该地蚕桑文化,结合古今历史形成图文并茂宣传,打造泾县蚕桑品牌。同时积极地引导当地蚕农建立微信号,集中对外扩散,提升品牌推广力度。

3.2未形成产业链

目前蚕桑生产环节,都是蚕桑站在负责主抓持。然而除此之外与规模化经营有关的其他主体没有很好地融入进来,比如蚕茧收购部门、丝绸厂、科研部门等等。这就使得蚕桑规模化经营失去了产业链这个生态圈,没有实现更大的资源整合,经营风险虽然会因为规模化经营降低,但没有产业链支撑,风险仍然得不到切实把控。比如市场风险当中价格变动,一直以来是该地区蚕桑生产收入降低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如果建立产业链将收购、生产企业纳入其中形成合作,形成“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就会实现稳定的收购价格,促进蚕桑生产的健康发展。解决方案,建立当地蚕桑协会配合县政府积极地筛选蚕种公司、收购公司、丝绸公司、蚕药公司、农机具公司、物流公司等等,使得这些公司进入合作名单形成具体的产业链。彼此利用合同来实现制约,做到信息对称,实现产业链经营。为了确保产业链有效运转,要成立专门的微信组,实现即时信息交流。在协会引领下定期开会,对市场问题形成解决方案,确保产业链竞争优势。

3.3未形成电子商务模式

商务模式即通过淘宝网、京东网、当当网等建立虚拟门店,对该地区的蚕桑产品予以销售。但是目前来看,蚕桑站在此方面的工作并不能顾及到,其只是集中指导蚕桑技术推广方面,缺乏适合时代的经营思想,没有意识到帮助蚕农扩大销售对于该部门的重要意义。或者说其拥有这样的思维,但是因为不是本部门工作而作罢。如果是后者,证明当地部门之间的交流沟通存在问题。解决方案是政府层面围绕蚕桑联合各部门对电子商务采集意见,集合相关经验人才打造旗舰店,结合自媒体形成强大的推广局面,配合平台推出各种活动,从而积累粉丝扩大销售,以网店推出泾县蚕桑品牌,带动当地地面销售,实现良好的O2O模式,扩大销售途径,实现增产增收。

3.4缺乏管理人才

蚕桑规模化经营,还存在特色产品开发项目,这样庞大的管理工作需要专业人才来主持。但是从该地区具体操作掌握在蚕桑站手中的现状来看,对市场颇有建树的管理人才是比较缺乏的,这必然限制整盘规划,直接影响规模化经营效果,如果效益不佳直接降低蚕农积极性,后果不堪设想。解决方案是当地政府主导培养现代农业管理队伍。比如当地能人或者回乡创业大学生等,专门结合当地情况对其进行培训。针对规模化经营的关键点予以讨论,既能提升他们市场经营能力,也能够给蚕桑规模化经营带来灵感。之后,将具体的方法方案快速落地,实施成效由政府来负责检查和监督[3]。

4结语

安徽泾县实行的蚕桑规模化养殖正走在路上,现在积累的经验还显得有些薄弱,不过其已经有了一定效果,只要在总体策划、媒体宣传、队伍建设上多下功夫,便可以使得经营管理明确了方向,蚕桑产业才能够健康持续发展下去,给当地蚕农带来更多的收益。

参考文献

[1]徐建新.浅论蚕桑规模大户的生产经营管理[J].中国蚕业,2003,24(3):67-68.

相关期刊更多

山东蚕业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东蚕学会;山东省丝绸总公司;山东省蚕业研究所

广西蚕业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广西农业厅

蚕学通讯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