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养蚕的过程

养蚕的过程

养蚕的过程范文第1篇

摘要:蚕在饲养过程中易遭受病原微生物、有毒物质的侵害,引起蚕病发生,造成单产低,质量差,严重影响蚕农养蚕积极性。为提高蚕农识别常见蚕病的能力和普及蚕病防治技术,本文在对蚕病发生原因分析的基础上,介绍了蚕病防治的对策,供参考。

关键词:蚕病 发生原因 防治误区 防治对策

一、蚕病种类

蚕病的种类很多,发病情况也较复杂,依照蚕病病原体传染发生的规律,可分为传染性蚕病和非传染性蚕病两种。传染性蚕病主要有微粒子病、中肠型脓病、血液型脓病、僵病、病毒性软化病、细菌病等。传染性蚕病在病蚕受到传染或死亡后,其病原体可传染给其它健康蚕,引起发病;非传染性蚕病主要有蝇蛆病、多化性创伤病、农药中毒、蝇蛆病等,其特点是染病或死亡后的病蚕,不能引起其它健康蚕发病。

二、蚕病发生原因

1、消毒防病不规范

由于蚕茧价格波动比较大,经济效益不高等原因,蚕病防治工作没有引起蚕农足够的重视,许多蚕农在消毒防病工作中不愿意多投入,甚至不采取消毒措施,对蚕病危害任其发生。同时,一些地区蚕药市场混乱,伪劣蚕药混迹于当地蚕药市场,而有一些蚕药经营者利用蚕农急于寻找“蚕有病一用就好的蚕药”的愿望,大量引进所谓对脓病等病毒病有效的治疗药剂和又治病又增丝的药剂,将蚕病防治工作导向歧途,致使蚕病危害得不到有效控制,蚕农蒙受经济损失。

2、病原污染养蚕环境

养蚕生产中危害最严重的是传染性蚕病,由于病原物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长期的蚕业生产中积累了大量的病原物,致使蚕室、蚕具、桑叶、周围环境受到污染。在养蚕过程中的反复传染和人们不合理的生产活动也是重要的传染来源。不及时定点处理好蚕沙和病蚕,乱堆放蚕沙,乱抛病蚕,有的甚至用来喂养家禽家畜,使各种病原进一步扩散,污染养蚕环境;采茧后蜈蚣簇不及时烧毁,甚至有的养蚕户将蜈蚣簇存放到下一蚕期或下一年再用,大部分使用方格簇的农户,用了多年也未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致使病原长期滞留在室内外养蚕环境中,有的地方养蚕用水被污染,从而更加剧了病原的反复传播。

3、桑园管理不善

桑园管理不良,由于茧丝行业市场波动大,蚕茧价格大起大落,严重影响农民栽桑养蚕的稳定性, 蚕茧价格低落时,蚕农往往弃桑不管,由此造成叶质差,影响到蚕的体质,抗病力、抗逆力减弱。桑园虫害严重,得不到及时防治,增加了害虫与蚕之间的病原交叉传染的机会,蚕病发生增多。蚕茧价格低落时,则把桑园搞得肥丰水足,导致夏季桑树徒长,叶质不够成熟,含水分过高而糖份和蛋白质偏少,蚕儿长时间吃食这种桑叶会因体质虚弱而发病。同时,由于桑树受大气污染,自然环境遭受化学农药的污染,导致蚕慢性中毒的现象呈上升趋势,重则中毒死亡,轻者发育不良,抗病力低下。

4、饲养管理不当

饲养管理不善,在养蚕过程中不重视眠起处理,不注意提青分批,或给桑不匀等人为造成弱小蚕,削弱蚕儿体质而容易患病。有的习惯用手除沙,操作粗放,使蚕受伤,增加蚕儿患核型多角体病和败血病的机会。养蚕设施跟不上,生产中往往出现计划不周,桑蚕比例失衡,或养蚕设备不足,蚕儿过密;大小蚕同室饲养,大小蚕具混用。实践证明,大小蚕同室饲育,往往会造成后批蚕大发蚕病,若尽早发现病蚕,分室饲养小蚕,人员、蚕室、蚕具专一使用,不仅可以提高饲养水平,而且是预防蚕病的一项重要措施。

三、蚕病防治误区

许多蚕农在养蚕过程中有重治病轻预防的倾向,比较忽视桑、蚕病虫交叉感染和采桑、贮桑等过程的防病措施。再者,随着蚕桑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蚕农往往对养蚕大环境的处理不合适,造成病原积累多、污染面广,引起再次感染和交叉感染,从而造成蚕病大范围流行。另外,很多蚕农对提青分批工作不重视。蚕的饲育过程中,对弱小蚕、迟批蚕不及时采取分批、隔离、淘汰等措施,这些都将导致蚕病的传染。

四、蚕病防治对策

1、及时诊断蚕病,控制病势蔓延

蚕病种类不同,病状各异。同一病例,由于发病时期不同,症状也不尽相同所以要及时诊断蚕病以控制病势蔓延。病蚕大多在发育迟缓的迟眠蚕弱小蚕中首先发现。在进行蚕病诊断检查时要以迟眠蚕、弱小蚕作为重点对象进行查检最终达到对蚕病及时诊断综合防治的目的。

2、准确诊断,对症治疗

在养蚕生产上一般采用:“看、摸、听、“嗅”的方法。即看蚕儿发育情况、体色、体态、排粪等,健康蚕体色青白,蚕体匀整,尾角翘起。蚕粪墨绿色、呈六角状态。用手触摸蚕体,蚕体结实,有弹性为健康蚕;听蚕儿食桑声音,每次给桑后食桑声音大,为健康蚕;蚕室有没有气味,进蚕室后有桑叶香味的为健康蚕。在养蚕过程中,注意对症使用蚕药,注意蚕室通风排湿,调节好养蚕环境的温湿度,可减轻危害。

3、消灭病原体,切断传染途径

认真做好蚕室及其周围环境、贮桑室、蚕具的消毒工作,把消毒工作贯穿于养蚕生产全过程。饲养中严格分批提青,隔离与淘汰弱小蚕和病蚕,减少蚕座内相互传染的机会,控制病毒病、真菌病的危害。认真处理好三大污染源病蚕、蚕沙、旧簇。发现病蚕应立即拾出,投入消毒缸中,严禁用病蚕喂养家禽家畜,防止病原体扩散。

4、加强饲养管理,正确选药

蚕儿特别是小蚕抗病能力弱,极易感染蚕病,加强饲养管理,改善环境条件,增强蚕体抗病力和抗逆力,就显得极为重要。生产实践中经常出现小蚕感染造成五龄期蚕病大暴发,所以要特别注重小蚕饲养,确保小蚕体质强健,有利于大蚕的防病。加强通风换气减少室内病源污染,增强蚕儿体质,提高抗病能力。目前养蚕生产中使用的蚕用药剂主要有三大类。一是消毒药剂,二是治疗药剂,三是生理调节剂药。选用蚕药,要根据蚕药的性能、当地蚕病发生情况、养蚕的技术水平、设备条件以及气候等因素综合考虑,以对症、安全、药效稳定、便于使用为原则。

5、防治桑园害虫,避免相互感染

桑园害虫也可发生僵病、细菌病、病毒病、微粒子病等病害,其中不少病原微生物可与家蚕相互感染,成为蚕病的传染来源,所以防治桑园害虫,避免相互感染很重要。桑园施用农药时,要与养蚕密切配合,避免桑叶污染,并根据农药的残效期限,划片分区施药和采叶。另外要加强桑园培肥管理,提供适熟、新鲜、营养丰富的桑叶。

参考文献:

[1]余建芳.蚕病防治策略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8(8):190,197.

养蚕的过程范文第2篇

关健词养蚕业;养蚕技术;桑园管理

养蚕业是比较特殊的行业,它是种植业与养殖业的有机结合体,其最终经济效益的获得必然是种养皆成功的结果,同时养蚕又是一项复杂细致的工作,而消毒技术需贯穿整个养蚕过程。但是,近几年笔者在工作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蚕农在养蚕中已按规定消毒,但养出的蚕还是病多、茧层薄、产量低。养蚕是一项细致活,每一个微小的细节都不容忽视。为此,笔者结合实践经验,就蚕农生产中容易忽视的问题进行总结,以促进养蚕业的发展。

1养蚕

1.1蚕种的催青和补催青

无小蚕共育条件的地区,在早春气温较低时,蚕农领种回家后往往没有进行补催青工作,使蚕种在自然气候条件下自然孵化,结果往往造成出蚁迟、不整齐或严重的不出蚁等现象,给下一步养蚕工作带来困难或直接导致养蚕失败。因此,早春室外气温低于20℃时进行补催青工作十分重要,一般可用木炭或电炉进行加温,有条件的也可用专用加温设备,温度一般保持在25.0~25.5℃,转青后要求温度在26.5~27.0℃,收蚁当天把温度适当调高到28℃,加温的同时要注意煮水保湿防干燥,干湿差保持1.0~1.5℃,用木炭加温的一定要注意让木炭燃烧完全,以免产生co中毒。另外,光线对蚕卵的孵化有着极大的影响,在点青到感光收蚁期间,蚕室要保持绝对黑暗,促使孵化齐一;当出蚁不齐时,只要黑暗保护,隔日收蚁对已孵化的蚁蚕无不良反应[1]。

1.2领种

领种时,早春气温较低,可在中午较暖和时领种;夏秋季节高温,要在清晨或傍晚领种,以免高温影响蚕卵发育,日晒、雨淋、闷热及刺激性气味的熏蒸都会对蚕卵发育造成极大的伤害,因此,领种时间的选择是养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项措施。

1.3提青分批

一批蚕在养殖过程中会出现蚕发育参差不齐的现象,如龄期不同、有的眠有的醒,从而容易交叉感染病菌,引发蚕病。可采取提青分批的方式让眠蚕与不眠蚕分离,分批饲养,以防眠蚕被桑叶埋压。弱小蚕往往是病菌的易感群,在提青分批过程中,淘汰弱小蚕是很重要的一道工序,可以降低整批蚕的病菌感染率。选蚕时不要用手直接拣蚕,要用专用拣蚕的筷子把弱小蚕夹到石灰碗中,拣出的蚕不能随地乱扔,更不能拿来喂鸡、喂鸭,选择一个远离养蚕及种桑的区域深埋,防止二次感染。

1.4补水保湿

夏秋季节气温高、空气干燥,容易导致桑叶失水、蚕儿食桑不均匀、发育不整齐、大小蚕现象多[2]。1~2龄小蚕要用薄膜上盖下垫全防干育,3龄小蚕采取只盖不垫半防干育;同时注意蚕室通风,防止闷热小气候产生,为防止桑叶因空气干燥而失水变质,可适当添食水叶,补充水分,或在室内墙壁上适当喷井水降温,以最大限度地保持桑叶水分。

1.5喂蚕

进入蚕房喂蚕一定要洗手、换鞋,蚕室门口可撒上一层稍厚的石灰粉,进入蚕室前双脚踏上石灰粉再进入蚕室。不要刚除完沙或用手捏过病、死蚕后又抓桑叶喂蚕,以免病菌通过手或鞋传染给健康蚕。

1.6簇具消毒

有的蚕农采茧后不及时消毒簇具,而是把簇具堆放在蚕室周围或蚕室内,等下批蚕要上簇时才匆忙用火烧去簇具上的残丝,随即用来上簇,这样很难达到彻底消毒的目的,很多病菌就是通过这种不及时消毒的簇具传播的。采茧后应立即对簇具消毒、晾干,放到清洁、干燥、通风的室内存放,留到下批蚕上簇时使用。

2桑园管理

2.1施肥

部分蚕农图省工、省时,桑园常年偏施n肥,忽视p、k肥的施入,造成桑园土壤板结、桑树营养失衡、叶质差。桑园施肥应以农家肥、有机肥为主,适当配合增施化肥,n、p、k合理搭配,保障桑叶质量[3]。主施有机肥的桑园桑叶厚实、油亮,桑叶营养丰富,养出的蚕体质健壮,抵御病菌的能力强,蚕病就少。

2.2防止农药污染

桑叶的农药污染问题也不容忽视,在永福县每年都有不少因农药污染桑叶而使蚕中毒的事件,污染源都来自蚕农们平常不太重视的生产过程。

2.2.1邻近农田、果园喷洒农药而造成的污染。建桑园时最好能集中连片,旁边有农田、果园的要注意其喷药时间,尽量避开顺桑园风向时喷药,需喂蚕时要摘桑叶试喂,确定桑叶未被污染后再大量喂蚕。

2.2.2农药试剂不纯污染桑园。部分农药生产厂家为提高药剂防治效果,在本不含菊酯类的农药中添加菊酯成分而又未加标注,如2006年永福县广福乡矮岭村多家蚕农因喷洒含有菊酯成分的敌敌畏而造成蚕儿中毒,给蚕农带来巨大损失。因此,蚕农们在选择桑园农药时一定要选信誉好、质量过硬的正规生产厂家,使用时不能擅自提高浓度。

2.2.3桑园与农田、果园混用喷雾器。目前多数蚕农家中只配有1个喷雾器,这样很容易造成农田或果园喷药后的残留农药洗得不干净通过喷雾器污染到桑叶上,引起蚕儿农药中毒。因此,喷洒桑园农药最好有专用的喷雾器,防止因喷雾器未洗净而污染桑叶[4]。

2.2.4桑园喷药用水不洁。蚕农在喷桑园农药时往往就近取水,如田沟水、排水沟水,这样就很容易造成大田残留长效农药经水源污染桑叶。因此,桑园配药用水要用井水或自来水。

3参考文献

[1] 顾全中,申小军,刘桂州,等.提高小蚕一日孵化率的优点及措施[j].茶桑科技与信息,2007(1):27.

[2] 徐锦松,朱伟,胡正洪,等.浅论中秋蚕大面积中毒原因及预防对策[j].中国蚕业,2006(1):46-47.

养蚕的过程范文第3篇

一、柞蚕场的管理

目前柞树缺株少墩现象相当普遍,需坚持补植柞树,借以逐年提高柞蚕场资源的利用和单位蚕场面积产茧量,同时改善柞蚕场的生态环境。有些退耕地和荒山坡,凡适于栽植柞树,则营建人工林新蚕场。蚕场补植柞树以后,需及时抚育。这是保证柞苗健壮生长的关键措施。其中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每年1~2次除草松土。此外,可在柞苗生长3~4年,苗高0.5米左右时,平茬更新。还要防止牲畜踏、食和病虫危害。

二、柞蚕场的水土保持和肥培管理

1.水土保持措施:应根据各地植被、地形、土质、气候条件,以生物措施为主,工程措施为辅,因地制宜地进行。生物措施,主要是保护和种植草灌植物,保护蚕场植被,防止退化。植被差的蚕场,应种植耐旱、耐瘠,保持水土效果好的植物,采用等高线带状密植的种植形式,起到护坡、固土的作用。工程措施,主要有修谷坊、闸山腰、挖水平沟、修筑梯田等。应灵活选择。

2.肥培管理方法:对缓坡蚕场的柞树培土压盘,修成直径1米左右,下高上低的树下坑盘,借以增加柞树根际的土层厚度,蓄积雨水,积聚蚕粪和枯落叶,提高土壤肥力;在蚕场内种植豆科绿肥植物则是提高蚕场土壤肥力的有效措施;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采用人工施肥措施。春、夏、秋三季均可施肥。通常每墩柞树的适宜施肥量尿素0.03~0.30千克,过磷酸钙0.1~1千克,或施堆肥5~10千克。增加密植草本植物数量,提高柞园生态功能.

三、柞蚕生态化新技术管理

在柞园生态建设管理的基础上,利用生态化柞蚕生产新技术,实现柞园蚕茧稳产、高产、高效益。推广应用柞蚕新品种:在生产中应用抗逆、抗病、高产的柞蚕新品种,小蚕保护育:应用合成袋室内育、罩把育、土坑育等保护措施,进行小蚕人工保护饲养,有效抵御自然和天敌危害,提高柞蚕保苗率。柞蚕病虫鸟害的综合防治:通过全程综合配套防治技术措施,重点防治柞蚕三大病,杀灭步甲、七星埋葬虫,防治线虫、蚕寄蝇。

四、柞蚕软化病防治

柞蚕软化病是柞蚕主要病害之一,在全国各主要柞蚕区均有发生,给生产带来了巨大损失。柞蚕是野外自然环境中的生物体,其生长发育、后代繁衍均受到外界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柞蚕软化病是由细菌或病毒寄生柞蚕体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病害,主要有柞蚕空胴病、柞蚕中毒性软化病、柞蚕败血病和吐白水软化病,是危害柞蚕生产的三大病害之一。高寒地区易诱发柞蚕软化病。特别是近几年,柞蚕软化病发病非常重,一般减产10%~25%,重的可造成绝产、绝收。由于东北地区气候因素影响,蚕期经过过长,树叶老硬,增加了感病、染病的机率,加上防病意识差,防病措施不到位、不彻底,部分蚕区柞蚕软化病暴发,严重影响柞蚕产量和质量,浪费大量的蚕场资源,降低了养蚕的经济效益。 柞蚕软化病的发生除了致病菌的存在和繁衍外,其流行及危害程度与蚕种质量,品种、放养技术,环境条件有很大的关系。在实际生产中,不注重制种、消毒、放养技术环节,制种时不认真选蛾,卵面消毒时不按技术操作规程办事,放养粗放或超负荷放养,都容易增加蚕病发生与流行的机会。在消毒环节上,防止蚕卵消毒后再感染问题在生产中,有很多蚕农把刚消毒后的种卵又放回未经消毒的制种室内,结果增加了再感染的机会。

1选用良种作为种茧:增强蚕体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选用上代无软化病的种茧作种子,防止种茧继代传染。选育和选用抗病性强的品种,以及推广杂交种是柞蚕生产获得优质高产的重要保障。

2加强蚕种管理,提高蚕种质量?供种单位要严格按照良种繁育规程繁种,不合格的蚕种坚决不出场。用种单位或蚕民要精心选择蚕种,选择正规场家繁制的蚕种,选用上代放养技术好、发病轻的蚕种。加强蚕种管理力度,整顿蚕种市场。提高蚕民质量意识,严禁伪劣蚕种投入生产。

3加强生产管理,提高放养技术多挂种,严选蛾,淘汰末批蛾和二夜卵,提高蚕种质量。加强制种管理,杜绝蛾体抓伤和创伤,减少染病机会。重视卵期保护,低温保卵时间不超过12天,卵期经过不超过30天。春蚕收蚁要及时;室内养蚕密度要合理,避免小蚕聚集,相互抓伤。根据气候特点,灵活掌握放养树龄、坡向、密度和剪移次数,及时匀蚕、移蚕,做到良叶饱食。对病、弱蚕及时淘汰;病蚕尸体及时剪掉、掩埋,避免扩大传染。

养蚕的过程范文第4篇

虽然重庆的蚕业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提升,然而根据调查分析,全市蚕茧总体质量低于西南地区的平均水平,由此导致该市蚕丝只能面向低价市场,制约了茧丝绸行业的良性发展,对桑蚕资源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影响蚕茧质量的因素

针对重庆蚕茧质量现状和水平,要提高蚕茧质量,首先要分析蚕茧生产的各环节对蚕茧质量的影响,同时,将整个过程与西南地区的云、川、陕以及华南地区的广西进行对比分析。

桑蚕干茧生产流程为:

通过对流程的分析认识和实地观察,桑蚕干茧的生产流程涉及到5个环节7个因素,即选择优良的蚕种进行育种和养殖,在此过程中,要选择适应区域性气候的优良蚕种,应考虑区域性气候和桑叶能否满足蚕儿生长的需要,养殖方式上尽量减少传统养殖,积极推广和运用大棚养殖,确保蚕体健康,以保证蚕子的生长质量和成茧质量。当蚕子达到大眠后进行上蔟,蚕儿在蔟中吐丝结茧,该环节应考虑蔟中适当的温湿度和蔟具,减少传统的上蔟方式,尽量采用方格上蔟,以保证蚕儿正常吐丝结茧;然后进行鲜茧收购,并将所收购的鲜茧及时烘干。此烘茧环节是鲜茧形成后保证蚕茧质量的重要环节,烘茧时期的掌握、烘茧温湿度高低、烘茧时间长短、烘茧方式等均是影响干茧质量的重要因素,为了保证烘茧质量,在烘茧方式上采用热风式烘茧机进行烘茧。

西南片区养殖环境条件和技术的调查对比与分析

从上述现状调查发现,云、川、陕和广西蚕茧质量等级、平均质量标志、综合质量水平均优于我市,经查阅有关资料、请教相关院校学者、教授、行业主管部门指导和现场考察,云、川、陕和广西养殖技术、收烘技术、气候条件、从业人员等质量现状以及科研状况和政策等方面的情况如下:

1. 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气候温和,日照充足,劳动力充足,用工成本相对较低;技术创新基础扎实,自主选育出一系列适合广西气候条件的高抗、高产、优质蚕桑品种。在实施产业政策上,牢牢抓住“东桑西移”的历史机遇,把种桑养蚕作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帮助农民实现增收的一项新兴产业来抓,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广西茧丝绸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和法律法规,形成了上下齐抓蚕桑生产的氛围。注重蚕桑良种繁育体系建设;重点培育和推广适合于本区域性气候的“两广二号”蚕品种及“桂桑优”、“桑特优”系列桑品种。积极推广和采用多批次滚动养蚕的养殖技术和方格蔟上蔟方式提高蚕茧质量。与此同时,坚持科学规划,加强科技创新,推进规模生产,发展精深加工,充分利用蚕桑资源进行桑枝造纸、培育食用菌,蚕沙生产有机肥、提取叶绿素、蚕蛹食品,桑叶茶、果桑等综合开发,全面提升蚕业的综合利用水平。

2.云南省。云南省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东桑西移”战略机遇,着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继烟草、茶叶、花卉产业获得快速发展之后,积极培育茧丝绸这一绿色支柱产业。经过努力,全省茧丝绸产业发展迅速,桑园面积进一步扩大,产业链不断延伸,实现农业产值10亿元,促农增收5.8亿元。云南省加大了对茧丝绸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龙头企业为全省茧丝绸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理念,注入了发展资金,引入了先进技术,拓宽了市场,有效地带动了产业发展,全行业已初步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体制。通过技术扶持,广大桑农种桑养蚕的技术水平得到提高,养蚕能手不断涌现,产品质量得以提高。通过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带动和农户参与,云南省茧丝绸产业发展迅猛,比较优势日益凸现,经济效益提高显著,各县区政府、企业及广大桑农的积极性得到进一步提高。

3. 四川省。四川省按照引进与自主研发相结合原则启动新品种研发,利用直属蚕种场的技术力量,发挥品种审定的引导作用,进行品种区域试验和品种适应性改良,健全良种繁育体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抓好人才培训和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四川省农业人口具有栽桑养蚕的习惯,重点培养专业大户,按照“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一村连多村,多村成基地”的模式,发展蚕茧出口生产基地。2010年全省养蚕农户120万户,桑园面积180万亩,发种205万张,产茧142万担。在“十一五”期间,桑园面积基本稳定,养蚕户数减少,户均规模逐渐扩大,发种量减少,单产逐年上升,全省蚕茧总量和质量保持稳定,蚕桑产业稳定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加。

4.陕西省。陕西省茧丝绸行业通过加强宏观调控,深化蚕茧流通体制改革,积极推进贸工农一体化,通过实施“东桑西移”工程,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了产业化水平提升,组织化程度提高,市场化规模拓展,蚕桑生产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蚕茧生产方式的快速转变,使蚕茧质量明显提高。到2010年底,全省桑园面积120万亩,优良桑树品种普及率达90%以上,从事养蚕业的农户30万户,全省小蚕共育率达到了70%,方格蔟普及率达到了88%。大力普及省力化蚕台、养蚕大棚和专用蚕室等养蚕设施,蚕茧质量平均提高1~2个等级,鲜茧茧层率和蚕茧上车率分别达到了22%、88%。同时,获国家发明专利的“热风循环式蚕茧干燥设备”在全省推广,既节能降耗,又使干茧质量得到提高。在科研技术上,以桑园科学套种和桑枝食用菌等保健食品、蚕丝被等家纺产品的研发生产为代表,桑蚕茧丝资源综合利用的深度和广度得到拓展,全省茧丝产业逐步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通过对以上四省份的调研,我们找出了我市蚕茧质量差、蚕丝产业发展相对落后、行业整体综合效益不高的主要因素并采取了相应的对策。

重庆市总体蚕茧质量水平低的主要原因

1.蚕业基础薄弱。受地域特点的影响,80%以上的地区,均为传统的养蚕方式,蚕桑生产分布广,零星分散,户均养蚕规模较小,蚕业集中度低,科学化养蚕水平不高,养蚕技术比较落后、设施较为简陋、品种更新换代慢,桑蚕品种良种繁育体系和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实用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普及相对滞后,影响了生产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使我市蚕茧单产较低、质量较差。同时,千家万户养蚕模式,造成蚕茧收购和加工零散,粗放经营,技术标准得不到贯彻,影响了质量和效益。

2.蚕农养蚕积极性不高。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愿意外出务工,而不愿意留在家乡务农,或者说留守家里的蚕农也不愿意扩大生产规模,究其根本原因,蚕桑养殖为农民收入做出的贡献不够大,蚕茧的质量好坏影响其价格的高低,然而我市的蚕茧质量低于西南地区的平均水平,挫伤了蚕农养蚕的积极性

3.技术创新能力有待加强。重庆丝绸企业普遍缺乏人才,丝绸加工企业量小体轻,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弱,科技研发、技术改造的投入严重不足,虽然蚕桑茧丝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已初见成效,但产品附加值较低,仍然存在“非绢丝产业”发展相对落后,行业整体综合效益不高,竞争软实力与沿海地区及行业先进比差距较大。

对策与建议

1.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茧丝绸“十二五”发展纲要,加快新品种繁育工作。优良的蚕品种作为蚕茧优质高产的前提,直接关系到原料茧的质量和产量,是决定茧丝绸产品质量优劣的源头,是茧丝绸行业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科技兴农,良种先行”的要求,商务部《茧丝绸行业“十二五”发展纲要》中提出了“加强育种、功能基因等新技术的研发和利用,加快家蚕基因组研究成果转化;加强蚕、桑种质资源保护和研究,完善蚕、桑实用品种选育、繁育和质检制度”的任务。稳定优质蚕茧生产基础,应不断加大蚕品种繁育的政策措施扶持和科技投入力度,大力培育和发展适用于自动缫丝生产和不同气候环境条件的优质高产优良蚕品种。

2.继续提高蚕茧产量和质量,打牢茧丝行业原料基础。依托我市可适宜于植桑养蚕区域,凭借植桑养蚕与其他经济作物相比,比较效益高、价格高、蚕农现金收入高和生产周期短的特点,应继续在桑园管理、蚕病防治、蔟中管理、适时采茧、鲜茧收烘、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着重扩大先进技术的应用,加强蚕茧生产技术管理,减少植桑养蚕“靠天吃饭”的影响,切实提高我国桑蚕茧产量和质量。

(1)加强基础建设,改善蚕种生产设施条件。一是扶持建设原专业蚕种场对适宜本地区和区域地气候环境的优良蚕品种的研究,对现有骨干普种场蚕种繁育与催青等关键环节装备和蚕病检测设备进行更新改造。二是加大先进桑蚕养殖技术的推广运用,全面推行大棚养殖、小蚕共育、方格蔟上族的养殖技术。

(2)完善蚕桑病虫害防控体系。依托省、市、县(区)蚕技、制种、科研单位,建立和完善能够及时发现、快速反应、有效防控的蚕桑病虫害防控体系,为茧丝绸产业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保障。

(3) 提升收烘和茧丝绸工业环节技术装备水平。全面推行仪器评茧普及节能高效环保的蚕茧烘干设备,淘汰落后的缫丝生产设备,提高生产自动化程度,完善生产质量检测控制体系,有序发展丝绸深加工。

养蚕的过程范文第5篇

为了引导学生确立探究的主题,以科学四年级《养蚕》这个单元的教学探究为例,我来谈谈我在教学中是如何引导学生确立探究主题的。

《养蚕》单元设计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来进行设计的:让学生亲历蚕一生的变化过程从而体会生命世界的神奇与伟大;让学生通过养蚕活动开展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最后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养蚕》单元的探究活动就围绕蚕一生的变化过程来进行的,为了帮助学生自己确立探究主题,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在讨论中引导学生自己确立探究主题

在开展教学之前,我就和学生一起来讨论:“你知道蚕是一种怎样的动物吗?关于养蚕你们想研究些什么问题呢?”为了启发学生的思路,我找了很多关于养蚕的图片,示范性的出示了四幅关于蚕的进食、呼吸、健康、住处等图片,于是学生提出了许多有意义的问题,确立了很多探究养蚕的主题:例如:探究蚕每天进食的次数、蚕是否只食桑叶、蚕怎样蜕皮的、用莴苣叶喂蚕的吐丝情况、怎样分辨蚕的雌雄、蚕蛾的问题等。

1.探究蚕进食的次数

学生为了探究学生蚕一天的进食次数,设计了控制变量的科学研究实验研究蚕的进食情况。选择了同一天孵化出的5条蚕作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不同的蚕进行几次喂食,不变的条件是:桑叶的大小、同时孵化的蚁蚕、相同的温度以及湿度,而改变的条件是:喂食的次数,每天观察,探究蚕进食的次数。

2.探究蚕是否只食桑叶

这个问题是学生很感兴趣的问题,也是很想探究的问题。于是,学生将想了解的问题设计为探究主题,研究蚕的食物。学生选择了蚕可能吃的食物:莴苣叶子(莴笋的变形)、生菜叶子、榆树叶子、桑叶,进行研究,控制变量,看蚕是否会食用,并且观察最后是否都要吐丝,蚕丝的颜色是什么。我准备的蚕都是一般的家蚕,没有其他颜色的,便于学生探究。

3.将蚕的蜕皮情况作为探究的主题

蚕一生要蜕四次皮,蜕皮后蚕的身体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学生对蚕蜕皮的现象很有探究欲。学生将蚕的蜕皮现象作为探究主题。蚕的蜕皮是学生特别感兴趣的问题,我就重点指导学生每天记录下蚕生长的情况,重点观察蚕的入眠现象和蜕皮现象,在观察蜕皮时,先让学生观察蜕皮前蚕的动作,昂头一动不动,再然后向前蠕动,从头部开始,皮裂开,逐渐脱落。指导学生按时用文字和图片记录下蚕的蜕皮情况,这样来研究蚕的生长过程。

二、选择性的将学生有价值的问题确立为探究主题

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很多,于是我就将学生所有想研究的问题罗列出来,与学生共同讨论,其中,四A廖柯毅就提出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他想研究蚕吐丝的多少与什么因素有关。当时他一提出问题,许多学生都想研究这个问题,我先肯定了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我顺势引导让他将这个作为探究主题,鼓励其设计方案进行研究。四E蒋佩柯想研究为什么蚕就喜欢吃桑叶,于是她也将其设计为探究主题,确定了探究的方法:摸桑叶的软硬、看桑叶的外形、闻桑叶的味道、查资料了解等方法探究蚕为什么喜欢吃桑叶。

三、在观察过程中引导学生将新生成的问题确立为探究主题

相关期刊更多

山东蚕业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东蚕学会;山东省丝绸总公司;山东省蚕业研究所

广西蚕业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广西农业厅

蚕学通讯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