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给孩子的心理教育

给孩子的心理教育

给孩子的心理教育

给孩子的心理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研究

引言

近几年,校园暴力事件时有发生,并有愈演愈烈的势头。屡禁不止的校园暴力事件不仅给学校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也给受害者带来了心理阴影。校园暴力事件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导致校园暴力事件出现的原因往往是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没有及时得到家长和教师的疏导。而造成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主要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另外,我国的学生心理教育相对落后,没有形成一个较为健全、完善的体系。俗话说,“解铃还须系铃人,心病还须心药医。”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融入家校合作教育方式,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本文针对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列举了一些具体的措施。

一、小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第一,对于孩子来说,父母是第一位老师。所以,家庭教育对孩子形成健全的心理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1]。如果孩子能够在和谐的家庭氛围中成长,其心理状态自然而然也会获得良好发展。但是由于很多家庭的父母都承担着繁重的工作任务,甚至有些孩子的父母离异或外出务工,这些客观因素导致孩子缺少父母的关爱,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产生心理问题。第二,孩子承受过高的学习压力也会导致心理问题。很多父母给予孩子很高的期望,并且给孩子安排了很多兴趣班、补课班。但是家长本身的能力有限,很难合理地协调孩子生活和学习之间的关系。有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态度恶劣,甚至恶语相向。有的家长则采取放养的教育方式,对孩子不管不顾,认为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这些问题都会消失。这些不良的教育方法严重打击了孩子的自尊心,从而引发孩子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2]。反之,有些独生子女家庭对孩子过于溺爱,父母全方位的照顾严重影响了孩子抗挫折能力的形成。第三,很多教师在传统教育理念以及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往往会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很多教师在教育工作中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并没有采取合适的措施来防止学生产生心理问题。有些教师往往会忽视成绩较差的学生,甚至会对学生做出不当的指责。这些不合理的教学行为都会给学生增加学习负担,也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发展。另外,有些学校也没有足够的资源来开设相应的心理辅导课程,这就导致学生在出现心理问题时,难以得到及时的关注和引导。

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策略

(一)转变家长的教育认知

家长的行为和语言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发展。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就需要家长能够全面认识和了解自己的孩子,并与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家长在和孩子沟通的过程中应该保持平和的心态和平等的姿态,以朋友的身份来了解孩子身上发生的事情,并让孩子有表达自我的机会[3]。如果家长发现孩子的心理或行为上出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最不应该采取的措施就是打骂孩子。这种处理方式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会给孩子带来额外的伤害。家长可以将自己观察到的问题反馈给教师,和教师一同解决孩子自身存在的问题。

(二)尊重孩子,减轻孩子的学习压力

目前,我国教育部门一直在呼吁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很多学校都采取提前放学、减少课后作业量的方式来减轻学生的负担[4]。但是,部分家长认为这样做是在浪费时间。所以,很多家长都会不顾孩子的兴趣和感受,自行给孩子安排各种各样的兴趣班、课后班。这种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想法,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压力,孩子往往也会产生严重的叛逆心理。所以,家长在给孩子安排课后班时,要根据其实际的学习能力和客观情况,并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以达到培养孩子特长的目的。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注意尊重每位学生,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对于比较调皮的学生,教师要多多给予关心和爱护,在维护学生自信心和自尊心的前提下,用爱影响学生。

(三)学校加大师资投入,建立科学完善的心理教育体系

对于学生来说,学校是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所以,学校应加大师资投入并建立科学完善的心理教育体系,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建专业的心理教育教师队伍。条件较差的学校可以聘请心理教育专家对在校教师进行培训,从而提高学校教师整体的心理教学工作能力。同时,学校也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交流,帮助家长正确认识心理教育工作,从而达到学生、家长、教师共同进步的效果。

(四)成立家长学校,营造良好环境

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来说,家庭教育起首要作用。但是很多家长由于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而采取了很多极端的教育方式。有些家长会疑惑,过去就用这样的方法教育孩子,为什么现在就不可以了?这是因为随着时代的变化,过去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不适用当下的情况了。学校应该积极组织家长共同探讨心理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并给家长介绍更为科学有效的心理疏导措施,指导家长正确教育孩子。必要的时候,教师也可以利用互联网来与家长进行沟通,共同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从而保证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

结语

给孩子的心理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城市独生子女 心理社会化 家庭教育

独生子女就是只有一个男孩或者只有女孩,没有兄弟姐妹。[1]大多数人认为独生子女不好教育,很久以来就有大量研究证明此问题。孩子是父母的未来,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父母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孩子一人身上。但是家长给孩子营造的一切物质条件成了孩子心理脆弱的温床,导致许多孩子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着心理问题,心里脆弱,经不起风吹雨打就成为了独生子女普遍存在的弊病。

这些心理问题由来已久,这也引起了学多专家特别是家长的注意,都在探讨如何正确引导孩子、教育孩子,如何才能完善独生子女的心理社会化过程。城市独生子女心理社会化是指“在特定的城市环境下,培养独生子女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积极的人生态度的教育过程。孩子心理品质如何,包括心理特点、性格形成和诸项心理水平,与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有着直接的联系。所谓家庭教育,就是“父母或者其他年长者在家庭内自觉地、有意识地对子女进行教育”,[2]其任务是“儿童入学前主要是使儿童的身心得到健全的发展,为接受学校教育打好基础;在儿童入学后,主要配合学校教育使其品德、智力和健康得到正常发展,将来能成为国家的建设者”。[3]

一、城市独生子女的生活现状

1、计划生育政策导致家庭成员的缺失。《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规定,“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子女。”我国从1971年开始全面开展计划生育,经过39年的努力,我国人口增长的速度得到有效地控制,全国育龄妇女的总和生育水平已经在1.5上下。独生子女人数已超过1亿人,占总人口的8%左右,而由独生子女加父母组成的独生子女家庭也成为城市中最基本的家庭模式。20世纪80年代,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第一批独生子女已经到了适婚年龄,在许多地区,特别是经济较发达的地区,计划生育政策在有效的执行,大部分城市家庭一家只生一个孩子。节育使中国少增长4亿多人口,但也造成独生子女的家庭成员出现了重大缺失,在缺少兄弟姐妹的家庭环境背景下,他们只能与成人为伍,但家长的繁忙工作使之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和持久的耐心和孩子面对面的交流,而且导致孩子从小就开始在孤独中生活、在孤独中自娱自乐、在孤独中孤芳自赏。

2、邻里之间交往较少,孩子从小缺少玩伴。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施行,城市里逐渐形成了以三口之家为主的独门独户的居住格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更加速了城市居住小区的建设,但也冲淡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似大家都住在一个小区里,邻里之间的关系却不像想象中和谐,“冰冷的水泥墙、坚固的防盗门”就成了小区生活的真实写照。邻里关系淡漠、表面化、形式化使得家长不放心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一起玩耍,生怕自己的孩子被人欺负,也担心自己的孩子会闯祸。虽然孩子对这些并不是很了解,但是家长会经常会给孩子灌输一些“出去不要和不认识的人玩”、“不要随便和别人说话”、“只能在某某地方玩,不许跑的太远”的思想。类似这样限制性的话语还有好多,这无形会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

3、大部分玩耍的时间被各种“班”占用。中国儿童的教育向来是随大流的教育方式,这体现了我国儿童教育的普遍求同性,也揭示了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普遍心态,孩子白天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晚上继续接受家教的再教育,周末参加各种钢琴班、绘画班、书法班,更有甚者,以游戏为主的孩子们输了的一方也要以背唐诗为补偿。这种看似优质教育、素质教育的丰富多样的教育方式,无形中违背了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更违背了孩子心理发展规律。

4、家庭专制型教育,保护伞作用强大。在我国城市独生子女家庭教育普遍存在着“专制型教育”的模式,在孩子小时候就灌输“要做个好孩子、要好好学习”的思想,要求孩子按照家长设计的线路完成所有事情,如果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家长一律以“听话”不分黑白的压制孩子所有的想法。有些家长担心孩子被别人欺负或者惹是生非,禁止孩子接触其他孩子或者其他人。于是孩子从小习惯一个人摆弄各种玩具、图书,享受着自己的小世界。到了上学年龄,显然不习惯学校的集体生活,有些孩子胆小怕事,而有些孩子却盛气凌人。

5、独生子女压力过大。每一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个美好未来、美好的前程。对于独生子女的家庭更是这样,因为家里只有一个孩子,家长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这就势必会给孩子幼小的身体增加许多隐形压力。如果家长对孩子的希望恰如其分,而孩子能够理解家长的希望也把学习做为一种兴趣,那么这种希望就会成为孩子成长和发展的动力。如果家长期望过高或者过低都会无形之中给孩子造成一种心里不适应感。长此以往,大多数家长都忽略了孩子所能接受的限度,对孩子的定位不够准确,从而常常是希望过高。在虚荣心和攀比心的强烈作用下,家长不顾实际情况,最大限度地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为孩子提供最优越的学习环境,给孩子请最好的家庭教师。但家长并没有意识到,在提供这些物质条件的同时,也给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容易使孩子出现厌倦学习,害怕与家长沟通,甚至在独生子女群体中出现“为爸爸妈妈学习”“学习好坏只是家长用来炫耀的资本”的畸形想法。这不仅摧残了儿童的创造能力和身心健康,而且使孩子过早的背上了沉重的压力,失去了孩子本来的天性。

二、如何对独生子女进行心理社会化教育

1、父母要做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群体、基本单位,它是对独生子女的心理社会化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因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他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向孩子提出教育的要求和示范。在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教育的观点,方式方法,作风和习惯,品德和修养都会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孩子心理社会化发展的过程。因此,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心理塑造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家长必须认识到教育独生子女的重要性,为了使孩子能够更健康、更聪明、思想品德更高尚、更富有美的感受力和情操,家长首先就需要在孩子的心理社会化教育中做足功课,懂得如何从出生就开始有目的、有计划、正确地、科学地抚养和教育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正确的、科学的家庭教育使得孩子从小就有健全的心智,加强孩子的心理社会化教育,从小远离不良习惯,使家庭教育真正成为发展孩子心理品质、培养个性特征的基础。

2、创造群体氛围,消除孩子的孤独感。儿童与儿童的接触交往,是孩子的一种心理需要,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作为家长,要尽量在孩子适当的年龄把孩子送到幼儿园、托儿所,充分发挥群体对孩子的影响。周末鼓励孩子出去活动,和同社区的小朋友玩,并教育孩子和邻里的孩子和睦相处。这样长时间的玩耍过程中,就会形成邻里之间的“孩子堆”。在孩子逐渐成长的过程中,不仅会消除孤独感,小时候的小伙伴也可能成为日后的挚友。此外,家庭氛围的营造也是消除孩子孤独感的重要因素,要让孩子享受到爱,孩子自然会感到家人带来的温暖,从而不会有孤独的感觉。家长可以抽时间与孩子做游戏、多交流,多鼓励孩子参加学校组织的一切集体活动,培养孩子的集体主义精神,从而消除孤独感给孩子留下的心理阴影。

3、敢于让孩子吃苦,培养孩子的抗挫能力。由于家长专制教育的保护伞功能强大,娇气、蛮横成了某些独生子女的特点。要教育孩子健康的成长,教育孩子心理健康发展,就要消除娇气。家长要敢于让孩子吃苦,吃苦才能克服身上的娇气。孩子用娇气、蛮恨抵制父母的管理,这是常有的事,而这种习惯正是父母长期娇惯的结果。现代家庭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如果只顾让孩子过得舒服、安乐,而不对孩子进行吃苦耐劳的教育,这对孩子心理素质培养起不到任何有益的作用。所以独生子女的家长更应该为孩子设置一些障碍、困境,让孩子在暴风雨中经受锻炼,使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更强。

感受挫折对于孩子的的成长亦是十分重要的事情,在经历了各种挫折后,可以增强对挫折的心理承受力,有助于以后抵御受挫的心理冲击,对于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有着积极的作用。当孩子遭受挫折的时候,家长首先应该镇定自若,稳定孩子的情绪,鼓励孩子敢于面对困难,正视挫折,积极引导孩子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还要帮助孩子总结教训,防止类似事情再次发生,告诫孩子要学会保护自己、照顾自己,类似的挫折自然会减少。

4、注重培养独生子女的宽容豁达的品格[4]。家长应该从小就培养孩子宽容豁达的品格,宽容豁达是一种美丽的感情,也是一种良好的心态。家长应该循循善诱的告诉孩子在人的一生中吃亏、被误解、受委屈的事情是不可避免的。家长要引导孩子设身处地,对换“角色”地思考问题,帮助孩子全面的评价别人,多看别人的长处,不能总看别人的短处,拿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比较,让孩子明白“宰相肚里能撑船”的真正含义。家长还应该让孩子明白,好东西大家一起分享才会高兴的道理,要让孩子知道伸出自己的手帮助别人是一种美德,自己的给予带给别人的安慰和快乐,也会带给自己快乐。总之,要让孩子明白,永远都要有一个宽容豁达的心去对待别人。

参考文献:

[1]孙少强.家庭教育心理学讲话[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82.

[2]胡乔木.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

给孩子的心理教育范文第3篇

一、以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为依据开展心理素质教育

小学阶段是儿童智力、动机、情绪、态度、性格、行为、品德、自我等各种心理素质形成和发展的重大转折时期,教师应把握这一重要的时机,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以往由于课业过重造成学生心理失衡的现象已不存在了,但由于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又给孩子造成精神困扰和心理上的新的失衡。又由于现在的孩子缺乏磨练,有很多孩子都变得敏感、脆弱,心理素质欠佳。如网上曾报道一个案例:某所中学有一个学生在考试期间利用手机抄袭,被老师发现,老师没有批评她,反而告诉她下课后去取手机。这名学生下课不但没去取手机,反而在下课的十分钟里从四楼跳了下去。这样脆弱的孩子,经受不住小小的一点压力,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将很难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所以,加强儿童心理素质教育是传递社会文化、塑造道德品质、陶冶高尚情操、发展个性特长的必要条件。由此可见,加强儿童心理素质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也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以班主任良好的心理素质影响自己的学生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潜能的发挥是受心理状况影响的,要做合格的人才,必须有良好心理素质。儿童心理素质的培养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全面扎实的教育能力。作为班主任,在工作中一定要注意自身的形象和素质,特别是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一定要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们,他们会向你学习,会以你为榜样。孩子和你相处的时间是很长久的,你的影子会留在孩子的记忆中。孩子由于年龄小,形象思维丰富,感性认识充分,教师的思想、情绪的轻微变化都能给他们带来举足轻重的影响。当教师进入教学活动时,就要卸掉自己的心理防护,坦诚地面对孩子。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掌握辅导的基本技巧,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面带笑容,倾情参与到活动中,让孩子有如沐春风的感觉,体会到老师的真挚感情。所以,教师一定要倾情投入整个教学活动,以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三、在各科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

各科课堂教学是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

各科教师应当通过对心理学及其他有关理论的学习,以新课程的新理念指导教学实践,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改进对待学生的方式:以身作则,和孩子平等相处;充分了解每一个孩子,珍视每一个孩子的独立个性;赞赏孩子的成就,让他们知道自己的进步;给予他们表达思想和感情的机会;聆听他们的倾诉;在不同场合观察孩子的行为表现,给予适当的心理辅导,扎实地把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意识地在各科教学中渗透。

教学活动设计是搞好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要从提高学生认识、情感与行为技能的角度设计教学活动。要强调孩子的主体地位与主体需要,教学要适应孩子的发展,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创造性的培养。例如:知识分类的目标教学;注意从孩子对知识的认知过程来设计教学,愉快教学,注重孩子的兴趣、情感与创造;成功教学,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成就感。

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以及教学上的某些弊端等原因,在班级里总有一部分学习困难孩子,这些学习困难孩子,常常得不到教师的关注,自信心低下,自卑心与日俱增,厌学、畏学、乃至逃学。帮助学困生提高自信与学习技能,以及对学习的积极态度与兴趣,是课堂心理辅导的主要内容之一。作为教师要牢牢把握住课堂教学中的心理素质健康教育,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积极探索研究孩子的心理活动。课堂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它不仅是智育的主要渠道,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

四、在课堂评价中培养孩子心理健康素质

给孩子的心理教育范文第4篇

(一)幼儿家长缺乏正确的教育理念

家长在教育孩子时经常出现一些错误理念,比如说认知错误、虚荣心和情绪心理等。首先,家长在认知方面经常将孩子把孩子“听话与否”作为衡量孩子好坏的标准,实际上这并不科学;其次,家长对教育孩子有虚荣心,主要体现在对孩子的吃穿的问题上的无限制的给予,这也是欠妥当的;最后,家长在教养孩子时有情绪心理,殊不知家长对待孩子的情绪化是导致家庭教育问题的重要原因。

(二)幼儿家长没有科学的教育方法

据调查当前比较多的家庭教育方法集中在两端,即溺爱和专制。一方面,家长有补偿心理,想将自己童年时代的缺憾,用完整的享用来对自己加以补偿;另一方面,家长自己父辈教育的影响,认为孩子不管不成才,因此时刻管制孩子,使其不能放开自己的手脚。前者容易导致孩子的骄横心理;后者容易导致孩子的懦弱心理。实践证明这两种教育方法都是不科学的。

(三)幼儿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从孩子的身上能找到父母的影子,这不仅指长相及外形,更重要的是行为和心理上,这就是父母烙在孩子心理的痕迹。没有父母愿意让的孩子从的父母的生活中学不好的东西,但不好的东西往往被孩子学的最彻底,且给他们今后的人生带来重大影响。特别是父母关系不和且经常争吵对孩子的影响是持久而深远的。因此,作为父母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特别是良好的心理环境是至关重要的。

二.解决幼儿家庭教育问题的相应对策

(一)家庭教育中应该有规则

教育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幼儿教育中之所以会出现“5+2=0”的现象,从很多程度上说明家庭教育2天的教育,没能为5天的幼儿园教育提供很好的辅助条件。因此幼儿在家也应该制定、执行一个符合科学生活常规或制度,培养幼儿有规律、有规矩的生活,避免其在集体生活中出现问题。

(二)家庭教育中应该体现正面教育

一个人的人格、性格定性就是在其人生的前10年内,而幼儿家庭教育就是这10年的中间阶段。在这个时段中,特别是在饭桌上,父母尽量不要谈论工作带给自己的辛苦、无奈和悲惨的人生,因为这会不经意的刻在孩子幼小的心里,直至难以抹去。作为父母要谈就要谈论工作带给我们的成绩感和幸福感,或者要以正面的心态、积极地看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领导对自己的不公正。注意,这不是让家长跟孩子撒谎,而是一个成熟的人应该具备的优秀品质。坚持正面教育确实是一件很难的事,但这跟孩子一生的影响来比,还不算什么。

(三)家庭教育中应该教育方式一致

给孩子的心理教育范文第5篇

一、什么是理性教育

在哲学中,理性是指人类能够运用理智的能力。相对于感性的概念,它通常指人类在审慎思考后,以推理方式,推导出结论的这种思考方式。我认为理性教育,是指父母能用正确的道德观念、是非观念以及教育方法,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教育和引导,而不是一味的娇惯孩子对于孩子百依百顺,也不是对孩子实施强权教育一味的进行斥责和打骂。

二、理性教育的重要性

(1)有助于幼儿良好性格的养成。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与生俱来的,而教育孩子也是为人父母的责任,在一定程度上。“爱”和“教育”并不相悖,因为在孩子的某一年龄阶段,理性的教育与惩罚是孩子“长记性”的很有用的方式,也不至于对孩子的身心造成无法磨灭的伤害,对于塑造孩子良好的性格有益而无害。

(2)有助于幼焊牡舨缓玫幕迪肮摺@硇缘慕逃包括父母耐心的说教、倾听、宽容并用正确的方法去引导孩子去认识、分析自己的行为对与错,并帮助孩子改掉自己的错误,在宽容的环境中孩子会慢慢学会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使自己朝着越来越优秀的方向发展。

(3)理性教育助于营造和睦的家庭氛围。家庭是儿童成长最重要的场所,家庭在塑造儿童性格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家庭成员之间的教育理念的统一和一致对于营造和睦的家庭氛围至关重要。

事情是发生在我曾经教过的一个叫妮妮的孩子和她妈妈身上,一天妮妮的妈妈有事情来接孩子接得晚了点,妈妈来了后,妮妮就扑进妈妈的怀里说――

“妈妈,给我买冰淇淋吃嘛!”

“妮妮,真的很抱歉,妈妈现在还不能给你买,因为你才拉过肚子,冰淇淋太冷了,对你肠胃不好!”妮妮妈妈坚定而平和地说。

“可是,妈妈,我好口渴,我就要吃嘛!”妮妮说。

“妈妈不会给你冰淇淋的,因为它对你身体不好。”

“我就要吃,我就要吃,我就要……”话音刚落,妮妮便大声哭了起来!

“妮妮,今天无论如何妈妈也不会给你买的,哭是不解决问题的。”尽管妮妮哭得很大声,妈妈却没有让步。

围观的人家长越来越多,妮妮也哭得越来越大声,也有的爷爷奶奶上来劝说。妮妮妈妈并没有因为其他家长的劝说而退步,并再次明确地重复了一遍“妮妮,听妈妈说,我今天是不会给你买冰淇淋的,原因我已经说过了,它对你身体不好,如果要是想哭妈妈就一直陪你哭,等你哭够了我们再回家,你自己选吧。”妮妮作了短暂地停歇后,依旧在大哭大闹。在此期间妮妮妈妈,会时不时地问她,“你不哭我们就回家了”,妮妮一直哭着,直到她觉得妈妈真的是不会妥协了,这才忍住不哭。后来我问妮妮妈妈“看着孩子哭成那样你不心疼吗?”妮妮妈妈回答我说:“我当然心疼了,可是我知道一旦我妥协了,这样的场面还会再现,而且愈演愈烈,所以我坚持住了。”

三、不理性教育带来的危害

2004年,在云南的一所大学里发生了一件让人震撼的事情:一名叫马加爵的大学生杀害自己宿舍的几名同学,并且手段残忍极了。事后,专家分析,这件事发生在马加爵身上,并非偶然。因为,从小马加爵生活在一个缺乏爱和温暖的家庭,家里贫穷,爸爸脾气暴躁,总是殴打他和妈妈,这让年幼的马加爵心里留下了很大的阴影,成了他以后犯罪的根源。可见,理性和爱的家庭教育是多么的重要。

四、理性教育孩子爱是前提

冰心说:“有了爱就有了一切。”陶行知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人类最伟大的情感,是所有高尚品质和美好道德的核心。对于孩子,特别是年纪越小的孩子,感受到爱更加重要,由此可见爱的教育的重要性。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就是让他懂得爱的内涵,懂得正确对待各种爱――家人的爱、朋友的爱、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爱。 “爱的教育”是幼儿健康成长的必不可少的前提。

五、如何理性地教育孩子

(1)给予孩子尝试改进的时间。每个孩子都会有犯错误的时候,家长要给予孩子尝试改进的时间。面对孩子的问题,作为家长要心平气和地与孩子探讨产生的原因,提出严格的要求和建设性的意见和方法。我相信家长长期坚持下去孩子就有被信任、被重视、被关爱的感觉。允许孩子犯错误,给他改正的时间。

相关期刊更多

初中生世界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广州文艺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广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北方作家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甘肃省酒泉市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