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痛风的医疗方法

痛风的医疗方法

痛风的医疗方法

痛风的医疗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痛风性关节炎;急性;湿热痹证;中医治疗;综述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主要临床症状和体征为骤然发生的下肢小关节红肿热痛、拒按,局部触之灼热,得凉则舒,伴发热口渴,心烦不安,溲黄等。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蛋白、高嘌呤饮食成为诸多家庭每日的餐饮习惯,加之饮酒、焦虑、疲劳等其他因素,痛风的发病率不断增高,并且不断呈现城市化、低龄化趋势[1]。我国男性痛风患病率约为0.83%~1.98%,女性患病率约为0.07%~0.72%[2]。因此,一些医家尝试从中医角度对痛风性关节炎急性期的治疗加以研究。笔者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中医学治疗进展加以概括归纳,总结如下。

1 中医学内治法

1.1 中药汤剂 元・朱丹溪《格致余论》云:“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己自沸腾,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湿地……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汗浊凝滞,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阴也。”因嗜食肥甘厚腻,困阻脾胃,聚湿生痰,导致脾胃运化失司,痰湿从阳化热,湿热内蕴,重浊黏滞趋于下行,痹阻筋脉,故见下肢关节肿痛;又因脾胃失司,湿热流注脾胃之经,因而大多数患者发病之初可见第一跖趾关节疼痛。因其归属于中医痛风之湿热蕴结证,主要临床表现以热居多,故在治疗上多采取清热祛湿、宣痹止痛之法。因此,一些医家常以四妙汤、宣痹汤、白虎汤等作为基础方,根据患者的不同临床症状,随症加减。

1.1.1 四妙汤 出自《疡医大全》,因其含有清热利湿宣痹之品如黄柏、苍术、薏苡仁、牛膝等,故诸多医家在临床上通过对四妙汤进行加减来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石向欣[3]运用加味四妙汤(黄芪、生薏苡仁、苍术、川牛膝、金钱草、汉防己、川萆Z、威灵仙、土茯苓、白芍、甘草)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50例,痊愈率70%,总有效率100%;且无明显毒副作用。居建伟[4]在对84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口服秋水仙碱的基础上,加用加味四妙汤,治疗14 d后,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IL)-6、IL-8、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水平均有降低,且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赫军等[5]运用山大颜合四妙汤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30例,总有效率为96.67%。蒋花[6]运用加味苍术白虎四妙汤治疗急性痛风患者32例,总有效率为96.88%。总之,以四妙汤作为基础方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有较明显的疗效。因四妙散方中以黄柏为君,辅以苍术,共奏燥湿之功;佐以牛膝通经活血,补肝肾,强筋骨,引药下行;薏苡仁祛风除湿,通痹止痛。诸药配伍,随症加减,共奏清热燥湿之效。

1.1.2 宣痹汤 谢世松[7]认为,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属湿热、痰瘀闭阻经络关节、肌肉,治疗上应采取祛风除湿、清热通络之法,并以治疗风湿热痹之宣痹汤为基础方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患者42例,总有效率为97.62%。蒙康龙等[8]对58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给予对症处理后,加服宣痹汤治疗,总有效率为96.6%。李征[9]运用宣痹汤治疗急性发作的痛风性关节炎患者53例,总有效率为94.3%;且治疗后患者的红细胞沉降率(ESR)和C-反应蛋白(CRP)明显下降,并对肝肾的影响较小。宣痹汤见于《温病条辨》,其基本组成为防己、连翘、山栀子、滑石、薏苡仁、半夏等,方中防己循经入络,专除经络之湿,通痹止痛为君药;配伍滑石、赤小豆、薏苡仁以利湿,杏仁通调水道,开宣肺气,使湿热行之有道;半夏祛湿和中;合用海桐皮、姜黄以宣络止痛,助主药行除痹之效;佐以清热泻火之山栀子、连翘,助解骨节疼痛、灼热不适。诸药合用,集宣痹止痛、清热祛湿于一方之中,故在临床治疗中有明显疗效。

1.1.3 白虎加桂枝汤 为白虎汤加桂枝而成。白虎加桂枝汤方中石膏为君,为大寒之品,清热生津除烦,辅以知母清热养阴,两者相须,更显清热之效;佐以桂枝温经散寒,通脉止痛,可以有效缓解关节疼痛之势;粳米、甘草护胃和中,避免大寒之品损伤脾胃。方中诸药配伍清热利湿,通经止痛,因而可以缓解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关节疼痛不适等症状。因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为湿热阻滞筋脉,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在卫气营血辨证中属气分热证,故一些医家用白虎加桂枝汤治疗。杨金德[10]运用白虎加桂枝汤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28例,总有效率为100%。韩庆龙等[11]运用白虎加桂枝汤内服配合外敷金黄膏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80例,与单纯口服秋水仙碱及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的对照组相比,治疗组血尿酸、ESR、CRP显著下降,且下降水平优于对照组。邱复亮[12]运用白虎加桂枝汤联合四妙散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30例,总有效率为93.33%。何冠[13]运用白虎汤加味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46例,4个疗程后,患者血尿酸水平明显下降且接近正常,总有效率为95.65%。

1.2 中成药 虽然中药汤剂可因人制宜,但中成药携带与服用更为方便,因而一些医家采用中成药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赵恒侠等[14]用30 mL痰热清注射液加入到50 g・L-1葡萄糖注射液或9 g・L-1氯化钠注射液500 mL中,静脉滴注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85例,疗效显著。痰热清注射液中含有金银花、连翘、黄芪等清热解毒之品,可清泄湿热,故能够有效缩短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发病关节红肿时间,并减轻患者疼痛。池顺智等[15]在临床试验中采用平行对照的方法,运用痛风定胶囊联合秋水仙碱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期患者44例,1个疗程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好转,血尿酸下降,且试验组的不良反应明显少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5.45%。愈风颗粒中含有土茯苓、威灵仙等活血化瘀解毒之品,成向进等[16]研究发现,愈风颗粒在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中医证候疗效及中医综合疗效方面更具优势。

2 中医学外治法 因其操作便捷,对胃肠道的副作用小,见效迅速,许多学者在临床治疗中偏爱使用中医学外治法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期。有关研究发现,传统中医外治法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有明显优势。

2.1 针刺疗法 针刺疗法包括传统单一针刺疗法、电针疗法、针刺放血疗法等。谢新群等[17]运用围刺疗法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30例,结果,围刺组的总有效率为93.3%,且治疗后围刺组的血清尿酸明显下降,并无不良反应。雷海燕[18]采用阿是穴刺络放血加补母泻子针法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60例,总有效率为100%,并发现刺络放血加补母泻子针法较口服秋水仙碱等西药有着明显优势。金弘等[19]通过动物实验发现,采用电针疏密波能够最佳上调大鼠足踝关节滑膜内HSP70蛋白表达,从而减轻踝关节局部炎症反应。吴云天等[20]用电针针刺足三里、三阴交、阿是穴等穴位,配合足部浅表静脉及阿是穴火针点刺放血治疗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34例,发现运用针刺疗法能有效降低患者血尿酸,总有效率为91.18%。张大鹏等[21]运用针刀配合拔罐疗法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30例,总有效率为93.33%。总之,针刺疗法取穴灵活,更加突出中医学整体观念及因人制宜,且针刺疗法较为便捷干净,见效快,无特殊气味,无时间地点的限制,所以常被一些医家所采用。

2.2 药物外敷疗法 于静等[22-23]通过动物实验研究发现,痹肿消散能够有效降低痛风性关节炎大鼠血清中I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6、IL-8的含量,从而证明痹肿消散外敷是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有效药物。运用清痹散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53例,总有效率为83.3%,且治疗后患者的ESR和CRP明显下降,由此得出,外敷清痹散可减轻化学药物对机体产生的不良反应和减少患者的经济负担。何进[24]运用中药冰疗痛风膏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30例,总有效率为96.7%。中药冰疗痛风膏有明显的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之效,且冰敷对急性发作期的患者有更好的解热镇痛之效。由此观之,药物外敷可以及时有效地缓解急性期患者关节疼痛不适,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3 中医综合疗法

内外结合,辨证施治,能够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中医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疗效,从而减轻患者痛苦,缩短治疗时间。尹智功等[25]运用瑶医药饼外敷联合茵陈宣痹汤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30例,总有效率为96.67%,且无明显的毒副作用。黄建华等[26]通过对73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采用秦蜂汤合消炎止痛膏治疗,发现内外联合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关节的肿胀、疼痛症状,且疗效迅速,总有效率为88.50%。阮志华等[27]采用电针配合朱氏痛风方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患者32例,总有效率为88.5%。该法通过调节机体自身功能稳态,内外结合,疗效优于传统单一治疗方案。余智[28]运用点刺放血,针刺,中药内服、外敷的综合疗法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53例,通过点刺放血使瘀毒得出,继而针刺时先予泻法,待得气后,少佐平补之法,平补平泻共奏清热消瘀、消肿止痛之功效;在此基础上嘱患者口服中药汤剂(四妙散、宣痹汤加味),并将中药打粉外敷患处,结果痊愈21例,好转32例,总有效率为100%。崔世奎[29]运用痛风方内服及外洗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40例,治疗组的不良反应明显少于口服秋水仙碱的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4.1%,患者关节疼痛等症状明显好转。

4 小结与展望

总之,痛风性关节炎急性期病变关节肿胀疼痛、屈伸不利,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工作及生活。西药治疗大多给予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等,虽然止痛效果显著并且起效速度快;但其副作用多,对胃肠道肝肾损害较大。中医药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优势体现在:①中医中药注重辨证论治,强调因人制宜,整体观念较为突出。②中药汤剂在配伍上讲究君臣佐使的配合,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抵消或降低一部分药物的毒副作用。③口服中药汤剂的药物组成灵活多变,其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可以更好地服务于临床。④中药内服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单纯口服西药,并且中药口服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有效率优于单纯西药治疗[30]。

但是,中医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仍有不足:①中药汤剂保存、携带不方便,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中成药品种较少。②针对经中药治疗后的患者复发率研究尚无较明确的观察报道,痛风性关节炎中药治疗的长期疗效并不明确。③因诸多医家众说纷纭,目前,痛风性关节炎尚无明确的辨证分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归属热痹湿热蕴结型,是为诸多医家所认可的;但相对于痛风性关节炎缓解期来说,其辨证分型目前尚未明确[31]。由此观之,如何使中医中药治疗更好地应用于临床,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探索。

5 参考文献

[1] Miao Z,Li C,Chen Y,et al.Dietary and lifestyle changes associated with high prevalence of hyperuricemia and gout in the Shandong coastal cities of Eastern China[J].J Rheumatol,2008,35(9):1859-1864.

[2] Grassi D,Ferri L,Desideri G,et al.Chronic Hyperurice-mia,Uric Acid Deposit and Cardiovascular Risk[J].Curr Pharm Des,2013,19(13):2432-2438.

[3] 石向欣.加味四妙汤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疗效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2009,9(6):1154,1087.

[4] 居建伟.加味四妙汤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血清白介素-6、8和基质金属蛋白酶-3水平的影响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18):114-116.

[5] 赫军,李丽华,何宾,等.山大颜合四妙汤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4,21(1):30.

[6] 蒋花.加味苍术白虎四妙汤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32例[J].浙江中医杂志,2011,46(2):116.

[7] 谢世松.宣痹汤加减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疗效观察[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4(5):162-163.

[8] 蒙康龙,任惠萍.宣痹汤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116例疗效观察[J].世界中医药,2013,8(7):761-763.

[9] 李征.宣痹汤加减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3,20(10):67-68.

[10] 杨金德.白虎加桂枝汤加减治疗痛风关节炎28例[J].中国中医急症,2005,14(10):930.

[11] 韩庆龙,张高锋,徐峰,等.白虎加桂枝汤加味合金黄膏治疗湿热夹瘀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临床研究[J].新中医,2013,45(3):63-64.

[12] 邱复亮.白虎加桂枝汤合四妙散治疗风湿郁热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30例[J].浙江中医杂志,2013,48(1):46.

[13] 何冠.加味白虎汤治疗急性痛风关节炎46例[J].中国中医急症,2008,17(3):400.

[14] 赵恒侠,张江海,邱侠.痰热清注射液治疗痛风急性发作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21(10):634-635.

[15] 池顺智,李可大.痛风定胶囊联合西药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随机平行对照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3,27(11):39-40.

[16] 成向进,张会哲,林朝亮,等.愈风颗粒治疗原发性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湿热瘀阻证的临床研究[J].四川中医,2013,31(11):88-90.

[17] 谢新群,曹耀兴,李丰,等.围刺法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疗效对比观察[J].中国针灸,2009,29(5):375-377.

[18] 雷海燕.刺络放血加补母泻子针法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60例[J].针灸临床杂志,2014,30(1):21-23.

[19] 金弘,刘婷婷,陈英华,等.电针的不同波形对实验性大鼠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滑膜组织中HSP70表达的影响[J].针灸临床杂志,2012,28(7):64-66.

[20] 吴云天,许明珠,郑盛惠,等.电针配合火针刺血疗法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2,39(7):1400-1402.

[21] 张大鹏,刘轶志,姜益常.针刀配合拔罐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12):188.

[22] 于静,李微,高明利,等.痹肿消散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大鼠血清IL-1、TNF-α、IL-6、IL-8影响的试验研究[J].光明中医,2011,26(6):1125-1126.

[23] 于静,高明利,纪维峰,等.清痹散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30例临床观察[J].新中医,2011,43(3):51-52.

[24] 何进.中药冰疗痛风膏治疗痛风性关节炎30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13):44.

[25] 尹智功,刘江,肖敬,等.瑶医药饼外敷联合茵陈宣痹汤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4):13-15.

[26] 黄建华,陈金春,黄建武,等.秦蜂汤合消炎止痛膏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J].中医正骨,2007,19(5):7-8,10.

[27] 阮志华,刘阳,孙扶.电针配合朱氏痛风方治疗痛风性关节炎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12):68-69.

[28] 余智.中医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53例临床疗效观察[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2013,27(5):426-427.

[29] 崔世奎.“痛风方”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40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2012,44(2):26-27.

[30] 吴莹.中药治疗痛风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循证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

痛风的医疗方法范文第2篇

随着现代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痛风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由此导致的肾脏病越来越多。据统计,所有年龄阶段痛风患病率为0.84%[1],长期痛风而有显著性损害者占41%[2];尸检显示,90%痛风患者有肾损害,其中约17%~25%死于肾功能衰竭[3]。据欧美移植中心报道,终末期肾衰竭由痛风引起者占0.6%~1.0%[4]。由于该病进展缓慢,早期症状不典型,表现隐匿,不易引起重视,一旦出现明显症状时常常已到肾损害期,极大危害着患者的健康。因此,如何防治早期痛风肾损害,延缓痛风性肾病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众多医家运用中医治疗痛风性肾病取得了较好疗效,充分体现了中医药治疗本病的特色优势。为此,笔者现将近年来中医药的相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根据临床症状,痛风性肾病属中医“痛风痹证”、“厉节病”、“虚劳”、“腰痛”等范畴。其病因复杂,或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因年老体虚,或因饮食不节,导致脾肾亏虚,气化失常,气血运行无力,形成血瘀,蒸腾气化失司,水湿内停,则湿浊内生,浊瘀互结,阻闭经络,深入肾府,则见肾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素问?奇病论》曰:“此人必数食肥美而多肥。”说明脾肾亏虚、湿浊瘀血是痛风性肾病产生的病理基础。毛氏等[5]认为,本病正虚邪实,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湿浊内滞,聚于肾络,日久化热,耗气伤血,致肝肾不足,气血运行不畅,进一步加重水湿、痰浊、瘀血瘀滞脏腑、经络,形成脾肾亏虚、气虚血凝、痰浊瘀互结为主要病理机制,故提出以清热泄浊为治则。张氏[6]根据临床观察发现,大多数患者体胖少动,且喜食热肥甘,或嗜酒太过,因发病之初症状并不明显,故不重视,等到就诊时往往延误太久,常致脾失健运,水湿内停生痰,蕴久化热,痰热蕴结,血行不畅,瘀血内停,致湿、热、痰、瘀邪交结,穷必及肾,致肾失分清泌浊,肾络瘀阻而变生百病,故强调湿热内蕴、痰瘀阻络是病机关键。赵氏等[7]认为,痛风病一旦发展到肾病阶段,其病机已不再以湿浊痰凝热毒为主,而是发展为脾肾阳虚,故主张以温肾化毒和络为治则。

2 实验研究

研究显示,淫羊藿、薏苡仁、泽泻、车前子、秦艽能增加尿酸排泄,秦艽还可增加尿酸的溶解;泽兰、当归可抑制尿酸合成[8]。黄氏等[9]发现,威草胶囊能明显改善尿酸性肾病模型大鼠的一般症状、血尿酸明显减少、肾功能改善、黄嘌呤氧化酶

活性降低、肾组织内尿酸盐沉积物减少,说明威草胶囊能改善痛风性肾病。另有研究显示,秦皮、车前草、大黄、苍术可促尿酸从肾排除,大黄能促尿酸从大便排出体外;百合、山慈菇等具有类秋水仙碱样作用,可抑制白细胞趋化性,从而减轻痛风性关节炎的炎症反应;冬瓜皮、大腹皮、桑白皮、陈皮、木香、茯苓皮等行气利水药可提高内生肌酐清除率,增加尿量,排出尿尿酸,降低血尿酸[10]。

3 临床研究

3.1 分型论治

罗氏等[11]将45例患者辨证分为肾阴亏虚、湿热痹阻型,脾肾气虚、痰瘀阻络型,脾肾阳衰、湿浊壅盛型,分别予以六味地黄丸合宣痹汤、益肾汤合桃红饮、肾衰汤内服治疗,并配合灌肠方,水煎取汁250 ml,每晚睡前高位保留灌肠1 h。结果总有效率为86.7%,且显效率较高(40%)。刘云海[12]将该病辨证分3型治疗:①痰浊阻络、痹阻关节型,治以祛瘀通络、宣肺利湿,选用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加减;②脾肾亏虚、水湿不化型,治以温补脾肾、化气行水,方选济生肾气丸合参苓白术散加减;③脾肾衰败、湿浊滞留型,治以通腑泻浊、扶正固脱,方选温肾解毒汤合大承气汤加减。并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加减:关节痛加独活、威灵仙、秦艽、海风藤、路路通等;发烧加石膏、知母、生地黄;蛋白尿加石韦;尿有白细胞加金钱草等;下焦湿热加瞿麦、金钱草、紫花地丁、白茅根等。结果有效率达88.1%,对早、中期慢性肾衰竭缓解率达86.7%。毛氏等[13]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分期治疗本病:①初期临床症状以关节病变为主,辨证多属痰湿阻络,痹阻关节,治以祛瘀通络、健脾除湿;②中期出现腰痛或伴尿路结石、尿路感染时辨证多有湿热下注,损伤肾络,治以清热利湿、通淋排石,伴有尿蛋白或血尿甚至出现轻度肾功能衰竭时,治以健脾益肾、化气行水,兼化湿浊;③后期如出现肾功能衰竭、尿毒症,临床上多有脾肾虚衰、浊毒留滞的证候,治以温补脾肾、降逆通腑泄浊,结果取得较好疗效。

3.2 经方运用

李氏等[14]采用经方八正散加减治疗该病30例,并与西药治疗的30例对比观察,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p<0.05)。孙氏等[15]将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31例)予加味地黄汤治疗,对照组(23例)予别嘌呤醇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血尿酸、肾功能、血β2微球蛋白(β2-mg)、24 h尿蛋白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在改善临床症状、肾功能,降低血尿酸、β2-mg、24 h尿蛋白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加味地黄汤对痛风性肾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陈以平[16]在该病发作期治以祛邪为主,佐以活血,方用三妙丸合桃红四物汤治疗;稳定期以扶正为主,佐以活血,方以参苓白术散合右归丸及桃红四物汤加减,并选用大量含有生物碱类的中药,如土茯苓、秦皮、虎杖、泽泻等,取得较好疗效。

3.3 自拟方

赵氏等[7]以温肾化毒和络为法则研制温肾化毒合剂,治疗本病30例,总有效率达86.7%。张氏等[17]采用护肾痛风泰,并随证加减治疗本病35例,结果总有效率达88.57%。伍氏等[18]运用中医化湿泄浊祛瘀法组方治疗证属湿浊内蕴、瘀血阻络型痛风肾20例,总有效率为85%,且显效率较高(55%),提示该法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降低血尿酸,保护肾功能。杨氏等[19]将本病分为2组,治疗组(33例)治以扶正祛邪法,予痛风汤剂加益肾养肝合剂治疗,对照组(25例)只予痛风汤剂治疗,治疗3个月后总结疗效,结果治疗组在改善临床症状、肾功能,降低血尿酸、尿β2-mg方面均优于对照组,提示扶正祛邪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的祛邪法,尤其在改善肾小管功能上疗效更优。钟氏等[20]采用补肾痛风汤治疗痛风性肾病23例(同时给予小苏打1~2 g,每日3次口服,低嘌呤饮食,每日饮水量>2000 ml),治疗30 d后观察到总有效率为86.96%。高氏[21]以清热化湿甘润通络中药治疗痛风性肾病30例,有效率为86.7%。张氏[6]自拟四四二合方治疗本病,并与用别嘌呤醇治疗的对照组对比,结果治疗组有效率86.1%,对照组有效率75.0%,提示四四二合方有较好的疗效。宋氏[22]用痛风合剂合化瘀通脉液治疗本病30例,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服别嘌呤醇的对照组(70.0%),并且观察到中药改善代肾小球、肾小管功能的血、尿β2-mg较为明显,并在降血脂、降血液粘度上有明显优势,从而保护肾脏,改善肾功能。

3.4 中西医结合治疗

张氏[23]在应用别嘌呤醇的基础上加用益肾蠲痹方,与单纯应用别嘌呤醇组做对比,结果治疗组在改善尿微量白蛋白、血尿酸、血肌酐及血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全血粘度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郑氏等[24]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降尿酸方加别嘌呤醇治疗组(30例)及别嘌呤醇对照组(30例),进行临床疗效观察和疗效特点分析,疗程为3个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6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降尿酸方合别嘌呤醇治疗慢性尿酸性肾病,别嘌呤醇用量少,且疗效高。王氏[25]采用培土固元逐瘀泄浊法组方,并配合别嘌呤醇治疗痛风性肾病32例,与单纯应用别嘌呤醇治疗的26例对照组比较。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尤其在降低尿微蛋白、α1-mg、β2-mg、24 h尿蛋白及降低血清肌酐方面疗效显著,明显优于对照组。吴氏等[26]用丹红注射液配合碳酸氢钠及别嘌呤醇片治疗痛风性肾病32例,取得总有效率为90.6%的显著疗效。

4 小结与展望

尽管目前中医学对痛风性肾病的研究报道日益增多,但由于尚无统一的中医诊断、辨证分型及疗效评定标准,各地报道的资料之间差异较大,一般多为治疗前后的比较,缺乏对照研究,可比性差、样本含量少、重复性较差,且有关实验研究的报道相对较少,不利于学术交流和深入研究;而且中医治疗本病取得疗效的机理尚不甚明确,有待进一步探讨;且目前中药用法太繁琐,也是影响中医药推广的原因之一。虽然目前临床上有部分医家运用中药颗粒治疗本病,已较大地方便了患者,但颗粒剂与传统中药饮片疗效的比较有待进一步探讨。另外,目前临床上自拟方运用较多,故有必要进一步加强中草药防治本病的动物实验研究,并开展较系统深入的临床研究观察,力争筛选出一种疗效较好的方药在临床推广应用。

上述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本病有着独特的优势和潜力,笔者建议,应在现有研究成果基础上遵循循证医学,尽快制定统一中医诊断、疗效标准,提高临床科研设计水平及中医药整体辨证论治水平,筛选出真正有效且适宜推广的中药,提高中药组方辨证的规范性,研制成方便使用的剂型供临床使用。随着中药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医药对本病的治疗将会有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64.

[2] 蒋季杰.尿酸肾病[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89,16(1):24.

[3] 蒋 明,朱立平,林考义.风湿病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1011-1018.

[4] 陈 楠.肾小管间质疾病诊疗新技术[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 199-209.

[5] 毛荣霞,孙尚香,石春芳.痛风汤治疗原发性痛风性肾病[j].山西中医, 2008,24(5):58.

[6] 张汉新.“四四二合方”治疗原发性痛风性肾病(湿热痰浊瘀血内阻型)36利临床观察[j].四川中医,2008,26(9):70-71.

[7] 赵菁莉,杨洪涛.温肾化毒合剂治疗痛风性肾病30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信息,2008,25(4):36-37.

[8] 李 表,孙 林.现代肾脏病治疗学[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537-543.

[9] 黄天伦,夏明珠,任开明,等.威草胶囊治疗尿酸性肾病的实验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3,13(2):13-18.

[10] 沈庆法.中医临床肾脏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 206-211.

[11] 罗珊珊,曲晓路.中医辨证为主治疗痛风性肾病45例[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0,6(4):20-21.

[12] 倪 青,宋本胜.刘云海教授治疗慢性尿酸性肾病的经验[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1,2(12):687-688.

[13] 毛黎明,朱彩凤.慢性痛风性肾病中医辨治[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2005,29(6):38-39.

[14] 李华伟,李巨其.八正散加减治疗原发性痛风性肾病30例临床观察[j].国医论坛,2006,21(4):31-32.

[15] 孙劲松,蒋玉洁.加味地黄汤治疗痛风性肾病临床观察[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5,11(9):746-747.

[16] 杜兰屏,张春崧,王 林.陈以平治疗痛风性肾病的经验[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5,39(11):27-28.

[17] 张剑勇,谢 纬,杨怀新.护肾痛风泰治疗原发性痛风性肾病35例[j].中医药学刊,2003,21(11):1957.

[18] 伍新林,李俊彪.化湿泄浊祛痰法治疗痛风肾20例临床疗效观察[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23(2):17-18,29.

[19] 杨崇青,曹克光.痛风汤剂益肾养肝合剂治疗痛风性肾病33例临床观察[j].中国药师,2004,7(8):629-631.

[20] 钟 洪,赵 洁.补肾痛风汤治疗早期痛风性肾病23例[j].湖北中医杂志,2002,24(11):18.

[21] 高忠恩.清热化湿甘润通络中药治疗痛风性肾病30例分析[j].中医误诊学杂志,2007,7(3):592-593.

[22] 宋 平.泄浊活血法治疗原发性痛风性肾病临床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6,33(4):427-428.

[23] 张国胜.益肾蠲痹方治疗痛风性肾损害疗效观察[j].中医正骨, 2004,16(10):42.

[24] 郑平东,邹士林,黄 璐.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尿酸性肾病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3,4(11):644-646.

痛风的医疗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穴位注射法;产后身痛;血虚受风型证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06(a)-0169-02

Observation on Acupoint Injection Therapy in Treatment of Postpartum Body Pain Related to Blood Deficiency Under Wind

ZHANG Na

Department of Gynaecology and Obstetrics, Anyang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yang, Henan Province, 455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acupoint injection therapy for postpartum body pain related to blood deficiency under wind. Methods 52 cases corresponding to diagnosis standard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the treatment group 29 cases using acupoint injection therapy; control group of 23 patients using acupuncture with TDP therapy. Results The cure rate was 58.6%,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3.1%; control group, the cure rate was 17.4%,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65.2%. The cure rat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nd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differences were significant(P

[Key words] Point injection; Postpartum body pain; Blood deficiency under wind

产后身痛又称“产后风”、“产后痹症”,是指产妇在产褥期内出现肢体或关节、腰背酸楚、疼痛、麻木、重着者。类似于西医学中的产褥期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产后血栓性静脉炎等病范畴。近年来产后身痛的范畴扩大,也包括夏季使用空调后和人流术后调养不当而导致的四肢、关节疼痛。该研究自2012 年 1月―2015 年1月运用穴位注射法治疗血虚受风型产后身痛52例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的52例患者均为 2012 年 1月―2015 年1月该院门诊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其中治疗组共29例,对照组共23例,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患者的年龄,发病季节,病程等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治疗方法

1.2.1 治疗组 取穴气海,关元,双足三里,双太溪,双脾俞,双肾俞。取黄芪注射液10 mL(正大青春宝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和鹿茸精注射液2 mL(吉林敖东药业集团生产)混合液共12 mL,刺入穴位得气后,除足三里注射2 mL外,其他穴位各注射1 mL,1次/d,连续10 d为1疗程,经期禁用。1个疗程无效者休息7 d后,继续第2个疗程。

1.2.2 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配合TDP灯照射法[1-3]。主穴:气海、关元、足三里、配穴:三阴交、血海、阳陵泉、曲池、阿是穴。其中主穴用补法,其他穴用平补平泻法。针刺得气后留针30 min后出针。同时配合以TDP灯照射腹部神阙穴周围,1次/d, 连续10 d为1疗程,经期禁用。1个疗程无效者休息7 d后,继续第2个疗程。治疗 2 疗程后观察结果。

1.3 病例纳入标准

①平素体虚,产前产后无风湿、类风湿等相关病史; ②临床症状上有产后身痛主症及次症一项及一项以上者; ③应与痿证、风湿痹证等引起的关节酸痛相鉴别; ④妇科检查及化验室风湿检查无异常者。

1.4 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妇科学》[4]中关于产后身痛的内容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编写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中有关内容自拟诊断标准。 主症:①产妇在产褥期内,出现肢体或关节肌肉不适;②疼痛;③重着;④麻木;⑤功能轻度受限;⑥酸痛。次症:①畏风怕冷;②烦躁失眠;③乏力多汗。诊断为本病,必须具有任何 1 项主症及/或兼见 1 项次症者。

1.5 排除标准

排除X线摄片骨质有异常者,排除抗“O”、血沉、类风湿因子、C- 反应蛋白及血钙异常者。

1.6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中的有关标准拟定。治愈:身痛消失,关节功能活动恢复正常;有效:身痛减轻,与治疗前相比各方面有明显改善;无效:与治疗前相比各方面无改善。

1.7 统计方法

采用 SPSS 1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以 P

2 结果

两组产后身痛患者经2个疗程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中两组经统计学处理,经用χ2检验,发现两组间治愈率与总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两组产后身痛患者经2个疗程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2%,两组愈显率比较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唐代《经效产宝・产后中风论》中最早有关于产后身痛的论述,指出其因为“产伤动血气,风邪乘之”所致。中医学认为,疼痛的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不通则痛”及“不荣则痛”。妇人产后耗气伤津,血液耗损过多,导致气血亏虚而造成不荣则痛;气血亏虚,风寒湿邪乘虚而入,侵袭机体,以致气血凝滞,经络不通而造成“不通则痛”;造成“不通则痛”及“不荣则痛”而致产后身痛[6]。究其根本属于本虚标实。正虚卫外不固是内在基础,血虚感受外邪是外在条件。现代医学[7]认为妇女妊娠期由于激素水平急剧变化,关节韧带松弛,耻骨联合及骶髂关节轻度分离,骨盆各关节的活动性增加,加之休息不当或过劳或端坐过久、坐姿不良等,致产后肢体关节疼痛。此病临床辩证分为四型,然以气血两虚为根本,贯穿始末。故治疗当以扶正为本,补气血,益肝肾;佐以祛风除湿、散寒止痛。

在穴位注射中,主穴关元、气海、足三里为性能偏补的腧穴,有扶助正气的作用。足三里为胃经合穴,具有补气养血,补脾胃的作用,孙思邈《千金药方》中认为足三里主治百病。太溪为肾的原穴,有补肾作用;脾俞,肾俞为膀胱经穴位,有直接补益脾肾的作用,配合主穴起增强补脾补肾作用,以滋化源。诸穴合用可益气养血,调补营卫,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根本治疗目的。且穴位注射药物中,黄芪注射液有益气养元,扶正祛邪,健脾利湿的作用;鹿茸精注射液能增强机体活力及促进细胞新陈代谢。两药混用本身就具有大补元气的作用,再注射进上述强壮穴位中,起增强补益气血作用,能在短时间内迅速纠正产后气血虚弱的情况,使正气恢复,自然就把侵袭的风寒驱除出去,从而解除诸种身痛。

目前中医药治疗产后身痛的方法丰富多样,可通过辨证论治采用中药汤剂、针灸推拿疗法、中药外敷、熏蒸疗法,或综合疗法,取得显著的临床疗效[8]。产后身痛目前西医学中无与之对应的病名,也没有相应的处理办法,而且哺乳期用药禁忌也多。因此,中医药方法的研究,对治疗产后身痛具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9]。穴位注射法是中医的特色疗法, 穴位注射联合中药方治疗产后身痛实属首创,且疗效显著,病人恢复时间短,一般10 d内疼痛症状都有显著减轻,大部分2个疗程内痊愈,值得进一步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1] 林国华,董芳,等.产后身痛针灸治验1例[J].四川中医,2012,14(2):106-107.

[2] 赵彦.针刺拔罐合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产后身痛66例[J].陕西中医,2006,27(10):1273-1274.

[3] 宗蓓蓓.针灸配合TDP灯照射治疗产后身痛临床体会[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2):130.

[4] 张玉珍. 中医妇科学[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284.

[5]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95.

[6] 席恒,李凯虹.妇女产后关节痛治疗经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5(5):45-46.

[7] 陈瑞华.针灸配合中药内服治疗产后身痛60例[J].陕西中医,2010,30(2):187.

[8] 李家生.补血阳和汤辨治产后身痛经验探索[J].辽宁中医杂志,2010, 37(4):683.

痛风的医疗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偏头痛;中医;诊治规律

中图分类号:R7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11)04-0717-03

Migrain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Rule

ZHANG Zheng-Xiang【sup】1【/sup】, CAO Ke-Gang【sup】2【/sup】, FAN Ji-Ping【sup】3【/sup】

(1. Department of Neurology,Zhejia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Zhejiang Provincial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Hangzhou 310006,Zhejiang,China

2.Department of Neurology,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Affiliated Dongzhimen Hospital,Beijing 100700,China

3.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Beijing 100700,China)

Abstract:Migraine is a recurrent and progressively worsening disease,was recorded first by A-B classic.Modern Chinese medicine basically established diagnosis,syndrome classification and clinical efficacy evaluation standard of migraine. It Generally believed that wind, cold, fire, phlegm, deficiency and blood stasis had been the pathological basis of migraine onset. Migraine treatment is the stage treatment which divided into treatment of period of onset and paracmasis. It would mainly dispel an evil in the onset stage, emphasis on expelling wind, clearing heat, resolving phlegm, 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 and calming the liver tonify the deficiency in the paracmasis, focusing on tonifying qi and nourishing blood, nourishing yin and invigorating the kidney. The treatment of migraine should add different drugs and Insect Medicine combination of headache location and meridian lines based on the above treatment principle, will help improving the efficacy.

Key words:migraineChinese Medicinetreatment rule

偏头痛是一种反复发作并逐渐加重的疾病,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能力,增加家庭不稳定因素,加重社会负担。1989年美国偏头痛研究Ⅰ发现美国女性偏头痛的患病率大约为17.6%,男性为6%,有2360万人患有偏头痛。中国男性患病率为392.8/10万,女性为1579.2/10万,男女之比为1∶4【sup】[1]【/sup】,25~29岁患病率最高(1927.4/10万)。

1 中医古籍关于偏头痛的认识

在历代记载中,根据其发病的病因病机、疼痛的性质、特点、部位、伴发症状等对本病的命名为“头风”、“偏头痛”、“偏正头风”、“半边头痛”、“风头痛”、“偏头风”、“头偏痛”。“头痛”一名最早见于长沙马王堆墓帛书中的《阴阳十一脉灸经》。晋・皇甫谧在《甲乙经》中首先提出“偏头痛”的病名和偏头痛的症状、病因病机,并指出其取穴的治法。《奇效良方》对头痛和头风进行了区分,认为“凡邪令人头痛者,其邪一也,但有新久去留之分耳,浅而近者名头痛,其痛卒然而至,易于解散速安也。深而远者为头风,其痛作止不常,愈后遇触复发也”。《证治准绳》、《医宗必读》观点与此类似。此观点与现代偏头痛定义在一定程度上符合。

2 现代中医关于偏头痛的认识

结合现代量表学知识和传统中医对偏头痛的认识,根据1988年国际头痛学会制定标准,我国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脑病急症协作组在 1992年讨论制定了《头风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sup】[2]【/sup】,在1997年制定《头风病证候诊断标准》【sup】[3]【/sup】,期间在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进一步颁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由此基本确立头风的诊断、证候分类和疗效评价标准。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将偏头痛的中医证型缩减为5种,分别为肝阳上亢头痛证、痰浊头痛证、肾虚头痛证、瘀血头痛证和气血亏虚头痛证,使头风证候分类更加符合新药及临床应用。

3 偏头痛的中医病因病机

由于偏头痛发病多样,病程较久、反复、顽固,因此关于偏头痛的病因病机,历代医家论述颇多,结合古今“头痛”、“头风”等相关文献研究,一般认为风、寒、火、痰、虚、瘀是偏头痛发病的病理基础。细究偏头痛的病因病机不出外感、内伤两端。在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中,风为之长,夹寒、夹热、夹湿袭头而致头痛。脑为髓之海,有赖于肝肾精血、脾胃化生之水谷精微滋养,故内伤头痛与肝脾肾关系密切,因于肝者有肝气亏虚、肝气郁结、肝阴不足【sup】[4]【/sup】;因于脾者有气血亏虚及痰浊内生或上扰;因于肾者有肾阳不足,寒从内生或肾阴不足,风阳上扰。久病入络,偏头痛反复发作,多有瘀血。现代对偏头痛的临床研究发现偏头痛患者中瘀血阻滞型或有血瘀兼证者在偏头痛中占了较高比例【sup】[5]【/sup】,而李华【sup】[6]【/sup】证实偏头痛患者发作期和间歇期的红细胞压积显著高于正常人,且血小板聚集功能也明显亢进,表明瘀血与偏头痛的发病密切相关。

偏头痛是由复杂多因素引起的疾病,多数患者有阳性家族史和明显的遗传性,研究表明染色体1q,4q24,Xq24~28,19p13可能为MA偏头痛易感基因位点。个体体质往往影响人体对某种因素的易感性,与产生病变类型的倾向性及机体对疾病的反应性密切相关。《素问・评热病论》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偏头痛患者机体可能存在对偏头痛的某种易感性体质。具有这种遗传性“先天不足”体质的人当受诱因刺激时,容易引发偏头痛。这有待于临床和实验进一步验证。偏头痛的病因虽有种种不同,但其发病机理确有共同之处,即所谓“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但其程度及性质上又各有其特征和差异。

4 中医治疗偏头痛的特点

4.1 偏头痛常用引经药 偏头痛病因病机复杂,中医临床用药涉及面广,近代整理的《本草纲目》(《李时珍医学全书・明清名医全书大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系统归纳了治疗各类头痛的药物,各经的引经药如下:太阳头痛用麻黄、藁本、羌活。阳明头痛用白芷、葛根、升麻、石膏。少阳头痛用柴胡、川芍。太阴头痛用苍术、半夏。少阴头痛用细辛。厥阴头痛用吴茱萸、川芎。

4.2 传统理论方药使用特点 几千年来中医在治疗“头痛”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方药使用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倪世秋等【sup】[7]【/sup】人根据《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华本草》及现代临床报道,总结古今方剂用法规律,对方剂剂型演变作了系统阐述,指出偏头痛治疗药物剂型多种,但是汤剂仍然是治疗的主要剂型。杨洪军等【sup】[8]【/sup】进一步指出川芎在偏头痛药物治疗中的使用频率最高,经过合适配伍可应用于外感、内伤、寒、热、虚、实等多种原因引起的头痛;药物性味以辛、甘、苦味最多,药物以归属于肺、肝二经为主;风药在偏头痛中常规使用。杨洪军总结《中医方剂大辞典》关于头痛治疗的相关方剂,认为头痛用药具有以下4个特点:辛散之品居多,峻药攻邪,重视止痛药的使用和反佐配伍。有学者对临床偏头痛常用中药归纳为【sup】[9]【/sup】祛风药、清窍药、引经药、安神药等4种,认为以上药物涵盖偏头痛的发病机理,对临床用药有提纲挈领之作用。

4.3 名家方药使用特点 名医是祖国医学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医药理论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名医治疗偏头痛经验进行总结可为临床治疗提供思路和方法。杜福顺【sup】[10]【/sup】认为偏头痛治疗以升清降浊为旨,药以干荷叶配省头草升发清阳直达巅顶,同时选用川芎、白芷、白芍通达三阳以治阴霾,对于久病入络之人,伍以全蝎、僵蚕搜络。贺普仁【sup】[11]【/sup】主张偏头痛主要分为外风侵袭、实热上扰、肝木乘土等3型,以通经活络,疏风止痛为治疗各证的基本配方,选用丝竹空透率谷、合谷、列缺、足临泣,配用风池、曲池、绝骨等穴为一组。杨秀清【sup】[12]【/sup】用药上选用薄荷疏风散邪、清利头目,反佐制稳,认为偏头痛反复发作的原因是宿疾,选用选奇汤(《东垣试效方》)以治疗。

4.4 虫类药使用特点 运用虫类药以消散积聚于脑窍的痰浊、瘀血是近年来医家选药组方的热点【sup】[13]【/sup】。虫类药不仅擅长化瘀通络止痛,且多具搜风通络、解痉熄风之功,直趋高巅之位,正符合偏头痛病程较长,反复发作,久病入络,久病多瘀之特点。倪世秋等【sup】[14]【/sup】人发现在宋之前虫类药由白僵蚕、白花蛇等2种,自宋代至清代所用虫类药已增加到5种,包括全蝎、蜈蚣、白僵蚕、地龙、蝉衣;而现代方剂又增加地鳖虫和水致等2种虫类药。虫类药使用的增多,提示瘀血病机在偏头痛发病中地位逐渐得到承认。

4.5 不同类型头痛用药特点 根据偏头痛的病因病机可分为不同类型的偏头痛,各自有相应的用药特点。气血虚性头痛【sup】[15]【/sup】可分为气虚头痛、血虚头痛、气虚两虚头痛,对《中医方剂大辞典》相关条文进行归纳总结,发现气虚头痛治疗方药以补中益气汤为主加用川芎、茯苓;血虚头痛治疗方药以四物汤中的川芎、当归、白芍等3药出现频次最多;气血两虚头痛治疗方药以当归补血汤为主。厥阴头痛【sup】[15]【/sup】主要生理病理特征是阴尽阳生、寒温相兼、虚实夹杂,易为火热所蒸扰;、天麻、白芍、僵蚕、川芎等药物补肝阴、潜肝阳,符合体阴用阳的脏腑特点,是其常用药物。

4.6 治法特点 随着人们对偏头痛病因病机认识的逐步深入,偏头痛的治则治法也逐步完善。《内经》首开“经、藏、府”论治先河,李东垣继之提出病因分治学说及相应方药,明・刘纯在《刘纯医学全集》里对头痛治疗集之大成。张元素、朱丹溪提出的引经药学说在头痛治疗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中医治疗偏头痛的特点主要是发作期和缓解期的分期治疗。发作期多以实证或本虚标实为主,多因风寒、风热、湿热、痰浊、瘀血、肝阳上亢所致;缓解期多以本虚为主,多见阴阳气血的亏虚。治疗方面,发作期多以祛邪为主,重在祛风、清热、化痰、活血、平肝;缓解期多以补虚为主,重在益气养血、滋阴补肾。标本虚实夹杂者,可相兼为治。偏头痛在上述治则的基础上,还应结合头痛部位和经络循行路线,加用不同的引经药物,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

当代临床治疗偏头痛,多以祛风活血化痰法【sup】16【/sup】、祛风活血定痛【sup】[17]【/sup】、养血柔肝熄风通络法、补肾通络化痰法【sup】[18]【/sup】、益气养血通络法、通络熄风法【sup】[19]【/sup】、化瘀平肝法【sup】[20]【/sup】、清热平肝祛风止痛法【sup】[21]【/sup】、祛痰逐瘀【sup】[22]【/sup】等为治法。结合针灸【sup】[23]【/sup】推拿,调理情致,以标本兼治,内外齐施,达到最佳疗效。

参考文献

[1] 郭述苏, 薛广波, 王笑中, 等. 中国偏头痛流行病学初步调查[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1993, 14(2): 102-105.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脑病急症协作组. 头风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S]. 北京中医学院学报, 1993, 16(3): 69.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 头风病证候诊断标准[S].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7, 20(4): 48-49.

[4] 向兴华, 李艳. 偏头痛从肝论治的理论探讨[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4, 10(1): 70.

[5] 杨悦娅, 张云鹏, 杨雨田, 等. 偏头痛与血瘀证之关系[J]. 浙江中医杂志, 2001, 36(8): 356.

[6] 李华. 偏头痛患者血小板聚集和血液流变性观察[J]. 中国微循环, 2001, 5(1): 51-52.

[7] 倪世秋, 王继明. 偏头痛方剂剂型及用法探析[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5, 12(2): 107-108.

[8] 杨洪军, 王永炎. 头痛方剂用药规律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 2005, 30(3): 226-228,232.

[9] 崔兵, 尤可. 中医治疗头痛用药体会[J]. 山东中医杂志, 2006, 25(5): 330-331.

[10] 陈苡靖, 杜顺福. 杜顺福治疗偏头痛用药特点拾零[J]. 中医文献杂志, 2002(1): 47-48.

[11] 李岩, 周震. 贺普仁教授治疗偏头痛经验举隅[J]. 天津中医药, 2007, 24(2): 96-97.

[12] 王红娟, 阮绍萍, 杨秀清. 杨秀清主任医师治疗偏头痛的辨治经验[J].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6, 29(3): 17-18.

[13] 倪世秋, 王继明. 虫类药治疗偏头痛作用机理分析[J]. 浙江中医杂志, 2008, 43(3): 177-178.

[14] 张芝榕, 郭瑞华. 气血虚性头痛用药浅析[J].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7, 31(6): 456,458.

[15] 王洪喜, 郑文艳. 浅谈厥阴头痛常用药及药对[J]. 国医论坛, 2005, 20(3): 49-50.

[16] 王良花, 马海蓉, 王俐. 祛风活血化痰治偏头痛[J]. 辽宁中医杂志, 2006, 33(1): 85-86.

[17] 孙爱云. 浅述从风瘀论治偏头痛[J]. 吉林中医药, 2007, 27(1): 1-2.

[18] 吴沛田. 补肾通络化痰方治疗偏头痛[J]. 中国临床医生, 2004, 32(3): 45.

[19] 刘四新, 李迎微. 通络熄风法治疗偏头痛 88 例临床观察[J]. 湖南中医杂志, 2005, 21(2): 5-6.

[20] 陈春芳, 任吉祥, 姚广川. 化瘀平肝法治疗顽固性偏头痛 60 例疗效观察[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7, 27(14): 1416-1417.

[21] 张金梅. 清热平肝祛风止痛法治疗偏头痛 105 例[J]. 中国中医急症, 2007, 16(9): 1137.

痛风的医疗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关节炎,急性痛风性;中医药;内治;外治;内外兼治;文献综述

痛风是一类遗传因素或获得性病因导致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减少所引起的疾病。痛风的起因是尿酸过多,尿酸则是嘌呤代谢的最终产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饮食结构等因素变化,痛风的发病率明显上升。中医古籍中有不少对痛风病的记载,将其称为“痛风”“白虎历节”或“脚气”等。元代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首提“痛风”病名,谓:“彼痛风者也,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湿地,或扇取凉,或卧当风,寒凉外搏,热血得汗浊凝涩,所以作痛,夜则痛甚。”又明代《医学准绳六要》曰:“痛风,即内经痛痹,上古多外感,故云三气合而为痹,今人多内伤,气血亏损,湿痰阴火,流滞经络,或在四肢,或客腰背,痛不可当,一名白虎历节是也。”中医痛风即为痛风性关节炎,属“痹症”范畴,为正邪相争,脾肾失调所致。现代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痛风性关节炎除与年龄、性别、家族、遗传、地域等因素相关外,大量饮酒亦可增加其患病率[1]。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多因急性期关节刀割难忍、红肿热痛、活动受限而就医[2]。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取得了明显的进展,本文就此进行综述。

1 内 治

任延明等[3]认为痛风性关节炎为标实本虚之证,其湿热、痰饮、瘀血、浊毒之标系由津液代谢失常所生,而人体代谢大体由肝脾肾所主,故其本在于肝脾肾三脏失调。他们采用问卷调查法对146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中医症状、辨证分型进行分析,归类到《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痛风的湿热蕴结、瘀热阻滞、痰浊阻滞、肝肾阴虚4个证型中,结果显示其中属于急性期的湿热蕴结证34例,瘀热阻滞证49例,共占56.85%,以下内容从该病的这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1.1 清热利湿法治疗 余珊珊等[4]采用清热利湿解毒为基本治法,自拟方(药用苍术10 g,黄柏、牛膝、秦艽各15 g,赤芍、薏苡仁、忍冬藤各20 g,

土茯苓、蒲公英各30 g)加减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40例,并设对照组(口服尼美舒利、别嘌呤醇)观察,2周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的血尿酸变化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

治疗组有效率占95%,高于对照组的85%。治疗组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杨中华等[5]采用四妙散加味(药用黄柏25 g,虎杖15 g,薏苡仁30 g,苍术、牛膝、地龙各10 g)

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患者90例,痛甚加乳香、没药各6~10 g,发热加石膏20 g、银花藤15 g,肿甚加车前子15 g、泽泻15 g,反复发作加黄芪10 g、续断8 g,并设对照组(口服秋水仙碱),比较两组分别在7 d、14 d、28 d的关节疼痛程度,结果治疗组显效68例,有效19例,无效3例,有效率占96.67%,高于对照组的90.00%

(P > 0.05),说明治疗本病采用四妙散疗效与秋水仙碱相当。赵一鸣等[6]予当归拈痛汤(苦参、黄芩、猪苓、泽泻、升麻、苍术、牡丹皮各10 g,羌活、防风各5 g,白术、知母、茵陈、当归各l5 g,

葛根20 g,忍冬藤30 g,甘草5 g)加减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30例,疗程为1周,结果在改善关节疼痛、肿胀、屈伸不利等症状体征方面,依据视觉模拟评分法进行评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P < 0.05);两组疗效比较,有效率占76.60%,高于对照组(口服新癀片)的65.00%(P < 0.05)。

1.2 清热养阴解毒散结法治疗 安玉芳等[7]采用清热养阴解毒散结法,方用自拟痛风散(玄参、生地黄、麦冬、金银花、连翘、黄柏、赤芍、白芍、龙胆草等)加减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970例,疗程2周,结果治愈866例,好转104例,有效率占100%。罗树梅[8]口服秋水仙碱兼服白虎加桂枝汤加减(药用生石膏30 g,知母、桂枝各10 g,怀山药20 g,甘草6 g)治疗本病患者46例,热甚,加忍冬藤15 g,连翘、黄柏各10 g;关节肿痛甚,加海桐皮、姜黄、威灵仙、防己各10 g,桑枝15 g。疗程为7~10 d,结果临床治愈30例,好转12例,无效4例,有效率91.30%,明显高于对照组(口服秋水仙碱)的79.54%(P < 0.05)。

2 外 治

中医外治在缓解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所引起的关节症状及疏通经络气血方面有确切疗效,主要方法有针刺、放血、中药外敷、针罐疗法、针刀等。

2.1 针刺治疗 谢新群等[9]采用病灶局部多针围刺法为主,同时酌情选配针刺4~5个远端腧穴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30例,疗程为15 d,结果围刺组血清尿酸含量变化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01),

有效率占93.30%,优于对照组(口服吲哚美辛和别嘌呤醇)的80.00%(P < 0.01);且治疗过程中治疗组未出现不良反应,远低于对照组不良反应比例46.70%(P < 0.01)。徐西林等[10]针刺阿是穴(行围刺法)、足三里、阴陵泉、筑宾、支沟、内庭、陷谷、三阴交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30例,其中肘关节肿痛者加曲池、合谷;腕关节肿痛者加合谷、阳池、外关;膝关节肿痛者加血海、膝眼、阳陵泉;踝关节肿痛者加昆仑、解溪等;第1跖趾关节肿痛者加太冲,疗程为10 d,结果有效率占93.30%,远高于对照组(口服吲哚美辛肠溶片)的80.00%(P < 0.05),说明针灸治疗本病具有较好疗效,且不良反应较少。张倩等[11]取三阴交、阴陵泉、三焦俞、太冲、行间并结合局部相应穴位电针治疗20位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10 d,结果显示临床治愈9例,好转7例,未愈4例,总有效16例,有效率占80%,无不良反应。陈守龙等[12]

针刺加红外线灯照射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120例。直刺足三里、血海、三阴交, 行捻转补法,直刺曲池、阳陵泉,行捻转泻法,阿是穴行平刺法,同时在疼痛部位用红外线灯照射,在出针时摇大针孔, 适当挤压, 不用按压,疗程为5 d,结果治愈106例,好转13例,无效1例,有效率占99.16%。

2.2 放血治疗 谭武等[13]用三棱针点刺放血患侧的隐白、大敦、阿是穴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72例,配以太冲、三阴交得气后行泻法,太溪、照海、足三里、阴陵泉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手法,疗程为6 d,结果痊愈34例,好转37例,另有1例放弃治疗,有效率占98.61%。钟伟泉[14]采用三棱针点刺放血相应井穴,辅以针刺局部穴位,配合三阴交、阴陵泉、足三里、曲池、合谷临证加减治疗本病患者65例。发于第一跖趾关节者,刺大都、太白、行间、太冲;累及内踝关节者,刺太溪、照海、中封;累及外踝关节者,刺昆仑、申脉、丘墟;发于膝关节者,刺膝眼、血海、梁丘;发于腕关节者,刺阳池、外关、阳溪、腕骨等,疗程为7 d,结果有效率91.20%,高于对照组(口服秋水仙碱片)的83.90%(P < 0.05),说明针刺加井穴放血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临床疗效显著。

2.3 中药外敷治疗 徐建钟等[15]采用黑敷药(川乌、草乌、青黛、红花、大黄、黄柏各100 g,芙蓉叶、落得打、蒲公英、自然铜各300 g,粉碎成粉末,以薄荷油、桉叶油各250 g,甘油、蜂蜜各500 g调和)患部外敷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60例,设立对照组(服用别嘌呤醇50 mg、美洛昔康片0.75 mg,

每日2次),疗程为15 d,结果在两组治疗前后血尿酸值及血沉比较中,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P < 0.05);治疗组治愈17例,显效37例,有效5例,无效1例,愈显率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56.70%(P < 0.05),有效率占98.30%,高于对照组96.67%。李应超[16]认为本病系由脾湿肾虚,气滞血瘀所致,用药外敷肾经涌泉穴,可达到温经通络、理气逐瘀、强肾壮骨的持久效果,以中药(大黄20 g,川芎、白芷各15 g,莱菔子、虎杖各10 g)外敷于双侧涌泉穴,治疗本病患者47例,疗程为7 d,结果治愈45例,好转2例,无效0例。

2.4 针刀治疗 李伟青等[17]应用针刀治疗足部急性痛风性患者40例,结果显示术后2周有效率占95%,高于对照组(先口服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疼痛控制后改服别嘌呤醇)的85%(P < 0.05), 说明针刀疗法治疗足部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用药物治疗。

3 内外兼治

中医学认为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属本虚标实之证,宜采取在外疏经通络,在内祛瘀化湿兼顾护脾胃大法,能内外兼治,并在临床上取得一定疗效。

3.1 内服加外用 何晓红等[18]采用内服加味四妙汤(黄柏、苍术、牛膝各15 g, 薏苡仁、土茯苓各30 g, 川萆20 g,地龙10 g)辅以患部外敷四黄散(大黄、黄柏、黄芩、黄连各30 g,共研为末,取适量以温水、蜂蜜调和成糊状)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28例,疗程为3 d,结果治疗组显效率占50.00%,高于对照组(口服秋水仙碱)的19.20%(P < 0.01);治疗组有效率占100%,优于对照组的76.90%(P < 0.05);且对照组出现3例胃肠道反应,治疗组无1例不良反应发生。曾胜[19]予金边龙舌兰外擦,内服中药自拟方(葛根、车前仁、土茯苓、莶草、金钱草各30 g,海金砂、萆、威灵仙、汉防己各20 g,泽兰、桃仁、红花、水蛭各10 g)治疗本病患者15例,并设对照组服用双氯芬酸钠肠溶片(每次50 mg,每日2次),加服碳酸氢钠片(每次1 g,每日3次),秋水仙碱(每次0.5 mg,每日2次),疗程为15 d,结果治疗组治愈11例,显效2例,有效2例,无效0例,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P < 0.05)。

3.2 针药并治 治疗本病的根本在于以针通其经络,以药泻其湿热。大量临床资料显示,针药并治疗效较为显著,且无毒副作用。刘芳[20]以泻法为主针刺曲池、合谷、三阴交、阴陵泉、隐白、大都,配以三棱针刺络放血、拔罐、梅花针局部叩刺、皮内针、耳针等,并口服汤剂(药用苦参10 g,秦艽、秦皮、防风各12 g,茵陈、车前子、威灵仙、羌活、苍术、独活、当归各15 g,土茯苓、薏苡仁各20 g,甘草6 g)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证属湿热蕴结型患者34例,疗程为5 d,结果治愈25例,好转6例,无效3例,有效率占91.18%,明显高于对照组(采用针刺治疗)的77.70%(P < 0.05)。奚玉凤等[21]采用中药汤液灌肠(石膏、生大黄、薏苡仁、苍术、益母草、毛冬青)并配合针刺(双侧八风、曲池、合谷、血海、阴陵泉、上巨虚、下巨虚、三阴交,肿痛关节局部取穴2~4个)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32例,治疗15 d后,结果显示治愈率占50.00%,明显高于对照组(口服美洛昔康胶囊7.5 mg,每日1次)的6.45%(P < 0.01),且治疗组无胃肠道刺激症状等不良反应出现。

3.3 内服配合放血疗法 周晓勇等[22]采用口服疏凿饮子加减(酒制大黄l0 g,木通、泽泻各12 g,炒赤小豆15 g,羌活、大腹皮、椒目、槟榔、秦艽各9 g,茯苓皮30 g,生姜5片)配合三棱针点刺患部放血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36例,疗程为1~3 d,治疗组血尿酸值变化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01);

治疗显效23例,有效12例,无效1例,有效率占97.22%,明显优于对照组(口服消炎痛)的83.30%

(P < 0.05)。

3.4 小针刀配合内服治疗 中医学认为针刀可松解肿胀关节囊,活血化瘀,疏通经络,缓解局部症状疗效显著;并辅以清热利湿之剂,使得针刀配合汤剂的临床疗效相得益彰。王国栋等[23]予内服中药莶连黄透骨汤(莶草、薏苡仁、滑石粉各30 g,连翘、透骨草各15 g,黄柏、牛膝、独活、威灵仙、赤芍、苦参、当归、生甘草各10 g,细辛6 g)并配合针刀减压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34例,治疗10 d后,结果治疗组患者的关节疼痛、肿胀的减轻程度及血清尿酸值的下降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口服痛风定片)(P = 0.023l,P = 0.0065,

P = 0.0004)。

4 小 结

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研究方面有了较大的进步,治疗思想不断更新,临床疗效相当确切。虽然中医药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①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和疗效评定标准尚未一致。中医各家对于急性痛风性关节炎辨证侧重点不同,导致其临床分型及疗效评定标准不一致,所以,阻碍临床试验研究的发展,其首要问题是要制定统一的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和疗效评定标准。②临床上治疗本病的遣方用药多依靠医生个人经验,缺乏统一的规范性及相关实验研究。③中医药治疗的远期疗效及安全性有待检验。痛风性关节炎是一个反复发作性疾病,后期易累及肾脏等组织器官。目前,中医药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近期治疗的研究较多,缺乏对远期疗效及安全性的评估。例如秦艽(苦辛,平)具有祛风除湿,和血舒筋,清热利尿的功效,是临床上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常用药物。秦艽主要成分有秦艽碱甲、秦艽碱乙、秦艽碱丙等,有报道称4例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口服秦艽碱甲100 mg,

每日3次,共4~13 d,先后引起严重恶心、呕吐等反应;秦艽碱甲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为口服480 mg・kg-1[24]。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秦艽的临床剂量为3~9 g[25]。但是,目前对于秦艽的毒理研究并不完善,临床需谨慎使用。④临床试验可靠性有待提高。目前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临床研究存在一些缺陷,对照组不够规范,样本量较少,没有真正做到大样本、双盲、均衡、随机分组。因此,应重点规范辨证分型标准,将中医药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在临床试验研究方面的各项不足逐步加以完善;同时通过借鉴现代医学研究的思维及技术方法,更加深入研究其免疫机制及中医药治疗本病的药物作用机制,不断探索出更加有效、可靠的治疗方法,以不断完善本病的中医药治疗。 综上所述,中医药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疗效颇佳,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5 参考文献

[1] 石白,殷海波,张锦花.痛风现代流行病学及其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2,1(6):51-55.

[2] 张奉春,曾小峰,赵岩,等.风湿免疫科诊疗常规[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94-96.

[3] 任延明,文绍敦,洒玉萍,等.痛风中医证型病因病机调查分析[J].辽宁中医杂志,2007,34(7):872-873.

[4] 余珊珊,黄延荣.清热利湿解毒法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疗效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08,30(9):32.

[5] 杨中华,崔青,魏华,等.四妙散加味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临床分析[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0,26(11):746-748.

[6] 赵一鸣,王莘智,贺选玲,等.拈痛汤加减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30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1,

17(8):104-105.

[7] 安玉芳,邵雅华,陈成诗.清热养阴解毒散结法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970例临床报告[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8,22(2):89.

[8] 罗树梅.白虎加桂枝汤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10,25(7):1173.

[9] 谢新群,曹耀兴,李丰,等.围刺法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疗效对比观察[J].中国针灸,2009,29(5):

375-377.

[10] 徐西林,杨,张晓峰.针灸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1,27(8):

17-18.

[11] 张倩,孙忠人,金弘.电针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20例[J].针灸临床杂志,2009,25(7):38-39.

[12] 陈守龙,柴海兰.针刺加红外线灯照射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5):301-302.

[13] 谭武,陈志斌,何泽多,等.放血疗法为主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72例[J].上海针灸杂志,2008,27(7):31.

[14] 钟伟泉.针刺加井穴放血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34例[J].实用医学杂志,2009,25(15):2580-2581.

[15] 徐建钟,郑冲,朱隽科,等.“黑敷药”外敷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60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2010,42(8):33-34.

[16] 李应超.黄子消痛膏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47例[J].中医外治杂志,2009,18(4):53.

[17] 李伟青,王智明.针刀治疗足部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疗效观察[J].社区中医药:医学专业,2011,34(13):174.

[18] 何晓红,黄皓月.中医内外结合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54例临床观察[J].中药材,2008,31(4):630-632.

[19] 曾胜.中药外敷内服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010,27(1):63-64.

[20] 刘芳.针药结合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34例[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1,32(6):75.

[21] 奚玉凤,刘媛媛,邹婷.中药灌肠合针刺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32例[J].中医外治杂志,2007,16(3):16-17.

[22] 周晓勇,詹海夫.疏凿饮子配合刺血疗法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60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8,22(12):80-81.

[23] 王国栋,陈敏.莶连黄透骨汤配合针刀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J].中医正骨,2009,21(7):11-13.

相关期刊更多

风采童装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

建筑热能通风空调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科协

风湿病与关节炎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