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虎门销烟教学设计

虎门销烟教学设计

虎门销烟教学设计

虎门销烟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当年创作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的八位作者都是雕塑界叱咤风云的大师级人物,如今绝大多数已经驾鹤而去,依然在世的只有今年已经103岁高龄的曾竹韶先生了。近日,笔者怀着对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发自内心的敬仰,登门拜访了曾竹韶老人。

1949年9月30日,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在首都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决议,率领出席会议的全体会议代表为纪念碑奠基。

北京市计划委员会随即向全国各建筑设计单位、大专院校建筑系发出了征选纪念碑规划设计的通知。截止最后定案时,共收到240多件各种形式的设计方案和修改方案。

1952年5月10日,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正式成立。该委员会主任由北京市市长彭真担任,副主任为著名建筑师梁思成。清华大学建筑系承担碑身的造型设计,而另一组则是包括曾竹韶、刘开渠、滑田友等在内的多名雕塑专家,负责碑身上的浮雕的设计。据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人民英雄纪念碑美工组副组长彦涵回忆,在纪念碑造型的创作设计初期,有一批优秀画家,主要是中央美院的教师,参与了纪念碑的浮雕画稿工作。回想起当时的创作过程,人民英雄纪念碑研究组的王朝闻记忆犹新:“当时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一庄严的政治任务,刘开渠先生还欣然接受我的建议,约请董希文等诸位已有多年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经验的画家参加浮雕的构图设计。”

纪念碑的位置选在北距天安门城楼约463米、南距正阳门约440米的南北中轴线上。她庄严宏伟,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她与天安门、正阳门一起形成了一组和谐、一致、完整的建筑群。纪念碑总高37.94米,碑座分两层,每层四周环绕汉白玉栏杆,四面均有台阶供人上下行走。碑座下层座位海棠形,东西宽50.44米,南北长61.54米;上层座呈方形。台座上有大小两层须弥座,下层须弥座束腰部的四面镶嵌着八幅巨大的汉白玉浮雕,分别以“虎门销烟”“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卅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游击战争”“渡江战役”为主题,在“渡江战役”的浮雕两侧,另有两幅以“支援前线”、“欢迎人民”为题的装饰浮雕。整个浮雕高2米,总长40.68米,雕刻着170多个人物,生动而概括地表现出我国近百年来革命斗争的伟大史实。纪念碑的碑心用料是建碑中最主要的一块大石料,称得上是中国建筑史上少有的一块完整的花岗石,重达百吨,该石料采自青岛浮山大金顶一带。纪念碑浮雕石料采自北京房山的汉白玉矿,整个纪念碑用1.7万多块花岗岩和汉白玉砌成。

在建造过程中,为碑心题写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个大字。总理为其书写了在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起草的碑文。1952年8月1日,历经3年的筹备,纪念碑建造工程正式开工。

早在纪念碑开始设计筹备之初,诗人艾青就给远在重庆的曾竹韶写信,告诉他说,天安门广场要建一座大型的纪念碑,按照建筑师梁思成的设计,碑座上需要建造十几块浮雕,杭州的雕塑家刘开渠就要来北京参与这项工作,这次机会很难得,希望你也能来参与其中。接到艾青的信后,曾竹韶便很快赶到了北京。

出生于1908年的曾竹韶,曾在国立艺术院雕塑系学习,后来便留学法国学习雕塑,1920回国,新中国诞生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1952年年底,曾竹韶被选入纪念碑雕塑组。从事雕塑设计工作已有几十年的曾竹韶,过去的作品都是些单独的肖像,从来没有创作过公众雕塑。1960年,他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创作经过》一文中这样描述当时自己的心情:“高兴的是我能有机会参加有这样具有伟大意义的浮雕创作,忧虑的是自己的革命经历尚浅,创作经验也很不够。”

雕塑小组没有先期进行雕塑技巧和手法方面的研究探讨,而是首先进行了历史学方面的资料搜集,还特意请来历史学家范文澜为小组成员讲述历史资料。

1953年,上述浮雕的8个主题基本确定了下来。其中,第一块浮雕“虎门销烟”的创作重担便落在曾竹韶肩上。

“虎门销烟”所展现的是1839年6月3日到25日,清政府任命的钦差大臣林则徐率领广州的官兵和民众在虎门,将收缴的2372254斤英国商人非法入境的鸦片集中销毁的壮烈场面。 “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第一次向全世界表达的反对帝国主义、反抗侵略者的坚定立场和伟大行动”。

要反映“虎门销烟”的历史场景,浮雕一定要真实再现历史人物和当时的情景。曾竹韶采用了欧洲写实的手法来表现“虎门销烟”这一凝重悠远的主题。

浮雕既然折射出的是中国人民革命的伟大进程,那么首先就要突出“人民”。如何解决和处理好这个问题呢?曾竹韶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

第一次创作,曾竹韶做了相当于浮雕十分之一大小的石膏模型,其中有十几个人物,而钦差大臣林则徐作为中心人物,把他安排在高处站立着,带领广大官兵和民众查禁和焚烧鸦片。

曾竹韶这第一稿的石膏模型同其他几位雕塑家的作品一同放在天安门广场进行了公示,广泛听取群众和多方面的意见。

对突出林则徐形象的这幅“虎门销烟”,有不少人指出,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应该突出“人民”这一主题,而林则徐却在其中占用了过多的篇幅。革命的内涵远比表象更加重要。根据群众的广泛意见,曾竹韶在做第二稿石膏模型时,对林则徐的部分进行了删改,只保留了十几位农民的形象。

在浮雕的厚度方面,曾竹韶参考了纪念碑设计稿中关于观赏者的距离和位置的有关内容,预计观看浮雕的人站在15米之外,这就决定了浮雕的厚度,深则太夸张,浅了又不够突出,他认为4公分最适宜,这样也不会超出碑的底座厚度。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公示和修改,经过十分之一、四分之一、二分之一、原大这4稿石膏模型之后,“虎门销烟”的第五稿最终定稿出炉了,此时的日历已经翻到了1958年。

今天我们看到的“虎门销烟”的浮雕,就是集思广益、反复修改后的第五稿,它把群众的斗争场面通过三组人物群体来表现:图案中右侧所表现的是正在紧张焚烧鸦片的群众;左侧一组表现的是正在搬运鸦片箱子的群众;正中间的一组是表现对话人物。

正中间一组人物的长者是浮雕中的核心人物,曾竹韶将他刻画为一个阅历深厚的领导人物形象,他右手紧握着拳头,愤怒地指向浓烟滚滚的烧井,仿佛在说:“一定要烧断毒根!”其动作和表情坚定又富正义感,以此形象代表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侵略者用鸦片来毒害中华民族的仇恨,同时表现出一种斗争胜利者的神态。最左边背靠箱子的青年,眼睛对着中间的长者,表达出了必胜的信心。

曾竹韶将图案中的人群有机地构成为一体。同仇敌忾、反帝爱国的主题思想贯穿于整个浮雕之中,使浮雕上的三组人物不再是被动的鸦片焚烧者,而成为自觉的反帝战士,集中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反对帝国主义的主体这一核心理念。

虎门销烟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虎门销烟》这部永恒经典的电影,是这样的:1839年,中国清朝钦差大臣林则徐奉皇帝之命在广州禁烟。他从外商手里收缴鸦片、烟具,当场在虎门销毁。这充分表现了民族英雄林则徐爱国主义精神。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观看虎门销烟的心得,欢迎大家参阅。

观看虎门销烟心得1虽然,现在已是21世纪;虽然,现在也不再是战火纷飞的年代;虽然,我们曾说要将中国人的耻辱抹去;但,我们不能忘却的是那些伟大的爱国主义英雄!前段时间,我在网上观看了一部爱国主义影片——《虎门销烟》。

这部影片主要讲述的是:1839年6月3日,林则徐等人将在虎门寨销毁鸦片。当时,一群群光着脊梁,赤着双脚的民工,先向灌了水的销烟池中撒下盐巴,再把收缴来的鸦片抛入池内,然后,又把一担担生石灰倒下去。顿时,硝烟池内像开了锅一样,“咕嘟咕嘟”直冒泡,散发出股股难闻的气味。旁观的群众看见害人的鸦片被销毁了,个个高兴的蹦啊、跳啊,欢呼声响彻虎门上空。“虎门销烟”这一壮举,沉重的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目光转向现在,虽然吸食毒品的人少之又少,也不可能将一定范围内的毒品全部销毁,但,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专门用来惩罚那些吸食毒品、贩卖毒品的人!以此来告诫他们吸毒、贩毒是不对的!过去,毒品以鸦片为主,可现在,新型毒品数不胜数,如:冰毒、k粉、海洛因、大麻等。这些毒品的威力比以往更胜一筹,看到人们吸食毒品后那萎靡不振的样子真令人心痛!并且一旦沾上毒品,就很难戒掉。如果,一段时间不吸食,就会全身痛痒、寝食难安!

有时,毒品甚至能害得人家破人亡!就如福建省有一户人家,生活美满,虽谈不上富裕,可小日子却也过得幸福之极!不过,一场飞来横祸,却将这一切都变了!原来,这家的女主人,在一场意外车祸中去世了!全家人悲痛之极,而她的丈夫却因万分悲痛而沾上了毒品,不能自拔!很快,家里仅有的的积蓄都用来买毒品,把家中开的小店卖了买毒品!小儿子独自在家,没得吃,没得喝。最终,竟饿死家中!因此,爸爸也受到了法律的制裁,进了看守所!

这个真实的故事,似乎让我明白了什么:很多吸毒的人都是曾遇到了一些十分残酷的事后,才沾上的!可是,悲痛、残酷的事谁没遇过呢?“宇宙之王”史蒂芬·霍金曾一度身患绝症,但他并没有失去信心,并没有放弃与病魔作斗争,也没有消沉,而是勇敢的活下去!这样大的灾难使他拥有了更多勇气,让他在宇宙学上有着巨大的贡献!是啊,面对残酷的事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表现,而这种表现正是人生的岔道口,正确的选择会让你走向成功,而错误的选择则会毁了你一生!

再一次面对林则徐,我再一次感到快感!他深深知道这害人的鸦片会使老百姓们萎靡不振,这一次,我感受到的又是他那浓浓的爱国之情!

观看虎门销烟心得2近代以来,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上,青年的作用可谓浓墨重彩。无论是五四运动的爱国情怀,还是改革开放时期的勤劳朴实,无不闪烁着奋斗的青春光辉。反观当下,“佛系青年”“积极废人”……这些热词听起来就让人有种丧丧的颓废感,但这些青年“人设”大行其道,广泛传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消极影响。

有的人会说,这些热词不过是青年人的自嘲而已,何必看得这么严重呢?

确实,单独看来,这一系列“丧系”名词,更多的是带有一种自嘲的意味。但是,当这一堆“丧系”名词频繁地在社会生活中出现、流行乃至火爆时,它就可能不是一种人的自嘲自解,而可能是一个群体的自哀自怜。这些青年“人设”,传达出来的是一种消极等待、追求安逸、不思进取的想法:我已經足够努力了,歇一会儿理所应当。而且这样的想法在群体内不断得到响应,在不知不觉间腐蚀着青年人的思想,消磨着青年人的斗志。

如果放任这样的“丧系”思想传播,会懈怠了气力,软化了精神。网上流传的“三和大神”,本是深圳市龙华区三和劳务市场靠打零工为生的“农二代”,他们奉行“今日有钱今日花,明日无钱才打工”的生活原则,找工作,要来钱快、活轻松、工资日结;干一天玩三天,消极度日。与怀抱“东南西北中,发财来广东”的壮志雄心的“农一代”相比,他们得过且过、无所事事的生活状态与行尸走肉没有多大区别。他们离繁华虽近,但离幸福很远,因为他们没有活出年轻人应有的精神状态。

放眼望去,“三和大神”似的“佛系”思想无处不在!许多年轻人寒窗苦读十余载,鲤鱼跃龙门没有立刻变成现实,慢慢地,心灵受到创伤,爱上了“宅”。他们沉迷游戏,不再为自己的人生做远景规划和长期投入。这些人和“三和大神”一样,一面想着改变自我,一面却没有走出去的勇气,陷入一种“低欲望的状态”。

奋斗进取型的“人设”才应该是青年们的标杆。出身寒门的河北女孩王心仪,接到北大录取通知书时在一家教育辅导机构打工;出身寒门的云南小伙崔庆涛,接到北大录取通知书时还在建筑工地上搅拌砂浆。他们不靠天,不靠地,就靠自己。过去20年,北大保安队先后有500余名保安考学深造,很多人获得了本科学历,有的甚至考上了研究生。虽然做一名保安并没有什么不好,但积极进取、努力改变自身命运的样子更美!对于每一位年轻人来说,青春时千万不要放弃奋斗,因为奋斗是青春的底色。

今天,中国正在新时代的路途上昂首阔步前进,国家日益富强起来,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而躺在先辈创造的美好世界中,放宽心,睡大觉。青年一代,千万不要信奉“今天岁月静好,自有人替我前行”的理念,要时刻警惕被“丧系”“颓废”情绪消磨了自己的意志力。

观看虎门销烟心得3很多对于白昼流星争议很多,,但是我真的最爱这个故事,其次是葛大爷,然后就是徐峥的小孩子部分(吴京和马伊琍出来之后太尬了)。关于白昼流星,讲的是扶贫和神舟十一号,李叔和沃德乐的人物形象塑造的很好,特点鲜明,从刚开始偷东西抢东西的野孩子,到看到神州降落之后落下的泪,很多人转变太快,但是总共就22分钟,不管怎样弄都快,这样子刻画反而很好,偷李叔救命的钱之后,就有转变的苗头,说这不是偷的不是给的,是借,以后会还的时候。其次就是扶贫与神州的对应,前边的扶贫已经提现出来了,但是世界是留给年轻人的,他们需要希望和爱,李叔对于他们更多的是精神扶贫,让他们见证寓言故事里的白昼流星,进行心灵的洗礼。没有必要因为两个孩子进去,而否定了白昼流星的全部。

前夜故事讲的很好,但是逻辑硬伤太多(前面剧评已经有分析了),偏偏只针对白昼流星骂,然后找各种借口为前夜挽回,说什么电影需要戏剧性,可以放弃一些逻辑,要不然没法看,那么同理,电影也需要一些浪漫主义,这个要求也并不过分,你可以觉得他不好,看不懂,不感动,但是他真的没有烂到辣鸡的水平,毕竟立意摆在那里,能带给人很深的讨论。

相遇很喜欢张译的表演和人物刻画,但是车上任素汐那一段完全没有必要,占据太多部分,本来很期待科学家更多的人物经历的描写的。

回归只讲了零时零分零秒升起中国国旗,没有其他的记忆点。

至于护航,耍帅镜头太多了,故事也没有特别吸引人。

真实故事的新闻,是两个牧民把副伞送过去的,也不必说普通人根本接触不到这些东西的这种话

现在很多人已经在抠字眼了,电影真的不能这样,如果这样,每一个部分都说不过去,很喜欢评论里的一句话,衣服翻过来穿里子是干净的,代表野孩子的内心也是干净的!

一部浪漫主义的电影,观众偏偏要求他现实,就像你想吃甜的,吃了辣的就要骂他为什么要是辣的一样。

观看虎门销烟心得419世纪30年代以前,中国2113在与外国的贸易中始终处于出5261超地位。

中国对英贸易每年都保持出超二三百万两白1653银的优势。为了扭转这种局面,英国资产阶级出于其掠夺本性,竟用鸦片来冲击中国的贸易市场,获取一本万利的不义之财。

英国资产阶级先把纺织品输往印度,然后再把印度的鸦片输往中国,再从中国把茶叶、生丝等输往英国,英国人在这种三角贸易中大获其利。除了英国大量向中国输入鸦片外,美国也从土耳其向中国输入鸦片,俄国则从中亚向中国北方输入鸦片。

由于鸦片输入的急剧增加,使中英两国的贸易地位完全改变。英国由原来的入超变为出超,中国却相反,造成白银大量外流。据统计,1820-1840年间,中国外流白银约在1亿两左右。由鸦片大量输入而引起的白银不断外流,已开始扰乱清王朝的国库和货币的流通,使清朝的经济面临崩溃的边缘。更为严重的是鸦片的泛滥极大地摧残了吸食者的身心健康,如任其发展下去,必将使中华民族面临灭亡的危险。

因此,要求禁烟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有爱国心的士大夫也要求禁烟。从1836年起,清朝统治阶级内部出现了一场禁烟与弛禁的激烈争论。

湖广总督林则徐、两江总督陶澍等支持黄爵滋的主张。林则徐从1838年7月至9月,3次复奏道光皇帝,赞成黄爵滋的主张。他尖锐地指出,如果不切实禁烟,长此下去,几十年后,军队就会衰弱,国库就会空虚,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国家无可以充饷之银。

林则徐于1839年1月8日在北风呼啸的严冬离开京城,踏上南下征途。3月10日到达禁烟斗争的最前哨广州。林则徐到达广州后,立即与两广总督邓廷桢等合作,开始禁烟工作。广州的广大人民群众看到林则徐有禁烟的决心和魄力,都积极行动起来,支持林则徐的缴烟命令。

为了敦促洋商交出鸦片,林则徐下令停止中英贸易,并派兵严守商馆,断绝商馆与澳门的交通,撤退中国在商馆中的雇员,终于迫使英国鸦片商贩同意缴烟。林则徐、邓廷桢率领文武官员,勒令停泊在零丁洋的洋趸船上的英、美烟贩缴烟,从4月12日到5月21日,收缴了2万多箱鸦片(其中1540箱属于美国烟贩),共计237.6万多斤。这在清代禁烟史上是破天荒的第一次。这一胜利,像惊雷般地轰击了珠江口外零丁洋上的敌船,那些贩运鸦片的敌船纷纷逃窜。

1839年6月3日,这是值得中国人民纪念的日子。钦差大臣林则徐在虎门销烟。为了让外国人“共见共闻”,6月13日,林则徐发出告示,准许外国人到销烟现场参观。一些外国商人和传教士参观后,惊叹销烟工作的“细心和忠实的程度”,远出乎他们的“臆想”。从6月3日到25日,除留下8箱作为样品送往京城外,200多万斤鸦片全部销毁了。

林则徐是一位民族英雄,在清朝处于危难之中时,他挺身而出向道光皇帝上书,宣传鸦片的危害,还在广州进行了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使外国人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的反抗意识,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同时我感觉到了清朝政府的无能,为了能够维护尊严签署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把我国的香港岛割让给了英国,赔款2100万元,从此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如果当时中国的科技技术很发达,也就不会把香港岛割让给了英国。“落后就要挨打”再一次证明了只有国家的科技发达了,才能在世界上立足。联系现在,我们要努力学习科技知识,为以后的朱国建设做出贡献

观看虎门销烟心得5在读了《虎门销烟》的故事之后,我顿时感慨万分。没想到,在清代,还有这样一个将自己的赤胆忠心献给国家、献给人民的民族英雄------林则徐。

让我们把目光回到19世纪中叶,当时,西方的一些国家为了得到更多的白银,便开始把鸦片运进中国,毒害了许多中国人民,弄得许多人家破人亡、妻离子散。读到这里,我感到十分愤怒,恨不得把那些鸦片贩子都抓起来,赶出我们中国。这时,林则徐受皇帝指派,挺身而出,来到广州查禁鸦片。他面对英国人白银的诱惑严辞拒绝,面对武力的威胁挺起胸膛,不禁让我看到了“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高大形象。

1839年6月3日,这是一个让中华儿女永远不会忘记的一天,在这一天中,林则徐一声令下,几十个青年的小伙子,把一箱箱的鸦片投进池子,又倒入石灰,霎时,池子里就像炸开了锅一般,“咕嘟咕嘟”得冒气泡。老百姓们连连叫好高呼:“林大人英明,林大人英明!”英国人也脱帽致敬!

虎门上空的黑烟一直冒了二十几天,这些鸦片才全部被销毁。要不是林则徐,中国人还不知道会有多少同胞死于鸦片的魔爪下。这次“虎门销烟”大大鼓舞了中国人。可以说,虎门销烟是中华民族的一次伟大壮举,林则徐成为了我心目中真正的民族英雄。他奏响了一曲爱国主义的主旋律,树立了中华民族自强、自立、自尊的新形象。

虎门销烟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一)强有力的教学说明

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中的许多事件距离现在的我们来说,已经遥不可及。对于已经成为历史的事件,如果要想学生集中注意力,光是教师新颖的教学设计是远远不够的;加上历史课程的多数内容文字性的特色,如果单靠这样一种模式与途径开展教学,引导学生形成历史坐标的话,困难重重。在这一过程中,如果能对史料进行有效利用的话,能够最大限度的还原历史事件及场景,让学生感觉身临其境,似乎这一事件就发生在眼前,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说明的同时,还能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比如说到“鸦片战争”的导火索“虎门销烟”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软件将那副虎门销烟的浮雕图片放到屏幕上,让学生直观的看到“虎门销烟”的场景,加深学生印象的同时,对这一历史现象的影响和意义进行更加深刻的认识。

(二)丰富课程教学的有效手段

除了说明作用外,就史料本身来说,实际就是多种多样教学方式中的一种。史料教学的有效开展,可以极大的丰富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中的元素,改善以往传统单一的历史教学局面。史料形式多种多样,包括了照片、录像以及文件等形式,教师在利用史料教学丰富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设计和课时安排,对史料形式进行合理选取,以便充分发挥史料教学的积极作用。同样以“虎门销烟”为例,虽然这是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间,但是其作用和意义还是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因此教师在选择史料的时候就可以利用一些简单的图片进行说明;但是如果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及“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话,其中涉及到许多发明与标志性事件,建议可以使用文件及视频等史料进行辅助说明。

二、新课程教学改革条件下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的有效策略及途径

通过上文论述,我们已经基本明确了史料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和价值。基于这一认识的基础上,下文中,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着重围绕其有效教学策略提出建议和意见,以供参考。

(一)合理选择史料

历史长河中,形成了数以万计的史料,并且形式多样,但是并不是每种史料都适合进行教学,在选择史料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史料与课程教学内容的关联程度。在判断这一要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显性联系与隐形联系都考虑进去,在考量史料匹配程度的时候可以从其中某一个角度进行;其次,史料的选择还应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与兴趣程度。史料教学毕竟只是一种辅助教学,如果学生兴趣不足的话,可能难以发挥其作用;最后,还应从课时安排的实际入手,查看史料形式是否与课时安排冲突。如有的课程教学中,教师选择了视频形式的史料,一节纪录片可能就需要一个小时左右,如果课程时间安排紧凑的话,会直接占用课程教学的时间,属于不合理教学安排。如果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尝试或考虑利用学生的自习时间。

(二)充分利用探究学习模式

史料是重要的教学辅助,与历史教学相比,在设计的严谨性方面可能更为宽松,也更符合学生的兴趣倾向,因此,在教学模式的选取上,建议教师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性与选择性,充分利用合作探究模式,高效开展史料教学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创造条件和环境。探究性史料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并且控制好小组的平均实力,让学优生与学困生都积极参与到史料教学中,对史料中与教学相关的资料进行充分挖掘,扩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与分析能力的同时,激发学生对历史教学的兴趣,看到更多课本上不曾涉及的知识与内容,深化学生的历史知识结构。

三、结语

虎门销烟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在《林则徐虎门销烟》一课的教学中,讲清楚禁烟与鸦片战争的关系,对于树立学生正确的历史观点和学会正确的分析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在思考这个问题时学生很容易滑入一个误区,即把禁烟和鸦片战争看成是因果关系。下列三种表面现象是导致这种错误观点的原因:一是在时间顺序上,禁止鸦片在前,鸦片战争在后,很容易滑入前是“因”,后是“果”的思维误区;二是在关系物上,禁烟关系物是“鸦片”,接着发生的战争名称就是“鸦片战争”,学生容易由“禁止”与“反禁止”的矛盾中,理解为“因”与“果”的关系;三是在与这一历史事件相关的国家上,走私鸦片,主要烟贩是英国人,禁止鸦片受打击最重的是英国奸商,鸦片战争的发动者,又是英帝国主义者,这也使学生容易滑到“因果关系”的思维渠道。要使学生明白爆发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并不是由中国人禁止鸦片造成的这一正确观点是教学的难点。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具有较强的“穿透力”,即能够透过表面现象,排除干扰因素和枝蔓细节,看清事情的本质;二是具有较强的“筛选力”,即从若干现象、若干矛盾中,找准最主要的因素,找到代表事物性质的主要因素和矛盾,揭示事物的本质;三是具有较强的“剖析力”,即在分析、研究事物呈现的各种表像时能层层递迸,步步逼近,找到事物的本质,而不是蜻蜒点水,浅尝辄止,更不是凭着“大概”和“可能”等模糊语言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在《林则徐虎门销烟》一课教学中,如果没有经过认真分析,就向学生提问:爆发鸦片战争的原因是什么?很多小学生会这么回答:是因为中国“禁烟”。出现这个答案并不奇怪,因为只具初浅思维能力的小学生是不由自主地滑入误区,得出了错误的结论。为防止学生出现理解偏差,培养他们思维的深刻性,教师不应当过快过早地提问“爆发鸦片战争的原因是什么”,可以精心设计若干问题,有步骤地引导学生思考,逐渐认识事件的本质。

第一步,让学生深刻认识鸦片的危害。鸦片是,首先直接危害吸食鸦片的人。鸦片使他们“身体变得很瘦弱”,由于上了瘾,就要花钱去买鸦片,结果弄得家产耗尽,甚至做贼偷盗,败坏社会风气。经过这样的讲解,学生对鸦片的危害能有一定的认识。再讲鸦片对中国的危害。教师要引导学生抓装生产”、“体质”、“军队”和“白银”四个词思考鸦片严重影响了社会生产和人民体质,军队战斗力削弱了,大量白银流到了英国殖民者手里,这些现象不正说明了中国的人民和国家都受到鸦片的严重危害吗?第二步,要求学生弄清楚英国在中国走私鸦片的真正目的是为掠夺白银。第三步,引导学生理解禁止鸦片的必要性。既然鸦片一害人民,二害国家,中国人民禁止鸦片,就是正义的行动,是必然的措施。学生应沿着这一思维渠道发展,形成憎恶鸦片、仇恨帝国主义的强烈激情。第四步是最关键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在学生明白了英国走私鸦片的罪恶目的之后。

虎门销烟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为了实践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课教学设计从课前系统设计、课堂系统设计、课后系统设计三方面,对学案导学的教学方法进行初步探索。

【教材版本及教学内容】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两次鸦片战争》子目:虎门销烟与《南京条约》,教学时间为一课时。

【第一部分 课前系统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八年级上册中国近代史第一单元的主题是“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内容涉及1840~1900年这60年间列强对中国发动的四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分别是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面对侵略,中国人民英勇抗争,涌现出林则徐、关天培、邓世昌等许多民族英雄,但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西方国家的强大,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国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本单元的第一课是《两次鸦片战争》,今天我只讲第一次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它是中国和西方两条不同的历史发展轨迹的必然交汇。它既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又是中国人民奋起抗争、探索富强的开始,战争使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又为中国迈向近代化准备了客观条件。中国近代史发展的三条线索(列强的侵华史、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和探索史、日益近代化的发展史)都可以在本课找到源头,它决定了中国近百年的历史走向,在整本教材中具有开篇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既有贯穿古代、近代的纵向联系,又有沟通中、外的横向联系,还有战争、政治、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关系,应注意搜集图片、史料等帮助学生理解。

二、学习目标

本节课确定的学习目标是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帮助学生:

大致知道:鸦片的危害、林则徐虎门销烟(重点)、《南京条约》的签订及影响(重点)等重要史实。

初步认识:鸦片战争前中西之间的差距;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及失败的原因;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近代史的开端。

略有感悟:从鸦片的危害感悟“珍爱生命,远离”,从战争失败的原因当中感悟“封闭所以落后,落后可能挨打,挨打必须思变,思变才能崛起”的道理。

三、难点解析

1.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中英两国远隔重洋,相距如此遥远,为什么会在19世纪中期爆发战争呢?这一问题不仅涉及对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认识,而且蕴含其中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辩证关系,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对此,学生容易产生疑问和困惑。

2.中国战败的原因

为什么一个号称“天朝上国”的大清帝国会败给一个远道而来的英国呢?这些问题是学生感到迷惑的,因而是难点问题。

四、教学准备

八年级的学生对世界历史知识了解甚少,我想通过生动、直观的历史材料或图片对比,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知识。所以为了达到本课目标,我做了以下教学准备:制作PPT课件,提供学生课堂学习学案,将本课的学习过程设计为三个环节。第一环节:通读课文,自主学习;第二环节:探究问题,深入理解;第三环节:知识整理,巩固达标。

【第二部分 课堂系统设计】

一、教学过程Ⅰ――导入设计

展示美丽的罂粟花组图,提问学生:知道这美丽的花的名字吗?教师引导:“罂粟花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花之一,它的花朵大而艳丽、楚楚动人,它的果实是制作鸦片的主要原料。中国近代百年的屈辱历史正是由如此美丽动人的花引发。”

展示清朝官、军、民吸食鸦片的图片,感知鸦片带来的危害。

教师引导:鸦片俗称大烟,是一种用罂粟汁熬制而成的麻醉,人一旦吸食鸦片就不易戒除,一染上毒瘾,则使人倾家荡产、危害社会。1840年,中英之间就打了一场“鸦片战争”。本节课我们就来了解这场战争为什么会爆发、爆发的经过及结果。

二、教学过程Ⅱ――知识要点学习

操作要求:上课前将学案印发给学生;完成上述导入后,要求学生一边阅读教材,一边完成学案填写,自主进行本课知识结构与知识要点学习。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下列学案进行自主学习:

《第一次鸦片战争》学案设计

(一)虎门销烟

1.时间:_________ 地点:_________ 人物:_________

2.鸦片的危害:

3.意义:

知识链接:当鸦片未盛行之时,吸食者不过害及其身,故杖(棍打)徒(流放)已足蔽辜(抵罪);迨(dài,等到)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弛缓)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兴思及此,能无股栗(两腿发抖)!

――《林则徐集・奏稿(中)》

(二)鸦片战争

1.时间:

2.发动者:

3.结果:清政府被迫求和,签订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

4.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1)《南京条约》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和关税、司法等,开创了用条约形式使列强掠夺和奴役中国“合法化”的先例。根据这一句话,回答下列问题:

哪一条款说明领土完整破坏?

哪一条款说明关税破坏?

哪一条款说明司法破坏?

哪一条款最能说明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

结合地图,说说开放的通商口岸的地理范围是:_________。

根据以上回答,请指出,我国是否还是独立自主的国家?

(2)社会矛盾的变化与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

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鸦片战争后,这一矛盾有没有消除?有什么新的变化?

根据矛盾的变化,近代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是什么?

(3)结论:鸦片战争(《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_________(注意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是中国近代史的_________。

知识链接:所谓半殖民地,是相对于殖民地而言的。它是指一个国家形式上有自己的政府,但是实际上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的社会形态;所谓半封建,也是相对于完全封建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实际上社会状态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在不断发展壮大。

(三)开发思维

通过阅读课文,你还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吗?(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三、教学过程Ⅲ――教学难点突破

整合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先由小组讨论解决,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加以引导。完成自主学习内容以后,教师利用课件出示本课重点探究问题。

(一)出示问题一

中英两国远隔重洋,一个在亚洲东部,一个在欧洲西部,19世纪中期从英国航行到东方的中国必须绕过非洲好望角,主要交通工具还是帆船,且耗时数个月。相距如此遥远的两个国家为什么在19世纪中期会爆发战争呢?当时中英两国基本状况如何?

教师用PPT展示相关组图并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看图说史。

第一组图:清朝道光皇帝和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图像。反映中英政治制度的差别:中国是落后的封建专制制度,英国是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教师简介:战前世界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英国迅速崛起,英国于1689年颁布了《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第二组图:中国男耕女织与英国机器生产两组图片对比。反映中英生产方式上的差别:中国是落后的农业国,英国是强大的工业国。

教师简介:英国自18世纪中期开始工业革命,并于19世纪二三十年代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

第三组图:清朝闭关锁国漫画与新航路开辟图。反映中英两国在外交形势上的不同:中国是闭关锁国,英国是对外扩张。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清朝“闭关锁国”的相关知识: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只留广州一岸作为唯一的通商口岸,这个政策最初的主要目的是海防,防止殖民侵略和维护自身的统治。这虽然起到了民族自卫的作用,但也妨碍了自身的发展,不利于中外交往,也使清朝政府不能了解世界形势的变化。

教师概括指出:英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不断开辟和扩大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因而不断加紧对外扩张古老而又落后的东方大国──中国,成为他们侵略的重要目标之一。

第四组图:中国的木质军舰与英国的铁甲战舰对比。揭示中英军事装备上的巨大差别:中国军备废弛,军纪败坏;英国坚船利炮,力量强大。

教师结合图片向学生说明:英国为发展资本主义,需要资金、原料、市场,觊觎中国已久。

英国为打开中国大门先后用了三块“敲门砖”:第一是商品;第二是鸦片;第三是炮舰。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要打开中国大门。(通过中英差距对比,为学生探究战争失败的原因做好

铺垫。)

(二)出示问题二

虎门销烟与鸦片战争的爆发是什么关系?如果没有虎门销烟,鸦片战争是否还会爆发?

请同学们阅读以下材料思考:

材料一:中国禁烟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这种机会也许不会再来,是不可能轻易放过的。”

――《安得鲁・韩德森致拉本特函》

材料二:“这是把我们将来和这个帝国(指中国)的商务,安放在稳固而广阔的基础之上的最有希望的机会。”

――《义律致巴麦尊私人机密件》

通过分析以上两组材料引导学生理解:禁烟运动的消息传到英国,不法英商游说英国政府,赶紧抓住这次机会发动对华战争。英国政府为了从根本上打开中国市场,打着保护中英贸易的旗号,发动了鸦片战争。所以,这场战争不是打不打的问题,只是早和迟的问题。禁烟运动只是借口,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中英之间战争的爆发是历史的必然。

(三)出示问题三

战败之因――不得不面对的思考:据记载,鸦片战争前夕,清朝的GDP全球第一,总量约为全世界的33%,是大英帝国的7倍,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况且我们又有本土作战的先决条件,又拥有百倍于英军的武装,为何却败于远道而来的总兵力仅1万人的英军?

结合“中英差距日显”组图,引导学生反思战争失败的原因。学生通过思考,可自由发言,如,清王朝腐朽落后、海防力量薄弱、军事装备陈旧等。再利用课本上嘉庆皇帝与大臣孙玉廷的对话引导学生得出战败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闭关锁国导致的思想观念落后和对世界变化懵然无知。

通过师生对话,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战争留给我们的经验教训,得出“封闭所以落后,落后可能挨打,挨打必须思变,思变才能崛起”的道理,也为学习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起步”做了铺垫。

四、教学过程Ⅳ――构建知识结构

学生自主构建本课知识网络,教师通过板书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板书设计:

英国:商品鸦片虎门销烟炮舰《南京条约》打开中

国大门

中国: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

反帝反封建

【第三部分 课后系统设计】

达标测评:

1.“竹枪一杆,打得妻离子散,不闻枪声震天;铜灯半盏,烧尽田地房屋,不见烟火冲天。”这段俗语反映了中国近代一段惨痛的历史。它告诫我们应( )

A.远离,珍爱生命 B.家庭和睦,相亲相爱

C.珍惜土地,保护环境 D.反对战争,热爱和平

2.“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陈旭麓先生所说的“这场战争”是指(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在《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一书中有这样的表述:“它是我见到的中国近代史上最要命的外交文件。”这句话中“最要命的外交文件”应该是( )

A.《北京条约》 B.《南京条约》

C.《辛丑条约》 D.《马关条约》

4.《南京条约》条款中使中国海关失去了保护中国经济作用的是( )

A.割让香港岛

B.赔款2100万银元

C.协定关税

D.开放五处通商口岸

5.在右图中填上:

(1)中英《南京条约》强迫中国开放的五处通商口岸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2)中英《南京条约》强迫割给英国的香港岛。

相关期刊更多

新经济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

岭南文史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

华南港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港第四航务工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