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助推经济社会

助推经济社会

助推经济社会

助推经济社会范文第1篇

本刊讯 去年以来,全省各级老科协在组织建设、建言献策、服务“三农”及科普宣传等方面做出显著成绩,为助推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新贡献。

2010年省老科协系统组织建设不断加强,现有会员已达24580多人,新成立县区老科协19个,全省现有县级老科协67个。全省各级老科协认真组织老专家为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全年共组织900多人次,开展课题研究142项,提出建议372条,被有关部门采纳86条。省老科协完成的《川东北地区高含硫天然气开发的社会风险评价及对策研究》课题报告,省长蒋巨峰作了重要批示,副省长李成云主持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并建立了省级联席会议制度。攀枝花市老科协以技术创新为源泉,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其中将城市污水厂污泥加工成裂解炉燃料棒,用于做烤烟裂解炉燃料变废为宝,成为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成功范例。《四川水资源优化配置蓝皮书》课题研究,为四川科学利用水资源提出意见和建议。

全省老科协系统科普和宣传工作继续拓展,组织科普报告421场,听众达10万余人次;举办科普展览60次,观众达8.3万余人次。科分院老科协印开蒲的科普专著《百年追寻――见证中国西部环境变迁》获总理重要批示,《人民日报》等十多家媒体作了报道。

(沈干妍)

仁寿:“四进四帮”成效喜人

2010年,四川仁寿县共邀请67名老干部到机关讲课113场次。成立“农村技术指导队”、“新农村建设顾问团”等,深入产业结构调整重点乡镇、新农村建设示范片进行技术指导和发展规划,促进群众增收致富。组成“非公企业党建指导队”或直接担任非公企业专职党组织书记,全县802个非公企业党组织全部实现“组织、工作、凝聚力”三覆盖。手把手对非公企业党组织开展活动进行指导。组织企业党员开展“业务竞赛”、“技能比武”、“技术创新”等活动。2010年,全县非公企业党员实现技术创新107项,为企业增收200多万元。充当和谐劳资关系、企地关系的剂,为企业生产创造有利环境,上年度全县老干部为企业解决矛盾纠纷300余件。组成“老年民事纠纷义务调解队”,进驻到全县43个社区,担任义务民事纠纷调解员。组成了3支“老年宣传队”,创作演出劝导邻里和睦、孝亲敬老、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快板、话剧、小品等。

(唐金贵)

自贡召开工作会议

2月24日,四川自贡市老干部工作会议在市委会议厅召开。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潘泽金出席会议。潘泽金对受表彰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表示了热烈的祝贺,对2010年全市老干部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对2011年的工作提出了要求。各级老干部工作部门,要适应新形势,提出新思路,推出新举措,主动作为,扎实工作,创造出更加优异的成绩迎接建党90周年。

会议总结回顾了2010年全市老干部工作,安排部署了2011年工作。会议表彰了全市获得全省先进离退休干部党支部、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老干部工作先进集体和老干部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的集体和个人。对2010年全市老干部工作系统信息宣传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颁发了奖证和奖金。(自贡市委老干部局)

助推经济社会范文第2篇

一、精心编研,档案文化开发硕果累累

国家档案馆的主要职责是对档案的科学管理和利用,而如何通过档案工作者的双手和智慧,将丰富的档案馆藏,变为社会共享的文化成果,是各级档案馆长期的艰巨任务。近年来,保定市档案局(馆)在开展各项业务工作中,始终把开发档案文化产品作为重点工作来抓,通过编研工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档案文化需求,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档案文化开发工作结出了越来越丰硕的果实。自2009年到2013年,保定市档案馆共有9项编研成果出版,其中已公开出版8部、内部资料1部、正在编写的1部。公开出版的有《保定大事记》(1986-2006年)、《保定老照片》、《保定农业史料概览》(第一、二部)、《保定农业三十年》、《保定商会档案》45册、《保定房契档案汇编》10册、《保定教育史料选编》2册,内部资料是《保定调查》,目前正在编写《保定大事记》(2007-2012年)。以上编研成果中,有3部获省市不同奖励,其中《保定农业史料概览》2012年获河北省社科联优秀成果二等奖、2011年获保定市社科联特别奖;《保定老照片》、《保定农业史料概览》、《保定农业三十年》等三项2012年同获河北省档案开发服务优秀服务成果一等奖。

二、开拓思路,不断拓展档案文化开发的新路

(一)领导重视,健全组织,保障有力,是做好编研工作的基础。得益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从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到十的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体现出我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自觉与自信。我们编研工作也是文化一部分,所以必将得到发展和关注。我们每一部作品的出版都离不开市领导的支持和帮助,有的是市领导亲自出题,有的还亲自审稿,局领导更是亲力亲为,帮助选课题,找思路。我局设置了职能独立的编研处,制定了编研部门的工作职责、工作程序、管理制度等,责任明确,任务到人,做到年度有计划、年终有考核,工作机制科学合理。编研工作也列入我局档案事业发展规划,并加大了对编研工作的投入,确保档案编研和出版的经费,为编研工作解决后顾之忧,为保证编研工作顺利开展创造了条件,保障了编研工作的健康发展。

(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保障民生,是做好编研工作的宗旨。只有紧紧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贴近社会热点,突出地方特色开展档案编研工作,为社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才能使编研工作得到健康发展。保定市是农业大市,但多年来没有一部全面反映保定农业全貌的书籍。我们于2009年开始编写《保定农业史料概览》,该丛书的编辑出版,为更加深入地研究保定的农业轨迹,了解蕴藏在历史背后的发展脉络,汲取传统农业精华,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强市兴县富民具有重要意义。河北大学教授吕志毅看后表示,“该书填补了保定市农业史料方面的空白,无论从历史意义还是实用意义上,都具有较高的价值。”

在此基础上,保定市档案馆又编辑出版了《保定农业三十年》, 该书图文并茂、图表相依,充分展示了保定农业三十年发展的史实与成就。本书的编辑出版,对“以史为鉴,发展未来”大有裨益,为各级领导决策提供了参考、为立志农业发展的志士仁人及广大劳动者提供学习与实践的工具、为中外人士投资保定农业及招商引资提供可靠资讯,终而为保定的农业发展提供资政,具有深远的社会效益。

(三)出成果,做精品,突出特色,是提高档案编研工作社会影响力的关键。档案编研工作是一项深层次的档案开发利用工作,优秀的编研成果不仅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翔实、准确的档案史料,而且对于提高档案部门的知名度,增强社会的档案意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保定是国务院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近300年间为直隶(河北)省会,文化底蕴深厚。《保定老照片》一书形象而生动地记录了保定近百年来的历史侧影,在社会上影响较大,是研究保定历史的参考资料,也是档案部门为保定建设文化强市献上的一个成果。

该书于2010年10月出版后,成为市政府公务活动中向上级领导和外地客人赠送宣传保定的文化礼品,成为保定市的一张名片。去年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来保定调研时,该书被市委、市政府选为赠送领导的礼品。该书还得到我国著名城市规划和建筑学家吴良镛院士的称赞。不仅市直许多部门踊跃选用该书,一些个人也争先索要或购买,致该书在短时间内便告馨,后又两次再版,该书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提高了档案部门的知名度。

(四)强强联合,内外兼修,加强协作,是促进档案编研工作发展的有效途径。编研工作只依靠传统的方法、单一的形式,很难走出封闭、半封闭的小圈子;要开放搞编研,不能还停留在过去只依靠本局的力量,要借助社会的财力,高校的人力,发挥老同志的余热,采取立足馆藏、面向社会、多方并举、资源共享的方法,利用合作、协作的方式,才能开创编研工作的新天地,促进编研工作的发展。

一是依托馆藏资源,加强与高校合作。保定市是文化古城,馆藏资源丰富,建国前珍贵历史档案就有3000多卷,是研究保定乃至华北发展的重要史料。2010年开始,我们与河北大学合作开发《保定商会档案》,经过三年的努力,第一期20册,第二期25册《保定商会档案》全部出版发行。2012年,我们又和河大宋史研究所联合开发了《保定房契档案汇编》,本书共收录了近6000份契约,这批档案对研究河北、华北地方史,乃至全国城市房地产史、土地制度变化史都是不可多得的资料。以上图书的出版,在学术界产生很大影响,受到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关注,也是保定市档案馆和河北大学携手合作的成果,为保定实施文化引领战略,建设文化强市做出应有的贡献 。

二是充分发挥老同志的光和热。在编辑《保定教育史料选编》过程中,多次召开专题研讨会,分管教育的副市长和教育研究会的老领导们参加,出谋划策,使这部书精益求精该书出版后,受到专家一致好评。

三是多方筹措资金,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档案局的资金有限,这是大家都深有体会的,要做好编研工作,又必须有资金支持,光靠政府拨款远远不够,我们想方设法,多方筹措资金。2013年我们在这方面做了有益尝试,编辑了2007―2012年《保定市大事记》,采取两条腿走路,我们负责文字部分,把加插彩页部分交给一个公司运作,双方合作效果不错。

三、着眼长远,以质量求档案编研之生命

档案编研工作要及时总结、汲取我们多年来在实践中积累的成功经验,同时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认真研究新时期档案编研工作的新规律、新特点,不断适应新形势、新情况对我们的新要求,树立大编研的思想,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积极探索编研工作的新思路,开创编研工作的新局面。

馆藏是基础。没有丰富的馆藏,就很难编出高质量的编研材料,档案馆应大力丰富馆藏,在接收党政机关文书档案的同时,还要注重一些应是本馆接收范围的专业档案和破产企业、名人档案、民生档案的收集,只有不断积累档案、丰富馆藏,才能编出有价值的编研材料。

助推经济社会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人才 环境 萝北经济

近年来,萝北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各项改革措施陆续实施,为萝北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指明了方向。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资源,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根本动力,对萝北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促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萝北发展迫切需要人才,充分依靠人才,寄希望于人才。为此,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对促进萝北经济社会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一、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各项改革措施正在陆续实施,在金融、水利、环保和项目审批等方面将释放更多的改革红利;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有力度,货币政策要更加注重松紧适度”,意味着国家在财政政策上将加大对民生、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入;中俄两国不断扩大经贸合作,为萝北等口岸城市扩大开放、吸引外资带来难得机遇;随着黑龙江“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和“东部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深入实施,为萝北向上争取政策、资金、项目创造了更加有利条件。市委全会确立的“四抓”工作布局和“十增行动”的部署,为萝北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指明了方向。此外,萝北发展基础坚实,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正向经济优势转化,随着续建和储备项目相继建成投产,经济和税收增长点也将越来越多。

(二)萝北目前人力资源现状与萝北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近年来,萝北加大人才队伍建设,但人才增速不快,人才总量相对不足,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由于经济欠发达,人才管理体制和人才市场体系不够完善,人才外流现象较严重。萝北人才队伍现状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迫切需要进一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更好地发挥人才的作用,推进萝北经济社会发展。

二、倾力营造人才发展环境

(一)用心培育,促进成长

大规模培训党政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围绕加强党政人才的政德教育,在全县干部中开展了轮训工作。一是办好主体班次。2013年共开办主体培训班16期,累计培训1600人次,2014年组织调训10批152人次,已开办主体培训班15期,累计培训776人次,并通过技能大赛、现场教学等提升培训效果。二是拓宽渠道增强实效。发挥山东酃馐卟酥种不地、黑龙江流域博物馆、团结水稻催芽基地等教学实践基地在人才培训工作中的作用,采取互动交流、不断提高各类人才的综合素质。萝北从培育农村实用人才入手,积极实施“十百千”工程,到2015年每个村培养10名实用人才、每个乡镇培养100名实用人才、全县培养1000名实用人才。三是基地示范,政策推动。加大品种对比示范基地、水稻催芽示范基地等各类农业园区建设力度,搭建农村人才施展平台;帮扶指导成立水稻合作社、农机合作社、生猪合作社等40余家,指导农民科学致富。

(二)因才施用,推动发展

1.充实招商引资队伍。抽调素质高能力强的年轻干部,为企业在萝北创业,提供高效便捷的绿色通道服务。先后为中铁资源集团云山石墨分公司、北方矿业集团大马河铁矿等十四家重点企业及其项目,办理公司注册、项目备案、征林征地、规划设计、环评安评、图纸审查、增资年检等相关手续。营造了良好的招商氛围,赢得了企业的一致好评。

2.引人留才不断创新。通过创新工作举措,,开展以引进人才为主要内涵的“冲击波”行动,引进优秀人才到萝北干事创业,实现了人才集聚。2012年以来又陆续招考了5批,尤其是在2012年,有3名研究生招录到事业单位工作,扩大了全县人才总量,提升了人才的整体素质,优化了人才队伍结构,积极有效地推动了各方面人才交流。

三、如何进一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萝北人才环境的优化,将汇聚大量萝北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为萝北经济社会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一是改进招才引智方式,建立创新人才激励保障机制。研究探索“人才+项目+团队”引才模式,鼓励用人单位按照人岗相适原则,通过招聘调入引进高层次和紧缺型人才。要建立健全激发人才活力和维护人才合法权益的激励保障机制,完善事业单位的绩效工资制度。积极鼓励企业专业人才参加专业技术资格的评审,并给予一定补助。完善政府、社会和单位相结合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人才社会保障覆盖面。积极推进人才保障性住房建设,努力解决人才安居问题。

二是创新培养方式,激励盘活本地人才。提升现有人才队伍的学习力,构建终身教育体系。采取主体班次调训、业务培训、聘请专家教授讲课等新型培训形式,增强业务能力。鼓励各部门探索建立人才评价、激励及退出机制,激活现有人才队伍的朝气。探索新的人才评价和考核办法,建立完善的目标绩效考核体系和评价办法,公开、公正、科学地评价每一个工作人员。对于急需短缺专业,在大力引进的同时可选派有前途的非专业人员,参加脱产的继续教育培训,使其尽快掌握专业技能。

三是加快人才市场建设,完善市场功能。大力推进机制健全、监督有力的人才市场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快促进人才市场与劳动力市场的联网贯通,探索建立统一开放的人力资源大市场,定期组织人才智力交流活动,无偿为企业常年开展网络招聘服务。加强政府引导,鼓励民资和其他资本以独资、合资或合作的方式,投资兴办人才中介公司、人才租赁公司等,加快培育人才中介服务组织。大力发展人事,积极开拓智力交流、人才评价、择业指导、选送培养、劳务外派等新的服务领域。

四、结语

助推经济社会范文第4篇

[关键词]贵州速度 发展 对策

2011年12月25日,全省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在"十二五"时期创造一个“高于过去、高于西部、高于全国”的贵州速度"。 “贵州速度”是省委、省政府基于2011年我省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总收入等几个重要经济指标净增额同时突破1000亿元,增速居全国前列,创造我省历史新高的大好形势下,认真分析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各种条件作出的重大决策,是缩小我省与全国发展差距,实现我省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关键。站在新的起点,要通过“防止一种思想、深化两个成果、加快三个推进”来加快“贵州速度”,助推我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一、加快“贵州速度”的重要意义

1.加快“贵州速度”是我省缩小与全国发展差距的关键

贵州是贫困问题最突出的欠发达省份,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产业结构单一、城乡差距较大、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小康进程大体上落后全国8年,落后西部平均水平4年,贫困和落后是贵州的主要矛盾。在全国经济发展的大盘子中,贵州处于越落越远的尴尬境地,发展速度慢是贵州贫穷落后的主要原因。只有加快“贵州速度”,实现快速发展,才能逐步缩小与全国的发展差距,改变被动局面,实现于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2.加快“贵州速度”是构筑贵州精神高地的重要内容

“贵州速度”体现了团结奋进的精神。在新的省委领导班子领导下,全省各族干部群众高举发展、团结、奋斗三面旗帜,把思想统一到发展上,把心思集中到发展上,把力量凝聚到发展上。通过开展“环境建设年”、“作风建设年”和“项目建设年”等活动,团结奋进,努力拼搏,优化服务,改善环境,大力招商引资,使得贵州的后发优势、资源优势得以发挥,使一个又一个看似难以完成的任务最终圆满完成,才创造出“贵州速度”,把贵州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贵州速度”是团结奋进的贵州时代精神的直接表现。 “贵州速度”体现了开放创新的贵州时代精神。我省围绕“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变“被动”为“主动”,创新资金筹集机制、创新项目整合机制、创新帮扶机制等,形成创新出动力,动力促发展的态势,创造了令人振奋的“贵州速度”。通过举办贵州与央企投资发展恳谈会,各种博览会、洽谈会,全面展示了贵州投资环境、资源禀赋、特色优势和发展潜力,加深了国内外客商对贵州的了解,取得招商引资的一系列重大成果。正是这一系列开放创新活动,形成了合力助推贵州发展的格局,才成就了今天的“贵州速度”。

二、“贵州速度”的支撑条件分析

当前贵州正处于全面加速发展的新时期,面临全面加速发展的新机遇。

一方面,我省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和“城镇化带动战略”,必将推动经济社会纵深发展。一般来讲,从工业化进程来看,人均收入在5000美元以下时,尤其是超过2000美元时,是工业化加速发展的阶段,是经济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2011年贵州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000美元,进入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是 “贵州速度”加快推进,后发赶超的时期。从城镇化进程来看,国际国内的经验显示,城镇化率在30%—50%时,城镇化处于加快推进阶段。2010年,贵州的城镇化率较低,为33.8%。可以预见,在未来一段时期,贵州的城镇化将加速推进。综合来看,未来贵州将进入全面加速发展的新时期。

另一方面,我省加速发展的要素支撑优势明显。我省拥有区位条件重要、能源矿产资源富集、生物多样性良好、文化旅游开发潜力大、劳动力也比较充裕、交通条件正在改善等优势。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合作加强,我省具有后发优势,能够借鉴发达地区的发展经验,引进发达地区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吸引发达地区的各类人才,积聚发达地区的剩余资金,不断克服我省资金、技术、人才等条件制约。总体来看,我省已经具备了全面加速发展和经济起飞的条件。

三、对策建议

我省进入了有史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好时期,发展形势喜人。借鉴省内外经验,结合我省实际,为用好这个大好机遇,乘势而为,加快发展,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防止松懈思想

2011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显著成效,是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干部群众认真贯彻落实“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主基调,把思想统一到发展上,把心思集中到发展上,把力量凝聚到发展上,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成绩面前,人们通常有两种表现,一种是把成绩当着动力,再接再厉,争取更高的目标;一种是把成绩当着资本,满心欢喜,于是全身放松,松懈下来。大好形势来之不易,要好好抓住这个加快发展的机遇。必须防止抓发展思想松懈,要认识到实现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件长期、持久的事情,要树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是速决战,而是一场持久战的思想。在全省开展“‘持久战’与‘贵州速度’”的大讨论,防止喘口气、歇一歇、打瞌睡等形式的思想松懈,做到发展思想不暂停、不松懈,筑牢打一场促进贵州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持久战坚实思想基础,集中精力、一以贯之,牢牢把握“稳中求进、提速转型”总基调,努力实现我省经济发展"稳中求快、快中保好、能快则快",奋力创造“贵州速度”。

2.深化“两个”成果

(1)深化作风建设成果

作风是精气神,是战斗力,是促进发展的保障。把作风建设与开展创先争优、“四帮四促” 活动及党员先进性教育结合起来,要求各单位、部门围绕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和谐共事、廉洁从政及作风转变“七件事”等内容总结本单位的经验,查找本单位存在的问题。对好经验可通过举办交流会或借助新闻媒体推广,对涌现出的先进个人,要予以塑造典型。对存在的不足之处,要定期整改落实。各单位要进行优化作风公开承诺。省直单位由领导带头,各处室负责人参与, 各县市区也要由领导带头,各科室负责人参与,就承诺的内容接受媒体和群众的监督。

(2)深化环境建设成果

环境是软实力,是影响发展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各单位、部门要围绕政策、信用、政务、法治等方面内容,客观分析本单位所取得的成效,对好的做法要认真总结,予以常态化、制度化。针对发展中出现的影响我省发展的各种问题,加强应用对策研究,优化政策环境;健全政府职能部门和企业的沟通机制,掌握企业发展遇到困难,及时进行解决,完善政务环境;牢固树立“人人都是发展环境、事事关乎发展环境”的理念,要求人人忠于岗位、履行责任、诚实守信、依法行事。

3.加快三个推进

2011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喜人成绩,这是全省认真贯彻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和城镇化带动战略,根据我省实际,对接国家政策积极规划项目,扩大投资,狠抓落实的结果。奋力创造“贵州速度”,关键在加快推进现有项目的建设进度,基础在加快推进一批重大项目的储备,重点在加快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1)加快推进项目的建设进度

项目是聚集生产要素、壮大经济实力的载体。项目的落地、建成,将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严格按照规划设计和工程进度,加快推进各地已经开工的工业园区、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建立辖区政府与项目指挥部的定期沟通机制,增强协调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增强对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的预见性,做好事先的解决预案,使问题出现时即时解决。同时,建立应急预案,以应对突发的问题。做好未开工项目的前期准备。项目的前期准备是影响项目建设进度的重要因素,要按照项目整体的计划,对已经签约的项目,抓紧开展前期工作,促使早日开工。

(2)要加快推进一批重点项目的储备

经济的发展,最终要有项目作支撑。目前我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就得益于一批项目的开工建设。要充分利用好中央《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精心论证、科学规划,在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资源深加工,煤磷化工,生物医药,文化产业等方面谋划储备一批重大项目,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增强贵州经济发展的后劲,助推“贵州速度”。

(3)加快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是缩小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差距的必然要求,是激发我省各区域发展活力和潜力,实现我省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客观需要。大力支持黔中经济区率先发展,强化对外通道能力和交通枢纽建设,增强要素集聚和综合服务功能,推动产业集聚升级,重点发展烟酒、装备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优势产业,使黔中经济区成为西南重要的陆路交通枢纽,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带动全省发展和西部重要的增长极。积极促进毕水兴经济带和北部综合经济区崛起,以贵昆、成贵快速铁路和毕节—六盘水—兴义城际快速通道为发展主轴,以六盘水市、毕节市、兴义市等重要城市为支撑,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煤炭、电力、煤化工等产业集聚发展,成为支撑全省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以黔渝快速铁路和杭瑞高速公路为发展主轴,以仁怀、桐梓、赤水等城市为支撑,重点布局发展有色、装备制造、名优白酒、特色食品等优势产业,成为支撑全省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加快东部特色综合经济区发展,以贵广、沪昆快速铁路和主要交通干线为发展主轴,主要发展原材料、电子信息、精细化工、新材料及旅游、商贸物流业等,成为带动贵州东北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支持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加快发展。

“贵州速度”是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靠后的贵州发出的强有力的发展宣言,是贵州在全国经济浩浩汤汤发展大潮中变“被动”为“主动”的自信信息传递,是贵州加速发展,于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冲锋号。只要全省认真贯彻落实“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主基调,牢牢把握“稳中求进、提速转型”的要求,不懈怠、不放松,抓住发展的大好形势乘势而上,继续强化作风建设、优化发展环境,加快推进项目的规划储备、开工建设和区域协调发展,努力实现经济发展“稳中求快、快中保好、能快则快”,加快提升“高于过去、高于西部、高于全国”的“贵州速度”,将确保我省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发展,于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

参考文献:

[1]2012贵州省经济工作会议全文[C].新华网贵州频道,2012.07.15

[2]魏霞.贵州速度是贵州精神的生动体现[N].贵州日报,2012.2.2

[3]魏后凯.贵州省已具备了全面加速发展和经济起飞的条件[C].中新网贵州频道, 2012.02.28

[4]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M].国发〔2012〕2号

助推经济社会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城中村 改造进展 村级三支队伍 社会经济效益 分析

一、引言

城中村改造是城市建设和管理中最难的工作之一。本篇文章结合工作实际,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探讨进行城中村改造过程中村级组织发挥的作用,以及结合工作实际,结合自身发展阐述关于城中村改造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

二、城中村

(一)含义

什么是城中村,城中村不H是一种建筑房屋的形态,也是一种社会中的存在形态,城中村产生的根源是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一些不良因素没有瓦解。

(二)城中村未改善带来的影响

在一些未经过改造的城中村和老旧小区,各种电线电缆相互交织,形成了“空中蜘蛛网”,不仅有碍观瞻,还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在这些混乱的电线电缆上,还悬挂着一些生活垃圾,如快递盒、衣服、袜子、盛有食物汤水的塑料袋、纸屑、菜叶等等。有的电线甚至成了晾衣绳;同时在改造前,人们因居住环境较差,比较容易出现盗窃、丢失财物等问题;违法集建,环境卫生质量不好等常见情况也会发生。

三、城中村改造经济效益

(一)环境的改变

城中村高起点、高标准进行规划和建设,居住与商业办公兼容,各种市政配套设施齐全,将逐步实现“绿化、净化、美化”三化要求。

(二)住房条件的改变

旧房换成采光充足、通风良好、结构合理,水、电、气、暖、有线电视等居住配套设施齐全的新房。

(三)村民个人收入的改变

城中村改变后将成为功能齐全的综合区域,蕴含着巨大商机,将会给安置在该区域内的村民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同时为村民从事第三产业提供良好的区位优势,村民个人收入将大大提高。

(四)提升群众生活

提升群众生活,增强群众的文明意识,这样做可以促使群众之间的和谐发展,提升自身的文明意识。保障群众享受改造的成果和文明进步的成果,积极建设文明和谐社区。

(五)进一步改善群众居住环境

由于环境的改变、住房条件的改变、区域优势及房产价值的提升、居住人群层次的提高,将会使村民的生活习惯、文化层次和经营方式得到改变,从而使村民的经济收入、文明程度、居住环境、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四、城中村改造环境效益

(一)改善环境,促进持续发展

实现城中村改造目标,呼应百姓需求、保障改善民生,实施城市总体规划、提高城市居民生活品质的迫切需要,也是新常态下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推动其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的重要抓手,同时有助于环境可持续发展。

(二)美化城市,提升形象

城中村改造,将主城区城中村打造成配套完善、生活便利、环境优美、管理有序的新型城市形象。陈旧的设施得以改善,这样有助于提升城市形象以及将城市更加的美化起来。

(三)基础建筑完善,改善居住环境

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科学规划、安置为先的原则,建高楼、腾空间,增绿地、造景观。坚持重点改造与成片开发相结合,综合开发与配套建设相结合,项目用地征迁与城中村改造相结合,积极稳妥地加以推进改善居住环境。

五、突出强调三支队伍促进城中村改造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基层承担着大量征迁任务,探索如何在征迁工作中更好发挥基层党员干部带头模范作用,发挥好“三支队伍”作用,即村级两委会成员队伍、村级党员队伍、村级代表队伍,在全力保障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尤为重要。

(一)抓好村级班子队伍建设

村两委班子是一个村的核心,是村级工作有序开展的保证。所谓“人看人、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在城中村改造进程实践中我们引导两委班子做到“四带头”(带头学习政策、带头配合征迁、带头做亲属好友思想工作、带头规范自身行为),严格执行“六不准”(不准、不准阻挠抵制、不准漫天要价、不准向亲护友、不准反面宣传、不准背后煽动),全面推行“认亲帮拆”工作机制。在全村形成了“党员干部带头拆、领着干”的良好氛围,为城中村改造打开局面。

(二)抓好村级党员队伍建设

对于老百姓来说,党员的身份就是先进的代表,大家对党员的期望值很高,党员的一举一动都体现着党的先进性。我们在确保两委班子成员全身心投入城中村改造后,进一步扩大队伍,把征迁工作当作党员锻炼能力、锤炼作风的“大舞台”,当作检验党员素质能力、打造“铁军”的“试金石”,充分发挥村级组织的主体作用后,党员干部纷纷扑下身子帮助群众解决征迁实际困难,着力化解各种矛盾,维护了群众的根本利益,在实现和谐征迁上功不可没。

第一,坚持每月开展党员活动日活动,重点以组织党员进行学习教育、开展环境卫生大整治、参加党员干部培训等方式,以提高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我个人认为,党员固定活动日是一个很好的平台,不仅发挥了党员们在村里的作用,也给所有党员们提供了相互交流的机会。

第二,坚持先锋指数考评。我们充分利用党员先锋指数考评工作,在上级规定扣分的基础上,根据我村党员实际,制定出九龙村先锋指数考评细则,并通过党员审议同意后执行。

(三)抓好村级村民代表队伍建设

很多时候,大家工作中常常突出村干部、党员地位,往往会忽视了村民代表的作用,实际上,村民代表这支队伍是村里最精锐的一支队伍,这支队伍的建设,是体现一个村实力的重要证据。村里的代表不仅是村里的信息员,也是宣传员和传令兵。村民代表这支队伍所发挥的作用不亚于我们党员队伍,加强对这支队伍的管理和教育很有必要,这支队伍抓好了,能够进一步使得干部群关系进一步得到融洽,进而使得村级稳定以及得到更多的保障。

六、城中村的改造进展

(一)为确保回迁安置房按期竣工

采取“时间倒逼、成果倒逼”的方式,细化分解目标任务,明确责任领导和责任人。坚持每周召开一次工作例会、每月召开一次专题分析会,及时掌握工作进展情况,对工作推进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采取“一个问题、一个领导,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个口径、一抓到底”的办法,逐一解决,有力、高效地推动回迁安置房建设。

(二)耕作标准、全面进展开来

每个工程都做到标准化、规范化、工艺化管理项目,低密度、大绿化、适度容积率。优先启动道路、绿化、学校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力求实现布局艺术化、造型景观化、品位高端化,不断完善和优化城中村路网结构和功能。整合并合理布局教育资源,满足搬迁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全面提高项目的建设和水平。

七、结语

城中村改造需要更加重视抓好村级三支队伍建设,要更加重视“人的城镇化”,设身处地为群众考虑,对每一个城中村拆迁改造项目,面对“拆迁”“安置”“补偿”等城中村改造中极为敏感和易引发矛盾的重点问题,正确的做法是“换位思考”,真正站在群众的立场上,设身处地考虑群众的实际困难、问题和顾虑,关注到每一个城中村居民担忧的点滴细节,充分保障被拆迁人的权益,也只有这样,城中村改造推进难才能破解。

(作者单位为浙江省杭州临安市锦城街道办事处)

[作者简介:钱碧君(1986―),女,本科,中级经济师,办公室副主任,研究方向:人力资源。]

参考文献

[1] 王思琪,刘之一,刘一凡.浅析城中村改造的常见问题[J].工程技术(全文版),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