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古典文化的理解

对古典文化的理解

对古典文化的理解

对古典文化的理解范文第1篇

关键词:古典;诗词;文学修养

古典诗词中充满了智慧,充满了趣味,充满了诗意,所以,我们必须学会阅读古典诗词,学会在阅读中欣赏古典诗词,学会在欣赏中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我国古代儿童的启蒙教育就是诗词教育,可见诗词对每个人的影响有多么重要。直至今日,我国的语文教育中还收录了几十首古诗供学生欣赏和解析。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阅读和欣赏古典诗词呢?如何在阅读古典诗词的过程中提高文学修养呢?接下来,我将对于这个问题给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一、阅读古典诗词,提高文学修养的几个关键环节

1.注重古典诗词的积累

想要更好地解读古典诗词,更好地提高文学素养,就要注重古典诗词的积累。文学修养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需要不断积累的。我们可以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进行古典诗词的积累。比如说,在进行语文学习时,我们可以开展“每日诗词”“每日名句”等活动来进行诗词积累。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多买古诗文书籍,多阅读古典诗词,我们还可以利用每日的早晨进行古典诗词的晨读。只有当我们的古典诗词和文化积累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做到理解古典诗词的含义,领会古典诗词的意境,我们才能真正达到提高文学修养的目的。

2.注重古典诗词的朗读

想要更好地解读古典诗词,更好地提高文学素养,就要注重古典诗词的朗读。古典诗词的朗读是理解古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的一个关键因素。古典诗词不同于现代白话文,每一首古诗词都像诗歌一样有节奏、有韵律。古典诗词讲究的是音韵和谐,所以古典诗词朗读起来是朗朗上口,非常押韵的。如果能够配合着音乐对古典诗歌进行朗读,我们就可以更好地掌握古典诗歌的节奏,可以更好地感知诗歌的意境和诗歌的情感,可以进一步地帮助我们提高文学修养。

3.注重古典诗词的理解

想要更好地解读古典诗词,更好地提高文学素养,就要注重古典诗词的理解。古典诗词不同于白话文,它的文字精练,每一个字和每一句话都有着深刻的含义,如果不注重古典诗词的理解,很难真正地领会古典诗词的内容和情感。例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一诗中,诗中本来是“僧推月下门”,但是诗人经过反复推敲炼字之后,改成了“僧敲月下门”,在万物入睡,没有一点声音的时候,一个“敲”字更加地衬托出了夜深人静。这就要求我们要注重古典诗词基础知识的掌握,我们要掌握古汉语的意思,要掌握古典诗词中出现的典故,要掌握古典诗词写作的文化背景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达到透彻地理解古典诗词,提高文学修养的目的。

4.注重古典诗词的背诵

想要更好地解读古典诗词,更好地提高文学素养,就要注重古典诗词的背诵。古典诗词的背诵应该从小开始,在小的时候就接受古典诗词的熏陶,加强古典诗词的积累,对于日后提高文学修养有着重要的帮助。在初读一首古典诗词时,我们可能并不能完全理解诗词的意思和意境,如果我们能将这首古典诗词进行背诵,当日后我们的人生阅历增多,我们的情感体验更加丰富时,我们在头脑中再回味起这首古诗词时就可以有更深层次的解读,这对提高我们的文学修养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5.注重古典诗词的内化

想要更好地解读古典诗词,更好地提高文学素养,就要注重古典诗词的内化。阅读古典诗词并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我们的目的是要内化古典诗词,让古典诗词真正地融入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当中,这样才能帮助我们提高文学修养。如果我们阅读古典诗词只是流于表面,而不是真正地进行深入理解,那就与我们的目标背道而驰了。为了更好地内化古典诗词的内容,我们要加强对古典诗词的阅读、积累、理解和背诵,相信只要我们能够坚持,就一定会使我们的文学素养有质的提升。

二、阅读古典诗词,提高文学修养的方法归纳

为了更好地阅读古典诗词,提高文化修养,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进行古典诗词的探究与学习。这几种方法可以引导我们学会去糟取精,提高自己的古诗文阅读能力和文学修养。

1.通过诗人和背景进行赏析

我们可以通过了解诗人和写作背景的方法对古典诗词进行赏析。要想真正地读懂一首诗,只是理解古诗词的字面意思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首先要了解诗人的人生经历,诗人杜甫一生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坎坷,诗人李白一生郁郁不得志,诗人李煜一生经历了几次大起大落,诗人孟郊一生穷困潦倒,这些诗人的生活状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解读他们的诗词作品。我们可以通过诗人的人生经历更好地理解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我们还要结合古典诗词的写作背景进行赏析,《忆昔》写的是繁华盛世,诗词中自然少不了对盛世盛况的描写和赞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战争乱世,诗词中描写了战乱之苦以及思乡之情;《相见欢》写于李煜亡国之后,诗词中就多多少少会带一些对故国的哀思。所以说,只有透过诗人的人生经历和写作背景,我们才能更好地解读古典诗词,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

2.抓住关键字、词、句进行赏析

我们可以通过抓住关键字、词、句的方法对古典诗词进行赏析。古典诗词的创作讲究锻字炼词,诗词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是诗人经过无数次推敲才最终确定下来的,可以说只要换掉诗词中的一个字就会影响到古诗词的整体感觉。所以,我们要抓住古诗词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和每一句话进行推敲和赏析,只有这样才能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

3.根据诗词意象赏析渔家傲

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诗词意象的方法对古典诗词进行赏析。古典诗词的意象是指在诗词中出现的能表达诗人主观情感的物象。我们在阅读古典诗词时,一定要抓住诗词中的意象进行分析和理解。我们要了解意象的象征意义以及意象寄托的诗人的情感。在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中就用“衡阳雁”“长烟落日”“孤城”“羌管”“霜满地”等意象来描写塞下秋景,寄托了想要建功立业却郁郁不得志的心情。“杜鹃鸟”这个意象多数情况下是表达悲痛的情感,“子规夜半有啼血,不信东风换不回”这句诗就通过子规(杜鹃鸟)这个意象表达了哀伤、凄切的思想感情。所以说只有对古诗词中的意象有了深入的了解,才能真正地了解诗词的含义,才能真正地理解诗词要表达的情感。

4.根据诗词意境进行赏析

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诗词意境的方法对古典诗词进行赏析。多个意象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就是我们常说的古诗词的意境。之所以有的古诗词让人能够沉溺其中就是因为古诗词中拥有优美的意境。比如说“暮日残柳落影长,冷月寒池落红妆”这句诗就写出了黄昏时刻残柳的落影和冷月寒池印映着红妆的意境美,通过凄凉景色表现了诗人心中的凄凉。所以说我们在阅读古典诗词时,不只要流于表面意思,还要将古诗词中意象进行串联,要学会仔细地体会古诗词中的意境美,这样才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提高我们的文学修养。

5.尝试延伸和创造诗词

我们可以通过尝试延伸和创造诗词的方法来阅读古典诗词,提高文化素养。阅读和鉴赏古诗词可以帮助我们陶冶情操,提高文学素养。但是我们不单单要学会鉴赏诗词,我们的最终目的应该是能够学以致用,能够充分地运用自身掌握的古诗词知识以及自身丰富的想象力自己创作诗词。我们可以对古诗词进行延伸创造,我们可以对古诗文进行续写、扩写和改写,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和文学修养。

综上所述,我国的古典诗词文学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古典诗词的风格多变,有的婉约,有的豪放,无论是哪一种风格都是诗中有画,充满了诗情画意。我们阅读古典诗词,仿佛是在与诗人促膝长谈;我们阅读古典诗词,仿佛是在感受壮阔的塞外风光;我们阅读古典诗词,仿佛是在浏览祖国的大好山河;我们尽情地在古典文学的海洋中徜徉。在阅读古典诗词时,我们要注意古典诗词的积累和朗读,我们要注意古典诗词的理解和背诵,我们要注意将古典诗词进行内化和运用。在阅读古诗词时有一些方法也值得我们借鉴,我们可以通过诗人和背景进行赏析、可以抓住关键字、词、句进行赏析、可以根据诗词意象进行赏析、可以根据诗词意境进行赏析,还可以尝试延伸和创造诗词。相信通过这些有效方法,我们一定能够提升自己的鉴赏品味,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

参考文献:

[1]赵菲菲.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析[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对古典文化的理解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生;古典诗词;学习兴趣

古典诗词是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博大精深,志存高远,千古不衰,被世代吟诵。千百年来,它哺育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境界,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文化素养。平时让学生多读、多背一些古典诗词,有利于他们增长知识、扩大视野,有利于他们丰富思想、陶冶情操。然而,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理解能力有限,古典诗词对他们来说十分难懂,如果教师的教法单一,就必然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怎样才能激发他们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呢?我认为,学生在学习古典诗词时要读写结合,扩大知识面,老师要扩大教学范围,拓宽孩子们的知识视野,采取灵活多变的方式,课内、课外要双管齐下,多运用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积极性。

一、在诵读中品味诗词魅力

叶圣陶把有感情地朗读叫做“美读”。在进行古典诗词教学时,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进行反复诵读,使学生身入其境,心感其情,和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学生在反复朗读中,能够自行品味出古典诗词的意境美、音韵美和节奏美。所以,反复朗读是学习古诗词行之有效的方法,既能激发孩子们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又能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朗读的方式有很多种,可全班齐读,也可按照诗词的特点分男女声朗读,还可以分角色朗读。教师还要善于利用学生的表演欲,发动学生进行朗读表演,提倡“精读”“情读”“美读”。还可运用小组轮流读、比赛读等方法,总之,运用多种不同形式的朗读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进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时,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画面。我的教学主线就是朗读,先指导学生自由读,读出诗的节奏,试着理解诗意,再进行欣赏性地朗读,并配以音乐来强化朗读效果,使学生充分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和韵律美。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借助自己的理解与想象,一边读一边用手势、动作、表情来增强诗的表现力,这时,诗的音韵美、节奏美和意境美就会通过反复诵读比较形象地表现出来,并且让学生品味友情的可贵,学会珍惜友情。

二、在情境中体会诗句魅力

传统的教学侧重对古典诗词内容的讲解,却忽视了对诗词意境的理解。诗歌体现的是一种意境,语言非常优美,体现的是多姿多彩的画面,体现的是各种各样的心情,情境交融,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因此,对古典诗词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浅显的语言文字理解上,而应讲求意境,再现真、善、美的艺术情境。要巧妙地利用多媒体进行情境教学,充分再现诗词的意境之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课件中配以古朴典雅的音乐、精美的画面,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听与看中感悟诗词之美,感悟中国古典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在体验中让真情流露

古典诗词能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人心智,当然诗的这种作用离不开情感的体验。教学中都会安排实践活动,而且形式多样化,如情境表演、演唱、补白、游戏、绘画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展示个性,发挥特长,同时加深了对诗的意境、情感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理解能力。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力,为诗作画,让学生体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情画意”的艺术美感,更好地理解诗人表达的感情。

四、在想象中感受诗词之美

在古典诗词教学中,要通过语言这个媒介,启发学生去想象,才能使学生感受到画面美。首先,要多运用绘画、幻灯等辅助手段展示画面内容,让学生通过观察感受诗中的画面美,加深对诗的理解。教学中,要触发学生的想象力,通过联想、假想、反想、续想、补想等,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创造能力,感受诗的意蕴美。比如对《咏柳》的教学时,多媒体出示柳树,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看到的柳树,学生能够以自己看到的柳树展开想象,对古诗的内容就很容易理解了。学习之后,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画一副自己想象中的柳树图画,使学生感受古诗的画面美。

古典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平时的教学与生活中,我们要做一个有心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热情,培养他们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不断地引导他们多读、多背古典诗词,多积累一些古典诗词,增加他们学习古典诗词的信心,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为他们以后的生活和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使他们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1]梁维玉.让孩子们对背些古典诗词[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10.

[2]连翔.浅谈如何让学生对古典诗词感兴趣[J].学园:教育科研,2012.

对古典文化的理解范文第3篇

【关键词】古典舞;文化内涵;审美理念

中图分类号:J72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0-0153-01

一个民族的文化代表着这个民族的精神与灵魂,同时也体现了一个民族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所有的艺术都是在文化的土壤里孕育发展的,艺术与文化在相互渗透中发展演变,彼此影响、参证。想要了解一个时代的舞蹈审美特征,可以结合当时的音乐、绘画、文学以及建筑,去寻找一个时代的审美共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挖掘出具有文化价值的审美信息。

一、通过特定文化视角,解释古典舞的非世俗化审美理念

在前的古典舞蹈作品中,那些对于道德伦理的情绪表达和矛盾冲突在有意无意中都明显带有儒家思想的痕迹。儒家的天命等级观念使乐舞的教化作用有所增强。比如《中国古典舞蹈的“和”品格》一书中,就把“雅乐”作为一种功能性很强的祭祀、礼仪乐舞来宣扬德操、功德、祀神。乐舞不单纯是艺术,更像是一种政治手段,这就形成了中国古典舞蹈礼乐文化。道家的理念在中国古典舞蹈中也有所体现。道家所崇尚的自由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和解放,追求的是一种忘物我、超利害、同天一、无思虑的“至乐”。古典舞所继承的是道家率性和畅心的自由品格。佛家的极乐境界对中国古典舞蹈也有很深的影响。在中国古典舞中,唐代的《天竺乐》和《霓裳羽衣舞》,宋代的《菩萨队》等舞蹈中都可以看到佛教思想的痕迹。佛教文化在中国的影响力巨大,佛教石窟艺术对中国古典舞蹈艺术输入了佛教文化营养。像“飞天”、“敦煌彩塑”、“丝路花雨”等优秀舞蹈作品的创作都借鉴了石窟壁画飞天、天宫伎乐等宗教艺术形象,提升了舞蹈的艺术境界,丰富了乐舞的文化内涵。

二、了解古典舞的起源发展,阐释古典舞的传统文化因素

中国古典舞其实是对古代的戏曲、舞蹈文化的复兴,它是对中华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以及审美原则和审美理念的传承。中国古典舞蹈历史极为悠久,从西周起朝廷就专门设有礼乐舞蹈的专门管理机构,一直沿袭到隋唐五代。周代有六个比较著名的乐舞,而唐代的《九部乐》、《十部乐》多数都是为统治者的奢靡享乐而创作的。宫廷舞的创作是以他们的审美情趣作为依托的,这就导致宫廷舞有些作品有一定的骄奢的艺术风格和消极的内容形式。

宫廷舞也吸收了中国民间舞蹈的灵感,继承了传统艺术的精美之气。元明清时期主要以传统文化的戏曲舞蹈为主,随着生活和社会矛盾的复杂化,舞蹈的内容和形式逐渐丰富。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人们对古典舞蹈研究更加深刻与丰富,在古典舞蹈中融入了中华武术的精髓和戏曲舞蹈元素,借鉴了芭蕾舞的精华部分,创作出了多部优秀古典舞作品,比如《丝路花雨》、《编钟乐舞》等。中国古典舞是中国形态美学和韵律美学的结晶,它完美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气质。用自己独有的审美理念吸取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彰显出中国古典舞蹈的魅力光辉。

三、分析古典舞的舞蹈形式,体会舞蹈的审美艺术功能

以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例,古典舞舞蹈风格与审美特征以抒情为主,这一时期的舞蹈舞姿轻曼柔妙,情调婉转缠绵。以白舞为例,白舞在早期带有清新朴素的民间歌舞的风格,舞蹈者以着白舞衣为特色,轻柔洁白、清新可人。在南朝梁以后舞衣风格逐渐走向豪华,审美也逐渐趋于绮靡妖艳的风格。白舞的精巧舞袖飞舞徐转、舞步轻盈、节奏鲜明。与汉代的舞蹈相比,魏晋舞蹈的表现力以及抒情化的功能有所增强,舞蹈功能也由道德教化转向了审美艺术。在南朝和北朝一直都有《清商乐》在传播,南北朝统一后在隋唐的宫廷乐舞中还专门成立了清商乐部。在漫长的岁月流传中,《清商乐》一部分进入庙堂,一部分修入雅乐,经过乐舞艺人的加工创作后,成为了精美的舞蹈作品。比如“巾舞”具有精湛的舞巾技巧,热情奔放、潇洒自如。在现代的民间绸舞中还可以看到巾舞的踪迹。魏晋南北朝舞蹈继承了汉代舞蹈的妖娆和轻盈的掌上舞技法,摒弃了豪放粗旷的豪健之美,更加注重舞蹈自身的独立性和艺术性,淡化了其实用功能。

总而言之,中国古典舞展现了舞蹈与文化融合的魅力,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使古典舞向有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的方向发展。中国古典舞正是传统文化内涵的体现,传统文化提升了舞蹈的审美价值,也使国际社会对中国古典舞的研究和认同度更为广泛和深刻。只有融入中国文化元素,古典舞的审美内核才会更加长久、稳定,才能发挥出中国舞蹈独有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邓捷.论中国古典舞之传统文化内核[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109-112+116.

对古典文化的理解范文第4篇

中国现代的语言教育,一味地借鉴国外教育经验而忽视中国文化的特质。在课程设置上,用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学习外语,却把中国古典语言视如敝屣,只是作为现代语文教学的附属。过去属于孩童启蒙的“小学”教育,读书必备的“经学”常识,变得比外语还要艰涩难懂,令人生畏。一个外语四级的中国大学生,能流利地讲说和阅读外文典籍,却连浅显的文言都阅读不了,“中国几种重要丛书都末曾见过”(林语堂语)。中国大学生被外国人问起孔子在世界思想家的排名,一定会很自豪地说:“是第一!”当问:“你读过他的《论语》吗?”回答是“没有,读不下来。”我们又从何骄傲自豪呢?这是中国文化的幸事还是悲剧?

阅读古代经典,反对者无外以“古代经典的封建糟粕”为借口。所谓的古代经典,多是先秦经典,大都产生于春秋战国。这时是奴隶制崩溃而封建制尚未确立的时代,何来“封建糟粕”?所谓的“封建糟粕”,不过是封建文人因时所需,对古代经典的再发现和新认识。我们现在不必拾人牙慧,完全可以也对古代经典进行再发现和新认识。

现代西方有识之士早就指出:欧洲力量的来源,常是透过古代文明的再发现和新认识而达至,中国要想真正崛起,为世人瞩目,也应如此,要对中国古代经典进行再发现和新认识。中国文化的发展史也证明,文化的每一次进步和创新,都是以“复古”为名,借以对古代文明的新认识而达至。当代中国文化要充分发挥他宾的民族性和创造性,取得更大的辉煌和成就,就必需对古典文化进行再发现和新认识。

梁启超在被称为“中国近代史学理论宝典”的《中国历史研究法》中也说:“无论研究何种学问,都要有目的。什么是历史的目的,简单一句话,历史的目的是在将过去的真实事实予以新意义或新价值,以供现代人活动这资鉴。”现代古典文化研究,背离了学术研究的目的。古代经典不是离民众越来越近,而是离民众越来越远,没有予以新意义和新价值,仍是照搬古代的经解,还堂而皇之地斥责古代经典有糟粕。所谓的“糟粕”,不过是不同时代的学者予以的新意义和新价值,用以服务当时的社会。现代社会,应该有新认识和再发现,予以的新意义和新价值。著名学者顾颉刚说:“不同时代对孔子思想的阐述都不一样,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孔子。”

经典该不该读,问题不是经典本身,而是对经典的注解。学生阅读古代经典的关键,是要对古代经典再发现和新认识,以现念重新解经。教育部指定的中学生课外必读书中,唯一的先秦经典是《论语》,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推荐本是徐志刚教授的《论语通译》。我们不敢说此书有什么不对,但可以肯定地说,此书只是延续了封建文人为当时朝代服务的认识,而没有用现念去再发现和新认识。让中学生读这样的注解经典,自然是不读为好。

我们完全可以再发现和新认识这本中国人心目中的圣书 ——《论语》。书中有一句话使人对孔子颇有微词: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历来认为这表明孔子对少数民族的歧视,是典型的大汉族主义。现在,各民族和睦共处,这种歧视性的传统注解不利民族团结,只会助长大汉族主义。现在的读来自然不合时宜。

且不说孔子作为周的臣民,是否会冒杀头的危险把中原称为“诸夏”,但也没有必要沿用封建文人的注解。我们完全可以再发现和新认识,把这章断句为:“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意思是说“夷狄都心中有君,不这样(爱君尊君),是夏朝的灭亡原因”。夏被臣国商所灭,商被臣国周所灭,是同样的以下犯上,但孔子作为周的臣民,不便指责周,故只言夏,也是讲得通的。后儒的解释,原因想必是因为历朝历代都是以下犯上取得天下,而不敢直解。

宋儒释“中庸”为“不偏为之中,不易之谓庸”,已把中国人的性格塑造成没有棱角的“谦谦君子”。我们完全可以把“中庸”重新释为“中和之用”。

对古典文化的理解范文第5篇

一、“点化”引导,切入诗题

古典诗词作品中的诗题与所有文学作品的文题一样,集中体现或隐藏着全诗的主要内容等诸多信息,是全诗的统帅与灵魂。所以,新课伊始教师要引导学生细读深品诗题,在学生对诗题的理解与鉴赏过程中处于似懂非懂、欲通未通急需教师的“点化”引导之时,教师及时给予“点化”引导,可以起到“见一斑而窥全豹”之功效。

如,教学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们可以通过设计下列问题 “点化”学生,将学生引入较高的古典诗词鉴赏境界:1.词题《念奴娇・赤壁怀古》给我们提供了哪些重要信息? 2.以“赤壁”为题材的古典诗词很多,你学过的有哪些,最喜欢是的哪一首?理由是什么? 3.以古迹咏怀为主要内容的古典诗词很多,你学过的有哪些?其中最喜欢的是哪一首?理由是什么?4.请用诗意般精美的语言概述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主要内容、意象、格调、气势及蕴含于其中的情感。并说说由此可以看出苏轼怎样的情怀?5.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与你以前学过的咏古诗相比,有哪些不同?请举例说明。6.历史上令人崇敬的名人很多,诗人为何偏要选择“三国周郎”做自身前途、命运的比照人物?7.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句句均是名言,请选择其中的一句进行赏析?8.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词眼是哪句?请对之进行深度赏析。9.如果你也遭遇到苏轼那样大起大落的坎坷命运,你是否也具备苏轼这样的慷慨与气度?如此,从诗题切入,由浅入深地设计与这首词主要内容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将学生引向对文本的深层阅读与深度探讨。词题,自然就成了我们教学这首词的“点化”着力点了。

二、“点化”动情点,披文入情

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文心雕龙》)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典诗词几乎都是作者“情动而辞发”之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经典美文,蕴含于其中的丰富的、强烈的情感意蕴无不具有使“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之审美功能。那么,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采用下列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探寻蕴含于文本中的情感因素,体味古典诗词文本中美丽的情感意蕴:反复诵读咏吟;反复品读体味;情境体验;形象品鉴;意境欣赏;渲染烘托等。如此,则可以引导学生“披文以入情”,悉心品味,探寻到古典诗词文本中的“动情点”,让学生在古典诗词阅读、理解、品鉴的过程中,与作者、与作品中的人物同悲欢、共离合,同爱恨、共喜忧。如此“点化”,以情激情,以情导情,能使学生内心产生荡漾的感情波澜,能使学生的情感发生强烈的共鸣,能使学生的灵魂得到强烈的震撼。

如,教学屈原的《离骚》,学生对于作者在诗歌中极尽夸张之能事夸耀自己高贵的出生及先祖的辉煌、美化自身的品格及在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后抱石自沉汨罗江的行为难以理解。教学时,我们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文本,将诗歌中下列具有“情动而辞发”的“传情点”挖掘出来反复品鉴,从而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诗歌内容: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以羁兮,謇朝谇而夕替”;2.“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3.“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4.“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通过对上述“动情点”的诗句反复诵读与理解,学生对上述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三、“点化”意象,迁移文本

叶圣陶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又说,任何一门功课的教学,其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不需要教”。上述至理名言告诉我们:语文教材不仅具有借鉴功能,还具有示范功能;不仅具有教育功能,还具有启智功能。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古典诗等语文教材中的文本时,必须强烈关注教学的技能与技巧,在技术层面上授予学生探寻举一反三的着力点,从而引导学生通过运用已有的古典诗词知识储备自主阅读、理解、品鉴古典诗词,达到不需要教师教的极高的学习境界。

以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梧桐”意象为例,教学李清照的《声声慢》时,我们可以将其词下片“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中的“梧桐”意象作为举一反三的阅读迁移点,引导学生明白:首先,词中的“梧桐”两句既脱胎于淮海,又化用了温庭筠《更漏子》下片“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的词意,是二者的融会贯通。如此巧妙融合,更显得笔直情切。其次,“梧桐”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具有下列多层寓意。有象征美好高尚的品格的,比如:“士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罗贯中《三国演义》)梧桐还象征着忠贞的爱情,比如:“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交相通。”(《孔雀东南飞》)还有象征着孤独与忧伤的,比如:“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亦有象征着离愁别绪的,比如:“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温庭筠《更漏子》)学生一旦明白了“梧桐”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上述寓意,那么,解读其他古典诗词中的“梧桐”意象就易如反掌了。

相关期刊更多

对联民间对联故事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西日报报业集团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新疆医科大学

古脊椎动物学报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