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护理专业的认识及感想

对护理专业的认识及感想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护理专业的认识及感想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护理专业的认识及感想

对护理专业的认识及感想范文第1篇

职业认同是指职业人对所从事职业的肯定性评价,从而形成坚持职业选择的愿望、职业动力及职业忠诚感,是做好本职工作、达到组织目标的心理基础[1]。中职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即指学生本人承认自己是中职学生以及将来的职业角色,认可职业的价值,并对这个职业的各个方面作出积极的感知和正面的评价[2]。中职学生作为即将踏入特定职业岗位的前期,他们对于所学职业的认同感势必会影响到将来所从事工作岗位上的实践行为。鉴于在校中职学生职业认同感的重要性,我以某中等卫生学校护理专业的学生为研究样本,旨在了解该校护生对所学护理职业的职业认同感的现状和相关影响因素,为培育和提升中职学生的职业认同感提供参考依据。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选择浙江省永康卫生学校 2016级的学生,女性,年龄15~17岁,为五年一贯制中职学生。问卷是在参考胡忠华[2]等职业认同问卷的基础上,征询专家意见后自行设计完成。其内容包括:职业认识、职业情感、职业行为和职业价值观等方面的问题。采取随机调查的方式,发放问卷360份,收回有效问卷350份,有效率为97.22%,并对问卷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二、结果

(一)缺乏自我认识,护理专业意识不强

认识自己、认识职业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和基础,也是职业生涯规划能否成功的关键,但调查结果表明,只有26.42%的护生非常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能力和价值观;有80%以上的护生不够清楚一个合格的护士应具备哪些心理素质,并且也无法确信自己将来适合护理专业的各项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很多护生对自己缺乏准确的自我认识,对将来从事的护理工作缺乏必要的职业认知。

(二)缺乏切合自身实际的考虑,职业目标模糊

调查结果表明,仅有24.02%的护生喜欢护理专业,19.63%的护生选择护理专业是因为兴趣所在,选择护理职业的标准多为保健因素,占55.4%,46.32%以上的护生尚未形成或实施自己的职业规划或考虑过未来的职业发展,22.12%从未主动向他人询问或与人讨论未来的工作。在访谈中也发现许多的护生虽然把大多数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学习上,但没有去认真地考虑过自己将来的职业或专业,对自己将来要从事的职业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甚至根本没有。

(三)参与面不够广,职业态度不够端正

调查结果表明,入读前曾参与过护理专业有关的社会实践的只占7.71%,并且44.72% 的护生在校期间很少实施自己的规划;有23.33%的护生不曾试图了解各类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知识,很少及没有收集职业或升学方面的信息;24.31%的护生毕业后有不从事本专业一致的工作的考虑。这充分说明大多数护生对自己将来的发展和工作没有计划,即使有计划,也难免存在理想化倾向,同时缺乏对其专业和将要从事的职业的社会环境、发展前景等方面的了解。

(四)职业价值取向偏颇,过于注重自我感觉

通过调查发现,在“毕业后,我会非常愿意从事本专业一致的工作”时,仅33.97%的护生表示“符合”;而追问其余护生为什么不愿意时,她们都言及做“护理工作”就是“打打针、拿拿药、端端盆”。在“我认为个人职业生涯成功的标准是什么”一项调查中,“获得工作快乐”占41%,“社会地位高”占25%,“工资高”占18.7%,“职位高”占8.8%,“适合自己”占6.4%。以上数据表表明,多数护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过于注重个人的自我感觉,很少考虑社会的实际需求和人生发展的规律,在职业价值取向上w现出一定程度的现实化、实用化、功利化和自我化等特点。

三、讨论

(一)重视入学职业教育,激发学生的专业热情

中职人才的培养,要从进校到毕业全程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思想教育。学生进入中职学校,在一定程度上就意味着选择了一生将要从事的职业,职业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就业教育,是与社会生产第一线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针对新生入校时对专业认识不清,缺乏职业了解的情况,从新生入学之初,就应该通过入学教育介入专业介绍,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职业牵引,提高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识,加深学生对职业角色的情感,促使学生形成坚定的职业认知,激发学生对所学本专业的热爱,从而端正学习态度,并积极进取。

(二)明确中职培养目标,增强学生的职业情感

中职教育培养的是有“一技之长”的中等应用型人才。在教学评价上,多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充分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尽量挖掘出他们的特长与闪光点,留足空间鼓励其张扬个性。在课程设置上,应灵活地根据学生的需求特点,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充分体现针对性和实用性。在教学方法上,可以先实践,后讲理论,让学生带着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学理论。同时,在实训环节中全面开展职业角色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认知,明确职业行为规范,加强学生责任感、同情心和博爱心的培养。

(三)加强职业自我效能,提高学生的学业成就

自我效能感最重要来源是个体的成功体验[3]。中职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其被动选择所学专业的特点,制定出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学习目标,增加学生学习成功的几率;帮助学生建立“我能成功完成学业目标”的信心,学会正视失败,正面引导,形成积极的归因态度,认识到通过自身努力才能取得成功;同时,有效开展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使学生完成“识岗―练岗―临岗―顶岗”这一连续而不断提升的实践训练过程,即符合中职学生的认知规律,实现了校内教学与岗位实际工作的有效对接,使学生确信通过自身认真努力的实践就会取得理想的学业成就。

(四)开展职业生涯指导,提升学生的职业认同感

中职学生的生涯教育不能仅限于“毕业前指导”,还要贯穿全校教育的全过程。学校应建立全程化生涯教育体系,详细制定各年级学生的生涯指导方案。低年级侧重培养职业意识、巩固专业思想,了解所学专业相对应的素质要求,树立职业道德和职业理想。高年级和毕业班侧重培养职业能力、增强实践能力、转变职业价值、掌握择业技巧等方面的指导。尽早进行生涯教育,有利于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与专业实践相互渗透、有机结合;有利于临床教师以稳固的专业价值理念和行为影响学生的专业情感[4];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所学职业的热爱,并以积极的态度正视社会地位,真正体会到职业工作的价值,成为一名具有浓厚的专业兴趣、娴熟的专业能力、良好的职业认同感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汤国杰.职业认同与职业生涯规划的关系机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2]胡忠华.四川省护理本科生职业认同调查分析[D].成都:四川大学,2007.

[3]王君,高阳.不同学历临床护生自我效能感比较分析[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2(10):954-955.

对护理专业的认识及感想范文第2篇

关键词:择业意向 护理本科生 调查分析 对策

护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其成熟与发展和其他学科一样,必须以教育为基础,特别是高等教育。发展高等护理教育,培养高质量护理人才,尤其是临床护理人才,对提高我国护理队伍的知识层次、促进学科完整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那么作为未来护理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护理教育的重点培养对象――护理本科生的择业意向有哪些呢?带着这样的问题笔者对内蒙古医科大学护理学院2006~2009级四个年级护理本科生进行调查分析,以促进学校教育中对护理本科生教育指导工作的发展。

一、对象和方法

1.对象

内蒙古医科大学护理学院2006级、2007级、2008级、2009级四年制护理本科生120名,其中男生8人、女生112人,独生子女21人占17.5%。这些学生中来自农村74人占61.7%、来自一般城镇30人占25%、来自直辖市、省会城市有16人占13.3%。

2.方法

采用自制调查表并经预实验校正的护理本科生择业意向调查问卷进行调查。该问卷内容包括个人一般信息、专业思想、就业期望、职业规划等,共24个问题。为减少误差每班级采用单纯随机抽样各30份。采用无记名的填表方法,统一发放、统一解释、回收、整理。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120份,回收率100%。

二、结果

1.护理本科生职业规划情况

表1 护理本科生职业规划调查情况表(n=120)

表1显示有20.8%被调查者选择“其他”,以想从事导游工作、先从事护理工作再择业、报考国家公务员、毕业后就改行、自主创业者居多。被调查者中的8名男同学和21名独生子女(其中包括5名男同学)没有意愿从事临床护理工作。

2.护理本科生职业期望调查

表2 护理本科生职业期望调查情况表

3.护理本科生的专业思想调查

表3 护理本科生专业思想调查情况表

表3显示仅有8.3%护理本科生对临床护理工作非常喜欢,毕业后有14.2%会一直从事临床护理工作,有20%将重新选择护理专业。

三、讨论分析及对策

1.开阔学生视野、鼓励本科生走出国门

由表1可以看出我校护理本科生已树立了多元化的择业观念。随着护理本科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护理本科毕业生人数越来越多,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这种多元化的择业观念有利于大学生就业,但同时也增加了临床护理人才的流失。以上调查中没有人有意向去国外发展。其原因可能是参加本次调查的学生大多属于本自治区生源,而来自区内大城市的只有16人占13.3%,获得信息的途径较少也将影响学生的观念。

为了促进国际护理事业的发展,在护理教育中需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供更多的相关知识,鼓励本科生走出国门向外发展。需要有学校与国外学校合作的平台,建立互认学分、对等交流、访学等措施,尤其是对于出国所需的英语水平,需要搭建平台进行培训以达到出国要求。

2.护理本科生对就业期望较高,较少关注国家社会需要

表2显示有85.8%的护理本科生希望自己的月薪在2000元以上,调查还显示若在不改行的情况下有67.5%的学生觉得自己应该在三级及以上医院工作,有35%的护理本科生认为护理专业目前就业前景非常好。由此可见护理本科生就业期望值较高,不能准确把握当前就业形势。相关研究证明,个体的择业目标能否实现除了个人才能、机遇等条件,主要取决于个体的职业期望是否会实现。因此学校应加强就业形势分析和准确就业定位的指导,以利于护理本科生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正确切实合理的职业期望对个体价值的实现、良好的职业适应的形成影响较大。职业期望过高与现实差距较大,不及时调整就业后会造成个体适应不良以致离职。

目前我国西部地区医疗卫生人才紧缺,对护士的需求量更大。但是因为三级以下医院工作生活条件艰苦,设备落后,仅有3.3%的护理本科生有意向去西部或偏远地区,说明护理本科生择业时对国家社会的需要考虑较少,缺乏必要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呼吁国家或地方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学生去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发展。

3.护理本科生的专业思想不稳定,需加强专业思想指导提高学生专业认识

表3结果显示护理本科生专业思想不稳定。因此我们需要加强护理本科生专业思想指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引导护理本科生完成专业理念转变,明确专业和现实自我需要的关系,把自身的发展、个人追求感和护理事业紧密联系起来,确立自己的专业责任感、使命感和时代紧迫感;从基础做起,以良好的工作业绩赢得社会的承认,同时实现自我价值。学生只有在思想上转变对护理专业的认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临床护理本科生流失现象,提高临床护理服务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因此,学校应在招生上尽量录取第一志愿报考者,入学后加强护理人文素质教育,采取开展护理界专家讲座、护理教授导师制等措施引导学生提高对护理专业的认识,稳定专业思想,防止护理人才流失。

4.转变学生专业态度,改革管理体系,提高护士地位,发挥高等教育人才作用

从表1职业规划调查情况来看,只有14.2%的护理本科生为护理事业奋斗终生做好了准备,其中8名男生及21名独生子女(其中包括5名男同学)中没有意向为临床护理事业奋斗终生。出现这种现象的可能原因有:本科生专业思想不够稳定、护士职业声望与社会经济地位较低、临床护理工作量大、辛苦烦琐、职业与兴趣爱好不符(本次调查统计,护理本科生专业选择原因中仅有37.5%的同学为自愿选择)等。根据张立新研究报道,只有解决好护理本科生自身和管理体制上的问题,才能真正解决临床护理本科生流失问题,才能体现高等教育的优势。

因此不仅需要护理教育工作者加强学生护理专业思想指导培养,还需要全社会以及各级领导重视护理队伍的发展建设,提高护士的声望与地位。完善用人机制充分激发临床护理本科生的潜力,使其更好地为临床护理事业服务,做到学以致用。这方面需要学校与用人单位建立长期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出单位“招进来、用得上、有发展”的合格护理人才。

基金项目:内蒙古医科大学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课题编号:NYJGB201008)。

参考文献:

[1]胡雁,杨英华.护理本科教育现状分析和改革设想.护理学杂志,1996(11)

[2]唐莹,张静平.护理本科生职业期望与专业观探讨.护理研究,2008(1)

[3]苏银利,李乐之,周小娟.护理专业毕业生择业意向与就业状况及影响因素调查.护理学杂志,2008(2)

对护理专业的认识及感想范文第3篇

关键词:护理本科生;专业认同;实习表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4-0137-03

护理专业教育是由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两部分构成,对学生临床实践行为的指导与评价是护理教学中的关键环节,临床实习期间对学生实习表现的评价可以为解决实践问题提供依据。专业认同是指认同所从事专业工作的社会价值以及认为自身有能力胜任所从事的专业工作,是否喜欢所学专业,依据专业选择职业,认可专业及职业的价值,愿意接受专业及职业规范,希望把这一职业作为个人终身发展目标等。在这里,从对护理的定义来探索护生的专业认同,即指护理本科生(以下简称护生)承认自己是护理学生以及将来的护士身份,认可专业的价值,从心底接受这个专业,并对这个专业的各个方面作出积极的感知和正面的评价。临床实习是护生通过临床实践增长知识、技能、塑造个人专业品行的重要阶段,影响个人的职业发展。因此,本文力图了解护生的专业认同和临床实习表现的关系,为相关教育机构的管理提出依据,从而做出如下调查。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1.对象。调查对象为内蒙古医科大学2013届护理本科毕业实习生100名,其中女生60名,男生40名,年龄在22~24岁。

2.方法。第一种,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分为问卷1和2:问卷1为护理本科生专业认同问卷,使用胡忠华编制的《护理本科生专业认同》调查问卷,内容效度为0.856,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876,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问卷包括两个部分:一般情况和专业认同。专业认同包括专业认识、专业情感、专业意志、专业价值观、专业技能和专业期望六个维度。问卷2为护理本科生临床实习行为调查问卷,问卷使用蒋艳研制的《护理本科生毕业实习临床实践行为表现自评量表》,内容效度为0.95,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9103,可供临床使用。两份问卷中的有序变量条目均采用Likert-5分评分,对条目中非常正性的回答赋值5分,依次4分、3分、2分,非常负性的回答赋值1分。(如Bl,你认为目前人们对护理职业的看法是:①很受人尊敬②受人尊敬③一般④不受人尊敬⑤很不受人尊敬。如回答①,给5分;回答②,给4分;回答③,给3分;回答④,给2分;回答⑤,给1分)分值越高,表明学生的专业认同程度越高,反之,专业认同程度越低。第二种,采用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用相关性分析法对数据进行分析。

二、结果

护理本科生专业认同与临床实习表现相关性分析结果见下表

维度中,专业认识、专业情感、专业意志、专业价值观和专业技能与实习表现存在正相关(r>0,P0,P>0.05)在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与临床实习表现没有相关关系。

三、讨论

1.专业认同与临床实习效果之间的关系。经研究发现,护生专业认同得分与临床实习表现总得分呈正相关关系(r=0.544,P

2.专业认同各维度与临床实习表现之间的关系。①专业意志。是指护生克服困难,实现在护理专业上确立的目标的心理过程,也是护生从事护理专业的决心和信念。专业意志得分相对较高,专业意志与实习表现相关系数(r=0.419,P

四、建议

经过理论和数据分析,我们认为护生的专业认同与其临床实习表现存在一定关系,如果将两者结合起来将更有利于护生的个人发展。

1.临床实习期间加强对学生专业认同感的培养。护生在临床期间是进行临床实习和专业认识的关键时期。在临床方面可以从优化临床带教环境、培养临床带教师资队伍、完善临床带教方法等方面加强学生对本职业的认同感,充分利用临床实习阶段的切身感受实现自我角色的认识,临床带教老师可以在向实习生传授技能知识的同时融入情感教育,使护生从心里真正接受并喜欢这份职业,这样,护生的临床实习表现也会提高。

2.学校应加强对护生个人的思想教育。由于本科护生具有较高的学历,自我定位较高,且刚刚进入临床接触护理工作,对未来职业发展的期望值很高,因而对个人发展的重视程度也较高,但就目前的护理待遇问题使更多学生不满意,导致学生实习表现相对较差,因此,在校护理教师应该让学生认识到个人的价值并使其树立正确的定位观。进入临床实习后,护理教育工作者应该把握这一关键时期,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专业认同,使之取得良好的实习表现,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护理事业。

参考文献:

[1]李荣,申洪娇,张瑞芹.护理本科生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认同的关系[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5(3):16.

[2]Cook,Tom H:Gilmer,Mary Jo;Bess. Carolyn J.Beginning Students Definitions of Nursing:An Inductive Framework of Professional Identity.Nufsing Education.2010,42(7):311-317.

[3]胡忠华.四川省护理本科生专业认同调查分析[D].成都:四川大学,2009.

[4]蒋艳.护理本科生毕业实习临床实践行为表现自评量表的初步研制[D].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11.

[5]王艳梅,孙田杰.护理本科生临床实践行为的评价分析[J].护理学杂志2010,16(2):16-17.

[6]杨爱芳,王红,李萌.护理本科生实习前临床护理职业态度调查分析及对策J].护理杂志,2006,23(6):31.

[7]冯孟哲,刘岩.护理本科生职业认同感研究现状[J].海军总医院学报,2010,12(4):229-331.

[8]臧爽.本科实习护生工作价值观的调查[J].现代医学,2010,38(4):356-357.

对护理专业的认识及感想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男护生  职业态度  职业生涯规划  影响因素 

    在现代护理发展过程中,护理工作一直是女性为主导的职业[1]。一些卫生专家指出这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卫生护理从病人护理向整体护理转变[2]随着社会发展和护理学专业发展的需要,男护士开始逐渐走上了护理岗位[3]。济宁医学院自2003年起招收男护生,为了促进护理事业的健康发展,对在校男护生进行问卷调查和开放式小组讨论,找出影响他们职业态度的因素,积极寻找对策,力图使他们能够正视自己的职业。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济宁医学院167名在校男护生,包括专科、本科、专升本3个层次。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在阅读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自行设计男护生职业态度影响因素问卷。问卷由两部分组成,第1部分为一般资料,包括年龄、层次、年级、父母受教育程度、专业选择动机、家庭月收入,对本专业态度,毕业后是否打算从事本专业。第二部分根据收集的相关护士的转行原因及与护生交谈中获得的信息,确定了最有可能影响男护士职业态度的20条因素,问卷编制后对80名男护生进行预调查,收回有效问卷80份,经山东省内6名知名护理教育专家对项目编制提出修改意见,最终根据修改意见及预调查中出现的问题对问卷部分内容进行了修改或删除。最后保留了15个影响男护士职业态度的15条因素,问卷Cronbach’sα系数为0.901。

    1.2.2 调查方法 由专门培训人员统一发放问卷,运用非暗示性语言说明调查目的及意义,无记名填写。发放问卷167份,收回问卷167份,其中有效问卷154份, 有效回收率92.2%。

    2 结果

    2.1 问卷中发现,非常喜欢护理专业的仅占10.55%,比较喜欢占6.25%,一般占53.27%,不太喜欢的占24.62%,非常不喜欢的占5.31%。他们对本专业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与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及家庭经济条件有关,其中自愿选择并非常喜欢护理专业的护生家庭多数在城镇,父母受教育程度95%在高中及以上,家庭月收入在2000-3000之间。其他因自由调剂进入本专业目前还不太喜欢甚至非常不喜欢本专业的同学中,通过交流得知,他们最终留在护理学专业的主要原因:一是经济所限,家庭月收入在1000左右,调查显示, 80.12%的学生来自农村,家庭已无力提供复读的费用二是少部分学生分不清护理和临床医学,认为两者基本互转,边学边看,实在不行的话再转行,另外我们也发现持有此想法的家庭多是农村,父母受教育程度90%是小学及初中家庭。

    2.2 在影响因素的问卷中发现,家人对本专业的支持态度非常重要,选择对护理专业喜欢程度一般、不太喜欢、非常不喜欢的,父母的态度与其吻合率达92.3%,除家人对专业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男护生对护理专业的看法,另外本专业女护生、学校其他专业学生及社会上其他人的对他们的态度影响也不可忽视.

    2.3 影响男护生职业态度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地位太低,所有男护生均选择此条。70.6%的男护生觉得护理专业有可能会影响自己的婚姻,他们从主观上并不反对自己的专业,但担心社会上其他女性不接受。男护生普遍认为护士的工作是一个从属的、被动的工作,觉得在护理岗位根本无法发挥他们的特长。男护士承受高强度、高风险和高度责任心的护理工作,但其地位却与之不符,不能得到自我价值实现的满足,对自身发展抱有不乐观心态[4]。 

    2.4 对于这些不同层次的男护生的调查发现本科生的专业态度与专科、专升本相比更不稳定,在本科男护生中仅有1.15%选择非常喜欢,而专科占20.31%,专升本

[1] [2] 

占 .% 究其原因本科护生认为自己和临床医学生都是年毕业凭什么他们在收入低位相差那样多,他们不服。而专升本和专科生此倾向不明显。

讨论

    . 做好专业思想教育

    在同学刚入学之际,针对护理专业的特点,发展前景及就业优势要对他们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应该有专门从事学生教育或在临床一线作出成绩的优秀护理人员,就他们对护理专业的深刻认识讲解护理这个特殊的专业在临床上的重要性,最好请一批男护士,甚至尊重护理工作的医生给同学们进行做讲座,使他们形成对护理事业的专业认同感和职业自豪感。同时应让专业思想教育融入课堂教学,这就要求护理专业课教师在上课时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注意爱岗敬业精神的传递,更要注意护理专业思想内涵的教育,更要在知识中传递你对护理那份浓浓的职业情感,对护理职业的爱,对护理人员地位的正确认识,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态度。

    . 有针对性的做好招生宣传工作

    很多时候招生宣传工作是考生了解他所报考专业的第一步,我们一定要把自己专业的特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发展前景及特色向考生传达清楚,同时也要向考生家长讲解,使家长与考生就护理专业达成共识,使家属成为男护生学习期间的最有利的支持系统。坚决杜绝走形式、作秀的招生方法,只是像发传单似的向考生传递信息,另外选择合适的宣传时机也尤为重要,尽量不安要在考前数日或考试时向考生宣传,这样容易引起反感。

   . 提供多渠道、多形式使男护生多接触社会

   男护生在校期间学到的理论和技术操作知识,苦于没有用武之地,苦于没有机会向社会证明自己。作为学校我们应该根据根据护生所学,引导他们走向社区,不仅仅停留在量身高、测血压、测体重等项目上,我们完全可选择更能发挥男护生特长的内容搬进社区,例如将课堂上学的心肺复苏、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火灾、淹溺等对老百姓现实生活非常有用的东西,把男护生培训后,让他们进入社区进行现场讲解、操作,一方面增加了他们对社会的认识,感到他们自己是对社会非常有用的人,另一方面也让社会进一步了解男护生,认可男护生,解除他们内心障碍,有助于他们顺利适应社会,从各渠道减少男性从事护理工作的社会制约。

    当然男护生能否建立正确的职业态度,能否拥有坚定的职业态度,应该依靠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参 考 文 献 

CassidyML Gender differences in work related status within selected female and male inated occupations Current Research on Occupations and Professions,,:-.

Brady MS Retaining men in nursing program designed for women JNurs Edu,,():-.

谢金兰,朱娅萍,王加风,等. 肺保护性机械通气治疗创伤性湿肺的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护理版) ,,() ,-.

李志红,郭淼,等.男性护生实习期间真实体验质性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 , (): .

对护理专业的认识及感想范文第5篇

1.1研究对象以芜湖市某医学院校护理专业1-2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班级为单位,按照各年级班级总数的20%的比例随机抽取5个班级的护理专业学生,共计332人作为研究对象。本次调查发放问卷332份,回收332份,剔除漏选等无效问卷23份,有效问卷309份,有效率为93.4%。

1.2研究方法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原始资料的收集。在年级辅导员的帮助下,约定施测时间及地点。由研究者统一进行问卷发放,并告知学生本次调查的目的及注意事项等。本次调查为匿名调查,学生只需如实填写即可。问卷填写完成后,问卷当场回收。调查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问卷内容包括性别、是否是独生子女、年级、生源地、高考志愿、对专业前景的态度、是否为学生干部等。专业认同研究调查问卷选用由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制的《大学生专业认同问卷》,该问卷经实践检验信效度良好。该问卷把专业认同分为认知性、情感性、行为性、适切性四个维度,包括23个题目,认知性因子为第1-5题;情感因子对应的题目是第6-13题,行为性因子对应的题目是第14-19题,适切性因子对应的题目是第20-23题。该问卷的内在一致性信度系数a为0.92,分半信度为0.94。该问卷结构效度,专业认同的各因素间相关系数在0.27-0.60间,各因素与总分间的相关性在0.57-0.90间,均超过0.001显著水平,各因素之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采用Likert-5评分法计分,选项中非常正性答案是5分,其余依次是4分,3分,2分,1分。得分越高,表明该项专业认同水平越强,相反则表明越弱。学习动机研究采用黄希庭编制的学习动机问卷。该问卷对学习动机的6个维度26个项目进行测定:求知进取、社会取向、物质追求、害怕失败、个人成就、小群体取向,这6个项目又分别依次包含6、6、4、4、3、3个子项目。用Likert-5评分法,选项中非常正性答案是5分,其余依次是4分,3分,2分,1分。某个项目的得分越高,表明该项学习动机强度越强,相反则表明动机越弱。

1.3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录入及统计分析。采用频数、百分比、均数、标准差等描述护理专业学生基本情况。采用t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探讨不同性别、不同年级、是否是独生子女、生源地、高考志愿选择、是否是学生干部、对专业前景的态度等对学生专业认同及学习动机的影响。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学生专业认同与学习动机的相关性。

2结果

2.1调查对象基本情况本闪调查对象中,男生76人(24.6%),女生233人(75.4%);一年级161人(52.1%),二年级148人(47.9%);非独生子女80.3%,独生子女占19.7%;来自农村的学生为214人(67.4%),来自城市的学生为31(10.0%);第一志愿报考的学生为212人(68.6%);大部分护生认为护理专业是热门专业(57.9%);学生干部95人(30.7%),非学生干部214人(69.3%)。

2.2学生专业认同状况学生专业认同的总均分为(3.65±0.629)分,略高于中间临界值(3分)。大一学生专业认同水平略高于大二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第一志愿录取的学生专业认同总水平及情感性、行为性、适切性三维度高于其他志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认知性维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性别、是否是独生子女、生源地及是否是学生干部,护生专业认同水平无统计学差异

2.3学生学习动机状况学生学习动机总均分为(3.74±0.607)分,高于中间临界值(3分)。大一学生学习动机及各维度略高于大二学生(P<0.05);以第一志愿录取的学生学习动机及求知进取、社会取向两维度高于其他志愿的学生(P<0.05),学习动机的其他维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性别、是否是独生子女、生源地及是否是学生干部、学生学习动机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

2.4学生专业认同与学习动机的相关性学生专业认同及各维度与学习动机及各维度均呈显著性正相关,

3讨论

3.1专业思想教育及良好的就业前景是学生专业认同形成的基础研究显示,护理专业学生专业认同处于中等稍偏上水平。从年级来看,大一学生的专业认同及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大二学生,这与周琼华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大一学生怀揣着做白衣天使的梦想,且对护理工作特点,性质缺乏了解对护理专业的认同水平较高,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大二学生接触到较多的护理专业课程,并开始接触临床,明白了护理工作的辛苦,琐碎,专业认同水平较大一有所下降。因此,护理教育者对新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时,应着重介绍护理工作的性质、特点,使学生对护理专业能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同时,护理教育者还要提醒学生在学习护理专业课程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及困难,并为此提供一些应对的技巧,以此提高学生专业认同感。从高考的志愿选择来看,将护理专业作为第一志愿的学生专业认同感显著高于其他志愿的学生。根据《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中的数据表明,我国的注册护士人数至2015年将增加至286万人,大专以上学历护士应当≥60%;三级医院中,大专以上学历护士应当≥80%,二级医院中,大专以上学历护士应当≥50%。这就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前景。被调查309名研究对象中,以第一志愿录取的学生有212人,占68.6%而这些学生中有57.9%的学生认为护理专业为热门专业,就业形势好,毕业后很多学生可以进入二级甲等以上的医院,工资待遇较好。因此,大多数学生将护理专业作为第一志愿。而认为护理专业是热门专业的学生,对自己未来所从事的职业比较乐观。另外,将护理专业作为第一志愿选择的学生,他们比较热爱护理专业,对护理专业认同感较高,而没有将护理专业作为第一志愿的学生,对护理专业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其专业认同感也较低。因此,护理教育者应加强对非第一志愿的学生专业思想教育,提高对护理专业的认识,激发对护理专业的学习兴趣,强化情感教育,稳定专业思想,树立正确的专业价值观。

3.2学习动机具有多元化的倾向调查显示,学生的学习动机处于中等稍偏上水平。各维度的均分高低依次是,物质追求>小群体取向>社会取向>求知进取>个人成就>害怕失败。黄希庭研究的学习动机各维度的强度依次是:求知进取>物质追求>小群体取向>社会取向>害怕失败>个人成就。提示学生对个人利益追求的需要占据重要地位,在思想上更趋现实,反映出学生的学习动机趋向于多元化,学习目标多指向短期的近景学习目标,学习目的较功利性及实惠性,且具有不稳定性的特点,这与苏秋红的研究结果相似。随着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大及社会供求关系的失衡,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日趋严重,很多学生将经济收入作为就业首选;致使学生对护理专业学习的兴趣较低。如果没有及时调整好学生心态,可能会导致学生长期情绪低落,产生厌学情绪。本研究显示,大一学生学习动机水平显著高于大二学生,即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动机较强,这与鲁娟等研究结果一致。因此,护理教育者需要采取各种途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本研究显示,第一志愿录取的学生学习动机及求知进取、社会取向两维度得分均显著高于其他志愿的学生,这可能是选择第一志愿的学生,对自己未来能够成为白衣天使充满向往,希望自己汲取更多的专业知识,以便能够胜任未来的临床一线工作,服务于病人,服务于社会。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人的一种内在情绪的倾向,它与愉快,开心的情绪是密切相连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进而促进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及相应的技能、技巧,探索并追求科学真理。因此,护理教育者应注重注对其他志愿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注重强化学生内部学习动机,使学生认识到只有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优势。

相关期刊更多

中华护理教育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井冈山医专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西省教育厅

护理学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